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女性伦理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妇女自由独立运动的蓬勃发展时期,对中国女性思想的觉醒具有重大的启蒙意义,并且为以后中国的女性解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选取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变革做出积极努力的三个理论流派(新青年派、东方文化派、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几位代表人物(胡适、周作人、杜亚泉,李大钊、陈独秀)对他们的伦理思想进行梳理,以管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伦理思想变迁的历史道路及现代性反思。
     全文共三大部分:绪论、正文第一章至第五章、结语。绪论介绍了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现状、中国传统女性伦理的核心内容、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女性伦理的新特征及女性伦理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女性伦理革命发生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第二章至第四章主要从传统伦理纲常批判、经济独立、教育、贞操观、婚恋观等方面论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派代表人物胡适和周作人、东方文化派代表人物杜亚泉、早期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李大钊和陈独秀的女性伦理思想。第五章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女性伦理思想的现代审视。并从就业、婚姻、教育三个方面对现代社会男女两性的不平等现状进行反思。结语是对论文的总结。
May4th New Culture Movement is a vigorous period for female liberty andindependent movements, which has a significant enlightenment to chinese women’sawaken. In this thesis, the author chose five representatives (Hu Shi, Zhou Zuoren, DuYaquan, Li Dazhao and Chen Duxiu) from three theoretical schools (New youth school,Oriental Culture School, and the early marxist), which made great effort in reformingthe feudal ethnics, and dealing with their ethnical thoughts, to analyze their ethnics, tosee the historical road of China ethnics thoughts in the period of May4th New CultureMovement and modernistic reflection.
     This dissertati wa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introduction, main body (Chapter one-Chapter five) and conclusion. Introduction analyzed the purpose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the study, the co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Female Ethnic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research approaches of Female Ethnics in the period of May4thNew Culture Movement.Chapter one analyzed social background of Female Ethics revolution from the threeaspects of economy, politics and culture in May4thNew Culture Movement. Fromchapter two to chapter four discussed Female Ethics of New Youth School like Hu Shiand Zhou Zuoren, Oriental Culture School such as Du Yaquan and early Marxnationalists like Li Dazhao and Chen Duxiu from the traditional ethical criticism,economic independence, education, chastity view, marriage etc in the period of May4thNew Culture Movement. Chapter five was a modern perspective on Female Ethnics inthe period of May4thNew Culture Movement and reflected inequality status betweenmale and female in modern society from three aspects of employment, marriage andeducation. The conclusion was a summary of this thesis.
引文
①【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第4页.
    ①孙耐雪.近十五年来五四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研究述评[J].党史文苑,2011(6).
    ①Webster’s New Encyclopedic Dictionary,1993,第369页.
    ①郭爱妹.女性主义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第2页.
    ②刘巨才.对中国妇女运动的几点看法[J].妇女研究论丛,1994,3.
    ③刘巨才.对中国妇女运动的几点看法[J].妇女研究论丛,1994,3.
    ④邱美珠.论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J].龙岩师专学报,2003,10.
    ⑤吕美姬,郑永福.中国妇女运动(1840——1921)[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①欧阳恩良.论新文化运动前期女性的发现[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
    ②黄伊梅.社会性别与女权主义理论的建构[J].理论前沿,20006,14.
    ③李静之.论妇女解放、妇女发展和妇女运动[J].妇女研究论丛,2003(11).
    ④李静之.论妇女解放、妇女发展和妇女运动[J].妇女研究论丛,2003(11).
    ⑤李静之.论妇女解放、妇女发展和妇女运动[J].妇女研究论丛,2003(11).
    ⑥刘芳.中国女性解放内涵及解析[J].甘肃社会科学,1997(5).
    ⑦欧阳恩良.论新文化运动前期女性的发现[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
    ⑧邓剑波.西方价值观与东方传统伦理的有机结合——胡适妇女解放思想新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7.
    ①李本义.五四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的特点[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②尹美英.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特点[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3).
    ③吴效马.五四时期妇女解放思潮的特点[J].浙江学刊,2001(4).
    ①陈文联.“五四”思想界对封建贞操观的批判[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7).
    ②蒋美华.五四时期女性经济角色的变迁[J].妇女研究论丛,2006(4).
    ③陈文联,黄娟.从“生育节制”看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④张国义.五四时期知识女性独身论试探[J].妇女研究论丛,2008(2).
    ⑤尹旦萍.中国婚姻观念的现代建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离婚自由的讨论[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9
    (6).
    ⑥梁景和.论五四时期的“性伦”文化[J].文史哲,2005(1).
    ①邵自玲.略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男女社交[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11).
    ②尹旦萍.新文化运动中关于贞操问题的讨论[J].妇女研究论丛,2003(1).
    ③张菲、陆卫明.论胡适的妇女解放思想[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11).
    ①汪丹.是“时代差距”还是“文化差异”——评新文化运动中的“健全个人主义”妇女观浙[J].江师范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2(5).
    ②朱文华,孟晖.从《镜花缘的引论》等文看胡适的妇女观晋[J].阳学刊,2007(4).
    ③杨军,杨娟.试论胡适在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思想[J].零陵学院学报,2003,7.
    ①邵云瑞,颜杰峰.五四时期李大钊伦理思想的演变[J].道德与文明,2004年第5期.
    ②陈文联.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妇女解放思想体系[J].理论学刊,2003年5月第3期,总第115期.
    ③刘书林,蔡文鹏,张富良.略论李大钊与妇女解放[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第18卷.
    ①欧阳云梓.论李大钊的妇女人权思想[J].中共福建省委党委学报,2007年11月10日第11期,总第325期.
    ②郑大华.文化保守主义与“五四”新文化运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③欧阳正宇.杜亚泉教育救国思想及成就[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月,第40卷第1期.
    ①王凯伦,邓君.杜亚泉的“个人改革”救国思想[J].武汉科学学院学报,2006年6月,第19卷第6期.
    ②班彦美.论五四时期杜亚泉的“道德本位”的思想倾向——以《东方杂志》(1911——1920)为中心的研究[J].科教文汇,2007,12.
    ③刘长林,班彦美.解决中国问题的“道德本位”思想倾向——五四时期杜亚泉与陈独秀道德观之比较[J].理论学刊,2008年1月,第1期总第167期.
    ④董恩强,伍箴明.杜亚泉的家庭婚姻观[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8月,第26卷第4期.
    ⑤袁立莉.包容与拒斥——“东方文化派”伦理思想探究[J].求是学刊,2010年7月,第37卷第4期.
    ⑥阎乃胜.论杜亚泉的教育改革观[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3月第13卷第3期.
    ①刘千秋,李国.杜亚泉思想研究综论[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8卷第2期.
    ②汪丹.从男女平权到女性本位——周作人、张竞生妇女观之文化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5月第27卷第3期.
    ③吴兴毛.戴季陶的女子解放观——兼与陈独秀女子解放观的比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3月,第24卷第2期.
    ④卢付林.现代的召唤:走出传统伦理的困境——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五四激进文人为中心[J].中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1期.
    ⑤韩靖.两性关系遭际之于二周女性解放思想影响之比较[J].文教资料,2009年6月中旬刊.
    ①李丹丹.论陈独秀和胡适五四时期伦理思想之差异[J].学术交流,2012年1月总第214期,第1期.
    ②任雅洁,陈晓健.五四时期的女子剪发运动[J].党史博彩,2006年9月.
    ③熊显长.“五四”报刊与妇女解放运动[J].出版史研究,1999年6月.
    ④康华,李建伟.1919年《晨报》9妇女问题专栏述评[J].延安大学学报,2007年10月,第29卷第5期.
    ⑤韩贺南.对五四时期妇女解放思潮中“男性本质”建构的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07年11月第6期总第83期.
    ①刘志玲.从政治解放到自我解放——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历程的研究[J].前沿,2007年第1期.
    ②牛水莲.与谢野晶子与中国妇女解放[J].长江学术,2010年4月.
    ③蒋美华.五四时期女性社会生活角色的开化[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7年第4期.
    ①谢昌蓉.中国传统女性伦理的发展脉络与特点[J].昌吉学院学报,2008,5.
    ①《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标点本,1995.
    ②《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95.
    ①程颐、程颢.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01页.
    ①胡适.几个反理学的思想家.胡适文集4[C],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63页.
    ①杜素娟.“新”、“旧”之间的误区——“五四”新文化运动伦理策略分析[J].社会科学家,2011(4).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第4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52页.
    ①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174页.
    ②彭明.五四运动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5页.
    ①李贽.夫妇论因畜有感.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840——1918)[C].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全国妇联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1991年,第3页.
    ①李贽.答以女人学到为见短书.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840——1918)[C].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全国妇联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1991年,第4页.
    ②李贽.答以女人学到为见短书.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840——1918)[C].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全国妇联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1991年,第4页.
    ③俞正燮.贞女说.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840——1918)[C].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全国妇联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1991年,第6页.
    ④俞正燮.妒非女人恶德论.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840——1918)[C].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全国妇联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1991年,第8页.
    ①胡适.女子问题.胡适文集12[C],欧阳哲生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579页.
    ②胡适.女子问题.胡适文集12[C],欧阳哲生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579页.
    ③胡适.学生与社会.胡适文集12[C],欧阳哲生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440页.
    ④胡适.易卜生主义.胡适文集02[C],欧阳哲生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475页.
    ⑤胡适.易卜生主义.胡适文集02[C],欧阳哲生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475页.
    ⑥胡适.研究社会问题底方法.胡适文集12[C],欧阳哲生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567页.
    ⑦胡适.女子问题.胡适文集12[C],欧阳哲生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579页.
    ①胡适.学生与社会.胡适文集12[C],欧阳哲生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440页.
    ②胡适.美国的妇人.胡适文集02[C],欧阳哲生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490页.
    ③胡适.美国的妇人.胡适文集02[C],欧阳哲生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490页.
    ①胡适.易卜生主义.胡适文集02[C],欧阳哲生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475页.
    ②胡适.非个人主义新生活.胡适文集02[C],欧阳哲生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4页.
    ③胡适.一师毒案感言.胡适文集11[C],欧阳哲生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114页.
    ④胡适.美国的妇人.胡适文集02[C],欧阳哲生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490页.
    ①胡适.易卜生主义.胡适文集02[C],欧阳哲生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475页.
    ②胡适.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胡适文集11[C],欧阳哲生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47页.
    ③胡适.新生活.胡适文集02[C],欧阳哲生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549页.
    ①胡适.贞操问题.胡适文集02[C],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503页.
    ②胡适.几个反理学的思想家.胡适文集4[C],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63页.
    ③胡适.名教.胡适文集04[C],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51页.
    ④胡适.贞操问题.胡适文集02[C],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503页.
    ①胡适.贞操问题.胡适文集02[C],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503页.
    ①胡适.女子解放从那里做起.胡适文集11[C],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33页.
    ②胡适.女子解放从那里做起.胡适文集11[C],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33页.
    ③汉民.女子解放从哪里做起.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上[C],梅生编.山海:上海书店,1989,第92页.
    ④胡适.女子解放从那里做起胡适文集11[C],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33页.
    ⑤胡适.美国的妇人.胡适文集02[C],欧阳哲生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490页.
    ①胡适.美国的妇人.胡适文集02[C],欧阳哲生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490页.
    ②胡适.大学开女禁的问题.胡适文集11[C],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4页.
    ①胡适.大学开女禁的问题.胡适文集11[C],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4页.
    ②胡适.大学开女禁的问题.胡适文集11[C],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4页.
    ③胡适.女子解放从那里做起.胡适文集11[C],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33页.
    ④胡适.慈幼的问题.胡适文集04[C],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643页.
    ⑤胡适.美国的妇人.胡适文集02[C],欧阳哲生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490页.
    ①胡适.慈幼的问题.胡适文集04[C],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643页.
    ②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胡适文集02[C],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551页.
    ③胡适.女子问题.胡适文集12[C],欧阳哲生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579页.
    ①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胡适文集02[C],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551页.
    ①周作人.妇女问题与东方文明等.周作人文类编·上下身[C].钟淑河.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第343页.
    ②舒芜.哀妇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第596页.
    ①周作人.欧洲古代文学上的妇女观.周作人文类编·上下身[C].钟淑河.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第304页.
    ①周作人.刘香女.周作人文类编·上下身[C].钟淑河.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第357页.
    ②周作人.萨满教的礼教思想.周作人文类编·上下身[C].钟淑河.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第59页.
    ③周作人.女人的禁忌.周作人文类编·上下身[C].钟淑河.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第411页.
    ④周作人.上海气.周作人文类编·上下身[C].钟淑河.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第89页.
    ⑤舒芜.女性的发现.周作人的是非功过【M】.钟淑河.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⑥周作人.读《欲海回狂》.周作人文类编·上下身[C].钟淑河.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第29页.
    ⑦周作人.读《欲海回狂》.周作人文类编·上下身[C].钟淑河.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第29页.
    ⑧周作人.《欧洲古代文学上的妇女观》.周作人文类编·上下身[C].钟淑河.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第
    289页.
    ①周作人.爱的成年.周作人文类编·上下身[C].钟淑河.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第8页.
    ②周作人.读《欲海回狂》.周作人文类编·上下身[C].钟淑河.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第29页.
    ③周作人.上下身.周作人文类编·上下身[C].钟淑河.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第40页.
    ④周作人.北沟沿通信.周作人文类编·上下身[C].钟淑河.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第105页.
    ①周作人.上下身.周作人文类编·上下身[C].钟淑河.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第41页.
    ②周作人.上下身.周作人文类编·上下身[C].钟淑河.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第41页.
    ③周作人.上下身.周作人文类编·上下身[C].钟淑河.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第41页.
    ④周作人.结婚的爱.周作人文类编﹒上下身[C].钟淑河.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第19页.
    ⑤周作人.中国的思想问题.周作人自编集:药堂杂文[C].钟淑河.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
    ⑥周作人.爱的成年.周作人文类编·上下身[C].钟淑河.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第6页.
    ⑦周作人.读《欲海回狂》.周作人文类编·上下身[C].钟淑河.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第29页.
    ⑧周作人.读《欲海回狂》.周作人文类编·上下身[C].钟淑河.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第30页.
    ⑨周作人.爱的成年.周作人文类编·上下身[C].钟淑河.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第6页.
    ①鲁迅.我之节烈观.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C].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第116页.
    ②周作人.闲话强奸.钟淑河.周作人文类编·上下身[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第485页.
    ①周作人.贞操论[译文].钟淑河.周作人文类编·上下身[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第425页.
    ②周作人.贞操论[译文].钟淑河.周作人文类编·上下身[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第430页.
    ③周作人.中国的思想问题.周作人自编集:药堂杂文[C].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
    ④周作人.结婚的爱.周作人文类编﹒上下身.钟淑河编[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第19页.
    ①周作人.结婚的爱.周作人文类编﹒上下身.钟淑河编[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第20页.
    ②周作人.结婚的爱.周作人文类编﹒上下身.钟淑河编[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第19页.
    ③周作人.北沟沿通信.周作人文类编﹒上下身.钟淑河编[C].长沙:河南文艺出版社,1998,第1页.
    ④周作人.妇女问题与东方文明等.钟淑河.周作人文类编·上下身[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第346页.
    ⑤周作人.女子与读书.周作人文类编·上下身,钟淑河编[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第396页.
    ①周作人.爱的成年.周作人文类编·上下身,钟淑河编[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第6页.
    ②周作人.爱的成年.周作人文类编·上下身,钟淑河编[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第6页.
    ①周作人.爱的成年.周作人文类编·上下身,钟淑河编[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第7页.
    ①舒芜.女性的发现——知堂妇女论类抄[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第11页.
    ①舒芜.碧空楼书简——致乔以钢[J].文艺评论,2000年第06期,第58页.
    ②周作人.人的文学.周作人经典作品选:生活之艺术人的文学.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第6页.
    ①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陈独秀著作选编第1卷[C],任建树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418页.
    ②陈独秀.调和论与旧道德.陈独秀著作选编第2卷[C],任建树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134页.
    ①陈独秀.再质问《东方杂志》.陈独秀著作选编第2卷[C],任建树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46页.
    ②陈独秀.调和论与旧道德.陈独秀著作选编第2卷[C],任建树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135页.
    ③王元化.杜亚泉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杜亚泉文存[C],许纪霖,田建业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①杜亚泉.个人之改革.杜亚泉文存[C],许纪霖,田建业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303页.
    ①杜亚泉.男女及家庭.东方杂志第十四卷,第一号,1917年1月.
    ②杜亚泉.论蓄妾.东方杂志第八卷,第四号,1911年6月.
    ③杜亚泉.自由结婚.东方杂志第十四卷,第五号,1917年5月.
    ④杜亚泉.戒早婚.东方杂志,第十二卷,第四号,1915年4月.
    ①杜亚泉.论蓄妾.东方杂志第八卷,第四号,1911年6月.
    ②杜亚泉.论蓄妾.东方杂志第八卷,第四号,1911年6月.
    ③杜亚泉.男女及家庭.东方杂志第十四卷,第一号,1917年1月.
    ④杜亚泉.妇女职业.东方杂志第十四卷,第三号,1917年3月.
    ⑤杜亚泉.妇女职业.东方杂志第十四卷,第三号,1917年3月.
    ⑥杜亚泉.论蓄妾.东方杂志第八卷,第四号,1911年6月.
    ⑦杜亚泉.论蓄妾.东方杂志第八卷,第四号,1911年6月.
    ①杜亚泉.自由结婚.东方杂志第十四卷,第五号,1917年5月.
    ②杜亚泉.自由结婚.东方杂志第十四卷,第五号,1917年5月.
    ③杜亚泉.自由结婚.东方杂志第十四卷,第五号,1917年5月.
    ④杜亚泉.自由结婚.东方杂志第十四卷,第五号,1917年5月.
    ①杜亚泉.自由结婚.东方杂志第十四卷,第五号,1917年5月.
    ②杜亚泉.自由结婚.东方杂志第十四卷,第五号,1917年5月.
    ③杜亚泉.自由结婚.东方杂志第十四卷,第五号,1917年5月.
    ④杜亚泉.自由结婚.东方杂志第十四卷,第五号,1917年5月.
    ⑤杜亚泉.自由结婚.东方杂志第十四卷,第五号,1917年5月.
    ①杜亚泉.自由结婚.东方杂志第十四卷,第五号,1917年5月.
    ②杜亚泉.家庭与国家.东方杂志第十三卷,第三号,1916年3月.
    ③杜亚泉.家庭与国家.东方杂志第十三卷,第三号,1916年3月.
    ④杜亚泉.男女及家庭.东方杂志第十四卷,第一号,1917年1月.
    ⑤杜亚泉.男女及家庭.东方杂志第十四卷,第一号,1917年1月.
    ⑥杜亚泉.男女及家庭.东方杂志第十四卷,第一号,1917年1月.
    ①杜亚泉.家庭与国家.东方杂志第十三卷,第三号,1916年3月.
    ②李大钊.工读互助团募款启事.李大钊全集第五卷[C],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339页.
    ①杜亚泉.个人之改革.东方杂志第十卷,第十二号,1914年6月.
    ②杜亚泉.个人之改革.东方杂志第十卷,第十二号,1914年6月.
    ③杜亚泉.今后时局之觉悟.东方杂志第十四卷,第八号,1917年8月.
    ④杜亚泉.论中国之社会心理.东方杂志第九卷,第九号,1913年3月.
    ⑤杜亚泉.论中国之社会心理.杜亚泉文存[C],许纪霖,田建业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第264页.
    ⑥杜亚泉.个人之改革.东方杂志第十卷,第十二号,1914年6月.
    ①杜亚泉.男女及家庭.东方杂志第十四卷,第一号,1917年1月.
    ②杜亚泉.论今日之教育行政.杜亚泉文存[C],许纪霖,田建业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第317页.
    ③杜亚泉.论今日之教育行政(续).杜亚泉文存[C],许纪霖,田建业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第321页.
    ④杜亚泉.论今日之教育行政.杜亚泉文存[C],许纪霖,田建业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第320页.
    ①杜亚泉.论今日之教育行政.杜亚泉文存[C],许纪霖,田建业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第319页.
    ②杜亚泉.论今日之教育行政(续).杜亚泉文存[C],许纪霖,田建业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第321页.
    ③杜亚泉.论今日之教育行政(续).杜亚泉文存[C],许纪霖,田建业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第323页.
    ④杜亚泉.教育之指导.杜亚泉文存[C],许纪霖,田建业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第331页.
    ⑤杜亚泉.教育之指导.杜亚泉文存[C],许纪霖,田建业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第332页.
    ⑥杜亚泉.家庭与国家.东方杂志,第十三卷,第三号,1916年3月.
    ①杜亚泉.中国之新生命.杜亚泉文存[C],许纪霖,田建业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第212页.
    ①李大钊.孔子与宪法.李大钊全集第一卷[C],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242页.
    ②李大钊.孔子与宪法.李大钊全集第一卷[C],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242页.
    ①李大钊.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李大钊全集第三卷[C],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105页.
    ②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李大钊全集第一卷[C],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246页.
    ③李大钊.论民权之旁落.李大钊全集第一卷[C],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41页.
    ①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李大钊全集第三卷[C],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27页.
    ②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李大钊全集第三卷[C],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27页.
    ③李大钊.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李大钊全集第三卷[C],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148页.
    ④李大钊.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李大钊全集第三卷[C],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145页.
    ⑤李大钊.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李大钊全集第三卷[C],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144页.
    ①李大钊.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李大钊全集第三卷[C],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117页.
    ②李大钊.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李大钊全集第三卷[C],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117页.
    ③李大钊.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李大钊全集第三卷[C],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149页.
    ④李大钊.宪法与思想自由.李大钊全集第一卷[C],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230页.
    ①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李大钊全集第一卷[C],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246页.
    ②李大钊.不自由之悲剧.李大钊全集第二卷[C],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109页.
    ③李大钊.不自由之悲剧.李大钊全集第二卷[C],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109页.
    ④李大钊.不自由之悲剧.李大钊全集第二卷[C],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109页.
    ⑤李大钊.掠夺物品的遗迹.李大钊全集第三卷[C],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87页.
    ①李大钊.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李大钊全集第三卷[C],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144页.
    ②李大钊.不自由之悲剧.李大钊全集第二卷[C].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111页.
    ③李大钊.不自由之悲剧.李大钊全集第二卷[C].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109页.
    ①李大钊.不自由之悲剧.李大钊全集第二卷[C].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111页.
    ②李大钊.失恋与结婚自由.李大钊全集第四卷[C].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64页.
    ③李大钊.现代青年活动的方向.李大钊全集第二卷[C].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318页.
    ①李大钊.废娼问题.李大钊全集第二卷[C].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332页.
    ②李大钊.废娼问题.李大钊全集第二卷[C].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332页.
    ③李大钊.风俗.李大钊全集第一卷[C].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p88.
    ④李大钊.学生问题.李大钊全集第二卷[C].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88页.
    ⑤李大钊.学生问题.李大钊全集第二卷[C].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88页.
    ⑥李大钊.危险思想与言论自由.李大钊全集第二卷[C].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345页.
    ①李大钊.战后之妇人问题.李大钊全集第二卷[C].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294页.
    ②李大钊.论民权之旁落.李大钊全集第一卷[C].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43页.
    ③李大钊.战后之妇人问题.李大钊全集第二卷[C].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294页.
    ④李大钊.工读互助团募款启事.李大钊全集第五卷[C].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339页.
    ⑤李大钊.劳动教育问题.李大钊全集第二卷[C].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292页.
    ①李大钊.各国的妇女参政运动——在北京大学政治学系的演讲.李大钊全集第三卷[C].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258页.
    ①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李大钊全集第三卷[C].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6页.
    ②李大钊.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李大钊全集第三卷[C].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110页.
    ③李大钊.社会问题与政治.李大钊全集第四卷[C].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112-113页.
    ④李大钊.妇女解放与Democracy.李大钊全集第三卷[C].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68页.
    ①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李大钊全集第三卷[C].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第15页.
    ①陈独秀.我们为什么要提倡劳动运动与妇女运动(1921年2月20日).陈独秀著作选编第2卷[C],任建树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369页.
    ②陈独秀.如何才是正当的人生(1921年1月23日).陈独秀著作选编第2卷[C],任建树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357页.
    ③陈独秀.妇女问题与社会主义(1921年1月29日).陈独秀著作选编第2卷[C],任建树主编.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360页.
    ①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1916年12月1日).陈独秀著作选编第1卷[C],任建树主编.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266页.
    ②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1916年12月1日).陈独秀著作选编第1卷[C],任建树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264页.
    ①陈独秀.一九一六(1916年1月15日).陈独秀著作选编第1卷[C],任建树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1版,第199页.
    ②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1916年12月1日).陈独秀著作选编第1卷[C],任建树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264页.
    ③陈独秀.我得妇女解放观(1921年3月8日).陈独秀著作选编第2卷[C],任建树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370页.
    ①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著作选编》第1卷[C],任建树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158页.
    ①陈独秀.一九一六(1916年1月15日).陈独秀著作选编第1卷[C],任建树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197页.
    ①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1915年10月15日).陈独秀著作选编第1卷[C],任建树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171页.
    ②陈独秀.道德之概念及其学说之派别(1917年5月1日).陈独秀著作选编第1卷[C],任建树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336页.
    ①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1915年10月15日).陈独秀著作选编第1卷[C],任建树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174页.
    ②陈独秀.女子问题与社会主义(1921年1月29日).陈独秀著作选编第2卷[C],任建树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359页.
    ①陈独秀.女子问题与社会主义(1921年1月29日).陈独秀著作选编第2卷[C],任建树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359页.
    ②陈独秀.我的妇女解放观(1921年3月8日).陈独秀著作选编第2卷[C],任建树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37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P90.
    ①同上
    ①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A].任建树主编.《陈独秀著作选编》第1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版,p204.
    ②陈独秀.道德之概念及其学说之派别[A].任建树主编.《陈独秀著作选编》第1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版,p336.
    ①陈独秀.女子问题与社会主义[A].任建树主编.《陈独秀著作选编》第2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版,p359.
    ①杜亚泉.妇女职业.东方杂志第十四卷,第三号,1917年3月.
    ②杜亚泉.论蓄妾.东方杂志第八卷,第四号,1911年6月.
    ③陈独秀.妇女问题与社会主义(1921年1月29日).陈独秀著作选编第2卷[C],任建树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360页.
    ①张锡勤.论中国近代“道德革命”中的理性精神[J].中外伦理学史,2010年第1期,第65页.
    ②胡适.美国的妇人.胡适文集02[C],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490页.
    ①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陈独秀著作选编第1卷[C],任建树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418页.
    ②胡适.学生与社会.胡适文集12[C],欧阳哲生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440页.
    ①http://www.gov.cn/gzdt/2013-11/21/content_2531611.htm
    《新青年》1——9卷
    《东方杂志》1911年3月第8卷第2期
    1912年6月第8卷第12期
    1915年第12卷第4期、第7期
    1916年第13卷第3期、第4期
    1917年第14卷第1期、第3期、第5期、第12期
    1918年第15卷第10期
    [1]胡适.胡适文集[C].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周作人.周作人文类编5·上下身(性学·儿童·妇女)[C],钟淑河编,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
    [3]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编[C],任建树主编,上海:山海人民出版社,2009.
    [4]李大钊.李大钊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5]杜亚泉.杜亚泉文存[C].田建业,许纪霖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6]梅生编.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上下)[C].上海:上海书店,1989.(电子版)
    [7]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C].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12月.
    [8]五四时期期刊介绍(上册第一集、第二集、第三集,下册第一集、第二集、第三集).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研究室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第一版,1979年第一次印刷.
    [1]张锡勤.中国传统道德举要[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张锡勤.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稿(上下卷)[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
    [3]魏义霞.儒家的和谐理念与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魏义霞.平等与启蒙——从明清之际到五四运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张莲波.中国近代妇女解放思想历程[M].河南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6]柴文华,陈红.中国哲学的现代化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7]梁景和.五四时期社会嬗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8]周昌龙.新思潮与传统——五四思想史论集[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
    [9]德]奥古斯特﹒倍倍尔.《妇女与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
    [10][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约翰﹒斯图尔﹒穆勒.《女权辩护-妇女的屈从地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1][英]坎迪达﹒马奇、伊内斯﹒史密斯、迈阿特伊﹒穆霍帕德亚著.《社会性别分析框架指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2]李龙牧.五四时期思想史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13]周策纵.五四运动史[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
    [1]张锡勤.论中国近代“道德革命”中的理性精神[J].中外伦理学史。2010年第1期.
    [2]张锡勤.论“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新道德[J].哲学研究,2002年第8期.
    [3]张锡勤.论近代“道德革命”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深入[J].伦理学研究,2011年09月第5期(总第55期).
    [4]韩贺南.中国妇女运动时间对妇女理论基础概念的建构——“五·四”时期“女子解放”的含义及其理论背景[J].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3月,第2期.
    [5]李静之.论妇女解放、妇女发展和妇女运动[J].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11月,第6期.
    [6]刘志玲.从政治解放到自我解放——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历程的研究[J].前言,2007年第1期.
    [7]施旻.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变异[J].理论学刊,2003年3月,第2期,.
    [8]刘巨才.对中国妇女运动的几点看法[J].妇女研究论丛,1994,3.
    [9]徐希军.角色冲突:胡适思想多歧性的一个社会学解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1月,第29卷第1期.
    [10]贾靓.生态女性主义研究综述[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年12月,第6期.
    [11]刘江涛.近年来女性主义哲学中的社会性别研究综述[J].哲学动态,1999年,第9期.
    [12]熊显长.“五四”报刊与妇女解放运动[J].出版史研究,1999.6.
    [13]康华,李建伟.1999年《晨报》妇女问题专栏述评[J].出版史研究,2007年10月,第29卷第5期.
    [14]崔兰平.两性平等和谐基础上的妇女发展——五四先进分子的追求[J].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1月,第1期.
    [15]周蕾.近五年中国近代妇女史研究综述[J].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5月,第3期.
    [16]李静之.中国妇女运动史上的三座里程碑[J].妇女研究论丛,1999(4).
    [17]徐木兴.杜亚泉国民性改造思想述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3月,第24卷第2期.
    [18]邱美珠.论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10月(第21卷第5期).
    [19]尹旦萍.新文化运动时期女性主义思潮研究综述[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20]刘小林.五四时期的“个性解放”思想与中国妇女解放运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0月,第43卷第5期.
    [21]阎乃胜.论杜亚泉的教育改革观[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3月,第13卷第3期.
    [22]潘敏.近代中国三种妇女运动观之比较[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8月,第23卷第4期.
    [23]张文娟.近代妇女解放思想与五四新文化运动[J].齐鲁学报,2008(1).
    [24]葛彬.中国妇女人权的历史与现状[J].岭南学刊,2000(5).
    [25]潘敏.评近代中国女权主义运动观[J].妇女研究论丛,2001(4).
    [26]何丽萍.“五四”与中国现代妇女解放运动[J].北方论丛,1999年(4).
    [27]万琼华.论“五四”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的双重政治伦理价值取向[J].伦理学研究,2010(9).
    [28]崔兰平.对五四先进分子探索妇女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北方论丛,2005(2).
    [29]刘巨才.新民主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初探[J].妇女研究论丛,1992.
    [30]欧阳恩良.论新文化运动前期女性的发现[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
    [31]王如青.“阶级的解放”与“个体的觉醒”——“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两种妇女解放观刍议[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0).
    [32]肖扬.2001——2005年中国妇女运动史研究述评[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
    [33]欧阳正宇.杜亚泉的教育救国思想及成就[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月(第40卷第1期).
    [34]夏祖恩.李大钊卓尔不凡的孔学思想[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3年,第1期.
    [35]汪丹.“五四”时期妇女解放观的几个层面[J].天津师大学报,1999(2).
    [36]吴效马.五四时期妇女解放思想的特点[J].浙江学刊,2001(4).
    [37]刁世存.同一主题的不同变奏——对“五四”与新时期人道主义思潮的比较考察[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卷.
    [38]欧阳云梓.论李大钊的妇女人权思想[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1期(总第325期).
    [39]刘书林,蔡文鹏,张富良.略论李大钊与妇女解放[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第18卷.
    [40]林吉玲.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妇女问题的探索[J].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总第177期).
    [41]陈文联.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妇女解放思想体系[J].理论学刊,2003年5月第3期总第115期.
    [42]欧阳思良.李大钊与“五四”妇女解放思潮[J].益阳师专学报,1998年,第19卷第3期总.
    [43]袁立莉.包容与拒斥—“东方文化派”伦理思想探究[J].求是学刊,2010年7月,第37卷第4期.
    [44]董恩强,伍箴明.杜亚泉的家庭婚姻观[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8月,第26卷第4期.
    [45]高力克.杜亚泉的伦理思想[J].浙江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
    [46]李小江.妇女研究的缘起、发展及现状——兼谈妇女学学科建设问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2).
    [47]魏国英,郑玉顺,唐觐英.中国女性学学科:新契机下的新进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48]吴兴毛.戴季陶的女子解放观——兼与陈独秀女子解放观的比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3).
    [49]张莲波.论五四时期矛盾关于妇女解放运动的思想[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
    [50]盛菊,王东海.试析胡适早期的妇女观[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第27卷第2期).
    [51]吉小华.谈五四时期陈独秀的妇女解放观[J].安徽史学,1999(3).
    [52]叶长青,刘建国.浅论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女性主义思想的影响[J].吉林教育,2009(11).
    [53]尹美英.胡适在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思想[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3).
    [54]汪丹.从男女平权到女性本位——周作人、张竞生妇女观之文化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3(5)第27卷第3期.
    [55]汪城国.李大钊、瞿秋白伦理思想比较[J].瞿秋白研究论丛,2005年第1期.
    [56]朱文华,孟晖.从《镜花缘的引论》等文看胡适的妇女观[J].晋阳学刊,2007(4).
    [57]华惠芳.“五四”前后胡适为妇女解放所作的思想启蒙[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9(4).
    [58]叶长青.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女性主义思想研究综述[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59]王辉.胡适的妇女教育观[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4(1).
    [60]马莉.胡适的妇女观透析[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61]刘阳,刘佳.陈独秀妇女解放思想论要[J].鄂州大学学报,2004(4),第11卷第4期.
    [62]王英飞.陈望道的妇女解放思想几对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意义[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2),第4卷第2期.
    [63]詹瑾妮.近二十年来张竞生思想研究综述[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第3期.
    [64]贺科燕,张喆.试论班昭《女诫》的女性道德观[J].湖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27(1).
    [65]祝春娥,李四芳,姚娟,龙娟.论两汉妇女孝行为发生机制[J].孝感学院学报,2008,28(5).
    [66]臧健.中韩古代家规礼法对女性约束之比较——以明清与古代朝鲜时期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7(3).
    [67]仲秋月.略说中国妇女传统美德[J].道德与文明,1995,2.
    [68]张陆一,毕研韬,周永秀.脞议“妇女解放运动“的语言积淀[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4).
    [69]论妇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地位[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7,7(2).
    [70]许总.也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观[J].江苏社会科学,2010,2.
    [71]郝润华,周焕卿.中国古代妇德教化文献述论[J].图书与情报,2003,1.
    [72]梁景和.论五四时期的“性伦”文化[J].文史哲,2005,1.
    [73]陈文联,黄娟.从“生育节制”看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3).
    [74]尹旦萍.新文化运动中关于贞操问题的讨论[J].妇女研究论丛,2003,1.
    [75]智杰.1990年以来国内五四运动研究若干问题综述[J].沧桑,2006,3.
    [76]牛水莲.与谢野晶子与中国妇女解放[J].长江学术,2010,4.
    [77]李春霞.中国传统生育观念的形成于原因[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24(3).
    [78]陈文联.“五四”思想界对封建贞操观的批判[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7(4).
    [79]关威.五四时期张竞生关于性文化的主张[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
    [80]任雅洁,陈晓健.五四时期的女子剪发运动[J].探索.争鸣,2006,9.
    [81]张国义.五四时期知识女性独身论试探[J].妇女研究论丛,2008,2.
    [82]蒋美华.五四时期女性经济角色的变迁[J].妇女研究论丛,2006,4.
    [83]汪丹.是“时代差距”还是“文化差异”——评新文化运动中的“健全个人主义”妇女观[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5).
    [84]李慧秋.论五四时期关于完善女子人格的思想[J].南开学报,1994年,第5期.
    [85]关威.五四时期关于婚姻自由的思想评述[J].晋阳学刊,2004,3.
    [86]罗璐,项婕.从五四时期的女性文学看五四作家的女性意识[J].安徽文学,2008,10.
    [87]代江平.女性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觉醒后的困惑——《伤逝》与《寒夜》女主人公比较[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6,24(1).
    [88]杨永忠,周庆.女性的自我和谐与性别和谐[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9,5.
    [89]杨永忠,周庆.论女性主体意识[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10,4.
    [90]代青.中国女性文学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发展——以唐朝至五四新文化时期为例[J].青年文学家,2009,3.
    [91]尹旦萍.中国婚姻观念的现代建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离婚自由的谈论[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9,6.
    [92]梁景和.论中国传统婚姻陋俗的特征[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5.
    [93]郑春奎.戊戌维新时期的女性解放思想[J].学术界,2010,6.
    [94]韩贺南.对五四时期妇女解放思潮中“男性本质”建构的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07,6.
    [95]沈国琴.国家主义·男性特征·女性话语——二十世纪初中国知识女性群体的女权思想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96]张彤.近现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中的男权陷阱[J].湖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5(3).
    [97]张素玲.晚清至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性别话语及其社会文化意蕴[J].妇女研究论丛,2007,3.
    [98]徐明,贾秀总.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学习纲要[J].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2,4.
    [99]刘长林,班彦美.解决中国问题的“道德本位”思想倾向——五四时期杜亚泉与陈独秀道德观之比较[J].理论学刊,2008年1月,第1期总第167期.
    [100]郑大华.文化保守主义与“五四”新文化运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101]阎玉,周晓影.中国传统婚姻伦理的现代演变[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7月,第28卷第4期.
    [102]董雪梅,张丽昙,程玲娟.五四时期东方文化思潮及其启示[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月,第25卷第3期.
    [103]刘千秋,李国.杜亚泉思想研究综论[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8卷第2期.
    [104]陈爱华.从我国男女平等的现状看男女平等的复合内涵[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月,第8卷第1期.
    [105]徐蓓.男女平等:目标与现实[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06]梁时民.现代性与性别再定义——论男女平等的现实困境[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4.
    [107]广东省妇联课题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男女不平等的特点、原因及性质[J].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13月,增刊总第56期.
    [108]Ann Foreman, Femininity as Alienation: Women and the Family in Marxsimand Psychoanalysis,London: Pluto Press,1977,102-151.
    [109]Margarel Benslon,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Women’s Liberation,Monthly Review,No.4,1969,18-19.
    [110]尹旦萍.女性解放是什么——五四时期对女性解放涵义的探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3卷第5期.
    [111]朱珊珊.关于几种女权主义主张的解放路径[J].研究生法学,2006年,第3期.
    [112]韩贺南.中国妇女运动的“阶级”——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妇女运动决议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09年11月,第6期.
    [1]李辉.中国古代女训中的女性道德教育研究[D].中南大学,2007,4.
    [2]张军宝.李大钊伦理思想[D].南昌大学,2008,12.
    [3]宁芳.民国初期的婚姻自由观(民国成立——20世纪20年代中期)[D].东北师范大学,2006,5.
    [4]李月华.“五四”时期婚姻自由观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9.
    [5]全健.五四时期胡适妇女解放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5.
    [6]孙慧玲.中国古代贞洁观新考辩[D].黑龙江大学,2011,10.
    [7]刘白明.中西传统女性伦理价值取向的比较与反思[D].湖南师范大学,2002.
    [8]刘剑群.周作人的女性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9]李颖.陈独秀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10]隆新文.杜亚泉伦理思想研究[D].东南大学,2006.
    [11]李彦秋.五四道德革命研究[D].吉林大学,201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