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的食品安全:制度构建与国际合作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全球化背景下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是一个世界各国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也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非传统安全研究的问题域。食品安全作为备受关注的问题领域,必然需要新的制度体系来引导和规范。鉴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基础薄弱、建设起步较晚,论文将从食品安全在我国的实践出发,从分析食品安全作为非传统安全的子问题域入手,通过研究食品安全国内和国际制度安排的合理性、有效性,试图寻求中国开展食品安全制度构建的路径及国际合作的可能之策。
     论文结构分为六个部分。首先,概述食品安全问题进入非传统安全的问题领域。首先阐述食品安全问题提出由来,并以食品安全与西罗马帝国的消亡为例辨析食品安全问题的高风险性,在此基础上介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食品安全问题进入非传统安全问题领域后呈现的主要特点。
     其次,探讨食品安全的制度构建路径。从制度安排作为社会的游戏规则的理论原点出发,分析国际机制应用于安全问题领域的作用,进而研究食品安全问题的弥散性与全球治理,最终探讨食品安全制度构建的必要和可能。
     再次,剖析美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特点,研究食品安全国内制度构建。研究分为三条路径展开。一是从风险管理的主体、程序和背景三个视角切入,研究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二是重点评介欧盟食品安全管理局职责和组成,通过对欧盟食品安全管理局与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进行比较性分析,来认知欧盟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三是研究美欧监管体系对中国制度构建的启示。
     第四,解析食品法典委员会工作架构,研究食品安全国际制度构建。这一部分,主要从国际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发展定位和评估体系三个方面,全面梳理、展示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工作机制。
     第五,研究中国食品安全制度构建。分析中国食品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并对食品安全监管进行理性反思,从法律体系、监管体系、信息体系等角度研究提出中国食品安全制度构建的路径。
     第六,研究全球化背景下食品安全国际合作的发展路向。首先,研究非传统安全问题与国际安全合作的发展方向;其次,研究中国新安全观与应对食品安全问题国际合作;再次,开展“毒饺子”与中日关系的案例分析。
     结语部分呼应全文,兼作小结,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In the backdrop of globalization,the food safety issue has caused wide concern, which is a problem that all the countries in the world must face together.And it comes to be an important problem domain which isn't researched by traditional safety.To be a problem domain which draws much attention,food safety certainly need be guided and regulated by new system.In view of China as a developing country,the basis of food safety regulatory system is weak,and the beginning of food safety started late. The thesis is based on practices of food safety in China,proceeds from the analysis of food safety as a non-traditional safety problem sub-domain.It attempts to find out the way of carrying out building China's food safety system and the possible policy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through the research of the reasonableness,effectiveness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food safety regulation.
     The thesis consists of six parts.The first part overviews the food safety issue enters the problem domain of non-traditional safety.Firstly,it expounds the origin of the proposal of food safety issue,and differentiates and analyses the high risk of the food safety issue through taking food safety and the demise of the Western Roman Empire for example.And then,on that basis,it introduces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food safety after entering non-traditional safety problem domain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The second part explores the way of building food safety system.It analyses the functions of international mechanism applying to the safety field from the theory of that system arrangements is the social game rules.And then,it further studies the dispersion and global governance of the food safety issue.Finally,it explores the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of building the food safety system.
     The third part analyses the features of US-EU food safety regulatory system and research the building of the food safety domestic system.The research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ths.The first one researches the U.S.food safety regulatory system from three perspectives,which are the main body of risk management,procedures,and the background.The second one focuses on evaluating the responsibilities and composition of 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The European Food Safety regulatory system is to be understoo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omparison between EU Food Safety Authority and U.S.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The third one studies the enlightenment of US-EU regulatory system on China's system building.
     The forth part resolves the work structure of the 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 In this part,it comprehensively cards and displays the Working mechanisms of the 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 mainly from three aspects which is international food safety standards system,development positioning,and evaluation.system.
     The fifth part,the building of China's food safety system,analyzes the main challenges which China's food safety is facing and reasoningly rethinks food safety regulation.It propose the way of building China's food safety system from the research on aspects of legal system,regulatory system,information system.
     The sixth part,the food safety in the context of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is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Firstly,it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cooperation between non-traditional safety issue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Secondly,it researches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s new security concept and how to cope with food safety issues.And then,it discusses the case study of"poison dumpling" and the Sino-Japanese relations.
     The Conclusion part echoes the full text,makes summary,and prospects the future researches.
引文
[1]爱德华·莫斯:《相互依存的政治学》,序言。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68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5页。
    [1]见 Robert Keohane and Joseph Nye,"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Revisited",International Organigation 41(4),1987.这篇文章系该书于1987年重印时的序言。
    [2]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页。
    [3]邹东涛:《中国经济体制创新--改革年华的探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4]详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3号)。
    [1]李建科:《国际食品安全动态与中国入世后的形势与对策》,载《食品工业科技》,2002年第12期。
    [2]任发政、罗云波:《国外食品安全研究和管理的现状》,载《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年第三卷(6)。
    [3]程言清:《食品质量认证与中国食品安全》,载《中国标准化》,2003年第1期。
    [4]王悦:《我国食品安全法律监管模式与制度体系研究》,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1]王佳玮:《食品安全民事责任制度研究》,南京:河海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2]王英偶:《动物性食品安全与市场准入制度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3]陈锋:《HACCP在食品安全监中的应用研究》,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1]http://www.caqp.org.cn/more.asp?categoryid=84,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投诉维权办公室2006年投诉分析。
    [1]参见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著,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编译:《国际食品法典标准》,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2]陆忠伟:《非传统安全论》,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3]Arnold Wolfers,"National Security as an Ambiguous Symbol",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1952,p.67.
    [4]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食品中的危害与安全监控要典》,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页。
    [5]世界卫生组织:《加强国家级食品安全性计划指南》,1997年。
    [6]周应恒等:《现代食品安全与管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第21页。
    [1]《食品工业基本术语》(GB 15091-95)为中国国家标准,适用于食品工业生产、科研、教学及其他有关领域。
    [2]瘦肉精学名盐酸克伦特罗,为白色或类白色的结晶粉末,无嗅、无味,是一种强效激动剂,可选择性地作用于肾上腺,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四肢、面部骨骼肌肉震颤,代谢紊乱。加入饲料中能增加猪瘦肉的出肉率。20世纪80年代我国沿海地区的生猪饲养业开始使用这一添加剂。
    [3]二恶英的毒性比河豚毒毒素强100倍,比氢氰酸强1000倍。它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危害相当严重,即使在很微量的情况下,长期摄入也可引起癌症、免疫功能降低、生殖和遗传功能改变、肝肾疾病、畸形等顽症。
    [1]Stephen M.Walt,The Renaissance of Security Studies,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Vol.35,1991,P.212.
    [2]王逸舟:《重视非传统安全研究》,载《人民日报》,2003年5月21日第7版。
    [3]Non-traditional Security Issues in Southeast Asia,edited by Andrew T.H.Tan,Singapore,2001,P.2.
    [1]巴瑞·布赞等著:《新安全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1I页。
    [2]Non-traditional Security Issues in Southeast Asia,edited by Andrew T.H.Tan,Singapore,2001,P.2.。王逸舟:《重视非传统安全研究》,载《人民日报》,2003年5月21日第7版。
    [3]俞晓秋等:《非传统安全论析》,载《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5期,第47页。
    [4]参见《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
    [1]王逸舟:《重视非传统安全研究》,载《人民日报》,2003年5月21日第7版。
    [2]参见李建科:《国际食品安全动态与中国入世后的形势与对策》,载《食品工业科技》,2002年第12期,第78页。
    [3]Samuel Huntington,"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Foreign Affairs,Summer 1993.
    [1]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页。
    [2]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重构》,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页。
    [1]Stephen Krasner(ed.),"International Regimes",Cornell Universicty Press,1983,p.1.
    [2]Stephen Haggard and Beth Simmons,"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ummer,1987.
    [1]John Ruggie,"International Response to Technology",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28(3),1975.
    [1]Volker Rittberger(ed.),"Regime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Clarendon Press,1993,p.398.
    [2]Stanley Hoffmann,"Primacy or World Order-American Forign Policy Since the Cold War",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78,p144.
    [3]Elizabeth,"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 on China's foreign policy-making:Broading perspectives and policies but only to a point",David Lampton(ed.),the Making of Chinese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in the Era of Reformlg?8-2000.,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i,p236.
    [4]Margaret M.Pearson,"The Major Multilateral Economic Institutions Engage China",in lain Johnston and Robert S.Ross(eds),Engaging China:the management of an emerging power(New York:Routledge,1999),pp.207-234.
    [1]主要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协议和其议定书。
    [2][美]大卫·A·鲍德温,肖欢容译:《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6页。
    [3]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84页。
    [1]Arthur.Stein,"Ceordination and Collaboration Regimes in an Anarchic World",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82,36(Sprning),P324.
    [2]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9页。
    [3]当然,国际合作不可能是完美的。合作并不意味着没有冲突,相反,合作的存在总是对冲突或潜在冲突反应的结果。没有冲突,也就没有合作存在的必要了。合作不等于和谐,和谐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行为者在执行追求自我利益政策的同时,也会自动促进其他人利益和目标的实现,即和谐意味着利益的融洽、行动的一致、结果的美满。而合作却总是与争端联系在一起。
    [4]参见国际食品安全高层论坛网址:http://www.aqsiq.gov.cn//forum.htm.
    [5]参见《国际食品安全高层论坛将在北京举行》,载新华网,2007年10月31日,网址: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31/content_6984145.htm.
    [6]参见《国际食品安全高层论坛将在北京举行》,载新华网,2007年10月31日,网址: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31/content_6984145.htm.
    [7]Kenneth Oye,Cooperation Under Anarch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6,pp.237-239.
    [8]Robert Axelrod,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Basic Books,1984,Preface.
    [1][美]大卫·A·鲍德温著,肖欢容译:《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6页。
    [2][美]大卫·A·鲍德温著,肖欢容译:《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
    [3]参见吴莼思:《解读希拉里访华与中美重启军事交流》,载《新民晚报》,2009年2月27日“新民环球论坛”。
    [1]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阎学通、陈寒溪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第664页。
    [1]参见薛晓芃:《国际公害物品的全球管理》,载《外交评论》,2007年总第100期,第50页。
    [1]参见徐德健:《国内外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载《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7年第11期,第23页。
    [1]详见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网址:http://www.fda.gov/oc/po/firmrecalls/gki02_09.html.
    [2]详见美国农业部网址:http://www.fsis.usda.gov/News_&_Events/Recall_004_2009_Release/index.asp.
    [3]来自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网址:http://www.fda.gov.
    [1]来自新西兰食品安全局,网址:nzherald.co.nz.
    [2]详见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网址:http://www.fda.gov/oc/po/firmrecalls/gki02_09.html.
    [3]来源:http://efluxmedia.com.
    [1]参见网址:http://news.tfol.com/10026/12698/12700/2009/3/15/10726295.shtml.
    [1]来源:http://efsa.europa.eu.
    [1]来源:http://eubusiness.com.
    [1]西汉的司马迁在《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写道:“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另据唐代的司马贞作《史记》的“索隐”时,注明是出自管子的话。管仲曾说:“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
    [2]详见《频发食品安全事件引发公众关注》,载《中国青年报》,2004年7月5日,网址:http://zqb.cyol.com/content/2004-07/05/content_901248.htm.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1]沙门氏菌(Salmonella choleraesuis)通过消化道传染致病,统称为沙门氏菌病。引起人类疾病的沙门氏菌大多属于A、B、C、D、E5个血清群,病型有①伤寒与副伤寒(统称肠热症):由伤寒沙门氏菌、甲型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等引起;②食物中毒:可由不同菌型引起,以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汤卜逊沙门氏菌等最为常见;③败血症:由猪霍乱沙门氏菌等引起,此外,还可引起慢性肠炎。沙门氏菌病是公共卫生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畜共患病之一,其病原沙门氏菌属肠道细菌科,包括那些引起食物中毒,导致胃肠炎、伤寒和副伤寒的细菌。
    [2]大肠杆菌(E.coli)是一种在人和温血动物肠道内常见的细菌。大多数大肠杆菌菌株无害。然而,一些菌株,例如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可引起严重的食源性疾病。它主要通过食用被污染的食物传染给人类,这些食物如生的或烹调不彻底的绞碎肉制品和原料奶。它作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要性得到承认是在1982年继美利坚合众国的一次该病暴发之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产生的毒素称为志贺样毒素或类志贺毒素,这是因为它们与志贺氏痢疾杆菌产生的毒素相似。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可在7℃-50℃的温度中生长,其最佳生长温度为37℃。一些出血性大肠杆菌可在pH值达到4.4和最低水活度(Aw)为0.95的食物中生长。通过烹调食物,使食物的所有部分至少达到70℃以上时可杀灭该菌。0157:H7大肠杆菌是与公共卫生有关的最重要的出血性大肠杆菌的血清类型;然而在散在病例和暴发中也经常涉及其它血清类型。
    [2]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它能引起人畜的李氏菌的病,感染后主要表现为败血症、脑膜炎和单核细胞增多。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食品中存在的单增李氏菌对人类的安全具有危险。
    [1]世界各国对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不尽相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食品法规委员会对食品添加剂定义为:食品添加剂是有意识地一般以少量添加于食品,以改善食品的外观、风味、组织结构或贮存性质的非营养物质。按照这一定义,以增强食品营养成分为目的的食品强化剂不应该包括在食品添加剂范围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43条和《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第28条,以及《食品营养强化剂卫生管理办法》第2条,中国对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强化剂分别定义为: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食品强化剂是指为增强营养成分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或者人工合成物质,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加工和原料处理过程中,为使之能够顺利进行,还有可能应用某些辅助物质。这些物质本身与食品无关,如助滤、澄清、润滑、脱膜、脱色、脱皮、提取溶剂和发酵用营养剂等,它们一般应在食品成品中除去而不应成为最终食品的成分,或仅有残留。对于这类物质特称之为食品加工助剂。
    [1]张志强、郑云雁:《1999年北京生物技术食品(转基因食品)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载《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0年第12期,第50页。
    [2]王雪飞:《生物安全:并非杞人忧天》,载《健康报》,2000年9月6日。
    [3]Kraisid Tontisirin FAO,"Food Security And Nutrition",A Household Perspective 17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Nutrition,2001,Austria.
    [4]参见李建科:《国际食品安全动态与中国入世后的形势与对策》,载《食品工业科技》,2002年第12期,第77页。
    [1]参见杨龙、王骚:《政府经济学》,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3页。
    [1]参见李建科:《国际食品安全动态与中国入世后的形势与对策》,载《食品工业科技》,2002年第12期,第77页。
    [1]参见程言清:《食品质量认证与中国食品安全》,载《中国标准化》,2003年第1期,第11页。
    [1][德]康德著、韩水法译:《实践理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77页。
    [1]所谓“软权力”,按照约瑟夫·奈和威廉·欧文斯的解释,应界定为“在信息时代,一国通过自身的吸引力,而不是强制力在国际事务中实现预想目标的能力”。参见:Joseph Nye and William Owens,“America's Information Edge",Foreign Affairs,March-April 1996,p.30.
    [2]Joseph Nye and William Owens,"America' s Information Edge",Foreign Affairs,March-April 1996,p.45.
    [3]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为强化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中国已经开始尝试奥运食品安全信息系统。系统主要用于收集奥运食品安全的相关资料,开展日常检查等工作。通过该系统,可以对奥运会的所有原材料的标准进行查询。比如,奥运会食品安全的执行标准、包装储运标准、执行原则。奥运会食品安全动物药品使用管理规范,奥运会食品安全的物流编杩和追溯的标准,以及奥运会食品安全的食品过敏源规范。
    [1]参见俞正操等著:《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5-176页。
    [2]Edward Luttwak,"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eo-Economics",in Armand Clesse,et al(eds.),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after the Collapse of the East-West Order,Martine Nijhoff Publishers,1994,p.312.
    [3]Joseph Nye,"Soft Power",Foreign Policy,Fall 1990,p.32.
    [1]王逸舟主编:《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1]参见沈丁立:《“奥巴马主义”已初具轮廓》,载《新民晚报》,2009年2月13日“新民环球论坛”。
    [2]参见新华网新华视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会见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2009年2月23日,网址: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9-02/23/content_lO877937.htm.
    [3]参见吴莼思:《解读希拉里访华与中美重启军事交流》,载《新民晚报》,2009年2月27日“新民环球论坛”。
    [1]《中国质检局长推迟访日:毒饺案或惹外交对立》,载星岛环球网,2008年3月3日,网址:http://www.stnn.cc/china/200803/t20080303_740907.html.
    [1]参见http://news.sina.com.cn/c/2008-03-06/183515091485.shtml.
    [2]参见《中国质检局长推迟访日:毒饺案或惹外交对立》,载星岛环球网,2008年3月3日,网址:http://www.stnn.cc/china/200803/t20080303_740907.html.
    [3]参见 http://news.sohu.com/20090202/n262008727.shtml.
    [4]参见 http://news.sohu.com/20090202/h262008727.shtml.
    [1]参见 http://news.sohu.com/20090202/n262008727.shtml.
    [2]参见 http://news.sohu.com/20090202/n262008727.shtml.
    [3]参见 http://news.sohu.com/20090202/n262008727.shtml.
    [4]参见 http://news.sohu.com/20090202/n262008727.shtml.
    [1][美]保罗·肯尼迪,蒋葆英等译:《大国的兴衰》,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
    [2][美]布鲁斯·拉西特、哈维·斯塔尔,王玉珍等译:《世界政治》,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3]周琪:《美国人权外交政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美]塞缪尔·亨廷顿,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5]蔡拓:《全球问题与当代国际关系》,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7][美]詹姆斯·N·罗西瑙等著,俞可平等译:《没有政府的治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美]卡尔·多伊奇,《国际关系分析》,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9][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著,邵文光译:《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
    [10][英]苏珊·斯特兰奇著,杨宇光译:《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国家与市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1]夏保成:《国家安全论》,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
    [12]倪世雄等著:《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瑞典]英瓦尔·卡尔松、什里达特·兰法尔等著,赵仲强、李正凌译:《天涯成比邻--全球治理委员会报告》,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年版。
    [14]《食品卫生法》,1995年10月30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1995年10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十九号公布,自1995年10月30日起施行。
    [15]中国国家标准:《食品工业基本术语》(GB 15091-95)。
    [16]吴强:《WTO框架下农产品贸易争端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版。
    [17]江怡:《绿色壁垒与食品安全--WTO下的中国农产品遭遇贸易摩擦的现状和原因的分析》,“食品安全:消费者行为、国际贸易及其规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版。
    [18]张汉林:《农产品贸易争端案例》,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
    [19]李津京:《食品安全贸易争端:典型案例评析与产业发展启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20]石敏俊、吴子平、陈志钢等:《食品安全、绿色壁垒与农产品贸易争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
    [21]王新奎、刘光溪:《WTO与农产品贸易争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2]买永彬等:《农业环境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
    [23]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24]傅克文:《农业环境的化学污染》,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25]叶玉武、姚春云:《农业环境与农村环境保护》,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
    [26]田惠光:《食品安全控制关键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7]潘一禾:《观念与体制: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北京: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28]刘小彪:《“唱衰”中国的背后:从“威胁论”到“崩溃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9]高拯民:《土壤-植物系统污染生态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30]房建昌:《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实施手册》,北京:中科多媒体电子出版社,2003年版。
    [31]周德宏:《最新食品安全管理规范及国家强制性标准条文》,北京:中国食品出版社,2008年版。
    [32]《食品标识管理规定贯彻实施与食品标签营养成分检测技术标准及食品安全控制》,北京:中国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
    [33]何增耀等:《农业环境科学概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
    [34]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35]修琳:《不同温度下鸡肉新鲜度指标的研究》,吉林大学,2007年。
    [36]李蝶琳:《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研究》,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37]耿春燕:《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建设研究》,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38]刘涛:《农村经济信息体系综合评价的研究》,河北农业大学,2002年。
    [39]贺铁明:《食品中残留克伦特罗酶免疫检测的研究》,江南大学,2004年。
    [40]姜励卿:《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的认知和信息搜寻行为研究》,浙江大学,2004年。
    [41]周启星:《用土壤背景值资料制订土壤环境质量基准》,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所,1989年。
    [42]李佳芮:《我国政府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3]郭金花:《食品中残留醋酸甲羟孕酮酶免疫检测方法研究》,江南大学,2006年。
    [44]韩月明:《食品安全预测与控制模型研究》,东南大学,2006年。
    [45]姜励卿:《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的认知和信息搜寻行为研究》,浙江大学,2004年。
    [46]时瑾:《盐酸克伦特罗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江南大学,2006年。
    [47]向平萍:《食品市场中的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48]袁涛:《农产品供应链追溯体系构建研究》,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49]童晓丽:《安全农产品购买意愿和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南京大学,2006年。
    [50]王晓芬:《论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载《中国卫生法制》,2006年04期。
    [51]顾海、唐艳:《从国外监管模式考察我国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载《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年02期。
    [52]韩永红:《从国际贸易角度论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构建》,载《国际经贸探索》,2006年01期。
    [53]徐金海:《农产品市场中的“柠檬问题”及其解决思路》,载《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08期。
    [54]郭斌:《建立食品召回体系的设想》,载《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6年01期。
    [55]闫士红:《对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思考》,载《安徽医药》,2005年12期。
    [56]国家标准委:《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载《食品工业科技》,2005年03期。
    [57]唐堂:《我国食品出口安全问题是硬伤》,中国宁波网。
    [58]刘少伯、石有、龙葛翔等:《中国禽肉需在国际贸易中“当仁不让”》,载《中国畜禽种业》,2005年08期。
    [59]孙秀发、张旭照:《加入WTO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的影响》,载《华中医学杂志》,2004年02期。
    [60]李凯年:《提高动物防疫水平促进肉类产品出口》,载《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6年09期。
    [61]董银果、徐恩波:《试论世贸组织(卫生和植物检疫协议)面临的新挑战》,载《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62]李欣红:《WTO规则对我国出口食品安全的影响与对策》,载《农村经济》,2004年09期。
    [63]李继翠:《浅析我国农产品贸易争端》,载《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23期。
    [64]曹东勃:《中国农产品遭遇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与对策分析》,载《企业家天地》,2005年09期。
    [65]王领:《从中日贸易摩擦透视中国农产品贸易》,载《中国对外贸易商务月刊》,2002年01期。
    [66]王恩江:《我国农产品贸易争端的原因及对策》,载《农村经济》,2004年11期。
    [67]赵放:《如何看待WTO的相关规则--围绕中日农产品贸易争端的思考》,载《日本问题研究》,2005年02期。
    [68]翁曼莉:《农产品国际贸易争端解决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载《闽江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9]葛少锋:《关于加强我国食品安全的几点思考》,载《社科纵横》,2002 年05期。
    [70]李宏全、新红:《牛肉和鸡肉肉质改变的感官检验及理化学分析》,载《肉品卫生》,1994年04期。
    [71]吴永年、林明珠等:《禽肉卫生标准制订的调查研究》,载《肉品卫生》,1994年12期。
    [72]于维军:《建立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提升我国农畜产品国际竞争力》,载《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4年09期。
    [73]陈宇前、蒲海燕:《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载《肉类工业》,2006年08期。
    [74]王亚明:《冷战结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与外交利益实现的互动》,载《浙江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75]赵苏、刘振宇、李江华:《WTO规则下食品安全问题引发贸易争端的分析与探讨》,载《食品科学》,2006年11期。
    [76]李少兵、刘冬兰:《我国食品安全政府管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载《商场现代化》,2005年29期。
    [77]郑风田:《从食物安全体系到食品安全体系的调整--我国食物生产体系面临战略性转变》,载《财经研究》,2003年02期。
    [78]樊红平、丁保华:《我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发展现状及对策》,载《广东农业科学》,2006年01期。
    [79]张雨、吴俊丽、李秀峰:《保障食品安全的供应组织模式》,载《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80]张耀钢、李功奎:《农户生产行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分析》,载《生产力研究》,2004年06期。
    [81]刘俊华、王菁:《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建设研究》,载《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3年05期。
    [82]周洁红、姜励卿:《食品安全管理中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与进展》,载《世界农业》,2004年10期。
    [83]郝建强:《中国有机食品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载《世界农业》,2006年07期。
    [84]梁志超:《国外绿色食品发展的历程、现状及趋势》,载《世界农业》,2002年01期。
    [85]林镝、曲英、邹珊刚:《刍议食品产业链中食品安全管理》,载《生态经济》,2004年04期。
    [86]王志刚:《食品安全的认知和消费决定:关于天津市个体消费者的实证分 析》,载《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04期。
    [87]吴良志:《中美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之比较》,载《食品与发酵工业》,2005年11期。
    [88]肖良:《美国食品安全检验局实验室体系》,载《世界农业》,2005年12期。
    [89]王耀忠:《食品安全监管的横向和纵向配置--食品安全监管的国际比较与启示》,载《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12期。
    [90]何坪华、何信生、周德翼:《从消费者角度检视我国食品安全信息的缺失》,载《河南农业科学》,2005年12期。
    [91]董华强、宁正祥、胡经焯、刘好:《品牌化是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载《商场现代化》,2006年01期。
    [92]宋杰书、田凤:《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如何有效运行》,载《企业标准化》,2005年12期。
    [93]席兴军、刘俊华、刘文:《欧盟食品安全技术法规及标准:现状与启示》,载《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5年12期。
    [94]张永建、刘宁、杨建华:《努力建立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载《肉品卫生》,2005年05期。
    [95]范成新、季江、陈荷生:《太湖富营养化现状、趋势及其综合整治对策》,载《上海环境科学》,1997年16期。
    [96]张维理等:《我国北方农用氮肥造成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调查》,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5年01期。
    [97]王家玉等:《稻田土壤中氮素淋失的研究》,载《土壤学报》,1996年33期。
    [98]周启星:《农业环境科学进展与中国农业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载《生态研究与探索》,1997年0l期。
    [99]陈小霖、冯俊文:《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载《生产力研究》,2007年05期。
    [100]曾寅初、王宏旺:《卫生部门工作人员的绿色食品购买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河北省调查数据的分析》,载《生态经济(学术版)》,2007年01期。
    [101]幸红:《餐桌污染的控制策略--食品安全立法思考》,载《商业经济文荟》,2006年02期。
    [102]刘为军、潘家荣、丁文锋:《关于食品安全认识、成因及对策问题的研究综述》,载《中国农村观察》,2007年04期。
    [103]刘跃进:《建立“国家安全学”初探》,载《国家安全通讯》,1999年01 期。
    [104]王昌禄、江慎华、张民、刘常金、陈勉华、周庆礼:《发展有机食品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载《食品科学》,2005年01期。
    [105]侯振建:《食品安全与食品伦理道德体系建设》,载《食品科学》,2007年02期。
    [106]王强、高春先:《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及全程控制》,载《浙江农业学报》,2004年05期。
    [107]Phyllis Entis,Food Safety:Old Habits and New Perspectives,New York:A Wiley lnterscience Publication,1997.
    [108]David McSwane,Nancy R.Rue,Richard Linton,Anna Graf Willliams,Food Safety Fundamentals:Essentials of Food Safety and Sanitation,San Diego:Science Press,1999.
    [109]Edward Luttwak,"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eo-Economics",in Armand Clesse,et al(eds.),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after the Collapse of the East-West Order,Martine Nijhoff Publishers,1994.
    [110]Nancy R.Rue,Anna Graf Willliams,Quick Reference to Food Safety and Sanitation,New York:A Wiley lnterscience Publication,1998.
    [111]Elsa A.Murano,Nevilte P.Clarke,Ross C.Beier,Suresh D.Pillai,Timothy D.Phillips,Ricahrd L.Ziprin,Preharvest and Postharvest Food Safety:Contemporary Issues and Future Directions,New York:A Wiley Interscience Publication,1999.
    [112]Ipek Goktepe,Vijay K.Juneja,Mohamed Ahrnedna,Probiotics in Food Safety and Human Health,Oxford: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1998.
    [113]Nina Redman,Mildred Vasan,Food Safety(Contemporary World Issues),Oxford: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2003.
    [114]Elsa A.Murano,Neville P.Clarke,Ross C.Beier,Suresh D.Pillai,Timothy D.Phillips,Ricahrd L.Ziprin,Preharvest and Postharvest Food Safety:Contemporary Issues and Future Directions,Oxford: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2001.
    [115]Alexander,M.Biodegradation and Bioremediation,San Diego:Science Press,1994.
    [116]Davidson J and Lioyd R,Conservation and Agriculture,New York:A Wiley Interscience Publication,1977.
    [117]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7.
    [118]Joan:The Politic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lations,London:Unwin Hyman,1990.
    [119]Killham K,Soil Ecolog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120]Ross S M Toxic Metals in Soil-Plant Systems,Chichester:Wiley and Sons,1994.
    [121]Smith M A Contaminated Land,New York:Plenum Press,1985.
    [122]Waite D E,Your Environment,Your Health and You.'New York:Vantage Press lnc,1991.
    [123]White R E,l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oil Science.2nd ed.Oxford: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1987.
    [124]Weber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Merriam-Webster Inc.,Springfield,Massachusetts,U.S.A,1984.
    [125]Ronald H.Schmidt,Gary E.,food safety handbook,John Wiley & Sons,Inc.,2003.
    [126]Arnold Wolfers,Discord and Collaboration,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62.
    [127]Peter Mangold,National Securit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London:Routledge,1990.
    [128]Oliver Wendell Holmes,In Search of a Post-Cold War Security Structure,Mcnair Paper 27,1994.
    [129]lv Harold Brown,Thinking about National Security,Westview Press,1983.
    [130]Grossman,S.J.,“The information role of warranties and private disclosure about product quality”,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1.
    [131]Nelson,P.,“Information and consumer behavior”,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0.
    [132]Barrington S F and Moreno R G,“Swine manure nitrogen conservation in storage using sphagnum moss”,J.Environ.Qual.,24(4),1995.
    [133]Douglag E et al.,”How farmers assess soil health and quality”,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1995.
    [134]Dudka S and Adriano D C,“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metal ore mining and Processing:A review”,J.Environ.Qual.,Vol.26,1997.
    [135]Foy R H and Kirk M,“Agriculture and water quality:A regional study”,Water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Vol.9,1995.
    [136]Robinson,“collection,treatment and disposal.Water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Vol.6,1992.
    [137]Stroopiro,“'Biotechnology and hazardous waste treatment”,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Vol.21,1992.
    [138]Grossman,S.J.,“The information role of warranties and private disclosure about product quality”,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Vol.12,1981.
    [139]Shapiro.C,“Premiums for High Quality Produce as Returns to Reputation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5,1983.
    [140]Nelson,“Information and Collslumer behavior”,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22,1970.
    [141]Suter G W and Loar J M,“Weighing the ecological risk”,Environ.Sci.Technol.,Vol.27,1992.
    [142]“President's Council on Food Safet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19,2001.
    [143]“White Paper on Food Safety”,com(1999)final[R].,Brussels:12 January,2000.
    [144]Szeto Syetal,”Nonpoint-source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 by l,2,2-trichloropropane,a trace impurity in soil fumigant formulations”,J.Environ.Qual.,1994.
    [145]Mortimore S.,“An example of some procedures used to assess HACCP systems within the food manufacturing industry”,Journal of Food Control,Vol.12,2000.
    [146]“New Standards for Food Safety Inspection &:Quarantine Added”,China Standardization.
    [147]“Two New Standards Further Enhanced the Authenticity of Food Labels”,China Standardization.
    [148]“Plan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Revision of Industry Standards on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from 2005-2007”,China Standardization.
    [149]“Some New National Standards in Electrical Industry Have Approved by China State General Administration for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And Quarantine”,China Electrical Equipment Industry.
    [150]Sperrber.W.H.,“The modern HACCP system Food Technol”,Vol.45,1991.
    http://www.cnfoodw.com
    http://www.aqsiq.gov.cn
    http://www.xinhuanet.com
    http://www.codexalimentarius.net
    http://www.fda.gov.
    http://www.fsis.usda.gov.
    http://www.efluxmedia.com.
    http://www.europa.eu.
    http://www.nzherald.co.nz.
    http://www.eubusiness.com
    http://www.ifeng.com
    http://www.stnn.cc.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