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诚信观的培养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诚信教育是我国诚信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但对诚信教育如何有效实施尚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有价值的研究。本论文以诚信观的培养为论题,通过理论论证与实践分析两方面的努力,着力解决诚信观培养所涉及的基础理论问题,并探索诚信观培养稳定而有效的实践范式,意在为我国学校有效实施诚信教育梳理出一个清晰的思路。
     诚信观是关于诚信的含义、价值以及判断标准的系统性认识。诚信观的结构由知识与价值两个维度构成。知识维度关涉诚信是什么和怎么才是诚信的问题,是对诚信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诚信观的价值维度解决是否“应该”即诚信的“意义”问题。通过诚信观的培养不仅可以有效地培养儿童、青少年的诚信之德,还能通过诚信价值的培植,推动社会诚信文化的建设。诚信观培养的基础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建立与其道德思维的年龄特征相适应的诚信知识系统和诚信价值系统。
     诚信观的培养必须首先解决培养什么样的诚信观问题,以此保证诚信观培养的内在深刻性以及与主流价值的一致性。就我国诚信建设的时代精神而言,规范伦理诚信观是我国学校诚信观培养的适宜选择。规范伦理诚信观即基于规范伦理而生成的对诚信的认识,其基本要义是强调诚信作为一种伦理规则对公共生活的规约作用以及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主张诚信的价值实质是权利与义务的正当性。选择规范伦理诚信观作为诚信观培养的内容,原因在于其内含的伦理精神与价值原则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能很好地满足现代性背景下我国诚信社会建设的现实需求。在诚信观培养的实践中,规范伦理诚信观的内涵必须经过教育学的转化,才能从伦理学的知识形态转换为教育学的知识形态,从而为教育实践所用。解决诚信观如何培养问题是本论文的关键。本论文基于教育实践和儿童青少年诚信观发展的特点以及诚信观培养的独特性提出了复合的方法论路线,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诚信观培养的实践形态。诚信观培养的复合路线,指在诚信观培养活动中采用综合的方法,充分吸取各种道德教育理论和道德教育模式的有用之处,以多途径的协同作用服务于诚信观培养的核心目标。这一路线有三层含义:教育目标的整合性;多样方法的综合;在完整的教育生活形态中进行。诚信观培养的实践形态就是诚信观培养理论和方法的具体化。本论文根据学校教育实践的特点,将诚信观培养的实践形态划分为三类:教学、教育活动和学校管理。
     本论文认为,构建诚信的教育生活是诚信观培养实践形态的应然取向。所谓诚信的教育生活,指学校的教育生活在道德特征上体现出“诚信”特质,并使诚信成为学校成员乐于分享、拥有并积极践行的核心价值。诚信的教育生活来源于学校的管理、来源于校长和教师的道德榜样和工作伦理的秉持,并在学校生活的积淀和演化中,通过学生的道德学习和道德成长,成为完整的、生动的生活形态。诚信的教育生活强调教育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在价值观上的一致性、诚信观培养目标上的协同性,以及教育生活的完整性,是诚信观培养复合路线的有机实现。构建诚信的教育生活,是我国学校实施诚信观培养的根本性道路。
Integrity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grity society. However, there is no clear cognition and valuable research about how to effectively put it into practice. This dissertation, whose thesis is the cultivation of integrity view, through the effort of theoretical demonstration and practical analysis, tries to solve the basic problems of the cultivation of integrity view, explores a stable but effective practical paradigm of the cultivation of integrity view, and expects to sort out an explicit train of thought for our schools to effectively put integrity education into practice.
     Integrity view is people’s systematic knowledge about the meaning, value and standards of integrity. The structure of integrity view is composed of two dimensions, knowledge and value. The dimension of knowledge, which is the grasp and comprehension of integrity knowledge, is about what integrity is and how an integrity problem can be. The dimension of value, which solves the problem of“ought to”, is about the“significance”of integrity. The cultivation of integrity view can not only effectively develop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tegrity, but also it can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grity culture. The aim of cultivation of integrity is to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ir integrity knowledge system and integrity value system suitable to their ages’moral thinking.
     The cultivation of integrity view must first explain what kinds of integrity views people are going to develop, which can ensure the internal profundity of the cultivation of integrity and its consistency with the mainstream value. With regard to Zeitgeist of our country’s integrity construction, rule ethic integrity view is a proper choice of our schools’cultivation of integrity view. Rule ethic integrity view, whose basic meaning emphasizes the stipulating function and indispensably important value to public life, promoting that the value essence of integrity is the rationality of right and obligation, is the comprehension of integrity based on rule ethic. The reason of choosing rule ethic as the content of the cultivation of integrity view is that its ethical spirit and value principle can meet the needs of our age’s development and our country’s integrity society construction in the background of modernity. In the practice of the cultivation of integrity view, the transform of the meaning of rule ethic integrity view, from ethical knowledge to educational knowledge, must be done with the aim of the use in educational practice.
     The key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integrity view. On the base of education practic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tegrity development and the peculiarity of the cultivation of integrity view, the dissertation promotes the compounding methodology route and then constructs the practice configur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integrity view. The compounding methodology route of the cultivation of integrity view means to use synthesizing methods, fully assimilate the merits of variable moral education theory and moral education mode, and serve the core aim of the cultivation of integrity view cooperating with kinds of ways in the process of it. The route has three meanings: the integrating of educational aims, the synthesizing of variable methods, and the completing of educational life in process. The practice configur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integrity view is the concretion of the theory and methods of the cultivation of integrity view.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actice of school education, the dissertation classifies practice configur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integrity view into three kinds: teaching, educational activity, and school administration.
     In the dissertation, the writer thinks that constructing the educational life of integrity is the“ought to”direction of the practice configur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integrity view. The educational life of integrity means that the educational life of school can embody“integrity”and school members delightedly share, hold and actively practise integrity as the core value. The educational life of integrity roots in school administration, moral models of president and teachers, and supports of working ethic, which can be accumulated and evolve in school life, and which can become a complete and active life configuration through students’moral learning and moral development. The educational life of integrity emphasizes that the consistency of value view of teaching, educational activity and practical life, the cooperation of aims of the cultivation of integrity view, and the integrality of educational life organically actualize the compounding route of the cultivation of integrity view. Constructing the educational life of integrity is the fundamental way for our schools to carry out the cultivation of integrity view.
引文
1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页。
    2曾建平、余小江:诚信与公民社会散论,伦理学研究,2004,(1)。
    
    1来自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2005年2月19日。
    2焦国成:诚信的制度保障,江海学刊,2003,(3)。
    3崔宜明:契约关系与诚信,学术月刊,2004,(2)。
    
    1宫菊花:诚信的多维解释,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2朱贻庭主编:伦理学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2-253页。
    3宫菊花:诚信的多维解释,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4杨秀香:从传统社会到市场社会,道德与文明,2002,(4)。
    
    1崔宜明:契约关系与诚信,学术月刊,2004,(2)。
    2蒋旭:我国诚信问题研究综述,兰州学刊,2005,(6)。
    3陈庆超:诚信体系建构中诚信的伦理定位:正当优先性,改革与发展,2006,(1)。
    1樊浩:“诚信”的形上道德原理及其实践理性法则,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2陈绪新:信用伦理及其道德哲学传统研究,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燕国材:诚信教育的心理学问题,江西教育科研,2003,(12)。
    2任海宾:诚信教育的反思与重构,教学与管理,2003,(3)。
    3刘次林:诚实教育的思路与出路,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2)。
    4石邦宏、石中英:诚信教育的价值与方法,人民教育,2003,(24)。
    5赵爱玲:简论新时期诚信教育的思路和诚信养成模式的转变,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2)。
    6郭志峰:关于诚信的心理学分析,阴山学刊,2007,(3)。
    1涂争鸣:论诚信德性的主体生成方式,求索,2007,(5)。
    2蒋奕雯:3—8年级学生“诚信”概念理解及情境反应的发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李胜男:10—16岁儿童诚信价值观现状的心理学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冉乃彦:1987年和2004年两次小学生诚实品质调查的比较研究,教育学报,2005,(4)。
    2王彬:大学生诚信教育观的特殊性研究,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5)。
    3详见庞跃辉:诚信观与社会认同意识,江海学刊,2003,(3)。
    4详见庞跃辉:关于社会诚信观的哲学认知分析,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3,(3)。
    1涂争鸣:论诚信德性的主体生成方式,求索,2007,(5)。
    2樊浩:“诚信”的形上道德原理及其实践理性法则,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3赵庆杰:诚信的形而上设定与制度供给,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1 Albert W. Musschenga. Education for Moral Integrity.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Vol.35,No.2,2001.
    2 ThomasE.Becker. Integrity in Organizations: Beyond Honesty and Conscientiousness[J]. The Acdemy of Managemant Review, Vol.23, No.1.
    1转引自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2-33页。
    2 Hugh Hartshorne&MarkA.May(1928).Studies in the Nature of Character,(Ⅰ) Studies in Deceit,Book One,General Methods and Results. The Macmillan Company.转引自刘次林:诚实教育的思路与出路,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2)。
    3刘次林:诚实教育的思路与出路,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2)。
    1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2-88页。
    2同上,第166-168页。
    1威廉·贝内特:美德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38页。
    
    1庞跃辉:诚信关于社会认同意识,江海学刊,2003,(3)。
    2涂争鸣:论诚信德性的主体生成方式,求索,2007,(5)。
    3理查德·哈什:道德教育模式,北京:学术期刊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1麦金太尔:伦理学简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49-150页。
    2袁桂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34页
    1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5页。
    2同上,第144页。
    3同上,第148-149页。
    1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50页。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0页。
    2同上,323-328页。
    3杨磊:人际信任的社会学分析,兰州学刊,2005,(2)。
    
    1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2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99页。
    1岳瑨、田海平:新任研究的学术理路——对信任研究的若干路经考察:南京社会科学,2004,(6)。详见福山著《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
    2转引自李伟民、梁玉成: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中国人信任的结构与特征,社会学研究,2002,(3)。
    3涂永珍:中西方诚信文化的差异及其现代整合,伦理学研究,2004,(3)。
    1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9页。
    1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04-105页。
    1陈会昌:道德发展心理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版,第141页。
    2同上,第145页。
    1陈会昌:道德发展心理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版,第180页。
     1 Albert W. Musschenga. Education for Moral Integrity.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Vol.35,No.2,2001.
    1龚群:当代西方道义论与功利主义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版,导言第3页。
    1万俊人:论道德目的论与伦理道义论,学术月刊,2003,(1)。
    2龚群:当代西方道义论与功利主义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版,导言第5页。
    1边沁:政府片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54页。
    2龚群:当代西方道义论与功利主义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版,第156页。
    3 [穆勒(密尔):功利主义,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03页。
    4同上,第121页。
    1朱贻庭主编:伦理学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版,第402页。
    2同上,第403页。
    3斯马特、[英]威廉斯:功利主义:赞成与反对,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页。
    4牛京辉:英国功用主义伦理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9-200页。
    5同上,第200页。
    1陈绪新:信用伦理及其道德哲学传统研究,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版,第37页。
    2朱贻庭主编:伦理学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版,第400页。
    3同上,第400页。
    4麦金太尔:德性之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43页。
    5同上,241页。
    
    1王国银:德性伦理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0 -81页。
    2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9页。
    
    1万俊人:现代性的伦理话语,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8页。
    2同上,第18-19页。
    3同上,第28页。
    1万俊人:现代性的伦理话语,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29页。
    2转引自陈科华:诚信如何可能——儒家诚说的意蕴,伦理学研究,2004,(6)。
    3涂永珍:中西方诚信文化的差异及其现代整合,伦理学研究,2004,(3)。
    1参考的研究文献主要有:涂永珍.中西方诚信文化的差异及其现代整合,伦理学研究,2004,(3);刘海鸥.中国传统诚信观与西方信用理念比论,伦理学研究,2004,(3);杨秀香.诚信:从传统社会转向市场社会,道德与文明,2002,(4);杜振吉.关于诚信建设的伦理学思考,伦理学研究,2004,(5)。
    2陈延斌、王体:中西诚信观的比较及其启迪,道德与文明,2003,(6)。
    1刘海鸥:中国传统诚信观与西方信用理念比较,伦理学研究,2004,(3)。
    1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8页。
    1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2-33、266页。
    1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页。
    1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2同上,第11-12页。
    3同上,第13页。
    
    1路易斯·拉思斯:价值与教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2同上,第25页。
    3同上,第49-51页。
    
    1路易斯·拉思斯:价值与教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3页
    2同上,第25页。
    3同上,第36页
    1 Alan L. Lockwood. What is Character Education? In A. Molner (ed) ,The Construction of Children’s Character , Chicago,1997, p.180.
    2参见丁锦宏:品格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87页。
    3戚万学、赵文静:何谓有效的品格教育?——美国CEP及其教育的基本原则,外国教育研究,2001,(2)。
    1郑富兴:现代性视角下的美国新品格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117-118页。
    2同上,113页。
    3袁桂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49-261页。
    1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66-168页。
    1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50-151页。
    
    1吴立岗、夏慧贤主编:现代教学论基础,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2裴娣娜主编:现代教学论(第二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页。
    
    1巨瑛梅、刘旭东编著:当代国外教学理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2-63页。
    2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40-143页。
    1科尔伯格著:道德教育的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8页。
    1郑富兴:现代性视角下的美国新品格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68页。
    2同上,第167-168页。
    1丁锦宏:品格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36-237页。
    1 T.Lickona, Educating for Character: How Our Schools Can Teach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Bantam,1991,第138页。
    2余维武:冲突与和谐——价值观多元背景下西方德育应对路径评析,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第78页。
    3唐纳德·里德著,姚莉译:追随科尔伯格——自由和民主团体的实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5页。
    4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37页。
    1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67页。
    
    1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68页。
    2同上,第174-175页。
    3同上,第205页。
    4同上,第303页。
    5同上,第274页。
    
    1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03页。
    2同上,第276页。
    3同上,第274页。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德]康德著,邓晓芒译: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德]康德著,苗力田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德]亨利·西季威克著,廖申白译:伦理学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5、[英]亚当·斯密著,余涌译:道德情操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英]边沁著,沈叔平译:政府片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7、[英]密尔(穆勒)著,叶建新译:功利主义[M].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
    8、[德]马克斯·韦伯著,于晓、陈维纲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9、[法]涂尔干著,渠东译:社会分工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
    10、[法]涂尔干著,渠东、付德根译: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1、[法]涂尔干著,陈光金等译:道德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2、[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3、[美]杜威著,王承绪等译:道德教育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4、[美]杜威著,王承绪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5、[美]列奥·施特劳斯著,彭刚译:自然权利与历史[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
    16、[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7、[美]麦金太尔著,龚群、戴扬毅等译:德性之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8、[美]麦金太尔著,龚群译:伦理学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9、[美]麦金太尔著,万俊人等译: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0、[美]麦金太尔著,万俊人等译: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
    21、[美]诺齐克著,何怀宏译: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22、[美]桑德尔著,万俊人译: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82、[英]弗·哈耶克著,邓正来译:自由秩序原理(上、下)[M].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24、[英]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25、[美]赖特·米尔斯著,陈强、张永强译:社会学的想象力[M].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26、[美]威廉·弗兰克纳著,关键译:伦理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27、[美]约瑟夫·弗莱彻著,程立显译:境遇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28、[澳]斯马特、[英]威廉斯著,牟斌译:功利主义:赞成与反对[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9、[英]齐格蒙·鲍曼著,郁建兴等译: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30、万俊人主编:伦理学基础:原理与论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1、万俊人著: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上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2、万俊人著: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3、万俊人著:现代性的伦理话语[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4、牛京辉著:英国功用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5、王国银著:德性伦理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6、龚群著:当代西方道义论与功利主义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7、强昌文著:契约伦理与权利[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8、[美]科尔伯格著,郭本禹等译: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特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9、[美]科尔伯格著,魏贤超等译:道德教育的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0、[美]班杜拉著,林颖等译: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上、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1、[美]路易斯·拉思斯著,谭松贤译:价值与教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2、[英]彼得斯著,邬冬星译: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3、[英]约翰·威尔逊著,蒋一之译:道德教育新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4、[美]霍尔、戴维斯著,陆有铨等译: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5、[美]唐纳德·里德著,姚莉等译:追随科尔伯格——自由和民主团体的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6、[美]拉瑞·纳希著,刘春琼等译:道德领域中的教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7、[美]理查德·哈什等著,傅维利等译:道德教育模式[M].北京:学术期刊出版社,1989年版。
    48、[英]麦克·扬主编,谢维和等译:知识与控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9、[英]帕特丽夏·怀特著,朱红文译:公民品德与公共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50、[美]威廉·贝内特编著,何吉贤等译:美德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51、鲁洁主编:德育社会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2、檀传宝著: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53、黄向阳著: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4、陈会昌著:道德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5、郑富兴著:现代性视角下的美国新品格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6、高德胜著: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7、高德胜著: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8、丁锦宏著:品格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9、汪凤炎等著:德化的生活——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0、金生鈜著:德性与教化[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1、张文新著: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2、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3、吴永军著:课程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4、郭本禹著: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5、袁桂林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66、吴立岗、夏惠贤主编:现代教学论基础[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7、裴娣娜主编:现代教学论(第二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68、巨瑛梅、刘旭东编著:当代国外教学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69、张东娇著:教育沟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0、杜时忠著:德育十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1、陈桂生著:学校管理实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2、钟启泉著:班级管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3、钟启泉、黄志成著:西方德育原理[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4、鲁洁、王逢贤著: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75、邓正来著: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6、[美]内尔·诺丁斯著,于天龙译: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77、[美]内尔·诺丁斯著,侯晶晶译:始于家庭:关怀与社会政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78、赵汀阳著:论可能生活[M].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版。
    79、檀传宝著: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80、戚万学著:活动道德教育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81、戚万学著: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82、[美]弗朗西斯·福山著,彭志华译: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83、[美]克里夫·贝克著,詹万生译:学会过美好生活——人的价值世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
    84、[德]马丁·布伯著,陈维刚译:我与你[M].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版。
    85、[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等译: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86、[加]马克斯·范梅南著,宋广文等译: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87、[加]大卫·杰弗里·史密斯著,郭洋生译: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88、余维武:冲突与和谐——价值观多元背景下西方德育应对路径评析[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89、陈绪新:信用伦理及其道德哲学传统研究[D].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90、朱贻庭主编: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
    91、刘云杉著:学校生活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2、T.Lickona, Educating for character: How Our Schools Can Teach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Bantam,1991,第138页。
    93、Alan L. Lockwood. What is Character Education? In A. Molner (ed) ,The Construction of Children’s Character , Chicago,1997, p.180.
    1、曾建平、余小江:诚信与公民社会散论[J].伦理学研究,2004,(1)。
    2、焦国成:诚信的制度保障[J].江海学刊,2003,(3)。
    3、崔宜明:契约关系与诚信[J].学术月刊,2004,(2)。
    4、宫菊花:诚信的多维解释[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5、杨秀香:从传统社会到市场社会[J].道德与文明,2002,(4)。
    6、蒋旭:我国诚信问题研究综述[J].兰州学刊,2005,(6)。
    7、陈庆超:诚信体系建构中诚信的伦理定位:正当优先性[J].改革与发展,2006,(1)。
    8、樊浩:“诚信”的形上道德原理及其实践理性法则[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9、燕国材:诚信教育的心理学问题[J].江西教育科研,2003,(12)。
    10、任海宾:诚信教育的反思与重构[J].教学与管理,2003,(3)。
    11、刘次林:诚实教育的思路与出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2)。
    12、石邦宏、石中英:诚信教育的价值与方法[J].人民教育,2003,(24)。
    13、赵爱玲:简论新时期诚信教育的思路和诚信养成模式的转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2)。
    14、郭志峰:关于诚信的心理学分析[J].阴山学刊,2007,(3)。
    15、涂争鸣:论诚信德性的主体生成方式[J].求索,2007,(5)。
    16、冉乃彦:1987年和2004年两次小学生诚实品质调查的比较研究[J].教育学报,2005,(4)。
    17、庞跃辉:诚信观与社会认同意识[J].江海学刊,2003,(3)。
    18、庞跃辉:关于社会诚信观的哲学认知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3,(3)。
    19、赵庆杰,诚信的形而上设定与制度供给[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20、杨磊:人际信任的社会学分析[J].兰州学刊,2005,(2)。
    21、岳瑨、田海平:信任研究的学术理路——对信任研究的若干路经考察[J].南京社会科学,2004,(6)。
    22、李伟民、梁玉成: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中国人信任的结构与特征[J].社会学研究,2002,(3)。
    23、涂永珍:中西方诚信文化的差异及其现代整合[J].伦理学研究,2004,(3)。
    24、万俊人:论道德目的论与伦理道义论[J].学术月刊,2003,(1)。
    25、刘海鸥:中国传统诚信观与西方信用理念比论[J].伦理学研究,2004,(3)。
    26、杜振吉:关于诚信建设的伦理学思考[J].伦理学研究,2004,(5)。
    27、陈延斌、王体:中西诚信观的比较及其启迪[J].道德与文明,2003,(6)。
    28、陈科华:诚信如何可能——儒家诚说的意蕴[J].伦理学研究,2004,(6)。
    29、戚万学、赵文静:何谓有效的品格教育?——美国CEP及其教育的基本原则[J].外国教育研究,2001,(2)。
    30、杨方:诚信内涵解析[J].道德与文明2005,(3)。
    31、梁克:社会关系多样化实现的创造性空间——对信任问题的社会学思考[J].社会学研究,2002,(3)。
    32、曾志:道德判断与伦理学的情感主义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33、沈慧芳:制度正义激发个人的诚信需要[J].甘肃理论学刊,2006,(6)。
    34、王海明:功利主义与义务论辩难[J].社会科学,2003,(12)。
    35、刘余莉:美德与规则的统一[J].齐鲁学刊,2005,(3)。
    34、寇东亮:自由优先于德性——罗尔斯伦理思想的一种解读[J].伦理学研究,2005,(3)。
    35、刘可风、汪锋: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限诚信原则[J].伦理学研究,2004,(2)。
    36、赵汀阳:论道德金规则的最佳可能方案[J].中国社会科学,2005,(3)。
    37、詹世友:“诚信”的理由:公共伦理的立场[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4)。
    38、张凤阳:契约伦理与诚信缺失[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2,(6)。
    39、傅维利:真实的道德冲突与学生的道德成长[J].教育研究,2005,(3)。
    40、傅维利:论教育中的惩罚[J].教育研究,2007,(10)。
    41、傅维利:论诚信教育的原则与方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4)。
    42、黄向阳:道德相对主义与学校德育[J].全球教育展望,2001,(6)。
    43、杨绍刚、吴慧红: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6,(2)。
    44、高德胜:过“有道德的生活”:道德教育的范式创新[J].现代教育论丛,2004,(4)。
    45、高德胜:道德学习在生活中是如何发生的[J].教书育人(上旬)2005,(5)。
    46、张宁娟:论灌输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及其实现[J].教师教育研究,2004,(1)。
    47、鲁洁: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9)。
    48、程亮:道德教育:在规范与美德之间[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5)。
    49、陈桂生:也议“美德可教吗”[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3)。
    50、齐学红:我国学校德育模式的社会学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
    51、郑富兴:论道德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4)。
    52、辛志勇、金盛华:西方学校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发展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2,(4)。
    53、迟希新:道德灌输的认知心理学释义[J].教师教育研究,2004,(1)。
    54、Albert W. Musschenga. Education for Moral Integrity.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Vol.35,No.2,2001.
    55、TameraB.Murdock.(2006).Motivational Perspectives on Student Cheating Toward an Integrated of Academic Dishonesty. education psychologist,41(3),129-145.
    56、Jacob Eisenberg. To cheat or not to cheat:effects of moral perpective and situational variables on students’attitudes.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Vol.33,No.2,June 2004.
    57、Mark Mason. The Ethics of Integrity: Educational Values Beyond Postmodern Ethics.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vol. 35. No. 1, 2001.
    58、Katsushige Katayama. Is The Virtue Approach to Moral Education Viable in a Plural Society?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vol. 37. No. 2, 200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