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奇龄与清初《四书》学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毛奇龄是清初著名的学者,在经学、史学、诗、文、词、戏曲、绘画、书法等多个领域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毛奇龄这样一位在明清之际有着特殊经历,并在清代学术史上有着广泛影响的人物展开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以毛奇龄与清初《四书》学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因人究学、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等研究方法。论文在整体框架上,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为毛奇龄与清初《四书》学研究,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毛奇龄生平和思想的研究,首先对毛奇龄的家世作大致的梳理,挖掘出毛奇龄家族的家世背景,简析家学对毛奇龄学术的影响。并客观考述清楚毛奇龄各个阶段的生平事略,作为了解其人其学的基础。接着,将探究毛奇龄思想发展的轨迹,以及他思想成熟时期所提出来的经学思想,藉此了解毛奇龄的思想理路及学术性格,做为理解其《四书》学的背景。第二部分就毛奇龄对《四书》的研究进行分解式的叙述和讨论,整理毛奇龄在各书研究中所提出的主张,藉以了解他在诠释解析各书时的立场与理论重心,探究毛奇龄在《四书》研究中是否有一贯的理路,而此一理路与其经学思想又有多少相关之处。同时考察其《四书》学中的“反朱子四书学”特质,做为下一部分综论毛奇龄《四书》学的依据。第三部分为综论毛奇龄的《四书》学。依据第二部分的讨论材料,综理毛奇龄《四书》学的思想脉络。并且将他的主张与清初的《四书》学风气作比较,以呈现毛奇龄《四书》学在时代中受到的影响,以及他试图超越时代而表现的前瞻与坚持。最后,尝试阐明毛奇龄《四书》学在学术史上的意义,以明确毛奇龄《四书》学在《四书》学史以及清代学术史上的地位。
     下篇为毛奇龄年谱,客观真实地展示出毛奇龄的生平事迹、交游及著述概况。
Mao Qiling is a famous scholar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Qing Dynasty.He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success in various fields such as the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the Study of history, poetry, proses,ci,drama, drawing,and calligraphy. It is important and significant to study Mao Qiling,who having peculiar experience between Ming and Qing Dynasty and having broad effect in scholarship history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dissertation select Mao Qiling and the Study of The Four Books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as. an object.Meanwhile,the dissertation mainly adopt the research method such as investigating learning according to person and combining with the macroscopic view to microscopic view. The dissertation includes two parts, the upper part aims to introduce Mao Qiling and the Study of The Four Books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it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part describes Mao Qiling's life story and idea. Firstly,we generally comb his family and genealogy in order to simply analyze the effect on his learning .As well as we clearly inspect each stages of life about Mao Qiling, Such description is the foundation for understanding Mao Qiling. Furthermore, we survey the development track of Mao Qiling's thought and the concepts of his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he presented when his thought advanced toward maturity in order to understand his concepts about the Study of The Four Books.
     In the second part, this dissertation discusses how Mao Qiling study The Four Books. Accor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analysis,we sort out Mao Qiling's viewpoints in his research of each classic.For the purpose of demonstrating Mao Qiling's stand and theoretical key point,we start with exploring painstakingly Mao Qiling's studies of the four classics.We hope to find out whether Mao Qiling followed a consistent thinking mode to analyze the four classics.If such thinking mode exists,we would like to know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t and Mao Qiling's concepts of the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Meanwhile,we point out some observations and inferences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he "anti-The Four Books research" characteristic of Mao Qiling's research of The Four Books and employ this characteristic as the discussion basis in the next part of thesis.
     The third part deals with Mao Qiling's research of The Four Books.We elaborate the structure of Mao Qiling's research of The Four Books with the information introduced in the second part.Then we compare Mao Qiling's viewpoints with the research tendedcy of The Four Books in early Qing Dynasty,so as to reveal how Mao Qiling's times influenced his research of The Four Books and how Mao Qiling surpassed his times and displayed his foresight and insistence.Finally, we come forth with the meaning of Mao Qiling's research of The Four Books concerning the scholarship history so as to establish the due value and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The Four Books research and Qing scholarship for Mao Qiling's research of The Four Books.
     The lower part is a chronological list showing the life-long deed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n making friends and work of Mao Qiling.
引文
①施闰章:《学余堂文集》卷十七《毛子传》,见《学余堂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李天馥:《西河合集领词》,载《毛西河先生全集》卷首,嘉庆刊本。
    ③李(?):《西河合集总序》,载《毛西河先生全集》卷首。
    ④邵廷采著;祝鸿杰校点:《思复堂文集》卷七《候毛西河先生书》,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14页.
    ⑤王源:《居业堂文集》卷八《再与毛河右先生书》,道光十一年读雪山房刻本。
    ①全祖望撰;朱铸禹汇校集注:《鲒埼亭集外编》卷十二《萧山毛检讨别传》,见《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987-989页。
    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易小帖》提要,中华书局,1997年,第58页。
    ①阮元撰;邓经元点校:《揅经室集》下卷七《毛西河检讨全集后序》,前揭本,第543页。亦见于《毛西河先生全集》卷首。文乃时居幕中的焦循所作,故应属当时所谓扬州一派学者的共同意见。参《里堂先生佚文》,《(?)斋丛书》本,页七上至八下。
    ②焦循:《雕菰集》卷十二《国史儒林文苑传议》,道光岭南节署刻本。
    ③凌廷堪著;王文锦校点:《校礼堂文集》卷二十五《与阮中丞论克己书》,中华书局,1998年,第234-235页。
    ④李慈铭著;刘再华校点:《越缦堂诗文集》卷六《书<鲒琦亭集外编萧山毛检讨别传>后》。
    ⑤李慈铭撰;由云龙辑:《越缦堂读书记》上,中华书局,2006年,第65页。
    ⑥皮锡瑞:《古文尚书冤词平议》,《尚书类聚初集》(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长沙思贤讲舍刊本,自序。
    ⑦皮锡瑞:《古文尚书冤词平议》,前揭本,卷上页二下。
    ①皮锡瑞:《经学通论》三,中华书局,1954,第10页。
    ②皮锡瑞:《经学通论》三,前揭本,第51页。
    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五十四《武宗外纪》提要,前揭本,第760页。
    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十三《胜朝彤史拾遗记》提要,前揭本,第877页。
    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五十四《后鉴录》提要,前揭本,第761页。
    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十《王文成传本》提要,前揭本,第843页。
    ⑦邵廷采:《思复堂文集》卷七《谒毛西河先生书》,前揭本,第310页。
    ⑧陶元藻:《全浙诗话》卷四十二,嘉庆元年怡云阁刻本。
    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西河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⑩阮元:《擎经室集》下卷七《毛西河检讨全集后序》,前揭本,第543页。
    ①施闰章:《学余堂文集》卷十七《毛子传》,前揭本。
    ②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卷十,道光十年刻本。
    ③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A].见: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4册卷4。
    ④章太炎著;徐复注:《(?)书详注》,前揭本,第904页。
    ⑤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第一《叙目》,岳麓书社,1998年,第2页。
    ①参《宋恕集》,中华书局,1993年,页297、301、303-304、324、378。
    ②朱维铮先生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前揭本,第289页。
    ③朱维铮先生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前揭本,第288页。
    ④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六章《阎潜邱毛西河》,前揭本,第261页。
    ⑤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六章《阎潜邱毛西河》,前揭本,第252页。
    ⑥陈延杰:《经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30年,第138页。
    ⑦见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30年。
    ①杨君励:《<论语稽求篇>》读后》,《孔孟月刊》第3卷第4期(1964年4月),第19-21页。
    ②嵇文甫:《漫谈毛西河》,《学术月刊》,1963年第3期。
    ③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第831页。
    ④杨向奎说:“这些按语,可说一无是处,西河经学可取处不多,《古文尚书冤词》尤属荒唐,《学案小识》不录其经学无可厚非。其可取处在于即经说理,一如亭林之经学即理学。以经学即理学,是亭林之经学代理学,而通经致用;西河之以经学说理,是以经学就王学,一如阳明之朱子晚年定论,以紫阳就己。西河非汉学之首倡者,……而西河学风,枝叶扶疏,作风不类汉学,而谓其使人不敢以空言说经,实则彼正为以空言说经之首倡者。”见杨向奎:《清儒学案新编》,《西河学案》,齐鲁书社1988年,第227页。
    ⑤陈德述:《试论毛奇龄的经学思想》,社会科学研究,1987年4月。
    ⑥陈德述:《试论毛奇龄的反宋学思想》,社会科学辑刊,1987年5月。
    ⑦陈德述:《毛奇龄思想初探》,《儒学文化论》(巴蜀书社,1995年1月),第230-249页。该文后更名为《毛奇龄实学思想初探》,载于《儒学文化新论》(巴蜀书社,2005年10月),第584-605页。
    ①雷庆:《清代著名学人毛奇龄》,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②林久贵:《<四库全书>收录个人著述最多的人——毛奇龄》,文史知识,1997年7月。
    ③陈祖武:《清初学术思辨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287页。
    ④黄爱平:《毛奇龄与明末清初的学术》,清史研究,1996年第4期。
    ⑤林庆彰:《清初的群经辨伪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⑥陈逢源:《毛西河及其<春秋>学之研究》,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1年6月。
    ⑦杜明德:《毛西河及其<周礼>学研究》,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94年6月。
    ⑧陈逢源:《毛西河<四书>学之研究》,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6年5月。
    ⑨杜明德:《毛西河及其昏礼、丧礼学研究》,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94年6月。
    ⑩郑吉雄:《全祖望论毛奇龄》,台大中文学报第七期,1995年4月,第281-311页。
    [11]康义勇:《毛奇龄对朱子<论语集注)的评价》,载《第四届清代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国立中山大学中文学系,1995年11月;《清代学术论丛》第1辑(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第319-336页。
    [12][日]金原泰介:《毛奇龄<論語稽求篇>に關する-考察》,《中國哲學》第21號(1992年10月)頁43-59。
    ①[日]小岛毅:《婚礼廟见考-毛奇龄にょる(家礼>批判》,《中国の伝统社会と家族-柳田节子先生古稀记念》,(东京:汲古书院,1993年5月),第311-328页。
    ②[日]佐佐木爱《毛奇龄の思想遍歷-明末の學風と清初期經學》,,《东洋史研究》第56卷第2号(1997年9月),第1-44页。
    ③[日]佐佐木爱《毛奇龄の“朱子家礼”批判-特に宗法を中心として》,《上智史学》43号(1998年11月),第59-86页)。
    ④[韩国]金弼洙:《毛奇龄(仲氏易>的推移法研究》,国际儒学研究第7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6月),第282-306页。
    ⑤曾美云《毛奇龄评朱子<诗>说论衡》,,《中国文学研究》第8期(1994年5月),第157-196页。
    ⑥陈居渊《毛奇龄与乾嘉经学典范的重塑》,《浙江学刊》,2002年第3期。
    ①闫宝明《毛奇龄(古文尚书冤词)探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年第6期。
    ②张贺《毛奇龄(大学知本图说>探析》, 《苏州教育学学报》,2007年第4期。
    ③唐明贵《毛奇龄<论语稽求篇>研探》,《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④薛立芳《毛奇龄<白鹭洲主客说诗)探微》,《鲁东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⑤张贺《略论毛奇龄的史学精神与治史之风》,《温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⑥段润秀《毛奇龄与<明史>修纂新探》, 《红河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⑦丁鼎《试论毛奇龄的经学思想和学术地位》,《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
    ⑧《毛奇龄合集》,杭州出版社,2003年。
    ⑨吴通福《晚出(古文尚书)公案与清代学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页218-271.
    ⑩赖玉芹《博学鸿儒与清初学术转变》,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4年博士论文。
    [11]张贺《毛奇龄学术简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2008年硕士论文。
    [12]田智忠《毛奇龄(太极图遗义>考辨》,《周易研究》,2009年第3期
    [13]胡春丽《毛奇龄年谱》上,《中国经学》第五辑,2009年10月。
    [14]胡春丽《毛奇龄交游考》,《理论界》,2009年第10期。
    ①戴文梅《毛奇龄及其词作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②张贺《毛奇龄学术简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2008年硕士论文。
    ③俞师《毛奇龄(蛮司合志>校注》,广西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6月。
    ④薛立芳《毛奇龄(诗)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⑤汪学群《清初易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
    ⑥洪湛侯《诗经学史》,中华书局,2002年。
    ⑦张民权《清代古音学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
    ⑧朱修春《四书学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5月。
    ⑨吴通福《晚出<古文尚书>公案与清代学术》,前揭本。
    ⑩赵伯雄《春秋学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643页。
    [11]张敏容《毛奇龄(易)学研究》,台北市立师范学院应用语言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年7月。
    [12]萧雅俐《毛奇龄<仲氏易>研究》,淡江大学中国文学学系硕士论文,2006年6月。
    [13]康全诚《清代<易>学八家研究》,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3年6月。
    [14]吕兆欢《毛奇龄韵学研究》,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5年6月。
    [15]赖芳晖《毛奇龄<四书改错>研究》,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5年4月。
    ①陈逢源《毛奇龄经学论著及其学思历程》,《东吴中文学报》第6期(2000年5月),页105-130.
    ②陈逢源《毛奇龄(四书>学中的义理内涵》,《中华学苑》第55期(2001年2月),第97-121页。
    ③张寿安《毛奇龄论“传位法”》,《十八世纪礼学考证的思想活力——礼教论争与礼秩重省》(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12月),第241-255页.
    ④张寿安《毛奇龄论“成妇重于成妻”》, 《十八世纪礼学考证的思想活力——礼教论争与礼秩重省》(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12月),第410-431页.
    ⑤侯美珍《毛奇龄(季跪小品制文引)析论-兼谈“稗官野乘,悉为制义新编”的意涵》,《台大中文学报》第21期(2004年12月),第185-214页.
    ⑥魏千钧《毛奇龄(古文尚书冤词)研究》,《中国文学研究》第18期(2004年6月),第97-215页.
    ⑦[日]廣(?)玲子《(西厢记>。注疏-王骥德·毛奇龄にょる戏曲の読解》,《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139册H12(2000年3月),第85-120页.
    ①汉代研究《孟子》的专著有:赵岐《孟子注》、程曾《孟子章句》、郑玄《孟子注》、高诱《正孟子章句》、刘熙《孟子注》、扬雄《注孟子》、王充《刺孟》等。
    ②赵翼《尊孟子》:“宋人之尊孟子,其说发于杨绾、韩愈,其说畅于日休也。”见《陔余丛考》卷四。
    ③《宋史·选举志一》:“定贡举新制,进士罢诗赋、帖经、墨义,各占治《诗》、《书》、《易》、《周礼》、《礼记》一经,兼以《论语》、《孟子》。”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0“神宗熙宁四年二月丁巳条”,第5334页。
    ①《宋书·百官志》已有明确将《礼记》列入“经”类的记载,隋唐之际陆德明《经典释文》亦把《礼记》归入“经典”类。
    ①《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六《四书类案语》,前揭本,第481页。
    ②按,日本学者佐野公治《四書學史の研究》称王阳明以后的《四书》学为“新四书学”。
    ③朱维铮先生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增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69页。
    ④林庆彰:《清初的群经辨伪学》,第719页。
    ⑤朱熹:《论语集注》卷六,第131页。
    ⑥黄宗羲:《宋元学案》卷五十四《水心学案》上。
    ①朱熹:《论语集注》卷三,第79页。
    ②黄震:《黄氏日钞》卷二《读论语》,元刻本。
    ③黄震:《黄氏日钞》卷九五《祭添差通判吕寺簿》,前揭本。
    ④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卷之三至卷之八,《四部丛刊》本影旧钞本。
    ⑤《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六《四书辨疑》提要称此书:“颇多疏舛。又多移易经文以就己说,亦未见必然。然亦多平心剖析,各明一义,非苟为门户之争。”(前揭本,第469页。)程树德《论语集释》卷一虽然认为此书“好与《集注》为难”,却也认为“朱子撰《集注》,尝云字字用秤称过,增减一字不得。清初汉学家所摘者在考证之疏,此则摘其义理谬,洵朱子诤友也。
    ①陈天祥:《四书辨疑》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凌廷堪:《校礼堂文集》卷二十五《与阮中丞论克己书》,前揭本,第235页。
    ③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册第六章,前揭本,第255页。
    ①毛黼亭:《萧山毛氏宗谱》卷一《毛氏家乘通纪》,道光二十六年爵德堂本。
    ①毛奇龄:《自为墓志铭》。
    ②毛奇龄《复王草堂四疑书》:“若仆之(?)首,在崇祯甲申年。是时方马遗孽统乱军东奔,仆以一言为方马所雠,将合江东军执予杀之,因匿之山寺,屠去首发。”
    ③毛奇龄《自为墓志铭》:“值顺治辛卯,浙三举乡试,同社章贞登贤书,偕同籍举人,昌言毛生在江东抗命时,义不受职,故当时夺其籍。今不试、(?)首,特无籍耳。
    ④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卷十二《萧山毛检讨别传》:“保定伯毛有伦方贵,西河兄弟以鼓琴进,托末族。保定将官之,而江上事去,遂亡匿。乃妄自谓曾预义师,辞监军之命,又得罪方、马二将,几至杀身,又将应漳浦黄公召者,皆乌有也。”前揭本,第986页。
    ⑤毛奇龄:《复王草堂四疑书》。
    ⑥毛奇龄的这段际遇,正如归庄《送筇在禅师之余姚序》中所言:“二十余年来,天下奇伟磊落之才,节义感慨之士,往往托于空门;亦有居家而缁(?)者,岂真乐从异教哉?不得已也。”
    ⑦毛奇龄:《自为墓志铭》。
    ⑧毛奇龄:《洞宗二十九世传法五云俍亭挺禅师塔志铭》。
    ①毛奇龄:《骆明府倪孺人合葬墓志铭》。
    ②清人杨凤苞总结当时结社情形说:“士之憔悴失职高蹈而能文者,相率结为诗社,以抒其旧国旧君之感,大江以南,无地无之。”《秋室集》卷一《南山草堂遗集后》,转录自谢国桢《明末清初的学风》,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82页。
    ③毛奇龄:《自为墓志铭》。
    ④同上。
    ⑤同上。
    ⑥毛奇龄客淮期间,结识了众多淮上名士,阎修龄、阎若璩父子即在其中,兹不一一列举,详见《毛奇龄年谱》各条,这些人成为毛奇龄终生的朋友。
    ⑦毛奇龄:《自为墓志铭》,
    ①《清圣祖实录》卷七十一“康熙十七年正月”条。
    ②见毛奇龄《填词》卷五《前调·过淮城口占》。
    ③见毛奇龄《五言格诗》卷五《初入史馆作》。
    ①同上
    ②施闰章:《修史议》,《学余堂文集》卷二十五,前揭本。
    ③毛奇龄:《奉史馆总裁札子》。
    ④康熙十九年,毛奇龄伯兄万龄辞世;二十一年,仲兄锡龄驾鹤西去;二十四年,妾张曼殊与之永诀。
    ⑤王士禛:《池北偶谈》卷四“访遗书”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李天馥:《西河合集领词》,载《西河合集》卷首。
    ①毛奇龄:《行在东朝并赐御书睿笔记》。
    ②毛奇龄:《大理寺寺丞前兵科掌印给事中任君行状》。
    ①毛奇龄:《毛西河先生全集》卷首按语。
    ②章大来:《后甲集》,康熙丁酉刊《式训堂丛书》本。
    ③毛黼亭编《萧山毛氏宗谱》卷四《大房世系纪》。
    ④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注疏》,《十三经注疏》本。
    ⑤史梦兰编《异号类编》,谷风主编,辞书集成,北京团结出版社,1993。
    ⑥李集撰,李富孙、李遇孙续《鹤征前录》壬集卷二十三,《清代传记丛刊》第十三册,第485页。
    ⑦梁章钜:《浪迹三谈》卷三,清咸丰七年刻本。
    ①毛奇龄:《自为墓志铭》。
    ②施闰章《学余堂文集》卷十七《毛子传》,前揭本。
    ③毛奇龄:《自为墓志铭》。
    ④同上。
    ⑤施闰章:《学余堂文集》卷十七《毛子传》,前揭本。
    ⑥毛奇龄:《天问补注》卷一
    ⑦毛奇龄:《赎妇记事》。
    ⑧毛奇龄:《行在东朝并赐御书睿笔记》。
    ①盛唐《西河先生传》,载《毛西河先生全集》卷首。
    ②张穆:《阎潜邱先生年谱》,中华书局,2006年,第19页。
    ③章太炎著;徐复注:《馗书详注》,前揭本,第903页。
    ④吴通福:《晚出<古文尚书>分案与清代学术》附录一,第224页。
    ⑤毛奇龄:《自为墓志铭》。
    ⑥毛奇龄:《瘗珍志铭》。
    ⑦毛奇龄:《皇清敕封文林郎弗庵卢公墓志铭》。
    ⑧毛奇龄:《海宁吕觉我先生传序》。
    ①毛奇龄《姜司谏治外事状》:“姜司谏君用治吏起家……今皇帝践阼,念其劳,以列卿诏进,君乃乞假觐省水部君于堂,乡游。而其友毛甡以避人故主君家,会守越者来请君谏书,兼录君为吏时事,取其大都一则可为典者,而属甡以状,谨状。
    ②毛奇龄《填词》卷五《前调·过淮城口占》。
    ③毛奇龄:《奉史馆总裁札子》。
    ④毛奇龄:《龙山祝矜删诗序》。
    ⑤毛奇龄:《家烈妇诔文》。
    ⑥李焕章:《织水斋集》,乾隆间钞本。
    ⑦毛奇龄:《五言格诗》卷
    ⑧毛奇龄:《诰封淑人张母章太君墓志铭》。
    ⑨见毛奇龄《史馆兴缀录》;另汪景祺《读书堂西征随笔》内有“熊文端明史”篇,详细记述了明史修纂之的舛误多艰,久未成事之情,可资参考。
    ①参杨海英《康熙博学鸿儒考》,《历史档案》,1996年第1期。
    ②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前揭本。
    ③毛奇龄:《复蒋杜陵书》。
    ④毛奇龄:《辨圣学非道学文》。
    ⑤王茂:《清代哲学》第二章《理学与心学的最后争辨》,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5-40页。
    ⑥毛奇龄:《复蒋杜陵书》。
    ⑦《鹤征录》卷一“李因笃”条。前揭本,第7页。
    ①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卷十二《萧山毛检讨别传》,前揭本,第986页。
    ②张穆:《阎若璩年谱》,中华书局,2006年,第92页。
    ③朱维铮先生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前揭本,第289页。
    ④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第一《叙目》,岳麓书社,1998年,第1-2页。
    ⑤毛奇龄:《自为墓志铭》。
    ⑥施闰章:《学余堂文集》卷十七《毛子传》,前揭本。
    ①毛奇龄:《毛西河先生全集》卷首《经集·凡例》。
    ②见陈德述《试论毛奇龄的经学思想》(社会科学研究,1987年4月)和丁鼎《试论毛奇龄的经学思想和学术地位》(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
    ③全祖望:《鲒琦亭集》卷十一《梨洲先生神道碑文》,前揭本,第219页。 钱穆先生治学方法的三点特性》曾说:“最早提出‘以经证经’这观念的是清初的黄宗羲、万斯大和毛奇龄几位学者。”陈确也是较早提出“以经证经”方法的学者,详见他的《大学辨》。
    ①毛奇龄:《经问》卷六。
    ②毛奇龄:《春秋毛氏传》卷七。
    ③毛奇龄:《经义考序》。
    ④毛远宗:《述始篇》,载《西河合集》卷首。
    ⑤毛奇龄:《经集·凡例》,载《西河合集》卷首。
    ⑥毛奇龄:《与朱鹿田孝廉论<论><孟>书》。
    ⑦毛奇龄:《四书賸言补》卷一。
    ①毛奇龄:《经义考序》。
    ②毛奇龄《四书改错》卷十八,《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第16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78页。
    ③毛奇龄:《论语稽求篇》卷一
    ④毛奇龄:《四书賸言》卷三。
    ⑤毛奇龄《经义考序》。
    ①毛奇龄《经义考序》。
    ②毛奇龄:《大学问》。
    ③毛奇龄:《经问》卷七。
    ④毛奇龄:《论语稽求篇》卷一。
    ①毛奇龄:《圣门释非录》卷五。
    ①毛奇龄:《四书索解》序目。
    ②毛奇龄:《论语稽求篇》卷
    ③莫春园:“忆先生自康熙乙酉,归城东草堂。”乙酉即康熙四十四年。
    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三十六《论语稽求篇》提要,前揭本,第477页。
    ⑤同上。
    ⑥毛奇龄:《经集·凡例》,载《毛西河先生全集》卷首。
    ⑦毛奇龄:《四书索解》王恬序。
    ①毛奇龄:《圣门释非录》卷一。
    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三十七《圣门释非录》提要,前揭本,第494页。
    ②毛奇龄:《逸讲笺》卷三。
    ③毛奇龄:《四书改错》卷一,前揭本,第1页。
    ①转引自陈逢源《毛西河<四书>学之研究》,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6年,第34-35页。
    ②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一《哲学思想》,前揭本,第64-65页。
    ①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三《与友人论学书》,《续修四库全书》第1402册,第89页。
    ②顾炎武:《日知录》卷七《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第402页。
    ③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八《朱子晚年定论》,前揭本,第1065页。
    ④王夫之:《礼记章句》卷三十一,《船山全书》第4册,前揭本,第1246页。
    ⑤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卷九《可状篇》,《船山全书》第12册,前揭本,第371页。
    ⑥陆陇其:《三鱼堂文集》卷八《周云虬先生四书集义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萧一山《清代通史》描述程朱理学在清初的情形时说:“清初学者,力挽明季之学风以返于宋,其尊程朱者十之八九,不尊程朱者十之一二而已。”中华书局,1985,页994-996。
    ①颜元:《习斋记余》卷六《阅张氏王学质疑评》,《颜元集》第493页。
    ②颜元:《习斋记余》卷六《阅张氏王学质疑评》,《颜元集》第494页.
    ③参陈祖武:《清初学术思辨录》四《务实学风的倡导者顾炎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6月版,第62页。
    ①朱维铮先生:《中国经学史十讲》四《中国经学的近代行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5页。
    ①《康熙起居注》第3册,第2222页。
    ②《清圣祖实录》卷一一五。
    ③马克恩、恩格斯:《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70页。
    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三十七《四书翊注》提要,前揭本,第491页。
    ①以上论述是归纳(日)佐野公治《四书学史の研究》第三章,东京:创文社,1988年,页157-188。
    ②朱熹:《大学或问》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第10页。
    ①毛奇龄:《四书改错》卷一,前揭本,第6页。
    ②毛奇龄:《大学证文》卷一。
    ①毛厅龄:《四书改错》卷十三,第121页。
    ①毛奇龄:《四书改错》卷十七,第159-160页。
    ②毛奇龄:《大学证文》卷一。
    ①毛奇龄:《大学证文》卷一。
    ②毛奇龄:《四书賸言》卷三。
    ③毛奇龄:《大学证文》卷一。
    ①毛奇龄:《大学证文》卷一。
    ②毛奇龄:《大学证文》卷一。
    ③毛奇龄:《大学证文》卷一。
    ①毛奇龄:《大学证文》卷一
    ②毛奇龄:《大学证文》卷二。
    ③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卷四十一《答杭堇浦辨毛西河述石经原委帖》,前揭本,第1621页。
    ④参钱存训《中国古代书史》页67-71及张国淦《历代石经考》页40-46。
    ①毛奇龄:《大学证文》卷二。
    ②毛奇龄《大学证文》卷二。
    ①毛奇龄:《大学证文》卷四。
    ②参李纪祥《两宋以来大学改本之研究》。
    ①毛奇龄:《大学证文》卷四。
    ②毛奇龄:《大学证文》卷四。
    ①毛奇龄:《大学知本图说》。
    ②同上
    ③同上。
    ①毛奇龄:《大学问》。
    ②毛奇龄:《大学问》。
    ③同上。
    ④毛奇龄:《大学知本图说》。
    ①毛奇龄:《中庸说》卷一。
    ①《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第55页。
    ②《礼记注疏》卷五二,《十三经注疏》,第897页。
    ③《中庸章句》,《四书章句集注》第17页。
    ④同上。
    ⑤毛奇龄:《中庸说》卷一
    ⑥毛奇龄:《中庸说》卷一。
    ①毛奇龄:《中庸说》卷一。
    ②毛奇龄:《四书賸言》卷一。
    ①毛奇龄:《四书改错》卷十九,前揭本,和189页。
    ②毛奇龄:《四书改错》卷十九,前揭本,和189页。
    ③毛奇龄:《四书改错》卷十九,前揭本,第183页。
    ④毛奇龄:《四书改错》卷十九,前揭本,第183页。
    ①毛奇龄:《四书改错》卷十九,前揭本,第183页。
    ②毛奇龄:《四书改错》卷十九,前揭本,第183页。
    ③毛奇龄:《四书改错》卷十九,前揭本,第183页。
    ④毛奇龄:《四书改错》卷十九,前揭本,第183页。
    ①毛奇龄:《四书改错》卷十九,前揭本,第183页。
    ②毛奇龄:《四书改错》卷十九,前揭本,第183-184页。
    ③有关《中庸》之“诚”为天人合一之道的分析,详见吴怡《中庸诚的哲学》第四章《诚是天人合一之道》,第50-62页。
    ①毛奇龄:《中庸说》卷四。
    ②毛奇龄:《四书改错》卷十九,前揭本,第191页。
    ③毛奇龄:《四书改错》卷十九,前揭本,第191页。
    ①毛奇龄:《四书改错》卷十九,前揭本,第191-192页。
    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三十六《大学古本说》、《中庸章段》、《中庸余论》、《读论语札记》、《读孟子札记》提要,前揭本,第477页。
    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三十七《论语传注》、《大学传注》、《中庸传注》、《传注问》提要,前揭本,第494页。
    ④参杭世骏《续礼记集说》卷八十六,《续修四库全书》第102册,第507-508页。
    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三十六《论语稽求篇》提要,前揭本,第477页。
    ②毛奇龄:《论语稽求篇》卷一
    ①何晏注云:“马曰:‘子西,郑大夫。彼哉彼哉,言无足称。’或日:‘楚令尹子西。’”见何晏集解、邢昺疏《论语注疏》卷十四《宪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第123页。
    ②毛奇龄:《四书改错》卷一,第14-15页。
    ①毛奇龄:《四书改错》卷一,第16-17页。
    ②毛奇龄:《四书改错》卷一,第14页。
    ③毛奇龄:《四书改错》卷一,第14页。
    ①毛奇龄:《四书改错》卷二,第25页。
    ②毛奇龄:《四书改错》卷二,第27页。
    ③毛奇龄:《四书改错》卷二,第26页。
    ①毛奇龄:《四书改错》卷二,第28-29页。
    ②毛奇龄:《四书改错》卷五,第52-53页。
    ①毛奇龄:《四书改错》卷一,第15页。
    ②毛奇龄:《四书改错》卷六,第60-61页。
    ③毛奇龄:《四书改错》卷六,第61页。
    ①毛奇龄:《四书改错》卷一,第17页。
    ②毛奇龄:《四书改错》卷二,第24页。
    ③毛奇龄:《四书改错》卷十七,第159页。
    ①毛奇龄:《四书改错》卷十七,第159页。
    ②毛奇龄:《四书改错》卷十三,第122页。
    ①毛奇龄:《四书改错》卷十三,第122页。
    ②毛奇龄:《四书改错》卷十三,第125页。
    ③毛奇龄:《四书改错》卷十三,第125页。
    ①毛奇龄:《四书改错》卷二十一,第206页。
    ②毛奇龄:《四书改错》卷二十一,第208页。
    ①毛奇龄:《四书改错》卷二十一,第209页。
    ②毛奇龄:《四书改错》卷二十一,第210页。
    ③见朱熹《论语集注》卷三《雍也》,中华书局,1983年,第88页。
    ④《四书改错》卷二十一,第211页。
    ①毛奇龄:《四书改错》卷一,第10页。
    ①毛奇龄:《四书改错》卷一,第19页。
    ②毛奇龄:《四书改错》卷二,第24页。
    ③毛奇龄:《四书改错》卷二,第25页。
    ①毛奇龄:《四书改错》卷一,第15-16页。
    ②毛奇龄:《四书改错》卷五,第48页。
    ①毛奇龄:《四书改错》卷四,第44页。
    ②毛奇龄:《四书改错》卷四,第43页。
    ①毛奇龄:《四书改错》卷三,第30页。
    ②毛奇龄:《四书改错》卷三,第33-34页。
    ①毛奇龄:《四书改错》卷十六,第157-158页。
    ①毛奇龄:《四书改错》卷十六,第158页。
    ②毛奇龄:《四书改错》卷一,第9页。
    ③毛奇龄:《四书改错》卷一,第9页。
    ①毛奇龄:《四书改错》卷三,第32页。
    ②毛奇龄:《四书改错》卷五,第49页。
    ①毛奇龄:《四书改错》卷二,第20页。
    ①毛奇龄:《四书索解》王恬序。
    ②毛奇龄:《四书改错》唐彪序,前揭本,第1页。
    ①毛奇龄:《四书索解》王恬序。
    ②毛奇龄:《大学证文》卷一
    ③毛奇龄:《论语稽求篇》卷一
    ④毛奇龄:《四书賸言》卷四。
    ①毛奇龄:《四书改错》卷一,前揭本,第8页。
    ②按:这里以错误称之,是指毛奇龄认为的错误而言。
    ①毛奇龄:《论语稽求篇》卷一
    ②毛奇龄:《大学证文》卷一。
    ③毛奇龄:《论语稽求篇》卷五。
    ④毛奇龄:《论语稽求篇》卷一
    ⑤毛奇龄:《四书改错》卷一,前揭本,第10页。
    ⑥何焯,字屺瞻,号义门,晚号茶仙,江苏长洲人。何焯长于考订,尤擅长校勘古碑版。
    ①毛奇龄:《四书改错》卷十七,前揭本,第160页。
    ②毛奇龄:《四书改错》卷一,前揭本,第9页。
    ①毛奇龄:《四书賸言》卷一
    ②毛奇龄:《四书改错》卷一,前揭本,第8页。
    ③毛奇龄在康熙四十七年辑成《四书改错》时说:“他日皇上南巡,当躬进此书以丐圣鉴,否则藏于家,以俟门生儿子之入献焉。”见《四书改错》卷一,前揭本,第9页。
    ④毛奇龄:《经集·凡例》,载《毛西河先生全集》卷首。
    ①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二十三《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王国维遗书》第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50页。
    ②陈祖武:《清初学术思辨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288-293页。
    ①全祖望:《鲒埼亭集》卷十一《梨洲先生神道碑文》,前揭本,第219页。
    ②黄宗羲:《孟子师说》卷三《滕文公问为国章》,前揭本,第79-81页。
    ③《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六《四书近指》提要,前揭本,第476页。
    ①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一《大学类》,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徐世昌等:《清儒学案》卷三《桴亭学案》上按语,前揭本,第66页。
    ③李顒:《四书反身录》卷五《论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173册,齐鲁书社,1997年,第373-374页。
    ④吕留良:《四书讲义》卷六,《四库禁毁书丛刊》经部第1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535页。
    ①顾炎武:《日知录》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412页。
    ②王夫之:《四书训义》卷十八,《船山全书》第七册,岳麓书社,1997年,第786页。
    ③吕留良:《四书讲义》卷十七,前揭本,第623页。
    ①黄宗羲《孟子师说·题辞》,见《黄宗羲全集》第一册,第48页。
    ②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十,《船山全书》第六册,前揭本,第1147页。
    ③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八,《船山全书》第六册,前揭本,第974页。
    ①王夫之:《四书训义》卷三十,《船山全书》第八册,前揭本,第397页。
    ②王夫之:《四书训义》卷二十九,前揭本,第343页。
    ③颜元:《四书正误》卷六《孟子·离娄下》,中华书局,1987年,第230页。
    ①毛奇龄:《大学知本图说》。
    ②毛奇龄:《圣门释非录》卷四。
    ③毛奇龄:《大学知本图说》。
    ④毛奇龄:《萧山令郑侯生日序》
    ⑤毛奇龄:《韩邑侯生日序》,
    ①毛奇龄:《四书賸言》卷四,
    ②毛奇龄:《经集·凡例》,载《毛奇龄先生全集》卷首。
    ③毛奇龄:《辨圣学非道学文》。
    ④同上。
    ①毛奇龄:《四书改错》卷十九,前揭本,第184页。
    ②毛奇龄:《论语稽求篇》卷一。
    ③毛奇龄:《四书改错》卷十七,前揭本,第164页。
    ④毛奇龄:《四书改错》卷十八,前揭本,第172页。
    ①《四书改错》卷一,前揭本,第12页。
    ②焦循《孟子正义》卷十一,中华书局,1987年,第395页。
    ①焦循:《孟子正义》卷十一,前揭本,第395-396页。
    ②《四书改错》卷二,前揭本,第26页。
    ①毛奇龄:《折客辨学文》。
    ①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微子之命》,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94页。
    ②毛奇龄:《经问》卷十七。
    ③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卷十二《萧山毛检讨别传》,前揭本,第986页。
    ①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册第六章,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55页。
    ②戴震:《原善》卷上,《戴震全书》第六册,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第44页。
    ③段玉裁:《东原先生年谱》,《戴震全书》第六册附,前揭本,第700页。
    ①据毛黼亭《萧山毛氏宗谱》及《毛西河先生全集》。
    ①陈祖武《清初学术思辨录》,前揭本,第299页。
    ①朱维铮先生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前揭本,第109-110页。
    ②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前揭本,第283-284页。
    ③赖玉芹:《博学鸿儒与清初学术转变》,前揭本。
    ④陈祖武:《清初学术思辨录》,前揭本,第299页。
    ①见朱维铮先生《走出中世纪》增订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页150-151。
    ①吴通福:《晚出(古文尚书>公案与清代学术》,前揭本,第203-210页。
    毛奇龄:《毛西河先生全集》,嘉庆元年刊本。
    毛奇龄:《西河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毛奇龄:《西河文集》,万有文库本,商务印书馆,1936。
    毛奇龄:《西河文选》,康熙三十五年刻本。
    毛奇龄:《四书改错》,《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第16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毛奇龄:《四书索解》,嘉庆刊《毛西河先生全集》本。
    毛奇龄: 《四书剩言》,嘉庆刊《毛西河先生全集》本。
    毛奇龄: 《四书剩言补》,嘉庆刊《毛西河先生全集》本。
    毛奇龄: 《大学知本图说》,嘉庆刊《毛西河先生全集》本。
    毛奇龄:《大学问》,嘉庆刊《毛西河先生全集》本。
    毛奇龄: 《大学证文》,嘉庆刊《毛西河先生全集》本。
    毛奇龄: 《论语稽求篇》,嘉庆刊《毛西河先生全集》本。
    毛奇龄: 《中庸说》,嘉庆刊《毛西河先生全集》本。
    毛奇龄: 《经问》,嘉庆刊《毛西河先生全集》本。
    毛奇龄: 《经问补》,嘉庆刊《毛西河先生全集》本。
    毛奇龄: 《逸讲笺》,嘉庆刊《毛西河先生全集》本。
    毛奇龄: 《圣门释非录》,嘉庆刊《毛西河先生全集》本。
    毛奇龄:《丧礼吾说篇》,嘉庆刊《毛西河先生全集》本。
    毛奇龄:《昏礼辨正》,嘉庆刊《毛西河先生全集》本。
    毛奇龄:《竟山乐录》,嘉庆刊《毛西河先生全集》本。
    毛奇龄:《仲氏易》,嘉庆刊《毛西河先生全集》本。
    毛奇龄:《尚书广听录》,嘉庆刊《毛西河先生全集》本。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
    朱熹撰;黄坤点校: 《四书或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朱熹: 《论孟精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黎靖德: 《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
    赵顺孙: 《四书纂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陈天祥: 《四书辨疑》,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胡广等奉敕编: 《四书大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薛应旂: 《四书人物考》,齐鲁书社,1997年。
    高拱: 《问辨录》,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焦竑: 《焦氏四书讲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鹿继善: 《四书说约》,齐鲁书社,1997年。
    李贽: 《四书评》, 《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郝敬: 《论语详解》, 《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葛寅亮: 《四书湖南讲》, 《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张岱: 《四书遇》,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王夫之: 《四书训义》, 《船山全书》第七、八册,岳麓书社,1990年。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 《船山全书》第六册,岳麓书社,1996年。
    王夫之: 《四书稗疏》, 《船山全书》第六册,岳麓书社,1996年。
    王夫之: 《四书考异》, 《船山全书》第六册,岳麓书社,1996年。
    王夫之: 《四书笺解》, 《船山全书》第六册,岳麓书社,1996年。
    黄宗羲: 《孟子师说》, 《黄宗羲全集》第一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吕留良: 《四书讲义》,康熙天盖楼刻本。
    孙奇逢: 《四书近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李顒: 《四书反身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陆陇其: 《四书讲义困勉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李光地:《大学古本说》、《中庸章段》、《中庸余论》、《读论语札记》、《读孟子札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阎若璩: 《四书释地》、《续》、《又续》、《三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胡渭: 《大学翼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颜元: 《四书正误》, 《颜元集》,中华书局,1987年。
    李(?): 《大学辨业》, 《续修四库全书》本。
    周广业: 《孟子四考》, 《续修四库全=书》本。
    何晏集解、邢昺疏: 《论语注疏》, 《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赵岐注、孙爽疏: 《孟子注疏》, 《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刘宝楠撰;高流水点校: 《论语正义》上、下册,中华书局,1990年。
    焦循撰;沈文倬点校: 《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
    戴大昌: 《补余堂四书问答》, 《续修四库全书》第16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戴大昌: 《驳四书改错》, 《续修四库全书》第16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刘宝楠著;高流水点校: 《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
    程树德: 《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80年。
    邱汉生: 《四书集注简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
    李纪祥: 《两宋以来大学改本之研究》,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
    岑溢成: 《大学义理疏解》,台北鹅湖出版社,1997年。
    仇德哉: 《四书人物》,台北商务印书馆,1993年。
    吴量恺(等): 《四书辞典》,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劳思光:《大学中庸译注(新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
    黄俊杰:《中国孟学诠释学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朱彝尊著;许维萍等点校: 《经义考》,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古籍整理丛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7年-1999年。
    江藩撰;钟哲点校:《国朝汉学师承记》(附《国朝宋学渊源记》),中华书局,1983年。
    方东树: 《汉学商兑》,商务印书馆,1937年。
    皮锡瑞: 《经学历史》(周予同注释本),中华书局,2004年。
    皮锡瑞: 《经学通论》,中华书局,1989年。
    马宗霍: 《中国经学史》,上海书店,1984年。
    陈延杰: 《经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30年。
    朱维铮编: 《周予同经学论著选集》(增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朱维铮: 《中国经学史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章权才: 《宋明经学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吴雁南: 《清代经学史通论》,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
    林庆彰: 《清初的群经辨伪学》,文津出版社,1991年。
    林庆彰: 《明代经学研究论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林庆彰: 《明代考据学研究》,台湾学生书局,1986年。
    张延玉: 《明史》,中华书局,2000年。
    巴泰等:《清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
    赵尔巽等: 《清史稿》,中华书局,1991年。
    清国史馆编:《清史列传》,中华书局,1981年。
    《康熙起居注》,中华书局,1984年。
    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上海书店,1986年。
    蒋良骐:《东华录》,中华书局,1980年。
    萧一山:《清代通史》,中华书局,1986年。
    郑天挺:《清史探微》,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王戎笙主持:《清代全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1993年
    王钟翰:《王钟翰学术论著自选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束景南: 《朱子大传》,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年。
    周骏富主编: 《清代传记丛刊》,台北明文书局,1986年。
    王志邦总编: 《浙江通志》,中华书局,2001年。
    赵宏恩: 《江南通志》、乾隆刊本。
    王士俊: 《河南通志》,雍正刊本。
    冯桂芬: 《苏州府志》,同治刊本。
    王棻: 《永嘉县志》,光绪刊本。
    李榕: 《杭州府志》、民国十一年铅印本。
    李亨特总裁;平恕等修: 《绍兴府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75年。
    彭润章: 《平湖县志》,光绪十二年刻本。
    梁园隶等修、薛树声等纂:《重修兴化县志》,清咸丰二年刊本。
    许瑶光修、吴仰贤等纂: 《嘉兴府志》,清光绪五年刊本。
    何绍基、丁晏等纂:《重修山阳县志》,同治十二年刻本。
    赵良墅修: 《合肥县志》,雍正八年刊本。
    鲁曾煜: 《福州府志》,乾隆刊本。
    曹允源等纂修:《吴县志》,民国二十二年排印本。
    戴邦桢等修;冯煦等纂: 《宝应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70年。
    尹会一修、程梦星等纂: 《扬州府志》,清雍正十一年刊本。
    罗柏丽修、姚桓等纂:《遂安县志》,民国十九年排印本。
    宋如林修、孙星衍等纂: 《松江府志》,清嘉庆二十二年刊本。
    张宗海等修、杨士龙等纂:《萧山县志稿》,台湾成文出版社,1970年。
    毛黼亭:《萧山毛氏宗谱》,道光二十六年爵德堂本。
    杨谦:《朱竹垸先生年谱》,书目文献出版社,1999年。
    章培恒:《洪昇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周在浚:《周栎园先生年谱》,民国间朱丝栏抄本。
    施念曾:《施愚山先生年谱》,乾隆刊本《施愚山先生全集》卷首。
    冯辰、刘调赞: 《李(?)年谱》(陈祖武点校本),中华书局,1988年。
    张穆: 《阎若璩年谱》,中华书局,2006年。
    沈起撰,汪茂和点校: 《查继佐年谱》,中华书局,2006年。
    李(?)撰,陈祖武点校: 《颜元年谱》,中华书局,1992年。
    马祖熙: 《陈维崧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陆勇强: 《陈维崧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姚名达:《邵念鲁年谱》,民国丛书本,上海书店,1939年。
    尤珍:《沧湄年谱》,康熙刻本。
    邬庆时:《屈大均年谱》,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黄宗羲: 《明儒学案》,中华书局,2008年。
    徐世昌等纂;沈芝盈,梁运华点校: 《清儒学案》,中华书局,2008年。
    杨向奎: 《清儒学案新编》,齐鲁书社,1985年
    支伟成: 《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岳麓书社,1986年。
    钱林辑、王藻编:《文献征存录》,《清代传记丛刊》本,明文书局,1985年。
    阮元等:《国史文苑传稿》,《清代传记丛刊》本,明文书局,1985年。
    阮元等:《儒林集传录存》,《清代传记丛刊》本,明文书局,1985年。
    李集撰,李富孙、李遇春续:《鹤征前录》,《清代传记丛刊》本,明文书局,1985年。
    永瑢等纂: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997年。
    柯绍吝等纂: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993年。
    黄震: 《黄氏日钞》,元刻本。
    王若虚: 《滹南遗老集》, 《四部丛刊》景旧钞本。
    王守仁: 《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刘蕺山: 《刘宗周全集》吴光主编,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
    黄宗羲: 《黄宗羲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顾炎武撰;华枕之点校: 《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
    陈确: 《陈确集》,中华书局,1979年
    施闰章: 《学余堂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朱彝尊: 《曝书亭集》, 《四部丛刊》景清康熙本。
    邵廷采: 《思复堂文集》(祝鸿杰点校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
    李塨: 《恕谷后集》 (冯辰点校本) 《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
    王源:《居业堂文集》,道光十一年读雪山房刻本。
    章大来: 《后甲集》,康熙丁酉《式训堂丛书》本。
    李光地: 《榕村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冯景: 《解舂集文钞》, 《续修四库全书》本。
    全祖望:朱铸禹汇校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钱大昕: 《潜研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戴震: 《戴震全书》,黄山书社,1994年。
    阮元: 《研经室二集》卷七,中华书局,2006年。
    陶元藻: 《全浙诗话》,嘉庆元年刻本。
    阮元、杨秉初等辑: 《两浙輶轩录》,嘉庆刊本。
    潘衍桐辑: 《两浙輶轩录补遗》,清光绪十七年浙江书局刻本。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由云龙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焦循: 《雕菰集》,道光岭南节署刻本。
    凌廷堪著;王文锦点校: 《校礼堂文集》,中华书局,1998年。
    王士禛著,靳斯仁点校:《池北偶谈》,中华书局,1982年。
    秦瀛: 《己未词科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张若霭:《读书辑略》,乾隆钞本。
    冯溥:《佳山堂诗集》,康熙刻本。
    赵翼:《陔余丛考》,商务印书馆,1957年。
    陈康祺:《郎潜纪闻》,中华书局,1984年。
    阮葵生:《茶余客话》,中华书局,1985年。
    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词话丛编本,1934年。
    沈德潜: 《清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袁行云:《清人别集叙录》,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
    周中孚:《郑堂读书记》,中华书局,1993年。
    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2003年。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
    章太炎著;徐复注:《訄书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刘师培:《近代汉学变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
    钱穆: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
    郑吉雄: 《清儒名著述评》,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
    詹海云: 《清初学术论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张丽珠:《清代新义理学》,台北里仁书局,2003年
    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84年。
    陈祖武:《清初学术思辨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陈来: 《朱子哲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吴震: 《阳明后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何耿镛: 《经学简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
    董洪利: 《孟子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姜文辉: 《走出理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李纪祥: 《明末清初儒学之发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刘虹: 《中国选士制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陈鼓应: 《明清实学简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
    余敦康: 《中国哲学论集》,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
    余英时: 《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卷五,人民出版社,1957年。
    王茂(等): 《清代哲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
    王俊义: 《清代学术探研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朱维铮校注: 《梁启起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
    朱维铮: 《走出中世纪》(增订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朱维铮: 《利玛窦中文著译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朱维铮: 《音调未定的传统》,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
    朱维铮: 《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徐复观: 《徐复观思想史论集》,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
    张舜徽: 《清人笔记条辨》中华书局,1986年
    陆宝千:《清代思想史》,台湾广文书局,1983年。
    龚书铎: 《清代理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
    姜亮夫编:《历代名人年里碑传综表》,《姜亮夫全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胡楚生: 《清代学术史研究》,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
    赵利栋辑校:《王国维学术随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
    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6年。
    汪学群;武才‘娃: 《清代思想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谢国桢:《明末清初的学风》,人民出版社,1982年。
    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中华书局,1982年。
    罗宗强: 《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
    左东岭: 《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冯天瑜《明清文化史散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年。
    麦仲贵:《明清儒学家著述生卒年表》,台湾学生书局,1977年。
    高翔:《康雍乾三帝统治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
    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
    [美]艾尔曼撰;赵刚译:《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美]恒慕义: 《清代名人传略》,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高彦颐著、李志生译:《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江庆柏编著:《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钱实甫编:《清代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80年。
    杨廷福、杨同甫编:《清人室名别号字号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陈祖武:《清初名儒年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
    清史编委会编:《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八卷,中华书局,1995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朱保炯等编: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赵伯雄: 《春秋学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
    洪湛侯《诗经学史》,中华书局,2002年。
    吴通福:《晚出<古文尚书>公案与清代学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张民权: 《清代前期古音学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
    虞云国,周育民: 《中国文化史年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蒋星煜:《西厢记的文献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顾呜塘: 《<儒林外史>与江南士绅生活》,商务印书馆,2005年
    管敏义主编: 《浙东学术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吕妙芬: 《阳明学士人社群:历史、思想与实践》,新星出版社,2006年。
    朱维铮:《清学史:学者与思想家》,光明日报1999年3月26日。
    余英时: 《清代学术思想史重要观念通释》,史学评论第5期(1983年月1月)页1998。
    黄爱平: 《毛奇龄与明末清初的学术》, 《清史研究》1996年第4期。
    龚杰:《张载的四书学》,西北大学学报,1994第3期
    雷庆:《清代著名学人毛奇龄》,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90第3期。
    林庆彰:《毛奇龄、李塨与清初的经书辨伪活动》,载《第二届清代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国立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所编,1992年月5月; 《清代学术论丛》第1辑页337-352,文史哲出版社,2001; 《清代经学研究论集》页1-36,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2年8月。
    陈德述: 《试论毛奇龄的反宋学思想》,社会科学辑刊,1987年5月。
    陈德述: 《试论毛奇龄的经学思想》,社会科学研究,1987年4月。
    陈德述: 《毛奇龄思想初探》, 《儒学文化论》 (巴蜀书社,1995年1月);该文后更名为《毛奇龄实学思想初探》,载于《儒学文化新论》(巴蜀书社,2005年10月)
    郑吉雄: 《全祖望论毛奇龄》,台大中文学报第七期,1995年4月。
    成复旺: 《返回经典,走向实学——略论明清之际学术思想的转变》,载《第四届清代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国立中山大学中文学系,1995年11月。
    康义勇: 《毛奇龄对朱子<论语集注>的评价》,载《第四届清代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国立中山大学中文学系,1995年11月; 《清代学术论丛》第1辑(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
    章权才: 《宋代退五经尊四书的过程与本质》,学术研究,1996年2期。
    陈逢源: 《毛奇龄经学论著及其学思历程》,东吴中文学报第六期,2000年5月。
    陈逢源: 《毛奇龄<四书>学中的义理内涵》,中华学苑第55期, (2001年2月)
    陈居渊: 《毛奇龄与乾嘉经学典范的重塑》,浙江学刊,2002第3期。
    张寿安: 《毛奇龄论“传位法”》, 《十八世纪礼学考证的思想活力-礼教论争
    与礼序重省》,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12月)
    张寿安: 《毛奇龄论“成妇重于成妻”》, 《十八世纪礼学考证的思想活力-礼
    教论争与礼序重省》,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12月)
    郑万耕: 《毛奇龄对河图洛书的驳斥》,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4期。
    傅璇琮: 《毛奇龄合集序》,书目季刊第36卷4期(2003年3月)
    魏千钧: 《《毛奇龄<古文尚书冤词>研究》,中国文学研究第18期。
    侯美珍: 《毛奇龄<季跪小品制文引>析论-兼谈“稗官野乘,悉为制义新编”
    的意涵》,台大中文学报第21期(2004年12月)
    闫宝明: 《毛奇龄<古文尚书冤词>探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第6期。
    张贺: 《毛奇龄<大学知本图说>探析》,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第4期。
    唐明贵: 《毛奇龄<论语稽求篇>研探》,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6第2期。
    杨君励: 《<论语稽求篇>》读后》,孔孟月刊第3卷第4期(1964年4月)
    薛立芳: 《毛奇龄<白鹭洲主客说诗>探微》,鲁东大学学报,2008年3月。
    张贺: 《略论毛奇龄的史学精神与治史之风》,温州大学学报,2007年11月。
    朱修春: 《论清初四书学中的经世思想》,清史研究,2005第1期。
    林国标: 《清初理学的重建及其意义》,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4年3月。
    涂耀威、周国林: 《清代<大学>研究的新趋向》,湖北大学学报,2009年5月。
    杜明德:《<毛奇龄婚礼学研究)摘要》,高雄师大学报第10期(1999年4月)。
    [韩国]金弼洙:《毛奇龄<仲氏易>的推移法研究》,国际儒学研究第7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6月)
    嵇文甫: 《漫谈毛西河》,学术月刊,1963年第3期。
    林久贵: 《<四库全书>收录个人著述最多的人——毛奇龄》,文史知识,1997年7月。
    丁鼎: 《试论毛奇龄的经学思想和学术地位》,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三辑。
    段润秀: 《毛奇龄与(明史)修纂新探》,红河学院学报,2009年2月。
    吴伯曜: 《阳明心学对晚明四书学的影响》,湖南大学学报,2006第2期。
    蒋寅: 《清初钱塘诗人和毛奇龄的诗学倾向》,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陈逢源:《毛西河及其<春秋>学之研究》,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1年6月。
    陈逢源:《毛西河及其<四书>学研究》,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6年5月。
    杜明德:《毛西河及其<周礼>学研究》,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94年6月。
    杜明德:《毛西河及其昏礼、丧礼学研究》,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论文,1998年6月。
    张晓生:《郝敬及其<四书)学研究》,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2年12月。
    张敏容:《毛奇龄<易>学研究》,台北市立师范学院应用语言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年7月。
    萧雅俐:《毛奇龄<仲氏易>研究》,淡江大学中国文学学系硕士论文,2006年6月。
    康全诚:《清代<易>学八家研究》,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3年6月。
    吕兆欢: 《毛奇龄韻学研究》,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5年6月。
    赖芳晖: 《毛奇龄<四书改错>研究》,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5年4月。
    薛立芳: 《毛奇龄诗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6月。
    张贺: 《毛奇龄学术简论》,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4月。
    戴文梅: 《毛奇龄及其词作研究》,西南大学中文系硕士论文,2007年4月。
    俞师: 《毛奇龄(蛮司合志)校注》,广西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6月。
    赖玉芹:《博学鸿儒与清初学术的转变》,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4月。
    林存阳: 《清初三礼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2000年6月。
    周春健: 《元代四书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6月。
    陆建猷: 《四书集注与南宋四书学》,西北大学博士论文,1999年6月。
    朱修春: 《四书学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6月。
    柳宏: 《清代<论语)诠释史论》,扬州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6月。
    朱华忠: 《清代(论语>简论》,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5月。
    赵庆伟: 《清代孟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5月。
    本田成之: 《中国经学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今关寿磨:《宋元明清儒学年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沟口熊三: 《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中华书局,1997。
    佐野公治:《四书学史の研究》,东京:创文社,1988年2月。
    大槻信良:《四书集注章句典据考》,台湾学生书局,1976年4月。
    佐野公治:《明代四书解释书の基础的检讨(1、2),《爱知县立大学文学部论集》第26号,1977年
    佐野公治:《晚明四书解にぉける四书评の位置》,《日本中国学会报》第29集,1977年10月。
    曹先锟:《日本人对论、孟、学、庸的研究》,《学粹》1卷3期,1959(4)。
    大江文城:《本邦四书训点并に注解の史的研究》,《关书院》,1935年10月。
    荒木见悟:《驳吕留良四书讲义をめぐる若干の问题》,《哲学年报》第34辑,1975年3月。
    金原泰介:《毛奇龄<论语稽求篇>に关する-考察》,《中国哲学》第21号(1992年10月)页43-59。
    小岛毅:《婚礼庙见考-毛奇龄にる<家礼>批判》,《中国の伝统社会と家族
    -柳田节子先生古稀记念》,(东京:汲古书院,1993年5月),页311-328。
    金原泰介撰、林庆彰译:《毛奇龄<论语稽求篇>-清初的<集注>批判》,《论语思想史》第三部(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2月)页457-476(原文载于1994)。
    佐佐木爱:《毛奇龄の思想遍历-明末の学风と清初期经学》,《东洋史研究》第56卷第2号(1997年9月),页1-4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