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性高中历史课堂构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01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是现实情况却并不尽如人意:在有些地方,“满堂灌”演化成“满堂问”,探究互动往往只流于表面形式,在很多高中历史课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仍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课程改革仍然面临众多问题。
     本选题是对佐藤学教授“对话中心课程”理论进行本土化吸收与研究的一种尝试性实践。对话性课堂注重的是学生在与学习对象(老师、同学、自身、课本、计算机等)的对话中不断地体认、吸纳、批判、反思、重构的过程。佐藤学教授的对话学习教学实践实际上包含三方面的含义:跟客体的对话,同自己的对话,以及同他人的沟通。笔者认为,对话性课堂的显著特点是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并且这种主体地位不是教师施舍与赋予的,因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地位。本文就是对对话性高中历史课堂构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的成果。
     论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介绍了本课题的选题来源、选题意义和学术史综述。正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对对话理论和对话教学理论进行了评介;第二章在对历史学科和高中生特点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高中历史课堂实施对话教学的必要性;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主体,分别论述了对话性高中历史课堂构建的策略分析和三种形态,笔者分别分析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话性高中历史课堂构建的目标设计策略,话题设计策略和过程设计策略,同时以具体实例说明高中历史课堂的言语型对话教学,理解型对话教学和反思型对话教学三种形态;第五章对对话性高中历史课堂构建进行了反思与改进,从教师素质和师生关系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最后一章展望了全球化视野下的对话性高中历史课堂。文章最后认为对话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是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但是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并分析了现实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包括亟待提高的教师技能以及亟需更新和变革的教师观念;班级规模相对较大以及评价制度的限制。
In July, 2001, the Summary of Curriculum Reform on Fundamental Education, which was approved by the State Council and issued by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proposed clearly that the situation of emphasizing too much on the reception study, rotting and mechanical training in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should be changed. We should advocat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learning actively, be willing to make research and make move, cultivate them the ability of searching and dealing with materials, acquiring new knowledge, analyz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as well as communicating and cooperating. However, it is not satisfactory in the real world. In some places, pouring through the whole class has transformed to asking, and the research and interactive is only on the surface. In many history classes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the top-drawer role of students has not been fully into played, the curriculum reform still faces many problems.
     This topic is an attempt on absorb and application locally of dialogue-centered curriculum theory which is proposed by Professor Sato Manabu. The dialogue-centered classes emphasize on the process of continuing recognizing, absorbing, criticizing, rethinking and reconstructing between students and their partners, including teachers, classmates, themselves, textbooks, and computers and so on. The dialogue-centered curriculum theory in learning and teaching practice proposed by Professor Sato Manabu in fact has three aspects of meaning: the dialogue with objects, with oneself and with other people.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alogue-centered classes lies in the fact that the students play an real leading role in the classes, at the same time the leading role is not given by the teacher. This thesis is a result of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ialogue-centered history classes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teaching.
     The thesis contains three parts: introduction, text and epilogue. The introduction is about the sources and meaning of this topic, as well as the summary of former academic research.
     The text can be divided into six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introduces and evaluates the theory of dialogue and dialogue teaching. The second section makes a premise analysis on the brief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y curriculum and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proposes the necessity of dialogue-centered history classes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teaching. The third and fourth sections are the main parts of the whole thesis, which treatise the strategy analysis and mode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ialogue-centered history classes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teaching separately. It includes: object-designed strategy, topic-designed strategy and process-designed strategy in the specific teaching practice. After that, the fourth section illustrates in examples the three dialogue-centered teaching mode: speech, comprehension and introspection. The fifth section makes some rethought and improvement, while the suggestions are given from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last section make an outlook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ialogue-centered history classes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teaching in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vision. The end of the thesis points out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dialogue-centered teaching on the history classes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is a trend of curriculum reform and development, but it will not been applied at a time, as there are still some limitations in the reality, includes the teaching skills are to be improved and the teaching concepts are to be updated and transformed, the class size is to be shrunk and some limitations still exist in the assessment system.
     For some of my personal reasons such as lack of ability and knowledge, there must exists some mistakes and even serious errors in the thesis, which I hope the experienced experts and scholars could point out and give some valuable suggestions, and the author will be deeply grateful.
引文
1、佐藤学著,钟启泉译:《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佐藤学著,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佐藤学著,钟启泉译:《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斯特弗著,高文等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董洪亮主编:《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6、高文主编:《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郑金洲主编:《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李志厚主编:《学习论与新课程学习理念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0、张静,李晓风,姚岚,孙楠:《历史学习方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2、夏惠贤等著:《教学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3、郑金洲主编:《课改新课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Bruce Joyce,Marsha Weil,Emily Calhoun著,荆建华、宋富钢、花清亮译:《教学模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15、孙元清主编:《高中研究型课程导师指导手册》,上海科技教育出社2001年版。
    16、Thomas L.Good等著,陶志琼等译:《透视课堂》,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17、[英]戴维·伯姆,王松涛译:《论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
    18、[美]布鲁克菲尔德[美]普瑞斯基尔,罗静,褚保堂译:《讨论式教学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郑金洲:《对话教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0、靳玉乐:《对话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2、朱汉国、王斯德主编:《〈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3、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4、冯长运、李明海主编:《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5、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6、赵亚夫等:《国外历史教育透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7、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8、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9、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0、蒋敦杰主编:《高中历史新课程理念与实施》,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
    31、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2、聂幼犁:《中学历史教育论》,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33、杨向阳:《高中历史新课程理念与实施》,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二)中文论文
    1、朱汉国:《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历史教学》2003年第10期
    2、孙泽文、刘文帆:《互动教学思想的历史演进及当代互动教学研究现状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25卷第2期。
    3、姚立娟:《历史课堂学习方法改革的尝试》,《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4年第1期。
    4、应国良:《对话教学——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范式》,《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18期。
    5、徐洁:《民主、平等、对话:21世纪师生关系的理性构想》,《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12期。
    6、李方:《对立与融合: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7、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教育研究》2001年第11期。
    8、徐继存:《西方课程与教学理论中国化的方法论考察》,《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3期。
    9、丁钢:《关切自身的课程变革——第一届世界课程大会的启示》,《上海教育》2003年第11期B。
    10、李镇西:《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11期。
    11、袁春平、范蔚:《戴维·伯姆的对话思想及其于“对话教学”的启示》,《大理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12、陈雄飞:《对话教学:意义与问题》,《教师之友》2005年第3期。
    13、李雄治,李露亮:《对话教学:一种新的尝试》,《郑州纺织工学院学报》1994年3期。
    14、王献亭:《对话教学中的人性美》,《基础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15、任美珍:《对话教学与学生主体性养成》,《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6、陈顺洁,华卜泉:《对话教学:概念与要素》,《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年第2期。
    17、陈雄飞:《对话教学:理念与方法》,《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第10期。
    18、张增田,靳玉乐:《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教学》,《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19、肖晓玛:《走向对话教学》,《教学与管理》2004年33期。
    20、李宝庆,李翠梅:《对话教学探析》,《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16期。
    21、黄志成,王俊:《弗莱雷的“对话式教学述评”》,《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6期。
    22、李冲锋,许芳:《对话:后现代课程的主题词》,《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2期。
    23、张增田,靳玉乐:《论对话教学的课堂实践形式》,《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8期。
    24、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25、谢利民:《课堂教学生命活力的焕发》,《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7期。
    26、李冲锋、许芳:《对话,后现代课程的主题词》,《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2期。
    27、万伟:《对话:一种新的教学精神》,《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2期。
    28、周建平:《对话式教学评价初探》,《现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2期。
    29、周铭:《对话式教学的价值与实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30、王红菊:《弗莱雷“对话式教学”的核心理念及实施策略》,《泰山学院学报》2004年第l期。
    31、江成承:《保罗·弗莱雷的“对话式教学”及其现实意义》,《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
    32、柳夕浪:《论课堂教学的对话式评估》,《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
    33、陈梦稀:《对话教学的理性审视》,《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34、米靖:《论基于对话理念的教学关系》,《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3期。
    35、王瑞祥:《与文本对话的类型》,《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36、王向华:《师生对话关系新解》,《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9期。
    37、张增田、靳玉乐:《论对话教学的课堂实践形式》,《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8期。
    38、林佩燕:《对话教学:21世纪学校教育的新理念》,《教育评论》2003年第3期。
    39、蒋成禹:《关于对话教学的理论思考》,《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9期。
    40、任美珍:《对话教学与学生主体性养成》,《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3年第8期。
    41、刑秀凤:《教学中师生对话的实现途径》,《教育评论》2003年第3期。
    42、王德民:《对话教学:一种透视历史课堂的新视角》,《历史教学》2005年第l期。
    43、周仕德:《历史对话教学初探一从教育学视角探讨历史教学改革》,《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年第2期。
    44、周仕德:《对现实的历史教学与新课程之间差距的反思》,《科学教育》,2005年第2期。
    45、周仕德:《关于历史课堂对话教学再思考—与王德民先生探讨》,《历史教学》2005年第5期。
    46、黄怀可:《高中历史对话式教学的课型设计》,《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第2期。
    47、庞友海:《历史课堂教学现状的思考》,《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第2期。
    48、赵沁:《“民主性”历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第2期。
    49、齐健:《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关于历史课堂生活重建问题的思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年第10期。
    50、庞友海:《课程改革:对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年第5期。
    51、张汉林:《由历史的本质反思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年第7期。
    52、李腊梅:《浅谈“即时史”研究与历史素质教育》,《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年第6期。
    53、祝旭东:《情感·态度·价值观——历史教育的生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第5期。
    54、叶小兵:《教学方法与教学观念——关于素质教育观念下探索历史教学方法的思考》,《历史教学》1999年第6期。
    55、刘佳宁:《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课堂合作学习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8届学科教学硕士论文。
    56、崔庆:《新课程背景下历史建构性学习教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8届学科教学硕士论文。
    57、吕玉燕:《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之探究》,福建师范大学2007届学科教学硕士论文。
    58、李雪萍:《论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云南师范大学2006届学科教学硕士论文。
    59、宋雪梅:《高中历史人性化课堂教学初探》,山东师范大学2008届学科教学硕士论文。
    60、潘继芳:《反思性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曲阜师范大学2008届学科教学硕士论文。
    61、杜晓琴:《探究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07届学科教学硕士论文。
    62、夏永庚:《论课程的生成性》,华东师范大学2006届硕士论文。
    63、王彦力:《走向“对话”》,南京师范大学2005届博士论文。
    64、沈晓敏:《对话教学的意义和策略》,华东师范大学2005届博士论文。
    65、张增田:《对话教学研究》,西南师范大学2005届博士论文。
    66、李宝庆:《对话教学初探》,曲阜师范大学2003届硕士论文。
    67、王月芬:《走向对话的课堂教学》,南京师范大学2003届硕士论文。
    68、刘耀明:《从教学对话到对话教学》,华东师范大学2005届硕士论文。
    69、邱美琴:《对话教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届硕士论文。
    70、吴小叶:《对话教学中知识获得基本方式的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05届硕士论文。
    71、杨洁:《对话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的实践与反思》,华东师范大学2006届学科教学硕士论文。
    1、牛波:《对话教育与多元智力理论的比较研究》,《教师报》2003年。
    2、陈万勇:《对话教学的实践偏差》,《教师报》2004年。
    3、杨一成:《对话教学的几点好处》,《教师报》2004年。
    4、陈万勇:《让对话教学走向纵深》,《教师报》2005年。
    5、张菁:《教师为什么在“对话”中“失语”》,《中国教育报》2006年。
    6、姜乐仁:《启发式教学:一个古老而又现代的命题》,《中国教育报》2006年10月27日。
    ①杨洁.对话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的实践与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届历史学系.p3.
    ①[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①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等译.被压迫者教育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p34.
    ②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等译.被压迫者教育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p41.
    ③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等译.被压迫者教育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p38.
    ④张增田、靳玉乐.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教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
    ①滕守尧.文化的边缘[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p177
    ②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p181
    ①李秉德.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p217.
    ①王德民.对话教学:一种透视历史课堂的新视角[J].历史教学,2006(2).
    ①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1(3),p33.
    ②易丽、邵雪玲.对话性教学浅谈[J].当代教育论坛,2005(10),p33.
    ①袁维新.问题与提问:对话教学的基本内容与方式[J].当代教育科学,2004(2).p25.
    ①林信榕.教育变革分析[M]台北:师大书苑2001,(10).
    ②(加)史密斯D.G著,郭洋生译.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p2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