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自媒体时代下的交往行动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中国网络技术从Web1.0时代步入Web2.0时代,中国网络社会也掀起了一股以公民的交互性为代表的自媒体网络应用的流行风潮,开启了普通大众主导信息传播的时代。从早期的Email、BBS、ICQ到BIOG、SNS,再到2006年兴起且影响力迅速蔓延开的的MicroBlog(微博),因为自媒体表达门槛低、即时互动性强等因素使得中国网民言论之活跃已达前所未有的程度。互动式的网络评论以其快捷、尖锐的特点,已显示了其不可忽视的力量,众多普通民众及弱势群体找到了表达意见的空间,多元思维和多元文化获得了生存场所,哈贝马斯乌托邦式的理想貌似见到了胜利的曙光。
     本文首先通过对交往行动进行理论梳理,以深入了解把握其形成发展过程及实现途径,随后使用文献分析法对我国自媒体下交往行动的模式、特征、社会效应做出一个清晰的理论梳理,并融入以微博热点议题“7·23动车事件”为中心进行的文本分析。通过研究表明,自媒体的出现确实为交往行动提供了技术支撑,并形成交往行动“双向构建”的新模式,但交往行动仍然存在着系列路径阻碍;交往行动的发展,虽然加快了突发事件的应对速度、开启了大众传媒时代、促进了信息的横向传播,但也并生了谣言肆虐等负面影响,只有网络各主体通力合作,充分利用交往行动发展优势、规避劣势,才能将觉醒的公民意识置于一个健康、有序的氛围,和谐发展。
AS China's network technology enter the Web2.0 Age from the Web1.0 Age, China's network society set off a upsurge of using We Media, opened an age in which general public lead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From the early Email, BBS, ICQ to BIOG, SNS, and then to the rapid rising MicroBlog,2006,the low threshold of self-expression in the We Media Age, real-time interactive and other factors make the remarks of Chinese Internet users activity has reached unprecedented level. Network'features like fast, sharp, has shown its force that cannot be ignored. Many people and vulnerable groups find the space to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multicultural thinkings, Habermas Utopian ideal seems ushered the dawn of victory.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ommunicative action theory, to gain insight into the process of its'forming, developing and implementation way. Then use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analysis on the mode, character, social effects about China's We Media communication clearly, and integrate a micro-blog hot topics" 7·23 bullet train wreck " as the center of text analysis. My research shows that China's We Media'emergence indeed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Communicative Action and formed a new model which I call "two-way construct", but there are still a series of " Path block";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although accelerated the speed of dealing the emergency, opened the era of public communication, promote the horizontal propagation of information, but also produced some negative effects such as the diffused Rumors. Only through every subject'fully cooperate, make full use of the advantages and avoid disadvantages, can make sure that the awaken civil consciousness are in a healthy and orderly atmosphere.
引文
1胡振江,哈贝马斯交往实践理论的背景解析.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10(28):5
    2何潇,试伦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7(108)
    3韩红,交往的合理化与现代性的重建: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深层解读.人民出版社.2005
    4徐闻,哈贝马斯论交往资质.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04
    5聂伟,哈贝马斯 理想言辞情境的四个限制因素.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25(3)
    6刘晗,哈贝马斯“理想言辞情境”的四个限制因索.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8)
    7陈瑶、吴水忠,从网络时代的交往关系反思交往理性.世纪桥.2011,2
    8程娟,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对网络交流的意义.时代金融.2011,2
    9王丽慧,网络文化与社会交往[D].2005
    10高如,论虚拟社区交往环境下的趋真——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对虚拟社区的启示.新闻爱好者.2008,12
    11奂平清,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及其在我国的现实意义.甘肃社会科学.2002,3
    12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317
    10王启超,从公共领域看中国自媒体发展.理论视野.2009,9
    11刘佳,微博来了.互联网周刊.2009,12
    15哈贝马斯,历史物主义的重构.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220
    16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重庆出版社.1994,35 37
    17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出版社.1989,102-104
    18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319 321
    24邱林川,中国因特网——中央集权社会中的科技自由.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2009
    25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zgrkpc/dle/ye/120110428 402722384.htm
    269中国信息产业部,《关于中国电子通信发展的统计报告(2001)》.www.mii.gov.cn
    [1]龚群:《道德乌托邦的重构——哈贝马斯交往伦理思想研读》,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哈贝马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
    [4]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5]韩红:《交往的合理化与现代性的重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商务印书馆,2000版
    [8]斯坦利·巴兰等著,曹书乐译:《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特纳:《普通人与媒介——民众化转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0]喻国明:《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
    [11]徐闻:《哈贝马斯论交往资质》,《理论视野》,2011年第4期
    [12]魏炯翔:《重塑公共领域:网络时代的话语权——基于博客的实证分析》,复旦大学,2007
    [13]曾海军:《哈贝马斯面向生活世界的交往理论》,湘潭大学,2004
    [14]周婷婷:《博客私人日志:一个“独立叙事”的公共空间》,广西大学,2007
    [15]陈瑶、吴永忠:《从网络时代的交往关系反思交往理性》,《世纪桥》,2011年第2期
    [16]奂平清:《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及其在我国的现实意义》,《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17]胡振江:《哈贝马斯交往实践理论的背景解析》,《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10期。
    [18]李佃来:《哈贝马斯与变往理性》,《哲学研究》,2002年第5期
    [19]连水兴、梅琼林:《媒介批判的转向:从“工具理性”到“交往理性”——试哈贝马斯的媒介批判理论》,《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5期
    [20]刘晗:《哈贝马斯“理想言辞情境”的四个限制因素》,《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21]刘佳:《微博来了》,《互联网周刊》,2009年第12期
    [22]聂伟:《哈贝马斯“理想言辞情境”的四个限制因素》,《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第25期
    [23]彭兰:((Web2.0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社会意义》,《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10期
    [24]潘祥辉:《对自媒体革命的媒介社会学解读》,《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年第6期
    [25]邱林川:《中国因特网——中央集权社会中的科技自由》,《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2009年
    [26]孙光宁:《公民参与理论视角下的微博问政》,《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3期
    [27]孙凤、郑欣:《理性与非理性之辨:网络集群行为的产生极其演变》,《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28]谈国新、万一:《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29]唐一之、李伦:《网络生态危机与网络生态伦理初探》,《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30]王丽慧:《网络文化与社会交往》,《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31]王启超:《从公共领域看中国自媒体发展》,《理论视野》,2009年第9期
    [32]王仕勇、孙国徽:《中国特色网络文化语境下网络公共空间的建构与升级》,《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33]汪铭:《重大突发事件的媒体声音——论“7·23”甬温铁路特大事故舆论引导的作用》,《传媒观察》,2011年12月
    [34]吴育林、陈水勇:《交往理论视阀中的价值共识》,《学术研究》,2011年1月
    [35]喻发胜、赵振宇:《新形势下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的构建》,《新闻记者》,2010年第10期
    [36]张欢:《微博搅动的世界》,《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第45期
    [37]张凤娜:《舆情传播:传统媒体权威依旧、微博异军突起》,《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第7期
    [38]万瑞数据,微博媒体特性及用户使用状况研究报告.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359dc428915f804d2b16c165.html
    [39]中国信息产业部,关于中国电子通信发展的统计报告(2001)www.mii.gov.cn
    [40]刘景东,对自媒体社会公信力薄弱的思考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shing House.2011,(07)
    [41]祝华新,网络舆论倒逼中国改革.人民网.舆情频道.http://yuqing.people.com.cn/GB/212786/15835373.html
    [42]自媒体的蝴蝶效应,人民网,传媒专题http://med ia.people.com.cn/GB/22114/46419/235448/16346902.html
    [43]人民网,动车追尾事故八大谣言是面镜子.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5284427.html
    [44]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zgrkpc/dlc/yw/t20110428_402722384.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