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国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公共财政政策选择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是城乡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三农”问题所带来的城乡社会发展失衡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的主要因素,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2003年中共十六大第一次完整提出“统筹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2008年,我国人均GDP超过3300美元,已基本具备“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研究实现中国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从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理论出发,研究财政与农村发展的关系,确定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影响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并定位财政政策的最有效作用点。在借鉴西方国家相关经验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计量分析等研究方法,较为深入地评价了我国目前城乡差距的现状,并从实现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等三个方面提出财政政策建议。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
     通过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界定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概念。国内外、特别是国内的大批学者都对此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很多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总结分析,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相关理论问题
     和谐社会意味着可持续发展模式。所谓“和谐”就其本质来说,是公平和效率的统一,但以公平为先;经济社会通过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通过社会财富和收入的再分配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然而,目前的城乡发展状况却是城市在几乎所有方面远远超越农村,差距的加速扩大使“城乡和谐发展”遥不可及。与城市相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面临诸多困境:农业产业发展缓慢,科技含量不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城乡收入差距增大;农村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发展不能满足需求,农业人口知识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劳动力水平低下,不能满足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求;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刚刚起步,困难重重。这些问题构成了影响城乡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他们无一例外地均与政府公共财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没有公共财政的鼎力支持,这些问题都无法解决。这部分的研究,将搭建起本文的研究框架,起到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财政政策:国际经验和启示
     分析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实现农村社会和谐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通过总结它们在农业保护政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方面经验,找到对我国制定相关财政政策的有益启示。
     第四部分:支持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公共财政政策选择
     在分析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公共财政政策选择的现实依据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经济数学模型,对中国财政支农政策投入规模、力度、结构和效益进行详细分析,特别是研究财政支农政策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方面作用,从而提出中国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公共财政目标选择与政策取向。
     第五部分: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公共财政政策选择
     农村教育可以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而现行的农村教育财政体制不能够真正解决农村教育经费供给问题,本部分首先对我国农村教育财政制度的历史沿革做了简要回顾,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我国农村教育财政的现状,并提出重构农村教育财政体系的基本设想。
     第六部分: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统筹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
     随着城市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完善,农村地区社保制度的构建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无论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是农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部分立足于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介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指出当前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矛盾,并提出了城乡基本养老保障一体化、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一体化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一体化的制度设计建议。
After thirty years’reforming and opening up to the whole world,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in rural areas had gained a great achievement. However, there is still huge gap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BUR gap), which is widening through that time. The problems of“three rural issues (agriculture, village and farmers)”had been the restriction of the whole nat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The CCP 16th congress proposed the strategy of“plans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s a whole”for the first time in 2003. China’s GDP per capita is over 3,300 US dollars in 2008, which means it is time for industry to feed back agriculture. Under such macroscopic background, there are significant theory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n the research about financial policy of realizing our rural community accord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commence from elementary theory of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s accord development, resear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finance and countryside development, determined the key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rural community accord developing, locate the effective action points of public finance policy. The main methodologies ar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empirical and econometric study. In profits from related experience of Western countries, the status of BUR gap has been evaluated, and put forward the financial policy proposal on realizing the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ing, the rural education enterpris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lan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s a whole.
     The thesis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PartⅠIntroduction
     After summarizing the predecessor’s research results, the article define the basic concept of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accord development. Domestic and foreign, especially a lot of domestic scholars put forward many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policy proposal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The summarization on those research results has laid the solid rationale for this article research.
     PartⅡTheories of Rural community accord development
     The harmonious society means the patter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called“harmonious” is unification of fair and the efficiency on its essence, but taking fairly as first; The society realizes the harmony between the human being and the nature by improving the resources use efficiency and redistributing the public wealth and the income. However, the condition is that the city is head and shoulder above the countryside in nearly all aspects and the expansive disparity makes“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accord development”reachless. Compares with the city, the rural social development must face many difficult problems. These problems are the primary factors which have affected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society accord development, and they unlimitedly interrelate with the public finance. Without the support of public finance, these questions are inextricable. This part will build the research frame, and plays the influential role which concentrates on the main points.
     PartⅢPublic financial policy of promoting the rural community accord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and enlightenments
     This part analyzes the developed marketing countries’efforts of realizing the rural community accord development. Through summarizing their experiences in the agriculture protection policy, the supply of countryside public produc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social security, we can find some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to our country.
     PartⅣPublic financial policy of supporting agricul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rstly this part analyzes the reasons of public finance policy supporti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econdly, this article research the Chinese public financial supporting agriculture policy’s investment scale, the structure and the benefit, specially the benefit of increasing the farmers' income. Thus the author proposes the target selection and the policy orientation of Chinese support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public finance.
     PartⅤPublic financial policy of supporting the rural education enterpris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e can tell the rural education is the basis of 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 but the present rural education finance system cannot solve the funds supplies problem of rural education. This part first makes the brief review to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 rural education financial system, based on these studies our country rural education finance's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poses the basic tentative plan which restructures the rural education fiscal system.
     PartⅥPublic financial policy of planning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social security systems development as a whole
     Along with the city social security system's gradual establish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countryside society security system becomes one focus. There is a long way to go , whether in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ervice system, in the farmer old-age insurance, or in the lowest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his part bases on establishing the integrativ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city and countryside, introduces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 social security systems' development, points out the current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in city and countryside social security systems, and makes suggestions on the integration system of city and countryside basic endowment insurance,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basic hospitalization insurance and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minimum living guarantee.
引文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5
    
    ①郑涵,中国的和文化意识[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122
    ②来可泓,大学直解中庸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56
    ③来可泓,大学直解中庸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165
    ④安小兰,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59
    ⑤安小兰,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128
    ⑥饶尚宽,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160
    
    ①张载,正蒙·太和[M],北京:中华书局,1978:7
    ②李君如、严书翰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
    ①邓伟志,论“和谐社会”[J],天津日报,2005年2月21日。
    ①康晓强,唐莲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聚焦.上海党史与党建,2005(7): 54
    
    ①郑杭生.和谐社会与社会学.新华文摘,2005(4):35
    ②萧灼基.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理论与当代,2005(4):6
    ③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试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光明日报,2005年3月18日第8版。
    ④陈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事求是,2004(6):24
    ⑤李君如.和谐社会问题研究笔记.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4):9
    ⑥戚攻.对“和谐”命题研究的十二方面拓展.河北学刊,2005(3):46-47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社会科学,2005(3):26-28
    ②孔令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不断强化党的社会整合功能.南京社会科学,2005(3):37-39
    ③王伟光.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的人民内部矛盾.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3):26-27
    ④俞可平.社会公平和专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两块墓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l):30-32
    
    ①朱希刚.跨世纪的探索[M].中国粮食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②李晓明论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瓶颈与对策当代经济研究1995(6):39
    ③张忠法、李文.中国实施农业保护的基本理论依据和政策特征.经济研究,1996(1):27
    ④田维明.中国农产品价格政策分析模型.农业技术经济,1991(4):52
    ⑤朱希刚.借鉴国际经验促进农业补贴由消费者向生产者的转变.农业经济问题,1992(10):26-27
    ⑥鲁德银、雷海章.农业支持:WTO下的中国农业财政政策.当代财经,2002(3):45
    ⑦周小斌,李秉龙.中国农业财政支出的政策取向.河北学刊,2002(2):33
    
    ①魏遂群.农村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经济研究导读,2008(5):46
    ②李晓嘉,刘鹏.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3):77
    ③李文利,曾满超.美国基础教育新财政.教育研究,2002(5):37
    ④沈百福,俞诗秋.中国省级地方教育投资的区域比较研究.教育与经济,1994(4):38-39
    ⑤蒋鸣和等.中国贫困县教育财政与初等教育成本.教育与经济,1997(4):47
    ①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②王蓉.义务教育投入之公平性研究.经济学季刊,2003(2):36
    ③曾满超,丁延庆.中国义务教育财政面临的挑战与教育转移支付.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48-49
    ④蒋鸣和等.中国贫困县教育财政与初等教育成本.教育与经济,1997(4):40
    ⑤冯兴元,何文广,李莉莉.我国各级政府公共服务事权划分.经济研究参考,2005(26):34
    ⑥胡东兰.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分析.甘肃农业,2005(8):24
    ⑦崔民初.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供求失衡的原因及对策研究.教育与经济,2003(4):57
    ⑧董天鹅,刘秋云.对农村义务教育全免费的进一步思考.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45
    ①胡鞍钢.利国利民、长治久安的奠基石—关于建立全国统一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建议[J].改革,2001(4):48-49
    ②丛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J].上海财税,2000(7):25-27
    
    ①郑功成.全球化下的劳工与社会保障[M].,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2:52
    ②李迎生.探索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整合之路[J].《浙江学刊》,2001(5):23
    ③杨翠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0:78
    
    ①王梦奎.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145-308; 415-492.
    ②尼古拉斯·巴尔:福利国家经济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郑秉文译.2003:6.
    ①王梦奎.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40
    ①董金明.毛泽东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绩效及现实启示——兼驳茅于轼研究员的观点[J].海派经济学.2004(9):48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090226_402540710.htm
    ①“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090226_402540710.htm
    ②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bc.gov.cn/diaochatongji/tongjishuju/gofile.asp?file=2008S03a.htm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7
    ①本节主要参考李建民、赵慧:《试论财政与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22期:48-49
    ①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fx/jdfx/t20090122_402534140.htm
    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http://w1.mohrss.gov.cn/gb/zwxx/2008-06/05/content_240415.htm
    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http://www.drcnet.com.cn/DRCnet.common.web/DocViewSummary.aspx?docid=1889768&leafid=4175
    ④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fx/dfxx/t20090213_402538287.htm,美元以2009年2月20日汇率计算。
    
    ①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相关资料计算整理。
    ②中国海关总署网站:http://www.customs.gov.cn/publish/portal0/tab2453/module72494/info158391.htm
    ①国家林业局网站:http://www.forestry.gov.cn/distribution/2006/09/28/lygk-2006-09-28-2045.html
    ①http://www.jgny.net/news/200708/69112.htm
    ①柯炳生.工业反哺农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68
    ①农村“六小”工程主要包括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沼气、农村水电、乡村道路、草场围栏。
    ①朱晶,农业公共投资、竞争力与粮食安全[J],经济研究,2003(1):12-2
    ①孙东升,WTO与中国农产品贸易,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225
    ①马世青主编,现代科技革命与中国农村发展,中国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120
    ①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网站:http://www.chinapop.gov.cn/wxzl/rkgk/200903/t20090309_166730.htm
    ②科学网:http://www.sciencetimes.com.cn/htmlnews/20083188146268203833.html
    
    ①“两基”指的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②数据来自《关于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③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①即简易师范学校,学制2-4年,主要培养小学师资,相当于初中毕业程度。
    ①财政部,关于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2009年3月5日
    ②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09年3月5日
    ①数据来自《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07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①数据取自《关于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研究与革新中心编著,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组译.教育要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6
    ①李兰英,刘辉,我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预算监督权的制度缺陷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12):17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1231484530656181&infoid=1231833286289147
    
    ①《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54页
    ②曾培炎主编,《新中国经济50年(1949-1999)》,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③邵雷、陈向东编著,《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经济管理出版社,1991年版,第50-52页
    ④冯兰瑞等著,《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重构》,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0-71页
    ⑤多吉才让著,《中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3页:
    ①多吉才让著,《中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页
    ①郑功成等著,《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0页
    ①刘传济、孙光得主编,社会保险与职工福利,北京:劳动人事出版社,1987:34
    ①吴鹏森编著,现代社会保障概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95-96
    
    ①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fx/fxbg/t20090325_402547406.htm
    ②数据来自《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③截至到2007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1846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313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1150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3980万人。
    ①数据来源:温家宝在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
    [2][美]哈维·S·罗森。财政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3][美]维托·坦齐.开放发展中经济的财政政策工[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
    [4][美]理查德·A·马斯格鲁夫.比较财政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书店,1996
    [5][美]保罗,克鲁格蔓.预期消退的年代[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
    [6]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道格拉斯·诺思.制度变革的经验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8]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第上、下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9]速水佑次郎、弗农.拉坦.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10]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农业经济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1]西奥多·舒尔茨.经济增长与农业[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12]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3]朱希刚.跨世纪的探索,中国粮食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14]郑新蓉.现代教育改革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5]黄佩华、迪帕克著,吴素萍,王桂娟译.中国:国家发展与地方财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16]李秉龙、张立承.中国农村贫困、公共财政与公共物品[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17]李卫平.中国农村健康保障的选择[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18]郭庆旺、赵志耘:财政理论与政策第第二版期[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9]武彦民.财政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0]大卫·海曼.张进昌译.财政学理论在政策中的当代应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1]柯炳生.工业反哺农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74-78
    [2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5
    [23]郑涵.中国的和文化意识[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122
    [24]来可泓.大学直解中庸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56、165
    [25]安小兰.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59、128
    [26]饶尚宽.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160
    [27]张载.正蒙·太和[M].北京:中华书局,1978:7
    [28]李君如,严书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
    [2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7-2008.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30]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财政年鉴2000-2007.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
    [3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财务司,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社会和科技统计司.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3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2005.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33]康晓强,唐莲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聚焦[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5第7期: 54
    [34]郑杭生.和谐社会与社会学[J].新华文摘,2005第4期:35
    [35]萧灼基.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J].理论与当代,2005第4期:6
    [36]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试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光明日报,2005年3月18日第8版
    [37]陈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实事求是,2004第6期:24
    [38]李君如.和谐社会问题研究笔记[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第4期:9
    [39]戚攻.对“和谐”命题研究的十二方面拓展[J].河北学刊,2005第3期:46-47
    [40]曾庆红.关于国内形势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学习时报,2005年2月21日
    [41]邓伟志,论“和谐社会”[J],天津日报,2005年2月21日
    [42]孔令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不断强化党的社会整合功能[J].南京社会科学, 2005第3期:37-39
    [10]王伟光.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的人民内部矛盾[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5第3期:26-27
    [43]俞可平.社会公平和专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两块墓石[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5第l期:30-32
    [44]李晓明.论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瓶颈与对策[J].当代经济研究,1995第6期:39
    [45]张忠法、李文.中国实施农业保护的基本理论依据和政策特征[J].经济研究, 1996第1期:27
    [46]田维明.中国农产品价格政策分析模型[J].农业技术经济,1991第4期:52
    [47]朱希刚.借鉴国际经验促进农业补贴由消费者向生产者的转变[J].农业经济问题, 1992第10期:26-27
    [48]鲁德银、雷海章.农业支持:WTO下的中国农业财政政策[J].当代财经,2002第3期:45
    [49]孙大光.直接收入补贴改革与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J].中国农村经济, 2002第1期:36-41
    [50]周小斌,李秉龙.中国农业财政支出的政策取向[J].河北学刊,2002第2期:33
    [51]丁学东.农业及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财政支农方式调整[J].财政研究,2001第9期:37
    [52]马晓河、蓝海涛.加入WTO后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研究[J].管理世界,2002第5期:25
    [53]侯石安.我国财政对农业补贴的目标选择与政策取向[J].农业经济问题,2001第4期:22
    [54]涂维亮,杨学文.农业投资与农民收入相关性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0第5期:44
    [55]廖红丰,贺一耕,梁泊涛.农民增收的制度创新与路径选择[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第社会科学版期,2004第2期:38
    [56]楚永生,丁子信.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与消费水平相关性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4第7期:30
    [57]黄金辉.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瓶颈:投资不足[J].四川大学学报第哲学社会科学版期,2004第3期:28
    [58]赖昭瑞.现阶段农民负担过重的深层原因探析[J].经济问题,2000第5期:48
    [59]邹新.农村市场,怎一个“启动”了得? [J] .改革,2000第3期:29
    [60]陶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负担问题探索[J].财贸经济,2001第10期:43
    [61]何乘材.农村公共产品、农民国民待遇与农业发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2第11期:34
    [62]胡兴禹.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非均衡与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探讨[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报,2004第3期:30
    [63]岳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收入增长[J].山东社会科学,2004第1期:24
    [64]李成贵.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若干深层政策问题的思考[J].调研世界, 2000第8期:30
    [65]张晓山.农业结构调整五大问题应重视经济[J].工作导刊,2000第22期:39牛若峰.在WTO框架下加强中国农业的国内支持政策[J].福建论坛第经济社会版期,2000第10期:37
    [66]李纯英.国家投资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J].经济问题,2001第12期:43
    [67]马晓河、蓝海涛.加入WTO后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研究[J].管理世界,2002第5期:25
    [68]魏遂群.农村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J].经济研究导读,2008第5期:46
    [69]李晓嘉,刘鹏.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第3期:77
    [70]李文利,曾满超.美国基础教育新财政[J].教育研究,2002第5期:37
    [71]李晓嘉,刘鹏.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第3期:78
    [72]王善迈,袁连生.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J].教育研究,2002第6期:45
    [73]苏明.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财政支持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2第25期:24
    [74]范先佐.构建‘国家办学、分类承担’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J].教育发展研究, 2004第4期:35
    [75]沈百福,俞诗秋.中国省级地方教育投资的区域比较研究[J].教育与经济, 1994第4期:38-39
    [76]蒋鸣和等.中国贫困县教育财政与初等教育成本[J].教育与经济,1997第4期:47
    [77]王蓉.义务教育投入之公平性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3第2期:36
    [78]曾满超,丁延庆.中国义务教育财政面临的挑战与教育转移支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第1期:48-49
    [79]蒋鸣和等.中国贫困县教育财政与初等教育成本[J].教育与经济,1997第4期:40
    [80]袁连生.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不公平探讨[J].教育与经济,2001第4期:31-32
    [81]冯兴元,何文广,李莉莉.我国各级政府公共服务事权划分[J].经济研究参考,2005第26期:34
    [82]胡东兰.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分析[J].甘肃农业,2005第8期:24
    [83]崔民初.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供求失衡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3第4期:57
    [84]王勇试.论新形势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第10期:37
    [85]郎君立.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主体的确认与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第9期:45
    [86]江文涛.农村义务教育投资的地区差异[J].财经科学,2006第3期:29
    [87]郎君立.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主体的确认与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第9期:51
    [88]刘泽云.政府如何为农村义务教育买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第5期:37
    [89]高如峰.对农村义务教育各级政府财政责任分工的建议方案[J].高教研究, 2004第3期:28
    [90]董天鹅,刘秋云.对农村义务教育全免费的进一步思考[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第2期:45
    [91]袁连生.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不公平探讨.教育与经济[J],2001第4期:45
    [92]杜育红.论农村基础教育财政体制创新.教育发展研究[J],2001第11期:24
    [93]菠景州.教育投资经济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J],1996
    [94]韩民.关于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改革.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J],2001第1期:41
    [95]王善迈,袁连生.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J].教育研究,2002第6期:46
    [96]魏向赤.合理安排财政支出,加大义务教育投入[J].人民教育,2003第19期:35
    [97]王蓉.教育不平等与公共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J].北大教育经济研究,第电子季刊期, 2004第3期
    [98]郭建如.基础教育财政体制变革与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 2003第5期:56
    [99]范先佐.构建‘国家办学、分类承担’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J].教育发展研究,2004第4期:36
    [100]朱玲.政府与农村基本医疗保健保障制度选择[J].中国社会科学,2000第8期:35-36
    [101]王延中.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研究.“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课题报告之二.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2001
    [102]王小林、郭建军.必须大力拓宽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渠道——农村公共服务农户调查分析[J].调研世界,2003第3期:45
    [103]陈健生.公共卫生发展的财政制度安排[J].财经问题研究,2004第10期:35
    [104]陶意传,王书城.中国不同类型农村地区卫生事业拨款与初级卫生保健成效的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1995第3期:24
    [105]宁岩.应用多元回归分析预测中国公共卫生补助的总量[J].中国卫生经济,2003第1期
    [106]朱玲.农村医疗不宜过度市场化[J].经济日报,2002年9月16日
    [107]林闽钢.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公共政策分析[J].江海学刊,2002第3期:46
    [108]黄庆杰等.我国农村医疗保障政策执行困难的政策分析[J].学术探索,2003第4期:35
    [109]刘远立.论新形势下合作医疗成败的关键点[J].中国卫生经济,2003第4期:42
    [110]杨团.陕西省洛川县农民健康保障与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试点思路.延安洛川农民健康保障与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改革试点课题组,2003
    [111]赵景爱,尹婷婷.完善山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制度的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第4期:5
    [112]侯文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筹集中的政府作用分析[J].工会论坛,2008第5期:28
    [113]段丁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机制的改进[J].财会月刊,2008第4期:33
    [114]姚远.对家庭养老概念的再认识[J].人口研究,2005第9期:30
    [115]潘光旦.论老人问题[J].天津益世报副刊社会研究,1947第5期
    [116]张晖.建立我国农村社会养老机制的迫切性及可行性[J].人口学刊,2006第4期:49
    [117]谭琳等.新时期中国的家庭与人口问题[J].中国人口科学,1997第7期:43
    [118]方向新.农村养老方式对家庭生活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02第2期:29
    [119]彭希哲等.试论老年生活保障与农村人口控制[J].中国人口科学,2002第5期:42
    [120]陈小月.“健康老龄化”社会评价指标的探索[J].中国人口科学,2004第3期:15
    [121]肖振禹.我国现代家庭与养老[J].南方人口,2001第3期:29
    [122]姚远.对中国家庭养老弱化的文化诠释[J].人口研究.2003第8期:40
    [123]郝二虎,陈小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财政学探讨[J].理论探讨,2008第3期:87-88
    [124]于潇、申斯迎.吉林省农村社会保险发展状况分析[J].人口学刊,2004第3期:18
    [125]乔哓春.关于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的分析[J].人口研究,2005第5期:21
    [126]王国军.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与改革思路[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4第1期:51
    [127]袁辑辉.养老问题浅议:从理论和实践结合角度进行的思考[J].社会科学, 2003第6期:36
    [128]肖金平、林燕.关于重构城乡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4第1期:17
    [129]丁士军.经济发展与转型对农村家庭养老保障的影响[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4第4期:39
    [130]陈颐论.“以土地换保障”[J].学海,2000第3期:43
    [131]江兴、冯厚荣.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第1期:157
    [132]何文炯、金皓、尹海鹏.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与退[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第3期:28-29
    [133]张甲凤.论中国农村的社会养老问题.中国社会工作,2005第3期:26
    [134]奚从清、鲁志根、胡振产.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之探索.社会学研究, 2004第1期:29
    [135]郭金丰,杨翠迎.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过程中的政府责任探析[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4第10期:19
    [136]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第8期:22
    [137]宫晓霞.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探析[J].乡镇经济,2005第7期:40
    [138]卢海元.适合农民工特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初步设想[J].农村工作通讯, 2004第9期:31
    [139]陈锡文.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形势和任务[J].农村工作通讯,2004第8期:40
    [140]白凤峥.对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认识[J].生产力研究,2004第7期:30
    [141]彭宅文.中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J].云南社会科学,2006第1期:25
    [142]王玉玫.建立健全城镇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构想[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第12期:39
    [143]华迎放.农民工社会保障:思考与政策选择——来自江苏、吉林、辽宁的调查[J].中国劳动,2004第10期:28
    [144]周亦乔.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几点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4第2期:38
    [145]赵立航.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五大矛盾探析[J].深圳大学学报第人文社会科学版期, 2003第5期:45
    [146]赵立航.社会和谐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J].人口与经济,2006第1期:58
    [147]郑功成.分类分层保障农民工的权益[J].农村工作通讯,2004第9期:37
    [148]董理.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探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第社会科学版期,2001第5期:19
    [149]王和,皮立波.谁来为农民工的明天“买单”[J].中国金融,2004第4期:32
    [150]张启春.谈谈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J].江汉论坛,2003第4期:40
    [151]周毕芬、阚春萍.农民工:城市社会保障系统应该覆盖的对象[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4第5期:28
    [152]华迎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框架构建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5第4期:38
    [153]李迎生.探索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整合之路[J].浙江学刊,2001第5期:39
    [154]罗遐.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第社会科学版期,2003第3期:42
    [155]杨立雄.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可行性研究[J].社会,2003第9期:26
    [156]杨立雄.“进城”,还是“回乡”?——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的路径选择[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第2期:41
    [157]蓝春娣、任保平.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04第5期:30
    [158]华迎放.农民工社会保障:思考与政策选择——来自江苏、吉林、辽宁的调查[J].中国劳动,2004第10期:28
    [159]周亦乔.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几点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4第2期:38
    [160]蓝春娣、任保平.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04第5期:31
    [161]周亦乔.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几点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4第2期:39
    [162]赵立航.社会和谐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J].人口与经济,2006第1期:58
    [163]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第8期:22
    [164]崔红志.对把进城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养老保险体制的认识[J].中国农村经济,2003第3期:41
    [165]吴国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及其评价探析[J].生态经济,2001,第8期:22-25
    [166]吴国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及其评价研究-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J].中国农业与区划,2001,22第4期:26-3
    [167]章家恩,骆世明.农业生态安全及其生态管理对策探讨[J].生态学杂志,2004,23第6期: 59-62
    [168]左伟,周慧珍,王桥.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的概念框架研究[J].土壤,2003第l期:2-7
    [169]熊鹰,王克林,吕辉红.湖南省农业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初探[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12第5期: 433-439
    [170]张义丰,王又丰,刘录祥等.中国北方旱地农业研究进展与思考[J].地理研究,2002,21第3期:305-312
    [171]周上游,田大伦.湖南农业生态安全建设途径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2:42-43
    [172]胡宝清,廖赤眉,严志强等.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J].农村生态环境,2003,19第2期:16-19
    [173]彭显,文传浩.脆弱农业区域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4第6期:6-9
    [174]杨义芹.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考[D].天津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75]王红涛.公共财政框架下实现和谐社会发展的路径选择[D].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76]陈薇.财政支持农业政策的选择与评价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77]沈淑霞.我国财政农业支持及其效率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78]侯石安.中国财政农业投入政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79]曾以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6
    [180]刘惠林.中国农村教育财政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81]许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82]崔占峰.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83]刘彦.转型期农业生态安全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84]梅迪.统筹城乡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85]颜华.我国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86]赵彩云.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及其影响要素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8
    [187]吕洪波.中国财政农业财政支出效应研究[D].辽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88]陈薇.财政支持农业政策的选择与评价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89]侯石安.中国财政农业投入政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90]陈颂东.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体制与财政政策[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91] Michael Grossman. The Demand for Health: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For The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1972: 3-10
    [192] TS. Sankarna,R.KA. Subramanian,S.KV. Development of social security Programme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M]. New Delhi: Ha-Anand Publications,1994:205.
    [193] World Bank. Averting the old age crisi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132.
    [194] R. kingson and James H. SchulZ. Social Security in the 21 century[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156
    [195] Fuchs·V. The future of health economics.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2000(19):141-157
    [196] Arrow K.J. Uncertainty and the welfare economics of medical care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3, 1963:941–973
    [197]Becker, G.S. Mulligan. The endogenous determination of time preference[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7(112):729–75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