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性:布尔迪厄实践理论路标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皮埃尔·布尔迪厄是法国乃至世界上重量级的理论家之一。本文将围绕他的重要概念“习性”来切入、并勾勒这位理论家实践理论的特点。布氏实践理论的形成是在两条线索上同时发展的:一条是建立在《阿尔及利亚社会学》、《论摄影》、《艺术之恋》、《区隔》等人类学和社会学资料基础上的经验研究;另一条是《实践理论纲要》、《实践感》、《实践理性》、《帕斯卡尔式的沉思》等书中对实践理论哲学背景的批判和接受。本文力拒陈见,没有从历史线索来梳理布氏著作,而是在习性概念这一路标的导引下,将实践理论做了微观解剖。
     本文从布尔迪厄本人的习性谈起,联系他对自己作为法国学术界边缘陌生人所具有的分裂习性的剖析,连缀起布尔迪厄之所以能够提出实践理论的学术发展历程与社会影响因素。同时揭示了布尔迪厄通过社会学研究解释哲学问题这一转变之下的深层原因。第二章简要回顾了布氏著作中“习性”概念一词的选取,分析其中已有的“结构化结构”和“结构性结构”所具有的继承与创新的理论分析维度,并指出这一概念的开放性旨归。第三章与第四章是本论文的重要部分。这两章在第二章铺垫的基础上,改换视角,再次从心智、身体两个角度切入“习性”概念。第三章主要通过习性与社会的结构性同源特点来分析习性作为心智系统的运作特点。同时,对于布氏理论中心智维度所缺失的生物角度提出个人浅见。第四章通过讨论习性以身体各形态所承载的社会结构的外化,分析了现存社会中区隔的现实。第五章从外部入手,将习性概念置于与场域、象征资本的关系中来讨论,指出习性与实践逻辑的关系,并以概括布尔迪厄理论的反思性作结。
Pierre Bourdieu is one of the eminent theorists in France or in the western world.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theoretical features of his practique theory from the interruptive perspective provided by his critical concept "habitus". Bourdieu's practique theory develops itself from two different channels: one of which based on the anthropological materials in his empirical studies in The Algerians, Photography, The Love of Art, Distinction; while the other based on his criticism and acceptance of philosophical background of practical theory in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The Logic of Practice, Practical Reason, Pascalian Meditations. This paper rejects the common method of summarizing Bourdieu's theory. Instead it does a kind of micro-analysis of his practique theory by following the trace of his concept "habitus".
     This paper starts from habitus of Bourdieu himself and makes up th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elements of the scholar by picking up his own reflection on his cleft habitus as a stranger in the French academic circle. Meanwhile, it also exposes the profound reason of his turn from philosophy to sociology. In Chapter Two the paper reviews Bourdieu's choices of the conception habitus and analyses the theoretical hereditary, creative dimension in habitus as "structured structure" and "structuring structure" in one with a conclusion of pointing out its opening character. Chapter Three and Four make the main body of this paper. The chapters, 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chapter, rethink the concept of habitus in two different angles of "psycho" and "body". Chapter Three mainly focuses on the functioning aspect of "habitus" by analyzing the syntactic structures of habitus and society and puts forward personal criticism on the lack of biological dimension in habitus. Chapter Four discusses the representation of social structures in various bodily forms and explores some realistic distinctive practice in nowadays society. Chapter Five argues that habitus and the logic of practique co-fuction as a sense of gam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abitus and the surrounding concepts such as field and symbolique is intertwined.This paper ends with the reflexive conclusion of Bourdieu's refiexivity.
引文
1 英文版《实践逻辑》在20世纪重要的社科著作中排名第四,《区隔》排名第6位,《再生产》排名第48位。前50名中还有福柯的《规训与惩罚》位列第16名。参见Swartz, D. L. and V. L. Zolberg (ed.). After Bourdieu:Influence. Critique. Elaborati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4, P.17,p.l9.
    2 http://www.liberation.fr/2012-01-05
    3 参见陈彦,《布迪厄,使穷人感到骄傲的理论家》,http://www.ewen.cc。
    4 李培林,《走出布尔迪厄主义的波尔坦斯基》,《读书》,1997年第6期,第109-111页。
    5 [法]朋尼维兹,《布赫迪厄社会学第一课》,孙智绮译,台北:麦田出版,2011年,第170页。
    6 她的原文是:“《男性统治》是布尔迪厄的社会学恐怖主义随笔”。对此,布尔迪厄的支持者也只是简单地说“这本书实在令人痛心,最好让它自生自灭”;“希望她交好运,别无他求。因为这种论战是虚假的斗争和无用攻击的典范”。分别参见布尔迪厄,《男性统治》,刘晖译,海天出版社,2002年,第254页,第232页,第238页。
    7 [法]雅妮娜·维尔代斯-勒鲁,《最后一个滑稽的伟人》,《中华读书报》,2000年3月1日。
    8 布尔迪厄,《自我分析纲要》,刘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34页。
    9 主要是行动主义社会学代表图雷纳(A. Touraine)、理性主义代表布东(R. Boudon)、以及复杂社会思想家莫兰(E. Morin)。图雷纳认为阶级斗争这个概念已经过时。他从后工业社会的角度提出,生产方式的改变也改变了社会冲突的焦点和行动者。在后工业社会,冲突的焦点不再是推翻资产阶级,而是争夺社会文化控制权。个体论者布东反对社会决定论,认为再生产不过是个人之间互动的诸多可能情况之一;个体行为的理性构成行为及行动的特色……等等。参看[法]朋尼维兹,《布赫迪厄社会学第一课》,孙智绮译,台北:麦田出版,2011年,第182-183页、第186页;[法]卡班、多尔蒂耶主编,《法国视角下的社会学史与社会学思想》,吴绍宜主译,夏其敏参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61-165页,第140-143页。莫兰的复杂性思想与布尔迪厄理论之间差异与互补的讨论详见本文第三章第四节。
    11 参见陈彦,《布迪厄,使穷人感到骄傲的理论家》,http://www.ewen.cc。
    12 转引自孙进,《布迪厄习性理论的五个核心结构特征:德国的分析视角》,《哲学研究》,2007第6期,第25-29页。
    13 转引自张宁,《法国知识界解读布迪厄》,《读书》,2002第4期,第30-36页。
    16 布尔迪厄的译名主要有:布尔迪厄、布迪厄、布狄厄、布尔迪约、布赫迪厄、布丢、波丢,甚至好像“伏地魔”似的“卜地蛾”。本文在正文中统一使用常见的“布尔迪厄”,但脚注中仍沿用各译者的译法,不再统一。
    17 例如,罗钢、刘象愚主编的《文化研究读本》(2000)中有布尔迪厄的《如何才能做一个体育爱好者》;包亚明编的《后现代性与空间地理学的政治》(2001)有《社会空间与象征权力》一文;乐黛云主编的《跨文化对话[第9辑]》(2002)中有布尔迪厄获得法国高等社会研究院金质奖章后的访谈;方杰等译自齐泽克编的《图绘意识形态》(2002)一书中有布尔迪厄与伊格尔顿的访谈;罗钢、王中忱主编的《消费文化读本》(2003)中有《区隔》导言;罗岗、顾铮主编的《视觉文化读本》(2003)中有布尔迪厄《摄影的社会定义》一文。
    18 Bourdieu, In Other Words:Essays Towards a Reflexive Sociology, trans. Matthew Adamso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p.40.原文是布氏对马克思的评价。这里借用来评价布氏本人。
    19 布尔迪厄的概念有时在英文或法文本中不相同,比如“场域”在法文版中是"champ",英文版中是" field"。但是habitus在布尔迪厄的法文著作和英文译本中都是"habitus",鉴于该词在中文中译法众多的现状,本论文中统一使用“习性”的中文译法。
    20 Lahire, Bernard. De la theorie de l'habitus a une, sociologie psychologique, in Le travail sociologique de Pierre Bourdieu:Dettes et critiques, ed. Lahire, Bernard. Paris:Editions La Decouverte,2001, pp.121-152.
    21 布赫迪厄,《布赫迪厄社会学面面观》,李猛、李康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08年,第308页,脚注85。
    22 李培林,《走出布尔迪厄主义的博尔坦斯基》,见《读书》,1997年第6期,第109-111页。
    23 布赫迪厄,《布赫迪厄社会学面面观》,李猛、李康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08年,第205页。
    24 这位教授是伯明翰学派的后起之秀,曾为2010年劳德里奇重版1984年的《区隔》一书撰写了新的导言。
    25 本尼特,《分裂的惯习:皮埃尔·布尔迪厄著作中的美学与政治》,付德根等译,载于王杰主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12卷第2期,第1-19页。
    26 Ranciere, Jacques. The Aethetics Revolution and Its Outcomes:Emplotment of Autonomy and Heteronomy. New Life Review,2002:14, pp.133-151.
    27 Brubaker, Rogers. Social Theory as Habitus, in Bourdieu:Critical Perspectives, ed. by C. Calhoun, E. Lipuma, and M. Postone,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93, pp.212-234.
    28 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5页,脚注2。
    29 布赫迪厄,《布赫迪厄社会学面面观》,李猛、李康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08年, 第112-113页。
    30 张旭东,《符号空间与历史》,见《批评的踪迹:文化理论与文化批判:1985-2002》,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51页。
    31 Foucault,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and the Discourse on Language. NY:Harper Colophon, 1995, p.96.
    31 布赫迪厄,《所述之言》,陈逸淳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12年,第89页。亦可参看《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第110-119页。布尔迪厄认为,社会学场中的许多对立是人为的、危险的。它们虽然有社会基础,但是却缺乏科学基础。许多“危机”不过是人为制造的词语,那些围绕“危机”的学者们为了词语的合法性而斗争,不过都试图从这一垄断结构中获利。包亚明给这一章加的标题——《社会学危机与争夺词语的斗争》非常贴切地道出了布尔迪厄通过指出这一虚假性,而力图超越社会学各学派之间虚假对立的立场。着重号为本文作者所加,下同,不再一一注明。
    33 [日]村上春树,《旋转木马鏖战记》,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第26页。
    34 布尔迪厄,《科学之科学与反观性》,陈圣生等译,广西师大出版社,2001年,第187页,为了行文流畅,稍作词序的改动,下同,不再一一注明。
    35 Ardagh, John. et. al, (ed.). France, Dorling Kindersley Limited,2000[1994], pp.438-445.
    36 [法]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第一卷),唐家龙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31页。
    37 同上,第36页。
    38 [美]瑞泽尔主编,《布莱克威尔社会理论指南》,凌琪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02页。
    39 布尔迪厄,《自我分析纲要》,刘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01-107页。
    40 [美]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18页。
    41 布尔迪厄,《自我分析纲要》,刘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06页。
    42 [法]朋尼维兹,《布赫迪厄社会学第一课》,孙智绮译,台北:麦田出版,2011年,第11页。
    43 布尔迪厄,《自我分析纲要》,刘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10页。译文略作调整。
    44 同上,第112页。
    45 同上,第116页。
    46 同上,第118-119页。
    47 同上,第120-121页。
    48 Bourdieu, Pascalian Meiditations, trans. Richard Nice, UK.:Polity Press,2000, p.160.
    49 布赫迪厄,《所述之言》,陈逸淳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12年,第57页。
    50 布尔迪厄,《自我分析纲要》,刘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23-124页。
    51 同上,第119页。
    52 参见布赫迪厄,《所述之言》,陈逸淳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12年,第57页;布赫迪厄,《布赫迪厄社会学面面观》,李猛、李康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08年,第159页。
    53 同上,第129页。
    54 布尔迪厄,《自我分析纲要》,刘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7页。
    55 巴黎高师原先是培养学术上有天赋的学生成为法国公立中学的教师的地方。还是法国知识分子的首席预备学校。无疑是法国所有大学中最以学术为中心的,而且在招生中相对较少地受到家庭背景的影响。布尔迪厄、福柯、以及德里达三个人的反体制立场,可能部分地来自于他们各自文化上和社会上受巴黎人统治的格格不入的外来者的背景。参见[美]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20页。
    56 布尔迪厄,《自我分析纲要》,刘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5-6页。
    57 同上,第7-8页。此外,布尔迪厄的基本[阶级]习性与那种在50年代的以顺利被纳入法国学术场域所要求的习性之间,存在着结构性差距。布尔迪厄的科学习性首先是这一差距的产物。另参见布赫迪厄,《布赫迪厄社会学面面观》,李猛、李康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08年,第87页。
    58 布赫迪厄,《所述之言》,陈逸淳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12年,第27页。
    59 [英]甘恩,《法国社会理论》,李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40页。
    60 布尔迪厄,《自我分析纲要》,刘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81-82页。
    62 布赫迪厄,《布赫迪厄社会学面面观》,李猛、李康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08年,第315页,脚注241。
    63 布尔迪厄,《自我分析纲要》,刘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85页。
    65 [法]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第二卷),吴模信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31页。
    66 [法]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第一卷),唐家龙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34页。
    67 在1956年至1957年间,民族解放阵线主要采取游击战术作战。到1957年时由数百名散兵游勇发展为人数近4万人的武装部队。法国在阿尔及利亚投入超过40万法军,其中有约17万是在法国正规军中服役的阿尔及利亚穆斯林。1962年3月埃维昂停战协议签署,并于当年7月经全民公投赞成阿独立。
    68 法国士兵们在踏上阿尔及利亚土地之前,已经被负责教育的士官灌输了一些种族主义的阿拉伯语词汇fellaghas, fellouses,意思是“拦路强盗”,指反对法国的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的士兵bicots,意思是“小山羊”,ratons,意思是“小鼠”,均是对北非阿拉伯人的蔑称。因而他们早己将北非的阿拉伯人都看作是恐怖主义者或低贱下等的人。布尔迪厄的反战对他们宣传毫无触动。参看《自我分析纲要》第46页。
    69 布尔迪厄,《自我分析纲要》,刘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45页。
    70 同上,第56页。
    71 同上,第47页
    72 布尔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2页。
    73 布尔迪厄此时对卡比尔社会的研究为他后来重构法国的社会思想模式奠定了基础,原因之一就是法国与阿尔及利亚都属于地中海文明圈。布尔迪厄把卡比尔社会与法国置于地中海文明中 来考察,这一点显然受到布罗代尔的影响。卡比尔人“非常凑巧,他们生活的主要区域也是在山区,主要的信仰是伊斯兰教:‘在山峰的保护下,依然很少或并不真正信仰穆罕默德’”。因此,这里的文化保留了伊斯兰之前的文明状态。参[法]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第一卷),唐家龙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第31页。同样生长于山区的布尔迪厄对此非常认同:“卡比尔社会表面上非常遥远,实际上近在咫尺……卡比尔社会的思想模式在地中海所有男人,所有女人身上都非常鲜活”;他甚至认为法国人“是卡比尔人,而且是伪善的卡比尔人”,参布尔迪厄,《男性统治》,刘晖译,海天出版社,2002年,第187页,第191页。1960年,布尔迪厄还在阿尔及尔大学开设名为“阿尔及利亚文化”的课程。这对于占领军当局而言无疑是一挑衅,因为在他们看来,哪怕只是承认阿尔及利亚文化这种东西的存在也是对民族主义解放阵线的公然支持。另参见布赫迪厄,《布赫迪厄社会学面面观》,李猛、李康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08年,第87页,脚注96。
    Bourdieu, Pierre. The Algerians, trans. Alan C. M. Ross. Beacon Press,1962, p.114, note 7.
    75 Ibid., pp.139-141.
    76 张意,《文化与符号权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64页。
    77 Lytard, Political Writings, London:UCL Press,1993, p.210.
    80 布尔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2页。
    81 布尔迪厄,《自我分析纲要》,刘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44页。
    82 同上,第70页。
    83 布尔迪厄,《科学之科学与反观性》,陈圣生等译,广西师大出版社,2001年,第170-171页。
    84 布尔迪厄,《自我分析纲要》,刘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50页。
    85 同上,第48页。
    86 布尔迪厄,《科学之科学与反观性》,陈圣生等译,广西师大出版社,2001年,第180-181页。
    87 同上,第167-68页。
    88 布尔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2页。
    89 [美]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33页。
    90 布尔迪厄,《科学之科学与反观性》,陈圣生等译,广西师大出版社,2001年,第180-181页。
    91 朱国华,《陌生人:布尔迪厄的生活轨迹与学术性情》,《河北学刊》,2004年第1期,第61-66页。
    92 Brubaker. Social Theory as habitus, in Bourdieu:Critical Perspectives, ed. C. Calhoun, E. Lipuma, and M. Postone.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 pp.212-34.
    94 布尔迪厄,《科学之科学与反观性》,陈圣生等译,广西师大出版社,2001年,第180-181页。这正是布尔迪厄身上所具备的法国风格的社会理论的独特之处,即,尽可能自觉而严谨地阐述这些方法准则。方法在法国的实践中所具备的意涵,远比其它传统中赋予社会科学的意涵来的宽泛。在英语文化中,方法往往指经验调查的技术,指信息的搜集。而在法国社会思想中,它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从考察对象地位的界定,研究主题的分类,一直到理论扮演的角色,比如各种猜测,比如验证程序的管理等等。参见[英]甘恩,《法国社会理论》,李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04页。
    95 [美]瑞泽尔主编,《布莱克威尔社会理论指南》,凌琪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06页。
    96 [美]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42页。
    97 Bourdieu avec Wacquant, Reponses... Pour une anthropologie reflexive, Paris,Le Seuil,1992.p.181,转引自[法]朋尼维兹,《布赫迪厄社会学第一课》,孙智绮译,台北:麦田出版,2011年,第15页。
    98布尔迪厄、汉斯·哈克,《自由交流》,桂裕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第65页。
    99 布迪厄,《遏止野火》,河清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页。
    100 布尔迪厄、汉斯·哈克,《自由交流》,桂裕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第72-73页。
    102 同上,第29页。布尔迪厄认为,这是法国知识场与美国知识场的区别:法国大学过分沉浸在对知识场的文学迷恋之中,而美国大学场则提供灵活而严格的科学交流形式(研讨班、非正式研讨会),以及不同学科专家组成的严密网络。这构成了一整套连贯的特定制度。这一制度阻止人们追求不纯洁的声誉和大学以外空间的虚假承认。而在法国,知识分子做不到这一点。另参见布尔迪厄,《自我分析纲要》,刘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1-22页。
    103 布尔迪厄、汉斯·哈克,《自由交流》,桂裕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引言,第2页。“嘴里叼着社会学”这个说法就好像“土匪嘴里叼着刀”。布尔迪厄用这个仿词修辞手段来表达自己以社会学为武器进行斗争的理论诉求。
    104 布尔迪厄对布罗代尔评价很高,称他“兼收并蓄、破格拔擢,有利新一代人的成长”。参见顾良,《布迪厄一席谈》,《读书》,1997年第7期,第146-149页。布罗代尔对布尔迪厄学术上的影响除了前文提到的地中海文化史学观之外,本文认为布罗代尔的长时期理论也影响到布尔迪厄。但最重要的影响还是《区隔》一书中的区隔逻辑。详细内容见第四章第四节。
    105 关于布尔迪厄进入法兰西学院的有利因素的讨论,主要有两点:一是1964年起,布尔迪厄就在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Ecoles des Hautes E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简称EHESS)就职。这一中心就是由布罗代尔、阿隆、和列维-斯特劳斯指导。另外,始终留在首都造成了地理上的稳定性,使他可以建立一种集体性的研究手段,同时随着时间推移,能够积累学术关系。参看布赫迪厄,《布赫迪厄社会学面面观》,李猛、李康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08年,第89页,脚注98。
    106 布尔迪厄,《科学之科学与反观性》,陈圣生等译,广西师大出版社,2001年,第185页。
    107 布尔迪厄、汉斯·哈克,《自由交流》,桂裕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第72-73页。
    109 斯沃茨对此的看法略有不同,他认为“直到1981年厕身法兰西学院,尤其是1984年福柯去世之后,布尔迪厄才频繁地直接介入政治”。参见Swartz, D. L. and V. L. Zolberg (ed.). After Bourdieu:Influence. Critique. Elaborati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4, p.21, p.341.
    110 布迪厄,《遏止野火》,河清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页。
    111 布尔迪厄、汉斯·哈克,《自由交流》,桂裕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第66页。
    112 布迪厄,《遏止野火》,河清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3页。
    117 布尔迪厄,《自我分析纲要》,刘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2-25页。
    118 Bourdieu. Sketch for a Self-analysis, trans. Richard Nice, Polity Press,2007, p.112;译文参考布尔迪厄,《自我分析纲要》,刘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34页,并做了一些词序改动。
    119 布尔迪厄多次申述社会方面所形成的趋向在其社会地位的获得过程中,尤其是在他对某些理念或对某些人表示同情或反感时所起的作用。参见布尔迪厄,《科学之科学与反观性》,陈圣生等译,广西师大出版社,2001年,第186页。
    120 本尼特,《分裂的惯习:皮埃尔布尔迪厄著作中的美学与政治》,付德根等译,载于王杰主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12卷第2期,第1页。
    121 Swartz, D. L. and V. L. Zolberg (ed.). After Bourdieu:Influence.Critique.Elaborati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4, p.18.
    122 布尔迪厄,《科学之科学与反观性》,陈圣生等译,广西师大出版社,2001年,第188页。
    123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29页。
    124 [法]朋尼维兹,《布赫迪厄社会学第一课》,孙智绮译,台北:麦田出版,2011年,第12页。
    125 布尔迪厄,《科学之科学与反观性》,陈圣生等译,广西师大出版社,2001年,第192-193页。
    126 布尔迪厄,《自我分析纲要》,刘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84页。
    129 布尔迪厄,《科学之科学与反观性》,陈圣生等译,广西师大出版社,2001年,第25页。
    130 同上,第25页。
    131 同上,第192-193页。
    132 本尼特,《分裂的惯习:皮埃尔布尔迪厄著作中的美学与政治》,付德根等译,载于王杰主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12卷第2期,第19页。
    133 Agamben, Giorgio. What is an Apparatus and other Essays, trans. David Kishik and Stefan Pedatell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p.49.
    134 Ibid., p.44.
    135 莫斯,《人类学教程》,转引自Bourieu, The State Nobility:Elite Schools in the Field of Power, trans. Laurette C. Cambridge:Polity Press,1996. p.ix.
    136 布尔迪厄,《科学之科学与反观性》,陈圣生等译,广西师大出版社,2001,第193页。
    137 Agamben, Giorgio. What is an Apparatus and other Essays, trans. David Kishik and Stefan Pedatell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p.45-46.
    138 布尔迪厄,《自我分析纲要》,刘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6-19页。布氏认为60年代有关“主体哲学”的争论,只不过是社会科学和哲学之间多种斗争形式中的-种。哲学难以容忍社会科学对其领导权的威胁。这种情况在70年代也没有好转多少:社会学作为关于民众事物的平民科学的和通俗唯物主义的科学,在拥有古老文化的法国,通常被视为致力于人类生活的最庸俗、最常见、最共同之方面的粗浅分析。社会学对其参照对象人文主义文化的追根溯源,丝毫不能博取好感,反而被人文主义信徒愤怒诋毁为对神圣的僭越或亵渎。参看《布赫迪厄社会学面面观》第271页,以及《自我分析纲要》第21页。
    139 Agamben, Giorgio. What is an Apparatus and other Essays, trans. David Kishik and Stefan Pedatell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p.45-46.
    140 Ibid.,p.53.
    141 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73-174页。
    142 张意,《文化与符号权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47页。
    143 Agamben, Giorgio. What is an Apparatus and other Essays, trans. David Kishik and Stefan Pedatell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pp.51-52.
    144 布尔迪厄,《科学之科学与反观性》,陈圣生等译,广西师大出版社,2001年,第186页。
    145 布尔迪厄,《男性统治》,刘晖译,海天出版社,2002年,第222页。
    146 布尔迪厄,《科学之科学与反观性》,陈圣生等译,广西师大出版社,2001年,第188页。
    147 布赫迪厄,《所述之言》,陈逸淳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12年,第109页。译文有修改。
    148 [美]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15页。
    149 [美]瑞泽尔主编,《布莱克威尔社会理论指南》,凌琪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716页,脚注。
    150 布尔迪厄、罗杰·夏蒂埃,《社会学家与历史学家:布尔迪厄与夏蒂埃对话录》,马胜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9页。
    151Bourdeu, Questions de sociologie, p.37,转引自[法]朋尼维兹,《布赫迪厄社会学第一课》,孙智绮译,台北:麦田出版,2011年,第51页。
    152 布赫迪厄,《所述之言》,陈逸淳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12年,第108-110页。本文认为,除了政治斗争考虑之外,布氏风格的拗口语言也是出于实践理论本身及其复杂的原因。实践理论所具有的关系性特点犹如一个立体网络,这个网络在空间中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样子。讲述实践理论就像在二维平面上描绘立体三维空间中的关系,这种麻烦不可避免。为了将立体关系网络的特点在平面上表现出来,布尔迪厄求诸于逻辑上严密的句式,但对于习惯简练语言的读者而言,不免有些隐约晦涩。
    153 Judith Butler. Gender Trouble: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New York:Routledge, 1999, pp. xix-xxi译文参见何磊,《欲望·身份·生命:朱迪斯·巴特勒的主体之旅》,北京外国语大学2013年未发表博士论文。
    154 布尔迪厄,《自我分析纲要》,刘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25页。
    155 布赫迪厄,《所述之言》,陈逸淳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12年,第108-110页。
    156 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33页。
    157 布赫迪厄,《所述之言》,陈逸淳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12年,第17-18页。
    158 Baudrillard, Paroxysm:Interviews with Philippe Petite. London:Sage,1998, p.34.
    159 布尔迪厄、罗杰·夏蒂埃,《社会学家与历史学家:布尔迪厄与夏蒂埃对话录》,马胜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81-82页。
    160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79页。
    161 在本章中,由于涉及到习性概念"habiuts"在布氏理论中的发展与逐渐成形的过程,特将布尔迪厄的habitus概念与其它使用过拉丁文habitus原文来作为自己概念的学者进行区分:布尔迪厄的习性概念都用直体habitus来表达,而那些取拉丁文原意的地方都用斜体habitus。
    162 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6页
    163 张旭东,《符号空间与历史》,见《批评的踪迹:文化理论与文化批判:1985-2002)),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49-164页。
    164 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6页。
    165 Grenfell, M. J.(ed.). Pierre Bourdieu:Key Concepts. Acumen,2008, p.29布尔迪厄儿时系统地学习过拉丁文,对拉丁文烂熟于心。这一点从他自如地分析各种古典文献可见一斑。
    166 布赫迪厄,《所述之言》,陈逸淳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12年,第41-42页。
    167 转引自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6页.
    168 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7页。
    169 [美]瑞泽尔主编,《布莱克威尔社会理论指南》,凌琪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20页。
    170 Chartier. "Social Figuration and Habitus", in Cultural History. Ithaca, NY:Cornell Univerdity Press,1988, pp.71-94.
    171 布尔迪厄、罗杰·夏蒂埃,《社会学家与历史学家:布尔迪厄与夏蒂埃对话录》,马胜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81-82页。
    172 此文被收入《单身者舞会》(Le bal des celibataires [2002])中,是其第一部分。
    173 布迪厄,《单身者舞会:贝加恩农村社会的危机》,姜志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91页。
    174 同上,第90-91页。
    175 Lane, Jeremy F., Pierre Bourdieu:a Critical Introduction. London:Pluto Press,2000, p.47.
    176 Grenfell, M. J.(ed.). Pierre Bourdieu:Key Concepts. Acumen,2008, p.111.
    177 [美]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20页。
    178 布尔迪约、帕斯隆,《继承人——大学生与文化》,邢克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20页。
    179 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作者自序,第2-3页。正是因为这一原因,高宣扬将habitus译为“生存心态”。本文为了行文统一,在引述高氏著作时仍将采用“习性”。下同,不再一一注明。
    180 Bourdieu, P. and Jean-Claude Passeron.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 trans. Richard Nice. Sage,1990, p.203, note 28.
    181 布尔迪约、帕斯隆,《再生产》,邢克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218页。
    182 张意,《文化与符号权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66页。
    183 Bourdieu, In Other Words:Essays Towards a Reflexive Sociology, trans. Matthew Adamso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p.13.
    183 1960年代,法国主要站在《精神》杂志和利科一方所宣称的那种“无主体哲学”。参见布尔迪厄,《自我分析纲要》,刘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7页。
    185 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73页。
    186 布赫迪厄,《所述之言》,陈逸淳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12年,第41页。
    187 习性也意味着,决定行动的因素,并不只是为了寻求经济利益。因为这个理由,布尔迪厄把个人定义为一个社会施为者、行为人(agent)而非社会行动者(acteur).,社会施为者从内部被作用,也能向外作用。参见[法]朋尼维兹,《布赫迪厄社会学第一课》,孙智绮译,台北:麦田出版,2011年,第106页。
    188 参见Bourdieu, P. and Loic J. D. Wacquant.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ety. UK.:Polity Press,1992,p.121,以及布赫迪厄,《实作理论纲要》,宋伟航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09,第192页。
    189 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3页,为了行文流畅,语言略有改动,下同。
    190 参看Grenfell, M. J.(ed.). Pierre Bourdieu:Key Concepts. Acumen,2008, p174;布赫迪厄,《布赫迪厄社会学面面观》,李猛、李康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08年,第33页,脚注10: “在布尔迪厄的著作中,所用的一些词汇经常发生细微或看起来只不过是修饰性的更动(从习性到自然倾向[conatus]),但这种小小的更动却往往表明了分析上重要的改进和变化”。这个词的译法在各书中也不尽相同,或“自然倾向”,或“企图”,或“社会认同”。而且conatus只出现在《帕斯卡尔式的沉思》法文原版中,英译本中译为别词。
    191 波丢,《人:学术者》,王作虹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89-190页。译文有改动。
    192 Collins, Randall, Review of Homo Academicu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9:2, pp. 460-463.
    193 Vaan, Michael de,(ed.).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of Latin and the other Italic Languages,2008. pp.130-131.
    194 参看Hobbes, De Corpore, Londini:Excusum sumptibus Andreae Crook sub signo Draconis viridis in Coemeterio B. Pauli,1655, p.66, p.75转引自赵协真,《论斯宾诺莎(伦理学>中的conatus学说》,复旦大学2009年未发表硕士论文。
    195 [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36页。
    196 布尔迪厄本人对莱布尼茨的钟表之喻非常熟悉,并做了理论上的发展。参看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83页。
    197 参看赵协真,《论斯宾诺莎(伦理学>中的conatus学说》,复旦大学2009年未发表硕士学位论文。
    198 Grenfell, M. J.(ed.). Pierre Bourdieu:Key Concepts. Acumen,2008, p.171.
    199 布赫迪厄,《实作理论纲要》,宋伟航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09年,第10-11页。
    200 “结构化结构”(structured structure),也就是被结构的结构;“结构性结构”(structuring structure)也就是具有结构功能的结构。参见[美]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96页;成伯清对此曾评论说“第二层含义涉及行为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方面确实难以把握”,另参见布尔迪厄,《科学的社会用途:写给科学场的临床社会学》,刘成富、张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前言,第20页。
    201 [美]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18页。
    202 布尔迪厄、罗杰·夏蒂埃,《社会学家与历史学家:布尔迪厄与夏蒂埃对话录》,马胜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82页。
    203 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6页。
    204 [法]朋尼维兹,《布赫迪厄社会学第一课》,孙智绮译,台北:麦田出版,2011年,第130页。
    205 [美]瑞泽尔主编,《布莱克威尔社会理论指南》,凌琪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716页。
    206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76页。
    207 Althusser, L., The Future Lasts a Long Time, London:Chatto & Windus,1993, pp.104-105.
    208 Bourdieu. 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trans. Richard Nice, Routledge, 1984, p.95.
    209 [法]朋尼维兹,《布赫迪厄社会学第一课》,孙智绮译,台北:麦田出版,2011年,第65页。
    210 布尔迪厄,《言语意味着什么——语言交换的经济》,褚思真、刘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8页。
    211 [法]朋尼维兹,《布赫迪厄社会学第一课》,孙智绮译,台北:麦田出版,2011年,第64页。
    216 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25页。
    217 Bourdieu. The State Nobility:Elite Schools in the Field of Power, trans. Laurette C.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6, p.96.
    218 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2页。
    219 [法]朋尼维兹,《布赫迪厄社会学第一课》,孙智绮译,台北:麦田出版,2011年,第149页。
    220 布尔迪约、帕斯隆,《继承入——大学生与文化》,邢克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99页,注释1。
    221 [法]朋尼维兹,《布赫迪厄社会学第一课》,孙智绮译,台北:麦田出版,2011年,第131页。在《实践感》里,布尔迪厄将这种差异称作“种差之争”。他认为,最“邻近”的社会属性即差别的最大威胁;这种差别之争意味着对分类的默认。斗争不是要废除或改变分类的原则,而是要改善行为人在分类体系中的位置。参见《实践感》,第200-201页。
    222 [美]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18页。
    223 Bourdieu, A. Darbel, L'amour de l'art, Les Edition de Minuit,1966, pp.108-109.
    224 布赫迪厄,《所述之言》,陈逸淳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12年,第45页。
    225 布尔迪约、帕斯隆,《继承人——大学生与文化》,邢克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64页。
    226 布赫迪厄,《所述之言》,陈逸淳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12年,第61页。
    227 Bourdieu. The State Nobility:Elite Schools in the Field of Power, trans. Laurette C.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6, pp.xvii-xviii.
    228 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26页。
    229 同上,第123-125页。译文还参照[法]朋尼维兹,《布赫迪厄社会学第一课》,孙智绮译,台北:麦田出版,2011年,第66页。
    230 布赫迪厄,《所述之言》,.陈逸淳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12年,第155页。
    232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158页。
    233 布赫迪厄,《所述之言》,陈逸淳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12年,第153页。
    234 同上,第155页。
    235 同上,第162-163页。
    236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158页。
    237 [法]朋尼维兹,《布赫迪厄社会学第一课》,孙智绮译,台北:麦田出版,2011年,第130页。
    238 布赫迪厄,《所述之言》,陈逸淳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12年,第156页。
    241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155页。
    242 布赫迪厄,《所述之言》,陈逸淳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12年,第152-153页。
    243 布尔迪厄、罗杰·夏蒂埃,《社会学家与历史学家:布尔迪厄与夏蒂埃对话录》,马胜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85页。
    244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81页。
    246 [法]朋尼维兹,《布赫迪厄社会学第一课》,孙智绮译,台北:麦田出版,2011年,第172页。
    247 布尔迪厄,《科学的社会用途:写给科学场的临床社会学》,刘成富、张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前言,第20页。
    248 张意,《文化与符号权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6页。
    249 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8页。
    250 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71页。
    251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75页。
    252 布尔迪厄很喜爱伍尔夫的这部小说,除了在这里提到时间引起的反应之外,在《布赫迪厄社会学面面观》第二部分“反思社会学的论题”中,以及《男性统治》第二章中,通过小说作者本身非常明澈的女性目光,布尔迪厄分析了统治矛盾性中的男性经验。伍尔夫小说参看[英]伍尔夫,《到灯塔去》,瞿世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29-34页。
    253 [德]奥尔巴赫,《摹仿论》,吴麟绶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597页。
    259 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71页。
    260 布赫迪厄,《所述之言》,陈逸淳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12年,第92页。
    262 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35页。在本书稍后的地方,布尔迪尔对这种时间化作了解释:“除非例外,实践并不需要在某个由自觉行为提出并按意愿决定的规划或方案中,明确地建构未来;合情合理的情况下,实践活动是由直接适合场域内在倾向的习性产生的,是一种时间化行为,在这行为中,行为人通过对往昔的实际调动,对以客观潜在状态属于现时的未来进行预测,而超越了当下。习性是往昔的产物,因为习性蕴含着暗含未来的实际指涉,它在行为本身中使得自身时间化了,并通过这个行为而表现出来”。另参见《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第151页。
    263 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页。
    264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75页。
    266 Foucault, Introduction to George Canguilhem. In On the Normal and the pathological,. R. S. Cohen(ed.), Dordrecht:Reidel,1978, pp. ix-xx.
    267 布尔迪厄、罗杰·夏蒂埃,《社会学家与历史学家:布尔迪厄与夏蒂埃对话录》,马胜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81-82页。
    268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89页。
    269 参看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7页。但这里有一处误译,将Er译作了缪斯之— Erato。经过与法英文版本对比,以及参考《所述之言》第45页,可知此处应为柏拉图《理想国》结尾的一则著名神话:Er游历地下世界后返回人间,并讲述其经历的故事。本论文对神话文本的引用参看Partenie, (ed.). Plato:Selected Myth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pp.57-68中文译文参见[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2卷》,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40-648页。
    270 布尔迪厄,《男性统治》,刘晖译,海天出版社,2002年,第222页。
    271 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36页。
    272 [意]阿甘本,《潜能》,王立秋、严和来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年,第294-295页。
    275 Giorgio Agamben. The Coming Community, trans. Michael Hardt.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3, p.41.
    276 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76页。
    277 [意]阿甘本,《潜能》,王立秋、严和来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第299页。
    278 布赫迪厄,《布赫迪厄社会学面面观》,李猛、李康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08年,第58页。
    279 同上,第133页。
    280 Foucault.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1:La Volonte de Savoir, trans. Robert Hurley. London: Penguin,1990,pp.95-96.
    282 布赫迪厄,《布赫迪厄社会学面面观》,李猛、李康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08年,第190页,脚注104。
    283 布赫迪厄,《所述之言》,陈逸淳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12年,第89-91页。
    284 布赫迪厄,《布赫迪厄社会学面面观》,李猛、李康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08年,第112页。
    285 同上,第155页。
    286 [美]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6页。
    287 布尔迪厄、罗杰·夏蒂埃,《社会学家与历史学家:布尔迪厄与夏蒂埃对话录》,马胜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4页。
    288 布赫迪厄,《布赫迪厄社会学面面观》,李猛、李康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08年,第190页,脚注104。
    291 [美]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37页。
    292 布尔迪厄,《科学之科学与反观性》,陈圣生、涂释文、梁亚红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1页。
    293 Lane, J. F. Pierre Bourdieu:A Critical Introduction. Pluto Press,2000, p.37.
    293 布尔迪厄赞同克劳斯(Kraus)“我拒绝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做法”。参看布赫迪厄,《布赫迪厄社会学面面观》,李猛、李康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08年,第90页,脚注99。
    294 布尔迪厄、罗杰·夏蒂埃,《社会学家与历史学家:布尔迪厄与夏蒂埃对话录》,马胜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85页。
    295 这一对拉丁文术语"modus operandi"与'opus operatum "在布氏著作中出现频率颇高,其 译法也不统一,前者可译作“实践方法”、“实践图式”、“实践原则”、“实施方法”等;后者多译作“实践结果”。前者含有方法论的不确定的意味,后者则是固定的结论或是原则。前者更符合布尔迪厄的实践理论将经验研究和理论结合起来的内涵。
    297 布赫迪厄,《布赫迪厄社会学面面观》,李猛、李康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08年,第19页。
    298 布尔迪厄,《科学之科学与反观性》,陈圣生、涂释文、梁亚红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6页。
    301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80页。
    302 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40页。
    303 参看余乃忠、陈志良,《习性:具有席卷一切的解释力——布尔迪厄建构的结构主义神话》,《现代哲学》,2009年第1期,第35-39页
    304 布赫迪厄,《布赫迪厄社会学面面观》,李猛、李康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08年,第25页。
    309 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70页。
    310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76页。
    311 张旭东,《符号空间与历史》,见《批评的踪迹:文化理论与文化批判:1985-2002》,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51页。
    312 “分类图式”是对涂尔干和莫斯提出的“原始社会中发挥作用的认知体系就是这些原始社会的社会体系的派生物,理解范畴就是集体表象,而根本性的心智图式则是按照群体的社会结构调整定型的”这一命题的重新系统阐述和概括。参看布赫迪厄,《布赫迪厄社会学面面观》,李猛、李康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08年,第42-43页。
    313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76页。
    316 [奥]舒茨,《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游淙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33页。
    317 何磊,《欲望·身份·生命:朱迪斯·巴特勒的主体之旅》,北京外国语大学未发表博士论文,2013年。
    318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95页。
    319 同上,第160页,脚注。
    320 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93页。
    321 布尔迪厄,《自我分析纲要》,刘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9页。
    323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82页。
    324 [美]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11页。
    325 Judith Butler. Gender Trouble: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New York:Routledge, 1999, p. viii,译文参见何磊,《欲望·身份·生命:朱迪斯·巴特勒的主体之旅》,北京外国语大学2013年未发表博士论文。
    326 [法]卡班、多尔蒂耶主编,《法国视角下的社会学史与社会学思想》,吴绍宜主译,夏其敏参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2页。
    327 布尔迪厄、罗杰·夏蒂埃,《社会学家与历史学家:布尔迪厄与夏蒂埃对话录》,马胜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48页。
    328 Bourdieu. In Other Words:Essays Towards a Reflexive Sociology, trans. Matthew Adamso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p.143.
    329 Bourdieu. 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trans. Richard Nice, Routledge, 1984, p.468.
    330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19页。
    331 布赫迪厄,《布赫迪厄社会学面面观》,李猛、李康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08年,第53页。
    332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83页。
    333 同上,第84页。布尔迪厄有时称这种非意识原则的作用为“麦克斯韦的妖魔”(Maxwell's demon),见本文第四章第四节。但他也说,“麦克斯韦妖魔的形象化比喻与所有从物理学特别是从热力学那儿借用的隐喻一样,它包含着一种完全虚假的行为哲学和一种社会世界的保守看法”,因此“妖魔的隐喻是危险的,还因为它有利于常常烦扰批评思想的阴谋的幻影,有利于可能对社会世界里所有突然发生的最好的,尤其是最糟的事都负有责任的恶的意志”。另参见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29页,第31页。
    334 [法]德里达,《哲学的边缘》,汪民安译,《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从福柯到赛义德》,汪民安等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5页。
    335 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61页。
    336 同上,150-151页。
    337 吕炳强,《社会世界的底蕴》,《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2期,第12-32页,脚注7。
    338 Bourdieu, The Logic of Practice, trans. Richard Nice,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p. 98.中文译文参照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141页,并略作修改。
    339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141页。
    340 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55页。
    341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151-152页。
    342 同上,第152页。
    343 同上,第155页。
    344 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57页。
    345 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115-116页。
    346 同上,第116页。
    347 同上,第153页。
    348 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58页。
    356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88页。
    357 例如前面第一章提到的《学术人》中1968五月运动,下一节要提到的贝亚恩农民单身现象,以及《世界的苦难》(The Weight of the World:Social Suffering in Contemporary Time)中的许多例子。
    358 [美]瑞泽尔主编,《布莱克威尔社会理论指南》,凌琪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17页。
    359 [英]格莱德希尔,《权力及其伪装——关于政治的人类学视角》,赵旭东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2011年,第176-177页。
    360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85页。
    361 Bourdieu, What Makes a Social Class? On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xistence of Groups. Berkeley Journal of Sociology,1987:32, pp.1-17.
    362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84页。
    367 布赫迪厄,《布赫迪厄社会学面面观》,李猛、李康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08年,第36页。
    368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160页。
    369 布赫迪厄,《实作理论纲要》,宋伟航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09年,第47到第55页。
    370 布尔迪厄,《自我分析纲要》,刘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53-54页。译文略作修改。列维-斯特劳斯将布氏的这种批判理解为他在人类学上推行的客观主义观念的-种后退,也就是回到主观主义、主体及其实际经验。
    371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26-27页。
    375 布赫迪厄,《实作理论纲要》,宋伟航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09年,第58页。
    376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149页。
    377 [美]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58页。
    378 张意,《文化与符号权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08页。
    379 刘宝瑞相声《斗法》,串词参见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7289676.html?qbl=:relate question 0,2013年12月9访问。此段子颇值得分析,有待另作专文。
    380 布赫迪厄,《所述之言》,陈逸淳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12年,第38页。
    381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87页。
    382 [美]瑞泽尔主编,《布莱克威尔社会理论指南》,凌琪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10页。
    383 布赫迪厄,《所述之言》,陈逸淳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12年,第119页。
    384 此文以《生育策略体系中的婚姻策略》为题收入《单身者舞会》;以《土地与婚姻策略》为题收入《实践感》,都分别做了一些修改。
    385 布尔迪厄,《自我分析纲要》,刘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76-77页。
    386 布迪厄,《单身者舞会:贝加恩农村社会的危机》,姜志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151页。
    388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214-215页。
    389 同上,第219页。
    390 不是与头生女相对,而是与头生子相对,指除了长子以外的女孩。在贝亚恩地区,除了长子留在家里之外,其他非头生的孩子都是父母婚姻中的一张张“牌”,先出哪张,后出哪张,决定了家庭的财产继承。
    391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226-227页
    392 布迪厄,《单身者舞会:贝加恩农村社会的危机》,姜志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34页,译文略作修改。
    393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230页。
    394 布迪厄,《单身者舞会:贝加恩农村社会的危机》,姜志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年,第52页。
    395 同上,第54页。
    396 同上,第38页。
    397 参看布赫迪厄,《布赫迪厄社会学面面观》,李猛、李康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08年,第251-252页。
    398 布迪厄,《单身者舞会:贝加恩农村社会的危机》,姜志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39页。
    400 布赫迪厄,《所述之言》,陈逸淳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12年,第54页。
    401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248页。
    402 该例子参见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251-254页;另见Bourdieu,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trans. Richard Nic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pp.49-50.
    403 参见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248-249页。
    404 Bourdieu,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trans. Richard Nic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p.208, note 80.
    405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158页。
    406 Bourdieu,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trans. Richard Nic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p.37.
    407 [美]瑞泽尔主编,《布莱克威尔社会理论指南》,凌琪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04页。
    408 关于“实践”,布尔迪厄一直谈论的都是practique。因为他认为praxis这个概念在法文中理论上有过于夸大的感觉,而practique,即浓缩在习性、策略中的理论的重要意图,是以一种半 明确的形式呈现的。参见布赫迪厄,《所述之言》,陈逸淳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12年,第58页。
    409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87页。
    410 Bourdieu. In Other Words:Essays Towards a Reflexive Sociolog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p.65.
    411 ¨转引自[美]史密斯,戴维.C,《我们为什么说谎》,李怡萍译,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年,扉页。
    412 布尔迪厄认为,社会科学的真正对象并非个体,场域才是基本性的,必须作为研究操作的焦点。这并不意味着个人不过是“梦幻泡影”或并不存在:他们确实存在,不过是以行为人——而非生物性的个体、行为人或主体——的方式存在着。参见布赫迪厄,《布赫迪厄社会学面面观》,李猛、李康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08年,第172-173页,脚注83。
    413 参见[法]卡班、多尔蒂耶主编,《法国视角下的社会学史与社会学思想》,吴绍宜主译,夏其敏参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74页。
    415 [法]莫兰,《迷失的范式》,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0-11页。
    421 参见[美]史密斯,戴维.C,《我们为什么说谎》,李怡萍译,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年,第141页。
    422 [法]莫兰,《迷失的范式》,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9页。
    423 [美]史密斯,戴维.C,《我们为什么说谎》,李怡萍译,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年,第143页。
    424 [法]莫兰,《迷失的范式》,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5页。
    430 [英]甘恩,《法国社会理论》,李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41页。
    431 [法]莫兰,《人本政治导言》,陈一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11-12页。
    432 布赫迪厄,《所述之言》,陈逸淳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12年,第81-83页。
    433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李健吾译,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23-24页。
    434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81页。
    435 转引自《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1页。
    436 [美]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36页。
    437 张意,《文化与符号权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67页。
    438 Foucault, Introduction to George Canguilhem. In On the Normal and the pathological,. R. S. Cohen(ed.). Dordrecht:Reidel,1978, pp. ix-xx.
    438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127页。
    439 通常认为,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分为三个阶段,《知觉现象学》中身体图式属于第一阶段。参看夏可君,《身体:从感发性、生命技术到元素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45-46页。
    441 [法]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26页,第129页。
    442 布赫迪厄,《布赫迪厄社会学面面观》,李猛、李康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08年,第193页,脚注108。需要解释的是,身体在法国理性主义的笛卡儿框架之外的德国社会理论中受到关注。哲学人类学——或称“现象学人类学”——是德国社会学传统的一部分,它被看作生命哲学,受到广泛关注。生命哲学关注的是如何去理解世界中的人的社会存在,也就是说,从哲学的角度去把握具体化的人的生活世界。这种人类学的框架有些狭窄,植根于尼采的哲学。事实上,任何对人的社会本体论的关注都受到尼采的“人是不完整的”这一思想遗产的影响。因此,海德格尔对一般存在者的分析试图来理解存在者存在于世界中的方式。根据胡塞尔的意向性现象学,梅洛-庞蒂断定,基本的意向性扎根于活生生的身体,这个身体则存在于作为一个化身的主体性之内。也就是说,“我的本质主要取决于我的特殊身体,这个身体同其它社会表现者的身体不同”。另参见特纳,《身体问题:社会理论的新近发展》,汪民安译,见汪民安、陈永国编,《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8页。
    443 布赫迪厄,《布赫迪厄社会学面面观》,李猛、李康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08年,第193页,脚注108。
    444 Bourdieu, P. and Loic J. D. Wacquant.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ety. UK:Polity Press,1992, p.20, note 35.
    444 特纳,《身体问题:社会理论的新近发展》,汪民安译,见汪民安、陈永国编,《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3页。
    446 [法]卡班、多尔蒂耶主编,《法国视角下的社会学史与社会学思想》,吴绍宜主译,夏其敏参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79-80页。
    447 布尔迪厄,《帕斯卡尔式的沉思》,刘晖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164-165页。
    448 鹊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98页。
    449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99页。
    450 《帕斯卡尔式的沉思》第166页中,布尔迪厄举例说明了加诸身体的区分记号的残酷记忆法。斯沃茨认为,布尔迪厄这种研究方法采用了韦伯“阶级是有共同生活机遇的人的集合体,而不是真正的社会群体”这一区分,以论证一种与现实主义方法对立的、研究社会阶级的“关系性”的方法。另参见[美]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52页。
    451 汪民安,《尼采与身体》,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74页
    452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103页。
    453 汪民安、陈永国编,《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4页。
    454 参见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2页。因此,道格拉斯的著作实际上谈论的是人类社会的风险性质以及对这种风险的社会回应,在此,身体为连续性和失范提供了隐喻。在这个特定意义上,道格拉斯的人类学不是身体人类学,而是风险象征主义人类学。
    455 布尔迪厄,《言语意味着什么——语言交换的经济》,褚思真、刘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69页。这里需要对布尔迪厄的“市场”做一解释:布尔迪厄为了与唯智主义的社会哲学划清界限,采用了交换经济的术语来描述支配关系。“经济”在此是取广义上的意涵,即逻辑结构。说有一个实践经济,等于是说有内在于实践的理由,而其根源既不是在一种昭然若揭的算计之中,也不是在外在于社会施为者的外在制约当中,而是在习性之中。“市场”作为隐喻意义上的市场出现,在其中交换的不是物品,而是各种象征性的符号,对它们的评价也不是根据其自身的价值;语言市场上流通的是各种风格化的语言,这些不同的语言之间的交流因而构成了交换行为和实践。
    456 [美]阿伦特,《人的境况》,王寅丽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38页。
    457 [德]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陈嘉映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5页。这15种功能是“发出命令,和服从命令;描述一个对象的外观,或对它进行测量;通过一种描述[一幅图画]来构造一个对象,报告一件事;思考一件事;形成和检验一个假说;把试验结果绘 成图表;编造一个故事,和朗诵它;演戏;唱一段歌;猜谜;编笑话;解应用算术题;把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发问、感谢、诅咒、问候、祈求”。
    458 [美]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11页。
    459 布尔迪厄,《言语意味着什么——语言交换的经济》,褚思真、刘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69页。
    460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155-156页。
    461 布尔迪厄,《言语意味着什么——语言交换的经济》,褚思真、刘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62-63页。
    462 同上,第66页。
    463 [英]格莱德希尔,《权力及其伪装——关于政治的人类学视角》,赵旭东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2011年,第262页。
    464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155-156页。
    465 布尔迪厄,《言语意味着什么——语言交换的经济》,褚思真、刘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2-33页。
    471 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82页。
    473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158页。
    474 布尔迪厄,《言语意味着什么——语言交换的经济》,褚思真、刘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41页。
    479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114页。
    483 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97页。
    484 布尔迪厄,《言语意味着什么——语言交换的经济》,褚思真、刘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2页。
    485 布迪厄,《单身者舞会:贝加恩农村社会的危机》,姜志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78-79页。
    486 布尔迪厄,《言语意味着什么——语言交换的经济》,褚思真、刘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1页,第194页。
    487 同上,第51-52页。屈尊策略的例子在现实或文学作品中还有好多,《围城》中的校长高松年可以和与物理系的人谈论爱因斯坦,和哲学系学生谈论罗素,和粗人一起骂脏话,并获得对方的认同与好感,就是使用了语言的屈尊策略。
    488 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61页。
    489 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85-187页。
    490 布尔迪厄,《言语意味着什么——语言交换的经济》,褚思真、刘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38页。
    491 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62页。
    492 布赫迪厄,《所述之言》,陈逸淳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12年,第165页。
    493 [法]朋尼维兹,《布赫迪厄社会学第一课》,孙智绮译,台北:麦田出版,2011年,第129页。
    494 波丢,《人:学术者》,王作虹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2页,译文略加改 动。
    495 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85页。
    496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158页。
    497 同上,第160页。
    498 同上,第185页。另参见布尔迪厄、汉斯·哈克,《自由交流》,桂裕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第110页。
    499 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62页。
    500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159页。
    501 此为伊格尔顿对布尔迪厄的评价,1991年5月15日伦敦当代艺术学院,讨论《言语意味着什么——语言交换的经济》一书,参见齐泽克等编,《图绘意识形态》,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49-365页。
    502 布尔迪厄,《言语意味着什么——语言交换的经济》,褚思真、刘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8-62页。
    503 波丢,《人:学术者》,王作虹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4-32页。
    504 参见布赫迪厄,《所述之言》,陈逸淳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12年,第113页;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第136-37页。
    505 语自《左传·成公二年》中《章之战》一段;类似的说法还有《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慎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参见《十三经(标点本)·春秋左传》,杨伯峻点校,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第1128页。
    506 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71页脚注。
    509 尼古拉,《人物与名词的修辞》,转引自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68页。
    510 波丢,《人:学术者》,王作虹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9页。
    511 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78页。
    512 波丢,《人:学术者》,王作虹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9页。
    513 布尔迪厄、罗杰·夏蒂埃,《社会学家与历史学家:布尔迪厄与夏蒂埃对话录》,马胜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2-33页。
    514 同上,第33页。
    515 布尔迪厄,《言语意味着什么——语言交换的经济》,褚思真、刘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导言,第2页。
    516 同上,第5-6页。
    517 [法]朋尼维兹,《布赫迪厄社会学第一课》,孙智绮译,台北:麦田出版,2011年,第139页。
    518 [美]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年,第11页。
    519 同上。
    520 [美]华康德,《布迪厄的自杀论》,朱国华译,《文学前沿》(第8辑),2004年,第62-66页。
    521 [法]卡班、多尔蒂耶主编,《法国视角下的社会学史与社会学思想》,吴绍宜主译,夏其敏参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47页。
    522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101页。
    523 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5页。
    524 [法]朋尼维兹,《布赫迪厄社会学第一课》,孙智绮译,台北:麦田出版,2011年,第136页。
    525 Bourdieu, et. al. Photography:A Middle-brow Art, trans. Shaun Whiteside, UK:Polity Press,1990, pp.19-72
    526 Bourdieu, 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trans. Richard Nice, Routledge, 1984, p.xxiv.
    528 [美]华康德,《布迪厄的自杀论》,朱国华译,《文学前沿》(第8辑),2004年,第62-66页。其实,布尔迪厄最早讨论艺术、审美问题的文章是1968《艺术感知大纲》,此文论述了他在接受潘诺夫斯基对哥特建筑和经院哲学的关系启发后,对艺术感知的文化社会学分析。他坚持象征符号领域不能与社会实践相割裂,否则会堕入文化神圣化的孤立主义。《区隔》是对这一思想的发展和完善。
    529 张意,《文化与符号权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40页。
    530 同上,第96-97页。
    531 Bourdieu, 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trans. Richard Nice, Routledge, 1984, p.101.
    532 [法]朋尼维兹,《布赫迪厄社会学第一课》,孙智绮译,台北:麦田出版,2011年,第141页。
    533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199页。
    534 布尔迪厄,《言语意味着什么——语言交换的经济》,褚思真、刘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44页。
    535 朱国华认为,中产阶级的趣味与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有关。小资的文化趣味既非严肃艺术又非通俗,两边都不是,正像是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写照。参看陶东风、朱国华,《消费主义与身体问题的对话》,《文艺争鸣》,2011年第3期,第112-131页。联想到瑞泽尔所说的“后现代文化的特征是惊恐”,小资、中产的文化趣味\心理特征倒是可以解释的通。
    536 布尔迪厄,《言语意味着什么——语言交换的经济》,褚思真、刘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46页。
    537 Bourdieu, 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trans. Richard Nice, Routledge, 1984, p.461.
    538 张意,《文化与符号权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44页。
    539 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86页。
    540 [法]朋尼维兹,《布赫迪厄社会学第一课》,孙智绮译,台北:麦田出版,2011年,第135页。
    541 布尔迪厄,《自我分析纲要》,刘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19页。
    542 [法]朋尼维兹,《布赫迪厄社会学第一课》,孙智绮译,台北:麦田出版,2011年,第135-136页。
    543 Bourdieu, 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trans. Richard Nice, Routledge, 1984,p.476译文参照张意,《文化与符号权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43 页;李海默http://www.wangf.net/vbb2/printthread.php?threadid=22267。
    544 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4页。
    545 张意,《文化与符号权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48页。
    546 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3页。
    547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157页,脚注18。
    548 同上,脚注20。
    549 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5页。
    551 布尔迪厄,《自我分析纲要》,刘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6页。
    552 布赫迪厄,《所述之言》,陈逸淳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12年,第145页。
    553 [法]朋尼维兹,《布赫迪厄社会学第一课》,孙智绮译,台北:麦田出版,2011年,第133页。
    554 张意,《文化与符号权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30页。
    555 [美]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77页。
    556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84页。
    557 布尔迪厄、罗杰·夏蒂埃,《社会学家与历史学家:布尔迪厄与夏蒂埃对话录》,马胜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9页。
    558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201-202页。
    559 布尔迪厄、罗杰·夏蒂埃,《社会学家与历史学家:布尔迪厄与夏蒂埃对话录》,马胜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2页。
    560 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66页。
    561 麦克斯韦是苏格兰物理学家,在电磁学、力学、热力学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理论。布尔迪厄此处主要借用麦克斯韦在分子运动方面的科学发现,其内容是“并非所有的气体分子都按同一速度运动。有些分子运动慢,有些分子运动快,有些以极高速度运动”。布尔迪厄说,在多少有点热的,也就是多少有点快速运动的微粒中间,有一个妖魔“把速度最快的那些送入一个容器,那里的温度就升高,把速度慢的放进另一个容器,那里的温度就下降了。这么做,保持了差异、等级,否则,这些东西就化为乌有了”。布尔迪厄用“麦克斯韦妖魔”来比喻社会中进行拣选的运作方式。参见《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第23-24页。
    562 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24页。
    564 [法]卡班、多尔蒂耶主编,《法国视角下的社会学史与社会学思想》,吴绍宜主译,夏其敏参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53页。
    565 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29页。
    566 [法]卡班、多尔蒂耶主编,《法国视角下的社会学史与社会学思想》,吴绍宜主译,夏其敏参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53页。
    567 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29-30页。
    568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81页。
    569 同上,第85页。
    560 [法]卡班、多尔蒂耶主编,《法国视角下的社会学史与社会学思想》,吴绍宜主译,夏其敏参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47页。
    572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81页。
    573 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第三十八章》,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15页。
    574 参见《新旧约全书·新约·马太福音,25:29》,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2003年,第33页。
    575 [法]布罗代尔,《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二卷),顾良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第248页。
    576 参看Soto, The Mystery of Capital:Why Capitalism Triumphs in the West and Fails in Everywhere Else, New York:Baisc,2000.
    577 布迪厄,《遏止野火》,河清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3-113页。
    580 这一提法来自《遏止野火》第146页。
    581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177页。
    582 Bourdieu, Acts of Resistance:Against New Myth of our Time, trans. Richard Nice, UK:Polity Press,1998, p.38.
    582 布迪厄,《遏止野火》,河清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5-45页。
    583 [西汉]刘向集录,《战国策笺证·卷三·秦一·苏秦以连横说秦》;范祥雍笺证,范邦瑾协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41-142页。
    584 [汉]司马迁撰,《史记·卷六十二·管晏列传》,[宋]裴集解;司马贞索引,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132页。
    586 布迪厄,《遏止野火》,河清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6页,第155页,第147页。批判性的社会运动具有实践性,而社会批判运动则通向理论上的解放之途。
    588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93页。
    589 同上,译文有改动。
    590 [美]瑞泽尔主编,《布莱克威尔社会理论指南》,凌琪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99页。
    591 Bourdieu. The Logic of Practice, trans. Richard Nice,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p. 66,译文参见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93页,译文有 修改。
    592 布赫迪厄,《布赫迪厄社会学面面观》,李猛、李康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08年,第51页。
    593 布氏承认自己用习性和场域之间的关系代替了海德格尔现象学中的“此在”和“世界”之间的关系。但是,晚期海德格尔提到的本体论契合是在两种“现实”中建立起来,即习性和场域,它们是历史或社会的两种存在模式。事物构成历史即被客观化的制度;整体构成历史,即内在化的制度。参见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150页。
    594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94页。
    595 布赫迪厄,《所述之言》,陈逸淳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12年,第237页;另参见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96页。
    596 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9页。
    597 同上,第38页。
    598 张意,《文化与符号权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75页。
    599 [美]瑞泽尔主编,《布莱克威尔社会理论指南》,凌琪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00页。
    601 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29页。
    602 [法]卡班、多尔蒂耶主编,《法国视角下的社会学史与社会学思想》,吴绍宜主译,夏其敏参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47页。
    603 布赫迪厄,《布赫迪厄社会学面面观》,李猛、李康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08年,第62页。事实上,第四节即将讨论的“实践主体”就是正在行动的、有知识的行为人,他们被赋予一种实践的意义,即从爱好、关注、和情趣中,从持久的认识结构(与客观结构无分彼此)中,从为处境的感知和适应的反应定向行为模式中,获得的体系。另参见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29页。
    605 [荷]赫伊津哈,《游戏的人:文化中的游戏成分的研究》,何道宽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年,第13页。
    606 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28页。
    607 张意,《文化与符号权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74页。
    608 这个词的拉丁文ludus,本身就有游戏之意。
    609 布赫迪厄,《布赫迪厄社会学面面观》,李猛、李康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08年,第159页。
    610 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58页。
    611 布尔迪厄,《自我分析纲要》,刘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9-10页。
    612 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34页。
    613 布赫迪厄,《布赫迪厄社会学面面观》,李猛、李康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08年,第184页。赫伊津哈也认为,一切游戏都是自愿的活动。服从命令的“游戏”不再是游戏,而不过是强制而为的模仿。参见《游戏的人》,第9页。
    614 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31-133页。
    615 [荷]赫伊津哈,《游戏的人:文化中的游戏成分的研究》,何道宽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年,第13页。
    616 布尔迪厄,《言语意味着什么——语言交换的经济》,褚思真、刘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8页。
    617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94页。此处与阿兰·罗布格-里耶(Alain Robbe-Grillet)所发出“每一种生存,归根结底都好像没有一点统一的意义”这种感叹有些一致。参《重现的镜子(Le Miroir Qui Revient), Paris:Editions de Minuit,1984, p.208.
    618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90页。
    619 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29页。
    620 布赫迪厄,《布赫迪厄社会学面面观》,李猛、李康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08年,第48页。
    621 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31页。
    622 。布赫迪厄,《布赫迪厄社会学面面观》,李猛、李康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08年,第48页。
    623 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37页。
    624 同上,第36页。
    625 布尔迪厄,《言语意味着什么——语言交换的经济》,褚思真、刘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47页。
    626 [美]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4页。
    627 布赫迪厄,《布赫迪厄社会学面面观》,李猛、李康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08年,第163页。
    628 [法]卡班、多尔蒂耶主编,《法国视角下的社会学史与社会学思想》,吴绍宜主译,夏其敏参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48页。
    629 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40页。
    630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175页。
    631 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65页。
    632 布赫迪厄,《所述之言》,陈逸淳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12年,第111页。
    633 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70页。
    634 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7-99页。
    635 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38页。
    636 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1页。
    638 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66页。
    639 同上,第157页。
    640 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与结构》,刘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第201页。
    641 布赫迪厄,《实践理论纲要》,宋伟航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09年,第367页。
    642 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63页。
    645 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0页。
    646 同上,第108页。
    647 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52页。
    648 布赫迪厄,《所述之言》,陈逸淳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12年,第58页。
    649 齐泽克等编,《图绘意识形态》,方杰译,南京:南大出版社,2002年,第349-365页。此外,布尔迪厄曾说过“我90%的研究都是反对意识形态的”。参见布尔迪厄、罗杰·夏蒂埃,《社会学家与历史学家:布尔迪厄与夏蒂埃对话录》,马胜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9页。
    650 布赫迪厄,《所述之言》,陈逸淳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12年,第61-62页。
    651 布尔迪厄,《言语意味着什么——语言交换的经济》,褚思真、刘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9页。
    652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158-159页。
    653 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79页。
    657 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86页。
    658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92页。
    659 布赫迪厄,《布赫迪厄社会学面面观》,李猛、李康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08年,第170页,脚注81。
    660 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70页。
    661 同上,第157页。
    662 同上,第183页。
    663 布尔迪厄、汉斯·哈克,《自由交流》,桂裕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引言,第2页。
    664 布赫迪厄,《布赫迪厄社会学面面观》,李猛、李康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08年,第190页。
    665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122页。
    666 同上,第114页。
    667 同上,第118页。参看第三章第二节对科学时间\实践时间的讨论。
    672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119页。
    673 同上,第118页。
    674 同上,第129页。
    675 布赫迪厄,《所述之言》,陈逸淳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12年,第55页。
    676 此段论述的观点主要参考成伯清,《走出现代性: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重新定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40页。
    677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131页。
    678 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36页。
    679 《社会学家的职业》对此概念多有发展。参见[法]卡班、多尔蒂耶主编,《法国视角下的社会学史与社会学思想》,吴绍宜主译,夏其敏参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5页。也正因于此,亚历山大(J.Alexander)对布尔迪厄的批评显然有失公允——布尔迪厄“通过实践、习性以及身体表现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一种变体,而不是真正的理论突破”。造成亚历山大这种误读的原因乃是他依赖英文译本来解读布尔迪厄,缺乏在理解法国传统的系统角度下对布氏的解读。参见[美]亚历山大,杰弗瑞.C,《世纪末社会理论》,张旅平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04页。
    680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18页。
    687 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0页。
    688 布赫迪厄,《布赫迪厄社会学面面观》,李猛、李康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08年,第191页。
    689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130页。
    699 布尔迪厄、汉斯·哈克,《自由交流》,桂裕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第53页。
    700 [美]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12页。
    701 同上,第39页。
    702 [美]瑞泽尔主编,《布莱克威尔社会理论指南》,凌琪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11页。
    703 杨善华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67-268页。
    704 布尔迪厄、罗杰·夏蒂埃,《社会学家与历史学家:布尔迪厄与夏蒂埃对话录》,马胜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8页。
    705 布赫迪厄,《布赫迪厄社会学面面观》,李猛、李康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08年,第97页。
    706 布尔迪厄、罗杰·夏蒂埃,《社会学家与历史学家:布尔迪厄与夏蒂埃对话录》,马胜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52-53页。
    707 布尔迪厄,《科学之科学与反观性》,陈圣生、涂释文、梁亚红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1页。
    708 布尔迪厄、罗杰·夏蒂埃,《社会学家与历史学家:布尔迪厄与夏蒂埃对话录》,马胜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44页。
    709 布赫迪厄,《所述之言》,陈逸淳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12年,第47页。
    710 Wood, Ellen Meiksins, The Retreat from Class:A New 'True' Socialism. London:Verso,1986, p.63.
    711 布赫迪厄,《布赫迪厄社会学面面观》,李猛、李康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08年,第93页。
    712 同上,第319页。
    713 同上,第93页。
    714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79页。
    715 布赫迪厄,《布赫迪厄社会学面面观》,李猛、李康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08年,第53页。
    716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129页。
    717 Francois, Heran. La seconde nature de l'habitus, Revue Frangaise de Sociologie,1987, vol.28:2, pp.385-416
    718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79页。
    719 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66页。
    720 布尔迪厄、罗杰·夏蒂埃,《社会学家与历史学家:布尔迪厄与夏蒂埃对话录》,马胜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44页。
    721 Francois, Heran. La seconde nature de l'habitus, Revue Frangaise de Sociologie,1987, vol.28:2, pp.385-416
    722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29-30页。译文另参见布赫迪厄,《布赫迪厄社会学面面观》,李猛、李康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08年,第318页,脚注245.
    723 舒茨1945年至古尔维奇的信,转引自杨善华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5页。
    724 布尔迪厄、罗杰·夏蒂埃,《社会学家与历史学家:布尔迪厄与夏蒂埃对话录》,马胜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9-10页。
    726 [荷]赫伊津哈,《游戏的人:文化中的游戏成分的研究》,何道宽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年,第13页。
    727 布尔迪厄、罗杰·夏蒂埃,《社会学家与历史学家:布尔迪厄与夏蒂埃对话录》,马胜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7页。
    728 布赫迪厄,《所述之言》,陈逸淳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12年,第46-47页。
    729 原文译作“鳞片”。见《社会学家与历史学家:布尔迪厄与夏蒂埃对话录》第27页。笔者认为该译名容易与鱼类的鳞片混淆,改译为鳞茎,指的是百合科植物的鳞茎,如洋葱,百合。这个比喻来自法文的成语“爱情不专一,善变,见一个爱一个[On ne compte plus ses conquetes, il a un coeur d'artichaut]", le coeur d'artichaut就是百合的心之意。这里的意思是,确实性就像鳞茎剥到最后是无。钱钟书未完成的小说《百合心》也是这个意思。
    730 朱国华,《陌生人:布迪厄的生活轨迹与学术性情的发生》,《河北学刊》,2004年第1期,第61-66页。
    731 布迪厄,《单身者舞会:贝加恩农村社会的危机》,姜志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4页。
    732 布尔迪厄、罗杰·夏蒂埃,《社会学家与历史学家:布尔迪厄与夏蒂埃对话录》,马胜利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页。
    733 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72页。
    734 布尔迪厄,《科学的社会用途:写给科学场的临床社会学》,刘成富、张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页。布氏有言,“我坚信社会学是一种以其它手段延展哲学的方式。如果我想赋予社会学一个光荣家谱,我会说第一个社会学家就是苏格拉底。哲学家们听了会暴躁如雷,因为他们把苏格拉底奉为自己的鼻祖。而实际上,的确是苏格拉底曾走上街头向人们提问,是他问一位雅典将军什么是勇敢,是他问虔诚的Euthyphron何为虔诚。”另参见布尔迪厄、罗杰·夏蒂埃,《社会学家与历史学家:布尔迪厄与夏蒂埃对话录》,马胜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第47页。
    735 布尔迪厄,《科学的社会用途:写给科学场的临床社会学》,刘成富、张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1页。
    736 波丢,《人:学术者》,王作虹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页。
    737 Bourdieu, The Logic of Practice, trans. Richard Nice,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p.
    286.
    737 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3页。
    741 布尔迪厄,《科学之科学与反观性》,陈圣生等译,广西师大出版社,2001年,第198页。
    742 布赫迪厄,《布赫迪厄社会学面面观》,李猛、李康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08年,第275页。
    744 波丢,《人:学术者》,王作虹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0页。
    745 这是布尔迪厄在《社会学问题》中的一句话,转引自布尔迪厄、罗杰·夏蒂埃,《社会学家与历史学家:布尔迪厄与夏蒂埃对话录》,马胜利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43页。
    Bourdieu, Pierre. The Algerians, trans. Alan C. M. Ross. Beacon Press,1962
    ————.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trans. Richard Nic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 "What Makes a Social Class? On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xistence of Groups", in Berkeley Journal of Sociology,1987:32, pp.1-17
    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trans. Richard Nice. Routledge,2010[1984]
    The Logic of Practice, trans. Richard Nice.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In Other Words:Essays Towards a Reflexive Sociology, trans. Matthew Adamso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 ed. by John B. Thompson, trans. Gino Raymond & Matthew Adamson. UK:Polity Press,1991
    . 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Essays on Art and Literature, ed. by Randal Johns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
    . Sociology in Question, trans. Richard Nice. London:Sage,1993
    . Practical Reason:On the Theory of Action, trans. Randal Johns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The State Nobility:Elite Schools in the Field of Power, trans. Laurette C. Cambridge:Polity Press,1996
    Bourdieu, and A. Darbel. L'amour de I'art, Paris:Les Edition de Minuit,1966
    Bourdieu, P. and Jean-Claude Passeron. The Inheritors:French Students and Their Relations to Culture, trans. Richard Nice. IL: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79[1964]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 trans. Richard Nice. Sage, 1990
    Bourdieu, P. and Jean-Claude Chamborden, Jean-Claude Passeron. The Craft of Sociology:Epistemological Preliminaries, ed. by Beate Krais, trans. Richard Nice. Berlin, New York:de Grunter,1991
    Bourdieu, P. and James S. Coleman(ed.). Social Theory for a Changing Time. USA: Westview Press,1991
    Bourdieu, P. and Loic J. D. Wacquant.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ety. UK:Polity Press,1992
    Bourdieu, et. al. Photography:A Middle-brow Art, trans. Shaun Whiteside. UK:Polity Press,1998[1990]
    Bourdieu, et. al. The Weight of the World:Social Suffering in Contemporary Time, trans. Priscilla Parkhurt Ferguson, et. al. UK:Polity Press,1999
    Bourdieu, Pierre. Pascalian Meditations, trans. Richard Nice. UK:Polity Press,2000
    ————. Acts of Resistance:Against New Myth of our Time, trans. Richard Nice. UK: Polity Press,2000[1998]
    ————. Science of Science and Reflexivity, trans. Richard Nice. Polity Press,2004 . The Social Structures of the Economy, trans. Chris Turner. Polity Press,2005
    ————. Sketch for a Self-analysis, trans. Richard Nice. Polity Press,2007 . Sociology is a Martial Art. ed.by Gisele Sapiro. trans. P. P. Ferguson, R. Nice and L. Wacquant. New York:the New Press,2010
    Accardo, A.& P. Corcuff. La sociologie de P. Bourdieu:Textes choisis et commentes. Bordeaux:Editions de Mascaret,1986
    Bonnewitz, Patrice. Premieres Lecons sur La Sociologie de Pierre Bourdieu. Press Univerisitaires de France,2002[1998]
    Brubaker, Rogers. "Rethinking Classical Sociology:The Sociological Vision of Pierre Bourdieu", in Theory and Society,1985, vol.14:6, pp.745-775
    "Social Theory as Habitus", in Bourdieu:Critical Perspectives, ed. C. Calhoun, E. Lipuma, and M. Postone.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93, pp.212-234
    Chartier, Roger. "Social Figuration and Habitus", in Cultural History.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dity Press,1988, pp.71-94
    Collins, Randall. "Review of Homo Academicus", i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9:2, pp.460-463
    Francis, Heran. "La seconde nature de 1 "habitus", in Revue Francaise de Sociologie, 1987, vol.28:2, pp.385-416
    Grenfell, M. J. Pierre Bourdieu:Education and Training.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2007
    (ed.). Pierre Bourdieu:Key Concepts. Stocksfield:Acumen Publishing Limited,2008
    Gillbert, Rist. "La Notion medievale d"habitus'dans la sociologie de Pierre Bourdieu" in Revue europeenne des science sociales,1984, vol.22:67, pp.201-212
    Jenkins, Richard. Pierre Bourdieu. Routledege,2006[1992]
    Lane, Jeremy. F. Pierre Bourdieu:A Critical Introduction. Pluto Press,2000
    Lahire, Bernard. Le travail sociologique de Pierre Bourdieu:Dettes et critiques. Paris: Editions La Decouverte,2001
    Lenoir, Remi. "Scentific Habitus:Pierre Bourdieu and the Collective Intellectual", in Theory Culture Society,2006, vol.23, pp.25-52
    Lizardo, Omar. "Beyond the Antinomies of Structure:Levi-Strauss, Giddens, Bourdieu, and Sewell", in Theory and Society,2010:39, pp.651-688
    Myles, John F.. "From Doxa to Experience:Issues in Bourdieu's Adoption of Husserlian Phenomenology", in Theory Culture Society,2004, vol.21, pp.91-107
    Passeron, J-C. Le Raisonnement sociologique. Paris:Nathan,1991
    Passeron, J-C.& C. Grignon. Le Savant et le Populaire. Paris:Le Seuil,1989
    Pinto, L. Pierre Bourdieu et la theorie du monde social. Paris:Albin Michel,1998
    Ranciere, Jacques. "The Aethetics Revolution and its Outcomes:Emplotment of Autonomy and Heteronomy", in New Life Review,2002:14, pp.133-151.
    Reed-Danahay, Deborah. Locating Bourdieu.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5
    Robbins, Derek. "Sociology and Phiosophy in the Work of Pierre Bourdieu,1965-75", in Journal of Classical Sociology,2002:2, pp.299-328
    Sayer, Andrew. "Habitus, Work and Contributive Justice", in Sociology,2011, vol.45:1, pp.7-21
    Shusterman, Richard(ed.). Bourdieu:A Critical Reader. Blackwell,1999
    Singer, Brian C. "Meditations Pascaliennes:The Skhole and Democracy", in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Theory,1999, vol.2, pp.282-297
    Steinmetz, Geogerge. "Bourdieu, Historicity, and Historical Sociology", in Cultural Theory,2011:5, pp.45-65
    Swartz, D. and V. Zolberg (ed.). After Bourdieu:Influence.Critique.Elaborati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4
    Throop, Jason & Keith M. Murphy. "Bourdieu and Phenomenology:A Critical Assessment", in Anthropology Theory,2002:2, pp.185-207
    Verdes-Leroux, J.. Le savant et la politique:Essai sur le terrorisme sociologique de Pierre Bourdieu. Paris:Editions Grasset,1998
    Webb, Jen, Tony Schirato & Geoff Danaher. Understanding Bourdieu. 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2
    Wacquant, Loi'c. "Following Bourdieu into the Field", in Ethnography,2004, vol.5:4, pp.387-414
    Agamben, Giorgio. The Coming Community, trans. Michael Hardt.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3
    What is an Apparatus and other Essays, trans. David Kishik and Stefan Pedatell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Althusser, Louis. Freud and Lacan, in 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 trans. Ben Brewster. London:New Left Books,1971 [1969]
    Althusser, L., The Future lasts a Long Time. London:Chatto & Windus,1993
    Anderson, Benedict. 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Verso,2006
    Ardagh, John. et. al, (ed.). France. Dorling Kindersley Limited,2000
    Austin, J.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2[1955]
    Baudrillard, Paroxysm:Interviews with Philippe Petite. London:Sage,1998
    Bernasconi, R. and D. Wood, (ed.). The Provocation of Levinas. London, Routledge, 1988
    Butler, Judith. Gender Trouble: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New York: Routledge,1999
    Deleuze, G.& F.Guattari. Kafka:Toward a Minor Literature, trans. Dana Polan.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6
    Derrida, Jacques. Writing and Difference.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ondon,1985
    Foucault, Michel. Introduction to George Canguilhem, in On the Normal and the pathological,. R. S. Cohen(ed-). Dordrecht:Reidel,1978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and the Discourse on Language. NY:Harper Colophon,1995 [1969]
    , Madness and Civilisation:A History of Insanity in the Age of Reason, trans. Richard Howard. London:Routledge,1992[1961]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trans. Alan Sheridan. London:Routledge, 1972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 I, trans. Robert Hurley. London:Penguin, 1990[1978]
    Goffman, Erving. Presentation of the Self in Everyday Life. London:Penguin,1959
    Hallward, Peter. Badiou:a Subject to Truth.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3
    Heidegger, Martin. The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Metaphysics:World, Finitude, Solitude, trans. William McNeill and Nicholas Walker.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5
    Kant, Immanuel. Critique of Judgement, trans. James Creed Meredith.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2
    Kojeve, Alexander. Introduction to the reading of Hegel, ed. Allan Bloom.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0
    Lamont, Michele and Marcel Fouriner. Introduction in M.Lamont & M.Fouriner(ed.). Cultivating Differences:Sumbolic Bounderies and the Making of Inequalit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 pp.1-20
    Levi-Strauss, Claude. Race and History. Paris:UNESCO,1952
    . Structural Anthropology, trans. S. O. Paul and R. A. Paul. London:Jonathan Cape,1971 [1967]
    Tristes tropiques, trans. John Weightman, Doreen Weightman, and Patrick Wilcken. New York:Penguin Press,2011
    Lytard, Political Writings, trans. Bill Readings and Kevin Paul Geiman. London:UCL Press,1993
    Mills, Sara. Michael Foucault.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3
    Nietzsche, Friedrich. 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s, trans. Walter Kaufmann and R. J. Hollingdale. New York:Vintage Books,1989[1887]
    Partenie, Catalin, (ed.). Plato:Selected Myth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Rorty, Richard. Philosophy and the Mirror of Nature.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9
    Soto, Fernando de. The Mystery of Capital:Why Capitalism Triumphs in the West and Fails in Everywhere Else. New York:Baisc,2000
    Vaan, Michael de(ed.).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of Latin and the other Italic Languages. 2008,pp.130-131
    Wood, Ellen Meiksins. The Retreat from Class:A New 'True' Socialism. London:Verso, 1986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
    布迪厄,《遏止野火》,河清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布迪厄,《单身者舞会:贝加恩农村社会的危机》,姜志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 社,2009年
    布尔迪厄,《男性统治》,刘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布尔迪厄,《男性统治》,刘晖译,海天出版社,2002年
    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许钧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布尔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杨亚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布尔迪厄,《科学之科学与反观性》,陈圣生、涂释文、梁亚红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布尔迪厄,《科学的社会用途:写给科学场的临床社会学》,刘成富、张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布尔迪厄,《帕斯卡尔式的沉思》,刘晖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布尔迪厄,《言语意味着什么——语言交换的经济》,褚思真、刘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与结构》,刘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
    布赫迪厄,《布赫迪厄社会学面面观》,李猛、李康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08年
    布赫迪厄,《实作理论纲要》,宋伟航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09年
    布赫迪厄,《所述之言》,陈逸淳译,台北: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12年
    布尔迪厄,《自我分析纲要》,刘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布尔迪厄、汉斯·哈克,《自由交流》,桂裕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
    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布尔迪约、帕斯隆,《继承人——大学生与文化》,邢克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布尔迪约、帕斯隆,《再生产》,邢克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波丢,《人:学术者》,王作虹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
    本尼特,《分裂的惯习:皮埃尔布尔迪厄著作中的美学与政治》,付德根等译,王杰主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12卷第2期,第1-19页
    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
    [美]华康德,《布迪厄的自杀论》,朱国华译,《文学前沿》(第8辑),2004年,第62-66页。
    李培林,《走出布尔迪厄主义的波尔坦斯基》,《读书》,1997年第6期,第109-111页
    刘拥华,《布迪厄的终生问题》,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
    吕炳强,《社会世界的底蕴》,《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2期,第12-32页
    [法]雅妮娜·维尔代斯-勒鲁,《最后一个滑稽的伟人》,《中华读书报》,2000年3月1日
    [法]朋尼维兹,《布赫迪厄社会学第一课》,孙智绮译,台北:麦田出版,2011[2002]年
    佘碧平,《“结构”谜思:从列维-斯特劳斯、梅洛-庞蒂到布尔迪厄》,《同济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第6-10页
    [美]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孙进,《布迪厄习性理论的五个核心结构特征:德国的分析视角》,《哲学研究》,2007第6期,第25-29页
    陶东风、朱国华,《消费主义与身体问题的对话》,《文艺争鸣》,2011年第3期,第112-131页
    余乃忠、陈志良,《习性:具有席卷一切的解释力——布尔迪厄建构的结构主义神话》,《现代哲学》,2009年第1期,第35-39页
    张宁,《法国知识界解读布迪厄》,《读书》,2002第4期,第30-36页
    张旭东,《符号空间与历史》,见《批评的踪迹:文化理论与文化批判:1985-2002》,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51页
    张意,《文化与符号权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朱国华,《陌生人:布尔迪厄的生活轨迹与学术性情》,《河北学刊》,2004年第1期,第61-66页
    [意]阿甘本,《潜能》,王立秋、严和来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年
    [美]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林骧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人的境况》,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法]埃里蓬,《今昔纵横谈: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传》,袁文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德]奥尔巴赫,《摹仿论》,吴麟绶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
    [美]巴特勒,《权力的精神生活》,张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2卷》,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法]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第一卷),唐家龙,曾培耿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第二卷),吴模信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陈嘉映,《语言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陈彦,《布迪厄,使穷人感到骄傲的理论家》,http://www.ewen.cc
    成伯清,《走出现代性: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重新定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日]村上春树,《旋转木马鏖战记》,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法]德勒兹,《普鲁斯特与符号》,姜宇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
    [法]德勒兹、菲利克斯·迦塔利,《卡夫卡:为弱势文学而作/什么是哲学?》,张祖建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
    ——,《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
    [法]德里达,《哲学的边缘》,汪民安译,《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从福柯到赛义德》, 汪民安等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法]德里达,《论精神——海德格尔与问题》,朱刚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
    [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
    [英]甘恩,《法国社会理论》,李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英]格莱德希尔,《权力及其伪装——关于政治的人类学视角》,赵旭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
    [德]海德格尔,《尼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荷]赫伊津哈,《游戏的人:文化中的游戏成分的研究》,何道宽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年
    何磊,《欲望·身份·生命:朱迪斯·巴特勒的主体之旅》,北京外国语大学未发表博士论文,2013年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36页。
    [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法]卡班、多尔蒂耶主编,《法国视角下的社会学史与社会学思想》,吴绍宜主译,夏其敏参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美]凯尔纳、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美]拉蒙、[法]泰弗诺编,《比较文学社会学的再思考》,邓红风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西汉]刘向集录,《战国策笺证》;范祥雍笺证,范邦瑾协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法]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美]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陈强、张永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法]莫兰,《迷失的范式》,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人本政治导言》,陈一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法]莫斯,《礼物》,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法]莫斯、涂尔干、于贝尔,《论技术、技艺与文明》,蒙养山人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
    [德]尼采,《道德的谱系》,周红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
    ——,《不合时宜的沉思》,李秋零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美]普里莫兹克,《梅洛-庞蒂》,关群德译,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齐泽克等编,《图绘意识形态》,方杰译,南京:南大出版社,2002年
    [美]瑞泽尔主编,《布莱克威尔社会理论指南》,凌琪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奥]舒茨,《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游淙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
    佘碧平,《梅洛-庞蒂历史现象学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
    ——,《布尔迪厄:现代性透视的新路径》,载《现代性现象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法]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爱比米修斯的过失》,裴程译,译林出版社,1999年
    [汉]司马迁撰,《史记》,[宋]裴集解;司马贞索引,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美]史密斯,戴维.C,《我们为什么说谎》,李怡萍译,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年
    特纳,《身体问题:社会理论的新近发展》,汪民安译,见汪民安、陈永国编,《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
    汪民安,《尼采与身体》,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福柯的界线》,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汪民安主编:《生产》(第三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生产:德勒兹机器》(第五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生产:五月风暴四十年反思》(第六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汪民安编,《文化研究关键词》,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汪民安、陈永国编,《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
    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德]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德]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陈嘉映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英]伍尔夫,《到灯塔去》,瞿世镜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
    俞吾金,《现代性现象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对话》,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夏可君,《身体:从感发性、生命技术到元素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新旧约全书》,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2003年
    [美]亚历山大,杰弗瑞.C,《世纪末社会理论》,张旅平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杨善华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德]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王佩莉,袁志英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
    [美]朱特,《责任的重负》,章乐天译,新星出版社,2007年
    张旭东,《批评的踪迹:文化理论与文化批判:1985-2002》,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赵协真,《论斯宾诺莎<伦理学)中的conatus学说》,复旦大学未发表硕士论文,2009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