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解释学导言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尽管对作曲家本人来说,音乐是非常具体的,具体到了比语言更明晰、更准确、更精微的地步。而对解释者(演奏者和欣赏者)来说,音乐表现的形象、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感情则是不具体的、抽象的,这样,便在创作、表演和欣赏之间留下了极大的解释空间:在对待同一音乐作品的时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理解和解释。正是因为对音乐作品解释的多样性,使很多人对音乐感到高深莫测、扑溯迷离。因而,音乐比其它文艺形式更呼唤解释学的支持。
     本论文是笔者撰写中的专著《音乐解释学》的导言部分:绪论,概述了解释学的发展及建立音乐解释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一章“音乐解释的基础”,论述欣赏者解释音乐的途径:乐音与原型的相似性及类比、经验;第二章“音乐解释的条件、手段”,阐明解释者的乐感和所受的音乐教育程度不同,必然导致对音乐作品的解释不同;第三章“影响音乐解释的主观因素”,阐述心境、想象、趣味、引导等因素对具体解释音乐作品时的制约与影响。
     结论:音乐解释学对研究音乐这一既非空间性又非语义性的特殊艺术形式有巨大意义。
Because imitation, symbolization and suggestiveness of music are very abstract, there is spacious room for interpretation among composition, performance and appreciation: different people could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a musical work. Thus the same work could produce much debate and different schools because of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This variety in understanding the same piece of music makes many people feel the difficulty and evasiveness of music. Therefore, music calls for the support of hermeneutics theories more than other forms of art. This thesis intends to integrate hermeneutics theories with music aesthetic activities so that hermeneutics theories could supervise music aesthetic activities.
引文
[1] 加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2] 加达默尔著,夏镇平、宋建平译.《哲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3] 章启群著.《意义的本体论——哲学诠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4] 刘耕华著.《诠释学与先秦儒家之意义生成——<论语>、<孟子>、<荀子>对古代传统的解释》,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5] 李建胜著.《理解事件与文本意义——文学诠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6] 胡经之、王岳川主编.《文艺学美学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7] 张前、王次昭主编.《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8] 卓菲娅·丽萨著.《音乐美学新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9] 修海林、罗小平著.《音乐美学通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10] 蔡仲德著.《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释》上、下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11] 吴钊、刘东升编著.《中国音乐史略》,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12]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13] 金元浦主编.《美学与艺术鉴赏》,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4] 宗白华著.《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5] 钱仁康著.《欧洲音乐简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16] 萨姆·摩根斯坦编茅于润译.《作曲家论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17] 户田邦雄.《欧洲音乐的民族特性》,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出版社,1985
    [18] 于润洋著.《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19] 何乾三编.《西方哲学家文学家论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20] 何乾三、叶琼芳译.《音乐美学》,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
    [21] 汉斯立克著.《论音乐的美》,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22] W·沃林格著、王才勇译.《抽象与移情》,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23] R·G科林武德著、王至元、陈华中译.《艺术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24] V·C·奥尔德里奇著、程孟辉译.《艺术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5] 丹纳著.《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6] 《十三金注疏(乐记)》,中华书局,1980
    [27] 茅原著.《未完成音乐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8] 戴里克·柯克著.《音乐语言》,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29] 苏珊·朗格著.《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30] 蒋一民著.《音乐美学》,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
    [31] 修海林著.《中国古代音乐史料集》,世界图书出版社,2002
    [32] 杨荫浏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57
    [33] 卡尔西萧著,郭长扬译.《音乐美学》,全音乐谱出版社,1981年
    [34] 恩斯特·迈耶尔著,姚锦新,蓝玉崧译,《音乐美学若干问题》,人民音乐出版社,1978年
    [35] 叶纯之,蒋一民著.《音乐美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36] 斯波索宾著,汪启璋译.《音乐基本理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58年
    [1] 徐子芳.《艺术魅力.真实生命之内充》,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
    [2] R.E.帕尔默.《加达默尔哲学的七个关键术语》,外国哲学,2003年第1期
    [3] 陈吉猛.《加达默尔的审美意识批判及其启示》,文艺理论,2003年第3期
    [4] 李鲁宁.《以作品存在为核心的美学——加达默尔艺术理论的基本筐架》美学,2001年第11期
    [5] 何乾三.《L.B.迈尔的<音乐的情感与意义>=,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0年1期
    [6] 薛良辑译.《名音乐家论名音乐家》,中国音乐,1990年第1期
    [7] 侯康为.《论贝多芬音乐中的崇高与自然》,音乐研究,1995年第2期
    [8] 林华.《音乐审美心理活动概述》,音乐艺术,1987年第1期
    [9] 顾屹.《钢琴演奏中“技术”与“技巧”的关系初探》,人民音乐,2001年12期
    [10] 李庆丰.《重视感性培养,促进个性发展》,人民音乐,2001年6期
    [11] 扬力.《关于音乐表演中的速度节奏变化问题》,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12] 余志刚译.《肖邦圆舞曲的早期演奏.与文本的关系》,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97年第2期
    [13] 郑兴三.《论钢琴文献的静态研究》,中国音乐,1999年第2期
    [14] 胡自强.《对音乐演奏艺术的美学思考》,中国音乐,2000年第4期
    [15] 修海林.《音乐存在的听觉感知基础》,中国音乐,1990年第3期
    
    
    [16] 唐继凯译.《音乐心理学概述》,中国音乐,1990年第4期
    [17] 唐继凯译.《听觉》,中国音乐,1992年第3期
    [18] 张前译.《怎样演奏巴赫》,人民音乐,1992年第2期
    [19] 孙佳宾.《论音乐想象》,乐府新声,1994年第4期
    [20] 李双彦.《音乐表演中的环境心理》,中国音乐,1991年第4期
    [21] 管建华.《文化研究与音乐人类学》,中国音乐,2001年第2期
    [22] 周海宏.《“音乐特殊性”及音乐艺术的本质与功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95年第1期
    [23] 李志曙、全如珑译.《谈音乐演奏》,中国音乐,1991年第1期
    [24] 郑兴三.《论钢琴演奏的思维模式》,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25] 蔡德予.《“格式塔”与音乐审美场》,音乐艺术,1998年第3期
    [26] 黄海澄.《通感与音画》,人民音乐,1992年第7期
    [27] 刘沛译.《音乐心理属性》,中国音乐,1993年第2期
    [28] 曾田力.《音乐与人》,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
    [29] 郑兴三.《论钢琴演奏风格的学说体系》,音乐研究,2000年第2期
    [30] 吴铁英.《从巴赫创意曲集谈乐谱的版本问题》,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31] 肖承兰.《傅聪在钢琴演奏上的美学追求》,人民音乐,1999年第8期
    [32] 钱岗南译.《音乐的创造》,文艺研究,1985年第6期
    [33] 于润洋.《苏姗·朗格艺术符号理论中的音乐哲学问题》,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
    [34] 邵桂兰、王建高.《论音乐存在的生命形式及其同构关系》,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35] 罗艺峰.《音乐的时间哲学》,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
    [36] 代百生.《根据传统音乐改编的中国钢琴曲的演奏特色》,音乐研究,1999年第1期
    [37] 杨易禾.《从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看表演的二度创作基础》
    [38] 周海宏.《对现代音乐的美学思考》,人民音乐,1999年第10期
    [39] 叶荣松.《表现主义音乐论源与思考》,音乐研究,1998年第5期
    [40] 王思琦.《也谈音乐的本质》,中国音乐,2001年第3期
    [41] 陈比纲.《钢琴教学中的贝多芬奏鸣曲》,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
    
    
    [42] 周畅.《音乐的情感与形态》,音乐研究,1995年第4期
    [43] 修海林.《古代音乐美学文论笔札》,中国音乐,1992年第2期
    [44] 洪模.《现代西方音乐美学中的释义学派》,音乐研究,2001年第4期
    [45] 忻雅芳.《解释学与音乐作品的理解》,人民音乐,2001年12期
    [46] 于润洋.《释义学与现代音乐美学》,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
    [47] 李醒尘.《美学研究不可忽视艺术》,美学,2003年第2期
    [48] 彭国华.《历史哲学的现代建构》,哲学原理,2001年第2期
    [49] 常吾尚.《“气”与“韵”——钢琴曲<夕阳萧鼓>的演奏诠释》,中国音乐,2001年第4期
    [50] 缪天瑞译.《音乐美学基础》,音乐艺术,2002年第3期
    [51] 周畅.《儒道音乐美学思想在历史上的镖与合流》,音乐艺术,1990年第4期
    [52] 蔡仲德.《嵇康<养生论>等篇中德音乐美学思想》,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
    [53] 曹利群.《试论嵇康与汉斯立克的音乐美学思想》,音乐研究,1986年第2期
    [54] 卓支中.《乐记美学思想浅探》,音乐舞蹈研究,1987年第2期
    [55] 李保民.《嵇康与汉斯立克》,音乐舞蹈研究,1987年第1期
    [56] 王东涛.《禅宗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音乐舞蹈研究,1996年第2期
    [57] 栾桂娟.《音韵美——中国传统音乐的精华》,音乐研究,1993年第4期
    [58] 蔡仲德.《论两汉乐赋中的音乐美学思想》,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
    [59] 林华.《音乐知觉的内部矛盾概述》,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60] 胡咏丽.《音乐与非音乐因素融合的产物——标题音乐》,音乐探索,2002年第1期
    [61] 杨和平.《试论音乐演奏的思维特点》,音乐探索,2001年第4期
    [62] 蔡德予.《论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中国音乐学,2000年第4期
    [63] 菲力普·阿尔佩森.《音乐哲学的新趋势》,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64] 丁翼.《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民间音乐因素》,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65] 于润洋.《心境与方法》,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66] 崔唯航、赵义良.《论加达默尔美学思想中的游戏概念》,美学,1999年第5期
    [67] 陈雅先.《谈音乐基本素养的导向性》,人民音乐,1999年第9期
    [68] 戴月华.《从哲学诠释学视野看“Dasein”译介方式的多样性》,外国哲学,2003年第2
    
    期
    [69] 齐勉乐.《关于视唱的旋律听觉》,《艺苑》,1995年第1期
    [70] 薛良.《音乐与色彩漫记》,《中国音乐》,1993年第4期
    [71] 谢宗良.《音乐的“模糊语言”》,《中国音乐》,1998年第3期
    [72] 朱玉璋.《论音乐听觉的形成及培养》,《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73] 阎林红.《关于音乐感知能力的研究》,《中国音乐》,1995年第4期
    [74] 刘承华.《走向阐释学的音乐美学》《黄钟》,2001年第1期
    [75] 李小诺.《音乐欣赏之想象与联想》《齐鲁艺苑》,2001年第1期
    [76] 王卉.《论音乐欣赏过程中的想象》,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77] 陈云梅.《审美的瞬间》,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78] 王雪桦.《论节奏与节奏训练》,《乐府新声》,2000年第1期
    [79] 胡吟久.《音乐欣赏的层次》,《音乐研究》,2001年第1期
    [80] 胡艳.《内心视觉在节奏训练中的潜在作用》,《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