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石刻文字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漢代文字上承秦篆,下啟隋唐楷書,是漢字發展史上的分水嶺,在漢字演變史上有著重要的位置。漢代石刻文字是漢代文字重要的組成部分。漢碑不僅僅为我們研究漢代歷史提供了資料,而且也为我們研究文字學提供了借鑒和幫助。本文在充分佔有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的基礎之上,運用比較的方法,對漢碑進行了一番細緻的考察。首先對前人的研究成果進行了總結和歸納,並介紹了解放以後漢碑的出土情況,接著對漢碑的形制、起源做了探討,對漢碑的字體進行了分類,又將“漢隸”、“八分”、“古隸”等概念作了梳理。最後對漢碑的字形進行宏觀的研究,對漢碑中的異體字產生的原因和方式進行了研究,並分析了漢碑的文獻價值。
Chinese character of Han dynasty inherited the character feature of Qin dynastyand enlightened the pattern of Tang dynasty .As a middle stage of Chinese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Chinese character of Han dynasty has taken a importantposition.
     Based on taking up the traditional documents and the unearthed documentssufficiently, the paper adopts the method of comparison to analyze the stele of Handynasty exhaustively .First of all, thesis summarizes the achievements of pastgenerations on the stele of Han dynasty and introduces the unearthed condition of thestele of Han dynasty since liberation. Second, paper makes a study of the forms andorigin of the stele of Han.dynasty, categorizes the typestyles of the stele of Handynasty, distinguishes the concepts of hanli ,bafen and guli .Third, thesis makes amacroscopic research on the scripts of the stele of Han dynasty, discusses the reasonsfor appearance and the ways of emergence of the doublet characters of the stele ofHan dynasty, investigates the document value of the stele of Han dynasty.
引文
[1] 王筠:《說文句讀》,第128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9月。
    [2] 封演著 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第59、60頁,中華書局,2005年11月第1版。
    [1] 仲威:《碑學10講》,第13、14頁,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2] 高文《漢碑集釋》(第6頁)注引:宋南鄭令晏袤釋文云:(東漢明帝永平) “九年(西元66年)四月成就。”鄐君受詔興工在永平六年,迄九年四月始竣工,乃刻石也。
    [1] 高文《漢碑集釋》(第46頁)注:此行書年月日,以下文例之,此行亦有上橫,上橫蓋是“延光二年(或三)年”四字。此銘字體、文例及建闕諸官姓名,皆與《開母闕銘》相同,是此闕應為朱寵所建。寵於建光元年免關官歸田里,次年改元延光,寵於延光二年建開母闕,是復起為潁川太守,當在延光元年二年之間。據《太室後銘》有“延光四年三月颍川太守陽城”云云,寵乃杜陵人,非陽城人,是寵於延光四年三月已非穎川太守甚明。《後漢書·順帝紀》云:“永建元年以大鴻臚朱寵為太尉。”按永建元年即延光四年之次年,則是寵內遷為大鴻臚,當在延光三年四年之間。則少室神闕之建,必在延光二(或三)年三月三日也。
    [2] 仲威:《碑學10講》,第29、30頁,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1] 于明詮:《墓誌10講》,第1頁、第2頁,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2] 趙超:《古代石刻》,第112頁,文物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3] 胡方平:《試論中國古代墳丘的起源》,《考古與文物》1993年第5期
    [4] 始皇陵秦俑坑考古發掘隊:《秦始皇陵西測趙背戶村秦刑徒墓》,《文物》1982年第3期。
    [5] 同[2],第115頁。
    [6] 張政烺:《秦漢刑徒的考古資料》,《張政烺文史論集》,中華書局,2004年4月第1版。
    [1] 趙超:《古代石刻),第118頁,文物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2] 魯西奇:《漢代買地券的實質、淵源與意義》,《中國史研究》2006年第1期。
    [3] 同[2]。
    [4] 同[2]。
    [1] 趙超:《古代石刻》,第130、131頁,文物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1] 黃金明:《漢魏晉南北朝诔碑文研究》,第36、40、44、45頁,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1] 張政烺:《中國考古學講義》,《張政烺文史論集》第352頁,中華書局,2004年4月第1版。
    [2] 同上,第353頁.
    [1] 杜澤遜:《文獻學概要》,第454頁,中華書局2001年9月第1版。
    [1] 徐森玉:《西漢石刻文字初探》,《文物》1964年第5期。
    [2] 鄭傑祥:《南陽新出土的東漢張景造土牛碑》,《文物》1963年第11期。
    [3] 王靖憲:《新出土漢碑刻的書法藝術》,《中國書法》1982年第1期。
    [4] 黃士斌:《河南偃師縣發現漢代買田約束石券》,《文物》1982年第12期。
    [5] 北京市文物工作隊:《北京西郊發現漢代石闕清理簡報》,《文物》1964年第11期。
    [6] 謝雁翔:《四川郫縣犀浦出土的東漢殘碑》,《文物》1974年第4期。
    [7] 南陽市博物館:《南陽發現東漢許阿瞿墓誌畫像石》,《文物》1974年第8期。
    [8] 天津市文物管理處考古隊:《武清東漢鮮于璜墓》,《考古學報》1982年第3期。
    [1] 王靖憲:《新出土汉碑刻的書法藝術》,《中國書法》1982年第1期。
    [2] 同[1]。
    [3] 李發林:《山東蒼山元嘉元年畫像石墓題記試釋》,《中原文物》1985年第1期。王恩田:《蒼山元嘉年漢畫像石墓考》,《四川文物》1989年第4期。
    [4] 河南偃師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偃師縣南蔡莊鄉漢肥致墓發掘簡報》,《文物》1992年第9期。樊有升:《東漢<肥致碑>》,《書法叢刊》1992年第2期。劉昭瑞:《論肥致碑的立碑者及碑的性質》,《中原文物》2002年第3期。虞萬里:《東漢<肥致碑>考釋》,《中原文物》1997年第4期。
    [5] 雅安市文物管理處:《<何君尊楗閣刻石>發現及考釋》,《四川文物》2004年第6期。魏啟鵬:《跋<何君閣道銘>再發現》,《四川文物》2004年第6期。
    [6] 丛文俊:《新發現<漢巴郡朐忍令景雲碑>》,《中國書法》2005年第5期。
    [1] 蔣善國:《漢字形體學》第5頁,文字改革出版社,1959年9月。
    [2] 啟功:《古代字體論稿》第1頁,文物出版社,1999年。
    [3] 許嘉璐:《古代漢語》第45,55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1] 孫稼阜:《草書10講》,上海書畫出版社,2004年。
    [2] 蔣善國:《漢字形體學》第333页,文字改革出版社,1959年9月。
    [3] 陸錫興師:《論漢代草書》,《急就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4] 同[3]。
    [1] 蔣善國:《漢字形體學》第292頁,文字改革出版社1959年9月第1版。
    [2] 陸錫興師:《唐代的文字規範和楷體正字的形成》,《語文建設》1992年第6期。
    [3] 蔣善國:《漢字形體學》,第304頁,文字改革出版社,1959年9月。
    [4] 宇文鈞:《秦始皇統一文字的功績》,《人民日報》1974年7月25日。
    [1] 魯國堯:《“隸書”辨》,《魯國堯自選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
    [2] 同[1]。
    [3]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第78页,商務印書館,1988年。
    [1] 四川省博物館、青川縣文化館:《青川縣出土秦更修田律木牘——四川青川縣戰國墓發掘簡報》,《文物》,1982年1期。
    [2] 王東明 馮景昶 羅揚:《從定縣漢墓竹簡看西漢隸書》,(文物),1981年第8期。
    [3]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第80页,商務印書館,1988年。
    [1] 唐蘭:《中國文字學》第146、14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蔣善國:《漢字形體學》,第293页,文字改革出版社,1959年9月。任平:《說隸》,第14页,杭州大學出版社,1997年。
    [2] 蔣善國:《漢字形體學》第292页,文字改革出版社,1959年9月。
    [3] 陸錫興师:《論漢代草書》,《急就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4] 任平:《說隸》,第15页,杭州大學出版社,1997年。
    [1] 徐學標:《兩汉“史書”名实孜辨》,《書法研究》2004年第3期。
    [1] 王靖憲:《新出土漢碑刻的書法藝術》《中國書法》1982年第1期。
    [1] 吳鎮烽:《秦晉兩省東漢畫像石題記集釋——兼論漢代圜陽、平周等縣的地理位置》,《考古與文物》,2006年第1期。
    [1] 陸錫興師:《上古奇字書藝採秘》,《急就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2] 孟憲華:《鳥蟲篆書法創作初探》,《中國書法》2002年第6期。
    [1] 吳鎮烽:《秦晉兩省東漢畫像石題記集釋——兼論漢代園陽、平周等縣的地理位置》,《考古與文物》,2006年第1期。
    [1] 本章所使用的文字形體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幾種字書:清·顧藹吉《隸辨》,中華書局,1986年4月第1版徐中舒主編的《漢語古文字字形表》,四川辭書出版社,1981年8月第1版徐中舒主編的《甲骨文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1] 徐中舒主編的《甲骨文字典》,第39、40頁。
    [1] 陸錫興師:《<詩經>異文研究》,第75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1] 《魏上尊號奏》和《魏受禪表》均刻於黃初元年,即220年,所以二碑可以看作漢碑的範疇。
    [1] 荆貴生主編:《古代漢語》(上册),第157頁,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第3版。
    [1] 陳淑梅:《東漢碑隸構形系統研究》,第144頁,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2] 當然,他們二人的差異主要是在已識字的“隸定”上面,對於未識字,嚴可均也不得不採用“隸古定”的方式。
    [1] 湯可敬:《說文解字今釋》,第1399頁,嶽麓書社,1997年7月第1版。
    [1] 陸錫興師:《反左書鉤沉》,《書法叢刊》,2004年第4期。
    [2] 同上。
    [3] 高文:《漢碑集釋》前言,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第2版。
    [4] 汪慶正:《東漢石刻文字綜述(上)》,《上海博物館館刊》1981年第1期。
    [1] 劉屹:《論<老子銘>中的老子與太一》,《漢學研究》第21卷第1期(2003年6月)
    [2] 王昶:《金石萃編》,北京市中國書店1985年3月第1版。
    [3] 《仙人唐公房碑》的錄文采用高文的,《肥致碑》的錄文采用樊有升的。
    [1] [漢]許慎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1963年
    [2] [宋]洪适 隸釋隸續 中華書局 1986年
    [3] [清]顧藹吉 隸辨 中華書局 1986年
    [4] [清]翟雲升 隸篇 中華書局 1985年
    [5] [清]王念孫 讀書雜誌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85年
    [6] [清]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
    [7] 葉昌熾撰 柯昌泗評 語石 語石異同評 中華書局 1994年
    [8] 梁東漢 漢字的結構及其流變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59年
    [9] 蔣善國 漢字形體學 文字改革出版社 1959年
    [10] 啟功 古代字體論稿 文物出版社 1964年
    [11] 唐蘭 古文字學導論 齊魯書社 1981
    [12] 徐中舒 漢語古文字字形表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1年
    [13] 王仲殊 漢代考古學概說 中華書局 1984年
    [14] 漢語大字典字形組 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 四川辭書出版社 1985年
    [15] 陸錫興師 漢代簡牘草字編 上海書畫出版社 1989年
    [16] 裘錫圭 文字學概要 商務印書館 1990年
    [17] 高明 中國古文字學通論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6年
    [18] 高文 漢碑集釋 河南大學出版社 1997年
    [19] 陸錫興師 急就集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1年
    [20] 陸錫興師 《詩經》異文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1年
    [21] 趙超 古代石刻 文物出版社 2001年
    [22] 唐蘭 中國文字學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
    [23] 何琳儀 戰國文字通論(訂補)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3年
    [24] 陳淑梅 東漢碑隸構形系統研究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年
    [25] 仲威 碑學10講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5年
    [26] 于明詮 墓誌10講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5年
    [27] 黃金明 漢魏南北朝誄碑文研究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5年
    [1] 鄭傑詳 南陽新出土的東漢張景造土牛碑 文物 1963(11)
    [2] 汪慶之 東漢碑文字綜述 上海博物館館刊 1981(1)
    [3] 王靖憲 新出土漢碑刻的書法藝術 中國書法 1982(1)
    [4] 徐自強 石刻學芻議 文物 1983(2)
    [5] 李發林 山東蒼山元嘉元年畫像石墓題記試釋 中原文物 1985(1)
    [6] 李發林 漢碑偶識 考古 1989(8)
    [7] 王恩田 蒼山元嘉元年漢畫像石墓考 四川文物 1989(4)
    [8] 樊有升 東漢《肥致碑》 文物 1992(9)
    [9] 胡方平 試論中國古代墳丘的起源 考古與文物 1993(5)
    [10] 虞萬里 東漢《肥致碑》考釋 中原文物 1997(4)
    [11] 張曉旭 論先秦碑刻 南方文物1999(2)
    [12] 金其楨 中國古代碑刻的文字語言價值 尋根 1999(3)
    [13] 張曉旭 秦漢碑刻研究(上篇) 南方文物 2000(1)
    [14] 張曉旭 秦漢碑刻研究(下篇) 南方文物 2000(2)
    [15] 黃介藝 漢隸及其漢代碑刻 書畫藝術 2000(6)
    [16] 李永明 中國古代墓誌銘的源流 山東圖書館季刊 2003(1)
    [17] 魏啟鵬 跋《何君閣道銘》再發現 四川文物 2004(6)
    [18] 雅安市文物管理所 《何君尊楗閣刻石》發現及考釋 四川文物 2004(6)
    [19] 侯學書 秦隸書的成熟形態 書法研究(126)
    [20] 丛文俊 新發現《漢巴郡朐忍令景雲碑》考 中國書法 2005(5)
    [21] 曾述忠 《隸釋》釋詞 語言研究 2005(2)
    [22] 湛玉書 論漢字羨餘現象 語言研究 2005(3)
    [23] 楊宏 試論碑誌文字的字體學研究價值 漢字研究(1)
    [24] 李守奎 《曹沫之陳》之隸定與古文字隸定方法初採 漢字研究(1)
    [25] 吳鎮峰 秦晉兩省東漢畫像石題記集釋 考古與文物 2006(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