斡旋受贿犯罪主体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现行刑法第388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受贿论处。”本条所规定的行为在理论上称之为斡旋受贿犯罪(也有人称之为影响力交易犯罪,笔者按照通常的习惯仍称之为斡旋受贿犯罪)。从这条规定可以看出,斡旋受贿的犯罪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其他人不能构成本罪。今年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七)》对于斡旋受贿的犯罪主体则有了进一步的修改与完善,将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和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和其近亲属以及其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也纳入到了斡旋受贿主体范围之中。对于斡旋受贿犯罪主体的问题,我国刑事立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没有专门规定,到司法解释对受贿罪进行扩大,再到刑法典明文规定、刑法修正案补充完善。这一过程足以显现出我国斡旋受贿方面的法律规定在立法技术和经验等方面的提高与完善,也说明了法律应当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与时俱进,从而更有力的打击犯罪、更好的维护社会秩序。
     一直以来,刑法学界对于斡旋受贿犯罪主体的相关问题颇有争议,看法不很一致,争论的焦点就在于依据现行刑法斡旋受贿犯罪主体应当如何认定以及是否应当予以扩大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试图从刑法理论、刑事立法与司法实践等角度作一个比较深入的探讨与研究。第一,通过对国际公约和国外立法的研究,了解斡旋受贿犯罪主体的域外法律规定,同时,对比我国刑事立法的相关规定,分析我国法律在斡旋受贿犯罪主体规定方面的不足之处。第二,以我国刑事法律为依据,具体探讨如何认定斡旋受贿的犯罪主体。笔者认为,应当以职能为标准来认定“国家工作人员”,并对国家机关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有公司、委派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等概念进行了分析与界定。此外,《刑法修正案(七)》的相关规定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有必要扩大斡旋受贿犯罪主体的范围,将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和其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和其近亲属以及其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纳入到斡旋受贿犯罪主体之中。第三,通过进一步分析《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相关规定,指出我国现行刑法及《刑法修正案(七)》在斡旋受贿犯罪主体规定方面的不足,对完善相关法律规定提出了立法建议。
     总之,笔者对斡旋受贿犯罪主体方面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目的就在于在实践中更好的运用斡旋受贿方面的刑法规定和相关的立法与司法解释,并促进立法机关弥补不足、完善立法,以更加严厉的打击贿赂犯罪,充分发挥刑事立法维护社会秩序之功效。
引文
1《国际反贪局联合会第一次年会暨会员代表大会开幕》,载《检察日报》,2006年10月24日,第一版。
    2《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若干问题的解答》(1989年11月6日法〔研〕发〔1989〕35号)。
    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修订)。
    
    4《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页。
    5《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6张明楷译:《日本刑法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2版,第73页。
    7潘灯译:《西班牙刑法典》,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5页。
    8潘灯译:《西班牙刑法典》,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5页。
    9 (韩)金永哲译:《韩国刑法典及单行刑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
    10 (韩)金永哲译:《韩国刑法典及单行刑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9页。
    11徐久生译:《奥地利联邦共和国刑法典》,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117页。
    12罗结珍译:《法国新刑法典》,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第155页。
    13吕天奇著:《贿赂罪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81页。
    14王秀梅,邱陵译:《罗马尼亚刑法典》,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4页。
    15王云海著:《美国的贿赂罪—实体法与程序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页。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修订)。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18于飞:《斡旋受贿问题研究》,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第12卷第1期,2004年2月,第41页。
    19袁彬:《论影响力交易罪》,载《法学论坛》,第19卷第3期,2004年5月,第77-78页。
    20马克昌:《论斡旋受贿犯罪》,载《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第74页。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修订)。
    22胡康生,李福成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释义》,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04页。
    23朱国雄:《受贿犯罪主体区别原则及其适用》,载《人民司法》,1998年第3期,第22页。
    24赵秉志主编:《中国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分则篇六),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25曹子丹,侯国云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精解》,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8页。
    26刘家琛主编:《新刑法条文释义》,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1660页。
    27赵秉志主编:《新刑法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80页。
    2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2003年11月13日法〔2003〕167号)。
    29曹子丹,侯国云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精解》,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8页。
    30赵秉志主编:《新刑法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80页。
    31侯国云,白岫云著:《新刑法疑难问题解析与适用》,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年版,第187页。
    32毕志强,肖介清,汪海鹏编著:《受贿罪定罪量刑案例评析》,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3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2003年11月13日法〔2003〕167号)。
    3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国有资本控股、参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本公司财物如何定罪问题的批复》(2001年5月23日法释〔2001〕17号)。
    3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2003年11月13日法〔2003〕167号)。
    36胡康生,李福成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释义》,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04页。
    37赵秉志主编:《新刑法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80页。
    38胡康生,郎胜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释义》,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90页。
    39侯国云,白岫云著:《新刑法疑难问题解析与适用》,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年版,第194页。
    4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2003年11月13日法〔2003〕167号)。
    4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的解释》(2000年4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42刘家琛主编:《新刑法新问题新罪名通释》,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1009页。
    43肖智川:《受贿犯罪主体的疑难界定》,载《政法学刊》,第17卷第3期,2000年9月,第16页。
    44刘光显:《关于受贿罪主体的几个问题》,载《法律科学》,1995年第1期,第58—59页。
    45阿计:《刑法修改,剑指腐败》,载《江淮法治》,2008年第22期,第7页。
    46《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印发〈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2007年7月8日法发〔2007〕22号)。
    47《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
    48利子平,辛波:《斡旋受贿犯罪立法的反思与重构》,载《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8卷第5期,2007年9月,第43页。
    49于飞:《斡旋受贿问题研究》,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第12卷第1期,2004年2月,第41页。
    50杨宇冠,吴高庆主编:《〈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解读》,北京:中华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0页。
    51曲伶俐:《完善受贿罪立法之探索》,载《政法论从》,1997年第1期,第41页。
    52梁根林著:《刑事政策:立场与范畴》,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59页。
    1.李秀娟著:《中国反腐败立法构建研究—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为视角》,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版。
    2.外交部条约法律司编译:《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及相关法律文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3. (日)西田典之著,刘明祥,王昭武译:《日本刑法各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储槐植著:《美国刑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三版。
    5.肖中华著:《贪污贿赂罪疑难解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许海波著:《贪污贿赂罪若干问题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
    7.孙国祥著:《贪污贿赂犯罪疑难问题学理与判解》,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8.赵慧,张忠国著:《贪污贿赂犯罪司法适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9.李希慧主编:《贪污贿赂罪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版。
    10.林亚刚主编:《贪污贿赂罪疑难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陈正云,文盛堂主编:《贪污贿赂犯罪认定与侦查实务》,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12.孙应征主编:《公务贿赂犯罪研究》,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年版。
    13.孟庆华著:《贪污贿赂罪重点疑点难点问题判解研究》,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
    14.孙国祥著:《新类型受贿犯罪疑难问题解析》,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
    15.林喆,马长生,蔡雪冰著:《腐败犯罪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李伟迪著:《国家工作人员与亲属共同受贿犯罪的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
    17.钟澍钦主编:《新中国反贪污贿赂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5年版。
    18.刘家琛主编:《职务犯罪惩治法律分解适用集成》,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
    19.文盛堂著:《反职务犯罪论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中国犯罪学研究会预防职务犯罪专业委员会编:《中国职务犯罪预防调查报告》,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21.傅新球,彭劲著:《女性与职务犯罪》,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2.狄世深著:《刑法中身份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3.杜国强著:《身份犯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4.阎二鹏著:《共犯与身份》,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
    25.刘家琛主编:《新刑法及司法解释适用指南》,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1.邓小云:《斡旋受贿犯罪若干争议问题探析》,载《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3期。
    2.宋云璇:《斡旋受贿犯罪浅析—有关国家工作人员与家属共同受贿问题》,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第6卷第6期,2004年11月。
    3.朱孝清:《斡旋受贿的几个问题》,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3期。
    4.郭园园:《斡旋受贿的立法及完善》,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3期。
    5.朱本欣:《斡旋受贿若干争议问题刍议》,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3年第16卷第2期。
    6.张兆松:《论斡旋受贿罪若干有争议问题》,载《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7.辛波,叶阳:《论影响力交易罪的立法模式》,载《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9期。
    8.胡陆生:《影响力交易的刑事立法思考》,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第3期。
    9.邓小刚:《〈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第十八条与我国刑法的完善》,载《湖北社会科学》, 2006年第4期。
    10.孟伟:《〈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中国的受贿罪》,载《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第22卷第5期,2004年10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