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与第六代导演的“平民化”审美风格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主要研究的是贾樟柯及第六代导演的“平民化”审美风格。近几年来,第六代导演的异军突起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电影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他们的电影作品在国外频频获奖,2006年贾樟柯勇夺威尼斯金狮奖,2007年王全安摘走柏林金熊桂冠,其风采直逼张艺谋、陈凯歌等第五代导演。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已成为中国电影界不可忽视的一股全新的力量,尤其他们影片中所散发出来的“平民化”审美风格展现了一种新的美学意义。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在看过纪实故事片《可可西里》之后曾说,这部电影可能会改变中国电影的美学意义。
     “一个社会急匆匆往前赶路的时候,你不能因为要往前走而无视被你撞倒的那个人。”第六代导演将视角投射在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身上,其中包括追赶梦想的年轻人,有尊严的小偷,有情有爱的妓女,无能却善良的下岗工人,还有那千千万万同样有感情、有追求却迷失在现实中的社会的边缘人。第六代的作品不关乎沉重的历史和寓言,不关乎宏大的叙事策略,他们踏踏实实地站在现实生活的层面上,冷静地表现平常人的挣扎与困惑,渺小而卑微的快乐,继续生活的坚韧。强烈的社会边缘意识和下层意识,真诚的微观写实主义和极端的现实主义,“心热如火,眼冷似灰”的情怀是他们“平民化”电影的主要内涵。第六代导演一改第五代导演华丽绚烂的影像表现手法,转而偏好粗糙、真实、嘈杂的纪实表现手段。他们流连在小人物琐碎的生活中,用不会撒谎的镜头凸现电影的记录本性,平实而朴素地表达一种悲悯的人道主义情怀。他们执拗而真诚地表达出自己对电影对人生的态度——一种更直接地与现实生活对话的写实态度。记录现实,直面真实成为每一位第六代导演拍摄作品奉行的真谛和准则。这种真诚,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中国人为之感动。总结第六代导演电影作品特点,分析其发展规律,对研究电影产业的发展方向,探索电影美学意义的嬗变以及关注当前大众文化的处境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当前学术界关于第六代导演艺术理念和创作理想的专著为数不多,对于第六代导演的评论大多见于媒体及各类网页,信息芜杂,良莠不齐,其中较为客观公正的观点也不过是对第六代导演的人文精神和平民风格有着较概括、宽泛的归纳,而缺乏一种较全面系统的探讨和理论高度的提升。而涉及到贾樟柯和第六代导演的论文一般未提及或者只是简单地概括贾樟柯的平民化特征,并未深入探讨“平民化”审美的内涵、特点及意义。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从个体出发,以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贾樟柯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第五、第六代导演总体审美追求的变化发展,力图阐释贾樟柯等第六代导演电影中的“小人物”或“边缘人”情结,归纳提出一种新的审美主张——“平民化”审美,并深入挖掘“平民化”审美风格的内涵及特点,阐发这种“平民化”审美风格的现实意义,以期进一步丰富电影美学的内容,弘扬电影朴素而真诚的人文关怀精神。
     除引言外,论文主要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平民化”审美风格产生的现实基础和成因,并着重概述了第五代导演的情况;第二章主要以第五代导演做比,分析了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的特质,包括思想意识的多元化、电影创作的独立性、文化意识的后现代性等,并从成长经验、创作体制等角度分析了其特质出现的原因;第三章着重阐述意法两国纪实电影对第六代导演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他们与意法两国纪实电影的异同点;第四章指出了第六代导演电影美学的新特点及新的审美主张,即“平民化”审美风格,并从文化背景、兴起缘由、概念的内涵及特点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论析;第五章揭示了“平民化”审美风格的现实意义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了第六代导演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六章做最后总结。
This article mainly research esthetic style about Jia zhangke and other sixth generation of directors,whose movies relatesto common people.
     The sixth generation of director's sudden appearance of a new force has already caused foreign scholars and movie worker's widespread attention. Their movie work in overseas repeatedly wins an award, This not only wins the good prestige for the Chinese movie in film circle in the world, moreover has become a Chinese movie circle noticeable brand-new strength.Especially in their movie sends out the esthetic style about common people has unfolded one kind of new esthetics significance. The sixth generation of director's faces the reality,which causes us to be moved.
     The current academic circles is few in number about the sixth generation of director art idea and the creation ideal monograph. The majority author induces the sixth generation of director'shumanities spirit peaceful people style, but lacks one kind of theoryhigh promotion. Excessively many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the esthetics of film thecommon traits,but we neglects its difference .
     This article embarks from the individual and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fth and the sixth generation of directors.It proposes one kind of new esthetic position and analyze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esthetic style about the common people .
     This article mainly divides into five major parts. The first part mainly elaborated the reason. The second part has analyzed the sixth generation of directors'characteristic. The third part has pointed out the reasons of the sixth generation directors . The fourth part has pointed out new characteristic about the movie of the sixth generation of directors. The fifth part has analyze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thedevelopment tendency. The sixth part is a conclusion.
引文
[1] 张亚璇 简宁:《深入了解贾樟柯》,摘自《电影评析》。
    [2] 张亚璇 简宁:《深入了解贾樟柯》,摘自《电影评析》。
    [3] 张亚璇 简宁:《深入了解贾樟柯》,摘自《电影评析》。
    [4] 张亚璇 简宁:《深入了解贾樟柯》,摘自《电影评析》。
    [5]《贾樟柯新浪讲述最近两部影片同时开拍》,http://ent.sina.com.cn 新浪娱乐 2006 年 02 月 24 日。
    [6]《“纪实电影”魅力初现——真实就是力量》,WWW.QLWB.COM.CN 齐鲁晚报电子版2004 年 11 月 28 日。
    [7] 张凤铸 萧盈盈:《中国电影电视剧理论纵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第 191 页。
    [8] 亨廷顿:《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年。
    [9]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年。
    [10] 张玉路:《现代化是什么》,《百姓》2005 年第 9 期。
    [11] 布赖克著 段小光译:《现代化的动力》,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第 37 页。
    [12] 陈旭光:《文化转型中的第六代导演》,北大讲座。
    [13] 陈旭光:《文化转型中的第六代导演》,北大讲座。
    [14] 尹鸿:《在夹缝中长大——中国大陆新生代的电影世界》,银海网。
    [15]《对话:贾樟柯——在“站台”上等待》,选自《我的摄影机不撒谎》第八章。
    [16] 朱慧:《贾樟柯电影心路之旅》,《山西日报》,2005 年 4 月 18 日。
    [17] 韩小磊,《对第五代导演的文化突围——后五代的个人电影现象》,《电影艺术》1995 年第二期。
    [18] 朱慧:《贾樟柯电影心路之旅》,《山西日报》,2005 年 4 月 18 日。
    [19] 朱慧:《贾樟柯电影心路之旅》,《山西日报》,2005 年 4 月 18 日。
    [20] 陈犀禾:《多元语境中的新生代电影》,石川学林出版社,第 23-24 页。
    [21] 韩小磊:《对第五代导演的文化突围——后五代的个人电影现象》,《电影艺术》1995 年第二期。
    [22] 贾樟柯:《我不诗话自己的经历》,《我的摄影机不撒谎》,第 367 页。
    [23] 贾樟柯:《我不诗话自己的经历》,《我的摄影机不撒谎》,第 368 页。
    [24] 贾樟柯:《我不诗话自己的经历》,《我的摄影机不撒谎》,第 368 页。
    [25] 王岳川:《中国镜像——90 年代文化研究》,第 335 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26] [美]马尔库塞:《审美之维》,第 118 页,三联书店,1989 年。
    [27] 胡濒 郑亚玲:《外国文学史》第九章《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 年版。
    [28] 胡濒 郑亚玲:《外国文学史》第九章《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 年版。
    [29] 郝建:《“第六代”电影研究:命名式中的死亡与夹缝中的话语生命》,《山花》2005年第 03 期。
    [30] 许南明 富澜 崔君衍:《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第 35 页。
    [31] 陈旭光:《文化转型中的第六代导演》,北大讲座。
    [32] 《现实一种:〈卡拉是条狗〉导演访谈》,《当代电影》2003 年第 3 期。
    [33] [美]孔捷生:《新潮风景》,《争鸣》(香港)1993 年第 6 期。
    [34] 转引自《荣格文集》卷 6 第 443 页,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冯川编、冯川、苏克译,改革出版社 1997 年 4 月版。
    [35] 张亚璇 简宁:《深入了解贾樟柯》,摘自《电影评析》。
    [36] 陈旭光:《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99 页。
    [37] 张亚璇 简宁:《深入了解贾樟柯》,摘自《电影评析》。
    [38] 章明:《此情可待》,《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6 年第 4 期。
    [39] 张亚璇 简宁:《深入了解贾樟柯》,摘自《电影评析》。
    [40] 张亚璇 简宁:《深入了解贾樟柯》,摘自《电影评析》。
    [41] 王超:《真正地面对真正》(王超访谈录),《我的摄影机不撒谎》,第 162 页。
    [42] 程青松:《真正地面对真正》,《通俗歌曲〈摇滚〉》2001 年第七期。
    [43] 张亚璇 简宁:《深入了解贾樟柯》,摘自《电影评析》。
    [44][法]让.米歇尔.西蒙:《另一种视野中的小偷》,《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1年第 3 期。
    [45] 倪震:《荒原上的徘徊者》,《当代电影》2003 年第 3 期。
    [46] 王超:《真正地面对真正》(王超访谈录),《我的摄影机不撒谎》,第 162 页。
    [47] 王超:《真正地面对真正》(王超访谈录),《我的摄影机不撒谎》,第 162 页。
    [48] 王超:《真正地面对真正》(王超访谈录),《我的摄影机不撒谎》,第 163 页。
    [49] 王超:《真正地面对真正》(王超访谈录),《我的摄影机不撒谎》,第 163 页。
    [50] 张亚璇 简宁:《深入了解贾樟柯》,摘自《电影评析》。
    [51] 孙献韬 李多钰:《中国电影百年 1977—2005》,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第 265 页。
    [52] 吴勇:《〈世界〉里藏着视界观》,《北京晚报》,2004 年 01 月 15 日。
    [53] 余华:《〈活着〉前言》,《余华作品集》第 2 卷第 292 页,中国科学出版社 1994年版。
    [54] http://www.sina.com.cn 2002/05/21 文化生活
    [55] 许南明 富澜 崔君衍:《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第 35—36 页 。
    [56] 林旭东 张亚璇 顾峥编:《贾樟柯电影——〈小武〉》,中国盲文出版社,2003 年版,第 2、23 页。
    [57] [法] 安德烈·巴赞著,崔君衍译,《什么是电影?》,江苏教育出版社,第 272页。
    [58] 参见吴琼:《人文语境下第六代电影叙事研究——以贾樟柯电影为例》。
    [59] 参见吴琼:《人文语境下第六代电影叙事研究——以贾樟柯电影为例》。
    [60] 张亚璇 简宁:《深入了解贾樟柯》,摘自《电影评析》。
    [61] 马国川:《大碰撞》221-230 页,新华出版社 2006 年版。
    [62] 陈旭光:《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232 页。
    [63] http://ent.sina.com.cn 2006 年 02 月 24 日 16:43 新浪娱乐
    [64] 杨岚 张维真:《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第 91 页。
    [65] 转引自《人民日报》1997 年 10 月 11 日版
    [66] 杨岚 张维真:《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第 215 页。
    [67]《东方瞭望——杨澜访谈录〈为了好人的尊严〉(下)》,2006 年 12 月 24 日。
    [68] bbs.ent.163.com,网易娱乐论坛
    [69] 《冷观“金狮”、“金甲”之争》,新华网上海 12 月 14 日。
    [70] 《“艺术电影在上海的困境与出路”研讨会实录》,1 月 20 日下午 15 点上海影城。
    [71] 《冷观“金狮”、“金甲”之争》,新华网上海 12 月 14 日。
    [72] 《冷观“金狮”、“金甲”之争》,新华网上海 12 月 14 日。
    [73] 陆绍阳:《中国当代电影史 1977 年以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 7 月第一版,第 129 页。
    [74] 《艺术人生》特别节目之《温暖 2006(上)》,2007 年 1 月 10 日。
    [1]《从地下走出来的导演--讲解贾樟柯》,芮欣,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5 年,18 期。
    [2]《迷失在“世界”中——看贾樟柯的〈世界〉》,陆绍阳,《当代电影》,2005 年,第3 期。
    [3]《故乡三部曲之〈站台〉》,林旭东顾峥张亚璇,中国盲文出版社,2003 年。
    [4]《故乡三部曲之〈小武〉》,林旭东顾峥张亚璇,中国盲文出版社,2003 年。
    [5]《新生代导演贾樟柯》,北京晨报 2003 年。
    [6]《贾樟柯的执着与伤悲》,凤凰网 2004 年。
    [7]《真正地面对真正》,程青松、黄鸥著,中国友谊出版社,2002 年。
    [8]《中国第六代导演的影像话语》,李正光,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期。
    [9]《梦破碎的地方——电影《北京单车》的文化现象分析》,凌学东,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20 期。
    [10]《第六代导演的生存与前路 》,田永刚,贾新刚,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6,4。 [11《]论第六代导演作品中的文学化风格》,赵梅芳,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4,23,5。
    [12]《寻找消隐的另一半:〈苏州河〉、〈月蚀〉和中国第六代导演》,孙绍谊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2。
    [13] 《“第五代”与“第六代”的文化策略》,林少雄著,上海大学学报,2003 年,第2 期。
    [14]《关于(小山回家)、(小武)的对话》郝建、贾樟柯,《黄河》1999 年第 4 期。
    [15]《夏刚电影,无人喝彩?》,白小丁著,《电影艺术》1994 年第 1 期。
    [16]《张元访谈录》,郑向虹著,《电影故事》1994 年 5 月。
    [17]《请让我回家过个年》,郝建著,载《演艺圈》2000 年 3 期。
    [18]《(美丽新世界>启示录》施润玖著,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9 年 2 期。
    [19]《钢铁是这样炼成的——田壮壮推出第六代导演》,郑向虹著,载《电影故事》1995年第 5 期。
    [20]《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张暖忻李陀著,载《中国电影理论文选》,罗艺军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2 年下册。
    [21]《错位困境与艰难抉择——面对数字影像的思考》,郝建著,载《当代电影》2001年 2 期。
    [22]《“影响的焦虑”:接受、变异与融合——中国电影外来影响源流踪迹的初步考察》,陈旭光,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12 期。
    [23]《审美文化的历史形态及其变异——谈高雅文化与大众消费文化》,周宪著,《文学评论》1995 年 1 期。
    [24]《中国镜像——90 年代文化研究》,王岳川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年。
    [25]《电影是什么》,[法]安德列·巴赞著,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7 年。
    [26]《当代电影理论文选》,胡克,张卫,胡智锋著,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27]《想象与艺术精神——欧洲电影导演研究》,侯克明、杜庆春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年。
    [28]《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李显杰著,中国电影出版社,第 10 页。
    [29]《中国电影新生代与法国浪漫主义写实美学的一致性》,《电影艺术》,2006 年第 6期。
    [30]《中国电影 50 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郦苏元,胡克,杨远婴著,2000 年 12月第一版。
    [31]《中国电影新生代与法国浪漫主义写实美学的一致性》,《电影艺术》,2006 年第 6期。
    [32]《中国电影百年 1977—2005》,孙献韬、李多钰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33]《电影理论:新的诠释与话语》,钟大丰、潘若简、庄宇新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年。
    [34]《静默观察写台湾——侯孝贤电影世界初识》,李奕明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
    [35]《影视艺术教程》,王光祖、黄会林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年。
    [36]《蒙太奇技巧浅探》,冀志枫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年。
    [37] 《成长中的“作者”:论贾樟柯的影像创作》,贾瑞明,中国学位论文文摘数据库(CDDB) ,馆藏号 Y677658 。 [38《]迷恋真实的世界——贾樟柯电影研究》,林琳,中国学位论文文摘数据库(CDDB),馆藏号 Y708408。
    [39]《“第六代”导演的美学特征研究》,肖雪梅,中国学位论文文摘数据库(CDDB) ,馆藏号 Y617755。
    [40]《贾樟柯影像的文化意蕴 》,林少雄,《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2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