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朝鲜族流动人口社会适应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通过对朝鲜族人口国内外流动现状的分析和适应度的测量,探讨流动的特点、原因与社会影响,分析社会适应的策略与流动的个体化后果,最后讨论了朝鲜族的涵化。本文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选题意义、参考文献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介绍朝鲜族的国内外流动现状、特点、原因与社会影响;第三部分介绍朝鲜族在国内外的社会适应现状,归纳出教育、社会关系网络、社会组织、宗教四种社会适应策略,并分析了流动的个体化后果,尤其是朝鲜族女性的个体化;第四部分介绍了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度,得出非留守好于单留守,单留守好于双留守的结论;第五部分讨论了朝鲜族的涵化与适应,并对文章做出相应的总结与提升。
     朝鲜族历史上迫于生计,为免于饥饿、压迫、死亡,因饥荒、剥削、战争与被殖民,流落到中国东北。在改革开放和中韩建交之后,朝鲜族人口开始从东北三省流动到关内和国外。黑龙江和吉林是典型的流出地,山东、北京、天津、广东成为省外主要流入地,聚集了大量的韩资、日资企业,吸引了大量朝鲜族前往务工、经商、就业、就学。朝鲜族多从事第三产业,集中于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行业,收入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朝鲜族受教育程度非常高,女性受教育程度远远高于其他民族,她们走出家庭,进入职业领域,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流动。在韩国就业的朝鲜族多进入小型韩国企业,工作不稳定、收入低、工作时间长,从事3D工作,生活状况堪忧,利用中韩劳动力价格和汇率差距,将部分收入积攒下来回到中国消费,多因在中国收入偏低且不稳定,为子女挣教育经费。学历低、年龄大的被访者倾向于跨国流动;工作稳定、收入稳定的被访者倾向于不流动;流动人口工作变动频繁。职业地位向上流动明显,教育是向上流动的助推器,底层向中层流动明显,流动带来“家的离散”。
     海外流动原因主要是中韩工资差距造成的推拉效应,中介机构的推波助澜,韩国的双重劳动力市场结构,朝鲜族海外移民的累积因果效应以及建构的全球社会关系网络。从个体来讲,挣钱、供子女上学是最直接的推动因素,教育与消费是两大动力。国内流动主要是韩资企业入驻、韩国人朝鲜族社区形成,高学历朝鲜族利用民族与语言的优势在大中城市有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和较高收入,建构以民族为纽带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影响方面,汇款拉动消费和投资,农村开展农业集约化运营,观念更新和市场意识的增强,民族认同增强,留守老人与留守儿童出现适应困境,家庭功能出现变迁,出生率下降,人口负增长,老龄化水平较高,农村婚姻挤压严重,民族教育出现危机。
     朝鲜族流动人口总体社会适应良好,女性社会适应度优于男性;工作者社会适应度优于大学生;有海外流动经验的人社会适应度更高;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适应性增强;收入越高,社会适应度越高;流动性会增加社会适应的不确定性;汉语与朝鲜语说的越好,社会适应度越高;在流入地生活时间越长,社会适应度越高。朝鲜族流动群体主要面临工作和收入压力,收入较低、工作压力较大、竞争激烈。收入多寡与家庭关系影响其幸福感。认同方面,中国国家认同明显,朝鲜族民族认同明显,韩国跨文化认同明显。
     中国朝鲜族留学生在国外半工半读,生活压力、学习压力、工作压力都很大,面临语言障碍、社交困难。
     朝鲜族作为文化边缘群体,群内团结、群外排斥明显,适应策略上注重民族团结,生活聚居化、行业集群化,以血缘、地缘、业缘、族缘、教缘、朋辈群体为纽带,编织密集的社会关系网络,重视教育、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提升,以宗教为纽带的社会团结,个体极具坚韧、独立、奋斗的精神品质,诸多因素结合构成朝鲜族社会适应的综合策略。
     朝鲜族个体化明显,自由的流动、选择工作、消费,为自己负责,为自己而活、奋斗的个体。女性个体化程度更深,教育、流动与工作,改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家庭地位,她们更自主、更自由,与男性更平等,但承担的责任与遭受的苦难也更多,并导致两方面的后果:异族与跨国通婚增多,生育意愿下降、生育率降低、人口负增长。
     朝鲜族学生留守比例非常高,双留守学生多于单留守学生。双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学习状态与社会适应度低于单留守学生,单留守学生低于非留守学生。留守状态主要影响学生对家庭、学校的兴趣,幸福感、学习的努力与勤奋程度、自信心、学习态度、学习主动性、不良性行为习惯、责任感、抗挫折能力、作息规律、情绪、胆量、早恋、诚实度、焦虑、人际敏感度。留守学生性格上缺乏自信、信任、安全感和乐观情绪,人际交往较为被动,主动求助意愿不强,与教师关系不紧密。同辈群体是重要的社会支持力量,建议父母一方留守一方流动。
     最后,文章讨论了朝鲜族的涵化与适应,总结出文化边缘群体存续的三种策略:人口质量、人口数量、人口凝聚力的提升,需要通过教育、生育、社会关系网络、社会组织力、宗教等策略维系,朝鲜族在生育方面遇到问题,其他方面都做得很好。
In this paper, the first part was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about the domestic migration and the foreign migration of the Chinese Korean population and the measurement of the social fitness of the migratory Chinese Korean population. The second part was to explore the migratory characteristics, causes and social impact of their migration. The third part was to analyse the social adaptation strategy and their individualized consequences of the migratory Chinese Korean population. Finally,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acculturation of the Chinese Korean population.
     This paper wa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was the introduction, which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reference document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 The second chapter described the characteristics, causes and social impact about the Chinese Koreans migrating at home and abroad.The third chapter introduced the status about social adaptation of the Chinese Koreans at home and abroad summarizes four strategies of social adaptation, including education,social network, social organizations, religious. This part analysed the consequences of migratory individualization, especially the individualization of women. The fourth chapter described the learning, life, mental health,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fitness of the stay students left-behind, and drew a conclusion that non-staying students were better than single-staying students,and single-staying students were better than double-left-behind students. The fifth chapter discussed the acculturation and the adaptation of Chinese Koreans, and in the end, made a summary and promotion according to the article.
     In the history, the Chinese Koreans migrated the northeast of China, forced by livelihoods, to escape from hunger, oppression, and death, because of the famine, colonial exploitation, and war.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diplomatic ties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Korea, the Chinese Korean people began to migrate from the three northeast provinces to the south and the west of shanhaiguan pass and abroad.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Jilin province were two typical outflowing area. Shandong province, Beijing, Tianjin, and Guangdong province became the typical inflowing area, that gathered a large number of Korean and Japanese enterprises, attracted a lot of Chinese Koreans to migrant for working, business, employment and education. The Chinese Koreans more engaged in the tertiary industry, focus on the wholesale, retail, lodging, catering services, whose income wa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e local average income levels. The Chinese Koreans'educational degree was very high, and especially the Chinese Korean women's educational degree was much higher than other ethnic groups. They walked outside from the family, into the professional field, and began a massive social flow.
     The more Chinese Korean employment work in the small south Korean companies in the South Korea. Their work was not stable, low pay, long hours, belong to the3D work(dirty, difficult, dangerous).They were in very poor living conditions, using the labor price and exchange rat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Korea, accumulating the part of the income,and consuming after coming back to China. They left China because of the low and unstable income, and making educational fund for their children. The lower educational degree, and older respondents tended to transnational flow; the respondents with stable work and stable income tended not to flow.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tended to change their job frequently. Professional status showed obvious upward mobility, and education was the promoter for the upward mobility. There was obvious flow from the bottom to the middle. At the same time, the flow led to the "discrete" of their family.
     The main reasons for transnational flow were the push-pull effect caused by the pay gap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Korea, aiding by intermediary institutions, South Korea's dual labor market structure, the accumulated causal effects of Chinese Korean overseas immigrants, and constructing the global social relationship network. For the individual, to earn money, and to send children to school were the most direct driving factors. Education and consumption were two big power. The main reasons for domestic flow were the South Korean-owned enterprises locating in China, and formation of the Korean community. Highly educated Chinese Koreans took advantage of the superiority of their nationality and language to work in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ies, to expand a wide career development space, to earn higher income, and to construct a global network of social relationship by national factor. Social influences of flow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in the following respects, 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 led by remittances, to carry out the agricultural intensive operation in the countryside, updating concept and market consciousness enhancement, strengthen national identity, the adaptive predicament of the left-behind old man and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appearing, family function changing, birth rate dropping, the negative growth of population appearing, higher ageing level, seriously rural marriage squeeze, national educational crisis appearing.
     The Chinese Korean nationality floating population overall presented good social adaptation. The social fitness of women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men. The social fitness of workers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social fitness of people with the experience of overseas mobil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people without it. As the growth of the age, the adaptability had been enhancing. The higher the income was, the higher the social fitness was. Liquidity would increase the uncertainty of social adaptation. The better Chinese and Korean said, the higher the social fitness was. The longer the time that lived there was, the higher the social fitness was. The Chinese Korean nationality floating population mainly faced with the pressures from work and income, including low income, fiercely working pressure and competition. The income and family relationships influenced their happiness. For the identity, their Chinese national identity was apparent, Korean ethnic identity was apparent, and South Korea cross-cultural identity also was obviously.
     Chinese Korean students usually applied for work-study program in a foreign country, suffering the massive pressure from life, study, and work, and having to face language barriers, and social difficulties.
     The Chinese Koreans as cultural marginal groups, showed obviously unity within the group, and rejection without the group, paid mainly attention to national unity on adaptive strategy. Their adaptive strategies included living in a compact community, industry clustering, weaving dense networks of social relationship by blood tie, geopolitical tie, professional tie, national tie, religious tie, peer groups'tie. They attached importance to education, religion, and the enhancement of human 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 To the individual, their modern quality with power, independent, highly ductile and fighting spirit, was the key method to adapt to the Chinese Korean society.
     Obvious individualization, with the following characters, such as freely flowing, freely choosing work, free consumption, responsibility for yourself, living for yourself, struggling for yourself, appeared on the Chinese Korean individuals. The individualization of Women was deeper. Women's education, flow and work changed the social status and family status of women. They were more independent and more free, more equal to men, but also need to take more responsibilities and suffering more tribulation. Their individualization led to the consequences of two aspects:increasing in alien or transnational marriage, declining in childbearing willing and fertility, and the negative growth of population.
     The proportion of Chinese Korean left-behind students was very high. The number of double left-behind students was more than single left-behind students. The double left-behind students was lower than single left-behind students in learning performance, learning results and social fitness, and single left-behind students was lower than the non left-behind students. The left-behind status mainly affected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family and school, the degree of happiness, learning, efforts and diligence, confidence, learning attitude, learning initiative, non-good behavior habit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bility to resist setback, regular rest, mood, courage, love, honesty, anxiety,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Left-behind students' character appeared on a lack of confidence, trust, security and optimism, relatively passiv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non-strong will to ask for help, non-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eachers. Peer groups were an important social support. The paper was recommended that one parent stayed, and the other flowed.
     Finally, the article discussed the acculturation and the adaptation of Chinese Koreans. The paper summed up three strategies for the cultural marginal groups' survival:the quantity of population, the quality of population, increasing of cohesion of population, through education, fertility, social networks,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religion. The Chinese Koreans was suffering reproductive problems, but the others were doing very well.
引文
①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43-244页。
    ② 陈建文:《论社会适应》,《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③ 曹云华:《从文化适应的角度看东南亚华人与当地民族的关系》,博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1年。
    ① 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② 阎云翔:《中国社会的个体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第362页。
    ① 骆新华:《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理论》,《理论月刊》,2005年第1期。
    ① 骆新华:《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理论》,《理论月刊》,2005年第1期。
    ② 王春光:《流动中的社会网络:温州人在巴黎和北京的行动方式》,《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3期。
    ③ 李明欢:《“相对失落”与“连锁效应”:关于当代温州地区出国移民潮的分析与思考》,《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5期。
    ④ 李明欢:《“侨乡社会资本”解读:以当代福建跨境移民潮为例》,《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5年第2期。
    ① 苏春艳:《社会网络与职业获得——转型期下岗失业女工再就业过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大学,2005年。
    ② 曹子纬:《农民工的再建构社会网与网内资源的流向》, 《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3期。
    ③ 翟学伟:《社会流动与关系信任——也论关系强度与农民工求职策略》,《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1期。
    ④ 王毅杰,童星:《流动农民职业获得途径及其影响因素》,《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⑤ 马冬梅,谢一帆:《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社会网络及其影响因素——以广西桂林市为例》,《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第4期。
    ⑥ 张彦珍:《兰州市流动人口社会网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① 阎云翔:《中国社会的个体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第328-329页。
    ② [德]乌尔里希·贝克,伊丽莎白·贝克—格恩斯海姆:《个体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9页。
    ③ 赵爽:《征地、撤村建居与农村人际关系变迁—以一个中国北方村落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1年。
    ④ 黄聚云:《无个体的个体化》,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17275300.html。
    ① 阎云翔:《中国社会的个体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
    ① [德]乌尔里希·贝克,伊丽莎白·贝克—格恩斯海姆,《个体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9页。
    ② 赵爽:《个体化研究概述》,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17275300.html。
    ① 段成荣,迟松剑:《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状况研究》,《人口学刊》,2011年第3期,第21-28页。
    ② 李吉和:《我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特点探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1期,第1页。
    ③ 卢守亭:《城市化进程中东北少数民族人口迁移流动状况分析》,《满族研究》,2009年第1 期,第1-7页。
    ① 李吉和:《我国中、东部地区城市少数民族特点探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第56页。
    ② 汪志,高向东,黄丽鹏:《上海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态探析》,《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③ 武汉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课题组:《武汉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工作新探索》,《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④ 汤夺先:《西北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现状的调查分析——以甘肃省兰州市的调查为视点》,《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37页。
    ⑤ 李喜霞:《关于西安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调研与分析》,《唐都学刊》,2011年第6期,第104页。
    ① 韩芳,柴梅:《社会转型期大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居留特征与政策启示——以乌鲁木齐市二道桥社区为例》,《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22期,第142-144页。
    ② 戴维:《城市化进程中天津市朝鲜族的人口变迁及其原因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③ 朴光星:《赴韩朝鲜族劳工群体的国家、民族、族群认同》,《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④ 汤秀丽:《对朝鲜族农村女性外流状况的人类学研究》,《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⑤ 全信子:《关于朝鲜族女性涉外婚姻基本模式的探讨——以嫁到韩国的朝鲜族女性为个案研究》,《东疆学刊》,2007年第4期。
    ⑥ 季芳桐:《东部城市流动穆斯林人口的结构特征与就业状况研究——以天津、上海、南京、深圳四城市为考察点》,《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⑦ 高翔,鱼腾飞,张燕:《城市中穆斯林流动人口的空间行为特征及动力机制研究——以兰州市回族、东乡族为例》,《世界地理研究》,2010年第2期。
    ① 白友涛,陈赟畅:《流动穆斯林与大城市回族社区——以南京、上海等城市为例》,《回族研究》,2007年第4期。
    ② 阿布都外力·依米提,胡宏伟:《维吾尔族流动人口特点、存在问题及对策——基于乌鲁木齐市和西安市的调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第40页。
    ③ 刘纯彬,张晨:《天津市回族外来人口就业与生活状况调查报告》,《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2期。
    ④ 熊威:《民族宗教流动人口社会学调查—广州市化隆拉面从业群体的基本特征调查报告》,《贵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① 李辉:《吉林延边朝鲜族人口安全问题研究》,《东北亚论坛》,2007年第2期。
    ② 朴美兰:《建国以来延边朝鲜族人口演变的特点》,《延边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③ 朴美兰:《20世纪90年代以来延边朝鲜族人口负增长原因探析》,《东疆学刊》,2010年第1期。
    ④ 赵月峰:《延边朝鲜族人口负增长及其影响》,《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年第2期。
    ⑤ 孙春日:《中朝边境地区人口流失及对策——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⑥ 李玉子:《延边朝鲜族女性外流引起的婚姻法律问题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① 肖斌:《对当前我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的思考》,《聊城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② 廖杨,付广华:《桂林市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南宁、桂林市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及对策研究之一》,《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4期,第40页。
    ③ 汤夺先:《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论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④ 李林凤:《社会工作视野下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第1期。
    ⑤ 阿地力江·阿布来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犯罪问题透析》,《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① 汤夺先:《试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的特点》,《公安研究》,2007年第12期。
    ② 汤夺先:《城市民族工作视角下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探析》,《新疆大学学报》,2008年第9期。
    ③ 汤夺先:《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论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④ 廖杨,付广华:《桂林市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南宁、桂林市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及对策研究之一》,《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4期,第33页。
    ⑤ 汪霞:《民族问题与和谐社会——浅谈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经纪人学报》,2006年第1期。
    ⑥ 阿地力江·阿布来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犯罪问题透析》,《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① 阿布都外力·依米提:《新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内地城市务工经商及其权益保护问题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11年第2期。
    ② 王允武,王莹:《城市流动少数民族人口的社会保障及其实现》,《民族学刊》,2011年第1期。
    ③ 彭建军,叶长青:《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权益保障实施状况调查——以湖北省武汉市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9期。
    ④ 徐合平:《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劳动权益保障——以武汉市为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⑤ 汤夺先:《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⑥ 王泽群,于扬铭:《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西北人口》,2009年第3期。
    ① 王允武,王莹:《城市流动少数民族人口的社会保障及其实现》,《民族学刊》,2011年第1期。
    ② 李鸣:《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权益保障的法制分析》,《民族法学评论(第七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
    ③ 徐合平:《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劳动权益保障——以武汉市为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④ 汤夺先:《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⑤ 王泽群,于扬铭:《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西北人口》,2009年第3期。
    ① 尹素琴:《简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城市民族关系重构的影响》,《新疆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② 潘正云,沙马日体:《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怎样与市民和谐相处探析——以成都市金牛区市民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关系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8期。
    ③ 林均昌:《少数民族向东部中小沿海城市流动对民族关系产生的影响探析——以山东省威海市为例》,《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第5期。
    ④ 汤夺先:《试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与城市民族关系》,《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第1期。
    ① 陈建文:《论社会适应》,《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② 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博士学位论文,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① 李林凤:《从“候鸟”到“留鸟”——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1月。
    ② 李伟梁:《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年第2期。
    ① 于萨日娜,丁继,于娜布其:《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研究综述》,《前沿》,2011年第2期,第131页。
    ② 汤夺先,张莉曼:《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3期。
    ③ 王振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影响因素研究——对江苏省的实证分析》,《内蒙古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④ 稂丽萍:《都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边缘人状况分析——贵州凯里苗族擦鞋群体在昆明的生存状况研究》,《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⑤ 田金花:《朝鲜族大学毕业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研究——以延边大学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延边大学,2007页。
    ① 汤夺先:《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调查分析——以对兰州市的调查为视点》,《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年第1期。
    ② 赫剑梅:《西北穆斯林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社会阶层与教育获得的视角》,《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
    ③ 王平:《关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以兰州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为例》,《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
    ④ 卢贵子:《中国朝鲜族教育发展探析》,《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第2期。
    ⑤ 于慧:《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家庭亲子互动过程的实地研究——以甘肃省L市为例》,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⑥ 朴今海,郑小新:《延边地区朝鲜族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监护问题》,《延边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⑦ 全京爱,张春岩:《用民俗文化教育感染带动单亲无亲学生——朝鲜族单亲无亲学生教育实践与探索》,《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⑧ 王丽颖:《朝鲜族青少年自我价值感研究——留守与非留守学生的对比》,硕士学位论文, 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① 林丹华,方晓义,李晓铭,苏立增:《年轻流动人口的流动模式与其社会适应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年第4期。
    ② 李仲先,何青:《攀枝花城市边缘人社会特征与文化适应研究——以攀枝花市外来流动散工为例》,《攀枝花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③ 杜鹏,李一男,王澎湖,林伟:《流动人口外出对其家庭的影响》,《人口学刊》,2007年第1期。
    ④ 杜鹏,丁志宏,李全棉,桂江丰:《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人口研究》,2004年第6期。
    ⑤ 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第9期。
    ① 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② 刘霞,赵景欣,申继亮:《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与行为适应特点》,《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6期。
    ③ 张德乾:《农村留守儿童交往问题实证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第12期。
    ④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期。
    ⑤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5年第1期。
    ⑥ 郝振,崔丽娟:《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心理科学》,2007年第5期。
    ⑦ 曹建平:《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探新》,《辽宁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
    ① 叶海,吴荣先:《浅论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的策略》,《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2期,第155页。
    ② 余伟,郑钢:《跨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适应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第6期。
    ③ 王军:《世界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综述》,《民族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第70页。
    ① 田金花:《朝鲜族大学毕业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研究——以延边大学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延边大学,2007年。
    ② 聂家昕:《人类学民族志视野内的中国朝鲜族研究——基于对“中国西南非汉族群”民族志与“韩国人类学”民族志成果总结与对比的反思》,《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① 林哲焕:《中国朝鲜族社会变迁与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第4-5页。
    ② 林哲焕:《中国朝鲜族社会变迁与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第4-5页。
    ① 姜龙范:《清政府移民实边政策与中国朝鲜族的形成》,《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4期,第187-191页。
    ② 舒展:《中国朝鲜族的形成与贡献》,《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第6页。
    ① 舒展:《中国朝鲜族的形成与贡献》,《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第6页。
    ③ 林哲焕:《中国朝鲜族社会变迁与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第49-50页。
    ① 虽然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加入了流动人口项,但是统计局并未做分民族的流动人口统计项,只有分地域的流动人口统计项,原始数据属于保密材料,笔者无法拿到,所以无法计算。
    ② 高萍:《延边朝鲜族人口发展现状及民族教育问题分析》,《煤炭高等教育》,2011年第1期,第111页。
    ③ 朴美兰:《民族学视野下延边朝鲜族人口问题》,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第50页。
    ④ 汤秀丽:《对朝鲜族农村女性外流状况的人类学研究》,《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35页。
    ① 林哲焕:《中国朝鲜族社会变迁与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第53页。
    ② 董玉芝:《中国朝鲜族农村人口流动及其新农村建设模式——以黑龙江省朝鲜族村镇为中心》,《延边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第71-72页。
    ③ 张杰,王欣:《东北边疆地区朝鲜族农村社区变迁的特点与推动力研究——以黑龙江省鸡西市永丰朝鲜族乡为例》,《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第6期,第165页。
    ① 相华:《朝鲜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研究——以烟台、威海、青岛为例》,《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年第4期,第59-60页。
    ② 朴光星:《少数民族流入人口的权益诉求与城市民族工作——基于对青岛市朝鲜族流入群体的实地调查》,《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年第2期,第60页。
    ① 朴盛镇:《北京望京地区朝鲜族与韩国人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第21页。
    ② 朴盛镇:《北京望京地区朝鲜族与韩国人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第22页。
    ③ 黄娜:《京津青地区城市朝鲜族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第18页。
    ④ 2008年望京街道仅在册的家庭旅馆就有140多家,这些基本上是朝鲜族开办的。不仅如此,随着有许多韩国人举家而居,还出现为韩国人家庭服务的朝鲜族保姆。
    ⑤ 朴盛镇在望京发放有效问卷121份,调查主要通过熟人在公司职员、老乡及教会人员中进行。
    ① 朴盛镇:《北京望京地区朝鲜族与韩国人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第24-25页。
    ② 戴维:《天津城市化进程中的朝鲜族涵化现象分析》,《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第59页。
    ③ 徐琼:《上海外来少数民族的社会适应——从朝鲜族社会网络的视角分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第124页。
    ④ 苏庆先,李拯宇,李泽旭,金姬:《40万在韩中国劳工生存状况:去留间的彷徨与困惑》,http://www.china.com.cn/overseas/txt/2008-01/25/content_9585012_3.htm。
    ⑤ 方艳花:《中国朝鲜族在韩国就业的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第13页。
    ① 四位记者在安山的中国银行附近随机对95名中国人进行了抽样调查。
    ② 苏庆先,李拯宇,李泽旭,金姬:《40万在韩中国劳工生存状况:去留间的彷徨与困惑》,http://www.china.com.cn/overseas/txt/2008-01/25/content_9585012_3.htm.
    ① 吴楚克,徐芳,朱金春:《中国蒙古族朝鲜族民族发展与认同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80-282页。
    ① 骆新华:《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理论》,《理论月刊》,2005年第1期。
    ① 朴盛镇:《北京望京地区朝鲜族与韩国人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第13页。
    ② 朴光星:《少数民族流入人口的权益诉求与城市民族工作——基于对青岛市朝鲜族流入群体的实地调查》,《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年第2期,第60页。
    ③ 朴盛镇:《北京望京地区朝鲜族与韩国人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0 年,第11页。
    ① 金承元,表美子:《延边朝汉族青少年学生自我形象的对比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年第12期,第278页。
    ② 马钟范:《略论朝鲜族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延边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第132-134页。
    ③ 田金花:《朝鲜族大学毕业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研究——以延边大学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延边大学,2007年,第13-14页。
    ① [芬兰]罗澳缔著,关祎译:《中国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移民资本流动》,《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第22页。
    ① 廉松心,徐芳:《朝鲜族农村经济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以舒兰市朝鲜族农村社会调查为例》,《世界农业》,2009年第5期,第54页。
    ② 张杰,王欣:《东北边疆地区朝鲜族农村社区变迁的特点与推动力研究——以黑龙江省鸡西市永丰朝鲜族乡为例》,《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第6期,第167页。
    ① 郑信哲:《中国朝鲜族人口流动的重大影响及其对策》,《延边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第68页。
    ② 朝鲜族的很多土地被留守的少数朝鲜族人租种,开展有机水稻的种植,有的被汉族人租种,水田改旱田,或者改为畜牧业、栽种果树等。
    ① 笔者根据朴美兰博士论文数据整理所得。
    ② 朴美兰:《民族学视野下延边朝鲜族人口问题》,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第41-42页。
    ① 朴美兰:《民族学视野下延边朝鲜族人口问题》,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第65-66页。
    ② 高萍:《延边朝鲜族人口发展现状及民族教育问题分析》,《煤炭高等教育》,2011年第1期,第111页。
    ③ 黄有福,廉松心:《舒兰朝鲜族现状与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47页。
    ① 田金花:《朝鲜族大学毕业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研究——以延边大学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延边大学,2007年,第23页。
    ① 田金花:《朝鲜族大学毕业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研究——以延边大学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延边大学,2007年,第25页。
    ① 赵定东,许洪波:《“关系”的魅力与移民的“社会适应”:中哈移民的一个考察》,《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年第4期。
    ① 方艳花:《中国朝鲜族在韩国就业的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第22-23页。
    ① 方艳花:《中国朝鲜族在韩国就业的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第25页。
    ② 韩国培材大学的李慧晶(音译)博士在2008年7月11同-22日期间通过首尔木洞出入局管理所对中国1000名朝鲜族进行了问卷调查,7月2日-8月2日期间通过韩国产业人力公团11个就业教育厂对656名中国朝鲜族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1656名的问卷调查数据可以大致勾勒出在韩就业的中国朝鲜族的大致面貌。
    ① 方艳花:《中国朝鲜族在韩国就业的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第23-24页。
    ② 方艳花:《中国朝鲜族在韩国就业的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第24页。
    ① 自韩国外国人移住、劳动运动协议会于2009年8月公布的《雇佣制实施5周年外籍劳务实态调查报告》。
    ② 方艳花:《中国朝鲜族在韩国就业的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第24-25页。
    ① 方艳花:《中国朝鲜族在韩国就业的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第25页。
    ① 苏庆先,李拯宇,李泽旭,金姬:《40万在韩中国劳工生存状况:去留间的彷徨与困惑》,http://www.china.com.cn/overseas/txt/2008-01/25/content_9585012_3.htm。
    ① [韩]薛东勋:《国际婚姻移民女性实际状况调查及保健·福利支援政策方案》,韩国保健福利部,2005年,第67-68页。
    ② 全信子:《关于朝鲜族女性涉外婚姻基本模式的探讨——以嫁到韩国的朝鲜族女性为个案研究》,《东疆学刊》,2007年第4期,第104页。
    ① 刘伟:《在华外籍就业人员的社会适应》,《社会》,2010年第1期。
    ① 朴光星:《跨国劳动力流动与中国朝鲜族的全球性社会网络》,《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第20页。
    ① 朴光星:《跨国劳动力流动与中国朝鲜族的全球性社会网络》,《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第21-22页。
    ① 李海淑:《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的互动——北京市朝鲜族基督教个案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第18页。
    ① 孙岿,边疆:《文化互补:朝、汉民族消费规范比较与借鉴》,《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第87页。
    ② 孙岿:《人类学视野下的朝鲜族消费文化变迁》,《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第99页。
    ① 方浩范,郑范洙:《影响大学生消费的环境因素分析》,《吉林教育科学》,2000年第3期,第4448页。
    ② 孙岿:《人类学视野下的朝鲜族消费文化变迁》,《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第101页。
    [1]阿布都外力·依米提,胡宏伟:《维吾尔族流动人口特点、存在问题及对策——基于乌鲁木齐市和西安市的调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第40页。
    [2]阿地力江·阿布来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犯罪问题透析》,《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3]奥本广明:《伪满时期在东北的朝鲜移民的社会地位及生活状况》,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安虎森,周立群:《韩国对华投资现状、特点与问题》,《学术界》,2006年第3期。
    [5]白友涛,陈赞畅:《流动穆斯林与大城市回族社区——以南京、上海等城市为例》,《回族研究》,2007年第4期。
    [6]白友涛:《熟悉的陌生人:流动穆斯林社会适应研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
    [7]边燕杰:《社会网络与求职过程》,《国外社会学》,1999年第4期。
    [8]边燕杰,张文宏;《经济体制、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9]布迪厄,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迪厄访谈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10]蔡美花:《延边朝鲜族中小学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东疆学刊》,2004年第10期。
    [11]曹福春:《中国朝鲜族语言教育问题及其对策——以延边地区为例》,《民族教育研究》,2010年第5期。
    [12]曹建平:《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探新》,《辽宁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
    [13]曹云华:《从文化适应的角度看东南亚华人与当地民族的关系》,博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1年。
    [14]曹子纬:《农民工的再建构社会网与网内资源的流向》,《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3期。
    [15]陈慧:《留学生中国社会文化适应性的社会心理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16]陈建胜:《从流动人口到劳动力移民——农民工流动的新趋势》,《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10期。
    [17]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博士学位论文,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18]陈建文:《论社会适应》,《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9]陈晓毅:《城市外来少数民族文化适应的社会意义——以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员工为例》,《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20]陈晓毅:《都市流动穆斯林文化适应问题及其解决之道——基于问卷调查的广州个案实证研究》,《青海民族研究》,2010年第3期。
    [21]崔红梅:《跨国人口流动对其子女影响问题研究——对吉林省延吉市朝鲜族 跨国务工者子女的实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22]崔庆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民族政策的思考及朝鲜族历史、现状与未来》,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23]崔美玉:《父母养育方式对朝鲜族初中生网络成瘾的影响研究》,《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24]崔文香,金胜姬:《延吉市朝鲜族中学生自我形象和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第11期。
    [25]戴维:《天津城市化进程中朝鲜族的涵化现象分析》,《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26]戴维:《城市化进程中天津市朝鲜族的人口变迁及其原因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27]道格拉斯·诺斯:《新制度经济学及其发展》,《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5期。
    [28][德]乌尔里希·贝克,伊丽莎白·贝克—格恩斯海姆:《个体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29]董明伟:《城市农民工的自我社会认同分析》,《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30]董玉芝:《中国朝鲜族农村人口流动及其新农村建设模式——以黑龙江省朝鲜族村镇为中心》,《延边大学学报》,2009年第8期。
    [31]窦开龙:《我国农民行为与心理的适应性变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32]窦开龙:《欠发达地区农民工社会适应性问题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33]窦开龙:《西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大都市困境适应的人类学分析——来自甘肃的实证调查》,《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34]杜鹏,李一男,王澎湖,等:《流动人口外出对其家庭的影响》,《人口学刊》,2007年第1期。
    [35]杜鹏,丁志宏,李全棉,等:《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人口研究》,2004年第6期。
    [36]都永浩:《论我国朝鲜族“离乡创业”现象及其影响——兼论我国少数民族未来发展的某些趋势》,《黑龙江民族丛刊》,1998年第3期。
    [37]段成荣:《论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兼谈北京市流动人口问题》,《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38]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5年第1期。
    [39]段成荣,迟松剑:《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状况研究》,《人口学刊》,2011年第3期,第21-28页。
    [40]樊平:《社会流动与社会资本——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路径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41]方晓义,张锦涛,孙莉等:《亲子冲突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应用心理学》,2003年第4期。
    [42]方艳花:《中国朝鲜族在韩国就业的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3][芬兰]罗澳缔著,关祎译:《中国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移民资本流动》,《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44]高洪:《当代中国人口流动问题——基于经济管理学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3年。
    [45]高萍:《延边朝鲜族人口发展现状及民族教育问题分析》,《煤炭高等教育》,2011年第1期,第111页。
    [46]高翔等:《回族流迁人口城市适应过程研究的理论探讨》,《西北人口》,2009年第4期。
    [47]高翔,程慧波,鱼腾飞:《兰州市流动穆斯林城市适应性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10年第1期。
    [48]高翔,鱼腾飞,张燕:《城市中穆斯林流动人口的空间行为特征及动力机制研究——以兰州市回族、东乡族为例》,《世界地理研究》,2010年第2期。
    [49]龚坚:《外来穆斯林的城市适应状况——来自厦门市外来少数民族城市适应的调查报告》,《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
    [50]郭少红:《归国初中生的适应的跨文化研究——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个案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51]郭星华,储卉娟:《从乡村到都市:融入与隔离:关于民工与城市居民社会距离的实证研究》,《江海学刊》,2004年第3期。
    [52]郭艳:《全球化时代的后发展国家:国家认同遭遇“去中心化”》,《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9期。
    [53][韩]姜栽植:《中国朝鲜族社会研究——基于延边地区基层民众的实地调查》,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54]韩芳,柴梅:《社会转型期大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居留特征与政策启示——以乌鲁木齐市二道桥社区为例》,《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22期,第142-144页。
    [55]韩震:《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多重文化认同》,《求是学刊》,2006年第2期。
    [56]郝大海:《流动的不平等——中国城市居民地位获得研究(1949—2003)》,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57]赫剑梅:《西北穆斯林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社会阶层与教育获得的视角》,《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
    [58]郝振,崔丽娟:《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心理科学》,2007年第5期。
    [59]何杨,杨林:《社会资源何以成为社会资本——以朝鲜族经济生活变迁为例》,《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60]洪小良,嘎日达,尹德挺:《城市流动人口“移民度”指标体系初探——以北京市为例》,《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61]黄娜:《京津青地区城市朝鲜族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第18页。
    [62]黄聚云:《无个体的个体化》,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17275300.html。
    [63]黄有福:《中国朝鲜族移民史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64]黄有福:《中国朝鲜族社会与文化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年。
    [65]黄有福,廉松心:《舒兰朝鲜族现状与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66]黄艳平,李玲:《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年第10期。
    [67]季芳桐:《东部城市流动穆斯林人口的结构特征与就业状况研究——以天津、上海、南京、深圳四城市为考察点》,《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68]姜龙范:《清政府移民实边政策与中国朝鲜族的形成》,《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4期,第187-191页。
    [69]金强一:《朝鲜族社会人口流动和集居地空洞化问题的对策研究》,《东疆学刊》,2000年第3期。
    [70]金淑林:《散居朝鲜民族认同与民族语言教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1]金学官:《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的人类学研究》,博士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2年。
    [72]金烨:《北京朝鲜族的个体企业——姜铁柱个体企业调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3]蓝佩嘉:《跨国灰姑娘——当东南亚帮佣遇上台湾新富家庭》,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
    [74]稂丽萍:《都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边缘人状况分析——贵州凯里苗族擦鞋群体在昆明的生存状况研究》,《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75]雷雳,王争艳,刘红云,等:《初中生的亲子沟通及其家庭环境系统和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应用心理学》,2002年第1期。
    [76]李春玲:《城乡移民与社会流动》,《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77]李辉:《吉林延边朝鲜族人口安全问题研究》,《东北亚论坛》,2007年第2期。
    [78]李娟:《女性视角的跨国民族婚姻研究——以中越边境地区广西大新县德天村个案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广西民族大学,2004年。
    [79]李其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民族研究》,2003年第6期。
    [80]李町灿:《金星村朝鲜族村民的生活经验与历史认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81]李汉林,王琦:《关系强度作为一种社区组织方式——农民工研究的一种视角》,柯兰君,李汉林主编:《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的流动人口》,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82]李吉和:《我国中、东部地区城市少数民族特点探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第56页。
    [83]李吉和:《我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特点探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1期,第1页。
    [84]李林凤:《社会工作视野下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第1期。
    [85]李林凤:《从“候鸟”到“留鸟”——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入口的社会融合》,《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第1期。
    [86]李梅花:《延边朝鲜族农村“三老”人员生活现状调查》,《延边党校学报》,2010年第1期。
    [87]李鸣:《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权益保障的法制分析》,《民族法学评论(第七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
    [88]李明欢:《“相对失落”与“连锁效应”:关于当代温州地区出国移民潮的分析与思考》,《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5期。
    [89]李明欢:《20世纪西方国际移民理论》,《厦门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90]李明欢:《“侨乡社会资本”解读:以当代福建跨境移民潮为例》,《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5年第2期。
    [91]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4期。
    [92]李培林,张翼,赵延东:《就业与制度变迁:两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的求职过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
    [93]李培林:《中国进城市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94]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95]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第9期。
    [96]李喜霞:《关于西安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调研与分析》,《唐都学刊》,2011年第6期,第104页。
    [97]李晓雨,白友涛:《我国城市流动穆斯林社会适应问题研究——以南京和西安为例》,《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98]李伟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生存与适应》,《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99]李伟梁:《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年第2期。
    [100]李雅儒等:《北京市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教育状况调查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101]李玉子:《延边朝鲜族女性外流引起的婚姻法律问题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102]李仲先,何青:《攀枝花城市边缘人社会特征与文化适应研究——以攀枝花市外来流动散工为例》,《攀枝花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103]廉松心,宫健泽:《关于朝鲜族社会现状的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以舒兰市朝鲜族社会调查为中心》,《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第5期。
    [104]廉松心,徐芳:《朝鲜族农村经济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以舒兰市朝鲜族农村社会调查为例》,《世界农业》,2009年第5期,第54页。
    [105]廖杨,付广华:《桂林市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南宁、桂林市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及对策研究之一》,《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4期,第40页。
    [106]林蔼云:《漂泊的家——晋江——香港移民研究》,《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2期。
    [107]林丹华,方晓义,李晓铭等:《年轻流动人口的流动模式与其社会适应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年第4期。
    [108]林丹华,方晓义,李晓铭等:《不同职业流动人口社会适应比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年第6期。
    [109]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110]林惠英:《国外劳务输出与黑龙江省朝鲜族农村经济》,《黑龙江民族丛刊》,2000年第1期。
    [111]林明鲜,申顺芬:《婚姻行为中的资源与交换——以延边朝鲜族女性的涉外婚姻为例》,《人口研究》,2006年第3期。
    [112]林南,俞弘强译:《社会网络与地位获得》,《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2期。
    [113]林聚任:《社会网络分析:理论、方法与应用》,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114]林均昌:《少数民族向东部中小沿海城市流动对民族关系产生的影响探析——以山东省威海市为例》,《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第5期。
    [115]林哲焕:《中国朝鲜族社会变迁与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16]刘纯彬,张晨:《天津市回族外来人口就业与生活状况调查报告》,《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2期。
    [117]刘霞,赵景欣,申继亮:《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与行为适应特点》,《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6期。
    [118]刘太川:《青岛年鉴:2008年》,青岛:青岛年鉴社,2008年。
    [119]刘伟:《在华外籍就业人员的社会适应》,《社会》,2010年第1期。
    [120]刘中一:《婚龄性别比失衡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影响——来自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农村地区的调查分析》,《东疆学刊》,2005年第4期。
    [121]卢贵子:《中国朝鲜族教育发展探析》,《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第2期。
    [122]卢守亭:《城市化进程中东北少数民族人口迁移流动状况分析》,《满族研究》,2009年第1期,第1-7页。
    [123]吕途:《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年。
    [124]吕秀一,朴婷姬:《浅析在日朝鲜人的民族认同危机——兼论中国朝鲜族的民族认同》,《太平洋学报》,2009年第10期。
    [125]骆新华:《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理论》,《理论月刊》,2005年第1期。
    [126]罗正日:《黑龙江省朝鲜族学校“单亲、无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黑龙江民族从刊》,2008年第3期。
    [127]马冬梅,谢一帆:《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社会网络及其影响因素——以广西桂林市为例》,《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第4期。
    [128]马健雄:《性别比、婚姻挤压与妇女迁移——以拉祜族和佤族之例看少数民族妇女的婚姻迁移问题》,《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129]马戎:《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130]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31]马戎:《全球化与民族关系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
    [132]马戎:《中国社会的另一类“二元结构”》,《北京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133]马士斌:《职业维度的生涯历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34]马钟范:《略论朝鲜族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延边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135][美]弗里曼著,张文宏等译:《社会网络分析发展史:一项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136][美]格兰诺维特著,张文宏等译:《找工作》,北京:格致出版社,2008年。
    [137][美]林南著,张磊译:《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者》,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138][美]马克·格兰诺维特著,罗家德译:《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139][美]帕特南著,刘波等译:《独自打保龄——美国社会资本的衰落与复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140][美]斯科特著,刘军译:《社会网络分析法》,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
    [141]孟凡东,刘莉:《东北朝鲜族村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学术交流》,2008年第10期。
    [142]倪伟:《跨民族婚姻的家庭整合机制——基于丹东地区朝鲜族汉族通婚的调查》,硕士学位论文,沈阳师范大学,2008年。
    [143]聂家听:《人类学民族志视野内的中国朝鲜族研究——基于对“中国西南非汉族群”民族志与“韩国人类学”民族志成果总结与对比的反思》,《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144]潘毅,卢晖临,郭于华:《我在富士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
    [145]潘毅,卢晖临,张惠鹏:《大工地——建筑业农民工的生存图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146]潘正云,沙马日体:《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怎样与市民和谐相处探析——以成都市金牛区市民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关系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8期。
    [147]彭建军,叶长青:《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权益保障实施状况调查——以湖北省武汉市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9期。
    [148]朴炳淳,李雪峰:《长白朝鲜族发展史》,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8年。
    [149]朴光星:《跨国劳动力流动与中国朝鲜族的全球性社会网络》,《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150]朴光星:《赴韩朝鲜族劳工群体的国家、民族、族群认同》,《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151]朴光星:《少数民族流入人口的权益诉求与城市民族工作——基于对青岛市朝鲜族流入群体的实地调查》,《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年第2期,第60页。
    [152]朴婷姬:《朝鲜族社会家庭结构变迁与性别平等研究》,《东疆学刊》,2006年第4期。
    [153]朴婷姬:《中国朝鲜族单亲儿童及留守儿童现状及教育》,《延边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
    [154]朴今海:《加大对外开放:边疆民族地区实施第二次创业的战略选择——对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振兴老工业基地实施第二次创业的思考》,《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年第6期。
    [155]朴今海,郑小新:《延边地区朝鲜族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监护问题》,《延边 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156]朴今海,金红仙:《朝鲜族中小学师资队伍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满族研究》,2010年第1期。
    [157]朴京玉:《朝鲜族学校单亲无亲学生教育初探》,《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58]朴美兰:《散居地朝鲜族人口流动现状及思考——吉林舒兰金马镇的调查报告》,《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59]朴美兰:《民族学视野下的延边朝鲜族人口问题》,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160]朴美兰:《延边朝鲜族人口多胎生育行为及人口学后果》,《延边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161]朴美兰:《20世纪90年代以来延边朝鲜族人口负增长原因探析》,《东疆学刊》,2010年第1期。
    [162]朴美兰:《建国以来延边朝鲜族人口演变的特点》,《延边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163]朴盛镇:《北京望京地区朝鲜族与韩国人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第22页。
    [164]朴泰洙:《朝鲜族教育发展的历史特点与基本经验》,《民族问题研究》,2005年第2期。
    [165]乔晓春:《从“五普”数据分析城市外来人口状况》,《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1期。
    [166]瞿健文,崔明龙:《朝鲜族吉林磐石市烧锅朝鲜族村调查》,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167]全京爱,张春岩:《用民俗文化教育感染带动单亲无亲学生——朝鲜族单亲无亲学生教育实践与探索》,《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168]全信子:《中国朝鲜族女性沙外婚姻研究——以嫁到韩国的朝鲜族女性为研究个案》,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169]全信子:《中韩国际婚姻中的文化因素》,《当代亚太》,2006年第3期。
    [170]全信子:《关于朝鲜族女性涉外婚姻基本模式的探讨——以嫁到韩国的朝鲜族女性为个案研究》,《东疆学刊》,2007年第4期。
    [171]申春善:《生态人类学理论及其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启示——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教育为例》,《延边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172]申英美:《中国朝鲜族教育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173]史畅:《海归族:归国发展趋势——高新化、团体化、多元化、柔性化》,《国际人才交流》,2002年第4期。
    [174]舒景祥:《黑龙江省朝鲜族村经济发展的调查与分析》,《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第1期。
    [175]舒展:《中国朝鲜族的形成与贡献》,《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76]苏春艳:《社会网络与职业获得——转型期下岗失业女工再就业过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大学,2005年。
    [177]苏庆先、李拯宇、李泽旭等:《40万在韩中国劳工生存状况:去留间的彷徨与困惑》, http://www.china.com.cn/overseas/txt/2008-01/25/content_9585012_3.htm。
    [178]孙春日:《论清政府对犯禁朝鲜垦民的土地政策》,《满族研究》,2002年第3期。
    [179]孙春日:《中朝边境地区人口流失及对策——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180]孙岿:《朝鲜族人生观与消费文化特征》,《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81]孙岿:《“韩流”现象与朝鲜族消费文化认同》,《大连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82]孙岿:《边疆.文化互补:朝、汉民族消费规范比较与借鉴》,《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183]孙岿:《人类学视野下的朝鲜族消费文化变迁》,《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184]孙娟鹃:《劳动力迁移过程中的农村留守老人照料问题研究》,《人口学刊》,2006年第4期。
    [185]孙亚楠:《韩人社区与“韩味”青岛——对在青韩国人文化适应的人类学考察》,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186]太平武:《中国朝鲜族民族教育现状》,《民族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187]汤夺先:《试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的特点》,《公安研究》,2007年第12期。
    [188]汤夺先:《试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与城市民族关系》,《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第1期。
    [189]汤夺先:《西北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现状的调查分析——以甘肃省兰州市的调查为视点》,《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37页。
    [190]汤夺先:《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191]汤夺先:《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论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192]汤夺先:《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调查分析——以对兰州市的调查为视点》,《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年第1期。
    [193]汤夺先,张莉曼:《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3期。
    [194]汤梦君:《浅析“留守妻子”现象》,《人口研究》,2004年第4期。
    [195]汤秀丽:《对朝鲜族农村女性外流状况的人类学研究》,《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196]田禾:《东亚劳动力跨国流动》,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
    [197]田金花:《朝鲜族大学毕业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研究——以延边大学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延边大学,2007年。
    [198]汪霞:《民族问题与和谐社会——浅谈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经纪人学报》,2006年第1期。
    [199]汪志,高向东,黄丽鹏:《上海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态探析》,《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200]王琛,周大鸣:《试论城市少数民族的社会交往与族际交流——以深圳市为例》,《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201]王春光:《流动中的社会网络:温州人在巴黎和北京的行动方式》,《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3期。
    [202]王春光:《移民的行动抉择与网络依赖——对温州侨乡现象的社会学透视》,《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
    [203]王化波:《延边朝鲜族妇女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人口学刊》,2005年第3期。
    [204]王军:《世界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综述》,《民族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第70页。
    [205]王军:《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
    [206]王平:《关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以兰州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为例》,《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
    [207]王磊:《劳务输出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分析》,《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第12期。
    [208]王丽颖:《朝鲜族青少年自我价值感研究——留守与非留守学生的对比》,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09]王毅杰,童星:《流动农民职业获得途径及其影响因素》,《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210]王允武,王莹:《城市流动少数民族人口的社会保障及其实现》,《民族学刊》,2011年第1期。
    [211]王泽群,于扬铭:《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西北人口》,2009年第3期。
    [212]王振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影响因素研究——对江苏省的实证分析》,《内蒙古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213]武汉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课题组:《武汉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工作新探索》,《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214]吴前进:《跨国主义:全球化时代移民问题研究的新视野》,《国际观察》,2004年第3期。
    [215]吴楚克:《中国边疆政治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
    [216]吴楚克,徐芳,朱金春:《中国蒙古族朝鲜族民族发展与认同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年。
    [217]项飚:《全球“猎身”——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的技术劳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218]相华:《朝鲜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研究——以烟台、威海、青岛为例》,《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年第4期,第59-60页。
    [219]肖斌:《对当前我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的思考》,《聊城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220]熊威:《民族宗教流动人口社会学调查——广州市化隆拉面从业群体的基本特征调查报告》,《贵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221]徐芳:《朝鲜族青少年认同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22]徐合平:《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劳动权益保障——以武汉市为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223]徐琼:《上海外来少数民族的社会适应——从朝鲜族社会网络的视角分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224]阎云翔:《中国社会的个体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第362页。
    [225]杨健吾:《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研究——以成都市为例》,《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7期。
    [226]杨菊华:《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人口研究》,2009年第1期。
    [227]杨军红:《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28]叶敬忠等:《关注留守儿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229]叶海,吴荣先:《浅论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的策略》,《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2期,第155页。
    [230]衣保中:《近代朝鲜移民与东北地区水田开发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农业大学,2002。
    [231]衣保中:《试论民国时期朝鲜移民大量迁入东北地区的原因》,《东北亚论坛》,2002年第2期。
    [232]易雯静,吴明霞:《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研究》,《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233]尹素琴:《简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城市民族关系重构的影响》,《新疆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234]尹志刚:《北京市常住流动人口的移民倾向和行为调查研究》,《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2008年。
    [235]于慧:《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家庭亲子互动过程的实地研究——以甘肃省L市为例》,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236]于萨日娜,丁继,于娜布其:《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研究综述》,《前沿》,2011年第2期,第131页。
    [237]余伟,郑钢:《跨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适应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第6期。
    [238]曾群,魏雁滨:《失业与社会排斥:一个分析框架》,《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3期。
    [239]翟学伟:《社会流动与关系信任——也论关系强度与农民工求职策略》,《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1期。
    [240]张德乾:《农村留守儿童交往问题实证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第12期。
    [241]张敦福:《朝鲜族学生选汉校:急剧社会变迁中的文化适应——安图县民族教育的社会人类学实地研究》,《民族教育研究》,1997年第4期。
    [242]张鹤龙:《远离父母,他们失去了什么——留守儿童问题调查》,《半月谈》,2004年。
    [243]张继焦:《城市的适应:迁移者的就业与创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244]张继焦:《外出打工者对其家庭和社区的影响——以贵州为例》,《民族研究》,2000年第6期。
    [245]张杰,王欣:《东北边疆地区朝鲜族农村社区变迁的特点与推动力研究——以黑龙江省鸡西市永丰朝鲜族乡为例》,《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第6期。
    [246]张熙奀:《民族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实证研究——以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 州为例》,《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247]张彦珍:《兰州市流动人口社会网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248]张艳春:《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养老保障的建立和发展分析——以朝鲜族聚居的延边地区为例》,《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第5期。
    [249]赵定东,李效生:《历史与现实:中俄边民跨境流动的社会因素分析》,《人口研究》,2003年第3期。
    [250]赵定东,许洪波:《“关系”的魅力与移民的“社会适应”:中哈移民的一个考察》,《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年第4期。
    [251]赵鹤龄,李爱波:《在现代化进程中我国朝鲜族传统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年第1期。
    [252]赵爽:《中国农村个体化趋势的特征》,《兰州学刊》,2010年第2期,第118页。
    [253]赵爽:《个体化研究概述》,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17275300. html。
    [254]赵延东:《再就业中的社会资本:效用与局限》,《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4期。
    [255]赵月峰:《延边朝鲜族人口负增长及其影响》,《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年第2期。
    [256]朱爱华,张明:《移居苏州的朝鲜族老年人:一项都市人类学的探索——基于苏州馨泰社区的实地调查》,《社会工作》,2010年第11期(下)。
    [257]朱在宪:《对中国朝鲜族人口分布与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分析》,《朝鲜族研究论丛(5)》,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年。
    [258]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43-244页。
    [259]郑梅花,沈惠淑:《延边朝鲜族农村与建设模式》,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9年。
    [260]郑信哲:《论人口流动与朝鲜族社会发展》,《黑龙江民族丛刊》,1998年第3期。
    [261]郑信哲:《朝鲜族人口流动及其社会稳定问题研究》,1998年第4期。
    [262]郑信哲,李春虎:《朝鲜族社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263]郑信哲:《朝鲜族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对发展的影响》,《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第1期。
    [264]郑信哲:《在韩中国打工者现状与对策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7期。
    [265]郑信哲,黄娜:《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城市民族教育问题探讨——以山东省青岛市朝鲜族教育实践为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266]邹海滨,冷岩:《中国朝鲜族公民口岸偷渡活动的成因与对策》,《武警学院院报》,2001年第4期。
    [267]周靖程:《晚清东边道地区朝鲜族迁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68]周皓:《中国人口迁移的家庭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人口研究》,2004年第6期。
    [269]周宗奎,孙晓军,刘亚,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