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民社会批判之批判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史上,黑格尔和马克思是两位极其重要的人物。黑格尔成功地完成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学理分野,提出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市民社会”概念;马克思则在深入研究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过程中,使得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得以诞生,并实现了唯物史观的全面创立。有鉴于此,本文在深入系统地研究黑格尔和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挖掘出市民社会理论经批判之批判之后实现的向唯物史观转变的重大意义。
     本文首先溯源于与政治国家高度合一的古典市民社会理论,并以此为基点论述了黑格尔对于古典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和现代市民社会理论的建构。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有着重要影响。在得益于黑格尔的理论基础之上,马克思通过法哲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相结合的立体构架,实现了一系列的超越:通过法哲学批判,马克思纠正了黑格尔在国家与社会关系上的“头足倒置”,科学阐述了市民社会的概念及其与国家的关系,由此达到了唯物史观的思想萌芽;通过政治经济学的批判,马克思又使得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得以诞生,从而最终实现了唯物史观的全面创立。
Hegel and Marx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western history of civil society. For Hegel, he made the dual division of the civil society and the political state successfully, and put forward a real theory of contemporary civil society; For Marx, in the process of deeply researching of it, he founded a series of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then established the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entirely. This thesis, will attempt to make deep and round analysis on the Hegel's and Marx's civil society, and explore its great meanings of criticism.
     First of all,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high-integration of the civil society and the political state. On the basis of that, the paper explores Hegel's criticism and construction of civil society theory in traditional and modern sense individually and thoroughly. Hegel's civil society theory had an important effect on Marx, which Marx inherited and transcended it through the framework of connecting philosophy of law with political economics .Through the criticism of legal philosophy, Marx corrected the fact that Hegel rever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litical state and the civil society, and described the concept of the civil society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civil society and state scientifically. He drew a conclusion, which was opposite to Hegel's, it was not the state dominated civil society but the latter did the former. On the basis of that, the germ of the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was achieved. Through the criticism of political economics, Marx established the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finally and entirely.
引文
1 戴维·米勒 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5—126页
    2 [英]J.C.亚历山大,邓正来主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页
    3 [德]黑格尔著,范杨,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00页
    4 [英]J.C.亚历山大,邓正来主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59页
    5 [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6页
    6 同上书,第77-78页
    7 [美]乔治·霍兰·萨拜因等:刘山等译《政治学说史》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93页
    8 [德]黑格尔著,范杨,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7页
    9 夏勇:《走向权利的时代》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8页
    10 [德]黑格尔:《法学史讲演录》,第2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245页
    11 [德]黑格尔著,范杨,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62页
    12 [德]黑格尔著,范杨,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09页
    13 [匈]卢卡奇,王玖兴等译:《青年黑格尔》(节选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3页
    14 M.Riedel, The Influence of Modern Economic Theory, Between Tradition and Revolution: The Hegelian Transformation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trans, Walter Wright,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 1984,p107-128
    15 《黑格尔与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恩格斯研究》 1994年第19期
    16 [德]黑格尔著,范杨,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04页
    17 同上书,第174页
    18 [德]黑格尔著,范杨,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74页
    19 同上书,第197页
    20 [德]黑格尔:《法学史讲演录》,第2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211页
    21 同上书,第245页
    22 同上书,第246页
    23 [德]黑格尔:《法学史讲演录》,第2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266页
    24 同上书,第266页
    25 同上书,第253页
    26 [德]黑格尔:《法学史讲演录》,第2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261页
    27 黑格尔:《Philosophy of Right》,诺克斯翻译,牛津出版社,1942年,第242节
    28 黑格尔《历史哲学》,商务印书馆 1963年版,第498页
    29 郁建兴:《马克思政治思想的黑格尔主义起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1年04
    30 《马克思恩格思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
    3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55页
    32 同上书,第250—251页
    33 同上书,第250-252页
    3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70页
    35 同上书,第368页
    36 同上书,第369页
    3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80页
    38 同上书,第441页
    39 同上书,第441、443页
    4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38页
    41 同上书,第340、341页
    4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28页
    43 同上书,第441、443页
    44 城眆登:《青年马克思的思想》,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第153页
    4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66页
    46 同上书,第466页
    4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第2卷,第32页
    48 马克思:《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0页
    49 同上书,第47页
    50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7-98页
    51 同上书,第100页
    52 同上书,第84页
    53 马克思:《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 5年版,第53页
    54 同上书,第54页
    5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1页
    5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1页
    57 同上书,第25页
    58 同上书,第24页
    59 同上书,第83页
    60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0-41页
    61 同上书,第42-43页
    [1] 戴维·米勒,邓正来译:《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Z].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2] 列奥·斯特劳斯等:《政治哲学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
    [3] 佩尔塞斯基:《国家与市民社会》[M].伦敦:剑桥大学出版社,1984
    [4] 佩尔塞斯基:《国外黑格尔哲学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5] [德]黑格尔: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6] [德]黑格尔,贺麟、王玖兴译:《精神现象学》上、下册[M].商务印书馆 1997
    [7] [美]司退斯著,廖惠和、宋祖良译:《黑格尔哲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
    [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 邓正来:《国家与市民社会》[M].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1999
    [14] 邓正来:《邓正来自选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5] 邓正来:《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16] 邓正来:《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17] 王新生:《市民社会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3
    [18] 《国外黑格尔哲学新论》[M].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西方哲学史研究室编,1982
    [19] [美]大卫.库尔珀著,臧佩洪译:《纯粹现代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20] 林喆:《权利的法哲学——黑格尔法权哲学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9
    [21] 高全喜:《论相互承认的法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2] 陶鹤山:《市民群体与制度创新》[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23] 吕世伦:《黑格尔法律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9
    [24] 张世英:《论黑格尔的精神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25] 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26] 杨祖陶:《康德、黑格尔哲学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
    [27] [加]查尔斯.泰勒:《黑格尔》[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2
    [28] [美]汤姆.罗克摩尔著,柯小刚译:《黑格尔:之前和之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9] [英]洛克著,叶启芳 瞿菊农译:《政府论两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30] [法]孟德斯鸠著,孙立坚译:《论法的精神》[M].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1
    [31] [德]黑格尔著,薛华译:《哲学科学 全书纲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32] 王树人:《思辨哲学新探》[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
    [33] 张澄清:《西方近代哲学的终结》[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4] 李楠明:《价值主体性——主体性研究的新视域》[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35] [德]黑格尔著,《历史哲学》[M].上海书店出版社
    [36] 袁祖社:《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发育及其文化价值探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1).
    [37] 景跃进:《市民社会与中国现代化”学术讨论会述要》[J].中国社会科学,1993,(5).
    [38] 晏辉:《论市民社会的现代形态—从文化角度看市民社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3).
    [39] 李建华:《中国市民社会的建立及其伦理变革》[J].浙江社会科学,2001,(5).
    [40] 王光良:《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历史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0,(11)
    [41] 蒋俊杰:《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探析》[J].学术论坛,2001,(5)
    [42] 陈湘珍、张亮:《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现代意义》[J].哲学研究,2004(2)
    [43] 刘伟:《寻求国家与市民社会的统一》[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2002(3)
    [44] 陈嘉明:《黑格尔的市民社会及其与国家的关系》[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1994(3)
    [45] 俞可平:《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历史地位》[J].中国社会科学 1993(4)
    [46] 景跃进:《“市民社会与中国现代经”学术讨论会述要》[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1993.(4)
    [47] 徐勇:《现代政治文化的原生点》[J].天津社会科学 1993(5)
    [48] [美]乔治·霍兰·萨拜因等:刘山等译《政治学说史》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49] 夏勇:《走向权利的时代》[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0] [德]黑格尔:《法学史讲演录》[M].第2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51] 黑格尔:《Philosophy of Right》[M].诺克斯翻译,牛津出版社,1942年版
    [5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53] 郁建兴:《马克思政治思想的黑格尔主义起源》[J].人文社科版 2001-04
    [54] 城眆登:《青年马克思的思想》[M].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第153页
    [55] 马克思:《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6] 程燎原、王人博著:《赢得神圣——权利及其救济通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57] Lucian W. Pye: the State and the Individual, China Quarterly, 1991
    [58] B. Crick: In Defence of Politics, 1964
    [59] Dankwart E. Rustow: Transition to Democracy: Toward a Dynamic Model,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April 1970
    [60] Timothy G. Ash: The Uses of Adversity, London: Granta Books, 1989
    [61] Hankow: Commerce and Society in a Chinese City, Stanford Univ. Press, 198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