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宪法视野下的网络隐私权保护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公民权利的扩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隐私权入宪成为公民权利保护、政治文明进步的应由之路。
     当前,法界关于传统隐私权入宪已有较为丰厚的著述。笔者不再进行泛泛而谈或全面系统的论述,而是在宪法视野下围绕网络隐私权,从人的精神需求、社会伦理、宪法精神和政治文明的发展等比较新的视角进行论证。具体如:从“自然人”的精神安宁和自我保护对抗科技渗透和包围的角度,分析网络隐私权概念外延的广泛性和开放性,继而论述网络隐私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给予宪法保护具有合理性;从媒体、网民对某些热门事件当事人的“围攻”造成普通法无法应对的复杂局面,论述从宪法高度统摄和支撑网络隐私权的必要性;从网络隐私权入宪符合现代政治文明走向及宪法精神,论述宪法保护网络隐私权等公民权利的重要意义;从完善、充实宪法及配套法律条文等途径,论证网络隐私权宪法界定的可行性,等等。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 rights, the Constitutional protection to the right to network privacy becomes necessary to protection to civil rights,and even the advancement of politics.
     Today,maybe the writings of the Constitutional protection to conventional rights to privacy are enouph for us. so I did not repeated this. In my disquisition,instead,I discuss the Constitutional protection to the right to network priracy from the new visual angle of human’s spiritual needs, societal ethic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stitution.For example,through the peace of mind and self protection of human against the scout of technology,I discuss the concept of the right of network priracy,which should be the fundamental right in the Constitution, is extending increasingly.Through the media and netizon's siege against party of hot event,which common laws can hardly cope with,I discuss it's neccesary to unify the situation by the Constitution.Through the development derection of modern Constitution and politics,I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stitutional to the right to network priracy.from improving on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complete set of law,I discus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Constitutional protection to the right to network priracy.
引文
①参见——延伊伦:《论隐私权的法律特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王利明、杨立新:《人格权与新闻侵权》,中国方正出版社1995年11月版,第415-416页;
    李元华:《隐私权问题探析》,《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齐勇:《关于隐私权的几点思考》,《当代法学》2001年第11期;
    刘德良:《论隐私权》,《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许莲丽:《论违法行为信息公开中的隐私权保护》,《行政法学研究》2010年第1期。
    ①殷丽娟:《专家谈履行网上合同及保护网上隐私权》,《检察日报》,1999年5月26日。
    
    ①郑红:《浅论论网络隐私侵权行为》,互联网“考试吧”2009年2月17日发布,http://www.exam8.com/lunwen/jisuanji/wangluo/200902/1243420_2.html,2011年4月12日访问。
    ②李德成:《网络隐私权保护制度初论》,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1年10月第一版,第3页。
    ①参见——佚名:《美国多个州针对谷歌搜集用户隐私信息进行调查》,《中国青年报》,2010年6月21日。
    ②参见纪晓昕:《电子商务中的隐私权保护》、《网络法律评论》第2卷,第301页。
    ③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④佚名:《我国民事诉讼主管范围之问题评析》, http://lw.chinaue.com,“中国大学生网”2008-9-24发布,2011年5月10日访问。
    ①徐超:《"艳照门"风波再起广告商向张柏芝索赔千万》,《扬子晚报》,2010年7月7日。
    ②2009年4月6日,温州市公安局公审65名抢劫、抢夺犯罪嫌疑人,此事引起争议。参见——陈东升:《是否侵犯隐私权?近百犯罪嫌疑人被示众惹争议》,《法制日报》,2009年4月29日。
    ③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明确提出,对已决犯和未决犯不能游街示众,而且对一般的犯法人员也不准游街示众。
    ④2010年12月11日,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局长刘绍武在公安部工作会议上表示,“以前叫卖淫女,现在可以叫失足妇女。特殊人群也需要尊重。”
    ①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下册),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988页。
    
    ①参见——杨科杰:《从互联网时代到“物联网”时代——解析美国“智慧的地球”科技战略》,《光明日报》,2009年2月23日。
    ②参见——鹿伟:《物联网让你“刷手机”乘地铁》,《现代快报》,2010年1月27日。
    ①杨海坤、上官丕亮、陆永胜:《宪法基本理论》,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9月版,第43页。
    ②李正华:《我国宪法内容历次变动的思路、重点、特点分析》,《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6期。
    ①参见——桑玉成:《现代政治文明的源起及其演进》,《文汇报》,2003年12月28日。
    
    ①杨海坤、上官丕亮、陆永胜:《宪法基本理论》,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9月版,第94页。
    ②同上,第15页。
    ①佚名:《刍议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机制》——《百度文库》2011.6.16发布,http://wenku.baidu.com/view/ebaf650d76c66137ee06195b.html,2011年6月19日访问。
    ①2006年4月,一位丈夫在网上发文,痛斥大学生网民“铜须”与其妻有染。随即,数百人未经调查,即更贴、发帖对“铜须”实施网络攻击,甚至有人建议杀死“铜须”。短短数天内,“铜须”的身份、住址和生活细节均被搜索公布,约十万网民对其发出网络追杀、封杀的口号。
    ①参见——美国微软全国广播公司2011年1月6日报道。
    ①参见——《世界宪法全书》(青岛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对此书涉及的124个国家的宪法性法律、文本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上述结论。
    ②参见——吕艳滨:《日本隐私权保障的研究与启示》,《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7月1日第003版;[日]芦部信喜著:《宪法》(第三版),林来梵凌维慈龙绚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①参见——李德成:《网络隐私权保护制度初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第2-4页。
    ①香港法律改革委员会隐私问题小组委员会:《香港资讯文件》第78页。
    ①周叶中主编:《宪法》(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61页。
    ①刘泽刚:《宪法隐私权的目的是保护隐私吗?》,《社会科学家》2008年第5期。
    ②易艳、陈文涛:《浅析个人数据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1.延伊伦:《论隐私权的法律特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2.王利明、杨立新:《人格权与新闻侵权》,中国方正出版社1995年11月版。
    3.李元华:《隐私权问题探析》,《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4.齐勇:《关于隐私权的几点思考》,《当代法学》2001年第11期。
    5.刘德良:《论隐私权》,《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6.许莲丽:《论违法行为信息公开中的隐私权保护》,《行政法学研究》2010年第1期。
    7.殷丽娟:《专家谈履行网上合同及保护网上隐私权》,《检察日报》,1999年5月26日。
    8.李德成:《网络隐私权保护制度初论》,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1年10月第一版。
    9.佚名:《美国多个州针对谷歌搜集用户隐私信息进行调查》,《中国青年报》,2010年6月21日。
    10.纪晓昕:《电子商务中的隐私权保护》、《网络法律评论》第2卷。
    11.徐超:《"艳照门"风波再起广告商向张柏芝索赔千万》,《扬子晚报》,2010年7月7日。
    12.陈东升:《是否侵犯隐私权?近百犯罪嫌疑人被示众惹争议》,《法制日报》,2009年4月29日。
    13.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下册),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14.杨科杰:《从互联网时代到“物联网”时代——解析美国“智慧的地球”科技战略》,《光明日报》,2009年2月23日。
    15.鹿伟:《物联网让你“刷手机”乘地铁》,《现代快报》,2010年1月27日。
    16.杨海坤、上官丕亮、陆永胜:《宪法基本理论》,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9月版。
    17.李正华:《我国宪法内容历次变动的思路、重点、特点分析》,《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6期。
    18.桑玉成:《现代政治文明的源起及其演进》,《文汇报》,2003年12月28日。
    19.[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84篇。
    20.《世界宪法全书》,青岛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21.[日]芦部信喜:《宪法》(第三版),林来梵凌维慈龙绚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2.香港法律改革委员会隐私问题小组委员会:《香港资讯文件》。
    23.周叶中主编:《宪法》(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4.刘泽刚:《宪法隐私权的目的是保护隐私吗?》,《社会科学家》2008年第5期。
    25.易艳、陈文涛:《浅析个人数据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