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建设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通常认为,大众文化源于西方,后扩散繁荣于世界各地。中国大众文化的兴起较晚,但其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大众文化的发展繁荣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评价及发展方向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之一。一部分学者认为大众文化的出现是文化的进步,其发展对中国的进步有积极意义,应予肯定并给予扶持;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大众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进步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应予否定并加以限制。本文立足于中国大众文化存在的基本事实和一般现象,从中国大众文化的长远全局建设出发,试图站在时代的高度,通过对大众文化的产生、概念的解说,在客观分析大众文化本身的正负作用,全面评价既对立又统一的中国大众文化的基础上,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这一建设目标,从五个方面对中国的大众文化建设提出了建议。
It is generally regarded that Mass culture originated from the west, and later is scattered about then become prosperous around the world. Mass culture in china arose late, but its tendency is very powerful. China's mass culture's prosperity becomes an important and paid attention to culture phenomen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mass culture and its developing direction become a hot issue in discussion. Some scholars regard that mass culture means culture in progress and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china's advance. Therefore, it should be accepted and fully supported. While others regard mass culture may have serious negative effect on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So, it should be denied. This essay stands on the basic facts and general phenomenon of china's mass culture, trying base itself on a level of the time, starting from the long-time and overall situational construction of china's mass culture firstly explain how it come into being and what is its definition. Then by clutching tightly to "mass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as the goal, The essay analyzes objectively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mass culture, and give suggestions from five aspects about china's mass culture construction on the bases of unity of opposite in accessing mass culture.
引文
[1]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第855、856页
    [2]范东生,张雅宾 传播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第288页
    [3]孙占国 大众文化论[J]社会科学战线 2000年第1期第81页
    [4]丹尼尔·贝尔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出版社 1989第163页
    [5][6]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第166页
    [7]汉斯·迈耶我们不再有文化[J]文艺版1994年3月6日
    [8]徐圻 冲突中的交融[J]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第5期第20页
    [9]王忠武 论二十一世纪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及其控制[J] 东岳论丛 1999第6期第31页
    [10][11]邹广文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及其生成背景[J] 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第2期第47页
    [12]潘知常“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关于20世纪文化遗产的反省之二[J]百花洲1999第2期第31页
    [13]孟繁华众神狂欢——当代中国的文化冲突问题[M]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第63页
    [14]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94页
    1、王炳林 文化方略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2、韩庆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3
    3、维克多·埃尔 文化概念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4、丹尼尔·贝尔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北京:三联书店 1989
    
    
    5、孟繁华 众神狂欢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7
    6、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7、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
    8、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9、邓安庆,邓名瑛 文化建设论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8
    10、金民卿 大众文化论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2
    11、盛宁 人文困惑与反思北京:三联书店 1997
    12、罗钢,刘象愚 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13、于幼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论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1、邹广文 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6期
    2、孙占国 怎样看待当前的大众文化 求是2000年第13期
    3、孙爱军 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维度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2000年第5期
    4、邹广文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及其生成背景 清华大学学报 2001年第2期
    5、方玮 全球视野中的大众文化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1年第9期
    6、高丙中 中国文化的群体差异及其变异 社会科学战线 1996年第2期
    7、陈莉 大众文化在中国的阐释焦虑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
    8、尹鸿 为人文精神守望: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批评导论 天津社会科学 1996年第2期
    9、高长江 大众文化批判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9第4期
    10、连连 试论我国大众文化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 江海学刊 1999年第4期
    11、潘一禾 大众文化的三种理解浙江学刊 1999年第1期
    12、王国宾 论文化产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
    13、陈立旭 论实现文化产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浙江学刊 1999年第3期
    14、张文生,李宏斌 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文化的人文提升延安大学学报 2000年第2期
    15、陈刚 精英文化的衰落与大众文化的兴起 文化研究2001年第11期
    
    
    16、许长山,曾云莺 大众文化的二重性及其价值引导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2期
    17、郭凤志 论文化的社会作用 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4期
    18、郭凤志 中国特色大众文化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6期
    19、熊黎明 大众文化批评及其价值取向 云南社会科学 2003年第2期
    20、孙卫卫 大众文化的德育观照 江西社会科学 2003年第6期
    21、邹广文,长晋芳 当代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 学海 2001年第5期
    22、田蕴荻 我国大众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长白学刊 2001年第2期
    23、乔艺 试论大众文化的审美特质 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
    24、韩旭 文化建设中的三个关系述议 哲学动态 1998年第1期
    25、赵继伦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道德追寻 道德与文明 1999年第3期
    26、孙长军 论新时期中国大众文化的出场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社版)2001年第4期
    27、王菊花 论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区别江西社会科学 2003年第7期
    28、杨青 试析大众文化的特点、负面效应及其对策 唐都学刊 2001年第4期
    29、刘忠良,汤海艳文化、大众和大众文化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02年第6期
    30、吴世彩 大众文化的价值选择 发展论坛 1998年第9期
    31、王忠武 大众文化与社会发展 山东大学学报 2001年第1期
    32、周道华 引导大众文化发展促进社会文明建设 理论导刊 2001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