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非法处理个人信息罪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非法处理个人信息罪是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新规定的犯罪,但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立法至今还未正式颁布,这使司法实践对非法处理个人信息罪的认定很困难。本修正案于2009年2月28日正式通过,对本罪的犯罪构成、犯罪形态及处罚标准还未见有正式文章进行研究。笔者在这里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认真分析中国的国情,对信息立法与信息实践进行了认真的考察,分析与之相关的一些社会现象。同时借鉴国外与个人信息相关的立法,将国内与国外立法现状和法律实践进行比较,一方面可以通过比较发现处理问题的不同方式,为观察世界提供不同的角度,利于解决社会生活中一些难题,另一方面也是信息社会迅猛发展的需求。由于能力有限,本文有许多的不足,只求给对此罪有兴趣的读者些许提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全文共分个部分,从非法处理个人信息罪的罪名、罪状、犯罪构成、罪与非罪的界定和本罪与相关犯罪界定等五个方面加以论述。
     第一章从非法处理个人信息罪的基本问题入手,分析了非法处理个人信息罪罪名和罪状。首先,分析了非法处理个人信息罪所侵犯的法益,并借鉴国外立法的立法模式,认为本罪的罪名应当具有包容性,因此以非法处理个人信息罪命名。其次,分析了本罪的罪状类型,通过对个人信息立法的现状指出了本罪在适用过程中的实际困难。
     第二章则分析了非法处理个人信息罪的犯罪构成,分别论述了非法处理个人信息罪的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在犯罪客体部分,介绍了公民的个人信息利益。在犯罪客观方面这一部分,界定了四种行为的概念,并在行为对象中阐述了个人信息的概念,分析了个人信息与隐私的区别和联系。在情节严重的认定中,概括了四种情节严重的情况。在犯罪主体的研究中,分析了司法机关及司法工作人员的犯罪主体资格问题。最后分析了犯罪主观方面的内容。
     第三章讨论了非法处理个人信息罪的停止形态和共同犯罪形态两个方面。在停止形态的部分先论述了情节犯的停止形态,之后对非法处理个人信息罪的停止形态进行了分析。在共同犯罪部分,对本罪中的对向犯问题及在犯罪既遂之前对犯罪情节有严重影响的人是否构成共犯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第四章主要是对非法处理个人信息罪认定问题的讨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罪与非罪。二是非法处理个人信息罪与相关犯罪的界定。
The crime of illegal handling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is the Criminal Law Amendment (seven) the provisions of Article VII of the new crime, but our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legislation have not yet formally enacted, which makes the judicial practice of illegal handling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that is very difficult crimes. This amendment in February 28, 2009 formal adoption of this crime constitutes a crime, crime and punishment standards no formal research article. The author attempts here to discuss on these issues, careful analysis of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information on the practice of information legislation had serious study, analysis of a number of related social phenomena. At the same time, foreign and personal information relevant legislation, the statu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legislation and legal practice to compare, on the one hand can be found by comparing different ways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in order to observe the world from different angles, which will help to solve some problems in social life, On the other h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society needs. Due to limited capacity, there are many shortcomings of this article, only to have the crime of those who are interested in some tips to start the role.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Illegal handling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from the crime of crimes, crimes constitute crimes, the definition and crimes and non-crimes this crime and related crimes as defined in the five topics.
     The first chapter dealing with personal information from the basic issue of crime, an analysis of the crime of illegal handling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on charges and counts. First of all, an analysis of the crime of illegal handling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by violations of legal interest, and from abroad to deal with model legislation that charges of this crime should be inclusive, and therefore the crime of illegal handling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on naming. Secondly, an analysis of the counts of this crime type, the adoption of legislation on the status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out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crime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al difficulties.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illegal handling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constitutes a criminal offense, respectively, on the illegal handling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the object of the crime of crimes, criminal objective, the main crime, the subjective aspects of crime. Part of the object at the crime on the individual interests of citizens. In this part of the objective aspect of crime, as defined in the concept of the four acts and the object of conduct set forth the concept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analysis and privacy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and contact the distinction. That in serious cases, the summary of the four serious situation. The main body in the crime study, an analysis of the judiciary and judicial staff, the qualifications of the principal crime. Finally, an analysis of the subjective aspects of the crime.
     Chapter III discussed the illegal handling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to stop the crime and common crime patterns two aspects. Form part of the first stop on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stop form committed, after the illegal handling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to stop the crime patterns were analyzed. Crime in the common part of the of this crime to the crime committed and accomplished in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crime before the people who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an accomplice was discussed.
     Chapter IV is the illegal handling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that the crime issue. Two aspects, first, Crimes and non-crimes . Second, the crime of illegal handling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with the relevant definition of crimes.
引文
1参见张明楷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8月第3版,第495页。
    2参见周庆山著:《信息法教程》,科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第3页。
    3参见蒋主编:《个人数据信息的法律保护》,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52页。
    4参见罗结珍译:《法国刑法典》,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第92-94页。
    5参见齐爱民著:《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示范法草案学者建议稿》,第30-32条,载《河北法学》2005年6月,第23卷第6期。
    6参见陈飞等译:《个人数据保护-欧盟指令及成员国法律、经合组织指导方针》,法律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第365页、367页、371页、425页。
    7参见齐爱民著:《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保护法示范法草案学者建议稿》,第24条;英国1998年数据保护法,第16条、19条。
    8法国刑法中将有关个人信息权益的违法行为规定为“侵害信息处理或信息缩片产生的人之权利罪”,出处参见罗结珍译:《法国刑法典》,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第92-94页。
    9参见刘树德著:《空白罪状—界定·追问·解读》,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第46页。
    10参见刘树德著:《空白罪状—界定·追问·解读》,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第97页。
    11参见刘树德著:《空白罪状—界定·追问·解读》,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第69-90页。
    12参见《河南省信息化条例》第20条、35条、37条、39条、40条、43条、45条;《湖南省信息化条例》第25条、26条、30条。
    13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12条、68条。
    14参见齐爱民著:《个人信息保护法研究》,载《河北法学》2008年4月,第26卷第4期,第17页。
    15参见蒋主编:《个人数据信息的法律保护》,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136页、137页。
    16参见周庆山著:《信息法教程》,科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第26页。
    17参见齐爱民著:《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示范法草案学者建议稿》,第3条,载《河北法学》2005年6月,第23卷第6期。
    18参见袁继红、楼伯坤主编:《刑法》,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58页。
    19参见张明楷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8月第3版,第149页。
    20参见周庆山著:《信息法教程》,科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第32页、4页。
    21参见齐爱民著:《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示范法草案学者建议稿》,第3条,载《河北法学》2005年6月,第23卷第6期。
    22参见周汉华主编:《域外个人数据保护法汇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1页。
    23参见陈飞等译:《个人数据保护_欧盟指令及成员国法律、经合组织指导方针》,法律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第25页。
    24参见爱伦·艾德曼、卡洛琳·肯尼迪著,吴懿婷译:《隐私的权利》,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158页。
    25参见约翰·D.泽莱兹尼著,张金玺译:《传播法_自由、限制与现代媒介》(第四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158页。
    26参见周庆山著:《信息法教程》,科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第74页。
    27参见张明楷著:《刑法学》(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8月第3版,第133页。
    28参见赵秉志主编:《刑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283页。
    
    29参见赵秉志主编:《刑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289页。
    30参见李翔著:《情节犯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第159页。
    32参见齐爱民著:《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示范法草案学者建议稿》,第11条第2款,载《河北法学》2005年6月,第23卷第6期。
    33参见齐爱民著:《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示范法草案学者建议稿》,第14条,载《河北法学》2005年6月,第23卷第6期。
    1、张明楷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3版。
    2、刘树德著:《空白罪状—界定·追问·解读》,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3、周庆山著:《信息法教程》,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李翔著:《情节犯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法国刑法典》,罗结珍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个人数据保护-欧盟指令及成员国法律、经合组织指导方针》,陈飞等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7、[美]爱伦·艾德曼、卡洛琳·肯尼迪:《隐私的权利》,吴懿婷译,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
    8、[美]约翰·D.泽莱兹尼:《传播法_自由、限制与现代媒介》(第四版),张金玺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蒋主编:《个人数据信息的法律保护》,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袁继红、楼伯坤主编:《刑法》,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周汉华主编:《域外个人数据保护法汇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4、赵秉志主编:《刑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齐爱民:《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示范法草案学者建议稿》,载《河北法学》2006年第6期。
    2、陶卫华:《人肉搜索的法律纠葛》,载《瞭望东方周刊》2008年第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