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旅游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有唐一代,以其海纳百川、包容万物的胸襟创造了璀璨夺目的大唐文明。经济的发达,文化的繁荣和思想观念的自由开放,使中国古代旅游发展到唐代达到了巅峰。从旅游主体看,它打破了以往帝王贵族对旅游的垄断,使旅游这一社会行为逐渐普及,向大众化方向发展,这也决定了唐代旅游者的构成更加多元化,除了帝王贵族、官僚士大夫之外,普通知识分子、宗教人士以及都市平民,都成了当时客源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旅游客源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是客源主要构成由帝王贵族让位给了文人学士;二是随着唐代妇女地位的提高,妇女旅游蓬勃发展。客源结构的变化势必导致旅游审美情趣的改变,很多物象都成为了唐代旅游者的审美客体,他们不仅钟情于雄山峻岭、江河湖海、花草虫鱼等自然景物,也留恋于寺庙道观、文物古迹、亭台楼阁等人文景观之中,在游览之中享受自然和人文带来的欢乐、遐想和快感。旅游活动的频繁客观地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交通运输、驿站旅馆、餐饮等与旅游关系密切行业的繁荣。唐代不仅形成了以长安、洛阳西东二都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陆路、水路交通网络,同时还有发达的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大大方便了旅游者的出行,而流动人口的数量激增极大的刺激了旅馆业、饮食业的发展,从都市到农村,旅馆林立,食店、酒肆更是目不暇接,经营者为了广泛吸引客人,不仅注重服务,而且更加注重经营环境和文化品位的营造,使店肆的经营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唐代的自由开放为儒、释、道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也促进了旅游思想的多元化发展,既有以济世安邦为目的的宦游,又有以化羽登仙为目的的仙游,更有以结得善缘为目的的释游,并且三教合流,互补发展,形成了唐代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正是这史无前例的旅游繁荣,使唐代成为旅游纪传文学和自觉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滥觞,可见,唐代旅游的发达,对当时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后世旅游业及其相关行业的发展都产生了颇为深远的影响。
Just as the sea refuses no river and accommodates all, the Tang Dynasty created a resplendent civilization with its broadmindedness. As a result of developed economy, flourishing culture and free and open mind, Chinese ancient tourism reached its peak in the Tang Dynasty. As far as the subject of tourism was concerned, the monopoly of tourism by monarchs and nobles before was broken, which made tourism as a social activity begin to be popular and common. At the same time, the structure of tourists in the Tang Dynasty became more diversified. Besides monarchs, nobles, and bureaucracies, ordinary intellectuals, religious figures, and general citizens all turned to be important parts of the tourist community, which meant that the structure of tourists underwent remarkable changes. On the one hand, the literati, instead of monarchs and nobles, came to be the mainstream of tourists; on the other hand, female tourists flourished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the social status of women. These changes induced alterations in tourism aesthetic sentiment and many things and phenomena turned into aesthetic objects for tourists in the Tang Dynasty, who were not only interested in the natural sceneries such as grand and steep mountains, rivers, lakes, seas, flowers, insects, and fishes, but also lingered around human sceneries such as monasteries and Taoist temples, cultural relics and historic sites, and kiosks and pavilions. Through traveling at these natural and human sceneries, they experienced happiness, reveries and pleasure. In result, the frequency of tourism activitie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ed industries, which was chiefly embodied by the prosperity of transportation, daks and hotels, and food industry and other industries that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ourism. There were not only complicated and convenient landway and waterway traffic networks that radiated from the two capitals of Chang'an in the west and Luoyang in the east, but also developed Silk Road on the land and Silk Road on the sea, which greatly facilitated tours of the traveler. The large floating population stimulated to a great extent the development of hotel industry and food industry. As a result, hotels and inns mushroomed from cities to the country, restaurants and pubs were scattered everywhere. To attract the most customers, the managers paid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ir service, and put more emphasis on fostering the cultural taste of their business environments, promoting the management skills of those shops to an unprecedented level. The freedom and openness of the Tang Dynasty created a favorable social enviro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schools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and advanced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houghts. There were official tours that aimed at benefiting the people and constructing the state, immortalizing tours that aimed at transforming into immortal beings and Buddhist tours that aimed at establishing good rapport with Buddha. The three schools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integrated into and supplied each other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forming the rich and colorful tourism culture of the Tang Dynasty. It is this unprecedented tourism prosperity that makes the Tang Dynasty the starting point of tourism biographical literature and that of conscious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It is obvious that the tourism in the Tang Dynasty produces profound influences to the economy, society, culture on that time and to tourism, related industries on the following centuries.
引文
[1]《论语》,中华书局2006年版。
    [2]老子著,任继俞译:《老子今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
    [3]老子:《道德经》,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4]《诗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孙通海译:《庄子》,中华书局2007。
    [6][战国]屈原:《楚辞》,中华书局1962年版。
    [7][战国]孟轲:《孟子》,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9][战国]《礼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0][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
    [11][西汉]刘安:《淮南子》,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
    [12][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湖南邵阳经畲堂,光绪21年重刊。
    [13][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3年版。
    [14][晋]郭璞注,袁珂点校:《山海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5][晋]葛洪编,向新光、刘克任校注:《西京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6][梁]宗懔撰,宋金龙校注:《荆楚岁时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7][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华文出版社2007年版。
    [18][南北朝]萧子显:《南齐书》卷五八《高丽传》,中华书局1972年版。
    [19]刘煦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20][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33年版。
    [21]董诰等:《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2]曹寅,彭定求等:《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23][唐]刘肃:《大唐新语》,上海进步书局光绪年版。
    [24][唐]刘餗:《隋唐嘉话》,中华书局1979年版。
    [25][唐]吴兢:《贞观政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26][唐]郑处诲:《明皇杂录》,中华书局1997年版。
    [27][唐]崔令钦:《龙城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8][唐]高彦休:《唐阙史》,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9][唐]康骈:《剧谈录》,中华书局,1991年版。
    [30][唐]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中华书局2005年版。
    [31][唐]牛僧孺等:《玄怪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
    [32][唐]苏鹗:《杜阳杂编》,中华书局,1958年版。
    [33][唐]张固:《幽闲鼓吹》,中华书局排印本,1958年版。
    [34][唐]张说,张九龄等编纂:《大唐六典》,光绪二十一年(1895)广雅书局本
    [35][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出版。
    [36][唐]李肇:《唐国史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37][唐]孟浩然著,徐鹏校注:《孟浩然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38][唐]白居易:《白氏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39][唐]李冲昭:《南岳小录》,台北艺文印书局1965年至1970年版。
    [40][唐]孟棨:《本事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
    [41][唐]段成式撰,方南生校点:《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1年版。
    [42][唐]李浚:《松窗杂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
    [43][唐]范摅:《云溪友议》,民国进步书局石印本
    [44][唐]刘禹锡:《刘禹锡诗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45][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46][宋]《大正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版。
    [47][唐]赵璘:《因话录》,世界书局民国48年版。
    [48][唐]孙棨:《北里志》,中华书局1957年版。
    [49][宋]张舜民:《画墁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50][唐]欧阳詹:《曲江池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影印本)版。
    [51][唐]韩愈:《韩昌黎全集》,上海中央书店1935年版。
    [52][唐]孔颖达等撰:《四部丛刊三编》,上海书店出版社1985年版。
    [53][唐]道宣:《释迦方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
    [54][唐]孙樵:《孙樵集》,明毛晋刻本。
    [55][唐]杜甫:《杜甫诗集》中华书局2006年版。
    [56][唐]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点校:《唐律疏义》,中华书局1983年版。
    [57][唐]元结:《元次山文集》,中华书局民国9-23年(1920-1934)版。
    [58][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59][唐]白居易:《长庆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60][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61][唐]段公路:《北户录》,明嘉靖间氏俨山书院刻《说选》本。
    [62][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63][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64][唐]柳宗元:《柳河东集》,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
    [65][唐]李白:《李太白全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
    [66][唐]王维著,顾可久注说:《王维诗集》,玉成轩、豫章堂版,京都大学图书馆藏书。
    [67][唐]王玄览:《玄珠录》,商务印书馆民国12-15年(1923-1926)版。
    [68][南北朝]《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三家联合影印1988年版。
    [69][唐]梁肃:《天台止观统例》,上海大纶频伽精舍清宣统3年-民国9年(1911-1920)版。
    [70][唐]魏征等:《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71][唐]王勃著:《王子安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72][唐]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73][唐]权德舆著:《权德舆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74][唐]杜牧撰:《樊川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75][唐]刘禹锡:《刘宾客文集》,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版。
    [76][唐]柳宗元:《柳宗元诗笺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77][唐]刘肃:《大唐新语·隐逸》,中华书局2005年版。
    [78][唐]王定保:《唐摭言》,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六月初版
    [79][唐]李浚:《摭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80][唐]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81][唐]颜真卿撰:《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经略使元君表墓碑铭》,碑石在河南鲁山县。
    [82][唐]玄奘:《大唐西域记》,1957年木刻版。
    [83][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序》,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4][唐]沈既济:《任氏传》,上海扫叶山房民国19年(1930)版。
    [85][唐]白简行:《李娃传》,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86][唐]岑参著,陈铁民、侯忠义校注:《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87][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
    [88][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四川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89][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影印本1984年版。
    [90][唐]张鷟:《朝野佥载》,中华书局1979年版。
    [91][唐]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92][唐]郑綮:《开天传信记》,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93][五代]尉迟偓:《中朝故事》,上海进步书局民国12年(1923)版。
    [94][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中华书局1960年版。
    [95][五代]杜光庭撰:《道德真经广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96][宋]王谠:《唐语林》,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97][宋]王溥:《唐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98][宋]李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
    [99][宋]朱熹:《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
    [100][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商务印书馆1922年《四部丛刊》本。
    [101][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
    [102][宋]李昉等:《太平御览》,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年版。
    [103][宋]李格非,范成大:《洛阳名园记》,文学古籍刊印社影印1955年版。
    [104][宋]沈括:《梦溪笔谈》,中华书局1962年版。
    [105][宋]洪迈:《容斋随笔》,中华书局2005年版。
    [106][宋]李昉等:《文苑英华》,中华书局1966年版。
    [107][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中华书局2008年版。
    [108][宋]孙光宪:《北梦琐言》,中华书局1960年版。
    [109][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校点。
    [110][宋]宋敏求:《长安志》卷八,中华书局1985年版。
    [111][宋]吕陶:《净德集》,商务印书馆民国24(1935)年版。
    [112][唐]张浚:《松窗杂录》,奇晋斋,清乾隆34年(1769)版。
    [113][宋]王钦若:《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89年版。
    [114][宋]钱易:《南部新书》,中华书局1958年版。
    [115][宋]郑樵:《通志》,中华书局1987年版。
    [116][宋]计有功:《唐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17][宋]汪藻:《浮溪集》,上海书店1989年影印《四部丛刊》本
    [118][元]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年版。
    [119][宋]张礼:《游城南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120][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版。
    [121][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122][明]冯梦龙:《警世恒言》,中华书局2009年版。
    [123][明]洪应明:《仙佛奇踪》,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124][清]《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版。
    [125][清]徐松:《唐两京城坊考》,中华书局1985年版。
    [126][清]上毛河世宁:《全唐诗补逸》,中华书局1960年版。
    [127][清]严可均编:《全隋文》,光绪甲午黄冈王民刊本。
    [128][清]刘熙载:《艺概·文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129][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三秦出版社2006
    [130][清]严可均辑,冯瑞生审订:《全梁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31][清]汪灏等著:《广群芳谱·茶谱》,上海书店1985年版。
    [132][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
    [133][清]刘佶等:《双流县志》,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
    [134]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35][清]胡聘之撰:《山右石刻丛编》,清光绪25年至27年(1899-1901)刻本。
    [136][清]严可均校辑:《全晋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
    [137][清]钱泳,《履园丛话》,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38]郭或译注:《周易》,中华书局2006年版。
    [139]佚名:《大唐传载》,中华书局上海编译所1958年版。
    [1]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讲堂录》,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
    [2]漆侠:《历史研究法》,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李天元:《旅游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严耕望:《唐人习业山林寺院之风尚》,新亚研究所1969年版。
    [5]彭勇主编:《中国旅游史》,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王淑良:《中国旅游史》,中国旅游出版社1998年版。
    [7][英]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8]王淑良:《中国旅游史》(古代部分),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9]郑焱:《中国旅游发展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0]刘希为:《略论唐代海外交通发展的新态势》,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1993年版。
    [11]陶希圣,鞠清远:《中国经济史料丛编·唐代之交通》,国立北京大学出版组1937年版。
    [12]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13]梅原郁:《中国近世的法制和社会》,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93年版。
    [14]商友敬:《中国旅游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5]高亨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6]石芳荃:《中国历代帝王泰山封禅秘闻》,经济日报社1989年版。
    [17]黄正建著:《唐代衣食住行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8]张岱年,方尧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9]宋迎春:《唐代汉文化西传西域与东传日本的比较研究》,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2007年版。
    [20]段塔丽:《唐代妇女地位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1]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2]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
    [23]颜邦英:《桂林市志》,中华书局1997年版。
    [24]余秋雨:《文化苦旅》,东方出版社1992年版。
    [25]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
    [26]周勋初:《唐人轶事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27]潘重规:《敦煌变文集新书》,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
    [28]陈从周:《园林谈丛》,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29]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30]张京琼,蔡毅:《中外服装史对览》,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1]李志红:《唐长安城市景观研究》,中国优秀博士数据库2006年版。
    [32]楼祖诒:《中国邮驿史料》人民邮电出版1958年版。
    [33]李洁萍:《中国历代都城》,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4]姜伯勤:《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中华书局1986年版。
    [35]王睿:《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系列——南方园林》,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1998年版。
    [36]李锦绣著,《敦煌吐鲁番文书与唐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7]葛晓音:《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8]徐庭云:《中国社会通史·隋唐五代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9]陈垣:《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40]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
    [41]赵建民,刘予苇:《日本通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42]张弓:《汉唐佛寺文化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43]杨妹美:《唐代佛寺题材诗论稿》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2008年版。
    [44]傅璇琮:《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初唐卷),辽海出版社1998年版。
    [45]傅璇琮著:《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1989年版。
    [46]吕慧鹃:《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47]李颖利:《论唐代的游仙诗》,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2007年版。
    [48]吴玉贵:《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49]陈衍:《石遗室论文》,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出版1936年版。
    [50]钱穆:《中国文学论丛》,三联书社1982年版。
    [51]陈雅贤:《唐代干谒诗文研究》,台北政治大学中文系硕士论文1998年版。
    [52]贺叶平:《中晚唐干谒诗文研究》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2007年版。
    [53]熊志庭,刘城淮,金五德等译注:《宋人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54]王孝通:《中国商业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55]卢华语:《全唐诗经济资料》,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56]高峻:《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7]朱金城:《白居易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58]徐柏泉:《白居易经济思想研究》,中国优秀博士论文数据库2007年版。
    [59]闫丽娜:《唐代的租赁业》,中国优秀硕士论文2007年版。
    [60]谢遂联:《都市文化与唐代诗人心态》,中国优秀博士论文数据库2008年版。
    [61]杨联陞著:《国史探微》,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2]王汝涛编:《全唐小说》,山东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63]欧阳辉:《唐代民间旅店业述论》,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2007年版。
    [64]朱宝镛,章克昌主编:《中国酒经》,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
    [65]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
    [66]李令福,李元,耿占军等:《曲江文史宝典》编纂委员会:《曲江文史宝典》,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67]李浩:《唐代园林别业考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68][德]马克思·韦伯:《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69][日]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编:《大日本史》,东京大学出版会2000年版。
    [70][日]千宗室:《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71][日]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东方出版社1992年版。
    [72][日]高阶积善编:《本朝丽藻》,东京:勉诚社1993年版。
    [73][日]木宫泰彦:《大唐西域记校注》,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74]陈寅格:《金明馆丛稿二编·武曌与佛教》,三联书店2001年版。
    [75][日]加藤繁:《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版。
    [76][日]青山定雄:《唐宋时代的交通和地志图研究》,吉川弘文馆1963年版。
    [77]宁可:《中国经济通史—隋唐五代经济卷》,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78]汪涌豪,俞灏敏著:《中国游仙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9]闻一多:《唐诗杂论》,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80]谢贵安,华国良:《旅游文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1]谢彦君:《基础旅游学》,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年版。
    [82]朱绍候:《中国古代史》(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4]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85]张国昕:《唐代园林特征及西安唐风园林设计理念研究》,中国优秀博士论文数据库,2006年版。
    [86]陈直:《三辅黄图校正》,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87]成林等:《西京杂记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8]李元:《大唐曲江》,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89]辛德勇:《中国古代交通地理与地理文献》,中华书局1995年版。
    [90]李之勤:《西北史地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91]蓝勇著:《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92]王北辰:《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0年年版。
    [93]陈伟明:《全方位与多功能历史时期岭南交通地理的演变发展》,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4]孙晓林:《试探唐代前期西州长行坊制度》(载《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95]郑向敏:《中国古代旅馆流变》,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6][韩国]《东文选》,汉城大学校奎章阁1998年版。
    ① 译引自Burkart,A.J.&Medlik,S.,《Tourism:Past Present and Furture》,London,Heinemann,1974年。
    ② 《世界观光》第184、185期,WTO。
    ③ 《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上海文化出版社,1985年版。
    ① 于光远:《掌握旅游的基本特点,明确旅游的基本任务》,《旅游时代》,1986(1)。
    ② 李天元:《旅游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4页。
    ③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年,第28页。
    ④ 郭或译注:《周易》,中华书局,2006年,第108页。
    ① 朱熹:《周易正义》,廖名春点校本,广州出版社,1999年,第87页。
    ② 《乐府诗集》卷六三,沈约《悲哉行》。
    ③ 吴玉贵:《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① 沈福伟:《中西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② 李松:《唐代旅游研究》,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2005年。
    ③ 李佳蔚:《唐代妇女出游研究》,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2006年。
    ④ 张磊:《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旅游资源寻幽》,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2006年。
    ⑤ 童岳敏:《唐代馆驿诗研究》,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2003年。
    ⑥ 刘菊湘:《唐代旅游研究》,《宁夏社会科学》,2005(6)。
    ⑦ 李松:《唐代知识分子的旅游生活》,《安徽广播大学学报》,2004(1)。
    ⑧ 李美容:《唐代文人的漫游》,《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⑨ 屈小宁:《唐代儒隐的基本模式》,《唐都学刊》,2001(1)。
    ⑩ 朱丁:《盛唐隐逸文化数议》,《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1)。
    11 李红霞:《唐代隐逸兴盛成因的社会学阐释》,《史学月刊》,2005(2)。
    12 陈雁谷:《试论柳宗元的社会旅游思想》,《零陵师专学报》,1994(12)。
    13 陈雁谷:《从旅游地理与审美心理关系谈柳宗元的旅游思想》,《经济地理》,1990(6)。
    14 贾鸿雁:《论柳宗元的旅游思想与实践》,《东南大学学报》,2005(1)。
    ① 金颖若:《唐代文人之游》,《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9(3)。
    ② 彭勇主编:《中国旅游史》,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③ 刘菊湘:《唐代旅游研究》,《宁夏社会科学》,2005(6),第106-107页。
    ④ 王淑良:《中国旅游史》,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第234页。
    ⑤ 郑焱:《中国旅游发展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第89-91页。
    ① 王淑良:《中国旅游史(古代部分)》,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48-270页。
    ② 金颖若:《唐代文人之游》,《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9(3)。
    ③ 李松:《唐代知识分子的旅游生活》,《安徽广播电视大学》,2004(2)。
    ④ 李美容:《论唐代文人的漫游》,《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⑤ 李佳蔚:《唐代妇女出游研究》,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6)。
    ①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一
    ② 牛僧孺:《玄怪录》卷三。
    ③ 《全唐诗》卷二一六,杜甫《丽人行》。
    ④ 张鷟:《朝野佥载》卷三。
    ⑤ 郑焱:《中国旅游发展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25-134页。
    ⑥ 黄斌、黄铮:《唐代桂林山水诗与桂林旅游审美的自觉》,《桂海论丛》,2006(2)。
    ⑦ 张磊:《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旅游资源寻幽》,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2002年。
    ⑧ 贾鸿雁:《论柳宗元的旅游思想与实践》,《东南大学学报》,2005(1),第85-90页。
    ①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1-62页。
    ② 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66-86页。,第一页
    ③ 王双怀:《曲江风景区的环境变迁》,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06),第533-536页。
    ④ 张国昕:《唐代园林特征及西安唐风园林设计理念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⑤ 陈直:《三辅黄图校正》,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
    ⑥ 阎希娟、郭文毅:《汉唐长安城园林的绿化及其现代启示》,《唐都学刊》,2001(3),第37-40页。
    ⑦ 成林等:《西京杂记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⑧ 史念海:《隋唐时期运河和长江的水上交通及其沿岸的都会》,《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4),第1-33页。
    ⑨ 史念海:《隋唐时期的交通与都会》(唐史论丛),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57页。
    ⑩ 咚裕哲、刘晖:《中国地景建筑理论的研究》,《中国园林》,2003(8),第31-38页。
    11 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68-86页。
    12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89页。
    ① 李春凌:《日本史书中关于唐文化对日本影响与记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学报》,1997年。
    ② 吴家骅:《环境设计史纲》,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③ 郭沫若:《沫若文集》卷一二,中国文学出版社,1962年。
    ④ 钱泳:《履园丛话》卷二○,《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卷,第3153页。
    ⑤ 李浩:《唐代园林别业与文人隐逸的关系》(上),《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1(1)。
    ⑥ 同②
    ⑦ 李红霞:《论唐代园林与文人隐逸心态的转变》,《中州学刊》,2004,(5)。
    ⑧ 吴宏岐:《唐代园林别业考补》,《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2)。
    ① 王晓丽:《唐代主要交通路线》,《历史教学》,1997(9)。
    ② 刘希为:《略论唐代海外交通发展的新态势》,《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1993年。
    ③ 邓端本:《唐代广州的海外交通》,《开放时代》,1982(2)。
    ④ 林家劲:《唐代广州与南海的交通》,《学术研究》,1979(6)。
    ⑤ 景兆玺:《试论唐代的中非交通》,《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⑥ 刘小锋:《唐代中朝交通与馆驿》,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2007年。
    ⑦ 陈炎:《唐代中国日本之间的海上交通》,《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
    ① 《中国经济史料丛编·唐代编之四》,国立北京大学出版社,1937年。
    ②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团结出版社,2007年。
    ③ 严耕望:《唐代国内交通与都市》,《大陆杂志》,1954年。
    ④ 章群:《唐代交通》,《香港教会学院学报》,1977(4)。
    ⑤ 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一至五卷,《史语所专刊》,1985年。
    ⑥ 陈习刚:《试论唐代湖北交通》,《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12)。
    ⑦ 王赛时:《唐代山东的沿海开发与海上交通》,《东岳论丛》,2002(5)。
    ⑧ 王文楚:《唐代长安太原驿道校补》,《历史地理》,第8辑。
    ⑨ 冯汉镛:《唐“商山路”考》,《人文杂志》,1985(2)。
    ⑩ 辛德勇:《古代交通地理与地理文献研究》,中华书局,1996年,第117-185页。
    11 李之勤:《东北亚研究——西北史地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73-156页。
    12 蓝勇著:《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① 王北辰:《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0年。
    ② 陈伟明:《全方位与多功能历史时期岭南交通地理的演变发展》,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③ 王元林:《论唐代广州内外港与海上交通的关系》,《唐都学刊》,2006(6)。
    ④ 李金明:《唐代广州与阿拉伯的海上交通》,《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2)。
    ⑤ 孙晓林:《试探唐代前期西州长行坊制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
    ⑥ 郭声波:《唐代南宁州都督府属州交通与地望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2)。
    ⑦ 梅原郁:《关于唐代桥梁和渡津的管理法规》,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93年
    ⑧ 郑显文:《敦煌吐鲁番文书中所见的唐代交通管理的法律规定》,《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⑨ 史念海:《唐代通西域道路的渊源及其途中的都会》,《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1)。
    ⑩ 史念海:《隋唐时期运河和长江的水上交通及其沿岸的都会》,《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4)。
    11 全汉昇:《唐宋时代扬州经济景况的繁荣与衰落》,《史语所集刊》,1944(9)。
    12 程喜霖:《汉唐过所与中日过所比较》,《敦煌研究》,1998(1)。
    13 梁中效:《唐朝皇帝与蜀道》,《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梁中效:《唐代诗人的蜀道之旅》,《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
    14 冯汉镛:《唐“商山路”考》,《人文杂志》,1985(2)。
    15 翁俊雄:《唐后期民户大迁徒与两税法》,《历史研究》,1994(3)。
    ① 郑向敏:《中国古代旅馆流变》,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07-149、178-184、204-207页。
    ② 青山定雄:《唐宋时代的交通和地志图研究》,吉川弘文馆,1963年。
    ③ 鲁才全:《唐代的驿家和馆家试释》,《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1984年。
    ④ 黄正建:《唐代衣食住行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71-188页。
    ⑤ 李锦绣:《敦煌吐鲁番文书与唐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⑥ 沈瑞英:《道家旅游思想刍议》,《东南文化》,1991(06)。
    ⑦ 《旧唐书》卷二二○《隐逸》。
    ⑧ 李美容:《论唐代文人的漫游》,《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① 王淑良:《中国旅游史》,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年。
    ② 商友敬:《中国旅游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③ 邓敏文:《李白与长江流域的浪漫诗风》,《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
    ④ 刘华沙:《漂泊漫游酿造的诗香》,《社科纵横》,2008(2)。
    ⑤ 陈雁谷:《试论柳宗元的社会旅游思想》,《零陵师专学报》,1994(12)。
    ① 贾鸿雁:《论柳宗元的旅游思想与实践》,《东南大学学报》,2005,(1)。
    ② 王东涛、曹锋:《论白居易之古典园林观》,《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③ 王睿:《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系列——南方园林》, 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1998年。
    ④ 《全唐文》卷五八○,柳宗元《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
    ① 《全唐诗》卷二一六,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①《全唐诗》卷三六五,刘禹锡《乌衣巷》。
    ②《诗经·小雅·北山》。
    ① 《全唐诗》卷一,李世民《帝京篇序》。
    ② 《旧唐书》卷三,《本纪三·太宗下》。
    ③ 《全唐文》卷一五五,马周《上太宗疏》。
    ④ 同③。
    ⑤ 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
    ⑥ 刘菊湘:《唐代旅游研究》,《宁夏社会科学》,2005(6)。
    ① 刘肃《大唐新语》卷一三。
    ① 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一一二,《帝王部·封禅第二》。
    ② 《旧唐书》卷五,《本纪五·高宗下》。
    ③ 《全唐文》卷二二一,张说《大唐封祀坛颂》。
    ④ 郑綮:《开天传信记》
    ① 《全唐文》卷五,李世民《致祭古圣贤陵墓诏》。
    ② 《贞观政要》卷一○,《行幸》。
    ③ 《唐会要》卷二七,《行幸》。
    ① 吴兢:《贞观政要》卷一○,《畋猎》。
    ② 郑处诲:《明皇杂录》卷下。
    ③ 《太平广记》卷四八六,《长恨传》。
    ④ 同②。
    ⑤ 张浚:《松窗杂录》。
    ⑥ 柳宗元:《龙城录》。
    ⑦ 李肇:《唐国史补》。
    ① 张鷟:《朝野佥载》卷三。
    ② 五代·尉迟偓:《中朝故事》。
    ③ 《大唐六典》卷一四。
    ④ 《唐会要》卷七,《封禅》。
    ① 《全唐文》卷三二,李隆基《许百官旬节休假不入朝诏》。
    ② 《全唐文》卷五一,李适《三节赐宴赏钱诏》。
    ③ 王谠:《唐语林》卷一。
    ④ 佚名:《大唐传载》。
    ① 郑处诲:《明皇杂录》卷下。
    ② 《全唐诗》卷四一九,元稹《连昌宫词》。
    ③ 《旧唐书》卷一六,《穆宗本纪》。
    ④ 《全唐诗》卷三,李隆基《春日出苑游瞩(太子时作)》。
    ⑤ 郑綮:《开天传信记》。
    ⑥ 刘肃:《隋唐嘉话》卷下。
    ① 《全唐诗》卷三四四,韩愈《游太平公主山庄》。
    ② 张鷟:《朝野佥载》卷三。
    ③ 《全唐诗》卷八七,张说《三月三日诏宴定昆池宫庄赋得筵字》。
    ④ 《全唐诗》卷二一六,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⑤ 《全唐诗》卷二一六,杜甫《丽人行》。
    ⑥ 《全唐诗》卷二二四,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
    ① 《全唐诗》卷八五,张说《唐封泰山乐章·豫和六首》。
    ② 王定保:《唐摭言》卷三。
    ③ 佚名:《大唐传载》。
    ④ 《全唐诗》卷四三二,白居易《曲江早秋》。
    ⑤ 《全唐诗》卷四六二,白居易《曲江》。
    ⑥ 《全唐诗》卷四四九,白居易《殷尧藩侍御忆江南》。
    ① 高彦休:《唐阙史·杜舍人牧湖州》。
    ① 刘餗:《隋唐嘉话》卷上
    ② 杜佑:《通典·食货典》。
    ③ 《全唐诗》卷二二○,杜甫《忆昔二首》。
    ④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① 《全唐诗》卷二一六,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② 《全唐诗》卷一八二,李白《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
    ③ 《全唐诗》卷一七三,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④ 《全唐诗》卷一九九,岑参《太白胡僧歌》。
    ⑤ 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卷三
    ⑥ 吴兢撰:《贞观政要·察儒学》。
    ⑦ 《全唐诗》卷二一一,高适《酬庞十兵曹》。
    ①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第二十六》。
    ② 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卷三。
    ③ 郑处海:《明皇杂录·补遗》。
    ④ 《全唐诗》卷二一六,杜甫《望岳》。
    ① 《全唐诗》卷一六七,李白《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② 《全唐诗》卷二五,李白《杂曲歌辞·行路难三首》。
    ③ 《旧唐书》卷二二○,《隐逸》。
    ① 马克思·韦伯:《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1995年。
    ② 《全唐文》卷一六一,朱桃椎《茅茨赋》。
    ③ 辛文房:《唐才子传》,《王维传》。
    ④ 《诗经·召南·小星》。
    ① 《全唐诗》卷五六,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② 《全唐诗》卷四七五,李德裕《忆金门旧游奉寄江西沈大夫》。
    ③ 《全唐诗》卷五二,宋之问《蓝田山庄》。
    ④ 《全唐诗》卷七五四,徐铉《送许郎中歙州判官兼黟县》。
    ⑤ 《全唐诗》卷五○,杨炯《从军行》。
    ⑥ 《全唐诗》卷三九○,李贺《南园十三首》。
    ⑦ 《全唐诗》卷一六二,李白《行路难三首》。
    ⑧ 《全唐诗》卷一六八,李白《赠韦秘书子春二首》。
    ⑨ 《全唐诗》卷一七六,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高山二首》。
    ⑩ 《全唐诗》卷一六○,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1 《庄子·杂篇·让王》。
    ① 《全唐诗》卷一七二,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② 《全唐诗》卷一七四,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 《全唐诗》卷二二二,杜甫《壮游》。
    ④ 同③。
    ⑤ 《全唐诗》卷二一一,高适《塞下曲》。
    ⑥ 《全唐诗》卷一二六,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⑦ 《全唐诗》卷一七三,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⑧ 《全唐诗》卷一九九,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① 《全唐诗》卷二一六,杜甫《望岳》。
    ② 《全唐文》卷三四八,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③ 《全唐诗》卷一九,李白《相和歌辞·日出行》。
    ④ 周奇:《唐代国家对僧尼的管理》,《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3),第15页。
    ① 王永平:《论唐代道教的发展规模》,《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6),第8页。
    ② 郑处诲:《明皇杂录·补遗》。
    ③ 郑处诲:《明皇杂录·补遗》。
    ④ 《唐才子传》卷三,《灵彻上人主》。
    ① 《唐才子传》卷九,《齐已》。
    ② 《旧唐书》卷一一八,《王缙传》。
    ③ 苏鹗:《杜阳杂编》卷下。
    ④ 《唐才子传》卷三,《道人灵一》。
    ⑤ 《全唐诗》卷一二八,王维《叹白发》。
    ⑥ 《唐才子传》卷二,《王维》。
    ⑦ 《旧唐书》卷二○○,《王维传》。
    ① 《全唐文》卷三三七,颜真卿《泛爱寺重修记》。
    ② 《唐才子传》卷六,《白居易》。
    ③ 《太平广记》卷三三三,《长洲陆氏女》。
    ④ 《太平广记》卷三六七,《东柯院》。
    ⑤ 钱易:《南部新书》。
    ⑥ 张固:《幽闲鼓吹》。
    ① 康骈:《剧谈录》卷下。
    ② 《唐才子传》卷一,《吴筠》。
    ③ 《唐才子传》卷三,《李季兰》。
    ④ 《唐才子传》卷七,《鱼玄机》。
    ⑤ 《全唐诗》卷一八三,李白《感兴六首》。
    ⑥ 《全唐诗》卷一七二,李白《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作春归桃花岩贻许侍御)》。
    ① 《全唐文》卷三四八,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② 《全唐诗》卷一七三,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③ 《唐才子传》卷六,《白居易》。
    ④ 刘菊湘:《唐代旅游研究》,《宁夏社会科学》,2005(6)。
    ⑤ 《太平广记》卷三六六,《朱道士》。
    ⑥ 《太平广记》卷三五五,《刘道士》。
    ⑦ 《太平广记》卷四七,《宋玄白》。
    ⑧ 《太平广记》卷八五,《茅山道士》。
    ⑨ 《太平广记》卷二三,《崔生》。
    ⑩ 《太平广记》卷三三,《申元之》。
    11 《太平广记》卷三三,《马自然》。
    ① 《论语·阳货》。
    ② 段塔丽:《唐代妇女地位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页。
    ③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69页。
    ① 《旧唐书》卷一九七,《东女国》。
    ② 《朱子语类》卷一一六。
    ③ 《新唐书》卷八三,《诸帝公主列传》。
    ④ 《太平广记》卷二四二,《李眖》。
    ⑤ 《太平广记》卷一九四,《聂隐娘》。
    ⑥ 《太平广记》卷六九,《张云窖》。
    ① 同①。
    ② 《新唐书》卷八三,《诸帝公主列传》。
    ③ 张鷟:《朝野佥载》卷五。
    ④ 《旧唐书》卷五五,《后妃传》。
    ⑤ 《新唐书》卷五一,《百官志》。
    ⑥ 李肇:《唐国史补》卷下
    ① 计有功:《唐诗纪事》。
    ② 《全唐文》卷五一,李适《三节赐宴赏钱诏》。
    ③ 李肇:《唐国史补》卷上
    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下。
    ⑤ 《全唐诗》卷二一六,杜甫《丽人行》。
    ① 冯梦龙:《警世恒言》卷一四。
    ① 《全唐诗》卷二七,杜审言《杂曲歌辞·大酺乐》。
    ② 《全唐诗》卷337,韩愈《幽怀》
    ③ 《旧唐书》卷五,《本纪五·高宗下》。
    ④ 《旧唐书》卷五五,《后妃列传》。
    ⑤ 《剧谈录》卷下,《曲江》。
    ⑥ 《全唐诗》卷二一六,杜甫《丽人行》。
    ① 《全唐诗》卷九,徐氏《丈人观》。
    ② 《新唐书》卷八三,《诸帝公主列传》。
    ③ 《全唐诗》卷三四四,韩愈《游太平公主山庄》。
    ④ 张鷟:《朝野佥载》卷五。
    ⑤ 李浩:《唐代园林别业考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⑥ 《全唐诗》卷七四,苏颋《夜宴安乐公主新宅》。
    ⑦ 《全唐诗》卷四六,崔日用《夜宴安乐公主宅》。
    ⑧ 《全唐诗》卷六一,李峤《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① 张鷟:《朝野佥载》卷三。
    ② 《旧唐书》卷七,《中宗纪》。
    ③ 《全唐诗》卷四九一,张萧远《观灯》。
    ④ 《全唐诗》卷三○九,郭郧《寒食寄李补阙》。
    ⑤ 《全唐诗》卷四二三,元稹《春分投简阳明洞天作》。
    ⑥ 《全唐诗》卷二八,刘禹锡《踏歌行》。
    ① 《论语·雍也》。
    ② 《全唐文》卷五八○,《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
    ① 《全梁文》卷四六,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② 孟浩然著,徐鹏校注:《孟浩然集校注》,《春初汉中漾舟》。
    ③ 《全唐诗》卷一七三,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④ 《全唐诗》卷一七八,李白《山中问答》。
    ⑤ 《唐才子传》卷二,《阎防》。
    ① 宋本《白氏文集》卷三四,《忆江南》。
    ② 汪藻:《浮溪集》。
    ③ 《诗经·小雅·鱼藻之什》(关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本文从朱子之说)。
    ① 《史记》卷二八,《封禅书》。
    ② 《旧唐书·礼仪志》。
    ③ 《全唐诗》卷二二二,杜甫《壮游》。
    ④ 《全唐诗》卷二一六,杜甫《望岳》。
    ⑤ 《全唐诗》卷一七九,李白《游泰山六首》。
    ① 李冲昭:《南岳小录》。
    ① 魏源:《魏源集·衡岳吟》。
    ② 《全唐诗》卷五六,李白《寻道观》。
    ③ 《全唐诗》卷一七七,李白《与诸公送陈郎将归衡阳》。
    ④ 《全唐诗》卷二二三,杜甫《望岳》。
    ⑤ 《全唐诗》卷三三八,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① 《诗经·大雅·嵩高》。
    ① 《全唐诗》卷一二三,卢鸿一《嵩山十志十首》。
    ② 《全唐诗》卷一七三,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③ 《全唐诗》卷一八○,李白《登庐山五老峰》。
    ④ 《全唐诗》卷一八○,李白《望庐山瀑布水》。
    ① 《全唐文》卷六七六,白居易《草堂记》。
    ② 《全唐文》卷八七二,李征古《庐江宴集记》。
    ③ 《全唐文》卷五七八,柳宗元《送李渭赴京师序》。
    ④ 《山海经·海内南经》卷一○。
    ⑤ 颜邦英:《桂林市志》,中华书局,1997年,第1343页。
    ① 《全唐文》卷五八○,柳宗元《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记》。
    ② 《全唐诗》卷一四三,王昌龄《送谭八之桂林》。
    ③ 《全唐诗》卷二二六,杜甫《寄杨五桂州谭》。
    ④ 《全唐文》卷五八○,柳宗元《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记》。
    ① 《全唐文》卷五七六,柳宗元《上裴行立中丞撰訾家洲记启》。
    ① 《全唐诗》卷四七三,李渤《南溪诗》。
    ② 《全唐文》卷五八一,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③ 《全唐文》卷五六二,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④ 余秋雨:《文化苦旅·柳侯祠》,东方出版中心,2001年,第28-31页。
    ① 《全唐文》卷五八一,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② 《全唐文》卷五八一,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③ 《全唐文》卷五八○,柳宗元《永州崔中丞万石亭记》。
    ④ 《楚辞·九歌·湘夫人》。
    ⑤ 《山海经·中山经》。
    ① 《资治通鉴》卷一六四,《梁纪》。
    ② 《全唐诗》卷五一八,陶雍《题君山》。
    ③ 《全唐诗》卷一六○,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④ 《全唐诗》卷二三三,杜甫《登岳阳楼》。
    ⑤ 《全唐诗》卷一七九,李白《游洞庭》。
    ⑥ 《全唐诗》卷三六五,刘禹锡《望洞庭》。
    ⑦ 《范文正公集》卷七,《岳阳楼记》。
    ① 《全唐诗》卷六二,杜审言《大酺》。
    ② 《全唐诗》卷六一○,皮日休《太湖诗·初入太湖》。
    ③ 《全唐诗》卷四四七,白居易《宿湖中》。
    ① 《全唐诗》卷五一一,张祜《松江怀古》。
    ② 《全唐诗》卷五三,宋之问《夜渡吴松江怀古》。
    ③ 《开元天宝遗事》卷二。
    ④ 《开元天宝遗事》卷一。
    ⑤ 《开元天宝遗事》卷三。
    ① 《全唐诗》卷四,李亨《中和节赐群臣宴赋七韵》。
    ② 《全唐诗》卷五,长孙氏《春游曲》。
    ③ 《全唐诗》卷三六五,刘禹锡《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④ 《全唐诗》卷四三九,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⑤ 《全唐诗》卷二九,张志和《杂歌谣辞·渔父歌》。
    ⑥ 孟棨:《本事诗》。
    ① 《诗经·国风》(牡丹属芍药科,古时不细分科,据本草纲目记载,唐代称之为木芍药)。
    ② 段成式:《酉阳杂俎》。
    ③ 郑樵:《通志》卷七五。
    ④ 《全唐文》卷七二七,舒元舆《牡丹赋》。
    ⑤ 《全唐诗》卷三六五,刘禹锡《赏牡丹》。
    ⑥ 白居易:《白氏长庆集》,《牡丹》。
    ⑦ 《全唐文》卷七二七,《牡丹赋》。
    ① 张浚:《松窗杂录》。
    ② 李肇《唐国史补》。
    ③ 《全唐诗》卷四二五,白居易《买花》。
    ④ 同②。
    ⑤ 《全唐诗》卷五○七,裴潾《长安牡丹》。
    ⑥ 《全唐诗》卷五○五,王睿《牡丹》。
    ⑦ 《全唐诗》卷四七九,张又新《牡丹》。
    ① 《全唐诗》卷五九六,司马札《卖花者》。
    ② 《全唐诗》卷四六八,刘言史《卖花谣》。
    ③ 《全唐诗》卷四四二,白居易《移牡丹栽》。
    ④ 范摅:《云溪友议》卷中,《钱塘论》。
    ① 康骈:《剧谈录》卷下。
    ② 李肇:《唐国史补》。
    ③ 《礼记·月令篇》。
    ④ 《太平御览》卷九九六,《百奔中明代三》。
    ⑤ 《全唐诗》卷三六二,刘禹锡《和令狐相公玩白菊》。
    ⑥ 《全唐诗》卷一,李世民《赋得残菊》。
    ① 《全唐诗》卷八二二,广宣《九月菊花咏应制》。
    ② 《全唐诗》卷三五八,刘禹锡《酬令狐相公庭前白菊花谢偶书所怀见寄》。
    ③ 《全唐诗》卷四一一,元稹《菊花》。
    ④ 《全唐诗》卷四二,卢照邻《山林休日田家》。
    ⑤ 《全唐诗》卷一二七,王维《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上寿应制》。
    ⑥ 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第340页。
    ⑦ 《全唐诗》卷七○八,徐夤《菊花》。
    ⑧ 《全唐诗》卷一三二,李颀《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
    ⑨ 《楚辞·离骚》。
    ⑩ 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八一。
    11 《全唐诗》卷一六○,孟浩然《和贾主簿弁九日登岘山》。
    12 《全唐诗》卷四八七,鲍溶《暮秋与裴居晦宴因见采菊花之作》。
    ① 《诗经·召南》。
    ② 刘歆:《西京杂记》。
    ③ 《全唐文》卷二○七,宋璟《梅花赋》。
    ① 《全唐诗》卷七九,骆宾王《西行别东台详正学士》。
    ② 《全唐诗》卷三,李隆基《春日出苑游瞩》。
    ③ 《全唐诗》卷五六九,李群玉《人日梅花病中作》。
    ④ 《全唐诗》卷四六七,牟融《送范启东还京》。
    ⑤ 《全唐诗》卷五二三,杜牧《代人寄远六言》。
    ⑥ 《全唐诗》卷六五四,罗邺《梅花》。
    ⑦ 《全唐诗》卷一八,卢照邻《横吹曲辞·梅花落》。
    ⑧ 《全唐诗》卷四四三,白居易《和薛秀才寻梅花同饮见赠》。
    ⑨ 《全唐诗》卷四四六,白居易《忆杭州梅花,因叙旧游,寄萧协律》。
    ⑩ 《全唐诗》卷三○九,韦同则《仲月赏花》。
    ① 《全唐诗》卷七七○,殷陶《经杜甫旧宅》。
    ② 《旧唐书·职官志》。
    ③ 《大正藏》卷五○。
    ④ 《唐会要》卷四九,《僧籍》。
    ⑤ 《唐六典》卷四,《尚书礼部》。
    ① 《全唐诗》卷二一六,杜甫《望岳》。
    ② 《全唐诗》卷九七,沈佺期《九真山净居寺谒无碍上人》。
    ③ 《全唐诗》卷五八三,温庭筠《清凉寺》。
    ④ 《全唐诗》卷四七,张九龄《冬中至玉泉山寺属穷阴冰闭崖谷无色及仲春行县复往焉故有此作》。
    ① 《全唐文》卷三三九,颜真卿《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铭》。
    ② 《全唐诗》卷九,徐氏《玄都观》。
    ③ 《全唐诗》卷七一,刘宪《奉和幸白鹿观应制》。
    ④ 《旧唐书》卷一九一,《叶法善》。
    ⑤ 《全唐诗》卷三六五,刘禹锡《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⑥ 《全唐诗》卷一二八,王维《叹白发》。
    ① 《全唐诗》卷三五一,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② 《全唐诗》卷三三八,韩愈《山石》。
    ③ 王定保:《唐摭言》卷三,《慈恩寺题名游宴赋咏杂记》。
    ④ 周勋初:《唐人轶事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⑤ 《全唐文》卷六五三,元稹《白氏长庆集序》。
    ① 《旧唐书》卷一一八,《王缙传》。
    ② 潘重规:《敦煌变文集新书》,文津出版社,1984年。
    ③ 苏鹗:《杜阳杂编》卷下。
    ① 张固:《幽闲鼓吹》。
    ② 赵磷:《因话录》。
    ③ 《资治通鉴》卷二四三,《唐纪·敬宗纪》。
    ④ 孙棨:《北里志·海论三·曲中事》。
    ⑤ 《唐才子传》卷一,《阎防传》。
    ⑥ 《全唐文》卷三三七,颜真卿《泛爱寺重修记》。
    ⑦ 钱易:《南部新书》乙卷。
    ① 《全唐文》卷七二四,李骘《题惠山寺诗序》。
    ① 《全唐诗》卷二五○,皇甫冉《华清宫》。
    ② 《全唐诗》卷二四二,张继《华清宫》。
    ③ 《全唐诗》卷四三五,白居易《长恨歌》。
    ④ 《全唐诗》卷五,长孙氏《春游曲》。
    ⑤ 《全唐诗》卷四八○,李绅《忆春日曲江宴后许至芙蓉园》。
    ⑥ 《全唐诗》卷一二七,王维《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
    ① 《全唐诗》卷二六,王建《杂曲歌辞·宫中三台二首》。
    ② 陈从周:《园林谈丛》,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③ 李格非:《洛阳名园记·吕文穆园条》。
    ④ 王谠:《唐语林》卷五
    ⑤ 欧阳修:《唐书》卷八三,《诸帝公主列传》。
    ⑥ 张鷟:《朝野佥载》卷三。
    ① 苏鹗:《杜阳杂编》卷上。
    ② 康骈:《剧谈录》卷下
    ③ 张舜民:《画墁录》。
    ① 《全唐文》卷四七七,杜佑《杜城郊居王处士鑿山引泉记》。
    ② 《旧唐书》卷一四七,《杜佑传》。
    ③ 《旧唐书》卷一九○,《王维传》。
    ④ 《全唐诗》卷一二八,王维《辋川别业》。
    ⑤ 《全唐诗》卷一二八,王维《辋川集并序》。
    ⑥ 《全唐诗》卷三四二,韩愈《示儿》。
    ⑦ 《全唐文》卷六七六,白居易《草堂记》。
    ① 《旧唐书》卷一六六,《白居易传》。
    ② 《全唐文》卷六七六,白居易《草堂记》。
    ③ 《全唐诗》卷四六一,白居易《池上篇》。
    ④ 钱易:《南部新书》。
    ① 李肇:《唐国史补》卷中。
    ② 王谠:《唐语林校正》卷七。
    ③ 欧阳修:《新唐书》卷二○二,《文艺》。
    ④ 张礼:《游城南记》。
    ⑤ 《全唐诗》卷二,李治《谒大慈恩寺》。
    ⑥ 《全唐诗》卷五,上官昭容《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图,群臣上菊花寿酒》。
    ⑦ 《全唐诗》卷三五,许敬宗《奉和过慈恩寺应制》。
    ⑧ 《全唐诗》卷五八,李峤《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⑨ 《全唐诗》卷一九三,韦应物《慈恩寺南池秋荷咏》。
    ⑩ 《全唐诗》卷三二六,权德舆《奉和许阁老霁后慈恩寺杏园看花同用花字口号》。
    ① 《全唐诗》卷四三六,白居易《三月三十日题慈恩寺》。
    ② 康骈:《剧谈录》卷下。
    ③ 《全唐诗》卷三二七,权德舆《和李中丞慈恩寺清上人院牡丹花歌》。
    ④ 《全唐诗》卷二八一,章八元《题慈恩寺塔》。
    ①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② 康骈:《剧谈录》卷下
    ③ 《全唐文》卷五九七,欧阳詹《曲江池记》。
    ④ 《全唐诗》卷五二一,杜牧《长安杂题》。
    ⑤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下。
    ⑥ 《全唐诗》卷二一六,杜甫《丽人行》。
    ① 《全唐诗》卷三四四,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② 班固:《汉书》卷二八,《地理志》。
    ③ 郦道元:《水经注》。
    ④ 《全唐诗》卷四四三,白居易《杭州春望》。
    ① 《全唐诗》卷四四六,白居易《早春西湖闲游怅然兴怀忆与微之同赏…偶成十八韵寄微之》。
    ② 《全唐诗》卷四四六,白居易《杭州回舫》。
    ③ 《全唐诗》卷二八,白居易《忆江南》。
    ④ 《全唐诗》卷四二,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① 《全唐诗》卷六五,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② 张鷟:《朝野佥载》卷三
    ③ 牛僧孺:《玄怪录》卷三。
    ④ 《太平广记》卷八二,《李子牟》。
    ⑤ 《全唐诗》卷四四三,白居易《正月十五日夜月》。
    ⑥ 《论语·先进》。
    ⑦ 《太平广记》卷一九七,《博物》。
    ① 《全唐文》卷二四一,宋之问《三月三日奉使凉宫雨中禊饮序》。
    ② 《全唐文》卷一八一,王勃《三月上已祓禊序》。
    ③ 《全唐诗》卷二一六,杜甫《丽人行》。
    ④ 《全唐诗》卷八四,陈子昂《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
    ⑤ 《全唐诗》卷八七,张说《三月三日诏宴定昆池宫庄赋得筵字》。
    ⑥ 《全唐诗》卷三六二,刘禹锡《三月三日与乐天及河南李尹奉陪裴令公泛洛禊饮各赋十二韵》。
    ⑦ 宗懔:《荆楚岁时记》。
    ⑧ 《淮南子·天文训》。
    ① 《全唐诗》卷四七六,熊孺登《寒食野望》。
    ② 《全唐诗》卷二八○,卢纶《寒食》。
    ③ 《全唐诗》卷三○○,王建《寒食日看花》。
    ④ 《全唐诗》卷六四二,来鹄《清明日与友人游玉粒塘庄》。
    ⑤ 《全唐诗》卷八八,张说《奉和圣制寒食作应制》。
    ⑥ 《全唐诗》卷一二五,王维《寒食城东即事》。
    ⑦ 《全唐诗》卷四三六,白居易《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
    ① 《全唐诗》卷三○一,王建《和元郎中从八月十二至十五夜玩月五首》。
    ② 《全唐诗》卷三四九,欧阳詹《玩月》。
    ③ 《全唐诗》卷一○五,李恒《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④ 《全唐诗》卷二,李显《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
    ⑤ 《全唐诗》卷五八,李峤《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⑥ 《全唐诗》卷一一九,崔国辅《九日》。
    ⑦ 《全唐诗》卷一二八,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① 李昉《文苑英华》卷八○,阎伯理《黄鹤楼记》。
    ② 《全唐诗》卷一三○,崔颢《黄鹤楼》。
    ③ 辛元房:《唐才子传》卷一,《崔颢传》。
    ④ 辛元房:《唐才子传》卷一《王勃传》。
    ① 《全唐文》卷一八一,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② 《全唐文》卷五七一,韩愈《新修滕王阁记》。
    ③ 《全唐诗》卷一八○,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④ 《全唐诗》卷二三三,杜甫《登岳阳楼》。
    ⑤ 《全唐诗》卷四四○,白居易《题岳阳楼》。
    ⑥ 沈括:《梦溪笔谈》卷一五,《艺文二》。
    ① 《全唐诗》卷二三○,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② 《全唐诗》卷五三八,许浑《途径秦始皇墓》。
    ③ 《全唐诗》卷七○,李適《汾阴后土祠作》。
    ④ 《全唐诗》卷一七六,李白《灞陵行送别》。
    ① 《诗经·谷风之什·大东》。
    ② 《国语·周语中》。
    ③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④ 《史记·秦始皇本纪》。
    ⑤ 《汉书·贾山传》。
    ① 李之勤:《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六,《子午道》条较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3)。
    ② 《新唐书》卷三七《地理志》。
    ① 《全唐诗》卷二一八,杜甫《五盘》。
    ② 《全唐诗》卷四五三,白居易《西行》。
    ③ 《全唐诗》卷五○九,顾非熊《秋日陕州道中作》。
    ④ 《全唐诗》卷五二九,许浑《秋霁潼关驿亭》。
    ⑤ 《全唐诗》卷七○九,徐夤《忆潼关早行》。
    ⑥ 《全唐诗》卷三五九,刘禹锡《送王司马之陕州》。
    ⑦ 李德辉、袁书会:《论隋唐时期两京驿道的绿化问题》,《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5(3)。
    ① 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242-251页。
    ② 《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九。
    ③ 陈崇凯:《汉藏经济文化交流史论纲》,《西藏大学学报》,2005(1)。
    ④ 《旧唐书》卷四五,《地理四》。
    ⑤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九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⑥ 《旧唐书》卷四五,《地理二》。
    ⑦ 《全唐诗》卷八二一,皎然《赋得吴王送女潮歌,送李判官之河中府》。
    ① 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242-251页。
    ② 杜佑:《通典》卷七,《食货》。
    ① 《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四,《岭南道》。
    ② 《全唐诗》卷五二,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③ 饶伟新:《赣南地方文献与大庾岭梅关的文化象征意义》,《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6)。
    ④ 《新唐书》卷三九,《地理志三》。
    ⑤ 《新唐书》卷四○,《地理志四》。
    ⑥ 宁欣:《唐代对外开放与经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8(5)。
    ⑦ 黄启臣:《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年。
    ① 《旧唐书》卷九四,《崔融传》。
    ① 杜佑:《通典》卷七,《食货》。
    ②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③ 《新唐书·艺文志》。
    ① 先燕云:《西南丝绸之路》,广东旅游出版社,2007年。
    ② 《汉书·地理志》。
    ① 《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七下》。
    ② 《唐六典》。
    ① 《新唐书·百官志》。
    ② 《全唐诗》卷一九二,韦应物《登高望洛城作》。
    ③ 《旧唐书》卷五九,《李袭志传》。
    ④ 《旧唐书》卷八八,《苏壤传》。
    ⑤ 洪迈:《容斋随笔》卷九。
    ① 《旧唐书》卷九八,《卢怀慎传》。
    ② 《全唐诗》卷二二三,杜甫《送重表侄王砯评事使南海》。
    ③ 淡海三船:《唐大和尚东征传》。
    ④ 《韩昌黎全集》卷二一,《送郑尚书序》。
    ⑤ 《四部丛刊》第25册《广东下》。
    ⑥ 《文苑英华》卷三七一,沈亚之《表医者郭常》。
    ⑦ 《全唐诗》卷五五九,薛能《送福建李大夫》。
    ⑧ 《全唐诗》卷九九,张循之《送泉州李使君之任》。
    ① 《全唐诗》卷二六四,顾况《苏方一章序》。
    ② 木宫泰彦著,胡锡年译:《日中文化交流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02-221页。
    ③ 《史记》卷八七,《李斯列传》。
    ④ 《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下》。
    ① 《唐六典》。
    ① 《全唐诗》卷一二五,王维《陇西行》。
    ② 《全唐诗》卷一九八,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
    ③ 《全唐诗》卷五四○,李商隐《戏题赠稷山驿吏王全》。
    ④ 《孙樵集》卷三,《书褒城驿壁》。
    ① 《全唐文》卷六○六,刘禹锡《管城新驿记》。
    ② 《全唐诗》卷二二○,杜甫《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③ 《全唐文》卷三五七,高适《陈留郡上源新驿记》。
    ④ 《全唐诗》卷四一二,元稹《使东川·江楼月》。
    ⑤ 《全唐诗》卷三八六,张籍《使行望悟真寺》。
    ⑥ 《全唐诗》卷五一九,李远《送人入蜀》。
    ① 《全唐文》卷六五一,元稹《同州奏均田状》。
    ② 《唐六典》卷三,《户部郎中员外郎》。
    ① 《全唐诗》卷三四八,陈羽《梓州与温商夜别》。
    ② 《全唐诗》卷二七六,卢纶《冬夜赠别友人》。
    ③ 《全唐诗》卷二○○,岑参《杨固店》。
    ④ 《全唐诗》卷一一四,蔡希寂《洛阳客舍逢祖咏留宴》。
    ⑤ 《全唐诗》卷二七三,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⑥ 《全唐诗》卷八二,刘希夷《晚憩南阳旅馆》。
    ⑦ 《全唐诗》卷二三六,杜牧《旅宿》
    ⑧ 《全唐诗》卷二一四,高适《除夜作》。
    ⑨ 《全唐诗》卷五五四,项斯《晓发昭应》。
    ⑩ 《全唐诗》卷七四一,江为《临刑诗》。
    11 《旧唐书》卷一九三,《李玄真传》。
    12 《全唐诗》卷一六○,孟浩然《永嘉上浦馆逢张八子容》。
    13 《太平广记》卷四二,《萧颖士》。
    14 《太平广记》卷八五,《茅山道士》。
    15 《太平广记》卷四六二,《周氏子》。
    ① 《太平广记》卷三四五,《郑绍》。
    ② 《太平广记》卷二○一,《李白》。
    ③ 《全唐诗》卷六○三,许棠《旅怀》。
    ④ 《全唐诗》卷三三九,韩愈《酬裴十六功曹巡府西驿途中见寄》。
    ⑤ 《汉书》卷四,《文帝纪》。
    ⑥ 《唐律疏义》卷四,《名例》。
    ⑦ 《唐大诏令集》卷二,《穆宗即位赦》。
    ⑧ 《长安志》卷八。
    ⑨ 《长安志》卷一○。
    ① 《全唐文》卷七九三,《兴元新路记》。
    ② 同上。
    ③ 《全唐诗》卷三八二,张籍《成都曲》。
    ④ 《全唐诗》卷三八四,张籍《宿江店》。
    ⑤ 《全唐诗》卷一九九,岑参《邯郸客舍歌》。
    ⑥ 《全唐诗》卷一四七,刘长卿《馀干旅舍》。
    ⑦ 《太平广记》卷四四,《萧洞玄》。
    ⑧ 《旧唐书》卷九,《玄宗下》。
    ⑨ 《全唐文》卷七八,《加尊号后郊天赦文》。
    ⑩ 《新唐书》卷七,《德宗皇帝纪》。
    ① 《旧唐书》卷一二,《德宗上》。
    ② 《旧唐书》卷一○六,《李林甫传》。
    ③ 《唐会要》卷八六,《市》。
    ④ 《太平广记》卷二四三,《窦乂》
    ⑤ 《太平广记》卷四九五,《邹凤炽》。
    ⑥ 《太平广记》卷二四三,《何明远》。
    ⑦ 《资治通鉴》卷二二五,《代宗皇帝》。
    ⑧ 《太平广记》卷二一一,《阎立德》。
    ⑨ 《太平广记》卷三四,《崔炜》。
    ⑩ 《太平广记》卷二八六,《板桥三娘子》。
    11 《太平广记》卷三五五,《刘道士》。
    ① 《太平广记》卷四八九,《周秦行纪》。
    ② 《入唐求法巡行礼记》卷二。
    ③ 《全唐诗》卷五九○,李郢《送僧之台州》。
    ④ 《全唐诗》卷二七○,戎昱《过商山》。
    ⑤ 《北梦琐言》卷八。
    ⑥ 《太平广记》卷三一一,《张偃》。
    ⑦ 《全唐诗》卷三三八,韩愈《山石》。
    ⑧ 《太平广记》卷一九六,《丁秀才》。
    ⑨ 《全唐诗》卷四三一,白居易《宿清源寺》。
    ① 《大唐福田寺口大德法师常俨置粥院记》,载于《山右石刻丛编》。
    ② 《文苑英华》卷四二九。
    ③ 《太平广记》卷一九三,《豪侠一》。
    ④ 《通典》卷七,《食货》。
    ⑤ 《太平广记》卷三六二,《武德县民》。
    ⑥ 《全唐诗》卷一五一,刘长卿《温汤客舍》。
    ⑦ 《全唐诗》卷五五四,项斯《晓发昭应》。
    ⑧ 《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上》。
    ⑨ 《唐律疏议》卷一五,《厩库》。
    ① 《全唐文》卷三二,《禁赁店干利诏》。
    ② 《唐会要》卷八九,《泉货》。
    ③ 元结:《元次山文集·问进士》。
    ① 《唐会要》卷九○,《和籴》。
    ② 《太平广记》卷三七四,《胡氏子》。
    ③ 《太平广记》卷四五五,《林昌业》。
    ④ 《全唐诗》卷二二九,杜甫《题忠州龙兴寺所居院壁》。
    ⑤ 《全唐诗》卷八四八,虚中《泊洞庭》。
    ⑥ 《太平广记》卷一一八,引《报应录》。
    ⑦ 《全唐诗》卷二六八,《登钟山馆》。
    ⑧ 《全唐诗》卷三八四,张籍《送海南客归旧岛》。
    ⑨ 《全唐诗》卷三八二,张籍《泗水行》。
    ⑩ 《全唐诗补逸》卷九,张祜《钟陵旅泊》。
    11 《酉阳杂俎》卷一七,《鳞介篇》。
    ① 《全唐文》卷二七三,崔沔《应封神岳举对贤良方正策第二道》。
    ② 《太平广记》卷一八六,引《朝野佥载》。
    ③ 《艺文类聚》卷八七,《果部下·瓜》。
    ④ 《晋书·邵续传》。
    ⑤ 《全唐诗》卷四二四,《放鱼》。
    ⑥ 《全唐诗》卷四三○,《食笋》。
    ⑦ 《全唐诗》卷六九一,杜荀鹤《送人游吴》。
    ⑧ 《旧唐书》卷一八四,《高力士传》。
    ⑨ 《册府元龟》卷四八二,《台省部·贪黩》。
    ⑩ 《册府元龟》卷一四,《帝王部·都邑第二》。
    ① 《资治通鉴》卷一九三,《唐纪九》。
    ② 《太平广记》卷四五二,《任氏》。
    ③ 《全唐诗》卷四四一,白居易《寄胡饼与杨万州》。
    ④ 《资治通鉴》卷一九六,《唐纪十二》。
    ⑤ 白居易:《长庆集》卷六九二。
    ①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八○。
    ② 《太平广记》卷二六七,《张易之兄弟》。
    ③ 《旧唐书》卷四五,《舆服志》。
    ④ 顾承甫等点校:《入唐求法巡行礼记》卷三。
    ⑤ 《全唐诗》卷一一七,贺朝《赠酒店胡姬》。
    ⑥ 姜伯勤:《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中华书局,1986,第207页。
    ① 《资治通鉴》卷二二四,《唐纪四十》。
    ② 《全唐诗》卷四六七,牟融《题道院壁》。
    ③ 《全唐诗》卷六一三,皮日休《夏日访鲁望偶题小斋》。
    ④ 《旧唐书》卷九五,《睿宗诸子传》。
    ⑤ 《全唐诗》卷六六,郭震《秋歌》。
    ⑥ 《全唐诗》卷四五八,白居易《枕上作》。
    ⑦ 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卷七九。
    ⑧ 段公路:《北户录》卷三,《无核荔枝》。
    ① 《唐会要》卷八四,《杂税》。
    ② 《全唐诗》卷二一六,杜甫《丽人行》。
    ① 《全唐诗》卷二一六,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② 《太平御览》卷九二七,《岭表录异》。
    ③ 《全唐诗》卷二一六,杜甫《丽人行》。
    ④ 《全唐诗》卷五八六,刘沧《及第后宴曲江》。
    ① 《旧唐书》卷二○,《哀帝纪》。
    ② 《资治通鉴》卷二一三,《唐纪二十九》。
    ③ 《唐会要》卷五四,《省号上给事中》。
    ④ 《唐大诏令集》卷一○六,《厘革新及第进士宴会敕》。
    ① 吕温:《三月三日茶宴序》。
    ② 《全唐诗》卷二三九,钱起《与赵莒茶宴》。
    ③ 《全唐诗》卷三八八,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① 《全唐诗》卷二二○,杜甫《忆昔二首》。
    ② 《全唐诗》卷一五六,王翰《凉州词二首》。
    ③ 《全唐诗》卷四九,张九龄《答陆澧》。
    ④ 《全唐诗》卷三六五,刘禹锡《百花行》。
    ⑤ 《全唐诗》卷一九,韦应物《醉肆行》。
    ⑥ 《全唐诗》卷一二,王维《少年行》。
    ⑦ 《全唐诗》卷一八三,李白《效古二首》。
    ⑧ 《全唐诗》卷一九四,韦应物《相逢行》。
    ⑨ 《全唐诗》卷一三八,储光羲《新丰主人》。
    ①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讲堂录》,湖南出版社,1990年。
    ② 《全唐诗》卷一六,李白《赠韦秘书子春二首》。
    ③ 《全唐诗》卷一二八,王维《叹白发》。
    ④ 《全唐诗》卷一七三,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⑤ 《全唐诗》卷二二八,杜甫《南征》。
    ⑥ 《全唐诗》卷二二八,杜甫《陪王使君晦日泛江就黄家亭子二首》。
    ⑦ 《全唐诗》卷二二八,杜甫《春远》。
    ⑧ 《全唐诗》卷一八四,李白《题随州紫阳先生壁》。
    ① 《全唐诗》卷一六八,李白《赠嵩山焦炼师》。
    ② 《全唐诗》卷一八三,李白《避地司空原言怀》。
    ③ 《全唐诗》卷二○,王维《相和歌辞·陇西行》。
    ④ 《全唐诗》卷一二六,王维《山居秋暝》。
    ⑤ 赵红,张仁汉:《儒、道、禅思想与唐桃花诗的审美情趣》,《浙江学刊》,2006(4)。
    ⑥ 《全唐诗》卷二二八,杜甫《南征》。
    ⑦ 《全唐诗》卷一八二,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⑧ 《全唐诗》卷一二八,王维《田园乐》。
    ① 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六八《三教论衡》),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商务印书馆,1983年。
    ② 《朱子语类》卷一三七。
    ③ 《全唐文》卷二○一,吴仁《僧道释君亲议状》。
    ④ 《全唐诗》卷三五五,刘禹锡《渴柱山会禅师》。
    ⑤ 《柳河东集》卷二五,《送元十八山人南游序》。
    ① 《柳河东集》卷二五,《送娄图南秀才游淮南将入道序》。
    ② 寇养厚:《唐代三教并行政策的形成》,《东岳论丛》,1988(4),第75-80页。
    ③ 刘新华:《隋唐三教关系与唐代儒学的兴起》,《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④ 《全唐文》卷一八,李旦《令僧道并行制》。
    ⑤ 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一○。
    ⑥ 《全唐文》卷一二,李治《令僧道致拜父母诏》。
    ① 《孟子·尽心上》。
    ② 《新五代史》卷三四,《一行传第二十二》。
    ③ 《全唐诗》卷一六○,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④ 《李太白全集》卷二六,《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① 王勃:《送韵赴太学序》。
    ② 《贞观政要》卷二七,《崇儒》。
    ③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一七,《道藏》。
    ④ 《玄珠录》。
    ⑤ 李颖科:《唐代的儒、佛、道》,《华夏文化》,1996(3)。
    ⑥ 《原人论·会通本末》第四。
    ① 《太上者君说常清静经注》,《道藏》。
    ② 《续高僧传·吉藏传》。
    ③ 乐寿明:《我国唐宋以后佛教的特点》,《江淮论坛》,1986(3)。
    ④ 《旧唐书》卷一,《本纪·高祖》。
    ① 《旧唐书》卷一,《本纪·高祖》。
    ② 《全唐文》卷一,《令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诏》。
    ③ 《旧唐书》卷五,《本纪·高宗下》。
    ④ 《全唐诗》卷一六八,李白《赠韦秘书子春二首》。
    ⑤ 《全唐诗》卷一六九,李白《赠溧阳宋少府陟》。
    ⑥ 《旧唐书》卷二○○,《列传》一四○《文苑下》。
    ① 《旧唐书》卷二○○,《列传》一四○《文苑下》。
    ② 同①。
    ③ 《旧唐书》卷二一○《列传》一四一《方伎》。
    ④ 《唐语林》卷四,《豪爽》。
    ① 《旧唐书》卷二一○,《列传》一四一《方伎》。
    ② 《唐语林》卷四,《栖逸》。
    ③ 柳宗元:《柳宗元集》卷二五,《送巽上人赴叔父召序》。
    ④ 贾鸿雁:《论柳宗元的旅游思想与实践》,《东南大学学报》,2005(1)。
    ⑤ 《旧唐书》卷二二二,《列传》一四二《隐逸》。
    ⑥ 韦春喜、张影:《唐代道教诗人吴筠生平考述》,《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⑦ 《柳宗元集》卷二九,《始得西山宴游记》。
    ① 《全唐诗》卷二二○,杜甫《谒文公上方》。
    ② 《全唐诗》卷二八四,李端《病后游青龙寺》。
    ③ 《全唐诗》卷七九,骆宾王《送吴七游蜀》。
    ④ 《全唐诗》卷二六八,耿湋《春日游慈恩寺寄畅当》。
    ⑤ 《全唐诗》卷一九八,岑参《出关经华岳寺,访法华云公》。
    ⑥ 《全唐诗》卷三一九,(?)信陵《出自贼中谒恒上人》。
    ⑦ 《全唐诗》卷六五七,罗隐《和禅月大师见赠》。
    ⑧ 《全唐诗》卷四四一,白居易《郡斋暇日忆庐山草堂兼寄二林僧舍三十韵多叙贬官已来出处之意》。
    ⑨ 《全唐诗》卷一一四,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① 《全唐文》卷一七七,王勃《青苔赋》。
    ② 《全唐文》卷二一四,陈子昂《孽大夫山亭宴序》。
    ① 《全隋文》卷二,《简励学徒招》。
    ② 《全唐文》卷四,李世民《封孔德纶为褒圣侯诏》。
    ③ 《全唐文》卷七九六,皮日休《请韩文公配飨太学书》。
    ④ 《全唐文》卷二一三,陈子昂《谏政理书》。
    ⑤ 《全唐文》卷七九六,皮日休《请韩文公配飨太学书》。
    ⑥ 《旧唐书》卷一九六,《列传》一三九《儒学》。
    ① 《全唐文》卷三,李渊《赐学官胄子诏》。
    ② 《全唐文》卷一,李渊《令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诏》。
    ③ 魏徵:《隋书》卷三五,《经籍四·集道经佛经》。
    ④ 《旧唐书》卷一九六,《列传》一三九《儒学》。
    ⑤ 寇养厚:《唐代三教并行政策的形成》,《东岳论丛》,1998(4)。
    ① 《论语·述而》。
    ② 《全唐文》卷二四,李隆基《迎春东郊制》。
    ③ 《论语·雍也》。
    ④ 《朱子语类》卷三二
    ⑤ 白如祥:《从岱岳观碑看泰山道教与唐代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4)。
    ⑥ 《唐语林》卷三。
    ⑦ 《论语·泰伯》。
    ⑧ 《论语·公冶长》。
    ⑨ 《孟子·尽心上》。
    ① 《全唐诗》卷一六○,孟浩然《自洛之越》。
    ② 《全唐诗》卷一五九,孟浩然《岁暮海上作》。
    ③ 《旧唐书》卷一九八,《列传》一四○《文苑》。
    ④ 王勃:《王子安集注》,《上绛州上官司马书》。
    ⑤ 王勃:《王子安集注》,《春思赋序》。
    ① 《唐语林》卷三,《规箴》。
    ② 《全唐文》卷五七九,柳宗元《序饮》。
    ③ 《白居易诗集》卷五,《效陶潜体诗十六首》。
    ④ 吴晓煜:《中国酒文化谈丛》,《当代矿工》,2005年(1)。
    ⑤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讲堂录》,湖南出版社,1990年。
    ⑥ 柳宗元:《柳宗元集》卷二七,《谭州杨中丞作东池戴氏堂记》。
    ⑦ 《全唐文》卷五八一,柳宗元《零陵三亭记》。
    ⑧ 陈雁谷:《试论柳宗元的社会旅游思想》,《零陵师专学报》,1994(12)。
    ⑨ 《全唐文》卷五八○,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⑩ 《全唐文》卷五八一,柳宗元《零陵三亭记》。
    11 贾鸿雁:《论柳宗元的旅游思想与实践》,《东南大学学报》,2005(1)。
    ① 《全唐诗》卷二一六,杜甫《望岳》。
    ② 《全唐诗》卷二二四,杜甫《房兵曹胡马诗》。
    ③ 《全唐诗》卷二二四,杜甫《画鹰》。
    ④ 《全唐诗》卷二二八,杜甫,《南征》。
    ⑤ 《全唐文》卷一九九,骆宾王《初夏邪岭送益府窦参军宴序》。
    ⑥ 《全唐文》卷一六七,卢照邻《释疾文》。
    ① 《全唐文》卷七九八,皮日休《鹿门隐书六十篇》。
    ② 《柳宗元集》附录,李褫《柳州旧本柳文后序》。
    ③ 《全唐文》卷五七九,柳宗元《送娄图南秀才游淮将入道序》。
    ④ 《论语·学而》。
    ⑤ 《论语·颜渊》。
    ⑥ 《论语·雍也》。
    ⑦ 《论语·公冶长》。
    ⑧ 《孟子·尽心下》。
    ⑨ 《孟子·梁惠王上》。
    ⑩ 《陆文通先生墓表》。
    11 柳宗元:《柳宗元集》卷二八,《零陵郡复乳穴记》。
    12 《全唐诗》卷六九二,杜荀鹤《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
    ① 《全唐诗》卷六六四,罗隐《帝幸蜀》。
    ② 王勃:《王子安集·卷七·送劫赴太学序》。
    ③ 《新唐书》卷一二五,《张说传》。
    ④ 《全唐诗》卷八六,张说《岳州作》。
    ⑤ 《全唐诗》卷八六,张说《游龙山静胜寺》。
    ⑥ 葛晓音:《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23页。
    ① 《全唐诗》卷四七,张九龄《在郡秋怀二首》。
    ② 《全唐诗》卷四七,张九龄《晨坐斋中偶尔成咏》。
    ③ 《全唐诗》卷四八,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① 《唐会要》卷五○,《尊崇道教》。
    ② 《全唐文》卷六,《令道士在僧前诏》。
    ③ 《旧唐书》卷二一○,《西戎》。
    ④ 徐庭云:《中国社会通史·隋唐五代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⑤ 《旧唐书》卷八,《本纪·玄宗上》。
    ⑥ 《旧唐书》卷八,《本纪·玄宗上》。
    ⑦ 《资治通鉴》卷二四七,《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中》。
    ⑧ 《旧唐书》卷一五,《本纪·宪宗下》。
    ⑨ 《旧唐书》卷一六,《本纪·穆宗》。
    ⑩ 《唐六典》卷四,《祠部郎中》。
    ① 《新唐书》卷五五,《百官志》。
    ② 《全唐诗》卷二二四,杜甫《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
    ③ 《太平广记》卷二三,《王远知》。
    ④ 《道藏》第三十册,谢守灏《混元圣纪》。
    ⑤ 《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
    ⑥ 徐庭云:《中国社会通史·隋唐五代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① 《庄子·应帝王》。
    ② 《老君本纪》。
    ③ 谢春江:《儒道思想对唐代文人旅游的影响》,《新东方》,2007(10)。
    ④ 沈汾:《续仙传》。
    ⑤ 洪应明:《仙佛奇踪》卷二。
    ⑥ 胡锐:《道教与旅游》,《宗教学研究》,1999(4)。
    ① 沈汾:《续仙传》卷下。
    ② 《全唐文》卷八,《允行封禅诏》。
    ③ 《全唐文》卷八,《封禅诏》。
    ④ 《全唐文》卷八,《详定封禅仪诏》。
    ⑤ 《旧唐书》卷五,《本纪·高宗下》。
    ⑥ 《旧唐书》卷二七,《志第三·礼仪三》。
    ⑦ 《旧唐书》卷五,《本纪·高宗下》。
    ⑧ 《全唐文》卷一五,《泰山玉牒文》。
    ① 《旧唐书》卷二七,《志第三·礼仪三》。
    ② 《全唐文》卷四八,《祭霍山敕》。
    ③ 陈垣:《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93页。
    ④ 王溥:《唐会要》。
    ⑤ 《全唐诗》卷一七三,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① 卢晓河:《唐代山水田园诗的道教文化意蕴》,《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6)。
    ② 《全唐诗》卷一五七,孟云卿《行路难》。
    ③ 《庄子·天道》。
    ④ 《道藏》,文物出版社,1988年。
    ⑤ 《庄子·逍遥游》。
    ① 沈瑞英:《道家旅游思想刍议》,《东南文化》,1991(6)。
    ② 《全唐诗》卷一一二,贺知章《望人家桃李花》。
    ③ 《全唐诗》卷三○八,张志和《渔父》。
    ④ 《全唐诗》卷七八,骆宾王《游灵公观》。
    ⑤ 《全唐诗》卷一六○,孟浩然《梅道士水亭》。
    ⑥ 《抱朴子内篇校释·明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187页。
    ⑦ 《抱朴子内篇校释·金丹》,中华书局,1985(2),第74页。
    ⑧ 《庄子·齐物论》。
    ⑨ 《全唐诗》卷八五三,吴筠《元日言怀,因以自励,诒诸同志》。
    ① 《全唐诗》卷八五三,吴筠《同刘主簿承介建昌江泛舟作》。
    ② 《全唐诗》卷八五二,司马承帧《答宋之问》。
    ③ 潘显一:《道教养生与审美》,《四川大学学报》,2006(4)。
    ④ 陶志平:《唐代道教的兴盛及其政治背景》,《西南师范大举学报》,1988(2)。
    ⑤ 贾剑秋:《论唐代道教对唐代文化的影响》,《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3)。
    ① 《旧唐书》卷二二○,《列传》一四二《隐逸》。
    ② 《全唐文》卷四八九,权德舆《中岳宗元先生吴尊师集序》。
    ③ 《全唐诗》卷八八八,吴筠《秋日望倚帝山》。
    ④ 《旧唐书》卷二二○,《列传》一四二《隐逸》。
    ① 《旧唐书》卷二二○,《列传》一四一《方伎》。
    ② 彭清深:《道教在唐代的兴盛及主要人物著述释略》,《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
    ③ 《全唐诗》卷一八二,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④ 《全唐诗》卷一六一,李白《古风》第四十一首。
    ⑤ 《全唐诗》卷一六二,李白《蜀道难》。
    ⑥ 《全唐诗》卷一七四,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⑦ 《全唐诗》卷一八四,李白《杂诗》。
    ⑧ 《全唐诗》卷一七四,李白《渡荆门送别》。
    ⑨ 《全唐诗》卷一六七,李白《峨眉山月歌》。
    ⑩ 《全唐诗》卷一七九,李白《登泰山六首》。
    ① 《全唐诗》卷一七三,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② 《全唐诗》卷一六六,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③ 李永平:《道教对唐代游仙诗的影响》,《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
    ④ 《全唐诗》卷一七八,李白《山中问答》。
    ⑤ 《全唐诗》卷一五九,孟浩然《宿天台桐柏观》。
    ⑥ 《全唐诗》卷一六○,孟浩然《游精思,题观主山房》。
    ⑦ 《全唐诗》卷一六○,孟浩然《武陵泛舟》。
    ⑧ 《唐才子传》卷八,《皮日休》。
    ⑨ 《全唐诗》卷八三,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
    ⑩ 《全唐诗》卷一三六,储光羲《游茅山五首》。
    11 《全唐文》卷一八一,王勃《游山庙序》。
    12 《全唐诗》卷一二五,王维,《过太乙观贾生房》。
    ① 欧阳蔓蓓:《从唐代的三教并存看民族融合发展的轨迹》,《中山大李学报论丛》,2005(5)。
    ② 《旧唐书》卷八五,《刘禅道传》。
    ③ 《唐大诏令集》卷一一三,《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诏》。
    ④ 《旧唐书》卷一,《本纪·高祖》。
    ⑤ 同④。
    ① 《全唐文》卷八,《答元奘法师进西域记书诏》。
    ② 《旧唐书》卷一八七,《外戚》。
    ③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武曌与佛教》,三联书店,2001,第167页。
    ④ 《全唐文》卷九五,《释教在道法上制》。
    ⑤ 《唐语林》卷三,《方正》。
    ⑥ 《新唐书·百官志》卷三。
    ⑦ 杜牧:《樊川文集》卷十,《杭州新造南亭子记》。
    ① 胡遂:《关于佛教与晚唐山水诗的综合思考》,《求索》,1987(6)。
    ② 刘禹锡:《刘宾客文集》卷二。
    ③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一一。
    ④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五二
    ⑤ 《全唐诗》卷一五九,孟浩然《游明禅师西山兰若》。
    ① 《全唐诗》卷七二一,李洞《宿凤翔天柱寺穷易玄上人房》。
    ② 《全唐诗》卷二五六,刘若虚《登庐山峰顶寺》。
    ③ 《全唐诗》卷二六八,耿湋《春日游慈恩寺寄畅当》。
    ④ 《全唐诗》卷一二六,王维《终南山》。
    ⑤ 《全唐诗》卷一二六,王维《归嵩山作》。
    ⑥ 《全唐诗》卷一二八,王维《山中寄诸弟妹》。
    ⑦ 《全唐诗》卷三四四,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⑧ 《全唐诗》卷三五二,柳宗元《江雪》。
    ⑨ 《全唐诗》卷一九三,柳宗元《滁州西涧》。
    ① 杨恩成,张英:《佛教对唐代山水文学的影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② 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序》。
    ③ 《全唐诗》卷二四二,张继《枫桥夜泊》。
    ④ 《全唐诗》卷一,李世民《谒并州大兴国寺诗》。
    ⑤ 《全唐诗》卷四九九,姚合《题凤翔西郭新亭》。
    ⑥ 《全唐诗》卷二一六,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⑦ 《全唐诗》卷一八二,李白《友人会宿》。
    ⑧ 《全唐诗》卷四五九,白居易《游丰乐招题佛光三寺》。
    ① 《全唐诗》卷四三六,白居易《旅次景空寺宿幽上人院》。
    ② 《全唐诗》卷二七三,戴叔伦《留宿罗源西峰寺示辉上人》。
    ③ 《全唐诗》卷二二六,杜甫《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
    ④ 《全唐诗》卷一九○,韦应物《答河南李士巽题香山寺》。
    ⑤ 《全唐诗》卷一二七,王维《游化感寺》。
    ⑥ 《全唐诗》卷五三,宋之问《灵隐寺》。
    ⑦ 《全唐诗》卷八一七,皎然《界石守风,望天竺、灵隐二寺》。
    ⑧ 《全唐诗》卷二八六,李端《宿荐福寺东池有怀故园》。
    ⑨ 《全唐诗》卷二二五,杜甫《山寺》。
    ⑩ 《全唐诗》卷四三九,白居易《游大林寺序》。
    11 《全唐诗》卷五四四,刘得仁《夏日游慈恩寺》。
    ① 《全唐诗》卷五一九,李远《慈恩寺避暑》。
    ② 《全唐诗》卷七○三,翁承赞《万寿寺牡丹》。
    ③ 《全唐诗》卷五一一,张祜《杭州开元寺牡丹》。
    ④ 《全唐诗》卷四六六,曹著《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花发》。
    ⑤ 《全唐诗》卷二五六,刘若虚《寄阎防(防时在终南丰德寺读书)》。
    ⑥ 《全唐诗》卷六七六,郑谷《题庄严寺休公院》。
    ⑦ 《全唐诗》卷四六六,王播《题木兰院二首》。
    ⑧ 杨妹美:《唐代佛寺题材诗论稿》,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2008年。
    ① 《全唐诗》卷一二八,王维《酌酒与裴迪》。
    ② 《全唐诗》卷一二八,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③ 《全唐诗》卷一二八,王维《田园乐·其六》。
    ④ 《全唐诗》卷一二六,王维《终南别业》。
    ⑤ 钱正坤:《论隋唐五代山水画的发展与佛教的影响》,《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88(1)。
    ⑥ 《全唐诗》卷一五九,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⑦ 《全唐诗》卷一六○,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⑧ 《全唐诗》卷一五九,孟浩然《寻香山湛上人》。
    ① 《全唐诗》卷一九九,岑参《偃师东与韩樽同诣景云晖上人即事》。
    ② 《全唐诗》卷一九八,岑参《冬夜宿仙游寺南凉堂,呈谦道人》。
    ③ 《全唐诗》卷四三九,白居易《咏怀》。
    ④ 《全唐诗》卷四五八,白居易《五年秋病后独宿香山寺三绝句》。
    ⑤ 《全唐诗》卷八四○,齐己《送僧游龙门香山寺》。
    ⑥ 《全唐诗》卷一四○,王昌龄《宿裴氏山庄》。
    ⑦ 《全唐诗》卷一二九,裴迪《辋川集二十首·竹里馆》。
    ⑧ 《全唐诗》卷一三九,储光羲《咏山泉(一作题山中流泉)》。
    ⑨ 刘之杰:《儒道释视野下的盛唐山水诗》,《江西社会科学》,2008(8)。
    ① 柳宗元:《龙城录·高皇帝宴赏牡丹》。
    ① 李肇:《唐国史补》卷中,《京师尚牡丹》。
    ② 《全唐诗》卷三六五,刘禹锡《赏牡丹》。
    ③ 《全唐诗》卷一三○,崔颢《黄鹤楼》。
    ④ 《全唐诗》卷一八○,李白《望庐山瀑布水二首》。
    ⑤ 《全唐诗》卷二一六,杜甫《望岳》。
    ⑥ 《全唐诗》卷二四二,张继《枫桥夜泊》。
    ⑦ 王立群,姬忠林:《再现、表现、文化认同:唐宋山水游记的三种模式》,《天中学刊》,1995(2)。
    ⑧ 刘熙载:《艺概·文概》。
    ① 《全唐诗》卷二一六,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② 《全唐诗》卷二一八,杜甫《后出塞五首》。
    ③ 《全唐诗》卷一七三,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④ 《全唐文》卷六,李世民《令河北淮南诸州举人诏》。
    ⑤ 《论语·尧曰》。
    ① 《全唐文》卷一八一,王勃《秋日宴季处士宅序》。
    ② 刘肃:《大唐新语·隐逸》;《新唐书》卷一三六,《卢藏用传》。
    ③ 傅璇琮:《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初唐卷)》,辽海出版社,1998年。
    ④ 《唐才子传》卷一,《杨炯》。
    ⑤ 《全唐诗》卷一五九,孟浩然《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
    ①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一,《天官受黜》。
    ② 《全唐文》卷三三一,王昌龄《上李侍郎书》。
    ③ 《新唐书》卷一九六,《隐逸传序》。
    ④ 《全唐诗》卷三二二,权德舆《戏赠表兄崔秀才》。
    ⑤ 王逸:《楚辞章句》,湖南邵阳经畲堂,光绪21年重刊。
    ⑥ 李肇:《唐国史补》卷中,《京师尚牡丹》。
    ① 《太平广记》卷二○四,《乐二》。
    ② 程杰:《牡丹、梅花与唐、宋两个时代——关于国花问题的借鉴与思考》,《阴山学刊》,2003(2)。
    ③ 《全唐文》卷八,舒元舆《牡丹赋》。
    ④ 《全唐诗》卷四二五,白居易《秦中吟十首·买花》。
    ⑤ 《全唐诗》卷二八○,卢纶《裴给事宅白牡丹》。
    ⑥ 《刘禹锡选集》卷四,《赏牡丹诗》。
    ⑦ 《全唐诗》卷四一,卢照邻《结客少年场行》。
    ① 周敏:《唐代的游侠与游侠诗》,《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②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③ 《全唐诗》卷一二五,王维《燕支行》。
    ④ 《全唐文》卷六○九,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记》。
    ⑤ 《全唐文》卷三四八,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
    ⑥ 《全唐诗》卷一七四,李白《留别广陵诸公》。
    ⑦ 《全唐诗》卷一六八,李白《赠从兄襄阳少府皓》。
    ⑧ 《全唐诗》卷一六六,李白《扶风豪士歌》。
    ⑨ 汤贵仁:《唐代旅游与唐代诗歌的繁荣》,《旅游学刊》,1992(2)。
    ① 《全唐诗》卷二二二,杜甫《壮游》。
    ② 《全唐诗》卷二二四,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③ 《全唐诗》卷二一六,杜甫《望岳》。
    ④ 《全唐诗》卷二二四,杜甫《画鹰》。
    ⑤ 吕慧鹃:《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二卷)“李白”、“杜甫”篇,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
    ⑥ 李美容:《论唐代文人的漫游》,《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⑦ 《全唐诗》卷一二六,王维《使至塞上》。
    ⑧ 《全唐诗》卷一二六,王维《终南别业》。
    ① 郑晓霞:《唐代科举诗研究》,中国优秀博士论文数据库,2005年。
    ② 《全唐诗》卷六二,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③ 《全唐诗》卷五六,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④ 《全唐诗》卷四七五,李德裕《忆金门旧游奉寄江西沈大夫》。
    ⑤ 李颖利:《论唐代的游仙诗》,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2007年
    ① 《全唐诗》卷二四,王维《杂曲歌辞·少年行四首》。
    ② 《全唐诗》卷一七四,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③ 《全唐诗》卷二四,李白《杂曲歌辞·少年行三首》。
    ④ 《全唐诗》卷二四,王维《杂曲歌辞·少年行四首》。
    ⑤ 《全唐诗》卷五八六,刘沧《及第后宴曲江》。
    ⑥ 吴在庆:《论唐代文士的集会宴游对创作的影响》,《厦门大学学报》,2003(5)。
    ① 《全唐诗》卷二一六,杜甫《望岳》。
    ② 《全唐诗》卷一九,李白《相和歌辞·日出行》。
    ③ 《全唐诗》卷一六七,李白《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④ 《全唐诗》卷二四,李嶷《杂曲歌辞·少年行三首》。
    ⑤ 《全唐诗》卷二四,高适《杂曲歌辞·邯郸少年行》。
    ⑥ 《全唐诗》卷二五,李白《杂曲歌辞·行路难三首》。
    ① 《全唐文》卷四○九,权德舆《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诗序》。
    ② 严耕望:《唐人习业山林寺院之风尚》,《唐史研究丛稿》(新亚研究所),1969年
    ③ 《全唐文》卷六七五,白居易《三游洞序》。
    ④ 《全唐文》卷三四四,颜真卿《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经略使元君表墓碑铭》。
    ⑤ 元结:《元次山文集·右溪记》。
    ⑥ 《全唐文》卷六七六,白居易《冷泉亭记》。
    ① 《全唐文》卷六七六,白居易《草堂记》。
    ② 《全唐文》卷六七五,白居易《游大林寺》。
    ③ 《全唐文》卷六七六,白居易《冷泉亭记》。
    ④ 《全唐文》卷六七五,白居易《三游洞序》。
    ⑤ 《全唐诗》卷四六一,白居易《池上篇并序》。
    ⑥ 郑焱:《中国旅游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第115页。
    ⑦ 陈衍:《石遗室论文》。
    ① 《全唐文》卷五八一,柳宗元《游黄溪记》。
    ② 《全唐文》卷五八一,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③ 《全唐文》卷五八一,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① 《全唐文》卷五七八,柳宗元《愚溪诗序》。
    ② 《全唐文》卷五八一,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③ 玄奘:《大唐西域记》。
    ④ 景凯旋:《唐代文人游谈与小说》,《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3)。
    ⑤ 康骈:《剧谈录》。
    ① 韦绚:《刘宾客嘉话录序》。
    ② 沈既济:《任氏传》。
    ③ 白简行:《李娃传》。
    ④ 李公佐:《庐江冯媪传》。
    ⑤ 独孤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全唐文新编》卷三,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
    ⑥ 《新唐书》卷二○一,《文艺传序》。
    ⑦ 《全唐文》卷三四九,李白《秋于敬亭送从侄需游庐山序》。
    ① 司空图:《题柳柳州集后序》,《全唐文新编》,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第9932页。
    ② 《全唐文》卷六七六,白居易《修香山寺记》。
    ③ 《全唐文》卷六八一,白居易《祭庐山文》。
    ④ 《全唐文》卷六七六,白居易《草堂记》。
    ⑤ 《韩愈全集》卷五,《题哀辞后》。
    ⑥ 《全唐文》卷五五五,韩愈《送廖道师序》。
    ⑦ 《全唐文》卷五五七,韩愈《燕喜亭记》。
    ⑧ 钱穆:《记唐文人干谒之风》,《中国文学论丛》三联书社,1982年,第27页。
    ⑨ 《唐代干谒诗文研究》,台北政治大学中文系硕士论文,1998年。
    ① 贺叶平:中晚唐干谒诗文研究,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2007年。
    ② 《双流县志》卷二(嘉庆二年版)。
    ③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④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
    ⑤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⑥ 朱谋垔:《画史会要》。
    ⑦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⑧ 夏文彦:《图绘宝鉴》卷二。
    ① 王琦荣:《中国山水画祖李思训沿革考》,《美术界》,2007(8)。
    ② 熊志庭、刘城淮、金五德译注:《宋人画论》2000年。
    ③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
    ④ 《全唐诗》卷二一,元稹《相和歌辞·估客乐》。
    ⑤ 赵璘:《因话录》卷六。
    ⑥ 《全唐诗》卷四五○,白居易《劝酒十四首·不如来饮酒七首》。
    ① 《太平广记》卷四九五,《邹风炽》。
    ② 《全唐诗》卷四一八,元稹《估客乐》。
    ③ 王晓茹:《唐代长安旅游经济基础》,《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12)。
    ④ 卢华语:《全唐诗经济资料》,重庆出版社,2006年,第167页。
    ⑤ 《全唐诗》卷四九八,姚合《庄居野行》。
    ⑥ 徐嫩棠:《唐代商品经济浅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3(4)。
    ⑦ 《太平广记》卷四二○,《径寸珠》。
    ① 《太平广记》卷二四三,《窦乂传》。
    ② 《唐会要》卷八六,《市》。
    ③ 谢元鲁:《对唐宋社会经济制度变迁的再思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2)。
    ④ 《全唐诗》卷四一,卢照邻《长安古意》。
    ⑤ 朱金城:《白居易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9页。
    ⑥ 徐柏泉:《白居易经济思想研究》,中国优秀博士论文数据库,2007年。
    ⑦ 杜佑:《通典》卷七。
    ① 《全唐诗》卷二七三,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② 《全唐诗》卷五二五,杜牧《旅宿》。
    ③ 《全唐诗》卷三八四,张籍《宿江店》。
    ④ 《全唐诗》卷二七,王维《杂曲歌辞·渭城曲》。
    ⑤ 《全唐诗》卷三四九,欧阳詹《除夜长安客舍》。
    ⑥ 《太平广记》卷二八六,《板桥三娘子》。
    ⑦ 《太平广记》卷二八六,《板桥三娘子》。
    ⑧ 《太平广记》卷三八七,《圆观》。
    ⑨ 《新唐书》卷五四,《食货志》。
    ⑩ 《太平广记》卷二四三,《何明远》。
    ① 闫丽娜:《唐代的租赁业》,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2007年。
    ② 徐松:《唐两京城坊考》。
    ③ 《唐会要》卷二四,《褚侯入朝》。
    ④ 同③。
    ⑤ 《太平广记》卷二三八,《宁王》。
    ⑥ 《太平广记》卷四四三,《王拓》。
    ⑦ 《唐会要》卷八七,《转运盐铁总序》。
    ⑧ 《太平广记》卷三一四,《崔练师》。
    ① 圆仁:《入唐求法巡行记》卷二
    ② 杜佑《通典》卷七,《食货志》。
    ③ 圆仁:《入唐求法巡行礼记》卷一
    ④ 闫丽娜:《唐代的租赁业》,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2007年。
    ⑤ 《太平广记》,卷五○,《裴航》。
    ⑥ 赵璘《因话录》卷三,《商部下》。
    ⑦ 王定保:《唐摭言》卷三,《散序》。
    ⑧ 圆仁:《入唐求法巡行礼记》卷四。
    ⑨ 《册府元龟》卷四九五,《邦计部·田制》。
    ⑩ 《唐会要》卷八三,《租税上》。
    ① 谢遂联:《都市文化与唐代诗人心态》,中国优秀博士论文数据库,2008年。
    ② 《长安志》卷七,引《谭宾录》。
    ③ 杜文玉:《唐代社会开放的特点与历史局限》,《河北学刊》,2008(3)。
    ① 王仁裕:《天元天宝遗事》卷下
    ②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下
    ③《全唐诗》卷五二,宋之问《蓝田山庄》。
    ④ 杨联陞著:《国史探微》,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6页。
    ⑤ 朱红:《唐代节日民俗与文学研究》,中国优秀博士论文数据库,2002年。
    ⑥ 《全唐诗》卷五四二,赵璜《曲江上巳》。
    ⑦ 《旧唐书》卷七,《中宗本纪》。
    ① 《旧唐书》卷七,《睿宗本纪》。
    ② 《全唐诗》卷一二五,王维《寒食城东即事》。
    ③ 《全唐诗》卷四四九,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④ 《全唐诗》卷五七八,温庭筠《寒食日作》。
    ⑤ 《全唐诗》卷七五二,徐铉《寒食日作》。
    ⑥ 孟晋:《唐代长安休闲蹊乐文化的盛衰及影响》,《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4)。
    ⑦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⑧ 《太平广记》卷八二,《李子牟》。
    ① 王汝涛:《全唐小说》,山东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374页。
    ② 纪昀:《四库全书·雍洛灵异小录》。
    ③ 宋敏求:《长安志》卷八。
    ④ 《全唐诗》卷三○○,王建《寄汴州令狐相公》。
    ⑤ 《全唐诗》卷四八一,李绅《宿扬州》。
    ⑥ 《全唐诗》卷六九七,韦庄《过扬州》。
    ⑦ 《全唐诗》卷六九一,杜荀鹤《送人游吴》。
    ⑧ 《全唐诗》卷三八四,张籍《送郑尚书出镇南海》。
    ⑨ 《全唐诗》卷五五四,项斯《夜泊淮阴》。
    ⑩ 《全唐诗》卷二七六,卢纶《送吉中孚校书归楚州旧山》。
    11 《全唐诗》卷六五,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① 《朝野佥载》卷三。
    ② 欧阳辉:《唐代民间旅店业述论》,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2007年。
    ③ 《全唐诗》卷五二二,杜牧《入茶山下题水口草市绝句》。
    ④ 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六四,《江陵府》。
    ⑤ 《全唐文》卷八○四,陈溪《彭州新置唐昌县建德草市歇马亭镇并天王院等记》。
    ⑥ 《全唐诗》卷二○六,李嘉祐《登楚州城望驿路,十馀里山村竹林相次交映》。
    ⑦ 《全唐诗》卷二六七,顾况《青弋江》。
    ⑧ 《全唐诗》卷二九九,王建《汴路即事》。
    ⑨ 《全唐诗》卷四七四,徐凝《语儿见新月》。
    ⑩ 《全唐诗》卷六七四,郑谷《峡中寓止二首》。
    11 《新唐书》卷五四,《食货志四》。
    ① 《太平广记》卷九,《霍小玉传》。
    ② 《全唐诗》卷二四八,郎士元《盖少府新除江南尉问风俗》。
    ③ 《全唐文》卷五○八,权德舆《昊尊师传》。
    ④ 陈勇:《唐后期的人口南迁与长江下游的经济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5)。
    ⑤ 《全唐诗》卷五○九,顾非熊《长安清明言怀》。
    ⑥ 《全唐诗》卷五八五,刘驾《上巳日》。
    ⑦ 康骈:《剧谈录》卷下,《曲江》。
    ① 马鋆:《试论唐代江南茶叶经济》,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② 《全唐诗》卷三○○,王建《寄汴州令狐相公》。
    ③ 吕陶:《净德集》卷一,《奏为官场买茶亏损园户致有词讼喧闹等状》。
    ④ 《太平广记》卷一七二,《精察二·崔竭》。
    ⑤ 《全唐文》卷八九七,罗隐《广陵妖乱志》。
    ⑥ 《旧唐书》卷一二,《德宗卜》。
    ⑦ 孙德华:《唐代赋税制度变化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5)。
    ⑧ 《旧唐书》卷四九,《食货志》。
    ⑨ 《新唐书》卷五四,《食货志》。
    ⑩ 《新唐书》卷五四,《食货志》。
    ① 《全唐诗》卷八二,刘希夷《春日行歌》。
    ② 《全唐诗》卷二六七,顾况《听山鹧鸪》。
    ③ 《全唐诗》卷三五四,刘禹锡《百花行》。
    ④ 朱宝镛、章克昌:《中国酒经》,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第518页。
    ⑤ 《全唐诗》卷五一八,雍陶《到蜀后记途中经历》。
    ① 《全唐诗》卷二二二,杜甫《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
    ② 《全唐诗》卷一九八,岑参《酬成少尹骆谷行见呈》。
    ③ 《全唐诗》卷五三九,李商隐《杜工部蜀中离席》。
    ④ 《全唐诗》卷四三五,白居易《琵琶行》。
    ⑤ 《全唐诗》卷二七,王维《杂曲歌辞·渭城曲》。
    ⑥ 《新唐书》卷五四,《食货四》。
    ① 胡敏羡:《李白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综述》,《知识经济》,2008(01),第154-155页。
    ① 《柳宗元集》卷二八,《永州龙兴寺东丘记》。
    ② 《曲江文史宝典》编纂委员会,《曲江文史宝典》,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③ 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三秦出版社,2006。
    ④ 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七《山居》。
    ⑤ 《全唐诗》卷四四五,白居易《中隐》。
    ⑥ 《柳宗元集》卷二七,《零陵三亭记》。
    ⑦ 《柳河东全集》卷二八,《永州龙兴寺东丘记》。
    ⑧ 王锡九:《白居易新乐府对宋元诗歌的影响》,《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
    ①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第44页。
    ② 高峻:《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7页-165页。
    ③ 周明霞,仝红星:《隋唐洛阳“山水城市”建设的历史经验-兼论洛阳城市建设的历史文化》,《华中建筑》,2008(2)。
    ④ 梁江、孙晖:《长安城市布局与坊里形态的新解》,《城市规划》,2003(1)。
    ① 郑焱:《中国旅游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第81-82页。
    ② 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63页。
    ③ 李春凌:《日本史书中关于唐文化对日本影响的记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7(5)。
    ④ 《大日本史》卷三四一,《礼乐》七。
    ⑤ 崔蕾,张志春:《从汉唐中日文化交流史看中国服饰对日本服饰的影响》,《西北纺织工学院学报》,2001(4)。
    ⑥ 徐强:《浅析唐代服装对东亚传统服装的影响》,《四川丝绸》,2006(2);崔蕾,张志春:《从汉唐中日文化交流史看中国服饰对日本服饰的影响》,《西北纺织工学院学报》,2001(4)。
    ⑦ 陈苏民:《从日本白凤、天平时期的艺术看唐代美术的影响》,《艺苑》,1993(2)。
    ① 全英兰:《杜诗对高丽、朝鲜文坛之影响》,《杜甫研究学刊》,2003(1)。
    ② 杨知国,《李白和白居易对日本古代和歌与文学的影响》,《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③ 《唐会要》卷七三,《单于都护府》。
    ④ 戴小江:《汉唐时期中国文化对中亚的影响》,《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3)。
    ⑤ 宋迎春:《唐代汉文化西传西域与东传日本的比较研究》,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2007年。
    ⑥ 王定保:《唐摭言》卷一,《两监》。
    ⑦ 《旧唐书》吐蕃传卷一九六上《吐蕃上》。
    ⑧ 同④。
    ① 郑焱:《中国旅游史中若干问题的思考》,《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