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一部以“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为表述方式的经典,《庄子》在历史上存在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是,在这些争论性的解释背后,又存在某些趋同现象,《人间世》就是能说明这个问题的一篇典型文本,从而在《庄子》全书中显得别具一格。
     《人间世》由七个故事组成,这些故事的主旨分别为:内养,安命,诚言,慎行,藏拙。进而,《人间世》的主题就可以概括为:人世艰险,但在内修“心斋”之术的基础上,外修诚言、慎行、藏拙工夫,可以达到内圣外王之境,既可应时用世,又可全身自保。其中,颜回适卫这个故事在全篇当中有着特别的意义,它主要解决了处世的内养工夫和意义问题,具体说来,它包含这样几个层面:第一,处世问题的内因,即“德”不稳固的根源在哪里;第二,处世的方法论应该是怎样的;第三,处世的意义是什么。
     历史上很早就存在庄子出自儒门的说法,《人间世》为深入理解庄子与儒学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窗口。从形而下的层面看,《人间世》的儒学色彩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对于父君伦理的恒常性的肯定,甚至可能是“三纲五常”的先声;第二,对于“安命”、“致命”的肯定;第三,诚言、慎行的思想;第四,藏拙的观念。从形而上的层面看,“心斋”修成以后的境界与《中庸》描述的“至诚”境界存在许多共同之处,同时,《人间世》亦体现了庄子“外化而内不化”、“命物之化而守其宗”的理念,这种理念和《易传》“太极——阴阳”的三极构造是相同的。
     撇开巨大的成就不说,单从“问题”的一面来看,《人间世》的注疏传统表现出了两个特点:一是过于因袭解释经典;二是偏重语义忽视结构。二十世纪以来,随着西学范式的导入,学术界对《人间世》单篇研究兴趣不大,往往是通过采取整部著作中分配一定的空间(如某个章节或段落)的形式,在继承传统注疏的基础上展开多元化解读。《人间世》解释史的这些特点,有助于说明对以往经典解释方法加以反省的必要性。
Imputed words make up nine tenths of it; quoted words make up seven tenths of it; absurd words come forth day after day; harmonizing things in the Heavenly Equality. This style of Chuang Tzu has brought for itself various interpretations. Meanwhile, some phenomenon of repetitions lies behind these differences. The Human World provides us a good case in point, and thus marks itself in the total work.
     The Human World consists of seven stories, the specific themes of which are internal training, being content with destiny, speaking the truth, acting cautiously and hiding competence. The theme of the whole text can thus be summed up like this: the human world is hard and dangerous, but one can learn to speak the truth, act cautiously and hide competence on the base of internal training known as mental fast; by doing so, he will attain to perfection and do very well both in timely helping the society and in protecting himself. Among seven stories, Yen Huei going to the State of Wei is significant because of its solution to internal training and significance of conducting oneself in society. This solution, specifically, consists of three aspects: firstly, the internal cause of troubles in associating with people, i.e. the root cause of virtue frangibility; secondly, the methodology of conducting oneself in society; thirdly, the significance of associating with people.
     There has long ago been the idea that Chuang Tzu was a Confucian. The Human World opens a window through which we can further scrutiniz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huang Tzu and Confucian. Physically speaking, the trend of The Human World towards Confucian lies in: the affirmation of immutability of ethical responsibility for Father and Monarch (perhaps the early expression of“the three cardinal guides and the five constant virtues”); the affirmation of being content with destiny and trying hard to perform duty honestly; the idea of speaking the truth, acting cautiously and hiding competence. Metaphysically speaking, the state of mental fast is very similar to that of Zhi Cheng described in Zhong Yong, and The Human World embodies the idea of external convergence along with internal independence, and the idea of controll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ings while preserving the source intact, and such ideas are concordant with the third-grade-structure of“Tai Chi-Yin and Yang”in Yizhuan.
     Apart from great achievements, there are two problems in the tradition of notes and commentaries of The Human World: the excessive inheritance of hermeneutic classics, and the particular stress on semantic considerations while ignoring to some extent the structure of the whole text. Since the 20th century,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Paradigm, academia shows little interest in the single text of The Human World, and, in most cases, in the form of allotting to it certain room, for example, a chapter or even a paragraph, in the whole book, takes pluralist interpretation based on the inheritance of the tradition of notes and commentaries. Such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ermeneutic history of The Human World will help to explain the necessity of the reflection of the past hermeneutic method.
引文
1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八“科场禁约”条,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杂考之属。
    1《天界觉浪盛禅师全录卷之三十》,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电子佛典,2009年。
    
    1叶国庆:《庄子研究》,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第22-23页。
    2学界对《人间世》向来兴趣不大,叶国庆和冯友兰以之为伪,只不过是20世纪西学研究范式所带来的一种极端情形,本文第六章会有论及。
    3陈少明:《〈齐物论〉及其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页。
    4关锋:《关于〈人间世〉非庄子所作说》,《庄子内篇译解和批判》,中华书局,1961年,第317-318页。
    1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3-20页。
    2朱锋:《〈庄子〉真伪的考论与思想系统的划分》,《北方论丛》,1996年第6期,第35-38页。
    1胡朴安:《庄子章义》,安吴胡氏朴学斋刊印,民国三十二年,第33页。
    
    1曹础基:《庄子浅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00年第2版,第284页。
    2胡朴安:《庄子章义》,第36页。
    3转引自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卷七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道家类。
    1张涅:《庄子解读——流变开放的思想形式》,第176页,齐鲁书社,2003年。
    2曹础基、黄兰发点校,郭象注、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中华书局,1998年,第75页。下引郭象注成玄英疏皆引自此书。此外,本文在引用这类已加标点的古籍的时候,可能会对原标点略作改动,特作说明。
    
    1方勇:《庄子学史》(第一册),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96页。
    2林希逸:《庄子口义》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道家类。
    3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卷二,明万历六年刊本。
    1释德清:《庄子内篇注》卷三,《乾隆大藏经》第1636部,第156册,中国书店,2008年,影印本。
    2王雱:《南华真经新传》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道家类。
    1王夫之:《庄子解》,中华书局,1964年,第34页。
    2王先谦:《庄子集解》卷一,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二年,第20页。
    3方勇:《庄子学史》(第三册),第200页。
    1胡文英:《庄子独见》,乾隆十七年刻本。
    2吴世尚:《庄子解》卷二,《中华续道藏》初辑,第14册,新文丰出版公司,中华民国八十八年。
    1朱得之:《庄子通义》卷二,嘉靖四十四年朱氏浩然斋刊本。
    2藏云山房主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南华经大义解悬参注》历引郭象、陆德明、褚伯秀、刘辰翁、何孟春、陆西星、陈治安、查伊璜、林云铭、蒋金式等家之说,至清雍正八年进士徐廷槐之说而止,则藏云山房主人当系乾隆间人。说见方勇:《庄子学史》(第三册),第32页。
    3藏云山房主人:《南华经大义解悬参注》卷二,见严灵峰编《无求备斋庄子集成初编》第15册,艺文印书馆,中华民国六十一年。
    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7页。
    1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中华书局,1987年,第72页。
    
    1钟泰:《庄子发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4-75页。
    2关锋:《庄子内篇译解和批判》,第184页。
    3参见张涅:《庄子解读——流变开放的思想形式》,第178-181页。
    
    1吴伯与:《南华经因然》卷一,《中华续道藏》初辑,第12册。
    2参见李贽:《庄子解》,《李贽文集》(第七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51页。
    1宣颖:《南华经解》,《中华续道藏》初辑,第15册。
    
    1陈撄宁:《南华内外篇分章标旨》,易莲精舍,http://www.xici.net/b193144/d28613411.htm。
    2陆钦:《庄子通义》,转引自张涅:《庄子解读——流变开放的思想形式》,第179页。
    
    1王先谦:《庄子集解》。下同。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第109页。
    
    1钟泰:《庄子发微》,第78页。
    2胡吉宣:《玉篇校释》(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版,第2618页。
    3章太炎:《庄子解故》,浙江图书馆校刊,1917年。
    1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下同。
    1李梦生:《左传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新1版,第529页。
    
    1《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第890页。
    2指尧禹二圣人。——引者注。
    3《庄子发微》,第81页。
    1《南华真经注疏》,第79-80页。
    2沈一贯:《庄子通》卷二,《中华续道藏》初辑,第12册,新文丰出版公司,中华民国八十八年。下同。
    1《南华真经注疏》,第81页。
    
    1胡吉宣:《玉篇校释》(第二册),第1827-1828页。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二),中华书局,1990年第2版,第888页。
    1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第78页。
    
    1《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第582页。
    2参见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汉书》(第三册),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4年,第2095页。
    3《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第78页。
    1《南华真经注疏》,第82页。
    1《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第79-81页。
    1杨文会:《南华经发隐》,《杨仁山全集》,黄山书社,2000年,第301页。
    1《庄子发微》,第84-85页。
    2《金刚经》:“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陀洹是小乘四果的初果。
    3《楞严经》卷三:“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今既于外界声尘无所感知,则动静二相复归寂灭。
    1《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第840页。
    
    1《尚书注疏》卷十,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
    2房玄龄注《管子》卷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法家类。
    3卫湜:《礼记集说》卷九十,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
    1《南华真经注疏》,第88-89页。
    
    1此处转引自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卷九。
    2李贽:《庄子解》,第57页。
    3转引自方以智:《药地炮庄》,《藏外道书》第2册,第705页,巴蜀书社,1992年。
    4钟泰:《庄子发微》,第96页。
    1曹福敬:《论文王卦位的形成及其与〈易经〉的关系》,《周易研究》2005年第1期,第30-39页。
    
    1曹础基:《庄子浅注》(修订本),第69页。
    2陈鼓应:《庄子浅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46页。
    3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序》,《陈寅恪集·诗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12页。
    
    1陈立:《白虎通疏证》(下册),中华书局,1994年,第373-374页。
    2释德清:《庄子内篇注》。
    1江熙:《论语集解》,见程树德:《论语集释》(一),中华书局,1990年,第31页。
    
    1郎擎霄:《庄子学案》,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三年,第116-117页。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371页。
    1见杨儒宾:《儒门内的庄子》,载刘笑敢主编《中国哲学与文化》(第四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钱穆:《中庸新义》,见氏著《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二)》,东大图书公司,中华民国六十六年,第283页。
    1《庄子发微》,第86页。
    2《南华真经注疏》,第84页。
    3刘辰翁:《庄子南华真经点校》,《中华续道藏》初辑,第11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
    1朱荃宰:《文通》卷三十,中国基本古籍库(电子版),黄山书社,2006年。
    1陈寅恪:《俞曲园先生病中呓语跋》,《寒柳堂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164-165页。
    1杨儒宾:《儒门内的庄子》,载刘笑敢主编《中国哲学与文化》(第四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叶国庆:《庄子研究》,第22-23页。
    
    1刘小枫:《诗化哲学》,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69页。
    2施勒格尔:《文学史讲演》,见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326页。
    3陈少明:《通往想象的世界——读〈庄子〉》,见《经典世界中的人、事、物》,第256-257页。
    1陈少明:《〈齐物论〉及其影响》,第198页。
    1《四书章句集注》,第180页。
    2杨儒宾:《儒门内的庄子》。
    3刘师培:《攘书》,李妙根编选:《国粹与西化——刘师培文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105页。
    4章太炎:《与人论国学书》,《章太炎全集》(第四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54页。
    5章太炎:《国学讲演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12页。
    
    1钟泰:《庄子发微·序》,第2-3页。
    2钱穆:《庄老的宇宙论》,《庄老通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133-134页。
    3钱穆:《庄老的宇宙论》,第137页。
    4郭沫若:《庄子的批判》,见氏著:《十批判书》,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201页。
    
    1郭沫若:《庄子的批判》,第195-196页。
    2郭沫若:《庄子的批判》,第197页。
    1陈来:《儒服·儒行·儒辩——先秦文献中“儒”的刻画与论说》,《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2期,第239-247页。
    
    1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一“序录”,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五经总义类。
    2方勇:《庄子学史》(第一册),第400-401页。
    3陈少明:《〈齐物论〉及其影响》,第202-208页。
    
    1在王阳明为“情”从“理”的阴影下挣得立足之地,王艮、李贽肯定“情”的合理性之后,刘宗周、黄宗羲直面性情之辩,从哲学上论证了情即是性,性即是情。性情合一的论点从理论上肯定了情的地位,并因性善而肯定了情善,这无疑冲击了“性体情用”、“性善情恶”的传统观念。参见欧阳询、向知燕:《情本主义:明清之际的中国式启蒙》,《怀化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第36-38页。
    2丁琼:《明清言情小说中的“情”“欲”观嬗变与士文化的发展态势》,《世界文学评论》2008年第2期,第205页。
    3李贽:《焚书·续焚书》,岳麓书社,1990年,第132页。
    1李贽:《庄子解》,第53页。
    1陈少明:《知识谱系的转换——中国哲学史研究范例论析》,见《等待刺猬》,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第82页。
    2陈少明:《论比较哲学——从现代中国学术的经验看》,见《等待刺猬》,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第39页。
    1《四书章句集注》,第3页。
    2《四书章句集注》,第17页。
    1杜维明:《论儒学的宗教性——对〈中庸〉的现代诠释》,见郭齐勇、郑文龙编:《杜维明文集》(第三卷),武汉出版社,2002年,第362页。
    2李宝红、康庆:《二十世纪中国庄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22页。
    
    1叶国庆:《庄子研究》,第22-23页。
    2冯友兰:《再论庄子》,见《哲学研究》编辑部编《庄子哲学讨论集》,中华书局,1962年,第134页。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34-435页。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第106页。
    2陈鼓应:《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52页。
    3王博:《庄子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5页。
    4王博:《庄子哲学》,第30页。
    5王博:《庄子哲学》,第39-40页。
    1刘坤生:《〈庄子〉九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83页。
    2刘师培:《〈中国民约精义〉按语》,《国粹与西化——刘师培文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22页。
    3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一),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69页。
    1陈少明:《〈齐物论〉及其影响》,第229-230页。
    
    1严复:《救亡决论》,《严复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6年,第49页。
    2李宗桂:《从儒学的特质看中国哲学的拓展》,《光明日报》2008年4月7日第12版。
    3郭齐勇:《“中国哲学”及其自主性》,《文史哲》2005年第3期,第15页。
    4陈少明:《中国哲学史研究与中国哲学创作》,见《经典世界中的人、事、物》,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第1-15页。
    
    1杜维明:《从“体知”看人的尊严(提纲)》,《杜维明文集》(第五卷),第363页。
    2杜维明:《儒家“体知”传统的现代诠释》,《杜维明文集》(第五卷),第366页。
    1杜维明:《儒家“体知”传统的现代诠释》,《杜维明文集》(第五卷),第372-376页。
    2陈少明:《经典世界中的人、事、物——一种哲学性思考》,见《经典世界中的人、事、物》,第26-44页。
    藏云山房主人:《南华经大义解悬参注》,《无求备斋庄子集成初编》,第15册,台北:艺文印书馆,1972年
    曹础基、黄兰发点校,郭象注、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陈立:《白虎通疏证》(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程树德:《论语集释》(一),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文渊阁四库全书(光盘版)子部,道家类,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房玄龄:《管子注》,文渊阁四库全书(光盘版)子部法家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方以智:《药地炮庄》,《藏外道书》第2册,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
    顾炎武:《日知录》,文渊阁四库全书(光盘版)子部,杂家类,杂考之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胡文英:《庄子独见》,乾隆十七年刻本
    焦竑:《庄子翼》,南京:上元蒋氏慎修书屋铅印本,约1917年
    觉浪道盛:《天界觉浪盛禅师全录卷之三十》,《CBETA电子佛典》,台北: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009年
    《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
    孔安国、陆德明、孔颖达:《尚书注疏》,文渊阁四库全书(光盘版)经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李贽:《焚书·续焚书》,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
    李贽:《庄子解》,《李贽文集》(第七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俍亭净挺:《漆园指通》,《CBETA电子佛典》,台北: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009年
    林希逸:《庄子口义》,文渊阁四库全书(光盘版)子部,道家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林云铭:《庄子因》,康熙二十七年刻本
    刘辰翁:《庄子南华真经点校》,《中华续道藏》初辑,第11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
    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光绪二十三年晚香堂刻本
    陆德明:《经典释文》,文渊阁四库全书(光盘版)经部,五经总义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明万历六年刊本
    阮元:《四库未收书目提要》,扫叶山房石印,1925年
    沈一贯:《庄子通》,《中华续道藏》初辑,第12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
    释德清:《憨山老人梦游集》,《CBETA电子佛典》,台北: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2009年
    释德清:《庄子内篇注》,《乾隆大藏经》第1636部,第156册,北京:中国书店,2008年,影印本
    苏轼:《东坡全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光盘版)集部,别集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王安石:《临川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光盘版)集部,别集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王雱:《南华真经新传》,文渊阁四库全书(光盘版)子部,道家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王夫之:《庄子解》,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
    王先谦:《庄子集解》,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
    卫湜:《礼记集说》,文渊阁四库全书(光盘版)经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吴伯与:《南华经因然》,《中华续道藏》初辑,第12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
    吴世尚:《庄子解》,《中华续道藏》初辑,第14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
    宣颖:《南华经解》,《中华续道藏》初辑,第15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朱得之:《庄子通义》,嘉靖四十四年朱氏浩然斋刊本
    朱荃宰:《文通》,中国基本古籍库(电子版),合肥:黄山书社,2006年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曹础基:《庄子浅注》(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2版
    曹福敬:《论文王卦位的形成及其与〈易经〉的关系》,《周易研究》2005年第1期
    陈鼓应:《老庄新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陈鼓应:《庄子浅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陈来:《儒服·儒行·儒辩——先秦文献中“儒”的刻画与论说》,《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2期
    陈少明:《〈齐物论〉及其影响》,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陈少明:《经典世界中的人、事、物》,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陈少明:《等待刺猬》,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
    陈寅恪:《寒柳堂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陈寅恪:《诗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陈撄宁:《南华内外篇分章标旨》,易莲精舍,http://www.xici.net/b193144/d28613411.htm,2009年
    崔大华:《庄子歧解》,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
    丁琼:《明清言情小说中的“情”“欲”观嬗变与士文化的发展态势》,《世界文学评论》2008年第2期
    杜维明:《杜维明文集》(第三、五卷),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年
    方勇:《庄子学史》(全三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冯友兰:《再论庄子》,《庄子哲学讨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关锋:《庄子内篇译解和批判》,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郭沫若:《十批判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郭齐勇:《“中国哲学”及其自主性》,《文史哲》2005年第3期
    胡吉宣:《玉篇校释》(第二、三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胡朴安:《庄子章义》,泾县:安吴胡氏朴学斋,1943年
    蒋锡昌:《庄子哲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郎擎霄:《庄子学案》,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
    李宝红、康庆:《二十世纪中国庄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李梦生:《左传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新1版
    李宗桂:《从儒学的特质看中国哲学的拓展》,《光明日报》2008年4月7日第12版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刘坤生:《〈庄子〉九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刘师培:《国粹与西化——刘师培文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刘小枫:《诗化哲学》,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
    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美)爱莲心著、周炽成译:《向往心灵转化的庄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牟宗三:《庄子〈齐物论〉义理演析》,台北: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牟宗三:《〈齐物论〉讲演录》,《鹅湖月刊》2002年第319期-2003年第332期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二)》,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77年
    钱穆:《庄老通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钱穆:《庄子纂笺》,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5年
    阮毓崧:《庄子集注》,台北:广文书局,1972年
    王博:《庄子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王景琳:《〈庄子〉内篇孔、颜形象考论——兼谈〈庄子〉的成书时间》,《孔子研究》,1991年第3期
    王叔岷:《庄子校诠》,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8年
    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一),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许嘉璐主编:《汉书》(第三册),《二十四史全译》,北京: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4年
    严复:《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版
    杨逢彬:《〈庄子·内篇〉陈注指瑕》,《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2期
    杨儒宾:《儒门内的庄子》,《中国哲学与文化》(第四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杨文会:《南华经发隐》,《杨仁山全集》,合肥:黄山书社,2000年
    叶国庆:《庄子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
    张涅:《庄子解读——流变开放的思想形式》,济南:齐鲁书社,2003年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第四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章太炎:《国学讲演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章太炎:《庄子解故》,杭州:浙江图书馆校刊,1917年
    钟泰:《庄子发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朱锋:《〈庄子〉真伪的考论与思想系统的划分》,《北方论丛》,1996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