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至18世纪清政府与蒙藏地区政治互动模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与传统的边疆民族政策史、民族史、清史、地方史研究角度有所不同的是,本论文从政治互动的视野,重新考察和诠释了清王朝从后金时代起到顺、康、雍、乾时期(约1616—1795),对蒙古族地区和藏族地区逐步实施政治统辖这一重大史事发生、发展与实现的过程,并运用政治互动类型分析方法,逐一建构并论述了清朝与蒙藏地区各部族政治互动的模式及其形成过程,认为清王朝从后金时代起,就形成了利用藏传佛教绥服蒙藏各部族、扩大政权基础以图中原的战略思维,先后展开与漠南蒙古诸部的相互博弈、建立了与西藏的早期积极互动联系,在实践中逐步与漠南蒙古诸部形成了以联姻-结盟为主要内容的漠南模式,入关之后,根据蒙藏各部族对清朝的态度和所处战略情势,与外喀尔喀蒙古形成了以政治绥服为主要内容的漠北模式,与漠西蒙古和硕特部确立了以羁縻藩属为主要形式的青海模式、与准噶尔部形成了以武力对决为主要内容的准噶尔模式、与土尔扈特部形成了以徕归故土为主要内容的土尔扈特模式,与藏地形成了从间接治理到直接统治的西藏模式,并依时势的变迁由近及远一一绥服上述部族。
     从清朝中央政府与蒙古、西藏三方的关系来说,清朝从关外时期就已建构了一种比较明晰的动态三角互动模式,创造性地挖掘并运用这种三角互动架构特有的内在机理,即利用蒙古和硕特部对清朝的顺服关系,通过册封该部首领,实现以蒙治藏,达到了对藏地的间接管理;又通过邀请达赖进京和对其进行册封,借助其宗教影响力控制和收服蒙古各部,即实行以藏传佛教治理蒙古,又依势相机采取蒙藏分离之策,最终实现了对西、北边疆民族地区的逐步收服和有效管辖。在管理上也创造性地采取了多重多样的管辖体制和机构,实施了不同的民族地方立法,实现了较为良性的民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互动,达到较好的社会控制效果。
     研究中特别注意从后金与蒙、藏民族政权实体和中原与边疆民族(中原与四夷)、中央与地方等三个层面对清朝与蒙藏地区政治互动内容的依次递变和性质的因势嬗变,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挖掘,认为清朝在关外时确立绥服蒙藏的相关战略是其成功立国的开端,也是主政中原后成功治理西、北边疆,实际上也是成功治国的基点之一。其中确立与蒙藏各部族不同的政治互动模式是灵活执行这一策略的重要体现,不失时机地驾驭和应用动态三角互动机制是执行这一策略的创造性试验与施展。
     本项研究所采用的视角,所搭建的框架,为研究这一为史学界长期关注的老课题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和观察点,研究结论也必将给人以多方面启发。尤其为今天正确处理族际关系,消除不安定因素,稳定边疆民族与社会,建设与开发边疆,构建和谐民族关系,从而也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一定的历史启迪。
     全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组成。其中,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的旨意、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研究范围与方法、研究重点与资料来源。正文部分,第一章,运用政治互动的概念与类型,总括性的研讨了明朝与蒙古、西藏展开政治互动的背景,构建了明蒙、明藏之间的政治互动模式,分析了明朝控驭蒙藏关系的意图及其失败所产生的影响。第二章,论述了明末清初蒙藏地带民族政治实体并立耸峙,明朝、后金、蒙古、西藏四大势力介入角逐的态势,分析了后金勃兴之优势和其联蒙立国战略的形成、与蒙藏互动策略的创意和内容,划分并总结出清代前期与蒙藏地区政治互动发展的若干阶段,为下文写作做了必要的铺垫。第三章至第五章,构建了清政府与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与漠西卫拉特蒙古诸部,与西藏的政治互动模式,并从后金与蒙、藏民族政权实体和中原与边疆民族、中央与地方等三个层面对各种模式生成的条件、过程,最终推行的管理制度,进行了研究与勾勒。第六章,探究了在政治互动视野下蒙古因素、西藏因素(藏传佛教)在清政府与蒙藏地区政治互动中的作用,分析了清政府与蒙古、西藏之间三角互动模式的内涵、机制,动态运行状况,探讨了清政府在三角互动中所处的主导地位。第七章(结论部分),对明、清两代与蒙藏地区政治互动的策略、政策和成效进行了比较研究,对清承明制的因革之处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指出了清朝在治理蒙藏方面的独到之处与创造性贡献,并对之进行了多角度的定性与评价。
Differing from the traditional border area nationality policy history, the nationalhistory, the history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place history, The paper in thepolitical interaction's vision inspected and annotates from Qing Dynasty’s Predecessorthelater Jin dynasty time, to the ShunZhi Dynasty, KangXi Dynasty, YunZhenDynasty, QianLong Dynasty (approximately 16161795).How implemented thepolitics in the Mongolian national minority area and the Tibetan national minorityarea, and how presided the process and how this significant history events graduallyoccurred, developed and realized. At same time ,Qing Dynasty government how diduse the political interaction type analysis method, and constructed and elaborated theQing Dynasty and the Mongolian and Tibetan area various clans and tribes politicsinteraction pattern and the forming process. And believed that Qing Dynasty from thelater Jin Dynasty time, it had formed the strategic thought that use TibetanBuddhism to pacify Mongolia and Tibet tribes, and expanded political powerfoundation by the chart area south of Yellow River. the Qing dynasty governmentLaunched early time interaction with the south of the desert Mongolia tribessuccessively, and established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with Tibet's to relate positively,and gradually formed the pattern which built alliance relationship by marriage withsouth of the desert Mongolia as the primary. After entering the ShanHaiguan pass,according to the manner and the strategic circumstance of Mongolian and Tibetantribes to the Qing Dynasty, the Qing Dynasty formed the pattern of tookappeasement policy on the Outer Mongolia Khalkha Mongolia. the Qing Dynastyestablished the Qinghai pattern which mainly in the ways of to built the vassal staterelationship with one of the WeiLate Mongolia tribesHeShuotethat lived in Qinghai.and formed the Dzungar pattern by taking the military force to definitely , andformed Torguts pattern by the tribe returned to native land . Formed the Tibetpattern and governed it from indirectly to the direct dominant, and according tosituation vicissitude, and pacified above clans and tribes one by one. Among the QingDynasty Central authorities ,Mongolian, and the Tibet tripartite relations, the QingDynasty have constructed one kind of quite defined dynamic triangle interactionpattern from the outside the passes time. And the Qing Dynasty Creatively unearthedand utilized this kind of triangle interaction construction unique intrinsic mechanism,namely especially in the way of HeShuote Mongolia obeys the Qing Dynasty, conferredranks and titles the leaders, realizing the goal of governing Tibet by the hand ofMongolia, and achieved that indirect supervision on the Tibet . Also through invitedDalai go to the capital and conferred him rank and title, in order to control andsubdues Mongolian by the aid of his religious influence, namely implements by Tibet governs Mongolia, also adopting the plan of to separate the Mongolia and Tibet,finally realized what about the west, north the border area multinationalarea hassubdued with the effective jurisdiction gradually. the Qing Dynasty has alsoCreatively adopted the multiple diverse jurisdiction systems and the organization inthe management, had implemented the different nationality local legislations, and hadrealized the comparatively benign national place and Central authorities' interaction,achieves the good control social effect. the research specially pay attention to whatfrom the Later Jin Dynasty , Mongolian and Tibetan national minority politicalpowers and the south of Yellow River area and border area nationality (the south ofYellow River area and Peripheral locality national minorities), the central committeeand place three stratification. From the Qing Dynasty, Mongolian and Tibetan areapolitics interaction content changes and had taken multilevel,the multipleperspectives exploration. The research showed that while the Qing Dynasty stayedoutside the passes achieved correlated strategy of pacified Mongolia, Tibet's is thebeginning which its success help the Qing Dynasty founded a nation, also after is rulesthe south of Yellow River area, and succeed in managed the west and the northernborder area, in fact it is also one of success governing whole country basicpolicies.And the establishment carries out different politics interaction pattern wasthis strategy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nimbly with the Mongolian and Tibetan tribes,Seizing the opportunity and controlling the application dynamic triangle interactionmechanism is carries out this strategy creative experiment and to display it .
     The angle of view, builds the frame of this research instituted, has provided thehistory field longtermattention old topic a new breakthrough point and theviewpoint, the conclusion of research will certainly give the human by variousinspiration. Especially for today correct processing race border relations, eliminatesthe static factor, the stable border area nationality and the society, how to develop anddevelop the border area, the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society provide certainhistorical inspiration. The entire book includes the introduction, the main text and theconclusion three major parts. The introduction part mainly introduced the selectedtopic decree,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condition and the existence question,the range of study and the method, the research key and the data source. The textualmaterial, the first chapter, the utilization politics interaction's concept and the type,sum up deliberation and the background of Ming Dynasty, Mongolia and Tibet havelaunched the political interaction, and has constructed between Ming, Mongolia andTibet's political interaction pattern, which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Ming Dynasty tocontrol the Mongolia and Tibet to relate the intention and the defeated. The secondchapter, elaborated at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QingDynasty, Mongolia and Tibet region nationality political entities to exist side by sidetowers, the Ming Dynasty, the Later Jin Dynasty, Mongolian, Tibet four big influences involvement contention's situation, has analyzed superiority of the later Jin Dynastyvigorous growth and it unites the Mongolian to build a country strategy, with theMongolian and Tibetan interaction strategy creativity and the content, divided andsummarizes clears out a generation of earlier period and Mongolian and Tibetan areapolitics interaction development certain stages, wrote the artificial essential upholsteryfor as follows. The third chapter to the fifth chapter, has constructed the Qinggovernment and Mongolia of the south desert, the Outer Mongolia Khalkha Mongolia,and the Weilate Mongolia of west desert, and Tibet's political interaction pattern, andfrom the Later Jin Dynasty , Mongolian and the Tibetan national minority politicalpower entity and the area of south of Yellow River and the border area nationality, thecentral government and the place three stratification planes to each kind of patternproduction's condition, the process, the control system which carries out finally,conducted the research and outline it . The sixth chapter, the research inquired thatunder the political interaction field of vision the Mongolian factor, Tibet factor(Tibetan Buddhism) in the Qing government ,the Mongolian and Tibetan area politicsinteraction's function, has analyzed between the Qing government ,Mongolia andTibet the triangle interaction pattern connotation, the mechanism, the dynamicmovement condition, has discussed the Qing government the dominant position whichand in governs in the Mongolian and Tibetan process to the area of south of YellowRiver factor utilization and the display locates in the triangle interaction. Conclusionpart (the seventh chapter): To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Qing Dynasty twogenerations politics interaction's strategy about the Mongolian and Tibetan area, thepolicy and the result carried on has been studied, because to received Ming’s strategycarry on the quit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clearly, had pointed out the Qing Dynastywas governing the Mongolian and Tibetan aspect the originality and the creativecontribution, and has carried on the multiple perspectives to it qualitative and theappraisal.
引文
①内蒙古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
    ②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③青海民族研究,1995年第1期。
    ④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年第4期。
    ⑤内蒙古师大学报,2001年第2期。
    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②可定义为“各种行动主体为实现政治利益,围绕着国家政权展开的交互作用”。
    ③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④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⑤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①樊保良,《蒙藏关系史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前言第1页。
    ①《新华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修订版,第693页。
    ②《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800页。
    ①《明史纪事本末》卷十,《故元遣兵》,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49页。
    ②[民国]屠寄,《蒙兀儿史记》卷十七,“安欢贴眭儿本记”。台湾:世界书局,,民国五十一年初版。
    ③[明]郑晓,《今言》卷二,第一O六条,见元明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8页。
    ④[清]佚名,《明事断略·故元遗兵》,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 1991年版。
    ①《明史》卷三三O,《西域传》(二),西番诸卫条,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539页。
    ②《明太祖宝训》卷六,《驭夷狄》;谈迁,《国榷》卷四,洪武四年九月庚午。
    ③《明史》卷三三十,“西域传二·西番诸卫条”,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549页。
    ④陈梧桐,《明太祖与明成祖对西北民族地区的经营》、杨秀清,《试论明朝对西北民族问题的决策》,均载田澍、李清凌主编,《西北史研究》(第三辑),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3~14页、第53页。
    ⑤《明史》卷三三十,“西域传二·曲先卫条”,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555页。
    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太祖实录》卷一二二,洪武十二年正月甲申条,据国立北平图书馆红格钞本影印。
    ①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22页。
    ①邓前程,《明代藏地施政的特殊性――古代中央王朝治理藏区的一种范式研究》,2?004年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11页。
    ②《明史》卷三二七,“鞑靼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467页
    ③《明太祖实录》,卷二OO,洪武二十三年三月癸巳条,据国立北平图书馆红格钞本影印。
    ④《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四,“开国规模”,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①? [明]何乔远,《名山藏》卷三六,“分藩记”,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②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23页。
    ③《明英宗宝训》卷三,“饬边务”。
    ①刘祥学,《明朝民族政策演变史》,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261页。
    ②[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4,“也先夸国宝”。《明实录》、《明史》译作“添元”,《李朝实录》瑞宗甲戌年二月庚申条误作“天成”。
    ③《明史》卷三二七,“鞑靼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486页。
    ④《明穆宗实录》卷五九,隆庆五年七月戊寅条,据国立北平图书馆红格钞本影印。
    ⑤陈梧桐,《论明王朝的民族观与民族政策》,载《明史研究》第4辑,黄山书社,1994。
    ⑥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23页。
    ⑦贺卫光把游牧经济对农业经济的依赖概括为“非平衡需求”,并从双方互补关系的角度,探讨了其具体表现。见贺卫光著,《中国古代游牧民族经济社会文化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第,2001年版,第161页。
    ①[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八,“俺答列传下”,见徐丽华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成(汉文版)第八册,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版。
    ②[明]王崇古,《酌许虏王讳乞回事疏》,载《明经世文编》卷三一八,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③刘祥学,《明朝民族政策演变史》,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54页。
    ④? [明]叶向高,《四夷考》卷四,“西番考”,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⑤石硕,《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4页。
    ①石硕,《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3页。
    ②《明太祖实录》卷七九,洪武六年二月癸酉条。
    ③石硕,《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4页。
    ④石硕,《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6~257页。
    ⑤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38页。
    ⑥石硕,《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0页。
    ①[台湾]吕秋文,《西藏地方与中央政治隶属关系促成之原因》,《中国藏学》,1998年第1期,第44页。
    ②石硕,《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6页。
    ③扎奇斯钦,《蒙古与西藏历史关系之研究》,台北正中书局,1978年版,第375页。
    ④扎奇斯钦,《蒙古与西藏历史关系之研究》,第380页。
    ①扎奇斯钦,《蒙古与西藏历史关系之研究》,第392页。
    ②扎奇斯钦,《蒙古与西藏历史关系之研究》,第393-394页。
    ③扎奇斯钦,《蒙古与西藏历史关系之研究》,第394页。
    ④《明史》三三O,“西域传二·西番诸卫条”,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544页。
    ⑤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500~501页。
    ⑥扎奇斯钦,《蒙古与西藏历史关系之研究》,台北正中书局,1978年版,第397页。
    ⑦乌力吉巴雅尔,《蒙藏关系史大系·宗教卷》,西藏人民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第27页。
    ①《明史》卷三三O,“西域传二·西番诸卫条”,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549页
    ②扎奇斯钦,《蒙古与西藏历史关系之研究》,台北正中书局,1978年版,第400页。
    ③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22页。
    ④王贵,喜饶尼玛,唐家卫,《西藏历史地位辨》,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①《明史》卷三三一,“西域传三”,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589页。
    ①石硕,《清代前期治藏特点及相关问题》,《西藏研究》,1996年第1期。
    ①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40页。
    ②成崇德,《康乾盛世的疆域与边疆民族》,见郭成康《康乾盛世历史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173页。
    ③张永江,《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变迁为中心》,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1-52页。
    ④乌力吉巴雅尔,《蒙藏关系史大系·宗教卷》,西藏人民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①张永江,《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变迁为中心》,第78-79页。
    ②[日]田山茂,《清代蒙古社会制度》,鸳渊一·序,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页。
    ③《明太祖实录》,洪武十五年九月癸亥。
    ④张永江,《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变迁为中心》,第51-52页。
    ①张永江著,《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变迁为中心》,第78页。
    ②可参阅张永江著,《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变迁为中心》第二章;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第八编第一章;成崇德,《康乾盛世的疆域与边疆民族》,见郭成康《康乾盛世历史报告》,都论述了各民族政治实体的情况。
    ①李治亭,《清朝逊国90年祭》,《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3期。
    ②《满洲实录》卷一,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一,“满洲国”,故宫博物院铅印本。
    ③《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一,“满洲国”,故宫博物院铅印本。
    ④李治亭,《清朝逊国90年祭》,《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3期。
    ⑤[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一一,“王台传”、“王杲传”等;[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总略”;《明史》卷二二二,“张学颜传”。
    ⑥《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二,己亥年正月条,故宫博物院铅印本。。
    ①《清太宗实录》卷五一,五二,六二;《啸亭杂录》卷二。
    ②《清太宗实录》卷二五,天聪九年九月庚寅条,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
    ③奇迹之一、二、三条内容,亦见李治亭,《清朝逊国90年祭》,《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3期。
    ④以上各战役经过,可参见孙文良、李治亭:《明清战争史略》有关章节,辽宁人民社,1986年版。
    ⑤李治亭,《清朝逊国90年祭》,《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3期。
    ⑥《明史》卷二七五,“袁崇焕传”。
    ⑦周远廉,《简评努尔哈赤》,《清代人物研究》,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91页。
    ①李治亭,《清朝逊国90年祭》,《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3期。
    ②《清太宗实录》卷一首段,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
    ③昭梿:《啸亭杂录》卷二,“汉军初制”,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④《清太宗实录》卷二十四,天聪九年七月癸酉。
    ⑤王先谦,《东华录》,崇德三年七月丁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⑥《清太宗实录》卷四二,崇德三年秋七月丁丑。
    ⑦《清太宗实录》卷一,天命十一年八月丙子。
    ⑧陈克进、滕绍箴,《略论皇太极的历史作用》,《清代人物研究》,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148页。
    ①李治亭,《清朝逊国90年祭》,《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3期。
    ①〔法〕勒内·格鲁塞著,蓝琪译,项英杰校,《草原帝国》,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商务印书馆,2006版,第?639页。
    ②戴逸,见赵云田,《清代蒙古政教制度·序》,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3页。
    ③阎崇年,《清廷满洲初期文化满蒙二元性解析》,《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二辑,第30页。
    ④宋廉等撰,《元史》卷五九《地理二》,中华书局校点本,1976年版,第1400页。
    ⑤[明]沈节甫《记录汇编》卷二O,“正统北狩事迹”。
    ⑥《李朝世宗实录》卷一一六,二十九年闰四月戊子。
    ⑦阎崇年,《清廷满洲初期文化满蒙二元性解析》,第30-31页。
    ①张永江,《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变迁为中心》,第79页。
    ②余梓东,《论后金政权民族政策的形成》,《满族研究》,2002年第3期。
    ③杜家骥,《清朝满蒙联姻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据第258页,“满蒙联姻各阶段嫁、娶数字对比表”。
    ①华立,《清代的满蒙联姻》,《民族研究》, 1983年第2期。
    ②《重译满文老档》(第一分册)太祖卷十三,清初史料丛刊第一种,辽宁大学历史系,1978年版,第90~91页。
    ③《满洲实录》卷六,庚申天命五年正月十七日。
    ④《清太祖实录》卷九,天命九年二月庚子。清初,蒙古与满洲誓盟,其仪式一般是对天杀白马,对地杀乌牛,地上放酒、肉、土、血和骨各一碗,焚香誓盟,以忠诚之言,对天地立誓,而后将誓书焚之。
    ⑤《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四,天命十年八月初九日。
    ⑥《清太祖实录》卷九,天命十年十月庚戌,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
    ⑦《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天命四年十一月条。
    ①妙舟,《蒙藏佛教史》,第4篇,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版,第67页。
    ②乾隆,《喇嘛说》,见张羽新,《清政府与喇嘛教》(附清代喇嘛教碑刻录),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40页。
    ③乾隆,《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张羽新,《清政府与喇嘛教》(附清代喇嘛教碑刻录),第434页。
    ①〔意〕L.伯戴克著,周秋有译,《十八世纪前期的中原和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2页。
    ②《清太宗实录》卷四九,崇德四年十月庚寅条,中华书局影印,1985年版。
    ③《清太宗实录》卷六三,崇德七年十月已亥条。
    ④《清太宗实录》卷六四,崇德八年五月丁酉。
    ⑤《清太宗实录》卷六四,崇德八年五月丁酉。
    ⑥《清太宗实录》卷六四,崇德八年五月丁酉。
    ①彭建英,《试论清朝的治藏方略》,《西北史地》,1997年第2期。
    ①《明太宗宝训》卷五,《驭夷狄》;《明太祖实录》卷七八,洪武六年春正月壬子;《明太祖实录》卷八O,洪武六年三月壬子。
    ②《明太宗宝训》卷五,“谕远人”;《明英宗实录》卷二O四,景泰二年五月壬子。
    ③《清世宗实录》卷一三〇,雍正十一年四月己卯。
    ④《清世宗实录》卷八十六,雍正七年九月癸未。
    ⑤《清高宗实录》卷一一五四,乾隆四十七年四月辛巳。
    ①郭成康,《清朝皇帝的中国观》,《清史研究》, 2005年第4期。
    ②《资治通鉴》卷一九八,《唐纪》十四,太宗贞观二十一年五月庚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③郭成康,《清朝皇帝的中国观》,《清史研究》, 2005年第4期。
    ④兰鼎元,《鹿洲全集》卷一,“鹿洲初集”,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⑤晏斯盛,《楚蒙山房集》,“送鄂少保云贵广西总制入觐序”,清乾隆刻本。
    ⑥《皇朝经世文编》卷八八,苗防上,晏斯盛《与尹制府论绥理苗疆书》,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⑦《朱批谕旨》,雍正五年三月十二日鄂尔泰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李世愉,《清前期治边思想的新变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第1期。
    ⑨《清世宗实录》卷一四七,雍正十二年九月甲申。
    ⑩《清世宗实录》卷八十,雍正七年四月辛巳。
    11李世愉,《清前期治边思想的新变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第1期。
    ①《三国志》卷三五,《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
    ②李世愉,《清前期治边思想的新变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第1期。
    ③《大义觉迷录》,见《清史资料》,第4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2页。
    ④昭梿,《啸亭杂录》卷十,“理藩院”,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⑤《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首“御制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序”。西藏学汉文文献汇刻,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⑥《清高宗实录》卷四八九,乾隆二十年五月壬辰。
    ①《承德府志》卷首一,光绪朝重订承德府志校点本,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②《承德府志》卷首一,光绪朝重订承德府志校点本,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③《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一,康熙三十年五月壬辰。
    ④李治亭、黄松筠,《论康乾盛世“大一统”与西北地区的统一》,《清史论丛》(2000年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第46页。
    ①张永江,《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变迁为中心》,第81页。
    ②祁韵士撰,包文汉整理,《皇朝藩部要略稿本》卷一,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③[清]彭孙贻,《山中闻见录》卷五,丛书集成续编。
    ①《清太宗实录》卷三十八,崇德二年八月辛丑条。
    ②祁韵士撰,包文汉等整理,《皇朝藩部要略稿本》,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84页。
    ③《清太宗实录》卷六十四,崇德八年五月丁酉条。
    ④《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十,第12页,西藏学汉文文献汇刻,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①《清圣祖实录》卷一九一,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丁巳。
    ①华立,《清代的满蒙联姻》,《民族研究》,1983年第2期。
    ①赵云田,《试论清太祖、太宗时期对漠南蒙古的关系和政策》,载《北京师院学报》,1980年第2期。
    ②乌云毕力格,成崇德,张永江撰,《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③[明]沈国元,《两朝从信录》,卷七;潘喆,孙方明,李鸿彬,《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二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4版。
    ④[明]沈国元,《两朝从信录》,卷七;潘喆,孙方明,李鸿彬,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二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4版。
    ⑤魏源,《圣武记》,卷三,“国朝绥服蒙古记一”,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6页。
    ①赵云田,《试论清太祖、太宗时期对漠南蒙古的关系和政策》,《北京师院学报》,1980年第2期。
    ②赵云田,《试论清太祖、太宗时期对漠南蒙古的关系和政策》,1980年第2期。
    ③汤代佳亦认为,此一时期,“科尔沁部与满洲友好关系的建立经历了由军事冲突向联姻与朝贡直至归顺与结盟的三个发展阶段”。见其《努尔哈赤时期科尔沁部与满洲的关系》,载《西北史地》,1996年第4期。
    ④宝日吉根,《清初科尔沁部与满洲的关系》,《民族研究》,1981年第4期。
    ⑤《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癸已年九月壬子。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
    ⑥《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癸巳秋九月壬子朔。
    ①《重译满文老档》(第一分册)太祖卷,第28页。
    ②《重译满文老档》(第一分册)太祖卷,第28页。
    ③《重译满文老档》(第一分册)太祖卷,第41页。
    ④《重译满文老档》(第一分册)太祖卷,第43页。
    ⑤《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二,天命二年正月,故宫博物院铅印本。
    ⑥《重译满文老档》(第一分册)太祖卷,第41页。
    ⑦宝日吉根,《清初科尔沁部与满洲的关系》,《民族研究》,1981年第4期。
    ⑧祁韵士撰,包文汉整理,《皇朝藩部要略稿本》卷一,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⑨《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八,天命七年二月壬午。
    ⑩《清史稿·列传十六》卷二百二十九,中华书局标点本,1977年版,第9272页。
    ①《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八,天命七年二月壬午。
    ②《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八,天命八年六月戊辰。
    ③《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八,天命八年六月戊辰。
    ④《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九,天命九年春正月丙辰朔。
    ⑤《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九,天命十年三月己酉朔。
    ⑥汤代佳,《努尔哈赤时期科尔沁部与满洲的关系》,《西北史地》,1996年第4期。
    ⑦《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九,天命十年秋八月乙酉。
    ⑧《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九,天命十年十一月庚戌。
    ⑨《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十,天命十一年六月丁丑。
    ①《满洲实录》卷八,天命十一年六月初七日,中华书局影印,1985年版;《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十,天命十一年六月戊寅。
    ②魏源,《圣武记》卷三,“国朝绥服蒙古记一”,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8页。
    ③《清太宗实录》卷一,天命十一年十二月庚戌。
    ④华立,《清代的满蒙联姻》,《民族研究》,1983年,第1期。
    ⑤杜家骥,《清朝满蒙联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⑥杜家骥,《清朝满蒙联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页。
    ①《清史稿·地理志》卷七十七,据“内蒙古”条统计,中华书局标点本,1976年版,第2375~2420页。
    ②《清史稿》卷一,“太祖本纪一”,第16页。
    ③《清史稿》卷二二九,“布彦代传”,第9275页。
    ①《清史稿》卷二一四,“列传一·后妃”,第8905~8910页。
    ②(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九七八,石印本。
    ③恽丽梅,《康熙帝公主下嫁与噶尔丹之战》,《清史论丛》(2001年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159~?160页。
    ①恽丽梅,《康熙帝公主下嫁与噶尔丹之战》,《清史论丛》(2001年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158~?166页。
    ①乌云毕力格,成崇德,张永江撰,《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9页。
    ②张穆,《蒙古游牧记》卷一,咸丰刊本。
    ③清高宗《御制诗二集》卷五二,第15页,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④昭梿,《啸亭杂录》卷一,“善待外藩”。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⑤华立,《清代的满蒙联姻》,《民族研究》,1983年第1期。
    ⑥祁韵士撰,包文汉整理,《皇朝藩部要略稿本》卷一,“内蒙古要略一”,第18页。
    ⑦乌云毕力格,成崇德,张永江撰,《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①魏源,《圣武记》卷三,“国朝绥服蒙古记一”,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9页。
    ②宝日吉根《清初科尔沁部与满洲的关系》,《民族研究》, 1981年,第4期。
    ③《清世祖实录》卷十六,顺治二年五月丁未条。
    ①魏源,《圣武记》卷三,“国朝绥服蒙古记一”,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6页。
    ②《清圣祖实录》卷五十四,康熙十四年四月丁己。
    ③《李朝实录》,关于布尔尼的记载,森川哲雄《察哈尔布尔尼亲王之乱》《东洋学报》64,第1~2号,1983年。中文译文见《蒙古学信息》,1998年第4期。
    ④乌云毕力格,成崇德,张永江撰,《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2页。
    ⑤《李朝实录》,显宗改修实录,显宗十三(1672)年十月戊辰。
    ⑥《李朝实录》,显宗改修实录,显宗十三(1672)年十月戊辰。
    ⑦《李朝实录》,显宗十五(1674)年五月癸未。
    ⑧乌云毕力格,成崇德,张永江撰,《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3~74页。
    ⑨《清圣祖实录》卷五十四,康熙十四年四月辛卯。
    ①魏源,《圣武记》卷三,“国朝绥服蒙古记一”,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9页。
    ②《清圣祖实录》卷五十五,康熙十四五月癸亥。
    ③《清圣祖实录》卷五十五,康熙十四年五月乙丑、乙巳。
    ④《圣武记》卷三,“国朝绥服蒙古记一”,第97页。
    ⑤《圣武记》卷三,“国朝绥服蒙古记一”,第97页。
    ⑥乌云毕力格,成崇德,张永江撰,《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7页。
    ⑦康熙,御制《固龙雍穆长公主墓志铭》。
    ⑧包文汉等整理,《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十七,“科尔沁总传”,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2页。
    ⑨俞正燮,《癸己存稿》卷六,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⑩张穆,《蒙古游牧记》卷一,咸丰刊本,第2页。
    ①乌云毕力格,成崇德,张永江撰,《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第29页。
    ②《皇清开国方略》卷二O,清乾隆五十一(1786)年,武英殿刻本。
    ③乌云毕力格,成崇德,张永江撰,《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第30页。
    ④《清太宗实录》卷二十一,天聪八年十一月壬戌;祁韵士《皇朝藩部要略》,卷6。
    ⑤《满文老档》,中华书局, 1990年版,第1275、1278~1279页。
    ⑥《皇清开国方略》卷二一,清乾隆五十一(1786)年,武英殿刻本。
    ⑦乌云毕力格,成崇德,张永江撰,《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第34~35页。
    ①《清史稿》卷一一五,“职官二”,中华书局,1976年版。
    ②乌云毕力格,成崇德,张永江撰,《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第35页。
    ③赵云田,《清代蒙古政教制度》,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9~50页。
    ①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48页。
    ②《理藩院则例》,乾隆内府抄本。
    ③祁韵士撰,包文汉整理,《皇朝藩部要略稿本》卷三,“外蒙古喀尔喀部要略一”,第40页。
    ④包文汉,奇·朝克图整理,《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4页。
    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天命天聪年间蒙古文档案译稿》(中),《历史档案》,2001年第4期。
    ⑥齐木德道尔吉,《外喀尔喀车臣汗硕垒的两封信及其流传》,内蒙古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⑦祁韵士撰,包文汉整理,《皇朝藩部要略稿本》卷一,“内蒙古要略一”,第20页。
    ⑧福格,《听雨丛谈》卷二,“九白”,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①陈崇祖,《外蒙近世史》,台湾文海出版社,1965年版,第2页。
    ②孙文良、李治亭,《崇德帝》,吉林文史出版杜,1993年版,第248~249页。
    ③张永江著,《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变迁为中心》,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3页。
    ④孟森,《清史讲义》,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0页。
    ⑤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五百二十一,列传三百八,“藩部四,车臣汗部”,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⑥祁韵士撰,包文汉整理,《皇朝藩部要略稿本》卷三,“外蒙古喀尔喀都要略一”,第41页。
    ⑦? [乾隆]《理藩院则例》,“柔远清吏左司上”,乾隆内府抄本。
    ⑧乌云毕力格,成崇德,张永江撰,《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1页。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蒙文顺治五年档,蒙4号。转引自齐木德道尔吉,《1640年以后的清朝与喀尔喀的关系》,《内蒙古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下同。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蒙文顺治五年档,蒙5号。
    ③齐木德道尔吉,《1640年以后的清朝与喀尔喀的关系》,《内蒙古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蒙文顺治四年档之二,蒙46号;《清世祖实录》卷三十二,顺治四年五月乙巳条。
    ⑤《清世祖实录》卷四十,顺治五年八月乙未条。
    ⑥《清世祖实录》卷四十七,顺治七年二月甲申条。
    ⑦《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下)》,顺治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条。
    ⑧齐木德道尔吉,《1640年以后的清朝与喀尔喀的关系》,《内蒙古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①《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下)》,顺治六年正月条。
    ②包文汉,奇·朝克图整理,《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五,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6页。
    ③《清世祖实录》卷八十八,顺治十二年正月甲寅条。
    ④《清世祖实录》卷八十九,顺治十二年二月乙亥条。
    ⑤《清世祖实录》卷九十,顺治十二年三月乙未条。
    ⑥《清世祖实录》卷九十一,顺治十二年四月辛酉条。
    ⑦齐木德道尔吉,《1640年以后的清朝与喀尔喀的关系》,《内蒙古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⑧《清世祖实录》卷九十一,顺治十二年五月戊子条。
    ⑨《清世祖实录》卷九十四,顺治十二年十月庚申条。
    ①《清世祖实录》卷九十六,顺治十二年十二月丙子条。
    ②《清世祖实录》卷九十五,顺治十二年十一月辛丑条。
    ③黑龙,《喀尔喀蒙古附清考述》,发表于《中华文史网》, http://www.historychina.net/cns/QSYJ/ZTYJ/BJYQY/03/01/2007/19412.html。
    ④《清世祖实录》卷一百0九,顺治十六年四月甲寅条。
    ⑤赵云田,《哲卜尊丹巴和清朝对喀尔喀蒙古的统治》,《清史论丛》(第七辑),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90页。
    ⑥赵云田,《哲卜尊丹巴和清朝对喀尔喀蒙古的统治》,《清史论丛》(第七辑),第190页。
    ①包文汉等整理,《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六十一、卷四十六,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页,第338页。
    ②《咱雅班第达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72页。
    ③包文汉等整理,《蒙古回部王公传》卷四十六,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8页。
    ④《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二;《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六十一。
    ⑤《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三,西藏学汉文文献汇刻第四辑,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页。
    ⑥《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三,第26页。
    ⑦《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三,第19页。
    ①《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三,第26页。
    ②《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三,第26页。
    ③《蒙古堂档》,康熙二十八年档,全宗号2,编号30,第0296—0299页。转自黑龙,《喀尔喀蒙古附清考述》,下同。
    ④《蒙古堂档》,康熙二十六年档,全宗号02,编号36,第0022—0036页;第0059—0063页。
    ⑤《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四,第5~6页。
    ⑥《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四,第6~7页。
    ⑦乌云毕力格,成崇德,张永江撰,《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1页。
    ①《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四,西藏学汉文文献汇刻,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②《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四。据耶酥士张诚记载,首批南逃喀尔喀人于1688年7月中旬已到达汛界。参见《张诚日记》,《清史资料》,第五辑,第120页。
    ③张穆,《蒙古游牧记》卷七,咸丰刊本,第三页下至第四页下。
    ④参阅孟森,《明清史讲义》(下),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29页;辽宁《清史简编》(上编)?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08页。
    ⑤李毓澍,《外蒙政教制度考》“喇嘛教在外蒙的发展和地位”一文,1962年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袁森坡,《喀尔喀蒙古南迁的过程与原因辨析》,《清史论丛》第三辑,中华书局1982年版。
    ①《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五,西藏学汉文文献汇刻,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②《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五,西藏学汉文文献汇刻,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③《康熙起居注册》,康熙三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皇朝藩部要略稿本》,卷三,“喀尔喀部要略一”,第47~48页。
    ④《蒙古堂档》,康熙二十八年档,全宗号2,编号30,第0060—0061页、第0110—0111页。转自黑龙,《喀尔喀蒙古附清考述》,下同。
    ⑤《蒙古堂档》,康熙二十八年档,全宗号2,编号30,第0357—0360页。
    ⑥《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五,西藏学汉文文献汇刻,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⑦《蒙古堂档》,康熙二十八年档,全宗号2,编号30,第0127—0135页。
    ⑧札奇斯钦,《外蒙古的“独立”“自治”和“撤治”》,引自网络转贴,地址:http://hexun.com/aloneghost >。
    ⑨加恩堵,江载华译,《早期中俄关系史》,1961年商务版,第145页;昭梿,《啸亭杂录》卷一,“土尔扈特来降”,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5页。
    ⑩《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九十四,传78,杜尔伯特部总传。11何秋涛,《朔方备乘》卷四十六,西北文献丛书总93册。。12陈安丽,《论康熙对蒙古政策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作用》,《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三期。13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48页。
    ①《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九,西藏学汉文文献汇刻,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②《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十,西藏学汉文文献汇刻,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③《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一,康熙三十年五月丁亥。
    ④《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五,康熙三十一年五月癸酉。
    ①《清高宗实录》卷一八七,乾隆八年三月壬申条。
    ①《圣武记》卷三,“国朝绥服蒙古纪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6页。
    ①妙舟,《蒙藏佛教史》第5篇,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版,第38页。
    ②《哲卜尊丹巴传》,第236页;《哲卜尊丹巴传略》,第254页。
    ③《清高宗实录》卷二00,乾隆八年九月癸未。
    ①乾隆《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碑文,见张羽新,《清政府与喇嘛教》(附清代喇嘛教碑刻录),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35页。
    ①《清太宗实录》卷二十九,崇德二年十月丙午条。
    ②陈庆英,《蒙藏关系史大系——政治卷》,第241—242页。
    ③《清太宗实录》卷六十三,崇德七年十月己亥条。
    ④《清太宗实录》卷六十四,崇德八年五月丁酉条。
    ⑤《清世祖实录》卷一,顺治元年正月己亥条。
    ①阿旺洛桑嘉措,《五世达赖喇嘛传》(上册),陈庆英、马连龙、马林译,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版,第167页。
    ②《清世祖实录》卷二十七,顺治三年八月戊戌条。
    ③《清世祖实录》卷四十六,顺治六年九月壬辰条。
    ④《清世祖实录》卷七十,顺治九年十一月壬戌条。
    ⑤《清世祖实录》卷七十四,顺治十年四月丁丑条。
    ⑥汤代佳,《青海厄鲁特蒙古与清朝之早期关系述略》,青海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
    ①《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
    ②张永江,《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变迁为中心》,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③《清世祖实录》卷七四,顺治十年四月丁已条。
    ④陈庆英,《蒙藏关系史大系——政治卷》,第289页。
    ⑤关于固始汗的生卒年,各年记载颇有歧异,其生年应为壬午年,即l582年。其卒年,经蔡志纯《固始汗生卒年小考》(载《民族研究》)1984年第一期)考定为甲午十二月初七日,公历应为1655年初。
    ①《清世祖实录》卷九十七,顺治十三年正月癸未条。
    ②《清世祖实录》卷一百0三,顺治十三年八月壬辰条。
    ③《清世祖实录》卷一百0三,顺治十三年八月壬辰条。
    ④《清圣祖实录》卷五十四,康熙十四年四月乙卯条。
    ⑤魏源,《圣武记》卷三,“国朝绥服蒙古记一”,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1页。
    ⑥魏源,《圣武记》卷三,“雍正两征额鲁特记”,第139页。
    ①《清圣祖实录》卷一百七十八,康熙三十五年十一月庚午条。
    ②《清圣祖实录》卷一百八十六,康熙三十六年十一月癸未条。
    ③《清圣祖实录》卷一百八十六,康熙三十六年十二月庚午条。
    ④《清圣祖实录》卷一百八十七,康熙三十七年正月辛巳条。
    ⑤《清圣祖实录》卷一百八十七,康熙三十七年二月丙辰条。
    ⑥《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一四,康熙四十二年十一月乙卯条。
    ①《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一四,康熙四十二年十一月己未条。
    ②《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一四,康熙四十二年十一月己未条。
    ③《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一四,康熙四十二年十一月庚申条。
    ④蒋良骐,《东华录》卷六十一,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⑤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舆地”卷二十五,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⑥汤代佳,《青海厄鲁特蒙古与清朝之早期关系述略》,《青海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
    ⑦汤代佳,《试析罗卜藏丹津“叛乱”之原因》,《青海民族研究》, 1998年第4期。
    ①[日]佐滕长《论罗卜藏丹津的叛乱》,载《史林》,第55卷,第6号,1972,30-32页。转自陈庆英,《蒙藏关系史大系——政治卷》,第372页。
    ②石滨裕美子,《罗卜藏丹津“叛乱”再考》,蒙古学信息,1989年第1期。
    ③加藤直人,马连龙译,《罗卜藏丹津叛乱与清朝》(上、下),《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1993年第2期。
    ①《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一辑,引自加藤直人:《一七二三年罗卜藏丹津叛乱》(日文),《内亚、西亚社会和文化》,1983年。本文转自马大正、成崇德主编,《卫拉特蒙古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5页
    ②《年羹尧奏折》,中卷,723--728页,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71年。
    ③魏源,《圣武记》卷五,“国朝抚绥西藏记上”,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06页。
    ④《年羹尧奏折》,上卷,第58页。
    ⑤马大正、成崇德主编,《卫拉特蒙古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7页。
    ⑥当和硕特部诸首领自西藏返回青海后,清明对各部首领采取了“众建分治”的办法,封和硕特部中势力较大的察罕丹津为“亲王”并厚给赏赐。清朝命令原总领青海和硕特部的罗卜藏丹津与察罕丹津同领青海右翼,以降低其地位。同时清朝还以防备准噶尔为由在布隆吉尔建城驻兵。参见《清实录》世祖卷4,雍正元年二月乙亥条。《皇朝藩部要略》卷十。
    ⑦魏源,《圣武记》卷三,“雍正两征厄鲁特记”,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9页。
    ⑧马大正、成崇德主编,《卫拉特蒙古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7页。
    ⑨自加藤直人,《—七二三年罗卜藏丹津叛乱》。转自马大正、成崇德主编,《卫拉特蒙古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7页。
    ⑩马大正、成崇德主编,《卫拉特蒙古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7页。
    ①《清世宗实录》卷十,雍正元年八月庚午。
    ②《清世宗实录》卷十,雍正元年八月庚午。
    ③马大正、成崇德主编,《卫拉特蒙古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7页。
    ④《岳钟琪行略》,青海省图书馆藏抄本。
    ⑤马大正、成崇德主编,《卫拉特蒙古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8页。
    ⑥陈庆英,《蒙藏关系史大系——政治卷》,西藏人民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第374页。
    ①石硕,《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3页。
    ②《清世宗实录》卷二十,雍正二年五月壬戌。
    ③张穆,《蒙古游牧记》卷十二,“青海额鲁特蒙古游牧所在”,咸丰刊本。
    ④《清世宗实录》卷二十,雍正二年五月戊辰。
    ⑤《清世宗实录》卷二十,雍正二年五月戊辰。
    ⑥《清世宗实录》卷二十,雍正二年五月戊辰。
    ⑦《清世宗实录》卷二十,雍正二年五月戊辰。
    ⑧《清世宗实录》卷二十,雍正二年五月戊辰。
    ①杨应琚,《西宁府新志》,卷三,《地理志》,卷二四,《官师志》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8年版。
    ②若松宽,《俄文史料中所见到的顾实汗事变》,《史林》,第59-60页,1971年。
    ③拉德纳巴德拉著,西·诺尔布校注,《咱雅班第达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l55页。
    ①《卫拉特法典》(蒙古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页。转引自乌云毕力格、成崇德、张永江著,《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0页。
    ②马大正、成崇德主编,《卫拉特蒙古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5页。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蒙文老档》,蒙字46号--0056。
    ④《清朝文献通考》卷二八四,《舆地十六》;《清世录实录》,卷六五,顺治九年十二月申辰条。
    ⑤《清世祖实录》卷一0九,顺治十四年四月壬子条。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蒙文老档》,蒙字46号--0056。
    ②《清世祖实录》卷六十一,顺治八年十月辛酉。
    ③马大正、成崇德主编,《卫拉特蒙古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6页。
    ④[清]佚名,《蒙古溯源史》,第318页,《西北文献丛书》二编,总41册。
    ⑤梁份,《秦边纪略》,青海人民出版社标点本,第419页。
    ⑥津巴多尔济,《水晶鉴》,民族出版社1984版,第508页。
    ⑦梁份,《秦边纪略》,第419页。
    ⑧张植华,《略论噶尔丹与西藏僧俗统治者的关系》,见《蒙古族历史人物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00页。
    ⑨梁份,《秦边纪略》,第419页。
    ①梁份,《秦边纪略》,第420,419页。
    ②巴图尔乌巴什图们,《四卫拉特史》》,载《卫拉特历史文献》,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03页。
    ③《咱雅班第达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48,268~269页。
    ④《清圣祖实录》卷三十八,康熙十一年一月庚午。
    ⑤《清圣祖实录》卷六十七,康熙十六年五月甲午。
    ①《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一,西藏学汉文文献汇刻第四辑,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②《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二,康熙二十二年七月戊戌。西藏学汉文文献汇刻,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②《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首“御制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序”。
    ③《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二,康熙二十二年七月戊戌。
    ④《清圣祖实录》卷一一一,康熙二十二年七月戊戌。
    ⑤《清圣祖实录》卷一一一,康熙二十二年七月戊戌。
    ⑥成崇德,《康乾盛世的疆域与边疆民族》,见郭成康《康乾盛世历史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年版。
    ⑦梁份,《秦边纪略》,421页。
    ⑧《圣祖圣训》卷五七,第19页。
    ⑨《圣祖圣训》卷五七,第19页。
    ①《圣祖圣训》卷五七,第20页。
    ②《清圣祖实录》卷一二七,康熙二十五年九月癸卯。
    ③《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五,康熙二十七年九月甲子。
    ④《清圣祖实录》卷一二一,康熙二十一年七月壬午。
    ⑤《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四,康熙二十六年四月甲寅。
    ⑥马大正、成崇德主编,《卫拉特蒙古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4页。
    ⑦乌云毕力格、成崇德、张永江,《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页。
    ⑧梁份,《秦边纪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21页。
    ⑨马大正、成崇德主编,《卫拉特蒙古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5页。
    ⑩《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七,西藏学汉文文献汇刻,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①《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一。
    ②《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一。
    ③《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四。
    ④张鹏翮,《奉使俄罗斯日记》,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十二帙)。
    ⑤《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四,西藏学汉文文献汇刻,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⑥《清圣祖实录》卷一四三,康熙二十八年十一月丙辰。
    ⑦马大正、成崇德主编,《卫拉特蒙古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8页。
    ⑧魏源,《圣武记》卷三,“康熙亲征准噶尔记”,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6页。
    ⑨刘献庭,《广阳杂记》卷一,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①加恩,《彼得大帝时期的俄中关系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6页。
    ②魏源,《圣武记》卷三,“康熙亲征准噶尔记”,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6页。
    ③《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三十,康熙三十五年九月戊辰。
    ④魏源,《圣武记》卷三,“康熙亲征准噶尔记”,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0页。
    ⑤马大正、成崇德主编,《卫拉特蒙古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9页。
    ⑥马大正、成崇德主编,《卫拉特蒙古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页。
    ⑦《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三十九,康熙三十六年三月庚辰。
    ⑧《康熙时关于噶丹文书》,厄鲁特达席口供,载《文献丛编》,第6辑。
    ⑨《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四十三,康熙三十六年四月甲子。
    ⑩[台湾]庄吉发,《清代准噶尔史料初编》,文史哲出版社,1977年第27页。
    11乌云毕力格,成崇德,张永江撰,《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9页。
    ①马大正、成崇德主编,《卫拉特蒙古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1页。
    ②魏源,《圣武记》卷五,“国朝抚绥西藏记上”,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05页。
    ③康熙,《平定西藏碑文》,见张羽新著,《清政府与喇嘛教》(附清代喇嘛教碑刻录),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00~301页。
    ④《清世宗实录》卷七八,雍正七年二月癸巳。
    ①马大正、成崇德主编,《卫拉特蒙古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页。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夷使档》,全字号3,1760:l。转引自江波《噶尔丹策零时期准噶尔的危机及其解决》,载《西北史地》1987,第4期。
    ③《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卷四四,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1年版。
    ④马大正、成崇德主编,《卫拉特蒙古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8页。
    ①《清高宗实录》卷四百八十,乾隆二十年正月辛巳。
    ②《清高宗实录》卷四百八一,乾隆二十年正月辛卯。
    ③[清]昭梿《啸亭杂录》卷三,“西域用兵始末”,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④《圣武记》卷四,“乾隆荡平准部记”,第152页。
    ⑤《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一三,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1年版。
    ⑥《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一三,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1年版。
    ⑦《圣武记》卷四,“乾隆荡平准部记”,第152页。
    ①《圣武记》卷四,“乾隆荡平准部记”,第156页。
    ②《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三四。
    ③昭梿《啸亭杂录》卷三,“西域用兵始末”条。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④《平定准噶尔方略》卷三六。
    ⑤昭梿《啸亭杂录》卷三,“西城用兵始末”条。
    ⑥《平定准噶尔方略》卷三八,第39页。
    ⑦魏源《圣武记》卷四,“乾隆荡平准部记”,第156页
    ⑧昭梿《啸亭杂录》卷三,“西北用兵始末”条。
    ⑨乾隆,《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见张羽新著,《清政府与喇嘛教》(附清代喇嘛教碑刻录),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88页。
    ①佚名《伊犁略志》(原稿锡伯文),管兴才译,纪大椿整理,马大正编《新疆稀见史料汇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89年。页。
    ①祁韵士撰,包文汉等整理,《皇朝藩部要略稿本》卷九,“厄鲁特要略一”,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②钟国发,《清朝土尔扈特外交考释》,《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4期。
    ③马曼丽、胡斯振,《四卫拉特联盟初探》,《民族研究》1982年第2期。
    ①何秋涛,《朔方备乘》卷三八,“土尔扈特归附始末”。西北文献丛书总93册。
    ②祁韵士撰,包文汉等整理,《皇朝藩部要略稿本》卷十,“厄鲁特要略二”,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③包文汉等整理,《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一0一,传八十五,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④引自马大正、郭蕴华,《康熙谕阿玉奇汗敕书试析》,《民族研究》1984年第2期。
    ⑤《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卷一,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1年版。
    ⑥马大正、郭蕴华,《“康熙谕阿玉奇救书”试析》,《民族研究》,1984年,第2期。
    ①〔苏〕伊·亚·兹拉特金著,马曼丽译,《准噶尔汗国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22页。
    ②张平一,《土尔扈特部蒙古万里归国记》,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0页。
    ③图理琛,《异域录》(卷下),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④内达金著、马汝珩译,《土尔扈特蒙古西迁及其重返祖国》,《新疆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
    ⑤图理琛,《异域录》(卷下),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⑥引自马汝珩、马大正,《试论雍正谕土尔扈特汗敕书及出使土尔扈特的满泰使团》。《民族研究》1988年第1期。
    ⑦马汝珩、马大正,《漂落异域的民族——17至18世纪土尔扈特蒙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页。
    ⑧陈复光,《有清一代之中俄关系》,云南崇文印书馆,1947年版,第46页。
    ①加恩,《彼得大帝时期的俄中关系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17页。
    ②马如珩、马大正,《漂落异域的民族——17至18世纪土尔扈特蒙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2?页。
    ③钟国发,《清朝土尔扈特外交考释》,《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4期。
    ①《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一编下册,第24l号,第556—557页。
    ②陈复光,《l8世纪初叶清廷进攻准噶尔期间第一次对俄属及俄京的中国使节》,《云南大学学报》1957年第2期。
    ③加恩,《彼得大帝时期的俄中关系史(1689—1730年)》,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93页。
    ④马汝珩、马大正,《漂落异域的民族——17至18世纪土尔扈特蒙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页。
    ⑤《满泰等奏派前往土尔扈特经过情形折》? (雍正十年三月初五日),《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1编下册,241号,第558—559页。
    ⑥《全俄罗斯大女皇帝陛下各机密大臣致大亚细亚各地独裁君主中国大皇帝陛下各国大臣及外藩事务总管大臣》,?1740年5月29日,圣彼得堡,《故宫俄文史料》第23件,第31页。
    ⑦《大清国理藩院致饿罗斯枢密院函》,乾隆五年,《故宫俄文史料》第25件,第34页。
    ⑧《满泰等奏派前往土尔扈特经过情形折》? (雍正十年三月初五日),《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1编下册,第24l号,第557页。
    ⑨班蒂什—卡缅斯基,《俄中两国外交文献汇编》(1619-1792)汉译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73页。
    ⑩钟国发,《清朝土尔扈特外交考释》,《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4期。
    ①班蒂什—卡缅斯基,《俄中两国外交文献汇编》(1619-1792)》汉译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71-272页。
    ②《清高宗实录》卷五一二,乾隆二十一年五月丙子上谕。
    ③《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四二0,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1年版
    ①斯文·赫定,《热河·皇帝城》,第32页。
    ②诺伏列托夫,《卡尔梅克人》,第40页。转自马汝珩、马大正,《漂落异域的民族——17至18世纪土尔扈特蒙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61页。
    ③霍渥斯,《蒙古史》第1卷,第575页。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硃批奏折民族事务类》,《江苏布政使吴坛奏》,乾隆三十六年十月三日。
    ⑤马汝珩、马大正《漂落异域的民族——十七至十八世纪的土尔扈特蒙古》,16l页。
    ⑥马汝珩、马大正《漂落异域的民族——十七至十八世纪的土尔扈特蒙古》,166页。
    ⑦何秋涛,《朔方备乘》卷三八,“土尔扈特投诚始末”。
    ⑧别格曼,《卡尔梅克人游历记》,1804年里加版,第181页。转自马汝珩、马大正,《漂落异域的民族——17至?18世纪土尔扈特蒙古》,第168页。
    ①诺伏列托夫,《卡尔梅克人》,第45页。
    ②斯文·赫定,《热河·皇帝城》,第31页。参见马汝珩、马大正,《漂落异域的民族——17至18世纪土尔扈特蒙古》,第168—169页。
    ③关于渥巴锡起程日期,中外史载不一。此据马大正《土尔扈特蒙古东返始于何时》《新疆社会科学》1985年1期一文考订。
    ④《满文月折档》,乾隆三十六年六月二十三日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转自马汝珩、马大正,《漂落异域的民族——17至18世纪土尔扈特蒙古》。
    ⑤祁韵士撰,包文汉等整理,《皇朝藩部要略稿本》,厄鲁特要略六,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24页。
    ①见马大正《土尔扈特蒙古东返人、户数考析》,《历史档案》,1983年,第1期。另一说为剩余7万之众,见钟国发,《清朝土尔扈特外交考释》,《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4期。
    ②《满文土尔扈特档》,乾隆三十六年三月二十四日折;四月十一日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转自马汝珩、马大正,《漂落异域的民族——17至18世纪土尔扈特蒙古》。
    ③乾隆《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见马大正、成崇德主编,《卫拉特蒙古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3?页。
    ④钟国发,《清朝土尔扈特外交考释》,《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4期。
    ⑤《满文土尔扈特档》,乾隆三十六年九月十日折,中国第—历史档案馆藏。
    ⑥舍楞为和鄂尔勒克堂兄额济内泰什之五世孙。原附牧准噶尔。
    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满文月折档》,乾隆四十年二月十一日折,遗言系据渥巴锡之妻派往伊勒图处之侍卫蒙库济尔噶尔所述。转自马汝珩、马大正,《漂落异域的民族——17至18世纪土尔扈特蒙古》。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满文月折档》,乾隆四十年四月二日折。
    ②马大正、成崇德主编,《卫拉特蒙古史纲》,第257页。
    ③苏联科学院编,《卡尔梅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史纲》,莫斯科,1967年版,222页。
    ①《清世祖实录》卷六十八,顺治九年九月壬申。
    ②李保文,《顺治皇帝邀请第五世达赖喇嘛考》,西藏研究,2006年第1期,第17页。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阁满文档册——内国史院天聪八年档:天聪八年闰八月初九日。
    ②阿旺洛桑嘉措:《五世达赖喇嘛传》(上册),陈庆英、马连龙、马林译,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版,第82页。
    ③阿旺洛桑嘉措:《五世达赖喇嘛传》(上册),陈庆英、马连龙、马林译,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版,第120页。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李保文译,《崇德年间藏事档案译稿》,载《历史档案》,2001年第1期。
    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李保文译,《崇德年间藏事档案译稿》,载《历史档案》,2001年第1期。
    ①该文件记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秘书院蒙古文档簿——丁丑年档子》,原件并无发文、收文日期,根据《清太宗文皇帝实录》(乾隆朝重修汉文本)记载,其收文日期为崇德二年八月六日。转引自李保文,《关于满藏最早建立互使关系问题》,西藏研究,2003年第2期。
    ②同上,转引自李保文,《关于满藏最早建立互使关系问题》,西藏研究,2003年第2期。
    ③《清世祖实录》卷六十八,顺治九年九月壬申条。
    ④《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天聪八年闰八月初九日条下,光明日报社,1987年版。
    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李保文译,《崇德年间藏事档案译稿》,载《历史档案》,2001年第1期。
    ⑥李保文,《关于满藏最早建立互使关系问题》,西藏研究,2003年第2期。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李保文译,《崇德年间藏事档案译稿》,载《历史档案》,2001年第1期。
    ②李保文,《关于满藏最早建立互使关系问题》,西藏研究,2003年第2期。
    ③《清太宗实录》卷四十九,崇德四年十月庚寅条;《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崇德四年十月初七日条。光明日报社,1987年版。柳陞祺、邓锐龄将皇太极的此次致信藏区视为首次,参阅《清初第五辈达赖喇嘛进京及受封经过》,载陈庆英主编《藏族历史宗教研究》(第一辑),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年8月版。李保文认为这是第二次,参阅李保文,《关于满藏最早建立互使关系问题》,西藏研究,2003年第2期,注(12)。
    ④邓锐龄,《关于1652~1653年第五辈达赖喇嘛晋京的两个问题》,载《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藏学论文选集》,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年5月版,第382页;柳陞祺、邓锐龄:《清初第五辈达赖喇嘛进京及受封经过》,载陈庆英主编《藏族历史宗教研究》(第一辑),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71、115页;郭美兰:《五世达赖喇嘛入觐述论》,载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明清档案与历史研究论文集》,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年4月第1版,第961、975页。
    ⑤李保文,《关于满藏最早建立互使关系问题》,西藏研究,2003年第2期。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李保文译,《崇德年间藏事档案译稿》,载《历史档案》,2001年第1期。
    ②《清太宗实录》卷五十三,崇德五年十月癸丑条。
    ③陈小强,《试论西藏政教上层与满州清政权的初次互使》,《西藏研究》,1992年第2期。
    ①阿旺洛桑嘉措,《五世达赖喇嘛传》(上册),陈庆英、马连龙、马林译,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版。
    ①《清太宗实录》卷三九,崇德二年冬十月丙午条。
    ②陈庆英著,《蒙藏关系史大系·政治卷》,西藏人民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第242页。
    ③陈庆英著,《蒙藏关系史大系·政治卷》,西藏人民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第242页。
    ①五世达赖喇嘛,《五世达赖喇嘛传》上册,陈庆英、马连龙、马林译,中国藏学出版社? 1997?年版,,1?62-163?页。
    ②陈庆英著,《蒙藏关系史大系·政治卷》,西藏人民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第264页。
    ③陈庆英认为,动员藏巴汗及其他支持的各教派出使清政权,是固始汗和格鲁派经过周密策划的麻痹并最终消灭藏巴汗计划的一部分,且把使团“到达沈阳的时间刚好控制在固始汗和格鲁派联合起来给第悉藏巴以最后一击之后”。见陈庆英《西藏首次遣使清朝史实探讨》,载《中国藏学》1998年第1期。
    ④五世达赖喇嘛,《五世达赖喇嘛传》,陈庆英、马连龙、马林译,中国藏学出版社? 1997?年版,
    ①《清太宗实录》卷六三,崇德七年十月己亥条。
    ②《清太宗实录》卷六三,崇德七年十月壬戌条。
    ③《清太宗实录》卷六四,崇德八年五月丁酉条。
    ④陈庆英著,《蒙藏关系史大系·政治卷》,西藏人民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第264页。
    ①《清太宗实录》卷六三,崇德七年十月壬戌条。
    ②《清太宗实录》卷六四,崇德八年正月丙申条。
    ③《清太宗实录》卷六四,崇德八年五月丁酉条。
    ①萨囊彻辰著、道润梯步译校,《蒙古源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第460~461页。
    ②《清太宗实录》卷六十四,崇德八年五月丁酉条。
    ③《清太宗实录》卷六十四,崇德八年五月丁酉条。
    ①《清太宗实录》卷六十四,崇德八年五月丁酉条。
    ②五世达赖喇嘛,《五世达赖喇嘛传》,陈庆英、马连龙、马林译,中国藏学出版社? 1997?年版,
    ③李保文,《关于满藏最早建立互使关系问题》,西藏研究,2003年第2期。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十七世纪蒙古文文书档案(1600-1650)》(下编),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第50件,第361页。
    ⑤李保文,《顺治皇帝邀请第五世达赖喇嘛考》,西藏研究,2006年第1期。
    ①李保文,《关于满藏最早建立互使关系问题》,西藏研究,2003年第2期。
    ②杜齐,《西藏中世纪史》,邓锐龄等汉译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铅印本,第118页。
    ①陈庆英著,《蒙藏关系史大系·政治卷》,第275页。
    ①《清世祖实录》卷二,崇德八年九月戊申条。
    ②《清世祖实录》卷三,顺治元年正月已亥条。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秘书院、内翰林秘书院蒙古文档簿——顺治元年档子》。
    ④《一史馆藏内阁蒙文老档》,第4册。
    ①陈庆英著,《蒙藏关系史大系·政治卷》,第277页。
    ②五世达赖喇嘛,《五世达赖喇嘛传》,陈庆英、马连龙、马林翻译,中国藏学出版社? 1997?年版,上册,197~?198?页。
    ③《清史稿·藩部八》卷五二五;《蒙藏佛教史》(上),第4篇,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版,62页。
    ④《清世祖实录》卷四十五,顺治六年八月丁酉条。
    ①《一史馆藏内阁蒙文老档》,第八册。
    ②《一史馆藏内阁蒙文老档》,第七册。
    ③《清世祖实录》卷六十七,顺治九年八月戊辰。
    ④《清世祖实录》卷六十七,顺治九年八月戊辰。
    ⑤妙舟,《蒙藏佛教史》第四篇,第63页;《清世祖实录》卷六十八,顺治九年九月壬申条也有类似的记载。
    ⑥《清世祖实录》卷六十八,顺治九年九月庚辰。
    ⑦《清世祖实录》卷六十九,顺治九年十月庚戍。
    ①妙舟,《蒙藏佛教史》,第四篇,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版,第63页。
    ②五世达赖喇嘛,《五世达赖喇嘛传》,陈庆英、马连龙、马林翻译,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年版,上册,第328 -329页。
    ③五世达赖喇嘛,《五世达赖喇嘛传》,第328~329页。
    ④《清世祖实录》卷七十一。顺治十年正月戊寅、癸未条。
    ⑤释·妙舟,《蒙藏佛教史》,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版,第65~67页。
    ⑥《清世祖实录》卷七十二,顺治十年二月乙卯条。
    ⑦《清世祖实录》卷七十四,顺治十年四月丁已条。
    ⑧《清世祖实录》卷七十四,顺治十年四月丁已条。
    ①陈庆英,《蒙藏关系史大系·政治卷》,第287页。
    ②陈庆英,《蒙藏关系史大系·政治卷》,第287页。
    ③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8页。
    ①李保文,《顺治皇帝邀请第五世达赖喇嘛考》,《西藏研究》, 2006年第1期。
    ②《清世祖实录》卷四十六,顺治七年元月甲辰。
    ③《清世祖宗录》卷十五,顺治二年四月丁卯。
    ①《清圣祖实录》卷二九一,康熙六十年正月癸未条。
    ①《清世宗实录》卷五二,雍正五年正月丁巳条。
    ②《清世宗实录》卷七三,雍正六年九月丁丑条;《清史列传》卷十六,《查阿郎传》。
    ③《清世宗实录》卷八二,雍正七年六月辛巳条。
    ④《清高宗实录》卷一八六,乾隆八年三月戊辰条。
    ①《清高宗实录》卷一八六,乾隆八年三月戊辰条。
    ②《清高宗实录》卷一O六,乾隆四年十二月乙酉条。
    ③(意)伯戴克《十八世纪前期的中原和西藏》,第230页。
    ④彭建英,《试论清朝的治藏方略》,《西北史地》,1997年第2期。
    ⑤《驻藏大臣颁布善后章程十三款晓喻全藏告示》,见《清代以来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治理与活佛转世制度史料汇集》,华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29页。
    ①张其勤原稿,吴丰培增辑《清代藏事辑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79~183页。
    ②松筠,《卫藏通志》,卷十三(下),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43页。
    ③《大清会典》卷六七。
    ①魏源,《圣武记》卷5,“国朝抚绥西藏记下”,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16~217页。
    ①王辅仁,《论西藏地方政权的历史变迁》载《藏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5页。
    ②石硕,《清代前期治藏特点及相关问题》,《西藏研究》,1996年第1期。
    ③石硕,《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96~398页。
    ①石硕,《清代前期治藏特点及相关问题》,《西藏研究》,1996年第1期。
    ①石硕,《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67~493页。
    ②石硕,《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92页。
    ①周伟洲,《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多元化的发展与变异》,《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第3期,第10页。
    ②樊保良,《蒙藏关系史研究·前言》,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③乌力吉巴雅尔,《蒙藏关系史大系·宗教卷》,西藏人民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第290页。
    ④王森著,《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2页。
    ⑤乌力吉巴雅尔著,《蒙藏关系史大系·宗教卷》,第310页。
    ①王辅仁,《西藏佛教史略》,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4页。
    ②石硕,《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89页。
    ③《蒙古族通史》(中),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第593页。
    ④石硕,《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0页。
    ⑤东嘎·洛桑赤烈著,陈庆英译,《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9页。
    ⑥丹珠昂奔,《历辈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年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5页。
    ①石硕,《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7-298页。
    ②东嘎·洛桑赤列,《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陈庆英汉译本,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55页。
    ③阿旺罗桑嘉措著,陈庆英译,《五世达赖喇嘛传》,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7页。
    ④东嘎·洛桑赤烈著,陈庆英译,《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1页。
    ⑤石硕,《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0-301页。
    ⑥阿旺罗桑嘉措著,陈庆英等译,《五世达赖喇嘛传》,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3页。
    ⑦石硕,《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2页。
    ①李文君,《西藏政局变革中的蒙古族因素》,《青海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
    ②阿旺罗桑嘉措著,陈庆英等译,《五世达赖喇嘛传》,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2页。
    ③石硕,《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93页。
    ④石硕,《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67页;石硕,《蒙古在连结西藏与中原政治关系中的作用》,《西藏研究》,1993年第4期。
    ⑤石硕,《蒙古在连结西藏与中原政治关系中的作用》,《西藏研究》,1993年第4期。
    ⑥石硕,《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80页。
    ①李文君,《西藏政局变革中的蒙古族因素》,《青海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
    ②石硕,《蒙古在连结西藏与中原政治关系中的作用》,《西藏研究》,1993年第4期。
    ③石硕,《蒙古在连结西藏与中原政治关系中的作用》,《西藏研究》,1993年第4期。
    ④丹珠昂奔,《清代治藏政策研究·序》,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⑤固始汗之长子,与明代曾一度统一蒙古之达延汗(约1474—1517)非同一人。
    ①第二、三、四条参见袁森坡,《清朝治理蒙藏方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年第4期。
    ②赵云田,《清代蒙古政教制度·序》,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页。
    ①[韩]金成修,《明清之际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06年版,序言·第5页,导论·第2~6页。
    ②[韩]金成修,《明清之际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第178~179页。
    ①巴德利,《俄国·蒙古·中国》,吴持哲,吴有刚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087页。
    ②巴德利,《俄国·蒙古·中国》,第1088页。
    ③巴德利,《俄国·蒙古·中国》,第1096页。
    ④周伟洲,《英国、俄国与中国西藏》,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0年版,第145页。
    ⑤《满文老档》(3),中华书局, 1990年版,第29页。
    ①《满文老档》(3),第38页。
    ②《满文老档》(3),第365页。
    ③柳岳武,《清初政权的西藏及黄教政策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3期。
    ④石硕,《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1页。
    ⑤(苏)伊·亚·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马曼丽译,商务印书馆, 1980年版,第225页。
    ①《清圣祖实录》卷二二七,康熙四十五年十月乙巳条。
    ②《清圣祖实录》卷四四,康熙十二年十二月辛丑。
    ③《清圣祖实录》卷五五,康熙十四年五月乙丑。
    ④陈庆英著,《蒙藏关系史大系·政治卷》,第420页。
    ⑤乾隆皇帝在此处加注:“上年廓尔喀之侵掠后藏,时仲巴呼图克图既先期逃避,而大喇嘛济仲扎苍等遂托占词为不可守,以致众喇嘛纷纷逃散,于是贼匪始敢肆行抢掠。因即令将为首之济仲拿至前藏,对众剥黄正法,其余扎苍及仲巴呼图克图,俱拿解至京,治罪安插。较之元朝之于喇嘛,方且崇奉之不暇,致使妨害国政,况敢执之以法乎?我朝虽护黄教,正合于王制所谓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而惑众乱法者仍以王法治之,与内地齐民无异。试问自帕克巴创教以来,历元明至今五百年,几见有将大喇嘛剥黄正法及治罪者?天下后世,岂能以予过兴黄教为讥议乎?”张羽新,《清政府与喇嘛教》(附清代喇嘛教碑刻录),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42~343页。
    ①丹珠昂奔,见苏发祥《清代治藏政策研究·序》,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4~5页。
    ②魏源,《圣武记》卷五,“国朝抚绥西藏记”,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01页。
    ③《清圣祖实录》卷二五三,康熙五十二年正月戊申条。
    ④《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七,康熙三十一年十一月丁卯条。
    ①成崇德,《康乾盛世的疆域与边疆民族》,见郭成康《康乾盛世历史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年版,第204页。
    ②雍正,《惠远庙碑文》,见张羽新,《清政府与喇嘛教》(附清代喇嘛教碑刻录),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16页。
    ③福格,《听雨丛谈》卷七,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①《清高宗实录》卷三三七,乾隆十五年十一月丁巳条。
    ②据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224页;王辅仁,《西藏佛教史略》,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9页资料整理。
    ①松筠,《卫藏通志》,卷十三(下),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33页。
    ②松筠,《卫藏通志》,卷十三(下),第443页。
    ①《清世祖实录》卷二,崇德八年九月戊申条。
    ②《清圣祖实录》卷二二七,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丁亥条。
    ③《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2),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10页。
    ④《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2),第311页。
    ①《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2),第312页。
    ②樊保良,《蒙藏关系史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94页。
    ③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0页。
    ①陈庆英著,《蒙藏关系史大系·政治卷》,西藏人民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第261页。
    ②《圣武记》(上)卷五,“国朝抚绥西藏记”,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19页。
    ③陈庆英,《蒙藏关系史大系·政治卷》,第342页。
    ④据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225页;王辅仁,《西藏佛教史略》,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0页资料整理,。
    ①星全成,《从五世班禅受封及六世班禅进京看清朝对西藏的治理》,《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②牙含章,《班禅额尔德尼传》,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第68页。
    ③嘉木央久麦旺波著,许德存、卓永强译《六世班禅洛桑巴丹益希传》,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 90年版,第360-361页。
    ①星全成,《从五世班禅受封及六世班禅进京看清朝对西藏的治理》,《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②《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2),中国藏学出版社, 1994年版,第583页。
    ③牙含章,《班禅额尔德尼传》,华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140页。
    ①《乾隆御制诗》(四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
    ②《安远庙瞻礼书事》,见张羽新,《清政府与喇嘛教》(附清代喇嘛教碑刻录),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13页。
    ③《清高宗实录》卷一四二七,乾隆五十八年四月辛巳条,《御制喇嘛说》;张羽新,《清政府与喇嘛教》(附清代喇嘛教碑刻录),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40页。
    ④昭琏,《啸亭杂录》卷十,“章嘉喇嘛”,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⑤《圣武记》卷五,外藩,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19页。
    ⑥《圣武记》卷五,外藩,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19页。
    ⑦白文固,《对藏传佛教的禁约和整饬》,《中国藏学》,2005年第3期。
    ①白文固,《对藏传佛教的禁约和整饬》,《中国藏学》,2005年第3期。
    ①《大清会典》卷六七,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版。
    ①见邓前程,《明代藏地施政的特殊性:古代中央王朝治理藏区的一种范式研究》,四川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①石硕,《清代前期治藏特点及相关问题》,《西藏研究》,1996年第1期。
    ②石硕,《清代前期治藏特点及相关问题》,《西藏研究》,1996年第1期。
    ③《清太宗实录》卷三十九,崇德二年十月丙午。
    ④《清世祖实录》卷二,崇德八年九月戊申条。
    ⑤石硕,《清代前期治藏特点及相关问题》,《西藏研究》,1996年第1期。
    ①《清史稿》卷五二二,“藩部五”,中华书局标点本,1976年版。
    ②石硕,《清朝前期治藏特点及相关问题》,《西藏研究》,1996年第1期。
    ③石硕,《清朝前期治藏特点及相关问题》,《西藏研究》,1996年第1期。
    ④《清圣祖实录》卷一八O,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壬寅。
    ⑤《清世祖实录》卷六八,顺治九年九月壬申。
    ⑥石硕,《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79页。
    ⑦俞正燮,《癸已类稿》卷八,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①徐轲,《清裨类钞》第一九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②张羽新,《清政府与喇嘛教》,《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2期。
    ③雍正《善因寺碑文》,张羽新,《清政府与喇嘛教》(附清代喇嘛教碑刻录),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19页。
    ④《清高宗实录》,卷一四二七,乾隆五十八年四月辛巳条。
    ⑤乾隆《喇嘛说》碑文,张羽新,《清政府与喇嘛教》(附清代喇嘛教碑刻录),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40页。
    ⑥嘉庆《普陀宗乘之庙瞻礼纪事》诗刻石自注,张羽新,《清政府与喇嘛教》(附清代喇嘛教碑刻录),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04页。
    ⑦《清世祖实录》卷六八,顺治九年九月壬申条。
    ⑧《清世祖实录》卷七一,顺治十年正月戊子条。
    ①妙舟法师撰,《蒙藏佛教史》(第五篇蒙古近代之佛教),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版,第94页。
    ①明代皇帝多次强调“天子有道,守在四夷”理念。见《明太祖实录》,洪武十五年九月癸亥;《明熹宗实录》卷三十四,天启三年五月乙未;天启五年六月辛丑(卷六十)。
    ①以上所述即为通常所说的三大法王和五大教王。见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28~229页。
    ①《钦定理藩部则例》,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92—393页。
    ②《清世祖实录》卷二五三,康熙五十二年正月戊申,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
    ③《万历野获编》卷二七,"释道·释教盛衰”:“我太祖崇泰释教,观宋文宪《蒋山佛会记》,以及诸跋,可谓至隆极重。至永乐,而帝师哈立麻,西天佛子之号而极也。历朝因之不替”。
    ④《明史》卷三三一,“西域三”,第8577页。
    ⑤《明太祖御制文集》卷10,“宦释论”,台北:台湾学生书局,一九六五年版。
    ⑥《明史》卷三三一,“西域三”,第8577页。
    ⑦《明史》卷三三一,“西域三”,第8572页。
    ①《明史》卷三三一,“西域三”,第8589页。
    ②胤祯,《善因寺碑文》,见张羽新,《清政府与喇嘛教》(附清代喇嘛教碑刻录),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19页。
    ③苏发祥,《清代治藏政策研究》,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173页。
    ④《明史》卷三三一,“西域三”,第8589页。
    ①邓前程,《明代藏地施政的特殊性:古代中央王朝治理藏区的一种范式研究》,四川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73页。
    ②《明太祖实录》卷七十九,洪武六年二月癸酉。
    ③《清世祖实录》卷七四,顺治十年四月丁巳条。
    ④《清世祖实录》卷七四,顺治十年四月丁巳条。
    ⑤参见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88页。
    ①石硕,《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2页。
    ②石硕,《明朝西藏政策的内涵与西藏经济的东向性发展》,《西藏研究》, 1993年第2期。
    ③《明太祖实录》卷八八,洪武七年三月癸巳。
    ④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8页。
    ⑤《明太宗实录》卷二四,永乐元年冬十月甲子。
    ⑥《明太宗实录》卷六十二,永乐四年十二月壬辰。
    ⑦《明神宗实录》卷八一,万历六年十一月癸丑。
    ⑧《明英宗实录》卷一七七,正统十四年四月辛亥。
    ⑨《续文献通考》卷二九,“国用考”,文渊阁四库全书。
    ⑩《明神宗实录》卷八一,万历六年十一月癸丑。
    ①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国史馆藏内阁国史馆院满文档》,《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44页。
    ②《清世宗实录》卷二O,雍正二年五月戊辰条。
    ③章嘉·若比多杰著,蒲文成译《七世达摘喇嘛传》,第246页,西藏人民出版社;《清高宗实录》卷69?第11页。
    ④《清高宗实录》卷一四二二,乾隆五十八年二月甲子条。
    ⑤袁森坡,《康雍乾经营与开发北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30页。
    ⑥苏发祥,《清代治藏政策研究》,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147页。
    ①《明宪宗实录》卷九四,成化七年八月庚申。
    ②《明武宗实录》,卷一二一,正德十年二月辛卯。
    ③《七修类稿》卷十二,“国事类,西番易马考”。
    ④《明太祖实录》卷二五一,洪武三十年三月癸亥
    ⑤《明太祖实录》卷二五O,洪武三十年三月丁酉。
    ⑥《明世宗实录》卷二四,嘉靖二年三月辛未。
    ⑦《明史》卷八O,“食货志”,中华书局标点本本,1974年版。
    ⑧《明史》卷八O,“食货志”,中华书局标点本本,1974年版。
    ⑨苏发祥,《论清朝治理西藏地方的经济政策》,《西藏研究》,1997第4期。
    ①《清史稿》,卷一二四食货五,中华书局标点本,1976年版。
    ②《清史稿》,卷一二四食货五,中华书局标点本,1976年版。
    ③《清史稿》,卷一二四食货五,中华书局标点本,1976年版。
    ④邓前程,《明代藏地施政的特殊性:古代中央王朝治理藏区的一种范式研究》,四川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页。
    ⑤任乃强,《康藏史地大纲》,西藏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76页。
    ⑥邓前程,《明代藏地施政的特殊性:古代中央王朝治理藏区的一种范式研究》,四川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95页。
    ①《明太祖实录》卷四二,洪武二年五月甲午。
    ②《明太祖实录》卷一一六,洪武十年十一月癸未。
    ③顾祖成,《明清治藏史要》,西藏人民出版社,齐鲁书社,1999年版,第32页。
    ①石硕,《蒙古在连结西藏与中原政治关系中的作用》,《西藏研究》,1993年第4期。
    ②石硕,《蒙古在连结西藏与中原政治关系中的作用》,《西藏研究》,1993年第4期。
    ③《明太祖实录》卷七九,洪武六年二月癸酉。
    ①石硕,《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7页。
    ②(意)伯戴克《十八世纪前期的中原和西藏》,周秋有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8页。
    ③石硕,《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2页。
    ④石硕,《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85-386页。
    ⑤吕秋文,《西藏地方与中央政治隶属关系促成之原因》,《中国藏学》,1998年第1期。
    ①邓前程,《明代藏地施政的特殊性:古代中央王朝治理藏区的一种范式研究》,四川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9页。
    ②《明史》卷三三一,“西域传三”,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589页。
    ③石硕,《明朝西藏政策的内涵与西藏经济的东向发展》,《西藏研究》,1993年第2期。
    ④《明太祖实录》卷七九,洪武六年二月癸酉。
    ①参见《西藏历史地位辨》,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第78页;夏格巴,《西藏政治史》,李有义译,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78年内部刊印,第65页;杜齐,《西藏中世纪史》,李有义、邓锐龄译,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80年内部刊印,第44~45页。
    ②《明史》卷三二七,“鞑靼传”,第8463页。
    ①《明太祖实录》卷一四九,洪武十五年冬十月丙申。
    ②[明]宋廉等撰,《元史》卷四七,“顺帝十”,中华书局标点本,1976年版,第986页。
    ③[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十七,“北狄·鞑靼”,中华书局,1993年版。
    ④《明史》卷三二七,“鞑靼传”,第8464页。
    ⑤《明太祖实录》卷一一九,洪武十一年六月壬子。
    ⑥《明太祖实录》卷五三,洪武三年六月丁丑。
    ①《明太宗实录》卷二四,永乐元年十月戊辰。
    ②《明太宗实录》卷六八,永乐五年六月癸卯。
    ③《明史纪事本末》卷八,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④《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三,天命四年八月二十二日。
    ⑤《清高宗实录》卷二三,乾隆元年七月辛酉。
    ⑥《清高宗实录》卷五五五,乾隆二十三年正月丙午。
    ⑦《清高宗实录》卷六八三,乾隆二十八年三月癸酉。
    ⑧《清高宗实录》卷一O二三,乾隆四十一年十二月乙卯。
    ⑨《清高宗实录》卷一一一六,乾隆四十五年十月壬子。
    ①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25—226页。
    ②[明]不著编人,《皇明诏令》卷六,“北征班师诏”,台北文海出版社1984年版。
    ③昭梿,《啸亭杂录》卷一,“善待外藩”,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④魏源,《圣武记》附录卷十二,“掌故考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00页。
    ①《清高宗实录》卷二九五,乾隆十二年七月甲寅。
    ②见郭成康,《清朝皇帝的中国观》,《清史研究》, 2005年第4期。
    ③[明]佚名:《皇明诏令》卷一,《谕中原檄》,台北文海出版社,1984年版。
    ④[明]郑士龙辑《国朝典故》卷九;[明]宋濂,《洪武圣政记·右正礼乐之失》。
    ⑤《明太祖实录》卷七九,洪武六年二月癸酉。
    ⑥《明太祖实录》卷五三,洪武三年六月丁丑。
    ⑦《明太祖实录》卷一三四,洪武十三年冬十月丁丑;《明太祖宝训》卷六,《驭夷狄》。
    ⑧《明太宗实录》卷三O,永乐二年夏四月辛未;《明太宗实录》卷二六四,永乐二十一年冬十月己巳。
    ①《明经世文编》卷十九,胡濙,《论虏情疏》,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②《明太宗宝训》卷五,《驭夷狄》;《明太祖实录》卷七八,洪武六年春正月壬子;《明太祖实录》卷八O,洪武六年三月壬子。
    ③《明太宗宝训》卷五,《谕远人》;《明英宗实录》卷二O四,景泰二年五月壬子。
    ④《明经世文编》卷七三,丘濬:《内夏外夷之限一》称:“戎夷禀性,绝与华人不同,而不可律以中国之人情”。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⑤刘祥学,《明朝民族政策演变史》,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⑥《大义觉迷录》,见《清史资料》,第4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页。
    ①《大义觉迷录》见《清史资料》,第4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页。
    ②《明太祖御制文集》卷十,《释道论》,台北台湾学生书局,一九六五年版。
    ③《明太祖御制文集》卷十,《宦释论》,台北台湾学生书局,一九六五年版。
    ④《明史》卷三三一,“西域三”,第8577页。
    ⑤《明史》卷三三一,“西域三”,第8572页。
    ⑥[明]朱国桢,《涌幢小品》(下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701页。
    ⑦[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下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80页。
    ⑧魏源,《圣武记》附录卷十二,“掌故考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00页。
    ⑨《清世祖实录》卷六十八,顺治九年九月壬申。
    ⑩《承德府志》卷首一,光绪朝重订承德府志校点本,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①袁森坡,《康雍乾经营与开发北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09页。
    ②《承德府志》卷首一,光绪朝重订承德府志校点本,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③魏源,《圣武记》附录卷十二,“掌故考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00页。
    ④[苏联]符拉基米尔佐夫,《蒙古社会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99-300页。
    ⑤杜家骥,《清朝的满蒙联姻》,《历史教学》,2001年第6期。
    ⑥杜家骥,《清朝的满蒙联姻》,《历史教学》,2001年第6期。
    ①祁韵士撰,包文汉等整理,《皇朝藩部要略稿本》,卷十,“厄鲁特要略”,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②魏源,《圣武记》卷三,“康熙亲征准噶尔记”,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4页。
    ③魏源,《圣武记》卷三,“康熙亲征准噶尔记”,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3~114页。
    ④袁森坡,《清朝治理蒙藏方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年第4期。
    ⑤《清史稿》卷二0九,《藩部世表一》,中华书局标点本,1977年版,第28册,第8311页。
    ⑥昭梿,《啸亭杂录》卷一,“善待外藩”,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18页。
    ⑦魏源,《圣武记》卷三,“国朝绥服蒙古记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6~107页。
    ①《清史稿》卷四0四,“僧格林沁列传·论曰”,中华书局标点本,1977年版,第39册,第11904~11905页。
    ②贻谷,《土默特旗志》卷七,光绪三十四年刊本。
    ③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 (第一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7页。
    ④《钦定理藩部则例》,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37页。
    ⑤《钦定大清会典》卷六五。
    ⑥王先谦,《东华录》卷三。
    ①周远廉,《清朝兴起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299页。
    ②《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一,康熙三十年五月壬辰。
    ③《承德府志》卷首一。
    ④《热河志》卷二十,清高宗“出古北口”。
    ⑤《清圣祖仁皇帝圣训》卷六O,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九十四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⑥《御园暮春清暇即事》诗自注,见《清高宗御制诗文十全集》卷五十一。
    ①《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卷九九四,理藩院·刑法。
    ②《钦定大清会典(乾隆朝)》卷八O,理藩院·理刑清吏司。
    ③成崇德,《康乾盛世的疆域与边疆民族》,见郭成康《康乾盛世历史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年版,第240页。
    ④《蒙古律例》卷六。
    ⑤《钦定大清会典(光绪朝)》卷六十三。
    ①《明史纪事本末》卷十,“故元遗兵”,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①《明宪宗实录》卷四O,成化三年三月丙寅。
    ②《明太祖实录》卷一二二,洪武十二年春二月丙寅。
    ③《明太祖实录》卷一二三,洪武十二年三月丁亥。
    ④《明史》卷三三O,“西番诸卫”,第8539页。
    ⑤《明史》卷三三O,“西番诸卫”,第8549页。
    ⑥《清世宗实录》卷二十五,雍正二年十月丁酉。
    ⑦《明史》卷三三O,“西番诸卫”,第8540页。
    ⑧引自陈光国《青海藏族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49页。
    ⑨青海八台吉开始有固始汗第二子鄂木布、第三子达兰泰、第五子伊勒都齐、第六子多尔济、第七子瑚鲁木什、第八子桑噶尔扎、第九子衮布察珲、第十子达什巴图尔。后来衮布察珲死而无嗣,固始汗第四子巴延阿布该及其儿子迁来青海,仍称青海八台吉。
    ①《清史稿》卷七九,“地理志·青海”,中华书局,1976年版。
    ②苏德,《清代前期民族关系探述》,《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2001年第2期。
    ①苏德,《清代前期民族关系探述》,《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2001年第2期。
    ②陈梧桐,《明朝民族事务管理机构述略》,《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③《清史稿》卷一一五,“理藩院”,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④《清朝文献通考》卷七七,“职官考一”,浙江古籍出版社缩影商务印书馆“十通”本,1996年版。
    ⑤[清]黄本骥,《历代职官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89页。
    ⑥袁森坡,《清朝治理蒙藏方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年第4期;赵云田,《清朝治理蒙藏地区的几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邢亦尘,《清代北方边政》,《蒙古学信息》,1996年第1期。
    ①《大清会典(乾隆朝)》卷八0,商务印书馆,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版。
    ②[清]菎冈总裁修纂,《大清会典事例》卷九九四,文渊阁四库本。
    ③邢亦尘,《清代北方边政》,《蒙古学信息》,1996年第1期。
    ④成崇德,《康乾盛世的疆域与边疆民族》,见郭成康《康乾盛世历史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年版,第231?页。
    ⑤昭梿,《啸亭杂录》卷三,“西域用兵始末”,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⑥《清圣祖实录》卷一八五,康熙三十六年十月乙亥。
    ①《理藩院则例》卷一,“旗分”,道光六年刊本。
    ②邢亦尘,《清代北方边政》,《蒙古学信息》,1996年第1期。
    ③邢亦尘,《清代北方边政》,《蒙古学信息》,1996年第1期。
    ④苏德,《清代前期民族关系探述》,《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2001年第2期。
    ①多喀尔·策仁旺杰著,《噶伦传》,周秋有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6页。
    ②章嘉·若贝多杰著,《七世达赖喇嘛传》,蒲文成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78页。
    ③苏德,《清代前期民族关系探述》,《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2001年第2期。
    ④石硕,《清朝前期治藏特点及相关问题》,《西藏研究》,1996年第1期。
    ⑤《清圣祖实录》卷一九一,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丁巳。
    ⑥《清圣祖实录》卷一八一,康熙三十六年三月乙亥。
    ⑦《清圣祖实录》卷一八一,康熙三十六年三月乙亥。
    ⑧张羽新,《清代前期西部边政史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9页。
    ①松筠,《卫藏通志》,卷十四(上),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②张羽新,《清代前期西部边政史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40页,第197~199页。
    ③贺卫光,《中国古代游牧民族经济社会文化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1页。
    ④马曼丽主编,《中国西北边疆发展史研究·前言》,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⑤胡铁球,《论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经济的脆弱性》,《宁夏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第92页。
    ①苏德,《清代前期民族关系探述》,《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2001年第2期。
    ②《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一,“满洲源流”,故宫博物院铅印本。
    ①余梓东,《论后金政权民族政策的形成》,《满族研究》,2002年第3期。
    ②(日)稻叶君山《清朝全史》(上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影印版,第3页。
    ①赵云田,《试论清太祖、太宗时期对漠南蒙古的关系和政策》,《北京师院学报》,1980年第2期。
    ②成崇德,《康乾盛世的疆域与边疆民族》,见郭成康《康乾盛世历史报告》,第188页。
    ③成崇德,《康乾盛世的疆域与边疆民族》,见郭成康《康乾盛世历史报告》,第192页。
    ①《清高宗实录》卷五四三,乾隆二十二年七月丁未。
    ②《清圣祖仁皇帝圣训》卷六O,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九十四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③《清世宗宪皇帝圣训》卷三十五,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九十四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④乾隆《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碑文,张羽新,《清政府与喇嘛教》(附清代喇嘛教碑刻录),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34页。
    ①张羽新,《清代前期西部边政史论·前言》,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①戴逸《盛世的沉沦——戴逸谈康雍乾历史》,《中国教育报》,2002年3月20号,第9版,“文史天地”。
    ②成崇德,《康乾盛世的疆域与边疆民族》,见郭成康《康乾盛世历史报告》,第24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马恩列斯论历史科学》,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4.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5.徐杰舜:《中国民族政策通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吴楚克著,《中国边疆政治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顾颉刚、史念海著,《中国疆域沿革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8.[美]戴维·伊斯顿著,《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9.[美]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著,《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华夏出版社, 2002年版。
    10.[美]罗纳德·H·奇尔科特著,《比较政治学理论——新范式的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11.[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著,《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2.彼得·M·布劳著,《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13.侯均生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马克斯·韦伯著,《经济与社会》(上、下),商务出版社,1997年版。
    15.马尔科姆·沃斯特著,《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16.迈克尔·罗斯金等著,《政治科学》(第六版),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17.罗德里克·马丁著,《权力社会学》,三联书店,1992年版。
    18.格林斯坦,波尔斯比(主编),《政治学手册》,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9.李友梅著,《组织社会学及其决策分析》,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0.米歇尔·克罗齐埃著,《科层现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1.丹尼斯·C·缪勒著,《公共选择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2.詹姆斯·S·科尔曼著,《社会理论的基础》(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满文老档》,上下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
    2.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史研究室、中国第一档案馆满文部合编,《满文土尔扈特档案译编》,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中心合编,《清初五世达赖喇嘛档案史料选编》,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版。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 989年版。
    6.《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上、中、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版。
    7.《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上下册,黄山书社,1998年版。
    8.季永海等编,《年羹尧满汉文奏折译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9.赵学毅、常为民、欧声明编,《清代以来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治理与活佛转世制度史料汇集》,华文出版社,1996年版。
    10.《西藏社会历史藏文档案资料译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年版。
    11.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档案史料汇编》(1~7),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
    12.西藏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西藏地方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史料选辑),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13.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编,《西藏历史档案荟粹》,文物出版社,1995年版。
    14.才让辑编,《清代青海蒙古族档案史料辑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5.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华书局,1980年版。
    1.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实录》,据国立北平图书馆红格钞本影印。
    2.《清实录》,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
    3.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
    4.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标点本,1976年版。
    5.西藏民族学院历史系编,《明实录藏族史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西藏民族学院历史系编,《清实录藏族史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7.《<清实录>准噶尔史料摘编》,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8.《清朝圣祖朝实录蒙古史史料抄》,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清朝太祖太宗世祖朝实录蒙古史史料抄》,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邢亦尘辑《清季蒙古实录》(道光—宣统)(上、中、下辑),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蒙古史研究所,1981年内部版。
    11.《清代理藩院研究资料辑录》,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88年版。
    12.《理藩院则例》,杨选第、金锋校注本,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
    13.《蒙古律例》,嘉庆刊本。
    14.《清朝通志》,浙江古籍出版社缩影商务印书馆“十通”本,1996年版。
    15.《清朝通典》,浙江古籍出版社缩影商务印书馆“十通”本,1996年版。
    16.《清朝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缩影商务印书馆“十通”本,1996年版。
    17.《清朝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缩影商务印书馆“十通”本,1996年版。
    18.《亲征平定朔漠方略》,西藏学汉文文献汇刻第四辑,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
    19.祁韵士撰,包文汉等整理,《皇朝藩部要略稿本》,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0.包文汉等整理,《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1.张穆撰,《蒙古游牧记》,咸丰刊本。
    22.西藏研究丛刊之一,《西藏通志、卫藏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3.西藏研究丛刊之一,《西招图略、西藏图考》,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4.魏源撰:《圣武记》(全二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
    25.何秋涛等撰:《朔方备乘》,西北文献丛书总93册。
    26.《平定准噶尔方略》,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1年版。
    27.奕湘修,《定边纪略》,吴丰培辑,《清末蒙古史地资料汇萃》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1年版。
    28.昭梿著,《啸亭杂录》,中华书局,1980年版。
    29.福格著,《听雨丛谈》,中华书局,1959年版。
    30.椿园著,《西域闻见录》,乾隆四十二年刊本。
    31.《那彦成青海奏议》,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32.《大清会典事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3.张其勤原稿,吴丰培增辑,《清代藏事辑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4.吴丰培辑,《清代藏事辑要续编》,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
    35.《清代蒙古高僧传》,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88年版。
    36.《清经世文编》,中华书局影印本,1992年版。
    37.杨应琚修,《西宁府新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8.《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版。
    39.《中国西北稀见方志》(1~8),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4年版。
    40.《甘肃通志》,乾隆刊本(二)藏文
    41.五世达赖喇嘛著,郭和卿译,《西藏王臣记》,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42.松巴堪布·益西班觉撰著,黄颢译注,《青海史》,西北民族文丛,1983年第三辑第155~170页。
    43.土观·洛桑却吉尼玛著,陈国英,马连龙译:《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44.智观巴·贡却乎丹巴绕吉著,吴均等译,《安多政教史》,甘肃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
    45.阿旺洛桑嘉措著,《五世达赖喇嘛传》(上下),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
    46.阿旺多吉,《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秘传》,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47.章嘉·若贝多杰著,《七世达赖喇嘛传》,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
    48.〔清〕多卡夏仲·策仁旺杰,汤池安译,《颇罗鼐传》、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9.〔清〕多卡夏仲·策仁旺杰,周秋有译,《噶伦传》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0.松巴堪布·益西班觉著,蒲文成,才让译,《如意宝树史》,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51.东嘎·洛桑赤列著,陈庆英译,《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
    52.恰平·次旦平措等著,陈庆英等译,《西藏通史》,西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53.土观·罗桑却季尼玛、刘立千译《土观宗派源流》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54.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贤者喜宴》,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至1990年各期。
    55.萨囊彻辰著,道润梯步译校,《蒙古源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56.珠荣嘎译注,《阿勒坦汗传》(附蒙古原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57.固始噶居巴·洛桑泽培著,陈庆英、乌力吉译注,《蒙古佛教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58.噶旺沙喇布著,《四卫拉特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9.巴图尔乌巴什图门著,《四卫拉特史》,载《卫拉特历史文献》,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60.拉德纳巴德拉著,西·诺尔布校注,《咱雅班第达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61.贾敬颜、朱风译注,《汉译蒙古黄金史纲》(附蒙古原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刘洪记、孙雨志编,《中国藏学论文资料索引》,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年版。
    2.冯蒸,《国外西藏研究概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3.王尧,《藏学概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王钟翰主编,《中国民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5.江应梁主编,《中国民族史》,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6.杨绍猷著,《明代民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7.杨学琛著,《清代民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8.萧一山著,《清代通史》(共五册),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9.孟森著,《明清史讲义》,吴俊编校,《孟森学术论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0.戴逸主编,《简明清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1.牛海桢著,《清代西北边疆地区民族政策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张羽新著,《清代四大活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3.马汝珩著,《清代西部历史论衡》,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4.赵云田著,《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15.赵云田著,《清代治理边陲枢纽—理藩院》,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6.张永江著,《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变迁为中心》,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7.马汝珩、马大正主编,《清代的边疆政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18.马大正著,《边疆与民族——历史断面研考》,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9.王戎笙主编,《清代的边疆开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0.袁森坡著,《康雍乾经营与开发北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21.张羽新著,《清代前期西部边政史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2.刘子扬著,《清代地方官制考》,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版。
    23.曾问吾著,《中国经营西域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24.杨建新著,《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5.杨建新、马曼丽主编,《西北民族关系史》,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26.高士荣著,《西北土司制度研究》,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27.马曼丽主编,《中国西北边疆发展史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8.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9.张植荣著,《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0.王希隆主编,《西北少数民族史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31.王继光主编,《中国西部民族文化研究》(2003年卷),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32.林永匡、王熹著,《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33.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新疆简史》(全三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4.崔永红等主编,《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5.谷苞主编,《西北通史》(1~5),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6.姚明辉编,《蒙古志》,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
    37.卓宏谋著,《蒙古鉴》,台湾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三編)本,1966年版。
    38.陈崇祖著,《外蒙近世史》,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
    39.余元庵著,《内蒙古历史概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40.陶克涛著,《内蒙古发展概述》(上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41.编写组,《蒙古族简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2.赵云田:《清代蒙古政教制度》,中华书局,1989年版。
    43.杨献猷著,《俺答汗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44.卢明辉著,《清代蒙古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45.卢明辉等编,《蒙古族历史人物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46.蔡志纯等编著,《蒙古族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47.编写组集体编著:《准噶尔史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8.芈一之著,《青海蒙古族历史简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9.马汝珩、马大正:《厄鲁特蒙古史论集》,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50.杜荣坤、白翠琴:《西蒙古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51.马汝珩、马大正著,《飘落异域的民族--17至18世纪的土尔扈特蒙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52.苏联科学院、蒙古人民共和国科学委员会合编,《蒙古人民共和国通史》,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53.编写组,《蒙古族通史》(修订版)(上、中、下),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54.乌云毕力格、成崇德、张永江著,《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55.郝维民、齐木德道尔吉《内蒙古通史纲要》,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6.达力扎布编著,《蒙古史纲要》,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7.达力扎布著,《明清蒙古史论稿》,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58.马大正、成崇德主编,《卫拉特蒙古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9.杜家骥著,《清朝满蒙联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0.德勒格著,《内蒙古喇嘛教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1.文化著,《卫拉特西蒙古文化变迁》,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62.梁丽霞著,《阿拉善蒙古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63.杨强著,《清代蒙古族盟旗制度》,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64.宝玉柱著,《清代蒙古族社会转型及语言教育》,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65.苏德毕力格著,《晚清政府对新疆、蒙古和西藏政策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6.刘祥学,《明朝民族政策演变史》,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67.任乃强编著,《康藏史地大纲》,雅安建康日报社,1942年版。
    68.洪涤尘编著,《西藏史地大纲》,正中书局,1936年版。
    69.吴燕绍编著,《西藏史大纲》(上、下),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3年版。
    70.藏族简史编写组,《藏族简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71.黄奋生编著,《藏族史略》,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72.王辅仁,索文清编著,《藏族史要》,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
    73.陈庆英主编,《西藏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74.王森著,《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75.王辅仁著,《西藏佛教史略》,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6.李安宅著,《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年版。
    77.刘立千著,《印藏佛教史》,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78.刘立千著,《藏传佛教各派教义及密宗漫谈》,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79.蒲文成著,《青海佛教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9.唐景福著,《藏传佛教格鲁派史略》,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1.牙含章著,《班禅额尔德尼传》,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82.牙含章著,《达赖喇嘛传》,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83.蔡志纯、黄颢编著,《活佛转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84.黄玉明等著,《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5.张云著,《元朝中央政府治藏制度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6.邓锐龄著,《元明两代与西藏地区的关系》,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年版。
    87.尹伟先著,《明代藏族史研究》,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88.顾祖成编著,《明清治藏史要》,西藏人民出版社、齐鲁书社联合出版,1999年版。
    89.曾国庆著,《清代藏史研究》,西藏人民出版社,齐鲁书社,1999年版。
    90.苏发祥著,《清代治藏政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91.张羽新著,《清代治藏要论》,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年版。
    92.苏发祥著,《清代治藏政策研究》,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93.王贵,喜饶尼玛,唐家卫著,《西藏历史地位辨》,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94.张羽新著,《清政府与喇嘛教》(附清代喇嘛教碑刻录),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95.吴丰培、曾国庆著,《清代驻藏大臣传略》,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96.吴丰培、曾国庆著,《清代驻藏大臣制度的建立与沿革》,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年版。
    97.石硕著,《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98.多杰才旦主编,《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年版。
    99.王献军著,《西藏政教合一制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0.星全成,马连龙著,《藏族社会制度研究》,青海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101.杨士宏编著,《藏族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2.周加巷,《宗喀巴传》,青海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
    103.班班多杰著,《宗喀巴评传》,京华出版社,1995年版。
    104.丹曲、谢建华著,《甘肃藏族史》,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105.塔洲、乔高才让著,《甘肃藏族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6.陈光国著,《青海藏族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07.苏发祥主编,《西藏民族关系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六)蒙藏关系史
    107.扎奇斯钦著,《蒙古与西藏关系研究》,台湾中正书局,1978年版。
    108.王辅仁、陈庆英合著,《蒙藏民族关系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09.陈庆英著,《蒙藏关系史大系·政治卷》,西藏人民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
    110.丁守璞,杨恩洪著,《蒙藏关系史大系·文化卷》,西藏人民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
    111.樊保良著,《蒙藏关系史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12.樊保良、水天长著,《阔端与萨班凉州会谈》,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13.乌力吉巴雅尔著,《蒙藏关系史大系·宗教卷》,西藏人民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
    114.嘎尔迪著,《蒙藏文化交流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15.妙舟著,《蒙藏佛教史》,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版。
    116.孙悟湖著,《汉族、藏族、蒙古族宗教思想文化交流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七)国外著作
    117.〔意〕杜齐著,李有义、邓锐龄译,《西藏中世纪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史室、民族学室1980年内部印。
    118.〔意〕L.伯戴克著,周秋有译,《十八世纪前期的中原和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119.〔意〕图齐,〔西德〕海尔希著,耿昇译,《西藏和蒙古的宗教》、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20. [意]毕达克著,沈卫荣、宋黎明译,《1728——1959西藏的贵族和政府》,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年版。
    121.〔法〕石泰安著,耿昇译,《西藏的文明》,中国藏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2.〔日〕矢奇正见著,石硕、张建世译,《西藏佛教史考》,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23.〔美〕皮德罗·卡拉斯科著,.陈永国译,《西藏的土地与政体》,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学汉文文献编辑室,1985年内部编印。
    124.(加拿大)潭·戈伦夫著,吴昆明,王宝玉译,《现代西藏的诞生》,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年版。
    125.〔法〕伯希和著,耿昇译,《卡尔梅克史评注》,中华书局,1994年版。
    126.〔德〕P.S.帕拉斯著,邵建东、刘迎胜译,《内陆亚洲厄鲁特历史资料》,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27.〔德〕G·F·米勒,彼得·西蒙·帕拉斯著,《西伯利亚的征服和早期交往、战争和商业史》,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28.〔法〕勒尼·格鲁塞著,蓝琪译,《草原帝国》,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29.〔英〕巴德利著,吴持哲、吴有刚译,《俄国·蒙古·中国》,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30.〔法〕张诚《对大鞑靼的历史考察概述》,载杜文凯编《清代西人见闻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31.〔意〕德斯得利著,《准噶尔贵族侵扰西藏目击记》,载杜文凯编《清代西人见闻录》,中国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32.〔丹麦〕亨宁·哈士纶著,徐孝祥译,《蒙古的人和神》,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33.〔美〕欧文·拉铁摩尔著,唐晓峰译,《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134.〔法〕勒内·格鲁塞著,蓝琪译,项英杰校,《草原帝国》,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135.〔苏〕符拉基米尔佐夫著,刘荣焌译,《蒙古社会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0年版。
    136.〔俄〕沙斯基娜著,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译,《十七世纪俄蒙通使关系》,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137.〔俄〕鲍弋亚夫连斯基著,新疆大学外语系俄语教研室译,《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商务印书馆,1980年。
    138.〔苏〕伊·亚·兹拉特金著,马曼丽译,《准噶尔汗国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39.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等编,厦门大学外文系、黑龙江大学外文系翻译,《十七世纪俄中关系》,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140.〔日〕田山茂著,潘世宪译,《清代蒙古的社会制度》,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141.〔日〕若松宽著,马大正等编译,《清代蒙古的历史与宗教》,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
    142.〔日〕宫胁淳子著,晓克译,《最后的游牧帝国--准噶尔部的兴亡》,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43.[韩]金成修,《明清之际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杨茂森,《青海蒙藏关系和蒙古族研究资料索引》,蒙古学信息,1984年第4期。
    2.王启龙、邓小咏,《20世纪上半叶藏区政治研究评述》,西藏研究,2002年第2期。
    3.次旺俊美,《21世纪西藏学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西藏研究,2002年第1期。
    4.樱井龙彦、李连荣,《百年日本藏学研究概况》,中国藏学,1995年第2期。
    5.桂华,《中国藏学研究的历史分期问题》,中国藏学,1995年第2期。
    5.罗贤佑,《20世纪中国蒙古史研究述略》,民族研究,2000年第3期。
    6.杨绍猷,《喇嘛教在蒙古族中的传播》,民族研究,1981年第5期。
    7.薄音湖,《关于喇嘛教传入内蒙古的几个问题》,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2年第2期。
    8.陈国乾,《清朝利用喇嘛教统治蒙古的政策》,西北史地,1982年第1期。
    9.薄音湖,《十六世纪末叶西藏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内蒙古大学学报(哲社版),1984年第3期。
    10.邢洁晨,《论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的原因》,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版),1985年第1期
    11.姜明,《浅谈喇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影响》,阴山学刊,1995年第3期。
    12.葛根高娃,《论16世纪下半叶藏传佛教传入蒙古之原因》,内蒙古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13.张付新,《阿勒坦汗信仰藏传佛教的原因》,西藏研究,2005年第2期。
    14.先巴,《元明清时期藏传佛教在甘青宁地区的兴衰》,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15.张羽新,《清政府与喇嘛教》,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社),1981年第2期。
    16.陈晓敏,《清代喇嘛教》,历史教学,2002年第5期。
    17.傅千吉,《论藏传佛教对蒙藏文化关系的影响》,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18.阿沛·阿旺晋美,《蒙藏关系及蒙藏文化》,内蒙古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
    19.赵云田,《清代前期利用喇嘛教政策的形成和演变》,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社), 1984年第1期。
    20.王路,《从渥巴锡回归看西藏对祖国的贡献》,西藏研究,1995年2期。
    21.才吾加甫,《清朝时期的新疆准噶尔汗国藏传佛教》,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22.蔡志纯,《蒙古喇嘛贵族形成初探》,民族研究,1987年第1期。
    23.[韩]金成修:《16、17世纪格鲁派在喀尔喀蒙古传教新探》,蒙古学信息,1999年第1期。
    24.宝日吉根,《清初科尔沁部与满洲的关系》,民族研究,1981年第4期。
    25.袁森坡,《喀尔喀蒙古南迁的过程与原因辨析》,清史论丛,1982年2月,第3辑。?
    26.魏鉴勋,《试论清入关前的满蒙关系》,北方论丛,1982年第5期。?
    27.刘毅政,《清太宗统一漠南蒙古的政策及其意义》,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第2期。?
    28.刘蒙林,《清太祖时期的满蒙关系》,内蒙古社科联,1986年第8期。?
    29.陈生玺,《明代蒙古各部的分合与后金对漠南蒙古征服》,南开学报,1987?年第?1?期。?
    30.周朱流,《试论清初对漠南蒙古的政策》,社会科学辑刊,1988年第2期。?
    31.郭成康,《皇太极对漠蒙古的统治》,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5期。?
    32.张羽新,《努尔哈赤对蒙古族的政策》,满族研究,1988年第2期。?
    33.张成学,《试论清太祖、太宗时期与漠南蒙古的关系》,松辽学刊,1988年第1期。
    34.汤代佳,《努尔哈赤时期科尔沁部与清政府的关系》,西北史地,1996年第4期。?
    35.袁森坡,《试论清代前期的多伦会盟》,《清史论丛》,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年版。
    36.白洪熙,《皇太极绥服漠南蒙古及其作用》,社会科学辑刊,1997年第4期。
    37.阎崇年,《清廷满洲初期文化满蒙二元性解析》,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二辑。
    38.留存宽,《17世纪清俄与喀尔喀蒙古关系述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年第3期。
    39.齐木德道尔吉,《1640年以后的清王朝与喀尔喀的关系》,内蒙古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40.[日]冈洋树,《乾隆帝时喀尔喀的政策及喀尔喀的反应》,蒙古学信息,1995年第1期。
    41.宫肋淳子,《17世纪归属清朝的喀尔喀蒙古》,蒙古学信息,1983年第3期。
    42.叶子民,《十七世纪前期(1516—1644)蒙藏与后金—清朝的关系》,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3年第4期。
    43.梁丽霞,《清代前期的西北战局与阿拉善蒙古》,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3期。
    44.徐晓萍,《论清初阿拉善和硕特部与清政府的关系》,西北史地,1996年第3期。
    45.汤代佳,《青海厄鲁特蒙古与清朝早期关系述略》,青海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
    46.梁丽霞,《17世纪前后和硕特与准噶尔关系述评》,青海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
    47.安应民,《浅析和硕特蒙古进据青藏地区的原因》,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年第1期。?
    48.马汝珩,《论罗卜藏丹津叛乱与清政府的善后措施》,新疆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
    49.李凤珍,《试论罗卜藏丹津叛乱与西藏》,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
    50.石滨裕美子,《罗卜藏丹津“叛乱”再考》,蒙古学信息,1989年第1期。?
    51.马连龙,《论罗卜藏丹津叛乱的前因后果》,青海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52.加藤直人,马连龙译,《罗卜藏丹津叛乱与清朝》(上、下),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2、3期。
    53.汤代佳,《试析罗卜藏丹津叛乱之原因》,青海民族研究,1998年第4期。
    54.华立,《清代的满蒙联姻》,民族研究,1983年第2期。
    55.乌尼乌蓝,《论清朝对阿拉善蒙古的和亲政策》,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
    56.杜家骥,《清代皇族与蒙汉贵族联姻的制度与作用》,南开学报,1990年第4期。
    57.刘潞:《对清太祖太宗时期满蒙联姻的再认识》,清史研究,1995年第3期。
    58.刘潞,《清太祖太宗时期满蒙婚姻考》,故宫博物院院刊,1995年第3期。
    59.秦永洲,《满蒙联姻与汉唐和亲之比较》,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86年第2期。
    60.杜家骥,《清朝的满蒙联姻》,历史教学,2001的第6期。?
    61.王冬芳,《联姻政策在女真统一中的作用》,社会科学辑刊,1987年第5期。
    62.苏德,《清代前期民族关系探述——以清政府与蒙、藏、新等民族地方的政治关系为中心》,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2001年第2期。
    63.袁森坡,《清朝治理蒙藏方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年第4期。
    64.赵云田,《清朝治理蒙藏地区的几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65.吕建中,《清朝对蒙藏地区的特别管辖制度》,青海民族研究(社科版),1995年第1期。
    66.赯吉思,《仰华寺与蒙藏关系》,中国藏学,1994年第4期。
    67.马冀,《西藏蒙古早期关系探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68.樊保良,《蒙藏关系史上的两位拓荒者—阔端与萨班》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1986年第3期。
    69.李凤珍,《试论第巴桑结嘉措执政时期的蒙藏关系》,中国民族史研究,1984年。
    70.[日]宫肋淳子,《准噶尔与清朝的冲突》,蒙古学信息,1997年第4期。
    71.吐娜,《从清政府对土尔扈特部的优恤与安置看其民族政策》,西域研究,1997年第4期。
    72.安俭,《论土尔扈特回归故土事件中的文化因素》,西域研究,2003年第2期。
    73.[日]宫肋淳子,晓克译,《清朝康熙亲征准噶尔》,蒙古学信息,2002年第1期。
    74.[日]谷洁一著,杨宝山译,《康熙年间清向土尔扈特的遣使――以所谓秘密使命说的再研讨为主》,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年第4期。
    75.[日]若松宽,《从17世纪60、70年代的俄文档案看准噶尔部噶尔丹的情况》,蒙古学信息,1998年第4期。
    76.柳岳斌,《康乾盛世下清廷对准噶尔投诚人政策研究》,青海民族研究,2005年第9期。
    77.王思治,《康熙的决策与昭莫多之战》,史学月刊,1991第1期。
    78.袁森坡,《乌兰布通之战考察》,历史研究,1983年第4期。
    79.邢玉林,《乌兰布通之战》,民族研究,1986年第4期。
    80.刘瑛,《厄鲁特与西北边疆》,兰州学刊,1997年第5期。
    81.郭蕴华,《阿睦尔撒拉叛乱及清政府的平叛斗争》,新疆大学学报。1979年第1-2期。
    82.管守新,《阿睦尔散拉服叛对乾隆治淮政策的影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年第2期。?
    83.蔡志纯,《明代前期对蒙古的民族政策》,西北史地,1985年第3期。?
    84.华立,《试论清顺治朝对蒙古的政策及其作用》,历史学刊,1986年第3期。?
    85.康佑铭,《满蒙贵族联盟与清帝国》,南开学报,1986年第2期。?
    86.赵云田,《清代前期统治西北地区的政策和措施》,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
    87.蔡志纯,《清政府对蒙古的民族政策》,历史教学,1981年第10期。?
    88.潘志平,《论乾隆嘉庆道光年间清朝在天山南路推行的民族政策》,民族研究,1986?年第6期。?
    89.卢明辉,《略析清代前期治理蒙古的几项重要政策》,内蒙古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
    90.戴燕,《清朝统治青海蒙藏民族的政策及其演变》,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91.穆崟臣,《试论清朝治理东蒙古的政策和措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年第36期。
    92.达力扎布,《清初对蒙古右翼三万户的政策及其背景》,社会科学辑刊,1997年第6期。
    93.陈安丽:《论康熙对蒙古政策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作用》,内蒙古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94.赵云田,《清代前期统治西北地区的政策和措施》,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
    95.陈汉楚,《论康熙对西北边疆民族地区采取的措施》,人文杂志,1982年第1期。
    96.齐清顺,《清朝平准战争战略方针的转变及其影响》,西域研究1998年第1期。
    97.卢明辉,《试论清初满族统治者对蒙、汉的政策》,民族研究,1985年第3期。
    98.李国梁、布尼阿林,《试论康熙、乾隆的民族政策》,内蒙古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
    99.李治亭、黄松筠,《论康乾盛世“大一统”与西北地区的统一》,清史论丛2000年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
    100.余梓东,《论后金政权民族政策的形成》,满族研究,2002年第3期。
    101.陈景富,《清圣祖巡陕与其经营蒙藏边疆的方略》,中国藏学,1994年第1期。
    102.江波,《噶尔丹的东方政策》,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4期。
    103.王钟翰,《年羹尧西征问题—兼论清朝西北民族政策》,青海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
    104.王森,《宗喀巴传论》,民族研究,1979年第1期。
    105.马汝珩、马大正,《顾实汗生平略述》,民族研究,1983年第2期。
    106.马大正,《论噶尔丹的政治和军事活动》,民族研究,1991年第2期。
    107.蔡家艺、郑玉梅,《策妄阿喇布坦功过评述》,民族研究,1980年第2期。
    108.蔡家艺,《简论噶尔丹策零》,民族研究,1981年第3期。
    109.马曼丽、胡斯振,《四卫拉特联盟初探》,民族研究,1982年第2期。
    110.蒲文成,《清代以来西藏的弟巴、藏王和摄政》,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
    111.佟佳江,《清代蒙古爵职琐谈》,民族研究,1987年第2期。
    112.郭成康,《清初蒙古八旗考释》,民族研究,1986年第3期。
    113.刘勇,《“藏传佛教”概念分析》,西藏研究,2006年第2期。
    114.孟庆芬,《第五辈达赖喇嘛朝清述论》,民族研究,1985年第3期。
    115.郭美兰,《五世达赖喇嘛入觐述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年第2期。
    116.李保文,《顺治皇帝邀请第五世达赖喇嘛考》,西藏研究,2006年第1期。
    117.邓锐龄,《关于1652—1653年第五辈达赖喇嘛晋京的两个问题》,民族研究,1995年第3期。
    118.李保文,《关于满藏最早建立互使关系问题》,西藏研究,2003年第2期。
    119.陈庆英,《西藏首次遣使清朝史实探讨》,中国藏学,1998年第1期。
    120.陈小强,《试论西藏政教上层与满州清政权的初次互使》,西藏研究,1992?年第2期。
    121.王献军,《1751年后西藏政教合一制下的权力分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年第4期。
    122.冯智,《清朝用兵驻兵西藏制度的形成、发展和影响》,西藏研究,2005年第2期。
    123.冯智,《清“康乾盛世”册封达赖与治藏的阶段性特点评述》,西藏研究,2004年第4期。
    124.协绕益西,《前清西藏地方政府政治体制简述》,西藏研究,2002年第2期。
    125.陈瑞,《清王朝前期西藏政策的演进及其特点》,西藏研究,1995年第2期。
    126.顾祖成,《清朝前期治藏政策述略》,西藏研究,1992年第1期。
    127.石硕,《清朝前期治藏特点及相关问题》,西藏研究,1996年第1期。
    128.陈柏萍,《班禅系统在清朝治理西藏中的作用》,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第4期。
    129.马林,《后固始汗时期五世达赖权力的集中与扩张》,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130.李文君,《西藏政局变革中的蒙古因素》,青海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
    131.韩官却加,《17世纪中后期西藏政局述略》,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132.马林,《甘丹颇章建立前后的五世达赖喇嘛》,中国藏学,2002年第2期。
    133.冯智,《略论五世班禅在康雍治藏中的历史作用》,中国藏学,2002年第1期。
    134.胡岩,《阿尔布巴事件的前前后后》,民族研究,1987年第4期。
    135.骆威,《清代抗击廓尔喀侵藏战争背景及意义新探》,民族研究,1998年第2期。
    136.林黎明,《清代前期对西藏的靖绥边计与驻藏大臣的设置》,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社),1980年第4期。
    137.益希汪秋、白珍,《清初西蒙古入据青海及藏族诸部的活动》,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5年第6期。
    138.赵天,《策妄阿喇布坦侵扰西藏的原因》,西域研究,1996年第2期。
    139.尤中,《清朝对青海、西藏的设治和经营》,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140.柳陞旗,《1727—1728年卫藏战争前后清中央的治藏方案》,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
    141.中国第一档案馆,《崇德年间藏事档案译稿》,历史档案,2001年第1期。
    142.任树民,《清朝入关前通藏文书译稿之评述》,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 2002年第1期。
    143.陈崇凯,《康熙时期治藏体制的调整和推进》,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144.吕秋文,《西藏地方与中央政治隶属关系促成之原因》,中国藏学,1998年第1期。
    145.班班多杰,《也谈藏传佛教与藏族文化的关系》,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46.永红,《清代治藏政策的特点及其演变》,中国藏学,2005年第2期。
    147.朱丽霞,《从几组数学分析五世班禅时班禅系统的社会影响问题》,西藏研究,2 003年第1期。
    148.成凯文,《清初治藏政策及其特点》,西北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
    149.柳岳斌,《清初政权的西藏及黄教政策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50.罗润苍,《西藏佛教史上的政教关系》,中国藏学,1994年第2期。
    151.白文固,《清代对藏传佛教的禁约和整饬》,中国藏学,2005年第3期。
    152.石滨裕美子,扎西,《18世纪初藏传佛教界的政治立场》,世界民族,1991年第1期。
    153.史筠,《清王朝治理西藏的基本法律――西藏通制》,民族研究,1992年第2期。
    154.郑秦,《清朝统治边疆少数民族的法律》,民族研究,1988年第2期。
    155.徐晓光等,《清朝对青海蒙藏民族立法初探》,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
    156.蔡家艺,《清代中晚期进藏熬茶概论》,民族研究,1986年第6期。
    157.陈柏萍,《17世纪青海蒙藏民族与内地贸易交往初探》,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158.叶志如,《从贸易熬茶看乾隆前期对准噶尔部的民族政策》,新疆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三)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1.李秀梅,《清朝统一准噶尔史实研究——以高层决策研究为中心》,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2.邓前程,《明代藏地施政的特殊性:古代中央王朝治理藏区的一种范式研究》,四川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3.李文君,《明代西海蒙古史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4.宝音初古拉,《察哈尔蒙古历史研究》,内蒙古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5.黑龙,《噶尔丹统治时期准噶尔与清朝的关系研究》,内蒙古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6.白初一,《清太祖时期满蒙关系若干问题研究》,内蒙古大学,2 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7.于默颖,《明蒙关系研究——以明蒙双边政策及明朝对蒙古的防御为中心》,内蒙古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