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探讨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已进入21世纪的新时期,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目前人们倾向性的看法是,现实奉行的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方法存在一些弊端和不足,应在对其进行改进完善的同时,积极、全面地推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配合。但是,由于我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还不够全面、成熟,亦没有规范、完整的实践经验,难以整体地组织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亟需在实践中研究和探索。
     马克思主义实践认知论告诉人们,实践出真知,实践出真理。如果拓展创新研究思路,从实践运作的角度探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途径,就有可能获得重大进展,实现实践与理论的相互促长。本研究基于这种思考,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指导,从方法论的视角探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途径,将研究视野深化并拓展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方方面面,有利于发现和解决疑难问题,有助于推进实施的进程。
     本研究试图通过潜心研究和追求创新,探索一条符合国情、富有实效且为人们所认可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有效途径。为此,本研究认真分析了实践的理论研究基础和实践研究基础,探讨了实践的理论依据,阐释了实践中应遵循的若干基本原则,论述了实践的“载体建设”、“机制建设”和“队伍建设”的思路与办法,提出了所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法,探索了具体运作的实际操作及其掌控方法,研讨了调节评估的功能和方法。研究发现,藉上述研究成果的集成,或许能为加强与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一条切实有效的新途径。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1)课题立意新颖(国内外鲜有人尝试),创意特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2)尝试以“实践认知论、主客体能动论、环境塑造论、渗透内化论”等原理,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实践”的理论依据;(3)由载体的运用、掌控及其遴选的探索,实现了载体的运用方法、载体的掌控方法和载体的遴选方法等三方面的创新;(4)提出了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中借力挖潜,为基本解决时间与人力矛盾等疑难问题提供了改进和创新的方法。
Abstract:How to further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higher institutions has become a serious burning problem in today'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condition, especially in the new era of21st century. At present, people tend to hold the idea that some drawbacks and deficiencies exist in the main practice of domina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refore its improvement and perfection is needed. Meanwhile, actively and roundly carrying forward implic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elps to develop a good cooperation between dominant and implicit education. However, on the account of the lack of complete and ripe theoretical study in implic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our country and the short of standard and perfect practical experience, it is difficult to carry out integral implic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o the study and exploration of it is urgently needed in practice.
     Marxist cognitive theory of practice tells us knowledge starts with practice and truth from practice. If we extend our innovation research ideas and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 way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implic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ractice operation angle, it is very likely that we will achieve significant progress and mutual advance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is idea. On the guidance of Marxism,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explores the ways in the practice of implic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methodology angle and further deepen the research vision into various aspect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implic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favor of finding and solving the puzzling problems and contributing to the promotion in the course of implementation.
     This study, through the concentration on research and pursuit of innovation, attempts to explore an effective way in the practice of implic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institutions, which is in accord with our national situation, effective and accepted by people. For this purpose, the study carefully analyzes the basis of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search of practice, investigate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practice, interprets several basic principles which should be followed in practice, discusses the thoughts and method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arriers","the construction of mechanis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m" in practice, proposes some solutions to some puzzling problems, probes into the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methods in the specific operation and discusses the functions and methods of adjustment and assessment in practice. The study has found the outcome of the above research will probably develop a new effective approach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higher institutions.
     The possible innovation of this study lies in:(1)The topic shows an interesting new approach (Few people try it at home and abroad),original and unconventional, having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application value;(2) It attempts to take "cognitive theory of practice, theory of dynamics of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theory of environment building and internalization theory of infiltration a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in practice;(3) Innovation has been realized in three aspects of methods in the application, control and selection of carriers by the exploration on these three aspects of the carriers.(4)It proposes the innovative ways to make use of the potentials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he dominant and the implic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ackle such puzzling problems as time and manpower.
引文
① 邓福庆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文价值定位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6(12):32.
    ② 白显良.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品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09):11.
    ③ 中宣部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百问[Ml.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O.
    ① 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9.
    ② 王滨,张雪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J].教育探索.2010(11):123.
    ①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9.
    ① 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8:45.
    ① 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8:53-59.
    ②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4046.
    ① 金雅.梁启超美学思想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10.
    ②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3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56.
    ③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649.
    ④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650.
    ① 王艳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15.
    ② 罗洪铁等.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55.
    ③ 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87.
    ④ 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88.
    ⑤ 林伯海等.试析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3:79.
    ⑥ 彭小兰等.论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四个维度[J].江汉论坛,2009.3:140.
    ⑦ 付淼,黄莹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4.8:30
    ① 汪立成,朱克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刍议[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1:7.
    ② 秦永芳.高校隐性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发展初探[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05,12:53.
    ③ 秦永芳.高校隐性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发展初探[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05,12:53.
    ④ 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5.
    ⑤ 马雷.大学生社会化思想教育的隐性模式[J].高等建筑教育,2002.9:85.
    ⑥ 罗洪铁等.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90.
    ① 白显良.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品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7):11-13.
    ② 毛天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讨[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5.6:8.
    ③ 董晓东.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3:137.
    ④ 段鹏飞.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51.
    ⑤ 王浩.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隐性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6.1:55.
    ⑥ 林伯海等.试析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3):79.
    ⑦ 罗媛媛.网络时代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J].江汉论坛,2012(12):31.
    ⑧ 王滨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J.教育探索,2010(11):123.
    ⑨ 周俊,肖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隐性教育初探[J].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3(10):102.
    ① 董晓东.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3:138.
    ② 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80-182.
    ③ 王亭.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11.
    ④ 程新桂.论隐性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07(12):127.
    ⑤ 刘晓芳.当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4(6):16.
    ⑥ 靳玉乐.潜在课程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55.
    ⑦ 曾德生.复杂性: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趋势[J].求实,2010(2):80.
    ⑧ 张兆根.隐性德育载体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13-17.
    ① 张兆根.瘾性德育载体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34-43.
    ② 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13.
    ③ 虢美妮.论当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现路径[J1.大学教育.2013,7:47-49.
    ④ 董晓东.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37-139.
    ⑤ 段鹏飞.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53-54.
    ① 苗力田编译.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0.
    ① 苗力田编译.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1.
    ② 包利民.生命与逻各斯-希腊伦理思想史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274.
    ③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50.
    ④ [英]博伊斯,任宝祥译.西方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76.
    ⑤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浙江大学教育系选编.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25.
    ⑥ 吴元训.中世纪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484.
    ⑦ (捷)夸美纽斯,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65.
    ① (法)卢梭,李平沤译.爱弥儿(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3.
    ② 任钟印.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81.
    ③ (美)阿.布律迈尔编,尹德新等译.裴斯泰洛文集[M]第1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174.
    ④ (美)阿.布律迈尔编,尹德新等译.裴斯泰洛文集[M]第1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339.
    ⑤ John Dewey.Democracy and Education (1916), Nuvision Publications,2004.
    ⑥ J.Dewey, (1938)Expe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Kappa Delta Phi,48.
    ⑦ Kilpatrick, W. H. (1925). Foundations of Method:Informal Talks on Teaching. New York:Macmillan.
    ① Kohlberg. The Moral Atmosphere of the School, Moral development and Moral Education.1973.
    ② 王艳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论[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4.
    ① 郭本禹.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27.
    ① 戚万学.冲突与整合[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495.
    ② 余双好.当代西方道德教育流派德育课程理论的特征与局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3):50.
    ③ 教育部思政司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① Dobrin, Arthur. Teaching right from wrong; 40 things you can do to rise a moral child. New York:Berkley Books,2001:167.
    ② 理查德.D.范斯科特等.美国教育基础---社会展望[M].北京师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1984:69.
    ③ 姚云云,刘金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3(2):102.
    ① 张洪根.德育工作载体建设探析—兼论美国高校德育工作[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8:84.
    ② 张洪根.德育工作载体建设探析—兼论美国高校德育工作[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8:85.
    ③ 刘伟.西方发达国家隐性德育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2(10):62-66.
    ④ 张洪根.德育工作载体建设探析—兼论美国高校德育工作[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8:84.
    ⑤ 张洪根.德育工作载体建设探析—兼论美国高校德育工作[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8:85.
    ① 张洪根.德育工作载体建设探析—兼论美国高校德育工作[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8:85.
    ② 张洪根.德育工作载体建设探析—兼论美国高校德育工作[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8:80.
    ① 张洪根.德育工作载体建设探析—兼论美国高校德育工作[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8:86.
    ② 林亚芳.当代英国学校德育述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9).
    ① 张洪根.德育工作载体建设探析—兼论美国高校德育工作[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8:85.
    ① 王滨,张雪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J].教育探索,2010(11):123.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① 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7(11):64.
    ② 邱柏生.关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6(6):9.
    ③ 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7(11):59.
    ④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一卷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264.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② 郑永廷,徐建军主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14.
    ① 张兆根.隐性德育载体研究[D].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5,5:29.
    ② 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7(11):59.
    ③ 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7(11):60.
    ① 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7(11):61.
    ① 詹玉华.高校隐形德育环境三维空间的若千思考[Jl.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88.
    ② [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4卷[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8-182.
    ③ 任钟印.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0.
    ④ 秦晓利.生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2006:10.
    ⑤ 段鹏飞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52.
    ① 申益春.高校环境塑造与大学生素质培养关联性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3):132-134.
    ② 王亭.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8:11.
    ③ 张兆根.隐性德育载体研究[D].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5,5:16.
    ④ 刘晓芳.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4(6):16.
    ⑤ 秦永芳.高校隐性德育课程设计与开发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2):54.
    ⑥ 罗媛媛.网络时代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J].江汉论坛,2012(12):32-33.
    ⑦ 刘伟.西方发达国家隐性德育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2,10:62.
    ① 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7(11):11.
    ② 程新桂.论隐性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7(12):127.
    ③ 杨树虹.谈隐性德育在学校教育载体中的渗透[J].教育探索,2011(10):141.
    ④ 靳玉乐.潜在课程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131.
    ⑤ 石共文,杨庆瑶.高校研究生网络德育探微[J].现代大学教育,2013(1):100.
    ⑥ 张洪根.德育工作载体建设探析—兼论美国高校德育工作[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8:85.
    ① 张洪根.德育工作载体建设探析—兼论美国高校德育工作[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8:86.
    ② 赵壁如.现代心理学发展中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16.
    ③ 赵壁如.现代心理学发展中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16.
    ④ [苏]鲁宾斯坦.赵壁如译.心理学的原理和发展道路[M].北京:三联书店,1965:182.
    ⑤ 李月玺.学校隐性德育实施的理论基础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117.
    ⑥ 李月玺.学校隐性德育实施的理论基础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118.
    ⑦ 李如密.教育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229.
    ① 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Ml.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79.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商务印书馆.2000:1549.
    ① 白显良.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准绳[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9:14.
    ② 白显良.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准绳[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9:14.
    ③ 理查德.D.范斯科特,理查德.J.克拉夫特等.美国教育基础——社会展望[M].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9.
    ① 姚云云,刘金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3,(2):102.
    ② 金帏.英国加强“英国价值观”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7,(06):55.
    ③ 张洪根.德育工作载体建设探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84.
    ④ 张洪根.德育工作载体建设探析—兼论美国高校德育工作[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86.
    ⑤ 刘伟.西方发达国家隐性德育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2,10:63.
    ⑥ 白显良.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准绳[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9:15.
    ⑦ 白显良.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定位f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5.
    ⑧ 白显良.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定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5:10..
    ①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59.
    ② 白显良.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定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5:10.
    ③ 白显良.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准绳[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9:17.
    ①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6.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③ 白显良.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定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5:11.
    ① 张兆根.隐性德育载体研究[D].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5,5:29.
    ①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0.
    ② 白显良.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准绳[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008,9:15.
    ③ 白显良.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准绳[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9:15.
    ① 吴学兵.德育中隐性教育及其内涵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5(7-8):79.
    ① 白显良.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准绳[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9:16.
    ② 白显良.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准绳[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9:16.
    ① 张忠华.对德育实效问题研究的反思[J].现代大学教育.2010(2):77.
    ① 郑永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教出版社,1999.6(2012.4重印):193.
    ② 王滨,张雪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J].教育探索,2010(11):125.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2000:1568.
    ②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8.
    ③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9.
    ④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9.
    ①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17.
    ②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20.
    ③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20.
    ④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03:22.
    ⑤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22.
    ⑥ 张洪根.德育工作载体建设探析——兼论我国高校德育工作[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83-85.
    ⑦ 白显良.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品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9):11.
    ⑧ 王浩.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隐性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6(01):55-57.
    ⑨ 沈嘉祺.论隐性性教育[J].教育探索,2002(1):54-56.
    ⑩ 张兆根.隐性德育载体研究[D].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5.5:21
    ①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11.
    ② 赵欣.德育并非一门讲授课[J].现代大学教育,2006(1):80-83.
    ① 张晓明,陈建文.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64.
    ② 张兆根.隐性德育载体研究[D].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5.5:14
    ③ 詹玉华.高校隐形德育环境三维空间的若千思考[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88.
    ① 张兆根.隐性德育载体研究[D].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5.5:16.
    ② 石共文,杨庆瑶.高校研究生网络德育探微[J].现代大学教育,2013(1):98.
    ③ 徐建军.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J]现代大学教育,2009(5):58-60.
    ① 张晓明,陈建文.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② 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2:212.
    ③ 张洪根.德育工作载体建设探析——兼论我国高校德育工作[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24.
    ① 中宣部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A].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3.
    ②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京:人民出版社,2006:338.
    ③ 高靓.三道年轮“号脉”王琦[N]中国教育报,2013-5-30(04).
    ① 陈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秀案例选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71.
    ① 石共文,杨庆瑶.高校研究生网络德育探微[J].现代大学教育,2013(1):1O0.
    ② [美]道德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4:11.
    ① 张艳红.隐性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4548.
    ① 陈曦主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秀案例选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5.
    ② 滕明珺,石西昌.研究生“三助”活动的实践与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9):31-35.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商务印书馆,2000:583.
    ② 郑永廷,徐建军主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193.
    ① 郑永廷,徐建军主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193.
    ① 郑永廷,徐建军主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198.
    ② 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7.11:62.
    ① 郑永廷,徐建军主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200.
    ① 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8:223.
    ② 郑永廷,徐建军主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202.
    ① 郑永廷,徐建军主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205.
    ② 李霞.论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D].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③ 中国教育报[EB/OL].2005-08-16.http://www.jyb.cn/gb/2005/08/15/zy/jryw/1.htm
    ④ 郑永廷,徐建军主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206.
    ① 王艳秋.谈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互动性[EB/OL].教育论文.枫叶教育网.[2006-05-16][2013-07-29].http://fycedu.net/info/44511-1.htm.
    ① 张忠华.对道德教育模式的反思[J].现代大学教育.2004(6):67.
    ② 赵欣.德育并非一门讲授课[J].现代大学教育.2006(1):80.
    ③ 邱柏生.关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6(6).
    ④ 段鹏飞.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53.
    ① 中宣部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百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① 教育部思政工作司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
    ②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1.
    ① 郑永廷,徐建军主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234.
    ② 陈曦主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秀案例选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51-52.
    ① 教育部思政工作司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
    ① 郑永廷,徐建军主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1.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234.
    ②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1.
    ③ 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2年9月9日.
    ④ 胡锦涛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讲话
    ⑤ 郑永廷,徐建军主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237.
    ① 郑永廷,徐建军主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237.
    ② 郑永廷,徐建军主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235.
    ③ 房广顺.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与启示[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6.
    ① 教育部思政工作司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
    ① 戴锐.德育能力综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2).
    ① 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8:45.
    ① 中宣部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O.
    ② 中宣部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百问[M1.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
    ① 中宣部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9.
    ① 教育部思政工作司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
    ① 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162.
    ② 毛泽东.毛主席在苏联的言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57:15.
    ① 房广顺.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与启示[J].辽宁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6):6.
    ① 郑水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6:194.
    ①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6:194.
    ②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79.
    ① 郑永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96.
    ① 郑永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02.
    ① 郑永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208.
    ② 郑永廷,徐建军主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210.
    ① 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256.
    ② 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257.
    ③ 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257.
    ① 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258.
    ② 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258.
    ③ 邱伟光,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39.
    ④ 郑永廷,徐建军主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217.
    ① 郑永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216-219.
    ① 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259.
    ② 郑永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215.
    ③ 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259.
    ④ 郑永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215.
    ⑤ 郑永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215.
    ① 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261.
    ② 郑永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215.
    ③ 郑永廷,徐建军主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226.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文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5]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毛主席在苏联的言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57.
    [7]邓小平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江泽民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商务印书馆,2000.
    [11]教育部思政司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2]中宣部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百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高教出版社,1999.6(2012.4重印).
    [14]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
    [15]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浙江大学教育系选编.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16]靳玉乐.潜在课程论[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17]郑永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18]邱伟光,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9]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1.
    [20]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21]佘双好.现代德育课程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2]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人民出版社.2005.
    [23]陈万柏,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4]郑永廷,徐建军主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
    [25]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2.
    [26]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3,8.
    [27]陈曦主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秀案例选编[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
    [28]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9]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
    [30][苏]鲁宾斯坦,赵壁如译.心理学的原理和发展道路[M].三联书店,1965.
    [31][法]卢梭,李平沤译.爱弥儿(上卷)[M].商务印书馆.1978.
    [32][美]理查德.D.范斯科特等.美国教育基础—社会展望[M].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译.教学科学出版社.1984.
    [33][英]博伊斯,任宝祥译.西方教育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34][美]阿.布律迈尔编,尹德新等译.裴斯泰洛文集第1卷[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35]包利民.生命与逻各斯—希腊伦理思想史论[M].东方出版社.1996.
    [36]苗力田编译.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7][捷]夸美纽斯,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8][美]威廉姆·多尔,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9]道德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M].商务印书馆,2004.
    [40][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4卷[M].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12.
    [4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42]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3卷[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43]梁启超.梁启超全集..京出版社.1999.
    [44]曾长秋等.网络德育学[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
    [45]曾长秋等.中国德育通史简编[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46]曾长秋等.中国思想史纲要[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47]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人民出版社(第二版).2013.
    [48]胡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49]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M].商务印书馆.1964.
    [50]吴元训.中世纪教育文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51]任钟印.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2]任钟印.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3]秦晓利.生态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2006.
    [54]赵壁如.现代心理学发展中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55]李如密.教育艺术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56]张晓明,陈建文.高等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7]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58]秦晓利.生态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2006.
    [59]刘建军,曹一建.思想理论教育原理新探[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0]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1]卫兴华,赵家祥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2]苏振芳主编.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63]刘根平.潜课程论[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64]陈伯璋.潜在课程研究[M].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5.
    [65]王学义.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暗示艺术[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66]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67]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8]李根平,黄松鹤.潜课程论[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69]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70]钟启泉.高等教育中的潜在课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1]戚万学,杜时忠.现代德育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72]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9.
    [73]吴学军.课程社会学[M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4]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75]王勤.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76]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7]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78]霍尔,戴维斯.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79]张鹏.校园视觉文化中隐性价值的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80]魏贤超.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81]李大健.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探索[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82]任雪萍.大学教育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D].合肥工业大学,2002.
    [83]党建强.隐性课程因素在思想政治课中的价值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
    [84]贺彦凤.现代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借鉴价值[D].黑龙江大学,2004.
    [85]毛天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讨[D].合肥工业大学.2005.
    [86]翟光辉.中西思想政治教育异同比较[D].曲阜师范大学,2005.
    [87]张兆根.隐性德育载体研究[D].武汉大学,2005.
    [88]张宇.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D].吉林大学,2006.
    [89]易石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形环境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90]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D].武汉大学,2007
    [91]王艳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
    [92]蒋胜.中外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比较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93]于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
    [94]王亭.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8.
    [95]汤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9.
    [96]罗丽娜.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09.
    [97]李铭.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
    [98]王德刚.在网络载体上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
    [99]李铭.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
    [100]张翠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101]赵越.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D].黑龙江大学,2010.
    [102]张晓莉.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O.
    [103]张晓莉.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04]赵越.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D].黑龙江大学,2010.
    [105]刘立慧.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
    [106]葛立东.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107]谭晓东.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湖南大学,2011.郭培芳.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108]陈建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109]王彬彬.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
    [110]李霞.论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D].中南大学.2013.
    [111]王桂丽.网络视野下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112]高永生.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113]翟光辉.中西思想政治教育异同比较[D].曲阜师范大学,2005
    [114]邓福庆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文价值定位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6(12).
    [115]白显良.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品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09).
    [116]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7(11).
    [117]白显良.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准绳[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9.
    [118]白显良.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定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5.
    [119]曾德生.复杂性: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趋势[J].求实.2010(2).
    [120]林伯海等.试析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3.
    [121]彭小兰等.论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四个维度[J].江汉论坛.2009.3.
    [122]付淼,黄莹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4.8
    [123]汪立成,朱克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刍议[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1.
    [124]秦永芳.高校隐性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2.
    [125]马雷.大学生社会化思想教育的隐性模式[J].高等建筑教育.2002.9.
    [126]董晓东.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3.
    [127]段鹏飞.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
    [128]罗媛媛.网络时代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J].江汉论坛.2012(12).
    [129]王滨,张雪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J].教育探索.2010(11).
    [130]周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隐性教育初探[J].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3(10).
    [131]邱柏生.关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6(6).
    [132]曾长秋.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5).
    [133]申益春.高校环境塑造与大学生素质培养关联性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3)
    [134]程新桂.论隐性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 2007(12).
    [135]刘晓芳.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4(6).
    [136]曾德生.复杂性: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趋势[J].求实.2010(2).
    [137]虢美妮.论当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现路径[J].大学教育.2013(7).
    [138]姚云云,刘金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3(2).
    [139]刘伟.西方发达国家隐性德育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2,10.
    [140]张洪根.德育工作载体建设探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8.
    [141]李月玺.学校隐性德育实施的理论基础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
    [142]林亚芳.当代英国学校德育述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9).
    [143]杨树虹.谈隐性德育在学校教育载体中的渗透[J].教育探索,2011(10)
    [144]石共文,杨庆瑶.高校研究生网络德育探微[J].现代大学教育,2013(1).
    [145]房广顺.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与启示[J].辽宁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6).
    [146]戴锐.德育能力综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2).
    [147]张忠华.对道德教育模式的反思[J].现代大学教育.2004(6).
    [148]赵欣.德育并非一门讲授课[J].现代大学教育.2006(1).
    [149]滕明珺,石西昌.研究生“三助”活动的实践与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9)
    [150]张艳红.隐性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
    [151]张洪根.德育工作载体建设探析——兼论我国高校德育工作[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152]徐建军.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J].现代大学教育,2009(5)
    [153]詹玉华.高校隐形德育环境三维空间的若干思考[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154]沈嘉祺.论隐性教育[J].教育探索,2002(1)
    [155]王浩.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隐性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6(01)
    [156]吴学兵.德育中隐性教育及其内涵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5(7-8).
    []57]金帏.英国加强“英国价值观”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7,(06).
    [158]李月玺.学校隐性德育实施的理论基础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6).
    [159]蔡教文.浅谈课堂教学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0(1)
    [160]侯忠,董靖保,田继萍.无意识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有效形式[J].山西煤炭干部管理学学报2000(2)
    [161]韩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162]刘辛田,盛正发.红色旅游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探讨[J].管理观察,2008(18).
    [163]王德刚.利用网络载体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7).
    [164]畅军亮.浅析大学生宿舍文化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功效[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5).
    [165]彭小兰.论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四个维度[J].江汉论坛,2009(3).
    [166]鞠丹,强欣.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J]中国科技信息,2005(13).
    [167]范君.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J].衡水学院学报,2009(6).
    [168]朱志刚.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化[J].求实,2006(2).
    [169]彭晓薇.论隐性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内在原则[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2)
    [170]胡飒.论对大学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J].理工高教研究,2003(5).
    [171]John Dewey.Democracy and Education (1916), Nuvision Publications,2004
    [172]J.Dewey, (1938)Expe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Kappa Delta Phi.
    [173]Kilpatrick, W. H. (1925). Foundations of Method:Informal Talks on Teaching. New York:Macmillan.
    [174]Kohlberg. The Moral Atmosphere of the School, Moral development and Moral Education.1973.
    [175]Dobrin, Arthur. Teaching right from wrong; 40 things you can do to rise a moral child. New York:Berkley Books,2001.
    [176]Robert Dreeben. On What is Learned in School.Percheron Press,2002.
    [177]Ivan Illich. Deschooling Society. Marion Boyars,1971.
    [178]Henry A. Giroux, David E. Purpel. The Hidden curriculum and moral education:deception or discovery? McCutchan Pub. Corp.,1983.
    [179]Philip Wesley Jackson, Life in Classrooms. Teachers College Press,1968.
    [180]Wesley Null, Curriculum:From Theory to Practice. Rowman & Littlefield, 2011.
    [181]Apple, MW(1982).Education and power. Psychology Press,1995.
    [182]William F. Pinar.What Is Curriculum Theory? (Studies in Curriculum Theory). Taylor & Francis Group,201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