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异化与文学演进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试图通过1931~1945年间,日本殖民文化侵略对伪满洲国殖民地和华北沦陷区女性作家精神意识的塑造的分析,总结殖民地女性文学发生和异化的内在规律。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东北现代女作家以鲜明的女性意识力图改变自身卑微的社会地位,开辟女性文学的发展道路。日本女性文学的高潮期与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对现代性和人权、人的觉醒是共时同步的。侵华战争时期,日本国内民间妇女团体及女权主义者在军国主义的威逼诱惑下,发生变节和转向,以协从侵略战争为代价,获得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的畸形提升。伪满洲国时期,受“五四”新文化影响以追求自由、平等的“新女性”观在日本殖民文化的渗透下发生异化,自由主义“新女性”观异化为殖民化的“国家母性主义”。本论文以研究侵华战争期间中国东北及华北出现的女性文学现象与日本殖民文化侵略的关联,从具体文学现象出发揭露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对中国殖民地和沦陷区文化殖民与渗透,以及这种文化侵略对女性意识形态的建构和后世的影响。
     基于上述观念,本论文对中国现代文学和中日比较文学研究缺失的角落——侵华时期满洲文学的一个现象进行考述,通过对伪满洲国女作家现象和当时中日文学关系的深入挖掘,揭露日本殖民文化对中国占领区的影响和渗透。为此,笔者在2005年10月至11月间和2006年6月至8月间,相继用4个多月的时间进行了艰苦的调研工作。先后走访了十几家图书馆、资料室、档案馆、博物馆,采访了十几位当事人及其家属、后裔。因此,本论文是建立在对大量的原始文献的挖掘和考证的基础上,在国内首次提出日本文化殖民对中国殖民地知识分子精神的塑造和渗透,使伪满洲国女作家协从了侵略战争的相应结论。本论文选择伪满洲国时期女性文学的各种形态,对中国现代文学和中日比较文学研究的缺失角落——满洲文学的一个方面进行考述。
     全文分为五章。
     导论部分,主要总结了目前沦陷区文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即战争背景下的文学的阐释模式。笔者认为针对沦陷区多维文学形态,应超越沦陷/抵抗的二元对立的研究模式,不应脱离历史语境和中日文化关系对当时具体文学现象的影响。我们必须看到,在各种文学现象生成过程中,历史语境对作家精神塑造的影响。
     第一章主要从历史文化背景,即地域文化基因、五四新文化对东北现代文学的影响、现代女学的兴起等几方面对满洲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做总体概述,并进一步对满洲女作家及其发展轨迹进行界定:①1931年~1945年在伪满洲国的东北籍女作家;②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曾经在东北,随后流亡异地的东北籍女作家和迁往其他日占区定居的东北籍女作家。
     由此而概括出日占时期满洲女作家的文学创作脉络:(一)发轫时期(1931年~1935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共北满地下党领导开展了一系列的左翼文化活动,北满女作家悄吟(萧红)、刘莉(白朗)正是在这一时期里受北满地下党的影响和培养而发展起来的左翼女作家。(二)崛起时期(1936年~1940年):1935年后,日伪当局不满于满洲文坛的荒凉,扶持本土文化向殖民化方向发展。“明明”、“艺文志”派依附于日本人的资助和政府的支持得以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而民间纯文学团体“文丛”、“文选”派以民间筹资创办纯文学刊物,设立民间文学赏。隶属于两大文人集团的新进女作家得以崛起发展。(三)衍变时期(1941年~1945年):1941年后,日本帝国主义日益加强思想文化统治,鼓吹“决战文学”,召开了三次“大东亚文学者大会”,将满洲文学完全纳入战争轨迹。此时,满洲女作家针对“时局”的国策文学作品较多。
     本论文根据满洲女作家的人生轨迹,将流寓北京的满洲女作家和在满日系女作家纳入“比较研究”的视阈中。广泛涉猎不同流派及精神向度的女作家及其创作,以客观呈现伪满洲国历史时空下所发生的文学状况。因此,不同文化背景与身份的女作家形成了:北满左翼女作家、满洲新进女作家、华北满洲流寓女作家、满洲日系女作家等几个群落。
     第二章主要探讨日占初期,东北文学社团活动的两种主导性质:左翼文学活动和自由文学同人活动对东北女作家的影响,以及由此形成左翼文学创作倾向和自由主义文学创作倾向。日占初期的左翼文艺活动对东北女作家意识形态的启蒙和导引,使她们日后成为抗战文学的主力。通过东北沦陷初期哈尔滨北满左翼文艺活动——“牵牛坊”沙龙系列活动,揭示了左翼文化阵营使东北女作家悄吟(萧红)、刘莉(白朗)的文学创作从沙龙文化转向社会文学,使发轫期的东北现代女性文学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迥异于五四时期的女性文学。1935年,日伪当局加强了思想文化的控制,以反满抗日为宗旨的左翼文学在日本法西斯主义的残酷镇压下逐渐消失了。满洲文学界针对当时文坛的萧条景象,批判粉饰文学及出现了对乡土文学的论争。日伪当局积极扶持艺文志派,民间同人纯文学社团“文丛”、“文选”派一贯倡导的“暗的文学”也在新的形势下发生转型。通过探讨“暗的文学”这一30年代伪满洲国文学现象的产生及转型的历史原因,挖掘伪满洲国民间文人集团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机制和更为深刻的精神因素。左翼集团和民间纯文学社团对满洲女性文学的发轫和满洲女作家的崛起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章从现代传媒的角度来探讨满洲女性文学的各种生态,考察不同载体的传媒与满洲女性文学的生存关联,感受殖民化渐进的历史过程。通过探讨官方报纸、综合性刊物、民间同人纯文学期刊、校园刊物与满洲女性文学的共生现象,寻找满洲文学生成与发展的内在机制,以及文化殖民、文学殖民对各阶段的渗透和腐化,使满洲女性文学发生衍变的经过。
     日占初期,荒芜之地的报纸副刊对女性文学的呼唤,民间纯文学同人团体艰难创办刊物及对女作家的扶持和女性文学的推动,战时体制下女作家的转向及女性文学的变异等,考述满洲传媒出版政策与女性文学的衍进。
     依托30年代中期伪满洲国校园文学刊物《萃文季刊》和官方媒体《新满洲》的学生文学栏目,摇篮期的殖民地女性文学在五四以后新思想的自由理念和殖民地“国民精神”等历史“酵素”的作用下,承载了沉重而复杂的精神向度,使满洲青年女性的价值观由“五四”新文化影响后的女性个体本位转向了殖民地“家国”本位的历史变异。
     日占时期,满洲传媒界的两大综合性刊物《麒麟》和《新满洲》杂志都拥有过众多的女性作者群,女性作者的作品无论是文学创作、时事评论、散文随笔、新闻访谈甚至商业广告等,都可以折射出女性参与伪满洲国殖民文化构建的轨迹,通过协调与粉饰、发现与引导和胁从与趋同等手段从中也可透射出日本当局对殖民地妇女意识形态的引导,以及女权主义在与封建传统文化的冲突中与军国主义走向了趋同。
     在日本推动大陆奴化政策的具体实施中,号称发行量逾百万的《华文大阪每日》,对日本殖民文化的输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全体主义话语是日占区的主流话语,以全体主义话语构筑的文化形态,体现了资本主义现代性发展的畸形特点。在全体主义话语中呈现的新现实主义文学与女性情操教育小说,反映了满洲女性文学殖民化的悖论现象。通过《华文大阪每日》满华交驩中的女作家文学创作比较,考察女性主义在全体主义意识形态的诱惑和麻痹下发生的变异。
     第四章日本殖民文化统治的结果是文学殖民化。为达到收编中国知识分子的目的,日伪当局通过各种文学活动,为日占区文人创造进入日本文化中心的机遇,通过“大东亚文学精神”对中国日占区文人的毒化,分析侵华时期满洲女作家附逆心理。并通过旧作新版的文化现象批判,揭示殖民文化意识形态对作家的渗透和改型,以及后殖民时代“自内殖民”对民族文化心态、民族主体精神的深刻危机,探讨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中对“后殖民”文化心态的认识。
     第五章通过日本女作家寓华期间的文学活动,揭示日本女作家的文化侵略行为,探讨日本女作家与战争的关系。牛岛春子的《王属官》、《祝廉天》编织了“五族协和”、“王道乐土”的神话,林芙美子的《运命之旅》掩盖和美化了南京大屠杀,蓄意制造“皇军救世”论的谎言。在满日系“满洲文学”与日本侵华文学在构筑日本殖民文化侵略和宣扬“侵略有功论”方面形成了互动。通过日本女作家在侵华战争时期的行为和作用的分析,探讨日本妇女解放观和日本知识分子精神信仰问题,对侵华时期日本女作家的战争责任问题进行思考。
     本论文的学术研究价值:
     1931~1945年长达十四年的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永远难以抹去的伤痛。历史早已掀开了新的一页,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国内掀起了一股否定侵略历史、美化战争、推卸战争责任的逆流。一些政府要员谢绝反省谢罪,并且不断参拜靖国神社。这些始终成为中日关系正常发展的障碍。针对这段时期的文学,中国学术界多呈现于“抗战文学”的研究模式,而关于日本对中国的文学殖民却还没有专门、系统的深入研究。战争不仅摧毁了一切文明,种族与种族之间的相互残杀与毁灭,决不仅仅是国家的政治问题,它包含了更深刻的文化根源。而长期以来对这一领域惯用的侵略/抵抗的二元对立研究模式,忽视了侵华战争殖民化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历史真相。中国读者对侵华战争认识最为深刻的是屠杀和掠夺,而文化殖民和文学殖民的危害性与长远性却鲜为人知。因此,当代中国读者对这个问题所拥有的知识,与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是远远不相称的。这就同时说明了,关于日本对华文化侵略文学殖民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探讨殖民统治下,日占区妇女精神意志和情感的变异,无疑是对侵华时期文化殖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正是基于上述理念,对中国现代文学和中日比较文学研究忽视的角落——侵华时期满洲文学的一个现象进行考述,通过对伪满洲国女作家现象和当时中日文学关系的深入挖掘,揭露日本殖民文化对中国占领区的影响和渗透。因此,本论文是建立在对大量的原始文献的挖掘和考证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日本文化殖民对中国殖民地知识分子精神的塑造和渗透,使伪满洲国女作家协从了侵略战争的相应结论。
     本论文的学术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选题上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论文以历史发生和逻辑分析相结合,对文学殖民与伪满洲国女作家现象的发生关系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的考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殖民主义意识形态对殖民地知识分子精神上的影响,从具体文学现象出发揭露了日本殖民文化侵略的危害性。从而,一方面开拓了学术界较少涉及的领域,另一方面则在推动中国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等学科交叉研究的同时,为“中日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其次,依据历史语境,得出相应的新观点。论文从殖民文化侵略与伪满洲国文学现象的发生关系的角度切入,进而对伪满洲国文学现象得出了新的阐释。如通过中国左翼文学较为忽视的领域——伪满洲国初期北满左翼集团对满洲女作家的影响,阐释悄吟(萧红)、刘莉(白朗)在伪满期间的文学活动与左翼意识形态的关联;从侵华时期中日文学关系的角度考察满洲女作家的附逆行为的根源,战时体制下的日本妇德成为推动日本妇女协助侵略战争和向日占区妇女进行文化殖民的精神鸦片;日伪当局极力遏制受五四新思想影响的满州妇女的公民性,诱导她们发挥对战争的支持作用,为殖民地的建设做出贡献;日本妇女解放观的狭隘以及日本女作家与战争的关系等等,都表现了一定的学术探索的勇气。
     再次,大量地使用未发掘的原始材料。论文以新颖、翔实、可靠的材料,论述了伪满洲国民间同人纯文学刊物、官方综合性期刊、校园女子刊物以及在日本国内出版的官方综合性期刊上的女性文学殖民化发展和变异的内在机制。论文选取了五十余种的鲜为人知的中日文原始文献和五十册单行本,如《大同报》、《盛京时报》、《明明》、《艺文志》、《文选》、《萃文季刊》、《学艺》、《诗季》、《满洲文艺》、《盛京文艺》、《中国文艺》、《中国文学》、《妇女杂志》、《华文大阪每日》、《藝文》、《滿洲評論》等伪满洲国和沦陷区的报刊及《滿洲文學研究》、《滿洲國各民族創作選集》、《大东亚宣言与满洲国》等宝贵的资料。在对大量的原始文献的考证基础上,阐释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皇民化教育对“满洲国”青少年的毒害,日本妇德文化观对殖民地妇女的灌输和奴化,“大东亚文学精神”和日本文化优越性,文化资本和权力体系的隐秘交易下建构的附逆场域等,使日占区女作家精神意志和情感发生变异,最终走上协从侵略战争的歧途。
By analyzing on the ideological influence of Japanese cultural aggression during 1931 year and 1945 year on female writers who lived in Puppet Manchou State and Huabei occupied area, The paper try to discuss the internal rules of literature origin and alienation of female writers in colonies. In the Northeast, the contemporary female writers carve out a new development way of female literature in order to change themselves lowly social status after the May 4th Movement. The Japanese female literature movement and the May 4th Movement nearly started in the same time. They all called for literature modernity and human rights. During the War of Japanese Invading China, the folk female literature organizations and the feminists of Japan began to apostatize and turn around under militarist's force, and assisted aggression war in order to enhance their status in economy, government and society regions. During controlled by Puppet Manchou State, the conception on freedom and equality to the new female, which formed in the May 4th Movement, was changed from liberalism to female nationalism. This dissertation analyzed the relation between female literature of the Northeast and the North of China and Japanese cultural aggression. The results displayed that cultural colonization and infiltration came forth in the colony with the aggression war, and this cultural aggression brought to the ideological influence on the female writers at that time and the later.
     Based on these viewpoints, the dissertation make a textual research to the Manchou literature by analyzing the various types of female literatures, which have became to be an oblivious region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The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by five chapters:
     In the introduction chapter, the base research methods on occupied area literature are summed up. It is also said that is about the elucidatory modes of the literature in the war. Due to various literature modalities in that time,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research modes can not be simply divided by traitor literature and resistant literature. During analyzing these literature phenomena, the influence factors must be considered together with history circumstance and culture rel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overall survey of the Northeast literature is analyzed under history culture background. It mainly includes some contents, such as region culture, modern female sociology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on contemporary Northeast literature, etc. In this part, the Manchou women writers and their life journey is strictly compartmentalized.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influence of Northeast literature associations on the Northeast female writers is discussed during the initial occupied time. Literature writings obviously owe to left-wing or liberalistic orientation. Left-wing organizations and folk belletristic associations bring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generation of Manchou female litera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anchou women writers.
     In the third chapter, various styles of Manchou female literatures are discussed by modern media. The internal relations are analyzed between different media and Manchou female literatures.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mechanisms of Manchou female literature are mouse out by official newspapers, all-around publications, folk belletristic magazines and campus publications. At the same time, Manchou female literature generated some aberrance due to cultural and literary colonization.
     In the fourth chapter, because many Chinese writers lived in Japanese-occupied areas are affected by the Great East Asia Literature Spirit, some Manchou women writers betrayed their country and attached themselves to Japanese. By animadverting to the republication of the Manchou writings, this dissertation opens out the long influence of colonialism ideology on writers.
     In the last chapter, this dissertation opens out the culture aggression behaviors of Japanese female writers who lived in the Japanese-occupied areas, and analyz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Japanese female writers and the aggression war.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writings by the Japanese female writers who lived in Puppet Manchou State are helpful to the aggression war. They all along blazoned forth that the aggression war has deserved well of occupied areas.
引文
①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45页。
    ②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57页。
    ① 钱理群主编:《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封世辉:《资料卷·前言》,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6页。
    ① 冯为群:《是汉奸文学还是抗战文学),收入《东北沦陷时期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沈阳:沈阳出版社,1992年,第93页。
    ② 2006年7月25日下午14:00-18:00,吉林长春,笔者采访东北师范大学日本问题专家吕元明教授,得到吕元明先生的口述。又据吉林省文联作协上官缨先生的证实。吕元明先生和上官缨先生皆是与会代表。笔者存访谈录。
    ① 赵亚迅:《沦陷时期北平文学艺术的反法西斯属性—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举办的主题纪念研讨会综述》,载《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第23-24页。
    ② 张泉:《沦陷区文学研究应当坚持历史的原则》,载《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第1期,第13页。
    ③ 陈辽:《也谈沦陷区文学研究中‘历史的原则’——与张泉先生商榷》,载《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第1期,第160页。
    ① 岸介信:生卒年代考。曾任伪满洲国产业部次长,东条英机内阁的商工大臣。战后被判为A级战犯。由于美国的冷战战略改变了占领政策,岸介信逃脱了战争责任的追究。1957年2月25日,岸介信任日本首相。在岸介信执政期间,实行反动的保守主义路线,日本右翼运动呈现战后最猖狂的高峰期。
    ② (日)满洲国史编篡刊行会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赵连泰校译:《满洲国史·总论》,内部发行,1990年,第8页。
    ③ (日)满洲国史编篡刊行会编 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 赵连泰校译:《满洲国史·总论》,内部发行,1990年,第9-10页。
    ④ (日)满洲国史编篡刊行会编 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 赵连泰校译:《满洲国史·总论》,内部发行,1990年,第11页。
    ① (日)满洲国史编篡刊行会编 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 赵连泰校译:《满洲国史·总论》,内部发行,1990年,第12页。
    ② 原文出自星野直树:《一枕黄粱——满洲国外史》,宝石社,1963年,第326页。转引自(日)冈田英树著 靳丛林译:《伪满洲国文学史》,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51页。
    ③ 原文出自武藤富男:《我与满洲国》,载(日)《文艺春秋》,1988年,第462页。转引自(日)冈田英树著,靳丛林译:《伪满洲国文学史》,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52页。
    ① 叶舒宪著:《文学与人类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21页。
    ② 逢增玉:《黑土地文化与东北作家群》,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9页。
    ① 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22页。
    ① 孙中田,逢增玉,黄万华,刘爱华著:《镣铐下的缪斯—东北沦陷区文学史纲》,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页。
    ① 《青年翼》:1920年1月1日,大连中华青年会成立,傅立渔任会长,阎纫韬任副会长,主要成员有汪楚翘、刘鹤琴、沈紫暾等。创办机关刊物《新文化》,后改为《青年翼》。该刊物致力于新文化传播。
    ② 铁峰著:《黑龙江文学通史》第二卷,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47页。
    ① 出版此书时,为安全起见,益智书店没有在版权页和封面上印上左翼作家丁玲的名字。
    ② 孙中田,逢增玉,黄万华,刘爱华著:《镣铐下的缪斯—东北沦陷区文学史纲》,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页。
    ① 铁峰著:《黑龙江文学通史》第二卷,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39页。
    ② 铁峰著:《黑龙江文学通史》第二卷,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49页。
    ③ 素心女士:生平不详。原名汤素心,笔名素心女士。黑龙江哈尔滨人。1928年毕业于哈尔滨东省特别区立第一女子中学,“蓓蕾社”成员。
    ① 铁峰:《一块尚待开垦的文学研究领域》,载《学习与探索》1989年第2期,第130页。
    ② 参见未央:《吉林省女子师范学校始末纪要》,收入吉林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吉林教育回忆》吉林文史资料第四辑,内部发行,1985年,第85页。
    ③ 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第五卷,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第700页。
    ④ 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第五卷,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第700页。
    ① 《东三省政略》第9卷,转引自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第五卷,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第708页。
    ② 1919年8月3日北京《晨报》第六版以《邓春兰女士来书请大学解除女禁》为题发表了她的文章,北京、上海的许多报纸都进行了转载。
    ① 诚岛舟礼(1892-1944):原名德寿,号寒舟礼,日本福冈人。日本关西大学毕业。1917年8月至1928年5月在中国东北“满铁”工作。1928年10月创办月刊抚顺社,后更名为月刊满洲社,并迁至新京。曾在新京创办《明明》杂志。后为新京“日日新闻”社主笔和新闻记者。
    ② 《明明》:1937年3月创刊,1938年8月终刊。编辑人:佐久间幸吉,发行人:诚岛德寿,印刷人:驹越五贞,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印刷,月刊满洲社发行。从1937年8月第6期开始,改为纯文艺杂志。共发行4卷19期。
    ③ 古丁(1916-1964):原名徐长吉,笔名古丁、尼古丁、史之子、史从民等,吉林长春人,满洲文艺家协会满系会员。1932年入北京大学文学院,1933年因在北大参加北方左联而被捕,后返回新京任伪满洲国国务院总务厅统计处事务官,兼日满文化协会秘书,并加入“满洲文话会”。1937年3月由日人推荐编辑《明明》杂志。1939年6月创办《艺文志》,形成“艺文志派”。曾连续出席三届“大东亚文学者代表大会”。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奋飞》,杂文集《一知半解集》、《谭》,作品多次获奖,是伪满洲国极具代表性的作家。
    ④ 吴瑛:《满洲女性文学的人与作品》,《青年文化》第2卷第5期,新京:满洲青少年文化社,康德十一年。
    ① 艺文志事务会:由监理长诚岛舟礼、参事衫村勇造、大内隆雄等日本人资助而成。
    ② 君颐:作者生平不详。可堪考证的身份为满洲文艺家协会满系会员。在《艺文志》发表剧作《金丝笼》与《漠寒》后隐迹。
    ③ 吴瑛:《满洲女性文学的人与作品》,《青年文化》第2卷第5期,新京:满洲青少年文化社,康德十一年。
    ④ 秋萤在《文选》创刊号上的《刊行源起》,见黄玄:《东北沦陷时期文学概况(二)》,载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第六辑,内部发行,1983年,第129-130页。
    ⑤ 见黄玄:《东北沦陷时期文学概况(二)》,载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第六辑,内部发行,1983年,第129页。
    ⑥ 秋萤(1913-?):本名王子平,笔名秋莹、王秋莹、牧歌、黄玄、谷实、林缓、阮英、孙育、洪荒、苏克、舒柯、牛何之等,辽宁抚顺人。东北现代著名作家、评论家。1933年曾组织飘零社。历任奉天《民生晚报》、新京《大同报》、奉天《盛京时报》编辑、记者,是伪满洲国时期东北新文艺组织者之一。
    ① 秋萤在《文选》创刊号上的《刊行源起》,见黄玄:《东北沦陷时期文学概况(二)》,载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第六辑,内部发行,1983年,第129-130页。
    ② 山丁:《乡土文学与(山丁花)》,载《明明》第一卷第五期,1937年7月。现收入张毓茂主编:《东北现代文学大系·评论卷》,沈阳:沈阳出版社,1996年,第202页。
    ③ 陈因(?-1945):生年不详。伪满洲国时期评论家,编著《满洲作家论集》。1933年秋与王秋萤等人在奉天组成“文选刊行会”,创办《文选》季刊。东北光复前贫病而死。
    ④ 吴瑛(1915-1961):本名吴玉英,笔名吴瑛、瑛子、小瑛等,吉林省吉林市人,满族。先后历任新京《斯民》半月刊、大连《满洲报》、新京《大同报》记者、编辑。满洲文艺家协会满系会员,是伪满洲国时期滞留满洲时间最长、发表作品最多的女作家。其小说集《两极》曾获满洲第一届民间文艺赏——“文选赏”,并曾出席1942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一届“大东亚文学者大会”。
    ⑤ 林里:《东北女性文学十四年史》,《东北文学》第一卷第四期,1946年3月。
    ① 吴瑛:《两极·后记》,《文艺丛刊》第一辑,新京:益智书店,康德六年十一月发行。
    ② 系已:《两极·序言》,《文艺丛刊》第一辑,新京益智书店,康德六年十一月发行。
    ③ 梅娘(1920~):本名孙嘉瑞,笔名孙敏子、敏子、梅娘、柳青娘等,以笔名孙敏子、梅娘行世,吉林长春人。曾任新京《大同报》、北京《妇女杂志》编辑,日占时期华北作家协会北京会员。结集出版的文集有《小姐集》、《第二代》、《鱼》、《蟹》等。曾两次获“大东亚文学赏”。
    ④ 山丁:《关于梅娘的创作一从(小姐集)到(第二代)》,载《华文大阪每日》第五卷第一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五年十一月十五日,第41页。
    ⑤ 吴瑛:《满洲女性文学的人与作品》,《青年文化》第2卷第5期,新京:满洲青少年文化社,康德十一年。
    ⑥ 梅娘高中毕业时自费出版小说集《小姐集》,小说集《第二代》收一系列反映大众生活的小说:《第二代》、《六月的夜风》、《花柳病患者》、《蓓蓓》、《最后的求诊者》、《在雨的冲击中》、《迷茫》、《时代姑娘》、《追》、《傍晚的喜剧》、《落雁》等,由新京“文丛刊行会”出版为《文艺丛刊》第三辑,是梅娘在满洲创作的第二期作品。此后,梅娘流寓北京,《鱼》、《蟹》为第三期作品。
    ⑦ 山丁:《关于梅娘的创作—从<小姐集>到<第二代>》,载《华文大阪每日》第五卷第一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五年十一月十五日,第41页。
    ⑧ 韩护:《<第二代>论》,原载《大同报·文艺》,选自陈因编:《满洲作家论集》,大连:大连实业印书馆,康德十年版。
    ① 朱媞(1922-):原名张秀娟,笔名朱妮、杏子等,北京人,幼年移居吉林。伪满洲国时期出版小说集《樱》。现居辽宁沈阳。
    ② 蓝苓(1918-?)原名朱堃华,笔名朱堃华、蓝苓、莉莎等,以“蓝苓”笔名行世。河北昌黎人,幼年移居齐齐哈尔。以小说和诗歌见长。
    ③ 左蒂(1920-1976):原名左希贤,笔名左希贤、金昙智、左蒂、何琪、罗麦等,辽宁沈阳人。曾任北京《妇女杂志》主编。日占时期出版小说集《没有光的星》及编著《女作家创作选》。
    ④ 吴瑛:《满洲女性文学的人与作品》,《青年文化》第2卷第5期,新京:满洲青少年文化社,康德十一年。
    ⑤ 杨絮(1918-2004):原名杨宪之,笔名阳虚、皎菲、阿皎等,辽宁沈阳人,回族。曾做过歌手、银行职员、记者、编辑、作家等职业。伪满洲国时期出版诗文集《落英集》、散文小说集《我的日记》、译文集《天方夜谭新篇》。
    ⑥ 林远:作者生平不详,以写散文见称,其作品充斥着基督教氛围。
    ⑦ 璇玲:本名萧如琪,吉林人。1940年到北京,日占时期华北作家协会北京会员。早期作品发表在《吉长日报》、《满洲报》,以散文、诗歌见长,代表作散文《晦明集》。
    ⑧ 吴瑛:《满洲女性文学的人与作品》,《青年文化》第2卷第5期,新京:满洲青少年文化社,康德十一年。
    ⑨ 刊载于《麒麟》第二卷第八期、第九期,新京:满洲杂志社,康德九年。
    ⑩ 吴瑛:《满洲女性文学的人与作品》,《青年文化》第2卷第5期,新京:满洲青少年文化社,康德十一年。
    11 吴瑛:《满洲女性文学的人与作品》,《青年文化》第2卷第5期,新京:满洲青少年文化社,康德十一年。
    ① 吴瑛:《满洲女性文学的人与作品》,《青年文化》第2卷第5期,新京:满洲青少年文化社,康德十一年。
    ② 北黛:《曙》,载《麒麟》第五卷第一期,新京:满洲杂志社,康德八年九月一目,第74页。
    ③ 北黛:《曙》,载《麒麟》第五卷第一期,新京:满洲杂志社,康德八年九月一日,第74页。
    ④ 羽倩:《收获》,载《麒麟》第五卷第一期,新京:满洲杂志社,康德八年九月一日,第75页。
    ⑤ 柳忆:《胜利的微笑》,载《麒麟》第五卷第一期,新京:满洲杂志社,康德八年九月一日,第79页。
    ① 《艺文指导要纲》是1941年伪满洲国弘报处制订的法西斯殖民文化纲领性文件。原文载日文版《文艺》第9卷第6期第86页,中文版文本可见冯为群等人编:《东北沦陷时期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沈阳:沈阳出版社,1992年,第174-178页。
    ② 据北京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泉在《抗战时期的华北文学》中介绍,北京能够聚集如此大量的东北文化人,也与北京文化当局的实权人物日本人龟谷利一和中国人柳龙光有关。见张泉:《抗战时期的华北文学》,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5页。
    ③ 柳龙光(1911-1948):笔名系已、红笔等,北京人。曾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理学院,留学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历任奉天盛京日报社、新京大同报社编辑和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华文大阪每日》杂志的编辑。1941年回北京定居,担任燕京影片公司协理、《国民杂志》主编、武德报社编辑部长、华北作家协会干事会干事长等职,是华北沦陷区文化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其作品大多为日本文学翻译、报告文学和评论随笔,且与时局关系紧密。
    ④ 左蒂当时离开满洲是因为其丈夫梁山丁的作品受到伪满当局的注意和监视。据伪满洲国“首都警察厅特密发第1414号”(康德十年五月四日)文件《关于侦查利用文艺和演剧进行活动的报告》中有关于《“满映”文艺演员的近况》的报告称:“四日前,山丁被安民警察署员搜查家宅,目前行为谨慎”;有关《关于大东亚文学大会后山丁动向》的报告称:山丁是“继承过去在满洲左翼作家萧军以来的传统农民文学”的“干将”。莫伽译:伪满洲国《首都警察厅特密发第1414号》文件,第227页、第231页。
    ⑤ 梅娘1942年2月随同丈夫柳龙光从日本回国,在北京定居。柳龙光在随后的北京沦陷的几年里,担任华北文化界的要职,夫妇二人深受当局重视,在北京沦陷区的个人发展呈上升趋势。
    ① 王向远:《“笔部队”和侵华战争》,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3页。
    ② “满洲文话会”会员总数统计不一。封世辉著《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史料卷》从日文《满洲文化年鉴》、《满洲日日新闻》等资料中钩沉出300多人,而王向远著《“笔部队”和侵华战争》一书中统计出433人。见钱理群主编:《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史料卷》,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37-243页。王向远著:《“笔部队”和侵华战争》,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4页。
    ③ 王向远:《“笔部队”和侵华战争》,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4页。
    ④ “建国精神”:即指日本殖民主义者极力宣扬的满洲“独立”的思想精神和日本大和民族文化的先进,意在使满洲从中国大陆分割和脱离出来,使东北人民切断与中华母亲的文化牵连。
    ① 日本女作家林芙美子、吉屋信子是日本军部和政府派往中国的“笔部队”中的女性成员,她们曾多次来到中国东北,写下了大量的美化战争、歪曲事实的作品。
    ① “牵牛坊”最早是白俄的手工作坊。由于房主冯咏秋是画家,喜爱花草.在院子里种植了很多牵牛花,得雅号“牵牛坊”。后来有些回忆性文章也称“牵牛房”,本文以冯咏秋的创意及最初刊载的原始资料1933年的《大北新报》为依据,定名为“牵牛坊”。
    ② 根据当时借住于“牵牛坊”的袁时洁女士的回忆。袁时洁:《“牵牛房”忆旧》,《哈尔滨日报》,1980年8月2日,第三版。
    ① 冯君乃、冯咏秋,“牵牛坊”主人,哈尔滨名士,画家。1932年曾组织“冷星社”。曹革成的《我的婶婶萧红》(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63页)及冯羽的《哈尔滨牵牛坊》(载哈尔滨文学院编:《东北文学研究史料》第3辑,内部交流,1986年,第129页)均附有《大北新报》照片及文字。
    ② 根据冯咏秋之子冯羽的回忆。冯羽:《哈尔滨牵牛坊》,载哈尔滨文学院编:《东北文学研究史料》第3辑,内部交流,1986年,第129~130页。
    ③ 金剑啸(1910-1936):辽宁沈阳人。原名金承栽,号培之,笔名巴来、剑啸。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日占时期东北左翼文学的开创者,诗人,画家。
    ④ 黑人(1913-):本名李书堂,笔名黑人、舒群,流亡后以舒群行世。中国共产党员,东北流亡作家群左翼作家。代表作《没有祖国的孩子》。
    ⑤ 洛虹(1909-?):本名傅乃琦,笔名洛红、罗烽、彭勃等,流亡后以罗烽行世。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作为中共北满省委候补委员领导北满左翼文艺活动,东北流亡作家群左翼作家。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呼兰河边》。
    ⑥ 姜椿芳(1912-1987):江苏省常州市人,1928年移居哈尔滨。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满洲省委宣传部长。
    ⑦ 唐景阳(1914-1971):笔名达秋、林珏等,中国共产党员。1936年受哈尔滨左翼事件牵连逃亡上海。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山村》。
    ⑧ 萧红散文集《商市街》中的散篇《新识》、《“牵牛房”》、《十元钞票》、《几个欢快的日子》、《剧团》记载了由“牵牛坊”聚会而组织的画会和剧团的经历。见《萧红全集·中卷·商市街》,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8年。
    ⑨ 参见曹革成:《我的婶婶萧红》,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62页。
    ① 见肖风:《悲情女作家萧红》,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47页。
    ② 洛虹:《从星星剧团的出现说到哈尔滨戏剧的将来》,载1933年8月13日新京《大同报》副刊《夜哨》第一期,第五版。
    ③ 根据当时借住于“牵牛坊”的袁时洁女士的回忆。袁时洁:《“牵牛房”忆旧》,《哈尔滨日报》1980年8月2日,第三版。
    ① 《大同报》:由《大东报》改名而来。1932年3月进行改革,成为伪满洲国机关报。社长王光烈(希哲),副社长为日人都甲文雄。1943年(康德十年)7月更名《康德新闻》。
    ② 《国际协报》:1919年创刊,发行人张复生、衣宝田,1937年(康德四年)8月停刊,并于《滨江日报》。
    ③ 弋白:《文学的使命》,载1934年1月18日《国际协报·文艺》创刊号,第五版。
    ④ 吴瑛:《满洲女性文学的人与作品》,载《青年文化》第二卷第五期,新京:满洲青少年文化社,康德十一年五月,第24页。
    ① 《跋涉》:三郎、悄吟共著小说、诗文集,收三郎作品6篇,悄吟作品6篇,哈尔滨五日画报社1933年10月出版,印数1000册,但遭当局禁销。《跋涉》是共产党人黑人(舒群)以个人友谊筹助资金出版的,是沦陷初期哈尔滨左翼作家群中出版的唯一的一部单行本。
    ② 吴瑛:《满洲女性文学的人与作品》,载《青年文化》第二卷第五期,新京:满洲青少年文化社,康德十一年五月,第24页。
    ① 萧红:《商市街·新识》,载《萧红全集·中卷》,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8年,第605页。
    ② 萧红:《商市街·十元钞票》,载《萧红全集·中卷》,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8年,第610-611页。
    ① 萧红:《商市街·牵牛房》,载《萧红全集·中卷》,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8年,第608页。
    ② 当时与左翼阵营有关系的报纸副刊有:新京《大同报》副刊《大同俱乐部》、《夜哨》,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文艺》及《哈尔滨公报》副刊《公田》等。
    ① 发表《祖父死了的时候》,萧红已离开东北,在上海创作的回忆性散文。
    ① 裴馨园:《哈尔滨公报》副刊编辑,《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主编,笔名“老裴”。1932年7月10日,萧红向《国际协报》副刊部发去一封求救信及诗歌《春曲》,叙述自己被困于东兴顺旅馆和即将被转卖妓院的处境,请求媒体帮助。裴馨园指挥舒群、萧军等人积极营救萧红。
    ② 吴瑛:《满洲女性文学的人与作品》,载《青年文化》第二卷第五期,新京:满洲青少年文化社,康德十一年五月,第24页。
    ① 王秋萤(1931-?):本名王之平。笔名秋萤、牧歌、黄玄、谷实、林缓、阮英、孙育、洪荒、苏克、舒柯、牛何之等,辽宁省抚顺县人。1933年曾组织飘零社。历任奉天《民生晚报》、新京《大同报》、奉天《盛京时报》编辑、记者,是伪满洲国时期新文艺组织者之一,作家、评论家。
    ② 秋萤:《一九四○年前的东北文艺情况》,原载康德九年《满洲文艺年鉴》,后收入黑龙江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合编:《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第一辑,内部发行,1980年,第83页。
    ③ 《哈尔滨公报》副刊《公田》,大同二年六月三十日。
    ① 《跋涉·后记》,哈尔滨五画印刷社,1933年10月出版。
    ② 对于舒群资助数目说法不一。赵风翔在《萧红与舒群》一文中提到“舒群从父亲那里索取回来他为老人家积攒的四十块钱救命钱”,而张毓茂在《萧军传》中说舒群拿出了三十元党给他的生活费。参见赵风翔:《萧红与舒群》,载《新文学史料》1980年第2期,第188页:张毓茂:《萧军传》,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年,第110页。
    ③ 赵风翔:《萧红与舒群》,载《新文学史料》,1980年第2期,第188页。
    ① 刘莉:《叛逆的儿子》,载《大同报·夜哨周刊》,大同二年八月十日、九月十七日、九月二十四日、十月一日、十月八日、十月十五日,第五版。该作品后收入梁山丁编:《长夜萤火》,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37-38页。
    ② 刘莉:《叛逆的儿子(九)》,载《大同报·夜哨周刊》大同二年十一月三日第五版。原文只有隔点,无正规标点,引文中标点为笔者所注。另,原文中错别字为笔者所改。
    ① 山丁:《十年来的小说界》,原刊康德九年《盛京时报》新年号文学版,后收入秋莹编:《满洲新文学史料》,新京:开明图书公司,康德十一年发行,第34页。
    ② 老残:《地下文艺哨兵—白朗》,原载《哈尔滨文史资料》第七辑,后收入孙邦主编:《伪满文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4页。
    ③ 老残:《地下文艺哨兵——白朗》,原载《哈尔滨文史资料》第七辑,后收入孙邦主编:《伪满文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4页。
    ① 《国际协报·文艺周刊》的撰稿人大多是无偿、义务写稿,只有萧军、萧红经白朗向主编交涉,每月可得20元哈大洋,使生活得到一些保障。见《罗烽谈他早期的革命和文学活动》,载《新文学史料》,1991年第3期,第10页。
    ② 罗烽口述,玉良整理:《我与<国际协报>副刊》,载《东北革命文化史料选编》第二辑(内部发行),长春:吉林省文化厅,1992年,第98页。
    ③ 罗烽在《罗烽谈他早期的萆命和文学活动》一文中对满洲地下党安排二萧转移有较为详细的叙述,载《新文学史料》,1991年第3期,第10页。
    ① 姜念东,伊文成,解学诗,吕元明,张辅麟:《伪满洲国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27页。
    ① 姜念东,伊文成,解学诗,吕元明,张辅麟:《伪满洲国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27页。
    ② 大内隆雄(1907-?):原名山口慎一,日本福冈县人,日本著名翻译家、作家。曾加入日本共产党,后变节转向。1921年到中国东北,在长春商业学校读书,后入上海东亚文书院。满洲文话会总会常务委员,满州文艺家协会日系委员。侵华时期著有《满洲文学二十年》、《东亚新文化的构想》、《文艺谈丛》(中文)等。2006年7月29日下午13:00-17:40,吉林长春,笔者采访东北师范大学日本问题专家吕元明教授,据吕元明先生回忆,大内隆雄曾是日本共产党员,在大连整肃时被捕,后回日本无法生活,翌年又回到奉天、新京。大内隆雄作为日本关东军的文化情报员,在满洲发表了大量的支持大东亚战争的文章。存访谈录。有待笔者进一步考证。
    ③ 原文载(日)大内隆雄:《满洲文学二十年》,康德十一年出版,第350页。后由王文石译,译文题为《东北文学二十年》,载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第四辑,第92页。
    ④ 原文载(日)大内隆雄:《满洲文学二十年》,康德十一年出版,第350页。后由王文石译,译文题为《东北文学二十年》,载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第四辑,第92页。
    ⑤ 诚岛舟礼(1892-1944):原名德寿,号寒舟礼,日本福冈人。日本关西大学毕业。1917年至1928年在中国东北“满铁”工作。1928年10月创办月刊抚顺社,后更名为月刊满洲社,并迁至新京。曾在新京创办《明明》杂志。后为新京“日日新闻”社主笔和新闻记者。
    ⑥ 《明明》:月刊杂志,1937年7月创刊,1939年9月终刊。由日人城岛舟礼、城岛德狮、佐佐曲幸吉、驹越五贞等人主办。初为文化杂志,在抚顺编辑。从1937年8月第1卷第6期起改为文艺刊物,第2卷第4期起迁往新京编辑。1939年9月第6卷第1期终刊,共发行6卷31期。另据日本学者冈田英树的《伪满洲国史》(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9页)记载:《明明》杂志到4卷期(1938年8月)共发行了19期停刊。笔者未见到最后一期《明明》。
    ① 古丁(1916-1964):原名徐长吉,笔名古丁、尼古丁、史之子、史从民等,吉林长春人,满洲文艺家协会满系会员。1932年入北京大学文学院,1933年因在北大参加北方左联事发被捕,在狱中变节。后返回新京投敌附逆。曾任伪满洲国国务院总务厅统计处事务官,兼日满文化协会秘书,并于同年加入“满洲文话会”。1937年3月由日人推荐编辑《明明》杂志。1939年6月《明明》月刊停刊后又创办《艺文志》,形成“艺文志派”。曾连续出席三届“大东亚文学者大会”。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奋飞》,杂文集《一知半解集》、《谭》,其作品多次获奖,是伪满洲国极具代表性的作家。
    ② 辛嘉:生卒年待考。原名陈松龄,笔名辛嘉、毛利等。北平人。曾在新京满日文化协会任职,与古丁等人创办艺文志刊行委员会。“艺文志”派同人。日占后期移居华北沦陷区北京,在武德报社工作,并加入华北作家协会。
    ③ 据王秋萤后来回忆,《明明》月刊的创办者是日人城岛舟礼,而掌握这个刊物内容的实际却是以古丁为首的几个文学青年。见黄玄:《东北沦陷期文学概观(一)》,载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第四辑,内部发行,1982年,第135页。
    ④ 指穆如丐创作《福昭创业记》并获盛京文学赏一事。
    ⑤ 史之子:《大作家随话》,载《明明》第一卷第五期,抚顺:月刊满洲社,昭和十二年七月一日,第13页。
    ⑥ 当时能够提供文艺版面的综合性杂志有《凤凰》、《新青年》、《兴满文化月报》、《满洲新文化月报》等都在奉天出版。
    ① (日)大内隆雄:《满洲文学二十年》,康德十一年出版,第102页。
    ② (日)大内隆雄:《满洲文学二十年》,康德十一年出版,第103页。
    ③ 疑迟(1913-?):原名刘玉璋,笔名疑迟、夷驰,1949年后改名刘迟,辽宁铁岭人。“艺文志”派同人。曾任《麒麟》杂志编辑长,《电影画报》编辑,满洲文艺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山丁花》、《北荒》、《塞上行》、《乡仇》、《雁南飞》等。伪满洲国时期出版的单行本有《花月集》、《风雪集》、《天云集》、《同心结》等。疑迟是伪满洲国时期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家。解放后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工作。
    ④ 小松:《夷迟及其作品》,载陈因编:《满洲作家论集》,大连:实业印书馆,昭和十八年六月,第321页。
    ⑤ 梁山丁(1914-1915):原名梁梦庚,曾用名邓立、梁咏时,笔名山丁、菁人、菁、冰菲、小倩、小茜、茜、梁倩、倩、茂野等,辽宁开源人。1933年在哈尔滨从事写作,与萧军等人交往。1934年入新京大同书院,1943年流寓华北沦陷区北京。伪满洲国时期乡土文学代表作家、评论家,满洲文艺家协会会员,华北作家协会会员。日占时期结集出版的作品有:诗集《季季草》、短篇小说集《山风》和《乡愁》、长篇小说《绿色的谷》,以及在北京出版的短篇小说集《丰年》。
    ⑥ 山丁:《乡土文艺与<山丁花>》,载《明明》第一卷第五期,抚顺:月刊满洲社,昭和十二年七月一日,第27页。
    ① 涉及这种观点的著作有:李春燕主编:《东北文学综论》(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孙中田 逄增玉黄万华刘爱华著:《镣铐下的缪斯——东北沦陷区文学史纲》(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等。
    ② 山丁:《<去故集>的作者》,原文载《大同报·我们的文学》,后收入陈因编:《满洲作家论集》,大连:实业印书馆,昭和十八年六月,第279页,第280页。
    ③ 山丁:《<去故集>的作者》,原文载《大同报·我们的文学》,后收入陈因编:《满洲作家论集》,大连:实业印书馆,昭和十八年六月,第279页,第280页。
    ① “乡土文学”一词最初是康德四年(1937年)的新京《大同报》新年号征文中提出的。但该报所提的“乡土文学”与康德三年《盛京时报》创刊三十周年纪念征文中提出的“满洲文学要有独立色彩”是一个涵义。日伪当局所倡导的“满洲文学建设”即是独立于祖国大陆的伪满洲国殖民地文学。
    ② 山丁:《乡土文艺与<山丁花>》,载《明明》第一卷第五期,抚顺:月刊满洲社,昭和十二年七月一日,第27页。
    ① 山丁:《前夜》,原载《大同报·文艺专页》,后收入秋萤编:《满洲新文学史料》,新京:开明图书公司,康德十一年十二月初版,第143页。
    ② 铮郎:《忠实的话》,原载康德五年《大同报·文艺专页》,后收入秋萤编:《满洲新文学史料》,新京:开明图书公司,康德十一年十二月初版,第147页。
    ③ 山丁:《闲话满洲文场》,载《华文大阪每日》第四卷第五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五年三月,第35页。
    ④ 山丁:《乡土文艺与<山丁花>》,载《明明》第一卷第五期,抚顺:月刊满洲社,昭和十二年七月一日,第27页。
    ① 疑迟:《我怎样写的<山丁花>》,载《满洲报》,康德四年七月十九日。
    ② 山丁:《闲话满洲文场》,载《华文大阪每日》第四卷第五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五年三月,第35页。
    ③ 持此观点的有张毓茂主编:《东北现代文学史论》(沈阳:沈阳出版社,1996年):申殿和,黄万华著:《东北沦陷时期文学史论》(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1年)等。
    ④ 吴郎:《满洲的传统与满洲文学》,载《艺文志》第一卷第五号,新京:艺文书房,康德十一年三月,第34页。引文保持原貌,笔者未作修改。
    ① 史之子:《大作家随话》,载《明明》第一卷第五期,抚顺:月刊满洲社,昭和十二年七月一日,第14页。
    ② 史之子:《大作家随话》,载《明明》第一卷第五期,抚顺:月刊满洲社,昭和十二年七月一日,第13页。
    ③ 由于古丁与本文所要阐述的内容不十分密切,本文对古丁只做概述。对古丁此时与日伪的暖昧关系及当时转向的复杂心理,笔者将在日后做深入研究。
    ④ “城岛文库”丛书,总计为10种:1、《奋飞》(小说集),古丁著:2、《花月集》(短篇小说集),疑迟著;3、《蝙蝠》(短篇小说集),小松著;4、《一知半解集》(杂文集),古丁著;5、《火光》(诗文集),百灵著;6、《群像》(短篇小说集),爵青著;7、《暴风雨》(短篇小说集),石军著;8、《诗七首》(新诗集),外文著;9、《我的意识》(评论集),孟素著;10、《刀丛集》(新诗集),外文著。除第10种未出外,其余9种均在1938年5至10月间出版。
    ① 城岛舟礼:《城岛文库刊行辞》,载《明明》第三卷第一期,新京:月刊满洲社,昭和十三年三月一日,第2页。引文保持原貌,笔者未作修改。
    ② 小松(1912-?):原名赵孟原,笔名孟原、梦园、小松、尹明等,生于河北唐山,后入东北。历任奉天《民声晚报》副刊编辑、大连《满洲报》副刊主编、新京《明明》月刊编辑、新京《大同报》副刊编辑、《电影画报》编辑,“艺文志”派同人。满洲文艺家协会会员。1942年、1944年两次作为满洲代表参加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一届大东亚文学者大会和中国南京召开的第三届大东亚文学者大会。伪满洲国时期出版的单行本有:《蝙蝠》(短篇小说集),《木筏》(诗集),《无花的蔷薇》(长篇小说),《北归》(长篇小说),《人和人们》(短篇小说集),《苦瓜集》(短篇小说集),《蒲公英》(中篇小说集)等。长篇小说《北归》获康德八年盛京时报文学赏。
    ③ 外文:已故,原名单庚生,笔名外文、单外文、萧吹等。《明明》、《艺文志》同人,艺文书房编辑部长。曾任伪满洲国总务厅属官,满洲文艺家协会会员。伪满洲国时期出版的单行本有诗集《诗七首》,译著《鲁迅传》(日本小田岳夫原作)。以写长篇叙事诗见长。
    ① 爵青(1916-1956):原名刘佩,笔名爵青、刘爵青、可钦、辽丁等。吉林长春人。著有“鬼才”之称。1933年任日满文化协会职员,日本关东军司令部翻译,1939年加入“艺文志事务会”,曾任满洲文艺家协会满系委员。1942年、1944年两次作为满洲代表出席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一届大东亚文学者大会和在中国南京召开的第二届大东亚文学者大会。代表作品:短篇小说‘街妓与船工》、《群像》、《废人》:中篇小说《欧阳家的人们》、《青服民族》;长篇小说《麦》、《黄金的窄门》等。伪满洲国时期出版的单行本有:《群像》(小说集),《欧阳家的人们》(小说集),《归乡》(小说集)。《欧阳家的人们》获1942年第一届大东亚文学赏,《麦》获满洲文话会第一次满系奖。
    ② 少虬:原名陈邦直,湖北人。40年代流寓华北沦陷区北京。“艺文志”派同人。
    ③ 非斯:生平待考。“艺文志”派同人。
    ④ 辛实(1917-1984):原名张英华,笔名辛实、新实、张辛实等。吉林西安(今辽源)人。曾任新京满洲映画协会编剧、满洲文艺家协会会员、《兴亚》杂志主编。伪满洲国剧作家。伪满洲国时期主要作品有剧本《春秋》、《遥远的风沙》、《巷尾》及长篇小说《狱》、《荒火》等。
    ⑤ 城岛舟礼:《艺文志序》,《艺文志》创刊号,新京:艺文书房,昭和十四年六月,第1页。
    ⑥ 《艺文志》:大型文学刊物,1939年6月创刊于新京,1940年6月终刊,共刊出3辑。编辑人:赵孟原;发行人:“满洲艺文联盟”事务局长富川靖五郎。
    ⑦ 据王秋萤(黄玄)在《东北沦陷期文学概观(二)》中记载,《艺文志》发刊辞《艺文志序》署名虽是日人城岛舟礼,实则是古丁代官方立言执笔。见黑龙江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第六辑,内部发行,1983年,第126页。
    ① 城岛舟礼:《艺文志序》,《艺文志》第一辑,新京:艺文书房,昭和十四年六月,第1页。
    ② 诗歌丛刊:1938年由新京满日文化协会编辑、诗歌丛刊刊行会出版发行的新诗丛书,从1938年8月至1939年12月共出版4种:1、《沉浮》(古丁著),2、《未明集》(百灵著),3、《木筏》(孟原著),4、《青色诗抄》(成弦著)。
    ③ 古丁:《原野》,载《明明》第三卷第一期。抚顺:月刊满洲社,昭和十三年三月,第4-44页。
    ④ 陈因(?-1945):生平待考。伪满洲国时期评论家,编著《满洲作家论集》。1933年秋与王秋萤等人在奉天组成“文选刊行会”,创办《文选》季刊。东北光复前贫病而死。
    ① 王孟素(1912-?);原名王尚志,笔名望梅、孟素、顾盈等,辽宁新民人。伪满洲国时期评论家。著有评论集《我的意识》、《指画录》。
    ② 袁犀(1919-1988):原名郝维廉,笔名郝赫、玛金、袁犀、梁稻、吴明世、郝庆松等,辽宁奉天人。1939年参加文选刊行会,1941年流寓北京,在武德报社工作。华北作家协会会员。伪满洲国时期出版的作品集有《泥沼》、《贝壳》、《森林的寂寞》、《时间》等,其中《贝壳》获第二届大东亚文学赏。
    ③ 田瑯(1917-):原名于明仁,笔名田瑯、白桦、于逸秋等,黑龙江齐齐哈尔人。
    ④ 李乔(1919-):原名李公越,笔名李乔、野鹤等,辽宁奉天人。伪满洲国时期剧作家。
    ⑤ 李妹:生平待考。伪满洲国时期作家。
    ⑥ 《文选》:1939年12月在奉天创刊,1940年8月终刊,共出2辑。编辑人:秋萤;发行人:佟子松;奉天文潮书局刊行。
    ⑦ 秋萤:《刊行缘起》,转引自黄玄:《东北沦陷期文学概观(二)》,载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第六辑,内部发行,1983年,第129页。
    ① 根据王秋萤的回忆,见黄玄:《东北沦陷期文学概观(二)》,载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第六辑,内部发行,1983年,第129页。
    ② 山丁:《<去故集>的作者》,陈因编:《满洲作家论集》,大连:实业印书馆,昭和十八年六日,280页。
    ③ 山丁:《<去故集>的作者》,载陈因编:《满洲作家论集》,大连:实业印书馆,昭和十八年,第280页。
    ④ 吴郎:生卒年待考。原名季守仁,笔名吴郎。曾任《新满洲》杂志编辑长,伪满洲国时期评论家、作家。曾出席1942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一届大东亚文学者大会。光复后去南京。
    ⑤ 金音(1912-):原名马家骧,笔名马寻、金音、今音、秋楠等,辽宁沈阳人。曾组织冷雾社。代表作《沃土》、《塞外梦》、《大院秋光》等。伪满洲国时期结集出版的单行本有:小说集《沃土》、《教群》、《宵行》,诗集《塞外梦》等。
    ⑥ 冷歌(1908-?):原名李文湘、李迺庚,笔名冷歌、李文湘等,辽宁辽阳人。曾任新京益智书店编辑,文丛刊行会同人。1941年创办学艺刊行会和诗歌丛刊刊行会。满洲文艺家协会会员。伪满洲国时期结集出版的作品有诗集《船厂》。
    ⑦ 弓文才:生平待考。笔名坚矢。新京《大同报》文艺版编辑。1941年前后在新京《大同报》、《新满洲》、奉天《盛京时报》等报刊发表作品。
    ⑧ 戈禾:原名张我权,笔名戈禾。以乡土文学见长。伪满洲国时期结集出版的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大凌河》。
    ⑨ 见封世辉著:《东北沦陷区文艺期刊钩沉》,载钱理群主编:《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资料卷》,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562页。
    ① 山丁:《<去故集>的作者》,载陈因编:《满洲作家论集》,大连:实业印书馆,昭和十八年,第281页。
    ② “文艺丛刊”出版的五辑单行本丛书首页皆刊有《<文艺丛刊>发刊之辞》。新京益智书店出版。
    ③ 山丁:《<山风>后记》,文艺丛刊之二,新京:益智书店,康德七年。
    ① 山丁:《我与文艺——写在<山风>之前》,载《大同报·文艺》康德七年二月二十日,第六版。
    ② 山丁:《我与文艺——写在<山风>之前》,载《大同报·文艺》康德七年二月二十日,第六版。
    ① 吴瑛:《翠红》,载梁山丁编:《长夜萤火》,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307页。
    ① 韩护:《<第二代>论》,载陈因编:《满洲作家论集》,大连:实业印书馆,昭和十八年,第310页。
    ② 韩护:《<第二代>论》,载陈因编:《满洲作家论集》,大连:实业印书馆,昭和十八年,第310页。
    ③ 山丁:《从小姐集到第二代》,载梅娘著:《第二代》,新京:益智书店,康德七年十月廿日发行,第1页。
    ④ 韩护:《<第二代>论》,载陈因编:《满洲作家论集》,大连:实业印书馆,昭和十八年,第309页。
    ⑤ (日)大谷健夫《土地与文学》,原载《满洲文艺年鉴》1937年10月版。转引自徐遁翔黄万华著:《中国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75页。
    ⑥ 吴瑛:《满洲女性文学的人与作品》,载《青年文化》第二卷第五期,新京:满洲青少年文化社,康德十一年五月,第25页。
    ① 吴瑛:《怎样创作》,载《盛京时报》康德八年三月二十五日。
    ② 系己:《两极·序》,文艺丛刊第一辑,新京:益智书店,康德六年十一月廿日,第1页。
    ① “建国精神”:1937年,日伪当局为了进一步奴化东北人民。以巩固和推行侵略目的,提出了所谓“建国精神”。“建国精神”的涵义包括:极力宣扬满洲从中国版图分割出来的“独立”思想;宣扬日本文化的优越和先进,以殖民文化对满洲的中国人进行文化同化;宣扬“五族协和”、“王道乐土”。
    ② (日)满洲国史编篡刊行会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赵连泰校译:《满洲国史·分论》(上),内部发行,1990年,第98页。这是一部日本人编写的历史书,从中可以看出日本人对待历史的态度。
    ③ 弘报:日语,即宣传。
    ④ (日)满洲国史编篡刊行会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赵连泰校译:《满洲国史·分论》(上),内部发行,1990年,第99页。
    ⑤ (日)满洲国史编篡刊行会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赵连泰校译:《满洲国史·分论》(上),内部发行,1990年,第99页。
    ① 参见刘信君霍燎原主编:《中国东北史》第六卷,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第581页。
    ② 封世辉著:《东北沦陷区文艺期刊钩沉》,见钱理群主编:《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资料卷》,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514页。
    ③ 张贵,张铸:《日本侵略者在东北沦陷区对报业的摧残与统治》,载《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研究》第二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47页。
    ④ 山丁:《十年来的小说界》,原载康德九年盛京时报文学版新年号,后收入秋萤编:《满洲新文学史料》,新京:开明图书公司,康德十一年十二月,第28页。
    ⑤ 刘信君,霍燎原主编:《中国东北史》第六卷,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第583页。
    ① 刘信君,霍燎原主编:《中国东北史》第六卷,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第583页。
    ② 伪满洲国资政局、情报处、弘法处、弘报处历任处长为:堀内一雄(1937年7月-1939年3月)、武藤富男(1939年3月-1943年5月)、市川敏(1943年5月-1945年1月)、岛崎庸一(1945年1月至日本战败)。
    ③ 姜念东 伊成文 解学诗 吕元明 张辅麟:《伪满洲国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27页。
    ④ (日)满洲国史编篡刊行会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赵连泰校译:《满洲国史·分论》(上),内部发行,1990年,第107页。
    ① “满洲弘报协会”是一家由日本关东军命令伪满洲国、满铁、满洲电信电话株式会社投资300万元伪币,以“特殊法人”身份出现的控制股份报业公司,是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关东军司令部、伪满洲国文教部为全面垄断在中国东北的新闻通讯、报业发行而设置的统治机构。伪满洲国通讯社长森田久为理事长。
    ② 据笔者目前找到的《斯民》杂志载,杨絮在《斯民》上发表散文为《从忧郁说起》(康德六年五月一日号,第15页)、《情绪》(康德六年十一月十五日号,第15页)。
    ③ (日)满洲国史编篡刊行会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赵连泰校译:《满洲国史·分论》(下),内部发行,1990年,第778页。
    ④ (日)满洲国史编篡刊行会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赵连泰校译:《满洲国史·分论》(下),内部发行,1990年,第778页。
    ⑤ (日)满洲国史编篡刊行会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赵连泰校译:《满洲国史·分论》(下),内部发行,1990年,第778页。
    ⑥ (日)满洲国史编篡刊行会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赵连泰校译:《满洲国史·分论》(下),内部发行,1990年,第778页。
    ① 韦长明:《东北女性文学十四年史》,载《东北现代文学大系·评论卷》,沈阳:沈阳出版社,1996年,第521页。
    ② 铁峰:《黑龙江文学通史》第二卷,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89页。
    ③ 李文湘:《新诗十年》,原刊康德九年一月廿日《学艺》,后载秋萤编:《满洲新文学史料》,新京:开明图书公司,康德十一年十二月,第60页。
    ① 李文湘:《新诗十年》,原刊康德九年一月廿日《学艺》,后载秋萤编:《满洲新文学史料》,新京:开明图书公司,康德十一年十二月,第60页。
    ② 戈禾:原名张我权,笔名戈禾。以乡土文学见长。伪满时期结集出版的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大凌河》。光复后在某县筹建国民党党部并自封书记长,解放后肃反运动中被镇压。
    ③ 杨叶:生平待考。伪满洲国时期诗人,《诗季》创始人之一。
    ④ 《后记》,《诗季》第一卷春季号,新京:诗季社,康德七年六月一日,第32页。
    ⑤ 《编后小札》,《诗季》第二卷长诗专号,新京:诗季社,康德八年七月,第32页。
    ⑥ 《编后小札》,《诗季》第二卷长诗专号,新京:诗季社,康德八年七月,第32页。
    ⑦ 梁山丁(1914-1995):原名梁梦庚,曾用名邓立、梁咏时,笔名山丁、菁人、菁、冰菲、小倩、小茜、茜、梁倩、倩、茂野等,辽宁开源人。1933年在哈尔滨从事写作,与萧军等人交往。1934年入新京大同书院,1943年流寓华北沦陷区北京。伪满洲国时期乡土文学代表作家、评论家,满洲文艺家协会会员,华北作家协会会员。日占时期结集出版的作品有:诗集《季季草》、短篇小说集《山风》和《乡愁》、长篇小说《绿色的谷》,以及在北京出版的短篇小说集《丰年》。
    ① 见《诗季》第二卷长诗专号后页,梁山丁于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廿二日亲笔题记,笔者收藏。
    ② 李文湘(1908-?):原名李文湘、李遁庚,笔名冷歌、李文湘等,辽宁辽阳人。曾任新京益智书店编辑,文丛刊行会同人。1941年创办学艺刊行会和诗歌丛刊刊行会。满洲文艺家协会会员。伪满洲国时期结集出版的作品有诗集《船厂》。
    ③ 《学艺发刊词》,载《学艺》创刊号,新京:益智书店,康德八年二月二十日,第1页。引文保持原貌,笔者未作修改。
    ④ 《学艺发刊词》,载《学艺》创刊号,新京:益智书店,康德八年二月二十日,第1页。引文保持原貌,笔者未作修改。
    ⑤ 《学艺》创刊号有学术文章17篇,短篇小说7篇,中篇小说1篇,翻译小说2篇,诗作5篇,词6篇,译诗3篇,介绍文字5篇,文论3篇,剧作1篇,童话1篇。
    ⑥ 赵钧(1913-?):生平待考。曾毕业于奉天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奉天市养正学院教员,后任奉天盛京书店编辑。《盛京文艺》杂志创始人。
    ⑦ 《编者的话》,载《盛京文艺》第一辑,奉天:盛京书店总发行所,康德十一年一月一日,第四页。
    ⑧ 《编者的话》,载《盛京文艺》第一辑,奉天:盛京书店总发行所,康德十一年一月一日,第一页。
    ⑨ 宵风:生平待考。奉天人。伪满洲国时期女作家。曾出版小说集《葬春曲》。
    ⑩ 《编者的话》,载《盛京文艺》第一辑,奉天:盛京书店总发行所,康德十一年一月一日,第一页。
    ① 《编者后记》,《学艺》创刊号,新京:益智书店,康德八年二月二十日,第299页。
    ② (日)满洲国史编篡刊行会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赵连泰校译:《满洲国史·分论》(上),内部发行,1990年,第108页。
    ③ (日)满洲国史编篡刊行会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赵连泰校译::《满洲国史·分论》(上),内部发行,1990年,第109页。
    ④ 山田清三郎(1896-1987):生于日本京都。日本现代小说家、评论家。早年参加普罗文艺运动,曾任全日本无产者艺术联盟中央委员。1932年6月出席日本作家同盟第16次大会,任中央委员长。日本左翼作家,日本共产党员,1933年被捕入狱后变节转向。1939年12月移居满洲。在满期间,曾被日本军部作为文化特务从事监视工作,在满洲新闻社学艺部任职,兼任伪满洲国《满洲新闻》文化部长、“满洲文艺家协会”委员长等职。日本战败后被苏联红军拘留,后回国重新加入日共。主要作品:《五一节前后》、《日本无产阶级运动史》等。
    ⑤ “满洲文艺家协会”会员数名不详。但据封世辉著:《文坛社团录》载,日系会员较多,满系会员中女作家仅吴瑛、君颐、苦土三人,后二人系艺文志派作家。见钱理群主编:《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史料卷》,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43-245页。
    ① 封世辉先生在《东北沦陷区文艺期刊钩沉》中说到《满洲文艺》“全部刊登文学创作,以小说为主,兼顾童话、散文与剧作,发表有梅娘的中篇小说《蚌》,山丁的《熊》、锦河(王秋萤)的《觅》、戈禾的《杏花村》、励行健的《地狱层》、刘爵青的《人鬼通灵录》5篇短篇小说,未名的童话,金音、也丽的散文。李航的剧本《夜航》。笔者对《满洲文艺》第一辑考证,作品依次如下:山丁:《慈航》(评论);坚矢:《要望的批评与创作》(评论);吴郎:《文学历史的感应》(评论);励行健:《地狱层》(小说);舒柯:《觅》(小说):戈禾:《杏花村》(小说):爵青:《人鬼通灵錄》(小说);金音:《空间与人》(日记摘抄):也丽:《风雪与跫音》(散文诗);冷歌:《木工的乡愁》(诗歌);梅娘:《一个蚌》(小说);李乔:《夜航》(独幕剧);山丁:《熊》(小说);吴瑛:《编辑后记》。 笔者又见黄玄:《东北沦陷期文学概况(二)》载“这一期共刊出短篇小说五篇,有山丁的《熊》,舒柯(秋萤)的《觅》,戈禾的《杏花村》,励行健的《地狱层》,爵青的《人鬼通灵录》,和梅娘的中篇三部曲之一的《蚌》。除创作外,并有金音、也丽的散文,未名的童话和李航的剧本《夜航》。”见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第六辑,内部发行,1983年4月,第233页。据笔者收藏的《满洲文艺》第一辑,未见童话,也未见未名的作品。梅娘的中篇小说题为《一个蚌》。看来封世辉先生未曾见过《满洲文艺》,对《满洲文艺》的考述皆依据王秋萤的回忆,因此有误。
    ① (日)满洲国史编篡刊行会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赵连泰校译:《满洲国史·分论》(上),内部发行,1990年,第113页。
    ② 《麒麟》第三卷第一期,新京:满洲杂志社,康德十年一月一日发行,第127页。
    ③ 《麒麟》第三卷第一期,新京:满洲杂志社,康德十年一月一日发行,第127页。
    ① 《出席大东亚文学者大会所感》,载《麒麟》第三卷第二期二月号,新京:满洲杂志社发行,康德十年二月一日,第49页。
    ② 《出席大东亚文学者大会所感》,载《麒麟》第三卷第二期二月号,新京:满洲杂志社发行,康德十年二月一日,第50页。
    ③ 吴郎:《决战大东亚文学者大会与席手记》,载《新满洲》第五卷第十二号,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十年十二月一日发行,第84页。
    ④ 《出席大东亚文学者大会所感》,载《麒麟》第三卷第二期二月号,新京:满洲杂志社发行,康德十年二月一日,第50页。
    ⑤ 据笔者2006年8月4日上午10:00-12:40采访东北师范大学日本问题专家吕元明教授笔录,生长在伪满洲国时代的吕元明先生指出,梅娘当年还用日文写了很多声援和附和日本军国主义的附逆随笔、评论,发表在日本国的《朝日新闻》及其他日本报刊上。有待笔者日后考证。
    ⑥ 王承礼主编:《中国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纲要》,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第556页。
    ⑦ “笔部队”: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军部向中国战场派出了一支由文学家组成的特殊的侵华部队,时称“笔部队”。“笔部队”成员怀着协力战争的目的,创作了大量美化日军残暴行为、歌颂侵略有功的作品,其文学作品为日军起到了精神鼓舞作用。
    ⑧ 林芙美子(1903-1951):生于日本山口县下关市,日本著名小说家、诗人。高中毕业后以发表处女作《流浪记》一举成名。1927年陆续发表《清贫》、《牡蛎》、《浮云》等小说。1937年曾以《每日新闻》特派员身份到中国天津采访、报道。1938年8月26日,作为日本内阁情报部派遣远征中国大陆的从军作家,赴中国战场。在中国沦陷区和日本国内发表了大量美化日本侵略行为的作品,被当时日本媒体称为“笔部队”陆军班“头号功臣”。
    ① 吉屋信子(1896-1973):生于日本新渴县一个官吏家中,日本小说家。中学时代受宫本百合子影响,开始小说创作。代表作有:《花物语》、《女人的友情》、《丈夫的贞操》等。战争期间为军国主义行笔,曾任日本《主妇之友》杂志编辑兼作家。1937年8月25日作为“《主妇之友》皇军慰问特派员”前往中国采访报道。1938年8月26日,作为日本内阁情报部派遣远征中国大陆的从军作家,赴中国战场,为“笔部队”第一批成员。
    ② 朱媞:《邻组小景》,载《新满洲》第六卷第十一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十一年六月,第60页。
    ③ 朱媞:《邻组小景》,载《新满洲》第六卷第十一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十一年六月,第62页。
    ① 朱媞:《邻组小景》,载《新满洲》第六卷第十一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十一年六月,第63页。
    ② 协和会:大同元年(1932年),下野的“满洲青年联盟”中的日人山口重次、小泽开作等,为统一国民思想、开展思想战,认为有必要成立一个全满团结一致的国民性组织,纠集日满人,在日本关东军参谋石原莞尔和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的支持下,创建“满洲协和党”,后改称“协和会”。确定由伪满洲国傀儡皇帝溥仪任名誉总裁,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任名誉顾问,关东军参谋长桥本虎之助、伪国务院总务厅长官驹井德三、关东军参谋板恒征四郎任名誉理事,伪国务院总理郑孝胥任会长,伪实业部总长张燕卿任理事长。满日人员各半,由日人掌握实权。康德四年(1937年)四月,日本特务头子甘粕正彦被任命为总务部长兼计划部长,在他操纵下以“国民组织化”为名组织“协和会”。协和会是“思想的、教化的、政治的实践组织机构”,是“满洲帝国政府精神母体”的国家机关,精神工作是其工作之一,即指“新兴满洲国的涵养国民精神各项工作”。康德八年(1941年),协和会渗透到邻里基层,充当日伪战时实施征“国兵”、派劳工、征捐税、搜缴金属等暴政的工具。参见(日)满洲国史编篡刊行会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赵连泰校译:《满洲国史·分论》(上),内部发行,1990年,第123-179页。
    ③ (日)满洲国史编篡刊行会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赵连泰校译:《满洲国史·分论》(上),内部发行,1990年,第303页。
    ④ (日)满洲国史编篡刊行会编 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 赵连泰校译:《满洲国史·分论》(上),内部发行,1990年,第303页。
    ① 王侃:《抗战时期附敌各阶层分析与国共两党的肃奸政策》,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70页。
    ② 桐桢:《我所愿望的》,载《新满洲》第六卷第七号,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十一年七月一日,第39页。
    ③ 见《新满洲》第六卷第十一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十一年十一月一日。
    ① 徐庆林:《五四时期的吉林学生爱国运动》,载《吉林市史志资料》(内部刊物),第二辑,第5-6页。
    ② 马加(1910-?):原名白永丰,笔名白晓光、马加等。辽宁省辽河人。1928年考入东北大学,开始文学创作,曾与人创办《文风》、《黎明》、《文学导报》等进步刊物。1935年加入北平“左联”。1938年5月投奔延安。1941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东北沦陷时期作家、诗人。伪满洲国时期代表作品有小说《寒夜火种》、《北国风云录》等。
    ③ 《北国》:东北大学学生马加、叶幼泉、李英时、林霁融、张露薇、申昌言等六人创办的校园刊物。
    ① 《冰花》:1929年创刊,先为周刊,出版约20期后,改为月刊。1930年,《冰花》遭当局查封,共出5-6期。冰花社随即停止活动,其主要成员先后入关,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② 张毓茂主编:《东北现代文学大系·资料卷》,沈阳:沈阳出版社,1996年,第32页。
    ③ 姜灵非(1913年~1943年):原名姜琛,笔名灵菲、未名、未明、倦鸿等。沈阳人。满洲文艺家协会会员。1929年创办校园文艺刊物《南郊》。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组织冷雾社,在奉天《民报》创办《冷雾》周刊。历任奉天《新青年》、新京《兴满文化月报》编辑。伪满洲国时期作家,擅长短篇小说、童话创作。
    ④ 《南郊》:1929年-1931年,奉天兴权中学的姜灵非、成弦、金音等人组成南郊社,创办校园文学刊物《南郊》。《南郊》仅出三期即停刊。该刊以刊登短诗和散文为主,没有任何主张,只是为文艺而文艺。
    ⑤ 田贲(1912-1946):原名花喜禄,曾用名花喜露,字灵莎,笔名田贲、花蒂儿、山川草草、哭夜郎、黑田贲夫等,辽宁盖平人,满族。1936年在盖平组织“LS文学研究社”,创办《行行》、《星火》等小型文艺刊物,1940年创办《营口新报》副刊《星火》。194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伪满洲国时期左翼作家、诗人、小说家。
    ⑥ 金剑啸(1910-1936):辽宁沈阳人。原名金承栽,号培之,笔名巴来、剑啸。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日占时期东北左翼文学的开创者,诗人,画家。代表作:《兴安岭的风雪》。
    ① 齐齐哈尔档案馆2号全宗。126号卷,敌伪档案。
    ② 何霭人:生卒年待考。曾任吉林毓文中学语文教师,伪满教育部官员。曾编《满洲学童》杂志,吉林女子中学作品选《窗前草》。伪满洲国童话作家。1949年后定为“汉奸文人”,文革期间投河自尽。
    ③ 《窗前草》:女子文学作品选,何霭人编,新京益智书店康德一年(1934年)十月初版,康德四年(1937年)二月再版,康德五年(1938)四月三版。
    ④ 《满洲帝国全国中学文库》,由新京益智书店出版,笔者所见未有出版年代。
    ① 由于《萃文季刊》佚失较多,笔者所见《萃文季刊》不全,创刊号和终刊号均未见到,待考。
    ① 许春芳:《落花》,载《萃文季刊》第九期,春季号,第115页。
    ① 李克贤:《雪夜》,载《萃文季刊》第六期,秋季号,第79页。
    ① 张德恩:《新年的礼物》,载《萃文季刊》第六期,秋季号,第1页。
    ② 张德恩:《新年的礼物》,载《萃文季刊》第六期,秋季号,第3页。
    ③ 张德恩:《新年的礼物》,载《萃文季刊》第六期,秋季号,第3页。
    ④ 尹秀芳:《雪天的穷人》,载《萃文季刊》第六期,秋季号,第6页。
    ⑤ 鄂岩明:《一个可怜的乞妇》,载《萃文季刊》第六期,秋季号,第27页。
    ⑥ 颜毓荷:《雪天的穷人》,载《萃文季刊》第六期,秋季号,第28页。
    ① 姜蕴青:《她的前后》,载《萃文季刊》第六期,秋季号,第15页。
    ② 姜蕴青:《她的前后》,载《萃文季刊》第六期,秋季号,第18页。
    ① 杨奉先:《现代女青年应有的责任》,载《萃文季刊》第七期,春季号,第37页。
    ② 杨奉先:《现代女青年应有的责任》,载《萃文季刊》第七期,春季号,第37页。
    ③ 杨奉先:《现代女青年应有的责任》,载《萃文季刊》第七期,春季号,第37页。
    ④ 费安璞:《现代女青年应有的责任》,载《萃文季刊》第七期,春季号,第39页。
    ⑤ 费安璞:《现代女青年应有的责任》,载《萃文季刊》第七期,春季号,第39页。
    ① 见《满洲国基本国策大纲·民生纲要》,载武强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第一辑),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31页。
    ② 《女子国民高等学校令》,见武强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第一辑),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531页。
    ① 《女子国民高等学校令》,见武强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第一辑),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534页。
    ② 《女子国民高等学校令》,见武强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第一辑),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534-535页。
    ③ 《大满洲帝国年鉴》,载武强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第一辑),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64页。
    ④ 《满洲帝国文教部第二次年鉴》,载武强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第一辑),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332页。
    ① 邱嫣宝:《怎样才算现代的新妇女》,载《萃文季刊》第九期,春季号,第8~9页。
    ② 王国衡:《现代女青年应有的责任》,载《萃文季刊》第七期,春季号,第40页。
    ③ 王国衡:《现代女青年应有的责任》,载《萃文季刊》第七期,春季号,第40页。
    ④ 刘晶辉著:《民族、性别与阶层——伪满时期的“王道政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16-217页。
    ① 宋毅:《满洲一年的出版界》,载《华文大阪每日》第十二卷第一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编辑发行,昭和二十年一月一日,第26页。引文中标点为笔者所校。
    ① 《新满洲》:1939年1月在新京创刊,1945年4月终刊,历时7年,共出刊74期。编辑人:王光烈、季守仁,发行人:驹越五贞,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发行。伪满洲国官方杂志,月刊,是伪满洲国时期存在时间最长的综合性期刊。
    ① 乙卡:生平待考。原名田环,笔名乙卡。吉林省吉林市人。曾为新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伪满洲国时期女作家。早年在《斯民》杂志上发表作品《老铁》。伪满洲国时期代表作品有小说《安娜的忏悔》、《甲鱼的故事》、《雪》等。
    ② 叶子:生平待考。吉林省铁岭人。曾为新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伪满洲国时期女作家。代表作短篇小说《失明者的明天》。
    ③ 乙卡:《秋逝》,载《新满洲》第五卷第三号,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发行,康德十年三月,第82页。
    ④ 乙卡:《秋逝》,载《新满洲》第五卷第三号,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发行,康德十年三月,第82页。
    ⑤ 乙卡:《秋逝》,载《新满洲》第五卷第三号,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发行,康德十年三月,第83页。
    ⑥ 乙卡:《秋逝》,载《新满洲》第五卷第三号,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发行,康德十年三月,第83页。
    ⑦ 乙卡:《秋逝》,载《新满洲》第五卷第三号,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发行,康德十年三月,第83页。
    ① 叶子:《雁来红》,载《新满洲》第五卷第三号,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发行,康德十年三月,第85页。
    ② 叶子:《雁来红》,载《新满洲》第五卷第三号,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发行,康德十年三月,第85页。
    ③ 叶子:《雁来红》,载《新满洲》第五卷第三号,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发行,康德十年三月,第87页。
    ④ 叶子:《雁来红》,载《新满洲》第五卷第三号,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发行,康德十年三月,第87页。
    ① 绿衣:《写给友人的一封信》,载《新满洲》第四卷第十二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发行,康德九年十二月,第69页。
    ② 绿衣:《写给友人的一封信》,载《新满洲》第四卷第十二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发行,康德九年十二月,第69页。
    ③ 陶孑:《感想文》,载《新满洲》第四卷第十二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发行,康德九年十二月,第64页。
    ① 世监:《入选之感》,载《新满洲》第四卷第十二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发行,康德九年十二月,第68页。
    ② 郁莹:生平待考。哈尔滨人。伪满洲国时期女作家。主要创作以短篇小说和散文为主,代表作:短篇小说《记忆的日子》。
    ③ 郁莹:《寄给南地的鲁岚》,载《新满洲》第五卷第四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发行,康德十年四月,第74页。原文中的错别字为笔者所修订。
    ④ 佩蘅:生平待考。海伦女子国民高等学校学生。
    ⑤ 佩蘅:《新女性的前路》,载《新满洲》第五卷第四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发行,康德十年四月,第71页。
    ⑥ 佩蘅:《新女性的前路》,载《新满洲》第五卷第四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发行,康德十年四月,第71页。
    ① 启瑞:生平待考。安东女子国民高等学校学生。
    ② 启瑞:《归来吧!纶姊》,载《新满洲》第五卷第四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发行,康德十年四月,第78页。
    ③ 启瑞:《归来吧!纶姊》,载《新满洲》第五卷第四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发行,康德十年四月,第77页。
    ① 启瑞:《归来吧!纶姊》,载《新满洲》第五卷第四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发行,康德十年四月,第78页。引文保持原貌,笔者未作修改。
    ② 姚远:《读书小论》,载《新满洲·青少年指导讲座(?)》第五卷第四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发行,康德十年四月,第99页。引文保持原貌,笔者未作修改。
    ③ (日)川本彰:《献给国高学生诸君》,载《新满洲·青少年指导讲座(?)》第五卷第四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发行,康德十年四月,第79页。
    ① (日)川本彰:《献给国高学生诸君》,载《新满洲·青少年指导讲座(?)》第五卷第四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发行,康德十年四月,第79页。
    ② (日)川本彰:《献给国高学生诸君》,载《新满洲·青少年指导讲座(?)》第五卷第四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发行,康德十年四月,第80页。
    ③ (日)川本彰:《献给国高学生诸君》,载《新满洲·青少年指导讲座(?)》第五卷第四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发行,康德十年四月,第80页。
    ④ (日)川本彰:《献给国高学生诸君》,载《新满洲·青少年指导讲座(?)》第五卷第四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发行,康德十年四月,第80页。
    ⑤ (日)川本彰:《献给国高学生诸君》,载《新满洲·青少年指导讲座(?)》第五卷第四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发行,康德十年四月,第81页。
    ① 世监:《入选之感》,载《新满洲》第四卷第十二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发行,康德九年十二月,第68页。
    ② 小泽柳之助:生平待考。1939年来到满洲,供职于“满洲国通社出版部”。
    ① 见《满洲文化漫谈会》,载《华文大阪每日》第四卷第十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五年五月十五日,第33页。
    ① 《发刊辞》:《麒麟》创刊号,新京:满洲杂志社,康德八年六月一日发行,第31页。
    ① 张秀梅:《国都文化阵线的女性访问》,载《麒麟》创刊号,新京:.满洲杂志社,康德八年六月一日发行。
    ② 林远:《怎样对待晚归的丈夫》,石基:《如何养成儿童的勤劳习惯》,载《麒麟》创刊号,新京:满洲杂志社,康德八年六月一日发行。
    ③ 张秀梅:《水都三女性鼎谈会》,载《麒麟》第一卷第三期八月号,新京:满洲杂志社,康德八年八月一日发行,第158-163页。
    ④ 张秀梅:《水都三女性鼎谈会》,载《麒麟》第一卷第三期八月号.新京:满洲杂志社,康德八年八月一日发行,第163页。
    ① 张秀梅:《老妈店的素描》,载《麒麟》第一卷第四期九月号,新京:满洲杂志社,康德八年九月一日,第50页。
    ② 张秀梅:《老妈店的素描》,载《麒麟》第一卷第四期九月号,新京:满洲杂志社,康德八年九月一日,第53页。
    ① 郁莹:《记忆的日子》,载《新满洲》第六卷第十一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十一年,第32页。
    ② 郁莹:《记忆的日子》,载《新满洲》第六卷第十一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十一年,第35页。
    ③ 叶子:《失明者的明天》,载《新满洲》第六卷第十一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十一年,第49页。
    ④ 蓝苓:《日出》,载《新满洲》第六卷第十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十一年,第35页。
    ⑤ 蓝苓:《日出》,载《新满洲》第六卷第十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十一年,第35页。
    ⑥ 《日出》这篇小说有隐晦的时局含义。小莲与大招出逃私奔满洲,原文中是为抗婚。而1986年出版的《长夜萤火》中对一些细节进行了增改,如俩人到了山海关,是“大招凭着那封招工的信”等。作者或编者是否为弱化这篇小说嗳昧的时局色彩而有意增改,以此昭示伪满当局的劳工欺骗政策?这些细节的增改的确为这篇小说增添了亮度。笔者有待进一步考证。见梁山丁编:《长夜萤火》,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354~362页。
    ① 桐桢:《九月雨》,载《新满洲》第六卷第十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十一年,第55页。
    ② 桐桢:《九月雨》,载《新满洲》第六卷第十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十一年,第57页。
    ③ 桐桢:《九月雨》,载《新满洲》第六卷第十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十一年,第54页。
    ④ 桐桢:《九月雨》,载《新满洲》第六卷第十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十一年,第54页。
    ⑤ 《麒麟》第四卷第四期四月号,新京:满洲杂志社,康德十一年四月,第134-137页。
    ① 《麒麟》第四卷第四期四月号,新京:满洲杂志社,康德十一年四月,第134页。
    ② 《麒麟》第四卷第四期四月号,新京:满洲杂志社,康德十一年四月,第152-153页。
    ③ 《麒麟》第四卷第四期四月号,新京:满洲杂志社,康德十一年四月,第116-118页。
    ④ 《麒麟》第四卷第四期四月号,新京:满洲杂志社,康德十一年四月,第138-139页。
    ⑤ 《麒麟》第四卷第四期四月号,新京:满洲杂志社,康德十一年四月,第43页。
    ① 铳后:“铳后”一词为日文,“镜”的意思为枪,“镜后”即后方之意。现指伪满洲国殖民地。
    ② 《麒麟》第四卷第五、六月合并号,新京:满洲杂志社,康德十一年六月,第72页。
    ① 李建军著:《军国之女——日本女性与“大东亚战争”》,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76页。
    ② 《麒麟》第四卷第七期八月号封底。
    ③ 《新满洲》第五卷第八期,康德十年八月,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第102-106页。
    ① 1942年,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在中国上海设立总办事处,从本年11月1日起在日本大阪和中国上海同时编发。但两地内容不同,上海版更名《华文每日》,主要面向华中、华南、南洋发行;大阪版主要面向满洲、蒙疆、华北、日本本国。上海版《华文每日》仅出三期即停刊。1943年1月1日,《大阪每日新闻》和《东京每日新闻》改组统称《每日新闻》,《华文大阪每日》也从10卷1期起改称《华文每日》。从1944年1月1日第125期起改称为月刊,共出141期。
    ① 封世辉:《华北沦陷区方艺期刊钩沉》,载钱理群主编:《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史料卷》,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653页。
    ② 东亚文艺复兴:日本文化侵略的理论基调。日本右翼人士认为,所谓东亚新秩序的范畴,不仅是国际政治方面,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等。依据欧洲文艺复兴的前例,建立东亚新秩序中的思想文化运动称之为东亚文艺复兴运动。东亚文艺复兴运动是指复兴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孙中山先生的大亚两亚主义,这是建立东亚新秩序的基础工作和解放东亚民族争取东亚复兴的先决条件。这是日本殖民主义者以此奴化中国人民的思想工具。
    ③ 大陆思想战:日本侵华战争中向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理论战略。侵华战争是一场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在战争之前和战争之中,日本军国主义非常重视在中国推行思想控制的重要性。日本右翼学者认为,在中国大陆的战争实际上是一场思想文化战争。在对华奴化宣传纲领中,试图将沦陷区的殖民文化纳入到战争轨道上来,并提出了对华“思想宣传战”的种种理论战略。东亚新秩序的思想即是以“八纥一宇”、“民族协和”的理论为中心,以大亚洲主义、全体主义和中国的三民主义文化为基础,共同建设东亚新秩序。日本试图以此奴化、麻痹中国人民,用“文化”掩饰侵略战争的实质,并为侵略行为寻找理由。
    ④ 罗特:《一年来的华北文艺界》,载《华文每日》第十卷第一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九年十月一日,第7页。
    ① 参见张泉:《抗战时期的华北文学》,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51页。
    ② 龟谷利一:生卒年待考。侵华战争时期.日本军部派往中国东北、华北的文化特务。曾担任伪满洲国国务院总务厅情报处事务官,1933年参与筹建满洲国策电影研究会。1937年8月,“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成立,简称“满映”。1940年任武德报社日本顾问,主管华北宣传工作。1941年任武德报社社长。
    ③ 柳龙光:《大陆视察报告——和平与祖国(一)》,载《华文大阪每日》第六卷第一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六年一月一日,第22页。
    ① (日)井上清:《日本军国主义》,第三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259页。
    ② 魏宏运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第四册,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2页。
    ③ 《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二编,第43页。转引自沈予:《日本大陆政策史(1868-194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526页。
    ④ 《中国事变战争指导史》,第88-89页。转引目沈予:《日本大陆政策史(1868-194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527页。
    ① 关堃垕:《全体主义与东方文化精神》,载《华文大阪每日》第九卷第九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九年,第6页。
    ② 关堃垕:《全体主义与东方文化精神》,载《华文大阪每日》第九卷第九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九年,第6页。
    ③ 周毓英:《中国全体主义之实践基础》,载《华文大阪每日》第九卷第三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九年,第8页。
    ④ 周毓英:《中国全体主义之实践基础》,载《华文大阪每日》第九卷第三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八年,第9页。
    ⑤ 周毓英:《中国全体主义之实践基础》,载《华文大阪每日》第九卷第三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九年,第8页。
    ① 关堃垕:《全体主义与东方文化精神》,载《华文大阪每日》第九卷第九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九年,第4页。
    ② 关堃垕:《全体主义与东方文化精神》,载《华文大阪每日》第九卷第九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九年,第6页。
    ③ 王向远:《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年,第187-188页。
    ④ 周毓英:《中国全体主义之实践基础》,载《华文大阪每日》第九卷第三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八年,第9页。
    ⑤ 管翼贤(?-1945):生年待考。湖北人。日本法政大学毕业。日占时期是华北新闻出版界的重要人物。1929年在北平创办《实报》,自任社长,该报所辟《实话》栏目颇受大众欢迎。“七七”事变后,公开投靠日本。1937年任武德报社社长。1942年任华北作家协会评议员。日占时期,由管翼贤出任社长的报刊有《实报》半月刊、《民众报》、《时事快报》、《时事画报》、《民众画报》、《新秩序》、《武德报》、《改造》月刊等。其本人的文章都为日伪政权宣传服务。光复后,被国民政府判处汉奸罪而处决。
    ① 管翼贤:《中日文化交流与东亚文艺复兴》,载《华文每日》第129号,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九年,第2页。
    ② 管翼贤:《中日文化交流与东亚文艺复兴》,载《华文每日》第129号,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九年,第3页。
    ③ 管翼贤:《中日文化交流与东亚文艺复兴》,载《华文每日》第129号,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九年,第3-4页。
    ④ 初载于北京《教育时报》第八期,1942年8月1日出版。转引自董炳月著:《“国民作家”的立场——中日现代文学关系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174页。
    ① 波良多:《五周年感言》,载《华文大阪每日》第十一卷第九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八年十一月一日,第33页。
    ② 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年表及主要文书》下册,转引自张健,王金林主编:《日本两次跨世纪的变革》。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276页。
    ① (日)满洲国史编篡刊行会编 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 赵连泰校译:《满洲国史·分论》(上),内部发行,1990年,第110页。
    ② (日)满洲国史编篡刊行会编 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 赵连泰校译:《满洲国史·分论》(上),内部发行,1990年,第111页。
    ③ (日)满洲国史编篡刊行会编 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 赵连泰校译:《满洲国史·分论》(上),内部发行,1990年,第111页。
    ① 蓝苓(1918-?):原名朱堃华,笔名蓝苓、朱堃华、莉莎等,以蓝苓行世。伪满洲国时期女作家、诗人。出生于河北昌黎,幼时随父母去齐齐哈尔。毕业于齐齐哈尔的黑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41年开始文学创作,作品发表在《黑龙江日报》、《黑龙江民报》、《满洲新文化月报》、《兴满文化月报》、《满洲报》,以及日本大阪的《华文大阪每日》半月刊等报刊。主要作品有:《科尔沁草原的牧者》、《我别了故居》、《桥畔》、《在静静的榆林里》等四十多首新诗,以及《日出》、《夜航》、《端午节》、《影戏》、《渔船》等小说散文。
    ② 但娣(1916-?):原名田琳,笔名但娣,罗荔、晓希、安狄、田湘、山鹰等,黑龙江汤原人。伪满洲国时期女作家、诗人。1933年毕业于齐齐哈尔的黑龙江女子师范学校,任小学教师。1937年考入日本奈良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史地系。1942年毕业回国,任开原女子高级中学教师。1943年12月计划逃离伪满洲国未遂,遭日本宪兵逮捕入狱,判刑两年。1944年秋出狱,以监外执行身份到新京满洲映画协会编剧科工作。1933年开始发表作品,在齐齐哈尔《黑龙江日报》、新京《青年文化》、日本大阪《华文大阪每日》等报刊上发表《梦与古琴》、《猎人》、《我的歌》等新诗,《风》、《售血者》、《砍柴妇》、《安荻和马华》、《忽玛河之夜》、《传尸病患者》、《旷野里的故事》、《戒》等小说。伪满洲国时期结集出版的小说诗歌散文集有《安荻和马华》。
    ③ 蓝苓:《渔船》,载《华文大阪每日》第七卷第二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六年七月十五日,第35页。
    ① 蓝苓:《桥畔》,载《华文大阪每日》第四卷第一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五年一月一日,第46页。
    ② 蓝苓:《影戏》,载《华文大阪每日》第八卷第二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五年一月一日,第38页。
    ③ 蓝苓:《影戏》,载《华文大阪每日》第八卷第二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五年一月一日,第38页。
    ① 但娣在《华文大阪每日》发表的作品有:诗歌《未完结的故事》(第四卷第一期)、《猪人》(第四卷第五期)、《梦与古琴》(第六卷第九期)、《足音》(第七卷第六期)、《我的歌》(第六卷第九期)、《祈》(第六卷第九期);小说《风》(第四卷第六期)、《砍柴妇》(第四卷第十二期)、《安荻和马华》(第六卷第一、二期)、《售血者》(第九卷第二期)、《忽玛河之夜》(第七卷第二期):散文《异国》(第四卷第三期)、《旷野的故事》(第十一卷第五期)等。
    ② 《安荻和马华》连载于《华文大阪每日》第六卷第一期、第二期。
    ① 但娣:《安荻和马华》,载《华文大阪每日》第六卷第二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七年,第50页。
    ② 田琳在《回忆〈芜田〉与巴来》的文章中称:“我反过日本法西斯,也写过反日的小说《安荻和马华》。”见哈尔滨文学院编:《东北文学研究史料》第3辑,内部交流,1986年,第167页。
    ③ 但娣:《安荻和马华》,载《华文大阪每日》第六卷第二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七年,第44页。
    ① “暗的文学”是伪满洲国出现的现实主义文学现象,是民间同人文学团体“文丛”、“文选”派作家的创作倾向。他们作品的共同特点是景象灰暗冷落,人物形象大多为下层人民,穷苦悲愁,作品情调低沉悲愤。其中较有影响的作家有:梁山丁、王秋萤、吴瑛、袁犀、金音等。本论文在第二章有专题论述。
    ② 据封世辉先生考证,但娣的中篇小说《安荻和马华》收入辛实主编的“新现实主义文艺丛书”中。见钱理群主编:《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史料卷》,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039页。
    ③ 默夫,禾葩,处士:《〈安荻和马华〉面面观》,载《华文大阪每日》第六卷第四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七年,第29页。
    ④ 默夫,禾葩,处士:《〈安荻和马华〉面面观》,载《华文大阪每日》第六卷第四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七年,第29页。
    ① 默夫,禾葩,处士:《〈安荻和马华〉面面观》,载《华文大阪每日》第六卷第四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七年,第30页。
    ② 默夫,禾葩,处士:《〈安荻和马华〉面面观》,载《华文大阪每日》第六卷第四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七年,第30页。
    ① 蓝苓:《夜航》,载《华文大阪每日》第九卷第九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九年,第21页。
    ② 蓝苓:《夜航》,载《华文大阪每日》第九卷第九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九年,第21页。
    ① 蓝苓:《夜航》,载《华文大阪每日》第九卷第九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九年,第14页。
    ② 梁山丁编:《长夜萤火》,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4页。
    ③ 梁山丁编:《长夜萤火》,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4页。
    ④ 朱媞(1922-):原名张杏娟,笔名朱媞、杏子等。1923年3月6日出生于北京,幼年迁居吉林。毕业于吉林女子中学附属师范班。曾先后在吉林、长春、哈尔滨等地任小学教师。1941年求学期间开始文学创作。1943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大黑龙江的忧郁》。1945年出版小说集《樱》,这是伪满洲国最后一本文学作品。伪满洲国时期先后在新京《大同报》副刊、《兴亚》杂志、日本大阪《华文大阪每日》等发表作品。现居辽宁沈阳。
    ① 朱媞:《梦与青春》,载《华文大阪每日》第十卷第七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廿年,第42页。
    ② 朱媞:《梦与青春》,载《华文大阪每日》第十卷第七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廿年,第43页。
    ③ 朱媞:《梦与青春》,载《华文大阪每日》第十卷第七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廿年,第43页。
    ④ 朱媞:《梦与青春》,载《华文大阪每日》第十卷第七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廿年,第43页。
    ⑤ 朱媞:《樱·序》,新京:国民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十一年,第2页。
    ① 何穆尔:《日本文学的流派》,载《大东亚文学者大会》,上海:中华日报社印行,中华民国三十三年,第94页。
    ② 逄增玉:《沦陷时期东北女作家小说创作的基本轨迹》,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3年第3期,第28页。
    ① 罗特:《一年来的华北文艺界》,载《华文大阪每日》第十卷第一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廿年,第6页。
    ② (美)耿德华(Edward M.Gunn)著 张泉译:《被冷落的缪斯—中国沦陷区文学史(1937—1945)》,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4-5页。
    ③ 志智嘉:生平待考。侵华战争期间,在北京任日本兴亚院华北联络部调查官。
    ① 志智嘉:《文艺杂谈》,载《艺文杂志》第二卷第一期,北京:艺文杂志社,中华民国卅三年一月,第20页。
    ② 柳龙光:《大陆视察报告—和平与祖国(一)》,载《华文大阪每日》第六卷第一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七年,第22页。文中所提的KT氏,即为龟谷利一。
    ① 柳龙光:《大陆视察报告—和平与祖国(一)》,载《华文大阪每日》第六卷第一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七年,第20页。
    ② 华北作家协会:1942年9月13日。以武德报社社长龟谷利一为中心、经柳龙光等人的撮合,华北作家协会在北京成立。周作人被推举为评议员会主席,钱稻孙、俞平伯、林文龙、喻熙杰、沈启无、杨丙辰、管翼贤、陈幸平、龙丙圻、陈绵、毕树棠为评议员。柳龙光为干事会干事长。日占时期,华北作家协会举办的一系列活动都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为“翼赞”治安强化运动派遣作家视察;选派作家出席“大东亚文学者大会”;与其他日占区及日本、“满洲国”进行文艺交流活动。日占时期的华北作家协会是一个忠实地追随殖民当局的文化机构。
    ③ 罗特:《一年来的华北文艺界》,载《华文每日》第十卷第一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廿年,第6页。
    ④ 罗特:《一年来的华北文艺界》,载《华文每日》第十卷第一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廿年,第6页。
    ⑤ 罗特:《一年来的华北文艺界》,载《华文每日》第十卷第一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廿年,第6页。
    ① 龟谷利一:《华北的杂志现状及今后新文化的建设方案》,载《国民杂志》第一卷第八期,北京:国民杂志社,中华民国三十年八月,第36页。
    ② 柳龙光:《大陆视察报告—和平与祖国(一)》,载《华文大阪每日》第六卷第一期,日本大阪: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七年,第22页。
    ③ 罗特:《一年来的华北文艺界》,载《华文每日》第十卷第一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廿年,第6页。
    ④ 罗特:《—年来的华北文艺界》,载《华文每日》第十卷第一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廿年,第7页。
    ⑤ 《中国文艺》:1939年9月1日,台湾知名文艺活动家张深切在日人王口西水、堂胁光雄、浦野寿一郎等人的支持下,依托日本华北驻军报道部武德报社,创办了大型文学杂志《中国文艺》月刊。最初的《中国文艺》为民办刊物,由洪炎秋经营的人人书店总经销。先后担任《中国文艺》的主编有张深切、张铁笙、林榕。1940年统管华北出版界事务的日人山加亨少佐强迫张深切辞去《中国文艺》主编一职。1941年柳龙光从日本大阪回北京,出任武德报社编辑部部长,接办了《中国文艺》。《中国文艺》月刊16开本,每期100多页,分文学、艺术、杂俎等栏目,是华北沦陷区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文艺杂志,被人称之为“华北七大权威杂志”之一、武德报社“六大权威杂志”之一、“华北文艺人的宝库”等。《中国文艺》曾主办“女子作品特辑”、“满洲作家特辑”、“海外文学特辑”等,开阔了华北沦陷区作家的视野,在当时引起一定的反响。1943年11月,由于战时体制下纸张缺乏,当局减少出版物,《中国文艺》与《华北作家月报》合并为《中国文学》。《中国文艺》月刊历时五年,出刊9卷3期。
    ① 罗特:《一年来的华北文艺界》,载《华文每日》第十卷第一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廿年,第7页。
    ② 执笔者发表作品如下:满洲方面:(一)金音:《都丽娜的悲哀》;(二)迟疑:《不归鸟》;(三)小松:《老屠夫与其妻》;(四)励行健:《少男少女》;(五)爵青:《赌博》:(六)刘汉:《野猪河的喜剧》;(七)杜白雨:《青春的气流》;(八)吴瑛:《墟园》。华北方面:(一)麦静:《风沙夜》;(二)慕容慧文:《初春散记》;(三)幻鸥:《我的童年》;(四)程心枌:《靴感》:(五)公孙嬿:《未绣完的牡丹》;(六)萧菱《唢呐》;(七)张金寿:《匡超人》;(八)东方隽:《养子》。见罗特:《一年来的华北文艺界》,载《华文每日》第十卷第一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廿年,第7页。
    ③ 罗特:《一年来的华北文艺界》,载《华文每日》第十卷第一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廿年,第7页。
    ④ 吴自发:《现阶段中国文学之进路》,载《华文每日》第132号,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廿年,第7页。
    ⑤ 吴自发:《现阶段中国文学之进路》,载《华文每日》第132号,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廿年,第7页。
    ⑥ 吴自发:《现阶段中国文学之进路》,载《华文每日》第132号,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廿年,第7页。
    ⑦ 罗特:《一年来的华北文艺界》,载《华文每日》第十卷第一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廿年,第7页。
    ⑧ 见《华北文艺座谈会》,载《华文大阪每日》第十卷第六期,日本太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廿年,第8页。
    ① 上官筝:《一年来华北文坛的总清算》,载《中国文艺》第七卷第五期,北京:中国文艺社出版,中华民国卅二年一月十五日,第18页。
    ① 吴自发:《现阶段中国文学之进路》,载《华文每日》第132号,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廿年,第7页。
    ② 吴自发:《现阶段中国文学之进路》,载《华文每日》第132号,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廿年,第7页。
    ③ 吴自发:《现阶段中国文学之进路》,载《华文每日》第132号,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廿年,第7页。
    ④ 据北京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泉所言:“北京能够聚集如此大量的东北文化人,也与北京文化当局实权人物龟谷利一和柳龙光的个人经历有关。”一些曾在“满映”工作过的满洲文人与龟谷利一是旧相识,而另一些满洲作家与曾在新京《大同报》任编辑的柳龙光有交往。见张泉著:《抗战时期的华北文学》,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5页。
    ⑤ 上官筝(1916-?):原名张守谦,笔名关山、关永吉、上官筝、林埜、林丛、林柳、山灵、吴楼、吴公汗等。河北静海县人。日占时期华北小说家、评论家。1941年入华北文艺协会,1942年入华北作家协会,1943年为华北作家协会评论部门委员。先后在《吾友》、《东亚联盟》、《文笔》、《中国文艺》、《中国公论》、《国民杂志》、《新民报》等刊物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日占时期出版小说集《秋初》、《苗是怎样长成的》、《风网船》及长篇小说《牛》等。
    ① 上官筝:《读满洲作家特辑兼论华北文坛》,载《中国文艺》第七卷第二期,北京:中国文艺社出版,中华民国卅一年十一月,第23页。
    ② 罗特:《一年来的华北文艺界》,载《华文每日》第十卷第一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廿年,第7页。
    ① 雷妍(1910-1952):原名刘植莲,笔名雷妍、刘萼、莎芙、芳田、端木直、东方卉、田田等。河北省昌黎县人。“七七”事变前毕业于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英国文学系。北平沦陷后,在教会中学北京慕贞女子中学任国文教师。1942年加入华北作家协会。曾在《中国文艺》、《中国文学》、《华北作家月报》、《艺文杂志》、《妇女杂志》、《艺术与生活》、《中国公论》、《国民杂志》、《新民报》、《新民声》半月刊、《中华周报》、《新轮》、《三六九画报》等及日本《华文大阪每日》、上海、河北等地的刊物发表小说、散文、剧本。日占时期结集出版的单行本有:长篇小说《良田》、短篇小说集《白马的骑者》、《奔流》及中篇小说《少女湖》、《鹿鸣》、《凤凰》。她是日占时期华北文坛最有成就的小说家之一。
    ② 雷妍:《银溪渡》,载《华文每日》第十卷第二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廿年一月十五日,第40页。
    ③ 常春藤:《小评〈银溪渡〉及其他》,载《华文每日》第十卷第四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廿年,第32页。
    ④ 常春藤:《小评〈银溪渡〉及其他》,载《华文每日》第十卷第四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廿年,第32页。
    ⑤ 常春藤:《小评〈银溪渡〉及其他》,载《华文每日》第十卷第四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廿年,第32页。
    ① 常春藤:《小评〈银溪渡〉及其他》,载《华文每日》第十卷第四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廿年,第32页。
    ② 常春藤:《小评〈银溪渡〉及其他》,载《华文每日》第十卷第四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廿年,第32页。
    ③ “热与力”:1938年伪满洲国出现的文艺论争。艺文志派在《艺文志》创刊号上的发刊辞《艺文志序》中阐述了“写印主义”的主张:“艺文之事,端在写与印。”以梁山丁、王秋萤为首的“文丛”、“文选”派进行了批驳。梁山丁在《大同报·文艺专页》上撰文强调满洲文学应“描写现实”、“暴露真实”,要用“热与力”。“热与力”的文艺主张反映了伪满洲国时期满州本土作家坚守民间纯文学立场的创作策略和民族认同心理。
    ④ 吴郎:《一年来的满洲文艺界》,载《华文每日》第十卷第四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廿年,第15页。
    ⑤ 吴郎:《一年来的满洲文艺界》,载《华文每日》第十卷第四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廿年,第15页。
    ⑥ 姚远:《东北十四年来的小说与小说人》,原载《东北文学》第一卷第二期,1946年1月,后收入张毓茂主编:《东北现代文学大系·评论卷》,沈阳:沈阳出版社,1996年,第702页。
    ① 但娣:《旷野里的故事》,载《华文每日》,第十一卷第五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廿一年,第29页。
    ② 但娣:《旷野里的故事》,载《华文每日》,第十一卷第五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廿一年,第30页。
    ③ 但娣:《旷野里的故事》,载《华文每日》,第十一卷第五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廿一年,第30页。
    ④ 但娣:《旷野里的故事》,载《华文每日》,第十一卷第五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廿一年,第30页。引文中错别字为笔者修订。
    ① 韦长明:《东北女性十四年史》,原载《东北文学》第一卷第四期,1946年3月,后收入张毓茂主编:《东北现代文学大系·评论卷》,沈阳:沈阳出版社,1996年,第518页。
    ② 上官筝:《读满洲作家特辑兼论华北文坛》,载《中国文艺》第七卷第二期,北京:中国文艺社,中华民国卅一年十一月,第23页。
    ③ 刘(王争):《我的母亲雷妍》,见《雷妍小说散文选》(内部出版物),北京,2006年,第217页。
    ① 艾玲:生平待考。原名齐耀玲,北京人。华北作家协会北京会员。
    ② 艾玲:《梦》,载《华文大阪每日》第九卷第八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八年十月,第47页。
    ③ 扬子江:生平待考。原名杨颐珍,又名杨谊真,笔名扬子江。华北作家协会北京会员,华北文艺协会会员。
    ④ 扬子江:《晨》,载《华文大阪每日》第九卷第八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八年十月,第48页。
    ⑤ 刘萼:《幻》,载《华文每日》上海版第二号,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七年十一月十五日,47页。
    ① 刘萼:《幻》,载《华文每日》上海版第二号,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七年十一月十五日,47页。
    ② 刘萼:《幻》,载《华文每日》上海版第二号,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七年十一月十五日,47页。
    ③ 刘萼:《幻》;载《华文每日》上海版第二号,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七年十一月十五日,47页。
    ④ 刘萼:《幻》,载《华文每日》上海版第二号,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七年十一月十五日,47页。
    ⑤ 刘萼:《幻》,载《华文每日》上海版第二号,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叶七年十一月十五日,47页。
    ⑥ 雷妍:《幽灵》,刊《中国文艺》第九卷第二期,北京:中国文艺社。
    ① 刘(王争):《我的母亲雷妍》,见《雷妍小说散文选》(内部出版物),北京,2006年,第224页。
    ② 雷妍:《白马的骑者·后记》,北京:新民印书馆发行,中华民国卅一年,第199页。
    ③ 吴瑛:《永生之灵》,载《华文每日》第十卷第五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廿年,第43页。
    ① 吴瑛:《永生之灵》,载《华文每日》第十卷第五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廿年,第43页。
    ② 龟谷利一:《华北的杂志现状及今后新文化的建设方策》,载《国民杂志》第一卷第八期,北京:国民杂志社,中华民国卅年八月,第36页。
    ③ 志智嘉:《文艺杂谈》,载《艺文杂志》第二卷第一期,北京:艺文社发行,中华民国卅年一月发行,第20页。
    ① 志智嘉:《文艺杂谈》,载《艺文杂志》第二卷第一期,北京:艺文社发行,中华民国卅年一月发行,第20页。
    ② 《华北文艺座谈会》,载《华文大阪每日》第十卷第六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廿年,第8页。
    ③ 北京青年学者陈玲玲认为,华北文坛存在明争暗斗的三个派别:一是华北作家协会,二是以沈启无为首的“北大派”,三是以周作人为首的“艺文派”。柳龙光作为华北作家协会干事会干事长,囊括了其他两派人,以此扩大华北作家协会的影响和地位。见陈玲玲:《文学殖民与文学困厄——对1931-1945年间日本的殖民统治与中日文学关系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47页。笔者在此向陈玲玲博士致谢!
    ① 欧阳斐亚:生平待考。原名张训诏,笔名欧阳斐亚。华北作家协会北京会员。
    ② 欧阳斐亚:《赤心泪》,载《华文大阪每日》第九卷第八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九年,第40页。
    ③ 欧阳斐亚:《赤心泪》,载《华文大阪每日》第九卷第八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九年,第40页。
    ① 欧阳斐亚:《赤心泪》,载《华文大阪每日》第九卷第八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九年,第41页。
    ② 璇玲:生卒年不详。本名萧如琪,吉林人。1940年到北京,华北满洲流寓女作家,日占时期华北作家协会北京会员。早期作品发表在《吉长日报》、《满洲报》,以散文、诗歌见长,代表作散文《晦明集》。
    ③ 璇玲:《霜》,载《华文大阪每日》第九卷第八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九年,第36页。
    ④ 璇玲:《霜》,载《华文大阪每日》第九卷第八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九年,第36页。
    ⑤ 璇玲:《霜》,载《华文大阪每日》第九卷第八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九年,第37页。
    ⑥ 璇玲:《霜》,载《华文大阪每日》第九卷第八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九年,第37页。
    ① 夏光:《东亚现代性与西方现代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279页。
    ② 夏光:《东亚现代性与西方现代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235页。
    ① 许宝强,罗永生:《解殖与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11页。
    ①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见《毛泽东选集》(合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年,第128页。
    ② 佐藤信渊(1767-1850):出身平民,曾做过医生、私塾先生、幕僚。一生著作达三百种,其中最重要的著作《字内混同秘策》是最早提出侵华方略的理论著作之一。
    ① 佐藤信渊:《宇内混同秘策》,第47页。转引自王向远:《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学者、文化人的侵略战争》,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年,第26页。
    ② 佐藤信渊:《宇内混同秘策》,第52页。转引自王向远:《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学者、文化人的侵略战争》,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年,第30页。
    ③ 佐藤信渊:《宇内混同秘策》,第55页。转引自王向远:《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学者、文化人的侵略战争》,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年,第31页。
    ④ “海外雄飞”论:江户幕府时期是日本内外交困的危机时代,一些从事西洋学术研究的日本学者,针对俄国南侵及西方列强出没与日本沿海所构成的外来压力,提出了应对之策。不仅主张消极防御,而且提出应效仿西方列强对外殖民主义扩张。主要代表人物有:林子平、工藤平助、本多利名、佐藤信渊、吉田松阴等人。
    ⑤ 于春梅:《“九一八”事变与“大陆政策”》,载《东北沦陷史研究》 2002年第3期,内部发行,第30页。
    ① 高兴祖:《驳“大东亚战争是解放战争”的谬论》,载《东北沦陷史研究》2000年第1期,内部发行,第10页。
    ② 东条英机:《建设新东亚是我们共同的使命》,见《大东亚宣言与满洲国》,新京:建国印书馆,康德十年十二月三十日发行,第14页。
    ③ 《大东亚宣言的真相》,见《大东亚宣言与满洲国》,新京:建国印书馆,康德十年十二月三十日发行,第2页。引文保持原貌,笔者未作修改。
    ① 《大东亚共同宣言》,见《大东亚宣言与满洲国》,新京:建国印书馆,康德十年十二月三十日发行。
    ② 《大东亚共同宣言》,见《大东亚宣言与满洲国》,新京:建国印书馆,康德十年十二月三十日发行。
    ③ 《大东亚共同宣言》,见《大东亚宣言与满洲国》,新京:建国印书馆,康德十年十二月三十日发行。
    ④ 《大东亚会议的真相》,见《大东亚宣言与满洲国》,新京:建国印书馆,康德十年十二月三十日发行,第2页。引文标点保持原貌,笔者未作修改。
    ① (日)冈田英树 著 靳丛林 译:《伪满洲国史》,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1页。
    ② 冈田英树:《伪满洲国文艺政策的展开——从“文话会”到艺文联盟》,载《东北沦陷时期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沈阳:沈阳出版社,1992年,第157页。
    ③ 满洲艺文联盟主要管理满洲剧团协会、满洲文艺家协会、满洲乐团协会、满洲美术家协会。理事长:三井实雄,事务局长:山崎末次郎。1944年11月1日,满洲艺文联盟改为满洲文艺家协会,下属管辖文艺局、演艺局、美术局、音乐局、电影部,由日本特务头子甘粕正彦任协会长。
    ① 爵青:《决战与艺文活动》,载《青年文化》第二卷第三期,新京:满洲青少年文化社,康德十一年三月,第22页。
    ② 勤劳奉公队:康德八年(1941年)9月10日,伪满洲国确立了《劳务新体制要纲》,对战时体制下的劳力实行全面统治。仿效纳粹德国青少年训练组织,建立国民勤劳奉公制度,驱使满洲人民从事各种艰苦的奴役劳动。“勤劳奉公队”即是这种体制下的劳役组织,以未被征召为“国兵”的青年和在校学生为主体。
    ③ 兴农合作社:康德七年(1940年)3月31日,伪满洲国正式公布了兴农合作社的法案。兴农合作社是以县旗为单位、以农户为主体的对农村经济实施全面而强有力统治的基层组织。
    ④ 柳龙光:《文学报国》,载《中国文学》创刊号,北京:华北作家协会刊行,中华民国卅一年一月,2页。
    ① 柳龙光:《文学报国》,载《中国文学》创刊号,北京:华北作家协会刊行,中华民国卅一年一月,第2-3页。
    ② 柳龙光:《“国民文学”与“永远的东西”》,载《中国文学》第一卷第七期,北京:华北作家协会刊行,中华民国卅一年一月,第2页。
    ① 菊池宽(1888-1948):生于日本香川县高松市,日本现代小说家、剧作家。自幼家境贫寒,曾在东京高师、明治大学、早稻田大学、京都大学就读。1917年进入时事新闻社任职,1918年任大阪每日新闻社客员。20年代之前的主要作品有:小说《藤十郎之恋》、《义民甚兵卫》,剧本《兰学始末》等,人物形象多性格顽强。20年代开始通俗小说创作,成为走红作家。1923年创刊《文艺春秋》,组织文艺家协会,并设立芥川赏和直木赏。1937年取得东京市会议员之职。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沦为日本文化界侵华战争的头号人物。1938年,作为海军从军记者赴中国南京、武汉战地采访。1939年再次赴南京、上海战地采访,著报告文学《西住坦克队长传》。1940年作为日本文化界代表随同阿部大使访问中国南京汪伪政权。为鼓动“文艺枪后运动”,曾出行朝鲜、伪满洲国、中国台湾等地。1942年任“日本文学报国会”总会长,“大东亚文学者大会”议长。战后,受到追究战争责任的“整肃”,期间因心脏病发作死去。
    ② 日本文学报国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5月,在日本情报局指导下结成的文学统一的“国策”组织。其目的在于将作家全部控制在情报局的监视之下,贯彻军部的侵略政策。报国会下属小说、戏剧、评论、随笔、诗、短歌、俳句、国文学、外国文学八个部,会员近四千人,几乎囊括了日本所有现代作家。
    ③ 久米正雄(1891-1952):生于日本长野县,日本现代小说家、剧作家。在东京一高就读期间曾与芥川龙之介、菊池宽同学。1913年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就读,1915年成为夏目漱石门下弟子。1916年与芥川龙之介、菊池宽、松冈让发刊第四次《新思潮》杂志。代表作:流行小说《萤草》、《破船》。1938年,作为“笔部队”成员赴中国武汉作战。曾任日本文学报国会第一任事务局长,1944年3月31日退职。侵华战争时期以创作《白兰之歌》引起轰动。战后转向出版事业。
    ④ 《大东亚文学者大会》,上海:中华日报社编篡室,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十一月出版,第6页。
    ① 《大东亚文学者大会》,上海:中华日报社编篡室,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十一月出版,第7页。
    ② 爵青:(1916-1956):原名刘佩,笔名爵青、刘爵青、辽丁、可钦等,以爵青立世。吉林长春人。幼年丧父,曾就读与长春日本公学堂、长春交通学校、奉天美术学校。1933年任日满文化协会职员,日本关东军司令部翻译,新京满日文化协会职员。1939年参加新京艺文志事务会,1941年任满洲艺文家协会满系委员。解放后在吉林大学图书馆就职。1942年与1944年,作为满洲代表出席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一届大东亚文学者大会和在中国南京召开的第三届大东亚文学者大会。3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伪满洲国时期主要著作有:小说集《群像》作为“城岛文库”之一由月刊满洲社出版,短篇小说集《赌博》作为满洲文艺家协会向华北作家协会推荐作品发表在《中国文艺》上,小说集《欧阳家的人们》1942年获盛京时报文学赏,长篇小说《黄金的窄门》1942年获第一届大东亚文学赏,长篇小说《麦》获第一次满洲文话会满系作品赏。在满洲文坛素有“鬼才”之称。
    ③ (美)耿德华(Edward M. Gunn)著 张泉译:《被冷落的缪斯——中国沦陷区文学史(1937-1945)》,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38页。
    ④ (美)耿德华(Edward M. Gunn)著 张泉译:《被冷落的缪斯——中国沦陷区文学史(1937-1945)》,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38页。
    ⑤ 林榕:《第三届大东亚文学者大会》,载《中国文学》第10号,北京:华北作家协会刊行.中华民国卅一年十月,第6页。
    ① 柳龙光:《我等之参战》,载《华北作家月报》第四期卷首语,北京:华北作家协会刊行,中华民国卅二年。
    ② 柳龙光:《我等之参战》,载《华北作家月报》第四期卷首语,北京:华北作家协会刊行,中华民国卅二年。
    ③ 柳龙光:《我等之参战》,载《华北作家月报》第四期卷首语,北京:华北作家协会刊行,中华民国卅二年。
    ④ 《大东亚文学者大会》,上海:中华日报社编篡室.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十一月出版,第11页。
    ① 谢希平:《第二届大东亚文学者大会以后》,载《中国文学》创刊号,北京:华北作家协会刊行,中华民国卅一年一月,第6页。
    ② 《第二届大东亚文学者大会中国(华北)代表言论鳞爪集》,载《中国文学》创刊号,北京:华北作家协会刊行,中华民国卅一年一月,第39页。
    ③ 《第二届大东亚文学者大会中国(华北)代表言论鳞爪集》,载《中国文学》创刊号,北京:华北作家协会刊行,中华民国卅一年一月,第40页。
    ④ 《第二届大东亚文学者大会中国(华北)代表言论鳞爪集》,载《中国文学》创刊号,北京:华北作家协会刊行,中华民国卅一年一月,第39页。
    ⑤ 《第二届大东亚文学者大会中国(华北)代表言论鳞爪集》,载《中国文学》创刊号,北京:华北作家协会刊行,中华民国卅一年一月,第41页。
    ① 王向远:《“笔部队”与侵华战争》,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26页。
    ② 管翼贤:《致大东亚文学者大会》,载《华文每日》第135号,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九年十一月,第5页。
    ① 《出席大东亚文学者大会所感》,载《麒麟》第三卷第二期,新京:满洲杂志社发行,康德十年二月一日,第50页。
    ② 赵今吾:《归国杂记二三事》,载《中国文学》创刊号,北京:华北作家协会刊行,中华民国卅一年一月,第68页。
    ③ 袁犀(1919-1988):原名郝维廉,曾用名郝庆崧、郝子健、郝赫,笔名郝赫、袁犀、玛金、梁稻、吴明世、郝庆松等,奉天人。1939年参加文选刊行会,从事文学创作和地下抗日工作。1941年经柳龙光介绍在北京武德报社就职,1942年加入华北作家协会。1943年在新民印书馆编辑课工作。日占时期代表作品有:《一只眼齐宗和他的朋友》、《泥沼》、《贝壳》、《面纱》等。
    ④ 袁犀:《旅行的回忆》,载《中国文学》创刊号,北京:华北作家协会刊行,中华民国卅一年一月,第67页。
    ⑤ 袁犀:《旅行的回忆》,载《中国文学》创刊号,北京:华北作家协会刊行,中华民国卅一年一月,第67页。
    ⑥ 《出席大东亚文学者大会所感》,载《麒麟》第三卷第二期.新京:满洲杂志社发行,康德十年二月一日,第50页。
    ① 原文见关露:《日本女作家印象》,载《杂志》第12卷第1期,1943年9月15日。转引自陈玲玲:《文学殖民与文学困厄——对1931-1945年间日本的殖民统治与中日文学关系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03页。
    ② 陈绵:《伟哉日本文学者之精神》,见《大东亚文学者大会言华》,载《华文每日》第十一卷第七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九年十月一日,第9页。
    ① 山田清三郎(1896-1987):生于日本京都。日本现代小说家、评论家。早年参加普罗文艺运动,曾任全日本无产者艺术联盟中央委员。1932年6月出席日本作家同盟第16次大会,任中央委员长。日本左翼作家,日本共产党员,1933年被捕入狱后变节转向。1939年12月移住满洲。在满期间,曾被日本军部作为文化特务从事监视工作,在满洲新闻社学艺部任职,兼任伪满洲国《满洲新闻》文化部长、“满洲文艺家协会”委员长等职。日本战败后被苏联红军拘留,后回国重新加入日共。主要作品:《五一节前后》、《日本无产阶级运动史》等。
    ② 《大东亚文学建设五人掌谈》,载《新满洲》第五卷第一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十年一月,第105页。
    ③ 《大东亚文学建设五人掌谈》,载《新满洲》第五卷第一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十年一月,第104页。
    ④ 孟华:《形象学研究要注重总体性与综合性》,载《中国比较文学》2000年第4期,第4-5页。
    ⑤ 《大东亚文学者大会》,上海:中华日报社编篡室,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十一月出版,第7页。
    ① 刘晶辉:《民族、性别与阶层——伪满时期的“王道政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25页。
    ② 刘晶辉:《民族、性别与阶层——伪满时期的“王道政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22页。
    ③ 吴玉瑛:《妇人枪后活动之成绩》,载《新满洲》第二卷第五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七年,第61页。
    ① 吴玉瑛:《妇人枪后活动之成绩》,载《新满洲》第二卷第五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七年,第61页。
    ② 吴玉瑛:《妇人枪后活动之成绩》,载《新满洲》第二卷第五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七年,第62-63页。
    ① 吴玉瑛:《妇人枪后活动之成绩》,载《新满洲》第二卷第五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七年,第62页。
    ② 吴玉瑛:《妇人枪后活动之成绩》,载《新满洲》第二卷第五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七年,第62页。
    ③ 吴玉瑛:《妇人枪后活动之成绩》,载《新满洲》第二卷第五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七年,第62页。
    ④ 吴玉瑛:《妇人枪后活动之成绩》,载《新满洲》第二卷第五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七年,第63页。
    ⑤ 吴玉瑛:《妇人枪后活动之成绩》,载《新满洲》第二卷第五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七年,第63页。
    ⑥ 吴玉瑛:《妇人枪后活动之成绩》,载《新满洲》第二卷第五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七年,第64页。
    ① 吴玉瑛:《妇人枪后活动之成绩》,载《新满洲》第二卷第五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七年,第64页。
    ② 《大东亚文学建设五人掌淡》,载《新满洲》第五卷第一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十年一月,第105页。
    ① 吴瑛:《纪元2600年随感》,载《大同报》,康德七年三月十七日第六版“文艺”栏。
    ② 关露(1908-1982):原名胡寿楣,曾用名胡楣、胡楣女士、关露、林荫等,以关露立世,祖籍河北,山西又玉人。1928年就读于南京中史大学中国文学系,后转哲学系。1932年来到上海,先后加入妇女抗日反帝大同盟、中国共产党、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负责“左联”创作委员会工作。1939年做了整容手术之后,奉中共地下组织之命打入日伪组织做情报工作。1942年,在日本使馆与海军报道部合办的《女声》杂志任文艺编辑,该杂志日本主编佐藤俊子去世后,关露继任主编。1943年经党组织批准,作为华中代表参加在日本召开的第二届大东亚文学者大会。1955年因“潘杨案”入狱,1957年获释。1967年再次入狱。1975年5月底第三次入狱。1982年获平反,同年底自杀身亡。日占时期出版的作品有:1939年出版诗集《太平洋上的歌声》,1940年出版自传体长篇小说《新旧时代》等。
    ③ 窪川稻子(1904-?):生平待考。日本现代女作家。代表作有:《赤足的姑娘》、《新绿的树》等。
    ① 窪川稻子 关露:《中日两国之女性会谈》,载《华文每日》第十一卷第八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九年十月十五日,第10页。
    ② 窪川稻子 关露:《中日两国之女性会谈》,载《华文每日》第十一卷第八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九年十月十五日,第10页。
    ③ 转引自胡澎:《战时体制下的日本妇女团体(1931~1945)》,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0页。
    ① 吴瑛:《给亚细亚的女作家》,载《华文每日》第126号,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九年十月十五日,第12页。
    ② 吴瑛:《给亚细亚的女作家》,载《华文每日》第126号,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九年十月十五日,第11页。
    ③ 吴瑛:《给亚细亚的女作家》,载《华文每日》第126号,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九年十月十五日,第12页。
    ① 吴瑛:《给亚细亚的女作家》,载《华文每日》第126号,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九年十月十五日,第12页。
    ② 原文见谢夫莱尔《比较文学》,法国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5页。转引自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页。
    ③ 中国日占区文人的日本印象游记、散文有:柳雨生:《怀乡记》;关露:《东亚文学家代表的感想》、《诗一样的国度——日本印象记》、《东京寄语》、《奈良的一夜》、《日本女作家印象》、《东京呓语:神经病态的日子》;陶亢德:《东行日记》;予且:《日本印象》;陈绵:《从日本归来》;龚持平:《三岛》;袁犀:《旅行的回忆》;张域宁:《到日本去的一点感想》;赵今吾:《归国杂记二三事》;王介人:《日本与我》等等。
    ① 原文出自何干:《四点希望》,载《文友》第36号,1944年11月1日。转引自陈玲玲:《文学殖民与文学困厄——对1931-1945年间日本的殖民统治与中日文学关系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03页。
    ② 梅娘:《我底随想与日本》,载《华文每日》第135号,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九年十月十五日,第25页。
    ③ 梅娘:《我底随想与日本》,载《华文每日》第135号,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九年十月十五日,第25页。
    ④ 梅娘:《我底随想与日本》,载《华文每日》第135号,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九年十月十五日,第25页。
    ① 梅娘:《我底随想与日本》,载《华文每日》第135号,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九年十月十五日,第25页。
    ② 王真夫:生平待考。华北满洲流寓作家。日占时期,王真夫在北京编辑“华北善邻会”刊物《敦邻》。
    ③ 王真夫:《旅日随想》,载《中国文学》创刊号,北京:华北作家协会刊发,中华民国卅一年,第65页。
    ④ 王介人:生平不详,曾任《中国文学》主编。
    ⑤ 王介人:《日本与我》,载《中国文学》创刊号,北京:华北作家协会刊发,中华民国卅一年,第66页。
    ① 小松(1912- ):原名赵孟原,学名赵树权,笔名梦园、孟原、梦、小松、尹明、失明、夜风、约翰、松屏等,1912年出生于河北唐山,后到东北。1932年在奉天组织白光社,并主编《白光》。历任奉天《民声晚报》、大连《满洲报》、新京《明明》月刊、《大同报》、《电影画报》、《艺文志》编辑或主编。1941年加入满洲文艺家协会,1942年与1944年作为满洲代表,参加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一届大东亚文学者大会和在中国南京召开的第三届大东亚文学者大会。伪满洲国时期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蝙蝠》,短篇小说集《人和人们》、《苦瓜集》,中篇小说集《野葡萄》、《蒲公英》,诗歌集《木筏》,长篇小说《无花的蔷薇》、《北归》等,其中长篇小说《北归》获康德八年(1941年)盛京时报文学赏。1947年后曾任小学教师,现居辽宁省锦州市。
    ② 《大东亚文学建设五人掌谈》,载《新满洲》第五卷第一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十年一月,第106页。
    ③ 《大东亚文学建设五人掌谈》,载《新满洲》第五卷第一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十年一月。第106页。
    ④ 《大东亚文学建设五人掌谈》,载《新满洲》第五卷第一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十年一月,第106页。
    ⑤ (英)拉曼·塞尔登编 刘象愚 陈永国等译:《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3页。
    ⑥ (英)拉曼·塞尔登编 刘象愚 陈永国等译:《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0页。
    ⑦ 龟谷利一:生平待考。侵华战争时期,日本军部派往中国东北、华北的文化特务。曾担任伪满洲国国务院总务厅情报处事务官,1933年参与筹建满洲国策电影研究会。1937年8月,“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成立,简称“满映”。1940年任武德报社日本顾问,主管华北宣传工作。1941年任武德报社社长。
    ① 见梅娘:《我与日本》,收入侯健飞 编:《梅娘近作及书简》,北京:同心出版社,2005年,第15-16页。梅娘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将龟谷利一刻画成和平的“反战人士”,而日本军方希望武德报社“能办成一个缓和中国读者情绪的民间社团”。龟谷利一“向往把作为社团法人的杂志社办成扫却战争阴霾、宣扬人之常情、化解中日仇结的真正的杂志社”。事实上,作为日本驻华军文化情报机关的武德报社,在侵华时期大肆宣扬侵略战争合理论、全体主义以及利用儒学思想蒙蔽中国沦陷区民众的殖民主义意识形态。试问:这样一个日本军国主义的文化特务机关怎能成为一个“日中友好”的“民间团体”?这反映了梅娘对殖民主义的思想认识和作家灵魂深处的殖民化毒害。
    ② 梅娘:《我底随想与日本》,载《华文每日》第135号,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九年十月十五日,第25-26页。
    ③ 梅娘:《我底随想与日本》,载《华文每日》第135号,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九年十月十五日,第26页。
    ① 梅娘:《我底随想与日本》,载《华文每日》第135号,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九年十月十五日,第26页。
    ② 梅娘:《佐藤太太》,载《艺文杂志》第一卷第三期,北京:艺文社,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九月出版,第21页。
    ③ 梅娘:《我底随想与日本》,载《华文每日》第135号,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九年十月十五日,第26页。
    ① 朱国华著:《权力的文化逻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第180-185页。
    ② 包亚明译:《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92-193页。
    ③ 梅娘由吉林女中副校长何霭人推荐,进入大同报社,任校对并主编一周一次的妇女版副刊。此间柳龙光也在《大同报》任职。见梅娘:《我的青少年时期》,收入陈晓帆编选:《又见梅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226页。
    ④ 根据梅娘的回忆录:《我与日本》中的记载,见侯健飞编:《梅娘近作与书简》,北京:同心出版社,2005年,第168页。
    ① 关于柳龙光的生年有所争议。据梅娘口述1948年柳龙光因海难丧生时不满30岁,可推断是1918年生人。但据1943年日本召开第二届大东亚文学者大会期间,《文学报国》刊登的与会者情况介绍,柳龙光时年32岁,可推断柳是1911年生人。参见王向远:《“笔部队”和侵华战争》,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18页。
    ② 关于柳龙光的留学经历有所争议。据梅娘回忆,柳龙光放弃了在北京辅仁大学读了两年的数学专业,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经济学专业,见梅娘:《我的青少年时代》,收入陈晓帆编选:《又见梅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224页。但据日本早稻田大学岸阳子教授考证,早稻田大学留学生学籍中没有柳龙光的纪录,岸阳子先生分析柳不曾在早稻田大学留学过。本论文关于柳龙光的生平参见于张泉著:《抗战时期的华北文学》,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28页。
    ③ 《海战》原文刊于(日)《中央公论》1942年11月号。柳龙光译文于1944年4月至10月在《中国文学》连载四期:第一卷第四期、第五期、第八期、第十期。
    ① 柳龙光:《告在重庆方面的文学届的朋友们》,载《中国文学》创刊号,北京:华北作家协会刊发,中华民国卅一年,第41页。
    ② “叉麻雀”在这里指打麻将。笔者注。
    ① 本刊柳特派员:《大陆视察报告(一):和平与祖国》,载《华文大阪每日》第六卷第一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六年一月一日,第18-19页。
    ② 本刊柳特派员:《大陆视察报告(一):和平与祖国》,载《华文大阪每日》第六卷第一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六年一月一日,第2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评价历史人物》,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32页。
    ② 2006年7月25日下午14:00-18:00,吉林长春,笔者采访东北师范大学日本问题专家吕元明教授。据吕元明先生了解,很多北京沦陷时期作家反映当时梅娘在北京的生活非常豪华。笔者存访谈录。
    ③ 张泉著:《抗战时期的华北文学》,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02页。
    ① 林房雄(1903-1975):本名后藤寿夫,生于日本九州大分市。日本现代小说家。从中学始接受社会主义思想,大学时参加“新人会”,任日本共产党机关刊物《马克思主义》编辑。1926年开始文学创作。同年日本无产阶级作家同盟成立时,被选为中央委员。1935年发表《狱中记》、《独房文学论》、《为了文学》等,表示与无产阶级文学分道扬镳。1937年7月侵华战争爆发,9月作为中央公论社特派员,赴中国上海前线。回国后发表《战争的容颜》、《上海战线》等为侵略战争鼓噪。1940年伪满洲国“建国”十周年,赴满洲出版《青年之国》。1943年,赴菲律宾、婆罗洲、印尼等东南亚前线。1944年作为日方代表,参加在中国南京召开的第三届大东亚文学者大会。战后,因为战争协力罪行受到“整肃”,但其政治思想仍坚持军国主义立场。
    ② 《所谓“大东亚文学奖金”内幕》,原文由司马文森编,选自《文化汉奸罪恶史》,由上海曙光出版社 1945年11月出版。后收入贺胜遂 陈麦青编选:《抗战实录之三:汉奸丑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15页。引文中沈××指沈启无,柳××指柳龙光,袁×指袁犀,梅×指梅娘。笔者注。
    ③ 《所谓“大东亚文学奖金”内幕》,原文由司马文森编,选自《文化汉奸罪恶史》,由上海曙光出版社 1945年11月出版。后收入贺胜遂 陈麦青编选:《抗战实录之三:汉奸丑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15页。
    ④ 《所谓“大东亚文学奖金”内幕》,原文由司马文森编,选自《文化汉奸罪恶史》,由上海曙光出版社 1945年11月出版。后收入贺胜遂 陈麦青编选:《抗战实录之三:汉奸丑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15页。
    ① (美)耿德华(Edward M. Gunn)著 张泉译:《被冷落的缪斯——中国沦陷区文学史(1937—1945)》,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48页。
    ② 王向远:《“笔部队”与侵华战争》,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18页。
    ③ 转引自陈玲玲,张泉:《抗战时期梅娘与日本的关联》,收入陈晓帆编选:《又见梅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148页。
    ④ 《所渭“大东亚文学奖金”内幕》,原文由司马文森编,选自《文化汉奸罪恶史》,由上海曙光出版社 1945年11月出版。后收入贺胜遂陈麦青编选:《抗战实录之三:汉奸丑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16页。
    ① 《所谓“大东亚文学奖金”内幕》,原文由司马文森编,选自《文化汉奸罪恶史》,由上海曙光出版社 1945年11月出版。后收入贺胜遂陈麦青编选:《抗战实录之三:汉奸丑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16页。
    ② 李德荣编译:《荣格性格哲学》,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扉页。
    ① 转引自王向远:《“笔部队”与侵华战争》,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27-228页。
    ② 王向远:《“笔部队”与侵华战争》,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62页。
    ③ 当代某些学者认为梅娘在日占时期的作品取材于女性生活,具有女性意识,因而是沦陷区“超然派”作家。笔者认为,这样的评价忽略了当事人介入官方活动的政治意义。
    ④ 这几篇散文分别刊载于《女声》杂志第二卷第五期、第六期、第七期,1943年9月-11月。
    ① 《所谓“大东亚文学奖金”内幕》,原文由司马文森编,选自《文化汉奸罪恶史》,由上海曙光出版社 1945年11月出版。后收入贺胜遂 陈麦青编选:《抗战实录之三:汉奸丑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16页。
    ② 在盛英的《梅娘与她的小说》(收入刘小沁编:《南玲北梅》,深圳:海天出版社,1992年,第362页。)、徐遁翔的《梅娘论》(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年第1期,第67页。)及刘爱华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出版的专著《孤独的舞蹈——东北沦陷时期女性作家群体小说论》(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4年,第151-152页。)中,都记载了梅娘“拒绝领奖”。研究者仅仅根据作家的口述而没有考证原始文献,以讹传讹,所以造成错误。
    ③ 据《中华周报》1945年第二卷载,梅娘将2500元奖金提交《中华周报》,设立“梅娘氏奖金”,以奖励短篇小说一篇。
    ④ 关于“南玲北梅”的说法是:1942年,北平的马德增书店和上海的宇宙风书店,联合发起了“读者喜爱的女作家”的调查活动。调查结果,南方的张爱玲和北方的梅娘,是读者最喜爱的两位年轻的女作家。从此,文坛上出现了“南玲北梅”之说。见陈放:《一个女作家的一生》,收入陈晓帆编选《又见梅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95页。事实上,张爱玲发表的第一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是在1943年,1942年张爱玲尚未成名,怎能会有“南玲北梅”之说?作者陈放仅根据梅娘的口述。未作考证。之后,盛英在《梅娘与她的小说》(收入刘小沁编:《南玲北梅》,深圳:海天出版社,1992年,第359页)、徐迺翔在《梅娘论》(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3年第1期,第67页)、刘晓丽在她的博士论文《1939—1945年东北地区文学期刊研究》(华中师范大学 2005年,第133页)中都以讹传讹,延续了此种说法。2006年8月4日上午10:00-12:40,吉林长春,笔者采访东北师范大学日本问题专家吕元明教授,经历过伪满洲国时代的吕元明先生回忆,“南玲北梅”没有流行这个口号。笔者存访谈录。
    ① 梅娘:《四月二十九日对日本广播——为日本女性祝福》,载《妇女杂志》第六卷第五、六合刊,北京:妇女杂志社,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六月。原始文献没有页码标示。
    ② 梅娘:《四月二十九日对日本广播——为日本女性祝福》,载《妇女杂志》第六卷第五、六合刊,北京:妇女杂志社,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六月。原始文献没有页码标示。
    ③ 梅娘:《四月二十九日对日本广播——为日本女性祝福》,载《妇女杂志》第六卷第五、六合刊,北京:妇女杂志社,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六月。原始文献没有页码标示。
    ④ 梅娘:《四月二十九日对日本广播——为日本女性祝福》,载《妇女杂志》第六卷第五、六合刊,北京:妇女杂志社,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六月。原始文献没有页码标示。
    ① 梅娘:《四月二十九日对日本广播——为日本女性祝福》,载《妇女杂志》第六卷第五、六合刊,北京:妇女杂志社,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六月。原始文献没有页码标示。
    ②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 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页。
    ③ 见邢小群:《人间事哪有这么简单》,收入陈晓帆编选:《又见梅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113页。
    ① 见邢小群:《人间事哪有这么简单》,收入陈晓帆编选:《又见梅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112-113页。
    ②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汇编一九一八事变》,北京:中国书局,1988年,第67页。
    ③ 唐德刚,王书君:《张学良世纪传奇》上卷,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年,第431页。
    ① 当时日本关东军仅有1.1万人,而张学良的东北军至少有25万人,60架飞机,4000挺机关枪和现代的野战炮、坦克等。东北军在奉天的兵工厂被认为是中国最现代的。这样的军事力量本能够对领土进行保卫。数据参见(美)柯博文(Parks M.Coble)著马俊亚译:《走向“最后关头”——中国民族国家构建中的日本因素(1931-1937)》,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评价历史人物》,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32页。
    ① 梅娘(1920- ):本名孙嘉瑞,笔名孙敏子、敏子、梅娘、柳青娘等,以笔名孙敏子、梅娘行世,吉林长春人。1938年留学日本,1942年回北京定居,日占时期东北和华北两栖女作家。曾任新京《大同报》、北京《妇女杂志》编辑,日占时期北京华北作家协会北京会员。结集出版的文集有《小姐集》、《第二代》、《鱼》、《蟹》等。曾出席在中国南京举行的第三届“大东亚文学者大会”,其中篇小说《鱼》和《蟹》分别获“大东亚文学赏”。
    ① 2005年11月2日下午14:30-16:00,北京中关村南大街中国农业科学院宿舍,笔者采访梅娘先生。据梅娘先生回忆,当年出版《小姐集》时,梅娘只有16岁,《小姐集》现已失传。笔者存访谈录。笔者通过各种渠道终未见到《小姐集》。后据笔者考证,《小姐集》是梅娘在吉林女子中学读书期间的作文集。由当时吉林女子中学副校长、伪满教育部任职的何霭人协助出版。
    ② 日占时期梅娘在北京出版的单行本有:《聪明的南陔》(儿童读物),1943年由新民印书馆出版。《白鸟》(儿童读物),1943年5月由新民印书馆出版。《风神与花精》(儿童读物),1943年6月由新民印书馆出版。《鱼》(中短篇小说集),1943年6月由新民印书馆出版。《青姑娘的梦》(儿童读物),1944年由新民印书馆出版。《蟹》(中短篇小说集),1944年11月由华北作家协会出版。
    ③ 日占时期梅娘在北京出版的译作有:《母之青春》(中篇小说),丹羽文雄原作,《民众报》1942年连载。《母系家族》(长篇小说),石川达三原作,《妇女杂志》1942年连载。《院内雨》(短篇小说),饭冢郎原作,《中国文艺》第七卷第四期,1942年。《桂花》(短篇小说),小滨千代子原作,《华北作家月报》第八期,1943年。《翌年之春》(短篇小说),细川武子原作,《妇女杂志》第五卷第四期,1944年。《哥哥》(少女读物),细川武子原作,《妇女杂志》第五卷第五期,1944年5月。《家》(少女读物),细川武子原作,《妇女杂志》第五卷第七期,1944年7月。《女人》(少女读物),细川武子原作,《妇女杂志》第五卷第八期,1944年8月。《千人针》(少女读物),细川武子原作,《妇女杂志》第五卷第九期,1944年9月。
    ① 关于梅娘的研究,主要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徐迺翔的《梅娘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年第1期),北京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张泉的《梅娘:她的史境和她的作品世界》(《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2期),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刘爱华的《女性关怀与男性批判——梅娘小说创作论(上)(下)》(《丹东师专学报》 1998年第2期、1999年第3期)等。
    ① 梅娘:《我的青少年时期(1920—1938)》,见陈晓帆编选:《又见梅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197-198页。
    ② 老毛子、毛子指俄国人。笔者注。
    ③ 梅娘:《蟹》,载《华文大阪每日》第七卷第十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六年十一月,第46页。
    ④ 梅娘:《蟹》,载《华文大阪每日》第七卷第十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六年十一月,第47页。
    ① 梅娘:《蟹》,载《华文大阪每日》第七卷第五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六年九月,第46页。
    ② 梅娘:《蟹》,收入钱理群主编:《中国沦陷区大系·新文艺小说卷(下)》,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850页。
    ③ 梅娘:《蟹》,收入钱理群主编:《中国沦陷区大系·新文艺小说卷(下)》,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852页。
    ① 梅娘:《蟹》,收入钱理群主编:《中国沦陷区大系·新文艺小说卷(下)》,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908页。
    ② (英)艾勒克·博埃默著,盛宁韩敏中译:《殖民与后殖民文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68页。
    ③ 梅娘:《蟹》,载《华文大阪每日》第七卷第十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六年十一月,第49页。
    ④ 梅娘:《蟹》,载《华文大阪每日》第七卷第十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六年十一月,第47页。
    ① 梅娘:《蟹》,载《华文大阪每日》第七卷第十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六年十一月,第47页。
    ② 梅娘:《蟹》,载《华文大阪每日》第七卷第十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六年十一月,第48页。
    ③ 梅娘:《蟹》,载《华文大阪每日》第七卷第十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六年十一月,第48页。
    ④ 梅娘:《蟹》,载《华文大阪每日》第七卷第十一期,日本人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六年十二月一日,第45页。
    ⑤ 梅娘:《蟹》,载《华文大阪每日》第七卷第十一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六年十二月一日,第45页,
    ① #12
    ② 梅娘:《蟹》,收入钱理群主编:《中国沦陷区大系·新文艺小说卷(下)》,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901页。
    ① 韩护:《〈第二代〉论》,载张毓茂主编:《东北现代文学大系·评论卷》,沈阳:沈阳出版社,1996年,第455页。
    ② 张中行:《梅娘小说散文集·序》,见张泉选编:《梅娘小说散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4页。
    ③ 梅娘:《傍晚的喜剧》,收入张泉选编:《梅娘小说散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4页。
    ① 梅娘:《傍晚的喜剧》,收入张泉选编:《梅娘小说散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7页。
    ② 梅娘:《傍晚的喜剧》,载张泉选编:《梅娘小说散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11-12页。
    ③ 梅娘:《傍晚的喜剧》,载张泉选编:《梅娘小说散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9页。
    ① 梅娘:《蟹》,载《华文大阪每日》第七卷第十一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六年十二月一日,第48页。
    ② 梅娘:《蟹》,收入钱理群主编:《中国沦陷区大系·新文艺小说卷(下)》,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906页。
    ③ 梅娘:《蟹》,收入钱理群主编:《中国沦陷区大系·新文艺小说卷(下)》,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911页。
    ① 梅娘:《蟹》,载《华文大阪每日》第七卷第五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六年九月一日,第45页。
    ① 梅娘:《蟹》,载《华文大阪每日》第七卷第十二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六年十二月十五日,第46页。
    ② 梅娘:《我的青少年时期》,收入陈晓帆编选:《又见梅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228页。
    ③ 梅娘:《蟹》,载《华文大阪每日》第七卷第十二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六年十二月十五日,第49页。
    ④ (美)耿德华(Edward M.Gunn)著 张泉译:《被冷落的缪斯——中国沦陷区文学史(1937—1945)》,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48页。
    ⑤ 张泉:《梅娘:她的史境和她的作品世界》,收入张泉主编:《寻找梅娘》,香港:明镜出版社,1998年,第15页。
    ① (日)满洲国史编篡刊行会编 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 赵连泰校译:《满洲国史·总论》,内部发行,1990年,第12页。
    ① 梅娘:《动手术之前》,载《艺文杂志》创刊号,北京:艺文杂志社,中华民国三十一年,第59页。
    ② 梅娘:《动手术之前》,收入张泉选编:《梅娘小说散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283页。
    ③ 梅娘:《动手术之前》,载《艺文杂志》创刊号,北京:艺文杂志社,中华民国三十一年,第60页。
    ④ 梅娘:《动手术之前》,载《艺文杂志》创刊号,北京:艺文杂志社,中华民国三十一年,第60页。
    ① 梅娘:《动手术之前》,载《艺文杂志》创刊号,北京:艺文杂志社,中华民国三十一年,第60页。
    ② 梅娘:《动手术之前》,收入张泉选编:《梅娘小说散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286页。
    ③ 刘爱华:《孤独的舞蹈——东北沦陷时期女性作家群体小说论》,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4年,第168页。
    ① 夏光:《东亚现代性与西方现代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194页。
    ② 《中日女性座谈会》,载《妇女杂志》第五卷第八期,北京:妇女杂志社发行,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八月,第10页。
    ③ 梅娘:《动手术之前》,载《艺文杂志》刨刊号,北京:艺文杂志社,中华民国三十一年,第60页。
    ④ 梅娘:《动手术之前》,载《艺文杂志》创刊号,北京:艺文杂志社,中华民国三十一年,第58页。
    ⑤ 梅娘:《动手术之前》,收入张泉选编:《梅娘小说散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287页。
    ① (美)耿德华(Edward M.Gunn)著 张泉译:《被冷落的缪斯——中国沦陷区文学史(1937—1945)》,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43页。
    ② (美)耿德华(Edward M.Gunn)著 张泉译:《被冷落的缪斯——中国沦陷区文学史(1937—1945)》,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43页。
    ③ (美)耿德华(Edward M.Gunn)著 张泉译:《被冷落的缪斯——一中国沦陷区文学史(1937—1945)》,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43页。
    ① 王德威:《相像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225—226页。
    ② 梅娘的两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为《小妇人》和《夜合花开》。《小妇人》于1944年连载于《中国文学》,《夜合花开》于1945年连载于《中华周报》,同为华北沦陷区的社会言情小说。
    ① 梅娘;《小妇人—异国篇》,载《中国文学》第八号,北京:华北作家协会刊行,中华民国卅一年,第21页。
    ② 梅娘:《小妇人—异国篇》,载《中国文学》第八号,北京:华北作家协会刊行,中华民国卅一年,第21页。
    ① 梅娘:《小妇人—异国篇》,载《中国文学》第八号,北京:华北作家协会刊行,中华民国卅一年,第22—23页。
    ① 梅娘:《小妇人—异国篇》,载《中国文学》第八号,北京:华北作家协会刊行,中华民国卅一年,第20页。
    ② 梅娘:《小妇人—异国篇》,载《中国文学》第八号,北京:华北作家协会刊行,中华民国卅一年,第20页。
    ① 梅娘:《小妇人—异国篇》,载《中国文学》第八号.北京:华北作家协会刊行,中华民国卅一年,第22页。
    ② 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页。
    ① 梅娘:《侨民》,载《新满洲》第三卷第六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八年,第181页。
    ② 梅娘:《侨民》,载《新满洲》第三卷第六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八年,第182页。
    ③ 梅娘:《侨民》,载《新满洲》第三卷第六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八年,第181页。
    ① 梅娘:《侨民》,载《新满洲》第三卷第六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八年,第182页。
    ② 梅娘:《侨民》,载《新满洲》第三卷第六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八年,第182页。
    ③ 梅娘:《侨民》,载《新满洲》第三卷第六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八年,第182页。
    ① 梅娘:《侨民》,载《新满洲》第三卷第六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八年,第184页。
    ② 梅娘在修订版中的“华族学府”可有两种解释:一是指专为日本豪门子弟上学的学校:二是指专为伪满皇族服务的学校。无论哪一种解释,修订版主人公都不符合身份要求。
    ③ 梅娘:《侨民》,收入《学生阅读经典—梅娘》,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年,第123页。
    ④ 千人针: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时期开始的一种习俗。由一千个女性在一块白布上各缝一针红线,或用红丝线将硬币缝到白布上,称千人缝玉。据说用它围在腰上可以刀枪不入、抵御炮弹、化险为夷。女性将此送给士兵以祈求武运长久、平安康平。
    ① 梅娘:《侨民》,收入《学生阅读经典—梅娘》,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年,第123页。
    ② 梅娘:《侨民》,收入《学生阅读经典—梅娘》,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年,第125-126页。
    ③ 梅娘:《侨民》,收入《学生阅读经典—梅娘》,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年,第126页。
    ④ 梅娘:《侨民》,收入《学生阅读经典—梅娘》,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年,第126页。
    ⑤ 梅娘:《侨民》,收入《学生阅读经典—梅娘》,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年,第125页。
    ⑥ 梅娘:《侨民》,收入《学生阅读经典—梅娘》,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年,第127页。
    ① 梅娘:《侨民》,收入《学生阅读经典—梅娘》,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年,第122-123页。
    ② 梅娘:《侨民》,收入《学生阅读经典—梅娘》,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年,第122页。
    ③ 梅娘:《侨民》,收入《学生阅读经典—梅娘》,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年,第125页。
    ④ 梅娘:《侨民》,收入《学生阅读经典—梅娘》,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年,第124页。
    ① 梅娘:《侨民》,收入《学生阅读经典—梅娘》,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年,第123页。
    ② 梅娘:《侨民》,收入《学生阅读经典—梅娘》,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年,第123页。
    ③ 梅娘:《傍晚的喜剧》,收入张泉选编:《梅娘小说散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6页。
    ④ 指男妓。笔者注。
    ① 梅娘:《傍晚的喜剧》,收入张泉选编:《梅娘小说散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5页。
    ② 梅娘:《傍晚的喜剧》,收入张泉选编:《梅娘小说散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9页。
    ③ 梅娘:《傍晚的喜剧》,收入张泉选编:《梅娘小说散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12页。
    ① 许宝强选编:《解殖与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77-78页。
    ② 梅娘:《蟹》,收入钱理群主编:《中国沦陷区大系·新文艺小说卷(下)》,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852页。
    ③ 梅娘:《蟹》,收入钱理群主编:《中国沦陷区大系·新文艺小说卷(下)》,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853页。
    ④ 梅娘:《蟹》,收入钱理群主编:《中国沦陷区大系·新文艺小说卷(下)》,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852页。
    ⑤ 梅娘:《蟹》,收入钱理群主编:《中国沦陷区大系·新文艺小说卷(下)》,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865页。
    ① 梅娘:《蟹》,收入钱理群主编:《中国沦陷区大系·新文艺小说卷(下)》,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861页。
    ② 梅娘:《蟹》,收入钱理群主编:《中国沦陷区大系·新文艺小说卷(下)》,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853页。
    ③ 梅娘:《蟹》,收入钱理群主编:《中国沦陷区大系·新文艺小说卷(下)》.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853页。
    ④ 梅娘:《蟹》,收入钱理群主编:《中国沦陷区大系·新文艺小说卷(下)》,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864页。
    ⑤ 梅娘:《蟹》,收入钱理群主编:《中国沦陷区大系·新文艺小说卷(下)》,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853页。
    ⑥ 陈晓帆编选:《又见梅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191-192页。
    ① 陈晓帆编选:《又见梅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192页。
    ② 在这里指梅娘的父亲孙志远。笔者注。
    ③ 陈晓帆编选:《又见梅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201页。
    ④ 陈晓帆编选:《又见梅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208页。
    ⑤ 陈晓帆编选:《又见梅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192页。
    ① 梅娘:《蟹》,载《华文大阪每日》第七卷第七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六发九月,第48页。
    ② 梅娘:《蟹》,收入钱理群主编:《中国沦陷区大系·新文艺小说卷(下)》,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888页。
    ① 许宝强 罗永生选编:《解殖与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73页。
    ① 姜艳芳,齐春晓著:《东北史简编》,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1年,第325页。
    ② 姜念东 伊文成 解学诗 吕元明 张辅麟:《伪满洲国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36页。
    ① 驹越五贞:《满洲的图书文化》,载《青年文化》第二卷第十期,新京:满洲青少年文化社,康德十一年十月,第14页。引文保持原貌,笔者未作修改。
    ② 驹越五贞:《满洲的图书文化》,载《青年文化》第二卷第十期,新京:满洲青少年文化社,康德十一年十月,第16页。引文保持原貌,笔者未作修改。
    ③ 满洲文话会:1937年由日本文化人井上麟二、西村真一郎等人组成。开始略具民间文化性质,但很快便受到关东军报道部和伪满洲国民生部的控制。到1940年,该会会员达400人左右。总部迁至新京,成为贯彻“国策”的文艺机关。
    ④ 封世辉编:《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史料卷》,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2页。这部史料卷中未有确切数字,会员总数说法不一。而王向远考证满洲文话会不但有日人,也有满人,“会员有433名”。又见王向远:《“笔部队”与侵华战争》,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4页。
    ⑤ 王向远:《“笔部队”与侵华战争》,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4页,
    ⑥ 此数据来源于封世辉:《文坛社团录》,“满洲文艺家协会”名单中日人会员名录统计而得出。见钱理群主编:《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史料卷》,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43-244页。
    ① 封世辉:《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史料卷·前言》,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2页。
    ② (日)冈田英树著 靳丛林译:《伪满洲国文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页。
    ③ “满铁”:“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日俄战争结束后,1906年设于大连,从事交通、采矿、商业、农业等多种经营,为日本在中国东北进行殖民经营的支柱。“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东北后,其势力扩展至全东北;“七·七”事变后,其势力又向关内扩展。
    ④ 大内隆雄:《在满的日系文学》,载《新满洲》第四卷第六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九年,第89页。
    ⑤ 封世辉:《东北沦陷区文艺期刊钩沉》,见钱理群主编:《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史料卷》,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571页。
    ① 大内隆雄:《在满的日系文学》,载《新满洲》第四卷第六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九年,第89页。
    ② 原文出自江原铁平(吉野治夫):《再谈满洲文学》,载(日)《满日》,康德六年三月三十一日。转引自(日)冈田英树著 靳丛林译:《伪满洲国文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页。
    ③ 长谷川濬(1906-):生平待考。伪满洲国时期日系作家,《满洲浪漫》同人。1906年生于日本北海道,1929年就读于大阪外国语学校俄语系。1932年来满洲,入大同学院。大同学院毕业后先后任职于伪满外交部、弘报处、“满映”等。著有《建国文学私论》、电影剧本《真假姐妹》等。
    ④ (日)长榖川濬:《建国文学私论》,载(日)《满洲文学研究》,新京:文求堂出版,康德七年五月发行,第1页。
    ① 王向远:《“笔部队”与侵华战争》.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5页。
    ② 《滿洲國各民族創作选集》发行了两次:《滿洲國各民族創作选集Ⅰ》于昭和十七年(1942年)六月由创元社刊发;《滿洲國各民族創作选集Ⅱ》于昭和十九年(1944)三月由创元社刊发。
    ③ 封世辉:《文坛社团录》,见钱理群主编:《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史料卷》,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43-244页.
    ④ (日)冈田英树著 靳丛林译:《伪满洲国文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2页。
    ⑤ (日)冈田英树著 靳丛林译:《伪满洲国文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2页。
    ⑥ #12
    ① 大内隆雄:《在满日系文学的成长》,载《青年文化》第二卷第五期,新京:满洲青少年文化社,康德十一年五月,第23页。
    ② 大内隆雄:《在满日系文学的成长》,载《青年文化》第二卷第五期,新京:满洲青少年文化社,康德十一年五月,第23页。
    ③ 《燕京文学》:创刊于1939年4月1日,终刊于1941年6月1日,是日占时期北京出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日文文学专刊。其宗旨是使日本人了解中国文学,同时发表同人作品,内容多以翻译和评介中国现代文学为主。主编引田春海,主要撰稿人野中修、饭蟓朗、中茴英助、谷本立平等。
    ④ 饭塚朗(1907-1989):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科。1938年留学中国,新民会会员。1943年任职于满洲电影公司,后入日本陆军战地报道员。侵华时期在《燕京文学》上发表的主要作品有《胡同的雪》、《未婚妻》、《恋的葬礼》等。
    ⑤ 木田春夫:生平待考。原名引田春海,侵华战争以前一直住在北京,曾与小岛亮出版《黄土层》杂志。
    ⑥ 中薗英助(1920-):生平待考。侵华时期曾任北京日文报纸《东亚新报》学艺部记者。在《燕京文学》上发表《狂犬》。
    ⑦ 小滨千代子:生平待考。《燕京文学》同人中的唯—一个女性作者。1942年到北京,此前在上海,为《长江文学》同人。在《燕京文学》上发表《忍丛与矜持》。
    ① 吉屋信子(1896-1973):生于日本新潟县一个官吏家中,小说家。中学时代受宫本百合子影响,开始小说创作。代表作有:《花物语》、《女人的友情》、《丈夫的贞操》等。战争期间为军国主义行笔,曾任日本《主妇之友》杂志编辑兼作家。1937年8月25日作为“《主妇之友》皇军慰问特派员”前往中国采访报道。1938年8月26日,作为日本内阁情报部派遣远征中国大陆的从军作家,赴中国战场,为“笔部队”第一批成员。
    ② 陈玲玲:《文学殖民与文学困厄——对1931~1945年间日本的殖民统治与中日文学关系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45页。
    ③ 火野苇平(1907-1960):生于日本福冈市,本名玉井胜则,笔名火野苇平。日本小说家。1923年入早稻田大学第一高等学院,1926年入英文科。在校期间参加文学活动,并参加工人运动。1931年结成若松港口工人工会,任书记长,领导港湾罢工。1932年被捕入狱,变节后出狱。1934年参加《经纬仪》同人杂志,始用火野苇平笔名。在《文学会议》杂志发表小说《粪尿谭》,获芥川龙之介文学奖。1937年9月“七·七”事变后应征入伍,同年11月以下七官级别参加杭州湾登陆战。1938年赴徐州作战,并创作《麦子与士兵》,为军国主义起到了煽动作用。其后,又创作了《土与士兵》、《花与士兵》。战后被同盟军指责追究战争责任。1960年,在不堪精神重负下自杀。
    ① 第一批“笔部队”成员有:吉川英治、岸田国士、泷井孝作、深田久弥、北村小松、杉山平助、林芙美子、久米正雄、白井乔二、浅野晃、小岛正二郎、佐藤之助、尾崎士郎、浜本浩、佐藤春夫、川口松太郎、丹羽文雄、吉屋信子、片冈铁兵、中谷孝雄、菊池宽、富泽有为男,共22名。见王向远:《“笔部队”与侵华战争》,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88-89页。
    ② 第二批“笔部队”成员由有:长谷川伸、土师清二、中村武罗夫、甲贺三郎、凑邦三、野村爱正、小山宽二、关口次郎、菊田一夫、北条秀司等人。见王向远:《“笔部队”与侵华战争》,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90页。
    ③ 王向远:《“笔部队”与侵华战争》,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91-92页。
    ① 日本反战作家有宫本百合子夫妇、鹿地亘、绿川英子夫妇和长谷川稻子。1942年“日本文学报国会”成立时。会员达4000多人,几乎将全日本作家都纳入了“报国会”。日本作家支持侵华战争的行为是一种集体行为。
    ② 牛岛春子(1913-?):生于日本福冈县久留米市。日本左翼作家,因参加左翼运动被捕变节转向。1935年与丈夫来到满洲,为满洲日系作家,“满洲文艺家协会”日系会员。因其丈夫曾历任黑龙江省拜泉县副县长、伪国务院总务厅企划处参事官等职,在拜泉的生活给牛岛春子的创作影响很大。侵华时期的代表作有:剧本《王属官》、小说《祝廉天》、《遥远的信息》、《女》等。
    ③ 《作者略历》,载《新满洲》第三卷第六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八年六月一日发行,179页。
    ④ 大内隆雄:《在满日系文学的成长》,载《青年文化》第二卷第五期,新京:满洲青少年文化社,康德九年,第23页。
    ① 大内隆雄:《在满的日系文学》,载《新满洲》第四卷第六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九年六月一日发行,第90页。
    ② 《王属官》是三幕十场话剧,原作名为《豚》,由日本剧作家藤川研一编剧,列入国民文库第16编。
    ③ 牛岛春子著 刘贵德译:《王属官》,新京:满洲文化协会,康德六年十月十日发行,第10页。
    ④ 牛岛春子著 刘贵德译:《王属官》,新京:满洲文化协会,康德六年十月十日发行,第12页。
    ① 牛岛春子著 刘贵德译:《王属官》,新京:满洲文化协会,康德六年十月十日发行,第16页。
    ② 牛岛春子著 刘贵德译:《王属官》,新京:满洲文化协会,康德六年十月十日发行,第18页。
    ① 牛岛春子著 刘贵德译:《王属官》,新京:满洲文化协会,康德六年十月十日发行,第23-25页。引文保持原貌,笔者未作修改。
    ② 牛岛春子著 刘贵德译:《王属官》,新京:满洲文化协会,康德六年十月十日发行,第29页。
    ③ 街村制:足伪满洲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康德四年(1937年)12月1日,以敕令制定街制和村制,各县随着治安的稳定,逐渐撤销了保甲制过渡到街村制。街村是伪满洲国的最下级行政区划或地方团体,以乡土自治为基本方针,将施政贯彻到村民中。街相当于市的城镇,村是农村部落的结合。街、村均为法人,受官府之监督,在法令范围内根据其公共事物及法令或惯例处理事务。参见(日)满洲国史编篡刊行会编 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 赵连泰校译:《满洲国史·分论》(上),内部发行,1990年,第277页,第298页。
    ① 牛岛春子著 刘贵德译:《王属官》,新京:满洲文化协会,康德六年十月十日发行,第38-39页。
    ① (日)满洲国史编篡刊行会编 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 赵连泰校译:《满洲国史·分论》(上),内部发行,1990年,第300页。
    ② (日)满洲国史编篡刊行会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 赵连泰校译:《满洲国史·分论》(上),内部发行,1990年,第301页。
    ③ (日)满洲国史编篡刊行会编 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 赵连泰校译:《满洲国史·分论》(上),内部发行,1990年,第301页。
    ① 牛岛春子著 刘贵德译:《王属官》,新京:满洲文化协会,康德六年十月十日发行,第36-37页。引文保持原貌,笔者未作修改。
    ① “建国精神”:伪满洲国“建国精神”同日本对满政策的根本精神是一致的,是确立日满关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法则,也是伪满洲国立国的理论基础。根据关东军参谋花谷正、大尉过政信炮制的《满洲国之根本理念与协和会之本质》一文中强调的:“满洲国之建国精神,归根结底,不外为实现日满一德一心、民族协和、王道乐土、道义世界理想之日本天皇之心意。”(见(日)满洲国史编篡刊行会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 赵连泰校译:《满洲国史·总论》,内部发行,1990年,第605页。)伪满洲国“建国精神”是根据殖民者殖民统治的需要,不断地赋予新的内容。
    ② 牛岛春子著 刘贵德译:《王属官》,新京:满洲文化协会,康德六年十月十日发行,第37-38页。引文保持原貌,笔者未作修改。
    ① 牛岛春子著 刘贵德译:《王属官》,新京:满洲文化协会,康德六年十月十日发行,第76-77页。引文保持原貌,笔者未作修改。
    ② (日)满洲国史编篡刊行会编 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 赵连泰校译:《满洲国史·分论》(上),内部发行,1990年,第45页。
    ③ (日)满洲国史编篡刊行会编 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 赵连泰校译:《满洲国史·分论》(上),内部发行,1990年,第53页。
    ① (日)满洲国史编篡刊行会编 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 赵连泰校译:《满洲国史·分论》(上),内部发行,1990年,第62页。
    ② 牛岛春子著 刘贵德译:《王属官》,新京:满洲文化协会,康德六年十月十日发行,第36页。
    ③ 牛岛春子著 刘贵德译:《王属官》,新京:满洲文化协会,康德六年十月十日发行,第56页。
    ④ 牛岛春子著 刘贵德译:《王属官》,新京:满洲文化协会,康德六年十月十日发行,第15页。
    ⑤ (日)吉野耕作著 刘克申译:《文化民族主义的社会学——现代日本自我认同意识的走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82页。
    ① 牛岛春子著 刘贵德译:《王属官》,新京:满洲文化协会,康德六年十月十日发行,第66页。引文保持原貌,笔者未作修改。
    ② (日)满洲国史编篡刊行会编 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 赵连泰校译:《满洲国史·分论》(上),内部发行,1990年,第714页。
    ③ 牛岛春子著 刘贵德译:《王属官》,新京:满洲文化协会,康德六年十月发行,第9页。
    ④ 牛岛春子著 刘贵德译:《王属官》,新京:满洲文化协会,康德六年十月十日发行,第16页。
    ⑤ 牛岛春子著 刘贵德译:《王属官》,新京:满洲文化协会,康德六年十月十日发行,第23页。
    ① (日)满洲国史编篡刊行会编 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 赵连泰校译:《满洲国史·分论》(上),内部发行,1990年,第716页。
    ② (日)满洲国史编篡刊行会编 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 赵连泰校译:《满洲国史·分论》(上),内部发行,1990年,第716页。
    ③ (日)满洲国史编篡刊行会编 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 赵连泰校译:《满洲国史·分论》(上),内部发行,1990年。第716页。引文保持原貌,笔者未作修改。
    ④ 姜念东 伊文成 解学诗 吕元明 张辅麟:《伪满洲国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13页。
    ①牛岛春子著 刘贵德译:《王属官》,新京:满洲文化协会,康德六年十月十日发行,第2页。引文保持原貌,笔者未作修改。
    ② (日)满洲国史编篡刊行会编 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 赵连泰校译:《满洲国史·分论》(上),内部发行,1990年,第715页。
    ① (日)满洲国史编篡刊行会编 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 赵连泰校译:《满洲国史·分论》(发),内部发行,1990年,第712-713页。
    ② “满映”是“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的简称。是今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满映”是在日本关东军和伪满警察为核心的“满洲电影国策研究会”策划酝酿4年之后,于1937年8月21日宣布成立的。自1937年至1945年,“满映”追随日本“战时电影统治”,拍摄了大量的国策影片,宣扬军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思想。理事长为日本特务甘粕正彦。
    ③ 康德七年(1940年),由梁山丁改编,“满映”拍摄了《王属官》电影,是“满映”宣传“日满亲善”、“五族协和”、“王道乐土”的典型国策片。
    ④ (日)吉野耕作著 刘克申译:《文化民族主义的社会学——现代日本自我认同意识的走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81页。
    ① 大内隆雄:《在满日系文学的成长》,载《青年文化》第二卷第五期,新京:满洲青少年文化社,康德十一年五月,第22页。
    ② 大内隆雄:《在满日系文学的成长》,载《青年文化》第二卷第五期,新京:满洲青少年文化社,康德十一年五月,第22页。
    ③ 冰壶:生平待考。本名孙芋,笔名冰壶。以散文、小说创作为主,并有译著。伪满洲国时期代表作有小说《父亲的诞日》、《遭遇》、《火》,译作《祝廉天》等。
    ④ (日)川村 凑著:《異鄉の昭和文学》,日本东京:株式会社岩波书店,1990年,第156页。
    ⑤ (日)川村 凑著:《異鄉の昭和文学》,日本东京:株式会社岩波书店,1990年,第157页。
    ⑥ 牛岛春子著 冰壶译:《祝廉天》,载《新满洲》第三卷第六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八年,第167页。
    ① 牛岛春子著 冰壶译:《祝廉天》,载《新满洲》第三卷第六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八年,第168页。
    ② 牛岛春子著 冰壶译:《祝廉天》,载《新满洲》第三卷第六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八年,第169页。
    ③ 牛岛春子著 冰壶译:《祝廉天》,载《新满洲》第三卷第六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八年,第168页。
    ④ 牛岛春子著 冰壶译:《祝廉天》,载《新满洲》第三卷第六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八年,第168页。
    ⑤ 牛岛春子著 冰壶译:《祝廉天》,载《新满洲》第三卷第六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八年,第169页。
    ⑥ 牛岛春子著 冰壶译:《祝廉天》,载《新满洲》第三卷第六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八年,第170页。
    ① 牛岛春子著 冰壶译:《祝廉天》,载《新满洲》第三卷第六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八年,第169页。
    ② 牛岛春子著 冰壶译:《祝廉天》,载《新满洲》第三卷第六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八年,第179页。
    ③ 牛岛春子著 冰壶译:《祝廉天》,载《新满洲》第三卷第六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八年,第175页。
    ④ 牛岛春子著 冰壶译:《祝廉天》,载《新满洲》第三卷第六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八年,第172页。
    ① 牛岛春子著 冰壶译:《祝廉天》,载《新满洲》第三卷第六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八年,第172页。
    ② 牛岛春子著 冰壶译:《祝廉天》,载《新满洲》第三卷第六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八年,第172页。
    ① 牛岛春子著 冰壶译:《祝廉天》,载《新满洲》第三卷第六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八年,第176页。
    ② (日)满洲国史编篡刊行会编 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 赵连泰校译:《满洲国史·分论》(上),内部发行,1990年,第388-389页。
    ① 牛岛春子著 冰壶译:《祝廉天》,载《新满洲》第三卷第六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八年,第176页。
    ② (日)川村凑 著:《異鄉の昭和文学》,日本东京:株式会社岩波书店,1990年,第157页。
    ③ (日)满洲国史编篡刊行会编 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 赵连泰校译:《满洲国史·分论》(下),内部发行,1990年,第133页。
    ④ 牛岛春子著 冰壶译:《祝廉天》,载《新满洲》第三卷第六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八年,第177页。
    ① (日)满洲国史编篡刊行会编 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 赵连泰校译:《满洲国史·分论》(下),内部发行,1990年,第138-139页。
    ② (日)满洲国史编篡刊行会编 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 赵连泰校译:《满洲国史·分论》(下),内部发行,1990年,第150页。
    ③ 牛岛春子著 冰壶译:《祝廉天》,载《新满洲》第三卷第六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八年,第178页。
    ④ 牛岛春子著 冰壶译:《祝廉天》,载《新满洲》第三卷第六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八年,第178页。
    ⑤ 牛岛春子著 冰壶译:《祝廉天》,载《新满洲》第三卷第六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八年,第178页。
    ① 牛岛春子著 冰壶译:《祝廉天》,载《新满洲》第三卷第六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八年,第178页。
    ② 牛岛春子著 冰壶译:《祝廉天》,载《新满洲》第三卷第六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八年,第176页。
    ③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伦敦:韦尔索出版社,1983年,第15页。
    ④ 朝日:伪满时期的一种香烟牌子。笔者注。
    ① 原文出自(日)(滿洲傳說和民謠》,滿洲事情嚮導所,昭和十一年.轉引自(日)川村湊著:《異鄉の昭和文學》,日本東京:株式會社岩波书店,1990年,第158頁。
    ② 牛岛春子著 冰壶译:《祝廉天》,载《新满洲》第三卷第六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八年,第168页。
    ③ 牛岛春子著 冰壶译:《祝廉天》,载《新满洲》第三卷第六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八年,第169页。
    ④ 牛岛春子著 冰壶译:《祝廉天》,载《新满洲》第三卷第六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八年,第168页。
    ⑤ 牛岛春子著 冰壶译:《祝廉天》,载《新满洲》第三卷第六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八年,第177页。
    ⑥ 牛岛春子著 冰壶译:《祝廉天》,载《新满洲》第三卷第六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八年,第173页。
    ① 大内隆雄:《在满日系文学的成长》,载《青年文化》第二卷第五期,新京:满洲青少年文化社,康德十一年五月,第22页。
    ② (日)川村 湊著:《異鄉の昭和文學》,日本東京:株式會社岩波書店,1990年,第159頁。
    ③ (日)川村 湊著:《異鄉の昭和文學},日本東京:株式會社岩波書店,1990年,第159頁。
    ④ (日)吉野耕作著 刘克申译:(文化民族主义的社会学——现代日本自我认同意识的走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27页。
    ⑤ (日)监谷温:《‘有武者必有文备’》,载《华文每日》第十一卷第五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九年,第1页。
    ⑥ (日)桔 善守:《事变十周年的满洲》,载《华文大阪每日》第七卷第八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七年,第16页。
    ⑦ (日)桔 善守:《事变十周年的满洲》,载《华文大阪每日》第七卷第八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七年,第16页。
    ⑧ (日)桔 善守:《事变十周年的满洲》,载《华文大阪每日》第七卷第八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七年,第16页。
    ① (日)桔善守:《事变十周年的满洲》,载《华文大阪每日》第七卷第八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七年,第16页。
    ② (日)大森直树:《“满洲国”教育史在日本的验证》,载《东北沦陷史研究》2000年第4期。第33-34页。
    ③ 牛岛春子著 冰壶译:《祝廉天》,载《新满洲》第三卷第六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八年,第177页。另据2006年7月25日下午14:00-18:00,笔者采访东北师范大学日本所专家吕元明教授,据吕元明先生回忆,祝廉天在解放后因汉奸罪被人民政府枪决。笔者存访谈录。
    ④ 牛岛春子著 冰壶译:《祝廉天》,载《新满洲》第三卷第六期,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八年,第177页。
    ① 2006年7月29日下午13:00-17:00,吉林长春,笔者采访东北师范大学日本问题专家吕元明教授。日本学者西天 胜与吕元明先生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谈到《祝といぅ男》是从叛徒心理描写的。日本学者的这种评价削弱了在满日系作家创作殖民文学的思想意识,有意识地将作家殖民主义意识形态转移到作家心理分析。从中也可以看出当代日本学者对“满洲文学”民族立场的暧昧态度。笔者存访谈录。
    ① (日)遠山茂樹,今井清一,藤原彰:《昭和史》,日本东京:株式会社岩波书店,2000年,第111页。
    ② 叶渭渠,唐月梅 著:《20世纪日本文学史》,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年,第206页。
    ① (日)尾崎秀樹:《近代文學の傷痕),日本東京:株式會社岩波書店,1991年,第4頁。
    ② 林芙美子(1903-1951):生于日本山口县下关市,日本著名小说家、诗人。出身贫寒,实为贩卖药品的小商人的私生子。青年时期生活极为贫困,却仍坚持文学创作。高中毕业后以发表处女作《流浪记》一举成名。1927年陆续发表《清贫》、《牡蛎》等小说.1937年曾以《每日新闻》社特派员身份到中国天津采访、报道。1938年8月26日,作为日本内阁情报部派遣远征中国大陆的从军作家,赴中国战场。在中国沦陷区和日本国内发表了大量美化日本侵略行为的作品,被当时日本媒体称为“笔部队”陆军班“头号功臣”。回国后在福冈、熊本、大阪、名古屋、东京等地作从军巡回报告,投合军国主义煽动气氛。1942年作为南京报道员,赴越南、新加坡、印尼等战地。战后继续从事记者和创作生活。战后写有反映战争作品《旅情之海》、(美丽的骨髓》、《暴风雪》、《晚菊》、《浮云》等。中国文化界对林芙美子倒向军国主义的败落行为十分关切。
    ① 原文出自《火野苇平选集》第四卷·后记,创元社,1958年。转引自王向远:《法西斯主义与日本现代文学》,载《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2期,第233页。
    ② 石川达三(1905-1985):生于秋田县横手町,日本小说家。1925年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1928年入国民时论社。其文学创作深受法国自然主义作家左拉的影响。1935年发表长篇小说《苍氓》,获同年芥川奖。1937年侵华战争爆发,12月作为中央公论社特派员,赴上海、南京等地。1938年3月于《改造》杂志发表《活着的士兵》,当日即遭查禁,作者和出版人均被起诉。1938年9月再次作为中央公论社特派员赴武汉前线,1939年1月在《改造》杂志发表战地文学《武汉作战》,为侵略战争鼓噪。1945年6月任文学报国会实践部长。战后从事写作并参加社会活动。晚年著《时日流逝》否认南京大屠杀,并重印《武汉作战》。
    ① 转引自王向远著:《“笔部队”和侵华战争》,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97页。
    ② 《作者介绍》,载《妇女杂志》第四卷第十期,北京:妇女杂志社,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四月,第26页。
    ① 林芙美子作,金戈译:《运命之旅》,载《妇女杂志》第四卷第十期,北京:妇女杂志社,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四月。第26页。
    ② 林芙美子作,金戈译:《运命之旅》,载《妇女杂志》第四卷第十期,北京:妇女杂志社,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四月,第26页。
    ① 林芙美子作 金戈译:《运命之旅》,载《妇女杂志》第四卷第十期,北京:妇女杂志社,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四月,第27页。
    ① 林芙美子作,金戈译:《运命之旅》,载《妇女杂志》第四卷第十期,北京:妇女杂志社,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四月,第27页。
    ② 林芙美子作,金戈译:《运命之旅》,载《妇女杂志》第四卷第十期,北京:妇女杂志社,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四月,第29页。
    ① 林芙美子作 金戈译:《运命之旅》,载《妇女杂志》第四卷第十期,北京:妇女杂志社,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四月,第28页。
    ② 林芙美子作,金戈译:《运命之旅》,载《妇女杂志》第四卷第十期,北京:妇女杂志社,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四月,第29页。
    ① 林芙美子作,金戈译:《运命之旅》,载《妇女杂志》第四卷第十期,北京:妇女杂志社,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四月,第29页。
    ② 林芙美子作,金戈译:《运命之旅》,载《妇女杂志》第四卷第十期,北京:妇女杂志社,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四月,第29页。
    ③ 原文出自(日)小山荣三:《战时宣传论》,日本东京:三省堂,1942年。转引自王向远著:《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年,第236页。
    ④ 林芙美子作,金戈译:《运命之旅》,载《妇女杂志》第四卷第十期,北京:妇女杂志社,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四月,第27页。
    ① 林芙美子作,金戈译:《运命之旅》,载《妇女杂志》第四卷第十期,北京:妇女杂志社,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四月,第29页。原文中错别字为笔者修订。
    ② 林芙美子作,金戈译:《运命之旅》,载《妇女杂志》第四卷第十期,北京:妇女杂志社,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四月,第29页。
    ③ (法)布吕奈尔等著,张联奎译:《形象与人民心理学》,收入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14页。
    ① 转引自张弓长 丁惠永:《福泽谕吉与战后日本的新国家主义透视》,载《东北沦陷史研究》,1997年第3期,内部发行,第10页。
    ② 张弓长,丁惠永:《福泽谕吉与战后日本的新国家主义透视》,载《东北沦陷史研究》,1997年第3期,内部发行,第10页。
    ③ (日)子安宣邦著,赵京华编译:《东亚论——日本现代思想批判》,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3页。
    ④ 子安宣邦(1933-):生于日本川崎市。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法文科及伦理科。文学博士。是日本当代思想史和文化理论学者。
    ⑤ (日)子安宣邦著,赵京华编译:《东亚论——日本现代思想批判》,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4-85页。
    ⑥ 杉山平助(1895-1946):生于日本大阪,小说家、评论家。在日本各报刊杂志从事评论活动。“七七”事变后,为军国主义服务。
    ① 王向远著:《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年,第179页。
    ② 王向远著:《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年,第179页。
    ③ (日)子安宣邦著,赵京华编译:《东亚论——日本现代思想批判》,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60页。
    ④ (日)子安宣邦著,赵京华编译:《东亚论——日本现代思想批判》,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5页。
    ① 王向远著:《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年,第187页。
    ② 王向远著:《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年,第187页。
    ③ 王向远著:《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年,第188页。
    ① 中村光夫:《林芙美子论》,载《日本文学》,1989年第1期,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第89-90页。
    ② 中村光夫:《林芙美子论》,载《日本文学》,1989年第1期,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第93页。
    ① 林芙美子:《中国之旅》,载《华文大阪每日》第四卷第一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五年一月一日,第23页。
    ② 林芙美子:《中国之旅》,载《华文大阪每日》第四卷第一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五年一月一日,第23页。
    ③ (法)布吕奈尔等著 张联奎译:《形象与人民心理学》,收入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13页。
    ④ 林芙美子:《中国之旅》,载《华文大阪每日》第四卷第一期,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昭和十五年一月一日,第23页。
    ① 原文出自林芙美子的从军记《战线》。转引自王向远著:《“笔部队”和侵华战争》,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97页。笔者在此向王向远先生致谢!
    ② 市川房枝:生卒年待考。日本昭和时代妇女运动领导人,倡导妇女参政权,实现男女平等。“七七”事变后发生转向,在政府部门担任一系列职务。因其在法西斯组织担任要职,并在战争期问领导日本妇女支持“国策”,战后受到3年零7个月的解除公职的处分,接受反省。
    ① 碧遥:《日本各时代的妇女生活和妇女作家》,载《妇女生活》第三卷第十二期,重庆:妇女生活半月刊社,中华民国二十五年,第14页。
    ② 原文出自村上信彦:《日本的妇女问题》,日本东京:岩波书店,1978年,第164-165页。转引自胡澎著:《战时体制下的日本妇女团体(1931-1945)》,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7页。
    ③ 胡澎著:《战时体制下的日本妇女团体(1931-1945)》,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01页。
    ① 高烈夫:《林芙美子及其小说》,载《日本文学》,1989年第1期,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第103页。
    ② 高烈夫:《林芙美子及其小说》,载《日本文学》,1989年第1期,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第107页。
    ① (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单德兴译,陆建德校:《知识分子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80页。
    ② (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单德兴译,陆建德校:《知识分子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80页。
    ① 原文出自满洲国防妇人会总部:《总支部长会同辑录》,转引自刘晶辉著:《民族、性别与阶层—伪满时期的“王道政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89页。
    ② 武部歌子:《大东亚战争下青年妇女的觉悟》,载《青年文化》第一卷第三期,康德十年十月,新京:满洲青少年文化社,第16页。
    ① 石川达三:《寄中国女性》,载《妇女杂志》第五卷第三期,北京:妇女杂志社,中华民国三十三年,第5页。
    ② 石川达三:《寄中国女性》,载《妇女杂志》第五卷第三期,北京:妇女杂志社,中华民国三十三年,第5页。
    ③ 佐藤俊子:《日本妇女的职业》,载《妇女杂志》第一卷第二期,北京:妇女杂志社,中华民国二十九年,第82页。
    ① 原文出自高良富美:《为和平而生—高良富美自传》,转引自胡澎:《战时体制下的日本妇女团体(1931~1945)》,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24页。
    《大同报》
    《大北新报》
    《东北时报》
    《国际协报》
    《哈尔滨公报》
    《民众报》
    《盛京时报》
    《新华日报》
    《萃文季刊》,新京:新京萃文女中学生自治会编辑发行,康德一年~康德六年。
    《东北》月刊,第一卷,第二、四期,重庆:东北问题研究社,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四月。
    《东亚联盟》月刊,北京:中国东亚联盟协会编辑发行,中华民国二十九年~中华民国三十四年。
    《读书人连丛》(1-4),新京:艺文志事务会,康德七年七月。
    《辅仁文苑》,北京:辅仁文苑社编辑及出版,中华民国二十八年~中华民国三十年。
    《妇女杂志》,北京:妇女杂志社,中华民国二十九年~中华民国三十四年。
    《华文大阪每日》半月刊,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编辑发行,昭和十三年~昭和二十一 年三月。从第10卷第1期易名《华文每日》。
    《华北作家月报》,北京:华北作家协会发行,中华民国卅一年~中华民国卅二年。
    《国民杂志》,北京:武德报社。
    《满洲日日新闻》,1942年5月6日。
    《满洲文艺》第一辑,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九年。
    《满洲新文化月报》,奉天:满洲新文化月报社,康德三年~康德四年。
    《满洲映画》
    《满洲学童》
    《明明》月刊,抚顺:月刊满洲社,康德四年。
    《麒麟》月刊,新京:满洲杂志社发行,康德八年~康德十二年。
    《七月》,1939年7月,第4卷第1期。
    《青年文化》,新京:满洲青少年文化社,康德十年~康德十一年。
    《青少年指导者》,新京:满洲帝国协和青少年团中央统监部,康德八年~康德九年。
    《诗季》,第一卷春季号,第二卷长诗专号,新京:诗季社发行,康德八年~康德九年。
    《斯民》一月号~十二月号,新京:满洲弘报协会,康德六年。
    《盛京文艺》,第一辑,奉天:盛京书店总发行所,康德十年十二月。
    《文学集刊》季刊,北京:艺文社,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中华民国三十三年。
    《文最》,文选丛编第一号,奉天:文选刊行会,康德七年。
    《新满洲》,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七年~康德十二年。
    《新潮》,新京:满洲经济社,康德十年~康德十二年。
    《新青年》,奉天:新青年社,康德四年。
    《新民报半月刊》,北京:新民报社,中华民国二十九年~中华民国三十年。后改为《新民声半月刊》。
    《学艺》月刊,新京:学艺刊行会,康德九年。
    《兴亚》,第一号。
    《艺文志》月刊,新京:艺文书房,康德六年~康德七年。
    《艺文志》季刊,新京:满洲文艺家协会艺文志事务会,康德十年~康德十一年。
    《艺文杂志》,北京:艺文社,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中华民国三十四年。
    《中国公论》,北京:中国公论设发行,中华民国二十八年~中华民国三十三年。
    《中国文学》,北京:华北作家协会,中华民国三十三年。
    《中国文艺》,北平:华北文化书局,中华民国二十八年~中华民国三十二年。
    《中华周报》,北京:中华周报社,中华民国三十三年。
    (日)《滿蒙》,第21卷,第1號,大連:滿蒙社,昭和十五年一月。
    (日)《滿洲評論》,第二十一卷~第二十六卷,第五號,大連:滿洲評論社,昭和十六年八月~昭和十九年四月。
    (日)《滿洲公論》,康德十年~康德十二年。
    (日)《滿洲國現勢》,康德二年版。
    (日)《滿洲國現勢》,康德四年版,新京:滿洲弘報協會發行,康德四年(昭和十二年)。
    (日)《滿洲國現勢》,康德六年版,新京:滿洲國通信社。
    (日)《滿洲國現勢》,康德八年版,新京:滿洲國通信社。
    (日)《滿洲國現勢》,康德九年(昭和十七年)版,新京:滿洲國通信社。
    (日)《藝文》,新京:滿洲藝文社。
    拜阔夫 著:《牝虎》(小说集),新京:新京书店刊,康德十一年。
    陈因 编:《满洲作家论集》(评论集),大连:大连实业印书馆,昭和十八年。
    成弦 著:《焚桐集》(诗集),新京:大地图书公司,康德十一年。
    慈灯 著:《老总短篇集》(小说集),新京:艺文书房,康德九年发行。
    《大东亚宣言与满洲国》,新京:建国印书馆刊,康德十年。
    《大东亚文学者大会》,上海:中华日报社印行,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十一月出版。
    《东北作家近作集》(小说集),上海:光明半月刊社编印,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九月。
    戈禾 著:《大凌河》(小说集),新京:新京书店刊行,康德十年七月发行。
    古丁 著:《浮沉》(散文诗集),新京:满日文化协会。诗歌刊行会,康德六年。
    金音 著:《教群》(小说集),新京:五星书林,康德十年。
    金音 著:《牧场》(短篇小说集),新京:大地图书公司,康德十一年。
    李季疯 著:《杂感之感》(杂文集),新京:益智书店,康德七年。
    山丁 著:《季季草》(诗集),新京:诗季社·益智书店,康德八年。
    山丁 著:《山风》(短篇小说集),新京:文丛刊行会·益智书店,康德七年。
    山丁 著:《乡愁》(短篇小说集),新京:兴亚杂志社刊,康德十年。
    雷妍 著:《白马的骑者》(小说集),北京:新民印书馆发行,中华民国卅一年。
    梅娘 著:《第二代》(小说集),新京:文丛刊行会·益智书店,康德七年发行。
    梅娘 著:《鱼》(小说集),北京:新民印书馆,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六月。
    梅娘 著:《蟹》(小说集),北京:武德报社,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十一月。
    秋萤 著:《小工车》(小说集),新京:文选刊行会·益智书店,康德八年九月发行。
    秋萤 著:《去故集》(短篇小说集),新京:文丛刊行会·益智书店,康德八年。
    秋萤 编:《满洲新文学史料》(评论集),新京:开明图书公司,康德十一年发行。
    《满洲作家小说集》(小说集),新京:五星书林,康德十一年。
    (日)牛岛春子 著,刘贵德 译:《王属官》,东方国民文库第十六编,新京:满洲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六年。
    宋毅 编:《满洲帝国中学文库·上编》(评论集),新京:益智书店刊印,康德五年。
    宋在厉 编:《建国精神要览》,新京:益智书店,康德四年。
    石军 著:《新部落》(小说集),文艺丛书之五,新京:大地图书公司,康德十一年。
    吴瑛 著:《两极》(小说集),新京:文艺丛刊刊行会,康德六年十一月发行。
    萧红 著:《呼兰河传》(小说集),上海:寰星书店,中华民国三十六年。
    宵风 著:《葬春曲》(小说集),奉天:盛京书店总发行所,康德十年。
    小松 著:《苦瓜集》(小说集),新京:艺文书房株式会社,康德十二年四月发行。
    小松 等著:《并欣集》(小说集),新京:兴亚杂志社发行,康德十一年。
    小松 著:《野葡萄》(小说集),新京:艺文书房株式会社,康德十年。
    小松 著:《蝙蝠》(小说集),抚顺:月刊满洲社,康德五年。
    小松 著:《北归》(长篇小说),新京:艺文志事务会,康德八年。
    疑迟 著:《花月集》(短篇小说集),抚顺:月刊满洲社,康德五年。
    疑迟 著:《风雪集》(短篇小说集),新京:益智书店,康德八年。
    疑迟 著:《同心结》(长篇小说集),新京:艺文书房,康德十年。
    杨絮 著:《落英集》(小说、散文、诗集),新京:开明图书公司,康德十年十月发行。
    杨絮 著:《我的日记》(散文集),新京:开明图书公司,康德十一年。
    袁犀 著:《泥沼》(小说集),新京:文选刊行会·益智书店,康德八年。
    袁犀 著:《某小说家的手记》(短篇小说集),汉口:大楚报社,中华民国卅四年。
    朱娓 著:《樱》(小说集),新京:国民图书株式会社,康德十一年三月。
    左蒂 编:《女作家创作选》(小说、散文集),新京:文化社刊行,康德十年。
    (日)長穀川浚 著:《滿洲文學研究》,新京:文求堂出版,康德七年五月發行。
    (日)川端康成 编篡:《滿洲國各民族創作選集》(1),東京:創元社,康德十七年。
    (日)大内隆雄 编譯:《蒲公英》,滿人作家小說集·第二輯,東京:三和書店,昭和十五年七月發行。
    (日)大内隆雄 著:《滿洲文學二十年》,新京:國民畫報社,康德十一年。
    (日)山田清三郎 编:《曰滿露在滿作家短篇選集》,東京:春陽堂書店,昭和十五年。
    (日)吉野治夫编:《大陆の相貌》(随筆集),大连:满洲日日新闻社,昭和十六年。
    《白朗文集》(1~4集),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年。
    曹革成 著:《我的婶婶萧红》,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年。
    陈芜 等著:《病·海·寂寥—东北十二作家》(散文集)光华书店,1946年出版。
    陈晓帆 编选:《又见梅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丁言昭 著:《萧红传》,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
    丁言昭 著:《萧红:萧萧落红情依依》,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年
    《东北沦陷时期作品选》东北沦陷时期文学研讨会会议资料,哈尔滨图书馆,1987年4月。
    (美)葛浩文 著:《萧红新传》,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89年。
    皇甫晓涛 著:《萧红现象》,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
    《金剑啸纪念文集》,齐齐哈尔市档案馆(内部发行),1986年。
    江啸声 选编:《学生阅读经典—梅娘》,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年。
    柯灵 主编:《梅娘小说—黄昏之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冷歌 著:《船厂》,台湾大化书局,1991年。
    《雷妍小说散文选》,内部出版物,无版权页,北京,2006年。
    刘小沁 编:《南玲北梅》,深圳:海天出版社,1992年。
    梁山丁 编:《长夜萤火》,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
    梁山丁 著:《绿色的谷》,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
    梁山丁 著:《伸到天边去的大地》,沈阳:沈阳出版社,1991年。
    李春燕 编:《古丁作品选》,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年。
    李克异 著:《历史的回声》,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1年。
    李克异 著:《晚晴集—李克异作品选》,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年。
    李克异 著:《城春草木深》,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年。
    庐湘 著:《萧军萧红外传》,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6年。
    骆宾基 著:《萧红小传》,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罗颖 编:《罗麦诗文集》,沈阳: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
    梅娘 著,侯健飞 编:《梅娘近作及书简》,北京:同心出版社,2005年。
    (日)山口淑子、藤原作弥 著,巩长金、孟瑜 译:《李香兰—我的前半生》,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
    (日)水田宗子 主编:《日本现代女性文学集》(作品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
    素素 著:《独语东北》,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
    《萧红全集》(上、中、下卷),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8年。
    肖凤 著:《悲情女作家萧红》,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
    萧军 等著,梁山丁编:《烛心集》,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9年。
    萧军 著:《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
    《萧军与萧红 萧军与王德芬》,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年。
    铁峰 著:《萧红传》,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3年。
    王观泉 编:《怀念萧红》,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王建中、卞和之 主编:《东北革命作家—田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3年。
    张泉 选编:《梅娘小说散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
    张泉 主编:《寻找梅娘》,香港:明镜出版社,1998年。
    张毓茂 著:《萧军传》,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年。
    中国现代文学馆 编,叶彤编选:《爵青代表作》,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年。
    周有良、林红、安崎编:《东北沦陷时期作品选》,哈尔滨市图书馆藏(内部交流),1987年。
    (英)艾勒克·博埃默 著,盛宁、韩敏中 译:《殖民与后殖民文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包亚明 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著,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
    蔡天心 著:《文艺论集》,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59年。
    陈青生 著:《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陈顺馨、戴锦华选编:《妇女、民族与女性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陈堤、冯为群、李春燕、张毓茂、金河、王建中、张雨门、李素秀编:《梁山丁研究资料》,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
    董炳月 著:《“国民作家”的立场—中日现代文学关系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东北现代文学史编写组:《东北现代文学史》,沈阳:沈阳出版社,1989年。
    (美)杜赞奇 著,王宪明 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范志红 著:《世变缘常—四十年代小说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冯为群、王建中、李春燕、李树权 编:《东北沦陷时期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沈阳:沈阳出版社,1992年。
    冯为群、李春燕 合著:《东北沦陷时期文学新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
    (日)冈田英树 著:《伪满洲国文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
    高乐才 著:《日本“满洲移民”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美)耿德华(Edward M. Gunn)著,张泉 译:《被冷落的缪斯—中国沦陷区文学史(1937—1945)》,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德)顾彬 讲演,曹卫东 编译:《关于“异”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贺圣遂、陈麦青编选:《抗战实录之三:汉奸丑史》,上海:复旦大学,1990年。
    黄晓娟 著:《雪中芭蕉—萧红创作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
    黄华 著:《权力、身体与自我—福柯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胡凌芝 著:《蹄下文学面面观》,长春:长春出版社,1990年。
    胡澎 著:《战时体制下的日本妇女团体(1931~1945)》,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年。
    靳明全 著;《中国现代文学兴起发展中的日本影响因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靳明全 主编:《区域文化与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日)吉野耕作 著:《文化民族主义的社会学—现代日本自我认同意识的走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柯平 著;《阴阳脸—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生态考察》,上海:东方出版社,2004年。
    (美)柯博文 著,马俊亚 译:《走向“最后关头”—中国民族国家构建中的日本因素(1931~1937)》,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英)拉曼·塞尔登 编,刘象愚、陈永国 等译:《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李春燕 主编:《东北文学综论》,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
    李春燕 主编:《东北文学史论》,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
    李春燕 主编:《东北文学文化新论》,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
    李春燕 主编:《19-20世纪东北文学的历史变迁》,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
    李建军 著:《军国之女—日本女性与“大东亚战争”》,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
    李士非 等编:《李克异研究资料》,广州:花城出版社。1991年。
    李兆忠 著:《暧昧的日本人》,北京:金城出版社,2005年。
    林庆元、杨齐福 著:《“大东亚共荣圈”源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林伟民 著:《中国左翼文学思潮》,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刘爱华 著:《孤独的舞蹈:东北沦陷时期女性作家群体小说论》,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4年。
    刘禾 著:《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刘思谦 著:《“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
    刘慧英 著:《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的男权意识的批判》,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
    刘晶辉 著:《民族、性别与阶层—伪满时期的“王道政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台湾)刘心皇 著:《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华民国六十九年。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
    《鲁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
    吕元明 著:《被遗忘的在华日本反战文学》,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年。
    《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 论研究历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 论评价历史人物》,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 论历史人物评价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孟华 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孟悦、戴锦华 著:《浮出历史地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逄增玉 著:《黑上地文化与东北作家群》,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
    (俄)普列汉诺夫 著:《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年。
    钱理群 主编:《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7卷,8册),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秦弓 著:《觉醒与挣扎—20世纪初中日“人”的文学比较》,上海:东方出版社,1995年。
    乔以钢 著:《中国女性与文学—乔以钢自选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汇编—九一八事变》,北京:中国书局,1988年。
    沙金成 著:《东北新文学初探》,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
    上官缨 著:《上官缨书话》,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上官缨 著:《东北沦陷区文学史话》,长春:长春市政协文史数据委员会编(内部出版物),2006年。
    申殿和、黄万华著:《东北沦陷时期文学史论》,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1年。
    沈卫威 著:《东北流亡文学史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沈予 著:《日本大陆政策史(1868—194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盛英 著:《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上、下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
    孙中田 著:《历史的解读与审美取向》,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孙中田,逢增玉、黄万华、刘爱华 著:《镣铐下的缪斯—东北沦陷区文学史纲》,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
    (日)山田敬三、吕元明著:《中日战争与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的比较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铁峰 著:《黑龙江文学通史》第二卷,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年。
    涂文学、邓正兵 主编:《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汪晖 著:《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一~二部,共四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王春荣 著:《女性生存与女性文化诗学》,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年。
    王向远 著:《中日现代文学比较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王向远 著:《“笔部队”和侵华战争—对日本侵华文学的研究与批判》,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王向远 著:《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学者、文化人的侵略战争》,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年。
    王建中、白长青、董兴泉 编:《东北现代文学研究论文集》,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年。
    王学谦 著:《自然文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
    夏光 著:《东亚现代性与西方现代性:从文化的角度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著:《第二性》,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
    邢丽雅、周彦 著:《近代日本侵华政策演变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徐乃翔、黄万华著:《中国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
    许宝强、罗永生 选编:《解殖与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许纪霖 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
    许纪霖 著:《中国知识分子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杨守森 主编:《20世纪中国作家心态史》,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杨义文存》,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杨义著:《中国现代小说史》(一~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叶舒宪 主编:《性别诗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叶舒宪 著:《文学与人类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叶渭渠 著:《日本文学思潮史》,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
    叶渭渠、唐月梅 著:《20世纪日本文学史》,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年。
    叶绪民、朱宝荣、王锡明 主编:《比较文学理论与实践》,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
    乐铄 著:《中国现代女性创作论及其社会性别》,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
    殷燕军 著:《近代日本政治体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游友基 著:《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审美论》,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
    张福贵、靳丛林著:《中日近现代文学关系比较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
    张京嫒 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张健、王金林主编:《日本两次跨世纪的变革》,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
    张泉 著:《抗战时期的华北文学》,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5年。
    张岩冰 著:《女权主义文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张毓茂 主编:《东北现代文学大系》(共八卷,1~14集),沈阳:沈阳出版社,1996年。
    张毓茂 主编:《东北现代文学史论》,沈阳:沈阳出版社,1996年。
    张涨贤、宗国富、秦亚欧 主编:《东北亚政治经济问题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
    赵园 著:《北京:城与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日伪统治下的北平》,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年。
    周文杰 编著:《文坛四才女》,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周海波、杨庆东著:《传媒与现代文学之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朱晓进 等著:《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日)子安宣邦 著,赵京华编译:《东亚论—日本现代思想批判》,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日)岸 陽子著:《中國知識人百年—文學視座》,東京:早稻田大學出版部,2004年。
    (日)川村湊著:《異鄉的昭和文學—日本近代“滿洲”》,東京:岩波書店,1990年。
    (日)西原和海、川俣優编:《满洲国文化—中国东北时代》,东京都三廬市新川,書房,2005年。
    (日)岡野幸江、长谷川啟、北田幸惠、渡边澄子 共编:《女:戰争责任》,东京都:东京堂出版,2004年。
    (日)杉野要吉編著:《1937至1945年淪陷時期的北京—中國文學與日本文學的衝突與交織》,三元社,2000年。
    (日)藤井忠俊著:《國防婦人會》,東京:岩波書店,1985年。
    (美)Edward M.Gunn.Unwelcome Muse:Chinese Literature in Shanghai and Peking,1937-j945,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0.
    《黑龙江文史资料》(内部资料)
    《吉林文史资料》(内部资料)
    《辽宁文史资料》(内部资料)
    《沈阳文史资料》(内部资料)
    《长春文史资料》(内部资料)
    《哈尔滨文史资料》(内部资料)
    《吉林市文史资料》(内部资料)
    《汪清文史资料》(内部资料)
    《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第一~第十一辑,黑龙江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内部发行,1980年-1989年。
    《东北现代文学研究》,1986年第一~第二期,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内部发行。
    《东北文学研究史料》第一~第六辑,哈尔滨文学院,内部发行,1986年-1987年。
    《东北沦陷史研究》(共30期),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编纂委员会, 内部发行,1996年~2004年。
    《日本文学》1986年第1期,吉林人民出版社。
    《環》[特集]满洲何,2002.Vol.10 summer。
    《植民地文化研究》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exualitL Vol.1,January 2004.
    JOURNAL OF WOMEN'S HISTORY, VOL.18 NO.1,2006.
    胡昶、古泉著:《满映—国策电影面面观》,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日)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赵连泰校译:《满洲国史·总论》,内部发行,1990年。
    (日)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赵连泰校译:《满洲国史·分论》(上下卷),内部发行,1990年。
    郭素美、张风鸣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研究》(第三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姜念东、伊文成、解学诗、吕元明、张辅麟著:《伪满洲国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
    姜艳芳、齐春晓著:《东北史简编》,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4年。
    《吉林省志 卷三十九 文化艺术志·文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
    李立夫主编:《伪满洲国旧影》,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1年。
    (台湾)丘树屏著:《伪满洲国十四年史话》,长春文史资料第53辑(内部发行),长春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1998年。
    孙邦主编:《伪满文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
    唐继革、王治凡主编:《东北革命史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
    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一~六卷),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
    王承礼主编:《中国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纲要》,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
    王承礼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研究》(第一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
    王秉忠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研究》(第二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
    王兆主编:《长春市志·文化艺术类》,长春:长春出版社,1996年。
    武强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第一辑、第二辑,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年。
    薛子奇、刘淑梅、李延龄著:《近代日本“满蒙政策”演变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解学诗著:《隔世遗思—评满铁调查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解学诗著:《伪满洲国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中央档案馆编:《伪满洲国史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中共满洲省委时期回忆录选编》共三册(内部资料),辽宁社会科学院地方史研究所,1985年。
    张连俊、关大欣、王淑岩编著:《东北三省革命文化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张辅麟著:《伪满洲国史》,大连:大连出版社,1991年。
    陈玲玲:《文学殖民与文学困厄—对1931~1945年间日本的殖民统治与中日文学关系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刘晓丽:《1939-1945年东北地区文学期刊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黄士芳:《汪伪的新闻事业与新闻宣传》,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6年。
    王侃:《抗战时期附敌各阶层分析与国共两党的肃奸政策》,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闫秋红:《现代东北文学与萨满教文化》,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孙丽琴:《从<盛京时报>广告看近代东北社会生活的殖民化》,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