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贿赂的刑法治理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从2006年我国开展治理商业贿赂的专项工作以来,商业贿赂犯罪问题便受到了理论界和司法部门的高度关注,并形成了一批研究商业贿赂犯罪的理论成果。审视现有的研究成果,就会发现对商业贿赂犯罪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商业贿赂犯罪的概念、商业贿赂犯罪的法律特征、商业贿赂犯罪的刑法适用等方面尚未形成较为一致的观点。本文以商业贿赂犯罪问题为研究对象,从规范刑法学的角度对商业贿赂犯罪的概念、商业贿赂犯罪的法律特征、商业贿赂犯罪的刑法认定、商业贿赂犯罪的刑事处罚及立法完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商业贿赂犯罪的理论探讨,有助于指导司法实践中对商业贿赂犯罪的刑法处理,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很强的实践意义。文章共由七个部分组成。
     引言,本部分简要地介绍了商业贿赂犯罪研究的理论现状,认为商业贿赂犯罪的概念不清影响了理论研究的方向,缺失专门的反商业贿赂立法容易引起司法实践中对商业贿赂犯罪的执法混乱。在分析和评价现有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研究商业贿赂犯罪既要立足中国国情,又要放眼世界;既要注重法学理论,又要紧密联系实践。本文通过系统分析、比较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综合研究商业贿赂犯罪,突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旨在能为有效防控商业贿赂犯罪献上微薄之力。
     第一章,刑法语境中的商业贿赂。目前,商业贿赂十分普遍,商业贿赂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商业贿赂犯罪的严峻形势需要刑法的有效介入和规制。我国为治理商业贿赂而不断完善包括刑法在内的法律规定。刑法语境中的商业贿赂概念可以借鉴经济法层面的商业贿赂概念,但绝对不能受到国家工商管理总局《暂行规定》中对商业贿赂概念的限制,应该将一切能够揭示商业贿赂本质且大量客观存在的商业贿赂现象都包括进去。本文立足于当前治理商业贿赂犯罪的现实需要,充分考虑本学术论文的容量,以现行的《刑法》规定及司法解释为依据,认为商业贿赂犯罪是指在商业活动中,商事活动参与者为谋取商业利益而给予他人财物,或者与商业活动紧密相关的人利用商事管理职权而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或者为促成商事活动双方的行贿、受贿而居间介绍,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商业贿赂犯罪涉及到《刑法》中的八种罪名,不同于商业贿赂违法行为,也不同于公职贿赂犯罪,这些是在理解商业贿赂犯罪概念时所必须把握的。
     第二章,商业贿赂犯罪的特征。研究商业贿赂犯罪的特征有助于从理论上分析商业贿赂犯罪的成立情况,有助于司法实践中对商业贿赂犯罪的准确认定。由于商业贿赂犯罪不是刑法中的罪名,不具有犯罪构成。本章通过对商业贿赂所涉罪名的犯罪要件进行分析,借鉴犯罪构成四要件的组成要素,从法益侵犯、客观表现、行为人及主观方面来深入研究商业贿赂犯罪的法律特征。商业贿赂犯罪既侵犯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又侵犯了受贿者职务行为的不可交换性,还可能侵犯他人的财产所有权。商业贿赂物属于行为对象而不是犯罪对象,不能充分反映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在商业贿赂犯罪所侵犯的诸法益中,只有市场经济秩序才能揭示所有商业贿赂犯罪的本质属性。商业贿赂犯罪与公职贿赂犯罪的最明显区别便是发生的领域不同,商业贿赂犯罪仅仅发生在商业活动中。经济往来领域不如商业活动领域明确,不能用经济往来领域来界定商业贿赂犯罪发生的范围。商业贿赂所涉刑法罪名中“利用职务上便利”规定中的“职务”一词应作扩大解释,不宜作职务和劳务的区分,凡是能对商业交易产生实质影响的职务活动均能称作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理解商业受贿犯罪中“为他人谋取利益”时,可把是否违背职责作为限制条件予以考虑,体现出商业贿赂犯罪与公职贿赂犯罪的区别,起到限制商业贿赂犯罪外延过分扩大的作用。商业贿赂犯罪行为人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分为行贿人与受贿人、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自然人与单位等。根据行为人的身份、编制来确定刑事责任是商业贿赂犯罪的重要特征。仅仅因为身份上的差异,国家工作人员、国有单位在商业活动中实施相同行为的情况下,要比非国家工作人员、非国有单位受到更严厉的刑事处罚。在商业贿赂犯罪中,不仅刑法对自然人比对单位规定了严厉得多的刑罚和容易得多的构成条件,而且对非国有单位未规定非国有单位受贿罪,这极不利于惩治单位参与的大量商业贿赂犯罪。商业贿赂犯罪行为人均具有直接故意的主观罪过,同时还具有明确的犯罪目的。每一商业贿赂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却积极追求并希望这种犯罪结果的发生。商业贿赂犯罪的这些特征揭示了其与公职贿赂犯罪的区别所在,也为现有的刑法规定指出了其中的不完善之处。
     第三章,商业贿赂犯罪若干问题的认定。本章以现有的刑法规定及司法解释为依据,对司法实践中有关商业贿赂犯罪若干问题的认定进行了研究。第一节,“经济往来”法条的刑法认定。“经济往来”法条是商业贿赂犯罪在定罪、量刑时的重要法条,对这些法条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对商业贿赂犯罪案件的查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经济往来”法条入罪的重要前提,“谋取不正当利益”、“为他人谋取利益”是“经济往来”法条构成犯罪的条件。第二节,帐外暗中收取财物的刑法认定。本节以一真实案例为基础,在分析回扣、手续费基本含义的基础上,认为所有的回扣均违法,认为帐外暗中收受财物如要构成犯罪,则需注意查看回扣、手续费的数额、主体是否为国有单位以及是否具有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等诸多因素,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有帐外暗中收受财物的行为就一律作为犯罪处理。刑法第387条第2款的规定存有诸多不当之处,需要引起立法机关和司法部门的高度重视。第三节,商业贿赂的范围与数额认定。从应然的角度看,一切利益均可成为商业贿赂的内容;从实然的角度看,现行刑法认为贿赂的范围仅限于财物,司法解释将贿赂的范围扩大到财产性利益。本文认为,贿赂范围的界定既应考虑贿赂的本质所在,又要便于司法机关实际操作。“两高”司法解释对贿赂范围的划定是比较适当的。对于具体案件中贿赂数额的认定,要严格执行刑法及司法解释的规定,不能随意扩大范围。第四节,商业受贿犯罪中共犯形态的认定。本节除了讨论同类身份主体的共同商业受贿罪外,重点探讨了身份不同主体的共同商业受贿问题,认为不具特定身份的人员能与特殊主体一起构成受贿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同时对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有公司、企业及其他单位人员的共同商业受贿、单位所涉共同商业受贿犯罪及共同商业受贿犯罪的数额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五节,医生、教师商业贿赂的刑法认定。医生、教师涉足的商业贿赂案件具有一些独特的表现。在刑法适用上,医生、教师利用从业之便收取商品销售方财物时不再区分是否是国家工作人员,都只定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突出了职权特征、淡化了身份特征。
     第四章,商业贿赂犯罪的刑事处罚。本章包括两节。第一节对商业贿赂所涉罪名的法定刑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些法定刑具有规定的种类多且挂有死刑、罚金刑缺失、没收财产刑适用范围太窄以及针对不同主体配置差异极大刑罚等特点。第二节认为商业贿赂所涉罪名的量刑情节在语言表达上模糊、不严密,过分强调贿赂数额在量刑中的作用,建议量刑时应综合考虑贿赂的数额大小、有无索贿情节、是否已经积极退赃、因受贿所造成的损失大小、为他人谋取的利益是否违背职责等因素,并针对刑罚执行提出了一些建议,即对在押的商业贿赂罪犯与其他罪犯一样同等处遇,从严把握缓刑的适用范围,严格执行减刑、假释及监外执行。
     第五章,商业贿赂的刑事立法完善。建立包括民法、行政法、经济法、刑法在内的完善的法律体系有助于充分发挥刑法在打击商业贿赂犯罪中的作用。完善惩处商业贿赂的刑事立法,可从立法模式、犯罪构成、刑事处罚三个方面予以考虑。在立法模式上,可以保持现有的立法模式,同时注意发挥刑法修正案及司法解释的作用。在构成要件方面,要注意完善行贿行为、受贿行为犯罪化的法律规定。在刑事处罚方面,要扩大财产刑的适用范围、加大财产刑的处罚力度,增设针对性强的资格刑,对行贿、受贿设置相同的刑罚。在尽量不对商业贿赂罪犯适用死刑的司法基础上,努力推动立法上逐步废除对经济犯罪的死刑规定。
     结语。商业贿赂犯罪的产生原因复杂,治理商业贿赂的方法多种多样。刑法作为威慑力最强的法律,虽在治理商业贿赂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只有将其与其他治理措施结合在一起方能取得最佳治理效果。充分运用现有的刑法规定正确地惩治商业贿赂犯罪,在积累丰富司法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良好立法规定的基础上,再对相关刑法规定乃至立法模式进行完善是我国运用刑法治理商业贿赂的可选途径。
Since our country carried out the work on harnessing the crimes of commercial bribery, problems on crimes of commercial bribery have been thought highly in both theoretical fields and judicial departments, several theoretical works on crimes of commercial bribery came into being. Looking over the present research works, some basic problems in crimes of commercial bribery such as the concept, the legal character and criminal practice have not come to the same point. The thesis studies on the problems on crimes of commercial bribery, focuses on the concept, the legal character, the criminal practice, the punishment and legal perfect. The research is helpful to the theoretical learning and judicial practice and has important values. The paper consists of seven parts and is divided as follows.
     Preface. This chapt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theoretical status quo on crimes of commercial bribery. This chapter believes that the concept influences the direction on crimes of commercial bribery. It is easy to irritate the confusion in practice without specialized law rules against crimes of commercial bribery. After studying and analyzing the present theoretical research works, the paper believes that the measures in studying crimes of commercial bribery should be 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s of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should integrate theory with practice. This paper uses many studying ways such as systematic analysis, comparative study and cases analyzing to study the crimes of commercial bribery, in order to put forward some proposals to deal well with the crimes of commercial bribery.
     ChapterⅠ. Commercial bribery in criminal backgrounds. At present commercial bribery is quite common and has severe harm. The bad conditions on crimes of commercial bribery need the harnessing of the criminal law rules. Commercial bribery in criminal backgrounds may draw lessons from economic law, but should not limit to the administrating regulations of the National Bureau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it may include all the commercial appearance that can reflect the essence of commercial bribery. This paper bases on the social needs of harnessing crimes of commercial bribery and the volume of this paper, defines the concept of crimes of commercial bribery according to the Penal Code and judicial explanation. Crimes of commercial bribery include:1. whoever, for the purpose of securing commercial benefits, gives money or property; 2. any who is related to commercial activities, by taking advantage of his position, extorts money or property from another person, or illegally accept another person's money or property in return for securing benefits for the person; 3. whoever introduces a bribe to the commercial participators. Crimes of commercial bribery involve 8 crimes in penal code. Crimes of commercial bribery are different from commercial bribery and crimes of state functionary bribery.
     ChapterⅡ. Character on crimes of commercial bribery. It's important to study the character on crimes of commercial bribery. Crimes of commercial bribery are not legal crimes in penal code and do not have constitutions of crimes. This paper tries to study the character on crimes of commercial bribery from such aspects as the offending benefits, the objective aspects, the subjects and the subjective aspects. Crimes of commercial bribery mainly offend the economic order, even if it may offend other benefits. The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crimes of commercial bribery and crimes of state functionary bribery is the fields that crimes happened in. Crimes of commercial bribery took place in commercial fields. Economic fields are not as clear as commercial fields and should not be used to define the realm on crimes of commercial bribery. "Position" in "by taking advantage of his position" in crimes of commercial bribery should be defined widely. "securing benefits for the person" should be explained narrowly in order to differ the two kinds of crimes of bribery. The subjects can be divided into several groups, that is the person who gives money or property to others and the person who accepts another person's money or property, state functionary person and non-state functionary person, the person and the unit.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is borne according to the subjects status and authorized strength. As to the same action, the state functionary person and state body would bear much more heavy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and those who are not state functionary person or state body. To those which are not state-owned units, even if they accept another person's much money or property, they will not be regarded as crimes. Those subjects on crimes of commercial bribery all have direct criminal intent and clearly criminal intention. All the subjects on crimes of commercial bribery know their acts entail harmful consequences to market economic order but wish such consequences to occur
     ChapterⅢ. Practice on several problems of commercial bribery crimes. This chapter is studying on several problems of commercial bribery crimes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criminal law rules and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Section 1, explanation of criminal law rules involving with economic dealings. Regulations about economic dealings are important to harness the crimes of commercial bribery. "By taking advantage of his position", "Securing benefits for the person ", "For the purpose of securing illegitimate benefits" should be the necessary factor in crimes of commercial bribery. Section 2, about accepting off-the- book property. This section bases on a true case,after analyzing the meanings of rebates and service charges, points out that all the rebates are illegal. Many factors should consider in deciding whether an action could be a crime of commercial bribery, these factors include in the amounts of rebates and service charges, the status of the subject and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of taking advantage of his position. Item 387.2 in penal code has some shortcomings. Section 3, scope and amount of commercial bribery. All the benefits should be commercial bribery, but in fact only property and benefits relevant to property could be commercial bribery.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scope and amount of commercial bribery could be decided in considering the essence of commercial bribery and the practical justice. Section 4, joint crimes of commercial bribery. The subjects with the same status can be guilty of joint crimes of commercial bribery. The subjects with the different status can also be guilty of joint crimes of commercial bribery. Section 5, commercial bribery committed by doctors and teachers. hi the cases involving crimes of commercial bribery committed by doctors and teachers, taking advantage of his position is the most obvious character, status of one subject is not important necessarily.
     ChapterⅣ. Punishments on crimes of commercial bribery. This chapter consists of two sections. Section 1 focuses on the legal punishments on crimes of commercial bribery a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 The legal punishments are various and include in death penalty, fine punishment is shortage, confiscation of property needs some strict factors. Section 2 is about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crimes. Language about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crimes is ambiguous and open. Bribery amounts are too emphasized. So in sentencing a crime of commercial bribery, the following factors should be considered:the amount of the bribe, the circumstance of extorting money or property, the circumstance of giving up the embezzled money of his own accord, the amount of loss made by accepting money or property, the circumstance of securing benefits for the person.In executing the punishments, the criminals of commercial bribery should be treated with the other criminals. Suspension of sentence should be strict. Commutation of punishment and parole should also be strict in executing the punishments.
     Chapter V. Legal perfect on crimes of commercial bribery. In order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superiority of criminal law rules in dealing with crimes of commercial bribery, it's necessary to build a legal system including to civil law, economic law, governing administration law and criminal law.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in legal mode, constitution and punishment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perfect the law rules involving the commercial bribery. As to the legal mode, keeping the present mode and taking advantage of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and amendments to the criminal law is necessary. As to the constitution,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regulations of giving bribe and accepting bribe. As to the punishments, it's necessary to enlarge the range of property punishment, to increase the punishment of property, to regulate the status punishment directly against the commercial bribery, to regulate the same punishment aimed at the giving bribery and accepting bribery. Try to abolish death penalty in the cases of commercial bribery to promote to cancel death penalty in all the cases of economic crimes.
     Conclusion. Causes on crimes of commercial bribery are complex, ways in dealing with crimes of commercial bribery are various. Only combing criminal law rules with other measures, best results can be achieved in harnessing the crimes of commercial bribery. It's a good way to use the present criminal law rules and to perfect the present regulations and legal mode in referring to the regulations of other countries.
引文
程宝库:“中国商业贿赂状况问卷调查统计与分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4期,第53-55页。
    程宝库:“中国商业贿赂状况问卷调查统计与分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4期,第53-55页。
    3王新友:“城建领域商业贿赂犯罪呈六大特点”,《检察日报》,2007年12月7日,第002版。
    穆镇汉主编:《商业教程》(高等学校法学试用教材),北京: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8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译:《商业反贿赂守则》,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9参见[美]E·霍贝尔:《原始的人法》,严存生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7页。
    10杨紫炬、徐杰:《经济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1页。
    11种明钊:《竞争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37页、第242页。
    12彭阳春:《治理商业贿赂问题解答与案例点评》,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13陈家林:“日本刑法中的商业贿赂犯罪及对我国的启示”,《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85页。
    15王明达等:“当前处理商业贿赂犯罪案件应把握的若干问题”载《和谐社会的刑事法治》(下卷),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版,第1123页。
    16王洪青:“商业贿赂犯罪的概念及法律适用对策”,《法律适用》,2006年第5期,第15页。
    17李卫红、张国宏:“论商业贿赂犯罪”,《中外法学》,1996年第2期,第27页。
    18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60页。
    19[日]小野清一郎:《犯罪构成要件的理论》,有斐阁,1961年版,第2、199页。
    20陈兴良著:《口授刑法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98页。
    21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70页。
    22陈忠林主编:《刑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78页。
    23陈忠林主编:《刑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79页。
    24陈忠林:《刑法散得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67-269页。
    25 Jescheck,Lehrbuch des Strafrechts,Allg.Tei1,5.Auflage,1996,S.7f.
    26 Liszt,Lehrbuch des Strafrechts,Nachdruck,1995,S.4.
    27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8页。
    28柳忠卫:“商业贿赂犯罪客体解读”,《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第115页。
    29张明楷:《法益初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7页、第181页。
    30熊金文、康诚:“商业贿赂犯罪构成之特点”,《人民检察》,2007年第1期,第57页。
    31官旭明:“商业贿赂的犯罪构成要件探讨”,《商场现代化》,2006年11月(下旬刊),第269页。
    32赵冬燕:“商业贿赂犯罪研究”载韩玉胜主编《刑法学博士论文精萃》,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第427页至第431页。
    33参见苏惠渔主编:《刑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00页。
    34参见孙立权、曲胜:“论商业贿赂罪”,《行政与法》,1994年第3期,第20页。
    35卢勤忠:《刑法修正案(六)与我国商业贿赂犯罪立法》,载山东大学法学院、山东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编:《商业贿赂犯罪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版,第252页。
    36刘庆伟:“商业贿赂罪客体问题研究”载秦瑞基、胡常龙主编《商业贿赂犯罪问题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252页至第254页。
    37柳忠卫:“商业贿赂犯罪客体解读”,《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第115页。
    38杨信:“论商业贿赂行为的构成要件”,《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第79页。
    39柳忠卫:“商业贿赂犯罪客体解读”,《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第115页。
    40何显兵、刘超:“商业贿赂罪客体探析”,《人民检察》,2007年第15期,第48页。
    41柳忠卫:“商业贿赂犯罪客体解读”,《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第116页。
    42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上、下编),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117页。
    43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上、下编),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1137页;王作富主编:《刑法分则实务研究》(下),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第1749页。
    44李洁:《犯罪对象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6页。也有学者把行为对象与犯罪对象、行为客体等同,认为行为对象是指危害行为所作用的法益的主体(人)或物质表现(物)。参见张明楷《刑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59页。
    45李洁:《犯罪对象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8页。
    46吴一平:“论商业贿赂及其构成要件”,《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5月刊,第15页。
    47陈忠林主编:《刑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135页。
    48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1988年版,第1001页。
    4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2页。
    50张国轩:《商业犯罪的定罪与量刑》,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2月版,第8页。
    51张国轩:《商业犯罪的定罪与量刑》,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2月版,第14页、15页。
    52杨兴国主编:《贪污贿赂罪法律与司法解释应用问题解疑》,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216页。
    53胡驰:《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犯罪界限与定罪量刑研究》,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第359页。
    54王作富主编:《刑法分则实务研究》,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第1981页。
    55何秉松主编:《职务犯罪的预防与惩治》,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第496-497页。
    56王作富主编:《刑法分则实务研究》,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第1926-1927页。
    57王赞:“对商业贿赂犯罪中‘利用职务之便’的理解”,《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8期,第236页。
    58马克昌:《刑法学全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04页。
    59游伟、肖晚祥:“论受贿罪构成要件中的‘为他人谋取利益’”,《政治与法律》,2000年第6期,第20页。
    60赵建平:《贪污贿赂犯罪界限与定罪量刑研究》,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第268页。
    61胡驰:《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犯罪界限与定罪量刑研究》,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第332页。
    62马克昌:《刑法理论探索》,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270页。
    63王作富、陈兴良:“受贿罪构成新探“,《政法论坛》,1991年第1期,第21页。
    64张明楷:《刑法学》(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921-922页。
    65陈家林:“中日刑法中的商业贿赂犯罪之比较”,《政法论丛》,2006年第6期,第72页。
    66 Metaphysische Anfangsgriinde der Naturwissenschaft,Bd.5,der von Weischedel Herausgegebenen Werkausgabe, S.11.
    67罗克辛:《德国刑法学总论》(第1卷)(第3版),第7节,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81页。
    68高铭喧,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161-162页。
    69陈忠林:“中、德、日现行犯罪论体系的重构”载梁根林主编《犯罪论体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191页。
    70吕汇:“对商业贿赂犯罪概念及主体的再认识”,《商场现代化》,2008年2月(下旬刊),第302页。
    71参见刘仁文等译:《美国模范刑法典及其评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71页。
    72参见黄道秀译:《俄罗斯联邦刑法典》,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108页。
    73参见储槐植著:《美国刑法》(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1页。
    74参见于志刚译:《芬兰刑法典》,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124页。
    75参见赵微:《俄罗斯联邦刑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65页。
    76参见冯军译:《德国刑法典》,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7页。
    77赵秉志、于志刚、孙勤:“论国家工作人员范围的界定”,《法律科学》,1999年第5期,第116页。
    78参见朱建华:“刑法中的国有公司、企业辨析”,《现代法学》,2004年第4期,第92页。
    79参见刘宪权:《刑法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86页。
    80黄柳:“对公司、企业受贿罪主体问题的思考”,《前沿》,2004年第3期,第124页。
    81张惠明、史洁璐:“外国(地区)公司代表受贿能否构成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111页。
    82王戈:“论商业贿赂犯罪的特征”载秦瑞基、胡常龙主编《商业贿赂犯罪问题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91页。
    83朗胜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解释》,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35页;
    84陈兴良主编:《刑法全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177页。
    85阮方民:“论单位犯罪的概念与构成”载高铭暄、赵秉志主编:《刑法论丛》(第3卷),北京:法律出版社,第47页。
    86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上编)》,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193页。
    87 Thomas J.Bernard,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orporate Criminal Liability" (1984)22 Criminology 3 at P.3.
    88 John C, Coffee Jr.,An Unscandalized Inquiry into the Problem of Corporate Punishment (1981) 79 Michigan Law Review at P.386.
    89 Eliezer Lederman," Criminal Law,Perpetrator and Corporation:Rethinking a Complex Triangle "(1985) 76 Journal Criminal Law and Criminology 285 at P.285-288.
    90 Societas delinquene non Potast.
    91 Hans-Heinrich Jescheck,Lehrbuch des Strafrechts,Allgemeiner Teil,4.Aufl.,1988,23VI,S.204.
    92 Jurgen Baumann,Strafrecht,Allgemeiner Teil,7.Aufl,1975,S.198.
    93 Hans Joachim Hirsch,a.a.o,(Anm.2), S.24.ff.
    94中山研一,《刑法讲义第一题,法人的刑事责任》第3页以下(未公刊)。
    95参见刘峥、秦瑜:“商业贿赂犯罪立法缺陷探析”,《法学天地》,1997年第6期,第2页。
    96赵冬燕:“商业贿赂犯罪研究”载韩玉胜主编《刑法学博士论文精萃》,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第424-425页。
    97参见付立忠:“刑法修正案(六)对商业贿赂犯罪之改进问题研究”载赵秉志主编《和谐社会的刑事法治》,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73-1180页。
    98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上编)》,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196页。
    99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上编)》,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201页。
    100杨信:“论商业贿赂行为的构成要件”,《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第79页。
    101赵冬燕:“商业贿赂犯罪研究”载韩玉胜主编《刑法学博士论文精萃》,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第429页。
    102高铭暄主编:《刑法专论(下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836页。
    103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221-222页。
    104周振想主编:《公务犯罪研究综述》,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10月版,第235页。
    105刘佑生主编:《职务犯罪研究综述》,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02页。
    106赵秉志:“国际社会惩治商业贿赂犯罪的立法经验及借鉴”,《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21页。
    107卢建平:“详解美国《反海外腐败法》”,《上海国资》,2006年第4期,第64页。
    108林准主编:《中国刑法教程》,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640页。
    109杨敦先等:《廉政建设与刑法功能》,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129页。
    110吕天奇:“商业贿赂犯罪构成的若干新问题研究”,《现代法学》,2006年第5期,第132页。
    111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188页。
    112谢杰、吕继东:“商业贿赂‘经济往来’系列条款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第1期,第56页。
    113祝铭山主编:《中国刑法教程》,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11页。
    114马克昌:《刑法理论探索》,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270页。
    115吕天奇著:《贿赂罪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4月版,第138页。
    116参见:日本昭和五十二年(1977年)十二月一日政令第317号公布,昭和六十年(1985年)政令第31号最后修改的《关于禁止私人垄断及确保公正交易的法律施行令》第4条第三项规定,“在对提交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的对方,按照提交或提供的成绩而应支付回扣之旨,以书面明确的契约之场合,为在实行期间就其成绩依该契约的规定算出之回扣额。”
    117参见赵秉志主编:《刑法争议问题研究》,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21页以下。
    118参见洪建华:“收受赞助款回扣构成贪污”,《人民司法》,1996年第10期,第40页。
    119参见王作富主编:《刑法分则实务研究》,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第1760页以下。
    120参见祝铭山主编:《中国刑法教程》,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12页。
    121参见李文燕主编:《中国刑法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70页。
    122陈兴良主编:《刑法全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22页。
    123参见[日]泷川幸辰:刑法各论,日本评论社,1933年版.第73页;[日]木村龟二:《刑法各论》,法文社,1957年版,第62页。
    124[日]山口厚:《刑法各论》,有斐阁,2003年版,第83-84页。
    127谢杰、吕继东:“商业贿赂犯罪‘经济往来’系列条款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第2006年第1期,第56页。
    128参见肖介清:《受贿罪的定罪与量刑》,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112-115页。
    129谢杰、吕继东:“商业贿赂犯罪‘经济往来’系列条款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第2006年第1期,第56页。
    130专题研讨:“商业贿赂犯罪司法疑难问题认定”,《中国检察官》,2006年第6期,第30页。
    131张明楷:《刑法学(第三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7页。
    132[意]帕多瓦尼:《意大利刑法原理》,陈忠林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6页。
    133高明暄:《中国刑法学》,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01页。
    134何秉松:《刑法教科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1132页。
    135此为张明楷教授所主张,正逐渐成为理论通说。
    136陈兴良主编:《罪名指南》(上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315页。
    137吴学艇主编:《刑法修订问题讲座》,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6月版,第238页。
    138严军兴、肖胜喜主编:《新刑法释义》,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190页。
    139周道鸾、张军主编:《刑法罪名精释》(第二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9月版,第196页。
    140黄风译:《意大利刑法典》,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8页。
    141[日]前田雅英:《日本刑法各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485页。
    142陈兴良主编:《职务犯罪认定处理实务全书》第304-305页,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6年版。
    143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00页。
    144阿·汤因比、池田大作著:《展望二十一世纪》,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261页。
    145[英]吉米·边沁:《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李贵方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6页。
    146参见赵秉志主编:《刑法争议问题研究》,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13页。
    147参见肖介清:《受贿罪的定罪与量刑》,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102页。
    148姜伟、侯亚辉:“共同受贿犯罪若干问题探讨”,《中国刑事法杂志》,2002年第2期,第53页。
    149参见[日]野村稔著:《刑法总论》,全理其、何力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96页。
    150陈兴良:“受贿罪研究”载《刑事法判解》第3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71页。
    151李邦友:“评‘非国家工作人员不能构成受贿罪的共犯’”,《法学评论》,2002年第3期,第138页。
    152李邦友:“评‘非国家工作人员不能构成受贿罪的共犯’”,《法学评论》,2002年第3期,第138页。
    153赵秉志主编:《刑法新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6-257页。
    154在日本刑法学界,有人认为,该条中的共犯的范围不仅包含教唆犯和从犯,而且还包含共同正犯;也有人认为,真正身份犯不包括共同正犯。参见[日]野村稔著:《刑法总论》,全理其、何力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版,第433页。
    155日本的刑事判例把无特定身份者肯定为共同正犯的有大判昭和9年11月20日刑集13卷1514页和大判昭和8年9月29日刑集12卷1683页等。参见野村稔著:《刑法总论》,全理其、何力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34页。
    156德国刑法第340条规定:公务员在执行公务或与公务有关的事务时,自己或令他人实施伤害行为的,处3个月以上5年以下自由刑;情节较轻的,处5年以下自由刑或罚金。
    157德国刑法第223条a规定:不法伤害他人身体或损害其健康的,处5年以下自由刑或罚金。
    158参见[德]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托马斯.魏根特著:《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828页。
    159转引自朱旭光、杜志宏:《论受贿罪共犯的认定》(2001年中国刑法学年会论文),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39页。
    162赵秉志等:“论国家工作人员范围的界定”,载《刑法问题与争鸣》,1999年第1辑,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第339页。
    163孟庆华、高秀东:《贪污罪的定罪与量刑》,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68页。
    164张穹主编:《修订刑法条文实用解说》,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版,第111页。
    166伍柳村主编:《贿赂罪个案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6页。
    167刘光显、张泗汉主编:《贪污贿赂罪的认定与处理》,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298-299页。
    168王作富、陈兴良:“受贿罪构成新探”,《政法论坛》,1991年第1期,第21页。
    169朱建华:“受贿罪‘为他人谋取利益’要件取消论”,《现代法学》,2001年第4期,第126页。
    170陈忠林主编:《刑法学(上)》,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265页。
    171于志刚主编:《多发十种职务犯罪的定罪与量刑》,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第300-301页。
    172《奥地利联邦共和国刑法典》(2002年修订),徐久生译,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132页。
    173参见陈家林:“日本刑法中商业贿赂犯罪及对我国的启示”,《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85页。
    174于志刚:《多发十种职务犯罪的定罪与量刑》,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第424页。
    175袁力:“浅论行贿罪的立法完善”,载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热点疑难问题探讨》,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47—1049页。
    176《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177赵秉志主编:《新刑法全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265页。
    178张穹主编:《修订刑法条文适用解说》,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516页。
    179陈兴良主编:《刑法疏议》,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635页。
    180郎胜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解释》,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年版,第509页。
    181最高人民检察院办公厅编:《刑法释义与司法适用》,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59页。
    [1]穆镇汉主编:《商业教程》,北京: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
    [2]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译:《商业反贿赂守则》,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版。
    [3][美]E·霍贝尔《原始的人法》,严存生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杨紫烜、徐杰:《经济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种明钊:《竞争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6]彭阳春:《治理商业贿赂问题解答与案例点评》,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7]王明达:《和谐社会的刑事法治》(下卷),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版。
    [8]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版。
    [9]陈兴良著:《口授刑法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版。
    [10]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版。
    [11]陈忠林主编:《刑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1月版。
    [12]陈忠林:《刑法散得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3]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4]张明楷:《法益初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韩玉胜主编:《刑法学博士论文精萃》,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16]苏惠渔主编:《刑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7]秦瑞基、胡常龙主编:《商业贿赂犯罪问题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
    [18]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上、下编),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19]王作富主编:《刑法分则实务研究》(下),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
    [20]李洁:《犯罪对象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1]张明楷:《刑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2]李洁:《犯罪对象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3]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1988年版。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5]张国轩:《商业犯罪的定罪与量刑》,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2月版。
    [26]王作富主编:《刑法分则实务研究》,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
    [27]何秉松主编:《职务犯罪的预防与惩治》,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
    [28]王作富主编:《刑法分则实务研究》,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
    [29]马克昌:《刑法学全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30]赵建平:《贪污贿赂犯罪界限与定罪量刑研究》,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
    [31]马克昌:《刑法理论探索》,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32]张明楷:《刑法学》(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33]罗克辛:《德国刑法学总论》(第1卷)(第3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34]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6月版。
    [35]梁根林主编:《犯罪论体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
    [36]刘仁文等译:《美国模范刑法典及其评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37]黄道秀译:《俄罗斯联邦刑法典》,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38]储槐植著:《美国刑法》(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9]于志刚译:《芬兰刑法典》,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
    [40]赵微:《俄罗斯联邦刑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1]冯军译:《德国刑法典》,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2]刘宪权:《刑法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3]秦瑞基、胡常龙主编:《商业贿赂犯罪问题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
    [44]朗胜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解释》,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年4月版。
    [45]陈兴良主编:《刑法全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版。
    [46]高铭暄、赵秉志主编:《刑法论丛》,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47]中山研一:《刑法讲义第一题,法人的刑事责任》第3页以下(未公刊)。
    [48]韩玉胜主编:《刑法学博士论文精萃》,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49]赵秉志主编:《和谐社会的刑事法治》,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0]高铭暄主编:《刑法专论(下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1]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6月版。
    [52]周振想主编:《公务犯罪研究综述》,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53]刘佑生主编:《职务犯罪研究综述》,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54]林准主编:《中国刑法教程》,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89年版。
    [55]杨敦先等:《廉政建设与刑法功能》,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
    [56]陈兴良:《本体刑法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57]祝铭山主编:《中国刑法教程》,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8]马克昌:《刑法理论探索》,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59]吕天奇著:《贿赂罪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4月版。
    [60]赵秉志主编:《刑法争议问题研究》,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1]王作富主编:《刑法分则实务研究》,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
    [62]祝铭山主编:《中国刑法教程》,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3]李文燕主编:《中国刑法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4]陈兴良主编:《刑法全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5]肖介清:《受贿罪的定罪与量刑》,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
    [66]张明楷:《刑法学(第三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67][意]帕多瓦尼:《意大利刑法原理》,陈忠林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8]高明暄:《中国刑法学》,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69]何秉松:《刑法教科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70]陈兴良主编:《罪名指南》(上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71]吴学艇主编:《刑法修订问题讲座》,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6月版。
    [72]严军兴、肖胜喜主编:《新刑法释义》,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4月版。
    [73]周道鸾、张军主编:《刑法罪名精释》(第二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9月版。
    [74]黄风译:《意大利刑法典》,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5]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6]张智辉:《刑事责任通论》,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77]马克昌主编:《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78]梁根林主编:《犯罪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9]冯亚东:《罪与刑的探索之道》,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
    [80]洪福增:《刑法理论之基础》,台湾:刑事法杂志社,1977年版。
    [81]林山田:《刑法通论》,台湾:三民书局,1985年版。
    [82][韩]李在祥:《韩国刑法总论》,韩相敦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3][日]野村稔著:《刑法总论》,全理其、何力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84][日]前田雅英:《日本刑法各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0年版。
    [85][日]泷川幸辰:《刑法各论》,日本评论社,1933年版。
    [86][日]木村龟二:《刑法各论》,法文社,1957年版。
    [87][日]小野清一郎:《犯罪构成要件的理论》,有斐阁,1961年版。
    [88][日]山口厚:《刑法各论》,有斐阁,2003年版。
    [89][日]大谷实:《刑法总论》,黎宏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90][日]泷川幸辰:《犯罪论序说》,王泰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91]陈兴良主编,《职务犯罪认定处理实务全书》,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6年版。
    [92]阿·汤因比、池田大作著:《展望二十一世纪》,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
    [93][英]吉米·边沁:《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李贵方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6页。
    [94]赵秉志主编:《刑法争议问题研究》,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95]肖介清:《受贿罪的定罪与量刑》,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
    [96]陈兴良:《刑事法判解》第3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97]赵秉志主编:《刑法新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8][德]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托马斯·魏根特著:《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99]赵秉志等:《刑法问题与争鸣》1999年第1辑,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
    [100]孟庆华、高秀东:《贪污罪的定罪与量刑》,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68页。
    [101]张穹主编:《修订刑法条文实用解说》,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版。
    [102]伍柳村主编:《贿赂罪个案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03]刘光显、张泗汉主编:《贪污贿赂罪的认定与处理》,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版。
    [104]于志刚主编:《多发十种职务犯罪的定罪与量刑》,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
    [105]徐久生译:《奥地利联邦共和国刑法典》(2002年修订),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106]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热点疑难问题探讨》,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7]赵秉志主编:《新刑法全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08]张穹主编:《修订刑法条文适用解说》,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109]陈兴良主编《刑法疏议》,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10]郎胜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解释》,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年版。
    [111]最高人民检察院办公厅编:《刑法释义与司法适用》,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程宝库:“中国商业贿赂状况问卷调查统计与分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4期。
    [2]陈炳灵、袁洪:“《关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的不足及修改建议”,《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3]田心则:“《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我国对商业贿赂犯罪的治理”,《中国检察官》,2009年第2期。
    [4]程莎:“比较视野下商业贿赂治理的国际实践”,《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6期。
    [5]张晓涛:“对商业贿赂犯罪主体的法律探析”,《特区经济》,2007年7月刊。
    [6]徐岱:“犯罪数额对商业贿赂犯罪行为的影响”,《中国检察官》,2009年第2期。
    [7]徐岱:“犯罪所得之物之刑法解释与适用”,《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年第1期。
    [8]黄华平、张伟珂:“教师之商业贿赂犯罪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9]陈旭锋:“解析商业贿赂之行贿主体”,《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6年第7期。
    [10]阮传胜:“建议设立公司、企业、其他组织人员受贿罪”,《法学》,2003年第10期。
    [11]陈家林:“日本刑法中的商业贿赂犯罪及对我国的启示”,《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2]王洪青:“商业贿赂犯罪的概念及法律适用对策”,《法律适用》,2006年第5期。
    [13]李卫红、张国宏:“论商业贿赂犯罪”,《中外法学》,1996年第2期。
    [14]柳忠卫:“商业贿赂犯罪客体解读”,《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15]官旭明:“商业贿赂的犯罪构成要件探讨”,《商场现代化》,2006年11月(下旬刊)。
    [16]柳忠卫:“商业贿赂犯罪客体解读”,《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17]杨信:“论商业贿赂行为的构成要件”,《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
    [18]黎宏:“行为无价值批判”,《法学研究》,2006年第2期。
    [19]何显兵、刘超:“商业贿赂罪客体探析”,《人民检察》,2007年第15期。
    [20]吴一平:“论商业贿赂及其构成要件”,《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5月刊。
    [21]王赞:“对商业贿赂犯罪中‘利用职务之便’的理解”,《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8期。
    [22]游伟:“论受贿罪构成要件中的‘为他人谋取利益’”,《政治与法律》,2000年第6期。
    [23]王作富、陈兴良:“受贿罪构成新探”,《政法论坛》,1991年第1期。
    [24]陈家林:“中日刑法中的商业贿赂犯罪之比较”,《政法论丛》,2006年第6期。
    [25]吕汇:“对商业贿赂犯罪概念及主体的再认识”,《商场现代化》,2008年2月(下旬刊)。
    [26]赵秉志、于志刚、孙勤:“论国家工作人员范围的界定”,《法律科学》,1999年第5期。
    [27]朱建华:“刑法中的国有公司、企业辨析”,《现代法学》,2004年第4期。
    [28]黄柳:“对公司、企业受贿罪主体问题的思考”,《前沿》,2004年第3期。
    [29]张惠明、史杰璐:“外国(地区)公司代表受贿能否构成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30]王戈:“论商业贿赂犯罪的特征”载秦瑞基、胡常龙主编《商业贿赂犯罪问题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
    [31]刘峥、秦瑜:“商业贿赂犯罪立法缺陷探析”,《法学天地》,1997年第6期。
    [32]杨信:“论商业贿赂行为的构成要件”,《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
    [33]赵秉志:“国际社会惩治商业贿赂犯罪的立法经验及借鉴”,《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34]卢建平:“详解美国《反海外腐败法》”,《上海国资》,2006年第4期。
    [35]吕天奇:“商业贿赂犯罪构成的若干新问题研究”,《现代法学》,2006年第5期。
    [36]谢杰、吕继东:“商业贿赂‘经济往来’系列条款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第1期。
    [37]洪建华:“收受赞助款回扣构成贪污”,《人民司法》,1996年第10期。
    [38]姜伟、侯亚辉:“共同受贿犯罪若干问题探讨”,《中国刑事法杂志》,2002年第2期。
    [39]李邦友:“评‘非国家工作人员不能构成受贿罪的共犯’”,《法学评论》,2002年第3期。
    [40]朱建华:“受贿罪‘为他人谋取利益’要件取消论”,《现代法学》,2001年第4期。
    [41]杨书翔:“论单位受贿罪的认定及相关问题”,《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42]方明:“论商业贿赂的法律构成及立法完善”,《学海》,2006年第4期。
    [43]马志萍:“论商业贿赂犯罪的认定及其刑法完善”,《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44]蔡晓:“商业贿赂与公务贿赂辨析”,《中国监察》,2008年第1期。
    [45]杨秋林、刘丽芬:“商业贿赂犯罪中疑难问题探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46]钱叶六、魏昌东:“商业贿赂犯罪刑罚立法之检讨与完善”,《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1]Jescheck, Lehrbuch des Strafrechts, Allg.Teil,5.Auflage,1996, S.7f.
    [2]Liszt, Lehrbuch des Strafrechts, Nachdruck,1995, S.4.
    [3]Metaphysische Anfangsgriinde der Naturwissenschaft, Bd.5,der von Weischedel herausgegebenen Werkausgabe, S.11.
    [4]Phillip E.Johnson:"Criminal Law."Westpublishing Co.1985,P63.
    [5]Smith & Hogan:"Criminal Law,"Butterworths 1992,P36.
    [6]Thomas J.Bernard,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orporate Criminal Liability" (1984)22 Criminology 3 at P.3.
    [7]John C, Coffee Jr., An Unscandalized Inquiry into the Problem of Corporate Punishment (1981) 79 Michigan Law Review at P.386.
    [8]Eliezer Lederman, "Criminal Law, Perpetrator and Corporation:Rethinking a Complex Triangle" (1985) 76 Journal Criminal Law and Criminology 285 at P.285-288.
    [9]Hans-Heinrich Jeschedk,Lehrbuch des Strafrechts,Allgemeiner Teil,4.Aufl.,1988,23Ⅵ,S.2004.
    [10]Jurgen Baumann,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7.Aufl,1975,S.198.
    [11]Hans Joachim Hirsch, a.a.o,(Anm.2), S.24.ff.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