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述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社会主义改革思想,是列宁给社会主义事业乃至人类历史留下的宝贵遗产。它是一笔值得大力发掘的精神财富。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列宁改革思想形成的现实原因、哲学基础及思想特点,总结了列宁以俄国的现实国情为依据对改革的实现条件的分析,对改革的方向、目标和政策、措施所作的具体构想,并由此达到对列宁的改革思想和实践的全程性认识。本文指出:在经济改革方面,存在着一个由针对危机的经济政策调整到面向未来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重建的转变,贯穿于整个过程的主线是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由经济改革向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心转换,对构建社会主义改革、建设所需文化基础的重视,则意味着改革的深化和系统化。这既是列宁改革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也反映了改革进程本身的规律。
     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列宁改革思想揭示出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特殊性,也即: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建立一个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曾设想过的制度模式。第二,列宁改革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是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实践过程的客观反映。第三,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对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The thoughts on socialist reform is one of Lenin's legacy to the course of socialism, even to the history of human beings. It's a plentiful treasure-house of intelligence which is worth excavating continuously.
    Based on the analyses to practical reasons,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and the ide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formation of Lenin's thoughts, the author summarizes Lenin's concrete conceptions on conditions, directions and goals of reform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national conditions of Russia in his time, and reaches a whole-course understanding on Lenin's thoughts and practice on the reform. This thesis points out the process of a transformation from regulating the economical policy upon crisis to rebuilding the economical system geared to the future, the transfer from the reform in economy to the reform in political systems. The strategy of the economic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regarded as the major plot throughout the transformation. The emphasis on the cultural foundation means deepening and systematizing the reform, because the cultural foundation is necessary in constituting the socialist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The understanding mentioned above is the logical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Lenin's thoughts on reform and reflects the laws of the reform's own process.
    The main conclusions of this thesis can be included as the following: 1) Lenin's thoughts on reform reveal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ways to construct socialism in the backward countries, it means in backward countries who are weak in economy and culture, it's necessary for them to build system modes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al conditions of their own. The modes are different from the one Marx and Engels had thought of. 2) The logic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Lenin's thoughts on reform is the inevitable reflection of the course of practice in backward countries. 3) Lenin's explorations on theory and practice on the socialist reform are instructive for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in today's China.
引文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列宁全集》(1—6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版;
    3.列宁:《列宁全集补遗》,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斯大林:《列宁主义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5.斯大林:《斯大林文集(1934—1952)》,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93年版。
    二、国内有关著作
    8.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史》(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9.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列宁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0.马绍孟、杨焕章、谢淀波:《列宁哲学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王东:《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列宁构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12.卞敏:《列宁<哲学笔记>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3.王东:《改革之路的真正源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4.王邦佐、柳振铎:《列宁晚期政治思想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
    15.郑异凡:《天鹅之歌》,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6.郑异凡:《不惑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7.俞良早:《列宁主义研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8.俞良早:《列宁后期思想探要》,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9.俞良早等:《邓小平理论与列宁后期思想》,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
    20.俞良早:《东方视域中的列宁学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21.徐博涵:《一份珍贵的理论遗产——列宁晚期思想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2.王元璋:《列宁经济发展思想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3.杨承训、南俊英、车有道:《历史性的飞跃——列宁后期思想探索(1917—1923)》,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4.任玉秋等:《列宁主义与现时代》,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5.杨运忠:《列宁对外经济思想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6.吴晓明、渠敬东、朱必祥:《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7.谢钟:《历史演进中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武汉:武汉出版社1998年版;
    28.胡瑾:《从列宁到邓小平》,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9.彭大成:《从列宁到邓小平的伟大探索》,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0.徐秉让:《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从马克思到邓小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1.李恒瑞:《世纪难题的破解——社会改革开放新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2.叶卫平:《西方“列宁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3.龚廷泰:《列宁法律思想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4.王锐生等:《社会哲学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5.张尚仁:《社会历史哲学引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6.龚廷泰、陈章龙:《社会研究方法论导论》,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年版;
    37.丰子义、孙承叔、王东:《主体论——新时代新体制呼唤的新人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38.孙万鹏:《改革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9.祝福恩:《改革学论要》,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0.刘吉:《社会主义改革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1.王东、张翼星、孙承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哲学问题探索——改革之路的哲学沉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42.郭国勋:《时代、改革与哲学》,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43.张鸿文:《社会主义改革学原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4.姜春云:《改革辩证法》,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
    45.李忠杰、徐耀新、魏力:《社会主义改革史》,北京:春秋出版社1988年版;
    46.王跃:《解放思想与当代社会主义改革》,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47.姚传旺:《邓小平改革思想研究》,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8.王怀超:《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
    49.姜长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变迁》,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50.刘克明、金挥:《苏联政治经济体制七十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51.陆南泉、姜长斌:《苏联剧变深层次原因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2.陆南泉、姜长斌、徐葵、李静杰:《苏联兴亡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3.杨承训、余大章:《新经济政策理论体系》,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54.沈志华:《新经济政策与苏联农业社会化道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55.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新编苏联史 (1917—198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56.卢之超:《关于斯大林问题的再认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57.李永全:《俄国政党史》,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58.《世界历史》编辑部:《苏联现代史论文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
    59.刘淑春、翟民刚、王丽华:《“十月”的选择——90年代国外学者论十月革命》,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
    60.金雁、卞悟:《农村公社、改革与革命——村社传统与俄国现代化之路》,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61.金雁:《苏俄现代化与改革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2.刘祖熙:《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 (1861—1917)》,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3.邢广程:《苏联高层决策70年——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第1—5分册),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64.张伟垣、曹长盛、杨阴滋:《苏联兴亡和社会主义前景》,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65.叶书宗、张盛发:《锤子和镰刀——苏维埃文化与苏维埃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6.姚海:《俄罗斯文化之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67.刘祖熙:《斯拉夫文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8.梁淑芬、傅殷才:《列宁的领导艺术》,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三、国外有关著作
    69.《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经济问题决议汇编》(第1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70.《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1—4分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71.[苏]马·莫·罗森塔尔:《列宁帝国主义理论中的辩证法》,周秀凤、赵国顺等译,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72.[苏]A.瓦西利耶夫:《列宁和社会预见》,汤正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73.[苏]A.阿夫托尔汉诺大:《苏共野史 (党治制的由来)》(上、下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74.[美]罗伯特·文森特·丹尼尔斯:《革命的良心——苏联党内反对派》,高德平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
    75.[苏]罗·亚·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斯大林主义的起源及其后果》(上、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76.《回忆列宁》(1—5册),上海外国语学院列宁著作翻译研究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77.[苏]弗·维·亚历山大罗夫:《列宁和共产国际》,郑异凡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4年版;
    78.[苏]埃·鲍·根基娜:《列宁的国务活动 (1921——1923)》,梅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79.[苏]娜·康·克鲁普斯卡娅:《列宁回忆录》,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80.[德]赫尔曼·韦伯尔:《列宁》,王源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1.[苏]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第1—3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1981、1982年版;
    82.[苏]苏科院历史所:《苏联民族——国家建设史》(上、下),赵常庆、鲁爱珍、邢万金、简隆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83.[俄]尤·阿·布拉诺夫:《被篡改的列宁遗嘱》,张志强、赵志鹏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84.[俄]亚·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徐葵、张达楠、王器、徐志文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85.[英]戴维·麦克莱兰:《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林春、徐贤珍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
    86.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民主集中派”和“工人反对派”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87.[美]诺曼·莱文:《辩证法内部对话》,张翼星、黄振定、邹溱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88.[比利时]厄内斯特·曼德尔:《权力与货币——马克思主义的官僚理论》,孟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89.[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90.[苏]阿贝尔·阿甘别吉扬:《苏联改革内幕》,常玉田、李荣章、彭次忠、王昕、江小涓译,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0年版;
    91.[苏]米·谢·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关于改革的讲话》,苏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92.[俄]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徐葵、张达楠、王器、李方仲、宋锦海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93.[俄]M.P·泽齐娜、B·科什曼、B·C·舒利金:《俄罗斯文化史》,刘文飞、苏玲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94.[苏]波克罗夫斯基:《俄国历史概要》(上、下),贝璋衡、叶林、葆煦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
    95.[苏]马夫罗金:《俄罗斯统一国家的形成》,余大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96.[俄]安德兰尼克·米格拉尼扬:《俄罗斯现代化之路——为何如此曲折》,徐葵、张达楠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97.[俄]尼·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俄罗斯思想的主要问题》,雷永生、邱守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
    98.[俄]索洛维约夫等:《俄罗斯思想》,贾泽林、李树柏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9. Cladin-Urondo, Carmen, Lenin an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Harvester Pf., Sussex, 1977.
    100. D' encausse, Helene Carrere, Lenin: Revolution and Power, Longman Pr., London, 1982.
    101. Gregory, Paul R., Soviet and Post-Soviet Economic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HarperCollins College Pub., 1994.
    
    
    102. Hill, Christopher, Lenin and the Russian Revolution, Harmodsworth, Middlesex: Penguin Books, 1971.
    103. Lane, David, Leninism: a Socialogical Interpret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 1981.
    104. Loucks, William N., Whitney G. William, Comparative Economic Systems, Harper and Row, Publishers Inc., 1973.
    105. Marcuse, Herbert, Soviet Marxism: a Critical Analysis,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Pr., 1958.
    106. Molyneux, John, Marxism and the Party, Bookmarks, 1986.
    107. Page, Stanley W., Lenin and World Revolution, Gloucester, Mass.: Peter Smith Pr., 1968.
    108. Rigby, Thomas, Lenin's Government: Sovnarkom, 1917-192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 1979.
    109. Robert, C. Tucker, Politic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 in Soviet Union: from Lenin to Gorbachev, Westsheaf Books Ltd., 1987.
    110. Sacks, Michael Paul and Pankhurst, Jerry G., Understanding Soviet Society, Allen and Unmin Inc., 1988.
    111. Wolfe, Bertram David, Lenin and the Twentieth Century, Hoover Institution Pr., Stanford University, California, 1984.
    四、主要参考论文
    人民出版社:《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辑刊);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列宁研究》、《斯大林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研究》(辑刊)。
    1.希罗格罗德:《列宁与行政命令经济体制之形成》,《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8年第2期。
    2.包心鉴:《改革的历史定位和时代内蕴》,《齐鲁学刊》1999年第4期;
    3.陈波:《关于“直接过渡”思想的再探讨——与俞良早同志商榷》,《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年第5期;
    4.陈国新:《重新认识列宁对俄国过渡时期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云南学术探索》1994年第4期;
    5.陈林:《也谈中国改革的路线、策略和理论》,《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第1期;
    6.陈林:《扎根改革实践,超越革命改良的历史争论——试论邓小平改革理论的方法论意义》,《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8年第3期;
    7.戴耐生:《社会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课题》,《岭南学刊》1999年第5期;
    8.丁世俊:《列宁批判“感情社会主义”》,《学习》1994年第12期;
    9.高放:《列宁预计新经济政策要实行多久?》,《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2期;
    10.高继文:《新经济政策与列宁社会主义观的发展》,《山东师大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11.郭大俊:《邓小平和列宁关于知识分子理论的比较研究》,《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12.郭鸿:《由列宁的“政治遗言”到邓小平的“政治交代”》,《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13.郭榛树:《正确理解列宁“少谈政治”的思想》,《理论导刊》1996年第9期;
    14.韩庆祥:《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当代意义》,《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15.韩庆祥:《列宁哲学维度中的社会主义问题》,《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年第2期;
    16.何关根:《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的理论是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重大发展》,《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2000年第1期;
    17.何小平:《和谐地结合:列宁怎样处理非对抗矛盾》,《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7年第3期;
    18.贺瑞:《从列宁的建党思想到江泽民的“三个代表”》,《内蒙古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19.贺瑞:《从列宁晚年的构想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内蒙古师大学报 (哲社版)》1999年第5期;
    20.贺瑞:《列宁的改革思想和邓小平的第二次革命》,《内蒙古师大学报 (哲社版)》1996年第1期;
    21.贺瑞:《列宁的文化建设与邓小平的精神文明》,《内蒙古师大学报 (哲社版)》2000年第5期;
    22.侯文富:《文明: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和任务——读列宁1923年的五篇文章》,《长白学刊》1994年第6期;
    23.胡瑞华:《列宁晚期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探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0年9月第3期;
    24.胡圣礼、胡林辉:《列宁的改革思想和邓小平的改革理论》,《社会科学》1999年第8期;
    25.黄力之:《卢卡奇晚年的社会主义改革观》,《探索与争鸣》1998年第7期;
    26.姬金铎:《文化主义——列宁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27.贾小明、薛玉琴:《试论列宁后期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新疆社会经济》1999年第4期;
    28.江涛、吴辉:《对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演变的探讨》,《湖湘论坛》1999年第2期;
    29.康文斌:《改革——历史前进的强大动力》,《当代思潮》1992年第3期;
    30.康文斌:《社会改革、社会改良与社会革命》,《晋阳学刊》1995年第5期;
    31.孔维军:《列宁晚年的“文化革命”观及其对我们的启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0年第4期;
    32.李斌雄、国屏:《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与唯物史观》,《武汉大学学报 (哲社版)》1994年第4期;
    33.李长江:《论邓小平理论对列宁后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研究》1998年第5期;
    34.李浩:《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与邓小平经济改革理论的差异性比较》,《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11期;
    35.李吉、唐振南:《论改革理论中的适度性》,《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4年第3期;
    36.李声禄:《邓小平理论中的“列宁思路”及其发展》,《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3期;
    37.李述森:《论社会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新模式的不懈探索》,《东岳论丛》1999年7月第4期;
    38.李晓寰:《从列宁到邓小平:社会主义在探索中辩证发展》,《桂海论丛》2001年第3期;
    39.李永明:《列宁与邓小平经济改革思想的共性》,《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40.李振国:《邓小平对马克思列宁部分先富思想的超越》,《毛泽东思想研究》2001年第1期;
    41.理查德·科索拉波夫 (发言,由粟瑞雪、谭武军编写):《列宁与20世纪》,《国外理论动态》2000年第4期;
    42.梁超:《列宁领导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第1期;
    43.刘书林:《清醒的退却,坚定的原则——重新解读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年第1期;
    44.刘永高:《列宁改革政治体制的理论及其启示》,《延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45.龙红飞:《不要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抽象地对立起来——列宁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思想新探》,《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1期;
    46.吕未林:《列宁晚年的商品经济理论是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萌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47.吕未林:《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基本观念论》,《社会主义研究》2001年第4期;
    48.吕志刚:《邓小平关于改革的几个理论观点》,《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8年第4期;
    49.马龙闪:《斯大林与列宁晚年的改革思想》,《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第4期;
    50.马萍、卞慕东:《邓小平对列宁社会主义观的飞跃和深化》,《五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51.敏学:《邓小平改革理论的思想内容及逻辑体系初探》,《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 (哲社版)》1994年第3期;
    52.沈德理:《十月革命后列宁经济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4期;
    53.石燕捷:《历史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对列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的再认识》,《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7月第4期;
    
    
    54.舒新:《2000年国内学术界对列宁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第5期;
    55.汤润千:《论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构想》,《河北师范学院学报 (社科版)》1996年第3期;
    56.童建挺:《十月革命与俄国现代化》,《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8年第1期;
    57.汪青松、余淑珍:《列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萌发》,《马克思主义研究》1996年第5期;
    58 王爱琦:《试论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浙江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59.王宝莲:《对立统一: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与列宁的贡献》,《求索》2001年第4期;
    60.王晶雄:《略论列宁晚期的文化革命思想》,《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0年第2期;
    61.王荣阁:《列宁晚年对俄国国情的再认识》,《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0年9月第5期;
    62.王志连、石磊:《以“权利”制约权力——列宁晚年时对社会主义国家权力制衡的探索》,《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第3期;
    63.吴铭:《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与东方社会主义并无联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64.徐博函、刘爱莲:《列宁晚期思想与当代中国》,《科学社会主义》1994年第2期;
    65.许建平:《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思想精华——发扬“首创、创新精神”》,《浙江大学学报 (社科版)》1998年第3期;
    66.许玲英:《列宁<国家与革命>对毛泽东国家政权理论的影响》,《毛泽东思想研究》2002年第1期;
    67.许文贤:《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中国改革理论的发展轨迹》,《江西社会科学》1998年第11期;
    68.杨华生:《论邓小平改革理论的五大支柱》,《山东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
    69.杨晋川:《论列宁晚年思想及其实质》,《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70.杨玲玲:《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为什么很快被中止?》,《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0年第11期;
    71.叶剑峰:《列宁社会主义理论探析》,《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72.叶庆丰:《论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9年第4期;
    73.叶汝贤:《中国改革的价值选择》,《广东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74.叶卫平:《西方学者关于列宁晚年思想研究的商榷》,《科技与发展》1994年第2期;
    75.叶险明:《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说的证否》,《学术界》1996年第1期;
    76.叶险明:《论现代西方社会发展与改革理论》,《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77.尤·布尔金 (原文名为《三个列宁》,孙凌齐编写):《“三个列宁”与“另一种社会主义”》,《国外理论动态》1999年第5期;
    78.俞良早:《东方社会政治条件与列宁政党学说的特点》,《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79.俞良早:《对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若干论断的再探讨》,《荆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80.俞良早:《俄罗斯演变与列宁主义旗帜》,《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年第2期;
    81.俞良早:《关于列宁“直接过渡”思想的探讨》,《马克思主义研究》1996年第3期;
    82.俞良早:《关于列宁国有化思想的历史考察》,《东欧中亚研究》1999年第2期;
    83.俞良早:《关于列宁逝世前夕几个重要论断的理解——对某些流行观点的商榷》,《东南学术》2000年第2期;
    84.俞良早:《关于列宁苏维埃建设思想的几个问题——为纪念十月革命80周年而作》,《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3期;
    85.俞良早:《关于认识社会主义的一种科学方法论的形成——由列宁的探索到邓小平的探索》,《社会科学》1995年第7期;
    86.俞良早:《列宁后期经济建设思想的历史线索与演进倾向》,《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87.俞良早:《列宁政治形象的多维性——兼评德·列科维奇的“两个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年第2期;
    
    
    88.俞良早:《论“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理论化——邓小平理论与列宁思想的比较研究》,《社会主义研究》1996年第6期;
    89.俞良早:《论列宁关于苏俄“社会教育”的思想》,《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
    90.俞良早:《论列宁十月革命胜利初期的思想与1921年后的思想具有相同的性质》,《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91.俞良早:《论列宁主义的精髓——从俄国实际出发确定革命与建设的方针和政策》,《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11月第6期;
    92.俞良早:《论列宁转变工作重心思想的演进》,《社会主义研究》1995年第4期;
    93.俞良早:《论欧洲革命退潮时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念》,《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6期;
    94.俞良早:《论趋于成熟的“东方列宁学”及其精神实质——20世纪列宁学说研究的回顾与评述之二》,《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3月第2期;
    95.俞良早:《评西方重评派关于十月革命的若干观点》,《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第1期;
    96.俞良早:《社会主义史上启动改革的两次重要会议》,《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8年第4期;
    97.俞良早:《正确认识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的评论——对一种流行观点的商榷》,《江汉论坛》2000年第9期;
    98.张国安:《列宁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99.张建华:《从民粹主义到列宁主义:俄国知识分子思想的艰难跋涉》,《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第6期;
    100.张奎良:《马克思晚年学说与邓小平理论的重合点》,《学习与探索》1994年第3期;
    101.张雷声:《列宁斯大林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探索》,《学术界》2001年第2期;
    102.张力均:《浅析列宁的“文化革命”观》,《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9年9月第5期;
    103.张艳国:《革命、改革与社会历史进程》,《中州学刊》1997年第4期;
    104.张振岩、杨洪江:《论列宁新经济政策与邓小平经济改革思想的内在联系》,《科学社会主义》1997年第6期;
    105.赵曜:《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三重涵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年第2期;
    106.赵玉红、冯波:《列宁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特殊性思想之比较》,《长白学刊》2001年第2期;
    107.郑异凡:《苏联20年代出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年第1期;
    108.郑异凡:《叶利钦现象析》,《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1期;
    109.周久义:《列宁的改革开放思想述要》,《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
    110.周琳:《学习列宁关于改善监察机关的思想》,《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第2期;
    111.周勤:《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研究述评》,《学术界》1995年第5期;
    112.朱晓鹏:《再论列宁晚期“合作制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3月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