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这个超大社会是以农村为主体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在整个中国的革命、改革和建设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农村社会无疑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场域,农民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受众,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困难和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实现大众化。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崭新而富有挑战的课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理论方面,它不但是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需要,而且有利于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进一步精细化和深入化。在实践方面,它是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和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农村现代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要求。
     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之日起,这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开始了它的大众化进程。正是在这种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掌握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并成就了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然而,在不同的历史境遇和客观环境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内涵、实践要求和推进路径有着不同的规定性和指向性。在当代中国也是如此,真切理解和准确把握当代中国这一独特的历史境遇及农村社会这一特定的现实场域,并在此基础上探寻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策略,是本文开展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理论视角。
     本文系统论述了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七个主要问题:导言部分,分析了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缘起、研究综述、研究对象、思路和目标,以及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章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方法论为指导,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架构和重要概念进行梳理,在廓清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学理分析;同时,明确了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来源和研究工具。这是本文研究的理论起点。第二章对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可行性及重大战略意义进行了系统分析,阐明了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战略地位和重大意义。这是本文的立论基础。第三章回顾了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党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实践,从三个方面对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做出了总结,这是本论文研究的历史起点。第四章考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社会的境遇,分析了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新形势。从全球化、社会转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个方面对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背景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从农村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层面对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基础条件进行了客观分析;在个案调查的基础上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社会的现实境遇进行了实证研究。这是本文研究的现实支撑和重要部分。第五章从农村社会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两个角度对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力化面临的外部和内部挑战进行客观分析,明确了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困难和着力点。第六章对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几点思考,围绕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农民的双向互动,从环境基础的再造、理论建设的完善、传播模式的确立、传播路径的选择、传播机制的构建五个方面来具体探讨如何在农村推进当代中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本文的落脚点。
     时代在发展,历史在前进。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党的创新成果只有不断地掌握广大农民,才能发挥出科学理论的巨大力量,真正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这不仅是历史赋予我们党推进当代中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艰巨任务,也是我们理论工作者所必须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问题。
China this large society is a rural as the main body. Problems of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farmers in the whole of China's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process occupies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Therefore, the rural society is undoubtedly an important field that promot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popularization. Farmers are the subject audience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popularization. Promoting rural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massification is one of the vital part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popularity. The most difficult and most critical problem of promot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s popularization is how to promote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realizes popularity in the majority of the rural. Promote rural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popularization is a new and challenging task, which has important realistic meaning and profound historic significance. In theory, it is not only deepened and developed Marxist theory research, but also promotes the need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popularization further refinement and in-depth study of institutionalized. In practice, it is the urgent requirement that consolidat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socialist mainstream ideology leading position and the ruling legitimac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lso it is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s of achieving rural modernization and promote the great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ince the date of the birth of Marxism, the scientific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began its popularization. Just during this popularization, Marxist mastered the proletariat, and becomes the spiritual weapon of proletarian, and achieved the great practice of the proletarian transforming the world. However,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and the objective environment, Marxism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the practice of requirements s and promote path have different regulation and directiv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also likes this, really understanding and grasping the unique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of contemporary China, and the rural society which is the particular reality field, and on this basis exploring the basic strategy of rural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popularization, is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this paper that developing the research rural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popularization.
     The paper discusses seven major problems of developing the countrysid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systematically:The introduction, analyses the research origin of improving the rural par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popularization, research review, the object of study, the thought and aim, and research methods and innovative points. The first chapter with the guidance of basic Marxist standpoint and methodology, mirroring a number of related disciplines research contents and methods, combs the populariz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key concepts, on the basis of clearing the theory, making a theory analysis on promoting rural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popularization, meanwhile, clearing the rural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popularization's thought source and research tools. This is the theoretical starting point of the study.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the feasibility and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promoting the popularization of rural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illuminates the strategic position and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of rural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popularization. This i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is paper. The third chapter reviews the historical practice of advancing Marxism popularization in rural region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new period to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making a summary of the basic experience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dvancing Marxism popularization in rural from three aspects, this is this research's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The fourth chapter examines the pligh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in rural society, analyzes the new situation that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facing in the countryside,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of promot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popularization in rural from globalization, social transition and socialistic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these three aspects. On this basis, from rural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three aspects,makes an objective analysis of the basic condition on promoting rural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popularization,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ase,makes an empirical research to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in rural society practical plights. This is the reality support and important parts of this thesis research. Chapter fifth makes a objective analysis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challenges of promoting populariz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from rural society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these two aspects, clears the difficulties and organizations of promoting the countryside populariz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The sixth chapter puts forward some thoughts to promote rural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popularization, rounding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and farmer's two-way interaction, specifically discusses how to promote the rural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popularity from basic environmental re-inventing, the perfect of construction theories, the establishment of transmission mode, the choice of propagation paths and propagation mechanism construction. This is the foothold.
     The time is developing, the history is advancing. Promoting rural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popularization is a dynamic process, and also a long-term process. The party's innovation achievement only by continuously master peasants, and be able to display the scientific theory, truly realizes the tremendous power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s popularity. It is not only an arduous task for our party history advanc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popularization, also the problems that our theoretical workers must ponder earnestly and treat.
引文
①[美]埃弗里特·M.罗吉斯、[美]拉伯尔·J.伯德格:《乡村社会的变迁》,王晓毅、王地宁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20页。
    ①[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殷陆君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页。
    ①《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8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5页:
    ②《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87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6页。
    ①冯刚主编:《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报告(2009)》,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27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1页。
    ①皮家胜:《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6期。
    ①《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页。
    ②《列宁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73页。
    ③《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5页。
    ④《列宁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7页。
    ⑤《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73页。
    ⑥《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7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4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农业问题的部分论述》,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第27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9页。
    ①《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16页。
    ③《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6页。
    ①《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8页。
    ②《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3页。
    ③《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0页。
    ④[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第134页。
    ①[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1页。
    ②[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9页:
    ③[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3页。
    ④王建国:《国家的治理成本》,《经济学消息报》1998年第4期。
    ①李怀:《非正式制度探析:乡村社会的视角》,《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9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姚仁权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88页。
    ②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8页。
    ④《李大钊全集》第4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19页。
    ①《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060316_402310923.htm.
    ②《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页。
    ③《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2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7页。
    ①《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46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7页。
    ③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http://news.163.com/08/0227/13/45NAO4L3000120GU.html.
    ④[美]阿列克斯·英克尔斯、[美]戴维·H·史密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顾昕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0-21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日报》2004年9月27日
    ①《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85页。
    ①房宁:《社会主义与人的需要——关于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的现实思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5年第5期。
    ①朱哲、曾庆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化大众》,湖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②[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杨玉生译,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第267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页。
    ①《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5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18页。
    ③胡杰华、潘西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理论视野》2008年第5期。
    ①《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01页。
    ①《彭湃文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9-110页。
    ②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9页。
    ③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151页。
    ①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从刊:《广东农民运动资料选编》,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9页。
    ②《湖南日报》,1927年1月28日。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
    ④《彭湃文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11页。
    ⑤《中国青年》第29期,1924年5月3日。
    ①《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4年5月7日。
    ②李方祥:《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文化观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149页。
    ①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56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页。
    ③杨素稳、李德芳:《中国共产党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7页。
    ④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中央革命很据地史料选编》下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24页。
    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67页。
    ②《刘少奇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60页。
    ①重庆市文化局电影处:《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电影》,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第94-95页。
    ②解放军文艺史料编辑部:《解放军文艺史料选编》上册,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535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26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72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53页。
    ④《中国的土地改革》编辑部:《中国土地改革史料选编》,国防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70页。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219页。
    ②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全国农村人民公社发展概况(资料)》,1958年11月21日。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9页。
    ②杨素稳、李德芳:《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4-226页。
    ③杨素稳、李德芳:《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4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47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1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页。
    ③《陈云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页。
    ④《陆定一文集》,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73-174页。
    ⑤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5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265页。
    ⑥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209页。
    ⑦《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5页。
    ①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下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72页。
    ②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73页。
    ③《恽代英文集》下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19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⑤《邓演达文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9页。
    ①《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3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57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①郭正林:《中国农村权力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页。
    ①范时杰:《社会史的眼光审视乡村权力的政治生态》,《晋阳学刊》2010年第2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7-67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1页。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4页。
    ①张朋园:《中国现代化初期的助力与阻力》,《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7页。
    ①《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195页。
    ①韩俊:《调查中国农村》,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年版,第81页。
    ①高丹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在农民教育中的作用》,《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24期。
    ②[美]阿列克斯·英克尔斯、[美]戴维·H·史密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顾昕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24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
    ①吴长顺、张凤:《民意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03页。
    ③[美]威廉.F.斯通:《政治心理学》,胡杰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26页。
    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农民收入趋缓的现状、原因与改善对策》,《农民日报》1996年12月19日。
    ①[美]阿尔蒙德、[美]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马殿军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413页。
    ①杨发祥:《乡村场域、惯习与农民消费结构的转型——以河北定州为例》,《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6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①李思孝:《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9期。
    ②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页。
    ①贾昕昕:《新农村建设中的智力支持问题》,《新疆农垦经济》2009年第7期。
    ①袁银传:《小农意识与中国现代化》,武汉出版社2000年版,第3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①李方祥:《农民传统与马克思主义:1920-40年代中国乡村社会文化变迁分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7期。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4页。
    ①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①[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7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页。
    ③《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1998年10月19日。
    ①曾业松:《“三农”理论探讨与实践经验》上册,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②张鸣:《动员结构与运动模式——华北地区土地改革运动的政治运作(1946-1949)》,《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3年第6期。
    ①徐勇:《现代国家的建构与农业财政的终结》,《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②温家宝:《不失时机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求是》2006年第18期。
    ①张新光:《论中国地方政府层级改革与农村管理体制创新》,《中州学刊》2006年第1期。
    ①范丹卉:《从五四新文化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年第1期。
    ②梁治平:《乡土社会中的法律与秩序》,《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59页。
    ①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322页。
    ②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12-13页:
    ③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7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9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页。
    ③章兴鸣:《运动中的农民心理:政治传播效果的一个实证分析》,《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①《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67-468页。
    ②《彭湃文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14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41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4页。
    ①江泽民:《江洋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403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0-27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8-219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8-129页。
    ②[美]埃弗里特·M.罗吉斯、[美]拉伯尔·J.伯德格:《乡村社会的变迁》,王晓毅、王地宁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20页。
    ③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44页。
    ①邵培仁:《传播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31-332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7页。
    ①余亚平:《思想政治教育学新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2页。
    ②张华:《浅谈运用大众传播载体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9期:
    ③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湖北人民出版2003年版,第218-219页。
    ④唐励:《部分地方报刊缺乏新闻真实性报道缺乏本土内容》http://news.sina.com.cn/m/2011-03-28/142622194383_2.shtml.
    ①邵培仁:《传播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6页。
    ②彭凤仪:《论组织与组织传播》,《杭州大学学报》1996年第9期。
    ①高丹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在农民教育中的作用》,《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24期。
    ①张明新、汤贤芹:《我国农村居民的大众媒介使用与评价》,《今传媒(学术版)》2006年第4期。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
    ②邱柏生:《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和过程》,《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5期。
    ①《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77页。
    ①邱柏生:《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和过程》,《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5期。
    ②李方祥:《农民传统与马克思主义:1920-40年代中国乡村社会文化变迁分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7期。
    ①张鸣年:《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机制探析》,《理论界》2009年第8期。
    ②李方祥:《农民传统与马克思主义:1920-40年代中国乡村社会文化变迁分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7期。
    ①罗会德:《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效机制》,《学习时报》2009年8月10日。
    ①杨瑞文:《影响我国农民教育发展的因素以及对策探析》,《成人高教学刊》2007年第3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0-501页。
    ①刘书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新任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年第1期。
    ②《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89-290页。
    ②汤一介:《新轴心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建构》,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6页。
    ③杨耕:《亲近哲学与走近马克思》,《学术研究》2008年第4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马列著作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4]《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毛泽东文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毛泽东文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7]《毛泽东文集》第6-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邓小平文选》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0]《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1]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2]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3]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4]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8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992年版。
    [15]《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998年版。
    [16]《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1-8册,人民出版社1979-1980年版。
    [17]《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日报出版社1981年版。
    [1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1981-1983年版。
    [19]《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1986-1988年版。
    [20]《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1]《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1996-1999年版。
    [22]《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2000-2003年版。
    [2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2005-2008年版。
    [24]《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25]《艾思奇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6]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政治报告选辑》(1922-1926)(1927-1933),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1983年版。
    [1]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2]杭苋、石谦、王卫国主编:《科学发展观与中共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关于21世纪中国 发展的伟大构想》1-4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4]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通史》第1-2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郑德荣著:《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东北师大出版社1997年版。
    [6]田克勤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轨迹》,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7]李安增主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8]程伟礼、张生泉、吴小龙著:《先知的足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心路历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9]费孝通著:《江村经济: 中国农民的生活》,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0]费孝通著:《乡土中国》,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11](美)费正清著:《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
    [12]温锐著:《毛泽东视野中的中国农民问题》,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3]曹锦清著:《当代浙北乡村的文化变迁》,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14]王铭铭著:《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15]杨素稳、李德芳著:《中国共产党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
    [16]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7]杜赞奇著:《文化、权力与国家——199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版。
    [18]李方祥著:《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文化观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
    [19]何萍、李维武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0]王关兴著:《继承、丰富、发展——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伟大贡献》,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1]张允熠著:《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2]张建新著:《儒学与马克思主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3]张琳著:《马克思及其中国语境》,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4]徐素华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应用、形态、前景》,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
    [25]魏晓东著:《契合与奇迹——中西文化碰撞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明出版社2000年版。
    [26]张腾霄、张宪中著:《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7]王兴国著:《实事求是论——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命题与中国传统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8]袁银传著:《小农意识与中国现代化》,武汉出版社2000年版。
    [29]张鸣著:《乡土心路十八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30]林毓生著:《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31]金春明、陈登才主编:《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32]汪青松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3]韩俊著:《调查中国农村:关注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农民工的大型调查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年版。
    [34]杨奎松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5]叶敬忠著:《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36]程贵铭、朱启臻著:《当代中国农民社会心理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7]陈柏峰、郭俊霞著:《农民生活及其价值世界:皖北李圩村调查》,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8]国家教育委员会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著:《历史的选择: 五四、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9]丁守和、殷叙彝著:《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
    [40]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组编:《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报告(2009)》,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4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组编:《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报告(2010)》,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
    [42]崔龙水、马振铎主编:《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
    [43]孙永芬著:《中国社会各阶级政治心态研究——以广东调查为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44]袁银传著:《小农意识与中国现代化》,武汉出版社2008年版。
    [45]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46](英)马克·J.史密斯著、张美川译:《文化——再造社会科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7]China:Trad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by Fairbank John King, Boston, Mass.:Houghton Mifflin Co.1989.
    [1]宁阳:《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甘肃理论学刊》2009 年第4期。
    [2]叶德明:《从几对关系中辩证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济与社会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2期。
    [3]范丹卉:《从五四新文化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年第1期。
    [4]徐艳:《试论转型期中国农民社会心理的嬗变》,《兰州学刊》2004年第3期。
    [5]李方祥:《农民传统与马克思主义:1920—40年代中国乡村社会文化和变迁分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7期。
    [6]方小年、曹根记:《毛泽东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思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4期。
    [7]黄红东:《转型期中国农民心理文化习惯探析》,《桂海论丛》2008年第1期。
    [8]李立志:《土地改革与农民社会心理变迁》,《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第4期。
    [9]黄永林:《论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现代与传统》,《民俗研究》2008年第4期。
    [10]郭正林:《家族的集体主义:乡村社会的政治文化认同》,《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第6期。
    [11]陈苏宁:《新时期中国农村宗教的特点及其成因刍议》,《求索》1994年第3期。
    [12]赵铁锁、肖光文:《十七大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述评》,《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年第7期。
    [13]唐志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四重维度》,《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14]张月群:《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年第2期。
    [15]陈金龙:《试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社会传播路径》,《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5期。
    [16]李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探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7期。
    [17]王国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探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3期。
    [18]张祝平:《失衡与重塑:农村文化发展问题》,《探索》2008年第2期。
    [19]皮家胜:《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6期。
    [20]罗会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6期。
    [21]王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探索》,《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4期。
    [22]马永忠:《试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甘肃理论学刊》2000年第1期。
    [23]左伟清、刘尚明:《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8年第1期。
    [24]余达淮、李红:《<共产党宣言>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求实》2008年第12期。
    [25]王超:《十三年来“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研究综述》,《青海社会科学[J],2006(4)
    [26]陈方刘、田辉.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云南社会科学[J],2008(2)
    [27]陈国泳、李琦.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及其时代意义.党的文献[J],2002(3)
    [28]郭建宁.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通俗化、现实化与中国化.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29]罗一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年第4期。
    [30]曾一果、潘阳:《大众传媒与“新农村”的文化重建》,《新闻大学》2009年第2期。
    [31]房广顺:《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的若干思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3期。
    [32]陈峰:《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月刊》2009年第5期。
    [33]孙熙国、路克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基本前提和两条实现路径》,《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2期。
    [34]陈运普、范颖:《论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领多种社会思潮》,《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35]齐卫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之关系论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6期。
    [36]旷宗仁、左停: 《乡村科技传播中农民认知行为建构过程分析》,《新闻界》2009年第4期。
    [37]戚如强:《和谐视域中的当代农民信仰:碎片化及其重建》,《理论与改革》2008年第5期。
    [38]杨宏山:《皖东农村“基督教热”调查与思考》,《江淮论坛》1994年第4期。
    [39]李军强:《大跃进时期党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探因》,《清江论坛》2008年第2期。
    [40]刘忠卫:《目前我国农村宗教盛行原因之剖析》,《青海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
    [41]张云平、张福平、杨骅骁:《聚拢民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基础——基于公共空间理论的分析》,《江汉论坛》2009年第8期。
    [42]卢荣轩、童辉波:《试论村落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历史性变革》,《社会主义研究》1993年第1期。
    [43]黄红东:《“场域—惯习”论:农民心理文化研究的新工具》,《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年第7期。
    [44]杨东、齐雯: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究竟在何种程度上是可能的——以民主革命时期的实践为例》,《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第1期。
    [45]徐信华、徐方平: 《论中共早期报刊的书报广告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史研究与教学》2010年第6期。
    [46]佘君: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党史研究与教学》2010年第6期。
    [47]田福宁: 《延安时期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党史研究与教学》2010年第6期。
    [48]胡玲、陈立言: 《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言语机制建构》,《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12期。
    [49]彭颜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创新》,《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12期。
    [50]旷宗仁、谭英、左停:《中国乡村传播及其优化模式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8期。
    [51]石秀杰、董树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社会传播路径——兼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1期。
    [52]张晓峰: 《政治传播研究方法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借鉴意义》,《现代传播》2010年第12期。
    [53]张健: 《政党下乡过程中乡村权力主角的重构》,《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54]樊宏法: 《意识形态大众传播视野中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月刊》2010年第7期。
    [55]曹海林: 《乡村权力结构的演变与新农村建设的再组织化》,《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56]詹学德: 《推动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文化制约性因素分析》,《襄樊学院学报》2010年第9期。
    [57]谭献民、唐政:《试论建国后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与特点》,《湖湘论坛》2010年第2期。
    [58]夏建国、曾艳:《马克思恩格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和实践》,《湖湘论坛》2010年第5期。
    [59]李中强:《落后农村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60]程建军:《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3期。
    [61]于江、钟镇海:《论“认同”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求实》2010年第1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