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课程发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00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课程论方向研究生 曹 霞 导师 陈时见教授
    
    当今时代,多元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信息化、全球化、研究与交流空前的特征,体现在教育改革大潮中,培养具有多元文化意识的人是各国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学校教育必须补充学生的文化经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并由自己的文化开始,激发强烈的自豪感和自尊心,进而理解和尊重其它文化,并将理解延伸至其它国家。但长期以来,关于多元文化及多元文化教育的讨论与实践主要是在一个国家的民族或种族背景下进行的,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把它放在一个更大的视野中加以讨论。
    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改造和创造文化的功能,并对具有矛盾冲突的多种文化具有整合作用。多元文化的出现与发展,对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促成了教育思维方式的变革,促进了教育民主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模式的多元化,也推进了教育的不断变革,由区域走向全球,由少数人走向全民。多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启示:教育者应该随时意识到我们施教对象的多元文化背景,并以此为基点构建课程。
    课程是一种文化的选择,也是一种文化的建构。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课程文化也应该是多元的,课程中的文化不仅是民族的,还应包括世界文化的精华。任何课程的构建都必须基于两个核心因素:一是知识的性质,二是公平的原则。多元文化对知识的挑战使课程中必须考虑围绕知识而来的课程知识观、课程功能观、课程形态观、课程主体观等问题,也即是学生掌握什么样的知识,如何掌握知识的问题。公平原则是多元文化的核心观点,体现在课程中即课程如何给学生最大的公平即课程价值观问题。差异多元是多元文化背景下课程的基础,与此相对的课程价值观应该是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对话与沟通则是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实现策略。
    知识观与价值观问题的解决是多元文化背景下课程目标确立、内容选择、实施方式问题的依据。在课程目标上,应使学生获得多元文化知识,建立文化多元的概念;培养多元文化意识,发展对异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发展批判性思维,并对本国文化进行反思;在实践中提高多元文化的交往能力。在课程内容上,应涉及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四大领域,并以学生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生存与发展为内容选择基本准则。在课程实施上,应体现为课程权力的下放、课程内容的统
    
    整、合作探究式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四个倾向。
Nowadays,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culture is informational and global, it is being researched and interchanged unprecedentedly as well as. Embodied in the trend of education reform, it is an important topic to cultivate people with multicultural consciousness in every country's 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must supply students with cultural experience, raise their artistic appreciation, arouse their strong pride and self-esteem through their native culture, then understand and respect other cultures, at last extend the understanding and respect to other countries. But for a long time, the discussion and practice about multi-culture an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was mainl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ities or ethics in a single country. Now it is time to discuss it in an opener way.
    Education has the function to choose, pass on, preserve, transform and create culture, as well as the function to integrate the contradictories and conflicts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culture has brought important influence to education, it renewed the thinking fashion of education, accelerated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democracy, advanced the diversity of education modes, and it also pushed on the reformation of education continuously, from regional to global, from a few people to all. The influence that multi-culture brought to education gives us such a notice: the educator must realize the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s of the educated all the time and make it a base for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is a kind of choice to culture and also a way of culture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drop of multi-culture, curriculum culture should also be diversified, the culture in curriculum is not only a single nation's, but include the cream of world culture. There are two core factors must be considered to construct any kind of curriculum: one is the nature of knowledge, the other is the principle of justice. The challenge that multi-culture brought to knowledge make curriculum must consider the problem following knowledge, there are views of curriculum knowledge, curriculum function, curriculum type and curriculum objective. That is to say, what kind of knowledge students should master, and how to master. The principle of justice is the core view of multi-culture, it reflects in curriculum is how to give the students the biggest fair, that is the problem of concept of value of curriculum. Divergence and
    
    diversity is the basis of curriculum under multi-culture. According to it, curriculum value should be the value of education pluralism. Dialogue and communication is the way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education pluralism.
    The settlement of concept of knowledge and value problem is the basis of setting up curriculum objective, choosing curriculum contents, and the way of carrying out curriculum under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s. On curriculum objectives, we should make student obtain multicultural knowledge,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multi-culture, cultivate multicultural consciousness, achie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respect to inter-culture, develop critic thinking, make a reflexive thinking to his native culture, and raise their multicultural association ability by practice. On contents of curriculum, it should involve the following fields: knowledge, ability, attitude and value, make it a basic norm that students can exist and develop i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On curriculum carrying out, it should show the following four trends: set free the curriculum power, integrate the curriculum contents, cooperate and inquiry teaching, and the use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ique.
引文
1. 钟启泉 李雁冰主编:《课程设计基础》,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 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 丛立新著:《课程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 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 [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 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 郝德永著:《课程研制方法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 吴永军著:《课程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 陈时见主编:《课程与教学理论和课程与教学改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 汪霞主编:《国外中小学课程的演进》,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0. 钟启泉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1. [美]约翰·D·麦克尼尔著,施良方、唐晓杰等译:《课程导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2. [英]丹尼斯·劳顿等著,张渭城、环惜吾等译:《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13. 金生鋐著:《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4. [英]麦克莱伦著,张文军译:《比较课程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 [加]大卫·杰弗里·史密斯著,郭洋生译:《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6. 刁培萼主编:《教育文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7. 郑金州著:《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8. 陆有铨著:《躁动的百年》,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9. 钟启泉 张华主编:《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上、中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0. [巴西]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 赵友华 何曙荣译:《被压迫者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1. [美]迈克尔·W·阿普尔著,黄忠敬译:《意识形态与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3. 叶澜 郑金洲 卜玉华著:《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4. [日]筑波大学教育研究会编:《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25. 陈美如著:《多元文化课程的理念与实践》,台湾师大书苑2000年。
    
    
    26. [美]阿尔文·托夫勒著,任小明译:《未来的震荡》,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7. [美]E·拉兹洛著,李吟波、张武军、王志康译:《决定命运的选择》,三联书店,1997年版。
    28. 黄政杰著:《多元社会课程取向》,台湾师大书苑1995年。
    29.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世界哲学年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0. UNESCO:《世界文化政策大会最终报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2年版。
    31. 中国教育学会主编:《多元文化教育》,台湾书店1993年版。
    32. 张人杰主编:《中外教育比较史纲 》(现代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3. 陈伯璋著:《潜在课程研究》,台北五南图书公司1985年。
    34. 张建成主编:《多元文化教育:我们的课题与别人的经验》,台湾师大书苑2001年。
    35. 司马云杰著:《文化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6. 弗格森著,寥世德译:《宝瓶同谋》,台湾方智出版社1993年。
    37. 郭齐勇 单波:《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文化反思》,《北京广播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
    38. 李明欢:《“多元文化”论争世纪回眸》,《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39. 辛治洋:《当前我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思考》,《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40. 侯尚智:《和谐论:全球化时代理性思维的选择》,《东方论坛》2001年第1期。
    41. 腾星 苏红:《多元文化社会与多元一体化教育》,《民族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
    42. 钱春旭:《论现代化教育与教师思维方式的变革》,《教育探索》2000年第10期。
    43. 李庆本:《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春之卷。
    44. 牟岱:《多元一体文化概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年第3期。
    45. 余晓莹:《国外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发展》,《外国教育研究》1996年第2期。
    46. 谢宁:《全球社会的多元文化教育》,《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
    47. 托比亚斯·克吕克尔:《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及改革战略》,《教育展望》(中文版)1993年第3期。
    48. 张胤 杨启亮:《对于“知识口袋”式课程的若干反思》,《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2期。
    49. 朱旭东:《当代美国教育理论多元化格局形成的文本和话语分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50. 李瑾瑜 奂平清:《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四种误解及分析》,《民族教育研究》1999年3期。
    51. 张华:《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2年第1期。
    52. 曹霞 张华东:《平等与对话——后现代视野下师生关系解读》,《江苏教育科研》2002年12期。
    
    
    53. 裴娣娜:《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4期。
    54. 杨晓:《多元文化教育——关于民族教育的理论》,《民族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
    55. 张冠生:《人们现在有一种需要——赞孝通教授近读访谈录》,《博览群书》1998年第8期。
    56. 鲁子问:《论跨文化教育的实践思路》,《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4期。
    57. 龚放:《重视异质文化的交流与理解——全球化时代大学通识教育的新使命》,《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58. 欧用生:《从综合活动课程谈台湾课程统整的趋势》,《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第4期。
    59. 郑金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世纪走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第3期。
    60. 陈时见 朱利霞:《一元与多元:论课程的两难文化选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61. 杨宝山 孙万福:《21世纪的课程目标:向后现代过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62. 向蓓莉:《比较教育学的价值判断与研究范式:多元主义视角》,《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63. 张华:《走向课程理解:西方课程理论新进展》,《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7期。
    64. 李永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校教育新理念》,《江西教育科研》2001年第8期。
    65. 郭元祥:《课程设计与学生生活的重建》,《课程研究》2000年1-2期。
    66. 刘力南:《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一项战略措施——调整培养目标》,《教育研究》1997年第10期。
    67. 黄书光:《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与人格理想》,《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第12期。
    68. 郝德永:《走向文化批判与生成的建构性课程文化观》,《教育研究》2001年第6期。
    69. 吴忠魁:《日本文化立国战略与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发展》,《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
    70. 王鉴:《多元文化教育论纲》,《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
    71. 乐黛云:《全球化趋势下的文化多元化》,《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72. James Lynch,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A Global Society, The Falmer Press , 1989.
    73. Christine I Bennett, Comprehensiv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theory and practice(4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1999.
    74. J.A.Banks & Banks,C.A.M. (eds.) , Multicultural education:issue and perspectives (2n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1993.
    
    
    75. J.A.Banks,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ducation foundations, Curriculum,and teaching (4th ed.) Bostion: Allyn and Bacon,2001.
    76. Berry.G.L, The multicultural principle:Missing from seven cardinal principles 1918 and 1978. in hass,1983 .
    77. Morey Ann Intili & Kitano Margiek, Multicultural Course Transform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llyn and Bacon,1997.
    78. Paul C.Gorksi,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nd the internet: intersections and integrations, Boston: McGraw-Hill,2001.
    79. J.A Beane, Curriculum integration-designing the core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N.Y.: Teacher College Press,1998.
    80. J.A.Bank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ransformative knowledge &action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N.Y.: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199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