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传记文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对整个唐代传记文学,包括唐代的史传,唐代的散传,唐代的专传,唐代的传记文学理论进行一番梳理和研究,总结出了唐代各类传记文学的特点和价值。更重要的是,本文把唐代传记文学置于整个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来考察,探索其历史渊源、发展轨迹,研究它与其他文学现象的内在联系,做到了上下钩连、横向比较,使读者对唐代传记文学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了解。
     论文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第二章是对唐代的史传进行研究。唐代的史传主要是指唐初八部史书,即《晋书》、《隋书》、《南史》、《北史》、《梁书》、《陈书》、《周书》、《北齐书》中文学色彩浓郁的人物传记篇章。这两章主要着眼于唐初八史文采与史笔的结合、唐初八史对传统史传的继进与新扬、唐初八史与其他文学现象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第三章、第四章是对唐代散传进行研究。散传是指唐代离史独立、篇幅短小的单篇人物传记,由魏晋南北朝的杂传发展而来。对于唐代散传的研究,本文主要着眼于从史传到唐代散传的历程和唐代各体散传两个方面的研究,既有整体的把握,又有个案的分析。
     第五章是对唐代的专传进行研究。专传是指篇幅较长的单篇人物传记,唐代只出现过一部专传,即《慈恩传》。对于《慈恩传》的研究,本文主要着眼于《慈恩传》与唐代文化之关系、《慈恩传》独特的叙事成就和《慈恩传》对明清话本、小说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第六章是对唐代传记文学理论的研究。唐代没有专门的传记文学理论,它们都散见于各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典籍之中。对于唐代传记文学理论的研究,本文主要着眼于《史通》的史传文学理论和唐代古文家的传记文学思想两个方面的研究。
     从总体思路来说,论文以“从史传到散传的历程”把史传和散传联系起来,又以“唐代传记文学理论研究”对整篇论文进行提炼和升华,使论文各部分既相对独立,又融为一体,体现出较高的学术价值。
The paper researches on the biographical literature of the Tang Dynasty,including the historical biographies,biography prose and specialized biographies.It sums up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of all kinds of biographical literature in the Tang Dynasty.More importantly,this paper puts the biographical literature in the Tang Dynasty under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ancient biographical literature,to examine and explore its historical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path and study the inner connection with other literature phenomenon. The paper is rich in reference and deep in illustration,so that the readers are able to get full knowledge of the biographical literature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research is made from six aspects:
     ChapterⅠandⅡstudy the historical biographies in the Tang Dynasty.The historical biographies mainly refers to eight history books in the Tang Dynasty,that is,"Jin Shu," "Sui Shu","Nai shi","Bei-Shi","Liang Shu","Chen Shu","Zhou Shu","Bei- Qi Shu".These two chapters focus on the combination of history and description,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the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literature phenomenon.
     ChapterⅢandⅣresearch on biography prose in the Tang Dynasty.They refer to the short and separate biographies in the Tang Dynasty which developed from the mixed biographies in the Wei-Jin-South- North Dynasty.The topic concentrates o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from the historical biographies to the biography prose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different styles of biography prose.
     ChapterⅤstudies the specialized biographies in Tang Dynasty.The specialized biographies refer to the single lengthy biography.There was only one of that kind in the Tang Dynasty,that is,"Ci-En biography." The study of this topic mainly focused on the relationship of "Ci-En biography" with the literature in the Tang Dynasty,the unique narrative achievements of "Ci-En biography",and the influence on the plays and novel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hapterⅥstudies the theory of biographical literature in the Tang Dynasty.There was not any special biographical literary theory,but scattered in the quite different books.Specific studies include the historical literature theory in "Shi-Tong," and the literary thought of ancient essays in the Tang Dynasty.
     Generally speaking,the research connects historical biographies with biography prose through "the process from historical biographies to biography prose," and sums up the whole subject by "Theoretical Study of biographical literature in the Tang Dynasty." As a result,all parts of the research are both relatively independent and integrated,displaying higher academic value.
引文
[1]陈兰村主编:《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493页。
    [2]韩兆琦:《中国传记文学史》(绪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93页。
    [1]赵白生:《传记文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2]胡适:《四十自述》,上海:亚东图书馆1941年版,第6页。
    [3]唐弢:《晦庵序跋》,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5页。
    [4]杨正润:《传记文学史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639页。
    [5]韩兆琦:《史记通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6]李少雍:《司马迁传记文学论稿》,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
    [7]郭双成:《史记人物传记论稿》,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8]可永雪:《史记文学成就论稿》,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9]姜涛,赵华:《古代传记文学史稿》,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韩兆琦:《中国传记文学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2]李祥年:《传记文学概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3]朱文华:《传记通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杨正润:《传记文学史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传记文学研究》,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6]陈兰村:《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
    [7]郭久麟:《传记文学写作论》,香港: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9年版。
    [8]赵白生:《传记文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杨国政,赵白生主编:《传记文学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2]陈兰村,张新科:《中国古典传记论稿》,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李祥年:《人的大写—中国史传文化》,沈阳:沈阳出版社1997年版。
    [4]韩兆琦:《中国传记艺术》,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俞樟华:《中国传记文学理论研究》,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6]张新科:《古代传记理论研究的开拓之作—读<中国传记文学理论研究>》,《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期,第106页。
    [7]李战子:《语言的人际元功能新探—自传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0年版。
    [8]俞樟华,许菁频等:《古代杂传研究》,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9]郭久麟:《传记文学写作与鉴赏》,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3年版。
    [1]李祥年:《汉魏六朝传记文学史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郭丹:《史传文学—文与史交融的时代画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张新科:《唐前史传文学研究》,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页。
    [4][美]汪荣祖:《史传通说》,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5][美]倪豪士:《传记与小说》,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1]李少雍:《姚氏父子的文笔与史笔》,《文学遗产》,2002年第6期,第85页。
    [1][唐]吴兢编著:《贞观政要》(《刑法》第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48页。
    [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73《令狐德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598页。
    [1]李少雍:《姚氏父子的文笔与史笔》,《文学遗产》,2002年第6期,第83页。
    [2][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16-317页。
    [3][唐]魏征等撰:《隋书》(卷2《高祖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8页。
    [4][宋]王溥:《唐会要》(卷63《史馆移置》),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1089页。
    [1][宋]郑樵:《通志》(卷71《校雠略》),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835页。
    [2][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18页。
    [3][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73《姚思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593页。
    [4][南宋]高似孙:《史略》(卷3),《丛书集成初编》第19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8页。
    [5][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37页。
    [6][唐]魏征等撰:《隋书》(卷33《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62页。
    [7][唐]魏征等撰:《隋书》(卷33《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92-993页。
    [8][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81《修晋书诏》),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467页。
    [1][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附载),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2]程千帆:《先唐文学源流论略》,《湖北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第46页。
    [3]李少雍:《从古史及“四史”看史传文学的发展》,《文学评论》,1996年第4期,第26页。
    [4][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50页。
    [1]鲁迅:《鲁迅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5页。
    [2][东汉]班固:《汉书》(卷62),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737页。
    [3]李祥年:《汉魏六朝传记文学史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33页。
    [1][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52《王智深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96-897页。
    [2]程千帆:《先唐文学源流论略》,《湖北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第45页。
    [3]李大钊:《史学要论》,北京:北师大重印本1980年版,第41页。
    [4][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序),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页。
    [5]同上,第2页。
    [6]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62页。
    [7]张新科:《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传文学的嬗变轨迹》,《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第7页。
    [1][西汉]司马迁撰,[日]泷川资言考证:《史记会注考证》第10册《史记总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第99页。
    [2]转引自韩兆琦:《中国传记艺术》(前言),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3][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劄记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1-32页。
    [4][清]刘熙载:《艺概》(卷1《文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8页。
    [5][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82《陈寿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37页。
    [6][清]纪昀等著:《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23页。
    [7][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70-171页。
    [8][清]李慈铭著,由云龙辑:《越缦堂读书记》(上),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244页。
    [1]张贻久:《毛泽东读史》,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28页。
    [2][唐]李延寿:《南史》(卷33《范晔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49页。
    [3][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32-133页。
    [4]白寿彝:《中国史学史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78-179页。
    [1]李祥年:《汉魏六朝传记文学史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2]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8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628页。
    [3]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20页。
    [4]程千帆:《先唐文学源流论略》,《湖北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第46页。
    [5][明]茅坤:《茅鹿门先生文集》(卷1),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344部《集部·别集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64-465页。
    [6][东汉]班固:《汉书》(卷100《叙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235页。
    [1][东汉]班固:《汉书》(卷62),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737-2738页。
    [2][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劄记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45页。
    [3]同上,第121页。
    [1][宋]洪迈:《容斋随笔》(卷15《范晔作史》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91页。
    [2][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49),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630页。
    [3]同上,第1629页。
    [4][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96页。
    [5][宋]曾巩:《曾巩集》(上册,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88页。
    [6][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81《命萧瑀等修六代史诏》),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466页。
    [7][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62《李大亮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388页。
    [8][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556,《国史部·采撰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682页。
    [1][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82《孙盛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48页。
    [2][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91页。
    [3]程千帆:《先唐文学源流论略》,《湖北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第46页。
    [4]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61页。
    [5]钱基博:《古籍举要》,上海:世界书局1933年版,第80页。
    [6]转引自俞樟华:《中国传记文学理论研究》,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29页。
    [7][晋]常璩撰,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634页。
    [8][南宋]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28《蜀志》),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05页。
    [1]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92页。
    [2][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87页。
    [3][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74页。
    [4][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卷6),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479页。
    [5][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22页。
    [6]闻一多:《唐诗杂论》,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1][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93页。
    [2]同上,第294页。
    [3]转引自乔象钟,陈铁民主编:《唐代文学史》(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4][西汉]司马迁:《史记》(卷130),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319页。
    [5][东汉]班固:《汉书》(卷62),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735页。
    [6][西汉]司马迁:《史记》(卷18),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878页。
    [7][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69页。
    [8][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03-304页。
    [9][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71《魏征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561页。
    [1][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556,国史部·采撰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681页。
    [2][唐]房玄龄等撰:《晋书》(《晋书出版说明》),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页。
    [3][唐]魏征等撰:《隋书》(卷70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636页。
    [4][唐]魏征等撰:《隋书》(卷2《高祖纪》),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56页。
    [5][唐]魏征等撰:《隋书》(卷4《炀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6页。
    [6][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1),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页。
    [1][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箭记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48页。
    [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62《李大亮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388页。
    [1]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4页。
    [2]同上,第135页。
    [3][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301《列女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689页。
    [4][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29页。
    [5]张志哲:《中国史籍概论》,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91页。
    [6][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33《王祥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25页。
    [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66《房玄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463页。
    [2][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70页。
    [3][唐]李延寿:《南史》(卷69《姚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91页。
    [4][唐]姚思廉:《陈书》(卷27《姚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353页。
    [5]同上,第354页。
    [1]张新科:《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传文学的嬗变轨迹》,《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第8页。
    [2][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劄记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52页。
    [3][清]赵翼:《陔余丛考》(卷7《隋书》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44页。
    [4][清]赵翼:《陔余丛考》(卷7《梁陈二书》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30页。
    [5][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劄记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14页。
    [6][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劄记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27页。
    [7][宋]欧阳修,[宋]宋祁撰:《新唐书》(卷102《李延寿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985页。
    [8][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劄记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75页。
    [9][清]赵翼:《陔余丛考》(卷7《周书》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42页。
    [10][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68页。
    [1][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16-117页。
    [2][明]胡应麟:《少室山房集》(卷101《读南北史》),《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31册《集部·别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影印,第243页。
    [3][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66),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463页。
    [4][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9607页。
    [5]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55页。
    [6]同上,第55页。
    [7]柴德赓:《史籍举要》,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第48页。
    [8]陈奇猷校注:《韩非子集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9页。
    [9][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20页。
    [1][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82页。
    [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66《房玄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463页。
    [3]刘节:《中国史学史稿》,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第123页。
    [4][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12页。
    [5][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81《修晋书诏》),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467页。
    [6][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68页。
    [7][明]胡应麟:《少室山房集》(卷101《读晋书》),《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31册《集部·别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影印,第242页。
    [1][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92),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369页。
    [2]同上,卷55,第1525页。
    [3][东汉]班固:《汉书》(卷100《叙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235页。
    [1][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劄记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52页。
    [2]张亚军:《<晋书>列传的文学色彩:骈俪性》,《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第15页。
    [3][唐]姚思廉:《陈书》(卷6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120页。
    [4][宋]姚铉辑:《文粹》第2册(序),中华再造善本(唐宋编·集部),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5][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50页。
    [1][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卷17),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525页。
    [2]乔象钟,陈铁民主编:《唐代文学史》(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2页。
    [3][唐]魏征等撰:《隋书》(卷76),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30页。
    [4][唐]令狐德棻等撰:《周书》(卷41),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744页。
    [1][唐]令狐德棻等撰:《周书》(卷41),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744-745页。
    [2][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985页。
    [3][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40页。
    [1][清]纪昀等著:《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25页。
    [2]郭英德:《论古代戏曲文学的文体特征》,《学术之声》,1989年第6期。
    [1][清]顾炎武:《日知录》(卷26),《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84册《子部·杂家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影印,第222页。
    [2]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转引自李少雍《司马迁传记文学论稿》(代序),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版,第10页。
    [3][西汉]司马迁:《史记》(卷130),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297页。
    [4]白寿彝:《中国史学史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1页。
    [5]同上,第84页。
    [6]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41页。
    [7][宋]郑樵:《通志》(总序),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1]李培栋:《魏晋南北朝史缘》,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第142页。
    [2][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劄记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52页。
    [3][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739页,第2741页,第2749页。
    [1][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116),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960-2961页。
    [2][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49),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75-1376页。
    [1][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49),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74页。
    [2]章安祺编订:《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1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11页。
    [3]同上,第211页。
    [4][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56页。
    [5][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70页。
    [6][明]茅坤:《史记抄》(卷首《读史记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38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5页。
    [7][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7页。
    [8]同上,第47页。
    [9][唐]吴兢编著:《贞观政要》(吴兢原序前戈直按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1][唐]李延寿撰:《北史》(卷100《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345页。
    [2][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劄记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73页。
    [3][清]赵翼:《陔余丛考》(卷8《南北史原委》),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47页。
    [4][清]纪昀等著:《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31页。
    [5]同上,第631页。
    [6][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劄记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16页。
    [7]仓修良:《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83页。
    [8][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劄记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72页。
    [9][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劄记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14页。
    [1][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15),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第331页。
    [2]同上,第331页。
    [3]李少雍,蒋先伟:《<隋书>的记事载言和人物描写》,《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年第1期,第47页。
    [4][唐]魏征等撰:《隋书》(卷36《后妃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110页。
    [1][唐]魏征等撰:《隋书》(卷56《张衡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392-1393页。
    [2][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劄记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72-273页。
    [3][清]邵晋涵:《南江文钞》(卷3),清嘉庆八年面水层轩刻本,第34页。
    [4][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68页。
    [5][唐]魏征等撰:《隋书》(卷4《炀帝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4页。
    [6]同上,第96页。
    [1][唐]魏征等撰:《隋书》(卷59《炀三子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444页。
    [2][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劄记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96页。
    [1][唐]姚思廉撰:《梁书》(卷12《韦叡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223-224页。
    [2][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79《谢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82页。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81页。
    [2][清]魏际瑞:《伯子论文》,《丛书集成续编》第156册《集部》,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44页。
    [3]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7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080页。
    [4][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07页。
    [5]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8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629页。
    [6]同上,第4629页。
    [1]李希泌整理:《章太炎先生论史学三题》,《史学史资料》,1980年6期,第22页。
    [1][唐]魏征等撰:《隋书》(卷36《后妃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109页。
    [2][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劄记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34页。
    [3][唐]姚思廉撰:《陈书》(卷21),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284-285页。
    [4][唐]姚思廉撰:《陈书》(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472页。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84页。
    [2][唐]姚思廉撰:《陈书》(卷31),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409-410页。
    [3][唐]姚思廉撰:《梁书》(卷9),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81页。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97页。
    [1][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8页。
    [2][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60《张辅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40页。
    [3][清]黄与坚:《论学三说》,《丛书集成初编》第223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页。
    [4][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43《王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34页。
    [5][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49《阮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61页。
    [1][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98《王敦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553页。
    [2][唐]姚思廉撰:《梁书》(卷47),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48页。
    [3][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08页。
    [4][西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卷22《魏志·陈泰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642页。
    [5][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98《桓温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576页。
    [1][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65《王导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47页。
    [2][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80《王徽之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03页。
    [3][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84《王恭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86-2187页。
    [4][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127《慕容德载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170-3171页。
    [5][唐]魏征等撰:《隋书》(卷58《李文博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432页。
    [6][唐]魏征等撰:《隋书》(卷76《崔儦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33页。
    [7][唐]魏征等撰:《隋书》(卷45《文四子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232页。
    [1][清]董诰等编:《全唐文》(第8部,卷794),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323页。
    [2][唐]魏征等撰:《隋书》(卷45《文四子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234页。
    [1]李少雍:《姚氏父子的文笔与史笔》,《文学遗产》,2002年第6期,第82页。
    [2][唐]姚思廉撰:《梁书》(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508-509页。
    [3][明]胡应麟著:《少室山房笔丛》(卷29《九流绪论下》),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78页。
    [4][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21页。
    [5][晋]范宁集解:《春秋谷梁传》(序),《丛书集成初编》第3676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页。
    [6][唐]柳宗元:《柳宗元集》(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65页。
    [7][西汉]刘向集录:《战国策》(附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208页。
    [1][清]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第12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84-9785页。
    [2]周谷城:《史学与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9页。
    [3]李少雍:《中国古代的文史关系》,《文学遗产》,1996年第2期,第9页。
    [4]张亚军:《<晋书>列传的文学色彩:骈俪性》,《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第54页。
    [5][唐]魏征等撰:《隋书》(卷4《炀帝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5-96页。
    [6][清]李慈铭著,由云龙辑:《越缦堂读书记》(上),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257页。
    [7]鲁迅:《鲁迅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5页。
    [1][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82页。
    [2]同上,第180页。
    [3][清]纪昀等著:《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25页。
    [4][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482页。
    [5]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28页。
    [6]张亚军:《从捃拾<世说新语>谈<晋书>的文学色彩》,《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第6页。
    [1]刘强:《从<晋书>看唐代的<世说新语>接受》,《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73页。
    [2][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75页。
    [3]高淑清:《<晋书>取材<世说新语>之管见》,《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1期,第262页。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8页。
    [5]同上,第48页。
    [6]同上,第49页。
    [7]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33页。
    [1]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33页。
    [1][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36《卫玠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067-1068页。
    [2]宗白华:《艺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26页。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8页。
    [2][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31页。
    [3][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80),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93页。
    [4][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75),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63-1964页。
    [5]《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3页。
    [6][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80),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03页。
    [1][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83),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63页。
    [2][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79),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72页,第2075页。
    [3]沈善洪主编:《黄宗羲全集》(第2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70-271页。
    [4][唐]李延寿撰:《北史》(卷62),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03页。
    [1][唐]李延寿撰:《北史》(卷7),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61页,第262页。
    [2][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456页。
    [3][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劄记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14页。
    [4][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30页。
    [5][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82《司马彪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42页。
    [6]宋鼎立:《<晋书>采小说辨》,《史学史研究》,2000年第1期,第60页。
    [7][清]吴见思:《史记论文》,张富春:《(清)吴见思<史记论文>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337页。
    [1]韩兆琦:《史记选注集评》,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21页。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3]鲁迅:《鲁迅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1页。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5][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72),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13页。
    [1][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95),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482页。
    [2][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劄记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61-162页。
    [3][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上册,卷36《周弘正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89页。
    [4][唐]李延寿:《南史》(卷59),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51页。
    [1][唐]李延寿:《南史》(卷64),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55页。
    [2]李培栋:《魏晋南北朝史缘》,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第127页。
    [3][美]汪荣祖:《史传通说》,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2-53页。
    [4][清]李扶九著,[清]黄仁黼选评:《古文笔法百篇》,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65页。
    [5]孙逊,孙菊园编:《中国古典小说美学资料汇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9页。
    [6][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64),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4078页。
    [1][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82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59页。
    [2][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50页。
    [3]转引自朱大渭:《<晋书>的评价与研究》,《史学史研究》,2000年第4期,第49页。
    [4][清]纪昀等著:《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31页。
    [5]同上,第632页。
    [6]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19页。
    [7]钱钟书:《管锥编》(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23页。
    [1][南朝梁]沈约撰:《宋书》(卷67),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9页。
    [2][宋]欧阳修,[宋]宋祁:《新唐书》(卷107《陈子昂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078页。
    [3][唐]王勃著,[清]蒋清翊注:《王子安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69页。
    [4][宋]欧阳修,[宋]宋祁:《新唐书》(卷201《文艺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25-5726页。
    [1][清]董诰等编:《全唐文》(第2部,卷166),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92页。
    [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28《音乐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45页。
    [3]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11页。
    [1]乔象钟,陈铁民主编:《唐代文学史》(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4页。
    [2]顾随:《诗文丛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8页。
    [3][清]袁枚:《小仓山房文集》(卷19《答友人论文第二书》),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第17页。
    [4][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劄记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96页。
    [1][唐]姚思廉:《梁书》(卷37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534页。
    [2]李少雍:《姚氏父子的文笔与史笔》,《文学遗产》,2002年第6期,第82页。
    [3][唐]魏征等撰:《隋书》(卷76),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30页。
    [1][唐]吴兢编著:《贞观政要》(《文史》第2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22页。
    [2]吴庚舜,董乃斌(主编):《唐代文学史》(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03页。
    [3]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卷1),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8页。
    [1][清]刘熙载:《艺概》(卷1《文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0-21页。
    [2][清]蒋湘南:《七经楼文钞》,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541部《集部·别集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09页。
    [3][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卷5),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3页。
    [4]吴文治编:《柳宗元资料汇编》(上),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63页。
    [5]转引自韩兆琦:《中国传记艺术》,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43页。
    [6][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卷25),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64页。
    [7]同上,第663页。
    [8]同上,第658页。
    [1]孙昌武:《柳宗元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90页。
    [2]钱钟书:《管锥编》(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53页。
    [3]张友鹤辑注:《聊斋志异》(三会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9页。
    [4]吕思勉:《史学四种》,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6页。
    [5][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486页。
    [6][明]胡应麟:《少室山房集》(卷101《读晋书》),《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31册《集部·别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影印,第242页。
    [7][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劄记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99页。
    [1][唐]杜佑:《通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98页。
    [2]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4页。
    [3][唐]魏征等撰:《隋书》(卷34‘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12页。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5][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74页。
    [6][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60页。
    [7]孙逊,孙菊园编:《中国古典小说美学资料汇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8页。
    [8]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0页。
    [9]余嘉锡:《四库提要辨正》(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8页。
    [10]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第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7页。
    [1]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中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0页。
    [2][唐]李肇:《唐国史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55页。
    [3]程国赋:《唐五代小说的文化阐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8页。
    [4][宋]赵彦卫撰,傅根清点校:《云麓漫钞》,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35页。
    [5][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040页。
    [6][明]胡应麟著:《少室山房笔丛》(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68页。
    [7]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页。
    [8][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82),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50页。
    [9]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4页。
    [10]同上,第344页。
    [11]孙逊,孙菊园编:《中国古典小说美学资料汇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91页。
    [1]韩云波:《唐代小说观念与小说兴起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2][唐]李延寿撰:《北史》(卷100),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345页。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4][唐]李肇:《唐国史补》(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页。
    [5][唐]元稹撰,冀勤点校:《元稹集》(卷10),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16-117页。
    [6][唐]沈既济:《任氏传》,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1页。
    [7][唐]李公佐:《庐江冯媪传》,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59页。
    [1]范文澜:《中国通史》(第4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58页。
    [2]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3页。
    [3]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00页。
    [4]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01页。
    [5]同上,第400页。
    [6]同上,第400页。
    [7]章士钊:《柳文指要》(上),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644页。
    [8]程毅中:《唐代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0页。
    [9]陈寅恪著,陈美延编:《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29页。
    [1]范文澜:《中国通史》(第4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54页。
    [2]王蒙:《倾听生活的气息》,《文艺研究》,1982年第1期,第44页。
    [3]程国赋:《唐五代小说的文化阐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8页。
    [4]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31页。
    [5]柯愈春编纂:《虞初志》(《柳毅传》),《说海》第1册,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第45页。
    [6][唐]姚思廉撰:《粱书》(卷12),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223-224页。
    [7]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69页。
    [8]同上,第110页。
    [1][唐]姚思廉撰:《陈书》(卷24),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315页。
    [2]乔象钟,陈铁民主编:《唐代文学史》(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9页。
    [3][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69页。
    [4][南宋]真德秀:《文章正宗》(纲目),《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53册《集部·总集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影印,第2页。
    [5]马振方:《小说艺术论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页。
    [6]同上,第13页。
    [7]钱钟书:《管锥编》(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66页。
    [8][清]金圣叹:《金圣叹评点才子全集》(第3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第19页。
    [1][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50页。
    [2][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073-1074页。
    [3][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480页。
    [4]李少雍:《略论六朝正史的文学特色》,《文学遗产》,1998年第3期,第11页。
    [5]韩云波:《唐代小说观念与小说兴起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147页。
    [6][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劄记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26页。
    [1][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劄记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27页。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页。
    [3]韩云波:《唐代小说观念与小说兴起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146页。
    [4]程国赋:《唐五代小说的文化阐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8页。
    [1]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8页。
    [2]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88页。
    [3]汪道伦:《从踵事增华到虚实相生—中国古典小说与史传文学艺术渊源探微》,《齐鲁学刊》,1985年第4期,第103页。
    [4]程国赋:《唐代小说创作方法的整体观照》,《暨南学报》,1997年第3期,第103页。
    [5]孙逊,孙菊园编:《中国古典小说美学资料汇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5页。
    [1]孙逊,孙菊园编:《中国古典小说美学资料汇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0页。
    [2][宋]洪迈:《容斋随笔》(卷15《唐诗人有名不显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92页。
    [1][东汉]班固:《汉书》(卷36《刘歆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967页。
    [2]崔富章主编:《楚辞学文库》第1卷《楚辞集校集释》(卷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3][唐]魏征等撰:《隋书》(卷33《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75页。
    [4][清]纪昀等著:《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821页。
    [1][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劄记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页。
    [2][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70页。
    [3]郁达夫:《郁达夫全集》(第11卷),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5页。
    [4]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29页。
    [5]俞樟华:《中国传记文学理论研究》,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页。
    [6][美]汪荣祖:《史传通说》,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7-98页。
    [1][东汉]班固:《汉书》(卷30《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01页。
    [2][东汉]班固:《汉书》(卷36《刘歆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967页。
    [3][东汉]班固:《汉书》(卷30《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01页。
    [4][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346页。
    [5][唐]魏征等撰:《隋书》(卷32《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06页。
    [6]李祥年:《汉魏六朝传记文学史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9页。
    [7]同上,第130-131页。
    [8][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序),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8页。
    [1][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65页。
    [2][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卷46),《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56册《史部·传记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影印,第257页。
    [3][明]王阳明:《传习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8页。
    [4][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页。
    [5][西汉]司马迁:《史记》(卷14),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09页。
    [6][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46页。
    [7][三国]韦昭注:《国语》(韦序),《丛书集成初编》第3680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页。
    [8][东汉]班固:《汉书》(卷30《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01页。
    [9]同上,第1714页。
    [10][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46页。
    [1]朱东润:《论传记文学》,《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3期,第5页。
    [2]韩兆琦:《史记通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91页。
    [3][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947页。
    [4][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296页。
    [5][东汉]班固:《汉书》(卷30《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14页。
    [6]同上,第4235页。
    [7]李祥年:《传记文学概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24页。
    [1][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346页。
    [2][唐]魏征等撰:《隋书》(卷32《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06页。
    [3]同上,第907页。
    [1]李祥年:《汉魏六朝传记文学史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37页。
    [2]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5页。
    [3][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67《党锢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185页。
    [4][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192页。
    [1]钱穆:《国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41-162页。
    [2]宗白华:《美学与意境》,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5页。
    [3][唐]魏征等撰:《隋书》(卷33《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92页。
    [4][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第2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647页。
    [1][唐]魏征等撰:《隋书》(卷33《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81-982页。
    [2]李祥年:《汉魏六朝传记文学史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35页。
    [3][唐]魏征等撰:《隋书》(卷33《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81页。
    [4]程千帆:《先唐文学源流论略》,《湖北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第50页。
    [1]俞樟华:《中国传记文学理论研究》,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83页。
    [2]李祥年:《汉魏六朝传记文学史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33页。
    [3]程千帆:《先唐文学源流论略》,《湖北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第49页。
    [4]陈兰村:《中国古典传记论稿》,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46页。
    [5]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93页。
    [1]乔象钟选编:《中国古典传记》(前言),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6页。
    [2]陈兰村、张新科:《中国古典传记论稿》,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49页。同上,第151页。
    [3]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第4册),台北: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77年版,第16-19页。
    [4][明]高棅:《唐诗品汇》(总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1]乔象钟选编:《中国古典传记》(前言),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6页。
    [2][宋]欧阳修,[宋]宋祁:《新唐书》(卷64《方镇表》),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95页。
    [3][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劄记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30页。
    [4][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84《宦官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54页。
    [5][宋]欧阳修,[宋]宋祁:《新唐书》(第1册,本纪第七),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9页。
    [1][清]董诰等编:《全唐文》(第6部,卷556),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628页。
    [2]同上,第6部,卷514,第5231页。
    [3]同上,第6部,卷554,第5609页。
    [4]同上,第7部,卷634,第6399页。
    [5]同上,第7部,卷640,第6466页。
    [6][宋]姚铉编:《唐文粹》(卷82),《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49册《集部·总集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影印,第336页。
    [7]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21页。
    [8]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第1章),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页。
    [1]钱基博:《韩愈志》(卷1),北京:中国书店1988年版,第20页。
    [2][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劄记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42页。
    [3][宋]洪迈:《容斋随笔》(《容斋五笔》卷5“史记简妙处”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865页。
    [4]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35页。
    [5][宋]李涂编著:《文章精义》,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7年版,第62页。
    [1][清]董诰等编:《全唐文》(第8部,卷744),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697页。
    [2][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第3册,卷52《文学传论》),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74年版,第908页。
    [3][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12页。
    [4][清]董诰等编:《全唐文》(第4部,卷315),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196页。
    [5]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卷5),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02页。
    [6][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86页。
    [7]吴文治编:《韩愈资料汇编》(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25页。
    [8][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73《令狐德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597页。
    [1][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99页。
    [2][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卷43),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54页。
    [3]同上,卷31,第812页。
    [4][唐]刘餗:《隋唐嘉话》(卷中),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8页。
    [5]郭绍虞:《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4页。
    [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02《刘子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173页。
    [2][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19页。
    [3]韩兆琦:《中国传记艺术》,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07页。
    [1]乔象钟选编:《中国古典传记》(前言),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6页。
    [2][清]全祖望:《鲒埼亭集》卷47《外编·杂问目》,沈云龙选辑:《明清史料汇编》(47·五集·第九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4109-4110页。
    [1]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21页。
    [2][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80页。
    [3][明]吴讷:《文章辩体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50页。
    [4][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48页。
    [5]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25页。
    [6][明]吴讷:《文章辩体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舨,第49页。
    [7][宋]王谠:《唐语林》(卷8《补遗》),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70页。
    [1][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48页。
    [2][清]董诰等编:《全唐文》(第6部,卷598),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049页。
    [3][明]吴讷:《文章辩体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52页。
    [4][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28页。
    [5]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87页。
    [6]俞樟华,许菁频等:《古代杂传研究》,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69页。
    [7][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97),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057页。
    [8][宋]欧阳修,[宋]宋祁:《新唐书》(卷202),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57页。
    [9][明]吴讷:《文章辩体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53页。
    [10][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53页。
    [1][清]董诰等编:《全唐文》(第7部,卷684),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009页。
    [2]吴文治编:《柳宗元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13页。
    [3]同上,第185页。
    [4]同上,第571。
    [5][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73页。
    [6]吴文治编:《韩愈资料汇编》(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49页。
    [7][清]董诰等编:《全唐文》(第6部,卷591),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976页。
    [8]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25页。
    [1][清]董诰等编:《全唐文》(第7部,卷671),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852-6853页。
    [2]同上,第8部,卷794,第8323页。
    [3]任半塘:《唐戏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035页。
    [1][宋]欧阳修,[宋]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861页。
    [2]吴文治编:《韩愈资料汇编》(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68页。
    [1]卞孝萱,张清华,阎琦著:《韩愈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78页。
    [2]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11页。
    [3]吴文治编:《韩愈资料汇编》(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81页。
    [4]同上,第1623页。
    [5]转引自卞孝萱,张清华,阎琦:《韩愈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81页。
    [6]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91页。
    [7]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昌黎文钞》),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685页。
    [1]吴文治编:《韩愈资料汇编》(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14页。
    [2]钱基博:《韩愈志》,北京:中国书店1988年版,第123页。
    [3]李一飞:《中唐传记文学鸟瞰》,王友胜主编:《中国古代文学论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32-233页。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页。
    [5]吴文治编:《柳宗元资料汇编》(下),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83页。
    [1]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25页。
    [2]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01页。
    [3][元]辛文房撰,孙映逵校注:《唐才子传校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71页。
    [4]韩云波:《从标注年号论唐人传奇的求真外壳》,《唐代文学研究》第四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5]程国赋:《唐五代小说的文化阐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页。
    [6]陈平原:《中国散文与中国小说》,《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第3期,第73页。
    [7]吴小林编:《唐宋八大家汇评》,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184页。
    [1]韩兆琦:《中国传记艺术》(前言),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2]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东坡文钞》),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5564-5565页。
    [3]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庐陵文钞》),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16页。
    [4]马清福主编:《唐宋文醇》(中),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381页。
    [5]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庐陵文钞》),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39页。
    [6]韩兆琦:《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略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第16页。
    [1]韩兆琦:《中国传记文学史》(绪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2][唐]柳宗元:《柳宗元集》(第3册,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82页。
    [3][清]曾国藩:《曾文正公文集》(卷3),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537部《集部·别集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12页。
    [4][西汉]司马迁:《史记》(第10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295页。
    [1]韩兆琦:《史记通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25页。
    [2][西汉]司马迁撰,[日]泷川资言考证:《史记会注考证》第10册《史记总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第98-99页。
    [3]钱钟书:《管锥编》(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75页。
    [4][清]刘熙载:《艺概》(卷1《文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3页。
    [1]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卷2),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4页。
    [2]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卷2),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4页。
    [3]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7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080页。
    [4]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昌黎文钞》),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548页
    [1]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昌黎文钞》),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549页。
    [2]吴文治编:《韩愈资料汇编》(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34页。
    [3]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柳州文钞》),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91页。
    [4]吴文治编:《柳宗元资料汇编》(下),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696页。
    [5]同上,502。
    [6]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卷2),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4页。
    [1]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昌黎文钞》),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548页。
    [2]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8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628页。
    [1]杨燕起,陈可青,赖长扬编:《历代名家评<史记>》,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673页。
    [2][清]梁玉绳:《史记志疑》(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182页。
    [3]钱钟书:《管锥编》(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06页。
    [4]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7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076页。
    [1]吴文治编:《柳宗元资料汇编》(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80页。
    [2]同上,第239页。
    [3]同上,第380页。
    [4]同上,第337页。
    [5]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昌黎文钞》),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435页。
    [1]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昌黎文钞》),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437页。
    [2][清]刘熙载:《艺概》(卷1《文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2页。
    [3][清]刘鹗:《老残游记》(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4]鲁迅:《鲁迅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5页。
    [5]韩兆琦:《史记选注集说》(前言),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页。
    [6][清]刘熙载:《艺概》(卷1《文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2页。
    [7]杨燕起,陈可青,赖长扬编:《历代名家评<史记>》,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615页。
    [8]同上,第618页。
    [1]杨燕起,陈可青,赖长扬编:《历代名家评<史记>》,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604页。
    [2]同上,第605页。
    [3]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2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73页。
    [4]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卷7),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96页。
    [1]李道英:《八大家古文选注集评》,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8页。
    [2]吴文治编:《韩愈资料汇编》(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36页。
    [3][宋]郑樵:《通志》(总序),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4][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箚记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页。
    [5][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1页。
    [1]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昌黎文钞》),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441页。
    [2]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卷7《李邢墓志铭》注),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12页。
    [3][汉]司马迁撰,[日]泷川资言考证:《史记会注考证》第10册《史记总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第8页。
    [4]吴文治编:《韩愈资料汇编》(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28页。
    [5]韩兆琦:《中国传记艺术》,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65页。
    [1]韩兆琦:《史记通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28页。
    [1][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56-257页。
    [2]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25页。
    [3]俞樟华:《中国传记文学理论研究》,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85页。
    [1][日]川合康三:《中国的自传文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2]李泽厚:《美的历程》,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54页。
    [3][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卷7),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483页。
    [4]同上,《论语注疏》卷8,第2487页。
    [5][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66页。
    [1][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979页。
    [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02《刘子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171页。
    [3][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黄叔琳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页。
    [4][清]王夫之著,王孝鱼点校:《庄子解》,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1页。
    [5]同上,第40页。
    [1]林语堂:《吾国与吾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页。
    [2]李泽厚:《美的历程》,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93页。
    [3][元]辛文房撰,孙映逵校注:《唐才子传校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2页。
    [1]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91页。
    [2]周宪:《屈原与中国文人的悲剧性》,《文学遗产》,1996年第5期,第33页。
    [3]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上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64页。
    [4]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卷4),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51页。
    [5]钱钟书:《管锥编》(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28-1229页。
    [6]王瑶:《中古文学史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90页。
    [7][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第8册,卷140),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27页。
    [8]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38页。
    [1]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台北:台湾正中书局1951年版,第103页。
    [2]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97页。
    [3][日]川合康三:《中国的自传文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74页。
    [4][唐]白居易撰,顾学颉校注:《白居易集》(卷69),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85-1486页。
    [1][唐]白居易撰,顾学颉校注:《白居易集》(卷22),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90页。
    [2][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第8册,卷140),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28页。
    [3]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37页。
    [4]丁福保辑:《清诗话》(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6页。
    [1]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07页。
    [2]韩兆琦:《中国传记艺术》,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05页。
    [3]赵白生:《传记文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1]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
    [2][日]川合康三:《中国的自传文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5页。
    [3]韩兆琦:《中国传记艺术》,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05页。
    [4]赵白生:《传记文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页。
    [5]钱钟书:《管锥编》(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28页。
    [6][南朝梁]沈约撰:《宋书》(卷93),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86-2287页。
    [7]钱基博:《中国文学史》(上),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69页。
    [1][日]川合康三:《中国的自传文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98页。
    [2]乔象钟选编:《中国古典传记》(前言),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9页。
    [3]许寿裳:《谈传记文学》,《读书通讯》,1940年第4期。
    [4]赵白生:《传记文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页。
    [5]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2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83页。
    [1]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4页。
    [2]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5页。
    [3][宋]欧阳修,[宋]宋祁:《新唐书》(卷196),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611页。
    [4][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49),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31页。
    [1]乔象钟选编:《中国古典传记》(上),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414-415页。
    [1][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7027-7028页,第7038页。
    [2]薛锡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发展轨迹鸟瞰》,《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3期,第102页。
    [1]韩兆琦:《史记通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8页。
    [1]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47页。
    [2]乔象钟选编:《中国古典传记》(上),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436页,第437页。
    [1][清]赵翼:《陔余丛考》(卷5“赵氏孤之妄《春秋》”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93页。
    [2][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71-172页。
    [3]吴庚舜、董乃斌主编:《唐代文学史》(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54页。
    [1]韩兆琦主编:《中国传记文学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417页。
    [2]乔象钟选编:《中国古典传记》(前言),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6页。
    [3]周敏:《韩愈碑志的创革之功》,《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第122页。
    [4][清]章学诚著,仓修良编注:《文史通义新编新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89页。
    [1]卞孝萱,张清华,阎琦:《韩愈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78页。
    [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60),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203页。
    [3]李道英:《八大家古文选注集评》,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1页。
    [1]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卷7),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18页。
    [2]吴文治编:《韩愈资料汇编》(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69页。
    [3]同上,第670页。
    [4]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03页。
    [5]钱钟书:《管锥编》(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27页。
    [6]韩兆琦:《中国传记艺术》,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14页。
    [1]钱基博:《韩愈志》,北京:中国书店1988年版,第123页。
    [2]吴文治编:《韩愈资料汇编》(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25页。
    [3]李道英:《八大家古文选注集评》,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9页。
    [4]同上,第209页。
    [1][清]程廷祚:《青溪集》(卷9),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版,第216页。
    [2]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卷6),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09页。
    [3]吴文治编:《韩愈资料汇编》(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30页。
    [4]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86页。
    [5]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卷6),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51-252页。
    [1]李道英:《八大家古文选注集评》,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1页。
    [2]同上,第202页。
    [3]同上,第240页。
    [4]同上,第241页。
    [5]同上,第240页。
    [6]同上,第239页。
    [1][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卷49),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606页。
    [2][明]吴讷:《文章辩体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53页。
    [3][清]董诰等编:《全唐文》(第6部,卷553),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599页。
    [4][清]董诰等编:《全唐文》(第6部,卷552),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592页。
    [5][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38页。
    [6][清]董诰等编:《全唐文》(第7部,卷671),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853页。
    [7][唐]李商隐:《樊南文集详注》(卷8),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312部《集部·别集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89页。
    [8]钱冬父:《韩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0页。
    [9]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第1章),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页。
    [1]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10页。
    [2]同上,第220页。
    [3][清]董诰等编:《全唐文》(第7部,卷661),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723页。
    [4][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56页。
    [5]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33页。
    [1]钱钟书:《管锥编》(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73页。
    [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2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73页。
    [3]吴文治编:《韩愈资料汇编》(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98页。
    [1]吴文治编:《韩愈资料汇编》(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24页。
    [2]韩兆琦:《中国传记艺术》,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17页。
    [3]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96页。
    [4]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95页。
    [5]吴文治编:《韩愈资料汇编》(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26页。
    [1][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卷9),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15-216页。
    [2]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柳州文钞》),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72页。
    [3]同上,第1472页。
    [4]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95页。
    [5][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81页。
    [6]范文澜:《中国通史》(第2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26页。
    [7]钱基博:《韩愈志》,北京:中国书店1988年版,第123页。
    [8]季镇淮:《韩愈论》,《文学遗产》,1995年第2期,第57页。
    [1][清]董诰等编:《全唐文》(第6部,卷556),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624页。
    [2]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卷7),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10-311页。
    [3]吴文治编:《韩愈资料汇编》(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03页。
    [4]同上,第4册,第1597页。
    [5]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卷7),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99页。
    [6][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60),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204页。
    [7][宋]欧阳修,[宋]宋祁:《新唐书》(卷176),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265页。
    [8][清]袁枚著,王英志校点:《随园诗话》(卷3),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73页。
    [1]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卷7),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12页。
    [2][清]章学诚著,仓修良编注:《文史通义新编新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89页。
    [3]转引自王运熙:《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6页。
    [1]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第1章),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页。
    [2]程国赋:《唐五代小说的文化阐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
    [3][清]姚鼐选纂:《广注古文辞类纂》(序目),上海:世界书局印行1935年版,第14页。
    [4][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53页。
    [5]王运熙:《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8页。
    [6]孙昌武:《柳宗元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96页。
    [1][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68页。
    [2]同上,卷29,第375页。
    [3]吴文治编:《韩愈资料汇编》(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39页。
    [4]吴文治编:《柳宗元资料汇编》(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03页。
    [5][清]汪琬:《纯温类稿》(卷48《跋王子一遗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27册,别集类),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785-786页。
    [6][宋]戴埴:《鼠璞》(卷下《柳子厚文》),周光培编:《宋代笔记小说》(第20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96-97页。
    [7]吴文治:《柳宗元评传》,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537页。
    [1]孙昌武:《佛典与中国文学》,《文学遗产》,1988年第4期,第28页。
    [2]吴文治编:《韩愈资料汇编》(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28页。
    [3]李道英:《八大家古文选注集评》,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5页。
    [4]孙昌武:《佛典与中国文学》,《文学遗产》,1988年第4期,第28页。
    [1][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卷17),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81-482页。
    [2][唐]段成式:《酋阳杂俎》,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27页。
    [3][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卷16),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64-465页。
    [4]卢宁:《韩柳文学综论》,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0页。
    [1][清]马位:《秋窗随笔》,《丛书集成续编》第157册《集部》,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124页。
    [2]卞孝萱:《<谪龙说>与<河间传>新探》,《许昌师专学报》,1997年第2期,第44-45页。
    [1][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16),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396-397页。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62页。
    [3]范文澜:《中国通史》(第4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54页。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页。
    [2]孙逊,孙菊园编:《中国古典小说美学资料汇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80页。
    [3]卞孝萱:《韩愈<毛颖传>新探》,《安徽史学》,1991年第4期,第4页。
    [1]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93页。
    [2]李道英:《八大家古文选注集评》,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5页。
    [3]柳宗元:《柳宗元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56页。
    [4]同上,第474页。
    [5][清]陈景云:《柳集点勘》(卷1),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311部《集部·别集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6]林纾著:《韩柳文研究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年版,第95页。
    [7]卞孝萱:《<谪龙说》>与<河间传>新探》,《许昌师专学报》,1997年第2期,第44页。
    [8]张铁夫:《柳宗元新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9页。
    [9][宋]胡寅:《致堂读史管见》(卷24),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449部《史部·史评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66页。
    [10][清]何焯著,崔高维点校:《义门读书记》(中册,卷37),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673页。
    11 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序例),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页。
    [1]陈文新,王炜:《传、记辞章化:从中国叙事传统看唐人传奇的文体特征》,《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第193页。
    [2][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68页。
    [3][元]虞集:《道园学古录》(卷38),《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03册《集部·别集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影印,第454页。
    [4][唐]沈既济:《任氏传》,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1页。
    [5][宋]赵彦卫撰,傅根清点校:《云麓漫钞》,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35页。
    [6][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60),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204页。
    [7]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第1章),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9页。
    [8]季镇淮:《韩愈论》,《文学遗产》,1995年第2期,第56页,第58页。
    [1]李祥年:《汉魏六朝传记文学史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页。
    [2][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韩愈登华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8页。
    [3][宋]欧阳修,[宋]宋祁:《新唐书》(卷176),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265页。
    [4][宋]林光朝撰:《艾轩集》(卷5),《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1册《集部·别集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影印,第775页。
    [5]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3页。
    [6][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60),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204页。
    [1][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5),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55页。
    [2]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卷2),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79页。
    [3]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卷7),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6页。
    [4]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页。
    [5]钱钟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283页。
    [6][清]姚永朴:《文学研究法》(卷2),合肥:黄山书社1989年版,第55页,第56页。
    [7][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第8册,卷140),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03页。
    [8][宋]李觏:《李觏集》(卷28),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21页。
    [1]章士钊:《柳文指要》(上),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644页。
    [2]孙昌武:《柳宗元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96页。。
    [3]韩兆琦:《中国传记艺术》(前言),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77页。
    [2]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7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3908页。
    [3][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91),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108页。
    [4]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7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3772页。
    [1]钱文忠:《玄奘西游记》,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2]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全集》(1),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
    [3]汤用彤:《隋唐佛学之特点》,《图书月刊》,1944年第3卷第34期。
    [4][清]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卷4,《嘉定钱大昕全集》(六),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17页。
    [1][唐]道宣:《续高僧传》(卷4),台北:文殊文化公司1988年版,第111页。
    [2]胡适:《中国中古思想小史》,《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502页。
    [3][唐]唐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唐]道宣:《续高僧传》(卷4),台北:文殊文化公司1988年版,第111页。
    [4]孙昌武:《隋唐五代文化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第8页。
    [5][宋]欧阳修,[宋]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44页。
    [6]季羡林:《玄奘与<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记校注》(1),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03页。
    [1][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198,唐纪14),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6247页。
    [2]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7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3772页。
    [3]汤用彤:《隋唐佛学之特点》,《汤用彤全集》(2),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7页。
    [4]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7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3772页。
    [5]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附录十一),刘荫柏:《西游记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31页。
    [6]汤用彤:《隋唐佛学之特点》,《汤用彤全集》(2),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37页。
    [7][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523页。
    [8]转引自马佩主编:《玄奘研究》,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
    [9]季羡林:《玄奘与<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记校注》(1),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35页。
    [10]孙昌武:《隋唐五代文化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第317页。
    11 傅新毅:《玄奘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1]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且介亭杂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2]季羡林:《玄奘与<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记校注》(1),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18页。
    [3]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7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3771页。
    [4]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全集》(1),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80页。
    [5]季羡林:《禅与文化》,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第65页。
    [6][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60页。
    [7][东晋]法显:《法显传》(跋),北京:文学古籍刊行出版社1955年版,第51页。
    [8][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87页。
    [9][东晋]法显:《法显传》(跋),北京:文学古籍刊行出版社1955年版,第52页。
    [1][唐]沙门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南京:支那内学院1932年出版,第1页。
    [2]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7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3772页。
    [3]季羡林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1),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67页。
    [4][唐]唐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唐]道宣:《续高僧传》(卷4),台北:文殊文化公司1988年版,第118页。
    [1]孙昌武:《隋唐五代文化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第27页。
    [2]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73页。
    [1]季羡林:《玄奘与<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记校注》(1),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7页。
    [2]陈寅恪:《读书札记三集》,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1页。
    [3]苏渊雷:《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53页。
    [1]李蓉:《“玄奘精神与西部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五台山研究》,2000年第4期,第44页。
    [2]朱东润:《漫谈传记文学》,《文史知识》,1983年第12期。
    [3]刘可:《从目录学看传记体的演变》,《复旦学报》,1983年第2期,第110页。
    [4]崔瑞德:《中国的传记写作》,《史学史研究》,1985年第3期,第79页。
    [5]张美樱:《<金莲正宗记>的叙述结构分析》,《中国文学与宗教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4年版。
    [6]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全集》(1),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33页。
    [1][唐]慧立,彦悰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8页。
    [2]同上,第18页。
    [3][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89页。
    [4]程千帆撰,巩本栋编:《俭腹抄》,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72页。
    [1]钱文忠:《玄奘西游记》,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305页。
    [2]郭鹏:《隋唐佛教》,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版,第413页。
    [3]季羡林:《玄奘与<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记校注》(1),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18页。
    [4]马克思等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4页。
    [5]胡适:《四十自述》,上海:亚东图书馆1941年,第6页。
    [1]胡适:《<西游记>考证》,张庆善编:《鲁迅、胡适等解读<西游记>》,沈阳:辽海出版社2002年版,第31页。
    [2][唐]慧立,彦悰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页。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4]胡适:《<西游记>考证》,《读书杂志》,1923年第6期。
    [1]刘湘兰:《信仰与史实的统一》,《中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43页。
    [2][唐]慧立,彦悰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20页,第221页。
    [1][宋]释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卷4),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4页。
    [2]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03页。
    [1]俞樟华,许菁频等著:《古代杂传研究》,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203页。
    [2]鲁迅:《鲁迅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8页。
    [3]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00页。
    [4]刘荫柏:《刘荫柏说西游》,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84页。
    [5]胡适:《<西游记>考证》,《读书杂志》,1923年第6期。
    [1][唐]唐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唐)道宣:《续高僧传》(卷4),台北:文殊文化公司1988年版,第111页。
    [2]张国风:《百无一用是书生》,《文史知识》,2008年第8期。
    [3]胡适:《<西游记>考证》,《读书杂志》,1923年第6期。
    [4][唐]慧立,彦悰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页。
    [1][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06页。
    [2]张庆善编:《鲁迅、胡适等解读<西游记>》,沈阳:辽海出版社2002年版,第31页。
    [3]蔡铁鹰:《<西游记>的诞生》,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页。
    [4]张庆善编:《鲁迅、胡适等解读<西游记>》,沈阳:辽海出版社2002年版,第33页。
    [5]张兵:《北宋的“说话”和话本》,《复旦学报》,1998年第2期,第90页。
    [6]何锡章:《幻象世界中的文化与人生:西游记》,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页。
    [1]竺洪波:《四百年<西游记>学术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5页。
    [2]张锦池:《西游记考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7页。
    [3]张庆善编:《鲁迅、胡适等解读<西游记>》,沈阳:辽海出版社2002年版,第69页。
    [4]竺洪波:《四百年<西游记>学术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7页。
    [5]张国风:《百无一用是书生》,《文史知识》,2008年第8期。
    [1]张庆善编:《鲁迅、胡适等解读<西游记>》,沈阳:辽海出版社2002年版,第31页。
    [2]段宝林编:《西方古典作家谈文艺创作》,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107页。
    [3]张庆善编:《鲁迅、胡适等解读<西游记>》,沈阳:辽海出版社2002年版,第50页。
    [4][金]王重阳著,白如祥辑校:《王重阳集》(卷1),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9页,第4页。
    [1][明]杨景贤:《西游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52页。
    [2][清]刘一明:《西游原旨读法》,朱一玄编:《西游记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44页。
    [3]孙昌武:《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56页。
    [4]俞士玲:《佛教发展与西游故事之流衍》,《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第124页。
    [1]鲁迅:《鲁迅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8页。
    [1]俞樟华:《中国传记文学理论研究》,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
    [2]李祥年:《汉魏六朝传记文学史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6-46页。
    [3][东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738页。
    [4]俞樟华:《中国传记文学理论研究》,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7页。
    [1][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69页。
    [2]同上,第172页。
    [3]傅振伦:《刘知几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1页。
    [4]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8页。
    [5]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举要》,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59页。
    [1]白寿彝:《中国史学史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18页。
    [2][宋]黄庭坚:《山谷老人刀笔》(卷2),舒大刚主编:《宋集珍本丛刊》第26册,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版,第315页。
    [3][清]章学诚著,仓修良编注:《文史通义新编新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817页。
    [4][清]章学诚著,仓修良编注:《文史通义新编新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887页。
    [5]瞿林东:《中国简明史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4页。
    [6]李少雍:《刘知几与古文运动》,《文学评论》,1990年第1期,第27页。
    [1][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299-3300页。
    [2][清]钱大昕著:《廿二史考异》(自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3]赵白生:《传记文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8页。
    [1]许冠三:《刘知几实录史学》,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页。
    [2]傅振伦:《刘知几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04页。
    [3]许凌云:《刘知几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0页。
    [4]瞿林东:《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4页。
    [5][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17),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版,第125页。
    [6][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72、170、171页。
    [7]张元济主编:缩印百衲本《周书》(卷38《柳虬传》),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10759页。
    [8][宋]王溥:《唐会要》(中册,卷64《史馆杂录下》),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1106页。
    [1]施丁:《刘知几“实录”论》,《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4期,第68页。
    [2][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第5册,卷40上《班彪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325页。
    [3][东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738页。
    [4][晋]葛洪著,王明校释:《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84页。
    [5]施丁:《中国史学的传统与维新》,《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
    [6]瞿林东:《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7页。
    [7]许凌云:《刘知几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5页。
    [1][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箭记校证》(卷9),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80页。
    [2][南宋]王应麟撰,[清]翁元圻注:《困学纪闻》(下,卷13),上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101页。
    [3][东汉]王充:《论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29页。
    [1][宋]王溥:《唐会要》(中册,卷63),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1101页。
    [2]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9页。
    [3]瞿林东:《中国简明史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8页。
    [1]俞樟华:《中国传记文学理论研究》,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268页。
    [2][明]宋濂:《文原》,《丛书集成初编》第2633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页。
    [3][明]归有光:《文章指南》(仁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15册,总集类),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655页。
    [4][清]章学诚著,仓修良编注:《文史通义新编新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767页。
    [1][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卷27),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913页。
    [2]钱钟书:《管锥编》(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64页。
    [1][唐]刘知几撰,[清]涌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65页。
    [2]钱钟书:《管锥编》(第1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80页。
    [1][清]唐彪:《读书作文谱》,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1977年版,第92页。
    [2][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75页。
    [3]钱钟书:《管锥编》(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64页。
    [4][宋]张戒:《岁寒堂诗话》,《丛书集成初编》第255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页。
    [1][清]魏际瑞:《伯子论文》,《丛书集成续编》第156册《集部》,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44页。
    [1][清]顾炎武:《日知录》(卷19),《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84册《子部·杂家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影印,第177页,第178页。
    [2][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71页。
    [1]李少雍:《刘知几与古文运动》,《文学评论》,1990年第1期,第33页。
    [2][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496页。
    [3]姜书阁:《骈文史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58页。
    [1]许凌云:《刘知几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9页。
    [2][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52页。
    [3]傅振伦:《刘知几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45页。
    [4]乔象钟,陈铁民主编:《唐代文学史》(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1][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24页。
    [1]乔象钟、陈铁民主编:《唐代文学史》(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2][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72页。
    [3][唐]魏征等撰:《隋书》(卷33《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92页。
    [4][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82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59页。
    [5][清]董诰等编:《全唐文》(第1部,卷13),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8页。
    [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02《刘子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173页。
    [1]许凌云:《刘知几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8页。
    [2][清]袁枚著,王英志校点:《随园诗话》(卷3),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65页。
    [1][宋]曾巩:《曾巩集》(上册,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87页。
    [2][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13),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67-168页。
    [3][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自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4][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7页。
    [1]瞿林东:《中国简明史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3页。
    [2]粱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64页。
    [3]同上,第165页。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65页。
    [2]徐浩:《廿五史论纲》(《魏书》),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第123页。
    [1]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07-608页。
    [2]王运熙:《中国古代文论管窥》,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16页。
    [3][宋]王谠:《唐语林》(卷2),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52页。
    [1][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卷15),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13页。
    [2][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卷3),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0页。
    [3][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18),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54页。
    [4][三国]韦昭注:《国语》(卷17《楚语上》),《丛书集成初编》第368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91页。
    [5][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卷6),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714页,第2715页。
    [6][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卷27),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913页。
    [7][东汉]王充撰:《论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14页。
    [8]同上,第453页。
    [9][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71页。
    [10]陈兰村,张新科:《中国古典传记论稿》,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78页。
    11[西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卷54),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274页。
    [1]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7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237页。
    [2]张烈点校:《两汉纪》上册《汉纪》(序),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页。
    [3][西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471页。
    [4][清]顾炎武:《亭林文集》(卷6),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402部《集部·别集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34页。
    [5][清]龚自珍:《龚自珍全集》(卷5,“尊史”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1页。
    [6][明]王夫之:《船山全书》(第10册),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225页。
    [7]杨冀骧,乔治忠:《论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思想体系》,《南开学报》,1995年第5期,第35页。
    [8][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73《令狐德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597页。
    [9][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554《国史部·恩奖》,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657页。
    [1][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556《国史部·采撰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684页。
    [2][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399页。
    [3]同上,第3196页。
    [4]同上,第3204页。
    [5]同上,第4871页。
    [6]同上,第7855页。
    [1]杨冀骧、乔治忠:《论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思想体系》,《南开学报》,1995年第5期,第36页。
    [2][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277、3275页。
    [3]同上,第3213页。
    [4]同上,第3946页。
    [5]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中《九流绪论》,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卷20《唐古文不始于韩柳》条均把上述占文家当作古文运动的“先驱人物”。
    [6]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90页。
    [7]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52页。
    [8]同上,第178页。
    [9][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73页。
    [1][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24页。
    [2]同上,第886页。
    [3]卞孝萱、张清华、阎琦:《韩愈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90页。
    [4]俞樟华,许菁频等:《古代杂传研究》,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228页。
    [5]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卷3),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76页。
    [6]同上,第176页。
    [1][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第8册,卷122),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952页。
    [2]同上,卷137,第3273页。
    [3][宋]朱熹:《朱子全书》(卷7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593页。
    [4]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第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43-144页。
    [5]孙昌武:《柳宗元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92页。
    [6][宋]黄震:《黄氏日钞》,李道英:《八大家古文选注集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0页。
    [7]韩兆琦:《中国传记艺术》(前言),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1]陈兰村主编:《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188页。
    [2][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37页。
    [3][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713页。
    [4]转引自朱东润:《论传记文学》,《复旦学报》,1980年第3期,第9页。
    [5][宋]王溥:《唐会要》(中册,卷63《修史官》),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1101页。
    [6]同上,第1100页。
    [1][南宋]王应麟撰,[清]翁元圻注:《困学纪闻》(下),上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300页。
    [2]瞿林东:《唐代史学论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63页。
    [3]侯外庐编:《柳宗元哲学选集》(序),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6年版。
    [4]吴文治编:《柳宗元资料汇编》(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03页。
    [5][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977页。
    [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路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182页。
    [2][宋]吴缜:《<新唐书>纠谬》(序),《丛书集成初编》第3835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页。
    [3]瞿林东:《唐代史学论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1页。
    [1][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121页。
    [2]同上,第8333页。
    [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80页。
    [4]杨燕起,陈可青,赖长扬编:《历代名家评<史记>》,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502页。
    [5]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81页。
    [6]陈兰村,张新科:《中国古典传记论稿》,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88页。
    [7]章安祺编订:《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1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08页。
    [1][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卷27),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913页。
    [2][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第5册,卷40上《班彪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325页。
    [3]瞿林东:《唐代史学论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94页。
    [4]李少雍:《中国古代的文史关系》,《文学遗产》,1996年第2期,第8页。
    [5][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05页。
    [6][宋]欧阳修,[宋]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142页。
    [1][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13),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76-177页。
    [2][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496页。
    [3]同上,第451页。
    [4]李少雍:《中国古代的文史关系》,《文学遗产》,1996年第2期,第11页。
    [1][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68页。
    [2]同上,第821页。
    [3][宋]吴缜:《<新唐书>纠谬》(序),《丛书集成初编》第3835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页。
    [4]韩兆琦:《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略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第20页。
    1、[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2、[西汉]司马迁撰,[日]泷川资言考证:《史记会注考证》,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3、[西汉]刘向集录:《战国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4、[东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5、[东汉]王充:《论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6、[东汉]荀悦著,张烈点校:《汉纪》,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7、[三国]韦昭注:《国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8、[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9、[晋]范宁集解:《春秋谷梁传》,《丛书集成初编》第3676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10、[晋]葛洪著,王明校释:《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11、[晋]常璩撰,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12、[晋]法显:《法显传》,北京:文学古籍刊行出版社1955年版。
    13、[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14、[南朝梁]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15、[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16、[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17、[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18、[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19、[北齐]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20、[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21、[唐]李百药:《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22、[唐]令狐德棻等撰:《周书》,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版。
    23、[唐]姚思廉:《陈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
    24、[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
    25、[唐]魏征等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
    26、[唐]李延寿:《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27、[唐]李延寿:《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28、[唐]李肇:《唐国史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29、[唐]刘餗撰,程毅中点校:《隋唐嘉话》,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30、[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31、[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32、[唐]慧立,彦惊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33、[唐]沙门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京:支那内学院1932年出版。
    34、[唐]王勃著,[清]蒋清翊注:《王子安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35、[唐]道宣:《续高僧传》,台北:文殊文化公司1988年版。
    36、[唐]杜佑:《通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37、[唐]吴兢编著:《贞观政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38、[唐]段成式:《酋阳杂俎》,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39、[唐]白居易撰,顾学颉校注:《白居易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40、[唐]元稹撰,冀勤点校:《元稹集》,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41、[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4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43、[宋]欧阳修,[宋]宋祁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44、[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版。
    45、[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46、[宋]朱熹:《朱子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7、[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48、[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49、[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50、[宋]王谠:《唐语林》,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51、[宋]王溥撰:《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
    52、[宋]王溥编:《五代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53、[宋]吴缜:《<新唐书>纠谬》,《丛书集成初编》第3835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54、[宋]姚铉编:《唐文粹》,《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49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影印。
    55、[宋]曾巩:《曾巩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56、[宋]洪迈:《容斋随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57、[宋]郑樵:《通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58、[宋]戴埴:《鼠璞》,周光培编:《宋代笔記小説》,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59、[宋]胡寅:《致堂读史管见》,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449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60、[宋]黄庭坚:《山谷老人刀笔》,舒大刚主编:《宋集珍本丛刊》第26册,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版。
    61、[宋]李觏:《李觏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62、[宋]李涂编著:《文章精义》,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7年版。
    63、[宋]林光朝:《艾轩集》,《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1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影印。
    64、[宋]释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65、[宋]张戒:《岁寒堂诗话》,《丛书集成初编》第255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66、[宋]赵彦卫撰,傅根清点校:《云麓漫钞》,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67、[宋]高似孙:《史略》,《丛书集成初编》第19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68、[宋]王应麟撰,[清]翁元圻注:《困学纪闻》,上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69、[宋]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70、[宋]真德秀:《文章正宗》,《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53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影印。
    71、[宋]李畴等编:《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72、[金]王若虚:《滹南遗老集》,《丛书集成初编》第2050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版。
    73、[金]王重阳著,白如祥辑校:《王重阳集》,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
    74、[元]马端临:《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75、[元]辛文房撰,孙映逵校注:《唐才子传校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76、[元]虞集:《道园学古录》,《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03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影印。
    77、[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78、[明]胡应麟:《少室山房集》,《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31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影印。
    79、[明]高棅:《唐诗品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80、[明]杨景贤:《西游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81、[明]归有光:《文章指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31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82、[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83、[明]茅坤:《茅鹿门先生文集》,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344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84、[明]茅坤:《史记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138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版。
    85、[明]宋濂:《文原》,《丛书集成初编》第2633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86、[明]王阳明:《传习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87、[明]吴讷:《文章辩体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88、[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89、[明]王夫之:《船山全书》,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
    90、[明]王夫之著,王孝鱼点校:《庄子解》,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91、[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92、[清]钱大昕:《嘉定钱大昕全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93、[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94、[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95、[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96、[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97、[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劄记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98、[清]赵翼:《陔余丛考》,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99、[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100、[清]章学诚著,仓修良编注:《文史通义新编新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01、[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102、[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03、[清]顾炎武:《日知录》,《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84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影印。
    104、[清]顾炎武:《亭林文集》,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402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05、[清]何焯著,崔高维点校:《义门读书记》,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106、[清]黄与坚:《论学三说》,《丛书集成初编》第223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107、[清]黄宗羲:《明儒学案》,《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56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影印。
    108、[清]蒋湘南:《七经楼文钞》,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541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09、[清]金圣叹:《金圣叹评点才子全集》,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
    110、[清]李慈铭著,由云龙辑:《越缦堂读书记》,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111、[清]李扶九著,[清]黄仁黼选评:《古文笔法百篇》,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
    112、[清]梁玉绳:《史记志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113、[清]刘熙载:《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114、[清]马位:《秋窗随笔》,《丛书集成续编》第157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
    115、[清]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116、[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117、[清]全祖望:《鲒埼亭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118、[清]邵晋涵:《南江文钞》,清嘉庆八年面水层轩刻本。
    119、[清]唐彪:《读书作文谱》,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1977年版。
    120、[清]汪琬:《纯温类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27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121、[清]陈景云:《柳集点勘》,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31l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22、[清]程廷祚:《青溪集》,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版。
    123、[清]魏际瑞:《伯子论文》,《丛书集成续编》第156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
    124、[清]姚鼐选纂:《广注古文辞类纂》,上海:世界书局印行1935年版。
    125、[清]姚永朴:《文学研究法》,合肥:黄山书社1989年版。
    126、[清]袁枚:《小仓山房文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
    127、[清]袁枚著,王英志校点:《随园诗话》,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28、[清]曾国藩:《曾文正公文集》,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537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29、[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130、[清]刘鹗:《老残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1、[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
    132、白寿彝:《中国史学史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
    133、卞孝萱,张清华,阎琦:《韩愈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34、蔡铁鹰:《<西游记>的诞生》,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135、蔡铁鹰:《<西游记>成书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
    136、仓修良:《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37、仓修良主编:《中国史学名著评介》,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38、柴德赓:《史籍举要》,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
    139、陈飞:《中国古代散文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40、陈兰村,张新科:《中国古典传记论稿》,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41、陈兰村主编:《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
    142、陈奇猷校注:《韩非子集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143、陈桐生:《中国史官文化与史记》,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44、陈寅恪:《读书札记三集》,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145、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146、陈寅恪著,陈美延编:《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147、程国赋:《唐代小说嬗变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48、程国赋:《唐五代小说的文化阐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9、程千帆撰,巩本栋编:《俭腹抄》,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150、程毅中:《唐代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1、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52、戴扬本:《史笔春秋》,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53、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154、丁福保辑:《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55、段宝林编:《西方古典作家谈文艺创作》,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156、范文澜:《中国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57、傅新毅:《玄奘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8、傅振伦:《刘知几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159、高步瀛选注:《唐宋文举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160、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
    161、顾随:《诗文丛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62、顾易生:《柳宗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63、郭丹:《史传文学—文与史交融的时代画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4、郭久麟:《传记文学写作论》,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9年版。
    165、郭久麟:《传记文学写作与鉴赏》,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3年版。
    166、郭鹏:《隋唐佛教》,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版。
    167、郭绍虞,罗根泽主编:《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168、郭绍虞:《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169、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170、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71、韩云波:《唐代小说观念与小说兴起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172、韩兆琦:《史记通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73、韩兆琦:《史记选注集评》,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74、韩兆琦:《中国传记艺术》,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75、韩兆琦主编:《中国传记文学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76、何锡章:《幻象世界中的文化与人生:西游记》,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77、胡适:《胡适学术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178、胡适:《四十自述》,上海:亚东图书馆1941年版。
    179、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80、侯外庐编:《柳宗元哲学选集》,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6年版。
    181、季羡林:《(大唐西域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182、季羡林:《禅与文化》,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
    183、姜书阁:《骈文史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184、瞿林东,《唐代史学论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85、瞿林东:《<南史>和<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86、瞿林东:《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
    187、瞿林东:《中国简明史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88、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189、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
    190、李大钊:《史学要论》,北京:北师大重印本1980年版。
    191、李道英编:《八大家古文选注集评》,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92、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93、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94、李培栋:《魏晋南北朝史缘》,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
    195、李少雍:《司马迁传记文学论稿》,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
    196、李祥年:《传记文学概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97、李祥年:《汉魏六朝传记文学史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98、李泽厚:《美的历程》,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99、李战子:《语言的人际元功能新探—自传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北京:军事谊文 出版社2000年版。
    200、李时人:《西游记考论》,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01、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20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3、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上海三明书店2006年版。
    204、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205、林纾:《韩柳文研究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年版。
    206、林语堂:《吾国与吾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年版。
    207、刘国盈:《唐代古文运动论稿》,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08、刘节:《中国史学史稿》,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
    209、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210、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1l、刘荫柏:《刘荫柏说西游》,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212、刘荫柏:《西游记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13、刘永济:《十四朝文学要略》,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14、卢宁:《韩柳文学综论》,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
    215、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6、鲁迅:《且介亭杂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217、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218、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219、吕思勉:《史学四种》,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20、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221、马佩主编:《玄奘研究》,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22、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223、马清福主编:《唐宋文醇》,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224、马振方:《小说艺术论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25、齐裕煜:《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226、钱冬父:《韩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227、钱基博:《古籍举要》,上海:世界书局1933年版。
    228、钱基博:《韩愈志》,北京:中国书店1988年版。
    229、钱基博:《中国文学史》,中华书局1993年版。
    230、钱穆:《国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31、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台北:台湾正中书局1951年版。
    232、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台北: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77年版。
    233、钱文忠:《玄奘西游记》,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
    234、钱钟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235、钱钟书:《管锥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236、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237、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238、乔象钟,陈铁民主编:《唐代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239、乔象钟等选编:《中国古典传记》,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240、任半塘:《唐戏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241、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42、沈善洪主编:《黄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243、苏渊雷:《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44、孙昌武:《柳宗元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45、孙昌武:《隋唐五代文化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
    246、孙昌武:《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47、孙逊,孙菊园编:《中国古典小说美学资料汇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248、谭家健:《中国古代散文史稿》,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249、柯愈春编纂:《说海》,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
    250、汤用彤:《汤用彤全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51、王锦贵:《中国纪传体文献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52、王能宪:《世说新语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253、王瑶:《中古文学史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254、王友胜主编:《中国古代文学论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255、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256、王运熙:《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57、王运熙:《中国古代文论管窥》,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版。
    258、闻一多:《唐诗杂论》,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259、吴文治:《柳宗元简论》,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260、吴文治:《柳宗元评传》,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261、吴文治编:《韩愈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262、吴文治编:《柳宗元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263、吴小林:《唐宋八大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64、吴小林编:《唐宋八大家汇评》,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版。
    265、徐浩:《廿五史论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
    266、徐翠先:《柳宗元诗文创作论稿》,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版。
    267、许冠三:《刘知几实录史学》,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268、许凌云:《刘知几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69、阎琦,周敏:《韩昌黎文学传论》,陕西: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
    270、杨海峥:《汉唐史记研究论稿》,济南:齐鲁书社2003年版。
    271、杨燕起,陈可青,赖长扬编:《历代名家评<史记>》,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272、杨正润:《传记文学史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73、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74、余嘉锡:《四库提要辨正》,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275、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276、俞樟华,许菁频等:《古代杂传研究》,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277、俞樟华:《中国传记文学理论研究》,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278、俞樟华:《史记新探》,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279、俞樟华等:《唐宋史记接受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80、俞樟华:《史记艺术论》,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
    281、郁达夫:《郁达夫全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8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83、曾凡英:《史家龟鉴—<史通>与中国文化》,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84、张大可主编:《史记研究集成》(1—14册)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年。
    285、张大可:《史记研究》,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
    286、张富春:《(清)吴见思<史记论文>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版。
    287、张锦池:《西游记考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88、张庆善编:《鲁迅、胡适等解读<西游记>》,沈阳:辽海出版社2002年版。
    289、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90、张舜徽:《史学三书平议·史通平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291、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举要》,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92、张铁夫:《柳宗元新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93、张新科:《史记与中国文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94、张新科:《唐前史传文学研究》,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95、张新科:《文化视野中的汉代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96、张新科,俞樟华:《史记研究史略》,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
    297、张友鹤辑注:《聊斋志异》(三会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298、张元济主编:缩印百衲本《周书》,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299、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00、张志哲:《中国史籍概论》,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301、章安祺编订:《缪灵珠美学译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302、章士钊:《柳文指要》,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版。
    303、赵白生:《传记文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04、赵淡元:《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05、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06、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传记文学研究》,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307、周谷城:《史学与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08、周光培编:《宋代笔記小説》,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09、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310、朱文华:《传记通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11、朱一玄编:《西游记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12、竺洪波:《四百年(西游记)学术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13、宗白华:《美学与意境》,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14、宗白华:《艺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315、[美]倪豪士:《传记与小说》,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316、[美]汪荣祖:《史传通说》,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317、[美]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18、[日]川合康三:《中国的自传文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1、卞孝萱:《<谪龙说》>与<河间传>新探》,《许昌师专学报》1997年第2期。
    2、卞孝萱:《韩愈<毛颖传>新探》,《安徽史学》1991年第4期。
    3、蔡铁鹰:《<西游记>“附录”考》,《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
    4、仓修良:《章学诚对刘知几史学的批判继承和发展》,《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第1期。
    5、陈兰村:《<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文学价值》,《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6、陈兰村:《浅论司马迁的传记文学思想》,《北华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
    7、陈辽:《谈<西游记>故事的演变》,《古典文学知识》1999年第4期。
    8、陈文新,王炜:《传、记辞章化:从中国叙事传统看唐人传奇的文体特征》,《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9、成小辉:《<西游记>的佛教故事》,《社会科学家》2004年第2期。
    10、程千帆:《先唐文学源流论略》,《湖北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
    11、代继华:《刘知几论实录》,《史学史研究》1995年第3期。
    12、高淑清:《<晋书>取材<世说新语>之管见》,《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1期。
    13、高永奇:《从刘知几<史通>看作者的语言观》,《殷都学刊》1999年第3期。
    14、韩盼山:《刘知几史传文的写作观念》,《河北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15、韩兆琦:《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略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16、季镇淮:《韩愈论》,《文学遗产》,1995年第2期。
    17、颉愿忠:《略论史传文学传统对唐代传奇小说的影响》,《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
    18、李金铭:《刘知几论史书语言》,《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4期。
    19、李秋沅:《<史通>的求实精神》,《史学史研究》1988年第2期。
    20、李少雍:《<隋书>的记事载言和人物描写》,《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年第1期。
    21、李少雍:《从古史及“四史”看史传文学的发展》,《文学评论》1996年第4期。
    22、李少雍:《刘知几与古文运动》,《文学评论》1990年第1期。
    23、李少雍:《略论六朝正史的文学特色》,《文学遗产》1998年第3期。
    24、李少雍:《姚氏父子的文笔与史笔》,《文学遗产》2002年第6期。
    25、李少雍:《中国古代的文史关系》,《文学遗产》1996年第2期。
    26、李时人,蔡镜浩:《<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成书时代考辨》,《徐州师院学报》1982年3期。
    27、李一飞:《中唐传记文学鸟瞰》,《文学遗产》1992年第2期。
    28、李忠明:《从“西天取经故事''到<西游记>》,《古典文学知识》1999年第4期。
    29、梁瑜霞:《史传传统对唐人小说的影响》,《唐都学刊》1998年第4期。
    30、刘 强:《从<晋书>看唐代的<世说新语>接受》,《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31、刘坚:《<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写作时代蠡测》,《中国语文》1982年第5期。
    32、刘湘兰:《信仰与史实的统一》,《中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33、孟昭连:《论唐传奇“文备众体”的艺术体制》,《南开学报》2000年第4期。
    34、南哲镇:《韩愈、柳宗元他传性托传体式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年第1期。
    35、施丁:《刘知几“实录”论》,《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4期。
    36、宋鼎立:《<晋书>采小说辩》,《史学史研究》2000年第1期。
    37、宋挺生:《<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浅论及玄奘年岁、西行年之我见》,《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4期。
    38、孙昌武:《佛典与中国文学》,《文学遗产》1988年第4期。
    39、王成军:《论中国传记文学的三大渊源》,《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40、王锦贵:《谈“八书”说“二史”》,《山东图书馆季刊》1990年第3期。
    41、王晓天:《史家直笔刍论》,《求索》1999年第1期。
    42、吴文治:《刘知几<史通>的史传文学理论》,《江汉论坛》1982年第2期。
    43、许菁频:《中国古代自传文学抒情手法之探微》,《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44、薛锡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发展轨迹鸟瞰》,《厦门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45、于泓:《浅析韩愈<毛颖传>的深层思想》,《广东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46、于兴汉:《唐传奇:模仿的艺术》,《山西师大学报》1997年第2期。
    47、俞士玲:《佛教发展与西游故事之流衍》,《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48、张锦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故事源流考论》,《求是学刊》1990年第1期。
    49、张锡厚:《刘知几的文学批评》,《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
    50、张新科:《古代自传文的文学价值》,《唐都学刊》1992年第3期。
    51、张新科:《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传文学的嬗变轨迹》,《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52、张亚军:《<晋书>列传的文学色彩:骈俪性》,《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53、张亚军:《从捃拾<世说新语>谈<晋书>的文学色彩》,《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54、周敏:《韩愈碑志的创革之功》,《南京师大学报》2000年第5期。
    55、周海平:《简论慧皎<高僧传>的学术价值》,《常熟高专学报》2004年第5期。
    56、宗廷虎:《刘知几的修辞观》,《扬州师院学报》1988年第2期。
    57、邹旭光:《刘知几文史关系论指要》,《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