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纲骈体论稿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以萧纲的骈体文作为研究对象,是对六朝骈文的个案研究。
     论文主体部分由绪论、上编(含正文和余论)和下编构成。绪论部分首先对骈文的形式要素进行了较为详细地介绍,相当于一个骈文形式的总论,此是研究萧纲骈体的主要参考;再次对萧纲的著述情况及研究目的作了简略说明。上编正文共六章:第一章是对萧纲骈体文的考辨,包括佚篇、佚句的考订,今可见其骈体文数量的确定,明清时期三种总集对其骈体文收录情况的比较等内容。第二章至第六章则从句式、对偶、藻绘、用典、声律这五方面对萧纲骈体文的形式之美进行了详尽地分析,旨在展示其骈体文创作在各个形式要素塑造上的特色。余论部分粗略揭示了萧纲在六朝骈文史上应有的地位:他在六朝骈文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衔接作用,有着桥梁般的地位;同时,他开创了宫体骈文的写作模式,可以赋予宗师的地位。
     论文的下编由三章组成,一是关于部分古今学者对萧纲研究的一个综述,可借以了解萧纲研究的现状;二是关于萧纲押韵骈体文中的韵句位置和韵脚字韵部的分析,这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其骈体文用韵的情况;三是部分地辑录了一些学者关于萧纲骈体文的评述资料,这对于认识其骈体文的写作价值、创作风貌等都有借鉴意义,也有助于正确看待他在六朝骈文史上的作用、地位。
This dissertation deals with Xiao Gang’s Pian Ti Wen (a kind of rhythmic prose in ancient China), which falls into a case study on Pian Ti Wen of the Six Dynastie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dissertation are composed of an introduction, Part One (including the main text and the other discourses) and Part Two. First of all, the introduction explains Pian Ti Wen’s form elements in detail, which can be view as a general elaboration of Pian Ti Wen’s forms and the reference to Xiao Gang’s study of Pian Ti Wen. Secondly, it makes a brief description of Xiao Gang's writings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Part One has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a detailed analyze of Xiao Gang's Pian Ti Wen, including the observation of his lost articles and some lost sentences and ascertaining the quantities of his Pian Ti Wen that can be find today. It also involves the comparison of some collections of his Pian Ti Wen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rom the second chapter to the sixth chapter, the dissertation analyzes Xiao Gang’s Pian Ti Wen’s form beauty in detail. It has five aspects, such as sentence pattern, antithesis, rhetoric, allusion, rhythm etc. And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analysis is to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applications of formal elements when Xiao Gang wrote Pian Ti Wen. The other discourses roughly revealed Xiao Gang’s proper place in the history of Pian Ti Wen of the Six Dynasties: Xiao Gang played a role as inheriting the past and ushering in the future and had a bridge-like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Pian Ti Wen of the Six Dynasties. At the same time, he developed a writing model of the court Pian Ti Wen. He can be given the status of Master.
     Part Two is composed of three Chapters. First one is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Xiao Gang by some ancient and modern scholars. We can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of the study on Xiao Gang through them. Second one is an analysis of the locations of the rhythmic sentences and words in Xiao Gang’s Pian Ti Wen. It can be help for further study on the conditions of using rhythm. Third one recruits some comments on Xiao Gang’Pian Ti Wen, which come from well-known scholars. They can help us to know the writing value and style of Xiao Gang’s Pian Ti Wen and to understand correctly his role in the history of Pian Ti Wen of the Six Dynasties.
引文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日遍照金刚撰,王利器校注.文镜秘府论校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汉蔡邕撰,邓安生校注.蔡邕集编年校注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晋陈寿撰,刘宋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1:-.
    宋陈彭年等编,余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广韵(增订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宋陈思编.宝刻丛编G//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宋陈振孙撰,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明陈耀文编.天中记G//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清陈元龙编.格致镜原M.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9:-.
    曹道衡著.中古文学史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曹道衡,沈玉成编著.南北朝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陈奇猷撰.吕氏春秋新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曹明纲撰.赋学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曹道衡,刘跃进合编.南北朝文学编年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曹道衡撰.中古文史丛稿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
    曹道衡撰.兰陵萧氏与南朝文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4:-.
    成林,程章灿撰.南朝文化(上)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5:-.
    程章灿撰.魏晋南北朝赋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陈鹏撰.论六朝颂文的骈化及其艺术得失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
    
    唐道宣撰.续高僧传G//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印行,1983:-.
    唐道宣撰.广弘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唐道宣编.大唐内典录G//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印行,1983:-.
    唐道世撰,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宋丁度等编.集韵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
    杜志强撰.兰陵萧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
    丁红旗撰.魏晋南北朝骈文史论D.成都:四川大学,2008:-.
    
    日儿岛献吉郎撰,胡行之译.中国文学概论M.上海:北新书局,1931:-.
    
    刘宋范晔撰,唐李贤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隋费长房撰.历代三宝纪G//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印行,1983:-.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唐法琳撰.破邪论G//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印行,1983:-.
    唐法琳撰.辩正论G//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印行,1983:-.
    明丰坊撰.书诀G//丛书集成续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
    
    
    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晋葛洪撰,杨明照校笺.抱朴子外篇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97:-.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明顾起元编.说略G//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日冈村繁撰.<文选>之研究G//冈村繁全集:第二卷.陆晓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高光复撰.赋史述略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郭维森,许结著.中国辞赋发展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郭英德撰.中国古代文人集团与文学风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郭建勋撰.先唐辞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郭英德撰.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006):-.
    归青撰.南朝宫体诗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汉韩婴撰,许维遹集释.韩诗外传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梁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2(2004):-.
    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宋洪迈撰,孔凡礼点校.容斋续笔M.北京:中华书局,2005:-.
    元黄公绍、元熊忠撰,宁忌浮整理.古今韵会举要M.北京:中华书局,1997:-.
    清何焯等编.分类字锦G//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清洪亮吉撰,陈迩冬校点.北江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胡大雷撰.中古文学集团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何宁撰.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
    黄侃撰,周勋初导读.文心雕龙札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胡大雷撰.宫体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韩宏韬撰.<诗经>重言词正变简论J.甘肃理论学刊,2005(4):-.
    何清谷撰.三辅黄图校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黄进德主编.中华大典·文学典·魏晋南北朝文学分典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汉贾谊撰,阎振益等校注.新书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晋嵇康撰,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宋锦绣万花谷(前集)G//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元觉岸编.释氏稽古略M.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2:-.
    明焦竑撰.老子翼G//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明吉川幸次郎.章培恒等译.中国诗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6:-.
    姜书阁撰.骈文史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蒋伯潜,蒋祖怡撰.骈文与散文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贾奋然撰.六朝文体批评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蒋长栋撰.论中国韵文文体唯美期之诗体演变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
    蒋长栋撰.论中国韵文文体唯美期之赋体演变J.湘南学院学报,2007(1):-.
    焦博撰.南朝梁萧氏家族全文编年考D.西安:西北大学,2008:-.
    
    梁刘勰撰,刘永济校释.文心雕龙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2:-.
    晋陆机撰,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刘宋刘义庆撰,徐震崿??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4:-.
    唐卢照邻著,任国绪笺注.卢照邻集编年笺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唐李百药撰.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唐李延寿撰.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唐刘肃撰.大唐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4:-.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宋李昉等编.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1998):-.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M.北京:中华书局,1966:-.
    宋李遵勖编.天圣广灯录G//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印行,1983:-.
    清刘淇撰,章锡琛校注.助字辨略M.北京:中华书局,1954:-.
    清李实撰,黄仁寿校注.蜀语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0:-.
    清刘熙载撰,王气中笺注.艺概笺注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
    清李兆洛编.骈体文钞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
    日铃木虎雄撰,殷石臞译.赋史大要M.台北:正中书局,1947:-.
    日铃木虎雄撰,许总译.中国诗论史M.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骆鸿凯撰.文选学M.北京:中华书局,1989:-.
    刘师培撰,罗常培记.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中文系,1955:-.
    刘师培撰,金文渐校点.中国中古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刘师培撰,陈引驰编.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逯钦立撰.魏晋南北朝文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函授教育处编印,1958:-.
    逯钦立撰,吴云整理.汉魏六朝文学论集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罗根泽撰.乐府文学史G//民国丛书:第三编.上海:上海书店,1991:-.
    刘经庵撰.中国纯文学史纲G//民国丛书:第三编.上海:上海书店,1991:-.
    刘麟生撰.中国骈文史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
    刘跃进撰.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刘跃进、范子烨合编.六朝作家年谱辑要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
    
    刘跃进撰.古典文学文献学丛稿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刘跃进撰.玉台新咏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0:-.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刘纶鑫主编.魏晋南北朝诗文韵集与研究(韵集部分·梁诗文韵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罗国威撰.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1:-.
    李蹊撰.骈文的发生学研究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
    刘朝谦撰.赋文本的艺术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华龄出版社,2006:-.
    林大志撰.四萧研究——以文学为中心M.北京:中华书局,2007:-.
    
    
    唐明佺等撰.众经目录G//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印行,1983:-.
    明梅鼎祚辑.梁文纪G//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明梅鼎祚辑.释文纪G//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马积高撰.赋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马积高撰.论赋与骈文C.新亚学术集刊,1994(13):-.
    马德富撰.杜诗双声迭韵的艺术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
    莫道才撰.从早期文献的骈偶现象看骈文文体产生的民间文化基础——骈文生成于民
    间说初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
    
    
    清倪涛编.六艺之一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宋欧阳修著,李逸安校点.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
    欧阳戎元撰.鲍照用韵考J.语言研究(特刊),2002:-.
    
    
    彭兆荪编.南北朝文钞G//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
    宋契嵩撰.传法正宗记G//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印行,1983:-.
    瞿兑之撰.中国骈文概论M.上海:世界书局,1934:-.
    日清水凯夫撰,韩基国译.六朝文学论文集C.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日青木正儿撰,郭虚中译.中国文学发凡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启功撰.诗文声律论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0:-.
    钱宗武、杨飞撰.论<尚书>重言词中的语义关系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
    
    
    日遍照金刚撰,王利器校注.文镜秘府论校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清阮元撰,邓经元点校.揅经室集G.北京:中华书局,1993:-.
    
    
    汉司马迁撰,刘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梁沈约撰.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宋司马光编,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宋苏易简撰.文房四谱(外十二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清沈德潜撰.说诗晬语G//沈归愚诗文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孙诒让撰.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日松浦友久撰,孙昌武、郑天刚译.中国诗歌原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
    孙梅撰,刘铁冷选辑.四六丛话M.上海:崇新书局,1924:-.
    孙述圻撰.六朝思想史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2:-.
    沈亚丹撰.诗歌押韵的发生及其音乐本质浅论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6) :-.
    石观海撰.宫体诗派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沈怀兴撰.双声叠韵构词法说辨正J.汉字文化,2004(1) :-.
    孙德谦撰.六朝丽指G//历代文话:第九册.王水照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汤用彤撰.汉魏晋南北朝佛教史(上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汉王充撰,黄晖校释.论衡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晋王嘉撰,孟庆祥、商微姝译注.拾遗记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北齐魏收撰.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唐魏征等撰.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宋王钦若等编,周勋初等校订.册府元龟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
    宋王应麟撰.玉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宋王应麟撰,清翁元圻等注.困学纪闻(全校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宋王象之撰.舆地碑记目G//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明王世贞撰,罗仲鼎校注.艺苑巵言校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
    明王志庆编.古俪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明王志坚编.四六法海G//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清汪灏等编.佩文斋广群芳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清王原祁辑.佩文斋书画谱M.北京:中国书店,1984:-.
    清王谟编.汉魏遗书钞G//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王先谦撰.庄子集解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
    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清王先谦编.骈文类纂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缩印思贤书局1902年本),1998:-.
    清吴景旭撰.历代诗话G//丛书集成续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
    清吴任臣撰.字汇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清吴汝纶编.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选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影印民国丁巳(六年)都门书局校印本),1985:-.
    王力撰.南北朝诗人用韵考G//汉语史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王国维撰.观堂集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王力撰.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王巍编.历代咏物赋选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
    王水照,吴鸿春编.日本学者中国文章学论著选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王瑶撰.中古文学史论(增补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王琳著.六朝辞赋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王兆鹏撰.<广韵>“独用”、“同用”使用年代考——以唐代科举考试诗赋用韵为例J.中国语文,1998(2) :-.
    王国维撰,黄霖等导读.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吴承学撰.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万光治撰.汉赋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华龄出版社,2004:-.
    万光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秦汉魏晋南北朝卷G//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郭预衡
    主编.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吴光兴编.萧纲萧绎年谱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梁萧子显撰.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嘉庆十四年胡克家本),1977:-.
    梁萧统编,唐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梁萧统著,俞绍初校注.昭明太子集校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梁萧绎撰.金楼子G//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唐徐坚撰,司义祖校点.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2004) :-.
    明徐应秋编.玉芝堂谈荟G//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清许梿评选,黎经诰笺注.六朝文絜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谢无量撰.骈文指南M.上海:上海中华书局,1925:-.
    夏传才,唐绍忠撰.曹丕集校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许结,徐宗文主编.中国赋学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夏中易撰.押韵还是押调——<入声论>之四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3) :-.
    徐中原撰.论南朝骈文用典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
    夏冬梅撰.萧纲诗歌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
    
    
    汉扬雄撰,汪荣宝义疏.法言义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7:-.
    汉扬雄撰,清钱绎笺疏.方言笺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汉扬雄撰,张震泽校注.扬雄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唐姚思廉撰.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唐姚思廉撰.陈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宋佚名编.宝刻类编G//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宋佚名编,张富祥校点.南宋馆阁续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8:-.
    明杨慎编,刘琳等点校.全蜀艺文志M.北京:线装书局,2003:-.
    清俞樾撰.群经平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C.北京:中华书局,1958(1985) :-.
    清姚振宗撰.隋书经籍志考证G//二十五史补编:第四册.上海:上海开明书店,1936:-.
    清于成龙,王新命等编.江南通志G//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清永瑢等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0:-.
    日盐谷温撰,陈彬龢译.中国文学概论M.朴社印行,1926:-.
    殷孟伦撰.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杨伯峻撰.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79:-.
    于安澜著,暴拯群校改.汉魏六朝韵谱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袁济喜撰.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于奉春撰.骈文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
    杨庆存撰.古代散文的研究范围与音乐标界的分野模式J.文学遗产,1997(6) :-.
    于景祥撰.精美典雅的六朝骈文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
    袁行霈等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于浴贤撰.六朝赋述论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
    杨明照等校注.增订文心雕龙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修订版)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俞樟华,盖翠杰撰.论古代六言诗J.文学评论,2002(5) :-.
    汉张衡撰,黄晖校释.论衡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魏张揖撰,清王念孙疏证.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3:-.
    晋张华撰,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0:-.
    梁钟嵘撰,曹旭集注.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宋志盘撰.佛祖统纪G//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印行,1983:-.
    宋朱熹撰.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宋郑樵撰.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7:-.
    宋郑虎臣编.吴都文粹G//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宋祝穆编,元富大用辑.古今事文类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明张燮编.七十二家集(梁简文帝御制集)G//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钟惺,谭元春编.古诗归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
    明张溥编.汉魏六朝百三家集G//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清张英,王士桢等编.渊鉴类函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
    清赵翼撰.廿二史札记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7:-.
    清章学诚撰,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
    张廷华编.名家骈体文读本M.上海:世界书局,1936:-.
    张仁青撰.中国骈文发展史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79:-.
    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朱谦之撰.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4:-.
    张永鑫编.汉魏六朝小赋选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
    郑在瀛撰.六朝文论讲疏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
    钟涛撰.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7:-.
    周锡撰.中国诗歌押韵的起源J.中国社会科学,1998(4) :-.
    钟仕伦撰.萧绎文学思想论稿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
    钟仕伦撰.<金楼子>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4:-.
    钟仕伦撰.南北朝诗话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7:-.
    朱光潜撰.谈美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张少康撰.南朝的佛教和文艺理论——从宗炳、谢灵运和刘勰说起G//汉魏六朝文学与宗教:葛晓音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①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王利器校注本)北卷《论对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②刘麟生《中国骈文史》第10页,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按后引《中国骈文史》,俱为此本。
    ③阮元《揅经室集》本,中华书局1993年版。
    ①袁济喜《赋》第114-11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按后引《赋》俱为此本。
    ②莫道才《从早期文献的骈偶现象看骈文文体产生的民间文化基础——骈文生成于民间说初论》,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第5期。
    ①蒋伯潜、蒋祖怡《骈文与散文》下编第六章《对偶》,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按后引《骈文与散文》俱为此本。
    ②陈引驰编《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第23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③录自《汉书》卷四九《爰盎鼌错传》。按本论文凡引二十四史,俱为中华书局校点本。
    ④姜书阁《骈文史论》第33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按后引《骈文史论》俱为此本。
    ①莫道才《从早期文献的骈偶现象看骈文文体产生的民间文化基础——骈文生成于民间说初论》,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第5期。
    ②周勋初导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③杨明照《增订文心雕龙校注》本,中华书局2000年版。按后引《文心雕龙》如无特别说明,俱为此本。
    ④钟嵘撰,曹旭集注《诗品集注·卷中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按后引《诗品集注》俱为此本。
    
    ①蒋伯潜、蒋祖怡《骈文与散文》下编第七章《关于用典》。
    ②欧阳修著,李逸安校点《欧阳修全集》卷一三○,中华书局2001年版。
    
    ①王水照、吴鸿春编《日本学者中国文章学论著选》第28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②于奉春《骈文》第7-8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按后引《骈文》俱为此本。
    ①姜书阁《骈文史论》第12页。
    ②钟涛《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第75页,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按后引《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俱为此本。
    ③瞿兑之《中国骈文概论》七《书札文与徐陵》,世界书局1934年版。按后引《中国骈文概论》俱为此本。
    ④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第140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
    ⑤钟涛《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第149页。
    ①袁济喜《赋》第122-123页。
    ②徐中原《论南朝骈文用典》,载《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③四益宧刊本,载王水照主编《历代文话》本第九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后引《六朝丽指》俱为此本。
    
    ①钟涛《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第87-88页。
    ②原校:“按南监本作‘未为准的’。”
    ③原校:“按‘清采’各本并作‘精采’。”
    ①于景祥《精美典雅的六朝骈文》第22-23页,辽海出版社1998年版。
    ②钟涛《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第87-88页。
    ③阮元《揅经室集》本,中华书局1993年版。
    ①成林、程章灿《南朝文化》(上)第79页,南京出版社2005年版。后引《南朝文化》俱为此本。
    ②成林、程章灿《南朝文化》(上)第80页。
    ③原校:“《文选》所载作‘低昂舛节’。”
    ④如启功先生就认为“所谓‘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即是说上下句相对的各字平仄互不雷同”,“‘一简之内,音韵尽殊’……即指句子的合乎律调”。(见《诗文声律论稿》第64页,中华书局2000年版。按后引《诗文声律论稿》俱为此本)这样理解当然无可厚非,只是不全面罢了。
    ⑤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金文渐校点本)第9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后引《中国中古文学史》俱为此本。
    ①见逯钦立《汉魏六朝文学论集》(吴云整理本)第549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②清水凯夫《六朝文学论文集》(韩基国译本)第234-235页,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按后引《六朝文学论文集》俱为此本。
    ①清水凯夫《六朝文学论文集》(韩基国译本)第228页。
    ②谢无量《骈文指南》第二章《骈文体格及变迁论》第二节《永明体》。
    ③蒋长栋《论中国韵文文体唯美期之诗体演变》,《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④孙梅《四六丛话》(刘铁冷选辑本),崇新书局1924年版。
    
    ①张仁青《中国骈文发展史》第325页。
    ②钟涛《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第90页。
    ③钟涛《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第125页。
    ④清水凯夫《六朝文学论文集》(韩基国译本)第221-222页。
    ⑤清水凯夫《六朝文学论文集》(韩基国译本)第227-228页。
    ①清水凯夫《六朝文学论文集》(韩基国译本)第227页。
    ②盐谷温《中国文学概论》(陈彬龢译本)第13-14页。
    ③刘师培《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第26页。
    ④松浦友久《中国诗歌原理》(孙昌武、郑天刚译本)第134页。
    ⑤朱光潜《谈美》第65页。
    ⑥朱光潜《谈美》第66页。
    ①载清水凯夫《六朝文学论文集》(韩基国译本)。
    ②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金文渐校点本)第98页。
    ③王力《汉语史稿》第46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也有学者认为“双声叠韵”不是一种构词法,因为“在汉语造词法发展史上,我们找不到以双声叠韵构词法创造双音节单纯词的证据”(沈怀兴《双声迭韵构词法说辨正》,《汉字文化》2004年第1期),这是词汇学上讨论的问题,不在本文涉及的范围。
    ④王国维撰,黄霖等导读《人间词话》附二《<人间词话>删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⑤洪亮吉撰,陈迩冬校点《北江诗话》卷一第5条,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马德富《杜诗双声叠韵的艺术》,《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②马德富《杜诗双声叠韵的艺术》,《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③引见清水凯夫《沈约声律论考——探讨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一文,《六朝文学论文集》(韩基国译本)第226页。
    ④见清水凯夫《沈约韵纽四病考——考察大韵、小韵、旁纽、正纽》一文,载《六朝文学论文集》(韩基国译本)。
    ⑤启功《诗文声律论稿》第67页。
    ①韩宏韬《<诗经>重言词正变简论》,《甘肃理论学刊》2005年第4期。
    ②钱宗武、杨飞《论<尚书>重言词中的语义关系》,《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③韩宏韬《<诗经>重言词正变简论》,《甘肃理论学刊》2005年第4期。
    ④钟嵘撰,曹旭集注《诗品集注·卷中序》。
    ⑤钟嵘撰,曹旭集注《诗品集注·卷下序》。
    
    ①辨析过程及对诸家所得萧纲诗歌数量各别之缘由的揭示,可详参夏冬梅《萧纲诗歌研究》第一章《梁简文帝诗歌文献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①《文选学·余论》。
    ②钟涛《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第133页。
    ③俞樾《群经平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④丁度等《集韵》,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年版。
    ⑤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版。按:后凡引《文选》如无特殊版本交代,俱为此本。
    ①论文所引五臣注,皆出自《六臣注文选》,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②吴任臣《字汇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③陈彭年等编,余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广韵(增订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
    ④王先谦《庄子集解》,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按:后引《庄子》如无特别说明即为此本。
    ⑤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按:后引《荀子》如无特别说明即为此本。
    ①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①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后引《诗集传》同。
    ①李实撰,黄仁寿校注《蜀语校注》,巴蜀书社1990年版。
    ②扬雄撰,钱绎笺疏《方言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后引《方言》俱为此本。
    ③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④司马光编,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
    
    ①何宁《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
    ②张揖撰,王念孙疏证《广雅疏证》,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③张华撰,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①刘淇撰,章锡琛校注《助字辨略》,中华书局1954年版。
    ②刘义庆撰,徐震崿?恪妒浪敌掠镄<恪罚谢榫?1984年版。
    ①文中引《老子》俱为朱谦之《老子校释》本,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①钟涛《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第142页。
    ②钟涛《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第143页。
    ①何清谷《三辅黄图校注》,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
    ①王嘉撰,孟庆祥、商微姝译注《拾遗记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①钟涛《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第145页。
    
    ①邓安生《蔡邕集编年校注》本,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②戴明扬《嵇康集校注》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③阎振益等《新书校注》本,中华书局2000年版。
    ④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本,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⑤张震泽《扬雄集校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①钟涛《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第148页。
    
    ①钟涛《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第118页。
    ②松浦友久《中国诗歌原理》(孙昌武、郑天刚译本)第103页。
    ③松浦友久《中国诗歌原理》(孙昌武、郑天刚译本)第108页。
    ①松浦友久《中国诗歌原理》(孙昌武、郑天刚译本)第137页。
    
    ①松浦友久《中国诗歌原理》(孙昌武、郑天刚译本)第125页。
    ②俞樟华、盖翠杰《论古代六言诗》,《文学评论》2002年第5期。
    ③详见启功《诗文声律论稿》第76-78页。
    
    ①松浦友久《中国诗歌原理》(孙昌武、郑天刚译本)第123页。
    ②郭建勋《先唐辞赋研究》第181页,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按后引《先唐辞赋研究》皆此本。
    
    ①郭建勋《先唐辞赋研究》第300页。
    ②启功《诗文声律论稿》第23页。
    ③松浦友久《中国诗歌原理》(孙昌武、郑天刚译本)第111页。
    ④松浦友久《中国诗歌原理》(孙昌武、郑天刚译本)第113页。
    
    ①松浦友久《中国诗歌原理》(孙昌武、郑天刚译本)第137页。
    ②松浦友久《中国诗歌原理》(孙昌武、郑天刚译本)第116页。
    
    ①松浦友久《中国诗歌原理》(孙昌武、郑天刚译本)第137-138页。
    ②松浦友久《中国诗歌原理》(孙昌武、郑天刚译本)第131页。
    ①黄公绍、熊忠《古今韵会举要》(宁忌浮整理本),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周锡《中国诗歌押韵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③周锡《中国诗歌押韵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④周锡《中国诗歌押韵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⑤王国维《说周颂》,《观堂集林》卷一,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①启功《诗文声律论稿》第90页。
    ②周锡《中国诗歌押韵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①见《南北朝诗人用韵考》注语,载《汉语史论文集》第31页,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②欧阳戎元《鲍照用韵考》,《语言研究》2002年特刊。
    
    ①王兆鹏《广韵>“独用”、“同用”使用年代考——以唐代科举考试诗赋用韵为例》,《中国语文》1998年第2期。
    ②蒋长栋《论中国韵文文体唯美期之赋体演变》,《湘南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①夏中易《押韵还是押调——<入声论>之四》,《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3期。
    ②夏中易《押韵还是押调——<入声论>之四》,《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3期。
    ①李兆洛《骈体文钞》卷二,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年版。按后引《骈体文钞》俱为此本。
    ②李兆洛《骈体文钞》卷二五。
    ③李兆洛《骈体文钞》卷九。
    ④李兆洛《骈体文钞》卷二八。
    ⑤许梿评选,黎经诰笺注《六朝文絜笺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按后引《六朝文絜笺注》俱为此本。
    ⑥引自黄进德《中华大典·文学典·魏晋南北朝文学分典》(第二册)。
    ⑦姜书阁《骈文史论》第354页。
    ⑧李兆洛《骈体文钞》卷二。
    ①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①吴光兴《萧纲萧绎年谱》。
    ②罗国威(师)《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中华书局2001年版。
    ③苏涵《萧纲诗论》,《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④吴寅《萧纲文学研》第20页,复旦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
    
    ①张溥编,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
    ②赵翼《廿二史札记》,北京市中国书店1987年版。
    ③李兆洛辑《骈体文钞》。
    ④许梿评选,黎经诰笺注《六朝文絜笺注》。
    ①刘肃《大唐新语》(许德楠、李鼎霞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①此处参考了袁行霈等的说法。见袁行霈等《中国文学史》第四编第十章第三节,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②见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修订版)第四编第十三章第二节,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③见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修订版)第四编第十三章第二节,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④见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修订版)第四编第十三章第二节,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①罗根泽《乐府文学史》,上海书店1991年重印《民国丛书》第三编本。
    
    ①刘经庵《中国纯文学史纲》,上海书店1991年重印《民国丛书》第三编本。
    ①罗庾岭《评文学家梁简文帝》,《怀化师专社会科学学报》1988年第3期。
    ②胡德怀《萧纲评传——梁朝“四萧”文学创作探索之四》,《鹭江职业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③胡德怀《齐梁文坛与四萧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后引《齐梁文坛与四萧研究》俱为此本。
    ④林大志《试论萧纲晚年之人格节操——从萧梁覆亡谈起》,《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⑤张辰《三曹与四萧文学地位平议》,《语文学刊》1989年第2期。
    ⑥朱剑虹《齐梁文坛的萧统与萧纲》,《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2期。
    ⑦傅刚《三萧论》,《中文自学指导》2007年第1期。
    ⑧吴光兴《论萧纲和中国中古文学》,《文学评论》1991年第1期。
    ⑨苏涵的《萧纲诗论》,《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①沈凡玉《萧纲诗歌研究》,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
    ②尹正铉《梁简文帝诗笺注》,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研究所1980年硕士学位论文。
    ③如王晓东《<虞山招真治碑>考论》,《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骆礼刚《读<六朝文絜笺注>札记》,《贵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熊伟华、王汀生《不同古籍中的梁简文帝<梅花赋>》,《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0期。
    ④见清水凯夫《六朝文学论文集》(韩基国译)。
    ⑤见冈村繁《<文选>之研究》(《冈村繁全集》第二卷,陆晓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⑥刘林魁《梁简文帝萧纲<与湘东王书>系年考》,《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⑦林大志《四萧研究——以文学为中心》;杜志强《兰陵萧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①祝凤梧《梁朝宫体赋试论》,《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阿忠荣《宫体赋论略》,《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阿忠荣《宫体作家的骈文创作》,《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张丽《宫体赋初探》,《齐鲁学刊》1996年第6期;张海鸥、梁锐《汉魏六朝哀辞研究》,《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②陈洪娟《南朝辞赋研究》,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敖思芬《宫体诗人之赋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陈晓峰《六朝现实女性题材赋研究》,南京师大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③陈恩维《论汉魏六朝之拟作》,苏州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④张晨《汉魏六朝模拟文学研究》,山东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⑤许梿评选,黎经诰笺注《六朝文絜笺注》。
    ⑥张永鑫《汉魏六朝小赋选》,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⑦王巍《历代咏物赋选》,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⑧张廷华《名家骈体文读本》,世界书局1936年版。
    
    ①郭隽杰《南北朝小品》,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②曹道衡、刘跃进合编《南北朝文学编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①熊清元《谈<南北朝文学编年史>中作品系年的问题》,《图书馆杂志》2007年第3期。
    ②焦博《南朝梁萧氏家族全文编年考》,西北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③刘林魁《梁简文帝萧纲<与湘东王书>系年考》,《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④刘跃进、范子烨编《六朝作家年谱辑要》,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①道宣《广弘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②王应麟撰,翁元圻等注《困学纪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③王志坚《四六法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书店1987年影印。
    
    ①引自黄进德《中华大典·文学典·魏晋南北朝文学分典》。
    ②引自黄进德《中华大典·文学典·魏晋南北朝文学分典》。
    ③吴景旭《历代诗话》,《丛书集成续编》本,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版。
    ④王先谦《骈文类纂》,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缩印思贤书局1902年本。
    ⑤彭兆荪《南北朝文钞》,中华书局1985年排印《丛书集成初编》本。
    
    ①许结《论小品赋》,《文学评论》1994年第3期。
    ②于景祥《精美典雅的六朝骈文》,辽海出版社1998年版。
    ③于浴贤《六朝赋述论》,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①陈鹏《论六朝颂文的骈化及其艺术得失》,载《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