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东渐与都市主流服饰文化变迁(1898-1927)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898至1927年是中国社会的清末民初时期,对于整个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来说,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是巨大的历史转型和嬗变期。伴随着战争炮火的东来,西方文化也以它独有的方式开拓着中国的市场,悄然渗透到中国大地的每个角落。可以说,这样一场“西风东渐”的狂潮,对整个近代中国的影响是深远而强烈的。一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就是一部开放的历史,不管是主动的选择还是被动的接受,市场的资本主义化,国际化,文化之间的交流已不可避免。而这种文化的交流在整个中国近现代来看,都处于西方文化的强制影响之下,因而呈现着西风东渐的特点。
     服饰,被誉为时代的风向标,社会发展的镜子和指针。因而从整个社会生活层面来说,服饰是最为敏感的反映。服饰是社会风尚衍变的载体和表征。透过服饰的变迁,不仅可以窥探中国社会的进程,探析推动社会发展的深层动因,进步思潮;而且能够对今天的文化建设与中西交流提供借鉴。服饰文化,不仅是物质文明,更是一种精神文化,是一种民俗,也是美的化身,时尚与品位的象征。在西风东渐的影响之下,西方的窄衣文化,服饰观,思想文化观,审美方式,生活方式,科技,及各种先进理念等日益引入中国,并被国人所接受。中国服饰此时在慢慢发生变迁,从鸦片战争以来的渐变,到清末的趋变,民国的突变,服饰文化由传统走向现代。实现了其市场化,自由化,平等化的蜕变。
     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西风东渐与服饰变迁的关系,集中分析的是都市主流服饰在西风东渐影响下的变迁情况。围绕这一问题,文章主要从三个部分对该问题进行阐述。第一部分首先对自工业革命以来的西方服饰文化的特点,变迁情况,传统及影响进行分析;文章的二三两部分则分别阐释了西方文化影响下的清末、民初两个时期的服饰嬗变情况及各自的变迁特点,影响的具体表现等等。由于1898年至1927年中国资产阶级进入历史舞台,作为社会团体中的一个重要阶层,他们对西方文化的引进,传送,贡献较大。比起前一时期的服饰变革,此时呈现更为激烈、动荡、明显的特点。笔者小文,欲以小见大,反思当下。
The period of 1898 to 1927 was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in Chinese society. For the whole historical process of Chinese society, this is a critical stage, and it is a tremendous historic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and transmutation. Following the fire of war from the East,the Western culture with its unique way to explore the Chinese market. It quietly infiltrated into each corner of the China earth. It can be said that such“the Eastward Transmission of Western Sciences”tide which the influence to the entire modern China is profound and intense.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is an open history, whether it is the choice of active or passive acceptance. The market capitalizati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re inevitable. And this cultural exchange under the mandatory influence of western culture in the whole of China in modern times, and it is show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Eastward Transmission of Western Sciences.
     Clothing, are honored as the windvane of the time, mirror and the indicator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Therefore from the entire social life stratification plane, the clothing is the most sensitive reflection. The clothing is the characterization and carrier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social trend. By clothing's vicissitude, not only may spy on the Chinese society in the process, analyze the deep motivation to promot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progressive ideological trend, but also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oday's culture-building and exchang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learning. Clothing culture, is not only the material civilization, but also a spiritual culture. It is one kind of folk custom, the embodiment of beauty, and a symbol of fashion and tast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Eastward Transmission of Western Sciences, West's narrow clothes culture, fashion sense, ideological and culture concept, the esthetic way, the life style,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ach advanced idea and so on introduces into China day by day, and are accepted by people increasingly. Chinese clothing change occurs slowly at this time. Since Opium War's gradation, has hastened to the end of the Qing changes, and become the sudden chang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clothing culture moves toward the modern age by the tradition.. It has achieved its market, liberalization, equity-oriented transformation..
     In this paper, the core issue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astward Transmission of Western Sciences and clothing change. Focused on analyzing is the situation of urban mainstream clothing chang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Eastward Transmission of Western Sciences. Around this issue, this article has three main strands to describe the issue. The first part firstly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 of western clothing culture, the vicissitude situation, the tradition and the influence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 article parts two and three separately have explained the clothing evolution situation of the late Qing period and early Republic perio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culture, and their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 of vicissitude, and the impact of specific performance, etc. As Chinese bourgeois elements into the stage of history from 1898 to 1927, their contribution was huge to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Western culture for they are important social groups. Compared to the clothing change of previous period, this time showing the feature of more intense turbulence and distinctive. This paper wants to through solving small problem to solve big problem, and reflect the problem in nowadays.
引文
1赵秀芬:《西学东渐与近代诗歌的嬗变》,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张立程:《西学东渐与晚清新式学堂教师群体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3《周礼注疏》卷20,见(清)阮元较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83页。
    4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饰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页。
    5华梅:《服装艺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0页。
    6罗微:《古代汉族女性服饰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1冯泽民,刘海清:《中西服装发展史》第二版,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第262页。
    1冯泽民,刘海清:《中西服装发展史》第二版,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第262页。
    2冯泽民,刘海清:《中西服装发展史》第二版,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第289页。
    3冯泽民,刘海清:《中西服装发展史》第二版,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第264页。
    1冯泽民,刘海清:《中西服装发展史》第二版,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第264页。
    2华梅,要彬:《西方服装史》第二版,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第177页。
    3华梅,要彬:《西方服装史》第二版,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第177页。
    1刘瑜编著:《中西服装史》,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第41页。
    2常人春:《老北京的穿戴》,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第40页。
    1华梅,要彬:《西方服装史》第二版,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第180-181页。
    2刘瑜编著:《中西服装史》,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第41页。
    1冯泽民,刘海清:《中西服装发展史》第二版,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第300页。
    1王东霞编著:百年中国社会图谱《从长袍马褂到西装革履》,成都:四处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1页。
    1王东霞编著:百年中国社会图谱《从长袍马褂到西装革履》,成都:四处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4页。
    2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269页,转引自李长莉:《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从传统到近代》,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61页。
    3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上海:三联书店,1957年,第221页。
    4郑观应:《盛世危言·纺织》,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715页,转引自李长莉:《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从传统到近代》,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65页。
    1蒋述东,涂洪清:《近代知识分子与辛亥革命》,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1周棉:《留学生与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2周棉:《留学生与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3林辉:《近代中国留美学生群体研究》,当代青年研究,2003年第5期。
    4华梅:《中国近现代服装史》,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第16页。
    1张敏卿:《近代中国学生群的产生及其历史作用》,中州学刊,2006年第2期。
    2【汉】刘向:《说苑·杂言》。
    3朱凌云:《中国服饰近代化的起点》,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1期。
    4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4页。
    1《戒缠足论》,《万国公报》1879年3月22日。
    2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想史》。http://tech.163.com/04/1028/10/13PA1SL60009rt.html
    3《康南海自编年谱》,中国史学会编《戊戌变法》四,福州:神州国光社,1953年,第116页,转引自苏生文,赵爽《素裙革履学欧风—中国近代服饰的变迁》,文史知识,2008年第3期。
    4康有为:《请禁妇女裹足折》,杨家骆:《戊戌变法文献汇编》第2册,台北鼎文书局,1973年,第242—244页。
    1《学部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光绪33年,1907年,转引自转引自李长莉:《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从传统到现代》,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82页。
    1竺小恩:《康有为:近代中国服饰变革的倡导者》,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2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2册,第263页。
    3李长莉:《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从传统到现代》,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39页。
    4《皇帝魂·论发辫原由》,张丹,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上海:三联书店,1960年,第745页。
    5《剪辫易服先声》,《大公报》,1905年6月24日。
    1《民立报》,1910年12月5日。
    2《民主报》,1911年1月3日。
    3李长莉:《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从传统到现代》,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42页。
    4《大公报》,1911年5月12日。
    5《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令》,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25页。
    1华梅:《中国近现代服装史》,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第16—17页。
    2张竞琼:《西“服”东渐—20世纪中外服饰交流史》,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9页。
    1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0页。
    2徐柯辑:《清稗类钞·服饰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3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0页。
    4张敏:《试论晚清上海服饰风尚与社会变迁》,史林,1999年第1期。
    1石磊:《近代上海服饰研究及上海市档案馆的相关资料》,档案春秋,2001年第1期。
    2诸葛恺:《文明的轮回—中国服饰文化的历程》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第297页。
    3戴争:《中国古代服饰简史》,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8年,第197页,转引自杜乐秀:《近代中国女装审美意识嬗变的原因分析》,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1(明)史玄、(清)夏仁虎,阙名:《旧金锁记》,第30—40页。
    2朱志文:《剪辫易服说》,大公报,1003年3月15日。
    3蒋广学,张中秋《华夏审美风尚史》第10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1小野和子:《中国女性史—从太平天国到现在》,高大伦译,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年,第64页。
    2徐珂辑:《清稗类钞》卷91,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年,第61页。
    3樊学庆:《变与不变的交织共存:清末中国社会转变的常态图景》,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8期。
    1樊学庆:《变与不变的交织共存:清末中国社会转变的常态图景》,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8期。
    2广西《同正县志》,1933年,《中国地方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下,第914页。
    3北平市社会局:《北平市工商业概况》,1932年印,第193页。
    1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2—13页。
    2谢金伶:《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服饰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张竞琼主编,《现代中外服装史纲》,北京: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9页。
    2王东霞编著:百年中国社会图谱《从长袍马褂到西装革履》,成都:四处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02页。
    1李跃乾:《论辛亥革命前后的服饰改革》,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2邓怡舟,蒋理:《论辛亥革命对民国初年妇女解放的促进作用》,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7期。
    3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2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91页。
    1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卷《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859页。
    2陈晓卿,李继锋,朱乐贤:《一个时代的侧影:中国1931——1945》,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页。
    3张竞琼:《西“服”东渐—20世纪中外服饰交流史》,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23页。
    1赵英兰:《民国生活掠影》,沈阳:沈阳出版社,2001年,第52页。
    2陈晓卿,李继锋,朱乐贤:《一个时代的侧影:中国1931——1945》,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页。
    3蒋媛:《论月份牌中的女性符号》,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4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三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转引自黄强:《衣仪百年近百年中国服饰风尚之变迁》,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
    1民国政府参议院.服制条例[N],申报,1912-07-15。
    2刘志琴:《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转引自李玲:《民国初年服饰风尚》,长江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3李玲:《民国初年服饰风尚》,长江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4政府公报,1912-10-4,157号。
    1辞海:《礼服条》,北京:中华书局,1936年,转引自诸葛铠:《文明的轮回中国服饰文化的历程》,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第295页。
    2江南,谈雅丽编著:《符号中国:旗袍》,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第3页。
    1辞海编辑委员会主编,《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第4196页。
    2包铭新,马黎等:《中国旗袍》,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第1—3页。
    3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884年,第535页。
    1清河:《新妆杂谈》,《良友》第3期,1926年4月15日,第15页。
    2黄强:《衣仪百年—近百年中国服饰风尚之变迁》,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第22页。
    3汤新星:《旗袍审美文化内涵的解读》,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1刘胜利:《中山装的演变探析》,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2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61—62页。
    1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62页。
    2竺小恩:《中山装和孙中山的服饰文化观》,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周新国:《孙中山的服饰改革思想与实践》,炎黄春秋,2003年第8期。
    2黄强:《中国服饰画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174页。
    1丁荫煃,钟家栋:《中国革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转引自张竞琼主编:《现代中外服装史纲》,北京: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4页。
    2安毓英,金庚荣:《中国现代服装史》,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第26页。
    1华梅:《中国近现代服装史》,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第94页。
    1诸葛铠:《文明的轮回:中国服饰文化的历程》,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第308页。
    2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编,《孙中山全集》第六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80页。
    1郑永福,吕美颐:《论民国时期影响女性服饰演变的诸因素》,中州学刊,2007年第5期。
    2康民强:《民国女子日常生活与女性意识研究—以都市女性为主体》,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3“北平最近一月内共销几万余件摩登线衣”,《公教妇女季刊》,1卷第3期,1934-9-20,第32页。
    1金民卿:《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2页。
    2金民卿:《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2页。
    3于沛:《浅析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兼评“文化全球化”的文化帝国主义本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10期。
    4于沛:《对近代大国崛起的文化思考》,北方论丛,2005年第1期。
    5于沛:《反“文化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文化多样性的思考》,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4期。
    6于沛:《民族精神、先进文化和历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4期。
    1于沛:《反“文化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文化多样性的思考》,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4期。
    2于沛:《反“文化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文化多样性的思考》,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4期。
    3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吴晓辉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第11页。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3-34页。
    1邓洪健:《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文化交流》,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6]中国近代纺织史编委会编著.中国近代纺织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版
    [17]雷梦水辑.北京风俗杂咏续编[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8]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9]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版
    [20]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1一1927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1]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840一1918年)[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
    [22]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3]李家瑞.北平风俗类征,上册[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影印本,1985年版
    [24]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文选[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79年版
    [25]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26]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M].第一卷下册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60年版
    [27]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2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8]辞海编辑委员会主编.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29]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版
    [30]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31]饶怀民:辛亥革命与清末民初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32]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3](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34]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5]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36]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37]小野和子.中国女性史—从太平天国到现在[M].高大伦译,陕西:三秦出版社,1987年版
    [38]陈晓卿,李继锋,朱乐贤.一个时代的侧影:中国1931——1945[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9]赵英兰.民国生活掠影[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1年版
    [40]吴昊.中国妇女服饰与身体革命(1911—1935)[M]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版
    [41]张竞琼.西“服”东渐—20世纪中外服饰交流史[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42]徐清泉.中国服饰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3]华梅.中国近现代服装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版
    [44]黄强.衣仪百年:近百年中国服饰风尚之变迁[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
    [45]严昌洪. 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6]仲富兰编.图说中国百年社会变迁(1840—1949)服饰·饮食·民居[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47]王东霞.从长袍马褂到西装革履[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8]诸葛铠.中国服饰文化的历程—文明的轮回[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版
    [49]梁惠娥,张竞琼,周旋旋.服饰衣潮之妆饰卷[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版
    [50]江南,谈雅丽.符号中国:旗袍[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版
    [51]常人春.老北京的穿戴[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版
    [52]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中心,2008年版
    [53]李长莉.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丛书: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从传统到近代[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4]孙彦珍.清代女性服饰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55]蒋玉秋,王艺璇,陈锋.汉服[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8年版
    [56]刘瑜.中西服装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57]华梅,戢范.服装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丛书(第二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8]华梅.西方服装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版
    [59]冯泽民,刘海清.中西服装发展史(第二版)附盘[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版
    [60]包铭新.世界服饰博览中国旗袍[M]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8年版
    [61](日)山内智惠美. 20世纪汉族服饰文化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2]张竞琼.现代中外服装史纲[M].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3]汤献斌.立体与平面:中西服饰文化比较[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年版
    [64]宋家麟.老月份牌[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1997年版
    [65]华梅.人类服饰文化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6]安毓英,金庚荣.中国现代服装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67]王冬芳.迈向近代:剪辫与放足[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7年版
    [68]朱和平.中国服饰史稿[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69]黄能馥,陈娟娟著.中国服饰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0]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884年版
    [1]崔婷.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西文化交流问题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大学科社与国际共运,2006
    [2]屈宏.近代中国城市女子服饰变迁述论[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吉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2004
    [3]陈玉.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D]:[硕士学位论文].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2006
    [4]康民强.民国女子日常生活与女性意识研究—以都市女性为主体[D]:[硕士学位论文].桂林:广西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2008
    [5]蔡磊.服饰与文化变迁—以20世纪以来中国服饰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大学民俗学专业,2005
    [6]李彦芳.天津近代服饰初探—1840-1919[D]:[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工业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2003
    [7]罗微.古代汉族女性服饰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专业,2003
    [8]陈婷.微风玉露倾,挪步暗生香—追述民国年间旗袍的发展[D]: [硕士学位论文].成都:四川大学艺术系, 2005
    [9]滕腾.旗袍的文化意蕴与审美特征[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大学文艺学,2008
    [10]汤新星.旗袍审美文化内涵的解读[D]:[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大学哲学美学,2005
    [11]王雪.民国时期服饰简论[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吉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2008
    [12]谢金伶.20世纪二十三十年代北京服饰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首都师范大学专门史,2008
    [13]赵秀芬.西学东渐与近代诗歌的嬗变[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吉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2008
    [14]张立程.西学东渐与晚清新式学堂教师群体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近现代史,2006
    [15]蒋媛.论月份牌中的女性符号[D]:[博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北大学广告艺术设计,2005
    [1]吕枫韵.试论女性服饰文化的流变[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2]陈玉.透过近代女性服饰变迁看女性解放问题[J].工会论坛. 2009,15(1)
    [3]吕美颐.中国近代女子服饰的变迁[J].史学月刊. 1994,6
    [4]罗雨.从服饰看近现代中国对外来文化的演化[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6,6
    [5]余晓宏.从妇女服饰看近代上海社会变迁[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5,8(2)
    [6]陈慧.从中国近代女性服饰的变迁看女性意识的变化[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18(1)
    [7]燕平,程铷.东西方服饰文化交融之我见[J].江西社会科学. 2005,7
    [8]郑永福,吕美颐.论民国时期影响女性服饰演变的诸因素[J].中州学刊. 2007,5
    [9]常缨.山西近代服饰的变迁[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08,26
    [10]张敏.试论晚清上海服饰风尚与社会变迁[J].史林. 1999,1
    [11]王耘.试析民国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变异[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17(3)
    [12]郑军.西风东渐与晚清城市社会生活方式的西俗化—以近代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变化为个案研究[J].北方论丛. 2003,5
    [13]刘力.衣冠之制的解体:中国传统服饰的近代化—以清末服饰变革为中心的探讨[J].求索. 2007,1
    [14]李长莉.以上海为例看晚清时期社会生活方式及观念的变迁[J].史学月刊. 2004,5
    [15]刘宁.中国近代服饰的审美变迁[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21(2)
    [16]屈宏董,红启.清末民初城市女子服饰变革述论[J].社会科学论坛. 2008,10
    [17]史林.不能拒绝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谈服装的西式化与“殖民化”[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4(1)
    [18]诸葛铠.从中西比较看中国近代服饰的转型[J].丝绸. 2002,11
    [19]蒋述东,涂洪清.近代知识分子与辛亥革命[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1,4
    [20]黄燕敏.服饰文化研究的社会学维度[J].学术交流. 2004,7
    [21]李玲.民国初年服饰风尚[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4
    [22]黄敏.民国时期的服装研究[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10(4)
    [23]盛羽.旗袍的历史演变及社会价值初探[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3,16(3)
    [24]陆洵异.中国旗袍的服饰渊源及其国际化趋势[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3,24(12)
    [25]齐志家,古怡.中西方服饰审美文化的比较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18(3)
    [26]陈东生,尉晓娟,周丽艳.中西服饰文化的比较[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1
    [27]杨树彬.中西服饰文化的比较分析[J].学术交流. 2000,6
    [28]雨文.中国女性着装百年变迁[J].广西党史. 2006,3
    [29]徐青青,李克兢,彭娜.从近代女装看其审美变革[J].大众文艺(理论). 2009,4
    [30]孙俐.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与服饰变革[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17(1)
    [31]季凤芹,潘维梅,黄永利.对近代女子服饰变迁的思考[J].考试周刊. 2008,48
    [32]苏生文,赵爽.“素裙革履学欧风”——中国近代服饰的变迁(一) [J].文史知识. 2008,3
    [33]苏生文,赵爽.“素裙革履学欧风”——中国近代服饰的变迁(二) [J].文史知识. 2008, 4
    [34]苏生文,赵爽.“素裙革履学欧风”——中国近代服饰的变迁(三) [J].文史知识. 2008, 6
    [35]苏生文,赵爽.“素裙革履学欧风”——中国近代服饰的变迁(四) [J].文史知识. 2008,7
    [36]施小樵.花翎漫谈[J].文史知识. 1983,3
    [37]冯尔康.清初的剃发与易衣冠[J].史学集刊.1985,2
    [38]胡绳武等.民初社会风尚的演变[J].近代史研究.1986,4
    [39]程思.从中国服装演变看女性地位[J].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2
    [40]陈倩仪,蒋湘桓.百年服饰折射中国时代变迁[J].中学历史教学. 2007,7
    [41]丁尘馨.中式服装今安在?[J].中国新闻周刊. 2006,40
    [42]郭海燕.浅谈西方文化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影响[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5,11
    [43]华梅.西服东渐冲击波[J].中国纺织. 2004,3
    [44]周棉.留学生与近代中外文化交流[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4
    [45]张敏卿.近代中国学生群的产生及其历史作用[J] .中州学刊. 2006,2
    [46]朱凌云.中国服饰近代化的起点[J] .广西社会科学. 2008,11
    [47]竺小恩.康有为:近代中国服饰变革的倡导者[J]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48]石磊.近代上海服饰研究及上海市档案馆的相关资料[J] .档案指南
    [49]杜乐秀.近代中国女装审美意识嬗变的原因分析[J] .内江师范学院报. 2009,3
    [50]樊学庆.变与不变的交织共存:清末中国社会转变的常态图景[J] .历史教学(高校版). 2007,8
    [51]李跃乾.论辛亥革命前后的服饰改革[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1999,2
    [52]邓怡舟,蒋理.论辛亥革命对民国初年妇女解放的促进作用[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7
    [53]刘胜利.中山装的演变探析[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2005,6
    
    [54]竺小恩.中山装和孙中山的服饰文化观[J]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3
    [55]周新国.孙中山的服饰改革思想与实践[J] .炎黄春秋. 2003,8
    [1]A ZHENG.二十世纪中国十大经典服装回顾(英文)[J].Women of china. 2003,11
    [2]Eligabeth Ewing;History of Twentieth Century Fashion;B.T.Bstsford,London
    http://www.confucianism.com.cn/html/minsu/717552.html
    http://culture.dresschina.com/
    http://epaper.jfdaily.com/jfdaily/page/1/2008-04/16/11/2008041611_pdf.pdf
    http://www.cfw.com.cn/paper/
    http://www.hercity.com/
    1,《申报》
    2,《大公报》
    3,《东方杂志》
    4,《民国日报》
    5,《良友画报》
    6,《政府公报》
    7,《民立报》
    8,《民主报》
    9,《漫画大观》
    10,《国货月报》
    11,《点石斋画报》
    12,《女子画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