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志愿精神培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志愿服务是当今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公众参与社会活动中去的有效途径。志愿精神培育旨在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培育公众的志愿精神,培养公众的社会责任感,使之树立现代公民意识。志愿精神的培育关系到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我国社会问题的解决及我国高素质青年的培养,需要让公众了解及接受志愿精神的价值体系、了解及内化志愿精神所包含的要素、培育公众的社会责任意识,从而促进志愿精神内化为公众的价值追求。
     志愿精神是指一种自愿、奉献、友爱、互助、尊重、关怀的精神,是不为报酬和收入而参与到完善社区工作、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中去的精神。志愿精神在国内外的蓬勃发展有着深厚的基础,国外主要起源于其传统的慈善观念、基督教的“慈善思想”和乡镇精神;志愿精神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的深厚的基础主要是在中国思想领域影响较大的儒、墨、道、佛家思想。志愿精神的培育就是通过价值引导与理论指导,培育公众“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培养公众的社会责任感,使之树立现代公民意识的一种教育活动。具体来说,志愿精神培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让公众了解、接受志愿精神的价值体系;让公众了解、内化志愿精神所包含的要素;培育公众的社会责任意识。
     近几年随着我国志愿精神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社会各界对志愿精神的关注在增加、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开拓创新,为志愿精神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志愿精神的培育也面对着一些挑战,如缺乏深厚的公益意识,志愿精神培育的先天性不足、法律法制建设落后,志愿精神培育缺乏保护机制、民间组织不发达,志愿精神培育的载体缺失、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志愿精神培育的动力缺乏等。所以志愿精神的培育需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志愿服务起源于国外,在国外发展历史悠久,在志愿精神培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虽然志愿服务发展的时间不长,但是也积累了一些经验。通过对志愿服务具体实践及志愿精神培育经验的透析可以促进志愿精神的弘扬,对我国志愿精神的培育具有现实导向性作用。我国志愿精神培育的基本经验有:我国政府为志愿精神培育提供了自由的社会生存空间;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社会政策,来推动社会事业的发展,保障了志愿精神的培育;领导人的支持为志愿精神培育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国际志愿者活动在内的国际援助,创造国际合作的环境。国外志愿精神培育的经验启示有:慈善氛围的熏陶、企业的支持、政府政策的支持与资金激励、广阔的志愿服务领域、庞大的社会组织。
     我国推进志愿精神培育工作,应从遵循一定的原则,把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方面的途径方法,完善条件保障:培育公益意识,营造浓厚的志愿文化氛围;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提供法律法制保障;支持民间志愿组织的发展,构建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志愿者的人力资源,建立有效的志愿工作激励机制。
Voluntary service is the important symbol of social civilization's development and is the effective way for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social activities. The cultivation of voluntary spirit is to cultivate the public's voluntary spirit, cultivate the public'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make up the coconscious ousness. The cultivation of the voluntary spirit is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oluntary service in China, the solution of the problem in our society and the training of high-quality youth, so it important for the public to understand and accept the value system of voluntary spirit, internalize the elements of voluntary spirit and cultivate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public consciousness, so as to promote the voluntary spirit into the value of the public.
     The voluntary spirit is a spirit of volunteerism, dedication, friendship, mutual assistance, respect and caring, and the voluntary spirit is the spirit which encourages people to promote human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not for remuneration and income. The voluntary spirit in home and abroad has a solid foundation, the voluntary spirit in foreign originated form the spirit of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charity, Christian charitable thoughts and township spirit; the voluntary spirit in China is based on the ideology of Confucianism, Mohism, Taoism and Buddhism. The cultivation of the voluntary spirit is a educational activity which is guided by value and theory, cultivates the public's spirit of "dedication, friendship, mutual aid, and progress," and establishes a modern civic awareness. The cultivation of voluntary spirit mainly includes three aspects:the public to understand and accept the value system of the voluntary spirit; allow the public to understand and internalize the elements the voluntary spirit contained; foster the public awarenes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recent years, the China's voluntary spirit has made a series of achievements, Concerns for the voluntary spirit are increased and China's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s innovating, these provide a good opportunity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he voluntary spirit. The same time, the cultivation of the voluntary spirit is also facing some challenges, such as The lack of a deep sense of public service, law legal system is backward, underdeveloped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government support is not enough. So the cultivation of voluntary spirit is need seizing the opportunity and meeting the challenge.
     Voluntary service originated in foreign countries, foreign countries have accumulated a wealth of experience i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voluntary spirit. In our country, the development time is not long, but it has also accumulated some experience. These are the aspects of the basic experience of the cultivation of the voluntary spirit in our country:government provides free living space, our government enacted a series of social policy to guarantee the cultivation of the voluntary spirit, leaders support for voluntary spirit, our government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nternational voluntary activity. These are the aspects of the basic experience of the cultivation of the voluntary spirit in foreign countries:Charitable atmosphere influence, corporate support, the support of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financial incentives, the vast field of voluntary service, the huge social organization.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the voluntary spirit in our country,we should follow certain principles, grasp the school education, family education and social education, and protect the conditions:nurturing public consciousness to create a strong volunteer culture, improving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provides legal guarantees,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to build a strong social support network, increasing efforts of support of the government, taking full advantage of the human resources to establish voluntary work incentives.
引文
①孙婷.志愿失灵及其矫正中的政府责任[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11
    ①李慧.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2
    ②北京志愿者协会.走进志愿服务[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
    ③许云杰,青年志愿者行动的伦理道德思考[J].道德与文明,1996(02)
    ④马飞翔,论市场经济下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03)
    ①邓文英.论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J].中南大学,2011(03)
    ②汪小林非政府组织中的志愿精神培育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硕士论文2006(06)
    ①孟凡平、赵佳宾,当代公众志愿精神培育的内容及意义[J].宜春学院学报,2012(02)
    ①转引白吴冠之.非营利组织营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①谭玉龙.我国志愿精神培育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8
    ①汪小琳,非政府组织中的志愿精神培育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硕士论文),2010
    ①孟凡平、赵佳宾,论志愿精神的内涵与历史渊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
    ①邓文英.论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D].中南大学.2010
    1刘兆伟,论儒家思想与和谐社会[J].沈阳大学学报,2006(01)
    ①崔大华,道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文史哲,1995(01)
    ②汪小琳,非政府组织中的志愿精神培育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硕士论文,2010(06)
    ①丁元竹.志愿精神在中国[M].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
    ②许亚玲.浅析志愿精神在中国得以发展的基础[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26卷第6期
    ①孟凡平、赵佳宾.当代公众志愿精神培育的内容及意义[J].宜春学院学报.2012(02)
    ①孟凡平、赵佳宾,当代公众志愿精神培育的内容及意义[J].宜春学院学报,2012(02)
    ①孟凡平.论我国志愿精神培育的机遇与挑战[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
    ①孟凡平,论我国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6)
    ②丁元竹.志愿精神在中国[M].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版
    ①江泽全.英国志愿服务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03)
    ①江汛清,中外志愿活动比较[J].青年研究,2003(01)
    ②谭玉龙.中外志愿精神比较研究[J].传承2010(30)
    ③江汛清.中外志愿服务比较[J].青年研究.2003(01)
    ①孟凡平,我国推进志愿精神培育工作的思路与举措[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2)
    ①韩迎春.李芳.论大学生志愿精神及其培育[J].教育评论.2011(04)
    ②孟凡平,我国推进志愿精神培育工作的思路与举措[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2)
    ①赵菁,我国当代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启示与思考[D].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11
    1.丁元竹《建设健康和谐社会》,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2.丁元竹、江讯清《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元竹《中国志愿服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丁元竹《志愿精神在中国》,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版。
    5.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王名、刘国翰、何建宇《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7.王名《中国非政府公共部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林方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9.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许金声等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
    10.吴忠泽《社团管理工作》,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
    11.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2.亨廷顿《第三波一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13.秦晖《政府与企业之外的现代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4.安国启《志愿行动在中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5.安国启、郭虹《中国社区志愿者行动手册》,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
    16.朱世达《美国市民社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8.张晓东《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道德重建》,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9.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0.黄建中《中西文化异同论》,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
    21.周谷城《中国通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2.徐麟《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
    23.马庆钰《告别西西弗斯——中国政治文化分析与展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4.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焦维娅译,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5.魏娜《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红旗出版社,2003年版。
    26.沈杰《志愿行动:中国社会的探索与践行》,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7.北京志愿者协会《走进志愿服务》,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年版。
    28.江汛清《与世界同行——全球下的志愿服务》,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9.莱斯特·M·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30.陈根法《德性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1.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32.老子《道德经》,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
    33.李建华《道德情感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4.李建华《德性与德心——道德的社会培育及其心理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5.李维安《非营利组织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6.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7.罗国杰、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38.任进,《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法律实证与比较分析的视角》,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9.王方华、周洁如《非营利组织营销》,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0.王伟《行政伦理概述》,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1.吴东民、董西明《非营利组织管理》,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2.吴冠之《非营利组织营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3.徐中振《志愿服务与社区发展》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
    44.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00年版。
    45.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46.俞可平《社群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47.[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48.[美]查尔斯·J·福克斯/休·T·米勒《后现代公共行政》,楚艳红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9.[英]亨利·西季威克《伦理学史纲》,熊敏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
    50.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51.[美]莱斯特·M拉蒙《全球公民社会一非营利部门视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52.[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黄晓京、彭强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3.[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
    54.[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彭和平、周明德、金竹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5.[美]特里·L·库拍《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张秀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6.[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5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58.[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余涌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9.[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60.[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61.[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62.[美]詹姆斯·w·费斯勒等《行政过程的政治——公共行政学概论》,陈振明、朱芳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穆青.如何理解志愿服务与志愿精神.[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03)
    2.陈靖一.论志愿精神——从志愿精神的激励角度来看.[J].商业文化.2011(05)
    3.章仁彪.志愿精神与“后世博”的城管理念转型——兼论从“城市形象”到“城市印 象”的“软实力”.[J].上海城市管.2011(02)
    4.弓丽娜.如何培育大学生的志愿精神.[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5.葛敏,崔梅.论志愿精神的“无私”与“有私”.[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02)
    6.梁莹.社区居民的志愿精神与居民对各级政府领导人的认知:内在关联之实证解析——基于对南京市708位城乡社区居民的实证调查.[J].中国软科学2009(10)
    7.余蓝.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05)
    8.郑小九.人文奥运理念与奥运志愿精神.[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04)
    9.李潇潇.论志愿精神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功能.[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04)
    10.许亚玲.浅析志愿精神在中国得以发展的基础.[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06
    11.毕素华.论基督教的慈善观.[J].哲学研究.2006(11)
    12.陈佳.关于中国青年志愿者组织发展现状的思考.[J].理论界.2006(2)
    13.邓国胜.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模式.[J].社会科学研究.2002(2)
    14.董海军.大学生青年志愿活动的参与动机分析.[J].教育研究理论界.2003(7)
    15.付怡雯.论NGO组织中志愿者的本土培育.[J].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报.2002(5)
    16.高天琼.论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J1.襄樊学院学报.2006(11)
    17.韩晶.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障碍研究.[J].青年研究.2003(1)
    18.胡蓉.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管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6(3)
    19.江汛清.关于志愿服务的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青年政治学报.2002(4)
    20.江汛清.中外志愿活动比较.[J],青年研究,2003(1)
    21.江泽全.英国志愿服务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1.2004
    22.金晶.中国志愿者组织的发展现状和功能研究.[J1.社会福利.2004(2)
    23.吕洁强.激励与激励陷阱.[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24.缪仲妮.论我国志愿服务法律制度的完善.[J1.法学研究.2006(7)
    25.桑云川.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时间与思考.[J].党政干部论坛.2006(3)
    26.闪茜管,戴卫义.二论建立和完善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激励机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5)
    27.时小燕.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对策分析.[D].河海大学(硕士论文).2007(3)
    28.孙金旭.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6.
    29.孙紫玲.美国的义工精神.[J].社会.2002(9)
    30.谭建光,凌冲.现代都市志愿者心态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5(6)
    31.汪峦,梁宝伟.浅谈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忠诚度.[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6(2)
    32.王庆云,亚特兰大.悉尼和雅典奥运会志愿者组织管理比较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硕士论文),2007(5)
    33.王振友.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由来、现状及发展趋势.[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0(9)
    34.吴文琪.大学生参与大型运动会志愿者服务的动机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6(2)
    35.谢芳.志愿者服务在美国.[J].社区.2004(8)
    36.许慧霞.浅析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3(3)
    37.于光松,王春光,李在宝.浅谈加强青年志愿者管理的重要性.[J].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2006(5)
    38.张广济.中外志愿服务比较[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39.朱佳.志愿者活动及其价值体系研究一论大陆与香港的比较与借鉴[D].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7(4)
    40.祝灵君.志愿者组织、志愿精神与政党领导.[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9)
    41.陈成文,高小枚.志愿精神的功能看北京奥运青年志愿服务.[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3)
    42.陈超.戮力倡导志愿精神规范志愿服务——《湖北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解读.[J].楚天主人.2006/09
    43.陶倩,曾琰,裔仕佳.志愿精神与世博会——大学生参与世博志愿服务的动机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0(09)
    44.祝西冰.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机制——志愿精神与传统慈善文化的融合与超越.[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9(03)
    45.李国荣.试论志愿者、志愿服务、志愿精神的内在底蕴.[J].社科纵横.2009(04)
    46.李璐,刘文澜.志愿精神在企业中的运用——“企业志愿者”的定位及企业“志愿”机制的培养.[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07)
    47.施真强.志愿精神与湖北的和谐社会建设——从美国志愿服务得到的一些启示.[J].学习月刊.2009(11)
    48.陈天祥,宁静.“亚运志愿时”——志愿精神推广的创新典范.[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04)
    49.周耀虹.开展志愿服务弘扬志愿精神.[J].党政论坛.2008(12)
    50.张晓红,张海涛.后奥运时代志愿精神的大学延伸——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性发展.[J].教育学术月刊.2008(11)
    51.于海.志愿精神——NGO的精神内核.[J].社会观察.2005(07)
    52.刘孜勤.中国青年志愿者精神与雷锋精神对比研究.[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3)
    53.周琦.志愿精神与墨子“兼爱”思想初探.[J].继续教育研究.2011(10)
    54.任竹.青志愿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现代交际.2011(10)
    55.谭玉龙.志愿精神的政府培育探析.[J].求实.2010(2)
    56.王峰.浅析志愿精神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定位.[J].延边党校学报.2010(06)
    57.丁武,涂为国论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及路径选择.[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04)
    58.曾萍.弘扬志愿精神推进“关爱行动”.[J].当代江西.2010(12)
    59.费坚.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崛起的价值分析——基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视角.[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06)
    60.杨云涵.论志愿精神与我国青年志愿者的激励方式.[J].南方论刊.2011(02)
    62.葛敏,周南平.论志愿精神培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创新.[J].社科纵横.2011(02)
    62.张人民.论志愿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
    63.杨迪.儒家思想对当代志愿精神理论建构的意义探析.[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02)
    64.荆海涛,郭昭君.志愿精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意义解读.[J].社科纵横.2011(03)
    65.张洪彬,张澍军.生命实践的视界:作为一种德性形式的志愿精神.[J].思想教育研究.2011(03)
    66.韦莉明.论大学生志愿精神内涵及培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1(07)
    67.王歆,谢晶.大学生志愿精神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力探究.[J].成功(教育).2011(02)
    68.张洪彬,张澍军.论志愿精神与道德的内在关联.[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
    69.曾骊.大学生志愿精神与和谐社会之关系.[J].江淮论坛.2011(03)
    70.宋佳东.试论和谐社会视阈下志愿精神的弘扬.[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71.唐薇莉.我国志愿精神缺失的原因与对策探析.[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5)
    72.孙靖.西部计划志愿精神内涵解读.[J].中国青年研究.2011(07)
    73.梁莹.街道乡镇政府信任与居民的社区志愿精神——基于南京市若干城乡社区的实证调查.[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74.宋佳东.论“志愿精神”的弘扬.[J].理论参考.2011(06)
    75.王欢.构建和谐社会呼唤大力弘扬志愿精神.[J].理论参考.2011(06)
    76.潘静.当代美国志愿精神的实践活动分析及其现实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6)
    77.韩迎春,李芳.论大学生志愿精神及其培育.[J].教育评论.2011(04)
    78.刘晨,代春艳,石向芬.浅谈后奥运时代志愿精神在高校青年大学生中的延伸.[J].中国校外教育.2011(14)
    79.王欢,梅红,陈勇.和谐社会视野中志愿精神的发展研究.[J].教学与研究.2010(04)
    80.蔡婷玉.中国志愿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辨析.[J].探求.2010(02)
    81.沈蓓绯.金融危机形势下美国青年志愿精神高涨之动因探析.[J].青年研究.2010(02)
    82.连淑芳.试析内隐认知视角下志愿精神的培育.[J].思想理论教育.2010(13)
    83.黄晖,王歆.浅析高校发展建设中志愿精神的培养.[J].大舞台.2010(06)
    84.周奕韵.世博会与志愿精神的弘扬.[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0(08)
    85.黄平芳.广州亚运会志愿精神的重要源泉:亚洲文明.[J].青年探索.2010(05)
    86.谭玉龙.中外志愿精神比较研究.[J].传承.2010(30)
    87.郑长兴.试析新时期志愿精神的弘扬和培育.[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03)
    88.刘伟浅.谈西部支教服务中的志愿精神.[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0(05)
    89.胡孝忠,叶常林.我国志愿精神的内在动力.[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9(01)
    90.潘雯.弘扬志愿精神与提升公民意识.[J].北京观察.2009(03)
    91.陈霞.关于在全球化背景中建构本土化志愿精神及文化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9(06)
    92.曹刚.任重远为己与利他的中道——志愿精神的伦理解读.[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
    93.李培超,皮湘林.构建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志愿精神的意义解读.[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
    94.巨生良,姬会然.我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基于志愿精神的促动.[J].天府新论.2009(05)
    95.张燕红志愿精神与非营利组织志愿者激励方式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96.陈少牧,熊建军.弘扬和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的长效机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97.张晓红,李凌.论北京奥运志愿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09)
    98.谭玉龙.我国志愿精神缺失原因探讨.[J].理论导刊.2009(11)
    99.余蓝.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的障碍性因素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9(12)
    100.黄小露.论大学生志愿精神与校园慈善文化的培育.[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11)
    101.王志军.论志愿精神之于和谐社会.[J].当代青年研究.2006(05)
    102.张树海.论志愿精神的培育与政府责任.[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03)
    103.李图强.志愿者与志愿精神: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在动力.[J].中国行政管理. 2008(11)
    104.陶倩,刘海云.志愿精神的德性分析.[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105.丁元竹.志愿精神是公民社会的精髓.[J].人民论坛.2008(15)
    106.魏葱葱.浅谈北京奥运志愿精神与构建和谐社会.[J].管理观察.2008(14)
    107.商文成.志愿精神:在公民、社会与国家之间.[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0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