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传统节日在当代的精神价值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时间纹路,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情感、理念、思想与价值,传承至今。笔者择取《中国传统节日在当代的精神价值》为论文题目,一是基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现状,二是结合国际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语境去关照社会现实。进而,在历史文献的梳理与传统节日的现状两个维度的参照下,对中国传统节日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其中,重点梳理了传统节日的核心元素和传统节日的当代价值传承。全文共分四章六大部分,除绪论与结语两部分外,正文共有四章。
     绪论部分探讨了论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等。其中研究背景——节日研究的现状综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的节日研究——是这部分的主体。结语部分重点总结了本论文的研究,并结合现状做出了较为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以期对中国传统节口的未来发展提供一篇较为合理的论文参考。
     第一章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当代失落”。在这一章中,主要探讨传统节日在当下出现了哪些问题,亟需完善的必要性。即所谓不破不立的“破题”。具体行文中,又分两节来逐一探讨,即第一节“节口习俗口渐衰微”和第二节“节口价值口益流逝”。最终,通过上述两方而的节日现状分析,寻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节日良性发展的必要性。
     第二章论述“中国传统节口的价值根源”。本章既要深入哲学的精髓,又要掌握活着的节俗动态,是论文的难点部分。这一章中,将节口活动、节口习俗等“俗”的部分与中国传统哲学中“雅”的义理进行了文化对接,这样的学术研究既无章法可循,也无先例借鉴,故而难度较高。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分析和四次不同的文地调研,提取了几个核心概念,作为本章的两大部分。它们分别是“天”、“地”、“人”的哲学理念和“仁”、“礼”、“敬”的文化核心。因此之故,本章以“传统节日之根——天地人”、“传统节日之魂——仁礼敬”两节来分别论述。
     第三章关注“现代语境中的中国传统节口的价值探讨”。在这一章中,首先界定了“价值”、“精神价值”和“现代语境”等几个核心概念,这是进一步完善论文体系的核心所在。同时,论文分别又从“传统节口的价值意义”和“传统节口的文化功能”两个层面,对传统节口的功能意义进行解读和阐释。
     第四章探讨“传统节日精神价值的实现途径”。本章内容需要结合当下的节日实践,并吸收、借鉴日、韩等传统节日保存和传承较好的国家的先进经验,进行合理而审慎地选择。最后,论文主要从两个角度去探寻良性发展传统节目的可能性:一、“人”是基础:节日文化建设以人为本;二、“化”是根本:传统节日传承文化化人。其中,节日的文化诉求、节日的神圣语境、节日的价值嵌入等理念皆在本章逐一介绍。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 are the temporal fabric of Chinese culture. Handed down through the ages, they embody our nation's emotions, ideas, thoughts and values. The author chose to title this dissertation Contemporary Spiritual Valu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 out of consideration for the state of the transmission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 and in the contexts of our epoch which witnesses the merge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concerns for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ased upon both research on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a re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is thesis endeavors to achieve a more complete study about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particular, the focus is placed on the core elements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their value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preceded by an Introduction and followed by a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discusses the background, significance, methods and content of the research. As far a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is concerned, the backbones of this part are a systematic survey of both the general studies conducted so far and the specific research carried out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dissertation's Conclusion summarizes the key aspects of this study. At the same time, by taking into account current reality, the Conclusion attempts to make a more objective, just and thorough evaluation 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a useful reference material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
     Chapter Ⅰ describes "the contemporary los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mainly discusses some new problems being faced by traditional festivals today and the necessity for improvements, that is, the central issue of'what must be abandoned in order to create something new'. Concretely, the discussion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a section about "The decline of the festivals' customs" and another about "The progressive decline of the value of festivals." Eventually, the analysis made in these two sections allows the author to look into the necessity of a favor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 even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a new age.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root valu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 and is the most demanding of the dissertation as it requires both deep philosophical insights and knowledge of the dynamism of living customs and festivals. This chapter argues that, to address reasonably the issue of festivals, one requires a combination of the "vulgar" dimension of festivals and customs with the concept of "elegant" typical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Such approach has neither rules to follow nor precedents to refer to in academic research. As a result, it poses a high level of difficulty. Through extensive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and after four different field investigations, the author has singled out some core concepts which constitute the main body of this chapter. The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the first discusses the philosophical concepts of "heaven","earth" and "humanity"; the second describes the concepts of "benevolence","etiquette" and "reverence" as the soul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
     The third chapter is concerned with "the valu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the modern context." This chapter defines core concepts such as "value","spiritual value","modernity" and the like. This discussion further complements the systematic approach of the dissertation. Here, the author interprets the functional significance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ir embedded values and cultural role.
     The fourth chapter aims at expounding the mean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spiritual values. The approach of this chapter takes into account the current practice and draws lessons from Japan, South Korea and other countries which have accumulated a more advanced experience in inheriting and preserving traditional festivals. Finally, this chapter explores more favorable ways to develop traditional festivals by adopting two perspectives. The first takes "the people" as foundation, i.e., the construction of a culture of festivals must be people-oriented. The second places "transformation" as an essential element, i.e., the culture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 "transforms" people's thinking. Other aspects discussed in this chapter include: the cultural appeal of festivals, their sacred context, and the values embedded in the festivals.
引文
1[美]保罗·康纳顿著,纳日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
    2详见叶树坤.福州旧日历新年风俗之调查[J].燕京学报,1927;娄子匡.新年风俗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张世文.定县的新年娱乐[J].民间平月刊,1936.
    1详见谢国祯.寒食清明考[J].国学月报,1927(2);杨宽.今月令考[J].制言,1935(5);林达祖.唐宋时代元宵看灯的盛况[J].论语,1937(2);闻一多.端午考//闻一多.神话与诗[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228-238.
    2日本“无形文化财”的概念,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终成立"Intangible Heritage"(无形遗产)的部门有一定影响,但中国在翻译这一概念时,尊重约定俗成的叫法,一直延续着对"Intangible Heritage"称之为“非物质遗产”的传统。参见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序击1、2-3.
    3[英]E.霍布斯鲍姆、[英]T.兰杰编,顾杭、庞冠群译.传统的发明·出版说明[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1骆承烈.节日民俗故事[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
    2黄泊沧.节日的传说[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3河南人民出版社.节日的传说[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
    4李瑞岐.节日风情与传说[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
    5谭智勇.中国的节日[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89.
    6候燕萍.中国节日风俗的故事[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
    7张田.中国节日趣谈[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1.
    8王希信.汉族节日趣谈[J].山茶,1992(1).
    9秦安禄、冯光荣.中国节日及传说[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10潘柳.节日风俗的传说[M].郑州:海燕出版社,1999.
    1罗启荣、欧仁煊.中国年节[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3.
    2范玉梅.中国的民间节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韩养民、郭兴文.中国古代节日风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4陈久金,卢莲蓉.中国节庆及其起源[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
    5莫福山.中国民间节日文化辞典[M].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90.
    6范勇、张建世.中国年节文化[M].海口:三环出版社,1990.
    7韩致中.丰富多彩的活化石——荆楚岁时民俗研究[J].民间文学论坛,1991(5)
    8宋兆麟,李露露.中国古代节日文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9成林.“三月三”溯源[J].民俗研究,1991(2).
    10朱启新、朱筱新.中国古代汉族的节日风情[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1韩广泽、李岩龄.中国古代诗歌与节日习俗[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12高占祥.中国民族节日大全[G].北京:知识出版社,1993.
    13赵杏根.中华节日风俗全书[M].合肥:黄山书社,1996.
    14施立学.关东岁时风俗论[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
    15乔继堂、朱瑞平.中国岁时节令辞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_
    16巫瑞书.南方传统节日与楚文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17.新荆楚岁时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18庞朴.寒食考[J].民俗研究,1990(4).
    19贺学君.论四代传说与节日习俗[J].南风,1991(1).
    1刘开.传统节日文化特征探索[J].广西社会科学,1991(1).
    2高占祥.论节日文化[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3张君.神秘的节俗——传统节日礼俗、禁忌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
    4佟辉.天时·物候·节道——中国古代节令智道透析[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5李永匡、土熹.中国节令史[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6常天.节日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7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8萧放.《荆楚岁时记》研究——兼论传统中国民众生活中的时间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赵东玉.中国传统节庆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0萧放.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1常天.节日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151.
    12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扉页.
    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2--43.
    3详细内容参见宋建林.中国现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6):53--58.
    4引自:《温家宝、李长春参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2007年6月9日),http://www.gov.cn/jrzg/2007-06/09/content_642958.htm。
    1周和平.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N].中国文化报,2006-6-8(007).
    2中国民俗学会、北京民俗博物馆.节日文化论文集[G].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3郑一民、武晔卿.春节[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1廖冬梅.节日沉浮问——节日的定义、结构与功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中国民俗学会、北京民俗博物馆.传统节日与文化空间——“东岳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G].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3张晓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共八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4刘魁立:.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日[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5冯骥才.我们的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6萧放、许明堂.春节[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7杜尚侠、刘晓峰.清明节[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9孙正国.端午节[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9黄涛.中秋节[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10王文章.中国传统节日[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11童芍素.我们的节日——中国民俗文化当代传承浙江论坛(嘉兴)论文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12红节.年的三副面孔——中国时间文化的前世今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3红苇.神性记忆——中国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4萧放.传统节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
    15王文章.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现状与对策——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调研实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1张勃.探求传统节日的真与善——评萧放教授《传统节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J].民俗研究,2012(3):151.
    1参见孙召华.中国人的重阳节[J].紫禁城,2008(10);杨凯.春节——中华民族最大的节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1-11(5);李旭.汉民族主要的传统节日及其文化意义[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弘扬节日文化研究》课题组.传统节日的传承现状与发展对策[N].中国文化报,2012-3-19(003).
    2参见马翀炜.经济转型期的云南少数民族节日符号[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王敏.达斡尔族民间节日及其特色[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8(1);蒋星梅.侗族的农耕祭祀与节日民俗[J].安徽农业科学,2010(13);杨明芳.贵州苗族姊妹节节日文化的变化研究[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1);蚌小云,德宏傣族泼水节文化的基本特征[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王剑.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民俗审美文化心理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10);刘冰清、彭林绪.土家族祭祀祈攘与节日习俗之变迁[J].安徽农业科学,2012(1)
    3薛晓萍.从中国人过西方节日谈中西文化交流[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3);何彬,从海外角度看传统节日与民族文化认同[J].文化遗产,2008(1);沈立新.海外华人民俗文化研究[J].八桂侨刊,2008(1);王晓梅.从中西文化对比中透视八大传统节日的英译[J].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10(2);王深发.马来西亚华人端午节的历史与内涵[J].民俗研究,2011(4);贾莉.从中日新年习俗看两国传统节日的传承[J].中国民族,2011(11);任敬军.七夕节日与日本竹文化[J].世界竹藤通讯,2012(1).
    4周大鸣、潘争艳.“年例”习俗和宗族认同——以粤西电白县潭村为中心的研究[J].文化遗产,2008(1);刘晓春、林斯瑜.物品与节日时空——以一个梅州客家村落的“过年”为例[J].民俗研究2008(3);陈映婕、张虎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传统”或“传统主义”——以两个七夕个案为例[J].民族艺术,2008(4);余悦.城币化浪潮中的春节传统节日文化——从江西省南昌市说开去[J].江西社会科学,2011(1);王勤美、杨海燕.官渡古镇汉族春节调杳报[J].思想战线,2011(2).
    5刘魁立.传统节日与构建和谐社会[J].领导之友,2008(2);张抒.长安环境与传统节日[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武晔卿.寒食节、上巳节清明节合流考[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10);黄德荃.节日——岁时的欢娱[J].装饰.2009(2);陈岸瑛.节日新论[J].装饰,2009(2) ;陈慎.从岁时节庆看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心态[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卢晨.对传统节日文化现代价值的思考[J].文学教育(上),2009(8);高扬元、米满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的德育资源及其开掘应用[J].民族艺术研究,2011 (3).
    6王熹.澳门的中秋节习俗[J].寻根,2011(5);王雨.清明节俗形态分析[J].前沿,2011(24);罗杨.传统节日为什么这样美[N].中国艺术报,2012-2-10(S01).
    7张应斌.端午与佛教[J].船山学刊,2008(2);田青.中国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N].中国艺术报,208-4-1(003);巩宝平.略论汉代节日的基本特征[J].民俗研究,2008(4);牟钟鉴.感思——清明节的主题[J].华夏文化,2009(1);廖明君、萧放.传统节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 ].民族艺,2009(2);张勃.《帝京景物略》中的岁时民俗记述研究——兼及对当代民俗志书写的一点思考[J].民俗研究,2010(4);美国《侨报》.重塑中国文化自信的基石——对春节风靡世界的冷思考[N].世界报,2011-2-23(017);李荣启.感悟清明节的文化内涵[J].美与时代(上),2011(3);陈晓霞.年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N].济宁日报,2011-3-3(B02);黄有志.传统节日与生命教育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胡艳平.传统节日中的祭祖文化解读[J].沧桑,2012(1);田青.从春节放鞭炮看遗产保护理念的提升[N].中国文化报2012-1-1 (2)士闪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现状与发展策略——以鲁中寒亭地区为核心个案的调查研究[J].艺术百家,2012(5).
    1王琛发.马来西亚华人端午节的历史与内涵[J].民俗研究,2011(4):71.
    2黄有志.传统节日与生命教育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25--132.
    3张十闪.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现状与发展策略——以鲁中寒亭地区为核心个案的调查研究[J].艺术百家,2012(5):39-47.
    4洪尚郁.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博上学位论文,2009.
    5马福贞.节日与教化——古代岁时俗信性质和社会化教育功能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博十学位论文,2009.
    1杨江涛.中国传统节日的美学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张勃.唐代节日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3宋颖.端午节研究——传统、国家与文化表述[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4朱红.唐代节日民俗与文学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5刘先福.都市节日的文化研究——以沈阳年节为例[D].沈阳: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6黄梅.中国传统节日的符号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韩国英.从传统到当下——试论中国传统春节的文化表述[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8房泽庆.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比较[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9韩学山.先秦至隋唐时期传统节日文化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是学位论文,2007.
    10张秀芬.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节日产业化探讨[D].兰州: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1屈万青.中国传统节日与节令诗[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2刘兴武.传统节日民俗与戏曲文化的传播[D].石家庄: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3余敏芳.论宋词与节日民俗[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1李松、张十闪.节日研究·第三辑·春节专辑[M].济南:泰山出版社,2011:261,
    2李松、张十闪.节日研究·第一辑[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创刊词.
    3如王文章.大力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刘魁立:中国人的时间制度和传统节日体系,乌丙安.关于节日民俗的文化记忆、文化修复和文化主体地位//李松、张上闪.节日研究·第一辑[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1-4、48-52、90-96.
    4如戚晓萍.甘肃省岷县秦许乡包家族村二月会调查报告,//李松、张士闪.节日研究·第一辑[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4—-241;何春燕、王晨娜.中元节流变探析,//李松、张士闪.节日研究·第二辑[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184—195:秦发忠、王学文.屯堡节日中的地戏展演//李松、张士闪.节日研究·第四辑·节日与戏曲专辑[M].济南:泰山出版社,2011:130-141.
    1许长荣、石颍川.最美丽的民俗与中国文化[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
    2张克清.简读中国节庆[M].合肥:黄山书社,2009.
    3何加正.中国节庆大全[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
    4黎敏.民俗节日读本[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5中央文明办.“我们的节日”100例[G].北京:学习出版社,2011.
    6洋见彭国梁、杨里昂.我们的中秋[M].长沙:岳麓书社,2004;彭国梁.我们的春节[M].长沙:岳麓书社,2005;彭国梁、杨里昂.我们的中元节[M].长沙:岳麓书社,2007.
    7吴汾、匡峰.老北京的年节和食俗[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8顾琳敏著,汪婷婷、李金华译.节日中的中国文化[M].上海:社会福利会出版社,2009.
    9廖联奎.中国十大传统节日——勤劳和智慧的结晶[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0.
    10刘孝听.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1曾强吾、曾娟娟、胡莉明.中华礼俗万年历[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1.
    2叶国良.礼制与风俗[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3黎亮、张琳琳.节令[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4韩养民、郭兴文.节俗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5李露露.中国节——图说民间传统节日[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
    6聂鑫森.走进中国老节日[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
    7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M].北京:中华书局,2006.
    8张海英.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6.
    9季鸿崑.岁时佳节古今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10王康、杨键.中国节日文化[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7.
    11任耕耘.传统节日[M].合肥:黄山出版社,2007.
    12赵红、祁斌.中国传统节日习俗[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7.
    13于童蒙.中国节[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14余志超.中国节日手册[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
    15群言堂.过个中国节(全六册)[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8.
    16彭晓玲.中华传统节日文化[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17乐其麟.中国年节物语[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09.
    18吴波.节日中的趣味故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
    1傅璇琮.中华传统节日诗词诵读[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
    2严敬群、章斯予.中国传统节日诗词荟萃[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1.
    3张晓华.中华传统节日诗词选[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9.
    4佘克勤、王远国.中国人必读的节日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5陆襄.中华传统节日诗词故事[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
    6张超.传统节日诗词对联赏析[M].北京:线装书局,2007.
    7柏宏军.中华传统节日诗词赏析[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
    1杜维明在其《三种中国人》一文中曾提到“三种中·国人”,即“也许我们应该分辨三种不同层次的中国人:一、自然生命的中国人;二、社会习俗的中国人;三、文化意识的中国人。只要有中国血统,也就是有‘中国根源(Chinese Origin)的人都符合第一类;会搓麻将,懂得欣赏京剧,喜欢吃大鱼头,能够陶醉在剑侠小说里的可以算是第二类;但是只有经过自觉的反省而能够把中国的文化价值内化(Internalizer)的才有资格达到第三类的境界。”参见杜维明著,陈引驰编.一阳来复[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98.
    2参见[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著,王炜等译.文化模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23.
    1“传统节日”居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框架的“核心地位”,这一提法首见于“民族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课题组成员贡献的《民族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一文。课题组成员为刘魁立、高丙中、陈连山、黄涛、施爱东等。参见刘魁立.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日[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3.
    2参见[法]保尔·利科.导论//[法]路易·加迪等著,郑乐平、胡建平译,顾晓鸣校.文化与时间[G].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
    3费孝通.民族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2.
    1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之差异[J].新青年,1915(1):4.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自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1就此一问题,学者施爱东有过有趣的论述:“中国的人文科学条件不同于欧美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中国历史的悠久和文献的周备,这是西方学界无法拥有的先天优势。对欧美学界来说,正是因为历史文献的相对短缺和贫乏,学者们才更有现实搜集的必要,并强烈地依赖于此,相应的,他们的理论和方法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其自身的学术条件来进行的,所谓‘白手起家’,是因为‘穷白’,才更有‘起家’的必要。参见施爱东.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51.
    2参见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233-246;季鸿崑.岁时佳节古今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140-146,群言堂.过个中国节·端午节[M].北京:群燕出版社,2008:8-15.
    1学者陈连山曾撰文说:“在这众多的起源假说中,笔者认为只有辟邪说是最可靠的端午节起源假说。因为深入分析端午节各种习俗的核心内容,我们会发现它们具有惊人的内在一致性——辟邪除瘟。”随后,他做了较为细密的学术考证。具体可参见陈连山.话说端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6-13.
    2去山东莱芜调研时,要十分感谢中国传媒大学的耿波老师,耿老师长期从事民俗学的相关研究,无论足理论方法上还是田野实践上,都给出了有益的帮助;去河南浚县调研时,参考了民间文艺理论家刘魁立老师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海霞老师的建议,对当地民间艺术泥咕咕与节日文化的关系,给予了特别的关注等,在此,笔者一并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3本调研报告已刊发,可参见景俊美.节日中的情感诉求与精神旨趣——山东省莱芜市颜庄村“七月十五”考察//李松、张十闪.节日研究·第六辑·鬼节专辑[M].济南:泰山出版社,2012:262--268.
    1高丙中.“人类学视野译丛”总序//[美]罗伯特·墨菲著,王卓君译.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2.
    2施爱东.田野斗牛记——民间文学“田野作业”的是非与前瞻[J].民族文学研究,2004(1):142.
    1[美]W.F.奥格本著,王晓毅、陈育国译.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M].杭州:浙汀人民出版社,1989:144.
    2从不同的分类标准米划分,节日可以有不同的界定。学者吴玉贵就将节日分为:岁时节日、宗教性节日和纪念性节日。参见吴玉贵.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628--665.
    1钟宗宪.民俗节日氛围营造与文化空间存续——以台湾民俗假日与商业性文化游乐园区为例//中国民俗学会、北京民俗博物馆.传统节日与文化空间——“东岳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G].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54.
    2参见下明前.太平天国的权力机构和农村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金开诚.太平天国运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美]史景迁著,朱庆葆译.太平天国[M].桂林:广西西范大学出版社,2011;王国平.太平天国史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张远鹏.太平天国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王庆成.太平天国的历史和思想[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王承仁.太平天国研究论文集[G].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广东太平天国研究会.太平天国与近代中国[G].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3“六个新的节期”分别是:每年正月十三日太兄升天节(据考为耶稣受难日)、二月初二日报爷节、二月二十一日登极节(据考即复活节)、三月初三日爷降节、七月二十七日东王升天节、九月初九日哥降节。参见严昌洪.太平天国礼俗改革述评//王承仁.太平天国研究论文集[G].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162.
    1“东方古艺之花”桃花坞木版年画,http://gb.cri.cn/9223/2006/11/09/109@1295073_1.htm
    2详见罗尔纲.太平天国前期飞跃发展的革命形势与纲领政策的颁布//茅家琦.太平天国史研究(第二集)[G].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14-17.
    3[美]史景迁著,朱庆葆译.太平天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42.
    4[德]思格斯.论早期基督教的历史//[德]马克思、[德]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23.
    5参见何干之.近代中国启蒙运动史[M].上海:生活书店,1937:5.
    6[清]冯桂芬.校邠庐抗议·采西学议//[清]冯桂芬、[清]马建忠著,郑大华点校.冯桂芬马建忠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75.
    1[清]郑观应.盛世危言·西学//郑观应.郑观应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276.
    2[清]沈寿康.匡时策[J].万国公报,1896(75).
    3[清]孙家鼐.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翦伯赞.中国近代史料从刊:戊戌变法(第2册)[G].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426.
    4辜鸿铭.张文襄公幕府纪闻·清流党//辜鸿铭.辜鸿铭讲国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243.
    5[清]薛福成撰,徐素华选注.筹洋刍议——薛福成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90.
    6[清]郭嵩焘.郭高焘奏稿[M].长沙:岳麓书社,1983:345.
    1因为在维新志十们看来,强迫蓄辫发、着满装是满洲贵族对汉族实行民族压迫的一种重要表现,帝王纪年则是封建专制统治的标志之一,跪拜之礼更是作为中国的一种基本礼仪几千年来起着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作用等。参见严昌洪.维新运动与移风易俗[J].河北师院学报(哲社版),1989(2):109.
    2参见严昌洪.维新运动与移风易俗[J].河北师院学报(哲社版),1989(2):110.
    3虞和平.论戊戌维新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王晓秋.戊戊维新与近代中国的改革——戊戌维新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G].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
    4赵而霖.开议院论//翦伯赞.中国近代史料丛刊:戊戊变法(第3册)[G].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61:19、195.
    5陈独秀.敬告青年[J].青年杂志,1915(1).
    1陈独秀.偶像破坏论[J].新青年,1918(5).
    2梁启超著,朱维铮校订.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1:162-163.
    3所谓“新型知识分子”,是有别于中国的“传统知识分子”——十大夫而言的,是指那些受过相当程度的教育并且献身于专业上作的人,具备超越于个人及其所属团体的私利之上,深切关怀国家、社会乃至全人类利益的品格。
    4粱启超著,朱维铮校订.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72.
    5参见刘梦溪.中国现代文明秩序的苍凉与自信——刘梦溪学术访谈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7:47.
    1张洋龙.面对迷蒙未来//张祥龙.思想避难——全球化中的中国古代哲理·序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
    2曹子西.北京通史·第十卷[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67-68.
    3王军.城记——北京城半个多世纪的沧桑传奇[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330.
    1赵青.长城——饱受千年战火硝烟的历史遗产[J].文明,2006(10):35.
    2北京香山、碧云寺、卧佛寺的佛像和匾额,颐和园佛香阁的释迦摩尼像,河南龙门石窟的许多小佛像,山东曲阜孔庙、孔林、孔府的石碑文物,南岳衡山寺庙珍藏的历代佛、菩萨、罗汉像和经书等等,或砸毁,或被焚烧,或被个人偷盗……参见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三卷(1966—1976)[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
    3参见王冠中、郑文涛、韩华.中国当代社会史·第3卷(1966—-1978)[M].长沙:湖南人名出版社,2011:225-226.
    4仅以1965年到1969年两年的出版种类的对比来看,新闻出版物遭损的情状已经十分严重。据统计,1965年,全国共出版图书20143种,杂志790种,报纸343种;到1969年,图书下降到3694种,杂志20种,报纸42种。参见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司.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G].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105.
    5王冠中、郑文涛、韩华.中国当代社会史·第3卷(1966—1978)[M].长沙:湖南人名出版社,2011:187--193.
    6刘德军.总序//仲崇建、乔丽荣.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述评·卷四(文化卷)[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0:1.
    7佚名.热烈响应革命的倡议[N].解放日报,1967-1-30(003).
    1参见王毅力.“文革”初期发生在贵阳的“破四旧”运动[J].文史天地,2011(5):35.
    2[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费孝通.“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上)[J].群言,2005(1):18.
    2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2版)[M].北京:中华书局,1980:21-22.
    3[清]董诰.全唐文·第六册(卷五八二)[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3:5876.
    1笔者从2007年来京读书以来,已然走过了六个春夏秋冬。因为学习与工作的关系,每到春节笔者反而需要迟迟归家并早早返京,六年里有五个年头部是正月初五之前已在京城。期间最突出的感受,是到处买不到吃的,街巷便民的小店,基本上都要到正月十五之后方能正常营业。
    2薛涌.为传统节日送葬//薛涌.中国文化的边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15-16.
    32012年的中秋节已然是法定假日,并与国庆长假融合在一起,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均放假8天。正因为与国庆融合,人们于此假日期间多奔波于路途与景点之间,看到的也多是人挤人的场景和垃圾满地的不堪。因此,笔者与同学林洁、范晓利、王昆、刘晓龙和中国创意研究院副院长胡振峰一行六人,一同去凤凰岭龙泉寺参与活动。对笔者而言,这既是一次全新的人生体验,同时也是一次节日文化的实地调研。因此, 笔者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并写了《北京市风凰岭龙泉寺中秋节调研报告》一文。
    1“药石”,是指晚饭。因为僧人们是过午不食的,所以他们改“晚食”为“药石”。《黄檗清规》中有记载:“药石,晚食也。比丘过午不食,故晚食名药石,为疗饿渴病也。”
    2上述内容主要根据笔者、林洁和范晓利当时的现场记录,另也可参见学诚法师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9e98b90102e58g.html
    1“过堂”,即佛门中的“吃饭”。中国汉传佛教从林中特有的仪制,将进事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早、午两次斋饭均称为“过堂”
    2“挂单”,指行脚僧到寺院投宿,也是佛教专有名词。所谓“单”,指僧堂里的名单;行脚僧把自己的衣钵挂在名单之下,故称“挂单”。
    3这是笔者当时为第二天(2012年10月1日)上午大会开幕式准备的发言,虽寥寥数语,表达的却是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4来龙泉寺之后笔者才知道,在寺庙里,作为俗家弟子与普通来客,无论男女、长幼还是来寺的先后,别人都会称你为“师兄”,你也要称别人为“师兄”。“师兄”是大家互称的一种方方。
    5参见龙泉之声:http://www.longquanzs.org/articledetail.php?id=3416&class=1
    1“看烟火”也叫“放烟火”、“放烟花”,是我过大部分地区元宵节俗的重要内容之一。
    2“抬阁”与“背阁”都是“祭火神”的一种民俗活动。“抬阁”是人们抬着一个用竹本或铁质材料扎制成的类似“阁”的架子进行表演,表演者多是儿童扮饰成戏曲故事中的人物。“背阁”,与“抬阁”本质相同,先是制一铁十字架形,下端制两个铁托子,架在背者两肩,用绳固定,十字架上置一着戏服、化浓妆,扮演成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如白娘子、孙悟空等的男童或女童。
    3笔者家乡河南省滑县一带,将元宵节俗中的“闹元宵”叫做“玩热闹”,内容主要包括踩高跷、划旱船、挑花篮、舞狮子、玩武术等等。
    1[宋]高翥:《清明》。参见[宋]刘克庄、[宋]无名氏编,王育龙注译.千家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80.
    2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2版)[M].北京:中华书局,1980:6.
    3[汉]戴圣:《礼记·郊特牲》。参见崔高维校点.礼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75.
    4祭祀必定要仃一定的场所,故而按照祭祀场所去划分祭祀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家祭、庙祭、坛祭与墓祭等。
    5参见张勃.清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39-66.
    6在网上标榜“北京价格最低的公墓”——京南卧龙公墓,促销信息在最显眼的地方有文:从即日起至4月30日来我公墓购墓地赠送四十年管理费;自选墓区5000元/平米起。另有草白玉龙风墓造型需7800元, 草白玉小围栏墓造型9800元,花岗岩直板墓造型11800元,花岗岩围栏墓造型22800元,花岗岩中方碑造型25800元和官帽围栏墓造型26800元等。详见http://www.zhwolonggm.cn/sale.htm(2012-2-26下午)笔者粗略做了一个测算,不计管理费、丧葬费、骨灰盒、棺木等其他正常丧葬费用,一个人亡故后,想要进入公墓最起码需要3—5万元,这是一个普通市民一年不吃不喝不花费的全部收入。备注:本文对该公墓没有任何微词之意,只是略举一例说明问题。
    12012年3月起,河南周口的“平坟事件”再次将“平坟”之事抬到了风口浪尖上来。中国政法大学王涌教授指出,本质上这是财政对土地的依赖和GDP的增长对上地的依赖两个压力的夹缝中,地方政府绞尽脑汁寻找出路的选扦。另有媒体揭河南评坟背后土地账:政府可获利百亿元之说。详见青岛网络电视台《新说法》(网址如下http://lanmu.qtv.com.cn/system/2013/02/22/01035O354.shtml)。暂且不说“平坟”背后到底是为了利益还是为了政绩,以及此一做法是否考虑周全并真的就是为了“恢复耕地”这一良善目的,即便如此,我们也要考虑一下普通民众的想法以及慎终追远的文化观念。旅法学者杨年熙撰文《从周口评坟说到巴黎的地下墓穴》,客观而真实地对比了两种“移坟”行为的表现与结果,令人反思。洋见杨年熙.从周口平坟说到巴黎的地下墓穴[N].东方早报,2012-8-21(A23).
    2[战国]荀况撰,叶绍钧选注.荀子[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111.
    3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中央文明办[2005]11号)。参见新华网2005年6月24日“文化视点”栏目《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一文,网址http://news.xinhuanet.com/report/2005-06/24/content_3127840.htm
    1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zwgk/2007-12/16/content 835226.htm
    2参见刘魁立.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日[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序言3-4、正文2-3.
    3薛涌.中国文化的边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15-16.
    4“文化”的概念界定,是个复杂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国内外仍无公认的定义。1952年,美国文化学者克罗伯(A·L·Kroeber)和克拉克洪(C·Kluckhohn)在其《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探讨》一书中,对“文化”的概念进行过详细的考察和整理,在当时他们已经分析了多达160多种的“文化”概念。
    5[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1.
    1陈其南.文化的轨迹[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3.
    2宋惠昌.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人的解放/陈军科.人的解放与文化自觉——现代人文精神论纲(代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1.
    1[唐]史青:《应诏赋得除夜》(—作王諲诗)。参见《全唐诗》卷115-19。
    2甲骨文中,“年”的本义是“谷物成熟”。卜辞中有“求年”之说,即祈求全年的谷类成熟良好,后世之人称之为“祈谷之祭”。参见郑一民、武晔卿.存节[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5.
    3参见[英]查尔斯·埃利奥特著,李荣熙译.印度教与佛教史纲·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10.
    1可参见李树荣.“严重的问题仍然是教育农民”——1994年春节家乡见闻剪辑[J].山西成人教育,1994(7):20;王立彬、下力、张景勇.年味淡了?浓了?其实该浓浓该淡淡[N].新华每日电讯,2006--2--3(001);张勃.当前语境下传统节日的困境与出路——兼及建构新兴节庆活动的一点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11(3):49-53;屈菡.让传统节日回归民间——“传统节日文化论坛”述要[N].中国文化报,2013-2-27(003).
    1[美]保罗·蒂里希著,何光沪选编.蒂里希选集[M].上海:三联书店,1999:1140.
    2参见吴小爽.试论新公共管理的工具理性[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107-108.
    3何中华.回到自身——世纪之交的哲学重建[J].学术月刊,1995(10):14.
    4萧放.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81.
    11975年12月,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秦墓中,发现了1500余支秦代竹简。这样大批秦简出土,在我国还是第一次。有关部门迅速组织力量,对它进行了科学保护和整理研究。秦简文系墨书秦隶,字迹清晰,内容大部分是商鞍变法后到秦始皇执政时期秦国的法律文书。经过整理共分十种:一、《编年记》;二、《语书》;三、《秦律》十八种:四、《效律》:五、《秦律杂抄》:六、《法律答问》;七、《封诊式》;八、《为吏之道》;九、《日书》甲种;十、《日书》乙种。参见作者不详.睡虎地秦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188.
    2[东汉]王充.论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170.
    3[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参见[明]阙名辑.五朝小说大观[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206.
    4参见[清]顾凤藻辑.夏小正经传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5:73.
    5屈原《九歌·云中君》中,有“浴兰汤兮沐芳华”的诗句,但时间不详。《大戴礼记·夏小正》中有“(五月)蓄兰,为沐浴也”的记载。古籍互证,可知古人端午“兰汤沐浴”之习俗,早已有之。
    6上古时期的人们相信阴阳二气的和谐,是宇宙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礼记·月令》中记载:“是月(仲夏五月)也,勿用火南方。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登山陵,可以处台榭。”意思是仲夏五月,太阳已经达到了极盛,所以不能于南方用火。此时阴阳不调,所以允满凶险。如果要避灾免害,登高远游或登高望远是一种很好的辟邪方式,后世之人遂相沿成习。
    7[西汉]司马迁撰,[宋]裴驯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第七册·卷七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59:2352.
    8[东汉]王充.论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359.
    9[东汉]应劭,吴树平校释.风俗通义校释[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434.
    1陈连山.话说端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3.
    2[晋]周处:《风士记》。参见[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卷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5:226-227.
    3参见黄石.端午礼俗史(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民俗学会民俗从书)[M].台北:东方文化书局,1963:229;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245—-253:张心勤.端午节非因屈原考[J].齐鲁学刊,1982(1);陈连山.话说端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6-13;冯骥才.我们的节日·端午[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8-12.
    4闻一多.端午考//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1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242.
    1闻一多.端午节的历史教育[N].生活导报,1943--7--3.
    2参见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239-242.
    3详见红苇.年的三副面孔——中国时间文化的前世今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48-73.
    4“文化涵化”是指异质的文化接触引起原有文化模式的变化。
    1冯骥才.我们的节日·端午[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21.
    2[梁]吴均:《续齐谐记》。参见[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四[M].北京:中华书局,1965:74.
    3[梁]宗懔撰,宋金龙校注.荆楚岁时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48--49.
    4闻一多.人民的诗人——屈原//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5册·楚辞编·乐府诗编)[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28.
    5[德]约瑟夫·皮柏著,黄藿译、节庆、休闲与文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8.
    1[唐]文秀:《端午》。参见《全唐诗》卷823-40。
    2[汉]刘向.新序·卷二(杂事第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5:15.
    3[宋]辛弃疾:《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参见吴熊和卞编,沈松勤册主编.唐宋词汇评·两宋卷·第3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2367.
    4[汉]邯郫淳:《曹娥碑》。参见[宋]章憔注.古文苑·卷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85:434.
    1[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全十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5:2794.
    2[晋]虞预:《会稽典录》。参见[宋]李昉等撰.太评御览(卷四一五·人事部五六)[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版,1960:1916.
    3[宋]喻良能.题愍孝庙次下龟龄韵//[宋]喻良能.香山集·卷四[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587.
    4郑晓君.端午考[J].黑河学刊,2010(6):29.
    1张世英.哲学导论(第二版)·导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9.
    2[法]保尔·利科.导论//[法]路易·加迪等著,郑乐评、胡建评译,顾晓鸣校.文化与时间[G].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20.
    3[德]黑格尔著,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译.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93.
    1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系辞下[M].上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560.
    2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说卦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571.
    3[俄]古列维奇.时间:文化史的一个课题//[法]路易·加迪等著,郑乐平、胡建平译,顾晓鸣校.文化与时间[G].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314.
    1[美]罗伯特·列文著,范东生、许俊农译.时间地图——不同时代与民族对时间的不同解释[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1.
    2[东汉]王充.论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379.
    3萧放.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M].北京:中华书局,2002:4.
    4参见佟辉.节令智道[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2-7.
    5[汉]郑玄注,王应麟辑,孔广林增订.尚书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4.
    6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系辞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541.
    1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中(卷十一)[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3:23(下).
    2唐虞,即尧舜。
    3所谓“建”,指“斗建”,即以北斗斗柄所指的十二地支方位建立十二个月。
    4[汉]郑玄注,王开运补注.尚书大传[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23.
    5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发现了岁年周期与木星运动有对应之关系,即木星在天穹上每十二年运行一周,其轨道与黄道相近,这一周的星程分十二等分,称为星次,木星每年行走一个星次,故而将木星称为“岁星”。
    6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0-28.
    7关于远古时期的“年度祭祀”,可参见连劭名.商代岁祭考[J].考古学报,2007(2):179-206.
    1西周时的(?)国推行的是(?)历,其岁首是夏历的十一月。
    2[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十三年》。参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861.
    3王世舜译注.庄子译注[M].济南:齐鲁书社,2009:138.
    4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2版)[M].北京:中华书局,1980:188.
    1高亨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69.
    2高亨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506.
    3张燕婴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31.
    4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3版)[M].北京:中华书局,2009:154.
    5[宋]楼钥.攻丑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360.
    6参见王文章.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现状与对策——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调研实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37.
    1黄有志.传统节日与生命教育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25-132.
    2刘成纪.自然美的哲学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331.
    3牟宗三.才性与玄理[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5:263.
    1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69.
    2胡适.中国哲学史大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
    3[德]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89.
    4熊十力.境由心生[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94.
    5参见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珍藏本)[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5.
    6参见曾春海.中国哲学概论[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11-12.
    7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81:24.
    1参见[法]克洛德·拉尔.,中国人思维中的时间经验知觉和历史观//[法]路易·加迪等著,郑乐评、胡建平译,顾晓鸣校.文化与时间[G].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55.
    2[宋]林光朝:《中秋月夜》。参见萧放.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M].北京:中华书局,2002:192.
    3[法]克洛德·拉尔.中国人思维中的时间经验知觉和历史观//[法]路易·加迪等著,郑乐评、胡建评译,顾晓鸣校.文化与时间[G].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32.
    4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系辞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503、520.
    5[汉]戴圣:《礼记·祭义》。参见崔高维校点.礼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138.
    1罗伯特·雷德菲尔德于1956年出版的《农民社会与文化》一书中指出,“大传统”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社会中少数上层人上、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传统;“小传统”是指在农村中多数农民所代表的文化传统。后欧洲学者和中国学者对此均有过自己的闸释和理解,此一理论并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参见Robert Redfield.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to Civilization [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6.
    2[法]葛兰言著,赵丙祥、张宏明译.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46-148.
    1学者陈连山指出,一个完整的民俗节日,需要具备三个基本因素:固定的日期、特殊的习俗和特殊的节日名称。春节于汉代最终具备上述三个基本元素,因此于汉正式形成。详见陈连山.话说端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3.
    2[汉]何休:《存秋公羊解诂》。参见[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阴影版,1980:2196.
    3[西汉]司马迁撰,[宋]裴驷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第四册·卷二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74:1340.
    4[汉]崔寔:《四民月令》。参见[宋]李昉等撰.太评御览(卷二十九·时序部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版,1960:138.
    5[汉]张衡:《东京赋》。参见赵逵夫.历代赋评注(第2卷·汉代卷)[M].成都:巴蜀书社,2010:670.
    6[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参见吴永章.中国南方民族史志要籍题解[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32.
    7所谓“正朝”,是因为朝会在正月正日举行,故名。
    1[魏]曹植:《元会》。参见唐满先编注.建安诗三百首详注[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155.
    2[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参见吴永章.中国南方民族史志要籍题解[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32.
    3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中,对“椒柏酒”的解说是:“椒是玉衡星精,服之令人身轻耐老。柏是仙药。也就是说,早在魏晋时期,人们认为元日饮用椒花与柏叶浸制的洒,能使人除百疾、延年寿,有利健康。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柏”为长青之树,叶后凋而耐久,有长寿之象征,故饮之。
    4同一时代的南朝梁人沈约在其《俗说》中释之:“屠苏,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夜遣闾里药一剂,令井中浸之,至元旦取水置于酒尊,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今人有得其方者,亦不知其人姓名,但¨名屠苏而已。”显然,最早的屠苏酒洒预防时疫的一种中药配剂,在元旦取浸过屠苏酒药剂的井水饮用,含有新水崇拜的意味。参见[日]青木正儿著,范建明译.中华明物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5.
    5所谓“却鬼丸”,为民间方药,《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元旦服之避鬼。另据周处《风上记》和葛洪《抱朴子·炼化篇》记载,却鬼,是以武都雄黄丹散,用蜡制成弹丸状,正月元旦,男左女右戴在胳膊上,可以却鬼。
    6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中亦说:“元日造五辛盘”,“五辛所以发五脏气,即蒜、小蒜、韭菜、芸苔、胡荽是也”
    7这里的“桃木板”又被称作“桃符”,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或有一些雕刻,但一定分别写上传说中的两位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于镇邪驱鬼。后来,“桃符”演化为“春联”与“年画”,广为百姓喜欢。
    8这里的“三元”,指的是岁之元、时之元与月之元。
    9[晋]傅玄:《朝会赋》。参见韩格平、沈薇薇、韩璐、袁敏等校注.全魏晋赋校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149.
    1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中已经记载有关“守岁”的内容,即“除夕之夜称‘别岁’,长幼聚饮,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日‘守岁”’。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也有关于“守岁”的记载,此不赘述。
    2[唐]李世民:《守岁》。参见参见《全唐诗》卷1-56。
    3[唐]张子容:《除日》。参见《全唐诗》卷116-17。
    4参见[唐]杜审言:《守岁侍宴应制》:“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孙捧御筵。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廷灯烛上熏天。弹弦奏节梅风入,对局探钩柏酒传。欲向正元歌万寿,暂留欢赏寄存前”(《全唐诗》卷62-27):[唐]李义:《元日恩赐柏叶应制》“劲节凌冬劲,芳心待岁芳。能令人益寿,非止麝含香”(《全唐诗》卷92-37);[唐]武平一:《奉和正旦赐宰臣柏叶应制》:“绿叶迎春绿,寒枝历岁寒。愿持柏叶寿,长奉万年欢”(《全唐诗》卷102-11);[唐]赵彦昭:《奉和元日赐群臣柏叶应制》:“器乏雕梁器,材非构厦材。但将千岁叶,常奉万年杯”(《全唐诗》卷103-17)等诗。
    5[唐]张说:《岳州守岁》。参见《全唐诗》卷87-71。
    6[唐]卢照邻:《元日述怀》。参见《全唐诗》卷42-17。
    1[宋]施宿:《嘉泰会稽志》。参见武文主编.中国民俗学古典文献辑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391.
    2[宋]吴自牧.梦粱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1.
    3[明]陆容撰,佚之点校.菽园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35:52.
    4[清]柴萼:《梵天庐从录》。参见罗启荣、欧仁煊.中国传统节日[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6:18.
    5[宋]孟元老著,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202.
    6[宋]施宿:《嘉泰会稽志》(卷十三·节序)。参见武文主编.中国民俗学古典文献辑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391.
    7[宋]四水潜夫辑.武林旧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46-47.
    8[明]施耐庵.水浒全传·下[M].长沙:岳麓书社,2004:987.
    9[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M].北京:北京古篇出版社,1981:7.
    10[北齐]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98.
    11[明]张自烈:《正字通》。参见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G].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386.
    12[清]杨静亭:《都门纪略》。参见王云.食苑诗赋[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407.
    1该项目已结项出版。详见王文章.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现状与对策——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调研实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288-310.
    1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8:215-216.
    2陈其南.文化的轨迹[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7.
    1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100.
    2参见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2版)[M].北京:中华书局,1980:131.
    3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上(卷一)[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3:5(下).
    4[汉]戴圣:《礼记·祭统》。参见崔高维校点.礼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143.
    5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2版)[M].北京:中华书局,1980:8.
    6[宋]朱熹集注.四书集注·论语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5:74.
    7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155.
    1[战国]荀况撰,叶绍钧选注.荀子[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111.
    2[汉]戴圣:《礼记·乐记住》。参见崔高维校点.礼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109.
    3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2版)[M].北京:中华书局,1980:14.
    4崔高维校点.礼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144.
    5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2版)[M].北京:中华书局,1980:34.
    6[宋]程颗、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8:2、1183.
    1刘梦溪.书生留得一份狂[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29.
    1[英]齐格蒙特·鲍丝、[英]蒂姆·梅著,李康译.社会学之思(第2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1-12.
    1参见刘魁立.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日·序言[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4.
    2以清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为例,诚如周汝昌所指出的:“一部《石头记》,一共写了三次过元宵节、三次过中秋节的正面特写的场面,这六节,构成全书的重大关目,也构成了一个奇特的大对称法。”参见周汝昌、周伦苓.红楼梦与中华文化[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185.
    1与中秋节有关的故事传说,除了嫦娥故事、玉兔故事和桂树故事外,还有唐明皇游月宫、丑女无盐拜月等,此不一一细述。
    2参见下文章,中国传统节日[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155.
    3[汉]刘安:《淮南子·览冥篇》。之后,高诱注之曰:“姮娥,羿妻;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参见沈德鸿选注.淮南r·览冥篇[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43.
    4[唐]徐坚等著.初学记(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2:4.
    5茅盾.神话研究[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63.
    1所谓“文化选择”,是指一种文化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发生文化的选择。具体说来这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结果是或产生从前不存在的文化实体,或突出某一个广为人知的文化范本等。参见覃光广、冯利、陈朴.文化学辞典[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140-141.
    2[唐]曹松:《中秋对月》。参见周啸天选注.百代千家绝句诗·上册[M].合肥:黄山书社,2007:420.
    3[晋]傅玄:《拟天问》。参见[宋]李昉等撰.太评御览(卷四·天部四)[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版,1960:19.
    4[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60.
    1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9:3.
    2[宋]张先:《燕归粱》。参见任汴、武陟仁.宋词全集[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32.
    3[汉]刘安:《淮南子》。参见[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九五七·木部六)[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版,1960:4249.
    4[晋]虞喜:《安天论》。参见[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四·天部四)[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版,1960:22.
    5[唐]宋之问:《灵隐寺庙》。参见《全唐诗》卷53-30。
    6[唐]李白:《赠崔司户文昆季》。参见《全唐诗》卷169-14。
    7[唐]段成式撰,金桑选译.西阳杂俎[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43.
    8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198.
    9[宋]晁公溯:《今秋久雨至八月望夕始晴月色尤清澈可爱置酒》。参见乔力、李少群主编.山东文学通史(上卷·秦汉至清末)[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26.
    10张晨.凉台、中秋、月//彭国梁、杨里昂.我们的中秋[M].长沙:岳麓书社,2004:43.
    1[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参见《全唐诗》卷230-59。
    2[宋]吴自牧.梦粱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26.
    3[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熙朝乐事》。参见云中天.节俗(永远的风景·中国民俗文化·彩图版)[M].南昌: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148.
    4[]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69.
    5[清]乾隆二十三年刻本:《口北三厅志》。参见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G].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136.
    6何听.什么样的月饼,让中秋褪色[J].大江周刊·焦点纪实,2007(9):39.
    1刘海明.封杀天价月饼也治不了腐败病[J].中国经济周刊,2005(36):50.
    2薛涌.中国文化的边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15.
    3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325.
    4[英]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1.
    5参见朱恒夫.明清目连戏台本流变考[J].文献,1992(2):李永匡、王熹.中国节令史[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5:234-236;马建华.“自将磨洗认前朝”——福建莆仙戏《日连救母》之原型探溯[J].文艺研究,2001(4);张腾才、张永毅.“父母恩重经变”与孝道思想的关系[J].四川文物,2005(1);陈泳超.目连救母故事的情节类型及其生长机制[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5);陈翘.《东京梦华录》“中元节”条两种版本—字之差的思考——兼议北宋目连戏之形态特征[J].戏曲艺术,2007(4)等.
    1参见肖燕.“盂兰盆会”是怎么一回事[J].文史杂志,2000(4);莫风欣、炎争春、莫文骏.中国节日文化大观[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82-83;李浩、王加华.传统节日百姓生活[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0:126-131;吴波.节日中的趣味故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116=119;李露露.中国节:图说民间传统节日[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142-151等.
    2参见丰子恺.放焰口[J].法音,1991(11);刘仲宇.道教与中国岁时风俗二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4):徐威.佛教节日与老北京民俗[J].中国宗教,2005(2);齐如山.中国风俗丛谈[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129-135;聂鑫森.中国老节令之谜[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136--137;乔继堂.民间节日[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98--101;张建霞.中华民俗常识一本通[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11:39-40;薛理勇.逢年过节[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184--190等.
    3参见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315--317;彭国梁、杨里昂.我们的中元节[M].长沙:岳麓书社,2007:115-130;群言堂.过个中国节·中元节[M].北京:群燕出版社,2008:37—40;严敬群、章斯予.中国传统节日诗词荟萃[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1:153-162等.
    4参见季鸿崑.岁时仕节古今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185—193:傅功振、樊列武.浅析“中元节”及其现实意义[J].寻根,2008(2);钟敬文.中国民俗史·隋唐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44--246、250--251;何春燕、王晨娜.中元节流变探析//李松、张十闪.节日研究·第二辑[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184-195;王文章.中国传统节日[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129—148;股登国.七月十五中元节——鬼月谈祭鬼与中国人的鬼怪观[J].紫禁城,2010(8);林贤明.中日盂兰盆节的传承及现代意义[J].长沙大学学报,2012(3)等.
    5参见韩养民、郭兴文.中国古代节日风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陆襄.中华传统节日诗词故事[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干存松、张晓芒.中国传统文化百科全书·中国的传统节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傅璇踪.中华传统节日诗词诵读[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等.
    1火纸,是山东乃至大部分中国人祭祀亡灵的一种专用纸张,相当于烧给故去之人的“纸钱”
    1 一般来说,火纸是按照祖先牌位数评均分开的,但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讲究,有一个牌位一摞火纸的,也有一个牌位两摞火纸的。
    2范秀莲老人家里点燃的是四柱香,因为请了四个牌位。
    3在当地,“落香灰”是一个讲究,有传说故事。一是让活的人不要操之过急收拾贡品,二是提醒祖先要“送家堂”了,请他们该吃的吃,该喝的喝,如果是要请各路神仙的客,也要赶早,这香灰是一个讯号。
    4刘魁立.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日·序言[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6.
    1本次调研的精髓,笔者已经发表于《节日研究·第六辑·鬼节专辑》。详见景俊美.节日中·的情感诉求与精神旨趣——山东省莱芜市颜庄村“匕月十五”考察//李松、张十闪.节日研究·第六辑·鬼节专辑[M].济南:泰山出版社,2012:262-268.
    1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33.
    2刘成纪.自然美的哲学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325.
    3[清]杨韫华:《山塘棹歌·插柳枝》。参见聂鑫森.中国老节令之谜[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74.
    4探源寒食节插柳戴柳之因,学者说法不一。归纳起来,卞源有三:第一,因为介子推死于大柳树下,插柳可以为介子推母子招瑰;第二,受佛教影响,认为柳枝可以驱鬼,观音菩萨即以柳枝洒水普渡众生;第三,柳树易活,生命力极强,故而插柳是对生命力的象征,可以辟邪,并能寄寓长寿。无论插柳的起因是哪一条,在原始先民那里,柳树是辟邪的神木,可以驱鬼禳灾,插柳即隐含着“辟邪”的文化功能。
    5[唐]韦庄:《丙辰年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参见《全唐诗》卷699-3。
    6据《神仙传》卷十记载,三国时期的吴国有一位医生,名叫董奉,家住庐山。他为人治病不收报酬,只需患者于其居所植上杏树即可。他医术高明,经他医治的病人不计其数,不几年他的居所周围便密布成林。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医德高尚之人,以“杏林”称颂医生,用“杏林春暖”、“杏林满园”与“杏林春满”等盛誉医生的高明医术与高尚医德。
    1郑一民、武晔卿.春节[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185.
    2[宋]张载:《西铭》。参见[宋]朱熹撰,陆建华、黄珅校点.朱子伞书·第13册·太极图说解·西铭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41-145.
    1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285.
    2[法]卢梭著,李评沤译.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60.
    3王学文.规束与共亨——一个水族村寨的生活文化考察[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161.
    1李晓峰.论中国古代岁时节日体系的内在节奏特征//中国民俗学会、北京民俗博物馆.传统节日与文化空间——“东爪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G].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138.
    2[宋]晏殊:《破阵子》。参见张永义选注.南宋风雅词笺——身是客,愁为乡[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47.
    3[汉]刘安撰,沈德鸿选注.淮南子·天文训[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43.
    4[明]下磐:《清江引·清明日出游》。参见季鸿崑.岁时佳节古今淡[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134.
    5蒋勋.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3.
    1[美]佛雷德·英格利斯著,韩启群、张鲁宁、樊淑英译.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7.
    2刘魁立.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日[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3.
    1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9-60.
    2张勃.清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22.
    3[宋]王溥:《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参见陆襄.中华传统节日诗词故事[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142.
    1参见王文章.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现状与对策——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调研实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5-6.
    2[美]马歇尔·萨林斯著,赵炳祥译.文化与实践理性·前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
    3参见[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著,王炜等译.文化模式·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2.
    4[宋]楼钥.攻且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307.
    1关于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的问题,李心峰研究员曾有过关详细的论述。参见李心峰.让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J].民族艺术,2010(1):23--25.
    2[美]佛雷德·英格利斯著,韩启群、张鲁宁、樊淑英湃.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22.
    1杨炼.鬼话·智力的空间——杨炼作品1982—-1997散文·文论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58-159.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公约选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22.
    1参见[日]星野纮.日本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稻作民俗的抢救与保护//刘芝风.中国原生态稻作民俗文化抢救与保护——黎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G].贵州:内部资料(仅供参考),2005:179-180.
    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95.
    3参见赵明、段聪聪.韩国端午祭申遗引发思考,重点保护无形文化财产[N].环球时报,2005-11-28(004);刘青海.直击韩国端午祭[J].中华遗产,2007(8):138-147;张志华.从韩国端午祭中遗看中韩文化遗产保护[J].作家杂志,2007(11):225-226;禹媚、赵伟.叶春生:韩国中遗的端午祭不是端午节[N].中山日报,2008-6-11(B08)等等.
    1参见贺麟.文化人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9.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田野工作方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3王文章.中国传统节日[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4王文章.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现状与对策——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调研实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5田青.捡起金叶——田青“非物质”·“原生态”文论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6方李莉.遗产——实践与经验[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
    7傅谨.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8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9刘魁立.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日[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10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
    11萧放.传统节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
    12参见吕品田.在生产中保护和发展——谈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性方式保护”[J].美术观察,2009(7);李心峰.走进“非遗”——《非物质文化》概论简介[J].中国摄影家,2009 (5);薛艺兵.“非物质文化新语境下的音乐文化遗产保护问题[J].人民音乐,2008(2);祝东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综述//王文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论文集[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5-17;任大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与创新//王文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论文集[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255—264;资华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任重道远[N].中国文化报,2006-9-21;王海霞.民间美术传承人的口述史在文化遗产保中的作用[J].中国美术馆,2006(5);项阳.保护·——在认知和深层次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的前提下[J].音乐研究,2006(1);梁治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什么?为什么保护?谁来保护?[N].文汇报,2005-7-31;吴文科.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学术支持——读“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书”[J].学苑,2005(3)等等.
    1[美]佛雷德·英格利斯著,韩启群、张鲁宁、樊淑英译.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34.
    2[美]拉尔夫·林顿著,于闽梅、陈学晶译.人格的文化背景——文化、社会与个体关系之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9.
    3参见王献忠.中国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M].北京:中国书店,1991:1-2.
    1[美]艾恺采访,梁漱溟口述,一耽学堂整理.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273.
    2此段文字笔者已经发表,参见景俊美.万善归一,四方景从[N].中国文化报,2013-1-4(003).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自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4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21.
    Friedrich Schiller. 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Man [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7:17.
    2伍振.“保卫传统文化”不要瞎折腾[J].音乐生活,2009(2):13.
    1本次调研,笔者专门进行山东省莱芜市颜庄镇颜庄村中元节选题研究的仃稚萱同学一起,得力之多,难以尽述,一并致谢。
    1笔者之所以有这样一个全程关注的机会,是因为雅萱的姑父,是范秀莲老人的二儿子。所以“熟人关系”使调研得以顺利进行。同时,也有一个隐形的促因,“七月十五”在当地有一个忌讳,外人包括自己已经出嫁了的女儿,当然也包括邻里,在这一天是不能串门的。因为这是一个神圣的日子,是祖先网灵回家的日子。
    2火纸,是山东乃至大部分中国人祭祀亡灵的一种专用纸张,相当于烧给故去之人的“纸钱”
    1施爱东:《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94页。
    2参见查尔斯:《印度教与佛教史纲·第1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10页。
    3向柏松:《传统民间信仰与现代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4刘魁立:《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日·序言》,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001]《中华文明史话》编委会.节日史话(中英文双语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
    [002]柏宏军.中华传统节日诗词赏析[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
    [003]北京市互联网宣传管理办公室、北京网络媒体协会.春节网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
    [004]曹了西.北京通史(全10册)[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
    [005]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M].北京:中华书局,2006.
    [006]常天.节口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007]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008]陈久金,卢莲蓉.中国节庆及其起源[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
    [009]陈军科.人的解放与文化自觉——现代人文精神论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010]陈来.传统与现代——人文主义的视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011]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012]陈来.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新理学与新心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世三联书店,2010.
    [013]陈连山.话说端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014]陈其南.文化的轨迹[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015]陈勤建.中国民俗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016]陈荣耀.强国梦——儒家文化与现代商品文明[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017]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插图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018]陈序经.文化学概观[M].长沙:岳麓书社,2010.
    [019]陈贻焮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020]陈寅恪.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021]程蒿、董乃斌.唐帝国的精神文化——民俗与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022]崔高维校点.礼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023]崔钟雷.中国传统节日民俗[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8.
    [024]大乔.图说中国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025]单波.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026]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全5卷·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027]丁贤俊.洋务运动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028]董晓萍.说话的文化——民俗传统与现代生活[M].北京:中华书局,2002.
    [029]董晓萍.田野民俗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030]杜维明著,陈引驰编.一阳来复[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031]杜希宙、黄涛.中国历代祭礼[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032]段宝林.民间文化与立体思维——兼及艺术规律的探索(上、下)[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
    [033]范勇、张建世.中国年节文化[M].海口:三环出版社,1990.
    [034]范玉梅.中国的民间节口[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035]方李莉.遗产——实践与经验[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
    [036]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037]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038]费孝通.民族与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039]费孝通.乡土中国和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040]费孝通著,刘豪兴编.文化的生与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041]冯骥才.端午的节日精神——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论坛文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042]冯骥才.文化血脉与精神纽带——中国传统节日(清明·寒食)论坛文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043]冯骥才.我们的节日·端午[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044]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045]冯贤亮.岁时节令——图说古代节俗文化[M].扬州:广陵书社,2004.
    [04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珍藏本)[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047]傅德岷、韦济木、马培汶.中国八大传统节日[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048]傅谨.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M].南宁:上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
    [049]傅谨.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师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050]傅璇琮.中华传统节口诗词诵读[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
    [051]于春松、张晓芒.中国传统文化百‘科全书·中国的传统节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052]高丙中.居住在文化空间里[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053]高丙中.文化自觉与民族国家的时间管理——中国节假日制度的现代问题及其解决之道[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054]高亨.周易大传今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055]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056]高有鹏.庙会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057]高占祥.论节日文化[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058]高占祥.中国民族节日大全[G].北京:知识出版社,1993.
    [059]葛承雍.中国传统风俗与现代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060]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061]辜鸿铭著,陈高华译.中国人的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062]顾琳敏著,汪婷婷、李金华译.节日中的中国文化[M].上海:社会福利会出版社,2009.
    [063]广东太平天国研究会.太平天国与近代中国[G].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064]郭国灿.中国人文精神的重建——约戊戌~五四[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065]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066]韩广泽、李岩龄.中国古代诗歌与节日习俗[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067]韩养民、郭兴文.节俗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068]韩养民、郭兴文.中国古代节日风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069]韩养民、郭兴文.中国古代节日风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070]何十之.近代中国启蒙运动史[M].上海:生活书店,1938.
    [071]何加正.中国节庆大全[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
    [072]何宁.淮南子集释(全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8.
    [073]河南人民出版社.节日的传说[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
    [074]贺麟.文化与人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075]红苇.年的三副面孔——中国时间文化的前世今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076]红苇.神性记忆——中国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077]候燕萍.中国节日风俗的故事[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
    [078]胡继勤.时间和历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079]胡适.中国哲学L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080]黄泊沧.节日的传说[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081]黄健、翁志实.传统节口[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082]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083]黄涛.中秋节[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084]黄永健.艺术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085]黄泽.西南民族节日文化[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
    [086]季鸿崑.岁时佳节古今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087]季羡林.季羡林谈义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088]季羡林.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089]蒋勋.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090]靳海林.中国传统节日及传说[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091]乐其麟.中国年节物语[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09.
    [092]黎亮、张琳琳.节令[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093]黎敏.民俗节日读本[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094]李浩、王加华.传统节口与百姓生活[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0.
    [095]李露露.中国节——图说民间传统节日[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
    [096]李瑞岐.节日风情与传说[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
    [097]李亦园.人类的视野[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098]李永匡、王熹.中国节令史[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099]李永顺.中国年节[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100]李玉臻.中华民俗节日风情大观[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101]李竹青.中国少数民族节日与传说[M].北京:北京旅游出版社,1985.
    [102]梁丽萍.中国人的宗教心理——宗教认同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03]梁启超著,朱维铮校汀.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04]梁启超著,朱维铮校订.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05]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06]梁漱溟.中国文化的命运[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107]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08]廖冬梅.节日沉浮问——节日的定义、结构与功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09]廖联奎编著.中国十大传统节日——勤劳和智慧的结晶[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0.
    [110]林富上.礼俗与宗教[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111]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12]林蕙祥.文化人类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113]刘成纪.自然美的哲学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114]刘德军.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述评(全七卷)[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0.
    [115]刘魁立.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口[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116]刘梦溪.论国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17]刘梦溪.书生留得一份狂[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118]刘梦溪.中国现代文明秩序的苍凉与自信——刘梦溪学术访谈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19]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要略[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120]刘若愚.酌中志[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
    [121]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
    [122]刘小枫.圣灵降临的叙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123]刘晓春.仪式与象征的秩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24]刘晓峰.东亚的时间——岁时文化的比较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25]刘晓峰.清明节[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126]刘晓真.走向剧场的乡土身影——从一个秧歌看当代中国舞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127]刘孝听.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128]刘哗原、郑惠坚.中国古代的祭祀[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6.
    [129]刘悦斌.戊戌维新运动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30]柳诒徵.中国文化史[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1988.
    [131]龙应台.目送[M].北京: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9.
    [132]龙应台.野火集[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
    [133]楼宇烈.中国的品格[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1.
    [134]陆襄.中华传统节日诗词故事[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
    [135]路遥.中国民间信仰研究述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136]吕品田、徐雯.中国传统工艺[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4.
    [137]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138]罗启荣、欧仁煊.中国传统节日[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6.
    [139]罗启荣、欧L煊.中国年节[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3.
    [140]骆承烈.节日民俗故事[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
    [141]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142]马一浮著,滕复编.默然不说声如雷——马一浮新儒学论著辑要[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143]茅家琦.太平天国史研究[G].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
    [144]莫风欣、莫争春、莫文骏.中国节日文化大观[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
    [145]莫福山.中国民间节口文化辞典[M].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90.
    [146]聂鑫森.中国老节令之谜[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147]聂鑫森.走进中国老节口[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
    [148]潘柳.节日风俗的传说[M].郑州:海燕出版社,1999.
    [149]彭国梁、杨里昂.我们的中秋[M].长沙:岳麓书社,2004.
    [150]彭国梁、杨里昂.我们的中元节[M].长沙:岳麓书社,2007.
    [151]彭国梁.我们的春节[M].长沙:岳簏书社,2005.
    [152]彭晓玲等编著.中华传统节日文化[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153]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154]齐如山.中国风俗丛谈[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
    [155]钱穆.历史与文化论丛[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156]钱穆.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157]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M].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6.
    [158]乔继堂、朱瑞平.中国岁时节令辞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59]乔继堂.民间节日[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160]乔继堂.细说中国节[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161]乔继堂.中国岁时礼俗[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162]乔晓光.活态文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163]秦安禄、冯光荣.中国节日及传说[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164]青岛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节日文化读本[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1.
    [165]阙名辑.五朝小说大观[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166]群言堂.过个中国节(全六册)[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8.
    [167]任耕耘.传统节日[M].合肥:黄山出版社,2007.
    [168]色音.民俗文化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169]色音.民俗文化与宗教信仰[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170]方晓燕等编撰.话说清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71]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务考[M].上海:上海书店,1991.
    [172]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173]佘克勤、王远国.中国人必读的节日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174]佘时佑.中国节日[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
    [175]沈德鸿选注.淮南子[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176]沈松勤.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177]沈渭宾.困厄中的近代化[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178]施爱东.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79]施立学.关东岁时风俗论[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
    [180]宋根启、宋军秀、吴涛.中华传统佳节[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1.
    [181]宋生贵.传承与超越——当代民族艺术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82]宋兆麟,李露露.中国古代节口文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183]宋兆麟、李露露编著,图说中国传统节日[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184]孙秉山.为什么过节——中国节日文化之精神[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185]孙秋云.文化人类学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186]孙熙国、刘志国.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187]孙正国.端午节[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188]谭麟.荆楚岁时记译注[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189]谭智勇.中国的节日[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89.
    [190]唐陈.民俗故事我知道[M].成都:天地出版社,2012.
    [191]唐群.节日长安·中元节[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
    [192]唐什春.近代中国社会与文化流变[G].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93]陶立璠.民俗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194]陶立璠.民俗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
    [195]陶立璠.中国民俗大系[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
    [196]田青.捡起金叶——田青“非物质”·“原生态”文论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197]田哲益.细说中秋[M].台北:百官出版社,1994.
    [198]佟辉.节令智道[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
    [199]佟辉.天时·物候·节道——中国古代节令智道透析[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200]童芍素.我们的节口——中国民俗文化当代传承浙江论坛(嘉兴)论文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201]完颜绍元.中国风俗之谜[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202]万建中.禁忌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03]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共四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204]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205]王琛发.马来西亚华人民间节日研究[M].吉隆坡:艺品多媒体传播中心,2002.
    [206]王承仁.太平天国研究论文集[G].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207]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08]王建民.艺术人类学新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09]王军.城记——北京城半个多世纪的沧桑传奇[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210]王康、杨键编著.中国节日文化[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7.
    [211]王明珂.华夏边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12]王明前.太平天国的权力机构和农村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13]王铭铭.经验与心态——历史、世界想象与社会[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14]王庆成.太平大国的历史和思想[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15]王文宝.中国民俗学发展史[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
    [216]王文宝.中国民俗学史[M].成都:巴蜀书社,1995.
    [217]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田野工作方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218]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19]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20]王文章.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现状与对策——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调研实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221]王文章.中国传统节日[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222]王文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论文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23]王献忠.中国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M].北京:中国书店,1991.
    [224]王霄冰.仪式与信仰——当代文化人类学新视野[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25]王晓葵.民俗学与现代社会[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
    [226]王学文.规束与共享——一个水族村寨的生活文化考察[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227]王作楫.说年道节[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
    [228]闻一多.神话与诗[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229]闻一多.神话与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30]闻一多.闻一多全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231]乌内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232]乌丙安.民俗学原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233]巫达.社会变迁与文化认同——凉山彝族的个案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234]巫瑞书.南方传统节日与楚文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235]吴波.节日中的趣味故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
    [236]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237]吴汾、匡峰.老北京的年节和食俗[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238]吴佩琪编著,傅春江绘画.中华节日的故事[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11.
    [239]吴熊和.唐宋词汇评[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40]夏东元.洋务运动史(修订本)[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41]向柏松.传统民间信仰与现代生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42]萧放、许明堂.春节[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243]萧放、张勃.中国节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44]萧放.《荆楚岁时记》研究——兼论传统中国民众生活中的时间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45]萧放.传统节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
    [246]萧放.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47]熊亮.中国文化百题·第4辑·中国传统节日[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
    [248]熊亮.中国原创图画书系列·传统节日[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
    [249]熊十力.境由心生[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
    [250]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51]许长荣、石颍川.最美丽的民俗与中国文化[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
    [252]薛冰.春节[M].太原:三开出版社,2010.
    [253]薛理勇.逢年过节[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
    [254]薛涌.中国文化的边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255]严敬群、章斯子.中国传统节日诗词荟萃[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1.
    [256]严敬群.中国传统节日趣闻与传说[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
    [257]严敬群.中国节日传统文化读本(珍藏版)[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258]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59]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2版)[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60]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3版)[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61]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62]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263]叶国良.礼制与风俗[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264]叶瑞昕、叶桂福.中华传统节日诗词选——清明节[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9.
    [265]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66]叶涛.中国民俗[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267]易思羽.中国符号[M].南京:江苏出版社,2005.
    [268]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69]于童蒙.中国节[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270]余志超.中国节日手册[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
    [271]曾春海.中国哲学概论[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272]曾强吾、曾娟娟、胡莉明.中华礼俗万年历[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1.
    [273]张冰隅.农历与民俗文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74]张勃.明代岁时民俗文献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75]张勃.清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276]张超.传统节日诗词对联赏析[M].北京:线装书局,2007.
    [277]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78]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79]张岱年.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凡[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80]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281]张海英.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6.
    [282]张宏梅.唐代的节日与风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283]张建霞.中华民俗常识一本通[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11.
    [284]张静如.中国当代社会史(全5册)[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285]张君.神秘的节俗——传统节日礼俗、禁忌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
    [286]张君励.明口之中国文化——中印欧文化十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87]张克清.简读中国节庆[M].合肥:黄山书社,2009.
    [288]张亮采、尚秉和.中国风俗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89]张亮采.中国风俗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290]张琪亚.民间祭祀的交感魔力——中国民间祭祀文化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
    [291]张士闪.乡民艺术的文化解读——鲁中四村考察[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292]张世英.哲学导论(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93]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上、中、下)[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3.
    [294]张田.中国节口趣谈[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1.
    [295]张祥龙.思想避难——全球化中的中国古代哲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96]张晓华、谭绍兵、应杰.中国传统节口文化研究文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297]张晓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共八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298]张晓华.中华传统节日诗词选[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9.
    [299]张燕婴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00]张志刚.宗教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01]张中行.顺生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02]赵东玉.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03]赵红、祁斌.中国传统节口习俗[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7.
    [304]赵逵夫.历代赋评注(全7卷)[M].成都:巴蜀书社,2010.
    [305]赵世瑜.狂欢与口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306]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307]赵世瑜.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国现代民俗学思想史论(1918—1937)[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08]赵杏根.中华节日风俗全书[M].合肥:黄山书社,1996.
    [309]赵旭东.文化的表达——人类学的视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10]郑大华、黄兴涛、邹小站.戊戌变法与晚清思想文化转型[G].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11]郑一民、武晔卿.春节[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312]中国民俗学会、北京民俗博物馆.传统节口与文化空间——“东岳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G].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313]中国民俗学会、北京民俗博物馆.节口文化论文集[G].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314]中国民俗学会编.中国民俗学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315]中国宗教学会秘书处编.中国宗教学·第一辑[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316]中央文明办.“我们的节日”100例[G].北京:学习出版社,2011.
    [317]钟建华、王项飞等.仪式:崇拜与有序的神圣[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318]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319]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320]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321]钟敬文.民俗学原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322]仲富兰.中国民族文化学导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323]川碧晴.中华民魂[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
    [324]周二军.中华传统节日·春节[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25]周攀.和谐文化与中华文化认同[M].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07.
    [326]周汝昌、周伦苓.红楼梦与中华文化[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
    [327]周啸天.节令·风俗:火树银花合[M].香港:凤凰出版社,2009.
    [328]周啸天.中国节日[M].成都:天地出版社,2009.
    [329]周兴.中国——时间观念与时间制度多样化国度[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330]周星、于惠芳.民间社会的组织主体与价值表述[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31]周星.乡土生活的逻辑——人类新视野中的民俗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32]徐杰舜.汉族风俗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333]周振鹤.汉书地理志汇释[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334]朱狄.信仰时代的文明[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35]朱良志.生命清供——国画背后的世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36]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337]朱启新、朱筱新.中国古代汉族的节日风情[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338]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39]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340]庄孔韶.行旅悟道——人类学的思路与表现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41]庄锡昌、顾晓鸣、顾云深等编.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G].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342]宗力、刘群.中国民间诸神[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343]作者不详.睡虎地秦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001][战国]荀况撰,叶绍钧选注.荀子[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002][汉]班固著,顾实讲疏.汉书艺文志讲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003][汉]刘向.新序[M].北京:中华书局,1985.
    [004][汉]郑玄注,王开运补注.尚书大传[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005][汉]郑玄注,王应麟辑,孔广林增订.尚书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
    [006][汉]王充.论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007][汉]应劭,吴树平校释.风俗通义校释[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008][北齐]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009][唐]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010][唐]徐坚等著.初学记(全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2.
    [011][宋]陈元亮.岁时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012][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全十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5.
    [013][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全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版.1960.
    [014][宋]楼钥.攻丑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015][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
    [016][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
    [017][宋]孟元老等著,周峰点校.东京梦华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018][宋]孟元老著,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019][宋]孟元老著,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2.
    [020][宋]四水潜夫辑.武林旧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021][宋]吴自牧.梦粱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022][宋]喻良能.香山集(共十六卷)[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023][宋]张载著,朱熹注.张子全书(上、中、下)[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024][宋]章樵注.古文苑[M].北京:中华书局,1985.
    [025][宋]朱熹集注.四书集注·论语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5.
    [026][宋]朱熹撰,陆建华、黄坤校点.朱子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027][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028][明]陆容撰,佚之点校.菽园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35.
    [029][清]董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3.
    [030][清]冯桂芬、[清]马建忠著,郑大华点校.冯桂芬马建忠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031][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
    [032][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
    [033][清]彭定求等编,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整理.全唐诗(卷五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60.
    [034][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一二八)[M].北京:中华书局,1999.
    [035][清]薛福成著,丁凤麟、张道贵点校.庸庵笔记[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
    [036][清]薛福成撰,徐素华选注.筹洋刍议[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00l][德]E·格罗塞著,蔡慕晖译.艺术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002][德]鲍吾刚著,严蓓雯、韩雪临译.中国的幸福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003][德]贝克、安东尼·安登斯、拉什等著,赵文书译.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与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004][德]哈贝马斯著.汪晖、陈燕谷译.文化与公共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005][德]黑格尔著,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译.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56.
    [006][德]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007][德]康拉德·赛茨著,许文敏、李卡宁译.中国——一个世界强国的复兴[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07.
    [008][德]马丁·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庆译.存在与时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009][德]诺贝特·埃利亚斯著,王佩莉、袁志英译.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010][德]约瑟夫·皮柏著,黄藿译.节庆、休闲与文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011][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著,徐黎明译.人的奴役与自由[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
    [012][法]H·丹纳著,傅需译.艺术哲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
    [013][法]埃米尔·涂尔干著,林宗锦、彭守义译,林耀华校.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014][法]埃米尔·涂尔十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015][法]葛兰言著,赵炳祥、张宏明译.中国古代的节庆与歌谣[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016][法]卢梭著,李平沤译.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017][法]路易·加迪等著,郑乐平、胡建平译,顾晓鸣校.文化与时间[G].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018][法]马塞尔·莫斯著,汲喆译.礼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019][法]米歇尔·苏盖、[法]马丁·维拉汝斯著,刘娟娟、张怡、孙凯译.他者的智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020][加]查尔斯·泰勒著,韩震译.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021][加]查尔斯·泰勒著,韩震译.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022][罗]米尔恰·伊利亚德著,王建光译.神圣与世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023][美]S·南达著,刘燕鸣、韩养民译.文化人类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024][美]阿兰·邓迪斯著,户晓辉译.民俗解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025][美]艾恺采访,梁漱溟口述,一耽学堂整理.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
    [026][美]爱德华·希尔斯,傅铿、吕乐译.论传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027][美]爱德华·希尔斯著,傅铿、吕乐译.论传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028][美]保罗·蒂里希著,何光沪选编.蒂里希选集[M].上海:三联书店,1999.
    [029][美]保罗·康纳顿著,纳口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030][美]杜维明著,段德智译.论儒学的宗教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031][美]佛需德·英格利斯著,韩启群、张鲁宁、樊淑英译.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032][美]占塔、[美]弗格森著,骆建建、袁同凯、郭立新等译.人类学定位——田野科学的界限与基础[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033][美]韩森著,鲁西奇译.传统总过日常生活的协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
    [034][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郭于华、李彬等译,王铭铭校.文化的解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035][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王海龙、张家瑄译.地方性知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036][美]拉尔夫·林顿著,于闽梅、陈学晶译.人格的文化背景——文化、社会与个体关系之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037][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著,王炜等译.文化模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038][美]露思·贝哈著,黄佩玲等译.伤心人类学:易受伤的观察者[M].台北: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10.
    [039][美]罗们特·莱顿著,靳大成译.艺术人类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040][美]罗伯特·列文著,范东生、许俊农译.时间地图——不同时代与民族对时间的不同解释[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
    [041][美]罗伯特·墨菲著,王卓君译.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042][美]罗兹曼主编,陶骅等译.中国的现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043][美]马歇尔·萨林斯著,蓝达居、张宏明等译.历史之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044][美]马歇尔·萨林斯著,张宏明译.“土著”如何思考:以库克船长为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045][美]马歇尔·萨林斯著,赵炳祥译.文化与实践理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046][美]乔纳森·弗里德曼著,郭建如译,高丙中校.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047][美]乔伊斯·阿普比尔等著,刘北成等译.历史的真相[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048][关]威廉·A·哈维兰著,瞿铁鹏、张钰译.文化人类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049][美]约瑟夫·拉彼德、[德]弗里德里希·克拖赫维尔主编,金烨译.文化和认同——国际关系回归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050][口]柳田国男著.连湘译.传说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
    [051][瑞]荣格著,孔长安、丁刚译.人,艺术和文学中的精神[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052][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英]特伦斯·兰杰编,顾杭、庞冠群译.传统的发明[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053][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054][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黄平校.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055][英]布莱恩·特纳编,李康译.社会理论指南(第二版)[M].上海:海人民出版社,2003.
    [056][英]查尔斯·埃利奥特著,李荣熙译.印度教与佛教史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057][英]赫肯黎著,严复译.天演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058][英]简·爱伦·哈里森著,吴晓群译.古代的艺术与仪式[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1.
    [059][英]柯林伍德著,何兆武、张文杰译.历史的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060][英]克朗·迈克著,杨淑华、宋慧敏译.文化地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061][英]克雷斯威尔著,徐苔玲、王志弘译.地方:记忆、想象与认同[M].台北:群学,2006.
    [062][英]罗伯特·莱顿著,蒙养山译.他者的眼光——人类学理论入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063][英]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064][英]麦克斯·卡里瑟斯著,陈丰译.我们为什么有文化——阐释人类学和社会多样性[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1.
    [065][英]齐格蒙特·鲍曼、[英]蒂姆·梅著,李康译.社会学之思(第2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066][英]汤因比著,曹未风译.历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067][英]维克多·特纳著,黄剑波、柳博贇译.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068][英]约翰·汤姆林森著,郭英剑译.全球化与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069][英]詹姆斯·弗雷泽著,徐育新、汪培丛、张泽石译,刘魁立审校.金枝[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
    [001]任敬军.七夕节日与日本竹文化[J].世界竹藤通讯,2012(1).
    [002]胡艳平.传统节日中的祭祖文化解读[J].沧桑,2012(1).
    [003]王学文.春节“回家”传统的现代困境及对策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2(1).
    [004]马菡、尹立.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研究——以中西节日文化为突破口[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1).
    [005]陈连山.重新审视五四与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命运——以20世纪对于传统节日的批判为例[J].民俗研究,2012(1).
    [006]刘冰清、彭林绪.土家族祭祀祈禳与节日习俗之变迁[J].安徽农业科学,2012(1).
    [007]张勃.探求传统节日的真与善——评萧放教授《传统节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J].民俗研究,2012(3).
    [008]林贤明.中日盂兰盆节的传承及现代意义[J].长沙大学学报,2012(3).
    [009]张士闪.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现状与发展策略——以鲁中寒亭地区为核心个案的调查研究[J].艺术百家,2012(5).
    [010]余悦.城市化浪潮中的春节传统节日文化——从江西省南昌市说开去[J].江西社会科学,2011(1).
    [011]杨明芳.贵州苗族姊妹节节口文化的变化研究[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1).
    [012]王勤美、杨海燕.官渡古镇汉族春节调查报告[J].思想战线,20l](2).
    [013]张勃.当前语境下传统节日的困境与出路——兼及建构新兴节庆活动的一点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11(3).
    [014]李旭.汉民族主要的传统节日及其文化意义[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015]高扬元、米满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的德育资源及其开掘应用[J].民族艺术研究,2011(3).
    [016]李荣启.感悟清明节的文化内涵[J].美与时代(上),2011(3).
    [017]王琛发.马来西亚华人端午节的历史与内涵[J].民俗研究,2011(4).
    [018]黄有志.传统节日与生命教育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019]王熹.澳门的中秋节习俗[J].寻,2011(5).
    [020]刘魁立.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传统节口体系[J].江西社会科学,2011(5).
    [021]蚌小云.德宏傣族泼水节文化的基本特征[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
    [022]王剑.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民俗审美文化心理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10).
    [023]贾莉.从中日新年习俗看两国传统节日的传承[J].中国民族,2011(11).
    [024]王雨.清明节俗形态分析[J].前沿,2011(24).
    [025]李心峰.让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J].民族艺术,2010(1).
    [026]萧放.传统节日与当代生活研究笔谈[J].河南社会科学,2010(2).
    [027]王晓梅.从中西文化对比中透视八大传统节口的英译[J].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10(2).
    [028]吴小爽.试论新公共管理的工具理性[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
    [029]张勃.《帝京景物略》中的岁时民俗记述研究——兼及对当代民俗志书写的一点思考 [J].民俗研究,2010(4).
    [030]郑晓君.端午考[J].黑河学刊,2010(6).
    [03l]殷登国.七月十五中元节——鬼月谈祭鬼与中国人的鬼怪观[J].紫禁城,2010(8).
    [032]蒋星梅.侗族的农耕祭祀与节日民俗[J].安徽农业科学,2010(13).
    [033]牟钟鉴.感恩——清明节的主题[J].华夏文化,2009(1).
    [034]黄德荃.节日——岁时的欢娱[J].装饰,2009(2).
    [035]陈岸瑛.节日新论[J].装饰,2009(2).
    [036]廖明君、萧放,传统节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民族艺术,2009(2).
    [037]伍振.“保卫传统文化”不要瞎折腾[J].音乐生活,2009(2).
    [038]刘晓春.从“民俗”到“语境中的民俗”——中国民俗学研究的范式转换[J].民俗研究,2009(3).
    [039]陈慎.从岁时节庆看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心态[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
    [040]李心峰.走进“非遗”——《非物质文化》概论简介[J].中国摄影家,2009(5).
    [041]吕品田.在生产中保护和发展——谈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性方式保护”[J].美术观察,2009(7).
    [042]卢晨.对传统节日文化现代价值的思考[J].文学教育(上),2009(8).
    [043]安德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的两难选择[J].河南社会科学,2008(1).
    [044]何彬.从海外角度看传统节日与民族文化认同[J].文化遗产,2008(1).
    [045]沈立新.海外华人民俗文化研究[J].八桂侨刊,2008(1).
    [046]周大鸣、潘争艳.“年例”习俗和宗族认同——以粤西电白县潭村为中心的研究[J].文化遗产,2008(1).
    [047]王敏.达斡尔族民间节日及其特色[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8(1).
    [048]刘魁立.传统节日与构建和谐社会[J].领导之友,2008(2).
    [049]高丙中.作为公共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J].文艺研究,2008(2).
    [050]丁永详.仪式的力量——豫西北民间祭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关系调查研究[J].民族艺术,2008(2).
    [051]薛艺兵.“非物质文化”新语境下的音乐文化遗产保护问题[J].人民音乐,2008(2).
    [052]张应斌.端午与佛教[J].船山学刊,2008(2).
    [053]傅功振、樊列武.浅析“中元节”及其现实意义[J].寻根,2008(2).
    [054]滕兰花、袁丽红.清代岭南地区伏波庙地理分布与历史记忆[J].广西民族研究,2008(2).
    [055]黄涛.传统节日的现代转型[J].文化纵横,2008(2-3).
    [056]刘晓春、林斯瑜.物品与节日时空——以一个梅州客家村落的“过年”为例[J].民俗研究,2008(3).
    [057]李峰.节日的功能及其社会学隐喻[J].河南社会科学,2008(4).
    [058]巩宝平.略论汉代节日的基本特征[J].民俗研究,2008(4).
    [059]陈映婕、张虎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传统”或“传统主义”——以两个七夕个案为例[J].民族艺术,2008(4).
    [060]张抒.长安环境与传统节日[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
    [061]李平.“七夕节”产生的社会根源探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8).
    [062]武晔卿.寒食节、上巳节与清明节合流考[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10).
    [063]孙召华.中国人的重阳节[J].紫禁城,2008(10).
    [064]黄涛.保护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与构建和谐社会[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1).
    [065]王霄冰.文化记忆、传统创新与节日遗产保护[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1).
    [066]施爱东.警惕“神化”非物质文化遗产[J].民间文化论坛,2007(2).
    [067]连劭名.商代岁祭考[J].考古学报,2007(2).
    [068]萧放.传统节日与民族文化[J].文化视点,2007 L3).
    [069]萧放.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节日走向[J].民俗研究,2007(4).
    [070]钟宗宪.民俗节日氛围营造与文化空间存续——以台湾民俗节日与商业性文化游乐园区为例[J].河南社会科学,2007(4).
    [071]陈翘.《东京梦华录》“中元节”条两种版本一字差的思考——兼议北宋目连戏之形态特征[J].戏曲艺术,2007(4).
    [072]毕雪匕.日本竹文化符号及其内核特征的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6).
    [073]刘青海.直击韩国端午祭[J].中华遗产,2007(8).
    [074]何听.什么样的月饼,让中秋褪色[J].大江周刊·焦点纪实,2007(9).
    [075]张志华.从韩国端午祭申遗看中韩文化遗产保护[J].作家杂志,2007(11).
    [076]刘宗迪.从节气到节日:从历法史的角度看中国节日系统的形成和变迁[J].江西社会科学,2006(1).
    [077]乌丙安.唤醒记忆:重新装点年节文化空间[J].西北民族研究,2006(1).
    [078]项阳.保护——在认知和深层次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的前提下[J].音乐研究,2006(1).
    [079]刘清平.何者为大——事亲、信神,还是爱人?[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1).
    [080]高小康.都市文化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J].人文杂志,2006(2).
    [081]施爱东.从“保卫端午”到“保卫春节”:追踪与戏说[J].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06(2).
    [082]高丙中.对节日民俗复兴的文化自觉与社会再生产[J].江西社会科学,2006(2).
    [083]萧放.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J].江西社会科学,2006(2).
    [084]王建军.年节习俗的演变与民族文化的弘扬[J].农业考古,2006(3).
    [085]王海霞.民间美术传承人的口述史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J].中国美术馆,2006(5).
    [086]刘晓春.殖民主义时代的时间观——以进化论、民族志、结构主义为对象[J].哲学研究,2006(5).
    [087]陈泳超.目连救母故事的情节类型及其生长机制[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5).
    [088]萧放.春节习俗与岁时通过仪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089]张勃.从传统到当下:试论官方对传统节日的积极干预[J].民俗研究,2005(1).
    [090]张晓华.中国传统节日的内在价值及意义[J].前进论坛,2005(1).
    [091]张腾才、张永毅.“父母恩重经变”与孝道思想的关系[J].四川文物,2005(1).
    [092]高丙中.中华传统节日与民族精神[J].参政论坛,2005(2).
    [093]徐威.佛教节日与老北京民俗[J].中国宗教,2005(2).
    [094]吴文科.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学术支持——读“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J].学苑,2005(3).
    [095]覃德清.瓯洛族裔——壮侗语民族的族群记忆与人文重建[J].广西民族研究,2005(3).
    [096]萧放.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097]宋建林.中国现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6).
    [098]孟慧英.从多元文化视角看民族传统节日[J].民间文化,2005(11).
    [099]刘海明.封杀天价月饼也治不了腐败病[J].中国经济周刊,2005(36).
    [100]施爱东.田野斗牛记——民间文学“田野作业”的是非与前瞻[J].民族文学研究,2004(1).
    [101]萧放.中国传统风俗观的历史研究与当代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102]王明美.淡化: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节日走势——以春节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04(11).
    [103]董晓萍.民俗文献史:现代化与民族性[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104]郭明志.中秋节民俗的诗意阐释[J].学术交流,2003(10).
    [105]赵东玉.中华传统节庆禁忌论[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2(2).
    [106]张亚平.传统节日—远古文化之具象[J].学术探索,2002(5).
    [107]张祥龙.全球化的文化本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濒危求生[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108]马翀炜.经济转型期的云南少数民族节口符号[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109]薛晓萍.从中国人过西方节日谈中西文化交流[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3).
    [110]马建华.“自将磨洗认前朝”——福建莆仙戏《目连救母》之原型探溯[J].文艺研 究,2001(4).
    [111]费孝通.重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回顾和体会[J].中国社会科学,2000(1).
    [112]季乃礼.论中国传统社会关系的拟宗法化——“宗统”与“君统”的分与合[J].天津社会科学,2000(2).
    [113]肖燕.“盂兰盆会”是怎么一回事[J].文史杂志,2000(4).
    [114]陈延庆.论中国传统生死观[J].广西社会科学,2000(6).
    [115]陈蜀玉.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研究中的两个问题[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6).
    [116]何中华.回到自身——世纪之交的哲学重建[J].学术月刊,1995(10).
    [117]李树荣.“严重的问题仍然是教育农民”——1994年春节家乡见闻剪辑[J].山西成人教育,1994(7).
    [118]王希信.汉族节日趣谈[J].山茶,1992(1).
    [119]朱恒夫.明清目连戏台本流变考[J].文献,1992(2).
    [120]贺学君.论四代传说与节日习俗[J].南风,1991(1).
    [121]刘开.传统节日文化特征探索[J].广西社会科学,1991(1).
    [122]成林.“三月三”溯源[J].民俗研究,1991(2).
    [123]丰了恺.放焰口[J].法音,1991(11).
    [124]晁福林.论殷代神权[J].中国社会科学,1990(1).
    [125]庞朴.寒食考[J].民俗研究,1990(4).
    [126]刘仲宇.道教与中国岁时风俗二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4).
    [127]张心勤.端午节非因屈原考[J].齐鲁学刊,1982(1).
    [128]林达祖.唐宋时代元宵看灯的盛况[J].论语,1937(2).
    [129]张世文.定县的新年娱乐[J].民间半月刊,1936.
    [130]杨宽.今月令考[J].制言,1935(5).
    [131]叶树坤.福州旧历新年风俗之调查[J].燕京学报,1927.
    [132]谢国桢.寒食清明考[J].国学月报,1927(2).
    [133]陈独秀.偶像破坏论[J].新青年,1918(5).
    [134]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之差异[J].新青年,1915(1).
    [135]陈独秀.敬告青年[J].青年杂志,1915(1).
    [136]梁启超.国性篇[J].庸言,1913(1).
    [001]屈菡.让传统节日回归民间——“传统节日文化论坛”述要[N].中国文化报,2013-2-27.
    [002]杨年熙.从周口平坟说到巴黎的地下墓穴[N].东方早报,2012-8-21.
    [003]《弘扬节日文化研究》课题组.传统节日的传承现状与发展对策[N].中国文化报,2012-3-19.
    [004]罗杨.传统节日为什么这样美[N].中国艺术报,2012-2-10.
    [005]杨凯.春节——中华民族最大的节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1-11.
    [006]杨雪梅.退出也是为了保护[N].人民日报,2011-9-16.
    [007]唐湘岳、张留.把“非遗”的种子播进校园[N].光明日报,2011-9-13.
    [008]陈毛应、叶辉.挖文化 用文化 卖文化[N].光明日报,2011-9-14.
    [009]田青.从春节放鞭炮看遗产保护理念的提升[N].中国文化报,2012-1-19.
    [010]美国《侨报》.重塑中国文化自信的基石——对春节风靡世界的冷思考[N].世界报,2011-2-23.
    [011]陈晓霞.年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N].济宁日报,2011-3-3.
    [012]刘锡诚.我国民间文艺的权益问题[N].中国艺术报,2010-4-27.
    [013]禹媚、赵伟.叶春生:韩国申遗的端午祭不是端午节[N].中山日报,2008-6-11.
    [014]周和平.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N].中国文化报,2006-6-8.
    [015]资毕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任重道远[N].中国文化报,2006-9-21.
    [016]王立彬、王力、张景勇.年味淡了?浓了?其实该浓浓该淡淡[N].新华每日电讯,2006-2-3.
    [017]田敏.“族群”能取代“民族”吗?[N].北京日报,2005-5-30.
    [018]曹玲玲.利用民间力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6-7-28.
    [019]梁治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什么?为什么保护?准来保护?[N].文汇报,2005-7-31.
    [020]赵明、段聪聪.韩国端午祭申遗引发思考,重点保护无形文化财产[N].环球时报,2005-11-28.
    [021]费孝通.我为什么主张“文化自觉”[N].北京日报,2003-8-25.
    [022]闻一多.端午节的历史教育[N].生活导报,1943-7-3.
    [001]李巍.移民社会的文化记忆——辽宁民间社火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002]宋本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手工技艺[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10.
    [003]余颖.村庄·民俗·民间美术[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0.
    [004]徐磊.面向民间与主流的文化内在整合[D].济南: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005]何华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006]刘先福.都节日的文化研究——以沈阳年节为例[D].沈阳: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007]楼圆玲.大众传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研究——以端午节的传播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008]陈廷亮.民族的精神家园[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009]洪尚郁.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010]黄龙光.民间仪式、艺术展演与民俗传承[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011]马福贞.节日与教化——古代岁时俗信性质和社会化教育功能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012]李墨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制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013]黄梅.中国传统节日的符号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014]韩国英.从传统到当下——试论中国传统春节的文化表述[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015]郭竞.试论文化生态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上海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为例[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016]杨江涛.中国传统节口的美学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017]刘统霞.被表述的民俗艺术[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018]房泽庆.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比较[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019]张勃.唐代节日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020]宋颖.端午节研究——传统、国家与文化表述[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021]韩学山.先秦至隋唐时期传统节日文化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022]张秀芬.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节日产业化探讨[D].兰州: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023]屈万青.中国传统节日与节令诗[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024]刘兴武.传统节口民俗与戏曲文化的传播[D].石家庄: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025]何海华.论唐代寒食清明诗[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026]朱红.唐代节口民俗与文学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027]余敏芳.论宋词与节口民俗[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001]Graham Dutfield.Intellectual Property Biogenetic Resources and Traditiona Knowledge [J]. Earthscan,2004.
    [002]Valdimar Tr.Hafstein, Doetor of Philosophy in Seandinavian. The Making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radition and Authenticiticty Community and Humanity [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2004.
    [003]Alan Boyle and David Freestone. International Law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Past Achievements and Future Challenges [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004]Axford. The Global System:Economics, politics and culture [M]. Cambridge:Polity Press,1995.
    [005]Patrick Thornberry.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Rightsof Minorities [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006]Barbara Adam. Time and Social Theory [M]. Cambridge:Polity Press,1990.
    [007]Friedrich Schiller. 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Man [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7.
    [008]Robert Redfield. 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to Civilization [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