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希特艺术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里希特使用详细图录来评价现实,从上层到下层,修饰过去的流派——人物作品、静物、风景、肖像——探索各种题材,他认为任何题材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里希特认为,照片所传达的方式和内容,都是他的思想来源。摄影和绘画相比,摄影更富有哲学意义。除了通过画照片可以避免绘画的风格化,里希特总是试图通过摄影竭力避免绘画的虚幻性,因为在他看来,绘画在接近表象的时候,其所表现的意义往往被扭曲。在里希特看来“真正的意义是被外表覆盖着的”。里希特喜欢一切没有风格的东西。
     模糊的形象是他作品的标签,里希特使用的多种样式的模糊效果,或非绘画技巧,实际上是经过深思的。
     绘画的模糊性美学观念一度是里希特的最大特点之一,模糊的处理方法构成了里希特的最大风格。里希特绘画的模糊美学特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图像边缘的模糊处理;二是图像形式之于观念之前,避免图像的叙事性特征;三是强调了灰色及光在其作品的特殊性;四是不追求客观性、系统性、倾向性,没有计划,没有风格。
     里希特的绘画则应归于“图像性绘画”一类。图像性绘画强调图像在先,图像特别是摄影图像本身就是客观事物本身。借助摄影图像,客观冷静的复制和再现照片,可以达到在绘画中隐藏自身直接的表意目的。
Richter uses detailed pictures to evaluate reality, he probes into various subjects of painting——character、still life、landscape、portrait etc., which are of the same importance in his eyes.
     Richter believes that the way and content expressed by photographs are the source of his thought. Compared with painting, he thinks photography contained more philosophy significance. Richter tries to avoid the stylize as well as the illusion in painting by means of photo painting, he prefers everything without styles.
     The fuzzy image is the label of Richter's works. He actually think deep inside the various fuzzy result used in his paintings.
     The biggest feature of Richter in his drawings is the idea of fuzziness and aesthetics. The fuzzy method is the biggest style of his painting. The fuzziness aesthetics in his drawings have several features:First is the fuzzy processing for the picture border; secondly, the form of the pictures priors to the concept, avoiding the narrative features of pictures; the third is stressing the particularity of gray and light used in his works;the fourth is not persuing objectivity、systematicity and orientation, no plan and no style.
     The paintings of Richter belongs to "image painting" which emphasize images first. Images, especially photographic images are the scenes themselves. It can be obtained to conceal the direct purpose of expression in drawings through photographic images, calm and objective reproduction of photographs.
引文
《西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葛鹏仁,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
    《后现代主义时期的大师》,罗丽,安徽美术出版社,2004
    《与实验艺术家的谈话》(外国部分第一辑),陈侗、杨小彦,杜莉等译,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
    《现代艺术和现代主义》,弗兰西斯·弗兰契娜、查尔斯·哈里森编,张坚、王晓文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艺术史终结了吗?——当代西方艺术史哲学文选》,汉斯·贝尔廷(德)等,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格哈德·里希特》,段正渠主编,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
    《艺术与生活——劳申伯格传》,张朝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波普教父——安迪·霍沃尔》,宏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艺术狂人——波伊斯》,海纳尔·施塔赫豪斯(德),吉林美术出版社,2001
    《里希滕斯坦》,李家祺,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20世纪德国艺术》,保尔·福格特,刘玉民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现代艺术哲学》,赫伯特·里德(英),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后现代艺术系谱》,岛子,重庆出版社,2001
    《现代西方美学史》,朱立元,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尼采生存哲学》,尼采,九州出版社,2003
    《超级艺术》,阿其烈·伯尼托·奥利瓦,毛建雄、艾红华译,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
    《20世纪西方哲学名著导读》,邱仁宗,湖南出版社,1991
    《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1986》,高名潞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格哈德·里希特—与艺术史互动的观念艺术家》艺术时代
    《格哈德·里希特与中国当代影像绘画》美术界2007
    《Gerhard Richter:Forty Years of Painting))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Dietmar Elger, Oskar Batscmann《Gerhard Richter:Landscapes》 7
    [1]罗丽:《后现代主义时期的大师》,张晓凌主编,安徽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2]弗兰西斯·弗兰契娜、查尔斯·哈里森编:《现代艺术和现代主义》,张坚、王晓文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25、第26页。
    [3]《阿米那·豪斯(Amine Haase)的访谈(1977年)。
    [4]林达·查斯与特德·马克本纳特采访理查德·埃斯特斯(1972),吴高林译,《我不能在没有照片的情况下作画》,陈侗、杨小彦:《与实验艺术家的谈话》(外国部分第一辑),杜莉等译,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135、136页。
    [5]《我的画与画人或人文主义绘画无关——林达·查斯与罗伯特·费德曼采访查克·克洛斯(1972)》,叶志雄译,陈侗、杨小彦:《与实验艺术家的谈话》(外国部分第一辑),杜莉等译,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142页。
    [6]朱其编:《形象的模糊——里希特艺术笔记和访谈》,《让·松·普里克访谈(1989)》,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78页。
    [7][8]朱其编:《形象的模糊——里希特艺术笔记和访谈》,《1986年笔记》,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52页。
    [9]朱其编:《形象的模糊——里希特艺术笔记和访谈》,《1964年笔记》,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10]朱其编:《形象的模糊——里希特艺术笔记和访谈》,《阿米那·豪斯的访谈(1977)》,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
    [12]朱其编:《形象的模糊——里希特艺术笔记和访谈》,《1964-1965年笔记》,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11][13][14]朱其编:《形象的模糊——里希特艺术笔记和访谈》,《1964-1965年笔记》,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15]朱其编:《形象的模糊——里希特艺术笔记和访谈》,《彼得·萨加尔的访谈(1972)》,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27页。
    [16][17]朱其编:《形象的模糊——里希特艺术笔记和访谈》,《1964-1965年笔记》,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18]朱其编:《形象的模糊——里希特艺术笔记和访谈》,《迪特尔·胡尔斯曼及弗利多林·莱斯克的访谈(1966)》),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19]朱其编:《形象的模糊——里希特艺术笔记和访谈》,《阿米那·豪斯的访谈(1977)》,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
    [20][21]朱其编:《形象的模糊——里希特艺术笔记和访谈》,《1964-1965年笔记》,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22]N.布莱森(美):《法国新艺术史的挑战》,选自汉斯·贝尔廷(德)等:《艺术史终结了吗?——当代西方艺术史哲学文选》,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179页。
    [23][24][25][27]朱其编:《形象的模糊——里希特艺术笔记和访谈》,《1964-1965年笔记》,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26]朱其编:《形象的模糊——里希特艺术笔记和访谈》,《1964年笔记》,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28][29]朱其编:《形象的模糊——里希特艺术笔记和访谈》,《1981年笔记》,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38、39页。
    [30][31]蒲鸿:《图像模糊:格哈德·里希特的照相画》。
    [32][33]朱其编:《形象的模糊——里希特艺术笔记和访谈》,《1964-1965年笔记》,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6、17页。
    [34]朱其编:《形象的模糊——里希特艺术笔记和访谈》,《里希特四十年绘画批评》,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54页。
    [35]朱其编:《形象的模糊——里希特艺术笔记和访谈》,《1964-1965年笔记》,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
    [36]朱其编:《形象的模糊——里希特艺术笔记和访谈》,《1966年笔记》,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
    [37][38]朱其编:《形象的模糊——里希特艺术笔记和访谈》,《1986年笔记》,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51页。
    [39]《“虚无”和“表象”:格哈德-里希特私人收藏展》,金羊网,2009-07-09,http://www.ycwb.com/misc/2009-07-09/content_2183964.htm。
    [40]段正渠主编:《格哈德·里希特》,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41]朱其编:《形象的模糊——里希特艺术笔记和访谈》,《1964-1965年笔记》,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42][45][46][47]朱其编:《形象的模糊——里希特艺术笔记和访谈》,《1986年笔记》,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49、50、51页。
    [43]朱其编:《形象的模糊——里希特艺术笔记和访谈》,《1989年笔记》,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76页。
    [44]朱其编:《形象的模糊——里希特艺术笔记和访谈》,《里希特四十年绘画批评》,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56页。
    [48]朱其编:《形象的模糊——里希特艺术笔记和访谈》,《1986年笔记》,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50页。
    [49][50]刘小东:《金城小子》访谈录,2010-11-22。
    [51]王林:《中国当代油画三问题:现象学创作主体性本土化》,2009年04月04日,原载于《美术报》。
    [52]王志亮:《重估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的当代意义》,2008-5-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