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时期《世说新语》传播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作为我国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以其高超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特征,成为历代文人的案头必备之书,在后世广泛传播。本文借鉴现代传播学的理论切入《世说》的传播与接受问题,从传播方式、传播效果等方面进行研究,试图以新的视角,多角度地勾勒出其在元明清时期的传播流布情况及特色。全文共五章。
     第一章论述《世说》的文本传播。文本传播是《世说》整个传播史上最主要的传播形态。本章概述了《世说》自成书后的文本传播轨迹,重点在明清时期。
     第二章论述元明清时期《世说》评点传播。小说评点不仅对读者的阅读起着指导作用,而且对小说的传播和普及起着促进作用。作为我国文学史上首部被评点的小说,《世说》一直受到文人特别是评点家的青睐,本章选取了刘辰翁、刘应登、王世懋、凌濛初、李贽五人的评点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他们评点特色的解读,了解《世说》在后世的评点传播情况及其评点所折射的时代特色。
     第三章论述元明清时期《世说》戏曲传播。相对于文本传播,戏曲传播更趋向世俗化,它将《世说》的接受者从文人士大夫扩大到普通的平民,扩展了《世说》的传播范围。本章通过对元明清时期《世说》改编剧的剧目进行系统梳理,从戏曲传播的视角观照《世说》,论述《世说》在元明清时期的戏曲改编传播情况及传播特色,并分别对元明清时期现存《世说》改编剧的题材、改编方式进行总结归纳,得出了元代改编剧具有鲜明的平民化倾向,明清改编剧具有鲜明的文人化倾向这一结论;同时选择了“玉境台”题材、“陶母教子”题材、“昭君出塞”题材在元明两代的改编情况及其所折射的时代特色作个案研究,具体论证元代改编剧与明清改编剧所具有的不同的文化特色。
     第四章论述明清时期“世说体”小说创作。《世说》以其不可抗拒的艺术力量、独特的编撰体例和记述方式,影响了后世的文言小说创作,明清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模仿《世说》而作的“世说体”小说。这些“世说体”小说既是《世说》传播的产物,同时又参与到《世说》传播的进程中来,对《世说》既有模仿和继承,也有创新和发展。本章主要对明清时期“世说体”小说的编撰方式、内容特色、艺术特色及价值进行阐述。
     第五章论述《世说》对明清时期章回小说创作的影响。本章提出了“世说精神”的概念,选取了《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红楼梦》这三部明清时期最著名且流传广泛的章回小说为代表来切入,从《三国演义》对《世说》素材的吸收、“世说精神”对《红楼梦》和《儒林外史》的影响这两个方面来阐述。
Shishuoxinyu (Following shishuo for short) is regarded as the masterpiece among the zhiren novels. With its highly artistic achievement and its unique style, it spreads widely and becomes the necessary book for the literati. The thesis dissertates the issues of the dissemination and reception with the concept and the theory of the modern dissemination, the thesis researches the dissemination ways and the dissemination effects, etc. This thesis draws the outline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dissemination circulation and its characters in the total-new prospect and many angles. The whole thesis includes five chapters.
     Chapter One investigates the text dissemination. The text dissemination is the main disseminative forms of shishuo in the whole dissemination history. The focus of this chapter summarizes the track of the text dissemination after the publication of shishu.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re the main parts.
     Chapter two then will talks about the criticism dissemination of shishuo in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Novelistic criticism can not only guide readers, but also accelerate the speed of the dissemin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novels. As the first novel citicized in the cultural history, shishuo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literati, especially the critics. The criticisms from Liu Zhenweng, Liu Yingdeng, Wang Shimao, Ling Mengchu and Li Zhi these five people are the research objects. By analysing the characters of their criticisms, we can find out the condition of the criticism dissemination in the later generation and the time characters reflected in their criticisms.
     Chapter Three investigates the drama dissemination of shishuo in the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ompared with the text dissemination, drama dissemination tends to more popularizing. The drama dissemination extends its readers from the literati to the common people. And it also extends its dissemination. This chapter will make a clear line through the adapted dramas in the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e analyse shishuo from the view of the drama dissemination and discuss the dissemination condition and characters of the adapted drama.This chapter will make a summary about the themes and the adapted ways of the existent shishuo adapted drama in the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respectively. Finally we draw a conclusion that: the adapted dramas in the Yuan Dynasty have an obvious common-people popularizing tendency, the adapted drama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end more to the literati. The themes of“Jade Mirror Stage”、“Taomujiaozi”、“Zhaojun’s Leaving the Han Border”will be taken to be analyzed in the condition of the recomposition in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and the time characters they reflected. So we can analyze the different cultural characters between the adapted drama in Yuan Dynasty and those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detail.
     Chapter Four analyses the shishu style novels creation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ith its irresistible artistic power, its unique style and its narrative mode, shishuo influences the later-generation classical novel creation. A great deal of novels in the shishuo style appear. These shishuo style novels are not only the products of the dissemination of shishuo, but also take part in the process of the dissemination of shishuo. This section expounds the compilatory mode, content and artistic feature of the shishuo style novel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hapter Five treats the influence of the chapter fiction creation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chapter regards the three most famous popular novels of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Confucian Scholar's Unofficial History, A dream in Red Mansion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s representative, and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the shishuo spirit. we will make a detailed analysis from the instance of the Rome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bsorbing the theme from shishuo, the illustration of the shishuo spirit affecting A dream in Red Mansions and Confucian Scholar's Unofficial History.
引文
①(明)王世贞《世说新语补序》,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页410。注释中引用同一书的,只在第一次引用时标注作者及版本,重复引用时只标注书名。
    ②(明)王世懋《世说新语序》,《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页411。
    ③(明)陆师道《何氏语林序》,《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页409。
    ④(清)刘熙载《艺概·文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⑤(清)王晫《今世说序》,参见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24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页99。
    ⑥(清)丁澎《今世说序》,参见《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245册,页101。
    ⑦(清)毛际可《今世说序》,参见《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245册,页100。
    ⑧(清)钱曾《读书敏求记》,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版。
    ①(宋)刘应登《世说新语序》,参见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以下简称《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页931。
    ②(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下》,中华书局1958年版,页378。
    ③(明)袁褧《世说新语序》,《笺疏》页931。
    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世说新语>与其前后》,《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⑤(明)王思任《世说新语序》,见李鸣选注《王季重小品》,页160。
    ①(宋)汪藻《世说叙录·考异》,参见1999年中华书局影印本《世说新语》,页597。本章所引《世说叙录》均出自此书,不再标注。
    ②今本《世说·尤悔4》还保留了史敬胤的一条注文,驳正原文之误,参见《笺疏》,页898。
    ③(清)叶德辉《世说新语注引书目·自序》,载于王先谦思贤讲舍本《世说新语》,196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①《中国小说史略·<世说新语>与其前后》。
    ②(宋)高似孙《纬略》,参见《笺疏》,页933。
    ③以上胡应麟语均出自《少室山房笔丛》。
    ④(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世说新语提要》,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⑤张舜徽《广校讎略·附释例三种·世说新语注释例》,中华书局1963年版。
    
    ①《世说叙录》所记就有四十一门、三十九门、三十八门以及十卷本、八卷本、六卷本和三卷本。
    ②1999年中华书局影印本《世说新语》,后附唐写本《世说新书》残卷全文。
    ①[日]神田醇《唐写本世说新书跋》,参见1999年中华书局影印本《世说新语》,页958。
    
    ①以上所引见1999年中华书局影印本《世说新语》,页591-595。
    ②殷韵初《重印世说新语序》,参见1999年中华书局影宋本《世说新语》卷首,页2。
    ①《世说叙录》原为三卷,今存《考异》、《人名谱》各一卷,缺《书名》一卷。
    ②(宋)董弅《世说新语跋》,载于《笺疏》页933。
    ③(宋)陆游《世说新语跋》,载于《笺疏》页934。
    ④(清)钱曾《读书敏求记》,子部杂家类“《世说新语》三卷”条,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版。
    ⑤(明)杨慎《世说旧注序》,《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页266。
    ⑥由云龙辑,李慈铭著《越缦堂读书记》,上海书店2000年版,页849。
    ⑦(宋)刘应登《世说新语序》,《笺疏》页931。
    ①《世说新语·规箴26》条后余嘉锡笺疏曰:“《晋书·王珣传》云:‘恭起兵,国宝将杀珣等,仅而得免。语在国宝传。’及考国宝传,亦仅云:‘反,问计于珣,珣劝国宝放兵权以迎恭。国宝信之。语在珣传。’竟不知珣所说者为何等语,惟《通鉴》卷一百九有之,疑即本之孝标注所引国宝别传,而今本竟为晏元献辈奋笔删去。又车胤与珣同时劝国宝事,见国宝传。乃改劝之为争之,不知向谁争之,所争者又何事也。以此推之,全书中之遗文佚事,因其删改而失真者多矣。乃知刻书而书亡,在两宋已如此,不得专罪明人也。篇末所引史记,刊削太甚。不见狱吏之所以为贵,亦失古人引书之意。总之,谬妄而已矣。”
    ②刘辰翁、刘应登评点本具体刊刻情况、内容及特色分别见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节。
    ③(明)曹征庸《清言序》,参见《续修四库全书》子部1268册,页338。
    ④(明)袁褧《刻世说新语序》,载于《笺疏》页932。
    
    ①(清)孙毓修《世说新语跋》,《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页268-269。
    ②《世说补》的详细介绍请参见附录五。
    ③(明)凌濛初《世说新语鼓吹序》,参见上篗际楣莶亍妒浪敌掠锕拇怠贰?
    ④《世说新语鼓吹》的内容详见第二章第四节。
    ⑤(清)周心如《世说新语识语》,《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页269。
    ①(清)王先谦《校勘小识补》,载于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世说新语》卷后。
    
    
    ①(明)张竹坡著,王汝梅点校,《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竹坡闲话》,齐鲁书社1987年版。
    ②(清)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读法》,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①(清)况周颐著;王幼安校订《蕙风词话》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页52。
    
    ①见台湾成文出版公司《中国方志丛书》1989年影印本,第782号,第1503页。
    ②(宋)刘应登《世说新语序》,参见余嘉锡《笺疏》,页931。
    ①(明)王世懋《世说新语序》,参见《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页411。
    
    ①(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五,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②(明)徐渭《十白赋·鹦鹉》,《徐渭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页48。
    ①(清)魏谦生《花帘词序》,参见邓红梅撰《吴藻词注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②(清)吴载功《花帘词跋》,参见《吴藻词注评》。
    ①(清)尤侗《西堂杂俎二集》卷二《叶九来乐府序》,台北河洛图书出版社1978年版。
    ①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岳麓书社1999年版。
    
    ①(宋)张端义《贵耳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②(宋)谢枋得《叠山集》卷二《送方伯载归三山序》,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③(明)宋濂等撰《元史·选举志》,中华书局1976年版。
    ④(宋)郑思肖著;陈福康校点《郑思肖集·心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⑤王国维《王国维戏曲论文集·录曲余谈》,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页225。
    ①(元)关汉卿《不伏老》,参见王起主编《元明清散曲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页27。
    ②(明)贾仲明《录鬼簿续编》,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版,本论文所引贾仲明语均出自此书,以后不再标注。
    ③(元)杜仁杰《庄家不识勾栏》,参见《元明清散曲选》,页8。
    ①(元)夏庭芝《青楼集》,参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二集。
    
    ①(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三七《词曲》,中华书局1959年版,页337。
    ②(明)顾起元编,《客座赘语》卷九“礼制”条,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③《王国维戏曲论文集·录曲余谈》,页225。
    ④(明)何良俊《曲论》,参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集。
    ⑤(明)臧晋叔《元曲选·序》,中华书局1989年版。
    ⑥(清)李渔《闲情偶寄》,参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七集。
    
    ①(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②(明)王骥德《曲律·杂论》,参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集。
    
    ①(明)程羽文《盛明杂剧序》,参见吴毓华编《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
    ②(清)吴伟业《北词广正谱序》,参见《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
    
    ①本章所引《洛水悲》曲文,参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764册。
    ②参见隋树森编《元曲选外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本文所引《晋陶母剪发待宾》曲文均出自此书。
    ①(清)严廷中《秋声谱·自序》,参见蔡毅编《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齐鲁书社1989年版。
    
    ①(东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页297。
    ②(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页2941。
    ①(元)马致远《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本节所引《汉宫秋》原文均出自今人顾学颉选注《元人杂剧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①《太和正音谱》,引自《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页16.
    ①郑振铎《中国文学史》,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页791。
    ①《晋陶母剪发待宾》,本节所引此剧原文均出自王季烈校订《孤本元明杂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版。
    ①毛晋辑《六十种曲·运甓记》,中华书局1958年版。
    ①《玉镜台记》,本节所引《玉镜台记》原文均出自《六十种曲》,中华书局1958年版。
    ①《温太真玉镜台》,本节所引《温太真玉镜台》原文均出自马欣来辑校《关汉卿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①《世说新语笺疏》,页922。
    ②《世说新语笺疏》,页921。
    ③(元)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页16。
    ④《西厢记》,页121。
    ①(明)毛晋辑《六十种曲·怀香记》,中华书局1958年版。本节所引《怀香记》原文均出于此书,不再标注。
    ①王季思主编《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娇红记》,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页351。
    ①(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①(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版,页403。
    ①(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本文所引《三国演义》原文均出自此书。
    ①(清)程晋芳《寄怀严东有》,参见朱一玄,刘毓忱编,《儒林外史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页129。
    ②(清)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吴敬梓诗文集·<春兴>八首之五》,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页20。
    ③(清)吴敬梓《移家赋》,参见《儒林外史资料汇编》,页121。
    ④(清)吴敬梓《买陂塘》,参见《儒林外史资料汇编》,页124。
    ⑤(清)吴敬梓《减字木兰花·庚戌除夕客中》,参见《儒林外史资料汇编》,页123。
    ⑥(清)敦诚《赠曹芹圃》,参见朱一玄编,《红楼梦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页19。
    ⑦(清)敦诚《挽曹雪芹》,参见《红楼梦资料汇编》,页20。
    ⑧《晋书·刘伶传》
    ①(清)敦敏《题曹芹画石》,参见《红楼梦资料汇编》,页22。
    ①(清)吴敬梓著;洪江校点《儒林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本节引用《儒林外史》原文,均出于此书,以后不再标注。
    ①(清)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中华书局2005年版。本节引用《红楼梦》原文,均出于此书,以后不再标注。
    
    ①(清)二知道人《红楼梦说梦》,参见一粟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②(清)涂瀛《红楼梦论赞》,参见《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
    ①(清)焦循《剧说》,参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八集。
    
    ①(元)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②《六十种曲·怀香记》第40出《毕姻封赐》[意不尽]曲文。
    ③(清)梁廷楠《曲话》,参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八集。
    ③(明)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役南琐记》“癸酉(1663)春夏”卷,参见北京图书馆古籍出版编辑组编,《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史部·传记类》,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①[日]青木正儿著;王古鲁编译《中国近世戏曲史》,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
    ①南朝江淹《恨赋》咏昭君曰:“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
    ②尤侗所作杂剧《读离骚》、《吊琵琶》、《桃花源》、《黑白卫》、《清平调》,合称《西堂乐府》。
    ①(清)陈文述撰《碧城仙馆诗钞·西泠闺咏》,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①关汉卿的生卒年难以确考,此从王季思与王纲的推断,参见《关汉卿研究论文集》及《关汉卿研究资料汇考》。
    ②(元)钟嗣成《录鬼簿(外四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③(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参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三集。
    ①马致远生卒年的考订,参见李修生《元杂剧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页155。
    ①孙楷第《元曲家考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①《泰和记》名称,在各文献中不统一,或《泰和记》、或《太和记》、或《太和元气记》。
    ②(明)吕天成《曲品》,参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六集。
    ①(清)无名氏撰《传奇汇考标目》,参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七集。
    ①(清)王士祯《池北偶谈》,中华书局1982年版。
    
    ①(清)陈文述《花帘词序》(参见邓红梅撰《吴藻词注评》),《漱玉》指李清照的《漱玉词》。
    ②马叙伦《读书续记》(中国书店1986年版),《断肠》,指朱淑真《断肠词》。
    ①(明)王世懋《世说新语补序》,《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页412。
    ②(明)陈文烛《世说新语补序》,《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页414。
    ③(明)王世贞《世说新语补序》,《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页410。
    ④(明)凌濛初《世说新语鼓吹序》。
    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世说新语补提要》。
    ⑥(明)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十五,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⑦《明史》卷二八八《焦竑传》。
    ①(明)李贽《初潭集·又序》,中华书局1974年版,页3。
    ①《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为三十七门,误。
    [1] (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版。
    [2]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3]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1999年中华书局影印宋绍兴八年广川董弅刻本。
    [4]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196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王先谦思贤讲舍本。
    [5] (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6]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7] (唐)刘知几撰,王煦华校点《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8] (宋)张端义《贵耳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
    [9] (宋)洪迈《容斋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10] (宋)谢枋得《叠山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
    [11] (宋)高似孙《纬略》,中华书局1985年版。
    [12] (宋)庄绰撰;萧鲁阳点校《鸡肋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
    [13]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
    [14]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
    [15] (宋)朱熹《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
    [16] (宋)郑思肖撰;陈福康校点《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7] (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8] (宋)谢枋得《叠山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
    [19] (元)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20] (元)关汉卿著;马欣来辑校《关汉卿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1]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华书局1959年版。
    [22] (元)钟嗣成《录鬼簿》(外四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23] (明)宋濂等撰《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
    [24]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25]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中华书局1958年版。
    [26] (明)贾仲明《录鬼簿续编》,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版。
    [27] (明)徐渭《徐渭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
    [28] (明)臧晋叔《元曲选》,中华书局1989年版。
    [29] (明)冯梦龙《冯梦龙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30] (明)杨慎《谭苑醍醐》,中华书局1985年版。
    [31]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
    [32] (明)李诩撰;魏连科校点《戒庵老人漫笔》,中华书局1982年版。
    [33] (明)胡侍《真珠船》,中华书局1985年版。
    [34]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中华书局1959年版。
    [35] (明)何良俊《何氏语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36] (明)焦竑《玉堂丛语》,中华书局1981年版。
    [37] (明)曹臣撰;陆林校点《舌华录》,黄山书社1999年版。
    [38] (明)张竹坡著;王汝梅点校《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齐鲁书社1987年版。
    [39] (明)林茂桂撰;詹子忠评、高洪钧校注《南北朝新语》,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40] (明)胡广等著《明实录·明神宗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影印本。
    [41] (明)黄宗羲《明儒学案》,中华书局2007年版。
    [42] (明)李贽《焚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43] (明)李贽《初潭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
    [44] (明)谢肇淛撰,郭熙途校点《五杂俎》,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5] (明)顾起元编《客座赘语》,中华书局1987年版。
    [46] (明)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47] (明)晁瑮《晁氏宝文堂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48] (明)胡文焕编《群音类选》,中华书局1980年版。
    [49] (明)毛晋辑《六十种曲》,中华书局1958年版。
    [50] (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秦克诚点校《日知录集释》,岳麓书社1994年版。
    [51]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华书局1975年版。
    [52] (清)钱曾《读书敏求记》,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版。
    [53] (清)李渔《李渔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54] (清)吴肃公撰;陆林校点《明语林》,黄山书社1999年版。
    [55] (清)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56] (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57] (清)尤侗《西堂杂俎》,台北河洛图书出版社1978年版。
    [58] (清)王士祯《池北偶谈》,中华书局1982年版。
    [59]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60]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
    [61] (清)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吴敬梓诗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62] (清)吴敬梓著;洪江校点《儒林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63] (清)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中华书局2005年版。
    [64]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65] (清)赵翼《陔余丛考》,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66] (清)赵翼《瓯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67] (清)赵翼撰,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中华书局2005年版。
    [68] (清)钱德苍编,汪协如点校《缀白裘》,中华书局1955年版。
    [69] (清)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中华书局2005年版。
    [70] (清)杨潮观著;胡士莹校注《吟风阁杂剧》,中华书局1963年版。
    [71] (清)永瑢、纪昀等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72] (清)焦循《剧说》,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
    [73] (清)陈文述《碧城仙馆诗钞》,中华书局1985年版。
    [74] (清)刘熙载《艺概·文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75] (清)李慈铭著;由云龙辑《越缦堂读书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76] (晚清)赵尔巽1844-1927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版。
    [77] (晚清)况周颐著;王幼安校订《蕙风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
    [78] (晚清)叶德辉《书林清话》,中华书局1957年版。
    [79] (晚清)易宗夔撰;张国宁点校《新世说》,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80] [日]青木正儿著;王古鲁编译《中国近世戏曲史》,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
    [81]古本戏曲丛刊编委会辑,《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商务印书馆1954年版。
    [82]古本戏曲丛刊编委会辑,《古本戏曲丛刊二集》,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83]古本戏曲丛刊编委会辑,《古本戏曲丛刊三集》,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84]赵景深《元人杂剧钩沉》,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85]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86]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87]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
    [88]王季烈编选《孤本元明杂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
    [89]古本戏曲丛刊编委会辑,《古本戏曲丛刊四集》,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90]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91]傅惜华《明代传奇全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92]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共十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93]隋树森编,《元曲选外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
    [94]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中华书局1960年版。
    [95]张舜徽《广校讎略》,中华书局1963年版。
    [96]古本戏曲丛刊编委会辑,《古本戏曲丛刊九集》,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97]王季烈《孤本元明杂剧提要》,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
    [98]叶德钧《戏曲小说丛考》,中华书局1979年版。
    [99]一粟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100]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01]傅惜华《清代杂剧全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02]孙楷第《元曲家考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03]袁行霈、侯忠义编《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104]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05]陈汝衡《说苑珍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06]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107]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108]吴梅《吴梅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
    [109]杜信孚《明代版刻综录》,江苏广陵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110]孙楷第《沧州后集》,中华书局1984年版。
    [111]王国维《王国维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
    [112]徐震堮《世说新语?恪罚谢榫?1984年版。
    [113]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14]马叙伦《读书续记》,中国书店1986年版。
    [115]古本戏曲丛刊编委会辑,《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16]杨绳信《中国版刻综录》,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17]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18] [德]姚斯、[美]霍拉勃著;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119]周妙中《清代戏曲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20]王起主编《元明清散曲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121]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22]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齐鲁书社1989年版。
    [123]吴毓华《中国古典戏曲序跋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
    [124]孙楷第《戏曲小说书录解题》,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125]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委会编,《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26]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27]吴毓华编《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
    [128]沙莲香主编《传播学》,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29]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30] [德]伊塞尔著;周宁、金元浦译《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131]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补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132]宁稼雨《志人小说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33]宁稼雨《魏晋风度:中古文人生活的文化意蕴》,东方出版社1992年版。
    [134]董康辑《曲海总目提要》,天津古籍书店1992年版。
    [135]谭帆《金圣叹与中国戏曲批评》,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年版。
    [136]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137]王能宪《<世说新语>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138]萧艾《<世说>探幽》,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
    [139]张永言编《世说新语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40]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141]陈大康《通俗小说的历史轨迹》,湖南出版社1993年版。
    [142]吴金华《世说新语考释》,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43]宁稼雨《<世说新语>与中古文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44]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版。
    [145]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146]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47]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48]张俊《清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149]李修生主编《古本戏曲剧目提要》,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150]范子烨《<世说新语>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51]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岳麓书社1999年版。
    [152]林岗《明清之际小说评点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53]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54]朱一玄编,《红楼梦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5]范子烨《中古文人生活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56]黄竹三,冯俊杰主编《六十种曲评注》,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57]谭帆《中国小说评点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8]朱铸禹《世说新语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59]程国赋《唐五代小说的文化阐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0]陈文新《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1]朱一玄,刘毓忱编,《儒林外史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2]邓红梅撰《吴藻词注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63]王旭川《中国小说续书研究》,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164]董国炎《明清小说思潮》,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65]宋莉华《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6]高玉海《明清小说续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7]李玉莲《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戏曲传播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68]赵春宁《<西厢记>传播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9]许振东《17世纪白话小说的创作与传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0]吴书荫主编,《全清戏曲》编委会编《全清戏曲》,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
    [171]杨勇《世说新语校笺》(修订本),中华书局2006年版。
    [172]张文德,《王昭君故事的传承与嬗变》,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173]刘强,《<世说学>引论》,复旦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174]冷银花,《清代“世说体”小说研究》,暨南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175]陈大康,《王晫和他的<今世说>》,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176]徐虎,《试论<世说新语>对<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影响》,《明清小说研究》1996年第1期。
    [177]胡璟,《<三国演义>改造<世说新语》的艺术成就》,《上饶师专学报》1998年第4期。
    [178]李灵年,《李清与<女世说>》《蒲松龄研究》2002年第4期。
    [179]齐慧源,《<三国演义>对<世说新语>材料的援引与重构》,《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80]潘建国,《凌濛初刊刻、评点<世说新语>考述》,《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181]王旭川,《明代<世说新语>的研究及影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82]齐慧源,《古代剧作对<世说新语>素材的艺术再造》,《艺术百家》2005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