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以我国城市化为背景,通过研究职业教育对城市化进程中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的扩大,以及职业教育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的促进作用,从宏观上探索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
     论文总体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就城市化与职业教育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宏观研究,并据此对我国现阶段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与要求进行了具体分析。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同时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是目前我国符合国际一般趋势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我国城市化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关系还表现在城市化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即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改变、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解决城市就业问题、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教育供需矛盾、补充城市技术人员缺口以及缩小收入差距和教育机会的差距都依赖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论文第二部分分别从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稳定及转移农民再社会化和社会公平、我国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质量的提高和农民就业三个层面进一步解析职业教育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通过分析我国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系,论文认为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促进了就业结构的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的调整促进了人才结构的改变,职业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并进而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转移农民的再社会化以及转移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冲突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论文通过分析职业教育在促进转移农民市民化、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方面的作用,阐述了职业教育如何在社会发展层面上促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既可直接促进教育公平的改善,同时也可通过提高转移劳动力的收入水平间接地减小贫富差异。城市人口发展是城市化最直接的外在表现,论文以人口流动理论为依据,从人口发展的角度论述了职业教育在我国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质量的提高上的作用,并对职业教育促进转移农民的就业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的分析。
     基于上述研究并针对我国城市化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和挑战,论文在结论部分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七条建议,即强化对发展职业教育的再认识、建立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市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拓宽职业教育投资渠道,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重心放在转移农民身上以及加强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
In the context of rapid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is dissertation researches, at a macro level, the development issu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analyzing the attribution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urbanization induced economic restructuring, social stability, social equality and orderly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into cities.
     The first part of the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Chinese context.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 has revealed a very close interactiv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education. China is in its phase of rapid urbanization. Therefore, its overall strategy of focus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while extending the scop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nforms to the lessons learned internationally. Rapid urbanization in china has brought demands to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six main areas, including i) chang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ii) changing employment structure; iii) orderly transferring rural surplus labor to cities; iv) solving the urban employment challenge; v) solv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demand and supply in education along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vi) meeting increasing urban needs for skilled workers and reducing disparities on both income and access to education among social groups.
     The second part of the dissertation examin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various key social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processes induced by and central to urbanization, including economic restructuring, social stability and equality that centered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migrants into the cities, urban population development, as well as employment of farmers. Through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the dissertation argu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in both scope and structure, has been a key factor in reshaping the human resources structure and in turn the employment structure. It has been contributing greatly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and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general. Integration of rural migrants and conflicts between them and urban residents are among the urgent issues facing China’s rapid urbanization. By analyzing the rol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various aspects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such as migrant integration, reducing inequity and enhancing social stability, the dissertation believ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an both directly enhance the‘education equality’and indirectly reduce 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poor by helping the migrant labor for better job and income prospects. Urban population development is the most distinct and defining feature of urbanization. Based on theories of population mobility, the dissertation examines the role of vocation education to the urban population change in both quantity and quality. In addition, the dissertation has theoretically and empirically analyzed the critical facilitating rol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the livelihood transfer and employment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s.
     Drawn upon the key findings of the dissertation and targeting the main demands and challenges brought about by the rapid urbanization, the dissertation concludes with seven recommenda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deepening reform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management institutions, strengthening coordinated vocational education management by municipal government, broadening sources of investment and the scop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vigorously promoting private vocational education, keeping the focu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on the needs of rural-urban migrants and making the curriculum reform clearly career-oriented.
引文
1 关键:《观点综述—中国城市化问题》,载《城市开发》,1997 年第 11 期。
    2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课题组:《小城镇与城镇化问题》,载《经济研究参考》,2000 年第 71 期。
    3 关键:《观点综述—中国城市化问题》,载《城市开发》,1997 年第 11 期。
    1 毛长红:《城市化进程中教育发展战略思考》,载《上海教育科研》,2004 年第 6 期。
    2 蒋嵘涛:《论城市化进程中城乡教育资源整合》,载《求索》,2004 年第 8 期。
    1 刘慧林:《关于城市化进程与农村教育发展的思考》,载《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1999 年第 5期。
    2 袁朝辉:《城市化进程中的我国城乡教育发展》,载《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学报》,2003 年第 4期。
    3 李松林:《人口城市化过程中的教育问题研究》,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 年第 2 期。
    4 崔民初、范先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载《教育科学》,2003 年第 1 期。
    5 王林义、孟旭:《城乡教育差距问题亟待解决》,载《中国农业教育》,2004 年第 2 期。
    1 孙维胜、滕越:《城市化进程与教育结构调整》,载《当代教育科研》,2003 年第 1 期。
    2 崔民初:《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载《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 年第 1 期。
    3 夏励嘉、熬健猛:《关于广东城市化与职业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 年第 8 期。
    4 苏志刚:《城市化进程中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载《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 年第 4 期。
    5 刘常青:《职业教育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载《教育与职业》,2004 年第 26 期。
    1 蒋乃平:《城市化进程与职业教育发展新机遇》,载《教育与职业》,2002 年第 3 期。
    2 刘春生、郑锁平:《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职业教育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载《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 年第 22 期。
    3 于炳诚:《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思考》,载《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5 年第 3 期。
    4 宁永红、吴玉伟、李艳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初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载《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005 年第 3 期。
    5 邓玲:《农村劳动力转移与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载《职业教育研究》,2005 年第 11 期。
    6 阮艺华:《职业教育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中作用》,载《职教通讯》,2003 年第 4 期。
    
    1 王金台:《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研究》,载《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第2期。
    2 张德元:《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取业教育》,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 年第 7 期。
    3 潘晓伟:《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长远之计》,载《甘肃农业》,2005 年第 4 期。
    4 厉以贤:《农村城市化与教育》,载《中国远程教育》,2004 年第 3 期。
    1 Friedmann, J. (2001). 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 Development and Chang. International Joumal of Uthan and Regional Research.Vot. 17. p.11.
    2 高佩义著:《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年,第 24 页。
    3 Guldin, Gregory Eliyu (1992).Urbanizing China.Greenwood Press,p.79.
    
    1 Kleniewski, Nancy (2002).Cities, Changes, and Conflict, Wadsworth Group,p.56.
    2 高佩义著:《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 年,第 168 页。
    1 Knox, Paul L (2002). Urbanization. Prentice-Hall,p.46.
    1 Drakakis-Smith, D. W. (2000).Third world cities .Routledge,p.48.
    
    1 《2050 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 70%》,http://news.xinhuanet.com,2003 年 10 月 15 日。
    2 王梦奎、冯并、谢伏瞻主编:《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年,第 188 页。
    1 杨继瑞著:《促进小城镇建设的思考》,载《经济纵横》,2001 年第 11 期。
    2 2004 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商务印书馆,2004 年,第 39 页。
    
    1 [法]H·孟德拉斯著,韦培林译:《农民的终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年,第 28 页。
    2 刘英杰著:《中国城乡关系与中国农民工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234—235 页。
    1中国人力资源与人口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第16 页。
    
    1 刘春生、徐长发主编,《职业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年,第 35 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 12 条。
    1 周明星等著:《职业教育学通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 22 页。
    1 周明星等著:《职业教育学通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 26 页。
    1 张加祥、钱景舫主编:《职业技术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第 79 页。
    2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0 年中国教育绿皮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年,第 150—156 页。
    3 戴荣光译:《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展望 21 世纪的建议》,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 年,第 5 期。
    1 张加祥、钱景舫主编:《职业技术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第 101 页。
    1 《2003 年中国教育绿皮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年,第 104 页。
    1 庄西真:《就业模式的转变与职业教育的改革》,载《教育科学》,2003 年第 5 期。
    1 Drakakis-Smith, D. W. (2000).Third world cities, Routledge,p.81.
    2 李实:《中国经济转轨中的劳动力流动模型》,载《经济研究》,2002 年第 1 期。
    3 中国教育与人类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第 179页。
    1 Todaro, M.(1969). 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ment Countr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59, p.22.
    2 中国教育与人类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第 461页。
    1 吴邦国:《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和企业竞争力》,《中国劳动保障报》2002 年 9 月 9 日。
    
    1 谈松华:《“短缺教育”条件下的教育资源供给与配置:公平与效率》,载《教育研究》,2001 年第 8 期。
    2 菲利普·库姆斯著:《世界教育危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年,第 65 页。
    1 R.H.萨博特和 P.L.王:《内部迁移与教育》,《教育经济学百科全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第 96 页。
    1 谢青,王宏波:《对中国教育投资困境的经济学思考》,载《人文杂志》,1994 年第 3 期。
    1 http://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4-04/26/content_1440778.htm。
    1 郝克明主编:《中国当代教育结构体系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年,第 229 页。
    2 《中国教育报》,2000 年 3 月 2 日。
    3 蔡昉、杨涛:《城乡收入差距的政治经济学》,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 年第 4 期。
    1 吴良高主编:《城市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年,第 135 页。
    2 刘春生、徐长发主编:《职业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年,第 206 页。
    1 傅松涛著:《教育社会学》,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 年,第 75 页。
    2 田家盛主编:《教育人口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年,第 169 页。
    1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等译:《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 422 页。
    1 刘春生、徐长发主编:《职业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年,第 234 页。
    
    1 刘春生、徐长发主编:《职业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年,第 292 页。
    2 周明星等著:《职业教育学通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 65 页。
    1 张家祥、钱景舫主编:《职业技术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第 25 页。
    1 闵维方:《职业技术教育的经济效益研究(理论探索及案例分析)》,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职业技术教育》,G301,1991 年第 6 期。
    2 邱渊著:《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年,第 380--417 页。
    1 王如宏等:《职业技术教育投资效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载《教育研究》2001 年第 1 期。
    2 纪晓岚著:《论城市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第 302 页。
    3 Lewis (2005).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y of Labor. The ManchesterSchool,(5).
    1 Flanagan, William G. (2001). Urban Sociology, A Viacom Company, p.92.
    2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7 年,第 86 页。
    3 Drakakis-Smith, D. W. (2000).Third world cities, Routledge, p.121.
    1 LamParg,E.E.(2003).The history of cities in economically advanced areas. Economic Deve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3.p.81—136.
    2 Gugler, Josef(2001).Citie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Oxford University Press,p.35.
    3 Lewis(2002).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y of Labor.The ManchesterSchool, (5).
    4 Johnson, G. (1999).Rural Labor Flows in China.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5 李氂:《城市化过程中农民进城就业问题研究》,博士论文,中国农业大学,2004 年,第 47 页。
    1 Roscnstein-Rodan(2003).Problems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Europe. Economic Journal, (53),p.202-211.
    2 谢文意、邓卫:《城市经济学》,清华学出版社,1996 年,第 36 页。
    3 李健英:《我国第三产与城市化低相关性分析》,载《城市问题》, 2002 年第 1 期,第 46 页。
    4 王玉珍:《第三产业成长的理论根基》,载《苏州大学学报》, 1999 年第 4 期。
    5 曾芬珏:《论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载《经济纵横》,2002 年第 10 期。
    1 曾芬珏:《论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载《经济纵横》,2002 年第 10 期。
    1 M.N 沃尔科夫:《政治经济学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0 年,第 164 页。
    1 袁野:《城市、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年,第 43 页。
    1 蔡昉主编:《2001 年中国人口问题报告—教育、健康与经济增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第 49页。
    2 刘常青:《职业教育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载《教育与职业》,2004 年第 26 期。
    3 山东教育结构研究课题组编著:《社会转型与教育结构选择》,科学出版社,2002 年,第 28 页。
    1 2003 年《中国教育绿皮书》,教育科学出版社,第 176 页。
    2 华建宁:《2000 年,中国三亿劳动力转移——中国成人教育面临最大的历史任务》,载《中国成人教育(济南)》,1993 年第 10 期。
    1 “让‘中国制造’不再有缺憾”,载《中国教育报》,2003 年 3 月 10 日。
    2 《2004 年全国第四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http://www.molss.gov.cn/gb/zwxx/2006-02/23/content_107818.htm
    3 李健英:《我国第三产与城市化低相关性分析》,载《城市问题》, 2002 年第 1 期。
    4 王一鸣等:《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若干问题研究》,载《宏观经济研究》,2000 年第 2 期。
    1 蔡昉主编:《2001 年中国人口问题报告—教育、健康与经济增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第 206页。
    1人们较早就注意到了犯罪状态下的民工,即民工犯罪问题,但问题民工和犯罪民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问题民工主要指那些没有正当的职业或者正常的生活来源,或者说流动生活出现了这样那样问题的民工。问题市民是指市民中那些不三不四的好斗者。李强曾将其归纳为“冲突民工”、“冲突市民”。参见李强,《关于城市农民工的情绪倾向及社会冲突问题》,载《社会学研究》,1995 年第 4 期。
    1 曹义宏:《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社会冲突》,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年。
    2 塞缪尔·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出版社,1989 年,第 38 页。
    
    1 塞缪尔·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出版社,1989 年,第 38 页。
    2 转引自曹义宏:《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社会冲突》,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55页。
    3 曹义宏:《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社会冲突》,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年,第 69 页。
    4 毕天云:《社会冲突的双重功能》,载《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1 年第 2 期。
    1 毕天云:《社会冲突的双重功能》,载《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1 年第 2 期。
    1 毕天云:《社会冲突的双重功能》,载《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1 年第 2 期。
    1 皮艺军著,《犯罪学研究论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杜,2001 年,第 287—288 页。1999 年和 2000 年的数据来源于赵田玲,张晓秦著《当代中国的犯罪与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第 8 页。
    2 阵武,加入 WTO 对中国犯罪趋势的影响,http://www.Jcy.gz.gov.cn/ywyj/48f.htm
    3 工金宏、杨鸿燕、杨杰、翁建红、张彬彬:《上海流动人口犯罪的特征及其社会控制(摘要)》 http://www.chinapop.gov.cn/law/law_detail.asp?lawID=210,(2001-12-4)
    1 路易丝·谢利著,何秉松译:《犯罪与现代化》,群众出版社,1986 年,第 35 页。
    1 张敦福:《城市农民工边缘地位》,载《青年研究》,2000 年第 9 期。
    1 张敦福:《城市农民工边缘地位》,载《青年研究》,2000 年第 9 期。
    2 王凤霞:《素质教育与个体社会化》,载《重庆社会科学》,2000 年第 3 期。
    3 王凤霞:《素质教育与个体社会化》,载《重庆社会科学》,2000 年第 3 期。
    1 胡平:《简析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及实现途径》,载《农村经济》,2005 年第 5 期。
    2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年,第 58 页。
    3 王燕华、张大勇:《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群体的“再社会化”问题——农民转化为市民的一些制约因素思考》,载《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 年第 1 期。
    1 张钟汝著:《城市社会学》,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 201 页。
    2 [法]H·孟德拉斯著,韦培林译:《农民的终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年,第 322 页。
    3 傅松涛著:《教育社会学》,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 年,第 102 页。
    1 傅松涛著:《教育社会学新论》,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 年,第 19 页。
    1 何永忠:《谈谈个体社会化与教育诸因素的关系》,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 年第 2 期。
    2 [法]H·孟德拉斯著,韦培林译:《农民的终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年,第 106 页。
    1 王玉波等著:《生活方式》,人民出版社,1986 年,第 22 页。
    2 高丙中:《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发展叙略》,载《社会学研究》,1998 年第 3 期。
    3 阿列克谢·英克尔斯、戴维·H·史密斯著,顾昕译:《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 62 页。
    1 王玉波等著:《生活方式》,人民出版社,1986 年,第 201 页。
    1 王玉波等著:《生活方式》,人民出版社,1986 年,第 228 页。
    1 田珍:《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生活方式的演进研究—以苏中地区为例》,扬州大学学位论文,2005 年。
    2 王玉波等著:《生活方式》,人民出版社,1986 年,第 268 页。
    1 宋镇修、王雅林(主编):《农村社会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 年,第 257-258 页
    2 李守经主编:《农村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第 52 页。
    1 周明星等著:《职业教育学通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 110 页。
    1 Anand & Kanbur, S.M.R. (1993).The Kuznet Process and the Inequality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vol.40, p.25-52.
    2 赵人伟、李实等主编:《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中国财经出版社,1999 年,第 77 页。
    
    1 杨天宇:《城市化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 年第 4 期。
    2 韩俊:《跨世纪的难题—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 年,第 201 页。
    1 中国人力资源与人口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第14 页。
    2 靳希斌编著:《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年,第 66 页。
    3 张泓骏、施晓霞:《教育、经验和农民工的收入》,载《世界经济文汇》,2006 年第 1 期。
    1 靳希斌编著:《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年,第 239 页。
    1 邱晓华:《着力培育农民消费需求》,载《经济研究参考》,2002 年,第 55 期。
    2 赵人伟,李实:《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年,第 56 页。
    1 王利,李秀英:《城乡收入差距经济分析与治本之策》,载《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 年第 2 期。
    2 陈宗胜:《关于收入差别倒 U 曲线及两极分化研究中的几个方法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 年第 5 期。
    3 朱镇德:《城乡收入急剧扩大引发的思考》,载《南方人口》,2001 年第 3 期。
    1 北京大学丁小浩教授研究表明,从 1991 年到 2000 年家庭户高等教育净入学率提高的程度看,25%最低收入家庭户增长了 2.87 倍;50%中等收入家庭户增长了 2.58 倍;25%最高收入家庭户增长了 1.34 倍。低收入组高等教育入学情况改善明显。从这一研究可以推导出,随着我国农民收入的提高和教育支付能力的提高,以及我国中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农民及其子女的受教育机会的增加幅度最大,农民的受惠率最高。
    2 2004 年世界发展报告
    3 Kleniewski, Nancy(2002).Cities, Changes, and Conflict.Wadsworth Group, ,p.33.
    4《中国消除贫困直面三大挑战 减少贫困人口压力重》,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5/28/content_3013913.htm
    1 袁幸方:《透析我国现阶段的职业教育》,载《现代商贸工业》,2003 年第 9 期。
    2 Anand & Kanbur ,S.M.R.(1993).The Kuznet Process and the Inequality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vol.40,p25-52.
    
    1 谈松华:《“短缺教育”条件下的教育资源供给与配置:公平与效率》,载《教育研究》,2001 年第 8 期。
    2 刘尧:《中国教育不公平的现状与对策》,载《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2 年第 3 期。
    3 杨继瑞著:《促进小城镇建设的思考》,载《经济纵横》,2001 年第 11 期。
    4 马 麟:《城乡教育不公平现象及其对策初探》,载《吉林教育》,2006 年第 1-2 期。
    
    1 李强、洪大用著:《市场经济发展差距与社会公平》,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年,第 201 页。
    2 谈松华:《“短缺教育”条件下的教育资源供给与配置:公平与效率》,载《教育研究》,2001 年第 8 期。
    1 [美]弗罗斯特著,吴元训译:《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华夏出版社,1987 年,第 265 页。
    2 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年,第 122 页。
    1 丁小浩,《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化:1990 年代的变化及分析》,载《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简报》, 2003 年第 11 期。
    2 我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一直远远低于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故农民属于低收入组。
    3 柯文进:《对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分析》,载《江苏高教》,2001 年第 6 期。
    1 嵇绍岭:《高校助学贷款历史回顾和问题分析》,载《思想理论教育》,2005 年第 5 期。
    2 乔锦忠:《中国高校助学货款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载《教育与经济》,2003 年第 3 期。
    3 倪彬,倪玲:《对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制度的思考》,载《高等建筑教育》,2005 年第 4 期。
    1 胡进军:《对新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思考》,载《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 年第 9 期。
    
    1 王珏翎:《教育价值取向与社会转型期教育公平论析》,成都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4 年,第 52 页。
    2 《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http://www.edu.cn/20050624/3141692.shtml。
    3 王珏翎:《教育价值取向与社会转型期教育公平论析》,成都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4 年,第 63 页。
    1 辜胜阻:《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 77 页。
     1 Lee, Everen S. (1996).A Theory of Migration.Demgraphy, p.47-57.
    1 Todaro,M.(1969).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ment Count r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 59,P22.
    2 李秉龙,李氂:《农民进城就业的成本收益与行为分析》,载《农业经济问题》,2004 年第 10 期。
    3 吴良高主编:《城市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年,第 16 页。
    1 《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2004 年》,统计出版社,2005 年,第 313 页。
    2 根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2004 年》第 401 页数据计算。
    3 高祖新,尹勤:《女性受教育程度与其生育水平关系的数学模型分析》,载《生物数学学报》2001 年第 16(4)期。
    1 《中国教育绿皮书 2004 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年,第 33 页。
    1 中国人力资源与人口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第20 页。
     1 中共教育部党组:《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载《中国教育报》,2002 年 11 月29 日。 2 夏励嘉、熬健猛:《关于广东城市化与职业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 年第 8 期。
    1 靳希斌编著:《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年,第 62 页。
    2 刘春生,郑锁平:《从经济学角度透析职业教育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载《职业技术教育》,2005 年,第 22 期。
    3 刘春生,郑锁平:《从经济学角度透析职业教育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载《职业技术教育》,2005 年,第 22 期。
    4 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就业司《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及流动状况》(2003),http://www.molss.gov.cn/gb/zwxx/2005-12/14/content_99533.htm
    1. 于显洋著:《组织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年。
    2. 山东教育结构研究课题组编著《社会转型与教育结构选择》,科学出版社,2002 年。
    3. 马尔科姆·沃特斯著,杨善华译:《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 年。
    4. 中国教育与人类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
    5. 王玉波等著:《生活方式》,人民出版社,1986 年。
    6. 王放著,《中国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2001 年。
    7. 王茂林著:《新中国城市经济 50 年》,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年。
    8. 王梦奎、冯并、谢伏瞻主编:《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年。
    9. 王章辉著:《欧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年。
    10. 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98、2004、2005),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2004,2005 年。
    11. 叶立群主编,《职业技术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年
    12. 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年。
    13. 田家盛主编,《教育人口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年。
    14. 田家盛著:《教育人口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年。
    15. 刘传江著:《中国城市化的制度安排与创新》,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年。
    16. 刘春生、徐长发主编,《职业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年。
    17. 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等译,《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
    18. 朱光磊著:《当代中国各社会各阶层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年。
    19. 纪晓岚著《论城市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
    20. 西奥多·W·舒尔茨著,吴珠华译:《论人力资本投资》,商务印书馆,1990 年。
    21. 西奥多·W·舒尔茨著,郭熙保、周开年译:《教育和研究的作用》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年。
    22. 西奥多·W·舒尔茨著,曹延亭译:《教育的经济价值》,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年。
    23.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编:《城市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年。
    24. 吴良高主编,《城市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年。
    25. 吴铎、张人杰著:《教育与社会》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年。
    26. 宋镇修、王雅林著:《农村社会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 年。
    27. 张加祥、钱景舫主编,《职业技术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
    28. 张钟汝著:《城市社会学》,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年。
    29. 张振助著:《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
    30. 张楚廷著:《教育论》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年。
    31. 李强、洪大用著:《市场经济发展差距与社会公平》,黑龙江人民出版杜,2003 年。
    32. 连玉明主编:《中国城市报告》,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年。
    33. 陆学艺著:《社会学》,知识出版社,1996 年。
    34. 周叔莲、郭克莎著:《中国城乡经济及社会协调发展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年。
    35. 周明星等著,《职业教育学通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年。
    36. 周海林著:《可持续发展原理》,商务印书馆,2004 年。
    37.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编,《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1—2002,2002—2003,2004),商务印书馆,2003,2004,2005 年。
    38.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著,《中国教育绿皮书》(2000—2004),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004。
    39. 孟德拉斯著,韦培林译:《农民的终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年。
    40. 郑世仁著:《教育社会学导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 年。
    41. 郑杭生、李强等著:《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42. 胡顺延、周明祖、水延凯著:《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年。
    43. 郝克明主编,《中国当代教育结构体系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年。
    44. 倪鹏飞著:《中国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年。
    45. 袁振国著:《教育政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年。
    46. 郭克莎著:《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 年。
    47. 钱纳里著:《发展的格局:1950~1976 年》,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 年。
    48. 顾明远 薛理银著:《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年。
    49. 高书国、杨晓明主编《中国人口文化素质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年。
    50. 高佩义著,《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年。
    51. 黄济著,《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年。
    52. 傅松涛著,《教育社会学新论》,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 年。
    53. 彭世华著,《发展区域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年。
    54. 彭薇,王旭东著:《就业概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年。
    55. 蒋志学著:《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年。
    56. 谢文惠,邓卫著:《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年。
    57. 辜胜阻著:《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年。
    58. 雅各布·明塞尔著,张凤林译:《人力资本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年。
    59. 鲁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年。
    60. 路易丝·谢利著,何秉松译:《犯罪与现代化》,群众山版社,1986 年。
    61. 靳希斌编著,《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年。
    62. 蔡昉主编:《2001 年中国人口问题报告—教育、健康与经济增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
    1. “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2 年第 2 期。
    2. 于炳诚:《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思考》,《大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5 年第 3 期。
    3. 马 麟:《城乡教育不公平现象及其对策初探》,《吉林教育》,2006 年第 1-2 期。
    4. 马陆亭:《城镇化战略对城市教育发展的要求》,《教育发展研究》,2001 年第 6 期。
    5. 王 珉:《深化城市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江苏城市化进程》,《江苏教育》,2004 年第 4 期。
    6. 王凤霞:《素质教育与个体社会化》,《重庆社会科学》,2000 年第 3 期。
    7. 王巧玲:《中国城市化水平滞后的原因分析》,《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年。
    8. 王向红,别敦荣:《论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农村人口转移》,《现代大学教育》,2005 年第 4期。
    9. 王建,冯建军:《对我国农村教育城市化的审视》,《教育发展研究》,2005 年第 8 期。
    10. 王昆欣:《中国百年职业教育发展回眸》,《教育与职业》,2004 年第 29 期。
    11. 王林义,孟旭:《小康社会城乡教育差距问题亟待解决》,《中国农业教育》,2004 第 2期。
    12. 王金台:《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05 年第 2期。
    13. 王春光:《农民工的社会流动和社会地位的变化》,《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 年第 4期。
    14. 王春超:《收入差异、流动性与地区就业集聚》,《中国农村观察》,2005 年第 1 期。
    15. 王洪杰:《知识经济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探析》,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16. 王珏翎:《教育价值取向与社会转型期教育公平论析》,成都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17. 王家赠:《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实证分析》,《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 年第 9 期。
    18. 王峰虎,方丽娟:《地方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失灵的成因与对策》,《生产力研究》2005 年 第 10 期。
    19. 王增龙:《坚持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构建深层次教育管理新平台》,《天津教育》,2005年第 1 期。
    20. 王燕华,张大勇:《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群体的“再社会化”问题――农民转化为市民的一些制约因素思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 年第 1 期。
    21. 邓 玲:《浅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职业教育研究》,2005 年 第
    12 期。
    22. 韦继学、邹德传:《农村教育与人口城市化的关系》,《统计与咨询,》2004 年第 5 期。
    23. 冯铁蕾:《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教育问题》,《市场经济管理》1997 年 5 月第 2 期。
    24. 卢志文:《教育服务:谁是“上帝”?》,《中小学管理》,2004 年第 12 期。
    25. 厉以贤:《农村城市化与教育》,《中国远程教育》,2004 年第 5 期。
    26. 叶 平 ,王 蕊:《中国教育现代化区域聚类与特征分析》,《教育研究》2003 年第 7 期。
    27. 叶忠,范先佐:《教育与个人就业关系走向不确定的内在根源》,《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 1 期。
    28. 宁永红,吴玉伟,李艳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初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005 年第 3 期。
    29. 田 珍:《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生活方式的演进研究—以苏中地区为例》,扬州大学学位论文,2005 年。
    30. 田伟宏:《近年国内“社会冲突”问题研究述评》,《天中学刊》,2003 年第 6 期。
    31. 田凌晖 李亚东:《城市化进程中教育发展问题与对策――上海市浦东新区个案研究》,《江西教育科研》,2002 年第 4 期。
    32. 刘代友:《论人口城市化过程中的教育公平问题》,《中华文化论坛》,2004 年 第 4 期。
    33. 刘纯彬:《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如何协调发展》,《城市发展研究》2005 年 第 5 期。
    34. 刘良初:《对我国近现代学制的回顾与展望》,《湖南教育》,2005 年第 3 期。
    35. 刘欣:《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制度基础》,《社会学研究》,2005 年第 5 期。
    36. 刘亮:《发展助学贷款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南方金融》,2005 年第 6 期。
    37. 刘春生,苏敏:《职业教育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 1 期。
    38. 刘春生,郑锁平:《从经济学角度透析职业教育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职业技术教育》(社科版),2005 年第 22 期。
    39. 刘铁 邬大光:《高等教育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互动—以珠江二角洲为例》,《江苏高教》2002 年第 5 期。
    40. 刘常青:《职业教育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教育与职业》,2004 年第 26 期。
    41. 刘常青:《职业教育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教育与职业》,2004 年第 26 期。
    42. 刘富喜:《教育发展中的某些盲点》,《教育发展研究》,2005 年第 3 期。
    43. 刘新玲:《韩国的教育改革与经济发展》,《教育与经济》,1998 年第 4 期。
    44. 刘精明:《教育不平等与教育扩张现代化之关系初探》,《浙江学刊》,2000 年第 4 期。
    45. 刘慧玲:《关于城市化进程与农村教育发展的思考》,《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1999 年第 5 期。
    46. 吕 韬:《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关系研究—-以重庆江津市为例》,西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4 年。
    47. 孙维胜、滕越:《城市化进程舞教育结构调整》,《现代教育科学》,2003 年第 1 期。
    48. 安虎森,陈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与我国城市化推进的路径选择》,《南开经济研究》,2005 年第 1 期。
    49. 庄西真:《就业模式的转变与职业教育的改革》,《教育科学》,2003 年第 5 期。
    50. 朱向东:《坚持科学发展观 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广西教育》,2005 年第 3 期。
    51. 朱海风:《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的功能结构调整》,《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2 年第 6 期。
    52. 朱铁臻:《城市化是新世纪中国经济高增长的强大动力》,《经济界》,2000 年第 1 期。
    53. 毕天云:《社会冲突的双重功能》,《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1 年第 2 期。
    54. 米飞:《试析我国城市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55. 许庆豫:《西方学者论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双重效应》,《教育研究》2004 年第 9 期。
    56. 邢 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凸显职业教育的六大支柱作用》,《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 年第 1 期。
    57. 阮艺华:《职教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和应用对策》,《职教通讯》,2003 年第 4期。
    58. 阮茂荣:《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若干问题》,《中国合作经济》,2005 年第 1 期。
    59. 严伟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路径选择》,《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 年第 2 期。
    60. 何光峰:《流动人口子女生活技能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教育科学研究》,2002 年第 11 期。
    61. 何志方:《高等教育规模与城市化联动发展的国际经验》,《比较教育研究》,2001 年第 9期。
    62. 何品容:《职业技术教育与宏观经济发展》,《教育与职业》,2004 年第 29 期。
    63. 余在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 年第 5 期。
    64. 吴 宇:《浅论中国城市化、人口流迁徙与户籍制度改革》,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65. 张宇:《我国高校助学贷款的必要性研究》,《中国科技信息》,2005 年第 23 期。
    66. 张宏玉:《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对教育公平的影响及对策》,2005 第 6 期。
    67. 张言民:《论公民受教育权及其法律保障》,《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 年第 5 期。
    68. 张宛丽:《非制度因素与地位获得――兼论现阶段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社会学研究》,1996 年 第 1 期。
    69. 张俊良 黄必富:《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探析》,《农村经济》2004 年 11期。
    70. 张铁明:《论中国教育需求趋势与巨大市场空间》,《教育科学研究》,2004 年 第 11 期。
    71. 张铁道 赵学勤:《建立适应社会人口流动的接纳性教育――城市化进程中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山东教育科研》2002 年第 8 期。
    72. 张敦福:《城市农民工边缘地位》,《青年研究》,2000 年第 9 期。
    73. 张德元:《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职业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 年第 7 期。
    74. 李 凌:《关于加快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思考》,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年 5 月。
    75. 李文利:《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关注人力资源的全面开发和能力构建-—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高级国际研讨会评述》,《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 年第 1 期。
    76. 李宏:《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教育》,《小城镇建设》,2004 年第 12 期。
    77. 李志宏,李津石,张勇:《优化结构 注重质量 推动高职教育再上新台阶》,《中国高等教育》,2004 年第 21 期。
    78. 李京文,吉昱华:《中国城市化水平之国际比较》,《城市发展研究》2004 年第 3 期。
    79. 李尚群:《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解读》,《教育评论》,2005 年第 5 期。
    80. 李松林:《人口城市化过程中的教育问题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2 期。
    81. 李松林:《人口城市化过程中的教育偏差及对策建议》,《齐齐哈尔人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年第 11 期。
    82. 李秉龙,李 毳:《农民进城就业的成本收益与行为特征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 10 期。
    83. 李政涛:《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教育发展模式研究》,《江西教育科研》,2001 年第 9 期。
    84. 李祝明:《浅谈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市民”教育》,《中国农林教育》,2005 年第 1 期。
    85. 李碧,孙远雷,黄飞江:《完善大学生资助体系的思考》,《长沙大学学报》,2005 年第 3期。
    86. 杜文平:《流动人口子女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教育科学研究》,2002 年第11 期。
    87. 杜继淑 余新:《论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妇女教育》,《经济师》,2004 年 第 8 期。
    88. 杨天宇:《城市化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 年第 4期。
    89. 杨生斌:《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思考》,《《职教论坛》2005 年第 11 期。
    90. 杨伟:《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步伐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 年第 1 期。
    91. 沈建国:《世界城市化的基本规律》,《城市发展研究》,2000 年第 1 期。
    92. 沈登苗:《教育的深远影响――关于清代全国科举发达县与当代经济发达地区的分布基本一致的分析》,《社会科学论坛》2004 年第 8 期。
    93. 肖 莎:《对西部城市化水平的反思》,《宁夏社会科学》,2003 年第 2 期。
    94. 肖化移,胡小桃:《个人就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作为》,《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 年第 10 期。
    95. 苏大宇,李昕荣:《助学货款的国际比较与政策借鉴》,《思想理论教育》,2005 年第 9期。
    96. 苏志刚:《城市化进程中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第 4 期。
    97. 陆毅,吴旭光:《海岛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力资源与职业教育》,《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年 6 月第 16 卷第 2 期。
    98. 陈 云:《城市化本质与中国城市化实现途径》,中共中央党校硕士毕业论文,2001 年。
    99. 陈玉云:《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综述》,《教育探索》,2004 年第 2 期。
    100. 陈其:《美国进步主义时期的教育》,《史学研究》,2002 年第 5 期。
    101. 陈柳:《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研究》,《理工高教研究》,2005 年第 12 期。
    102. 陈敬朴:《城乡教育差距的归因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4 年 11 期。
    103. 周 芳:《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教育科学研究》,2002 年第11 期。
    104. 周兆透,水常青,谢荷锋:《立体构建“助学体系”加强“助学活动”的制度化建设》,《江苏高教》2006 年第 1 期。
    105. 周济:《发挥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重要作用》,《求是》2004 年 11 月。
    106. 周维富:《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 年。
    107. 岳昌君:《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教育与经济》,2003 年 第1 期。
    108. 易方,周云华:《论进城就业农民的再社会化》,《求索》,2005 年 10 月。
    109. 范阳东:《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一一以湖南省为例》,《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年 4 月。
    110. 郑真真,连鹏灵:《中国人口受教育状况的性别差异》,《妇女研究论从》,2004 年第 5期。
    111. 金星彤:《我国城市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年。
    112. 俞恭庆:《刍议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教育及其政府职能》,《教育发展研究》2004 年2 期。
    113. 胡 进:《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教育科学研究》,2002 年第11 期。
    114. 胡平:《简析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及实现途径》,《农村经济》,2005 年第 5 期。
    115. 胡进军:《新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思考》,《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 年 9 月第 19 卷第9 期。
    116. 费玉娥,卢爱珍:《我国助学贷款融资的现实性及制度缺陷分析》,《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5 年第 4 期。
    117. 贺 婕:《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选择》,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年。
    118. 贺文瑾:《未来江苏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接略论》,《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3 期。
    119. 赵学勤 梁威:《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需要建立多元体制》,《教育科学研究》,2002 年第 11 期。
    120. 赵建军:《正确把握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制度的政策要求》,《中国高等教育》,2005 年第 17期。
    121. 赵洁,王礼力:《从人口素质的视角审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安徽农业科学》,2005 年第 6 期。
    122. 钟立:《关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职业教育研究》,2005 年第 3 期。
    123. 项贤明:《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教育问题》,《教育评论》,1995 年第 5 期。
    124. 骆习群:《关于职业教育地位的四点基本认识》,《职教通讯》,2003 年第 12 期。
    125. 骆习群:《关于职业教育地位的研究》,《机械职业教育》,2004 年第 1 期。
    126. 倪彬,倪玲:《对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制度的思考》,《高等建筑教育》,2005 年 12 月第 4期。
    127. 夏励嘉、熬健猛:《关于广东城市化与职业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 年第 8 期。
    128. 桂水清:《城市化:农村教育是关键》,《当代思潮》,2004 年 2 期。
    129. 殷晓清:《劳动就业:农民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重要标志》,《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2 期。
    130. 殷晓清:《谈农村职业教育不足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与职业》,2005 年第 33 期。
    131. 秦海霞:《从结构性流动到非结构性流动-—以上海研究为例》,《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第 2 期。
    132. 袁 野:《城市、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年。
    133. 袁 霓:《教育回报率与收入性别差异实证分析》,《统计调查》,2005 年第 8 期。
    134. 袁幸方:《透析我国现阶段的职业教育》,《现代商贸工业》2003 年第 9 期。
    135. 袁朝辉:《城市化进程中的我国城乡教育发展》,《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学报》,2003 年第 4 期。
    136. 贾金玲:《关于完善高等教育助学体系的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 年第 5期
    137. 高鸿鹰:《中国城市化:区域差异、理论模型与路径选择》,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138. 崔民初 范先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教育科学》,2003 年 2月第 1 期。
    139. 曹义宏:《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社会冲突》,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年。
    140. 曹晔、高原:《农村城镇化与工业化过程中的教育聚集》,《教育发展研究》,2004 年第12 期。
    141. 谌晓芹:《21 世纪女性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教育与教学》,2004 年第 12 期。
    142. 阎堃、顾培亮 :《我国城市化进程与高等教育发展》,《教育研究》,2003 年第 11 期。
    143. 黄 勇:《城市规模发展的实证分析》,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年。
    144. 黄 晶:《农民工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城市化发展》,《《经济问题探索》2004 年第 6 期。
    145. 傅 勇:《人力资木投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一基于人口流动和劳动力市场的分析》,《人口与经济》,2004 年第 3 期。
    146. 嵇绍岭:《高校助学贷款历史回顾和问题分析》,《思想理论教育》,2005 年第 5 期。
    147. 彭黎明:《农村流动人口的市民化道德建设与管理》,华东大学学位论文,2005 年。
    148. 曾庆红,杜学元:《我国助学贷款的改革与发展展望》,《宜宾学院学报》,2005 年第 4期。
    149. 曾芬珏:《论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经济纵横》,2002 年第 10 期。
    150. 曾芬珏:《论城市化对第三产业优化、提升的促进作用》,《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 1 期。
    151. 曾芬珏:《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优化》,《当代经济研究》,2002 年第 9 期。
    152. 曾宪章:《人的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关系》,《职业教育研究》,2005 年 3 月。
    153.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五”规划》,《当代教育编辑》2002年 9 月创刊号。
    154. 程新英:《西方社会冲突理论评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年第 3 期。
    155. 葛建军:《对社会冲突的微观思考》,《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1 期。
    156. 蒋乃平:《城市化进程》,《教育与职业》,2002 年第 3 期。
    157. 蒋嵘涛:《论城市化进程中城乡教育资源整合》,《求索》,2004 年 第 8 期。
    158. 谢丽惠,程询:《职业教育与性别和就业的关系》,《职教论坛》,2005 年第 8 期。
    159. 谢琦:《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研究》,陕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1 年。
    160. 解 垩:《中国地区教育差距的定量分析》,《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 年第 6 期。
    161. 雷福民:《应大力推动农村教育城市化》,《中小学管理》,2004 年第 9 期。
    162. 蔡 竞:《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国四川的实证分析》,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年。
    163. 蔡 霞:《关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第 12 期。
    164. 谭春芳 徐湘荷:《理性地看待农村教育“为农服务”》,《上海教育科研》,2004 年第 10期。
    165. 潘晓伟:《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长远之计》,《甘肃农业》,2005 年第 4期。
    166. 戴虎明:《县级以下城镇职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培训》,2004 年第 12 期。
    167. 戴荣光译:《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展望 21 世纪的建议》,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年第 5 期。
    168. 魏百军:《高校贫困学生资助政策现状及对策》,《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5 年第 3 期。
    169. 魏曼华:《教育内容城市化:――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中国教师》,2003 年第 10期。
    1. Adams, Kathy L. & Adams, Dale E. (2003). Urban education. ABC-CLIO, Inc.
    2. Anand & Kanbur, S.M.R. (1993).The Kuznet Process and the Inequality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vol.40, p.25-52.
    3. Champion, Tony (2003).New froms of urbanization: beyond the urban-rural dichotomy.Ashgate.
    4. Clark, D. (2005).Interdependent urbanization in an urban world: an historical overview. The Geogaphical Joumal.164 (1).
    5. Drakakis-Smith, D. W. (2000). Third world cities, Routledge.
    6. Flanagan, William G. (2004). Urban Sociology. A Viacom Company.
    7. Friedmann, J. (2001).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 Development and Change, Intemational Joumal of Uth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Vot, 17.
    8. Gilbert, Alan(2002).Cities, poverty, and development.Oxford University Press.
    9. Gugler, Josef(1999).Citie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0. Guldin, Gregory Eliyu (1992).Urbanizing China.Greenwood Press, p.79.
    11. Johnson, G. (1999).Rural Labor Flows in China.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2. Kleniewski, Nancy (2002). Cities, Changes, and Conflict, Wadsworth Group.
    13. Knox, Paul L. (1998). Urbanization.Prentice-Hall.
    14. LamParg, E. E.(2003).The history of cities in economically advanced areas.Economic Deve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3.p.81—136.
    15. Lee, Everen S. (1996).A Theory of Migration.Demgraphy, p.47-57.
    16. Levy, John M. (2003). Contemporary urban planning.Prentice Hall.
    17. Lewis (2005).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y of Labor. The ManchesterSchool, (5).
    18. Lo, Fu-chen(1998). Globalization and the world of large cities.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
    19. Misra, Girish K. (2004).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Uppal publishing house.
    20. Misra, Girish Kumar (2003).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Uppal Pub. House.
    21. Roscnstein-Rodan (2003).Problems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Europe. Economic Journal, (53), p.202-211.
    22. Sieverts, Thomas. (2003). Cities without cities.Spon Press.
    23. Todaro.M. (2003). 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ment Count r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5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