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北京城区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人口老龄化是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加大的动态过程,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寿命的延长,出生率的降低,人口老龄化趋势已日益明显。继发达国家人口普遍老龄化之后,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口正在大量增长,且人口年龄结构转变的速度远快于发达国家。我国于1999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正将逐步影响社会及每个人的生活,它所导致的首要社会问题就是养老问题。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还不很健全,因而社会将会面临很大的养老压力,每个家庭都正在或即将面临养老问题。而在所有家庭结构中,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的特殊性,他们除了会面临普通家庭的一般性问题外,还会遇到更多的养老风险和养老困境。随着独生子女家庭老人们一天天进入养老年龄,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们今天不能回避的沉重话题。
     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的成因,其一是由于人们的自发抉择;其二是由于人们对独生子女政策的自觉响应。目前,独生子女已经成为我国一个独特的庞大群体,因此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在老龄化的大背景下无疑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状况直接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和谐与稳定。
     本论文立足于应用性研究。出于研究目的及研究设计的需要,本文定位于研究北京城区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为此,笔者在“北京市宣武区、西城区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调查”及“北京市宣武区独生子女伤残或死亡家庭风险及保障调查”两项课题调研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深度调查与访谈。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独生子女家庭现在有养老困境,未来有养老风险。特别是那些独生子女伤残或死亡家庭一个个令人潸然泪下的事例促使笔者不得不深思独生子女家庭老人的养老问题。
     本论文针对中国社会的现实紧迫性和学术研究的滞后性,应运多学科方法,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注重历史和现实,中国和世界的交叉对比,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并在理论和现实层面都有较大的贡献。从理论层面上讲,本文对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进行多角度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从制度层面探究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风险的规避问题具有一定的原创性;而结合社会学、人口学、老年学等多学科理论、根据实际情形研究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建构多元的养老模型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价值。从现实层面上讲,研究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规避养老风险具有紧迫性;提供可行性养老方案具有长效性;而与时俱进,探讨养老新观念则具有时代性。
     本论文共分三部分。第一、二章是基础部分;第三章到第六章是主体部分,在这部分中笔者以理论为指导详细论述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第七章为第三部分,主要对文章进行了总结并做出一些讨论。本文认为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的刚性及脆弱性会使这类家庭面临各种养老困境及养老风险;处于不同情境下的独生子女家庭会有不同的养老需求;独生子女时代需要新的“孝道文化”;独生子女家庭对多元化养老方式的选择呈理性、动态变化趋势。昔日,独生子女家庭为了响应国家计划生育的号召牺牲了个人的生育利益,为我国扭转人口的困境做出了贡献;今天,我们社会理应积极探求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规律、认真考虑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我们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尽力应对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困境、规避养老风险;积极推进独生子女时代孝道文化的调适;在充分考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需求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和完善城市养老服务体系,力争使独生子女家庭的老人们能够幸福而尊严地安享晚年。
Aging of population is a dynamic process of continually increasing of the elderly in the proportion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With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longer human life expectancy and lower birth rates, the aging of popula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apparent. Soon after the general aging of population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 large number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s grow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the age structure changes much faster than that in developed countries. In 1999, our country entered the aging society. The gradual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has been affecting our society and everyone's life. And it has led to many social problems, among which old supporting is the first one. At present, the aging of population in our country is in the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However, as a developing country, our old-supporting security system is still not quite perfect. Thus, our whole society has to face the great pressure of supporting the old. And so does each family. Moreover, among all family structures, the one-child family structure has its special nature. Therefore, this kind of families has to encounter many more problems than ordinary families. They may have more old-supporting difficulties and risks. So it is obvious that the old-age pension problem of one-child families is particularly worthy of concern.
     There are two causes to our country's one-child families. One is people's spontaneous choice and the other is people's active response to one-child policy. At present, the one-child generation has become a unique large group of our country, thus, at this background the one-child family pension issues have undoubtedly become a major focus. The pension situation of the one-child families directly relates to the happiness of each family, our nation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Therefore,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is study of the one-child family pension issues is a matter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s.
     This paper aims at applied research. And for the sake of research purposes and design need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urban one-child family pension issues in Beijing. For these, the author has done further investigations and interviews, basing on the following two surveys, one is the Urban one-child family pension Survey in Xuanwu and Xicheng Districts and the other is on the risk and the protection of one child disability or death in this kind of one-child families in Xuanwu District. During the Course of investigation, the author found that many of the one-child families now have old-age pension difficulties, and for future they have risks for old-age pension. Especially those parents whose only-children are disabled or killed are very miserable. Their tearing stories often let the author ponder about the elderly pension problems.
     Owing to the one-child families as the particularity of this study and the author's diversity points of view, this study not only has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s but also strong academic ones. From the practical sense, it is urgent to study of the one-child families, pension issues to avoid the risks of old-age pension; it is feasible to provide long-term old-age pension programs; and it is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to explore new concepts for old-age pension. From the academic sense, this multi-angle study of old age is innovative; from a system perspective to explore the one-child families trying to avoid the risk of old-age problem is original; meanwhile based on the actual case study of one-child families, pension issues, by using the multi-disciplinary theories of sociology, demography and gerontology, building a diversified pension model will undoubtedly have som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values.
     This dissersation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and second chapter is the basis of it. And the second part is the body part, which is from the third chapter to the sixth one. ChapterⅦis the last part, which has summarized the whole dissertation. This dissertation has drawn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Firstly, the rigid and vulnerability of one-child family structure will result in a variety of old-supporting hardship. Secondly, the one-child families will have different old-supporting needs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Thirdly, the one-child era needs a new "culture of filial piety". Fourthly, the selection of old-supporting ways is rational and dynamic. According to the above findings, we think in the old days, the one-child families reversed the plight of the population at the expense of individual reproductive interests. Today, our country should seriously consider the one-child family pension issues. We should make every effort to resolve the plight of the one-child families, actively promote a culture of filial piety, taking full account of the old-supporting needs of the one-child families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urban old-supporting service system to safeguard the only child parents to live smooth, happy and dignified life during their old ages.
引文
①刘渝琳.《养老质量测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0页.
    ①穆光宗.“文化养老”之我见[J].社会科学论坛,2009年第6期,第136页.
    ①徐平.《文化的适应和变迁——四川羌村调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17页.
    ①参见柳玉芝等.中国城市独生子女问题[J].人口研究,1997年第2期,第1-5页.
    ①陈功.《我国养老方式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第38-39页.
    ②参见倪合一.全球养老新观念[N].辽宁日报,2001年3月26日,第D2版.
    ③徐勤,原野.家庭养老在中国老年保障中的作用[A].第23届国际人口大会《中国人口论坛文选》[C].1997年,第10页.
    ④董沛.我国城市养老方式综述[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66-69页.
    ⑤杨宗传.老年社会保障与家庭养老层次性分析[J].载《老龄问题研究》,1997年第8期.
    ①熊巍俊.论我国人口老龄化下的社会养老问题[J].人口学刊,1994年第4期,第30-33页.
    ②刘长茂,叶明德.中国人口老龄化前瞻[J].南方人口,1994年第4期,第1-5页.
    ③转引自陈赛权.中国养老模式文献综述[J].人口学刊,2000年第3期,第32页.
    ①穆光宗.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及社会对策问题[A].中国老年协会、中国老年学学会编.中国的养老之路[C].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年,第54页.
    ②陈赛权.中国养老模式文献综述[J].人口学刊,2000年第3期,第30页.
    ③张文范.坚持和完善家庭养老,积极创造居家养老的新环境[A].中国的养老之路[C].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第1-12页.
    ④丁润萍.论城市家庭养老方式的转变[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第55页.
    ⑤洪国栋.关于家庭养老与居家养老[A].中国老年协会、中国老年学学会编.中国的养老之路[C].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年,第63-67页.
    ①张敏杰.中外家庭养老方式比较和中国养老方式的完善[J].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4期,第85页.
    ②何金来.“候鸟”式养老[J].天津社会保险,2007年第4期,第34页.
    ①G·斯坦利·霍尔(G. Stanley Hall)阳博安南(Bohannon)等人的调研结论.
    ②亚伯拉罕·阿登·布里尔(1874-1848),生于澳大利亚的美国精神病学家,首先把弗洛伊德和荣格的著作翻译介绍给美国.
    ①桂世勋.《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的照顾问题-上海与东京老龄化对比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②穆光宗.《挑战孤独·空巢家庭》[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①桂世勋.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自觉性[N].中国人口报,2007年3月5日,第3版.
    ②穆光宗.和谐社会拒绝“风险家庭”[J].领导文萃,2009年第1期,第129页.
    ③朱国宏、卢元.上海市独生子女群体发展的社会经济问题研究[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1年第5期,第44页.
    ①风笑天.城市独生子女父母的老年保障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5期,第100-107页.
    ②宋健.“四二一“结构:形成及其发展[J].中国人口科学,2000年第2期,第41-45页.
    ③刘鸿雁、柳玉芝.独生子女及其未来婚姻结构[J].中国人口科学,1996年第3期,第33-37页.
    ④原新.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支持-从人口学视角的分析[J].人口研究,2004年第5期,第48页.
    ①董小苹.反哺的两难——独生子女赡养意识和赡养能力的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1998年第2期,第11-12页.
    ②风笑天.从“依靠养老”到“独立养老”——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观念的重要转变[J].河北学刊,2006年第3期,第83-87页.
    ③桂世勋.银色浪潮中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J].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第58-61页.
    ①高杏华.解决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养老问题应遵循的原则及对策建议[J].人口与经济,2001年第2期,第45-47页.
    ②郭在军.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压力分析探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第62页.
    ③王文娟,陈岱云.城市独生子女父母养老社会支持问题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9期,第31页.
    ④柳玉芝,蔡文媚.中国城市独生子女问题[J].人口研究,1997年第2期,第1-5页.
    ①刘馨涛.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研究[J].中国商界,2008年第10期,第121页.
    ②风笑天.从“依靠养老”到“独立养老”——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观念的重要转变[J].河北学刊,2006年第3期,第83页.
    ③刘艳欣,葛洪.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J].天津社会保险,2009年第1期,第17页.
    ④熊汉富.独生子女家庭老人精神赡养问题与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第91页.
    ①郑敏.独生子女家庭老人如何养老[N].中国社会报,2001年4月20日,第2版.
    ②王回澜.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的现状与问题[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年第4期,第68页.
    ③李承惠.近六成独生子女父母更愿意与子女共同生活度晚年[J].数据,2006年第8期,第33页.
    ①江立华,陈雯.人口与计划生育奖励制度的历程回顾[J].人口与发展,2009年第3期,第111页.
    ①宋金兰.“孝”的文化内涵及其嬗变[J].青海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第70-76页.
    ②钟克钊.孝文化的历史透视及其现实意义[J].江苏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第77-82页.
    ③康学伟.《先秦孝道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
    ④张琳.漫谈“孝”的道德[J].孔子研究,1988年第4期,第70-75页.
    ⑤章太炎.《太炎文录初编》[M],民国丛书,第三编.
    ⑥杨国荣.《中国古代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
    ⑦肖群忠.孝与中国国民性[J].哲学研究,2000年第7期,第33-41页.
    ①沈善洪,王凤贤.《中国伦理学说史》[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6页.
    ②任满丽.对孝的观念继承的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第53-54页.
    ③姜志信、杨贺敏.孝观念的产生及其内涵[J].河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第111-116页.
    ④牛志平.试论唐代的孝道[J].晋阳学刊,1991年第1期,第22-27页.
    ⑤郑晓江.孝的伦理内蕴及现代归位[J].南昌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第39-43页.
    ⑥肖群忠.“夫孝?德之本也”:论孝道的伦理精神本质[J].西北师大学报,1997年第1期,第29-35页.
    ①陈功.《社会变迁中的养老和孝观念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第61-63页.
    ②罗国杰.孝”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J].道德与文明,2003年第3期,第79页.
    ③陈川雄.论孝[J].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第102-109页.
    ④潘剑锋.论传统孝道中的养老思想[J].学术交流,2007年第4期,第149页.
    ①钟克钊.孝文化的历史透视及其现实意义[J].江苏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第77-82页.
    ②安作璋.说“孝”[J].道德与文明,2003年第5期,第31页.
    ③任满丽.对“孝”的观念继承的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第53-54页.
    ④肖群忠.孝与中国国民性[J].哲学研究,2000年第7期,第33-42页.
    ①穆光宗.孝?不孝?——谈送老年人去敬老院[J].社会,1996年第3期,第16页.
    ②周彦新.试论中国传统孝道思想的演变[J].甘肃商师学报,2001年第11期,第102页.
    ③肖群忠.儒家孝道与当代中国伦理教育[J].南昌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第1页.
    ①丁成际.论传统孝道的当代建构[J].渤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57-58页.
    ②谢子元.论孝道创新与新孝道建设[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第38-39页.
    ①张坤,张文新.孝道的心理学研究综述[J].心理学探索,2005年第1期,第20页.
    ②唐志为.传统孝与社会主义新孝道[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7期,第21-22页.
    ③谷树新.传统孝道的现代化[J].兰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90页.
    ④叶乃滋.孝道研究[J].学术月刊,2002年第3期,第110页.
    ①曹立前,高山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与养老思想探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第90页.
    ②安作璋.说“孝”[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第31页.
    ③龙书芹,风笑天.城市居民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第100页.
    ④王定璋.孝文化与敬老养老习俗[J].文史杂志,2001年第5期,第27页.
    ⑤曾振宇.儒家孝文化及其影响[J].理论学刊,2001年第1期,第116页.
    ①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1-2页.
    ②胡伟略.科学人口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2月26日,第10版.
    ①马寿海.北京城市家庭生命周期的变化[J].人口与经济,1994年第4期,第44页.
    ①杨善华、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8页.
    ①参见关颖.家庭结构的涵义及类型[J].家教指南,2003年第2期,第19-20页.
    ①参见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6-107页.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和生育制度》[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9页.
    ①陈科文.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行为特点和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J].社会调查与研究,1985年第6期,第42-45页.
    ①参见陈功.《我国养老方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9-59页.
    ①费孝通.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J].天津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
    ①转引自曲兰.《老年悲歌》[M].北京出版社,2003年,第75页.
    ①参见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课题组.完善北京市养老模式体系政策研究[J].前线,2009年第9期,第43-45页.
    ①徐继敏.成年独生子女死残的困境与政府责任[J].重庆行政,2007年第3期, 第61页.
    [1]安作璋.说“孝”[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2]曹立前,高山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与养老思想探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3]陈川雄.论孝[J].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
    [4]陈赛权.中国养老模式文献综述[J].人口学刊,2000年第3期.
    [5]陈功.《社会变迁中的养老和孝观念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
    [6]陈科文.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行为特点和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J].社会调查与研究,1985年第6期.
    [7]陈勇.论孝[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3期.
    [8]董沛.我国城市养老方式综述[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9]董小苹.反哺的两难—独生子女赡养意识和赡养能力的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1998年第2期.
    [10]东方桥.孝经现代读[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11]丁润萍.论城市家庭养老方式的转变[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12]丁成际.论传统孝道的当代建构(J].渤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3]风笑天.从“依靠养老”到“独立养老”----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观念的重要转变[J].河北学刊,2006年第3期.
    [14]风笑天.城市独生子女父母的老年保障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5期.
    [15]费孝通.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J].天津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
    [16]费孝通.《乡土中国和生育制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
    [17]谷树新.传统孝道的现代化[J].兰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18]高杏华.解决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养老问题应遵循的原则及对策建议[J].人口与经济,2001年第2期.
    [19]郭在军.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压力分析探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
    [20]桂世勋.《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的照顾问题--上海与东京老龄化对比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21]桂世勋.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自觉性[N].中国人口报,2007年3月5日,第3版.
    [22]桂世勋.银色浪潮中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J].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
    [23]关颖.家庭结构的涵义及类型[J].家教指南,2003年第2期.
    [24]黄永正,王先益.人口老龄化对老年人供养水平的影响[A].中国老年协会、中国老年学学会编.中国的养老之路[C].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年.
    [25]郝麦收.养老模式的变革[A].中国的养老之路[C].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年.
    [26]何本方.《文史英华》(学案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27]胡伟略.科学人口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2月26日,第10版.
    [28]何金来.“候鸟”式养老[J].天津社会保险,2007年第4期.
    [29]江立华,陈雯.人口与计划生育奖励制度的历程回顾[J].人口与发展,2009年第3期.
    [30]姜志信,杨贺敏.孝观念的产生及其内涵[J].河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31]康学伟.《先秦孝道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
    [32]刘渝琳.《养老质量测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33]吕红平.论家庭养老[J].老龄问题研究,1997年第10期.
    [34]刘长茂,叶明德.中国人口老龄化前瞻[J].南方人口,1994年第4期.
    [35]柳玉芝等,中国城市独生子女问题[J].人口研究,1997年第2期.
    [36]刘鸿雁、柳玉芝.独生子女及其未来婚姻结构[J].中国人口科学,1996年第3期.
    [37]刘馨涛.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研究[J].中国商界,2008年第10期.
    [38]刘艳欣,葛洪.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J].天津社会保险,2009年第1期.
    [39]李辉.论建立现代养老体系与弘扬传统养老文化[J].人口学刊,2001年第1期.
    [40]李澍卿.当前老年经济保障新问题与发展对策[A].中国的养老之路[C].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年.
    [41]李承惠.近六成独生子女父母更愿意与子女共同生活度晚年[J].数据,2006年第8期.
    [42]罗国杰.孝”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J].道德与文明,2003年第3期.
    [43]鲁迅.二十四孝图[A].鲁迅全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44]龙书芹,风笑天.城市居民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45]马寿海.北京城市家庭生命周期的变化[J].人口与经济,1994年第4期.
    [46]穆光宗.《挑战孤独·空巢家庭》[J].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47]穆光宗.和谐社会拒绝“风险家庭”[J].领导文萃,2009年第1期.
    [48]穆光宗,姚远.探索中国特色的综合解决老龄问题的未来之路[J].人口与经济,1999年第2期.
    [49]穆光宗.“文化养老”之我见[J].社会科学论坛,2009年第6期.
    [50]穆光宗.孝?不孝?——谈送老年人去敬老院[J].社会,1996年第3期.
    [51]牛志平.试论唐代的孝道[J].晋阳学刊,1991年第1期.
    [52]潘剑锋.论传统孝道中的养老思想[J].学术交流,2007年第4期.
    [53]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华夏出版社,2006年.
    [54]曲兰:《老年悲歌》[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
    [55]任满丽.对孝的观念继承的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56]孙学士.试论我国支助家庭养老的健康机制[A].中国的养老之路[C].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年.
    [57]宋金兰.“孝”的文化内涵及其嬗变[J].青海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58]宋健.“四二一“结构:形成及其发展[J].中国人口科学,2000年第2期.
    [59]沈善洪、王凤贤:《中国伦理学说史》[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60]唐志为.传统孝与社会主义新孝道[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7期.
    [61]王利器.盐铁论校注·孝养(定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62]王文娟,陈岱云.城市独生子女父母养老社会支持问题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9期.
    [63]王定璋.孝文化与敬老养老习俗[J].文史杂志,2001年第5期.
    [64]王回澜.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的现状与问题[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年第4期.
    [65]王思斌.《社会学教程》[M].(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66]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67]肖群忠.孝与中国国民性[J].哲学研究,2000年第7期.
    [68]肖群忠.“夫孝,德之本也”:论孝道的伦理精神本质[J].西北师大学报,1997年第1期.
    [69]肖群忠.儒家孝道与当代中国伦理教育[J].南昌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70]徐平.《文化的适应和变迁-四川羌村调查》[M].上海人民出版,2006年.
    [71]徐继敏.成年独生子女死残的困境与政府责任[J].重庆行政,2007年第3期.
    [72]徐勤,郭平.老龄化社会提倡老年人自立[J].人口学刊,1999年第3期.
    [73]熊巍俊.论我国人口老龄化下的社会养老问题[J].人口学刊,1994年第4期.
    [74]熊汉富.独生子女家庭老人精神赡养问题与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75]谢子元.论孝道创新与新孝道建设[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76]肖振禹.我国现代家庭与养老[J].南方人口,1994年第3期.
    [77]叶文振.论养老资源的自我积累[J].南方人口,1998年第1期.
    [78]叶乃滋.孝道研究[J].学术月刊,2002年第3期.
    [79]杨国荣.《中国古代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
    [80]杨宗传.老年社会保障与家庭养老层次性分析[J].老龄问题研究,1997年第8期.
    [81]姚远.政府在家庭养老中的地位与作用[A].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战略构想—北京市“老人、家庭与社区照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82]原新.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支持-从人口学视角的分析[J].人口研究,2004年第5期.
    [83]杨善华、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84]张文范.坚持和完善家庭养老,积极创造居家养老的新环境[A].中国的养老之路[C].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年.
    [85]周皓.论家庭养老存在的长期性[J].人口学刊,1998年第4期.
    [86]张恺悌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家庭养老与社会化服务[J].人口研究,1996年第4期.
    [87]张一华.中国未来养老方式的选择[J].人口研究编辑部的人口与发展论坛,1996年第6期.
    [88]张敏杰.中外家庭养老方式比较和中国养老方式的完善[J].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4期.
    [89]朱国宏、卢元.上海市独生子女群体发展的社会经济问题研究[J].人口与计划生育.
    [90]郑敏.独生子女家庭老人如何养老[N].中国社会报,2001年4月20日第2版.
    [91]张琳.漫谈“孝”的道德[J].孔子研究,1988年第4期.
    [92]郑晓江.孝的伦理内蕴及现代归位[J].南昌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93]钟克钊.孝文化的历史透视及其现实意义[J].江苏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94]周彦新.试论中国传统孝道思想的演变[J].甘肃商师学报,2001年第11期.
    [95]张坤、张文新.孝道的心理学研究综述[J].心理学探索,2005年第1期.
    [96]曾振宇.儒家孝文化及其影响[J].理论学刊,2001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