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1945:东北沦陷区翻译文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历史从来就不缺少战争的参与,在这一历史时段,中国的东北地域在日本殖民者的操控与清末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以及追随他的清遗老们的“合谋”下,组成了具有特殊组织形态的“满洲国”。本论题主要考察的即是“满洲国”这一特殊“怪胎”在这一历史时段中,其文化系统的组织结构的“疆域化”与“再疆域化”过程是如何通过翻译文学这一形态表达出来的,进而讨论“满洲国”文化系统内部与外部的发生踪迹。因此,在考察过程中,本文主要以发表在日本资助的报刊上的翻译文学作品作为本文选取的实证对象。论证日殖民者试图改写文化系统编码流的特殊的语境下,满洲当局的文化政策与策略选择在外化的报纸上以何种方式显现出来,以及通过这一实证对象论证翻译者在特殊的地域中的心理嬗变与侵略者(或称殖民者)所要实现文化再疆域化的诉求之间的关系。本论文主要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绪言从学术研究的视角归纳出以往的研究者对“满洲国”文学形态的评论、立场、观念,并且力图跳出二元对立的窠臼,以多元的视角来确立自己的论点;
     第二部分从地理学的视角考察中国东北地域的人种结构形成及其地域文化特质,进而探讨人种结构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我们在考察中得到这样一种考察思路:进入近、现代的东北地区,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人种结构,这片土地上居住的既有北方原住民的少数民族,也有在不同时期从内陆腹地到此的汉民,还有由于苏俄时局多种原因迁至到东北的白俄人,以及日本占领东北后殖民政策导向逐步移民的日本人,甚至还有由于多种原因迁至东北的一定数量的朝鲜人。而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惯习,在东北地域由于不同时期,身处不同地域的民众涌入、来往形成了东北文化结构的特殊形态,即具有文化的混杂性。基于东北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其人种结构的不断变迁,已经形成了这一地域的多元化人种结构,而生存于这一地域之中的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惯习,由此形成了东北地域特殊而复杂的文化交杂状态和不同于中原地域的文化形态。这些都为我们讨论现代中国在1932~1945年这一时期的东北原住民文化与殖民文化之间的博弈关系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论证材料。
     第三部分,探讨殖民者在“满洲国”文化再疆域化过程中,单一文化身份的暴力书写踪迹。日本侵入中国东北地域后,面对多元的族群结构和文化形态,以何种方式对其原有文化编码进行破坏以及殖民者所要生成的殖民文化目标又在何处。以武力、强权为暴力特征的疆域化(territorialization)的殖民,构成了德勒兹与加塔利提出的概念“破除”固定用语“去疆域化”(deterritorialization)或称相对应文化概念去符码化(decoding),占领者进一步将占领地的系统重新建构称之为“再疆域化”(redeterrito-rialization)或称再符码化(recoding)。东北地区作为有着几千年文化的中国版图的一部分,文化身份与种群认同同内地没有任何差异。日殖民者的文化再疆域化过程,以何种强势的姿态对东北文化编码流进行重构,是本章具体要探讨的问题。
     第四、五部分,以1932年至1945年期间,受到伪满政府资助的日资报纸副刊中对翻译文学为实证切入点,用这时期大量一手资料加以论证。其中第三章,主要论证日殖民者以报刊为表述言论话语的社会场域(socius)。殖民者有意识、有目的的选取翻译作品,如具有美化侵略战争以及殖民味道较浓的《麦田里的兵队》、《白兰之歌》等作品并加以大量的宣传,已达到在短时间内对东北地域文化编码流的重组目的。在第四章中,论证了殖民者强权下原住民拒绝文化殖民的抵抗,在同样的报刊之上,却发出不同的话语言说,原住民知识分子用自己特有隐喻的方式,拒绝日殖民者给予的文化编码,即拒绝去符码化(decoding),这些原住民知识分子在副刊登载的翻译文学作品选取上,更多的将关注的视野放在日殖民者禁止的国度作家作品,如高尔基的作品以及反法西斯作家作品上,这时期报纸上能清晰地看到刊出的印记。这两章节笔者主要着力对比分析,力图清晰还原当时文化系统的历史状态和文化语境。
     日本殖民者“帮助”溥仪及清遗老们建立“满洲国”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自身的本土扩张计划,及其将中国东北地域变为日本殖民地的野心,在对“满洲国”进行去疆域化及再疆域化的过程中,殖民者企图用其单一的文化认同观念来改变殖民地原住民原有的多元文化结构组成。虽然日本殖民者短时间内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完成了再疆域化目的,但在文化系统的改造上并没有成功。相反,在这一过程中,被殖民的原住民对自身传统文化的承袭以及对精神自由的吁求力量,使殖民者的文化强权机制在实行的过程中,反而引发了“满洲国”原住民乃至全中国民众的强烈抵制。
The whole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is hardly ever in lack of martial participation.However, due to the game among different forces from1932to1945, the establishment of“Manchukuo” as a country was declared in Northeast China, and this political freak has aspecial organizational type. This dissertation mainly studies the processes ofterritorialization and redeterrito-rialization that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Manchuriancultural system had undergone, and they were both unfolded in the form of translatedliterature that existed the historical period of this special political freak. The thesis thenmoves on to explore their traces of appearance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Manchuriancultural system. Therefore, in the course of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selects translatedliterary works published in Japan-funded newspapers as its empirical research objects. TheJapanese colonists had tried to rewrite the coding stream of the cultural system within theoccupied area of Northeast China. It is in this particular context that the present dissertationdemonstrates how cultural policies and strategies formulated by Manchurian authoritiesmanifested themselves through the externalized medium of the press. Based on thisempirical research object, this study continues to argue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psychological transmutations of translators within this specific region and the culturaldemands of invaders (or colonists) for redeterrito-rialization. Hence this dissertationconsists of five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Introduction) is an academic summary of previous comments on andstandpoints and ideas about literary modalities in “Manchukuo”. In addition, it attempts tobreak away from the set pattern of binary opposition, and to put forward original argumentsfrom a diversified perspective.
     The second section studies the formation of the Manchurian ethnic structure and the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region from perspective of geography, and then probes intothe connection between ethnic structure and regional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exploration,such a research frame has been developed: A pluralized ethnic structure had already beenformed in the area of Northeast China before the invasion. Residents living on this landinclude indigenous ethnic minorities of the north, Han immigrants from hinterlands atdifferent times, Byelorussians flooding to Northeast China from Soviet Russia in variouspolitical situations, Japanese immigrants who have gradually settled down there accordingto colonial policies ever since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of Northeast China, and even aconsiderable number of North Koreans immigrating into Northeast China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 Each ethnic group has its own cultural customs. Hence Northeast China, which hasabsorbed a large influx of people from different places and at different times, has generateda special form of cultural structure. This means that Manchuria possesses a feature ofcultural mixture. In other words, the unique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constant changesin ethnic structure of Northeast China have given birth to a multiplicity of ethnic structurein this area. Moreover, each ethnic group inhabiting there has distinctive cultural customsof its own, thus giving rise to a unique and rather complicated cultural hybridity as well ascultural typ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Central China. All of these are indispensable convincingevidences for gam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indigenous culture of Northeast China andthe colonial culture transplanted from Japan in the period of1932-1945.
     The third section deals with the traces of violent writing left by Japanese colonists as asingle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process of Manchurian redeterrito-rialization after theinvasion, the means by which a malicious destruction of the native cultural coding systemwas made, and the goals of a new colonial culture to be created. All these have been studied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a pluralistic ethnic structure and cultural form of this occupiedarea. The violent territorialized colonization of Japanese invaders, which is characterizedby force and power, has vividly interpreted the term “deterritorialization” proposed byGilles Deleuze and Felix Guattari to indicate the eradication of colonized native cultures, orthe so called “decoding” of relevant cultural concepts. Besides, the further reconstructionof cultural systems of occupied areas is defined as “redeterrito-rialization” or “recoding”.As an inalienable part of Chinese territory with a history of several thousand years,Northeast China has cultural and ethnic identities no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hinterlands.Hence this section discusses in detail the strong stance that Japanese colonists had taken toreconstruct the coding stream of Manchurian culture in the course of culturalredeterrito-rialization.
     On the basis of a huge amount of firsthand data from1932to1945, the fourth and fifthsections take translated literary works published in Japan-funded (also financed by thegovernment of “Manchukuo”) newspaper supplement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the wholeargumentation. Within the two sections, the third chapter proves that the press served associus of views for Japanese colonists. They picked out some translated literary works onpurpose and produced much propaganda about them, to accomplish the reconstruction ofManchurian cultural coding stream in a short time. Selected works include those glorifyingwars of aggression and those with a strong flavor of colonialism, such as The Corps in theRye, Ode to the White Orchid (Byakuran No Uta), and etc. The fourth chapter elaborates how Manchurians had rejected cultural colonization by Japanese invaders and how they hadoffered strong resistance to this practice under the colonial dominance with an iron fist.Native intellectuals even uttered their voices of dissent exactly in the same newspapers,denying the cultural coding imposed upon them by Japanese colonists via a peculiarmetaphorical system of their own, and this could be defined as the refusal of decoding. Asfor the selection of literary works to be translated and published in newspaper supplements,they were more concerned with writers and works from nations forbidden by Japanesecolonists. For instance, we could find apparent evidences of the publication of Gorky’sworks and those by anti-fascistic writers in this period. The two chapters mainlyconcentrate on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olonists and natives, with an attempt to restoreprecisely the historical conditions and cultural context of Manchurian cultural system atthat time.
     The Japanese colonists assisted Emperor Pu Yi and old adherents of the past QingDynasty with the foundation of “Manchukuo”, but their real intention was to fulfill the planof territorial expansion and to realize their ambition of colonizing Northeast China. In theprocesses of Manchurian deterritorialization and redeterrito-rialization, they sought toreplace the diversified cultural structure of Northeast China with a new one rooted in theconcept of single cultural identity. Although they achieved the goal ofredeterrito-rialization with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in aspects of politics, economics, andetc., they were in fact not successful in the remolding of its cultural system. In contrast, thecolonized natives had strong appeals to the inheritance of their ow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the freedom of spirit, which instead caused fierce resistance from aboriginal Manchuriansand even people all over the country accompanied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lonialmechanism of cultural might.
引文
①刘心皇著写的《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中即把大多数留在沦陷区的作家们定位为汉奸文学。该书由台湾成文出版社1980年出版。
    ②钱理群编:《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封世辉:《资料卷·前言》,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①参见波德纳尔斯基编:《古代的地理学》,梁昭锡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82-89页。
    ①波德纳尔斯基编:《古代的地理学》,梁昭锡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0-62页。
    ①李兴耕:《风雨浮萍——俄国侨民在中国(1917-1945)》,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第344页。
    ②张毓茂、阎志宏:《论东北沦陷时期的小说(上)》,《社会科学辑刊》,1992年,第二期。
    ①满史会编着:《满洲开发四十年史》,上册,东北沦陷十四年史辽宁编写组译1987年版,第610页。
    ①E.拉兹洛:《用系统论的观点看世界》,闵家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92页。
    ②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辽宁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编印:《辽宁百年报纸》(第1卷)2005年版。
    ①《当前满洲的汉文报界》,《满洲评论》第五卷第十四、十六、十七号;述之译,转引自《长春报业史料》,长春市志资料选编第七辑,《长春史志》编辑部出版1989年9月30日,第104—105页。
    ②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78页。
    ③也丽:《大连文艺界的今昔》,《大同报》1941年1月30日第6版“文艺”副刊。
    ④支羊:《北满文坛拾零》,《大同报》1941年11月22日第3版《艺文》副刊。
    ①参见赵新言:《倭寇对东北的新闻侵略》,东北问题研究社,民国二十九年,第53—64页。
    ②黑龙江日报社新闻志编辑室编:《东北新闻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59页。
    ①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78页。
    ②中下正治:《日本人经营新闻小史》,转引自《近代日本在华文化及社会事业之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45),1982年,第235页。
    ①转引自冯并:《中国文艺副刊史》,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50页。
    ①转自郑匡民:《明治时期日本在中国经营的中文报刊》,《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93页。
    ②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湖南: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66页。
    ③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54页。
    ①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45-46页。
    ②王秋萤:1913年生,辽宁拥顶人。本名王秋平,笔名秋萤、王秋萤、苏克、阿柯、谷实、黄玄等。曾任《盛京时报》副刊《文艺》主笔,《大同报》记者。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去故集》,《小工车》,长篇小说:《河流的底层》。
    ③黑龙江日报社新闻志编辑室编写:《东北新闻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59页。都甲文雄,于1904年前后来到中国,1919年出资10万元获得关东厅批准,创办了《关东报》,该报于1937年停办。都甲文雄熟知中国文化历史,是一位“中国通”。
    ④《长春史志》编辑部:《长春报业史料》(长春市志资料选编第七辑),1989年9月30日,第94页。
    ⑤《满洲评论》:是创刊于1931年8月5日的日文杂志,该杂志1945年4月28日终刊,共发行了675期。是由南满铁路调查局的一批熟知中国文化的日本人创办。
    ⑥转引自《长春报业史料》,长春市志资料选编第7辑,《长春史志》编辑部出版,1989年9月30日,第106页。
    ①转引自《长春报业史料》,长春市志资料选编第7辑,《长春史志》编辑部出版1989年9月30日,第106页。
    ②孙陵:《边声》“亡国的教育和文化”,《光明》半月刊一卷十一号(1936年11月10日),第699页。
    ③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①Johann Gottfried Herder, On World History: an Anthology. Edited by Hans Adler and Ernest A. Menze,translated by ErnestA. Menze with Michael Palma. England: M.E.Sharpe, c1997.P127.
    ②张泉:《反抗军事入侵与抵制文化殖民》,《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史料与研究(第一辑)》,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③孙陵:《〈边声〉后记》,《光明》半月刊三卷四号(1937年7月25日),第254页。
    ①《日拓省派林业移民分四班来满》,《大同报》,1936年8月29日,头版。
    ②谢天振编:《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18页。
    ①谢天振编:《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19页。
    ①谢天振主编:《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地231页。
    ①儒丐:《徐生自传》,《盛京时报》,1922年6月27日,副刊《神皋杂俎》,第七章。
    ②穆儒丐:《徐生自传》,《盛京时报》,1922年8月31日,副刊《神皋杂俎》,第二十章,。
    ③铁峰、郑丽秋:《东北现代文学的开拓者与建设者—满族作家儒丐》,《学习与探索》,1993年4期。
    ④张菊玲:《穆儒丐的晚年及其它》,《满语研究》2007年第3期。
    ①古丁,李春燕主编:《谈三梦境》,《古丁作品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108页。
    ①爵青:《小说》,《青年文化》,第2卷,第1期,1944年1月,第70页。
    ②《艺文志同人群像及像赞》,《艺文志》,第3辑,1940年6月,第133页。
    ①黄万华:《史述和史论:战时中国文学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
    ①雪笠:《战争文学的历史观(放送梗概)》,《大同报》,1939年6月10日,第2版。
    ②季守仁:《满洲文坛结算与展望》,《大同报》,1940年1月7日,第6版。
    ③君猛:《译者序》,《草枕》,益智书店,1942年12月,第2页。
    ①君猛:《译者序》,《草枕》,益智书店,1942年12月,第2页。
    ②张泉:《抗战时期的华北文学》,贵州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29页。
    ①《文化报道》,《大同报》,1942年4月1日,第6版。
    ②系己(柳龙光):《文艺通讯》(三),《大同报》,1939年11月7日,第6版。
    ①温佩筠:《零露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20页。
    ①屠格涅夫:《阿霞》,温佩筠译,哈尔滨精益书局,1934年,第1~4页。
    ②冷歌:《永逝之青春》(译后语),《大同报》,1938年7月22日,副刊《文艺专页》。
    ①麦克莱恩:《日本史1600--2000》,王翔、朱慧颖译,海南出版社2009年版,第151页。
    ②麦克莱恩:《日本史1600--2000》,王翔、朱慧颖译,海南出版社2009年版,第167页。
    ①麦克莱恩:《日本史1600--2000》,王翔、朱慧颖译,海南出版社2009年版,第237页。
    ②《清季外交史料》光绪朝,卷190,第5—6页。
    ③张经纬:《对20世纪3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危机的再认识》,《史学理论研究》2009年第2期。
    ①《日本外交年表并主要文书,1840~1945》(下册),东京,原书房1955年版,第91页。
    ①沈予:《日本大陆政策史1868—1945》,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07页。
    ②陈本善:《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13页。
    ①沈予:《日本大陆政策史1868—1945》,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52页。
    ②《日本侵华七十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40页。
    ③麦克莱恩:《日本史1600--2000》,王翔、朱慧颖译,海南出版社2009年版,第334页。
    ④孙邦:《殖民政权》,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
    ⑤麦克莱恩:《日本史1600--2000》,王翔、朱慧颖译,海南出版社2009年版,第338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编:《日本侵华七十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58页。
    ②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合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伪满傀儡政权》,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42页。
    ③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合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伪满傀儡政权》,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46页。
    ④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合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伪满傀儡政权》,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53页。
    ①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合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伪满傀儡政权》,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41页。
    ②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合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伪满傀儡政权》,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6页。
    ③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编:《满洲国史》(总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译,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内部发行1990年版,第224
    ④注:伪国务院总务厅总务长官一职,1932年伪满刚成立时称总务长官,10月5日,阪谷希一接任时改称总务厅长
    (阪谷为代总务厅长),1937年重新改为总务长官之称。
    ⑤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合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伪满傀儡政权》,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09页。
    ①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伪满傀儡政权》,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43页。
    ②姜念东等:《伪满洲国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62页。
    ③伪满洲行政学会编,《满洲新六法》,《产业》,1935年版,第1页。
    ④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东北经济掠夺》,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36-42页。
    ⑤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满洲国史》(总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译,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内部发行,1990年版,第385-386页。
    ①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东北经济掠夺》,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67-73页。
    ②孔经纬:《东北经济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58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编:《日本侵华七十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71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编:《日本侵华七十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71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编:《日本侵华七十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72页。
    ③满洲日日新闻社:《满洲年鉴》1944年版,第74-75页。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编:《日本侵华七十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74页。
    ①《苦难与斗争十四年》(下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②步平、辛培林编:《苦难与斗争十四年》(下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页。
    ③冈部牧夫:《伪满洲国》,郑毅译,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④冈部牧夫:《伪满洲国》,郑毅译,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158页。
    ①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②《太宗文皇帝实录》卷25,人聪九年十月庚寅,台北华文书局1968年版,第463页。
    ③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41—42页。
    ①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科院:《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伪满傀儡政权》,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6页。
    ②武强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第一辑)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9页。
    ③傅道彬、王秀臣:《郑孝胥和晚清文人的文化遗民情结》,《北方论丛》2002年1期,第171页。
    ④Rana Mitter, The Manchurian Myth:Nationalism Resistance and Collaboration in Modern 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ress,2000).
    ①步洲等编:《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王观堂先生挽词序》,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
    ②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5册,第2404-2405页。
    ③慕平注译:《尚书》,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33页。
    ④溥仪:《我的前半生》,群众出版2004年版,第218—219页。
    ⑤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5册,《院录》,第2716页。
    ①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5册,《院录》,第2799-2800页。
    ②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5册,《院录》,第2531页。
    ③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5册,第2393页。
    ④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5册,第2672页。
    ⑤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5册,第2672页。
    ⑥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3、54页。
    ⑦鲁迅:《鲁迅全集》,第五卷,《伪自由书》,《王道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第40页。
    ⑧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且介亭杂文》,《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人民文学出版社,第9页。
    ①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编:《满洲国史》(分论,上册),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译,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内部发行,1990年版,第98页。
    ②维真着:《九一八后东北与日本》,生活书店,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第169页
    ③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满洲国史》(分论,上册)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译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内部发行1990年第101页。
    ④《拟定宣传工作要项》,滨江时报,1937年4月3(6)。
    ①赵建明:《近代辽宁报业研究》,博士论文,第130页。转自:赵新言:《伪“满”报业的经营》,《东北》第1卷第5期,1940年。
    ②长泽千代造:《满洲国现势》,满洲国通信社1938年版,第517页。
    ③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编:《满洲国史》(分论,上册),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译,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内部发行,1990年,第104页。
    ④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编:《满洲国史》(分论,上册),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译,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内部发行,1990年,第104页。
    ⑤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编:《满洲国史》(分论,上册),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译,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内部发行,1990年,第106页。
    ①《弘报要员协议会》,《滨江日报》,1940年,1—15(3)。
    ②《盛京时报》,1941年,1月8日。
    ③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编:《满洲国史》(分论,上册),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译,黑龙江省社会科院内部发行,1990年,第112页。
    ④小林盛策:《学校与映画》(四),满洲帝国教育会发行,《建国教育》1940年6(5):47页。
    ⑤陈本善编:《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17页。
    ①解学诗:《伪满洲国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2页。
    ②王承礼编:《中国东北沦陷14年史纲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554页。
    ③赵建明:《近代辽宁报业研究》(博士论文),第130页。转自管翼贤纂辑:《新闻学集成》第六册,中华新闻学院1940年,第248页。
    ④赵建明:《近代辽宁报业研究》(博士论文),第110页。转自关稼农:《敌人统制的东北报业》,《战时记者》,浙江战时新闻学会,1938年,2卷,1期,第19页。
    ⑤阿玛蒂亚·森:《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页。
    ①王野平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1页。
    ①武强:《日本侵华时期殖民教育政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1页。
    ②中国国家博物馆编,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五),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717页。
    ③辽宁省教育志编纂委员会:《辽宁教育史志资料》,第三集,辽宁大学出版1990年版,第284页。
    ①王野平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59页。转自民生部教育司:《满洲帝国学事要览》,新京:民生部教育司,1941年。
    ①王野平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64页。转自《满洲帝国文教关系法规辑览》
    (上),康德四年。
    ②《满洲国政府公报》第八百八十五号(影印本),1937年3月15日。
    ①王野平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02页。转自文教部:《关于在学校教育应彻底普及日本语之件》。
    ②王野平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02页。
    ③王野平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57页。
    ④王野平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78页。转自1944年《满洲国现势》中的“第二期建设和文教刷新”。
    ⑤大森峰雄:《出现转机的青少年运动》,《满洲评论》,第23卷,第7号,1942年8月15日。
    ①铃木隆史:《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侵略》,吉林省伪皇宫陈列馆译,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624页。
    ②解学诗:《伪满洲国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5页。
    ③孙邦编:《伪满文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①伪满洲国国务院总务厅编:《政府公报》,1936年9月12日,影印版。
    ②伪满洲国文教部编并出版:《满洲帝国文教部第二次年鉴》,1935年,第370页。
    ①《满洲国童子团令》,《盛京时报》,1932年9月1日,头版。
    ②武强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第1辑,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332页。
    ③《盛京时报》,1935年1月18日,
    ④武强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第1辑,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342、381页。
    ⑤孙邦编:《殖民政权》,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18页。
    ①刘晓辉、王文锋等编:《伪满国务总理张景惠》,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第226页。
    ②《盛京时报》1938年10月27日。
    ③《盛京时报》1938年10月27日。
    ④武强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第2辑,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29页。
    ⑤武强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第1辑,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332页。
    ①《财政部招募职员》,《大同报》第一版,1936年12月20日。
    ②《招募社员启事》,《大同报》第一版,1937年2月10日。
    ③武强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第1辑,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28页。
    ④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姚小明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01页。
    ①赵新言:《任寇对东北的新闻侵略》,东北问题研究社主编1940年版,第36页。
    ②转引自伪:孙邦《伪满文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6页。
    ③《吉林省志·文化艺术志》卷三十九,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
    ④冯为群:《日本对东北沦陷时期的文艺统治》,《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2期。
    ⑤转引自曹哲:《论东北沦陷时期日伪报业统制政策及其实质》(硕士论文),2008年,第19页。
    ①孙邦主编:《伪满文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页。
    ②《最近的禁止的事项——关十报刊审查》,《满洲日日新闻》,转引自黄力华:《史述和史论:战时中国文学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80页。
    ①市川敏:《青年与艺文》,《青年文化》第一卷,第二期,1943年9月。注:市川敏是当时满洲国弘报处处长。
    ②孙陵:《边声(从长春寄)几张登极照片》,《光明》半月刊,第二卷五号,1937年2月10日,第1131页。
    ①孙陵:《我熟识的三十年代作家》,台湾成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69—70页。
    ②金伦:《我的父亲金剑啸》,《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第一辑),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印1980年版,第24页。
    ①王秋萤:《我所知道的东北沦陷期沈阳文学》,《东北文学研究史料》(第六辑),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印1987年版,第41页。
    ②《问题/质疑解答》,《大同报》,第四版,1942年7月23日。
    ③《关沫南自传》,《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第二辑),黑龙江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印1980年版,第102页。
    ①法拉克·吉伯尼着:《战争——日本人记忆中的二战》,尚蔚、史禾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9-120页。
    ②阿玛蒂亚·森:《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9年版,第39页。
    ①李春燕:《19—20世纪东北文学的历史变迁》,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①佳亚特里·斯皮瓦克:《从解构到全球批判——斯皮瓦克读本》,陈永国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页。
    ②穆儒丐:出生于北京西郊香山的满洲旗人,又名:宁裕之,原名:穆都哩、穆六田,也称穆辰公,号六田。1916年春天,穆儒丐从北京来到沈阳,开始在《盛京时报》工作,1918年1月,开始任副刊《神皋杂俎》主编,同时,他开始了创作、翻译、书评、戏评、散文等文学活动,至“满洲国”成立后仍未中断。
    ③张菊玲:《风云变化时代的旗籍作家穆儒丐》,《满洲研究》2006年第4期,第106页。
    ②菊池宽:《温泉场》,孙学义译,《盛京时报》第九版,1933年8月27日。
    ①《当前满洲的汉文报界》,《满洲评论》第五卷,第十四、十六、十七号;述之译,转引自《长春报业史料》,长春市志资料选编第7辑,《长春史志》编辑部出版1989年9月30日,第106页。
    ②黑龙江日报社新闻志编辑室编:《东北新闻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59页。
    ③署名为新:《买收东铁日满两方孰为适宜》,《大同报》,1933年5月18日,第二版。
    ④刘康:《对抗的喧哗——巴赫汀文化理论述评》,台北麦田出版社1995年版,117-118页。
    ①润译:《黄艳白侣》,《大同报》,第五版,1933年3月4日。
    ②高尔基:《二十六男和一女》,王甫之译,《大同报》,第五版,1933年6月15~25日。
    ③屠格涅夫:《老妇》,脚飞译,《大同报》,第五版,1933年5月16日。
    ④吉也则夫:《青年》,车干译,《大同报》,第五版,1933年4月9、11、12、13日。
    ①秋田雨雀作:《苏联儿童剧场素描》,张子杰译,《大同报》,第五版,1933年6月23日。
    ③德富芦花:《可怜儿》,吾晨译,《大同报》,1933年8月8日,第五版。
    ④叶渭渠:《日本艺术美的主要形态》,《日本学刊》,1992年5期。
    ⑤编者:《公开的答复》,《大同报》,1933年11月1日,第5版。
    ①夏目漱石:《夏目漱石全集.我的草枕》,东京岩波书店1994年版,第209—212页。
    ②注:《黑龙江各界人士抗日斗争》,记载“1932年1月,中共满洲省委由沈阳迁到哈尔滨。此后,哈尔滨成为我党领导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指挥中心。之后数年省委由哈尔滨派出许多负责干部,如杨靖宇、金伯阳、赵尚志、李兆麟等到义勇军、救国军和各个抗日游击队中担任领导工作。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不断发展壮大,成长为后来同日寇进行长期战斗的东北人民革命军和东北抗日联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27—228页。)
    ③莫泊桑:《可怜的小萝妸》,老木译,《大同报》,1933年4月11日~5月7日,副刊《大同俱乐部》。
    ④韩波:《散文诗》,戴望舒译,《大同报》,1936年4月11日,副刊《大同俱乐部》。
    ⑤雪莱:《云雀歌》,竹君译,《大同报》,1935年1月22~23日副刊《大同俱乐部》。
    ⑥华兹华斯:《孤独的高原割稻的女郎》,大心译,《大同报》,1933年5月7日,副刊《大同俱乐部》。
    ⑦贺夫曼:《圣史葳斯特之夜》,梁宗岱译,《大同报》,1936年4月1.3.4日,副刊《大同俱乐部》。
    ⑧舍伍德·安德森:《离别》,雪峰,《大同报》,1936年8月12日,副刊《文艺》。
    ⑨艾米尔·维尔哈仑:《玻璃房子》,姚雪痕译,1934年11月17~18日,副刊《大同俱乐部》。
    ⑩哈尔斯特隆:《鹰》,丽尼译,《大同报》,1936年6月7日,副刊《文艺》。
    ①育珂摩耳:《他想做的那个人》,郑效洵译,《大同报》,1936年5月13~16日,副刊《大同俱乐部》。
    ②柴霍甫:《那个下贱的孩子》,吴伯译,《大同报》,1933年8月30日,副刊《大同俱乐部》。
    ③柴霍甫:《君子之交》,及辰译,《大同报》,1933年12月1.2日,副刊《文艺》。
    ④高尔基:《勃罗克与娼妓》,清水译,《大同报》,1936年4月22日,副刊《大同俱乐部》。
    ⑤高尔基:《论形式主义》,苏大海译,《大同报》,1936年7月18~31日,副刊《文艺》。
    ⑥《文艺指导纲要》,民生部弘报处,1941年3月23日。
    ⑦《新满洲》,第四卷第十二号,1942年12月,“日本文学特辑”前言介绍。
    ①伯甫:《关于满洲新文艺之管窥(三)》,《大同报》,1936年3月29日,副刊《文艺》。
    ②吕钦文:《东北沦陷区的外来文学与乡土文学》,《社会科学辑刊》,1997年第3期。
    ①夏目漱石:《草枕》,李君猛译,《大同报》,1938年8月~1939年6月,共90回,《文艺》副刊。
    ②菊池宽:《温泉厂小景》,基得译,《大同报》,1939年,6月29日、7月1、4日,《文艺》副刊。
    ③夏目漱石:《猫》,林玫译,《大同报》,1938年2月9、10、11、13、16、17、19、20日,《文艺》副刊。
    ④吉田二弦郎:《云》,共鸣译,《大同报》,1940年4月2日,《文艺》副刊。
    ⑤武者小路实笃:《龄》,共鸣译,《大同报》,1938年7月27~31日,《文艺》副刊。
    ⑥宇野浩二:《贪心的农夫》,孔昭生译,《大同报》,1939年6月29日,《学习园地》副刊。
    ⑨黄万华:《史述和史论:战时中国文学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1页。
    ①雪笠:《麦田里的兵队》,《大同报》,1938年10月22日,第6版。
    ②季守仁:《满洲文坛结算与展望》,《大同报》,1940年1月7日,第6版。
    ①韩护:《关于麦田里的兵队》,《大同报》,1939年10月3、5、7、11日,第6版。
    ④编者:《写在刊载〈白兰之歌〉的前面》,《大同报》,1939年11月23日,第6版。
    ①梅娘:《献》,《大同报》,1939年11月28日,第6版。
    ②长谷健:(1904—1957),本名藤田正俊。小说家、儿童作家。1939年,因《浅草的孩子》而获得芥川文学奖。
    ①长谷健:《在满洲所见的孩子》,《大同报》,1940年9月18日,第4版。
    ③小田岳夫:《日本底延长?》,《大同报》,1940年10月23日,第4版。
    ①吉屋信子:《旷野上的人们》,《大同报》,1940年11月20、27日,第4版。
    ②冈田槙子:《寄自北满之旅》,《大同报》,1940年12月19、25日,第4版。
    ①《久米正雄氏谒张总理留影》,《盛京时报》,《神皋杂俎》,1939年4月6日,第四版。
    ②《漫画家田河水泡近照》,《盛京时报》,《神皋杂俎》,1939年4月13日,第四版。
    ⑤国木田独步:《友情的消灭》,孝武译,《盛京时报》,1939年4月29日,第四版。
    ①石川啄木:《一个人去吧》,孝武译,《盛京时报》,1939年5月11日,第四版。
    ②吉田弦二郎:《日暮了》,孝武译,《盛京时报》,1939年6月12日,第四版。
    ①吉田弦二郎:《十一月的言辞》,弘毅译,《盛京时报》,1940年10月31日,第四版。
    ②德富芦花:《风》,惠村译,《盛京时报》,1939年2月10日,第四版。
    ③德富芦花:《春底悲哀》,弘达译,《盛京时报》,1940年8月9日,第四版。
    ②立野信之:《黄土地带——第八路军讨伐从军》,宫希元译,《大同报》,《文艺》,第四版1939年8月26日。
    ①立野信之:《黄土地带——第八路军讨伐从军》,宫希元译,《大同报》,《文艺》,第五版1940年4月3日。
    ②石川啄木,动子译:《月和钟》,《大北新报》,《荒火》,1941年5月18日,第六版。
    ①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满洲国史》(分论)(上),吉林省内部资料,第112~113页。
    ①黑龙江日报社新闻编辑室编着:《东北新闻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76页。转自:《滨江日报》,1944年3月17日、4月7日出版。
    ②注:以上满洲被捕作家的信息来自于蒋蕾博士论文《东北沦陷区报纸文学副刊的政治身份与文化身份》,2008年,第190页。
    ①《确立临战体制》,《大同报》,1941年12月9日,头版。
    ②《马来上陆歌》,《大同报》,1942年1月15日,第四版。
    ③《菲律宾上陆歌》,《大同报》,1942年1月16日,第四版。
    ④《婆罗洲进军歌》,《大同报》,1942年1月23日,第四版。
    ①《马尼拉陷落歌》,《大同报》,1942年1月21日,综合版,第四版。
    ②《热带人的新年》,《盛京时报》,1942年1月12日,综合版,第四版。
    ③《我们的南洋:新几尼亚岛素描》,《盛京时报》,1942年2月9~10日,综合版,第四版。
    ④《南国佳境:菲律宾风景简写》,《盛京时报》,1942年1月29日,综合版,第四版。
    ⑤《缅甸安达曼岛的居民语言装饰》,《盛京时报》,1942年5月30日,综合版,第四版。
    ⑥《爪哇素描》,《盛京时报》,1942年7月19、20、21、23日,8月2日,综合版,第四版。
    ⑦《婆罗洲的马来人》,《盛京时报》,1943年5月15日,夕刊,第二版。
    ⑧《菲律宾之产业》,《盛京时报》,1943年11月18、19日,夕刊,第二版。
    ⑨漥田利平:《明“左北路军”进路调查》,李福山译,《盛京时报》,1943年1月23~26日,夕刊,第二版。
    ⑩尾崎士郎:《菲岛从军回顾录》,姚任译,《盛京时报》,1942年12月12日,夕刊,第二版。
    ①尾崎士郎:《菲岛从军回顾录》,姚任译,《盛京时报》,1942年12月13日,夕刊,第二版。
    ②之白译:《那其斯文学概貌》,《大同报》,1942年1月14、15、16日,第四版。
    ③佐藤武夫:《建筑分野上的法西斯文化》,东翔译,《盛京时报》,1942年7月9日,第四版。
    ④郎西:《第一次欧战后德国文学》,《盛京时报》,1942年12月9、15日,第三版。
    ⑤《轴国德意志的动态》,《盛京时报》,1942年7月2日,夕刊,第二版。
    ⑥高木金之助:《生产战中枢——意大利战时经济确立》,程成译,《盛京时报》,1943年5月15日,夕刊,第二版。
    ⑦志摩达夫:《罗斯福蔡其尔败战会谈记》,信夫译,《大同报》,1942年2月15、20日,第四版。
    ⑧尼哥娄译:《英美罪恶史》,《盛京时报》,1942年4月5、12、19、26日,5月10、17、31日,《每周一页》,第二版夕刊。
    ①某部长记:《日海军落下伞部队战记》,姚怡远译,《盛京时报》,1943年9月11日,夕刊,第二版。
    ②矢崎弹:《决战文学的理念构想》,于弘毅译,《盛京时报》,1944年4月21、22、23日,夕刊,第二版。
    ③大林清:《无军火的战场》,允修译,《康德新闻》,1943年9月13、20、27日,10月8日,副刊《新文坛》。
    ④公常:《决战下半岛女学生》,《大北新报》,1943年11月20日,副刊《青少年》。
    ⑤坪田让治:《壮途》,张晃译,《康德新闻》,1944年2月13日,副刊《新文坛》。
    ⑦火野苇平:《陆军(北边)》,婴节译,《康德新闻》,1943年7月4~9月18日,共15次,副刊《康荘》。
    ⑧火野苇平:《衣裳和星》,1944年4月6、11、13日,副刊《神皋杂俎》。
    ⑨火野苇平:《创与歌、剑与歌》,1944年4月26、28、29,5月4日,副刊《神皋杂俎》。
    ⑩火野苇平:《创与歌、剑与歌》,1944年4月26日,副刊《神皋杂俎》。
    ①火野苇平:《陆军(北边)》,婴节译,《康德新闻》,1943年7月5日,副刊《康荘》。
    ①耿德华:《被冷落的缪斯—中国沦陷区文学史(1937一1945)》,张泉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38页。
    ②《大东亚文学者大会》,上海:中华日报社编篡室,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十一月出版,第7页。
    ③《大东亚文学者大会》,上海:中华日报社编篡室,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十一月出版,第11页。
    ④林鼎:《大东亚文学者会议中》,《盛京时报》,1943年1月20、27日,2月3、10日。副刊《文艺》。
    ①林鼎:《大东亚文学者会议中》,《盛京时报》,1943年1月20日。副刊《文艺》。
    ②《集结文化战士总力/将再开大东亚文学者大会》,《盛京时报》,1943年3月30日,第五版。
    ③《会场充满必胜信念/文学者大会代表各发宏论》,《盛京时报》,1943年8月27日,第三版。
    ④《以兴亚议题为中心/文学者大会第一日热烈紧张》,《盛京时报》,1943年8月28日,第三版。
    ⑤《大东亚决战文学会》,《盛京时报》,1943年8月29日,第三版。
    ⑥《写在东文闭幕以后》,《盛京时报》,1943年9月1日,副刊《神皋杂俎》。
    ⑦浅原六郎:《文学者大会感想》,《大北新报》,1943年9月5日,副刊《新生》。
    ⑧林鼎:《大东亚文学者会议中》,《康德新闻》,1943年9月6、13、20、27日,10月18日,副刊《新文坛》。
    ⑨《大东亚文学者大会/笔之衡锋加强战力》,《康德新闻》,1943年9月18、19、21日,副刊《康荘》。
    ⑩周作人:《大东亚文学的中国的文学趋向》,《康德新闻》,1943年12月5日,副刊《新文坛》。
    11由田清三,林鼎译:《大东亚文学者会议的实践方策》,1943年12月5日,副刊《新文坛》。
    ①《当前满洲的汉文报界》,《满洲评论》第五卷第十四、十六、十七号;述之译,转引自《长春报业史料》,长春市志资料选编第7辑,《长春史志》编辑部出版1989年9月30日,第106页。
    ②罗继祖:《鲁诗堂谈往录》,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173-174页。
    ①《马克思葬下时恩格斯的演说》,《盛京时报》,1933年5月17日第六版。
    ②Lakoff,George&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p22
    ③Lakoff,George&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p3
    ①高尔基着:《论苏联新生活——古老都的消灭》,艾钿译,《盛京时报》第六版,1933年8月6日。
    ①高尔基:《论新闻和科学》,北京:新华出版社,1981年,第3页。
    ①雨竹:姓名不详,在《盛京时报》副刊翻译了大量的作品。翻译作品主要是来自日文。
    ②雨竹译:《史太林》,《盛京时报》,第五版,1934年10月17日。
    ①儒丐:《间接翻译论》,《艺文志》,1944年3月(一卷五号),第74页。
    ①Derek Melser.The Aet of Thinking.Boston:The MIT Press,2004:pl67.《作为行动的思考》
    ①权:《生命的力》,《大同报》,第五版,1933年8月6日。
    ③黑龙江日报社新闻志编辑室编着:《东北新闻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08页。
    ④三郎:《一封公开信》,《大同报》副刊《大同俱乐部》,第5版,1933年7月31日。
    ⑨于雷译,李乔校:《敌伪秘件》,《东北文学研究史料》,第6辑,1987年12月,第153页。
    ①《高尔基的新剧声宏》,《大同报》,第五版,1933年5月18日。
    ①瞻:《高尔基的大学》,《大同报》,第五版,1933年7月8日。
    ②巴克希着:《高尔基》,杨瑞麟译,第五版,1933年10月10日。
    ③《荒谬绝伦之暴日阴谋方案》,《申报》,第三版,1933年3月19日
    ②孙陵:《我熟识的三十年代作家》,台湾成文出版社,1980年5月20日,第66页。
    ③陵:《为满洲新文坛致意》,《大同报》副刊《满洲新文坛》,1935年5月28日。
    ④小梅:《怀想》,《大同报》,第九版,1935年6月4日。
    ①孙陵:《边声(从长春寄)》,《光明》,二卷五号(1937年2月10日),第1133页。
    ②孙陵:《边声后记》,《光明》,三卷四号(1937年7月25日),第255页。
    ①闻:《高尔基之死》,《大同报》,第5版,1936年7月3日。
    ②《苏联文坛泰斗——高尔基先生逝世》,《大同报》,第八版,1936年7月15日。
    ①紫扬:《悼高尔基》,《大同报》,第5版,1936年8月29日。
    ②《木刻》,《大同报》,第5版,1936年8月29日。
    ①陵:《应该“有罪”》,第5版,1936年8月29日。
    ②《高尔基棺侧之坐夜》,《大同报》,1936年8月30日,第5版。
    ③《由高尔基灵柩告别式场同盟馆》,《大同报》,1936年8月30日,第5版。
    ④陵:《纪念M.高尔基》,《大同报》,1936年8月30日,第5版。
    ⑤冯为群:《日本对东北沦陷时期的文化统治》,《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2期,第234页。
    ①孙陵:《〈边声〉后记》,“为什么我要写边声”(续),《光明》,三卷五号(1937年8月10日),第311页。
    ②李季风:《满洲文坛杂感(十一)》,《华文大阪每日》,第四卷第六期,1940年6月。
    ③《滨江省弘报股强化弘报机能》,《滨江日报》,1940年1月22日,第3版。
    ①利科·保罗:《活的隐喻》,汪堂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65页。
    ②利科·保罗:《活的隐喻》,汪堂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78页。
    ①维鲁哈阿连:《群众》,木公译,《大同报》,1938年10月7日,第六版,《翻译专页》。
    ②郭沫若:《创造季刊》,第一卷,1923年,第2期。
    ①维鲁哈阿连:《群众》,木公译,《大同报》,1938年10月7日,第六版,《翻译专页》。
    ③译者:《碎屑》编者语,《大同报》,1938年7月24日,第六版,《翻译专页》。
    ④《特载预告》,《大同报》,1940年9月3日,第6版。
    ①媚娘:《天使》译者言,《大同报》,1940年11月13日,第四版,《海外文学专页》。
    ①莱蒙托夫:《恶魔》,糸已译,《大同报》,1940年9月25日,第四版。
    ①漱尘:《曾文正之研究》,《盛京时报》,1940年8月15日,第三版。
    ②剪伯赞,郑天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44页。
    ②关沫南:《1940年的文坛杂感》,《大北新报》,1941年1月1日,第六版。
    ②王秋萤:《刊行缘起》,《文选》,第一辑,奉天文潮书局刊行,1939年12月。转自黄玄(王秋萤):《东北沦陷期文学概况(二)》,《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第6辑,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1983年4月,第129一130页。
    ①关东雁:《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学》,《大北新报》,1938年3月4日。
    ②保罗.利科,汪堂家译:《活的隐喻》,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119页。
    ③齐藤弘夫,纯生译:《大东亚战争与满洲国》,《盛京时报》,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4日,副刊《神皋杂俎》。
    ①好富正臣,林鼎译:《与兴亚细亚的圣战》,《盛京时报》,1942年2月13~3月3日,副刊《神皋杂俎》。
    ②杉村勇造,林鼎译:《大东亚战争与文化共同体》,《盛京时报》,1942年3月21~27日,副刊《神皋杂俎》。
    ③福田晴夫,林鼎译:《满洲的劳务新体制》,《盛京时报》,1942年5月26~6月8日,副刊《神皋杂俎》。
    ④李文信:《辽阳汉代文化调查通信》,《盛京时报》,1942年5月26~6月2日,副刊《神皋杂俎》。
    ⑤布鲁斯,荘译:《她的爱》,《盛京时报》,1939年4月28日,副刊《文艺》。
    ⑥安德烈.纪德,李牧之译:《文学》,《盛京时报》,1939年7月8日,副刊《文艺》。
    ⑦威雷秀马尔丁,许家棣译:《劝告》,《盛京时报》,1942年5月8日,副刊《文学》。
    ⑧屠格涅夫,足音译:《屠格涅夫散文诗》《盛京时报》,1942年9月23日、10月21日,副刊《文学》。
    ①山岸德平,了白译:《日本文学上的汉诗》,《盛京时报》,1940年3月6.13.20日,《文艺》。
    ②欧阳万舞:《萧洛霍夫和“静静的顿河”》,《盛京时报》,1942年1月21.28.日,2月4日,《文学》。
    ③山川草草:《日本开拓文学的翻译》,《盛京时报》,1942年11月11日,副刊《文学》。
    ①欧阳万舞:《萧洛霍夫和“静静的顿河”》,《盛京时报》,1942年1月21日,《文学》。
    ③佐藤武夫,东翔译:《建筑分野上的法西斯文化》,《大同报》,1942年7月9日,副刊《艺文》。
    ④吉村公三郎,素人译:《谈防谍影片之制作》,《大同报》,1942年9月3日,副刊《影剧》。
    ⑤火野苇平,婴节译:《康德新闻》,《康荘》,1943年7月4日~9月18日,副刊《新文坛》。
    ⑥大林清,允修译:《无军火的战场》,《康德新闻》,1943年9月13日~10月8日,副刊《新文坛》。
    ⑦冈本隆,林鼎译:《日系开拓文学概观》,1944年5月22日~副刊6月4日,副刊《新文坛地方文艺特刊》。
    ⑧翰斯.耶金克,野丁译:《海怪》,《大同报》,1942年8月8.9.11日,副刊《艺文》。
    ⑨尼古莱.阿穆尔斯,菲莉译:《菲莉》,《康德新闻》,1942年8月8.9.11日,副刊《艺文》。
    ⑩普式庚(普希金),商均译:《普式庚的书简》,《康德新闻》,1944年3月26日,副刊《新文坛》。
    ①吉田弦二郎,木□:《怀乡》,《大同报》,1942年8月18日,副刊《艺文》。
    ②George Lakoff and Mark Johnsen. 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o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New Yoek: Basic Books(1999).p77.
    ①谷实:《满洲新文学年表》,《满洲新文学史料》,开明图书公司,1944年1月。
    ②季风:《短简》,《大同报》,1941年10月11日,第三版,副刊《我们的文学》。
    ①[印]阿玛蒂亚·森:《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页。
    1.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2.王建中、白长青、董兴泉编:《东北现代文学研究论文集》,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年。
    3.张毓茂:《东北新文学论丛》沈阳:沈阳出版社,1989年
    4.钱理群:《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7卷,8册),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5.东北编写组:《东北现代文学史》沈阳:沈阳出版社,1989年
    6.冯为群等:《东北沦陷时期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沈阳:沈阳出版社,1992年。
    7.逢增玉:《东北作家群与黑土地文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
    8.李春燕编:《东北文学综论》,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
    9.李春燕编:《东北文学史论》,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
    10.沈卫威:《东北流亡文学史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11.黄万华:《史述和史论:战时中国文学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李春燕编:《东北文学文化新论》,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
    13.李春燕编:《19一20世纪东北文学的历史变迁》,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
    14.冯为群、李春燕:《东北沦陷时期文学新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
    15.邢富群:《从荒原走向世界—东北文学论》,大连:大连海运学院出社,1992年。
    16.孙中田:《镣铐下的缪斯——东北沦陷区文学史纲》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
    17.张毓茂编:《东北现代文学大系1919-1949》沈阳:沈阳出版社,1996年。
    18.钱理群编:《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封世辉:《资料卷·前言》,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19.山田敬三、吕元明:《中日战争与文学一中国现代文学的比较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20.梅娘:《我与日本文学》,《梅娘近作及书简》,同心出版社2005年
    21.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
    22.温佩筠译:《阿霞》,精益印书局,1941年。
    23.《产业》,伪满洲行政学会编,1935年。
    24.赵新言:《倭寇对东北的新闻侵略》,东北问题研究社,民国二十九年。
    25.《满洲作家论集》,1943年,实业印书馆。
    26.《东北作家近作集》,民国二十五年,光明半月刊社。
    27.新中国建设学会:《日人对我东北言论集》,新中国建设学会出版科,民国二十一年。
    28.里见甫:《满洲国现势》,满洲国通讯社,1936年(康德三年)。
    29.单外文译:《鲁迅传》,新京艺文书房,1941年(康德十一年)。
    30.季疯:《杂感之感》,1940年(康德七年初版)。
    31.刘疑迟:《同心结》,新京艺文书房,1943年(康德十年)。
    32.奥斯托洛斯基:《雷雨》,李吉圃译,关东出版社,1942年(康德九年)。
    33.臧健飞:《南洋的风光》,:新京书店,1942年(康德9年)。
    34.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民国人物碑传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35.彭放编:《黑龙江文学通史》,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2年
    36.刘慧娟:《东北沦陷时期文学史料》,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
    37.张岩:《滨江时报》研究,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
    38.王向远:《中日现代文学比较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39.王向远:《笔部队”和侵华战争一对日本侵华文学的研究与批判》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1999年。
    40.王向远:《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一学者、文化人的侵略战争》,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年。
    41.邢丽雅、周彦:《近代日本侵华政策演变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42.沈予:《日本大陆政策史(1868一194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43.朱冬生:《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长春:解放军出版社,2008年。
    44.陈永发、沙培德的书评《关于满洲国之建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四十四期。(民国93年6月)
    45.田和等人:《关东文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46.孙邦等:《伪满文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
    47.辽宁省档案馆编:《日本侵华罪证档案新辑》第11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48.吉林社科院编:《伪满洲国史料》第1、17、18、19册,长春,内部资料。
    49.刘凤云等编《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50.高乐才:《日本“满洲移民”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51.范立君:《近代关内移民与中国东北社会变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52.余子侠、宋恩荣:《日本侵华教育全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53.王野平:《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
    54.王承礼等编:《苦难与斗争十四年》,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
    55.武强:《日本侵华时期殖民教育政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
    56.董炳月:《“国民作家”的立场——中日现代文学关系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6。
    57.秦弓:《觉醒与挣扎一20世纪初中日“人”的文学比较》,上海:东方出版社,1995年。
    58.张泉编:《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史料与研究》(第一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7年
    59.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下卷)》,昭明出版社有限公司1,978年。
    60.[清]杨宾:《柳边纪略》
    61.路遇:《清代和民国山东移民东北史略》,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
    62.钟锑之:《东北移民问题》,上海:上海日本研究社,1931年。
    63.葛剑雄:《简明中国移民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4.葛剑雄编:《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65.葛兆光:《宅兹中国》,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66.《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
    67.左学德:《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史》,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998年。
    68.古明义等主编:《日本侵占旅大四十年史》,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
    69.齐红森主编:《日本对华教育侵略》,昆仑出版社,2005年6月
    70.复旦大学历史系:《沙俄侵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71.《沙俄侵华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72.史桂芳:《“同文同种”的骗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73.孙陵:《我熟识的三十年代作家》,台湾成文出版社1980年。
    74.陈纪滢:《三十年代作家直接印象记》,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75.许纪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
    76.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77.中央档案馆编:《伪满洲国史的统治与内幕一伪满官员供述》,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78.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79.张涨贤等编:《东北亚政治经济问题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
    80.步平:《跨越战后——日本的战争责任认识》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81.谢天振编:《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
    82.王宏志:《翻译与文学之间》,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83.王宏志:《翻译史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
    84.刘心皇:《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1980年。
    85.刘心皇:《抗战时期沦陷区地下文学》,台北:台湾正中书局,1985年。
    86.赵稀方:《翻译与新时期话语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87.赵稀方:《后殖民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88.傅道彬,王秀臣:《郑孝胥和晚清文人的文化遗民情结》,《北方论丛》总期171期,2002年1期。
    89.韩山保:《东北沦陷时期的奴化教育》,《长春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4期。
    90.胡庆祝:《东北沦陷时期日本奴化教育及其危害》,《学术交流》总期215期,2012年2期。
    91.张泉:《殖民语境中文学的民族国家立场问题》,《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2期。
    92.上官缨:《东北沦陷区“日系”作家》,《吉林日报》,2002年9月21日,第7版。
    93.卞策:《东北沦陷时期报纸文艺副刊研究综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12期。
    94.李倩:《日据吉林时期的文化专制与奴化教育》,《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6期。
    95.王艳华:《“满映”与电影的国策思想宣传》,《东北师大学报》,2008年2期。
    96.曲晓范、潘华:《中岛真雄与近代中国东北的日本殖民化报纸》,《日本学论坛》,2007年3期。
    97.郭渊:《清末民初东北进步报刊的境遇及其历史作用》,《学术交流》,2008年11期。
    98.焦润明:《〈盛京时报〉广告所见日本对东北的奴化与掠夺》,《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1期。
    99.曲广华、于海波《东北沦陷时期日本的殖民宣传》,《民国档案》,2010年3期。
    100.刘晓丽:《伪满洲国时期《青年文化》杂志考述》,《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4期。
    101.[美]耿德华((EdwardM.Gurm)张泉译:《被冷落的缪斯一中国沦陷区文学史(1937一1945)》,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102.[美]周明之:《近代中国的文化危机:清遗老的精神世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
    103.[美]柯博文,马俊亚译:《走向“最后关头”一中国民族国家构建中的日本因素(1931一1937)》,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104.[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一日本文化的类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
    105.[美]斯皮万克:《斯皮万克读本》,陈永国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06.[美]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
    107.[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
    108.[美]何伟亚、刘天璐等译:《英国的课业:19世纪中国的帝国主义教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109.[美]霍米·巴巴:《黑人学者与印度公主》,生安锋译,《文学评论》2002年第5期。
    110.[美]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张燕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111.[美]彼得·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
    112.[美]罗伯特·诺奇克:《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113.[美]Walter Young:《美报之华人满洲移民运动观》,《东方杂志》第25卷第24号。
    114.[斯洛文尼亚]齐泽克、阿多尔诺:《图绘意识形态》,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15.[英]巴特·穆尔·吉尔伯特:《后殖民理论》,陈仲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116.[英]罗伯特·杨:《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容新芳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
    117.[英]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118.[英]鲍桑葵:《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汪淑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119.[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120.[法]德勒兹、加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
    121.[法]德勒兹文:《纪念福柯逝世20周年——欲望与快感》,于奇智译,《世界哲学》,2005年1期。
    122.[苏]鲍里·斯罗曼诺夫:《俄国在满洲》,商务印书馆,1980年。
    123.[苏]B·阿瓦林:《帝国主义在满洲》,商务印书馆,1980年。
    124.[澳]安德鲁·文森特:《现代政治意识形态》,袁久红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125.[瑞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原型与集体无意识》,徐德林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
    126.[印]阿玛蒂亚·森:《身份与暴力——一种命运的幻想》,李风华等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127.[印]阿玛蒂亚·森:《理性与自由》,李风华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128.[日]冈田英树:《伪满洲国文学史》,靳丛林译,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
    129.[日]子安宣邦:《东亚论一日本现代思想批判》,赵京华编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130.[日]满洲国史编籑刊行会编:《满洲国史》(上、下分论),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吉林省内部资料,1990年。
    131.[日]满洲国史编籑刊行会编:《满洲国史》(总论),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吉林省内部资料1990年。
    132.[日]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篡:《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校,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133.[日]日本广播协会编:《皇帝的密约:满洲国最高的隐秘》,天津编译中心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9年。
    134.[日]依田熹家:《日本帝国主义研究》,卞立强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
    135.[日]依田喜家:《日本帝国主义的本质及其对中国的侵略》,卞立强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年。
    136. Rana Mitter, The Manchurian Myth:Nationalism, Resistance, and Collaboration in Modern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0.
    137. Prasenjit duara,Sovereignty and Authenticity: Manchukuo and the East Asian modern,Lanham: Rowman&Littlefield Publishers,2003.
    138. C Wright Mills,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139. Gilles Deleuze, Felix Guattari. Anti—Oedip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Universityof Minnesota Press Minneapolis,1983.
    140. Homi.K.Bhabha, The other Questson:Stereotype,Diserination and the Diseourse ofColonialism in The Loeation of Culture,1994.
    141. James L. H evia, English Lessons: The Pedagogy of Imp er ialism in Nineteenth..centur yChina. Durham: Duke Universit y Press,2003.
    142. Lucy S. Dawidowicz: The war against the Jews1933-45,Published in pelican Books1987.
    143.西原和海、川俱俊:《满洲国文化一中国东北时代》,东京都三底市新川,廿石沙誉房,2005.
    144.鹤见佑辅:《后藤新平》(第二卷),大连:后藤新平伯传记编委会,1937.
    145.山口重次:《民族协和の道》大连:满铁社员会,1941.
    146.冈野鉴记:《民族协和の具现》奉天:株式会社奉天大阪屋号书店,1943.
    147.米野丰实:《移住のは栞满洲招く》大连:满洲日日新闻社,1936.
    148.福富八郎:《昭和十六康德八年满洲年鉴》大连:满洲日日新闻社大连支社,1940.
    149.加纳三郎:《满洲文化のために》,大连:作文发行所,1941.
    150.安冈正笃:《满蒙统治の王道的原则》金鸡学院,1932.
    151.中野江汉:《王道讲话》偕成社,1938.
    152.福富八郎:《昭和十七年满洲年鉴》大连:满洲日日新闻社,1941.
    153.西田胜编集:《近代日本と“伪满州国”》东京:不二出版,199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