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乐器学视域下的考古出土商代乐器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论文以考古出土的商代乐器为研究对象,从乐器学的研究视野出发,运用音乐学、乐器学、考古学、文献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对河南、山东、山西、湖南、湖北、四川等14个省份考古出土商代乐器的种类、数量进行了详细的统计、整理,并对考古出土商代乐器的地域分布、文化分区、乐器分类、型式划分以及乐学特征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将考古出土乐器与商代甲骨文、金文以及传世文献中关于商代乐器相关记载的对比分析,研究探讨了考古出土商代乐器的组合方式、组合规律以及所反映的商代社会音乐生活和商代器乐演奏艺术的特点,阐述了商代音乐在理论和实践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后世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In organology perspective, targeting at archaeological unearthed Shang Dynastyorchestral instruments, by means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methods including organology,musical archeology, archaeological typology, this thesis carries out a detailed statistical andcollation on the types and numbers of more than230archaeological pieces of Shang Dynastyorchestral instruments unearthed from Henan, Shandong, Shanxi, Hunan, Hubei, Sichuan andother14provinces. It also makes a deep analysis and probe of their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cultural district, type and style, organology classif ication.
     On this basis, by means of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between the unearthed orchestralinstruments and the related records of Shang turtle oracle, Jin Dynasty writings, andhanded-down documents,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combinations and laws of Shang Dynastyorchestral instruments, and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reflecting Shang Dynasty musicallives and the instrumental performance ar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acoustic measurement dataof unearthed Shang Dynasty orchestral instruments, this thesis expounds the gloriousachievements of the Shang Dynasty music in the field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highlycommends the resulting impact on the future generations.
引文
【1】张伟.《殷墟出土乐器调查与分析》[J].《交响》2010年3月第29卷第1期。
    【2】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M】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
    3】方建军:《商周乐器的文化结构与社会功能研究》【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12月。
    【4】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M】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
    【5】李雪山:《商代分封制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6】方建军:《商周乐器文化结构与社会功能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12月。
    【7】方建军:《商周乐器文化结构与社会功能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12月,第44页。
    【8】方建军:《商周乐器文化结构与社会功能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2月。
    【9】方建军:《商周乐器文化结构与社会功能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2月。
    【10】宋新潮:《殷商文化区域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11】蒙古托力:《孤竹国释论》,《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三期。
    【12】金岳:(《孤竹国探源》,《辽海文物学刊》1992年第1期。
    【13】马承源:《中国青铜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7月.
    【14】陈梦家:《海外中国铜器图录》[M].台湾:台联国风出版社.1976年10月.
    【15】方建军.《中国古代乐器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6页.
    【16】马承源:《中国青铜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修订本.第273页。
    【17】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J].《考古学报》1956年第1期。
    【18】关晓武:《青铜编钟起源的探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1年11月,第13卷第2期。
    【19】关晓武:《青铜编钟起源的探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1年11月,第13卷第2期。
    【20】宋镇豪:《商代的乐器与音乐歌舞》第二届古文字与古代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中研院史语所,2008年。
    【2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91页。
    【2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91页。
    【2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花园庄东地墓葬》科学出版社,2007年10月。
    【24】赵青云、赵世纲:《1958年春河南安阳大司空村殷代墓葬发掘报告》,《考古通讯》,1958年第10期。
    【2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郭家庄M160号墓》1991第5期。
    【26】方建军:《河南出土殷商编庸初论》,《中国音乐学》,1990年第三期。
    【27】岳洪彬、岳占伟、何毓灵:《殷墟大司空M303发掘简报》《考古学报》2008年第3期。
    【28】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M].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
    【29】方建军.《河南出土殷商编庸初论》[J].《中国音乐学》1990年第3期。
    【30】彭适凡等:《新干大洋洲商墓发掘简报》《文物》1991年第10期。
    【31】曹淑琴、殷玮璋:《早期甬钟的区系类型研究》[C](苏秉琦主编《考古学文化论集第2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32】高至喜:《中国南方出土商周铜铙概论》《湖南考古辑刊》第2集,1982年。
    【33】高至喜:《中国南方商周时期铜铙的型式、演变与年代》,《南方文物》1993年2月。
    【34】施劲松:《我国南方出土铜铙及甬钟研究》,《考古》,1997年第10期。
    【35】向桃初:《从殷墟出土铜铙看南方铜铙的年代》《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2期。
    【36】刘海霞:《南方地区出土的青铜大铙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2月。
    【37】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125页。
    【38】方建军:《中国古代乐器概论》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96年12月,第125页。
    【39】彭适凡等:《新干大洋洲商墓发掘简报》《文物》1991年第10期。
    【40】戴修正:《湖北石首出土商代青铜器》《文物》2000年第11期。
    41】百度百科:《四虎铜镈》2014年3月12日访问。
    【42】刘再生:《中国音乐通史简明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
    【43】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M].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
    【44】郑祖襄.《出土磬和编磬的考古类型学分析》[J].《黄钟》2005年第3期。
    【45】李济、梁思永、高去寻:《中国考古报考集—侯家庄1001号大墓》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4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12月。
    【47】李纯一:《上古出土乐器综论》[M].文物出版社北京1996年8月第一版386页。【48】方建军:《先商和商代埙的类型及音列》[J].《中国音乐学》1988年第3期。【49】张伟:《殷墟埙的基本类型及其乐学特征》[J].《中国音乐学》2012年第3期。
    【5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等:《1978-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发掘报告》《考古》1983年第1期。
    【51】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328页。
    【52】马承源:《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修订本第273页。
    【53】关晓武:《青铜编钟起源的探讨》,《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第13卷第二期(2001、11)
    【54】关晓武:《青铜编钟起源的探讨》,《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第13卷第二期(2001、11)
    【55】马承源:《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修订本第273页。
    【56】罗振玉:《贞松堂集古遗文一·二四》[M].1930年版。
    【57】容庚:《商周彝器通考上册》[M].哈佛燕京学社1941年版。
    【58】陈梦家:《中国铜器概述·海外中国铜器图录》上册[M].北平图书馆1946年版。
    【59】郭沫若:《两周金文字大系·图编序说》[M].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60】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M].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
    【61】王子初:《残钟录》[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270页。
    【62】黄翔鹏.《溯源探流——中国传统音乐研究》[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
    【63】方建军.《河南出土殷商编庸初论》[J].《中国音乐学》1990年第3期。
    【64】朱歧祥:《甲骨文字学》【M】台北里仁出版社2002年9月。
    【65】朱歧祥:《甲骨文字学》【M】台北里仁出版社2002年9月。
    【66】郭沫若:《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四卷》【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67】梁思永、高去寻:《侯家庄第五本·1004号大墓》【M】台北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0年。
    【68】清·阮元校刻:《周礼·冬官考工记·磬氏》(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6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4年第4期。
    【70】清·阮元校刻:《周礼·冬官考工记·磬氏》(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7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殷墟出土的陶水管和石磬》《考古》1976年第1期。
    【7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殷墟西区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
    【7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M】文物出版社,1980年12月。
    【7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M】文物出版社,1980年12月。
    【75】郭宝钧:《1950年春殷墟发掘报告》【J】《中国考古学报》第五册第1、2分册合刊,1951年。
    【76】周振甫译注:《诗经译注——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7月。
    【77】元·脱脱:《宋史》(40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
    【7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殷墟出土的陶水管和石磬》【J】《考古》1976年第一期。
    【79】郭宝钧:《1950年春殷墟发掘报告》【J】《中国考古学报》第五册第1、2分册合刊,1951年。
    【80】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M】北京音乐出版社1964年。
    【81】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82】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8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M】文物出版社,1980年12月。
    【84】李纯一:《先秦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7月版。
    [85]张伟.《关于殷墟出土磬的几点探讨》[J].《中国音乐学》2010年第1期。
    [86]方建军:《商代磬和西周磬》[J].《文博》1990年3期。
    [87]方建军:《先商和商代埙的类型及音列》[J].《中国音乐学》1988年第3期。
    [88]方建军:《先商和商代埙的类型及音列》[J].《中国音乐学》1988年第3期。
    [89]张伟:《殷墟埙的基本类型及其乐学特征》[J].《中国音乐学》2012年第3期。
    [90]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M].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
    【91】李立新:《甲骨文所见祭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度博士学位论文,以下同。
    【92】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龢》上海书局,1931年5月;又收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
    【93】董作宾:《殷历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23,1945年4月,下编·卷二·祀谱一·祖甲祀谱,第25页。
    【94】岛邦男:《殷墟卜辞综述》,日本弘前大学出版,1958年7月。温天河、李寿林中译本,台湾鼎文书局出版,1975年12月,276页。
    【95】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年7月,601页
    【96】吴其昌:《殷墟书契解诂》《武汉大学文哲季刊》第3、4、5、6卷,1934至1937年,又单行本第252页。
    【97】董作宾:《殷历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二十三,1945年4月,上编卷三祭与年,第14页-15页。
    【98】转引自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494页。
    【9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436页。
    【100】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495页。
    【10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偃师二里头新发现的铜器和玉器》《考古》1976年4月。
    【102】杨国忠:《1981年河南偃师二里头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第1期。
    【103】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337页。
    【104】王蕴智、苗利娟:《商代金文可释字形的初步整理》,《第二十一届中国古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东吴大学中文系2010年。
    【105】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臣宰》大东书局,1931年;又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年45-51页)。以下同
    【106】裘锡圭:《甲骨文中的几种乐器名称——释庸、豐、鞀》,《中华文史论丛》总第14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67-79页。又补订收入《古文字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2,196-209页)以下同。
    【107】宋镇豪:《殷墟甲骨文中的乐器与音乐舞蹈》(第二届古文字与古代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读论文,中研院史语所,2008年)以下同。
    【108】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和言》大东书局,1931年;又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年45-51页)。以下同
    【109】(宋)沈括:《梦溪笔谈》(平装)【M】张富祥注译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110】于弢:《中国古钟史话》【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年版。
    【111】于弢:《中国古钟史话》【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年版。
    【112】陈荃有:《中国青铜乐钟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113】陈荃有:《中国青铜乐钟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114】王友华:《先秦大型组合编钟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度博士学位论文打印本。
    【115】黑格尔:《美学》(卷3上册)【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6年版。
    【116】(汉)许慎:《说文解字》,(宋)徐铉校订【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3卷一上。
    【117】王文锦:《礼记译解》,礼器第十【M】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118】李学勤主编:《周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9】岳洪彬:《殷墟青铜器纹饰的方向性研究》【J】《考古》2002年第四期。
    【120】2007年,王清雷先生在《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一书中说:妇好墓出土的“这五件大小相次的编庸应为一组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其理由有二:“一是该墓的编磬也是五件一组,与编庸的音列正好相合;二是安阳殷墟西区93号墓配置的编磬也是五件,由此可见,这种编列应该也是殷礼的一种规定。”
    【121】王清雷.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65.
    【122】朱凤翰.中国古代青铜器[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234.
    【123】王子初.残钟录[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306.
    【124】王秀萍.《殷墟妇好墓出土铜庸组合方式新探》,《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2年第3期。
    【125】郭旭东.走进殷墟――殷墟考古发掘与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176.
    【12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15.
    【127】据《殷墟妇好墓》(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第三章第四节《随葬品的陈放位置》一节整理而成。
    【128】曹定云:殷墟妇好墓铭文中人物关系综考[J].考古与文物,1995(5).
    [129]曹定云:殷代的“竹”和“孤竹”[J].华夏考古,1988(3).
    130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23.
    陈中岚:《殷墟出土乐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度硕士学位论文打印本,2008:34.
    张伟:《殷墟出土乐器的调查与分析》《交响》2010年3月第29卷第1期。
    马得志等:《1953年安阳大司空村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5(9):4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发掘报告1958-1961》【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26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发掘报告1958-1961》【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27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11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1982年-1992年考古发掘报告》【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1998:50.
    [138]李纯一:《关于殷钟的研究》《考古学报》43页。
    【139】方建军.《商代磬和西周磬》[J].《文博》1990年3期。
    【140】张伟.《殷墟埙的基本类型及其乐学特征》[J].《中国音乐学》2012年第3期。
    【141】黄翔鹏.《溯源探流—中国传统音乐研究》[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
    【142】方建军.《河南出土殷商编铙初论》[J].《中国音乐学》1990年第3期。
    【143】方建军.《先商和商代埙的类型及音列》《中国音乐学》1988年第3期。
    【144】李纯一.先秦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55.
    【145】王子初.残钟录[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306.
    【146】黄翔鹏.《溯源探流—中国传统音乐研究》[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13页。
    【147】黄翔鹏.《溯源探流—中国传统音乐研究》[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15页。
    【148】张伟.《关于殷墟出土磬的几点探讨》[J].《中国音乐学》2010年第1期。
    【149】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M】北京音乐出版社1964年。
    【150】王子初:《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北京卷》【M】大象出版社1999年版。
    【151】李纯一:《先秦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7月版。
    【152】方建军.《河南出土殷商编铙初论》[J].《中国音乐学》1990年第3期
    【153】方建军.《商周乐器的动物纹饰及其隐喻》[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5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殷墟出土的陶水管和石磬》【J】《考古》1976年第一期。
    【15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M】文物出版社,1980年12月。
    1、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16册)【M】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华民国48年。
    2、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M】中华书局1979年。
    3、郭沫若主编:《甲骨文合集》(十三册)【M】中华书局影印本1978~1982年。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小屯南地甲骨》【M】中华书局1983年。
    5、严一萍:《商周甲骨文总集》(精十六册)【M】艺文出版社1984年。
    6、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释》【M】中华书局1985年。
    7、姚孝遂主编:《殷墟甲骨刻辞类纂》【M】中华书局1989年。
    8、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甲骨文合集补编》【M】语文出版社1999年。
    9、胡厚宣主编:《甲骨文合集释文》(四册)【M】中国社科出版社1999年。
    10、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11、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
    12、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初版。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发掘报告1958-1961》【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1982年-1992年考古发掘报告》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4、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著:《商周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年
    5、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干商代大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9月版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73年安阳小屯南地发掘简报》[J].考古.1975(01)
    7、周到、刘东亚:《1957年秋安阳高楼庄殷代遗址发掘》【J】《考古》1963(4)。
    8、马得志、周永珍、张云鹏:《一九五三年安阳大司空村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55(01)
    9、谷飞:《1984—1988年安阳大司空村北地殷代墓葬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94(04)
    10、岳洪彬、岳占伟、何毓灵:《殷墟大司空M303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8(03)
    11、杨锡璋、刘一曼:《安阳郭家庄160号墓》[J].考古.1991(05)
    12、郑振香、陈志达:《安阳殷墟五号墓的发掘》[J].考古学报.1977(02)
    13、郑振香:《安阳小屯村北的两座殷代墓》[J].考古学报.1981(04)
    14、刘一曼、徐广德:《1986—1987年安阳花园庄南地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92(01)
    15、岳占伟、岳洪彬、何毓灵:《河南安阳市殷墟刘家庄北地制陶作坊遗址的发掘》[J].考古.2012(12)
    16、岳洪彬、岳占伟:《河南安阳市殷墟小屯西地商代大墓发掘简报》[J].考古.2009(09)
    17、唐际根、郭鹏:《河南安阳市殷墟孝民屯东南地商代墓葬1989~1990年的发掘》[J].考古.2009(09)
    1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79(01)
    19、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1958年春河南安阳大司空村殷代墓葬发掘简报》【J】《考古通讯》1958(10)。
    20、郭宝钧:《1950年春殷墟发掘报告》【J】《中国考古学报》第五册第1、2分册合刊,1951年。
    21、梁思永、高去寻:《侯家庄第五本·1004号大墓》【M】台北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0年。
    22、梁思永、高去寻:《侯家庄第六本·1217号大墓》【M】台北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
    2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发掘报告(1958—1961)》【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2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殷墟西区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79年(1)。
    25、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殷墟出土的陶水管和石磬》【J】《考古》1976年第1期。
    2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1982—1992)发掘报告》【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27、安阳市博物馆:《殷墟戚家庄269号墓发掘简报》【J】《中原文物》1986(3)。
    2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大司空村东南的一座殷墓》【J】《考古》1988(10)
    2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郭家庄160号墓》【J】《考古》1991(5)
    3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花园庄54号商代墓葬》【J】《考古》2004(1)
    31、江西省博物馆:《新干商代大墓》【M】文物出版社1997年9月。
    3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滕州前掌大墓地》【M】文物出版社2005年11月。
    3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3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郭家庄东南26号墓》,《考古》1998年第10期。
    1、李纯一:《先秦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7月
    2、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M】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
    3、王子初:《中国音乐考古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王子初:《音乐考古》【M】文物出版社2006年
    5、方建军:《中国古代乐器概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6、方建军:《商周乐器的文化结构与社会功能研究》【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12月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和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1年。
    8、郭旭东:《走进殷墟——殷墟考古发掘和研究》【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9月。
    9、马承源主编:《中国青铜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修订本。
    10、赵世刚:《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M】大象出版社1996年版。
    11、王子初:《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北京卷》【M】大象出版社1999年版。
    12、高至喜:《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湖南卷》【M】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
    13、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
    1、【英】吉卜生:《商代的音乐和乐器》[J]亚洲学会杂志第68期1937年
    2、常任侠:《殷周古磬小记》[J]光明日报1950年7月5日
    4、曾永义:《说磬》[J]中国文字第8册1965、12
    5、常任侠:《古磬》[J]文物1978年第七期
    6、吕骥:《从原始氏族社会到殷代的几种陶埙的探索》[J]文物1978年第10期
    7、石璋如:《小屯殷代的石鸟、石磬与巽簴》[J]《中央研究院成立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第二辑人文社会科学》(台北:中央研究院,1978)
    8、安金槐:《试论郑州商代城址——隞都》[J]文物.1961(Z1)
    9、陈万鼎:《商代的乐器》[J]故宫文物月刊第1卷3期·殷墟文化专辑1983、6
    10、常任侠:《古磬与古舞》[J]百科知识1984、6
    11、裘锡圭:《甲骨文中的几种乐器名称--释“庸”“丰”“鼗”》[J]《裘锡圭学术文集(全六卷)(精装)》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12、唐健垣撰(英文)、项阳译:《商代的弦乐器及木制乐器》[J]中国音乐学1993、4
    13、方建军:《从商周乐器出土情况看其与祭祀活动之关系》[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3
    14、方建军:《长江流域出土商周乐器分区研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2
    15、方建军:《商周礼乐制度中的乐器器主及演奏者》[J]音乐研究2006、2
    16、方建军:《商周乐器地理分布与音乐文化分区探讨》[J]中国音乐2006、2
    17、方建军:《商周乐器的动物纹饰及其隐喻》[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6、2
    18、方建军:《商周时期的礼乐器组合与礼乐制度的物态化》[J]音乐艺术2007、1
    19、方建军:《中原地区商周乐器文化因素分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5、4
    20、陈荃有:《从出土乐器探索商代音乐文化的交流、演变与发展》[J]中国音乐学1999年第四期。
    21、陈荃有:《商代乐器的出土情况与名实简述》[J]中国音乐2000年第一期
    22、陈荃有:《宁乡老粮仓出土铜编铙质疑》[J]文物2001、8
    23、童忠良:《论宁乡商铙一脉相承的乐学内涵》[J]音乐研究2001/01
    24、张炜:《商代的乐器》[J]殷都学刊2002第2期
    25、项阳:《山西商以前及商代特磬的调查与测音分析》[J]考古2000、11
    26、陈四海、陈中岚:《商代乐器饕餮纹样考略》[J]音乐探索2007年第四期
    27、王秀萍:《殷墟出土音乐文物综论》[J]殷都学刊2009年第四期
    28、张伟:《殷墟出土乐器研究述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5期
    29、张伟:《关于殷墟出土磬的几点探讨》[J]中国音乐学2010年第1期
    30、杨文胜:《辉县琉璃阁甲乙墓出土青铜礼乐器研究》[J]收藏家2009/10
    31、幸晓峰:《三星堆成组铜铃音乐声学性能的初步探讨》[J]中国音乐学2006/04
    32、王宁:《璀璨的商代江南青铜文明---新干大墓》[J]文明2002/11
    33、陈双新:《青铜钟鎛起源研究》[J]中国音乐学2002/02
    34、郑振香:《殷墟发掘六十年概述》[J]考古1988年10月
    35、范毓周:《关于殷墟1973年出土石磬的纹样》[J]文物1982、7
    36、石璋如;《殷代的铜器》[J]《考古学报》1954年第7期。
    1、刘新红:《殷墟出土编铙的考察与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4年
    2、张琳:《商周青铜铙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3、陈中岚:《殷墟出土乐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4、冯卓慧:《商周镈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5、孔义龙:《两周编钟音列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