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变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在占有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力图复原了明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而探讨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第一,对明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献资料中的气候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并对其特点、分辨率、运用等进行详细分析,为整个文章的论述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第二,气温研究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笔者广泛搜集资料,尤其是从明人文集和日记中搜集和提取春季物候证据,建立逐年的春季物候序列,通过春季物候序列来反映明代的气候变化。此外,又从冬麦收获期、柑橘种植北界等方面来佐证和补充春季物候序列所反映的气候变化的可靠性。第三,降水研究是历史气候研究的另一重要内容,本文首先对明代的雨泽奏报制度和形式进行探讨,其次对明代长江中下游地区两个时段的梅雨活动和特征进行了重建。第四,对明代极端气候事件进行了重建。最后,以典型个案的形式讨论了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人类社会对此的适应。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large number of documents, trying to restore the climate change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of Ming Dynasty, 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society. First, collect the climate information from the document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and analysis the characteristics, the resolution, and the use of the climate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a solid basis for the discussion. Second, the temperature study is important content of this research.The author widely collected material, especially collecte and extract spring phenology evidence from essays and diarys.To establish year-to-year spring phenology sequence, through the spring phenology sequence to reflect the climate change of Ming dynasty. In addition, and use wheat harvest, the north border of citrus planting to prove the climate change of Ming dynasty. Third, precipitation study is another important content of historical climate research, so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port system and form of raining in the Ming Dynasty firsr. Then reconstru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iyu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Fourth, reconstruct the extreme weather events of Ming Dynasty. Finally,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change and the adaptation of human society in the form of typical cases.
引文
①Bolin,B《全球气候变化的若干问题》,演讲记录,1992,1,25。转引自满志敏:《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2页。
    ②中国科学院资源科学与技术局、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全国委员会编:《过去2000年中国环境变化综合研究预研究报告》,1999年(未出版)。
    ①将德隆主编:《长江中下游气候》,气象出版社,1991年第1页。
    ②周书灿:《20世纪中国历史气候研究述论》,《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4期。
    ①杨煜达:《近三十年来中国历史气候研究方法的进展》,《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第2期。
    ②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过去2000年中国环境变化综合研究预研究报告》,1999年第39-40页(未出版)。
    ③张德二主编:《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凤凰出版社,2004年。
    ①王绍武、赵宗慈:《近五百年我国旱涝史料的分析》,《地理学报》,1979年第4期。
    ②张瑾瑢:《清代档案中的气象资料》,《历史档案》,1982年第2期:简慰民、袁凤华、郑景云:《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有关民国时期气候史料》,《历史档案》,1993年第2期。
    ③龚高法、张丕远、吴祥定等:《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1983年。
    ④葛全胜、张丕远:《历史文献中气候信息的评价》,《地理学报》,1990年第1期。
    ⑤邹逸麟、张修桂:《关于历史气候文献资料的收集利用和辨析问题》,《历史自然地理研究》,1995年第1-5页。
    ⑥张丕远主编:《中国历史气候变化》,山东科技出版社,1996年第222-224页。
    ⑦满志敏:《历史旱涝灾害资料分布问题的研究》,《历史地理》第16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80-294页。
    ⑧满志敏:《传世文献中的气候资料与问题》,《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2000年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1年第56-75页:满志敏:《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21-71页。
    ①竺可桢:《南宋时代中国气候之揣测》,《科学》,1925年第2期:《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东方杂志》,1925年第3期;蒙文通:《中国古代北方气候考略》,《史学杂志》,1930年第2、3期;胡厚宣:《卜辞中所见之殷代农业》,《史学论丛》,1934年;文焕然:《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气候研究》,商务出版社,1959年。
    ②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③于希贤:《苍山雪与历史时期气候冷期变迁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2期。该文是在1978年发表在《昆明师范学院学报》同名文章基础上修订的。
    ④张福春、龚高法、张丕远等:《近500年来柑桔冻死南界及河流封冻南界》,中央气象局研究所编:《气候变迁和超长期预报文集》,科学出版社,1977年。
    ⑤文焕然、徐俊传:《距今约8000-2500年前长江、黄河中下游气候冷暖变迁初探》,《地理集刊》第18号,科学出版社,1987年。作者在1978年8月中国科学院地理所油印的“近六、七千年来中国气候冷暖变迁初探(提纲)”一文中初步提出过这方面的问题。
    ⑥龚高法、简慰民:《我国植物物候期的地理分布》,《地理学报》,1983年第1期;龚高法、张丕远、吴祥定:《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1983年。
    ⑦牟重行:《中国进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再考证》,气象出版社,1996年第5页。作者曾在1992年《贵州气象》的1-5期连续以《中国气候变迁与史实——对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的甄议》为题发表本书的初稿。
    ①满志敏:《唐代气候冷暖分期及各期气候冷暖特征的研究》,《历史地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15页:《关于堂弟气候冷暖问题的讨论》,《第四纪研究》,1998年第1期。
    ②满志敏:《中国东部中世纪暖期(MWP)的历史证据和基本特征的初步分析》,载张兰生主编:《中国生存环境历史演变规律研究(一)》,海洋出版社,1993年第95-104页;满志敏:《黄淮海平原北宋至元中叶的气候冷暖状况》,《历史地理》第1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5-88页。
    ③满志敏:《用历史文献物候资料研究气候冷暖变化的一个基本原理》,《历史地理》第1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④张丕远、龚高法:《十六世纪以来中国气候变化的若干特征》,《地理学报》,1979年第3期。
    ⑤张德二、朱淑兰:《近五百年我国南部冬季温度状况的初步分析》,《全国气候变化学术讨论会文集(1978)》,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64-70页;郑景云、郑斯中:《山东历史时期冷暖旱涝分析》,《地理学报》,1993年第4期。
    ①王绍武、王日异:《1470年以来我国华东四季与年平均气温变化的研究》,《气象学报》,1990年第1期。
    ②周清波、张丕远、王铮:《合肥地区1736-1991年年冬季平均气温序列的重建》,《地理学报》,1994第4期。
    ③郑景云、葛全胜、郝志新等:《1736-1999年西安和汉中地区冬季平均气温序列重建》,《地理研究》,2003年第3期。
    ④葛全胜、郑景云、满志敏等:《过去2000a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变化序列重建及初步分析》,《地学前缘》,2002年第1期。
    ⑤葛全胜、王顺兵、郑景云:《过去5000年中国气温变化序列重建》,《自然科学进展》,2006年第6期。
    ⑥葛全胜、何凡能、郑景云:《中国历史地理学与集成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①汤仲鑫:《保定地区近五百年旱涝相对集中期分析》,《气候变迁与超长期预报文集》,科学出版社,1977年第45-49页。
    ②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院主编:《中国近五百年早涝分布图集》,地图出版社,1981年。
    ③张德二、刘传志:《<中国近500年旱涝图集>续补(1980-1992年)》,《气象》,1993年第11期;张德二、李小泉、梁有叶:《<中国近500年早涝图集>的再续补(1993-2000年)》,《应用气象学报》,2003年第3期。
    ④郑斯中等:《我国东南地区近2000年来气候湿润状况的变化》,《气候变迁与超长期预报文集》,科学出版社,1977年第29-32页。
    ⑤南京大学气象系气候组:《关于我国东部地区公元1401-1900年500年内的旱涝概况》,《气候变迁与超长期预报文集》,科学出版社,1977年第53-58页。
    ⑥郑景云、张丕远、周玉孚:《利用旱涝县次建立历史时期旱涝指数序列的试验》,《地理研究》,1991年第3期。
    ⑦中央气象局研究所:《北京250年降水》,1975年印行。
    ①张时煌、张丕远:《北京1724年以来降水量的恢复》,施雅风等著:《中国气候与海平面变化研究进展(一)》,海洋出版社,1990年第44-45页。
    ②张德二、刘月巍:《北京清代“晴雨录”降水记录的在研究——应用多因子回归方法重建北京(1724-1904年)降水序列》,《第四纪研究》,2002年第3期。
    ③张德二、刘月巍、梁有叶等:《18世纪南京、苏州和杭州年、季降水量序列的复原研究》,《第四纪研究》,2005年第2期。
    ④郑景云、郝志新、葛全胜:《重建清代逐年降水的方法与可靠性——以石家庄为例》,《自然科学进展》,2004年第4期。
    ⑤郑景云、郝志新、葛全胜:《山东1736年以来诸季降水重建及其初步分析》,《气候与环境研究》,2004年第4期;郑景云、郝志新、葛全胜:《黄河中下游地区过去300年降水量变化》,《中国科学》(D辑),2005年第8期。
    ⑥杨煜达、满志敏、郑景云:《1711-1911年昆明雨季降水的分级重建与初步分析》,《地理研究》,2006年第6期;杨煜达、满志敏、郑景云:《清代云南雨季早晚序列的重建与夏季风变迁》,《地理学报》,2006年第7期。
    ⑦张德二、王宝贯:《18世纪长江下游梅雨活动的复原研究》,《中国科学》(B辑),1990年第12期。
    ⑧葛全胜、郭熙凤、郑景云等:《1736年以来长江中下游梅雨变化》,《科学通报》,2007年第23期。
    ⑨满志敏、李卓仑、杨煜达:《<王文韶日记>记载的1867-1872年武汉和长沙地区梅雨特征》,《古地理学报》,2007年第4期。
    ①萧凌波、方修琦、张学珍:《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叶梅雨带位置的初步推断》,《地理科学》,2008年第3期。
    ②王涌泉:《康熙元年(1662年)黄河特大洪水的气候背景与水情分析》,《历史地理》第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18-126页。
    ③赵会霞、郑景云、葛全胜:《1755、1849年苏皖地区重大洪涝事件复原分析》,《气象科学》,2004年第4期;郑景云、赵会霞:《清代中后期江苏四季降水变化与极端降水异常事件》,《地理研究》,2005年第5期。
    ④杨煜达、郑微微:《1849年长江中下游大水灾的时空分布及天气气候特征》,《古地理学报》,2008年第6期。
    ⑤张德二、陆龙骅:《历史极端雨涝事件研究——1823年我国东部大范围雨涝》,《第四纪研究》,2011年第1期。
    ⑥张德二:《相对温暖气候背景下的历史旱灾——1784-1787典型灾例》,《地理学报》,2000年增刊。
    ⑦满志敏:《光绪三年北方大旱的气候背景》,《复旦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⑧龚高法、张丕远、张瑾瑢:《1892-1893年的寒冬及其影响》,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地理集刊》第18号,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45-60页。
    ⑨张德二、G.. Demaree:《1743年华北夏季极端高温:相对温暖气候背景下的历史炎夏事件研究》,《科学通报》,2004年第21期。
    ⑩费杰:《过去两千年全球三次大规模火山喷发对中国的可能气候效应》,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①满志敏:《两宋时期海平面上升及其环境影响》,《灾害学》,1988年第2期。
    ②满志敏:《中世纪温暖期我国华东沿海海平面上升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第四纪研究》,1999年第1期。
    ③龚高法、张丕远、张瑾瑢:《历史时期我国气候带的变迁及生物分布界限的推移》,《历史地理》第5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10页。
    ④文焕然:《中国历史时期植物与动物变迁研究》,重庆出版社,1995年;文焕然、文榕生:《中国历史时期冬半年气候冷暖研究》,科学出版社,1996年。
    ⑤何业恒:《中国珍稀兽类的历史变迁》,湖南科技出版社,1993年。
    ⑥李玉尚、陈亮:《清代黄渤海鲱鱼资源数量的变动——兼论气候变迁与海洋渔业的关系》,《中国农史》,2007年第1期;李玉尚、陈亮:《明代黄渤海和朝鲜东部沿海鲱鱼资源数量的变动和原因》,《中国农史》,2009年第2期。
    ⑦陈志一:《江苏双季稻历史初探》,《中国农史》,1983年第1期;《康熙皇帝与江苏双季稻》,《农史研究》第5辑,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68-73页;《江苏双季稻历史再探》,《农史研究》第6辑,农业出版社,1985年第77-83页。
    ⑧沈小英、陈家其:《太湖流域的粮食生产与气候变化》,《地理科学》,1991年第3期;陈家其:《明清时期气候变化对太湖流域农业经济的影响》,《中国农史》,1991年第3期。
    ⑨马立博:《南方向来无雪——帝制后期中国南方的气候与收成(1650-1860)》,刘翠溶、伊懋可主编:《中国环境史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1995年第579-631页。
    ⑩郝志新、郑景云、葛全胜:《1736年以来西安气候变化与农业收成的相关分析》,《地理学报》,2003年第5期。
    11李伯重:《“道光萧条”与“癸未大水”——经济衰退、气候剧变及19世纪的危机在松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①杨煜达:《嘉庆云南大饥荒(1815-1817)与坦博拉火山喷发》,《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②曹树基:《坦博拉火山爆发与中国社会历史》,《学术界》,2009年第5期;王保宁:《胶东半岛农作物结构变动与1816年之后的气候突变》,《学术界》,2009年第5期:李玉尚:《黄海鲱的丰歉与1816年之后的气候突变——兼论印尼坦博拉火山爆发的影响》,《学术界》,2009年第5期。
    ③龚高法、张丕远:《我国历史上柑桔冻害考证分析》,载《中国柑桔冻害研究》,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11-17页。
    ④满志敏:《历史时期柑橘种植北界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⑤邹逸麟:《明清时期我国北部农牧过渡带的推移和气候寒暖变化》,《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⑥满志敏、葛全胜、张丕远:《气候变化对历史上农牧过渡带影响的个例研究》,《地理研究》,2000年第2期。
    ⑦王会昌:《2000年来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与气候》,《地理科学》,1995年第3期。
    ⑧李伯重:《气候变化与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几次大起大落》,《人口研究》,1999年第1期。
    ⑨葛全胜、王维强:《人口压力、气候变化和太平天国运动》,《地理研究》,1995年第4期。
    ①方修琦、叶瑜、曾早早:《极端气候事件-移民开垦-政策管理的互动》,《中国科学》(D辑),2006年第7期。
    ②满志敏:《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20页。
    ③葛全胜等:《中国历朝气候变化》,科学出版社,2011年。
    ①王绍武、赵宗慈:《近五百年我国旱涝史料的分析》,《地理学报》,1979年第4期:张瑾瑢:《清代档案中的气象资料》,《历史档案》,1982年第2期:龚高法、张丕远、吴祥定等:《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1983年;葛全胜、张丕远:《历史文献中气候信息的评介》,《地理学报》,1990年第1期:简慰民、袁凤华、郑景云:《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有关民国时期气候史料》,《历史档案》,1993年第2期;邹逸麟、张修桂:《关于历史气候文献资料的收集和辨析问题》,《历史自然地理研究》,1995年第2辑;满志敏:《历史旱涝灾害资料分布问题的研究》,《历史地理》第16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80-294页:满志敏:《关于历史时期气候研究的问题答赵志乐先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3期;杨煜达:《清代档案中气象资料的系统偏差及检验方法研究——以云南为中心》,《历史地理》第2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72-188页。
    ②满志敏:《传世文献中的气候资料问题》,《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2000年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1年第56-75页。
    ①石声汉校注:《农桑辑要校注》,农业出版社,1982年。
    ②满志敏:《中国东部中世纪暖期(MWP)的历史证据和基本特征的初步分析》,载张兰生主编:《中国生存环境历史演变规律研究(一)》,海洋出版社,1993年第95-104页;满志敏:《黄淮海平原北宋至元中叶的气候冷暖状况》,《历史地理》第1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5-88页;张德二:《我国中世纪温暖期气候的初步研究》,《第四纪研究》,1993年第1期。
    ③俞宗本著,康城懿校注,辛树帜校阅:《种树书》,农业出版社,1962年第55-60页。
    ④庞元英:《文昌杂录》卷4。
    ⑤康城懿:《关于种树书的作者成书年代及其版本》,俞宗本著,康城懿校注,辛树帜校阅:《种树书》,农业出版社,1962年第80-85页。
    ⑥王永厚:《俞贞木及其<种树书>》,《农业图书情报学刊》,1984年第2期。
    ①张福春:《中国农业物候图集》,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130页。
    ②李世奎等:《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候区划》,科学出版社,1988年。
    ③石声汉:《介绍<便民图纂>》,《西北农林学院》,1958年第1期。
    ④游修龄:《<沈氏农书>和<乌青志>》,《中国科技史料》,1989年第1期。
    ⑤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农业历史卷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编辑部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农业出版社,1995年第282页。
    ⑥《通安镇志》编纂委员会编:《通安镇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第353页。
    ①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院主编:《中国近五百年早涝分布图集》,地图出版社,1981年;张德二、朱淑兰:《近五百年我国南部冬季温度状况的初步分析》,《全国气候变化学术讨论会文集(1978)》,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64-70页:王绍武、王日异:《1470年以来我国华东四季与年平均气温变化的研究》,《气象学报》1990年第1期:王绍武:《公元1380年以来我国华北气温序列的重建》,《中国科学》(B辑),1990年第5期。
    ②黄苇、巴兆祥、孙平等:《方志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76-184页。
    ③巴兆祥:《方志学新论》,学林出版社,2004年第78页。
    ①崇祯《吴县志》卷11《祥异》。
    ①万历《秀水县志》卷1《风俗》。
    ②嘉靖《浦江志略》卷2《土产》。
    ③万历《丹徒县志》卷1《物产》。
    ④满志敏:《传世文献中的气候资料问题》,《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2000年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1年第56-75页。
    ⑤葛全胜、张丕远:《历史文献中气候信息的评介》,《地理学报》,1990年第1期。
    ⑥满志敏:《传世文献中的气候资料问题》,《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2000年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1年第56-75页。
    ①张丕远、龚高法:《十六世纪以来中国气候变化的若干特征》,《地理学报》,1979年第3期;张德二、朱淑兰:《近五百年我国南部冬季温度状况的初步分析》,《全国气候变化学术讨论会文集(1978)》,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64-70页;郑景云、郑斯中:《山东历史时期冷暖旱涝分析》,《地理学报》,1993年第4期。
    ②王绍武、王日异:《1470年以来我国华东四季与年平均气温变化的研究》,《气象学报》,1990年第1期;王绍武:《公元1380年以来我国华北气温序列的重建》,《中国科学》(B辑),1990年第5期;王日异、王绍武:《近500年我国东部气温的重建》,《气象学报》,1990年第2期。
    ③王鹏飞:《史料抽样与边界层气候变迁理论(二)》,《贵州气象》,1993年第3期。
    ①满志敏:《唐代气候冷暖分期及各期气候冷暖特征的研究》,《历史地理》第8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15页;《关于唐代气候冷暖问题的讨论》,《第四纪研究》,1998年第1期。
    ②满志敏:《中国东部中世纪暖期(MWP)的历史证据和基本特征的初步分析》,载张兰生主编:《中国生存环境历史演变规律研究(一)》,海洋出版社,1993年第95-104页;满志敏:《黄淮海平原北宋至元中叶的气候冷暖状况》,《历史地理》第1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5-88页。
    ③张德二:《我国中世纪温暖期气候的初步研究》,《第四纪研究》,1993年第1期。
    ④吴与弼:《康斋集》。
    ⑤满志敏:《传世文献中的气候资料问题》,《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2000年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1年第56-75页。
    ⑥吴格:《<明人文集篇目索引数据库>编制刍议》,“明人文集与明代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2000年。
    ①郑文康:《平桥集》卷3《甲戌岁》。
    ②龚诩:《野古集》卷中《续赋苦雨谣》。
    ③童轩:《清风亭稿》卷5。
    ①王世懋:《王奉常集》卷14《江右述异记》。
    ②严果:《天隐子遗稿》卷5《戊寅严寒》。
    ③贝琼:《清江诗集》卷5。
    ④贝琼:《清江文集》卷1。
    ⑤朱元璋:《明太祖文集》卷15。
    ①王鏊:《震泽集》卷7《瑞柑诗序》。
    ②李中:《谷平先生文集》卷1《雨泽疏》。
    ③沈良才:《大司马凤冈沈先生文集》卷2《异常水灾疏》。
    ④严讷:《严文靖公集》卷11《水灾与师相太岳书》。
    ①朱国桢:《朱文肃公集》之《荒政议上甘中丞》
    ②魏骥:《南斋先生魏文靖公摘稿》卷9。
    ③唐时升:《三易集》卷6。
    ④万表:《灼艾余集》卷2《郊外农谈》。
    ①陈左高:《中国日记史略》,上海翻译出版社,1990年第1-4页。
    ②王大德:《日记档案》,《档案》,1992年第2期。
    ③俞冰:《历代日记丛钞提要》,学苑出版社,2006年。
    ④陈左高:《历代日记丛谈》,上海画报出版社,2004年。
    ⑤郑真:《荥阳外史集》卷97《计偕录》。
    ①徐学谟:《归有园稿》卷4。
    ②陈左高:《历代日记丛谈》,上海画报出版社,2004年第11页。
    ③周沈:《双崖文集》卷首。
    ④陈左高:《中国日记史略》,上海翻译出版社,1990年第31-50页。
    ①徐宏祖著,朱惠荣校注:《徐霞客游记校注》,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3-23页。
    ②李日华著,屠友祥校注:《味水轩日记》,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515页。
    ③姚廷麟:《历年记》,《历代日记汇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50-51页。
    ①曾羽王:《乙酉笔记》,《历代日记汇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页。
    ②潘允端著,柳向春整理:《玉华堂日记稿》(未出版)。
    ③侯歧曾《侯歧曾日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④萧士玮《春浮园偶录》,《四库禁毁丛刊》,北京出版社,1997年。
    ⑤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20史部·传记类,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
    ①杨雨蕾:《十六至十九世纪初中韩文化交流研究——以朝鲜赴京使臣为中心》,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26-27页。
    ①林基中:《燕行录全集》,汉城: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年。
    ②苏世让:《阳谷赴京日记》,弘华文主编:《燕行录全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辑第3册第278-279页。
    ③裴三益:《裴三益日记》,弘华文主编:《燕行录全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辑第5册第14-15页。
    ④杨雨蕾:《十六至十九世纪初中韩文化交流研究——以朝鲜赴京使臣为中心》,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28页。
    ⑤复旦大学文史研究所、汉南研究院合编:《越喃汉文燕行文献集成》,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⑥满志敏:《传世文献中的气候资料问题》,《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2000年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1年第56-75页。
    ⑦李日华著,屠友祥校注:《味水轩日记》,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①李日华著,屠友祥校注:《味水轩日记》,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515页。
    ①项鼎铉:《呼桓日记》,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20史部·传记类,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
    ①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20史部·传记类,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
    ②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20史部·传记类,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
    ①龚高法、张丕远、张瑾瑢:《十八世纪我国长江下游等地区的气候》,《地理研究》,1983年第2期;李江风:《唐代轮台气候》,《干旱区地理》,1986年第2期;郭声波:《成都荔枝与十二世纪寒冷气候》,《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3期:满志敏:《唐代气候冷暖分期及各期气候冷暖特征的研究》,《历史地理》第8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15页;满志敏:《关于唐代气候冷暖问题的研究》,《第四纪研究》,1998年第1期。
    ②于希贤:《苍山雪与历史气候冷暖变迁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2期。
    ③马强:《唐宋时期西部气候变迁的再考察——基于唐宋地志诗文的分析》,《人文杂志》,2007年第3期。
    ④一般来讲,时间、地点、事件、强度或时间、地点、事件、效果构成一条完整的气候信息(葛全胜、张丕远:《历史文献中气候信息的评介》,《地理学报》,1990年第1期。但从提取气候信息的角度来说,时间、地点和气候事件则是最基本的要素。
    ①陈良佐:《从春秋到两汉我国古代的气候变迁——兼论<管子·轻重>著作的年代》,陈国栋、罗彤华主编:《经济脉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第3页。
    ②满志敏:《历史时期柑橘种植北界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5期。
    ③竺可桢、宛敏渭:《物候学》,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29-30页。
    ④杨煜达:《清代云南季风气候与天气灾害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9-20页。
    ⑤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以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龚高法、张丕远、吴祥定等:《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1983年;满志敏:《唐代气候冷暖分期及各期气候冷暖特征的研究》,《历史地理》第8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15页;满志敏:《关于唐代气候冷暖问题的研究》,《第四纪研究》,1998年第1期。
    ⑥李江风:《唐代轮台气候》,《干旱区地理》,1986年第2期;郭声波:《成都荔枝与十二世纪寒冷气候》,《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3期;于希贤:《苍山雪与历史气候冷暖变迁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2期:蓝勇:《中国西南历史气候初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第2期。
    ①龚高法、张丕远、吴祥定等:《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20页。
    ②庞垲:《丛碧山房诗》3集,卷5、7、10。另注,龚高法等所著《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30页)中引用该条资料时出现两处错误:其一,《丛碧山房诗》的作者是庞垲,字霁公,号学崖,任丘人。龚著却作“任丘庞、垲雪崖著”,误;其二,《六月初九日大雨口号》诗写于康熙乙亥年,即1695年,龚著作1694年,亦误。
    ③王鏊:《震泽集》卷4。
    ④王樾:《双清书屋吟草》卷1。
    ①《全唐诗》卷424,中华书局,1960年。
    ②陈允恭:《二月二十九日出永定门看桃花二绝》,《北园诗集》(上)。
    ③满志敏:《传世文献中的气候资料问题》,《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2000年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1年第65页。
    ④中国科学院《中国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11页。
    ⑤陈志一:《江苏双季稻历史初探》,《中国农史》,1983年第1期。
    ⑥文每:《一则气候资料误用的补正》,《历史地理》第6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20页;满志敏:《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435-436页。
    ⑦《全唐诗》卷340,中华书局,1960年。
    ①《全唐诗》卷435,中华书局,1960年。
    ②《全唐诗》卷424,中华书局,1960年。
    ③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2页。
    ④陈田:《明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947页。
    ⑤《明史》卷97《艺文志》、卷184《顾清列传》。
    ⑥顾清:《东江家藏集》卷11。
    ①正德《琼台志》卷41《纪异》。
    ②龚高法、张丕远、吴祥定等:《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5页。
    ③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下。
    ④《全唐诗》卷447,中华书局,1960年。
    ⑤宛敏渭主编:《中国自然历续编》,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184页。
    ①宛敏渭主编:《中国自然历选编》,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377页。
    ②《全唐诗》卷530,中华书局,1960年。
    ③《全唐诗》卷590,中华书局,1960年。
    ④《全唐诗》卷714,中华书局,1960年。
    ⑤《中国自然地理》编委会:《中国自然地理·地表水》,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64页。
    ⑥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卷28。
    ①马强:《唐宋时期西部气候变迁的再考察——基于唐宋地志诗文的分析》,《人文杂志》,2007年第3期。
    ②《全唐诗》卷571,中华书局,1960年。
    ③李兆元、刘芳:《气象科学技术报告:秦岭太白山秋季的小气候特点》,油印本,1981年第31页。
    ④詹锳:《李白诗文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85页。
    ①顾清:《东江家藏集》卷11。
    ②卓发之:《漉篱集》卷1。
    ③满志敏:《黄淮海平原北宋至元中叶的气候冷暖状况》,《历史地理》第1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0页。
    ④吴自牧:《梦梁录》卷1。
    ⑤张福春、王德辉、丘宝剑:《中国农业物候图集》,科学出版社,1987年。
    ⑥张约斋:《赏心乐事》。
    ⑦满志敏:《黄淮海平原北宋至元中叶的气候冷暖状况》,《历史地理》第1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8-79页。
    ①陈田:《明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717页。
    ②元好问:《遗山集》之《遗山先生文集》卷11。
    ③王夫之:《姜斋诗话》卷2。
    ①马强:《唐宋时期西部气候变迁的再考察——基于唐宋地志诗文的分析》,《人文杂志》,2007年第3期。
    ②岑参著,陈铁民、侯忠义校注:《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37页: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巴蜀书社,1995年第38页。
    ③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巴蜀书社,1995年。
    ④文每:《一则气候资料误用的补正》,《历史地理》第6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20页。
    ①张丕远:《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讨论》,竺可桢逝世十周年纪念会筹备组编:《竺可桢逝世十周年纪念会论文报告集》,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260页。
    ②《襄阳记》载,东汉末年丹阳太守李衡密遣客十人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甘橘千株。临死,敕儿曰:“汝母恶我治家,故穷如是。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吴末,衡甘橘成,岁得绢数千匹,家道殷足。(此则记载出自《三国志·吴志》卷48《孙休传》裴松之注)
    ③竺可桢、宛敏渭:《物候学》,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43-44页。
    ①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②杨煜达、王美苏、满志敏:《近三十年来中国历史气候研究方法的进展——以文献资料为中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第2期。
    ③龚高法、张丕远、吴祥定:《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1983年;满志敏:《用历史文献物候资料研究历史气候冷暖变化的几个基本原理》,《历史地理》第1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31页。
    ④满志敏:《唐代气候冷暖分期及各期气候冷暖特征的研究》,《历史地理》第8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15页;《关于堂弟气候冷暖问题的讨论》,《第四纪研究》,1998年第1期。
    ⑤满志敏:《中国东部中世纪暖期(MWP)的历史证据和基本特征的初步分析》,载张兰生主编:《中国生存环境历史演变规律研究(一)》,海洋出版社,1993年第95-104页;满志敏:《黄淮海平原北宋至元中叶的气候冷暖状况》,《历史地理》第1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5-88页。
    ⑥张德二:《我国中世纪温暖期气候的初步研究》,《第四纪研究》,1993年第1期。
    ①龚高法、张丕远、吴祥定等:《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150页。
    ②竺可桢、宛敏渭:《物候学》,科学出版社,1975年第39-40页。
    ③宋濂:《文宪集》卷6。
    ④吴维岳:《天目山斋岁编》卷20。
    ⑤宛敏渭、刘秀珍:《中国物候观测方法》,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42页。
    ①魏骥:《南斋先生魏文靖公摘稿》卷9。
    ②龚高法、简慰民:《我国植物物候期的地理分布》,《地理学报》,1983年第1期。
    ③卓发之:《漉篱集》卷1。
    ④贝琼:《清江诗集》卷5。
    ①宛敏渭、刘秀珍:《中国物候观测方法》,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51-52页。
    ②宛敏渭、刘秀珍:《中国物候观测方法》,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57页。
    ③冯梦祯:《快雪堂日记》卷14。
    ④李日华著,屠友祥校注:《味水轩日记》,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⑤宛敏渭、刘秀珍:《中国动植物物候图集》,气象出版社,1986年第102、103页。
    ①徐学谟:《归有园稿》卷2。
    ②谈迁:《枣林杂俎》中集。
    ③薛章宪:《鸿泥堂小稿》卷3。
    ④满志敏:《用历史文献物候资料研究气候冷暖变化的几个基本原理》,《历史地理》第1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31页。
    ⑤何良俊:《何翰林集》卷12。
    ①祁彪佳:《祁彪佳集》卷7。
    ②方凤:《改亭存稿》卷1。
    ③方凤:《改亭存稿》卷5。
    ④屠隆:《栖真馆集》卷20。
    ⑤袁中道:《珂雪斋集》卷12。
    ⑥吴国伦:《甔甄洞稿》卷46。
    ⑦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
    ⑧徐有贞:《武功集》卷1。
    ⑨钱薇:《海石先生文集》之《承启堂稿》卷1。
    ①李日华著,屠友祥校注:《味水轩日记》,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②叶袁绍:《甲行日注》,《中国野史集成》,巴蜀书社,1993年。
    ③袁华:《耕雪斋诗集》卷11。
    ④沈周:《石田先生诗钞》卷2。
    ⑤李日华著,屠友祥校注:《味水轩日记》,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①祁彪佳:《快雪堂日记》卷5。
    ②程嘉燧:《松圆偈庵集》卷上。
    ③陈垣:《二十史朔闰表》,中华书局,1997年。
    ④茅元仪:《石门四十集》卷32。
    ①龚高法、张丕远、张瑾瑢:《北京地区自然物候的变迁》,《科学通报》,1983年第24期。
    ②龚高法:《近四百年来我国物候之变迁》,竺可桢逝世十周年纪念会筹备组编:《竺可桢逝世十周年纪念会论文报告集》,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264-277页。
    ③葛全胜等:《中国历朝变化》,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503-505页。
    ①龚高法、张丕远、张瑾瑢:《北京地区自然物候的变迁》,《科学通报》,1983年第24期。
    ②龚高法:《近四百年来我国物候之变迁》,竺可桢逝世十周年纪念会筹备组编:《竺可桢逝世十周年纪念会论文报告集》,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264-277页。
    ③方修琦、萧凌波、葛全胜等:《湖南长沙、衡阳地区1888-1916年的春季植物物候与气候变化》,《第四纪研究》,2005年第1期。
    ④吴与弼:《康斋集》。
    ⑤杨基:《眉庵集》卷3。
    ①龚高法:《近四百年来我国物候之变迁》,竺可桢逝世十周年纪念会筹备组编:《竺可桢逝世十周年纪念会论文报告集》,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266页。
    ②徐学谟:《归有园稿》卷2。
    ③董嗣成:《青棠集》卷4。
    ④冯梦祯:《快雪堂日记》卷4。
    ⑤张凤翼:《处实堂续集》卷7。
    ①朱太复:《朱太复乙集》卷9。
    ②敖文祯:《薜荔山房藏稿》卷2。
    ③方弘静:《素园存稿》卷11。
    ④葛全胜、郑景云、满志敏等:《过去2000a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变化序列重建及初步分析》,《地学前缘》,2002年第1期。
    ⑤万历《池州府志》卷7。
    ⑥田艺衡:《香芋集》卷6。
    ⑦魏骥:《南斋先生魏文靖公摘稿》卷10。
    ⑧释德清:《憨山老人梦游集》卷35。
    ⑨冯梦祯:《快雪堂日记》卷15。
    ⑩金友理:《太湖备考》卷14。
    11王鏊:《震泽集》卷6;顾潜:《静观堂集》卷4。
    12魏骥:《南斋先生魏文靖公摘稿》卷9。
    13沈周:《石田先生诗钞》卷3。
    ①王日异、王绍武:《近500年我国东部冬季气温的重建》,《气象学报》,1990年第2期;韩昭庆:《明清时期(1440-1899)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异常冷暖气候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第2期;陈家其、施雅风:《长江三角洲千年冬温序列与古里雅冰芯比较》,《冰川冻土》,2002年第2期;张丕远:《中国历史气候变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汪铎、张镡:《历史时期“大型环流-天气气候-作物年景”系统低频振动的模拟实验》,《大气科学》,1990年第3期;张德二:《中国南部近500年冬季温度变化的若干特征》,《科学通报》,1980年第6期;赵文兰、叶愈源:《近500年来长江中游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水文》,1996年第5期。
    ①葛全胜等:《中国历朝气候变化》,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500页。
    ②满志敏:《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83页。
    ①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满志敏:《西周志两汉降温期黄淮海平原气候的基本特征》,邹逸麟主编:《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5-19页;陈良佐:《再探战国到两汉的气候变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集刊》第六十七本,第二分,1996年。
    ②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编辑部:《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下),农业出版社,1991年第476页。
    ③张家诚、林之光:《中国气候》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第71页。
    ①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编辑部:《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上),农业出版社,1991年第267页。
    ②南京农学院、江苏农学院主编:《作物栽培学(南方本)》上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第239-245页。
    ③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编辑部:《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上),农业出版社,1991年第83页。。
    ④南京农学院、江苏农学院主编:《作物栽培学(南方本)》上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第226页。
    ①农业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农谚》(上册),农业出版社,1980年第245、246页。
    ②南京农学院、江苏农学院主编:《作物栽培学(南方本)》上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第226页。
    ③南京农学院、江苏农学院主编:《作物栽培学(南方本)》上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第226页。
    ④农业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农谚》(上册),农业出版社,1980年第241页。
    ⑤陈良佐:《再探战国到两汉的气候变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七本第二分,1996年。
    ⑥农业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农谚》(上册),农业出版社,1980年第235、232页。
    ⑦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气象专业编:《农业气象学》,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169-171页。
    ①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主编:《农学基础》,农业出版社,1980年第171-172页。
    ②农业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农谚》(上册),农业出版社,1980年第322页。
    ③农业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农谚》(上册),农业出版社,1980年第322页。
    ④宛敏渭:《中国自然历续编》,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183页。
    ①璠邝著,石声汉、康城懿校注:《便民图纂·序》,农业出版社,1959年第7页。
    ②璠邝著,石声汉、康城懿校注:《便民图纂》卷3《耕获类》,农业出版社,1959年第33-40页。
    ③王毓瑚:《中国农学书录》,中华书局,2006年第106页。
    ①万历《淮安府志》卷8《祥异志》。
    ②王鏊:《震泽集》卷7《瑞柑诗》。
    ③郑纪:《东园文集》卷4《便宜设法急救饥荒疏》。
    ④宛敏渭:《中国自然历选编》,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152页。
    ⑤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张丕远、龚高法:《十六世纪以来中国气候变化的若干特征》,《地理学报》,1979年第3期;王绍武、王日异:《1470年以来我国华东四季与年平均气温变化的研究》,《气象学报》,1990年第1期:王绍武:《公元1380年以来我国华北气温序列的重建》,《中国科学》(B辑),1990年第5期;郑景云、郑斯中:《山东历史时期冷暖旱涝分析》,《地理学报》,1993年第4期。
    ⑥张德二、朱淑兰:《近五百年我国南部冬季温度状况的初步分析》,《全国气候变化学术讨论会文集(1978)》,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64-70页。
    ⑦满志敏:《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267-269页。
    ⑧万表:《灼艾余集》卷2《郊外农谈》。
    ⑨李根蟠:《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论》,《历史研究》,2002年第5期,文中李先生就沿用此说。
    ①嘉靖《宁波府志》卷28《传4》。
    ②嘉靖《浦江志略》卷2《土产》。
    ③宛敏渭:《中国自然历续编》,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197-198页。
    ④胡松:《胡庄肃公文集》卷8
    ⑤施峻:《琏川诗集》卷7。
    ①采九德:《倭变事略》卷3。
    ②宛敏渭:《中国自然历续编》,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183页。
    ③王世懋:《王奉常集》卷10
    ④万历《绍兴府志》卷11《物产志》。
    ⑤张福春:《中国农业物候图集》,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24页。
    ⑥万历《秀水县志》卷1《舆地·风俗》。
    ⑦唐时升:《三易集》卷6。
    ①申时行:《赐闲堂集》卷4。
    ②道光《震泽镇志》卷3《灾祥·庄元臣上巡抚救荒议》。
    ③张履祥辑补,陈恒力校释,王达参校、增订:《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1-3页。
    ④张履祥辑补,陈恒力校释,王达参校、增订:《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29页。
    ①游修龄:《<沈氏农书>和<乌青志>》,《中国科技史料》,1989年第1期。
    ②陈龙正:《救荒策会》卷4。
    ③张福春:《中国农业物候图集》,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24页。
    ①龚高法、张丕远:《我国历史上柑桔冻害考证分析》,载《中国柑桔冻害研究》,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11-17页;满志敏、张修桂:《中国东部十三世纪温暖期自然带的推移》,《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5期;张德二:《我国“中世纪温暖期”气候的初步推断》,《第四纪研究》,1993年第1期;满志敏:《历史时期柑橘种植北界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②韩彦直:《橘录》,商务出版社,1983年。
    ③文焕然等著,文榕生选编整理:《中国历史时期植物与动物变迁研究》,重庆出版社,2006年第137页;周开隆、叶荫民主编:《中国果树志·柑橘卷》,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年。
    ①江爱良:《我国柑桔冻害的天气型》,载章文才、江爱良等编:《中国柑桔冻害研究》,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34页。
    ②张力田:《柑桔耐寒品种、品系及砧木的选择》,载章文才、江爱良等编:《中国柑桔冻害研究》,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88页。
    ③满志敏、张修桂:《中国东部十三世纪温暖期自然带的推移》,《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5期;张德二:《我国“中世纪温暖期”气候的初步推断》,《第四纪研究》,1993年第1期;满志敏:《历史时期柑橘种植北界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④满志敏、张修桂:《中国东部十三世纪温暖期自然带的推移》,《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5期。
    ⑤龚高法、张丕远:《我国历史上柑桔冻害考证分析》,载《中国柑桔冻害研究》,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11-17页。
    ⑥李世奎、侯光良、欧阳海等主编:《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候区划》,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66页。
    ①洪武《苏州府志》卷42《土产》。
    ②沈兆敏主编:《中国柑桔区划与柑桔良种》,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8年第165页。
    ③罗玘:《圭峰集》卷23《奏议》。
    ④满志敏:《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286页。
    ⑤天顺《重刊襄阳郡志》卷1《土产》。
    ⑥王炳庭、孟斌:《湖北省柑橘避冻区划》,载章文才、江爱良等编:《中国柑桔冻害研究》,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151-152页。
    ①弘治《吴江志》卷6《土产》。
    ②庞元英:《文昌杂录》卷4。
    ③万历《上海县志》卷10《祥异》;嘉靖《靖江县志》卷4《编年》。
    ④嘉靖《吴邑志》卷14《物产上》。
    ⑤正德《怀安府志》卷15《灾异》。
    ⑥弘治《太仓州志》卷1《土产》。
    ⑦蔡升:《震泽编》卷3《土产》。
    ⑧王鏊:《震泽集》卷4。
    ①弘治《徽州府志》卷2《土产》。
    ②正德《琼台志》卷41《纪异》。
    ③王鏊:《震泽集》卷7《瑞柑诗序》。
    ④万历《上海县志》卷10《祥异》。
    ⑤金友理:《太湖备考》卷14《灾异》。
    ⑥弘治《上海志》卷3《土产》;正德《松江府志》卷5《土产》。
    ⑦正德《松江府志》卷5《土产》。
    ⑧正德《光化县志》卷3《土产》;正德《襄阳府志》卷2《土产》。
    ①嘉靖《上海县志》卷1《物产》。
    ②嘉靖《太仓州志》卷5《物产》。
    ③陈淳:《陈白阳集》之《种橘》。
    ④罗玘:《圭峰集》卷23《奏议》。
    ⑤正德《江宁县志》卷3《物产》。
    ⑥许谷:《归田稿》卷10《大野园十八景》。
    ⑦周思兼:《周叔夜集》卷4《大野园十一景》。
    ⑧周文华:《汝南圃史》卷4《木果部》。
    ⑨崇祯《吴县志》卷29《物产》。
    ①叶梦珠:《阅世编》卷7《种植》。
    ②沈兆敏主编:《中国柑桔区划与柑桔良种》,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8年第149页。
    ③周开隆、叶荫民主编:《中国果树志·柑橘卷》,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年第51页。
    ④嘉靖《太仓州志》卷5《物产》;崇祯《太仓州志》卷5《物产》。
    ⑤嘉靖《常熟县志》卷4《物产志》;嘉靖《江阴县志》卷4《土产》;隆庆《靖江县志》卷3《物产》;万历《丹徒县志》卷1《物产》。
    ⑥嘉靖《通州志》卷1《物产》;万历《通州志》卷4《物土》;嘉靖《如皋县志》卷3《土产》;隆庆《仪真县志》卷7《食货》。
    ⑦周开隆、叶荫民主编:《中国果树志·柑橘卷》,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年第48页。
    ①沈兆敏主编:《中国柑桔区划与柑桔良种》,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8年第164-165页。
    ②周开隆、叶荫民主编:《中国果树志·柑橘卷》,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年第53页;沈兆敏主编:《中国柑桔区划与柑桔良种》,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8年第169页。
    ③嘉靖《太平府志》卷5《食货志》;嘉靖《建平县志》卷2《物产》;嘉靖《广德州志》卷6《物产》,万历《广德州志》卷3《物产》;嘉靖《铜陵县志》卷1《土产》。
    ④周开隆、叶荫民主编:《中国果树志·柑橘卷》,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年第44页。
    ⑤沈兆敏主编:《中国柑桔区划与柑桔良种》,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8年第130-132页。
    ⑥袁中道:《游居柿录》卷7。
    ①康熙《江宁府志》、康熙《上元县志》、康熙《江宁县志》、乾隆《江宁新志》、乾隆《上元县志》、嘉庆《新修江宁府志》、道光《上元县志》、同治《续纂江宁府志》、宣统《上元、江宁乡土合志》。
    ②万历《上海县志》卷3《物产》。
    ③崇祯《松江府志》卷6《物产》。
    ④乾隆《上海县志》卷5《土产》。
    ⑤乾隆《嘉定县志》卷12《杂类志·物产》。
    ⑥民国《上海县续志》卷8《物产》。
    ⑦光绪《崇明县志》卷4《物产》。
    ⑧光绪《襄阳府志》卷4《物产》。
    ⑨光绪《荆州府志稿》卷1《疆域志》。
    ①王世懋:《学圃杂疏》之《果疏》。
    ②徐光启著,陈焕良、罗文华校注:《农政全书》卷30《树艺》,岳麓出版社,2002年第480页。
    ①张瑾瑢:《清代档案中的气象资料》,《历史档案》,1982年第2期。
    ②满志敏:《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山东科技出版社,2009年第47-58页。
    ③竺可桢:《中国过去在气象学上的成就》,《竺可桢文集》,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267-268页;龚高法等:《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23页:王鹏飞:《中国和朝鲜测雨器的考据》,《自然科学史研究》,1985年第4期:曾雄生:《中国古代雨量器的发明和发展》,《人文与科学》,2008年第2期。
    ①满志敏:《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山东科技出版社,2009年第47-48页。
    ②顾炎武:《日知录》卷12。
    ③朱元璋:《大诰》第20《雨泽奏启本》。
    ④申时行:《大明会典》卷76《奏启题本格式》。
    ⑤《明仁宗实录》卷3上,永乐二十二年冬十月条。
    ⑥余继登:《典故纪闻》卷9。
    ⑦顾炎武:《日知录》卷12《雨泽》。
    ⑧《明宣宗实录》卷25,宣德二年二月丙子条。
    ①嘉靖《固始县志》卷8《典礼志》。
    ②王圻:《续文献通考》卷42《国用考》
    ③张国维:《抚吴疏草》之《早蝗分数》。
    ④申时行:《大明会典》卷212。
    ⑤王圻:《续文献通考》卷96《职官考》
    ⑥《明太祖实录》卷227,洪武二十六年夏四月条。
    ⑦申时行:《大明会典》卷212。
    ⑧王圻:《续文献通考》卷42《国用考》
    ⑨万历《通州志》卷3《经制志》。
    ⑩王圻:《续文献通考》卷60《学校考》。
    ①张时彻:《芝园外集》卷4《水旱灾伤疏》。
    ②杨一清:《关中奏议》卷6。
    ③张国维:《抚吴疏草》之《旱蝗分数》。
    ④嘉靖《宁州志》卷13《额办》。
    ⑤隆庆《临江府志》卷7《赋役》。
    ⑥万历《常州府志》卷5《额赋》。
    ⑦天启《来安县志》卷3《赋役》。
    ①张瑾瑢:《清代档案中的气象资料》,《历史档案》,1982年第2期。
    ②申时行:《大明会典》卷76《奏启题本格式》。
    ③吴承恩:《西游记》(上册)第9回《老龙王拙计犯天条》,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119页。
    ④佚名:《海运摘钞》卷2。
    ①张国维:《抚吴疏草》之《旱蝗分数》。
    ②徐日久:《隲言》卷4《督抚》。
    ③夏言:《南宫奏稿》卷4《雨泽疏》。
    ①李中:《谷平先生文集》卷1《雨泽疏》。
    ②高仪:《类报灾异疏》,《皇明两朝疏抄》卷7。
    ①曾雄生:《中国古代雨量器的发明和发展》,《人文与科学》,2008年第2期。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56,中华书局,2004年第6247页。
    ③李兆洛:《养一斋集·文集》卷5《食货志序》。
    ④秦九韶:《数书九章》卷4。
    ⑤冯梦祯:《快雪堂日记》卷3。
    ⑥袁中道:《游居柿录》卷2。
    ⑦张瑾瑢:《清代档案中的气象资料》,《历史档案》,1982年第2期。
    ①徐松:《宋会要辑稿》之《职官二》。
    ①叶笃正、黄荣辉:《长江黄河流域旱涝规律和成因研究》,山东科技出版社,1996年;丁一汇、柳俊杰、孙颖等:《东亚梅雨系统的天气-气候学研究》,《大气科学》,2007年第6期。
    ②徐群:《近46年江淮下游梅雨期的划分和演变特征》,《气象科学》1998年第4期;徐群、杨义文、杨秋明:《近116年长江中下游的梅雨(一)》,刘志澄编:《暴雨·灾害》,气象出版社,2001年;徐卫国、江静:《我国东部梅雨区的年际和年代际的变化分析》,《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3期;毛文书、王谦谦、王永忠等:《近50a江淮梅雨期暴雨的区域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毛文书、王谦谦、葛旭明等:《近116年江淮梅雨异常及其环流特征分析》,《气象》,2006年第6期;姚学祥、王秀文、李月安:《非典型梅雨与典型梅雨对比分析》,《气象》,2004年第11期。
    ③张德二、王宝贯:《18世纪长江下游梅雨活动的复原研究》,《中国科学》(B辑),1990年第12期。
    ④葛全胜、郭熙凤、郑景云等:《1736年以来长江中下游梅雨变化》,《科学通报》,2007年第23期。
    ⑤满志敏、李卓仑、杨煜达:《<王文韶日记>记载的1867-1872年武汉和长沙地区梅雨特征》,《古地理学报》,2007年第4期。
    ⑥萧凌波、方修琦、张学珍:《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叶梅雨带位置的初步推断》,《地理科学》2008年第3期。
    ①项鼎铉:《呼桓日记》,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20史部·传记类,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
    ②张德二主编:《中国三千年气象总集》,凤凰出版社,2004年。
    ③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图集》,地图出版社,1981年。
    ④马悦婷、张继权、杨明金:《<味水轩日记>记载1609-1616年天气气候记录的初步分析》,《云南地理研究》,2009年第3期。
    ①杨义文、徐群、杨秋明:《近116年长江中下游的梅雨(二)》,刘志澄编:《暴雨·灾害》,气象出版社,2001年第54-65页。
    ①中国科学院《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气候》,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55-57页。
    ②杨煜达、满志敏、郑景云:《1711-1911年昆明雨季降水的分级重建与初步研究》,《地理研究》,2006年第6期。
    ③满志敏、李卓仑、杨煜达:《<王文韶日记>记载的1867-1872年武汉和长沙地区梅雨特征》,《古地理学报》,2007年第4期。
    ④陈碧莲、张志尧、吴钰坤:《浙江梅雨——梅雨气候及其长期预报》,浙江省气象局梅雨会战组,1983年第2页。
    ①陈碧莲、张志尧、吴钰坤:《浙江梅雨——梅雨气候及其长期预报》,浙江省气象局梅雨会战组,1983年第5页。
    ①崇祯《乌程县志》卷4《荒政》。
    ①崇祯《松江府志》卷6《物产》。
    ①姚学祥、王秀文、李月安:《非典型梅雨与典型梅雨对比分析》,《气象》,2004年第11期。
    ①曹淑娟:《流变中的书写:祁彪佳与寓山园林论述》,台北里仁书局,2006年;赵园:《废园与芜城:祁彪佳与他的寓园及其它》,《中国文化》,2008年第2期;孙琪:《祁彪佳曲论研究反思》,《戏剧文学》,2009年第5期;寺田隆信:《明代乡绅の研究》第5章《祁彪佳研究》,京都大学出版社,2009年。
    ②蒋竹山:《疾病与医疗——从<祁忠敏公日记>看晚明士人的病医关系》,台北:中研院史语所“疾病的历史”研讨会,2000年6月16-18日;蒋竹山:《晚明江南祁彪佳家族的日常生活史》,《都市文化研究》第1辑,三联书店,2005年。
    ③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之《山居拙录》。
    ①陈碧莲、张志尧、吴钰坤:《浙江梅雨——梅雨气候及其长期预报》,浙江省气象局梅雨会战组,1983年第21页。
    ②徐群:《近46年江淮下游梅雨期的划分和演变特征》,《气象科学》,1998年第4期。
    ①徐群:《近八十年长江中、下游的梅雨》,《气象学报》,1965年第4期;周曾奎:《江淮梅雨》,科学出版社,1996年。
    ①中国科学院资源科学与技术局、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全国委员会编:《过去2000年中国环境变化综合研究预研究报告》,1999年(未出版)。
    ②满志敏:《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271页。
    ③张丕远、龚高法:《十六世纪以来中国气候变化的若干特征》,《地理学报》,1979年第3期。
    ④张德二、朱淑兰:《近五百年我国南部冬季温度状况的初步分析》,《全国气候变化学术讨论会文集(1978)》,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64-70页。
    ⑤王绍武、王日昇:《1470年以来我国华东四季与年平均气温变化的研究》,《气象学报》,1990年第1期。
    ①张方俭:《中国的海冰》,海洋出版社,1986年第14页。
    ②《明英宗实录》卷238,景泰五年二月丁未条。
    ③万历《扬州府志》卷22《历代志·异考》。
    ④嘉靖《如皋县志》卷6《杂志·灾祥》。
    ⑤正德《淮安府志》卷15《灾祥》。
    ⑥嘉靖《衡阳府志》卷7《祥异》。
    ⑦冯佩芝、李翠金、李小泉等:《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分析(1951-1980)》,气象出版社,1985年;马树庆、李锋、王琪等:《寒潮和霜冻》,气象出版社,2009年第138页。
    ①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②龚高法、张丕远、张瑾瑢:《1892-1893年的寒冬及其影响》,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地理集刊》第18号,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45-60页。
    ①满志敏:《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43-47页。
    ②光绪《乌程县志》卷27《祥异》。
    ③查阅了三种不同版本:江苏地方文献丛书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和复旦大学馆藏清乾隆间兰圃刻本。
    ④康熙《具区志》卷14《灾异》。
    ①满志敏:《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266页。
    ②束家鑫主编:《上海气象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160页。
    ③郑文康:《平桥集》卷3。
    ④正德《松江府志》卷2《水上》。
    ⑤万历《上海县志》卷10《杂志·祥异》。
    ⑥康熙《苏州府志》卷2《祥异》。
    ⑦正德《兰溪县志》卷5《祥异》。
    ⑧康熙《松江府志》卷51《祥异》。
    ⑨崇祯《寿宁待志》卷下《祥异》。
    ①康熙《长乐县志》卷7《祥异》。
    ②康熙《万州志》卷1《事纪》。
    ③叶梦珠:《阅世编》卷1《灾祥》;姚廷麟:《历年记》,《清代日记汇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④张家诚、林之光:《中国气候》,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第456-458页。
    ⑤正德《琼台志》卷41《纪异》。
    ⑥文焕然、文榕生:《中国历史时期冬半年气候冷暖研究》,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27页。
    ①《明英宗实录》卷238,景泰五年二月丁未条。
    ②嘉靖《宿州志》卷8《灾祥》。
    ③弘治《直隶凤阳府宿州志》卷下《太守黎侯去思记》。
    ④万历《扬州府志》卷22《历代志·异考》。
    ⑤崇祯《吴县志》卷11《祥异》。
    ⑥万历《宜兴县志》卷10《灾祥》。
    ⑦正德《松江府志》卷32《祥异》。
    ⑧万历《杭州府志》卷5《国朝纪事上》。
    ⑨康熙《仁和县志》卷25《祥异》。
    ⑩万历《秀水县志》卷10《祥异》。
    11嘉靖《安吉州志》卷1《灾异》。
    12康熙《桐庐县志》卷4《灾异》。
    13万历《会稽县志》卷8《灾异》。
    14弘治《兰溪县志》卷5《祥异》。
    15嘉靖《衢州府志》卷15《灾祥》。
    16嘉靖《广信府志》卷1《祥异》。
    17嘉靖《宁州志》卷6《祥异》。
    ①《明史·五行志》。
    ②嘉靖《广西通志》卷40《祥异》。
    ③成化《重修毗陵志》卷22《祥异》。
    ④崇祯《吴县志》卷11《祥异》。
    ⑤万历《会稽县志》卷8《灾异》。
    ⑥嘉靖《广西通志》卷40《祥异》。
    ⑦万历《扬州府志》卷22《历代志·异考》。
    ⑧弘治《常熟县志》卷1《灾祥》。
    ⑨崇祯《吴县志》卷11《祥异》。
    ⑩正德《松江府志》卷32《祥异》。
    11万历《宜兴县志》卷10《灾祥》。
    12顺治《乐平县志》卷12《祥异》。
    13《明史·五行志》。
    14嘉靖《如皋县志》卷6《杂志·灾祥》。
    15万历《嘉善县志》卷12《灾祥》;嘉靖《衢州府志》卷15《灾祥》;嘉靖《广信府志》卷1《祥异》。
    ①万历《新修余姚县志》卷14《灾祥》。
    ②嘉靖《宿州志》卷8《灾祥》。
    ③张家诚、林之光:《中国气候》,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第466页。
    ④张旭:《梅岩小稿》卷9。
    ①《新唐书》卷36。
    ②《明英宗实录》卷238,景泰五年二月丁未条。
    ③正德《淮安府志》卷15《灾祥》。
    ④顺治《海州志》卷8《灾异》。
    ⑤康熙《重修赣榆县志》卷4《纪灾》。
    ⑥民国《上海志》卷4。
    ⑦龚高法、张丕远、张瑾瑢:《1892-1893年的寒冬及其影响》,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地理集刊》第18号,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45-60页。
    ⑧郑文康:《平桥集》卷3。
    ⑨满志敏:《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266页。
    ⑩万历《上海县志》卷10《杂志·祥异》。
    11康熙《万州志》卷1《事纪》。
    ①王涌泉:《康熙元年(1662年)黄河特大洪水的气候背景与水情分析》,《历史地理》第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赵会霞、郑景云、葛全胜:《1755、1849年苏皖地区重大洪涝事件复原分析》,《气象科学》,2004年第4期;郑景云、赵会霞:《清代中后期江苏四季降水变化与极端降水异常事件》,《地理研究》,2005年第5期:杨煜达、郑微微:《1849年长江中下游大水灾的时空分布及天气气候特征》,《古地理学报》,2008年第6期;满志敏:《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山东科技出版社,2009年。
    ②顺治《望江县志》卷9《灾异》。
    ③《明神宗实录》卷447,万历三十六年六月己卯条。
    ④万历《常州府志》卷7《蠲赈》。
    ⑤顾起元:《客座赘语》卷1。
    ⑥康熙《长洲县志》卷10《税粮》。
    ①万历《钱塘县志》卷8《灾祥》。
    ②顺治《长兴县志》卷4《灾祥》。
    ③康熙《合肥县志》卷2《祥异》。
    ④康熙《巢县志》卷4《祥异》。
    ⑤康熙《当涂县志》卷3《祥异》。
    ⑥康熙《武宁县志》卷3《水患》。
    ⑦康熙《广济县志》卷2《祥异》。
    ⑧光绪《荆州府志》卷79《艺文》。
    ⑨康熙《蕲州志》卷12《灾异》。
    ⑩雍正《辰溪县志》卷4《灾祥》。
    ①满志敏:《光绪三年北方大旱的气候背景》,《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②杨煜达、郑微微:《1849年长江中下游大水灾的时空分布及其天气气候特征》,《古地理学报》,2008年第6期。
    ①道光《震泽镇志》卷3《灾祥》。
    ②康熙《广济县志》卷2《祥异》。
    ③康熙《江宁府志》卷23《灾祥》。
    ④张家诚、林之光:《中国气候》,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第184页。
    ①徐光启:《告乡里文》,崇祯《松江府志》卷6《物产》。
    ②姚希孟:《公槐集》之《代当事条奏地方利弊三吴利弊》。
    ①嘉靖《吴邑志》卷14《物产》。
    ①崇祯《吴县志》卷10《风俗》。
    ②蔡升:《震泽编》卷3《土产》。
    ③郑纪:《东园文集》卷4《便宜设法急救饥荒疏》。
    ④黄仲昭:《未轩文集》卷11《甲午季冬雨雪连旬公余感触辄赋八绝》。
    ⑤沈明臣:《丰对楼诗选》卷21《江浦道中作似梁明府绍父》。
    ⑥嘉靖《常熟县志》卷4《食货志》。
    ⑦顾炎武:《肇域志》卷13。
    ⑧王士性:《广志绎》卷4。
    ⑨管时敏:《蚓窮集》卷6《对雪》。
    ⑩聂豹:《双江聂先生文集》卷12《苦寒叹》。
    11姚廷麟:《历年记》,《清代日记汇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38页。
    12张旭:《梅岩小稿》卷9《祈晴事》。
    3臧懋循:《负苞堂文选》卷4《复闵明府书》。
    4黄仲昭:《未轩文集》卷11《甲午季冬雨雪连旬公余感触辄赋八绝》。
    ①龚诩:《野古集》卷中《甲戌民风近体诗寄叶给事八首》。
    ②李濂:《嵩渚文集》卷13《苦寒行赠吴惟学秀才》。
    ③李伯重:《明清江南工农业生产中的燃料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1984年第4期。
    ④汪佃:《东麓遗稿》卷4《雪中谢熊守近麓惠炭》。
    ⑤彭年:《隆池山樵诗集》卷上。
    ⑥汪佃:《东麓遗稿》卷5《雪中即事》。
    ⑦徐学诗《石龙庵诗草》卷2《癸丑冬春之交大雪和藕韵四首》。
    ⑧俞允文:《仲尉先生集》卷5《月下见负薪者》。
    ⑨陶琰:《仁节先生集》卷8《游学日记》。转引自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402页。
    ⑩李日华著,屠友祥校注:《味水轩日记》卷2,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150页。
    11姚广孝:《逃虚子诗集》卷7。
    ①朱长春:《朱太复文集》卷11《吴门阻冰三首》。
    ②万表:《玩鹿亭稿集》卷2。
    ③李日华著,屠友祥校注:《味水轩日记》卷8,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514页。
    ④李日华著,屠友祥校注:《味水轩日记》卷8,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515页。
    ⑤薛瑄:《河汾诗集》卷5《高邮阻雪》、《高邮大雪河冰》。
    ⑥孟洋:《孟有涯集》卷3《雨雪吟》。
    ⑦文洪:《文氏五家集》卷1《涞水诗集·丹徒镇冰合陆行至江口》
    ⑧魏骥:《南斋先生魏文靖公摘稿》卷8《丙戌正月三日偶成》。
    ⑨魏骥:《南斋先生魏文靖公摘稿》卷9《春阴连日以阻乐丘之行》。
    ⑩李开先:《李忠麓闲居集》卷3《十二月大雪天且甚寒》。
    11萧士玮:《春浮园文集》之《萧斋日记》。
    12李日华著,屠友祥校注:《味水轩日记》卷8,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514页。
    13薛瑄:《河汾诗集》卷8《襄阳雪中杂咏六绝》。
    ①朱长春:《朱太复文集》卷11《春大雪三首》。
    ②魏骥:《南斋先生魏文靖公摘稿》卷10《大雪夜坐》、《雪中夜坐》。
    ③黄仲昭:《未轩文集》卷11《甲午季冬雨雪连旬公余感触辄赋八绝》。
    ④祁彪佳:《远山堂诗集》之《苦雪行》。
    ⑤骆玉明:《纵放悲歌》,中华书局,2004年第179页。
    ⑥徐渭:《徐文长文集》卷3《廿八日雪(时棉被被盗)》。
    ①正德《新城县志》卷1《地理·气候》。
    ②嘉靖《赣州府志》卷1《天文志·气候》,嘉靖《宁州志》卷6《气候》,嘉靖《武宁县志》卷1《风俗·气候》,嘉靖《瑞金县志》卷1《风俗·气候》。
    ③嘉靖《高淳县志》卷1《气候》。
    ④嘉靖《池州府志》卷2《气候》。
    ⑤万历《建昌府志》卷1《气候》。
    ⑥天启《赣州府志》卷1《舆地志·气候》
    ⑦崇祯《清江县志》卷2《疆域志·气候》。
    ①崇祯《山阴县志》卷1《气候》。
    ②王世懋:《学圃杂疏》之《果疏》。
    ③宋诩:《宋氏家规部》卷4《布帛簿·皮属》。
    ④李诩:《戎庵老人漫笔》卷1《兽皮》。
    ⑤朱元璋:《明太祖文集》卷7《谕中书赈济京城孤老》。
    ⑥魏骥:《南斋先生魏文靖公摘稿》卷8《丙戌正月三日偶成》。
    ⑦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6《谐谑·贾宝斋宪使》。
    ①臧懋循:《负苞堂文选》卷4《复闵明府书》。
    ②将以化:《西台漫纪》卷5《纪春雪》。
    ③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149《说部·艺苑卮言六》。
    ④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续稿》卷91《文部·俞仲蔚先生墓誌铭》。
    ⑤卢世潅:《尊水园集略》卷5《发白粮解户奸诈疏》。
    ⑥顾琳:《息园存稿诗》卷5《别摄泉》。
    ⑦陈继儒:《陈眉公集》卷13《范牧之小传》。
    ⑧陈继儒:《陈眉公集》卷15《乡进士张九夏暨配顾孺人墓志铭》。
    ⑨邱仲麟:《保暖、炫耀与权势——明代珍贵毛皮的文化史》,《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集刊》第八十本第4分,2009年。
    ⑩叶梦珠:《阅世编》卷7《食货六》。
    11万历《池州府志》卷1《气候》。
    12嘉靖《赣州府志》卷1《气候》。
    13屠应竣:《屠渐山兰晖堂集》卷11《亡兄文濬墓志》。
    ①牟重行:《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再考证》,气象出版社,1996年第32页。
    ②邱仲麟:《冰窖、冰船与冰鲜:明代以降江浙的冰鲜渔业与海鲜消费》,《中国饮食文化》,2005年第2期。
    ③邱仲麟:《冰窖、冰船与冰鲜:明代以降江浙的冰鲜渔业与海鲜消费》,《中国饮食文化》,2005年第2期。
    ④《明太祖实录》卷189,洪武二十一年三月乙酉条。
    ⑤正德《大明会典》卷160《工部十四·船只》。
    ⑥潘季驯:《河防一览》卷8《申明鲜贡船只疏》。
    ⑦《明英宗实录》卷338,天顺六年三月丙申条。
    ⑧邱仲麟:《冰窖、冰船与冰鲜:明代以降江浙的冰鲜渔业与海鲜消费》,《中国饮食文化》,2005年第2期。
    ①万历《嘉兴府志》卷8《贡品》。
    ②蔡琳等著:《中国江河冰凌》,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年第2页。
    ③王宗太、刘潮海:《中国冰川分布的地理特征》,《冰川冻土》,2001年第3期。
    ④张方俭:《我国的海冰》,海洋出版社,1986年第14页。
    ⑤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地表水》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61页。
    ⑥张福春、龚高法、张丕远等:《近500年来柑桔冻死南界及河流封冻南界》,中央气象局研究所编:《气候变迁和超长期预报文集》,科学出版社,1977年第33-35页。
    ⑦《明太祖实录》卷189,洪武二十一年三月乙酉条。
    ⑧乾隆《元和县志》卷16《物产》。
    ⑨民国《鄞县通志》卷5《食货志·渔盐》。
    ①尤倬:《吴郡岁华纪丽》卷6《六月·卖凉冰》。
    ②龚高法、张丕远、吴祥定等:《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217页。
    ③蔡琳等著:《中国江河冰凌》,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年第15页。
    ④蔡琳等著:《中国江河冰凌》,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年第2页。
    ⑤嘉兴气象局编:《嘉兴气象资料(1953-1975)》(内部发行)。
    ①张居正:《张太岳先生文集》卷39《杂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708页。
    ②上海铁路分局杨浦站冷藏组:《冰盐制冷及冰保车的运用》,人民铁道出版社,1979年第5页。
    ③转引自转自邱仲麟:《冰窖、冰船与冰鲜:明代以降江浙的冰鲜渔业与海鲜消费》,《中国饮食文化》,2005年第2期。
    ④[德]萨安编撰,徐莉翻译:《365个趣味试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4年第203页。
    ⑤隆庆《长洲县志》卷7《户口·土产附》。
    ⑥万历《嘉兴府志》卷8《贡品》。
    ⑦郑若曾:《江南经略》卷8《黄鱼船议一》。
    ⑧邱仲麟:《冰窖、冰船与冰鲜:明代以降江浙的冰鲜渔业与海鲜消费》,《中国饮食文化》,2005年第2期。
    ⑨乾隆《鄞县志》卷29《土风》。
    ⑩徐兆昺:《四明谈助》卷32《东郭西·冰厂》。
    11民国《鄞县通志》卷3《博物志甲编·杂产》。
    12建设委员会调查浙江经济编:《杭州市经济调查》之《工业篇·制冰业》,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1年第174-175页。
    ①乾隆《元和县志》卷16《物产》。
    ②尤倬:《吴郡岁华纪丽》卷6《六月·卖凉冰》。
    ③正德《姑苏志》卷13《风俗》.
    ④正德《松江府志》卷5《土产》。
    ⑤万历《杭州府志》卷6《国朝郡事纪下》。
    ⑥沈懋嘉:《当湖竹枝词十首》,沈季友编:《檇李诗繋》卷13。
    ⑦康熙《松江府志》卷4《土产》。
    ⑧乾隆《鄞县志》卷28《物产》。
    ⑨邱仲麟:《冰窖、冰船与冰鲜:明代以降江浙的冰鲜渔业与海鲜消费》,《中国饮食文化》,2005年第2期。
    ①叶笃正、黄荣辉:《长江黄河流域旱涝规律和成因分析》,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第387页。
    ②万历《秀水县志》卷1《舆地·风俗》。
    ③天启《海盐图经》卷4《风土记》。
    ④李日华著,屠友祥校注:《味水轩日记》卷5,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312页。
    ⑤吴应箕:《栖山堂集》卷26《苦雨》。
    ⑥朱有燉:《诚斋新录》之《苦雨诗》。
    ①朱有燉:《诚斋新录》之《登麦之时苦雨偶成拗体诗二首》。
    ②周用:《周恭肃公集》卷2《大水》。
    ③祝允明:《怀星堂集》卷3《九憨》。
    ④朱长春:《朱太复文集》卷10《大水》。
    ⑤严果:《天隐子遗稿》卷3。
    ⑥田艺衡:《香宇续集》卷12《四月晦日登山观洪水》。
    ⑦严讷:《严文靖公集》卷11《水灾与师相太岳书》。
    ⑧童轩:《清风亭稿》卷5《久雨一百韵》。
    ⑨龚诩:《野古集》卷中《续赋苦雨谣》。
    ①李流芳:《檀园集》卷1《苦雨行》。
    ②陈其德:《灾荒纪事》,光绪《桐乡县志》卷20《祥异》。
    ③徐学谟:《归有园稿》卷5。
    ④李日华著,屠友祥校注:《味水轩日记》卷3,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171页。
    ⑤光绪:《慈溪县志》卷55《祥异》。
    ⑥陈其德:《灾荒纪事》,光绪《桐乡县志》卷20《祥异》。
    ⑦徐学谟:《归有园稿》卷3《种莲不成书此解嘲》。
    ⑧顾潜:《静观堂集》卷5《梅雨久踈友会寄鹤村改亭》。
    ⑨王穉登《王百榖集十九种·金昌集》卷2《与诸文学移酒看新涨》。
    ①赵釴:《无闻堂稿》卷16《苦雨五叹》。
    ②魏骥:《南斋先生魏文靖公摘稿》卷10《五月四日雨中水势涨甚》。
    ③周曾魁:《江淮梅雨》,气象出版社,1996年第8页。
    ①郎瑛:《七修类稿》卷28《辩证类》。
    ②费元禄:《甲秀园集》卷21《田家即事十首》
    ③胡缵宗:《鸟鼠山人小集》卷6《夜坐赠何太守子鱼》。
    ④陆深:《俨山集》卷2《替严介溪所藏何竹鹤画》。
    ⑤倪宗正:《倪小野先生全集》卷7《岳王祠用李邵二方伯联句韵四首》。
    ⑥王廷相:《王氏家藏集》卷17《苦热》。
    ⑦童冀:《尚絅斋集》卷5《暑雨即事感懷》
    ⑧田艺蘅:《香宇集·初集》卷4《仲夏西畴即事》。
    ⑨娄元礼:《田家五行》卷上《五月类》。
    ⑩娄元礼:《田家五行》卷下《鸟兽类》。
    11娄元礼:《田家五行》卷上《五月类》。
    12徐光启著,陈焕良、罗文华校注:《农政全书》卷11《占侯》,岳麓出版社,2002年第157页。
    13江苏兴化县气象站:《蝉儿叫与莳梅雨》,《气象》,1976年第5期。
    ①李日华著,屠友祥校注:《味水轩日记》卷5,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313页。
    ②江苏省建湖县《田家五行》选释小组:《<田家五行>选释》,中华书局,1976年第3页。
    ③其主要成果见陈忠平、唐力行主编:《江南区域史论著目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
    ④曾雄生:《<告乡里文>:一则新发现的徐光启遗文及其解读》,《自然科学史研究》,2010年第1期。
    ⑤陈恒力校释,王达参校、增订:《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72页。
    ⑥弘治《吴江县志》卷5《风俗》。
    ⑦森田明:《清代水利社会制度史研究》,国书刊行会,1990年第227-228页。
    ⑧龚诩:《野古集》卷中《续赋苦雨谣》。
    ⑨沈周:《石田先生诗钞》卷1《决堤行》。
    ①严果:《天隐子遗稿》卷3。
    ②王建革:《水车与秧苗:清代江南稻田排涝与生产恢复场景》,《清史研究》,2006年第2期。
    ③张芳:《耿桔和<常熟县水利全书>》,《中国农史》,1985年第3期。
    ④徐光启:《告乡里文》,崇祯《松江府志》卷6《物产》。
    ⑤陆曾禹:《钦定康济录》卷4。
    ⑥乾隆《宁志余闻》卷4《食货志》。
    ⑦张履祥:《杨园先生诗文》卷17《赤米记》。
    ⑧曾雄生:《<告乡里文>:一则新发现的徐光启遗文及其解读》,《自然科学史研究》,2010年第1期。
    ⑨弘治《常熟县志》卷1《土产》。
    ①徐光启:《告乡里文》,崇祯《松江府志》卷6《物产》。
    ②徐光启:《告乡里文》,崇祯《松江府志》卷6《物产》。
    ③陈恒力校释,王达参校、增订:《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72页。
    ④陈其德:《灾荒纪事》,光绪《桐乡县志》卷20《祥异》。
    ⑤徐光启:《告乡里文》,崇祯《松江府志》卷6《物产》。
    ⑥陈恒力校释,王达参校、增订:《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174页。
    ⑦陈恒力校释,王达参校、增订:《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139页。
    ①陶宗仪:《南屯诗集》卷3《志喜》。
    ②李日华著,屠友祥校注:《味水轩日记》卷3,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171页。
    ③张选:《忠谏静思张公遗集》卷3《祈晴文》。
    ④许榖:《归田稿》卷2《苦雨叹》。
    ⑤陶思炎:《祈雨扫晴摭谈》,《农业考古》,1995年第3期。
    1、《明史》,中华书局,1997年。
    2、《明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2年。
    3、李东阳等撰,申时行等重修:《大明会典》,广陵书社,2007年。
    4、王圻:《续文献通考》,现代出版社,1986年。
    5、韩彦直:《橘录》,商务出版社,1983年。
    6、江苏省建湖县《田家五行》选释小组:《<田家五行>选释》,中华书局,1976年。
    7、娄元礼:《田家五行》, 《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2年。
    8、璠邝著,石声汉、康城懿校注:《便民图纂》,农业出版社,1959年。
    9、石声汉校注:《农桑辑要校注》,农业出版社,1982年。
    10、徐光启著,陈焕良、罗文华校注:《农政全书》卷30《树艺》,岳麓出版社,2002年。
    11、俞宗本著,康城懿校注,辛树帜校阅:《种树书》,农业出版社,1962年。
    12、张履祥辑补,陈恒力校释,王达参校、增订:《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
    14、周文华:《汝南圃史》,《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2年。
    15、敖文祯:《薜荔山房藏稿》,《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2年。
    16、柏起宗:《东江始末》,《历代笔记小说集成》,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17、贝琼:《清江诗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1986年。
    18、采九德:《倭变事略》,《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古籍书店,1960年。
    19、崔溥:《漂海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
    20、陈淳:《陈白阳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
    21、陈继儒:《陈眉公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2年。
    22、陈田:《明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23、陈允恭:《北园诗集》,清乾隆年间刻本,北京图书馆馆藏。
    24、陈龙正:《救荒策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
    25、戴笠的《行在阳秋》,《历代笔记小说集成》,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26、邓庠:《东溪续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
    27、邓元锡:《潜学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
    28、董嗣成:《青棠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
    29、范钦:《天一阁集》, 《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2年。
    30、范守已:《吹剑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
    31、方凤:《改亭存稿》, 《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2年。
    32、方弘静:《素园存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
    33、费元禄:《甲秀园集》,《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1997年。
    34、高斗枢的《守郧纪略》,《历代笔记小说集成》,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35、耿桔:《常熟县水利全书》,明万历刻本,常熟市图书馆馆藏。
    36、龚诩:《野古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1986年。
    37、顾磷:《息园存稿诗》,《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1986年。
    38、顾起元:《客座赘语》,《南京稀见文献丛刊》,南京出版社,2009年。
    39、顾潜:《静观堂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
    40、顾清:《东江家藏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1986年。
    41、顾炎武:《日知录》,《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2年。
    42、顾炎武:《肇域志》,《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2年。
    43、管时敏:《蚓竅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1986年。
    44、何良俊:《何翰林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
    45、胡松:《胡庄肃公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
    47、胡缵宗:《鸟鼠山人小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
    46、胡俨:《颐庵文选》,《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1986年。
    47、黄仲昭:《未轩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1986年。
    48、贾三近:《皇明两朝疏抄》,《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2年。
    49、蒋以化:《西台漫纪》,《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2年。
    50、金幼孜:《北征录》,《历代笔记小说集成》,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51、金幼孜:《北征后录》,《历代笔记小说集成》,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52、李开先:《李中麓闲居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2年。
    53、李濂:《嵩渚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
    54、李流芳:《檀园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1986年。
    55、李诩:《戎庵老人漫笔》,《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2年。
    56、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2004年。
    57、李兆洛:《养一斋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2年。
    58、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古籍书店,1960年。
    59、李中:《谷平先生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
    60、郎瑛:《七修类稿》,《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2年。
    61、卢世淮:《尊水园集略》,《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2年。
    62、陆深:《俨山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1986年。
    63、陆曾禹:《钦定康济录》,文海出版社,1989年。
    64、罗玘:《圭峰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1986年。
    65、茅元仪:《石民四十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2年。
    66、孟洋:《孟有涯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
    67、蒙正发:《三湘从事录》,《历代笔记小说集成》,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68、倪宗正:《倪小野先生全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
    69、聂豹:《双江聂先生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
    70、潘季驯:《河防一览》,《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1986年。
    71、彭年:《隆池山樵诗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
    72、庞垲:《丛碧山房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齐鲁书社,2001年。
    73、庞元英:《文昌杂录》,《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1986年。
    74、彭时:《彭文宪公笔记》,《历代笔记小说集成》,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75、彭孙贻:《湖西遗事》,《历代笔记小说集成》,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76、祁彪佳:《祁彪佳集》,中华书局,1960年。
    77、祁彪佳:《远山堂诗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2年。
    78、钱薇:《海石先生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
    79、钱谦益:《牧斋初学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2年。
    80、秦九韶:《数书九章》,《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古籍书店,1960年。
    81、邵经济:《两浙泉压邵先生文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2002年。
    82、申时行:《赐闲堂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
    83、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国野史集成》,巴蜀书社,1993年。
    84、沈季友:《檇李诗繋》,《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1986年。
    85、沈良才:《大司马凤冈沈先生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
    86、沈明臣:《丰对楼诗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
    86、沈一贯的《喙鸣文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2年。
    88、沈周《石田稿》,《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2年。
    89、沈周:《石田先生诗钞》,《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
    90、释德清:《憨山老人梦游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2年。
    91、施峻:《琏川诗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
    92、宋濂:《文宪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1986年。
    93、宋诩:《宋氏家规部》,《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
    94、孙黄:《西庵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1986年。
    95、谈迁:《枣林杂俎》,《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2年。
    96、唐汝询:《编蓬后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
    97、唐时升:《三易集》,《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1997年。
    98、陶宗仪:《南屯诗集》,《丛书集成续编》,上海书店,1994年。
    99、田艺衡:《香芋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2年。
    100、田艺衡:《香宇续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2年。
    101、童冀:《尚纲斋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2年。
    102、童轩:《清风亭稿》,《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1986年。
    103、屠隆:《栖真馆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2年。
    104、屠应竣:《屠渐山兰晖堂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
    105、万表:《灼艾余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2年。
    106、王鏊:《震泽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1986年。
    107、汪佃:《东麓遗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
    108、汪汝谦:《春星堂诗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
    109、王夫之:《姜斋诗话》,《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2年。
    110、王洪:《毅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1986年。
    111、王世懋:《王奉常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
    112、王世懋:《学圃杂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
    113、王士性:《广志绎》,中华书局,2006年。
    114、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
    115、王廷相:《王氏家藏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
    116、王穉登:《王百榖集十九种》,《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1997年。
    117、王樾:《双清书屋吟草》,北京书店,1994年。
    118、魏骥:《南斋先生魏文靖公摘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
    119、文洪:《文氏五家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1986年。
    120、无名氏:《江南闻见录》,《历代笔记小说集成》,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121、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122、吴国伦:《甔甀洞稿》,《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2年。
    123、吴维岳:《天目山斋岁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
    124、吴应箕:《栖山堂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2年。
    125、吴与弼:《康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1986年。
    126、吴自牧:《梦梁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
    127、夏言:《南宫奏稿》,《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1986年。
    128、萧士玮:《春浮园文集》,《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1997年。
    129、许谷:《归田稿》,《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1986年。
    130、徐日久:《隲言》,《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1997年。
    131、徐松:《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
    132、徐渭:《徐文长文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2年。
    133、徐学谟:《归有园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
    134、徐学诗《石龙庵诗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
    135、徐兆昺:《四明谈助》,宁波出版社,2000年。
    136、徐有贞:《武功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1986年。
    137、薛瑄:《河汾诗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
    138、薛应旗:《方山薛先生全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2年。
    139、薛章宪:《鸿泥堂小稿》,《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1986年。
    140、严果:《天隐子遗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
    141、严讷:《严文靖公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
    142、杨基:《眉庵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1986年。
    143、杨荣:《北征记》,《历代笔记小说集成》,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144、杨一清:《关中奏议》,《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1986年。
    145、杨士奇:《东里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1986年。
    146、杨思本:《榴馆初涵集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
    147、姚广孝:《逃虚子诗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2年。
    148、姚希孟:《公槐集》,《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1997年。
    149、叶梦珠:《阅世编》,中华书局,2007年。
    150、佚名:《海运摘钞》,《丛书集成三编》,台湾新文丰出版社,1997年。
    151、尤倬:《吴郡岁华纪丽》,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152、余继登:《典故纪闻》,《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2年。
    153、余绍祉:《晚闻堂集》,《四库未收书辑刊》,北京出版社,1997年。
    154、俞允文:《仲尉先生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2年。
    155、袁华:《耕雪斋诗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1986年。
    156、元好问:《遗山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1986年。
    157、袁宏道:《袁中郎全集》,伟文图书出版社,1976年。
    158、袁中道:《珂雪斋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159、臧懋循:《负苞堂文选》,《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2年。
    160、张岱:《陶庵梦忆》,中华书局,2008年。
    161、张凤翼:《处实堂续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2年。
    162、张国维:《抚吴疏草》,《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1997年。
    163、张居正:《张太岳先生文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2年。
    164、张履祥:《杨园先生诗文》,《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2年。
    165、张时彻:《芝园外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2年。
    166、张选:《忠谏静思张公遗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
    167、张旭:《梅岩小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
    168、张约斋:《赏心乐事》,《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2年。
    169、赵釴:《无闻堂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
    170、赵伊:《序芳园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
    171、郑纪:《东园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1986年。
    172、郑若曾:《江南经略》,《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1986年。
    173、郑文康:《平桥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1986年。
    174、郑真:《荥阳外史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1986年。
    175、钟惺:《钟伯敬全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2年。
    176、周伦:《贞翁净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
    177、周沈:《双崖文集》,《四库未收书辑刊》,北京出版社,1997年。
    178、周思兼:《周叔夜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
    179、周用:《周恭肃公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
    180、朱长春:《朱太复文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2年。
    181、朱国桢:《朱文肃公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2年。
    182、朱太复:《朱太复乙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2年。
    183、朱有墩:《诚斋新录》,《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2年。
    184、朱元璋:《大诰》,《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2年。
    185、朱元璋:《明太祖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1986年。
    186、朱子素:《嘉定屠城纪略》,《历代笔记小说集成》,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187、祝允明:《怀星堂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1986年。
    188、卓发之:《漉篱集》,《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1997年。
    189、冯梦祯:《快雪堂日记》,《四库全书存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 社,1995年;冯梦祯:《快雪堂日记》,复旦大学馆藏万历四十四年刻本;冯梦祯著,丁小明点校:《快雪堂日记》,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
    190、裴三益:《裴三益日记》,弘华文主编:《燕行录全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191、侯歧曾:《侯歧曾日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192、李日华著,屠友祥校注:《味水轩日记》,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193、潘允端撰,柳向春整理:《玉华堂日记稿》(部分),原稿藏上海市博物馆。
    194、浦祊:《游明圣湖日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5年。
    195、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20史部·传记类,书目文献出版社。
    196、苏世让:《阳谷赴京日记》,弘华文主编:《燕行录全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197、文震孟:《文文肃公日记》,《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
    198、项鼎铉:《呼桓日记》,《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
    199、萧士玮:《南归日录》,《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1997年。
    200、萧士玮:《春浮园偶录》,《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1997年。
    201、萧士玮:《深牧庵日涉录》,《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1997年。
    202、萧士玮:《萧斋日记》,《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1997年。
    203、徐弘祖:《徐霞客游记》,中华书局,2009年。
    204、姚廷麟:《历年记》,《清代日记丛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205、叶绍袁:《甲行日注》,《中国野史集成》,巴蜀书社,1993年。
    206、曾羽王:《乙酉笔记》,《历代日记汇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207、王诰修,刘雨纂:正德《江宁县志》,《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
    208、陈开虞纂修:康熙《江宁府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中国书店,1992年。
    209、唐开陶纂修:康熙《上元县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中国书店,1992年。
    210、佟世燕修,戴本孝纂:康熙《江宁县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中国书店,1992年。
    211、袁枚纂修:乾隆《江宁县新志》,清乾隆十三年刻本,上海市图书馆馆藏。
    212、蓝应袭修、何梦篆、程廷祚纂:乾隆《上元县志》,清乾隆十六年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馆藏。
    213、吕燕昭修,姚鼐纂:嘉庆《新修江宁府志》,清光绪六年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馆藏。
    214、武念祖修,陈栻纂:道光《上元县志》,爱默生中国方志库。
    215、蒋启勤、赵佑宸修,汪士铎等纂:同治《续纂江宁府志》,同治十三年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馆藏。
    216、陈作霖编:宣统《上元、江宁乡土合志》,宣统二年江楚编译局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馆藏。
    217、薛斌修、陈艮山纂:正德《淮安府志》,明正德十三年刻本,上海市图书馆馆藏。
    218、郭大纶修、陈文烛纂:万历《淮安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书店,1990年。
    219、俞廷瑞修,倪长犀纂:康熙《重修赣榆县志》,传抄清康熙十二年刻五十一年续刻本,上海市图书馆馆藏。
    220、曾显纂修:弘治《直隶凤阳府宿州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书店,1990年。
    221、余金:嘉靖《宿州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81-1982年。
    222、杨洵修,徐燮、陆君弼等纂:万历《扬州府志》,《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
    223、锺汪修,林颖等纂:嘉靖《通州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书店,1990年。
    224、林云程修,沈明臣等纂:万历《通州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81-1982年。
    225、榭绍祖纂修:嘉靖《如皋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书店,1990年。
    226、申嘉瑞修,李文、陈国光等纂:隆庆《仪真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81-1982年。
    227、李自滋修,刘万春纂:崇祯《泰州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
    228、赵锦修,张衮纂:嘉靖《江阴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81-1982年。
    229、陈函辉修,顾夔纂:崇祯《靖江县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中国书店,1992年。
    230、何世学纂修:万历《丹徒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书店,1990年。
    231、卓天锡修,孙仁增修,朱昱纂:成化《重修毗陵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81-1982年。
    232、扬子器修、桑瑜纂:弘治《常熟县志》,明弘治十六年刻本,上海市图书馆馆藏。
    233、冯汝弼修,邓軷等纂:嘉靖《常熟县志》,《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
    234、卢熊纂修:洪武《苏州府志》,《中国地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1999年。
    235、莫旦纂:弘治《吴江志》,《中国地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1999年。
    236、王鏊等纂:正德《姑苏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书店,1990年。
    237、王鏊修、蔡升纂:《震泽编》,万历四十五年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馆藏。
    338、杨循吉、苏祐纂:嘉靖《吴邑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书店,1990年。
    239、张德夫修,皇甫纂:隆庆《长洲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书店,1990年
    240、祝圣培修、蔡方炳、归圣派纂:康熙《长洲县志》,清康熙二十三年刻本,上海市图书馆馆藏。
    241、牛若麟修,王焕如纂:崇祯《吴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书店,1990年。
    242、翁澍纂修:康熙《具区志》,清康熙二十八年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馆藏。
    243、寗云鹏、卢腾龙等修,沈世奕、缪彤纂:康熙《苏州府志》,清三十年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馆藏。
    244、金友理:《太湖备考》,《江苏地方文献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245、金友理:《太湖备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
    246、金友理:《太湖备考》,清乾隆间兰圃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馆藏。
    247、沈德潜纂修:乾隆《元和县志》,清乾隆五年刻本,上海市图书馆馆藏。
    248、纪磊、沈眉寿纂:道光《震泽镇志》,道光二十四年刻本,上海市图书馆馆藏。
    249、李瑞修,桑悦纂:弘治《太仓州志》,清宣统二年《汇刻太仓旧志五种本》,复旦大学图书馆馆藏。
    250、周士佐修,张寅纂:嘉靖《太仓州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81-1982年。
    251、钱肃乐修,张采纂:崇祯《太仓州志》,清康熙十七年补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馆藏。
    252、陈遴玮修,王升纂:万历《宜兴县志》,《中国地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1999年。
    253、陈威、喻时修,顾清纂:正德《松江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81-1982年。
    254、郭经修、唐锦纂:弘治《上海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书店,1990年。
    255、郑洛书修,高企纂:嘉靖《上海县志》,民国二十一年上海传真社影印明嘉靖本,复旦大学图书馆馆藏。
    256、颜洪范修,张之象、黄炎纂:万历《上海县志》,孙氏瓜瑞堂抄本,上海市图书馆馆藏。
    257、方岳贡修、陈继儒等纂:崇祯《松江府志》,《日本馆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
    258、郭廷弼修,周建鼎、包尔赓纂:康熙《松江府志》,清康熙二年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馆藏。
    259、李文耀修,谈起行、叶承纂:乾隆《上海县志》,乾隆十五年刻本,上海市图书馆馆藏。
    260、程国栋等纂修:乾隆《嘉定县志》,清乾隆七年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馆藏。
    261、吴馨、洪锡范修,姚文丹等纂:民国《上海县续志》,民国七年上海文庙南园志局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馆藏。
    262、林达泉、谭泰来修,李联绣、黄清宪等纂:光绪《崇明县志》,清光绪七年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馆藏。
    263、刘伯缙修,陈善等纂:万历《杭州府志》,《中国地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1999年。
    264、赵世安修,顾豹文、邵远平纂:康熙《仁和县志》,清康熙二十六年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馆藏。
    265、刘应钶修,沈尧中纂:万历《嘉兴府志》,《中国地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1999年。
    266、李培修,黄洪宪等纂:万历《秀水县志》,《中国地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1999年。
    267、章士雅修,盛唐纂:万历《重修嘉善县志》,明万历二十四年刻本,上海市图书馆馆藏。
    268、樊维城修,胡震亨、姚士粦纂:天启《海盐图经》,《中国地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1999年。
    269、江一麟修,陈敬则纂:嘉靖《安吉州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81-1982年。
    270、刘沂春修,徐守纲、潘士遴纂:崇祯《乌程县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中国书店,1992年。
    271、严辰纂:光绪《桐乡县志》,清光绪十三年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馆藏。
    272、张慎为修,金镜纂:顺治《长兴县志》,清顺治六年驯稚堂刻本,上海市图书馆馆藏。
    273、萧良榦修,张元忭、孙旷纂:万历《绍兴府志》,《中国地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1999年。
    274、杨维新修,张元汴纂:万历《会稽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81-1982年。
    275、史树德修,杨文焕纂:万历《新修余姚县志》,明万历二十九年刻本,上海市图书馆馆藏。
    276、聂心汤纂修:万历《钱塘县志》,《中国地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1999年。
    277、周希哲、曾镒修,张时彻等纂:嘉靖《宁波府志》,《中国地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1999年。
    278、钱维乔修,钱大昕等纂:乾隆《鄞县志》,清乾隆五十三年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馆藏。
    279、张传保修,陈训正、马瀛纂:民国《鄞县通志》,民国1935-1951年铅印本,复旦大学图书馆馆藏。
    280、毛凤韶纂修,王庭兰校正:嘉靖《浦江志略》,《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81-1982年。
    281、马象麟、柴文卿、杨汝挺纂,王俊增补:康熙《桐庐县志》,康熙二十年增刻本,上海市图书馆馆藏。
    282、杨准修,赵镗等纂:嘉靖《衢州府志》,明嘉靖四十三年刻本,上海市图书馆馆藏。
    283、杨泰亨、冯可镛纂:光绪《慈溪县志》,民国三年重印本,复旦大学图书馆 馆藏。
    284、彭泽修,汪舜民纂:弘治《徽州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81-1982年。
    285、祝鑾纂修:嘉靖《太平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81-1982年。
    286、连鑛修,姚文烨等纂:嘉靖《建平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81-1982年。
    287、朱麟修,黄绍文续纂:嘉靖《广德州志》,《中国地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1999年。
    288、李得中修,李日滋、徐文渊等纂:万历《广德州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81-1982年。
    289、王崇纂修:嘉靖《池州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81-1982年。。
    290、李思恭修,顶绍轼等纂:万历《池州府志》,万历四十年刻本,上海市图书馆馆藏。
    291、李逊纂修:嘉靖《安庆府志》,《中国地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1999年。
    292、李士元修,沈梅纂:嘉靖《铜陵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81-1982年。
    293、朱弦等纂修:康熙《合肥县志》,清康熙间抄本,上海市图书馆馆藏。
    294、于觉世修,陆龙腾等纂:康熙《巢县志》,清康熙十二年刻本,上海市图书馆馆藏。
    295、祝元敏修,彭希周纂:康熙《当涂县志》,清康熙四十六年续修刻本,上海市图书馆馆藏。
    296、康河修,董天锡纂:嘉靖《赣州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81-1982年。
    297、余文龙修,谢诏纂:天启《赣州府志》,《中国地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1999年。
    298、龚瞿纂修:嘉靖《宁州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书店,1990年。
    299、赵勤修,林有年纂:嘉靖《瑞金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81-1982年。
    300、徐麟纂修:嘉靖《武宁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书店,1990年。
    301、冯其世修,汪克淑等纂:康熙《武宁县志》,清雍正三年修刻本,上海市图书馆馆藏。
    302、蒲秉权修,徐中素等纂:万历《建昌府志》,《中国地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1999年。
    303、秦镛纂修:崇祯《清江县志》,明崇祯十五年刻本,上海市图书馆馆藏。
    304、管大勤修,刘松纂:隆庆《临江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81-1982年。
    305、张士镐修,王汝璧纂:嘉靖《广信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81-1982年。
    306、龚邏:嘉靖《宁州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书店,1990年。
    307、周之冕修,王懋续纂:天启《来安县志》,《中国地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1999年。
    308、黄文鸑纂修:正德《新城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书店,1990年。
    309、张恒纂修:天顺《重刊襄阳郡志》,《陕西省图书馆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310、聂贤修,曹磷纂:正德《襄阳府志》,明正德十二年刻本,上海市图书馆馆藏。
    311、吴道迩纂修:万历《襄阳府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中国书店,1992年。
    312、赵兆麟纂修:顺治《襄阳府志》,清顺治九年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馆藏。
    313、杜养性修,邹毓祚纂:康熙《襄阳府志》,清康熙十一年刻本,上海市图书馆馆藏。
    314、陈锷纂修:乾隆《襄阳府志》,清乾隆二十五年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馆藏。
    315、恩聊等修,王万芳等纂:光绪《襄阳府志》,清光绪是一年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馆藏。
    316、曹磷纂修:正德《光化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81-1982年。
    317、倪文蔚、蒋铭勋修,顾嘉蘅、李廷拭纂:光绪《荆州府志》,清光绪六年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馆藏。
    318、杨守敬纂:光绪《荆州府志稿》,清光绪间纂,稿本,湖北省图书馆馆藏。
    319、王宗尧修,卢紘纂:康熙《蕲州志》,清康熙三年刻本,上海市图书馆馆藏。
    320、杨佩纂修:嘉靖《衡阳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 1981-1982年。
    321、冯梦龙纂修:崇祯《寿宁待志》,《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续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322、孙蕙修:康熙《长乐县志》,康熙二十六年抄本,上海市图书馆馆藏。
    323、唐胄编纂:正德《琼台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
    1、曹树基:《坦博拉火山爆发与中国社会历史》,《学术界》,2009年第5期
    2、陈家其:《明清时期气候变化对太湖流域农业经济的影响》,《中国农史》,1991年第3期。
    3、陈家其、施雅风:《长江三角洲千年冬温序列与古里雅冰芯比较》,《冰川冻土》,2002年第2期。
    4、陈良佐:《再探战国到两汉的气候变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集刊》第六十七本,第二分,1996年。
    5、陈良佐:《从春秋到两汉我国古代的气候变迁——兼论<管子·轻重>著作的年代》,陈国栋、罗彤华主编:《经济脉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
    6、陈志一:《江苏双季稻历史初探》,《中国农史》,1983年第1期。
    7、陈志一:《康熙皇帝与江苏双季稻》,《农史研究》,第5辑,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68-73页。
    8、陈志一:《江苏双季稻历史再探》,《农史研究》,第6辑,农业出版社,1985年77-83页。
    9、丁一汇、柳俊杰、孙颖等:《东亚梅雨系统的天气-气候学研究》,《大气科学》,2007年第6期。
    10、方修琦、萧凌波、葛全胜等:《湖南长沙、衡阳地区1888-1916年的春季植物物候与气候变化》,《第四纪研究》,2005年第1期。
    11、方修琦、叶瑜、曾早早:《极端气候事件-移民开垦-政策管理的互动》,《中国科学》(D辑),2006年第7期。
    12、费杰:《公元1600年秘鲁Huaynaputina火山喷发在中国的气候效应》,《灾害学》,2008年第6期。
    13、葛福庭:《四川的初雷与干旱》,《气象》,1983年第3期。
    14、葛全胜、张丕远:《历史文献中气候信息的评介》,《地理学报》,1990年第1期。
    15、葛全胜、王维强:《人口压力、气候变化和太平天国运动》,《地理研究》,1995年第4期。
    16、葛全胜、郑景云、满志敏等:《过去2000a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变化序列重建及初步分析》,《地学前缘》,2002年第1期。
    17、葛全胜、郑景云、满志敏等:《过去2000年中国温度变化研究的几个问题》,《自然科学进展》,2004年第4期。
    18、葛全胜、王顺兵、郑景云:《过去5000年中国气温变化序列重建》,《自然科学进展》,2006年第6期。
    19、葛全胜、郭熙凤、郑景云等:《1736年以来长江中下游梅雨变化》,《科学通报》,2007年第23期。
    20、葛全胜、何凡能、郑景云:《中国历史地理学与集成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21、龚高法、简慰民:《我国植物物候期的地理分布》,《地理学报》,1983年第1期。
    22、龚高法、张丕远、张瑾瑢:《十八世纪我国长江下游等地区的气候》,《地理研究》,1983年第2期。
    23、龚高法、张丕远:《我国历史上柑桔冻害考证分析》,载章文才、江爱良等编:《中国柑桔冻害研究》,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11-17页。
    24、龚高法、张丕远、张瑾瑢:《北京地区自然物候的变迁》,《科学通报》,1983年第24期。
    25、龚高法:《近四百年来我国物候之变迁》,竺可桢逝世十周年纪念会筹备组编:《竺可桢逝世十周年纪念会论文报告集》,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264-277页。
    26、龚高法、张丕远、张瑾瑢:《历史时期我国气候带的变迁及生物分布界限的推移》,《历史地理》第5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10页。
    27、郭声波:《成都荔枝与十二世纪寒冷气候》,《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3期。
    28、郝志新、郑景云、葛全胜:《1736年以来西安气候变化与农业收成的相关分析》,《地理学报》,2003年第5期。
    29、简慰民、袁凤华、郑景云:《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有关民国时期气候史料》,《历史档案》,1993年第2期。
    30、江爱良:《我国柑桔冻害的天气型》,载章文才、江爱良等编:《中国柑桔冻害研究》,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34页。
    31、江苏兴化县气象站:《蝉儿叫与莳梅雨》,《气象》,1976年第5期。
    32、蓝勇:《中国西南历史气候初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第2期。
    33、李根蟠:《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论》,《历史研究》,2002年第5期。
    34、李伯重:《明清江南工农业生产中的燃料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1984年第4期。
    35、李伯重:《气候变化与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几次大起大落》,《人口研究》,1999年第1期。
    36、李伯重:《“道光萧条”与“癸未大水”——经济衰退、气候剧变及19世纪的危机在松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37、李江风:《唐代轮台气候》,《干旱区地理》,1986年第2期。
    38、李玉尚、陈亮:《清代黄渤海鲱鱼资源数量的变动——兼论气候变迁与海洋渔业的关系》,《中国农史》,2007年第1期。
    39、李玉尚、陈亮:《明代黄渤海和朝鲜东部沿海鲱鱼资源数量的变动和原因》,《中国农史》,2009年第2期。
    40、李玉尚:《黄海鲱的丰歉与1816年之后的气候突变——兼论印尼坦博拉火山爆发的影响》,《学术界》,2009年第5期。
    41、马立博:《南方向来无雪——帝制后期中国南方的气候与收成(1650-1860)》,刘翠溶、伊懋可主编:《中国环境史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1995年第579-631页。
    42、马强:《唐宋时期西部气候变迁的再考察——基于唐宋地志诗文的分析》,《人文杂志》,2007年第3期。
    43、马悦婷、张继权、杨明金:《<味水轩日记>记载的1609-1616年天气气候记录的初步分析》,《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9年第3期。
    44、满志敏:《两宋时期海平面上升及其环境影响》,《灾害学》,1988年第2期。
    45、满志敏:《唐代气候冷暖分期及各期气候冷暖特征的研究》,《历史地理》第8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15页。
    46、满志敏、张修桂:《中国东部十三世纪温暖期自然带的推移》,《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5期。
    47、满志敏:《中国东部中世纪暖期(MWP)的历史证据和基本特征的初步分析》,载张兰生主编:《中国生存环境历史演变规律研究(一)》,海洋出版社,1993年第95-104页。
    48、满志敏:《黄淮海平原北宋至元中叶的气候冷暖状况》,《历史地理》第11 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5-88页。
    49、满志敏:《西周志两汉降温期黄淮海平原气候的基本特征》,邹逸麟主编:《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5-19页。
    50、满志敏:《历史时期柑橘种植北界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5期。
    51、满志敏:《用历史文献物候资料研究历史气候冷暖变化的几个基本原理》,《历史地理》第1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31页。
    52、满志敏:《关于唐代气候冷暖问题的讨论》,《第四纪研究》,1998年第1期。
    53、满志敏:《中世纪温暖期我国华东沿海海平面上升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第四纪研究》,1999年第1期。
    54、满志敏:《历史时期柑橘种植北界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55、满志敏、葛全胜、张丕远:《气候变化对历史上农牧过渡带影响的个例研究》,《地理研究》,2000年第2期。
    56、满志敏:《历史旱涝灾害资料分布问题的研究》,《历史地理》第16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80-294页。
    57、满志敏:《光绪三年北方大旱的气候背景》,《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58、满志敏:《传世文献中的气候资料问题》,《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2000年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1年第56-75页。
    59、满志敏:《关于历史时期气候研究的问题答赵志乐先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3期。
    60、满志敏、李卓仑、杨煜达:《<王文韶日记>记载的1867-1872年武汉和长沙地区梅雨特征》,《古地理学报》,2007年第4期。
    61、毛文书、王谦谦、王永忠等:《近50a江淮梅雨期暴雨的区域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62、毛文书、王谦谦、葛旭明等:《近116年江淮梅雨异常及其环流特征分析》,《气象》,2006年第6期。
    63、蒙文通:《中国古代北方气候考略》,《史学杂志》,1930年第2、3期。
    64、南京大学气象系气候组:《关于我国东部地区公元1401-1900年500年内的旱涝概况》,《气候变迁与超长期预报文集》,科学出版社,1977年第53-58页。
    65、邱仲麟:《冰窖、冰船与冰鲜:明代以降江浙的冰鲜渔业与海鲜消费》,《中国饮食文化》,2005年第2期。
    66、邱仲麟:《保暖、炫耀与权势——明代珍贵毛皮的文化史》,《中央研究院历 史语言所集刊》第八十本第4分,2009年。
    67、沈小英、陈家其:《太湖流域的粮食生产与气候变化》,《地理科学》,1991年第3期。
    68、孙琪:《祁彪佳曲论研究反思》,《戏剧文学》,2009年第5期。
    69、汤仲鑫:《保定地区近五百年旱涝相对集中期分析》,《气候变迁与超长期预报文集》,科学出版社,1977年第45-49页。
    70、陶思炎:《祈雨扫晴摭谈》,《农业考古》,1995年第3期。
    71、万木春:《由<味水轩日记>看万历末年嘉兴地区的古董商》,《新美术》,2007年第6期。
    72、王大德:《日记档案》,《档案》,1992年第2期。
    73、王保宁:《胶东半岛农作物结构变动与1816年之后的气候突变》,《学术界》,2009年第5期。
    74、王炳庭、孟斌:《湖北省柑橘避冻区划》,载章文才、江爱良等编:《中国柑桔冻害研究》,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151-152页。
    75、王会昌:《2000年来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与气候》,《地理科学》,1995年第3期。
    76、王建革:《水车与秧苗:清代江南稻田排涝与生产恢复场景》,《清史研究》,2006年第2期。
    77、王鹏飞:《中国和朝鲜测雨器的考据》,《自然科学史研究》,1985年第4期。
    78、王鹏飞:《史料抽样与边界层气候变迁理论(二)》,《贵州气象》,1993年第3期。
    79、王日异、王绍武:《近500年我国东部气温的重建》,《气象学报》1990年第2期。
    80、王绍武、赵宗慈:《近五百年我国旱涝史料的分析》,《地理学报》,1979年第4期。
    81、王绍武、王日昇:《1470年以来我国华东四季与年平均气温变化的研究》,《气象学报》,1990年第1期。
    82、王绍武:《公元1380年以来我国华北气温序列的重建》,《中国科学》(B辑),1990年第5期。
    83、王宗太、刘潮海:《中国冰川分布的地理特征》,《冰川冻土》,2001年第3期。
    84、王永厚:《俞贞木及其<种树书>》,《农业图书情报学刊》,1984年第2期。
    85、王涌泉:《康熙元年(1662年)黄河特大洪水的气候背景与水情分析》,《历史地理》第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86、文焕然、徐俊传:《距今约8000-2500年前长江、黄河中下游气候冷暖变迁初探》,《地理集刊》第18号,科学出版社,1987年。
    87、文每:《一则气候资料误用的补正》,《历史地理》第6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88、吴格:《<明人文集篇目索引数据库>编制刍议》,“明人文集与明代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2000年。
    89、吴雪杉:《从<味水轩日记>、<六研斋笔记>看李日华绘画史观之转变》,《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2期。
    90、萧凌波、方修琦、张学珍:《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叶梅雨带位置的初步推断》,《地理科学》,2008年第3期。
    91、徐群:《近46年江淮下游梅雨期的划分和演变特征》,《气象科学》,1998年第4期。
    92、徐群、杨义文、杨秋明:《近116年长江中下游的梅雨(一)》,刘志澄编:《暴雨·灾害》,气象出版社,2001年。
    93、徐卫国、江静:《我国东部梅雨区的年际和年代际的变化分析》,《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3期。
    94、杨义文、徐群、杨秋明《近116年长江中下游的梅雨(二)》,刘志澄编《暴雨·灾害》,气象出版社,2001年第54-65页。
    95、杨煜达:《嘉庆云南大饥荒(1815-1817)与坦博拉火山喷发》,《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96、杨煜达、满志敏、郑景云:《1711-1911年昆明雨季降水的分级重建与初步研究》,《地理研究》2006年第6期。
    97、杨煜达、郑微微:《1849年长江中下游大水灾的时空分布及天气气候特征》,《古地理学报》,2008年第6期。
    98、杨煜达、王美苏、满志敏:《近三十年来中国历史气候研究方法的进展——以文献资料为中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第2期。
    99、姚学祥、王秀文、李月安:《非典型梅雨与典型梅雨对比分析》,《气象》,2004年第11期。
    100、游修龄:《<沈氏农书>和<乌青志>》,《中国科技史料》,1989年第1期。
    101、于希贤:《苍山雪与历史气候冷暖变迁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2期。
    102、曾雄生:《中国古代雨量器的发明和发展》,《人文与科学》,2008年第2期。
    103、曾雄生:《<告乡里文>:一则新发现的徐光启遗文及其解读》,《自然科学史研究》2010年第1期。
    104、张德二、朱淑兰:《近五百年我国南部冬季温度状况的初步分析》,《全国气候变化学术105、讨论会文集(1978)》,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64-70页。
    106、张德二、王宝贯:《18世纪长江下游梅雨活动的复原研究》,《中国科学》(B辑),1990年第12期。
    107、张德二、刘传志:《<中国近500年旱涝图集>续补(1980-1992年)》,《气象》,1993年第11期。
    108、张德二:《我国“中世纪温暖期”气候的初步推断》,《第四纪研究》1993年第1期。
    109、张德二:《相对温暖气候背景下的历史旱灾——1784-1787典型灾例》,《地理学报》,2000年增刊。
    110、张德二、刘月巍:《北京清代“晴雨录”降水记录的在研究——应用多因子回归方法重建北京(1724-1904年)降水序列》,《第四纪研究》,2002年第3期。
    111、张德二、李小泉、梁有叶:《<中国近500年旱涝图集>的再续补(1993-2000年)》,《应用气象学报》,2003年第3期。
    112、张德二、G..Demaree: 《1743年华北夏季极端高温:相对温暖气候背景下的历史炎夏事件研究》,《科学通报》,2004年第21期。
    113、张德二、刘月巍、梁有叶等:《18世纪南京、苏州和杭州年、季降水量序列的复原研究》,《第四纪研究》,2005年第2期。
    114、张德二、陆龙骅:《历史极端雨涝事件研究——1823年我国东部大范围雨涝》,《第四纪研究》,2011年第1期。
    115、张芳:《耿桔和<常熟县水利全书>》,《中国农史》,1985年第3期。
    116、张福春、龚高法、张丕远等:《近500年来柑桔冻死南界及河流封冻南界》,中央气象局研究所编:《气候变迁和超长期预报文集》,科学出版社,1977年第33-35页。
    117、张瑾瑢:《清代档案中的气象资料》,《历史档案》,1982年第2期。
    118、张力田:《柑桔耐寒品种、品系及砧木的选择》,载章文才、江爱良等编:《中国柑桔冻害研究》,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88页。
    119、张丕远、龚高法:《十六世纪以来中国气候变化的若干特征》,《地理学报》,1979年第3期。
    120、张丕远:《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讨论》,竺可桢逝世十周年纪念会筹备组编:《竺可桢逝世十周年纪念会论文报告集》,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260页。
    121、张时煌、张丕远:《北京1724年以来降水量的恢复》,施雅风等著:《中国气候与海平面变化研究进展(一)》,海洋出版社,1990年第44-45页。
    122、张学珍、方修琦、齐晓波:《<翁同禾日记>中的冷暖感知记录及其对气候冷暖变化的指示意义》,《古地理学报》,2007年第4期。
    123、赵会霞、郑景云、葛全胜:《1755、1849年苏皖地区重大洪涝事件复原分析》,《气象科学》,2004年第4期。
    124、赵园:《废园与芜城:祁彪佳与他的寓园及其它》,《中国文化》,2008年第2期。
    125、郑景云、张丕远、周玉孚:《利用旱涝县次建立历史时期旱涝指数序列的试验》,《地理研究》,1991年第3期。
    126、郑景云、郑斯中:《山东历史时期冷暖旱涝分析》,《地理学报》,1993年第4期。
    127、郑景云、葛全胜、郝志新:《气候曾暖对我国近40年植物物候变化的影响》,《科学通报》,2002年第20期。
    128、郑景云、郝志新、葛全胜:《山东1736年以来诸季降水重建及其初步分析》,《气候与环境研究》,2004年第4期。
    129、郑景云、郝志新、葛全胜:《黄河中下游地区过去300年降水量变化》,《中国科学》(D辑),2005年第8期。
    130、郑景云、葛全胜、方修琦等:《基于历史文献重建的近2000年中国温度变化比较研究》,《气象学报》,2007年第3期。
    131、郑景云、满志敏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东部温度变化》,《第四纪研究》,2005年第2期。
    132、郑景云、赵会霞:《清代中后期江苏四季降水变化与极端降水异常事件》,《地理研究》,2005年第5期。
    133、郑斯中等:《我国东南地区近2000年来气候湿润状况的变化》,《气候变迁与超长期预报文集》,科学出版社,1977年第29-32页。
    134、中央气象局研究所:《北京250年降水》,1975年印行。
    135、周清波、张丕远、王铮:《合肥地区1736-1991年年冬季平均气温序列的重建》,《地理学报》,1994第4期。
    136、周书灿:《20世纪中国历史气候研究述论》,《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4期。
    137、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以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138、竺可桢:《中国过去在气象学上的成就》,《竺可桢文集》,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267-268页。
    139、朱晓禧:《清代<畏斋日记>中天气气候信息的初步分析》,《古地理学报》, 2004年第1期。
    140、邹逸麟、张修桂:《关于历史气候文献资料的收集和辨析问题》,《历史自然地理研究》,1995年第2辑。
    141、邹逸麟:《明清时期我国北部农牧过渡带的推移和气候寒暖变化》,《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142、巴兆祥:《方志学新论》,学林出版社,2004年。
    143、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气象专业编:《农业气象学》,科学出版社,1991年。
    144、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主编:《农学基础》,农业出版社,1980年。
    145、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46、陈碧莲、张志尧、吴钰坤:《浙江梅雨——梅雨气候及其长期预报》,浙江省气象局梅雨会战组,1983年。
    147、陈铁民、侯忠义校注:《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148、陈忠平、唐力行主编:《江南区域史论著目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
    149、陈垣:《二十史朔闰表》,中华书局,1997年。
    150、陈左高:《中国日记史略》,上海翻译出版社,1990年。
    151、陈左高:《历代日记丛谈》,上海画报出版社,2004年。
    152、蔡琳等著:《中国江河冰凌》,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年。
    153、曹淑娟:《流变中的书写:祁彪佳与寓山园林论述》,台北里仁书局,2006年。
    154、[德]萨安编撰,徐莉翻译:《365个趣味试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4年。
    155、冯佩芝、李翠金、李小泉等:《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分析(1951-1980)》,气象出版社,1985年。
    156、复旦大学文史研究所、汉南研究院合编:《越喃汉文燕行文献集成》,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157、葛全胜等:《中国历朝气候变化》,科学出版社,2011年。
    158、龚高法、张丕远、吴祥定等:《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1983年。
    159、弘华文主编:《燕行录全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160、黄苇、巴兆祥、孙平等:《方志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
    161、嘉兴气象局编:《嘉兴气象资料(1953-1975)》(内部发行)。
    162、建设委员会调查浙江经济编:《杭州市经济调查》之《工业篇·制冰业》,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1年。
    163、将德隆主编:《长江中下游气候》,气象出版社,1991年第1页。
    164、李世奎等:《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候区划》,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年。
    165、李兆元、刘芳:《气象科学技术报告:秦岭太白山秋季的小气候特点》,油印本,1981年。
    166、林基中:《燕行录全集》,汉城: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年。
    167、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巴蜀书社,1995年。
    168、骆玉明:《纵放悲歌》,中华书局,2004年。
    169、马树庆、李锋、王琪等:《寒潮和霜冻》,气象出版社,2009年。
    170、满志敏:《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
    171、南京农学院、江苏农学院主编:《作物栽培学(南方本)》上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
    172、农业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农谚》(上册),农业出版社,1980年。
    173、牟重行:《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再考证》,气象出版社,1996年。
    174、上海铁路分局杨浦站冷藏组:《冰盐制冷及冰保车的运用》,人民铁道出版社,1979年。
    175、沈兆敏主编:《中国柑桔区划与柑桔良种》,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8年。
    176、施雅风等著:《中国气候与海平面变化研究进展(一)》,海洋出版社,1990年。
    177、束家鑫主编:《上海气象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
    178、《通安镇志》编纂委员会编:《通安镇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
    179、宛敏渭、刘秀珍:《中国物候观测方法》,科学出版社,1979年。
    180、宛敏渭、刘秀珍:《中国动植物物候图集》,气象出版社,1986年。
    181、宛敏渭主编:《中国自然历选编》,科学出版社,1986年。
    182、宛敏渭主编:《中国自然历续编》,科学出版社,1987年。
    183、王社教:《苏皖浙赣地区明代农业地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84、王毓瑚:《中国农学书录》,中华书局,2006年。
    185、文焕然:《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气候研究》,商务出版社,1959年。
    186、文焕然、文榕生:《中国历史时期植物与动物变迁研究》,重庆出版社,1995年。
    187、文焕然、文榕生:《中国历史时期冬半年气候冷暖研究》,科学出版社,1996 年。
    188、杨煜达:《清代云南季风气候与天气灾害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189、叶笃正、黄荣辉:《长江黄河流域旱涝规律和成因研究》,山东科技出版社,1996年。
    190、俞冰:《历代日记丛钞提要》,学苑出版社,2006年。
    191、詹锳:《李白诗文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192、张德二主编:《中国三千年气象总集》,凤凰出版社,2004年。
    193、张福春、王德辉、丘宝剑:《中国农业物候图集》,科学出版社,1987年。
    194、张方俭:《我国的海冰》,海洋出版社,1986年。
    195、张家诚:《气候变迁及其原因》,科学出版社,1976年。
    196、张家诚、林之光:《中国气候》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
    197、章文才、江爱良等编:《中国柑桔冻害研究》,农业出版社,1983年
    198、中国科学院资源科学与技术局、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全国委员会编:《过去2000年中国环境变化综合研究预研究报告》,1999年(未出版)。
    199、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编辑部:《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上),农业出版社,1991年。
    200、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编辑部:《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下),农业出版社,1991年。
    201、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农业历史卷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编辑部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农业出版社,1995年。
    202、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太湖地区农业史稿》,农业出版社,1990年。
    203、中央气象局研究所编:《气候变迁和超长期预报文集》,科学出版社,1977年。
    204、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院主编:《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地图出版社,1981年。
    205、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委会:《中国自然地理·地表水》,科学出版社,1984年。
    206、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委会:《中国自然地理·历史地理》,科学出版社,1984年。
    207、中国科学院《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气候》,科学出版社,1984年。
    208、周开隆、叶荫民主编:《中国果树志·柑橘卷》,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年。
    209、周曾奎:《江淮梅雨》,科学出版社,1996年。
    210、竺可桢、宛敏渭:《物候学》,科学出版社,1980年。
    211、竺可桢逝世十周年纪念会筹备组编:《竺可桢逝世十周年纪念会论文报告集》,科学出版社,1985年。
    212、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213、[日]森田明:《清代水利社会制度史研究》,国书刊行会,1990年。
    214、[日]寺田隆信:《明代乡绅の研究》,京都大学出版社,2009年。
    215、费杰:《过去两千年全球三次大规模火山喷发对中国的可能气候效应》,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216、李杰:《李日华的文艺思想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217、杨雨蕾:《十六至十九世纪初中韩文化交流研究——以朝鲜赴京使臣为中心》,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