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罪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由引言与五章内容构成,在注重理论探索的基础上,强调与司法实践贴近,通过比较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对交通肇事罪相关问题进行研讨。引言论述了交通肇事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是造成重大事故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侵害的直接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
     第一章论述了交通肇事罪主体要件。系统分析了1979年刑法、1997年刑法以及司法解释等对交通肇事罪主体的规定,提出交通肇事罪主体是一般主体的观点。针对争议问题做出回答:一是马车、自行车等非机动车辆驾驶者可以成为交通肇事罪主体;二是行人、乘车人同样可以成为交通肇事罪主体;三是对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或承包人等人员的交通肇事罪主体资格进行阐述。
     第二章论述了交通肇事罪主观方面。结合不同学者对交通肇事罪的罪过形式提出的不同见解,评说利弊,择善而从,认同交通肇事罪只能由过失构成的通说观点。对理论和实务中众说纷纭的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罪过形式,主张行为人应持过失心态。过失实质是对注意义务的违反,而“注意义务的有无”和“注意义务的大小”分别是信赖原则和危险分配理论强调的内容。
     第三章论述了交通肇事罪客观方面。强调必须同时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行为人在交通运输活动中具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这是认定某种行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前提条件;二是行为人处在与交通运输有关的活动中,主要对交通运输活动认定作以具体分析;三是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依照《解释》第2条规定重点论述了确定交通肇事罪危害后果的标准。
     第四章论述了交通肇事罪的认定。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交通肇事罪与非罪,本罪与一般交通事故的主要区别是危害后果的严重程度不同;与交通事故中意外事件的主要区别在于行为人对所造成的重大事故在主观上是否有过失。二是交通肇事罪与相邻相近犯罪的界限,本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要区别在于主观方面、发生的场合和对危害结果的要求不同;与过失损坏交通工具罪的主要区别在于发生场合和违反规范不同。
     第五章论述了交通肇事罪量刑。根据《刑法》第133条规定交通肇事罪分为基本犯量刑、加重犯量刑和特别加重犯量刑三个法定刑档,结合案例论述量刑时应根据犯罪轻重,考虑自首具体情节,着重论述了交通肇事后不逃逸直接归案的自首应当区别于逃逸后归案的自首。从立法视角对交通肇事罪中业务主体和非业务主体的刑罚配置提出建议,以期交通肇事罪法律规定更加合理完善。
引文
①统计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网站,网址:http://www.mps.gov.cn/n16/index.html
    ②参见阮齐林著:《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11页。
    ③同上,第385页。
    ①参见王作富主编:《刑法分则实务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第194页。
    ①参见张明楷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540页。
    ②参见鲍遂献,雷东生著:《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1页。
    ③参见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75页。
    ①沈佳:《自行车无刹车撞死人构成交通肇事罪》,载新华网2005年12月14日。
    ②参见王明,王运声主编:《危害公共安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犯罪案例》,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91~92页。
    ①参见侯国云著:《过失犯罪论》,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374页。
    ②参见储怀植:《谈“因逃逸致人死亡”司法解释》,载《人民法院报》2000年12月25日,第3版。
    ③参见刘志正主编:《刑法学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21页。
    ④参见高秀东著:《交通肇事罪的认定与处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24页。
    ⑤参见刘志伟主编:《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疑难问题司法对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57~358页。
    ①参见侯国云著:《过失犯罪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75~376页。
    ②参见陈立,李兰英著:《刑法分则的理论与实务》,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③参见侯国云,白岫云著:《新刑法疑难问题解析与适用》,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年版,第350~352页。
    ④参见郭立新,杨迎泽主编:《刑法分则适用疑难解析》,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第33页。
    ①参见于改之:《不作为犯罪中“先行行为”的本质及其产生作为义务的条件》,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年第5期。
    ②参见杨惠梅,谢沁:《析交通肇事罪的“因逃逸致人死亡”》,载《学术探索》2004年第9期。
    ③参见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编:《典型疑难案例精析》,2006年第1辑,总第3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7页。
    ④参见高秀东著:《交通肇事罪的认定与处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71页。
    ⑤同上,第171~172页。
    ①[日]川端博著:《刑法总论二十五讲》,余振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2~53页。
    ②张明楷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43页。
    ③高秀东著:《交通肇事罪的认定与处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39页。
    ④[日]大塚仁著:《犯罪论的基本问题》,冯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34~239页。
    ⑤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7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59页。
    ⑥参见张明楷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31页。
    
    ①参见刘艳红主编:《刑法各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5页。
    ②参见鲍遂献,雷东生著:《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6页。
    
    ①高铭暄主编:《刑法专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619页。
    ②丁天球著:《危害公共安全罪重点疑点问题判解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494页。
    ①张明楷,黎宏,周光权著,《刑法新问题探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8页。
    ②参见肖中华:《论交通肇事罪的认定与处罚》,载赵秉志主编:《刑事法实务疑难问题探索》,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53页。
    
    ①祝铭山主编:《中国刑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0页。
    ②高秀东著:《交通肇事罪的认定与处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62页。
    ③林亚刚著:《危害公共安全罪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82页。
    
    ①参见鲍遂献,雷东生著:《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4页。
    ②最高人民检察院刑事检察厅编著:《最新刑法释义与适用指南》,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版,第196页。
    ③参见左坚卫,黄娜,周加海著:《危害公共安全罪司法适用》,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67页。
    ①陈立,李兰英著:《刑法分则的理论与实务》,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页。
    ②陈兴良主编:《罪名指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0~181页。
    ③参见高秀东著:《交通肇事罪的认定与处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229页。
    ④丁天球著:《危害公共安全罪重点疑点问题判解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513页。
    ⑤参见张耕总主编:《刑事案例诉辩审评——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①何秉松主编:《刑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246页。
    ②参见高秀东著:《交通肇事罪的认定与处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237页。
    ③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04页。
    
    ①参见高秀东著:《交通肇事罪的认定与处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247页。
    ②参见欧阳涛,魏克家,刘仁文主编:《易混淆罪与非罪、罪与罪的界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1页。
    
    ①熊选国,任卫华主编:《刑法罪名适用指南·危害公共安全罪》,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0页。
    ②张明楷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543页。
    ③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11页。
    ①参见刘杰,廖真贵主编:《刑法案例总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9页。
    ①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0页。
    ②孙国祥,余向栋,张晓陵著:《过失犯罪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8页。
    ③参见侯国云著:《过失犯罪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18~220页。
    1. [日]川端博著:《刑法总论二十五讲》,余振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 [日]大塚仁著:《犯罪论的基本问题》,冯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阮齐林著:《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高铭暄主编:《刑法专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王作富主编:《刑法分则实务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
    6.鲍遂献,雷东生著:《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王明,王运声主编:《危害公共安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犯罪案例》,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9.侯国云著:《过失犯罪论》,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版。
    10.刘志正主编:《刑法学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1.高秀东著:《交通肇事罪的认定与处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
    12.刘志伟主编:《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疑难问题司法对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3.陈立,李兰英著:《刑法分则的理论与实务》,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侯国云,白岫云著:《新刑法疑难问题解析与适用》,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年版。
    15.郭立新,杨迎泽主编:《刑法分则适用疑难解析》,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
    16.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编:《典型疑难案例精析》,2006年第1辑,总第3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7.张明楷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8.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7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9.祝铭山主编:《中国刑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0.刘艳红主编:《刑法各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1.鲍遂献,雷东生著:《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2.丁天球著:《危害公共安全罪重点疑点问题判解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
    23.张明楷,黎宏,周光权著:《刑法新问题探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4.肖中华:《论交通肇事罪的认定与处罚》,载赵秉志主编:《刑事法实务疑难问题探索》,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25.林亚刚著:《危害公共安全罪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6.最高人民检察院刑事检察厅编著:《最新刑法释义与适用指南》,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版。
    27.曲新久,陈兴良,张明楷等著:《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8.陈兴良主编:《罪名指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9.张耕总主编:《刑事案例诉辩审评——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
    30.何秉松主编:《刑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
    31.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2.欧阳涛,魏克家,刘仁文主编:《易混淆罪与非罪、罪与罪的界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3.熊选国,任卫华主编:《刑法罪名适用指南·危害公共安全罪》,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4.刘杰,廖真贵主编:《刑法案例总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5.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6.孙国祥,余向栋,张晓陵著,《过失犯罪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7.左坚卫,黄娜,周加海著:《危害公共安全罪司法适用》,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黎宏:《论交通肇事罪的基本问题——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为中心》,载《法律科学》2000年第4期。
    2.于改之:《不作为犯罪中“先行行为”的本质及其产生作为义务的条件》,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年第5期。
    3.杨惠梅,谢沁:《析交通肇事罪的“因逃逸致人死亡”》,载《学术探索》2004年第9期。
    4.赵秉志,田宏杰:《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问题研究》,载《人民检察》2000年第1期。
    5.黄明儒,蒋小燕:《浅析交通肇事罪的范围》,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6.吕伟男,李孝忠:《浅析交通肇事犯罪中的自首情节》,载《法律适用》2000年第5期。
    7.黄祥清:《浅析新刑法中的交通肇事罪》,载《政治与法律》1998年第4期。
    8.毛建军:《交通肇事罪若干问题探析》,载《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4期。
    9.侯国云:《有关交通肇事罪的几个疑难问题》,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1期。
    10.叶远鹏,叶远峰:《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问题研究》,载《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1.杨毓显:《交通肇事罪之争议问题再研究》,载《云南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2.林亚刚:《论“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和“因逃逸致人死亡”》,载《法学家》2001年第3期。
    13.麻侃:《交通肇事罪理论价值评析一兼评(道路交通安全法》》,载《韶关学院学报》2005年第11期。
    14.陈龙,王颖:《交通肇事罪罪名及司法解释评析》,载《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2期。
    15.刘冬根:《论交通肇事罪的主体》,载《江苏经管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6.张兆松:《交通攀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定罪问题》,载《人民检察》1999年第5期。
    17.李朝晖:《交通肇事罪犯罪主体辨析》,载《郑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