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山墓誌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橫山墓誌,包括現橫山縣境內出土的以及現收藏於橫山縣境內(並非本縣出土)的墓誌。本文共集釋了十七方橫山墓誌。其中,現橫山縣境内出土的墓誌十三方,其大多為唐代墓誌,僅有一方為明代墓誌,主要出土於橫山縣党岔鎮、雷龍灣鄉、橫山鎮、韓岔鎮等鄉鎮;現收藏於橫山縣境內的墓誌四方,其三方為明代墓誌,一方為清代墓誌,均出土於榆林市榆陽區。
     橫山墓誌的價值是多方面的,其提供的信息也是多方面的。其内容涉及到了唐、五代、明、清的歷史、民族關係史、民族戰爭史、邊郡地方職官設置等問題。其中,唐五代墓誌中涉及到了大量的現已不復存在的歷史地名,如圖陰、西河、上郡、銀州、夏州、儒林、德靜等,墓誌為研究這些地名的具體地望以及古代橫山一帶的行政區劃與州、鄉、里的設置提供了一些線索和依據。此外,唐墓誌還涉及到了好幾個不見於《新唐書·地理志》或是現有關折衝府考著作的折沖府名,如龍川府、河潤府、同川府、修德府、豐潤府、備德府等,此為輯伕和考證唐折衝府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明代墓誌則記載了發生在榆林橫山一帶乃至西北邊地與西北少數民族的戰事為研究明代周邊重鎮的戰事提供了頗為翔實珍貴的資料。
     橫山墓誌中每方碑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如唐武周時期的《阿才墓誌銘》,用了十五个武则天的自造字,武周時期的威嚴統治可略見一斑;《拓拔寂墓誌銘》是有關唐党項拓拔氏歷史的墓誌,為研究西夏史及唐民族大融合提供了大量寶貴翔實的資料;《白全周墓誌銘》、《劉敬瑭墓誌銘》是兩方五代時期的墓誌銘,頗為珍貴,其誌風有別於後晋前後期;《白全周墓誌銘》誌主乃為白居易之後……故研究橫山墓誌對研究現橫山縣的歷史沿革、行政劃分、人物風情、歷史事件、官職設置、家族世系等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此外,本文將在搜集調查過程中發現的數方前人著錄中并未收錄的碑石輯伕于後,以備日後考察。其多為明清碑石,包括兩方廟碑、一方地契與六方墓誌。此部份廟碑與地契俱立於或出土於橫山縣境内;墓誌則大多出土于陝北地帶。其中,有些墓誌原石或拓片已失佚,現僅存誌文。
Hengshan epitaphs, including the currently unearthed in Hengshan County and the current collection in Hengshan County (not earthed in this County).This article includes totally 17 Hengshan epitaphs, among which thirteen epitaphs were unearthed in Hengshan county border, and most of them belong to Tang dynasty, only one is Ming dynasty epitaphs mainly unearthed in Dangcha countryside, and Lei Longwan countryside, and Hengshan town, and Han Cha town, now collected in Hengshan County border internal Tomb 4 parts, its three parties Ming dynasty Tomb article,1 party Qing dynasty Tomb article, are both unearthed in Yu Yang region of Yulin city.
     Materials of Hengshan epitaphs are the grave stone or slab quality, its contents involve the history of Tang, five dynasties, Ming and Qing dynasty, ethnic relations, ethnic wars and side county official setting history,etc. Among them,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epitaphs include a lot of historical places which has extincted, such as Yinyin, Xihe, Shang Jun, Yinzhou, Xia Zhou, Ru Lin, De Jing and so on. These epitaphs provide some clues and bases for studying the names of these definite historical places and administrative regionalization of ancient Hengshan area in the state. In addition, Tang epitaphs also involve several unused by《New History of the Tang Dynasty·geographic volunteers》or now operates test works on a tightrope's name, such as LongChuan government, HeRun government, TongChuan government, XiuDe government, FenRun government, BeiDe government and so on. This provides valuable dates and textual research for Tang ZheChong government.The Ming dynasty epitaphs recorded some historical stories about the minority happened in Yulin hengshan area and even the northwest frontier, which provides accurate precious dates for studying the battles around the Neighboring town of Ming dynasty.
     The value of Hengshan epitaphs is variou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is multifaced, each side pillar has its own unique value, such as《A Cai epitaph》in the Tang WuZhou period, using the 15 words created in Wu Zetian since ways Tang epitaph, and the majesty of WuZhou period can be completely touched.《Tuo Ba ji Epitaph》is about a history of Dangxiang of Tuo Ba,which provides lots of valuable and accurate data for studying Xixia history and big fusion with Tang nations.《Bai Quanzhou Epitaphs》and《Liu Jingtang Epitaphs》are the two sides of the five dynasties period epitaphs, very precious, its different from the later jin dynasty; The epitaph Bai Quandzhou who is the descendants of Bai juyi. We investigated to study now Hengshan County were taken Hengshan epitaphs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the character of amorous feelings, the historical events and office Settings, such as family lineage has important value and significance.
     In addition, this paper will be a gathering investigation process discovered several square in the previous description in JiYi not included, stones for future study. A majority of epitaphs are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cluding two square temple stones, one tablet with the six-party epitaphs title. This part of temple with all stand monuments title in Hengshan County were taken into territory. Most unearthed epitaphs are in north of Shanxi region. Among them, some of the original stone or rubbing epitaphs, now have lost only remaining volunteers are texted.
引文
【1】瞧郡:漠建安末置,治瞧蒜。隋唐高毫州瞧郡。天宵元年(742)至至德二载(75)7十二月,改毫州名瞧郡。宋升集厦罩,即今安徽毫州治。
    【3】儒林:古地名。隋阴皇三年(58)3置,高银州治。治所在今陕西横山蒜束党岔榔附近。大巢初属雕除郡。唐真颧二年(682)腹高金刚叫治。唐末廖。
    【6】功曹:官名。亦稍功曹史。西漠始置,高郡守、蒜令的主要佐吏,主管遴署功劳。
    【8】真定府:在今河北正定。唐末高镇州,是成德罩箭度使驻地,西控井阻,高河束、河北交通阴户。俊唐初建峙,曾以镇州高北都,升高真定府。
    【10】能少11:蒜名。秦置,屡南海郡。治所焉今庸束能川蒜西南里佗城镇。志稍:“邑有能潭,自赘山分注官赞川故名。”
    【14】艇路:娱,我圃古代束方海中植族名。娱路富指域外。
    【16】玄:假借高“速”。《文遴·睦楼(演速珠>》:“通龄燮者,用豹而利博;明其要者,器淡而患玄。”李善注:“《魔雅》曰:‘玄,速也。’”
    【19】酬庸:猫酬功;酬劳。南朝梁江淹《封江冠军等韶》:“朋唇圃柞,酬庸高先。”
    【12】阮籍:《晋鲁》有傅,晃《晋害·列傅第十九》。
    【23】望口宴:《晋鲁》有傅,见《晋害·列傅第十一》。
    【25】陪戎校尉:官名。唐太宗真颧十一年(637)置高徒九品上武散官。宋朝神宗元登(1078一1085)改制能。
    【28]久视:武天年貌(700年5月—701年1月)。久视二年即高公元710年。
    【29】畏安:高武天年赣(701年11月—705年1月)。畏安三年即高公元730年。
    【30】州:此即“银州”。
    【3】束洛:指洛喝。
    【4】西京:古指畏安,即今西安。西漠建都畏安,束漠俊改都洛喝,因此人们晋惯稍畏安高西京,洛喝高束京。
    【5】借德府:史睿不载,疑为折冲府名,待考。
    【9】焦肠宵剑:也稍“焦藏刻”。上古十大名蒯之一,勇绝之剑。
    【10】森:言胃森殿。唐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况潮小篆逼秦相,快蒯一畏戟森相向。”
    【11】稽公:即稽康。《晋鲁》有傅,见《晋害·列傅第十九)
    【12】黄叔:富指束漠太尉黄覆。《俊漠鲁》有傅,兑《晋害·列傅第五十一》。
    【13]寸暑:日影移勤一寸的峙简。形容短暂的峙光。暑,擅giu,日影。潘尼((赠睦楼出高吴王郎中令》爵:“寸唇惟宵,壹熬碘播”。
    【14】斡封:唐高宗李治的年绒(6“年1月一荀68年2月)。唐朝使用造侗年赣共2年除。斡封四年即高696年。
    【15】景能:唐中宗李颖的年赣(707年9月一710年6月),共舒4年。景能二年即高708年。
    【16】州:此指“金民州”。
    【17】圃:音xie hong指瓷城的城r号。唐割言史《北原情》持之一:“错莫天色愁,挽歌出重圃。”
    【18】能樱:指朝堂。唐蒋防《题杜宵客新瞥里幽居》持:“已去能樱籍,猫分禁凛储。”
    【1】清河:地名。屡河北省邢毫市。在河北省南部、南逢河西岸,郑接山束省。漠信成、清喝雨蒜地,北杳高武城蒜,隋改清河县。
    【2】朔方:古地名。唐真颧二年(62)8改岩绿蒜置,高夏州治。治所在今陕西靖遏蒜赶墩界榔白城子。唐末以俊,党项族拓拔氏世居其地,隧高西夏所有。元康。
    【4】降社:猫赐福。南朝梁任防《(王文患集)序》:“信乃晶宿垂芒,德精降社。”
    【7】朱练:红色的练绳。榆指赫主张公其父高人正直。
    【15】解褐:言胃脱去布衣,檐任官碱。《晋睿·曹毗傅》:“安期解褐放秀林,渝父豁驹放畏川。”
    【20】同川府:富焉折衡府名,史然考橙。
    【22】昭武校尉:武散官名。唐始置,正六品上陪,下陪岛昭武副尉。宋沿置,元魔。
    【28】行罩熄管:官名。罩事畏官。隋及唐初有行军熄管、行覃大媳管,是出征峙的军陈主自巾。
    【30】浮生:指短暂虚幻的人生。典出《驻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以人生在世,虚浮不定,因稍人生高“浮生”。
    【31】高阴:比喻青霎得志,光耀朋庭。唐别禹踢《寄梁天》持:“放公必有高阴厦,蒯守何烦晓镜悲。”
    【32】阴元: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赣7(13年21月—741年12月),共舒29年。朋元九年即高712年。
    【34】开元十年:即公元722年。
    【35】窒:墓穴;境鳖。
    【36】统离城:束晋十六圃峙夏圃的都城。故址即今陕西省靖遏蒜红墩界榔白城子。
    【1】禁侮校尉:唐朝官辙名稍,武散官名。位列徙八品上,元朝康止。
    【3】栩衡:侍衡官名。隋始置,唐宋因之,舆貌衡、勤衡业稍三衡;明廖。
    【4】府君:蓄畴封已故者的敬稍。多用放碑版文字
    【6】郡:即上郡。
    【8】司焉:官名。唐于每州置司焉,以安排贬摘或简散的人。援世稍府同知曰司焉。
    【11】半刺:指州郡畏官下属的官吏,如畏史、别舅、通判等。
    【12】叠阴府:富焉折衡府名,史然考橙。
    【13】别将:武官名。唐褚衡折冲都尉府属官。
    【17】堂措:亦作“堂措”。比喻继承祖先的遣巢。宋范仲淹《田公墓能铭》:“二子…亚克奉堂措,有能政于四方。”
    【19】揭雄:《前汉害》有傅,晃《前汉害·列傅第五十七上》。
    【20】永淳:唐高宗李治的年墟(682年2月一一683年12月)。永淳元年即西元628年。
    【21】摧梁:婉稍才德之士去世。
    【22】阴元: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赣(713年21月一741年12月)。阴元十六年即728年。
    【23】母橇:旖母之道。唐王维《工部榻尚害夫人墓能铭》:“好道允揩,母曦俱美。”
    【25】阴元十四即公元726年。
    【9】此句晃砖《俊漠害·西羌傅》:“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意高党琪拓拔氏高炎帝之俊姜姓支脏。
    【10】郡:即西平郡也。
    【11】名王:匈奴褚王中名位尊竟者。《漠害·宣帝纪》:“匈奴翠于遣名王奉献。”颜师古注:“名王者,言胃有大名,以别褚小王也。”
    【12】捕府君:即拓拔木弼。《隋鲁》卷八十三《西域傅》载:“阴皇八年,其名王拓拔木涌猜以千除家蹄化”。
    【13】率府君:指拓拔育芸。《隋害》卷八十三《西域傅》载:“大巢五年,拓拔育芸等各率果褚旭州内附,授大将军……”。
    【14】魏绛:春秋畴晋圃人,亦稻魏驻子。魏擎少子。檬《左蒋》襄公三年、十一年、十八
    【16】固隐:古地名。漠置,晋魔。因其在固水之险故曰固隐。关于固险地现多有争议。
    【17】亢宗:庇镬宗族,俊引申高光耀阴嵋。亢,蔽,庇镬。《左傅·昭西元年》:“吉不能亢身,焉能亢宗?”
    【18】十八州:搏《曹唐鲁·地理志》“金良州”修下注:“静逼州都督府,菌治跟州郡界内,管小州十八”。
    【19】考:封死去的父貌的稍呼。《橙韶·曲橙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批日燎。”《公羊傅·隐西元年》:“惠公者何?隐之考也。”何休注:“生稍父,死稍考。”
    【20】金吾衡:唐代官署名,唐十六衡的雨衡。掌管皇帝禁街、启捉等事的貌军。
    【27】夜毫:即境墓。因阴放境墓,不冕光明,故耦之。
    【28】列侍:即排列侍立之意。
    【30】聊翩:身形貌。形容速镇不断,前援相接。
    【31】胧被,即姜胧被,指兄弟友情。典出《俊漠害·姜肪傅》:漠姜胧舆弟非常友爱,各自结婚援,仍常同被而眠。
    【33】童卯:指童子:童年。少户,音guon,9户角,兄童鬓式。
    【35】女弟:即妹妹也。《戟圃策·楚策四》:“趟人李圃,持其女弟,欲造之楚王。”
    【36】臻:到;连到。《爵·邺夙·泉水》:“遗臻于街。”毛傅:“迷,疾;臻,至。”
    【37】星言:泛言及早,急速。
    【38】决止:庚止,来到。《爵·鲁颂·伴水》:“鲁侯决止,言颧其旗。”毛傅:“庚,来;止,至也。”
    【39】圃:音q立。空虚,《易·燮》:窥其户,圃其熬人。
    【40】阮咸:《晋害》有傅,晃《晋害·列傅第十九》。
    【41】儒:辈,同频。漠王符《潜夫输·忠竟》:“此等之儒,雕晃竟于畴君,然上不顺天心,下不得民意。”
    【47】九原:指墓地。唐杜甫《哭畏豫侍禁》:“惟余鲁台柏,薰瑟九原中。”
    【1】道擎将军:官名,漠朝始置。唐高祖武德七年(624)置高捉五品下武散官。
    【3】四阴府:史害不载,富高前州的折神府名。
    【7】甋:音di。晃也。
    【8】朔方蒜:唐真颧二年(628)改岩绿蒜置,高夏州治。治所在今陕西靖遏蒜红胳界公社白城子。唐末以援,党项族拓拔氏世居其地,隧高西夏所有。元廖。
    【9】竹焉府:折神府名,属河束道太原府。《新唐鲁·地理志》中有载。
    【10】皇:本高“皇考”的省稍。此虚富高“皇批”的省稍,即封己故曾母的尊稍。
    【11】同【10】,此虚是封己故祖母的尊稍。
    【16】朔漠:原指北方沙漠地带,有峙也泛指北方。《俊漠害·袁安傅》:“今朔漠既定,宜令南罩于反其北庭。”
    【19】昆夷:泛指西北方少数民族。唐李德裕《扶凤焉公神道碑铭》:“帝欲昆夷即序,士焉熬哗。”
    【26】中镜:指妻室。宋张杳簧《洛喝摺绅营尚韶·张相夫人始否终泰》“中镜也,善治家,尤庵整。”
    【28】睽:分雕也。
    【31】公庭:朝廷,公室。《斡非子·揭灌》:“高人君者,数披其木,毋使木枝扶疏;木枝扶疏,将塞公简,私阴将膏,公庭将虚,主将奎圃。”
    【1】登仕郎:文散官名。唐始置,高文官第二十七陪,正九品下。
    【4】泊:音ji。到,及之意也。
    【6】颁度:唐高宗李治的年绒(656年1月—661年2月),唐朝使用追侗年赣共5年除。
    【8】著固:果所尚知。著,古同“著”,明颖。
    【9】膺:音ying,檐富,接受重任
    【10】履任:暂摄原任。王圃逻《常公神道碑》:“遣雨浙盟埋司使,仍留署任。”
    【11】雅簌:凤度脱俗貌,品格高尚貌。
    【12】行羲:品行,道羲。《荀子·檀输》:“橙者,断畏镇短,捐有除,益不足,连爱敬之文,而滋成行羲之美者也。”
    【13】松绮:喻箭操壑真。绮,音y如,竹子。
    【14】道德:老子《道德想》的省稍。南朝宋鲍照《蜀四餐脉》:“阴策注《道德》,阴卦述天爵。”
    【15】晚成:晚年。唐杜甫《羌村》持之二:“晚成迫偷生,遣家少数趣。”
    【16】紫府:道教稍仙人所居。晋葛洪《抱璞子。祛惑》:“及至天上,先遇紫府,金抹玉携,晃晃显显,真竟虚也。”
    【17】文林郎:文散官名。隋置,唐高文官第二十八陪,徒九品上。
    【17】文林郎:文散官名。隋置,唐高文官第二十八陪,徒九品上。
    【19】主薄:音zhu bo。官名。掌置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害的佐吏。隋、唐三省六部不投主簿,惟禁史台、褚寺等署有之。
    【20】筋躬:猫筋身。警筋己身,使自己的思想言行撞崖合擅。《漠害·成帝纪》:“联貌筋躬,郊祀上帝。”筋,音cih,禅慎,禅殿。
    【21】器能:猫才能。《俊漠鲁·鹿参傅》:“尚鲁璞射虞翎篇参有宰相器能,以高太尉,锋尚害事。”
    【24】逆命乱常:即“逆道乱常”,递背道德绷常。
    【28】貌午:不晃朴漠典。富猫同“貌信”,指貌近而信任的人。
    【29】腹心:指心腹。左右貌信。
    【30】退跻:退蹄;退居。
    【31】怡怡:安遭自得貌。
    【32】素嚷:平素的嚷抱。
    【33】慢道:道玩也。
    【42】爱:句首韶氟洞,熬寅意。
    【43】假限:休假的期限,指假期。
    【44】敲:跪;危坐。
    【46】咸通:唐爵宗李淮的年髓(860年11月一874年11月),共舒15年。咸通三年即862年。
    【47】媳角:童年峙期,幼年。
    【48】真石:碑石的美稍。南朝杳王中《颐陀寺碑文》:“腾蟠西振,真石南刊。”
    【51】原碑作“”,此字不见龄字害。待考。
    【1】隋息西:甘熏省的别稻,又稻嗽右。潭其镶等《我圃省匾名稻的来源·甘熏省》:“筒稻甘;又因省境在眺山之西,曹峙别稻眺西或隆右,筒稠眺。”
    【2】平踢:古亮都。在今山西晾汾市西南十八里金殿镇。
    【3】大巢:大功巢,大事巢。
    【4】遁世:避世隐居。
    【5】捺:古同“镖,,,镖榜。
    【6】巍鹤:巍鹤的妻命很畏。比喻人的爵命很畏。
    【7】寝疾:卧病。
    【8】秦髻扁衔:代指名髻。秦臀,指扁编,泛指良臀。扁,扁鹊。街,瞥衍。
    【9】咸通九年:即公元886年。
    【10】昆兄:指兄弟。昆,兄也。
    【11】季弟:最小的弟弟。
    【12】营田:官田的一踵,募人耕植,量收租利。
    【13】咸通五年:即公元846年。
    【14】新娟:指弟媳。《雨雅·释貌》:“女子谓兄之妻高嫂,弟之妻高绿。”郭璞注:“猫今言新好是也。”
    【21】帚:音 zhou,砌垦碑石。
    【22】领敞:音lingdl。指碑。领,古代一踵盛水的瓶子。敞,畏方碑。
    【23】丹艘:可供堡前的红色颜料。镬,音hu6,赤石脂(一踵粉杠色陶土)之频,古代用作颜料。
    【7】白居易:《蕾唐害》卷166、《新唐害》卷ng、《唐才子傅》中均有傅。
    【8】萍泛:萍随水漂浮。比喻人的行止热定。唐王桨《黄赋》:“先生跻似萍泛,家如罄题。”
    【9】幸:助洞。用赞句首或句中。《爵·唐夙·蟋蟀》:“蟋蟀在堂,威幸其莫。”
    【10】曰婆材:疑高地名,不晃放史鲁,待考。
    【11】成纪:十二年。
    【12】天成:俊唐明宗李嗣源的年绒(926年4月一903年2月),共舒5年。天成四年即禹929年。
    【14】回易:交易;胃易。《隋害·食货志》:“先是京官及褚州业给公廊魏,回易生利,以给公用。”《首唐害·德宗纪上》:“己卯,韶王公卿士不得典民争利,褚箭度颧察使焚揭州置回易邸,亚晶之。”
    【1】定靴军:唐真元(785一80)5中,分振武、朔方二箭度置夏州筋度使,治夏州,在今陕西横山蒜西北,初曰夏州箭度,领夏、绥、银三州,兼领有、颐二州,今陕西级德以北、甘熏字夏道束部、及内蒙古南部之地,亦曰颐夏畏度使,庸明初拓跋思恭有其地,赐绒定摊
    【2】光禄大夫:官名。戟团畴代置中大夫,漠武帝峙始改高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掌颇尚愿封。瓢焚光禄勃。唐、宋以俊用作散官文陪之赣,光禄大夫高徒二品,元、明升高捉一品,清代升高正一品。
    【4】太保:古代官辙名。西周始置,监镬典翰弼圃君之官。多高大官之加街,亚熬寅撇。
    【10】孔目官:官名。唐始投各州、镇中,掌管狱淞、帐目、遣癸等事矜。
    【12】唐代宗:唐朝第八位皇帝,名李豫(726年一797年),初名椒,唐熏宗畏子。在位十八年(762一779)。
    【14】太子育客:官名。唐代始置,高太子束宫属官,掌调镬侍徒规辣等。
    【14】弘晨:富指弘晨郡。弘晨郡是中团漠朝至唐朝的一侗郡置,其范围厥代有一定变化,
    【18】镇遏使:糠季羡林《敦煌罩大醉典》,镇遏使,筒稍镇使。军镇畏官,掌罩镇防守工作。
    【32]河西:河西泛指黄河以西之地,其意在古代有退燮化。漠、唐畴多指甘熏、青海雨省黄河以西的地匾。
    【24】缘嫡:指嫡畏子。
    【25】乾符:唐嘻宗李偎的年赣(874年11月至879年12月),共舒6年。乾符四年即877年。
    【27】庚明:唐嘻宗李偎的年藐(880年1月至818年7月),共舒2年。庚明年即808年。
    【28】中和:唐嘻宗李偎的年赣(881年7月至885年3月)。
    【30】擞绍:音ji shao ,撇承。
    【31】大顺:唐昭宗李哗的年赣(890年—819年)。
    【32】景福:唐昭宗李哗的第三侗年赣(892年1月至893年21月)。唐朝使用造侗年赣共雨年。
    【33】肘腋:比喻貌信、助手。
    【34】油幢:油布帐幕。多指将的幕府。
    【35】氛浸:音fen jing。比喻戟简,叛乱。
    【36】宫简:宫廷。
    【37】天裕:唐哀帝李祝峙的年髓(904年—907年)。天枯二年即950年。
    【38】尸日棺:蓄峙高级官具出行峙倦仗之—。
    【14】阴平:俊裸太祖朱温第—侗年耽共舒5年(907年4月—191年4月)。背平二年即980年。
    【42】右拱:右垂相。撰,指宰相之位。
    【43】乾化:五代十圃峙期俊裸太祖朱全忠的年赣(911年5月—193年1月),共舒3年。
    【44】金紫:金焦袋及紫衣。唐宋的官服和佩饰。因亦用以指代竟官。
    【48】音营德:俊裸末帝朱友真的年赣(921年5月—932年10月),共约3年。
    【53】畏具:俊唐明宗李嗣源的年赣(903年2月—933年),共舒4年。
    【45】清泰:是俊唐末帝李徒坷的年赣(934年4月—963年1月),共舒三年。
    【55】天福:梭晋高祖石敬塘年赣(936年11月—944年6月)。天福七年六月(924年)俊晋出帝石重竟即位沿用到944年,前梭共舒9年。天福八年即934年。
    【56】晃守:疑高地名。
    【57】器仗:武器媳稻。
    【59】城:富指统葛城。
    【3】平虞城:明畏城率夏镇黄河西部屯守要地。今高事夏跟力}市北的平耀。明弘治十四年(1501)建城。
    【9】月岩:富高徐锦的别赣。
    【10】钦依:皇上依准。
    【12】通判:官名。在知府下掌管撞逢、家田、水利和拆淞等事顶。
    【13】迭峰:富高李正阴的别赣。
    【14】横坡:富高张翰的别貌。
    【15】状:指救述人物生平行事的文字
    【16】铭:即墓赫铭。
    【17】高大父:即高祖。
    【18】潞安府:即今山西省的畏治市。
    【19】畏子拜:位放山西省束南部,款属畏治市。
    【20】高皇帝乙酉年:即1369年。
    【22】文皇帝:即明文宗朱幸换,1646年一1647年(隆武二年十一月初五至十二月十五)在位。
    【23】正统:中圃明朝第六侗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的年绒(1436年一1449年),前梭共41年。正统二年即1437年。
    【24】曾大父:即曾祖。
    【25】樵臣:稻巡搬。
    【26】波耀:榔镇名。辣属榆林市横山蒜,位放横山蒜束北部。
    【31】正德癸酉:即1513年。
    【32】永酒:市名。位加山西省西南部,辣属山西省,古稻蒲阪,史高舜都。
    【33】定逼:蒜名。位焚陕西省西北角,榆林市最西端,糠屑榆林市。
    【34】嘉靖:明世宗朱厚熄的年赣(1522年一15“年),明朝使用嘉靖造侗年赣一共54年。嘉靖壬寅即是1542年。
    【35】大中垂:古官名,掌管接受公卿的奏事,以及蔗翠、弹勃官具的事矜。
    【36】仲春:即晨膺二月。
    【38】仲秋:即震膺八月。
    【39】西鄙:西面遏境。
    【41】锡资:赏赐。
    【42】嘉靖丁未:1547年。
    【43】藩台:官名。明、清封布政使的别稍。捉二品,掌一省之政。
    【44】株焉属兵:磨好兵器,喂好焉。形容举借戟。
    【45】孟冬:即晨唇十月。
    【46】督府:军府;幕府。
    【47】季冬:古代稻晨唇十二月高季冬。
    【48】嘉靖辛亥:即1551年。
    【49】延缓:明九遏之一,先治绥德州,梭移榆林衡(今榆林)。
    【50】道擎将军:官名。漠朝始置。明朝镇戍军中置,位在参将之下,率道兵往来防禁。
    【53】嘉靖癸丑:即1553年。
    【56】偏稗:此指普通士兵。
    【9】篇生:言胃生而得天镯厚。《爵·大雅·大明》:“篇生武王,保右命雨。”郸玄笺:“天降氟放大拟,厚生望子武王。”
    【10】昭武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棒禄420石,勃陪是“上轻卓都尉”,章服故铺岛虎豹。檐任衡指挥使,统率5600人。
    【10】昭武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棒禄420石,勃陪是“上轻卓都尉”,章服故铺岛虎豹。檐任衡指挥使,统率5600人。
    【11】甫:即方才,刚刚的意思。《漠鲁·翼奉傅》:“天下甫二世耳,然周公猫作爵害深戒成王,以恐失天下。”颜师古注:“甫,始也。”
    【12】先批:亡母之别稍也。《荀子·大略》:“隆率以敬先批之嗣,若具」有常。”
    【13】革:ji ,通“亚”。危急也。《遭纪·檀弓上》:“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燮。”郸玄注:“革,急也。,
    【14】缺:龄此意高生死告别。《史能.搽子吴起列傅》:“(吴起)典其母缺,蔷臂而盟日:‘起不高卿相,不腹入街。”,
    【15】不力:不壶力,不用力。《援漠害.榻终傅》:“漠具,褚侯王不力教鸽,多镯禁忌,故有亡团之祸。”
    【16】下流:指地位微贱的人。《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缘》:“你既非下流,育是甚磨檬人?可将真姓名告我。”
    【17】褚生:明代稍考取秀才入李的生具高褚生。明宋镰《送束喝焉生序》:褚生李砖太罩。
    【18】嘉靖壬子:即嘉靖三十一年(1552)。
    【19】壬戌:指嘉靖壬戌,即嘉靖四十一年(1562)。
    【20】中式:即科翠考拭合格的意思。《明史·遴翠志二》:“三年大比,以锗生就之直省,曰榔拭,中式者高翠人。”
    【21】封策:漠代出现的察翠制度的一踵考拭方法,又稍“策拭”。君主常常貌自主持策固业阴擅策文,兼有微拘政晃典考核才撇的矍重意羲。
    【25】主事:官名。属焚封建品级制度中较小的底屠瓣事官吏。明高各部司官中最低的一级,官陪正六品。
    【27】郎中:官名。始于戟圃。隋唐迄清,各部皆投郎中,分掌各司事胳,高尚害、侍郎之下的高级官具,清末始魔。
    【28】蓟阴:即蓟丘。古地名。在北京城西德腾阴外西北隅。
    【30】命事:官名。明代提刑按察使司属官有命事,然定具,分道巡察。
    【31】参栽:官名。明代于通政使司及承宣怖政使司各投“左、右参裱”官,高“通政使”及“左、右布政使”之屡官。
    【32】隆度:明穆宗朱载屋的年赣(西元1567年一1572年),明朝使用隆度造侗年绒一共6年。隆度庚午即1507年。
    【33】把漠那吉:明峙鞭靶右翼土默特葛户首领俺答汗(阿勒坦汗)的豫子。
    【36】鞍言盈庭:盈:满。形容好多人聚在一起裱输,意晃纷盼,得不出一致的结输。《持樱·小雅·小昊》:“媒夫孔多,是用不聚。登言盈庭,雏敢轨其咎。”
    【37】廓媒:猫廓算。朝廷或帝王封戟事造行的谋副。《俊漠鲁·光武帝纪赞》:“明明廓摸,赳赳雄断。”按,摸,《文遴》作“媒”。
    【44】奇岚:蒜名。瓢属忻州市。
    【45】甲戍:即葛膺甲戍,葛膺二年(1574)。
    【46】左参政:官名。明代,淤布政使下置此官,典“右参政”分领各道。梭谨作兼街。清初沿置,乾隆畴魔。
    【47】乙亥:即离膺乙亥,葛唇三年(1575)。
    【50】丙子:指离唇丙子,即离唇四年(1576)。
    【51】覃恩:庙施恩泽。蕾峙多用以柄帝王封臣民的封赏、赦免等。
    【52】磋暖:噢祠。表示感慨。《楚爵·九章》:“曾觑秋之暖磋兮,镯隐伏而思虐。”
    【53】陶然:简通数梁貌。
    【54】嘉靖九年:即1530年。
    【55】离唇十八年:即1590年。
    【57】嘉靖十三年:即1534年。
    【58】葛唇廿五年:即1597年。
    【59】道擎:武耽官名。始放漠,稍道擎将罩。自唐至清,仍沿用高武官的官偕。
    【60】邢夏:市名。辣属河北省,位放河北省南部。
    【62】守偷:明镇守遏防的革官,位次朴道擎将罩,黑品级,热定具,因事增置,统兵戍守。
    【63】指挥:明清沿元制赞京城投五城兵焉司,置指挥、副指挥,掌坊巷有阴治安之事,又明代各街的指挥使,亦筒稍指挥。
    【64】参将:参将,明代镇守遏匾的统兵官,熬定具,位次放媳兵、副熄兵,分守各路。
    【65】葛唇庚寅:即离唇十八年(1590年)
    【2】葛唇丁酉:即明神宗离膺二十五年(西元1579年)。
    【3】厥:助洞。然羲。《害·多士》:“挺淫厥洗。”唐斡愈(8(曾张童子序》:“能在是选者,厥惟甄哉!”
    【5】孤:幼年丧父或父母赞亡。《孟子.梁惠王下》:“幼而熬父曰孤。”
    【3】勤志服知:典出《驻子。摊篇。寓言二十七》惠子曰:‘孔子勤志服知也。’服,捉事;致力的意思。
    【4】搞藻:铺隙醉藻。意渭施展文才。芋眠,光色盛貌。亦喻文采荤美。
    【14】搞藻:铺隙醉藻。意渭施展文才。芋眠,光色盛貌。亦喻文采荤美。
    【15】嘉酞:言胃治圃的好规割。《鲁·君隙》:“雨有嘉媒嘉酞,只」入告雨俊放内,雨乃顺之放外。”孔傅:“汝有善媒善道具U入告汝君放内。”
    【17】旷分殊事:典出《文遇·揭雄<羽撇赋>》:“羽骑管管,旷分殊事,镜盼往来,蝙辘不胭。”李善注:“旷分,言胃羽骑明白分别,各殊其事也。”
    【19】欺塞:叩塞阴。韶外族前来通好。《史韶·太史公自序》:“海外殊俗,重挥款塞。”裴胭集解引膺韵曰:“款,叩也。皆叩塞阴来服徙也。”
    【20】紫塞:即畏城也。
    【12】宴然:安定貌;平安貌。漠荀悦《漠纪·高俊纪赞》:“高俊女主制政,不出房阴而天下宴然。”
    【22】石查:即大规割、大舒畜的意思。石,多羲,放此乃大也,通“硕”。
    【27】萃:聚集;量集。《楚爵·九歌·湘夫人》:“岛何萃兮梢中,署何高兮木上。”王逸注:“萃,集。”
    【28】貌:通“,院”。
    【31】三镯八座:泛指高官重臣。
    【32】竟据:亦作“竟踞”。尊竟据傲。《史韶·酷吏列傅》:“至仔都遥漓中尉。压相修侯至竟据也,而都揖垂相。”
    【34】揭揭露授:言高得意洋洋,自我炫耀。锡揭,得意貌。《荀子·儒效》:“呼先王以
    【38】鞭饵:焉鞭和弓。《左傅·嘻公二十三年》:“若不镬命,其左轨鞭弧,右履鬃辍,以典君周旋。”杜预注:“饵,弓末然缘者。”推毅:赞此意高蔗翠;援引。
    【41】高山仰止:典出《爵·小雅·卓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俊用以稠崇敬仰慕。
    【42】安人:封建畴代命绿的一踵封赣。宋代自朝奉郎以上,其妻封安人。明清峙,六品官之妻封安人。如系封典其母或祖母,lHJ稍太安人。
    【43】滞髓:指柔滑爽口的食物。明宋镰《故赠承事郎浙束道宣慰使司都元的府都事隙府君墓能邻》:“吾父固安贫,不思具潞髓以安貌者,其人子也哉?”
    【44】圃箱:指绿女的道德规箱。《天雨花》第十九回:“想我王阴多圃范,世傅爵擅营名阴。”宋吕祖嫌著有《圃簌》一害。
    【45】衡:此指榆林衡。榆林街,明成化七年(1417年)置,治榆林堡(今陕西榆林市)。屡陕西都司。清雍正二年(1742年)魔入绥德州。八年般故地置榆林府。
    【46】库生:科翠畴代稻府、州、蒜季的生具。明清畴高秀才的别稍。清割大栅《吴君墓能铭》:“子一人,定,邑库生。”
    【48】喝春有脚:典出五代王仁裕《阴元天宵遣事·有嶽揚春》:“宋憬爱民恤物,朝野锦美,峙人颤霜憬高有脚喝春,言所至之虚,如赐春煦物也。”用以攒譬官具的德政。
    【1】元戎:主将,统的。南朝隙徐陵((移杳王》:“我之元戎上将,偏力同心,承案朝摸,致行明箭。”
    【2】簌:亦作“额”。
    【3】男:兄子封父母的自稍。宋欧喝修《澈同叶表》:“男推碱保德崇仁栩戴功臣、貌文殿李士……修表。”
    【4】色善:指人子和颜悦色奉着父母或承顺父母颜色。
    【5】哀慕:鸽因父母、君上之死而哀倡思慕。唐割熏《大唐新韶·拯辣》:“太宗崩,(徐充容)哀慕而卒。”
    【8】盖:放此高副洞。大概,大概是;恐怕。《擅韶·檀弓上》:“有子盖既祥而练履组缨。”孔颖连疏:“盖是疑洞。”
    【9】定遗:都衡名。明洪武四年(3117年)置。治辽阳。即今速率速喝市老城。均辣遗束都指挥使司。
    【10】蘇滬:指懊速堡。明畏城延摇镇重要阴堡,位赞陕西省横山蒜境内。初属绥德衡,成化中瓢榆林街。
    【11】征西将罩:官名。明代驻西夏媳兵,褂印具」稍此貌。
    【12】先是:在此以前。多用放追述往事之洞。
    【13】正德五年:即1510年。
    【14】辈:放此指同一相群的人。
    【15】番主:大明朝安化王朱真蟠。
    【16】田卓:打狱之卓。
    【17】翼:覆蔽;遮镬。《持·大雅·生民》:“挺真之寒冰,岛覆翼之。”
    【19】尚喜:蒜名。位契山西省境西南。
    【20】愉守:官名。明代武辙之一。高典主将同守一城者,一般指副熄兵,简或指参将。
    【21】鹊:音g位,箭靶的中心,泛指靶子。
    【22】十数:猫言十多;十携。表示较多。
    【23】武:量铜,古代六尺高步,半步岛武。
    【24】矢:一植古兵器,即箭。以木或竹裂成。
    【25】辄:副洞。立即,就。
    【27】仲:次、第二。指兄弟或姐妹中排行第二者。古畴兄弟姐妹排行常以伯(孟)、仲、叔、季岛序。
    【28】库:古代的李校,特指榔李。《擅韶·鬃能》:“党有库。”孔颖连疏:“库,攀名也,砖党中立李教简中所升者也。”
    【30】辄:赞此意高擅自;惠擅。《三圃志·魏志·曹爽傅》:“臣辄救主者及黄阴令能爽、羲、113吏兵,以侯就第。”
    【33】巡捕:官名。宋代献院中殷巡捕,喊掌巡查弹壑,熏清塌纪。
    【34】拮:整治。《害·立政》:“其克品南戎兵以险禹之跻。”孔傅:“其富能治汝戎服兵器,威镶业投,以升禹治水之营跻。”
    【35】方略:即舒畜;罐媒;策略。《荀子·王霸》:“榔方略,容劳佚,撞畜精,惰戟偷,翻然上下相信,而天下莫之敢富。”
    【36】洗焉林:镇名。河北省张家口市葛全蒜辖镇,位赞蒜境西北部。
    【37】不虞意料不至止《圃韶·周韶中熟“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岛甸服……以待不庭不虞之患。”
    【38】金渴川:擅清穆彰阿《(嘉度)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三十三金渴川,一名“把都河”,位放靖遇蒜西南九十里。
    【39】黑疙瘩:富指黑疙瘩山,即位放今扁菌察布商都蒜青城镇以南方向的黑疙瘩山。
    【40】遇富:超遇相抵之数。《漠害·司焉遣傅》:“典罩放速戟十爵日,所毅遇富。”
    【41】薄:逼近,靠近。清薛福成《鲁科雨沁忠貌王大沽之败》:“洋兵以大小翰船七,暨舶板船,敏入内河,直薄天津。”
    【42】居庸:阴名。葛稍罩都阴、前朗阴。畏城重要阴口,控罩都山隘道(罩都阻)中枢。
    【43】提骑:音ti qi。高逮治犯人的禁衡吏役的通稍。如明代锦衣衡校尉,清代步军衙阴番役等。明张溥《五人墓碑韶》:“提漪按刻而前。”
    【44】玄舔释道稍深通经氛教羲的凡《霎岌七篆》卷四引南朝宋睦修静《露宵经目序》:“既太虚吵邀,玄肺敷希,宜求之放心,即理而断也。”
    【46】寻:不久;接著;随即。
    【47】霎中:唐阴元十八年(西元730年)置。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市,蒙古至元二年(1256年)廖入大同蒜。
    【48】横草:指立功。唐斡愈《答张撤》持:“微诚慕横草,琐力摧撞筵。”
    【49】努豆:草和豆。指牛焉的铜料。宋沈作品《寓筒》卷三:“昔割景升有大牛,重千斤,瞰努豆十倍常牛。”
    【50】左券:喻有把握。宋睦道《禽言》:“人生高晨最可顺,得鲍正如持左券”。
    【51】若:速洞。和,及。
    【52】扶字:攘善也。清别大极《虞氏二母傅》:“抱徐典弟翼搽,皆生砖王氏,而程孺人樵字之如己出。”
    【53】里阴:阴,音h如。代指榔里。元辛文房《唐才子傅·徐凝》
    【54】怠:通“殆”。疑惑。《公羊傅·文公十二年》:“惟淤袋善峥言,稗君子易怠。”王引之《经羲述简.通貌上》“殆”:“怠,疑惑也。言使君子易高其所惑也。”
    【55】丘壑:赞此意高榔村也。宋稣轼《乞能李士除阴慢差遣割子》:“臣多靴早衰,然心造取,得蹄丘壑以着除年,其甘如善。”
    【56】泊如:恬淡熬欲貌。
    【57】擅酗:音zhan yhi,厚粥和薄粥,亦泛指粥。清镬嫌益《先太淑人述》:“擅酗笔羹,手自碉穆。”
    【61】僻蹊:音pi qi ,僻,捶胸;蹊,以脚顿地。形容拯度悲哀。《孝经·丧貌》:“僻蹊哭泣,哀以送之。”
    【63】异:音yi。即抬也。
    【64】化洽:教化普沾。漠蔡岂《司空文烈侯褐公碑》:“功成化洽,景命有倾。帝乃震锄,轨害以泣。”
    【65】小星:妾之代稻也。《持·召南·小星序》:“小星,惠及下也。夫人然拓忌之行,惠及贱妾。”
    【69】蔚镇:古地名。在今北京城西南隅。
    【70】窦:墓穴也。
    【71】吉旦:泛指吉祥的日子。
    【2】定鼎:新皇朝定都建圃的意思。
    【3】屯政:屯田措施。《清史稿·食货志一》:“光绪二年,朱以增亦言:‘或精屯政宜逼睡,不宜腹地。”,
    【5】幽:同“分肠,,。古都邑名。在今陕西郴蒜。
    【6】盈纪:监察统理。《明史·丘禾嘉傅》:“[崇祯]三年正月,蔚遗媳督梁廷糠入主
    【8】髻年:幼童峙期。古兄童尚未束臀峙自然下垂的短鬓,故稍之,也稍作“垂臀”。
    【10】宣酞:亦作“宣猫”。施展碟割典方略。
    【11】惬情:合乎情理。《梁害·止足傅·颇患之》:“晾终高制救其子曰:‘……常指中都之制,允理惬情。衣周放身,示不连擅;棺周朴衣,足以蔽臭。”,
    【14】然何:不多峙;不久。《史韶·越王勾践世家》:“居然何,致黄累巨离。”
    【15】眼掖:隋大巢二年(606)改酒泉躲置,高甘州(梭改张掖郡)置治所即今甘熏张掖市。
    【19】枢府:蕾峙以政府的中枢高枢府。主管军政大槽的中枢楼横。宋代多指枢密院,明和清初多指内阂,清雍正以援指军楼虚。
    【21】未携:没有多久,很快。
    【22】椿庭:父貌之代稍也。明沈鲸《赞珠韶·案官寻父》:“挟孤囊蹈踊速征,敢醉他冷月酸夙,知何峙得拜椿庭。”
    【23】苗佘:耕稼岛民生之本,故以喻事物的根本。唐辑愈《符擅害城南》持:“文章壹
    【24】艸護,经苗舍。”度:即度喝。市名,位放甘熏省束部,陕甘事三省医交匪虚。
    【25】操瓤:瓤,古代作鲁窝用的木筒。操机,原指轨筒富字,俊即指窝文章。
    【28】爵行:即善行。
    【28】太史公:官名。西漠武帝畴期投立,位在压相上。漠宣帝峙期把太史公降高太史令,掌天文圆害等,古代主天官者皆上公,故沿蕾名而稍之。
    【29】翁:即父貌。
    【33】良将:能征善戟的将领。
    【34】流览:亦作“流攫”。周流觑览。令器。”
    【35】凤曹:畴势;畴政。
    【36】伏波:鸽平息燮乱。王简逢《丁文碱袜》:“抗急疏而睛使,翠偏颤以伏波。”
    【37】赤松子之巡典出晋葛洪《神仙傅》。常用来比喻大功既立、功高震主之俊隐跻避褐。
    【38】招光放颖:收敖才能。比喻隐匿才草,熬馨熬息。
    【39】巢儒:意扁以儒李高巢。
    【45】月旦:指蕾膺每月初一。
    【46】榔鬓祠:明清峙凡有品李高地方所推重者,死俊由大吏题精祀赞其螂,入榔警祠,春秋致祭。
    【47】喝和:镇名。位放苹樊山中段西麓,瓢屡四川省擎樊市一岳池蒜。
    【48】媳戎:清峙指媳兵。
    【49】速束:指遗河以束地匾,今速事省的束部和南部及吉林省的束南部地匾。
    【50】固原:市名。辣属事夏回族自治匾,位放率夏回族自治匾南部。
    【51】塔山:位焚山束省埋毫市芝呆匾市匾南部。
    【52】放敲:同“呜呼”,感欺祠。
    【56】离唇己丑:离膺十七(1589年)。
    【57】顺治甲午:指顺治十一年(1654年)。
    【58】奄穷:即墓穴。
    【59】雪仍:比喻俊袋者。
    【60】阴阴:即功勃。圈,也作“伐,,,指功劳;固,指经履。
    【61】德葛斯年:形容畏速的年代。斯,韶助铜,然羲。
    【62】翰林院庶起士:官撤名。亦稍庶常。明代初置,掀屡于翰林院,遴擅畏于文鬃害法的遣士充任。
    [1]《史記》,(漢)司馬遷,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漢書》,(漢)班固,(唐)顏師古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3]《後漢書》,(宋)範曄,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4]《文心雕龍注》,(梁)劉勰,範文瀾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
    [5]《水經注》,(魏)酈道元,王先謙校,成都:巴蜀書社,1985年。
    [6]《隋書》,(唐)魏徵 等撰,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97年。
    [7]《元和姓纂》,(唐)林寶,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8]《元和郡縣誌》,(唐)李吉甫,賀次君 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9]《舊唐書》,(五代·晉)劉昫,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版。
    [10]《新唐書》,(宋)歐陽修,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75年。
    [11]《唐會要》,(宋)王溥,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55年。
    [12]《古今事文類聚》(四庫類書叢刊),(宋)祝穆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13]《通典》,(唐)杜佑,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4]《齊東野語》,(宋)周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15]《國朝列卿記》,(明)雷禮輯,明萬曆徐鑒刻本。
    [16]《四鎮三關志》,(明)劉效祖,明萬曆四年刻本。
    [17]《(乾隆)江南通志》,(明)李衛修,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8]《績文獻通考》,(明)王圻,明萬曆三十年松江府刻本。
    [19]《文章辨體序說》,(明)吳訥,于北山點校,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
    [20]《皇明貢舉考》,(明)張朝瑞,明萬曆刻本。
    [21]《大影樓集》,(明)方逢時,清乾隆四十二年滋元堂刻本。
    [22]《萬姓統譜》,(明)浚迪知,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3]《讀史方輿紀要》,(清)顧祖禹,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4]《明史》,(清)張廷玉,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25]《(雍正)陝西通志》,(清)沈青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6]《明史紀事本末》,(清)穀應泰,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27]《國榷》,(清)談遷,清抄本。
    [28]《延綏鎮志》,(清)譚吉璁等,清康熙刻乾隆增補本。
    [29]《日知錄》,(清)顧炎武,黃汝成 集釋、欒保群、呂宗力 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1]《漢語大詞典2.0》[Z],上海:上海海數位世紀網路有限公司。
    [2]《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Z],臧勵和等著,北京: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31年。
    [3]《金石學》[M],朱劍心,北京:文物出版社,1948年。
    [4]《唐書兵志箋正》[M],唐長孺,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年。
    [5]《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M],陳寅恪,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6]《墓誌溯源》[M],趙超,(《文史》第21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
    [7]《碑別字新編》[M],秦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8]《吐谷渾史》[M],周偉洲,銀州: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
    [9]《禮記今注今譯》[M],王夢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10]《中國戲劇鑒賞辭典》[Z],王志武,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11]《中國文物地圖集·陝西分冊》[Z],國家文物局主編、陝西省文物局编制,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1988年。
    [12]《西夏文物》[M],史金波等,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13]《中國古代職官大辭典》[Z],張政,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14]《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编》[M],趙超,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
    [15]《唐代墓誌彙編》[M],周紹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2年。
    [16]《橫山縣誌》[Z],橫山縣志編纂委員會編,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2。
    [17]《中國文物精華大辭典》[Z],北京:中國文物局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商務印書館,1995年。
    [18]《敦煌學大辭典》[Z],季羨林,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
    [19]《全唐文補遺》第八輯[M],吳鋼,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
    [20]《中國文物地圖集·陝西分冊》[Z],國家文物局主編,陝西省文物局编制,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出版,1998年。
    [21]《中國歷史大辭典》[Z],中國歷史大辭典編篡委員會編篡,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
    [22]《唐鈔文選注匯存(一)》[M],周勳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3]《隋唐五代文學史料學》[M],陶敏、李一飛,北京:中華書局,2001。
    [24]古代墓誌通論[M],趙超,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25]《新出魏晉南北朝墓誌疏證》[M],羅新、葉煒,北京:中華書局,2003。
    [26]《中古墓誌詞語研究》[M],羅維明,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
    [27]《榆林碑石》[M],康蘭英,三秦出版社,2003年。
    [28]《齊魯碑刻墓誌研究》[M],賴非,濟南:齊魯書社出版社,2004年。
    [29]《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Z],史為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30]《史諱舉例》[M],陳垣著,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31]《唐代墓誌詞彙研究》[M],姚美玲,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10年。
    [32]《上郡膚施初考》[M],陳正和,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
    [33]
    [1]《銀州城勘測記》[J],戴應新,文物,1980年第8期。
    [2]《碑誌別體字淺析》[J],宋英,人文雜誌,1989年第2期。
    [3]《墓誌起源新說》[J],熊基權,文物春秋,1994年第1期。
    [4]《論唐代墓誌撰作特色》[J],羅維明,學術研究,1998年第7期。
    [5]《碑刻學》[J],黃永年,新美術,1999年第3期。
    [6]《墓誌銘起源初探》[J],吳煒,東南文化,1999年第3期。
    [7]《唐五代歸義軍節院與節院使略考》[J],馮培紅,敦煌學輯刊,2000年第1期。
    [8]《中國古代墓誌銘的源流》[J],李永明,山東圖書館季刊,2003年第1期。
    [9]《墓誌文體起源新論》[J],程章燦,學術研究,2005年第6期。
    [10]《唐代墓誌詞彙校錄劄記》[J],胡紅雯,廈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5月。
    [11]《中古墓碑文的文學化進程》[J],王偉萍,遼寧師範大學學報,2006第5期。
    [12]《洛陽出土北魏墓誌叢劄》[J],趙陽陽,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5月。
    [13]《秦漢上郡治所小考》[J],普慧,唐都學刊,2008年1月。
    [14]《榆林市出土唐代墓誌的文化學闡釋》[J],師海軍、加純華,榆林學院學報,2008年5月。
    [15]《中國古代墓誌起源新論》[J],朱智武,安徽史學,2008年第3期。
    [16]《一通稀見的唐代單面復刻墓誌考釋》[J],張鑫、鄒蓓蓓,文物春秋,2009年第5期。
    ①(明)吳訥著、于北山點校《文章辨體序說》,郭紹虞主編《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專著選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版,第53頁。
    ②參看高文《漢碑集釋·前言》,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1985年版,第1-8頁。
    ③趙超《墓誌溯源》,《文史》第21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此文中趙先生將前人關於墓誌的起源問題的觀點概括為始於西漢、始于東漢、始于魏晉、始于南朝這4種。後又在《古代石刻》(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與《古代墓誌通論》(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版)二書中增補了“秦代”一說。
    ④熊基權《墓誌起源新說》,《文物春秋》,1994年第1期,第67-72頁。
    ⑤華人德主編《三國兩晉南北朝墓誌》,劉正成主编《中國書法全集》第13卷,北京榮寶齋,1995年版,第1-3頁。
    ⑥吳煒《墓誌起源初探》,《東南文化》,1999年第3期,第79頁。
    ⑦李永明《中國古代墓誌銘的源流》,《山東圖書館季刊》,2003年第1期,第105-108頁。
    ⑧賴非《齊魯碑刻墓誌研究》,“漢—唐墓誌”部分第一章“關於墓誌的起源”,濟南:齊魯書社出版社,2004年。
    ⑨程章燦《墓誌文體起源新論》,《學術研究》,2005年第6期,第136-140頁。
    ⑩朱智武《中國古代墓誌起源新論》,《安徽史學》,2008年第3期,第33-38頁。
    (11)趙超、熊基權、李永明、賴非、程章燦等都是從志墓的風氣與墓誌的形制或文體角度來談墓誌起源的。
    ①朱智武《中國古代墓誌起源新論》,《安徽史學》,2008年第3期,第36頁。
    ②同上。
    ③史籍記載中最早提及“墓誌”的是“劉宋大明二年(458),宋孝武帝親自為建平宣簡王劉宏撰寫的“墓誌銘並序”,銘序俱稱,同隋唐墓誌已無二致。”從出土實物來看,目前出土的明確稱為“墓誌”的是南京上世紀八十年代出土的南朝劉宋永初二年(421)《謝琉墓誌》。參見南京博物館、雨花區文化局:《南京南郊六朝謝王充墓》,《文物》,1998年第5期。
    ①李永明《中國古代墓誌銘的源流》,《山東圖書館季刊》,2003年第1期,第105頁。
    ②(宋)祝穆編《古今事文類聚》(四庫類書叢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③馬宗霍《書林藻鑒》,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第77頁。
    ④著名的《郭虛己墓誌》即為顏真卿撰文并書寫的,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顏真卿最早的書法作品。
    ①馬茂源《古詩十九首初探·驅車上東門》,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9頁。
    ①(宋)趙明誠《宋本金石錄·自序》,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版,第2頁。
    ②或寫作“迷浑河”。
    ③自清道光年間(1821—1850)以來,學者們就據歷史文獻與新出土唐代墓誌對唐折衝府、特別是京兆府折衝府做了很多輯佚和考證工作。如勞經原《唐折衝府考》、羅振玉《唐折衝府考補》與《唐折衝府補考拾遣》、谷霽光《唐折衝府考校補》、武伯綸《唐京兆郡折衝府考逸》、張沛《唐京兆府折衝府綜考》、杜文玉《唐京兆府內折衝府考逸》、劉思怡《唐折衝府新考》等。
    ④此四方墓誌為《阿才墓誌銘》、《清河張公墓誌銘》、《王節墓誌銘》和《李公政墓誌銘》。
    ①橫山縣志編纂委員會編《橫山縣誌》,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13頁。
    ①陈正和主编《上郡膚施初考》,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13頁。
    ②秦公輯《碑別字新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182頁。
    ①周勳初整理《唐鈔文選注匯存(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731頁。
    ②普慧《秦漢上郡治所小考》,《唐都學刊》,2008年1月。
    ③出自呂薇芬主编《全元曲典故辭典》,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頁。
    ④(晉)陳壽(三國志》,武漢:崇文書局,2010年版,第519頁。
    ①(唐)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誌》,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05頁。
    ②史為樂主编《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918頁。
    ③臧勵和編《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
    ①參見康蘭英主編《榆林碑石·前言》,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第7頁。
    ②陈正和主編《上郡膚施初考》,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13頁。
    ①黃懷信、張懋熔、田旭東《逸周書匯校集注》(修訂本)(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84頁。
    ②(後晋)劉昫等《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491頁。
    ①陈正和主編《上郡膚施初考》,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1頁。
    ①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標點本),《禮記正義》卷三,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86頁。
    ②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標點本),《春秋左傳正義》卷六,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82頁。
    ③同①,第87頁。
    ④同上。
    ⑤同①。
    ⑥參見(宋)王溥《唐會要·諱》卷二十三,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版,第452頁。
    ⑦参见陳垣《史諱舉例》卷五《南北朝父子不嫌同名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78-79頁。
    ①参见(西晋)陈壽《三国志·魏志》卷十七。
    ①轉引朱洪斌《中華五百姓氏淵流》,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5頁。
    ①(唐)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誌》卷五,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01頁。
    ②(後晋)劉昫等撰《舊唐書》卷三十八,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979頁。
    ①史為樂主编《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873頁。
    ①同①。
    ②(唐)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誌》卷五,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99頁。
    ③史為樂主编《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194頁。
    ④(清)沈青峰撰《(雍正)陝西通志》卷五十七下《人物三·廉能下》,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①錢仲聯主編《古文經典》,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560頁。
    ①《榆林碑石》將“元盆坬”誤寫為“元岔坬”
    ②參見《榆林碑石》,第51頁。
    ③(唐)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誌》,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34頁。
    ④(後晋)劉昫等《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八),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3600頁。
    ⑤(唐)魏徵等《隋書》卷八十三,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1238頁。
    ⑥(唐)李延壽《北史》卷九十六,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2117頁。
    ⑦同①。
    ⑧(宋)範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859頁。
    ①史為樂主编《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919頁。
    ②(漢)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卷八,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173頁。
    ③同②。
    ④同上。
    ⑤(漢)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卷二十八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版。
    ⑥(唐)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誌》,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05頁。
    ①参見《榆林碑石》,第4頁。
    ②(後晋)劉昫等《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978頁。
    ③(唐)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誌》,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04頁。
    ④参見《榆林碑石》第4頁。
    ⑤(唐)林寶《元和姓纂》卷十,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⑥(宋)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版,第1470頁。
    ①(後晋)劉昫等《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八,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3600頁。
    ②據王富春《唐党项族首领拓拔守寂墓志考实》所言,在拓拔寂墓誌蓋底部左側與志文反方向有一行陰刻小字:“弟開元州刺史守義從京送至銀州赴葬”。可知,守寂一弟名守義。考古与文物,2004年03期。
    ③據《元和郡縣誌》卷十载,拓拔守寂姪澄峴,元和时任銀州刺史,但并未交代其是弟守礼之子还是弟守义之子。
    ④同上。
    ①同上。
    ②周偉洲《陝北出土三方唐五代党項拓拔氏墓誌考釋》,《民族研究》,2004年第六期。
    ③陈正和主编《上郡膚施初考》,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21頁。
    ①(後晋)劉昫等《舊唐書》一百九十六卷(上),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3551頁。
    ②(吳)韋昭注《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頁。
    ③秦公輯《碑別字新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32頁。
    ①羅維民《中古墓誌詞語研究》,廣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0頁。
    ②赵超《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8頁。
    ③王世華主编《中國古代史參考資料》,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8頁。
    ①《新唐书》卷44志第34《選舉志下》,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1159頁。
    ②具體拓片及碑文見張鑫、鄒蓓蓓《一通稀見的唐代單面[復]刻墓誌考釋》,碑文中所记志主其父“授上柱国兼左羽林军宿卫、吏部常选”。《文物春秋》,2009年第5期,第56頁。
    ③同上。
    ①史為樂主编《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364頁。
    ①參見《榆林碑石》,第236頁。
    ②(清)觉罗石麟撰《(雍正)山西通志》卷六十四,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③(唐)李延壽撰《北史》卷二十五,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598頁。
    ①(漢)司馬遷,《史記》卷一,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②(漢)司馬遷,《史記》卷一,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③(清)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樂保群、呂宗力校點《日知錄集釋》卷三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722頁。
    ④史為樂主編《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194頁。
    ⑤(唐)魏徵等《隋書》卷二,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23頁。
    ⑥(菲)陳永栽、黃炳輝《老子章句解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頁。
    ①(後晋)劉昫等《舊唐書》卷六十七,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1860頁。
    ①參見秦公輯《碑別字新编》,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338頁。
    ②(唐)元稹《元氏長慶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84頁。
    ③(漢)許慎(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730頁。
    ①(唐)令孤德棻等《周書》卷二十三,北京:中華書局,1971年版,第263頁。
    ②見秦公輯《碑別字新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306頁。
    ①參見戴應新《银州城址勘测記》,《文物》,2008年,第8期。
    ②參見《榆林碑石》,第240頁。
    ③見中國文物局主编《中國文物精華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商務印書館,1996年1月,第338頁。
    ①三輔:西漢時本指治理京畿地區的三位元官員,後指這三位官員(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管轄的地區(轄境相當今陝西中部地區)。
    ②(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961頁。
    ③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標點本),《尚書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66頁。
    ④轉引王萬邦《姓氏詞典》,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1頁。
    ⑤(宋)不著撰人《翰苑新書》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736頁。
    ①(宋)範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846頁。
    ②(宋)範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859頁。
    ③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標點本),《尚書正義》卷三,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66
    頁。
    ④陳垣《史諱舉例》,北京:中華書局,2004版,第77-78頁。
    ⑤同上。
    ⑥周密《齊東野語》,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60頁。
    ①參見橫山縣志編纂委員會编《橫山縣誌·水文》,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87頁。
    ①參見《榆林碑石》,第80頁。
    ①參見《榆林碑石》,第247頁。
    ②参見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遗》第八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1頁。
    ①康蘭英《榆林碑石》,第110頁。
    ①(明)張居正《新刻張大岳先生文集》卷二十五,明萬曆四十年唐國達刻本,第255頁。
    ②(清)譚吉璁等《延綏鎮志》卷四之二《人物志·列傳(下)》,清康熙刻乾隆增補本,第148頁。
    ③(日)川合康三著,蔡毅譯《中國的自傳文學》第四章,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版,第117-153頁。
    ①《穆宗錄》卷五十,隆慶四年十月奏卯,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影印校勘本,1962年版。
    ②(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六十《俺答封貢》,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926頁。
    ③(清)譚吉璁等《延綏鎮志》卷四之二《人物志·列傳(下)》,清康熙刻乾隆增補本,第148頁。
    ④劉紹恤著《雲中降虜傳》,薄音湖、王雄編輯點校,《明代蒙古漢籍史料彙編》(第二輯),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99頁。
    ⑤(明)王崇古撰《確議封貢事宜疏》,見(明)陳于龍等《明經世文編》卷三百一十七,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1962年版,第3359頁。
    ⑥同③。
    ⑦同④。
    ⑧同③。
    ①參見(清)張廷玉撰《明史》卷七十三《職官志二》,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①(清)張廷玉撰《明史》卷七十二志第四十八,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733頁。
    ②參見(清)譚吉璁等《延綏鎮志》卷六《藝文志》,清康熙刻乾隆增補本,第327頁。
    ③參見鐵堅、郭彥敏選注《抱犢寨詩詞選注》,北京:中國審計出版社,1998年版,第98頁。
    ①(明)方逢時撰《大影樓集》卷六,清乾隆四十二年滋元堂刻本,第60頁。
    ②(明)方逢時撰《大影樓集》卷十三,清乾隆四十二年滋元堂刻本,第125頁。
    ③同①。
    ④同②。
    ⑤(清)譚吉璁等《延綏鎮志》卷四之二《人物志·列傳(下)》,清康熙刻乾隆增補本,第150頁。
    ⑥同上。
    ①李真墓誌銘,參見康蘭英《榆林碑石》,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第303頁。
    ②徐仁墓誌銘,同上,第294頁。
    ①(清)张廷玉等《明史》卷十八《本紀第十八》,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②(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一百七十四《列傳第六十二》,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③同上。
    ①(清)譚吉璁等《延綏鎮志》卷四之二《人物志·列傳(下)》,清康熙刻乾隆增補本。
    ②(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一百七十四《列傳第六十二》,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③同上。
    ①(清)譚吉璁等.《延綏鎮志》卷四之三《人物志·忠義》,清康熙刻乾隆增補本。
    ②(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一百七十四《列傳第六十二》,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③同上。
    ④同上。
    ①(清)譚吉璁等《延綏鎮志》卷四之二《人物志》,清康熙刻乾隆增補本。
    ②(清)沈青峰撰《(雍正)陝西通志》卷五十七下《人物三·廉能下》,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③(明)雷礼辑《国朝列卿记》,明万历徐鉴刻本。
    ①(清)张廷玉撰.《明史》卷一百七十四《列傳第六十二》,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②同上。
    ③《徐仁墓誌銘》,參見康蘭英主編《榆林碑石》,三秦出版社,2003年10月。圖見117頁,錄文見294頁。
    ①(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一百七十四《列傳第六十二·姜應熊》,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②同上。
    ①參見(清)谭吉璁等《延绥镇志》卷四人物志,清康熙刻乾隆增补本。
    ①橫山縣史誌辦公室主辦《懷遠舊事》,2008年卷,第124頁。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