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变迁与组织创新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城市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生产要素和产业在空间聚集的必然结果。城市从来就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与其周边广大的区域及邻近的城市有着密切的经济和社会联系,城市发展的过程也是城市与其所影响的区域之间不断交流过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已有的城市规模持续扩张,新兴城市不断涌现,城市间的各种联系日益紧密,区域内已形成了一个以不同规模和层次的城市为主体组成的城市体系,这些城市体系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并支配和影响着世界经济格局及演变趋势。研究没有腹地区域的城市同研究没有城市的区域一样已没有多少意义。
     随着一定地域内城市体系的不断完善,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大城市地区(Metropolitan District)、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s)、都市连绵区(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 MIR)等对不同规模和层次的城市体系进行描述的概念,这些概念是地域城市化的特殊空间表现形式,是对由中心城市、城市边缘区、城市远郊区、卫星城市、人口聚集区的中间地带及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地带等空间要素综合归纳的结果。在综合了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城市区域的概念,城市区域是指非农业人口聚集的城市建成区与其具有内在的、广泛的经济及社会联系的城乡地区之间,在生产要素集聚与扩散中过程中,形成以中心城市(群)为依托,与具有经济关联和经济辐射所及的腹地城镇共同构成在生产、流通等方面紧密联系、互相协作的经济综合体。城市区域可以划分为大城市区域(全国性的)、中等城市区域(地区性)和基本城市区域(地方性)三个层次。在此基础上,论文研究了城市区域的基本特征、城市区域的内部结构、城市区域的发展阶段及城市区域形成发展过程中的空间扩散规律。在城市区域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区域经济一体系的概念及表现,作者认为城市区域经济一体化应当包括五个方面,即:城市区域内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及服务市场的一体化;城市区域产业分工的一体化;城市区域空间布局的一体化;城市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的一体化及城市区域内资源环境开发与管理的一体化。城市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社会分工的内在要求,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提出城市区域及经济一体化概念的基础上,论文对中国城市区域的发展
    
    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变迁与组织创新
    现状及特点进行了研究。论文首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行
    了分析、评价。建国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在波折中缓慢前行,纵观中国半个世
    纪的城市发展,可以看出,中国的城市化总体上是一个以政府为主导自上而下
    的人为城市化过程。中国城市化制度形成的根源在于,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
    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型发展战略,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我国当时
    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的资源享赋及资源动员能力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为了解决
    这一问题,在建国之初基本上形成了“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城市化的
    进程、方向、规模、布局等都是政府直接调控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
    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一定区域内不同规模和层次的城市
    之间经济和社会联系日益紧密,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正在形成以几个特大
    城市为主导的大城市区域,中国经济正在进入以城市区为主导的新阶段,大城
    市区域正在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体和核心。作者在总结了前人关于中国城市
    区域划分的相关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我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区域、珠江三
    角洲城市区域及京津城市区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内部结构和发展趋
    势。
     随着中国不同规模和层次的城市区域快速发展,城市之间的内在经济和社
    会联系日益加强,城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但是中国城市区域经济一
    体化进程中仍面临一系列问题。作者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
    区域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它表现在:一是在城市区域内要素市场、产品市
    场及服务市场分割依然存在:二是城市区域内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尚未形成;
    三是城市区域空间布局的非一体化:四是城市区域内重大基础设施供给不足与
    供给过度并存;五是城市区域内环境与资源问题日益突出等方面。城市区域一
    体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影响了城市区域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它
    表现在资源配置上的无效率、城市区域内产业竞争力的下降、城市区域内企业
    组织结构的低度化及城市区域内合理的城市体系难以形成等方面。
     中国城市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形成的?作者从制度经济
    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城市区域非一体化产生的原因在于区域经济
    发展过程中存在由于市场化改革没有完成而引起的政府缺陷和市场缺陷,以及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性政府缺陷和市场缺陷,同时由于存在政
    府缺陷和市场缺陷而引起了城市区域协作组织缺陷,概括起来,城市区域非一
    体化的根源在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制度缺陷。作者论述了政府缺陷的表现,
    
    内容摘要
    进步分析的政府缺陷)}爹成的原因,即:’已是城一币区域内的地方政府组
Formation of city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industry and production factor conglomeration. There are firmly economic and social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cities and their near region.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existing cities continuously expanding, burgeoning cities emerging cosmically, the various connections between cities strengthen and the urban system composed of different scale and level cities and towns is coming into being. The urban systems are controlling and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economy. It's meaningless to research the urban without inner land and to research region without cities.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system,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cholars bring forward some concepts on it, such as Metropolis District, 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 and so on. These concepts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space appearance of urbanism, which is composed of central city ,city edge district, urban district and satellite town. On the basis of these,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Urban Region .The Urban Region can be divided into Great Urban Region, Medium Urban Region and Essential Urban Region.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basic feature of Urban Region ,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Urban Region and the developing stages of Urban Reg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the Urban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The author thinks that Urban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should include 5 portion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product market,service market and production factor in Urban Region;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Regional industrial distributi
    on;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Regional spacing layout;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Region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Urban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is the inner requirement of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dissertation stud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 Region. Firstly the paper analyses and apprais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ism. we can find out
    
    
    
    the urbanism of China is government dominating urbanism. After the set up of PRC,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elected the "'up and surpass strategy", and they put more priority on the development of heavy industries. This induced sharp contradictories between national resources and the goals.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 government organized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institution. Since reforming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y, Chinese Urban Regions are becoming the core and main parts of national economy.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development of Pearl River Delta Urban Region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Region and Beijing and tianjian Urban Region.
    With development of the different scale and level Urban Regions, the inner connections between cities strengthen increasingly,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accelerates continuously, but there still are many problems that Urban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facing with. The author discusses systematically the major problems: l.The segmented production factor market, commodity market and service market in the Urban Region; 2.The reasonable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in Urban Region has not been formed; 3.Urban Region space layout is not integration; 4.The supplement of crucial infrastructure is deficiency or excess in Urban Region; 5. The confliction betwee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is becoming outstanding in Urban Region.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problem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Institutional Economy. The reasonable interpretation of low level Urban Region's integration is the market institution defects and government institution defects, which reduces the defect of Urban Regional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government defect that is the local government in Urban Region Organization has become an independent decision-maker who want to pursue the maximized economic benefi
引文
1、伍山林,《企业性质解释:节约交易费用与利用社会生产力》,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顾江,《规模经济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3、陈栋生,《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4、江曼琦,《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经济分析》,人民出版社,2001;
    5、李克,《适度差距与系统优化: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区域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6、王放,《中国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2001
    7、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之路: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商务印书馆,2001
    8、李继东,《21世纪中国地缘经济战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9、杨小凯,《经济学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0、张可云,《区域大战与区域经济关系》,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
    11、钱德勒,《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2、陆军,《城市外部空间运动与区域经济》,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13、黄作平,《中国经济区域新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14、宋栋,《中国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实证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15、冯宗宪,《经济空间场理论与应用》,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16、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7、王缉慈,《新的产业空间——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与布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8、王茂林,《新中国城市经济50年》,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19、马俊亚,《规模经济与区域发展:近代江南地区企业经营现代化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0、饶会林,《城市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1、饶会林,《城市经济理论前沿课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2、蔡孝箴,《城市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23、郭鸿懋,《城市宏观经济》,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24、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科学出版社,1995
    25、克鲁格曼,《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6、克鲁格曼,《地理与贸易》,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7、索洛,《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商务印书馆,1999
    28、琼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导引》,商务印书馆,1999
    29、钟坚,《世界硅谷模式的制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0、周振华,《体制变革与经济增长:中国经济与范式分析》,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
    31、杨先明,《发展阶段与国际直接投资》,商务印书馆,2000
    32、康芒斯,《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97
    33、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出版社,1995
    34、伍华佳,《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5、秦宝庭,《知识与经济增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6、钱时惕,《科技进步与世界经济发展》,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37、刘元春,《交易费用分析框架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8、谢文蕙,《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39、史清琪,《中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中国工业出版社,2000
    40、丁健,《现代城市经济》,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41、史清琪,《中国产业发展报告》,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42、胡序威,《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集与扩散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3、胡志坚,《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分析与国际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4、王春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科技竞争之路》,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45、高志前,《中国区域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
    46、江小涓,《体制转轨中的增长、绩效与产业组织变化》,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47、杨来立,《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
    48、魏杰,《现代产权制度辨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49、刘群德,《制度与创新:中国城市制度的发展与改革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50、吕印良,《城市发展的经济学分析》,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
    51、何劳天,《产业技术进步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52、李晓东,《信息化与经济发展》,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
    53、齐建珍,《知识经济与老工业基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4、胡鞍钢,《知识与发展:21世纪新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5、劳拉詹南,《金融地理学》,商务印书馆,2000
    56、迪屈奇,《交易成本经济学:关于公司的新的经济意义》,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57、顾朝林,《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58、卓勇良,《空间集中化战略:产业聚集、人口集中与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59、王生富,《信息时代中国的现代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60、左美云,《知识经济的支柱产业:信息产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1、周叔莲,《中国工业增长与结构变动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62、吴海林,《中国高新区导论》,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
    63、周一星,《城市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4、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65、汪斌,《国际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导论:一个一般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应用分析》,2001
    66、韦森,《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导论》,上海三联出版社,2001
    67、陈向东,《影响世界技术和知识流动》,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
    68、钱颖一,《经济学家论说硅谷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69、刘诗白,《构建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70、张京祥,《城镇群体系空间组合研究》,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9
    71、张五常,《经济学解》,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72、艾萨德,《区域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3、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0
    74、科斯,《财产权力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8
    
    
    75、勒旋,《经济空间秩序》,商务印书馆,1995
    76、谭成林,《区域经济空间组织原理》,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77、陈东生,《跨世纪的中国区域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78、贾根良,《劳动分工、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79、王育民,《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生文,1999
    80、王克,《城市发展的空间分析》,博士论文,1999
    81、钱智,《中国区域经济联系的理论与实践》,中科院地理所博士论文,1998
    82、骆泽言,《创新、外部性与区域经济长期增长》,南开博士论文,1998
    83、黄丽,《国外大都市区治理模式研究》,博士论文,2001
    84、宋迎昌,《中外大都市区的组织与管理体制》,博士论文,2001
    85、庞效民,《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政策与实践》,中科院地理所博士论文,2001
    86、薛东前,《城市群空间演化与城市区域土地潜力》,中科院地理所博士论文,1999
    87、余钟夫,《制度变迁与经济利益》,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88、姚士谋,《中国城市群》,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89、冯云廷,《城市聚集经济》,东北财政大学出版社,2001
    90、李军林,《制度变迁的路径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91、张允宽,《中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改革研究报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92、孙天琦,《产业组织结构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93、陈东琪,《打破地方市场分割》,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1、Arthur O'Sullivan, Urban Economics, McGrwa Hill Education, 1993
    2、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s, World Bank,Washington, DC.,1991
    3、Henderson, J.V., Urban Development: Theory and Illus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98
    
    
    4、Barnett, The Fractured Metropolis. Westview Press, Boulder, Co., 1995
    1、费洪平,企业地理研究综述,《地理研究》,1993年1期
    2、张健生,桑托斯分享空间理论评价,《经济学动态》,1994年6期
    3、江涛,乡镇企业的城镇化聚: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一种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1年7期
    4、邹兵,交易成本理论:一个研究乡镇企业空间布局的新视角,《城市规划汇刊》,2001年4期
    5、尚琳琳,发展现在城市与我国城市化之路,《上海经济研究》,2001年8期
    6、谢良葵,生产分包和边缘区发展,《经济地理》,1995年4期;
    7、曾小春,产权交易中心的经济学分析,《中国软科学》,2001年8期
    8、王平,我国的工业企业规模及规模效益,《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3期
    9、贺修铭,信息经济一体化与国际都市化进程,《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5期
    10、陈铁民,当代西方发展理论演变趋势,《厦门大学学报》(哲社),1996年4期
    11、卢正惠,制度变迁与区域经济发展,《经济问题探索》,2001年11期
    12、苏明吾,制度变迁中地方政府行为经济分析,《经济经纬》,2000年2期
    13、吴启焰,对西方国家都市区发展的反思与借鉴,《经济地理》,2000年3期
    14、费洪平,大型公司组织空间演化模式研究,《南京大学学报》,1993年3期
    15、顾朝林,中国大都市空间增长形态,《城市规划》,1994年6期
    16、段进,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城镇空间发展研究,《城市规划》,1994年2期
    17、薛凤旋,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及其有关理论研究,《经济地理》,1998年1期
    18、崔巍,西方跨国公司理论的典范:邓宁体系,《经济学动态》,1994年
    
    8期
    19、薛凤旋,外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新动力:珠江三角洲个案研究,《地理学报》,1997年3期
    20、史晋川,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与经济制度变迁,《学术月刊》,2002年5期
    21、阎小培,信息网络对企业空间组织的影响,《经济地理》,1996年3期
    22、邹东涛,制度变迁中的个人、企业和政府行为主体的经济分析,《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2期
    23、孙胤社,城市空间结构的扩散演变:理论与实证,《城市规划》,1994年5期
    24、杨吾杨,经济地理学、空间经济学、与区域科学,《地理学报》,1992年6期
    25、周振华,产业关联深化的经济增长效应机理与机制分析,《南京大学学报》,1992年1期
    26、陈振光,信息环境下城市群区的发展,《城市规划》,2001年8期
    27、汪丁丁,从交易费用到博弈均衡,《经济研究》,1995年9期
    28、张思锋,关于城市群城市等级结构其及发展思路,《经济地理》2002年3期
    29、江曼琦,聚集效应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南开大学学报》,2001年
    30、陈振光,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城市体系发展趋势,《城市规划汇刊》,2001年1期
    31、茅于轼,城市规模的经济学,《中国投资》,2001年1期
    32、邓静,新城市发展理论评述,《城市发展研究》,2001年2期
    33、邹薇,分工、交易与经济增长,《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3期
    34、费洪平,企业组织类型与区域经济发展,《经济研究》,1994年8期
    35、钱小玲,技术进步与城市创新空间,《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3期
    36、王辑慈,关于企业规模科学性思考,《中国工业经济》,1997年7期。
    37、咎延全,规模经济的一般理论:中国范例,《中国工业经济》,1998年4期
    
    
    38、梁志坚,交易成本理论在城市与区域研究中的应用,《城市问题》,1994年6期
    39、章晰,硅谷—新—东莞:信息产业的全球生产网络,《科学与技术》,1999年3期
    40、王缉慈,北京高新技术企业的聚集与扩散,《地理学报》,1996年6期
    41、王缉慈,关于我国区域研究中的若干新概念的讨论,《北大学报社会科学》,1998年6
    42、王缉慈,简评新产业区的国际学术讨论,《地理科学进展》,1998年3期
    43、旋倩,长江三角洲北侧外商投资的特点与效应分析,《经济地理》,1996年4期
    44、郭晋华,中国“在制造”,《IT经理世界》,1999年3期
    45、童昕,硅谷—新—东莞:透视信息技术产业的全球生产网络,《科技导报》,1999年9期
    46、朴寅星,西方城市理论的发展和主要课题,《城市研究》,2000年2期
    47、MARTON,长江三角洲南部“大城市圈振兴”理论的质疑,《地理学报》,1996年5期
    48、何诚颖,城市化的制度变迁与资本市场创新,《南开经济研究》,2001年6期
    49、盛洪,局部均衡、一般均衡与制度分析,《经济研究》,1997年1期
    50、王小映,马克思主义与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比较,《中国农村观察》,2001年4期
    51、邱成利,高科技产业区发展的国际比较,《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1年8期
    52、陆国庆,产业地理集中抗产业衰老的机制分析及其应用,《中国经济问题》,2001年2期
    53、徐华,论工业衰退地区的创新网络的构建,《中国经济问题》,2001年4期
    54、王子道,城市体系的社会研究评述,《华东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1993年2期
    55、宋家泰,城镇体系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初探,《地理学报》,1988年2期
    
    
    56、阎小培,信息产业的区位因素分析,《经济地理》,1996年1期
    57、徐江,规模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4期
    58、李庚,北京与世界城市发展水平比较研究,《城市问题》,1996年2期
    59、孙平,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评论》,2001年4期
    60、陈勇,城市结构的分形研究,《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4年4期
    61、卢为民,世界大都市组织与管理的新模式、新思维和新趋势,《城市问题》,2001年4期
    62、霍明远,论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构成,《资源科学》,2001年4期
    63、帅江平,供求平衡状态下的城市自组织过程,《地理学报》,1996年4期
    64、阎小培,信息产业对广州城市发展的影响,《经济地理》,1994年3期
    65、顾朝林,中国城市体系现状特征,《经济地理》,1998年1期
    65、代合治,中国城市群的界定及其分布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年2期
    67、阎小培,试析广州的就业结构软化,《经济地理》,1996年3期
    68、徐巨洲,开发区与城市发展的宏观评析,《城市规划》,1994年4期
    69、王宁,组合型城市形态分析,《经济地理》,1996年2期
    70、姚士谋,沪宁杭城市群区发展趋势控讨,《人文地理》,1995年4期
    71、张伟,城市系统演化模型与模拟分析,《人文地理》,1991年2期
    72、川上光,多中心城市结构论与东京的再开发,《地域研究与开发》,1996年3期
    73、周一星,对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再讨论,《经济地理》,1998年2期
    74、杨凤林,经济增长的结构解释,《经济学动态》,1996年11期
    75、石忆邵,中国城市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城市规划汇刊》,2001年3期
    76、冯健,1980年代以来我国小城镇研究的新进展,《城市规划汇刊》,2001年3期
    77、赵燕青,制度变迁、小城镇发展、中国城市化,《城市规划》,2001年8期
    78、宋泓,三资企业对我国工业结构效益影响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8年1期
    
    
    79、孟庆民,学习型区域:面向全球化的区域发展,《地理科学》,2001年3期
    80、郭弪,香港大都市规划,前店的规划,《地理研究》,1997年2期
    81、李后强,关于城市演化的非线性动力学问题,《经济地理》,1996年1期
    82、程茂吉,技术创新与扩散过程的一般理论分析,《经济地理》,1995年6月
    83、陈皓峰,区域城镇体系发展阶段及其应用初探,《经济地理》,1995年1期
    84、陈涛,城镇空间体系的KOCH模式,《经济地理》,1994年3期
    85、史育龙,特曼关于大都市带的学术思想评介,《经济地理》,1996年3期
    86、余罡,我国大城市郊区城镇发展机制与空间结构,《经济地理》,13卷,1期
    87、周克俊,资源最优配置的系统经济理论研究,《地理学报》,1991年1期
    88、刘宾,城市生态经济效益的计量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4年8期
    89、魏后凯,区域经济的新发展观,《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3年5期
    90、陈书荣,我国城市化现状、问题及发展前景,《城市问题》,2000.1
    91、张立雄,对发展我国规模经济的思考,《南方经济》,2000
    92、费洪平,产业边界划分的理论与方法,《地理学报》,1994年3期
    93、谷人旭,长江三角洲地区都市经济带的形成,《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年3期
    94、杨荣男,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年4期
    95、赵友宝,规模经济、规模扩张与多元化经营,《社会经济发展》,2000年1期
    96、张东生,规模经济形成机制研究,《河北工业大学学报》,1996年2期
    97、昝适全,规模经济的一般理论,《中国工业经济》,1998年4期
    98、李建标,经济制度变迁的基本逻辑与制度安排的可设计性,《经济评论》,
    
    2001年2期
    1、Rosina Moreno,2002,Public infrastructure and the performance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short and long-run effects.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Vol.32
    2、Sukkoo Kim. 1999, Regions, Resource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Sources of U.S. reg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1880-1987.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Vol. 29
    3、Dapeng Hu. Trade,2002, Rural-urban migration and regional income dispar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spatial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inspired by the case of China.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Vol.32
    4、Krugman, P., Elizondo, R.L., 1996, Trade Policy and Third World Metropolis.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Vol.49
    5、Eaton, J., Eckstein, Z., 1997, Cities and Growth: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France and Japan.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Vol. 27
    6、Ciccone, A., 1996, Productivity and the density of economic activity.American EconomicReview, Vol.86
    7、Henderson, J.V., 1986, Efficiency of resource usage and urban size.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Vol. 19
    8、Moomaw, R.L., 1988,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Urbanization or localization? Urban Studies, Vol. 25
    9、Porter M E,1990,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Harvard Bussiness Review, Vol 68
    10、Nakamura, R., 1985,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in urba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 case of Japanese cities.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Vol. 1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