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的叙述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侦探小说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小说充满了叙事的魅力。自爱伦·以来,侦探小说这一特殊的文学样式创作出了一个虚幻的世界,它的创作受到一定规则的制约,背景、情节与人物都依据一套模式,即:“犯罪——侦查——推理——破案,人物设置为“侦探——案犯——第三人”,这一模式一直延续至自柯南道尔开始的古典侦探小说创作时期。克里斯蒂在部分小说中也沿用了这一模式,但在更多的作品中,她对这一模式进行修改,创作出更适合小说人物和情节的框架,马普尔小姐的特殊性使该系列拥有两个悬疑,侦探可信度和案件的破获成为两条并行的线索。在话语层次上,克里斯蒂的多部小说都采用了三个叙述层次的立体结构,超叙述层——主叙述层——次叙述层的结构,各个叙述层次相互入侵,不同的作品中三个层次的出现顺序也不雷同,从而制造出不同的叙事效果。
     其次,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中的叙述方位也有多种变化,不同的叙述者身份与叙述角度的结合使每一部小说的悬念有其自身的叙述特色,叙述学家们为侦探小说搭建的五大叙述元素的亲疏图并不适用,叙述的可靠性也难以确定。第一人称主要人物角心的小说人物亲疏关系难以琢磨,第一人称次要人物角心的小说叙述可靠性不足,第三人称单式次要人物角心的小说的叙述可靠性和五大叙述元素的亲疏图难以恒定。
     然后,五大叙述文本元素中的隐指作者涉及到社会规范和作者的個人價值觀,克里斯蒂的小说中首先体现出英国帝国文化中对异域元素的观念,帝国文化的连续性在作品中被反复表现,东方世界慢条斯理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为西方游客所鄙夷。殖民地与从属地是大英文化的“他者”,隐指作者表现出西方文明的优越性,叙述者的亲身经历则表明他们对古老文明的钟爱以及对当地生活的真实想法,展现出东方文明恒久的美与深邃的思维方式。小说的女性观糅合了维多利亚时期的传统妇女观和二十世纪女性主义的观念。隐指作者并不支持妇女加入就业大军,婚姻与教育是女性的归宿。女性叙述者则表现出新时代女性的特色,她们多为事业成功、独立自主的单身女性,女凶手们精心策划的凶案和女叙述者理性化的叙述和分析在多部小说中得以体现,但总而言之,这些成功女性最后都步入婚姻的殿堂,成为温柔贤良的妻子。
     最后,在小说的时间安排上,克里斯蒂的多部小说都出现了错时现象,在这些小说中她巧妙的运用了追诉的手法,表现出错时中的距离和方向问题。从叙述时间上看,她的情节可分为“展开”式情节和“转折”性情节,转折性情节追随过去与宣告未来的功能,减轻了展开性情节铺陈过于繁冗的危险。论文的研究重点是克里斯蒂侦探小说的叙述。
As one of the most renowned detective story writers, Agatha Christie imbued her works with unique narrative charisma. Originated from Poe, detective stories made up societies and events out of imagination. More often than not,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se events adopted a similar procedure:"crime----investigating----deducting----resolution" with "detective----criminal----the third person" as three pilot figures. This setting was manifested in hundreds of detective stories written in the Classical Time of Detective Stories, the beginning of which was marked by the advent of Sherlock Holmes. To some degree, Agatha Christie used this model for some of her works, especially in Poroit stories. However, she was inclined to adjusting the traditional model to plots and characters of particular stories. For example, the Marple series can provide two major lines of suspense, one dealing with the murder and the other establishing the credibility of the detective. As for the discourse, Agatha Christie did not confine her stories to two simple layers and, on the contrary, she was adept at creating three interactive discourse layers:hyper discousr layer----main discourse layer----sub discourse layer. The unstable order of three layers facilitated diverse narrative features of different stories.
     The diverse combination of narrators and narrating perspectives leads to an ever-changing narrating position which results in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ular stories. The relationship table for traditional detective stories set up by scholars are not applicable to her works and the reliability of the narrators are nothing but questionable. Stories narrated in first person are complicated in terms of their five narrative elements' relationship. The reliability of the narrators are tricky in stories told by second person while it is difficult to predict with certainty the five elements and narrative reliability in stories narrated in third person.
     The hidden writer and the narrator are combatting each other with regard to the superiority and continuity of the imperial culture and women's function in the society, the former upholding and elaborates on the social norms and the latter contending from their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perspectives. The hidden writer displays a universal opinion that colonies are the "Other" of Britain and a traditional Victorian feminine perspective that women should be dedicated to marriage, household trifles and children's education. Obviously, hidden writers are against the idea that women fight for their careers and economic independence. However, intricate murders planned by women, reasonable deduction made by female detectives and narrators all stand up to hidden writers discrimination which were universal norms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Unfortunately, most of the independent and intelligent women gave up their careers and married their Mr. Right and turned out to be good wives in the end.
     In respect of the narrating time, anachronies is a skill frequently adopted by Agatha Christie. Retrovision is highlighted in her use of anachronies, functioning in facilitating confusing but reasonable issues derived from distance and direction.of anachronies. Her plot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categories:Crisis and Development. The former helps relieve the information burden of the latter by undertaking the functions of tacking the past and predicting the future as well.The focus of the thesis lies in the analysis of the narration skills in Agatha Christie's detective stories.
引文
①任翔:《文学的另一道风景:侦探小说史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1月,第28页
    ②同上
    ③P.D.James:"Talking about Detective Fiction", New York, Knof,2009
    ①[美]W·C·布斯,胡晓苏,周宪译:《小说修辞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39页
    ②[英]阿加莎·克里斯蒂,詹晓宁,李晓群译:《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240页
    ①[美]W·C·布斯,华明,胡晓苏,周宪译:《小说修辞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40页
    ②[英]阿加莎·克里斯蒂,陈尧光译:《东方快车谋杀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27页
    ③同上
    ①[英]阿加莎·克里斯蒂,张建平译:《沉睡的谋杀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22页
    ①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文学叙述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27页
    ①[英]阿加莎·克里斯蒂,丁叶然译:《借镜杀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124页
    ②[英]阿加莎·克里斯蒂,丁叶然译:《借镜杀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130页
    ③[英]阿加莎·克里斯蒂,丁叶然译:《借镜杀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128页
    ④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56页
    ⑤[英]阿加莎·克里斯蒂:《借镜杀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98页
    ⑥[英]阿加莎·克里斯蒂:《借镜杀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126页
    ①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第62页
    ②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第63页
    ①[英]阿加莎·克里斯蒂,罗丁译:《古墓之谜》,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2页
    ②[英]阿加莎·克里斯蒂,罗丁译:《古墓之谜》,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3页
    ①[英]阿加莎·克里斯蒂,罗丁译:《古墓之谜》,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页
    ②[英]阿加莎·克里斯蒂,罗丁译:《古墓之谜》,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2页
    ③[英]阿加莎·克里斯蒂,张江云译:《罗杰疑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303页
    ①[英]阿加莎·克里斯蒂,杨山青译:《寓所谜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页
    ②同上
    ③[英]阿加莎·克里斯蒂,杨山青译:《寓所谜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76页
    ④同上
    ①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第74页
    ②[英]阿加莎·克里斯蒂,杨山青译:《寓所谜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133页
    ①[英]阿加莎·克里斯蒂,杨山青译:《寓所谜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8页
    ②同上
    ③[英]阿加莎·克里斯蒂,杨山青译:《寓所谜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8页
    ①[美]W·C·布斯,华明,胡晓苏,周宪译:《小说修辞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10月,第80页
    ②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48页
    ③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第53页
    ①[美]W·C·布斯,华明,胡晓苏,周宪译:《小说修辞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10月,第218页
    ②[英]阿加莎·克里斯蒂,张江云译:《罗杰疑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303页
    ①W·C·布斯,华明,胡晓苏,周宪译:《小说修辞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97页
    ①[荷]米克·巴尔,谭君强译:《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232页
    ①[荷]米克·巴尔,谭君强译:《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240-241页
    ②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第23页
    ③[荷]米克·巴尔,谭君强译:《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235页
    ①[荷]米克·巴尔,谭君强译:《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237页
    ②[荷]米克·巴尔,谭君强译:《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243页
    ③赵毅衡, 《当说者被说的时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37页
    ①[英]阿加莎·克里斯蒂,罗丁译:《古墓之谜》,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6页
    ②同上
    ③[英]阿加莎·克里斯蒂,罗丁译:《古墓之谜》,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4页
    ④[英]阿加莎·克里斯蒂,罗丁译:《古墓之谜》,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39页
    ⑤[英]阿加莎·克里斯蒂,罗丁译:《古墓之谜》,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59页
    ①[英]阿加莎·克里斯蒂,简庆闽译:《悬崖山庄奇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09页
    ①[英]阿加莎·克里斯蒂,黄昱宁译:《空谷幽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85页
    ①[英]阿加莎·克里斯蒂,黄昱宁译:《空谷幽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51页
    ②[英]阿加莎·克里斯蒂,黄昱宁译:《空谷幽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52页
    ③[英]阿加莎·克里斯蒂,詹晓宁等译:《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第125页
    ①[英]阿加莎·克里斯蒂,詹晓宁译:《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贵阳,贵阳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25页
    ②[英]阿加莎·克里斯蒂,黄昱宁译:《空谷幽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50页
    ③[英]阿加莎·克里斯蒂,黄昱宁译:《空谷幽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60页
    ④[英]阿加莎·克里斯蒂,黄昱宁译:《空谷幽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80页
    ⑤[英]阿加莎·克里斯蒂,黄昱宁译:《空谷幽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287页
    ①[英]阿加莎·克里斯蒂,詹晓宁等译:《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67页
    ①[英]阿加莎·克里斯蒂,郭茜郭维译:《死亡约会》,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83页
    ①同上
    ②[英]阿加莎·克里斯蒂,郭茜郭维译:《死亡约会》,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77页
    ①[美]爱德华·W·萨义德, 《文化与帝国主义》,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5月,第91页
    ②[英]阿加莎·克里斯蒂,郭茜郭维译:《死亡约会》,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85页
    ①同上
    ②[英]阿加莎·克里斯蒂,郭茜郭维译:《死亡约会》,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37页
    ③[英]阿加莎·克里斯蒂,郭茜郭维译:《死亡约会》,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84页
    ①[英]阿加莎·克里斯蒂,詹晓宁等译:《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24页
    ②[英]阿加莎·克里斯蒂,詹晓宁等译:《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232页
    ③[英]阿加莎·克里斯蒂,詹晓宁等译:《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66页
    ①[英]阿加莎·克里斯蒂,郭茜郭维译:《古墓之谜》,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59页
    ②[英]阿加莎·克里斯蒂,詹晓宁等译:《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235页
    ③[英]阿加莎·克里斯蒂,詹晓宁等译:《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240页
    ①[英]阿加莎·克里斯蒂,叶刚译:《魔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25页
    ①转引自: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33页
    ②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6页
    ③[荷]米克·巴尔,谭君强译:《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250页
    ④[荷]米克·巴尔,谭君强译:《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97页
    ①[英]阿加莎·克里斯蒂,张建平译:《沉睡的谋杀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32页
    ②[荷]米克·巴尔,谭君强译:《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98页
    ③[英]阿加莎·克里斯蒂,郭茜郭维:《古墓之谜》,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页
    ④[英]阿加莎·克里斯蒂,杨山青译:《寓所谜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32页
    ①[英]阿加莎·克里斯蒂,张建平译:《沉睡的谋杀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52页
    ①[荷]米克·巴尔,谭君强译:《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106页
    ②[美]J·希利斯·米勒,王宏图译:《小说与重复:七部英国小说》,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①[英]阿加莎·克里斯蒂,《沉睡的谋杀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32页
    ②[荷]米克·巴尔,谭君强译:《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250页
    ③[英]阿加莎·克里斯蒂,张建平译:《沉睡的谋杀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27页
    ④[英]阿加莎·克里斯蒂,张建平译:《沉睡的谋杀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98页
    ①[英]阿加莎·克里斯蒂,张建平译:《沉睡的谋杀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9页
    ①转引自:任翔:《文学的另一道风景:侦探小说史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1月,第278页
    1. 米克·巴尔著,谭君强译:《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
    2. 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
    3. W·C·布斯著,华明胡晓苏周宪著:《小说修辞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10月。
    4. 爱德华·W·萨义德著,李琨译: 《文化与帝国主义》,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10月
    5. 爱德华·W·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5月。
    6. James Phelan Peter J Rabinowitz主编,申丹马海良译:《当代叙事理论指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7. 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罗普著,贾放译:《故事形态学》,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11月。
    8. 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罗普著,贾放译:《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11月。
    9. 罗兰·巴尔特,李幼蒸译:《符号学历险》,北京,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1月。
    10. 马克·可里著,宁一中译:《后现代叙事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11. 博尔赫斯,王永年译:《博尔赫斯谈艺录》,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12月。
    12. 特里·伊格尔顿著,伍晓明译:《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13. 米勒,申丹译:《解读叙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14. 兰瑟,黄必康译:《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15. 申丹:《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16. 安贝托·艾科,俞冰夏译:《悠游小说林》,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10 月。
    17.J·希利斯·米勒,王宏图译:《小说与重复:七部英国小说》,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18.阿加莎·克里斯蒂,黄昱宁译:《空谷幽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19.阿加莎·克里斯蒂,郭茜郭维译:《死亡约会》,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5月。
    20.阿加莎·克里斯蒂,简庆闽译:《悬崖山庄奇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8月。
    21.阿加莎·克里斯蒂,张江云译:《罗杰疑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5月。
    22.阿加莎·克里斯蒂,张简评译:《沉睡的谋杀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8月。
    23.阿加莎·克里斯蒂,丁叶然译:《借镜杀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5月。
    24.阿加莎·克里斯蒂,杨山青译:《寓所谜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4月。
    25.阿加莎·克里斯蒂,丁丽梅 丁大刚译:《复仇女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26.阿加莎·克里斯蒂,叶刚译:《魔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10月。
    27.阿加莎·克里斯蒂,任林静译:《藏书室女尸之谜》,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4月。
    28.阿加莎·克里斯蒂,李平秦越岭译:《啤酒谋杀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1月。
    29.阿加莎·克里斯蒂,陈巧媚译:《命案目睹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8月。
    30.阿加莎·克里斯蒂,陈尧光译:《东方快车谋杀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8月。
    31.阿加莎·克里斯蒂,詹晓宁译:《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
    32.王安忆:《华丽家族: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世界》,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年11月。
    33.任翔:《文学的另一道风景:侦探小说史略》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1月。
    34. Elaine Showalter:"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British Women Novelist from Bronte to Less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
    35. Sandra M. Gilber Susan Gubar:"The Madwoman in the Attic:the Woman Writer and the Nineteenth-century Literary Imaginati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1979
    36. Maureen Moran:"Victoria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London/New York, Continuum,2006
    37. P.D.James:"Talking about Detective Stories", New York,200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