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领导沟通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领导沟通作为政府管理以及政府领导活动的重要部分,其沟通效率的高低与沟通质量的好坏都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本文结合湖南省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领导沟通的实例,在阐述一般领导沟通理论、沟通途径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先论述了领导沟通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并对国内外主要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中领导沟通的现状进行了述评;继而从分析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领导沟通的现状入手,对三市领导沟通中的特点和不足及成因进行了论述,认为其特点是有湖南省委和省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力、有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的统一协调、有凸显党委主要领导直接参加沟通等沟通机制上的创新,存在的不足是沟通理念的差异、区域规划法规和统一市场竞争法规的缺失、现有领导干部绩效评价体系的障碍、沟通机制中辅助机制和落实机制的欠缺等;最后试图从行政管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性地提出协同提升沟通理念、改进绩效评价体系、推进法律法规建设、积极完善沟通机制、加强领导沟通中的党委推动等五项措施,以求努力解决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三市领导之间实现有效沟通的问题。
Leaders' communi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governmental administration and governmental official activities. The efficiency and the quality of the leaders' communication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economic social development. The author of this thesis takes the communication ofthe government leaders in Hunan Province------Changsha, Zhuzhou andXiangtan as a practical case in the regional economic unity. As a start the paper states the general theory of the leader's communication, the ways in the communication and their influential factors. With these as the basis, it precedes the function of the leader's communication in the regional economic unity and then makes some comments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s of the official communi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he major regional economic unity at home and abroad. It goes further into the research and the analysis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leader's communication of the three cities in the process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unity, making an analytical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the deficiencies and their causes in the official communication of the three cities. I think the characteristics lie in : the up-down push forward coming from Hunan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 and government, the united coordination of the regional plan in the three cities, the emerging direct communication of the main officials of the Party committee and the creativity in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the deficiencies include: the difference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munication theory, the shortage of the regional planning regulations and the united market competitive act, the barrier in the evaluation system to deal with the present leading personnel achievements and the lack of the aid system in the communication and workable system. At the last part of the paper, the author tries from the angle of the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to probe into fiv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municative theory in coordination with the leaders, to improve the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personnel achievement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perfect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 actively, and to reinforce the push forward of the party committee in the leading officials. In doing this, the author striv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achieving th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among the leading officials of the three cities in the process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unity.
引文
① 黄继忠.区域内经济不平衡增长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① 崔佳颖.管理沟通理论的历史演变与发展[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05).
    ① 郑文斌.管理沟通内容的八大分类[M].中国管理传播网,2003.
    ② 崔佳颖.管理沟通理论的历史演变与发展[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05).
    ① 王乐夫.领导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
    ② 李家晔.完美执行之最佳沟通[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① 刘建军.领导学原理-科学与艺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70
    ① MBA核心课程编译组.谈判与沟通[M].九州出版社,2002.29
    ② MBA核心课程编译组.谈判与沟通[M].九州出版社,2002.30
    ③ MBA核心课程编译组.谈判与沟通[M].九州出版社,2002.32
    ① MBA核心课程编译组.谈判与沟通[M].九州出版社,2002.32
    ② MBA核心课程编译组.谈判与沟通[M].九州出版社,2002.33
    ① MBA核心课程编译组.谈判与沟通[M].九州出版社,2002.14
    ① 王洪江.欧洲联盟简介[J].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http://www.macrochina.com.cn., 2001-04-25.
    ① 陈瑞莲,刘亚平.泛珠江三角区域政府的合作与创新[J].中国网,2006-08-01.
    ② 潘革平.欧盟发展寻求“突围”[J].新华社布鲁塞尔12月13日电.
    ③ 顾得伟.资料:亚太经济合作组织[J].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 2001-10-20.
    ① 王洪江.亚太经合组织简介[J].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http://www.macrochina.com.cn., 2001-04-25.
    ① 陈瑞莲,刘亚平.泛珠江三角区域政府的合作与创新[J].中国网,2006-08-01.
    ① 郭佑.统一政策法规构建合作机制推进长江三角洲城市的合作与发展[J].依法治市综合网http://www.yfzs.gov.cn., 2004-11-15.
    ② 姚先国,谢晓波.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中的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分析[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3).
    ① 阎静,韩沁言.乌昌党委提出全力打造新疆最大城市群[J].新疆日报,2005-8-3.
    ② 张亚.乌昌党委—跨行政区域的联合党委[J].物流网http://56abc.com, 2005-11-16.
    ③ 秦旭东.乌昌党委导演“乌鲁木齐—昌吉”一体化[J].21世纪经济报道,2005-10-10.
    ④ 张亚.乌昌党委—跨行政区域的联合党委[J].物流网http://56abc.com,2005-11-16.
    ① 王洪江.亚太经合组织简介[J].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http://www.macrochina.com.cn,2001-04-25.
    ① 唐薇频.抱团崛起[J].长沙晚报,2005-12-28.T3.
    ② 唐薇频,王沽,刘炬.携手助推新型工业化[J].长沙晚报,2006-6-29.A4.
    ① 《长株潭三市党政领导联席会议议事规则》
    ① 《长株潭区域合作框架协议》
    ① 严汉平.区域协调发展的困境和路径[J].中国科技信息网http://blog.people.com.cn.转载.
    ① 贺曲夫,史卫东,胡德.长株潭一体化中的行政区划和非行政区划手段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
    ② 贺曲夫,史卫东,胡德.长株潭一体化中的行政区划和非行政区划手段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
    ③ 陈剩勇,马斌.区域政府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J].政治学研究,2004(1).
    ① 陈剩勇,马斌.区域政府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J].政治学研究,2004(1).
    ① 陈剩勇,马斌.区域政府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J].政治学研究,2004(1).
    ① 张亚.乌昌党委—跨行政区域的联合党委[J].物流网http://56abc.com,2005-11-16.
    [1] 王乐夫.领导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
    [2] 夏书章,王乐夫,陈瑞莲.行政管理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
    [3] 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 李家晔.完美执行之最佳沟通[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5] 陈振明.政策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6] 庄汉山,张慧.领导科学专题与案例[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
    [7] 周少岐、孔繁玲、周振林、皮晓辉.处理上下级关系的方法与艺术[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8] 李成言.现代行政领导案例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 刘建军.领导学原理-科学与艺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10] 梁振中,王仲田.行政管理学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
    [11] 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12] 陈兆德.行政管理学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13] 江超庸.行政管理学案例教程[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14] 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5] 刘熙瑞,张康之.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6] [美]里斯本小组.竞争的极限——经济全球化与人类未来(中文版)[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17] 程选.我国地区比较优势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18] 宋林飞.现代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19] 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20] 李军林.制度变迁的路径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1] 徐湘林.经济体制转型中的政府作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2] 谢帜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23] 朱敏彦.21世纪初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战略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4] 洪银兴,刘志彪.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机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5] 陈振明.政治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6] 黄继忠.区域内经济不平衡增长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27] 陈航.中国交通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8] 刘仕清等.新湖南五十年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29]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30] 陆大道.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1] 禹舜.湖南长株潭经济区发展研究[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7.
    [32] 朱翔等.区域综合开发理论与实践[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3] 郭进隆.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
    [34] 吴泓缈.方法:天然之天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5] 邓方.社会理论的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36] 郑文斌.管理沟通内容的八大分类[M].中国管理传播网,2003.
    [37] 甘波,曲保智.沟通时代的管理者[M].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
    [38] 徐国华,赵平.管理学基础[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39] 张雷.组织能力与组织者的技巧[M].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1.
    [40] 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1] 傅丽华.株洲与湘潭城市核心竞争力比较分析[J].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2] 陈勇.谈谈长沙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湖南社会科学,1999(4).
    [3] 宋向宁.浅析湘江生态经济带项目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中的意义[J].湖南水利水电,2004(2).
    [4] 李万.略论长株潭一体化[J].湖南经济,1999(6).
    [5] 赵弘.总部经济:京津冀区域合作新思路[J].领导之友,2002(2).
    [6] 何湘波,曹飞.湘南经济区区域发展战略初探[J].公共行政,2002(3).
    [7] 郭贵林,纪东林.领导如何与下属沟通[J].人才了望,2004(5).
    [8] 刘盛佳.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和武汉定位初探[J].学习与实践,2004(7).
    [9] 封小云,杨道匡.澳门在泛珠江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定位与战略选择[J].广东社会科学,2005(1).
    [10] 梁桂全,游霭琼.差异、互补、共赢——泛珠江三角区域合作的基础与趋势[J].广东社会科学,2005(1).
    [11] 田定湘.长株潭旅游资源整合探索[J].求索,2004(10).
    [12] 姜德波.地区本位与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4).
    [13] 任金秀.地区经济一体化新形势下中国的对策[J].山东经济,2005(1).
    [14] 王红萍、王一菲.领导干部语言表达的媒介作用与社会影响[J].理论观察,2003(4).
    [15] 曹云华、朱幼恩.论东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5(1).
    [16] 杨正午.跨世纪战略:湖南启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J].经贸导刊,1999(3).
    [17] 叶强.长株潭一体化的城市化发展理论探讨[J].中外建筑,2003(3).
    [18] 钟荣丙.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系统学思考[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3(6).
    [19] 雷五星.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战略布局及思考[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学报,2003(3).
    [20] 刘茂松.创建“长株潭”经济增长极的对策思考[J].湖南经济,2001(4).
    [21] 贾彩霞,尹招华.发展长株潭三市优势产业集群的策略构想[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
    [22] 陈湘满.湖南区域经济布局初探[J].热带地理,1996(6).
    [23] 王伟娅.公共管理中的内部公众沟通[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4.12.10~11.
    [24] 张刚,焦建军,王文奎.管理沟通理论的变革性质和意义[J].管理科学,2005(9).
    [25] 杨灿明.地方政府行为与区域市场结构[J].经济研究,2000(11).
    [26] 谢庆奎.中国政府的府际关系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2000(1).
    [27] 吕晓刚.制度创新、路径依赖与区域经济增长[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28] 季燕霞.论我国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动态演变[J].华东经济管理,2001(4).
    [29] 段进军,成涛林.长三角地区发展态势及对策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30] 姚先国,谢晓波.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中的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分析[J].中共浙江省委党委学报,2004(3).
    [31] 徐康宁,赵波,王绮.长三角城市群:形成、竞争与合作[J].经济学研究,2005(5).
    [32] 刘大志,蔡玉胜.地方政府竞争行为与资本形成机制分析[J].学术研究, 2005(3).
    [33] 丁煌,定明捷,吴湘玲.“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博弈缘由探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7).
    [34] 熊鹰,王克林,郭娴,梁成军.湖南省地市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J].热带地理,2004(3).
    [35] 周理盛.加快“长株潭”城市群信息化建设的对策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0).
    [36] 叶强.长株潭一体化的城市化发展理论探讨[J].中外建筑,2003(3).
    [37] 钟荣丙.长株潭一体化的系统学思考[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3(6).
    [38] 王良健,侯文力.长株潭一体化进程中经济互补性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1(11).
    [39] 雷五星.长株潭一体化战略布局及思考[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40] 胡平香,张春花.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2).
    [41] 冯光华.手机能成为第五媒体吗?[J].中国传播学评论,2003(3).
    [42] 费赫夫.北美自由贸易区一般争端解决机制[J].法制与经济,2006,6(123).
    [43] 贺曲夫,史卫东,胡德.长株潭一体化中的行政区划和非行政区划手段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
    [44] 陈剩勇,马斌.区域政府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J].政治学研究,2004(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