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标识体系特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全球化带来了信息化以及技术革新,城市的发展有了新的动力。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文化都面临全球化带来的竞争,城市之间的竞争甚至国家(或地区)之间竞争的缩影。然而在中国经济和社会体制大转型的背景下,快速的城市化建设,城市经济、城市风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等都有了快速的发展。城市的内在独特性格却不再明显,标准化且模数化的城市空间正取代城市的个性与城市之间的差异性,城市文化与城市特征正逐渐消失,千城一面的现象比比皆是。
     城市标识体系作为城市外部空间环境中的一部分,除了满足公众使用需求外,还应该是一个城市的时代变迁、文化性格的载体,但目前同样面临着趋同性的问题。标识的设置、位置、数量、品质、造型均会对公众造成影响,甚至会影响城市的整体景观效果。
     目前,塑造城市特色景观已经成为各个城市建设的重点,标识体系作为城市环境中一部分,同样担当着展示城市特色的作用。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具有展示城市特色的标识体系,但目前尚处在初步阶段。本论文基于总体城市设计的理论基础上,研究国内外标识体系相关理论与实践,最终提出了标识体系特色研究的框架与方法。标识体系特色研究是以城市特色角度的研究标识体系,其框架由标识体系分区、标识体系特色营建、标识体系空间建构与表达的三部分构成,探讨了符合城市特色的标识体系营建方法。
     笔者希望通过标识体系特色研究的框架与方法运用在西安市标识体系以及长安区标识构建中,运用实例论证的方式,以长安区标识体系建立为例探讨西安市标识体系建立的具体过程与成果,并对标识体系在内容完善方面的构建起到一定的完善作用。
Globalization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rban development has a new driving force. Both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 urban economic, social, environmental, and cultural face of competition brought about by globalization,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cities and even national (or regional)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microcosm. However, in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system in the context of major transition, rapid urbanization, urban economy, urban style, urban public services and so on with rapid development. The unique character of the inner city but no longer significant, standardized and modular urban space is replacing the city's personality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ities, urban culture and urban features are gradually disappearing, thousands of city side of the signs are everywhere.
     City ID system as of the external part of the space environment, in addition to meet the public demand, but also should be a city of changing times and cultural character of the carrier, but also facing the problem of convergence. Identification of the setting, location, quantity, quality, style both will affect the public, and even affect the city's overall landscape.
     At present, the creation of a city landscape features have become the focus of all city construction, identification system as part of an urban environment, also play a role in show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ty. Therefore need to establish a unique identification system for displaying the city, but still in the preliminary stage.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general theory of urban design, based on research related to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identification system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ultimately identify the system characteristics of proposed framework and methods. Characteristics of identification systems based on the angle of the city marking system features, the framework of the partition by the marking system, marking system features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and expression system space of three parts,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dentification system consistent with the city construction methods.
     I hope the study will identify the system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ramework and methods used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Xi'an Chang'an Building identification system and, through examples demonstrate ways to create an example of Chang'an District, Xi'an identification system identifies the system to establish specific processes and outcomes, And to improve the identification system's built in content play a perfect role.
引文
[1]夏征农.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2003.
    [2]嵇康.声无哀乐论.三国时期魏国.
    [3]田中直人(日).标识环境通用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曾蓝.西安城市历史文化标识系统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杨叶红.城市家具”—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程能林.工业设计概论[M]:湖南大学械工业出版社,2004.
    [3]方兴.城市文化与城市CI战略[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张文娟.以标识引导环境景观的一体化设计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黄宇亮.杭州城市识别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2]新华网.保护文化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
    
    [1]杨叶红.“城市家具”——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申仲英,肖子健.自然辨证法新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3]曾蓝.西安城市历史文化标识系统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1]曾蓝.西安城市历史文化标识系统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2]牟宏宇.我国当代总体城市设计实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扈万泰.城市设计运行机制[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2]高华央.基于历史文脉的西安市长安区总体城市设计[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3]居娉.城市环境标识系统设计探讨[D]: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2]王默.关于建立旅游景区标识体系的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3]武娟.旅游景区标识系统解说效果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4]林志金.园林标识系统的构建研究[D]:福建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5]夏媛.浦东新区主要道路标识系统设计研究[D]: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李路平.城市步行系统中的标识系统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高华央.基于历史文脉的西安市长安区总体城市设计[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夏雨.城市风貌规划中的风景造型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刘翔.本土与现代—城市特色的地域探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2]扈万泰.城市设计运行机制[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1]西安市长安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长安县志[G]: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69年.
    [1]西安市长安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长安县志[G]: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69年.
    [1]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2003。
    [2]田中直人(日) .标识环境通用设计[M].背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约翰?M?利维著.孙景秋译.现代城市规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 C?亚历山大著.陈治业,童丽萍译.城市设计新理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6]刘易斯?芒福德著.倪文彦,宋峻岭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1989.。
    [7]柴彦威.城市空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8]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9]凯文·林奇著.方益萍等译.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0]凯文·林奇著.城市形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1]洪亮平著.城市设计历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2]吕文强.城市形象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13]章莉历著.城市导向设计[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14]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15]王鹏著.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16]辛华泉著.空间构成[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2。
    [17]约瑟夫.马.莎拉编著,周荃译.城市元素[M].大连:大连理工出版社,2004。.
    [18]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9]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0]俞孔坚,李迪华著.城市景观之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21]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2]过伟敏史明编著.城市景观形象的视觉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3]西蒙.贝尔著.景观的视觉设计要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4]伊丽莎白·巴洛·罗杰斯著.韩炳越,曹娟译.世界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25]苑军.中外环境艺术设计简史[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26]杨纯红.中国现代家具设计理念研究[M].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
    [27]许平,潘林.绿色家具[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
    [28]杨小军蔡晓霞编著.环境设施设计与运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9]梁启凡,家具设计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30]方海.20世纪西方家具设计流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1]周锐,黄英杰,邹一了著.城市标识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32]程能林.工业设计概论[M].湖南:湖南大学械工业出版社,2004。
    [33]申仲英,肖子健.自然辩证法新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期期刊杂杂杂志志类
    [1]陆沙骏,杨足,冯豫韬,张福昌.“城市户外家具的人性化设计初探”[J].江南大学学报2005(2):4 1。
    [2]赵万民,王纪武.人居环境研究的地域文化视野探析[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5(6):1 5。
    [3]吴斌.现代家具设计的材质美[J].中国工艺设计在线,2003(5):2 1。
    [4]唐蕾,钱桦.中国艺术哲学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运用[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4(2):1 3。.学学学学位位位位论论论文文类
    [1]李传斌.西安市城市空间结构演替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北大学,2002。
    [2]曾蓝.西安城市历史文化标识系统初探.[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3]杨叶红.“城市家具”—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7。
    [4]黄宇亮.杭州城市识别系统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大学,2005。
    [5]王鑫.结合城市CI对城市景观家具的地域性创作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6]张文娟.以标识引导环境景观的一体化设计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杭州:中央美术学院,2008。
    [7]方兴.城市文化与城市CI战略[D]:[硕士学位论文].成都:西南师范大学硕,2001。
    [8]居娉.城市环境标识系统设计探讨[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06。
    [9]王默.关于建立旅游景区标识体系的探究[D] :[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10]武娟.旅游景区标识系统解说效果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11]林志金.园林标识系统的构建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农业大学,2010。
    [12]夏媛.浦东新区主要道路标识系统设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6。
    [13]李路平.城市步行系统中的标识系统设计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大学,2006。
    [14]高华央.基于历史文脉的西安市长安区总体城市设计[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15]夏雨.城市风貌规划中的风景造型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7。
    [16]刘翔.本土与现代—城市特色的地域探索[D] :[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