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内基博物馆所藏甲骨的整理与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美国匹兹堡市的卡内基博物馆收藏的甲骨是著名的库方(库寿龄、方法敛)二氏所藏甲骨的一部分。本文即是对这批甲骨实物的系统整理与研究。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整理这批甲骨:一、对博物馆所藏的所有甲骨进行正、反、侧面的拍摄,因大片甲骨上的刻辞不易照清晰,对其还有局部放大拍摄。二、参照实物与拓片给这批甲骨作一份准确的摹本。三、尽量缀合甲骨残片,使之更完整。四、按字体分类来编排这批甲骨,在同一类字体下再按相同或相近的事类来编排。五、吸收古文字学界新的研究成果,作一份尽量准确的释文。六、编制卡内基博物馆所藏甲骨的著录情况表、伪片情况表、缀合情况表,以便学者检索相关资料。
     通过这种整理,可以知道这批甲骨的保存情况大体来说还是不错的,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残损。参照实物,可以看到以往学者对这批甲骨所做的摹本和释文都有不少错误的地方,这些我们在释文部分有详细的说明。另外我们还对以下三个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一、甲骨上的钻凿形态发展演变情况;二、甲骨中是否存在异代使用的现象;三、对早期甲骨进行辨伪时需要注意的问题。通过研究,对相关问题有新的认识并提出一些我们自己的观点。
The oracle bone collections in the Carnegie Museum are part of the famous Couling-Chalfant collections. This paper is a system reorganization of these oracle bones, and some studies on several related questions.
     The paper is composed by five parts:the foreword, figures, elucidates texts, the related question research as well as the appendix.
     We reviewe research situation of these oracle bones in the foreword, and make some examples of the the research value in these oracle bones. Also introduced how we reorganize these oracle bones.
     The first part is the figures, divides into two parts: the pictures and the facsimiles. We class these oracle bones first according to there characters’typeface, then arrange them according to there close matter. We divide these oracle bones into ten kinds: 1st, Shi group; 2nd, Zi group; 3rd, Shi Binjian group; 4th, Shi Lijian group; 5th, Bin group; 6th, Li group; 7th, Chu group; 8th, Li wu group; 9th, He group; 10th,Wuming group. In addition has 11th, exercise engraves; 12th, false engraves; 13th, amulets and so on. Between these oracle bones basic arrange according to the below order: First, sacrificial offering; Second, war; Third, agriculture; Fourth, journey; Fifth, meteorology; Sixth, anxiety ; Seventh, others; Eighth, record. Such arrangement will be advantageous to possibly identical engravers, which will facilitate conducts the contrast research.
     The second part is elucidates texts. In this part, we include the following seven items generally to a piece of oracle bone inscription' explanation: the publishment, the classification, decipher texts, the description of a oracle bone,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of the inscriptions and the the drills, explanation of the decipher texts, the compare the kinds of rubbings. The pulishment explained that these oracle bones were published in which books; The classification means explain which type of these inscriptions on the oracle bone; The discrption of a oracle bone including the length and breadth,and so on.; Decipher texts is explanation the meaning of the inscriptions on the oracle bone;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scriptions and drills are explaining which inscription on the face of the oracle bone according to which drill on the back of the oracle bone. Decipher texts refer to revise the mistake which made by some scholars, make example of the same inscriptions on the other oracle bones, or simple textual research and explanation of the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contents; The rubbings comparing mean compare the same oracle bone in different publishments, find the different between these kind of rubbings.
     The third part is related research on some questions . We mainly make some research on the following question:How do the drill’s shape evolve as well as if the evolution have any rule; Whether has the phenomenon that a piece of a oracle bone was used in the different date; Which we need pay attention to when we distinguish a early piece of oracle bone is a fake. Through the research, we reorganize the development sequence of the drills’shape on the oracle bones and summarize some rul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rills’shape. We think there have the phenomenon that a piece of oracle bone can be used in different dates, through analyzing several oracle bones which existence the inscriptions’date are different the date of the drills on the back. Through analyzing some fake inscriptions which collected in the museum, we find that the early time false engravers's level to be very bad. And we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engraver who engrave the fake inscriptions of the collections in the museum, we has found some other fake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were engraved by the same engraver who engrave the fake oracle bone colletions in the museum.
     Finally is the appendix part.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several kind of appendices: 1st, the number is used in the paper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be used in the other books; 2nd, the rejoint of these oracle bones, including the rejoint of themselves, and the rejoint of rejoining with the other oracle bones; 3rd, some figures of the rejoint of the oracle bones.
引文
1李学勤先生在《论美澳收藏的几件商周文物》一文中曾说明这批甲骨藏于匹兹堡郊区的梅丽丹研究中心,与现在的不一样。参看李学勤:《四海寻珍》,第242页,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一说是1903-1908,参看周鸿翔:《美国所藏甲骨录》(以下简称“美”,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76),第16页。我们采用的是《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以下简称“库”,方法敛摹,白瑞华校,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一书序中的说法。
    3参看《美》第16页。
    4参看李学勤:《殷墟甲骨两系说和历组卜辞》,《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李学勤卷》,第83-89页,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5参看胡厚宣:《五十年甲骨发现的总结》,第25页,商务印书馆,1950。
    6参看白瑞华“The Carnegie Museum Collection of Chinese Oracle Bone”,First Memorandum. 8 October 1936。
    7周鸿翔先生第一次施拓的拓片有些见于饶宗颐先生的《欧美亚所见甲骨录存》(以下简称“欧美亚”)和李棪先生的《北美所见甲骨选粹考释》(以下简称“北美”),《卡》32见于《欧美亚》92(《美》81)和《北美》5(《美》81),《卡》57见于《北美》18(《美》33)、将它们所著录拓片与美一书所收拓片相比,不难看出《美》所收拓片有残缺。
    8这两个号为周鸿翔先生在《美》第16页指出,其中1318白瑞华先生早已指出。
    9白瑞华先生校语中已指出,见《库》第53页。
    10白瑞华先生校语中已指出,见《库》第61,65页。
    11参看白瑞华,“The Carnegie Museum Collection of Chinese Oracle Bone”,First Memorandum. 8 October 1936。
    12作者在书的序言中已指出,并作了其书著录号与库一书著录号的对照表来弥补这一缺点。
    13严一萍先生也曾指出这版甲骨的拓片被水平翻转,参看其《甲骨学》,第447页,艺文印书馆,1978。
    14其指出的这批甲骨的伪刻甲骨数量和号码参看本文第三部分《从卡内基博物馆所藏甲骨实物看早期甲骨的作伪问题》一文后的附表。
    15《美》误为406,参看《美》第17页。
    16以上缀合号参看《美》第27—30页。
    17参看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第652页,中华书局,1988。
    18参看陈炜湛:《读美国所藏甲骨录》,《甲骨文论集》,第20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9有关各家所列伪片参看本文第三部分《从卡内基博物馆所藏甲骨实物看早期甲骨的作伪问题》一文后的附表。
    20各家所缀参看附录表八。甲骨是:《库》981+(《卡》63)、1110(《卡》65)、1015+(《卡》4)、1085(《卡》204)、1078(《卡》72)、1006(《卡》389)、1031c(《卡》269)、1086(《卡》158)、1033(《卡》374)、991(《卡》403)、993(《卡》64)、995+(《卡》21)、972(《卡》54)、1036(《卡》323)、1094(《卡》37)、1171(《卡》17)。
    22这几种著录书著录号的相互对照表参看附录表一至表七。
    23参看李学勤:《评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考古学报》1957年第3期。
    24参看张秉权:《殷虚卜龟之卜兆及其有关问题》,《中央研究院院刊》第1辑,1954。
    25《卡》56、38这两版甲骨上有的兆因被犯兆而没有刻兆序,说明它们的兆序是刻于卜辞刻写完之后的。因为若是刻于卜辞刻写之前,就应该会出现被犯兆的兆序会被刮去的现象。而这两版甲骨上被犯兆的兆旁边无任何刮削痕迹和刻写痕迹,可知这些兆旁是无兆序的。《卡》56上的两个兆序有选择地刻于未被犯兆的兆旁,也可说明此版甲骨上的兆序是后于卜辞刻写的。张秉权先生认为兆序是刻于卜辞刻写之前的,这一观点看来是可以补充修正的,即甲骨上的兆序刻于刻辞刻写之前与之后都是可以的。参看张秉权:《卜龟腹甲上的序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八本上册,1956。
    26参《美》第10页。
    27此例周鸿翔先生已指出。参看《美》序。
    28参看周鸿翔:《甲骨辨伪四事》,《饶宗颐教授南游赠别论文集》,第52页,1970。
    29参看张秉权:《论成套卜辞》,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第四种上册《庆祝董作宾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1960。
    30我们文中所说的左或右胛骨,右胛骨是指当人面对胛骨正面时,胛骨的臼角位于人的左侧者;反之为左胛骨。
    31参看屈万里:《跋李棪斋先生缀合的两版“用侯屯”?强檀恰罚洞舐皆又尽返谌痪淼谌凇?
    32参看陈炜湛:《“侯屯”卜骨考略》,《甲骨文论集》,第10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3参看彭裕商:《也论历组卜辞的时代》,《四川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林澐:《甲骨断代商榷》,《林沄学术文集》,第143-147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黄天树:《殷墟王卜辞的分类与断代》(繁体字本),第208-209页,文津出版社,1991。又简体字本,第214-217页,科学出版社,2007。
    34钻凿形态的研究可参看1、许进雄:《甲骨上钻凿形态的研究》,台北艺文印书馆,1979;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小屯南地甲骨》下册第三分册“钻凿”,中华书局,1983;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第六分册“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钻凿形态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35这种方法是屯南甲骨的整理者最先发现的。
    36这批甲骨时代的判定可参看陈剑:《说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的“丁”——附:释“速”》,《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4期;黄天树:《简论“花东子类”卜辞的时代》,《黄天树古文字论集》第149-156页,学苑出版社,2006。
    37花园庄东地出土的那批非王卜辞卜甲的钻凿的攻治方式全部是轮开槽制作的,其卜骨从其描述和所作的摹本(花东422)看应该亦是轮开槽制作的。花东钻凿研究见花东第六册第1760-1840页。
    38参看1、许进雄:《甲骨上钻凿形态的研究》,台北艺文印书馆,1979;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小屯南地甲骨》下册第三分册“钻凿”,中华书局,1983;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第六分册“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钻凿形态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39近年发表的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的甲骨材料,是以照片及拓片形式发表的。本来应该是所发表的甲骨都应有反面的照片及拓片,以便观察和研究反面的钻凿。可是很遗憾的是,书中只是发表了部分甲骨的反面照片及拓片。另外还有最近出版的《殷墟甲骨辑佚—安阳民间藏甲骨》,也是只发表部分甲骨的钻凿。可见这两本书的编者并无很强的让学者观察、研究反面钻凿的意识,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公布甲骨反面钻凿的著录。而最新出版的《北京大学珍藏甲骨文字》则是反面有文字的才有反面照片和拓片,与前面两种甲骨著录相比,更无有意发表甲骨反面钻凿的意识。参看中国国家博物馆编:《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甲骨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以下此书简称为“国博”。段振美、焦智勤、党相魁、党宁编:《殷墟甲骨辑佚—安阳民间藏甲骨》,文物出版社,2008。以下此书简称为“辑佚”。李钟淑、葛英会著:《北京大学珍藏甲骨文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以下此书简称“北大”。
    40参看《拾掇》二自序,郭若愚《殷契拾掇》,第11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41“”字释为“祷”,参看冀小军:《说甲骨金文中表祈求义的字--兼谈字在金文车饰名称中的用法》,《湖北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42“”字的释读参看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第382-387页,中华书局,1979。此字或释为“捪”,参看詹鄞鑫:《甲骨文字考释二则》,《语言研究》1986年第2期,第186-188页;又收入《华夏考--詹鄞鑫文字训诂论集》(收入文集时改名为《释甲骨文“捪”和“航”》),第223-226页,中华书局,2006。黄天树《殷墟甲骨文“有声字”的构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六本第二分,2005;又收入《黄天树古文字论集》,第287-288页,学苑出版社,2006年。
    43文中的第一次作拓片,第二次作拓片分别指的是周鸿翔先生1965年、1970年这两次对这批甲骨的施拓。
    44《合集释文》一书并无页码,我们文中所标注的页码是超星版《合集释文》的流水号码。
    45此辞的释读可参看张世超:《殷墟甲骨字迹研究--组卜辞篇》,第389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6“戠”可读为“待”,参看裘锡圭:《说甲骨卜辞中“戠”字的一种用法》,《古文字论集》,第111-116页,中华书局,1992。
    47参看张世超:《殷墟甲骨字迹研究--组卜辞篇》,第97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9“盾”字的释读可参看林澐:《说干、盾》,《古文字研究》第22辑,第93-95页,中华书局,2000;又《林沄学术文集(二)》,第175-176页,科学出版社,2008。
    50“带”字的释读参看裘锡圭:《也谈子犯编钟》,《故宫文物月刊》第13卷第5期(总第149期),第114-117页,1995。
    51“翦”字的释读参看陈剑:《甲骨金文“”字补释》,《古文字研究》第25辑,第40-44页,中华书局,2004。又收入其《甲骨金文考释论集》,第99-106页,线装书局,2007。
    52“视”字的释读参看裘锡圭:《甲骨文中的见与视》,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5页,1998年5月10日;后由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正式印行。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432,2008年5月10日。
    53此类“黍”字的释读参看裘锡圭:《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农业》,《古文字论集》,第155-156页,中华书局,1992。
    55“昃”一词的理解可参看黄天树:《殷墟甲骨文所见夜间时称考》,《黄天树古文字论集》,第179页,学苑出版社,2006。
    56此类“示”应读为“主”,参看林澐:《古文字转注举例》,《林沄学术文集》,第39-40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57参看林澐:《古文字转注举例》,《林沄学术文集》,第40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58此类“黍”字的释读参看裘锡圭:《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农业》,《古文字论集》,第155-156页,中华书局,1992。
    59参看裘锡圭:《甲骨文中重文和《合》文重复偏旁的省略》,《古文字论集》,第141-146页;又《再谈甲骨文中重文的省略》,《古文字论集》,第147-150页,中华书局,1992。
    60参看张世超:《殷墟甲骨字迹研究--组卜辞篇》,第332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1参看裘锡圭:《论“历组卜辞”的时代》,《古文字研究》第六辑,第293页,中华书局,1982;又收入《古文字论集》,第298页,中华书局,1992。黄天树:《殷墟王卜辞的分类与断代》繁体字本,第199页,台湾文津出版社,1991;又简体字本第208页,科学出版社,2007。李学勤、彭裕商:《殷墟甲骨分期研究》,第7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62“害”字的释读参看裘锡圭:《释“”》,《古文字论集》,第11-16页,中华书局,1992。
    63成套卜辞不仅有兆序的不同,还有左右胛骨之分。参看李学勤、彭裕商:《殷墟甲骨分期研究》,第21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64《合补》8966的缀合号来源表第2188页误为《金璋》1014+1095。
    66殷墟卜辞中的“周”,学者或认为是金文中的妘姓之琱。参看董珊:《试说殷墟卜辞之“周”为金文中的妘姓之琱》,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769,2009年4月26日,文章为凤鸣岐山—周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9年4月9日至11日。
    67 Paul L-M Serruys , TOWARDS A GRAMMAR OF THE LANGUAGE OF THE SHANG BONE INSCRIPTIONS,载《中央研究院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语言文字组),第342-346页,1981;又可参看裘锡圭:《说“凡有疾”》一文中所引司氏观点,《故宫博物院院刊》,第3-4页,2000年第1期。
    68参看夏含夷:《早期商周关系及其对武丁以后殷商王室势力范围的意义》,《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辑,第129-143页,中华书局,1986;又收入氏著《古史异观》,第1-1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69“敖”字的释读参看刘钊:《释甲骨文耤、羲、蟺、敖、诸字》,《吉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又收入《古文字考释丛稿》,第1-17页,岳麓书社,2005。
    70“比”字的释读参看林澐:《甲骨文中的商代方国联盟》,《古文字研究》第六辑,第67-92页,中华书局,1982。又收入《林沄学术文集》,第69-84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71何为骨面裂纹以及为何可据骨面裂纹来辨别真伪可参看艾兰:《论甲骨文的契刻》,《英国所藏甲骨集》下编上册,第203-214页,中华书局,1985。
    73“忧”字的释读参看裘锡圭:《说“”》,《古文字论集》,第105页,中华书局,1992。
    74“生月”一词的理解可参看裘锡圭:《释“木月”“林月”》,《古文字研究》第二十辑,第179-183页,中华书局,2000。
    76卜辞中“祝”有近于“告”的意思,参看裘锡圭:《商铜鼋铭补释》,《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6期,第4-5页。
    77“眴”字的释读可参看林澐:《释眴》,《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第57-60页,中华书局,2002;又收入《林沄学术文集(二)》,第186-189页,科学出版社,2008。
    78将“”释读为“虏”,最早由夏渌先生提出,见裘锡圭《说“揜函”—并释甲骨文“橹”字》一文所引,《华学》第一辑,第59-61页,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
    79“鼄”字最早为胡光炜先生所释,后刘钊先生再次详细论证,参看其《释甲骨文耤、羲、蟺、敖、诸字》一文,《吉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又收入《古文字考释丛稿》,第1-17页,岳麓书社,2005。
    80参看李学勤:《关于甲骨的基础知识》,《历史教学》1959年第7期,又收入《李学勤早期文集》,第294-300页,河北教育出版社;又《宾组卜骨的一种文例》,《南开大学历史系建系七十五周年纪念文集》,第1-3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萧良琼:《卜辞文例与卜辞的整理和研究》,《甲骨文与殷商史》,第二辑,第24-64页,1986。
    81“艰”字的释读参看唐兰:《殷虚文字记》,第78页,中华书局,1981。
    82参看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第2008页该字头下姚孝遂先生按语,中华书局,1996。
    83“以”字的释读可参看裘锡圭:《说“以”》,《古文字论集》,第106-110页,中华书局,1992。
    84参看周鸿翔:《美国所藏甲骨录》,第10页,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76。
    86花东子卜辞的刻手也有意识地将表祭祀的“翼”用“翼”字表示,而“翌日”之“翌”用“”字表示。参看魏慈德:《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研究》,第48-49页,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6。
    87“秋”字的释读参看唐兰:《殷虚文字记》,第6-10页,中华书局,1981。
    88“奠”字在卜辞中的词义解释可参看裘锡圭:《说殷墟卜辞的“奠”——试论商人处置服属者的一种方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四本第三分,1993;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93,2008年1月4日版。
    89“寻”字的释读参看唐兰:《天壤阁甲骨文存》,第42页,辅仁大学,1939。又李学勤:《续释“寻”字》,《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年第6期。
    90“卒”字的释读参看裘锡圭:《释殷墟卜辞中的“卒”和“”》,《中原文物》1990年第3期。
    91参看连劭名:《甲骨刻辞中的血祭》,《古文字研究》第十六辑,第56页,中华书局,1989。裘锡圭:《释殷虚卜辞中的“”“”等字》,《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1993年。
    92参看裘锡圭:《甲骨文中的几种乐器名称—释“庸”“豐”“鞀”》,《古文字论集》,第203页,中华书局,1992。
    94“”字的释读参看林澐:《读包山楚简札记七则》,《林沄学术文集》,第21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95参看林澐:《王、士同源及相关问题》,《林沄学术文集》,第25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96“贾”字的释读可参看李学勤:《鲁方彝与西周商贾》,《史学月刊》1985年第1期;《兮甲盘与驹父盨》,《新出青铜器研究》,第144-145页,文物出版社,1990。
    97“”字的释读可参看王蕴智:《出土资料所见的“”和“龙”》,《字学论集》,第263-274页,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
    99“祼”字的释读参看贾连敏:《古文字中的“祼”和“瓒”及相关问题》,《华夏考古》1998年第3期。
    100“夙”字的释读参看沈培:《说殷墟甲骨卜辞的“”》,《原学》第3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102“”字的释读参看裘锡圭:《释柲》,《裘锡圭自选集》,第41页,大象出版社,1994年7月。
    103“”字的释读参看赵平安:《释“”及相关诸字》,刘利民、周建设主编:《语言》第三卷,第296-301页,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又见于单周尧、陆镜光主编《语言文字学研究》,第32-4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05参看裘锡圭:《说“凡有疾”》一文的“追记”,《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年第1期。
    106参看沈培:《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字用为“登”证说》,《中国文字学报》第一辑,第52页,商务印书馆,2006。蔡哲茂:《殷卜辞“肩凡有疾”解》,《第十六届中国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高雄师范大学,2005年4月。
     107《来源表》下册将26104笔误为26014,见第165、514页。
    108参看裘锡圭:《释“柲”》,《古文字论集》,第17-34页,中华书局,1992。
    109参看李学勤:《论《美》澳收藏的几件商周文物》,《文物》1979年第12期,又收入《四海寻珍》,第244页,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110《合补》来源表误为《金璋》1156+1161,第2188页。
    111此字的隶定参看裘锡圭:《甲骨文字特殊书写习惯对甲骨文考释的影响举例》,《古文字论集》,第152页,
    
    112“”字的释读参看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第167-172页,中华书局,1979。
    113参看曹定云:《殷墟四盘磨“易卦”卜骨研究》,第640页,《考古》1989年第7期。
    114无名组分左右支卜系,参看林澐:《无名组卜辞中父丁称谓研究》,《古文字研究》第13辑,中华书局,1986;又《林沄学术文集》,第129-142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115“庭”字的释读参看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第83-87页,中华书局,1979。
    116“孰”字的释读参看裘锡圭:《释殷墟卜辞中与建筑有关的两个词—“门塾”与“”》,《古文字论集》,第190-195页,中华书局,1992。
    117“”字的隶定参看裘锡圭:《释“柲”(附:释“弋”)》,《裘锡圭自选集》,第47页,大象出版社,1999。
    118“”字的释读参看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第417-418页,中华书局,1979。
    120参看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第一种《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1933。
    121参看郭若愚:《殷契拾掇》,第11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22参看贝塚茂树:《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研究·本文篇》,第117-122页,同朋舍,1960。
    123参看许进雄:《甲骨上钻凿形态的研究》,台北艺文印书馆,1979。《明义士收藏甲骨释文篇》,香港中文大学协助编校,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出版,1977;《怀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出版,1979。
    124参看前言部分第7页注2。
    125这三种有关钻凿的研究专著分别是以下书的简称:1、许进雄:《甲骨上钻凿形态的研究》,台北艺文印书馆,1979;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小屯南地甲骨》下册第三分册“钻凿”,中华书局,1983;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第六分册“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钻凿形态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我们行文即用其简称“许氏钻凿”、“屯南钻凿”、“花东钻凿”。
    126李学勤:《评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考古学报》1957年3期。
    127参看许进雄:《甲骨上钻凿形态的研究》一书的序言,台北艺文印书馆,1979。
    128参看许进雄:《甲骨上钻凿形态的研究》,第5页,台北艺文印书馆,1979。
    129以下行文我们将许氏所谓的“圆凿包摄长凿”改成“圆钻包摄长凿”,因为这种钻凿类型的圆形凹面是用钻头钻出的。
    130屯南钻凿也指出过宾组甲骨上有骨面施凿的例子,认为骨面施凿不一定就是时代较晚的特征。参看屯南钻凿,第1516页。
    131因我们目验此类有骨面施凿的甲骨实物很少,所以以下我们作钻凿形态分类时不考虑施于骨版正面中下位置的长凿。骨面施凿的研究可参看屯南钻凿第1508-1511页。由屯南的研究可以知道骨面钻凿的凿长一般比反面的钻凿凿长短些,而且其钻凿形态也较反面的不规整。
    132以下行文我们将许氏所谓的“长凿旁有圆凿”改成“长凿旁有凹面”,因为这种凹面并不都是接近圆形的,还有所谓指甲盖形的。这种凹面是为烧灼需要而有意攻治的,或用刀直接挖制,或用钻头钻成等。为了与直接烧灼形成的凹面相区别,可将长凿旁这种有意攻治的凹面称为“攻治凹面”。
    133参看许进雄:《甲骨上钻凿形态的研究》,第6页,台北艺文印书馆,1979。
    
    134参看许进雄:《甲骨上钻凿形态的研究》,第6页,台北艺文印书馆,1979。
    135参看许进雄:《甲骨上钻凿形态的研究》,第27-28页,台北艺文印书馆,1979。
    136参看李学勤、彭裕商《殷墟甲骨分期研究》,第247-24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37参看许进雄:《甲骨上钻凿形态的研究》,第4页,台北艺文印书馆,1979。
    138参看董作宾:《商代龟卜之推测》,载《安阳发掘报告》第一期,第95页,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刊行,1929;又收入《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董作宾卷》,第471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第11页,中华书局,198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小屯南地甲骨》下册第三分册“钻凿”,第1490页,中华书局,1983。
    139参看许进雄:《甲骨上钻凿形态的研究》,第4页,台北艺文印书馆,1979。
    140参看刘渊临:《卜用甲骨上攻治技术的痕迹之研究》,第53页,台北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印行,1984。
    148以下钻凿照片或拓片后括号中的分类类型都是指这个钻凿的烧灼方式,不再一一注明。
    149以下所引旧著录甲编、乙编中长凿的长宽数据、引用的钻凿描述以及钻凿图形皆出自刘渊临《卜用甲骨上攻治技术的痕迹之研究》一书,不再一一注明。
    150此处钻凿作图26形见于刘氏书第61和73页,同一个钻凿刘氏在同书第88页画作,更准确。凿长变成1.4cm,圆钻直径不变。
    151参看许进雄:《甲骨上钻凿形态的研究》,第17页,台北艺文印书馆,1979。
    157参看许进雄:《甲骨上钻凿形态的研究》,第12页,台北艺文印书馆,1979。
    158许氏认为将长凿刻得偏在一边的II2型凿是“长凿旁有圆凿”的前身,参看许进雄:《甲骨上钻凿形态的研究》,第12页,台北艺文印书馆,1979。另北大2018上有的长凿旁的攻治凹面可能就是钻成的近圆形凹面,它从表面上看与《合》14698上那种II2型凿很接近。可见二D类烧灼方式确有可能是受II2型凿影响而制作出来的。
    159参看许进雄:《甲骨上的钻凿形态研究》,第17页,台北艺文印书馆,1979。
    160同上第18页。
    162参看许进雄:《甲骨上钻凿形态的研究》,第28页,台北艺文印书馆,1979。
    169参看许进雄:《甲骨上钻凿形态的研究》,第8页,台北艺文印书馆,1979。
    170钻凿摹本采自许氏钻凿Fig69。
    171历组二类内部相关卜辞时代的断定可参看李学勤、彭裕商:《殷墟甲骨分期研究》,第195-26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72钻凿图可参看许氏钻凿Fig100。
    173历草类是黄天树先生分出来的一个甲骨类别,相关研究参看黄天树:《殷墟王卜辞的分类与断代》,繁体字本第187-194页,文津出版社,1991;又简体字本第195-205页,科学出版社,2007。
    174长凿摹本及下引这个长凿长宽数据采自许进雄《怀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图版136及释文部分第71页,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出版,1979。
    175所谓“过”字裘锡圭先生释为,参看其《释柲》一文,《裘锡圭自选集》,第39页,大象出版社,1994。
    176参看许进雄:《甲骨上钻凿形态的研究》,第93页,台北艺文印书馆,1979。
    180早在龙山时期单独的小圆钻就被发现已在卜骨上使用了。参看刘渊临:《卜用甲骨上攻治技术的痕迹之研究》,第25页,台北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印行,1984。
    181参看林澐:《小屯南地发掘与殷墟甲骨断代》,《林沄学术文集》,第109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182殷墟甲骨的两系说可参看李学勤:《殷墟甲骨两系说与历组卜辞》,《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李学勤卷》,第74-82页,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183参看许进雄:《明义士收藏甲骨释文篇》,第227页,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出版,1977。
    184参看许进雄:《甲骨上钻凿形态的研究》,第60、79页,台北艺文印书馆,1979。
    185参看严一萍:《甲骨断代问题》书中的第三节“甲骨的异代使用问题”,第31-64页。艺文印书馆,1991。张永山:《小屯南地一版卜骨时代辨析》,《考古与文物》1989年第1期。《小屯南地甲骨的钻凿形态》,《小屯南地甲骨》下册,第1522-1523页,中华书局,1983。
    186历组时代的论述可参看黄天树:《殷墟王卜辞的分类与断代》;李学勤、彭裕商:《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书中的相关论述。
    187拙文《谈历组卜辞的同版异刻现象》,未刊稿。
    188甲骨中的同版异组现象还有一些,它们都是同时的。可参看李学勤:《甲骨文的同版异组现象》,《缀古集》第75-7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89参看李学勤:《小屯南地甲骨与甲骨分期》,《文物》1981年第5期;彭裕商:《屯南2384卜骨与历组卜辞的时代》,《考古与文物》1992年第2期;李学勤:《殷墟甲骨两系说与历组卜辞》,《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李学勤卷》,第85-86页,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
    190参看白瑞华,“The Carnegie Museum Collection of Chinese Oracle Bone”,First Memorandum,8 October 1936.这是对卡内基博物馆所藏的这批甲骨的第一次整理的备忘录。那时《库》1103就已丢失。又周鸿祥《美国所藏甲骨录》中《关于美国所藏甲骨的报告》(此文曾于1971年在洛杉矶太平洋海岸亚洲研究年会上宣读)一文中的卡内基所藏部分的介绍,第16页。
    191很有意思的是,虽然库方所藏甲骨中的伪刻有不少学者作过分析,这几版甲骨却很少有人怀疑它们是伪刻,好像只有陈梦家、董作宾先生将《卡》398列为伪刻,但相同字体的《卡》399等却不认为是伪刻(参看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第652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董作宾:《方法敛博士对甲骨文字之贡献》《图书季刊》新第二卷第三期,第321-323页,1940),属自相矛盾。我想学者们之所以不将这些骨版上的刻辞看成伪刻,大概因为它们文辞可通,而未考虑别的因素。事实上,他们的判断是正确的,这些刻辞皆非后人所作的伪刻。
    195参看许进雄:《甲骨缀《合》新例》,《中国文字》新一期,艺文印书馆,1980。
    197参看李学勤:《谈美澳收藏的几件商周文物》,《文物》1979年12期。
    198骨面裂纹的概念参看艾兰:《论甲骨文的契刻》一文的相关论述,《英国所藏甲骨集》下编上册,第203-214页。中华书局,1991。
    199参同上文。
    200他们认为是仿刻而非习刻,我们认为可能还是习刻,只不过是习刻者练习刻完整卜辞罢了。参看曹定云、刘一曼:《殷人卜葬与避“复日”》---库方985+1106辞义辨正,王宇信、宋镇豪、孟宪武主编,《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294-298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又刘一曼:《殷墟兽骨刻辞初探》一文中认为是习辞的习刻,《殷墟博物苑苑刊》(创刊号),第113-121页。
    201参看屈万里:《殷虚文字甲编考释》下册,《屈万里先生全集⑦》,第767-768页,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
    202参看严一萍:《甲骨卜辞七集中孙氏藏甲骨的真伪问题》,《中国文字》第五十二册,1974。
    203参看胡厚宣:《临淄孙氏旧藏甲骨文字考辨》,《文物》1973年第9期。
    204参看黄天树:《殷墟王卜辞的分类与断代》,繁体字本第247、372页,文津出版社,1991;又简体字本第246页,科学出版社,2007。
    205有关这批甲骨的流传著录研究情况可参看任会斌:《清华大学藏安阳小屯所出一坑甲骨概述》,《清华史苑》(清华大学历史系学生学生集刊)第一辑,2007。
    206如《屯南》412+《合》20170(《宁》473),为蔡哲茂先生缀;《屯南》4276+4287+《合》32436(《宁》169+645),为林宏明先生和我们所缀等。
    207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图书馆特色资源(图书频道——甲骨实物)网http://res4.nlc.gov.cn/index_jg_sw.jsp?channelid=75013。
    208长凿并没有烧灼是我们在国家图书馆查看此版甲骨实物后知道的。
    213参看李学勤:《甲骨文的同版异组现象》,《缀古集》,第75-7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14参看《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第155页,科学出版社,1994。
    215有关甲骨占卜后的处置方式可参看张国硕:《试论殷人对甲骨的处置方式》,《殷都学刊》2003年第2期。文中认为商代卜骨不会保留很长时间,与我们的看法不一致。
    222参看胡厚宣:《临淄孙氏旧藏甲骨文字考辨》,《文物》1973年第9期。
    223对《库》1506真伪情况发表意见的文章可参看于省吾:《甲骨文“家谱刻辞”真伪辨》,《古文字研究》第四辑,中华书局,1980年;胡厚宣:《甲骨文“家谱刻辞”真伪问题再商榷》,《古文字研究》第四辑,中华书局,1980年;胡厚宣:《甲骨文“家谱刻辞”伪作的新证据》,《考古与文物》,1992年第1期等。
    224参看董作宾:《甲骨学六十年》,《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董作宾卷》,第147-148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25参看董作宾:《甲骨学六十年》,《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董作宾卷》,第198-199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26董氏认为方法敛摹录孙氏甲骨是在1907年,参看董作宾:《方法敛博士对甲骨文字之贡献》,《图书季刊》新第二卷第三期,第301页,1940。
    227参看董作宾:《甲骨学六十年》,《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董作宾卷》,第193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28参看松丸道雄:《甲骨文伪造问题新探》,陈维廉译,陈应年校,《古文字研究》第六辑,第384-385页,1981;此文又见于《中国文字》新三期,温天河译,1981。
    229同上注7,第389页。文中认为“大约到1920年代末期为止,大体上不存在使我们感到困惑为难的那种优秀的伪刻或仿刻”,这种观点大概是可信的。
    231 Herrlee Glessner Creel认为这些小圆圈相当于标点符号,参看他写的对《库》一书的书评,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 Society, Vol. 56, No.4 (Dec. 1936), pp528-529.
    232何为骨面裂纹以及为何可据骨面裂纹来辨别真伪可参看艾兰:《论甲骨文的契刻》,《英国所藏甲骨集》下编,第203-214页,中华书局,1985。
    233参看严一萍:《甲骨学》,第403页,艺文印书馆,1978。
    235《北大》为李钟淑、葛英会:《北京大学珍藏甲骨文字》一书的简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艾兰.论甲骨文的契刻[M]//英国所藏甲骨集·下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
    [2]贝塚茂树.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本文篇[M].东京:同朋舍,1960.
    [3]白瑞华.The Carnegie Museum Collection of Chinese Oracle Bone[M].First Memorandum, 8 October 1936.
    [4]白于蓝.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校订[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5]陈梦家.述方法敛所摹甲骨卜辞补[J].图书季刊,新二卷三期,1940.
    [6]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7]曹定云.殷墟四盘磨“易卦”卜骨研究[J].考古,1989(7).
    [8]曹定云、刘一曼.殷人卜葬与避“复日”---《库方》985+1106辞义辨正[C]//王宇信、宋镇豪、孟宪武主编.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9]常玉芝.殷商历法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
    [10]蔡哲茂.甲骨缀合集[M].台北:乐学书局,1999.
    [11]蔡哲茂.甲骨缀合续集[M].台北:文津出版社,2004.
    [12]蔡哲茂.殷卜辞“肩凡有疾”解[C]//第十六届中国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高雄:台湾高雄师范大学,2005.
    [13]陈炜湛.读美国所藏甲骨录[M]//甲骨文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4]陈炜湛.“侯屯”卜骨考略[M]//甲骨文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5]陈剑.殷墟卜辞的分期分类对甲骨文字考释的重要性[D].北京:北京大学中文系,2001.
    [16]陈剑.说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的“丁”——附:释“速”[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4).
    [17]陈剑.甲骨金文“”字补释[C]//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北京:中华书局,2004.
    [18]陈剑.甲骨金文考释论集[M].北京:线装书局,2007.
    [19]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C]//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第一种.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3.
    [20]董作宾.方法敛博士对甲骨文字之贡献[J].图书季刊,新第二卷第三期,1940.
    [21]董作宾.甲骨学六十年[M]//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董作宾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2]方稚松.殷墟甲骨文五种记事刻辞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2007.
    [23]郭沫若.库方二氏所藏甲骨卜辞·补遗[M].东京,1935.
    [24]胡厚宣.卜辞杂例[C]//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8本3分,1939.
    [25]胡厚宣.卜辞同文例[C]//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9本,1947.
    [26]胡厚宣.五十年甲骨发现的总结[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0.
    [27]胡厚宣.临淄孙氏旧藏甲骨文字考辨[J].文物,1973(9).
    [28]胡厚宣.甲骨文“家谱刻辞”真伪问题再商榷[C]//古文字研究,第四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
    [29]胡厚宣.甲骨文“家谱刻辞”伪作的新证据[J].考古与文物,1992(1).
    [30]Herrlee Glessner Creel.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 Society, Vol. 56, No.4 (Dec. 1936).
    [31]胡光炜.甲骨文例[M].广州: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1928.
    [32]胡小石.书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印本[J].国学季刊,第九卷第三、四期,1935.
    [33]胡小石.胡小石论文集三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34]黄天树.殷墟王卜辞的分类与断代(繁体字本) [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35]黄天树.殷墟甲骨文“有声字”的构造[C]//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六本第二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5.
    [36]黄天树.黄天树古文字论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37]黄天树.殷墟王卜辞的分类与断代(简体字本)[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8]何疾足.就〈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浅谈甲骨文的释文诸问题[C]//胡厚宣先生纪念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9]James L. Swauger.Pittsburgh Champions: Oracle Bones[J]. Carnegie Magazine, February ,1972.
    [40]吉德炜Keightley,David N.Sources of Shang History[M].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8.
    [41]贾连敏.古文字中的“祼”和“瓒”及相关问题[J].华夏考古,1998(3).
    [42]冀小军.说甲骨金文中表祈求义的字[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43]蒋玉斌.殷墟子卜辞的整理与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2006.
    [44]李学勤.评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J].考古学报,1957(3).
    [45]李学勤.关于甲骨的基础知识[J].历史教学,1959(7).
    [46]李学勤.论美澳收藏的几件商周文物[J].文物,1979(12).
    [47]李学勤.小屯南地甲骨与甲骨分期[J].文物,1981(5).
    [48]李学勤.鲁方彝与西周商贾[J].史学月刊,1985(1).
    [49]李学勤.殷墟甲骨两系说与历组卜辞[M]//李学勤集.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
    [50]李学勤.兮甲盘与驹父盨[M]//新出青铜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51]李学勤.殷墟甲骨分期的两系说[C]//古文字研究,第十八辑.北京:中华书局,1992.
    [52]李学勤、彭裕商.殷墟甲骨分期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53]李学勤.四海寻珍[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54]李学勤.甲骨文的同版异组现象[M]//缀古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55]李学勤.宾组卜骨的一种文例[C]//南开大学历史系建系七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56]李学勤.续释“寻”字[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6).
    [57]李学勤.李学勤早期文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
    [58]李学勤.论清华所藏的一版历组岁祭卜辞//[M]文物中的古文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59]林澐.甲骨文中的商代方国联盟[C]//古文字研究,第六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
    [60]林澐.小屯南地发掘与殷墟甲骨断代[C]//古文字研究,第九辑.北京:中华书局,1984.
    [61]林澐.无名组卜辞中父丁称谓研究[C]//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辑.北京:中华书局,1986.
    [62]林澐.甲骨断代商榷[C]//出土文献研究续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63]林澐.读包山楚简札记七则[J].江汉考古,1992(4).
    [64]林澐.古文字转注举例[C]//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讨论会论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1997.
    [65]林澐.林沄学术文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66]林澐.说干、盾[C]//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北京:中华书局,2000.
    [67]林澐.释眴[C]//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北京:中华书局,2002.
    [68]林澐.关于前辞有“贞”的无名组卜辞[C]//纪念殷墟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69]林澐.林沄学术文集(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70]李达良.龟版文例研究[M].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1972.
    [71]刘一曼.殷墟兽骨刻辞初探[C]//殷墟博物苑苑刊(创刊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72]连劭名.甲骨刻辞中的血祭[C]//古文字研究,第十六辑.北京:中华书局,1989.
    [73]李棪.北美所见甲骨选粹考释[J].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三卷第二期,1970.
    [74]刘钊.释甲骨文耤、羲、蟺、敖、诸字[J].吉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2).
    [75]刘钊.古文字考释丛稿[M].长沙:岳麓书社,2005.
    [76]刘渊临.卜骨的攻治技术演进过程之探讨[C]//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四十六本第一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4.
    [77]刘渊临.卜用甲骨上攻治技术的痕迹之研究[M].台北:台北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印行,1984.
    [78]李宗焜.殷墟甲骨文字表[D].北京: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95.
    [79]林宏明.小屯南地甲骨研究[D].台北: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系,2003.
    [80]李钟淑.北京大学珍藏甲骨文字的整理与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考古与文博学院,2005.
    [81]明义士.甲骨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1996.
    [82]彭裕商.殷墟甲骨断代[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83]彭裕商.也论历组卜辞的时代[J].四川大学学报,1983(1).
    [84]Paul L-M Serruys.TOWARDS A GRAMMAR OF THE LANGUAGE OF THE SHANG CONE INSCRIPTIONS[C]//中央研究院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语言文字组).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1.
    [85]彭邦炯.甲骨文缺刻例再研究[C]//胡厚宣先生纪念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86]彭邦炯.书契缺刻笔画再探索[C]//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87]屈万里.跋李棪斋先生缀合的两版“用侯屯”?强檀荹J].大陆杂志,第三十一卷第三期.
    [88]屈万里.殷虚文字甲编考释[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1.
    [89]裘锡圭.说“弜”[M]//古文字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2.
    [90]裘锡圭.释“柲”[M]//古文字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2.
    [91]裘锡圭.论“历组卜辞”的时代[M]//古文字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2.
    [92]裘锡圭.甲骨文中重文和合文重复偏旁的省略[M]//古文字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2.
    [93]裘锡圭.再谈甲骨文中重文的省略[M]//古文字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2.
    [94]裘锡圭.说甲骨卜辞中“戠”字的一种用法[M]//古文字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2.
    [95]裘锡圭.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农业[M]//古文字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2.
    [96]裘锡圭.释“”[M]//古文字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2.
    [97]裘锡圭.说“”[M]//古文字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2.
    [98]裘锡圭.甲骨文中的几种乐器名称—释“庸”“豐”“鞀”[M]//古文字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2.
    [99]裘锡圭.甲骨文字特殊书写习惯对甲骨文考释的影响举例[M]//古文字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2.
    [100]裘锡圭.释殷墟卜辞中与建筑有关的两个词—“门塾”与“”[M]//古文字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2.
    [101]裘锡圭.释殷墟卜辞中的“卒”和“”[J].中原文物,1990(3).
    [102]裘锡圭.释殷虚卜辞中的“”“”等字[C]//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1993.
    [103]裘锡圭.说殷墟卜辞的“奠”——试论商人处置服属者的一种方法[C]//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四本第三分,1993.
    [104]裘锡圭.也谈子犯编钟[J].故宫文物月刊,第13卷第5期(总第149期),1995.
    [105]裘锡圭.说“揜函”—兼释甲骨文“橹”字[C]//华学,第一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
    [106]裘锡圭.甲骨文中的见与视[C]//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
    [107]裘锡圭.说“凡有疾”[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1).
    [108]裘锡圭.从殷墟卜辞的“王占曰”说到上古汉语的宵谈对转[J]中国语文,2002(1).
    [109]饶宗颐.殷代贞卜人物通考[M].香港大学出版社,1959.
    [110]任会斌.清华大学藏安阳小屯所出一坑甲骨概述[C]//清华史苑(清华大学历史系学生学生集刊)第一辑.北京:清华大学历史系,2007.
    [111]任会斌.补论清华大学所藏的一版岁祭卜辞[J].殷都学刊,2007(2).
    [112]容庚.甲骨学概况[J].岭南学报,七卷二期,1947.
    [113]容庚.容庚文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114]松丸道雄.甲骨文伪造问题新探[C]//古文字研究,第六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
    [115]松丸道雄.介绍一片四方风名刻辞骨--兼论习字骨与“典型法刻”的关系[C]//王宇信、宋镇豪主编.纪念殷墟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16]沈之瑜.沈之瑜文博论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17]沈培.殷墟甲骨卜辞语序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118]沈培.说殷墟甲骨卜辞的“”[C]//原学,第3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119]沈培.卜辞“雉众”补释[C]//语言学论丛,第二十六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20]沈培.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字用为“登”证说[C]//中国文字学报,第一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21]沈建华.初学集:沈建华甲骨学论文选[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122]沈建华、曹锦炎.甲骨文字形表[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123]吴振武.字的形音义[C]//王宇信、宋镇豪主编.纪念殷墟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24]魏慈德.殷墟YH127坑甲骨卜辞研究[D].台北: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系,2001.
    [125]魏慈德.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研究[M].台北:台湾古籍出版社,2006.
    [126]王蕴智.出土资料所见的“”和“龙”[M]//字学论集.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
    [127]许进雄.钻凿对卜辞断代的重要性[C]//中国文字,第37册.台北:艺文印书馆,1970.
    [128]许进雄.谈贞人荷的年代[C]//中国文字,第43册.台北:艺文印书馆,1972.
    [129]许进雄.略论贞人的在职年代[C]//中国文字,第44册.台北:艺文印书馆,1972.
    [130]许进雄.从长凿的配置试分第三期与第四期的卜骨[C]//中国文字,第48册.台北:艺文印书馆,1973.
    [131]许进雄.卜骨上的钻凿形态[M].台北:艺文印书馆,1973.
    [132]许进雄.甲骨的长凿形态示例[C]//董作宾先生逝世十四周年纪念刊.台北:艺文印书馆,1978.
    [133]许进雄.凿钻研究略述[C]//屈万里先生七秩荣庆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8.
    [134]许进雄.甲骨上钻凿形态的研究[M].台北:艺文印书馆,1979.
    [135]许进雄.读小屯南地甲骨的钻凿形态[J].中国语文研究,1984(9).
    [136]许进雄.区分第三期与第四期卜骨的尝试[C]//中国文字》,新9期.台北:艺文印书馆,1984.
    [137]许进雄.第三期兆侧刻辞[C]//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
    [138]夏含夷.早期商周关系及其对武丁以后殷商王室势力范围的意义[C]//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辑.北京:中华书局,1986.
    [139]夏含夷.古史异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40]萧良琼.卜辞文例与卜辞的整理和研究[C]//甲骨文与殷商史,第二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41]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42]于省吾.甲骨文“家谱刻辞”真伪辨[C]//古文字研究,第四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
    [143]严一萍.甲骨学[M].台北:艺文印书馆,1978.
    [144]严一萍.甲骨断代问题[M].台北:艺文印书馆,1991.
    [145]严一萍.甲骨卜辞七集中孙氏藏甲骨的真伪问题[C]//中国文字,第五十二册.台北:艺文印书馆,1974.
    [146]姚萱.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的初步研究[M].北京:线装书局,2006.
    [147]姚孝遂.吉林大学所藏甲骨选释[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63(3).
    [148]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49]于秀清、贾双喜、徐自强.甲骨上的凿钻形态与分期断代研究[C]//古文字研究,第六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
    [150]杨泽生.甲骨文“”字新释[C]//中国文字学报,第一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51]张秉权.殷虚卜龟之卜兆及其有关问题[C]//中央研究院院刊,第一辑,1954.
    [152]张秉权.卜龟腹甲的序数[C]//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八本上册,1956.
    [153]张秉权.殷虚文字丙编[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57~1972.
    [154]周鸿翔.甲骨辨伪四事[C]//饶宗颐教授南游赠别论文集,1970.
    [155]张秉权.论成套卜辞[C]//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第四种上册.庆祝董作宾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1960.
    [156]张政烺.张政烺文史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57]张世超.殷墟甲骨字迹研究--组卜辞篇[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58]詹鄞鑫.甲骨文字考释二则[J].语言研究,1986(2).
    [159]詹鄞鑫.华夏考--詹鄞鑫文字训诂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60]赵平安.释及相关诸字[C]//单周尧、陆镜光主编.语言文字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61]张永山.小屯南地一版卜骨时代辨析[J].考古与文物,1989(1).
    [162]张国硕.试论殷人对甲骨的处置方式[J].殷都学刊,2003(2).
    [163]赵鹏.殷墟甲骨文人名与断代的初步研究[M].北京:线装书局,2007.
    [164]周忠兵.历组卜辞新缀三十例[C]//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北京:中华书局,2006.
    [16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小屯南地甲骨钻凿形态[M]//小屯南地甲骨下册第三分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
    [16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的发现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