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政人与清末法制变革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日本法政大学清国留学生法政速成科”是日本近代专为中国而设立的第一所速成类法政学校,在国人留日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1904年5月-1908年4月短短不到4年的时间中,先后约有1800余名中国留学生于此就读,而有名可考的毕业生则有1142人,使其成为了在清末为中国培养法政人才最多的日本学校。
     本文以法政速成科中国留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他们在日期间学习、生活等相关资料的梳理,分析了近代速成式法政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方式、教学特点及其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并论述了这种教育模式对中国早期法政人群体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作为中国较早接触西方法政学说的知识人,法政速成科毕业生肩负着传播新知以启民智的重要使命。在1904-1911年间,他们编译了包括四套大型法政丛书在内的多达200余部日本近代法政书籍,参与创办和编辑了众多法政类报刊,首次系统、全面地将西方法政学说引入中国,在中国近代的西法东渐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法政速成科毕业生还广泛参与到了清末的大变革中,是中国近代化转型的重要推手。本文详细考察了法政速成科学生在清末教育界、传媒界、司法界以及政界的各种活动,对他们在清末报馆、法政学堂以及诸如于宪政编查馆、修订法律馆、司法机关、地方自治机构、地方谘议局、资政院、各党派中的职业分布进行了系统地统计和总结,并以此为基,分析了他们在中国近代法制变革乃至社会转型中的重要作用。
     为进行全面细致地考察,本文对这一群体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代表人物如杨度、宋教仁、汪精卫、胡汉民、朱执信、居正、沈钧儒、汤化龙等人亦不乏个案剖析。通过对他们在清末变局中的各种活动的论述,探讨了清末民初传统士绅向近代知识人转型的方式与路径,并分析了现代化变迁过程中法政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The Law and Political Crash Course provided by Hosei University for the Chinese students from Qing Dynasty was the first of its kind, specially established for china in late Japanese History, which witnessed about1800Chinese students to attend from the4years between May,1904and April,1908, the names of1142of whom were recorded and could be traced, making it the biggest educators of Chinese law and politics personnel in Late Qing Dynasty.
     This thesis, focused on the study of Chinese students majored in law and political crash course, intends to make an analysis of the its education objective, teaching methodology,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expound on the far-reaching influence of this teaching mode on the law and politics personnel in the modern period of china, through combing the material recording their study and life in Japan.
     As the early Chinese intellectual, who have access to the western law and politics theories, the graduates from Hosei University was entrusted with a mission spread the new knowledge to enlighten the people. Between1904and1911, they compiled and translated over200Japanese law and politics books including the four law and politics series, joined in the creation and compilation of many law and politics newspapers and for the first time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d the western law and politics theories into China, winning an irreplaceable position in the process of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laws from the western countries into china.
     Besides, the graduates of law and political crash course from Hosei University also played an active and extensive role in the transformations of late Qing Dynasty, making itself one of main forces pushing forward advance of china in the beginning of20th century.
     In order to make and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study, this thesis also adopted the method of case study, selecting some influential representatives of them, such as Yang Du, Song JiaoRen, Wang JingWei, Hu HanMing, Zhu ZhiXing, Ju Zheng, Shen JunRu, Tang HuaLong. A study of their activities in the historical transitions in Late Qing Dynasty reveals the transformation modes from the traditional gentlemen in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enlightened intellectuals in early Chinese history and comes up with the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w and politics personnel during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引文
1[法]盂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许家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负。
    2[法]亨利·莱维·布律尔著:《法律社会学》,许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19页
    3[美]弗里德曼著:《法律制度》,李琼英、林欣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23页。
    4[美]史蒂文·瓦戈著:《法律与社会》,梁坤、邢朝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48-249页。
    1[美]史蒂文·瓦戈著:《法律与社会》,梁坤、邢朝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52页。
    2事实上,在自然法学家眼中,理性一直是法律的主要基石。西塞罗认为基于理性原则的法律“是聪明人的理智和理性,是衡量争议和非正义的标准”,他甚至认为“法律是神的首要的和最终的心灵,其理性以强迫或制约而指导万物;为此,众神给予人类的法律一直受到正当的赞美;因为法律是适用于指令和禁令的聪明的立法者的理性和心灵”([古罗马]西塞罗著:《法律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188页)。孟德斯鸠也曾称:“支配地球上所有居民的法律就是人类的理性”。([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许家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更广为人知的是马克思·韦伯的观点,在他看来,形式理性的法律能够使人们具有可预见性和风险评估,而这是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运行的必要基础。
    3[美]哈罗德·J·伯尔曼著:《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19页。
    1梁启超著:《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梁启超全集》,北京出2版社.1999年版,第1255页。
    2《法政学交通社杂志发刊词》,《法政学交通社杂志》第1号。
    3民国学者陈启修依近代国人对立宪的态度将中国立宪史分为四个时期,称清末至民国八、九年间为立宪的“万能观”时期,其主要特点是“视制宪为政治之唯一要义,以宪法法典为万应灵药,既不问其宪典之内容若何,更无暇问其内容与历史及社会之关系若何”。详见陈启修《我理想中之中国国宪及省宪》,《东方杂志》第19卷第21期。
    4黄宗智著:《经验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实践历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88页。
    5《孟子·离娄上》
    1对于这一数字的论证详见本文第三章。
    2这几篇论文分别是贺跃夫的《清末士大夫留学日本热透视——论法政大学中国留学生速成科》(《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1期)、翟海涛的《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与清末的法政教育》(《社会科学》2010年第7期)、[日]王敏的《站在巨人的肩上的记述——日本法政大学与辛亥志士》(《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1年第4期)以及冯天瑜的《法政大学中国留学生与<鄂州约法>的制定》(《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年第5期)。
    1A.杰汀霍夫著:《国家形成与法律变迁:国际政治的影响》,引自D.奈尔肯、J.菲斯特编:《法律移植与法律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142页。
    1陈燎原著《清末法政人的世界》,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引论。
    1[日]大隈重信等著:《日本开国五十年史》(上),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5页。
    1何勤华等著:《日本法律发达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2[日]大隈重信等著:《日本开国五十年史》(上),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9页。
    3[日]大竹秀男、牧英正著:《日本法制史》,转自华夏、赵立新、真田芳宪著:《日本的法律继受与法律文化变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5页。
    1何勤华等著:《日本法律发达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9页。
    1武安隆著:《文化的抉择与发展——日本吸收外来文化史说》,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1页。
    2武安隆著:《文化的抉择与发展——日本吸收外来文化史说》,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1页。
    3武安隆著:《文化的抉择与发展——日本吸收外来文化史说》,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1页。
    1武安隆著:《文化的抉择与发展——日本吸收外来文化史说》,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6页。
    1武安隆著:《文化的抉择与发展——日本吸收外来文化史说》,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7页。
    1华夏、赵立新、真田芳宪著:《日本的法律继受与法律文化变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9页。
    2[日]潮見俊隆、利古信义著:《日本的法学者》,日本评论社1975年发行,第1页。
    3南洋公学译书院初译、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补译校订,何佳馨点校:《新译日本法规大全》(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8页。
    1[日]高柳健藏:《日本之法律教育》,孙晓楼编:《法律教育》,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75-276页。
    2华夏、赵立新、真田芳宪著:《日本的法律继受与法律文化变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8页。
    1攻法子著:《日本改定法律沿革考》,《政法学报》第3卷第6期。
    2[日]千叶正著:《法律多元——从日本法律文化迈向一般理论》,强世功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9页。
    1关于这一机构,黄遵宪在所著《日本国志》中亦有介绍,“文化八年,始置翻译局于浅草,天文台中特举兰学者数名专译和兰文书,称为番书和解方。安政三年丙辰,又改称翻译局为蕃书调所,更于翻译之外讲授兰书。”详见陈铮编:《黄遵宪全集》(下),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411页。
    2陈铮编:《黄遵宪全集》(下),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411页。
    3[日]麻生诚著:《近代化与教育》,日本第一法规出版社1982年版,第46-47页。
    4武安隆著:《文化的抉择与发展——日本吸收外来文化史说》,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2页。
    1大久保利谦著:《明治维新と教育》,吉川弘文馆昭和六十二年发行,第325-327页。
    2大久保利谦著:《明治维新と教育》,吉川弘文馆昭和六十二年发行,第331页。《万国公法》1864年在中国出版,次年即由日本开成所在人名和地名旁加注读音出版发行。《万国公法》在日本先后出版过6种翻印本,此外还有《万国公法释义》、《万国公法蠡管》以及《和译万国公法》等各种译著、注释书,是明治初期日本了解和学习西方法学的重要书籍。
    3大久保利谦著:《明治维新と教育》,吉川弘文馆昭和六十二年发行,第332页。
    1丁相顺著:《日本近代法学教育的形成于法制近代化》,韩延龙主编:《法律史论集》(第三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45页。
    2爱坡特(George Appert,1850-1934年),法国法律博士,明治十二年出任司法省法学校专任教师,讲授法国行政法、民法等,明治二十二年归国。
    1[日]角野雅彦著:《日本近代高等教育与专门学校发展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33页。
    2[日]角野雅彦著:《日本近代高等教育与专门学校发展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3-34页;吴光辉《转型与构建——日本高等教育近代化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第167页。
    3[日]角野雅彦著:《日本近代高等教育与专门学校发展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页。
    1[日]永井道雄著:《近代化与教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2页。
    1《关西大学创立五十年史》,转自角野雅彦著:《日本近代高等教育与专门学校发展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1页。
    2[日]角野雅彦著:《日本近代高等教育与专门学校发展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2页。
    1何勤华等著:《日本法律发达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
    2华夏、赵立新、真田芳宪著:《日本的法律继受与法律文化变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7页。
    1吴汝纶著:《桐城吴先生日记》(下),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85页。
    1[日]梅谦次郎著:《伊藤公と立法事业》,转引自渠涛《最新日本民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65页。
    2吴汝纶著:《桐城吴先生日记》(下),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66页。
    1法政大学百年史编纂委员会编:《法政大肇百年史》,法政大学昭和五十五年发行,第3页。
    2法政大学百年史编纂委员会编:《法政大肇史资料集》第l集,法政大学昭和五十三年发行,第12页。
    1 法政大学百年史编纂委员会编:《法政大学百年史》,法政大学昭和五十五年发行,第58页。
    1法政大学百年史编纂委员会编:《法政大学百年史》,法政大学昭和五十五年发行,第95页。
    2法政大学百年史编纂委员会编:《法政大学百年史》,法政大学昭和五十五年发行,《洽革一览》第27页。
    3法政大学百年史编纂委员会编:《法政大学百年史》,法政大学昭和五十五年发行,第61页。
    1法政大学百年史编纂委员会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2集,法政大学昭和五十四年发行,第20页。
    2法政大学百年史编纂委员会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2集,法政大学昭和五十四年发行,第24页。
    1法政大学百年史编纂委员会编:《法政大学百年史》,法政大学昭和五十五年发行,第147-148页
    2梅谦次郎于明治三十一年一月至三十三年十月担任和佛法律学校校长,后因担任文部省总务长官辞职,校长一职由富井政章继任至明治三十五年十月,此后直至明治四十三年,该校均由梅谦次郎出任校长。
    3法政大学百年史编纂委员会编:《法政大学百年史》,法政大学昭和五十五年发行,第149页
    4法政大学百年史编纂委员舍编:《法政大学百年史》,法政大学昭和五十五年发行,第152页。
    1法政大学百年史编纂委具舍编:《法政大学百年史》,法政大学昭和五十五年发行,第151页。
    1法政大学百年史编纂委员会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1集,法政大学昭和五十三年发行,第59页。
    1法政大学百年史编纂委员会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1集,法政大学昭和五十三年发行,第1、4页。
    2法政大肇百年史编纂委员会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1集,法政大学昭和五十三年发行,第17页。
    3法政大学百年史编纂委员会编:《法政大肇百年史》,法政大学昭和五十五年发行,第140页。
    4法政大学百年史编纂委具会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1集,法政大学昭和五十三年发行,第29页。
    5法政大学编:《法政大学八十年史》,昭和三十六年发行,《法政大擎年表》第7-9页。
    6法政大学百年史编纂委员舍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1集,法政大学昭和五十三年发行,第30页。
    7法政大学编:《法政大学八十年史》,昭和三十六年发行,第734页。
    8法政大学编:《法政大学八十年史》,昭和三十六年发行,《法政大学年表》第12页。
    1法政大学百年史编纂委具会编:《法政大学百年史》,法政大学昭和五十五年发行,第150负。
    2法政大学编:《法政大肇八十年史》,昭和三十六年发行,《法政大学年表》第189页。
    31944年,因二战中用纸困难,《法学志林》在第46卷第2、3合刊号出版后一度停刊,战后1949年恢复刊行。详见法政大学编:《法政大学八十年史》,昭和三十六年发行,第407、417页。
    1南洋公学译书院初译、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补译校订、何佳馨点校:《新译日本法规大全》(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6页。
    2《上海新报》系《北华捷报》中文版,1861年创刊于上海。其主编均为英美传教士,第一任主编为华美德,第二任为傅兰雅,第三任为林乐知。详见叶再生编:《中国近代现代出版通史》第1卷,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210-211页。
    3《日本国作电报》,《中国教会新报》,1871年第138期。
    4黄遵宪著:《黄遵宪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1《论日本维新》,《外交报》1904年第24期。
    2康有为著:《上清帝第一书》,中国史学会编:《戊戌变法》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29页。
    3康有为著:《进呈日本明治变政考序》,中国史学会编:《戊戌变法》第3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页。
    4梁启超著:《论不变法之害》,同上书,第13页。
    5《留学日本四川同乡会敬致蜀人劝游学启》(录大公报),《鹭江报》1903年第42期。
    6《劝滇黔人士游学日本启》,《译书汇编》,1902年第6期。
    7蔡秉钧著:《变法论》,《湘报》,1898年第100期。
    1康有为著:《进呈日本明治变政考序》,中国史学会编:《戊戌变法》第3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6页。
    2张之洞著:《劝学篇》,朱有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7页。
    3陈学恂、田正平编:《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4《工部侍郎盛宣怀奏陈南洋公学翻辑诸书纲要折》,朱有谳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520页。
    1《出使日本大臣杨奏特设法政速成科学教授游学官绅以急先务而求实效折》,《教育杂志》1905年第5期。
    2杨寿枏著:《吁请立宪折(代考查政治大臣泽公拟)》,转自侯宜杰著:《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3《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载泽奏请宣布立宪密折》,怀效锋主编:《清末法制变革史料》上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6页。
    4《奏议覆浙抚奏变通部章准予私立学堂专习法政折》,《学部官报》1910年第126册。
    5张梦九著:《中华民族独立与国民大学》,《少年中国》第4卷第11期。
    1康有为著:《请广译日本书派游学折》,陈学恂、田正平编:《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36页。
    2川崎真美著:《关于清朝末年留日学生的派遣——驻清公使矢野文雄的提案及去向》,《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3《山东道监察御史杨深秀请议游学L1本章程片》,陈学恂、田正平《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33页。
    4《总署议覆游学日本摺片》,《知新报》1898第68期。
    5参阅川崎真美著:《关于清朝末年留日学生的派遣——驻清公使矢野文雄的提案及去向》,《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6实藤惠秀著:《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18页。又见刘真主编:《留学教育——中国留学教育史料》,台湾国立编译馆1970年版,第239页
    7吕顺长著:《清末浙江与日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
    1蒋永敬编著:《民国胡展堂先生汉民年谱》,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3页。而据实藤惠秀考证,当年留日学生总数为109人,详见氏著《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第29页。
    2《清帝广派游学谕》,陈学恂、田正平编:《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3《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游学译编》第6期
    1《日本留学指掌》,崇文书局1905年版,第2-4页。
    1《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游学译编》1903年第6期。
    1《序言》,《东京留学界纪实》1905年第1期。
    2《论华人受日本人之教育》,《外交报》1903年第25期。
    3盂昭常著:《留日学生精灵志》,《政法学交通社杂志》1907年第3号
    1李鸿章著:《奏闽厂学生出洋学习折》,选自陈学恂、田正平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38页。
    2吴赞诚著:《奏续选闽厂生徒随斯恭赛格赴法国习艺片》,选自陈学恂、田正平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47页。二人所入学校据学者巴斯蒂考证为“巴黎私立政法学校”,见巴斯蒂著《清末留欧学生》,同前书第275负。
    3李鸿章著:《奏闽省船厂出洋生徒及华洋各员给奖折》,同上书第258页。
    4朱有谳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33-434页。
    5石霓著:《观念与悲剧:晚清留美幼童命运剖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版,第118页。
    6容闳著:《留学事务所之终局》,选自陈学恂、田正平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61页。
    7据程燎原先生考证,三人中的张康仁后重新赴美,入哥伦比亚法学院,于1883年毕业。张后成为美国第一位华人律师,此外还曾担任过驻英国温奇埠正领事。详见《清末法政人的世界》,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
    1《中国如何而后能学日本乎》,《大陆报》1904年第7期。
    2《清国学生と法律学》,《读卖新闻》明治三四年十月三日,引自明治大学百年史编纂委员会编:《明治大学百年史》第一卷,明治大学1986年发行,第827页。
    1庆应义塾设有政治、法律、文学、理财科,此时共有中国留学生13人,除汪荣宝、饶凤璜二人确知攻读法政学科外,其余夏偱垍(浙江)、叶澜(浙江)、饶凤琯(湖北)、饶凤璪(湖北)、慕学炜(山东)、邹致钧(四川)、周文彬(江苏)、奚秉钧(江苏上海)、钱稻孙(浙江)、钱穟孙(浙江)、史久庚(江苏)等11人或修习其它学科,或所学专业不明,尚待进一步查证。
    2《管学大臣奏派学生前赴东西洋各国游学折》,《四川官报》1904年第2期。
    3程燎原著:《清末法政人的世界》,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0页。
    4《出使日本大臣杨奏特设法政速成科学教授游学官绅以急先务而求实效折》,《教育杂志》1905年第5期。杨枢此言基本取自梅谦次郎所撰《清国留学生法政速成科设置趣意书》。
    1舒新城著:《近代中国留学史》,中华书局1927年版,第96页。
    2《出使日本大臣杨奏特设法政速成科学教授游学官绅以急先务而求实效折》,《教育杂志》1905年第5期。
    3《祝法政速成科之成立》,《新民丛报》第46-48合本。
    4清末名士张一尘认为:“日本人民若林、若郑、若梅皆汉姓也”,并称:“梅谦次郎自称为中国梅氏之后”此言笔者无从考证,阅者一哂可也。详见张一麐著:《古红梅阁笔记》,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53页。
    1曹汝霖著:《一生之回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26页。
    2法政大学编:《法政大学八十年史》,法政大学昭和三十六年发行,年表第32页。
    1林炳章著:《癸卯东游日记》,工宝平主编:《晚清中国人日本考察记集成·教育考察记》,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69页。
    2《出使日本大臣杨奏特设法政速成科学教授游学官绅以急先务而求实效折》,《教育杂志》1905年第5期。
    3《法政速成科之成立》,《政法学报》1904年第7、8期。
    4法政大学史资料委员会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11集,法政大学昭和六十三年,第2页。
    1《政法学报》,癸卯年第7-8号合本。
    2《日本设法政速成科》,《东方杂志》1904年第5期。
    3《时事批评:法政速成科》,《大陆》,1904年第4号。
    4《祝法政速成科之成立》,《新民丛报》第46-48号合本。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岳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岳阳文史》第9辑,第232页。
    1清留学生会馆:《清国留学生会馆第五次报告》,东京并木活版所光绪三十年,《学界纪事》第19-20页。
    2《安徽留学生为请法政学堂并改课吏馆为仕学馆上诚抚帅禀》,《教育杂志》,1906年第22期。
    3《日本法政速成科规则》,《东方杂志》1904年第5期。
    1法政大学百年史编纂委员会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2集,法政大学昭和五十四年,第257-266页。
    1《游学日本法政速成科毕业各官不论班次尽先请补片》,天津社科院编《袁世凯奏议》下,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469页。
    1《河南巡抚陈劝僚属游学日本文》,《教育杂志》1905年第12期。
    2《本国学事》,《教育世界》1904年第9期。
    3部分速成科毕业生后又入补修科毕业,故统计中有重复现象。详见本文第三章。
    1《变通进士馆办法派遣学员出洋游学折》,《学部官报》1906年第3期。
    2法政大学史资料委员舍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11集,法政大学昭和六十三年,第12页。
    3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宋教仁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5页。
    4政协丹徒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丹徒文史资料》第7辑,1992年版,第61页。
    5政协曲靖市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曲靖站市文史资料》第3辑,1989年版,第222页。
    6严如平、熊尚厚主编:《民国人物传》第8卷,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71页。
    7余振棠主编:《瑞安历史人物传略》,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8中国国民党浙江省执行委员会宣传部印:《朱执信先生殉国九周年纪念刊》,中华民国十八年版,第17页。
    1《法政大学法政速成科之第二次卒业》,《法政杂志》第一卷第五号
    2《游学汇志》,《东方杂志》1904年第6期。
    3法政大学史资料委员会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11集,法政大学昭和六十三年,第148页。另据《学部官报》1906年第5期载文称,入补修科者为37人(后又补送1人,实为38人),入速成科第五班者共45人,这与日方统计有不小出入。
    4吴玉章著:《吴玉章回忆录》,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年版,第24页。
    5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第30卷人物志(上),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609-610页。
    1蒋永敬编著:《民国胡展堂先生汉民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1页。
    2朱正编:《名人自述》,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181页。
    3高拜石著:《新编古春风楼琐记》(三),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第64页。
    1《日本留学界之片影》,《大陆》,1904年第6期。
    2《杨子江之质问》,《东京留学界纪实》1905年第1期。
    3《李丙吉》,《东京留学界纪实》1905年第1期。该生未见于毕业生名单,应已中途退学。
    1蒋永敬编著:《民国胡展堂先生汉民年谱》,台湾商务印书1981年版,第44页。
    1《梅博士开讲辞》,《政法学报》1904年第7、8期合刊。
    1曹履贞编:《行政法》,湖北法政编辑社光绪三十一年七月版,例言第1页。
    2法政大学史资料委员会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11集,法政大学昭和六十三年,第8页。
    3《学务摘要》,《寰球中国学生报》,1906年第2期。另据梅谦次郎在1906年6月举行的法政速成科第二班毕业式的致辞中称,速成科学生兼习银行讲习科者有65人,详见《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11集,第44页。
    4《学务摘要》,《寰球中国学生报》,1906年第2期。
    1法政大学史资料委具会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5集,法政大学昭和五十七年,第10页。
    2法政大学史资料委员会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11集,法政大学昭和六十三年,第13页。
    3法政大学史资料委具舍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5集,法政大学昭和五十七年,第10页。
    1法政大学的各种资料对此数字并不完全一致,另有一“80”人的统计数字,本文将在随后章节中详述。
    2因第五班后,速成科即遭废止,这一规定实际上并未施行。
    1天津图书馆、天津社科院历史所编:《袁世凯奏议》,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162页。
    2《直隶总督杨士骧奏遵章筹办地方自治折》,《湖南地方自治白话报》,1910年第2期。
    3刘桪著:《蛉洲游记》,王宝平主编:《日本政法考察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51-352页。
    1刘桪著:《蛉洲游记》,王宝平主编:《日本政法考察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51-352页。
    2刘桪著:《蛉洲游记》,王宝平主编:《日本政法考察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78页。
    1 《通咨京外各衙门嗣后如派员赴东游历限二、三、九、十四个月为到东之期以便入法政大学特设部听讲文》,《学部官报》1908年第62期。
    2《日本东京法政大学清国留学生预科招生》,《民报》1907年第16号。
    3周作人著:《知堂回想录》,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35页。
    1周作人著:《知堂回想录》,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35页。
    2《出使日本大臣杨奏特设法政速成科学教授游学官绅以急先务而求实效折》,《教育杂志》1905年第5期。
    3《梅博士开讲辞》,《政法学报》1904年第7、8期合刊。
    4《日本法政速成科规则》,《东方杂志》1904年第5期。
    5《祝法政速成科之成立》,《新民丛报》第46-48合刊。原文中曹、熊二人被误记为“熊君汝霖、曹君畅久’
    1吉田佐一郎编辑:《法政速成科讲义录》第一号,法政大学明治三十八年二月发行,杂录第12页。
    2吴荫培著:《岳云盦扶桑游记》,王宝平主编:《晚清中国人日本考察记集成·教育考察记》,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76页。
    3吉田左一郎编辑:《法政速成科讲义录》第一号弁言,法政大学明治三十八年二月发行。
    1法政大学史资料委具会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11集,法政大学昭和六十三年发行,第132页。
    2法政大学史资料委员舍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11集,法政大学昭和六十三年发行,第133页。
    3古贺廉造的此次演讲在《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11集中未标明题目。《法政杂志》1906年第2期上仅称4古贺学士演讲”,亦未有题目。但在《通学报》1906年第11期所载的同一文章则被题名为《论道德》。
    1《古贺学上讲演》,《法政杂志》1906年第2期。又见于《论道德》,《通学报》1906年第11期。
    2《日本法政速成科规则》,《东方杂志》1904年第5期。
    1《祝法政速成科之成立》,《新民从报》第46-48号合本。
    2法政大学史资料委员会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11集,法政大学昭和六十三年,第129页。
    3贺国昌、萧仲祁编:《监狱学》,光绪三十一年九月版,例言。
    41906年,会保福(速成科第二班毕业生)亦曾在警务学堂校长的带领下参观此监狱,详细考察了监狱的事务所、工场、检身场、炊场等处。在其所著《扶桑考察笔记》中,金记称此处“闻系甲午年战胜中国所得中国赔款以之建造者,不禁叹息久之。是处中国游历官到必来参观,以近日中国方倡改良监狱之说而文明国必须充觇其监狱情形也”。详见王宝平主编:《日本政法考察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5页。
    5贺国昌、萧仲祁编:《监狱学》,光绪三十一年九月版,第141-160页。
    6法政大学史资料委员会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11集,法政大学昭和六十三年,第131页。
    7法政大学史资料委员会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11集,法政大学昭和六十三年,第131页。
    8法政大学编《法政大学八十年史》,昭和三十六年发行,《法政大学年表》第34页。
    1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宋教仁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2页。
    2张资平著:《资平自传》,台湾龙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版,第23页。
    3金保福著:《扶桑考察笔记》,工宝平主编:《日本政法考察记》,上海古籍出版社,第63-83页。
    4沈谱、沈人骅编:《沈钧儒年谱》,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19页。
    1王三让著:《游东日记》,工宝平主编:《日本政法考察记》,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83-395页。
    2法政大学史资料委员会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11集,法政大学昭和六十三年,第123页。
    1法政大学史资料委员会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11集,法政大学昭和六十三年,第148页。
    2法政大学史资料委员会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11集,法政大学昭和六十三年,第258-260页。
    3《出使日本大臣杨奏特设法政速成科学教授游学官绅以急先务而求实效折》,《教育杂志》1905年第5期。
    4法政大学史查料委员会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11集,法政大学昭和六十三年,第4页。
    5彭兆璜编:《民法财产》,东京并木活版所光绪三十一年版,序言第1页。
    1蔡枢衡著:《中国法理自觉的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2页。
    2居正著:《梅川谱偈》,选自陈三井、居蜜编:《居正先生全集》,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版,第99页。
    3《请咨出洋补习法政专门》,《四川学部》,1906年第12期。
    1《汪精卫自述》,王子坚编:《时人自述与人物评传》,经纬书局1935年版,第3页。
    2实藤惠秀著:《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151页。
    3崇文书局编:《日本留学指掌》,崇文书局1905年,第9页。
    4法政大学史资料委员会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11集,法政大学昭和六十三年,第10页。
    1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宋教仁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1页。
    2周作人在其回忆录中曾细致描述过日本的衣食住,关于这种“叠”,周作人写到:“其制编稻草为台,厚可二寸许,蒙草席于上,两侧加麻布黑缘,每席长六尺宽三尺。室之大小以席数计算,自两席以致百席,而最普通者则为三席,四席半,六席,八席,学生以居住四席半为多。”详见周作人著:《知堂回想录》,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26页。
    3张资平著:《资平自传》,台湾龙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版,第72页。
    4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宋教仁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06页。
    5张资平著:《资平自传》,台湾龙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版,第74页。
    6张篁溪著:《1905年留日学生罢课运动始末》,政协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第33辑,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第82页。另据张篁溪回忆,法政速成科粤籍学生所住之处主要还有三崎町三崎馆,今川小路竹村馆,曲町区望远馆、小金楼、光荣馆,饭田町北州馆以及仲猿乐町春水馆、贵凤楼等处,如胡汉民即寓居于三崎馆。详见同书131页。
    1实藤惠秀著:《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150页。
    2法政大学史资料委员会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11集,法政大学昭和六十三年,第3页。
    3法政大学史资料委员会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11集,法政大学昭和六十三年,第121页。
    4崇文书局编:《日本留学指掌》,崇文书局1905年,第348页。
    5实藤惠秀著:《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151-152页。
    6崇文书局编:《日本留学指掌》,崇文书局1905年,第10页
    7崇文书局编:《日本留学指掌》,崇文书局1905年,第11页。
    8《劝滇黔人士游学日本启》,《译书汇编》1902年第6期。
    9《论日本留学生》,《寰球中国学生报》1906年第1期。
    10黄尊三著:《三十年日记》第1册,湖南印书馆1933年版,第147页。
    11沈谱、沈人骅编:《沈钧儒年谱》,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17页。
    1《咨驻日本杨大使编撰骆成骧等送入日本法政速成科肄业文》,《学部官报》1906年第6期。
    2《留东学生准加零用费》,《四川学报》1906年第8期。
    3中国国民党浙江省执行委员会宣传部印:《朱执信先生殉国九周年纪念刊》,中华民国十八年,第17页。
    4沈钧儒纪念馆编:《沈钧儒家书》,群言出版社2008年版,第18页。
    5沈谱、沈人骅编:《沈钧儒年谱》,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19页。
    6居正著:《梅川谱偈》,选自陈三井、居蜜合编:《居正先生全集》,台湾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版,第98页。
    1法政大学史资料委具会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11集,法政大学昭和六十三年,第129-130页。
    2法政大学史资料委员舍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11集,法政大学昭和六十三年,第130页。
    3《法政大学之忘年会》,《东京留学界纪实》,1905年第1期,第81-82页。
    4沈钧儒纪念馆编:《沈钧儒家书》,群言出版社2008年版,第18页。
    1沈钧儒纪念馆编:《沈钧儒家书》,群言出版社2008年版,第18页。
    2沈谱、沈人骅编:《沈钧儒年谱》,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17-18页。
    3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宋教仁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55、57、60、71、80、82、85、88页。
    4张家镇著:《箱根纪游》,《政法学交通社杂志》1907年第2期。
    5留日学生除在日本各书肆购买书籍报刊外,还可直接写信至国内各报社或杂志社订阅,由出版社出版后寄至。据宋教仁日记中所示,其向国内订购的报刊杂志有《警钟日报》、上海《时报》、《国粹学报》等。
    6实藤惠秀著:《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168页。
    7崇文书局编:《口本留学指掌》,崇文书局1905年,第548页。
    1王宝平主编:《日本政法考察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66页。
    2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宋教仁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09、110页。
    3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宋教仁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6页。
    4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宋教仁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5、56、83页。
    5刘瑞璘著:《东游考政录》,王宝平编:《日本政法考察记》,第104页。
    1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3页。
    2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4页。
    3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3页。
    4朱正编:《名人自述》,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179页。
    5朱正编:《名人自述》,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182页。据胡汉民称,请教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是时 法政学校所讲授之经济学,实为资本主义学说,即所得参考书,亦不过至社会改良而止,因举所疑为问。”
    1冯自由著:《革命逸史》新星出版社2009年版,第140页。
    2冯自由著:《革命逸史》新星出版社2009年版,第310页。
    3居正著:《梅川谱偈》,选自陈三井、居蜜合编:《居正先生全集》,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版,第98页。
    4蒋永敬编著:《民国胡展堂先生汉民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1-52页。
    1居正著:《梅川谱偈》,选自陈三井、居蜜合编:《居正先生全集》,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版,第98页。
    2张篁溪著:《1905年留日学生罢课运动始末》,政协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第33辑,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第117页。
    1法政大学史资料委员会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11集,法政大学昭和六十三年,第104页。
    2法政大学史资料委员会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11集,法政大学学昭和六十三年,第138页。
    3法政大学史资料委员会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11集,法政大学昭和六十三年,第140-142页。
    1刘桪著:《蛉洲游记》,工宝平编:《日本政法考察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61页
    2法政大学史资料委具会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11集,法政大学昭和六十三年,第137页。
    3法政大学史资料委员舍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11集,法政大学昭和六十三年,第27页。
    1法政大学史资料委员含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11集,法政大学昭和六十三年,第27页。
    2法政大学史资料委具会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11集,法政大学昭和六十三年,第145页。
    3法政大学史资料委员会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11集,法政大学昭和六十三年,第43页。
    4法政大学史资料委员会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11集,法政大学昭和六十三年,第149页。
    5杨芾著:《扶桑十句记》,近代中国史料丛刊96-7,台湾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519-520页。
    1实藤惠秀著《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中称:“到1908年,在速成科毕业的学生达1070人之多”。见实藤惠秀著:《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第50页。
    2美国学者任达在其所著《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年》中称“至1908年4月止,当第五批也是最后一批学生于法政大学毕业时,毕业人数共计1145人。378人于1905年及1906年毕业于法政科,400人于1907年及1908年毕业于法律科,296人于1907年及1908年毕业于政治科,71人于1907年修读完补修科。”任达著:《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年》,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7页。
    1法政大学编《法政大学八十年史》,法政大学昭和三十六年发行,第229-231页。
    2法政大学史资料委具含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11集,法政大学昭和六十三年发行,第83页。
    3法政大学史资料委具会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11集,法政大学昭和六十三年发行,第83页。
    4法政大学史资料委具舍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11集,法政大学昭和六十三年发行,第87页。
    1法政大学史资料委员会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3集,法政大学昭和五十五年发行,第275页。
    2法政大学史资料委具舍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3集,法政大学昭和五十五年发行,第291页。
    1刘真主编:《中国留学教育史料·留学教育》,台北国立编译馆1980年版,第396页。
    2实藤惠秀著:《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三联书店1983年版,60-61页。
    3蔡元培著:《蔡孑民先生言行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7页。
    4《官费生不入速成科》,《直隶教育杂志》1906年第5期。
    5《论中国留日学生之影响于外交》,《外交报》1906年第26期。
    1《通行各省限制游学并推广各学堂电》,《学部官报》1906年第2期。
    2刘真主编:《中国留学教育史料·留学教育》,台北国立编译馆1980年版,第271页。
    3《咨使日大臣限制留日私立各大学学生入学程度与送京考验资格办法请查照办理文》,《学部官报》1908年第62期。
    4法政大学史资料委员会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11集,法政大学昭和六十三年发行,第125页。
    1何勤华等著:《中国法学史》第三卷,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0-11页。
    2田涛著:《第二法门》,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41页。
    1梁启超著:《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
    2梁启超著:《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50页。
    3张之洞著:《劝学篇》,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46页。
    1杨度著:《为<游学译编>立案上袁树勋禀》,刘晴波主编:《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0页。
    2《译书汇编社社员姓氏》,《译书汇编》1902年第1期。
    3顾燮光著:《译书经眼录》,选自熊月之编:《晚清新学书目提要》,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254-282页。
    4冯自由著:《革命逸史》,新星出版社2009年版,第81页。
    5《劝同乡父老遣了弟航洋游学书》,《游学译编》1903年第6期。
    1林棨编译:《国际公法精义》,闽学会光绪二十九年版,附录广告。
    2梁启超著:《清代学术概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7-98页。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十四辑,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72页。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十四辑,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79-280页。
    2张知本编译:《法学通论》,湖北法政编辑社光绪三十二年九月版,再版禀告。
    11906年《法政丛编》的再版禀告署名为“总经理樊树勋”
    2实藤惠秀著:《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172页。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从编》第十四辑,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80页。
    4匡云官即匡一,《法政丛编》之《民法总则》编辑者。
    5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宋教仁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66页。
    1张知本编译:《法学通论》,湖北法政编辑社光绪三十二年九月版,再版禀告。
    2《学务处详定分科章程》,《湖南官报》第905号,甲辰十二月二十‘三日,转引自周秋光、莫志斌卷主编:《湖南教育史》第二卷,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201页。
    3杨度编译:《法学通论》,东京并木活版所光绪三十一年七月版,序。
    4《湖南法政研究录》即为《法政粹编》。
    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十四辑,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80页。
    1易奉乾编译:《经济学》,东京并木活版所光绪三十一年八月版,序言。
    2彭兆璜编译:《民法财产》,东京并木活版所光绪三十一年版,序。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十四辑,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80页。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十四辑,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80页。
    5湖南法政学堂章程中称“本学堂应授各科目所采用各国法典政书,均有译就,专本《法政粹编》中种数,略备各员绅自行浏览。”这显示湖南法政学堂已将此套丛书作为教材广泛使用。详见《湘抚咨送法政学堂章程》,《学部官报》1907年第13期。
    1许壬编辑:《民法财产债权》,丙午社光绪三十三年九月二十二日版。
    2实藤惠秀著:《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241页。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从编》第十四辑,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81页。
    2《编译私议》,《教育杂志》1905年第1期。
    3王运嘉、刘蕃编译:《宪法讲义》,宪学社光绪三十三年版,李国棣序。
    4王运嘉、刘蕃编译:《宪法讲义》,宪学社光绪三十三年版,张启后序。
    1刘天佑编:《法律名词通释》,四川绅班法政学堂光绪三十四年版,序。
    1毕厚编:《日本议会纪事本末》,宣统元年出版,大隈重信序。
    2熊月之著:《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41页。
    1文中所提《法规大全》即1907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组织编译出版的《新译日本法规大全》,汪精卫曾参与译校其中第十九类第一章,即“财政会计”部分。参与该书编译的法政速成科毕业生还有陈与年和梁继栋。需要指出的是,参与此书编译时,上述三人均已自法政速成科毕业。详见南洋公学译书院初译、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补译校订、何佳馨点校:《新译日本法规大全》(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4-25页。
    2王子坚编:《时人自述与人物评传》,经纬书局1935年版,第3页。
    3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宋教仁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97页。
    4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宋教仁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55-167、167-176、118、134-141、184、186、189页。
    1对于清末出版法政书籍的数目,近年来不少学者已有相关统计与总结。如田涛先生和李祝环女士曾编有《清末外国法学引进书目》,收录自1864-1911年间出版的法政书籍267本,为见藏书目,详见出涛著:《第二法门》,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53-167页。后俞江先生亦编有知见书目《清末法学书目备考》(1901-1911年),录有408种法政书籍和《法政从编》、《法政粹编》、《法政讲义》三套法政从书。该书目除编译自西方的法政书籍外,还包括一些清政府颁布的法律、法规以及国人自撰法政书籍(详间氏著《近代中国的法律与学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15-343页)。即便如此,法政速成科学生所编译书籍的数目也己接近这一书目的半数。
    1南洋公学译书院初译、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补译校订、何佳馨点校:《新译口本法规大全》(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0页。
    2《法律丛书》由安徽法学社宣统三年出版,民国元年和民国二年两次再版。《京师法律学堂笔记》为汪庚年编辑,京师法学编辑社1911年7月至次年4月间出版。两者内容均主要依据在京师大学堂任讲师的冈田朝太郎、小河兹次郎等人课堂讲授笔记编辑而成,其体例和法政速成科学生编辑的上述4套从书大体类似。
    1陈武编译:《国法学》,湖北法政编辑社光绪三十一年版,例言。
    2《汤化龙行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代史资料》第70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3保廷梁:《大清宪法论》,上海江左书林模范书局宣统三年再版,自序。保廷梁在法政速成科毕业后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学习,在日留学时间先后长达7年。
    1严复著:《天演论》,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译例言。
    2徐志绎编译:《商法(总则·商业·会社)》,湖北法政编辑社光绪三十二年一月版,例言第1页。
    3瞿宗铎编译:《刑法总论》,湖北法政编辑社光绪三十一年十月版,例言第1页。
    4刘藩编译:《监狱学》,湖北法政编辑社光绪三十一年七月版,例言第2页。
    5欧阳葆真、朱家璧编译:《民事诉讼法》,湖北法政编辑社光绪三十一年八月版,例言第2页。
    6佐藤信安著、王家驹译:《汉译日本监狱法》,上海普及书局明治三十四年版,译例。
    1《本省近事:新书介绍》,《四川官报》1908年第28期。
    2南洋公学译书院初译、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补译校订、何佳馨点校:《新译日本法规大全》(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8页。
    3朱正编:《名人自述》,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180页。
    4《译书经眼录》自序,熊月之编《晚清新学书目提要》,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220页。
    1买利著、潘承锷译:《国际民商法论》,中国图书公司光绪三十四年版,法商之部出版通告十则。
    2梁启超著:《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9页。
    3天津图书馆、天津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袁世凯奏议》,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264页。
    4《编译私议》,《教育杂志》1905年第1期。
    1墨侠著:《咏留学东京至某某刑幕》,《复报》1906年第6期。
    2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4页。
    3杨度编:《法学通论》,东京并木活版所光绪三十一年版,叙。
    1张鼎铭:《法政学报祝词》,《广益从报》1907年第155号。
    2《译书汇编》,《新民丛报》1902年第6期。
    1张鼎铭:《法政学报祝词》,《广益丛报》1907年第155号。
    2杭州市余杭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余杭著名人文自然》,方志出版2005年版,第475页。《杭州白话报》于1901年创刊于杭州,1904年停刊,旬刊,共出82期。详见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第二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3页。
    3杨度于《新民丛报》曾发表《支那教育问题》一文,载《新民丛报》第23、24号。详见刘晴波主编:《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0页。
    4张一鹏:《法政杂志简章》,《法政杂志》第一卷第一号。
    1《本司通饬各属购阅法政杂志札》,《直隶教育杂志》,1906年第10期。张一鹏之所以将《法政杂志》寄呈袁世凯,一是因为张乃北洋官费留学生,有为北洋尽义务之责;其二是因为其兄张一麐此时在袁世凯幕中颇受重用。详见张一摩著:《古红麐阁笔记》,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90页。
    2《发起人姓名》、《社员姓名》,《法政学交通社杂志》第1号。
    3《法政学交通社章程》,《法政学交通社杂志》第1号。
    4《法政学交通社章程》,《法政学交通社杂志》第1号。
    51906年上海总工程局拟设罪犯习艺所,为此电调廖维勋归国襄办。廖氏虽予以婉拒,但仍“按诸监狱学理,斟酌上海情形”,拟定开设罪犯习艺所大略办法,“以备采择”。详见廖维勋:《致上海总工程局董事书》,《法政学交通社杂志》,第一号。
    1杨度:《哭亡友胡茂如诗并引》,《中国新报》1907年第7号。
    2杨度:《中国新报序》,《中国新报》1907年第1号。
    3饮冰:《新出现之两杂志》,《新民丛报》第4卷第16期。
    4刘晴波主编:《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11页。
    5关于中国留学生在日留学人数说法颇多。实藤惠秀认为留日生以1905和1906两年人数最多,都在八千左右。1907年留学生已见减少,1909年约五千人。详见实藤惠秀著:《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39、81页。
    1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第一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99页。
    2吴湘相著:《宋教仁:中国民主宪政的先驱》,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第30页。
    3《醒狮》杂志1905年9月创刊于东京,高天梅任主编。
    4《清太后之宪政谈》,《醒狮》第一期。
    5据蒋永敬编著《民国胡展堂先生汉民年谱》中称:“‘民报’一词,系国父采纳展堂(即胡汉民——笔者注)先生意见而定。发刊词为国父口授而由展堂执笔者。”见蒋永敬编著:《民国胡展堂先生汉民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2页。
    6蒋永敬编著:《民国胡展堂先生汉民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2页。
    1《发刊词》,《民报》第一号。
    1朱正编:《名人自述》,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184页。
    2精卫:《民族的国民》,《民报》第一号,第11页。
    3汉民:《民报之六大主义》,《民报》第三号,第10页。
    4汉民:《排外与国际法》,《民报》第四号,第47、49页。
    5朱正编:《名人自述》,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页。
    6《立宪论与革命论之激战》一书出版于1906年,编辑者署名为“壁上客”,真实姓名不得而知。该书共选载六篇文章,《民报》和《新民丛报》各半。出自《民报》的有《民族的国民》、《论支那立宪必先以革命》和《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三篇文章,除第二篇署名寄生(实为汪东所撰)外,其余两篇则均为汪精卫撰写。
    1《云南杂志发刊词》,《云南》1906年第1期。
    2《祝云南杂志》,《云南》1908年第13期。
    3《祝云南杂志》,《云南》1908年第13期。
    4会宜久主编:《伊斯兰教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290页。
    5沈谱、沈人骅编:《沈钧儒年谱》,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18页。
    1梁启超著、夏晓虹辑:《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62页。
    2《法政杂志》第六号曾刊有告示,称“本杂志自第七号起,移至天津发行,诸君赐函请寄天津贾家大桥西首张公馆内林鹍翔收,俟本报择定地址后再行布告。”但实际上《法政杂志》第七号未见出版,而是直接以《北洋法政学报》第一册接续。
    3《北洋学报》由北洋官报总局出版,1906年1月创刊,周刊,同年12月停刊,共出46期。详见叶再生著:《中国近代现代出版通史》,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874页。
    1《督宪札文》,《北洋法政学报》第一册,光绪三十二年八月上旬。
    2《北洋法政学报》第二册,光绪三十二年八月中旬。
    3吴兴让:《法政学报序》,《北洋法政学报》第一册,光绪三十二年八月上旬。
    1张鼎铭:《法政学报祝词》,《广益丛报》1907年第155号。
    2《各省报界汇志》,《东方杂志》1908年第6期。
    3杨毓辉:《北洋政学旬报缘起》,《北洋政学旬报》第一册,宣统二年冬月上旬。
    4杨毓辉:《北洋政学旬报缘起》,《北洋政学句报》第一册,宣统二年冬月上旬。
    1《本社纪事》,《广东地方自治研究录》1908年第1期。
    1《法政杂志发刊之趣旨》,《福建法政杂志》1908年第1期。
    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代史资料》第81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73页。
    1《各省报界汇志》,《东方杂志》1908年第1期。
    2政协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3集,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57页。
    3雷鸣著:《汪精卫先生传》,上海书店,第43页。
    4雷鸣著:《汪精卫先生传》,上海书店,第43页。
    1冯自由著:《革命逸史》,新星出版社2009年版,第965-966页。
    2冯自由著:《革命逸史》,新星出版社2009年版,第968页。
    3冯自由著:《革命逸史》,新星出版社2009年版,第968-969页。
    4该报为同盟会机关报,1910年10月创刊于上海,创办人、社长为于右任,编辑人员除宋教仁外,还有徐天复、戴季陶、叶楚伧、邵力子、马君武、张季鸾、章士钊、吕志伊等人。
    5吴相湘著:《宋教仁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53页。
    6陈布雷著:《陈布雷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48页。
    7吴相湘著:《宋教仁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55、69页。
    1冯双编著:《邹鲁年谱》,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2页。
    2冯双编著:《邹鲁年谱》,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33-34页。
    1《二十世纪之支那初言》,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61页。
    1李田书:《北洋大学五十年之回顾与前瞻》,《东方杂志》第41卷第20号。
    2详见王健著:《中国近代的法律教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3-154页。
    1《通行御史乔树柟奏请各省添设法政学堂文》,《学部官报》1906年第2期。
    2《严定候补人员学习法政章程》,《广益从报》,第6年第32期(1909年第192号)。
    3《推广法政学堂以培植审判人材决议案》,《预备立宪公会报》,1909年第22期。
    1任达著:《新政革命与日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3灭。但据笔者对清末多所法政学堂的查证,清末中、日教习的薪水虽存有差异,但似乎并没有如此悬殊。如直隶法政学堂,洋教习月俸300百元,而华教习亦可达210元(详见《重订直隶法政学堂章程》,《政艺通报》1906年第2期)。清末日籍教习薪水最高者应为京师法律学堂中志田钾太郎、冈田朝太郎、小河兹次郎和松冈义正等人。其中志田钾太郎月薪高达950银元,冈田朝太郎月薪850银元,后两者月薪也有800银元。但此数人除在京师法律学堂任教外,还在修订法律馆中担任顾问,承担协助各法典起草的重任,因此其薪水并不具有普遍性。而据汪向荣的统计,清末来华日本教习的月薪多在150-500元之间。
    2《重订直隶法政学堂章程》,《政艺通报》1906年第2期。
    3张紧跟编:《百年历程1905-2005——中山大学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页。
    4《杨度劳乃宣之私衷》,《广益丛报》第243期。
    1陶希圣:《潮流与点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71页。
    2朱寿桐编:《张资平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55页。
    3《晋抚恩奏陈法政学堂开办情形折》,《学部官报》,1907年第25期。
    4《山东巡抚袁树勋奏法政学堂通筹划一办法折》,《直隶教育官报》1909年第11期。
    5这三人分别是李翥仪、刘燮臣和梁柏年。见《江西法政学堂教员调查表》,《教育世界》1907年第163期。
    6引自里赞、刘昕杰:《四川法政学校——中国近代法学专门教育的地方实践(1906-1926)》中“宣统二年四川法政学堂教员名录”,《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7《奏议覆浙抚奏变通部章准予私立学堂专习法政折》,《教育杂志》1910年第6册。
    1阮毅成:《民国阮荀伯先生性存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23页。
    2《浙抚请普习法政》,《丽泽随笔》,1910年第12期。
    3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1页。
    4《奏议覆浙抚奏变通部章准予私立学堂专习法政折》,《教育杂志》1910年第6册。
    5《浙抚奏私立法政学堂援案开办请立案折》,《四川教育官报》1910年第9册。
    1本表仅辑录法政速成科毕业生在清末各法政学堂任职者,未经速成科学习而径入法政大学其他各部者不计入表内。因资料零散,加之清末法政学堂中兼职盛行,本表尚存较多疏漏,俟今后研究中增补完善。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从编》第十四辑,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79-280页。
    2《安徽留学生为请法政学堂并改课吏馆为仕学馆上诚抚帅禀》,《教育杂志》,1906年第22期。
    3天津图书馆、天津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袁世凯奏议》,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55页。
    1天津图书馆、天津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袁世凯奏议》,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56页。
    2《直隶总督袁奏拟定法政学堂章程规则折》,《东方杂志》1906年第9期。
    3黄源盛:《法律继受与近代中国法》,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80页。事实上,梅谦次郎一直是修律馆心仪的法学大家。1908年,翰林院侍讲学士朱福诜曾特意上奏要求修律馆“聘请日本法学博士梅谦次郎为民商法起草员,而以中国法学生参与”。但修律馆派董康赴日详加访查半年后,“深悉梅谦次郎为该国政府随时顾问必不可少之人,断非能轻易聘用”,遂退而聘请志田钾太郎担任此职。梅谦次郎在中国的影响力由此亦可见一斑。详见《东方杂志》1908年第11期。
    1《留学日本法政生阎凤阁等请设官绅法政学堂拟定办法五条禀并批》,《教育杂志》1905年第14期。
    2《留学日本法政生阎凤阁等请设官绅法政学堂拟定办法五条禀并批》,《教育杂志》1905年第14期。
    3同上。
    4《东抚杨奏陈筹办法政学堂情形折》,《学部官报》1906年第10期。
    1《热河速成法政学堂章程》,《学部官报》1907年第43期。
    2《江督张奏开办两江法政学堂补习科情形折》,《江宁学务杂志》,1910年第8期。
    3《黔抚庞奏开办法政学堂情形折》,《直隶教育杂志》,丁未年第10期。
    4《新抚联奏改课吏馆为法政学堂折》,《学部官报》1908年第45期。
    5《学务大臣议复专设法律学堂并各省课史馆添设仕学速成科折》,《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第130页。
    6《鄂督奏筹办法政学堂情形折》,《学部官报》1908年第48期。
    7安庆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安庆文史资料》第28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8《奏两江法政学堂附设讲习科片》,《江宁学务杂志》1910年第8期。
    9《黑龙江巡抚周树模奏办法政学堂先设别科折》,《协和报》,1910年第9期。
    10《推广法政》,《四川官报》1908年第32期。
    1《热河速成法政学堂章程》,《学部官报》1907年第43期。
    2《法政训词》,《广益丛报》,第8年第8期。
    3实藤惠秀著:《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233页。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从编》第十四辑,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81页。文中所提《法政研究录》未见出版,综合函件署名、日期以及同书中杨度函件,该《法政研究录》实为法政速成科学生编辑的《法政粹编》。
    1《黔抚咨送贵州法政学堂试办章程》,《学部官报》1907年第26期。
    2详见贺学海编:《浙江法政学堂讲义录》第一学期第一册,浙江法政学堂光绪三十四年版。
    3支恒荣:《本司支浙省法政学堂讲义录发刊词》,《浙江教育官报》,1908年第5期。
    4《民政部咨湖北法政学堂讲义各省不准翻印文》,《四川官报》,1909年第31期。
    5《江宁警务杂志》,1910年第6期。
    6《督宪批法政学堂呈详编发校外讲义拟定章程请示文》,《四川官报》1909年第32期。其第十三条称“购领讲义各人员每届学期满时,须将所圈阅之讲义及研究心得作为笔记并送本堂核验,如有著述出众者,择优登载杂记栏内,并录日报以资激励”;第十四条则规定了惩处措施,称“必须购阅本讲义各人员,如有以下各项情事,本堂即依照章程详请督宪分别记过以示惩儆。(甲)不照章购领讲义者;(乙)每届学期不将所圈阅之讲义及研究心得作为笔记并送本堂核验者;(丙)送堂核验之讲义以旷废玩弃之故,圈点俱无或错乱过多者。”
    1朱寿桐编:《张资平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49-150页。
    2即丙午社光绪三十四年发行之《法政讲义》,该丛书编辑者亦多为法政速成科学生。
    3上海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教科文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28页。
    4王家驹编辑:《比较商法论》程树德序,中华书局1917年版。
    5郝铁川、陆晋碧编:《杨兆龙法学文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9页。
    1毛怀新:《论研究法政为今日之急务》,申报1910年3月27日。
    2郭沫若:《郭沫若自传》,求真出版社2010年版,第98页。
    3朱有谳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56页。
    4潘懋元、刘海峰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高等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825页。
    1孙晓楼:《法律教育》,中国政法法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页。
    2《法政学绅之特色》,《云南》1907年第6期。
    1《法政学堂之怪现象》,《秦陇报》1907年第1号。
    2《法政学堂整顿纪事》,《华商联合会报》1910年第13期。
    3黄炎培:《教育前途危险之现象》,朱有谳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57页。
    4孙晓楼:《法律教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52页。
    5蔡元培著:《蔡孑民先生言行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8页。
    1潘懋元、刘海峰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821-822页。
    2陶希圣著:《潮流与点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73页。
    3孙晓楼:《法律教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9页。
    4侯强著:《中国近代法律教育转型与社会变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8页。
    1按照清政府所定游学生录用考试办法规定,其参试资格“必以在国外大学堂、高等专门学堂毕业者为限,其肄业速成或中学堂寻常专门学堂毕业者,概不准与考”。(详见刘真编:《中国留学教育史料·留学教育》,国立编译馆1970年版,第850页)因此上述人员应在法政速成科毕业后,又入各大学专门部或大学法科毕业。
    2《游学日本法政速成科毕业各官不论班次尽先请补片》,天津社科院编:《袁世凯奏议》下,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469页。
    1《中国未立宪以前当以法律教遍国民论》,《东方杂志》1906年第11期。
    2《设立考察政治馆参酌各国政法纂订成书进呈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3页。
    3《军机处奏请改考察政治馆为宪政编查馆折》,《东方杂志》1907年第12期。
    4《军机处王大臣奏遵旨改考察政治馆为宪政编查馆拟定办事章程折》,《东方杂志》1908年第1期。
    5《宪政编查馆办事章程》,《北洋法政学部》1907年第38期。
    1《议派法政学员为政治馆议员》,《申报》1905年12月15日。
    2《宪政编查馆奏遴员派充谘议官及分任馆务考核专科等折》,《四川官报》1909年第17期。
    3《张袁纳杨度应招之意》,《大同报》1908年第11期。
    4《论杨度以党魁入政府》,《盛京时报》1908年4月30口,转自侯宜杰著:《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0页。
    5张一麐著:《古红梅阁笔记》,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47-48页。
    1《拟派杨度编制国会章程草案》,《现世史》1908年第2期。
    2《北京国民欢祝宣统五年召集国会情形记》,《协和报》1910年第8期。
    3曹汝霖著:《一生之回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62页。
    1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3页。
    2怀效锋主编:《清末法制变革史料》上,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7页。
    3天津图书馆、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袁世凯奏议》,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74-475页。
    4怀效锋主编:《清末法制变革史料》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5怀效锋主编:《清末法制变革史料》上,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1页。
    1《修订法律大臣沈等会奏开馆日期并拟办事章程折》,《东方杂志》1908年第2期。
    2中国立法院民法编纂委员会编英文版《中华民法民法》(1930年版)傅秉常写“导言”,转自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1页。
    3《奏调通晓法政人才折》,《政治官报》1907年12月6日。需要指出的是,修订法律馆和宪政编查馆在人员调用上存在重合之处,兼任两处之职者亦不在少数,如曹汝霖、陆宗舆、许同莘、张孝移等均是如此。对于两馆之间的互动关系,国内学者已有研究,详见陈煜著:《清末新政中的修订法律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修订法律大臣沈等会奏开馆日期并拟办事章程折》,《东方杂志》1908年第2期。
    2陈燎原著:《清末法政人的世界》,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88页。
    3《修订法律大臣奏编订民商各律照章派员分省调查折》,《四川官报》1910年第8期。
    4《江苏苏州商会接待法律纂修馆调查员》,《华商联合报》1909年第6期。
    5《修订法律馆朱品三编修汝珍为催取商习惯报告致上海商务总会函》,《华商联合报》1909年第20期。
    6《修订法律大臣奏编订民商各律照章派员分省调查折》,《四川官报》1910年第8期。
    7法政大学史资料委员会编:《法政大犟史资料集》第11集,法政大学昭和六十三年,第159-160页。
    1《御史吴钫奏请行政司法严定区别折》,《广益从报》第130期。
    2《大理院官制草案》,《东方杂志》1906年临时增刊。
    3《大理院奏陈办事情形并申明旧章折》,《四川官报》1908年第31期。
    1《大理院奏设详谳处》,《东方杂志》1908年第1期。
    2民国首任司法总长王亮畴分7次调用57名部员回部任职,此后继任司法部长许俊人分4次调用49人任职,合共108人,恰符佛珠之数,故有此说。详见杨宝霖、钟百凌、李炳球编:《东莞文史》第29期,政协东莞市文史资料委员会1998年版,第59-64页。
    1《法院编制法》,怀效锋主编《清末法制变革史料》上,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92-502页
    2《浙江巡抚增韫奏浙江筹办各级审判厅情形折》,怀效锋主编《清末法制变革史料》上,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49-450页。
    3《江苏审判厅开办有期》,《大同报》1910年第16期。
    4《黔抚庞鸿书奏办各级审判厅并设司法讲习所折》,《申报》1910年3月7日。
    5敷文社:《最近官绅履历汇编》第1集,文海出版社1970年版,第279页。
    6《浙江巡抚增韫奏浙江筹办各级审判厅情形折》,怀效锋主编:《清末法制变革史料》上,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49-450页。
    1《法院编制法》,怀效锋主编:《清末法制变革史料》L,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98-499页。
    1法政大学史资料委具会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11集,法政大学昭和六十三年,第67页。
    2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01页。关于近代国人对西方律师制度的认知过程,台湾学者孙慧敏已有专文论述,阅者可参阅氏著《清末中国对律师制度的认识与引介》,收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2期。
    3《论中国亟宜教育律师》,《东方杂志》1904年第6期。
    4《刑事民事诉讼法》,怀效锋主编:《清末法制变革史料》上,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49-450页。
    1《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等奏进呈诉讼法拟请先行试办折》,同上书第386页。
    2《张之洞奏遵旨核议新编刑事民事诉讼法折》,同上书第408页。
    3《论律师之必要》,《广益丛报》第7年第9期。
    4《署两广总督袁树勋奏拟开律师研究班以资讲习片》,《学部官报》1910年第124期。
    5陈宗蕃在日留学期间曾和程树德、林志煊合译有《刑事诉讼法新论》(丰岛直通著,上海普及书局光绪三十三年版),对日本辩护士制度有相当了解。
    1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85页。
    2《拟编律师任用章程》,《四川官报》1910年第14期。
    3《议设律师》,《四川官报》1910年第15期。
    4《核议律师问题》,《四川官报》1910年第18期。
    5《咨催设立律师研究所》,《四川官报》1910年第30期。
    6《时报》,1912年1月7日,转自徐小群:《民国时期的国家与社会:自由职业团体在上海的兴起》,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第160页。
    1湖南省文献委员会编辑:《湖南文献汇编》第二辑,湖南文献委员会1949发行,第276-277页。
    2阮毅成:《民国阮荀伯先生性存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1页。
    1杨慎之主编:《湖南历代人名词典》,湖南出版社1993年版,第387页。
    1宗方小太郎著:《一九一二年中国之政党结社》,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09页。
    2《政闻社社约》,《政论》1907年第1期。
    1本名录综合《政闻社职员名录》和《政闻社职员执务规则》二文所得,《政论》1907年第2期。
    2《哀政闻社员》,《民报》第23期。
    3此人名、官职均为政闻社臆造,实无此人。详见《政闻社拿办之原因》,《竞业句报》1908年第25期。
    4《中国宪政讲习会意见书》,《大同报》1907年第4期。
    5《批准宪政公会立案》,《大同报》1908年第23期。
    1《宪政公会之人物》,《现世史》,1908年第6期。
    2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9页。
    3宗方小太郎著:《一九一二年中国之政党结社》,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13页。
    4《宣布预备立宪》,《宪政杂识》1906年第1期。
    5《预备立宪公会郑苏龛先生演说》,《广益从报》第128期。
    1侯宜杰著:《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4页。
    2《各省教育》,《东方杂志》1908年第6期。
    3《研究所简章》,《预备立宪公会报》第1卷第6期。
    4《本会通告全体会员》,《预备立宪公会报》第1卷第6期。
    5《本会纪事》,《预备立宪公会》第1卷第22期。
    6郑孝胥:《商法调查案理由书序》,《预备立宪公会报》第2卷第5期。
    7郑孝胥:《商法调查案理由书序》,《预备立宪公会报》第2卷第5期。
    8侯宜杰著:《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5页。
    9《本社纪事》,《广东地方自治研究录》1908年第1期。
    1《本社社员第一次报告》,《广东地方自治研究录》1908年第1期。
    2《本社纪事》,《广东地方自治研究录》1908年第1期。
    1《地方自治政论》,《东方杂志》,1904年第9期。
    2天津图书馆、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袁世凯奏议》,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519-1520页。
    3《广州府预备地方自治办法》,《振华五日大事记》,1907年第23期。
    4吴兴让:《地方自治之困难》,《北洋法政学报》,1909年总第102期。
    5《论地方自治》,《四川》1908年第2期。
    6《天津府自治局章程》,《直隶教育杂志》1906年第15期。
    1吴兴让:《地方自治之研究》,《北洋法政学报》,1906年第12期。
    2《天津府自治局研究社规则》,《政艺通报》1906年第16期。
    3《天津府自治局试办调查简章》,《东方杂志》,1907年第4期。
    4甘厚慈辑:《北洋公牍类纂》卷一,(台)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74页。
    5《直隶总督杨士骧奏遵章筹办地方自治折》,《湖南地方自治白话报》1910年第2期。
    6《纪事》,《宪政杂识》,1906年第2期。
    7《广州府预备地方自治办法》,《振华五日大事记》,1907年第23期。考此时由日本习法政归粤之学生多为法政速成科第二班毕业生。
    8《广州府地方自治研究会简章》,《现世史》,1908年第1期。
    1《内务》,《东方杂志》1908年第2期。
    2《札委自治局四课课长》,《申报》1907年12月23日。
    3《地方自治之组织》,《广益从报》1908年第166期。
    4《自治局改为自治筹办处》,《广益丛报》1909年总第215期。
    5《云南地方自治总局章程》,《现世史》1908年第6期。
    6《汤化龙行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代史资料》第70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页。
    7《山东巡抚袁树勋力奏筹办地方自治设立研究所情形折》,《预备立宪公会报》,1909年第3期。
    8程燎原著:《清末法政人的世界》,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58页。
    9马小泉著:《国家与社会——清末地方自治与宪政改革》,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0页。
    10《饬令各省设立调查局并拟呈办事章程折》,《东方杂志》1908年第1期。
    11《直隶设立调查局之先声》,《广东地方自治研究录》1908年第1期。
    12吴兴让:《调查局法制科调查书序》,《北洋法政学报》1909年第113期。
    1法政大学史资料委具舍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11集,法政大学昭和六十三年发行,第66页。
    2《湘省调查局组织情形》,《广益丛报》1909年总第210期。
    3程燎原著:《清末法政人的世界》,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57页。
    4怀效锋主编:《清末法制变革史料》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4页。
    5《谘议局经过之大事记》,《宪政新志》1909年第1期。
    6《谘议局之编制》,《大同报》1907年第19期。
    1《宪政编查馆通咨各省设谘议局筹办处文》,《东方杂志》1908年第8期。
    2《浙江巡抚增温奏浙江设谘议局筹办处并附立选举议员研究所情形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88页。
    3沈谱、沈人骅编:《沈钧儒年谱》,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26、27页。
    4程燎原著:《清末法政人的世界》,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60页。
    5《浙江巡抚增温奏浙江设谘议局筹办处并附立选举议员研究所情形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92页。
    6程燎原著:《清末法政人的世界》,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59页。
    7《湖南巡抚岑春煊奏湖南设谘议局筹办处情形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91页
    8杨鹏程编:《湖南谘议局文献汇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6-47页。
    9程燎原著:《清末法政人的世界》,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58-269页。
    1《各省之谘议局议案预备会》,《宪政新志》1909年第2期。
    2沈谱、沈人骅编:《沈钧儒年谱》,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26页。
    3程燎原《清末法政人的世界》,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64页。
    4详见《江苏研究会会员意见书分类表》,《宪政新志》1909年第1期。
    5《本会开会纪事》,《宪政新志》,1909年第1期。
    1根据程燎原《清末法政人的世界》中“清末各省谘议局法政教育出身议员名录”表格统计而得,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74-277页。
    2这一数字并不包括各省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其它各部的21名谘议局议员(同上注),如再加这些人,日本法政大学毕业生在清末法政教育出身的地方谘议员中所占比例确实骇人。
    3曹汝霖著:《一生之回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69-70页。
    4舒新城著:《近代中国留学史》,中华书局1933年版,第52页。
    1《鲁省谘议局地方党派之冲突》,《国风报》,1910年第28期。
    2参见程燎原著:《清末法政人的世界》,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78-279页。
    3沈谱、沈人骅编:《沈钧儒年谱》,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28、30页。
    4阮毅成:《民国阮伯荀伯先生性存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7页。
    5《鲁省谘议局地方党派之冲突》,《国风报》,1910年第28期。
    6吴剑杰:《论清末湖北立宪党人的议政实践》,转自程燎原著:《清末法政人的世界》,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82页。
    1前述数字由《湖南谘议局议事录》统计而得,详见杨鹏程编:《湖南谘议局文献汇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80-143页。罗杰所提议案分别见同书第117、141页。
    2杨鹏程编:《湖南谘议局文献汇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42页。
    3名单取自张朋园:《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317-329页。其中“恩华”另见于程燎原著:《清末法政人的世界》,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84页。
    4程燎原《清末法政人的世界》,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85页。另见《资政院要闻汇志》,《大同报》1910年第10期。
    1易宗夔著:《新世说》,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3页。
    2《资政院旁听录·11月初1日第21次议事》,《申报》1910年12月10日。
    3《资政院第十一次记》,《民立报》1910年11月10日。
    4李启成点校:《资政院议场会议速记录》,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156页。
    5李启成点校:《资政院议场会议速记录》,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740-777页。
    1王晓秋、尚小四主编:《戊戌维新与清末新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5-167页。
    2《看度支部如何回答》,《广益从报》,1910年第255期。
    3《度部谋对资政院》,《民立报》1910年10月19日。
    4《邵羲质问邮传部》,《民立报》1910年11月15日。
    5《周廷弼质问税务处》,《民立报》1910年12月3日。
    6李启成点校:《资政院议场会议速记录》,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281页。
    1谢彬:《民国政党史》,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3页。
    1杨度:《中国新报序》,刘晴波主编:《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1-212页。
    2杨度:《金铁主义说》,刘晴波主编:《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22页。
    3杨度:《金铁主义说》,刘晴波主编:《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30页。
    4刘鼐和:《国会反对论之征伐》,《中国新报》1907年第8、9期。
    1《官绅熊范舆等联名上请愿书(为请开设民选议院事)》,《广益从报》1908年第162期。又见《大同报》1907年第12期、《中国新报》1907年第8期
    2《熊范舆请立民选议院》,《振华五日大事记》1907年第40期。
    3《预备立宪公会议设国会研究所》,《大同报》,1908年第12期。
    4《论国会请愿之不可缓》,《申报》1908年4月16日。
    1《湖南全体人民民选议院请愿书》,刘晴波主编:《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89-497页。
    2《湖南催递国会请愿书》,《现世史》1908年第2期。
    3《国会问题》,《通学报》1908年第12期。另据《现世史》称,此会议之召开实得益于杨度之推动,“杨皙子在京运动甚力,近来耸动项城尤急,项城初十日乃集四军机并宪政编查馆之宝、刘二提调,杨、劳二行走于外务部公所为第一次开议。政府以外间国会流弊之说甚多,不析众人之疑事必无效,乃现设为开会后应防弊害若干条,互相讨论。杨暂子辩论侃侃,于国民程度一条尤爽朗。”(《枢府对于国会之意见》,《现世史》1908年第4期)。此外,《大同报》对此亦有报导,称出席该次会议者有“张、世、鹿三中堂,袁宫保、伦贝子、肃亲王、泽公、孙中堂、宝熙、刘若曾、杨度、劳乃宣等十三人”,主要发问者为军机大臣世续。问题有三,“一为开设国会难免革命党乘机混入;二开设国会恐国民有所要求,将以赋税为劫持;三国民程度不足,恐不仅议论之冲突”。杨度“均一一有所解释。其余尚有数条系诸工大臣所疑难不决者。”(《杨度解释开设国会之疑难》,《大同报》1908年第20期)。
    4《杨度到京纪闻》,《广益从报》第172期。
    1《河南人民之国会运动》,《大同报》1908年第12期。
    2《在天津法政学堂的演说》,刘晴波主编《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04页。
    3《直隶士绅要求开设国会》,《现世史》1908年第2期。
    4《山西人民之国会热》,《现世史》1908年第7期。
    5罗杰:《早开国会问答自序》,《东方杂志》1908年第11期。
    1名单引自张朋园著:《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53页
    2参见《宪政篇》,《东方杂志》,第6年第13期;《国会代表请愿书》,《国风报》第1年第1号。
    3《国会代表请愿书》,《国风报》第1年第1号。
    4侯宜杰著:《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14页。
    5《俟九年预备完全定期召集议院谕》,怀效锋编《清末法制变革史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页。
    6张朋园著:《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55页。
    7侯宜杰著:《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0页。
    8张玉法著:《清季的立宪团体》,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86页。
    1名单见张朋园著:《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56-57页。
    2《江苏谘议局发起国会请愿》,《国风报》第1年第23
    3侯宜杰著:《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7页。
    4宗方小太郎:《一九一二年中国之政党结社》,中华书局2007年版,117页。据该书所示,谘议局议院联合会主要成员共49名。
    5张朋园著:《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59页。
    1《顺直绅民之国会热》,《国风报》第1年第25号。
    2参见侯宜杰著:《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9-240页。
    3《武汉绅民仍请明年召集国会》,《大同报》1910年第15期。
    4李启成点校:《资政院议场会议速记录》,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40-41页。
    1李启成点校:《资政院议场会议速记录》,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42页。
    2李启成点校:《资政院议场会议速记录》,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75页。
    3李启成点校:《资政院议场会议速记录》,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77页。
    4李启成点校:《资政院议场会议速记录》,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81页。
    1《资政院第十次记》,《民立报》1910年11月6日。
    2李启成点校:《资政院议场会议速记录》,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124页。
    3《各省督抚合词请设内阁国会奏稿》,《国风报》第1年第26号
    4怀效锋编:《清末法制变革史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页。
    1《论军机不赴资政院之非》,《广益丛报》1910年第254期。
    2沧江:《评资政院》,《国风报》1910年第35期。
    3李启成点校:《资政院议场会议速记录》,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387页。
    4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4页。
    5《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第7年第11期,第157-158页。
    6《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第7年第12期,第180页。
    7《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第7年第12期,第180页。
    1张玉法《清季的革命团体》,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7页。
    2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5页。
    3戴执礼编:《四川保路运动史料汇纂》上,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发行,第3页。
    1戴执礼编:《四川保路运动史料汇纂》上,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发行,第395页。
    2戴执礼编:《四川保路运动史料汇纂》上,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发行,第441页。
    3政协四川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四川文史资料》第6辑,第3-5页。
    4政协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3集,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58页。
    5粟戡时:《湘路案》,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50页。
    1杨鹏程主编:《湖南咨议局文献汇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12-613页。
    2《湘路代表之血泪》,《申报》1910年6月9日。
    3《湘路代表函述断指情形》,《申报》1910年6月7日。
    4杨鹏程主编:《湖南咨议局文献汇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16页。
    5《湘路代表函述断指情形》,《申报》1910年6月7日。
    6《川路代表之激愤》,《申报》1910年11月11日。
    7《鄂路代表谒见徐尚书纪状》,《申报》1910年1月14日。
    8《鄂路代表刘心源等三上邮传部禀》,《申报》1910年3月23日。
    9戴执礼编:《四川保路运动史料汇纂》上,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发行,第527页。
    1《鄂议局汤议长十七日来电》,《申报》1911年5月23日。
    2李守孔:《各省谘议局联合会与辛亥革命》,周康燮编:《辛亥革命资料汇辑》第1册,大东图书公司1980年版,第245页。
    3《中国纪事》,《国风报》第二年第九期。
    4《中国纪事》,《国风报》第2年第9期。
    5《鄂人争路之函电》,《申报》1911年5月23日。
    1政协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3集,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1贝。
    2粟戡时:《湘路案》,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50页。
    3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112灭。
    1戴执礼编:《四川保路运动史料汇纂》上,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发行,第3页。
    1朱正编:《名人自述》,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187页。
    2吴相湘:《宋教仁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37页。
    3吴相湘:《宋教仁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76页。
    1冯双编著:《邹鲁年谱》,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0页。
    2中国国民党浙江省执行委员会宣传部印:《米执信先生殉国九周年纪念刊》,民国十八年版,第2-3页。
    3冯双编著:《邹鲁年谱》,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3页。
    4中国国民党浙江省执行委员会宣传部印:《朱执信先生殉国九周年纪念刊》,民国十八年版,第2-3页。
    5吴相湘:《宋教仁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38页。
    6吴相湘:《宋教仁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78页。
    7政协四川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四川文史资料》第27辑,第14页。
    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回忆辛亥革命》,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年版,第75页。
    1邹鲁编著:《中国国民党史稿》,商务印书馆1947年,第1281-1282页。
    2《汤化龙行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代史资料》第70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页。
    1张国淦等编:《辛亥革命史料》,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版,第101页。
    2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120页。
    3《汤化龙行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代史资料》第70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6页。
    4《汤化龙行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代史资料》第70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
    5戴执礼编:《四川保路运动史料汇纂》上,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发行,第16页。
    6戴执礼编:《四川保路运动史料汇纂》上,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发行,第16页。另据邵从恩回忆称:“当时赵尔丰对我言听计从,后见大势已去,被迫将四川总督的关防印信交给我,我双手接过来,随又双手转交给四川军政府,清室在川政权,遂告覆没。”见政协四川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四川文史资料》第27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5页。
    1邹鲁著:《邹鲁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第31页。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2集,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63-465页。)
    3沈谱、沈人骅编:《沈钧儒年谱》,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33-34页。
    4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5页。
    1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八),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3-14页。
    1《与同志书》,《游学译编》第7期。
    2《汤化龙行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代史资料》第70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3夏同赫编译:《行政法》,东京并木活版所光绪三十一年版,序言第1-2页。
    4夏同觫编译:《行政法》,东京并木活版所光绪三十一年版,序言第1-2页。
    1萧仲祁编译:《刑事诉讼法》,东京并木活版所光绪三十一年八月版,叙。
    2梁启超:《答某报第四号对於新民丛报之驳论》,《新民丛报》第79号。
    3罗家伦:《新文化运动的时代和影响》,选自杨琥编:《民国时期名人谈五四》,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26页。
    1同上注,第26页。
    2柳冶徵著:《中国文化史》(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924页。
    3蔡枢衡著:《中国法理自觉的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0页。
    1沈谱、沈人骅编:《沈钧儒年谱》,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14-15页。
    2胡汉民:《胡汉民自传》,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5页。
    1胡珠生编:《宋恕集》(上),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37页。
    2关于清末公共空间网络的形成及其对传统士绅转型的影响,学界已有相当精彩的研究,在此不赘述。详见许纪霖主编:《公共空间中的知识分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吴虞著:《吴虞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1页。
    4陶希圣:《记阮荀伯先生》,《传记文学》第4卷第4期。
    1刘晴波:《论杨度》,见刘晴波编:《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9页。
    2蒋梦麟著:《西潮与新潮》,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75页。
    3胡汉民著:《胡汉民自传》,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4页。
    1梁启超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35页。
    1[法]盂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5页。
    2[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3邓正来主编:《哈耶克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4页。
    4[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81页。
    5吴兴让:《法政学报序》,《北洋法政学报》第一册,光绪三十二年八月上旬。
    1[美]埃德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7页。
    2王自新:《从新法之施行难说到就习之革除不易》,转引自杨鸿烈著:《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6页。
    3中村进午:《清国立宪之危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代史资料》第108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35页。
    1张之洞:《筹议约束鼓励游学生章程折》,陈学恂、田正平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56-61页。
    2《张之洞致鹿传霖两电》,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代史资料》第108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
    1蔡枢衡著:《中国法理自觉的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4页。
    《北洋法政学报》
    《北洋政学旬报》
    《大陆》
    《大同报》
    《东方杂志》
    《东京留学界纪实》
    《法政学交通社杂志》
    《法政杂志》
    《福建法政杂志》
    《复报》
    《广东地方自治研究录》
    《广益丛报》
    《国风报》
    《湖南地方自治白话报》
    《华商联合报》
    《华商联合会报》
    《寰球中国学生报》
    《江宁警务杂志》
    《江宁学务杂志》
    《教育世界》
    《教育杂志》
    《竞业旬报》
    《兢立社小说月报》
    《丽泽随笔》
    《鹭江报》
    《民报》
    《民立报》
    《秦陇报》
    《少年中国》
    《申报》
    《四川》
    《四川官报》
    《四川教育官报》
    《四川学报》
    《通学报》
    《外交报》
    《现世史》
    《宪政新志》
    《宪政杂识》
    《湘报》
    《协和报》
    《新民丛报》
    《醒狮》
    《选报》
    《学部官报》
    《译书汇编》
    《游学译编》
    《预备立宪公会报》
    《云南》
    《浙江教育官报》
    《振华五日大事记》
    《政法学报》
    《政法学交通社杂志》
    《政论》
    《政艺通报》
    《政治官报》
    《知新报》
    《直隶教育杂》
    《中国教会新报》
    《中国新报》
    《国外社会科学》
    《近代史研究》
    《传记文学》(台)
    (1)张知本、邹麟书、刘燮臣合编:《法学通论》,光绪三十一年七月甘九发行。
    (2)陈武:《国法学》,光绪三十一年七月九发行。
    (3)曹履贞:《行政法》,光绪三十一年七月廿九发行。
    (4)严献章、匡一、王运震:《民法总则(总论·物权)》(上),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十五日版。樊树勋:《民法(财产总论·物权)》(中),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再版。彭树棠:《民法财产(债权担保)》(下),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再版。
    (5)徐志绎:《商法(总则·商业·会社)》(上),光绪三十二年一月九日发行。徐志绎:商法(商行为·手形·海商)(下),光绪三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发行。
    (6)瞿宗铎:《刑法总论》(上),光绪三十一年十月十九日发行。李碧:《刑法各论》(下),光绪三十一年八月甘三日发行。
    (7)吴柏年:《裁判所构成法》,光绪三十一年七月甘九日发行。
    (8)刘藩:《监狱学》,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定增再版发行。
    (9)欧阳葆真、朱家璧:《民事诉讼法》,光绪三十一年八月三十日发行。
    (10)邹麟书.王崇铭、周仲曾:《刑事诉讼法》,光绪三十一年七月甘九日发行。
    (11)叶开琼:《平时国际公法》,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定增再版发行。张福先:《战时国际公法》,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定增再版发行。
    (12)郭斌:《国际私法》,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定增再版发行。
    (13)易奉乾:《经济学》,光绪三十一年七月廿九日发行。
    (14)叶开琼、何福麟:《财政学》,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定增再版发行。
    (15)周仲曾:《殖民政策》,光绪三十一年八月三十日。
    (16)刘鸿钧:《政治地理》,光绪三十一年九月十五日发行。
    (17)李翥仪、梁柏年:《西洋史》,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定增再版发行。
    (18)杜光佑、宁儒瑗:《政治学》,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十五日订增再版发行。
    (19)樊树勋:《罗马法》光绪三十一年九月二十日发行。
    (1)杨度:《法学通论》,光绪三十一年七月二十九日发行。
    (2)罗杰:《国法学》,光绪三十一年八月五日发行。
    (3)夏同稣:《行政法》,光绪三十一年七月廿九日发行。
    (4)罗永绍、石润金:《民法总论》(第四种之一),光绪三十一年七月廿九日发行。彭兆璜:《民法财产》(第四种之二),光绪三十一年七月廿九日发行。
    (5)陈武、刘泽熙:《商法(会社总则)》(第五种之一),光绪三十一年八月五日发行。陈武、徐志绎、刘泽熙、陶懋颐:《商法(商行为·手形·海商)》(第五种之二),光绪卅二年三月四日发行。
    (6)瞿宗铎:《刑法总论》(第六种之一),光绪三十一年九月廿六日发行。陶思曾:《刑法各论》(第六种之二),光绪三十一年八月五日发行。
    (7)吴柏年:《裁判所构成法》,光绪三十一年八月五日发行。
    (8)毕厚:《民事诉讼法》,光绪三十二年二月廿四日发行。
    (9)萧仲祁:《刑事诉讼法》,光绪三十一年八月五日发行。
    (10)廖维勋:《平时国际公法》,光绪三十一年八月五日发行。陈嘉会:《战时国际公法》,光绪三十一年八月五日发行。
    (11)曹履贞:《国际私法》,光绪三十一年八月五日发行。
    (12)易奉乾:《经济学》,光绪三十一年八月五日发行。
    (13)胡子清:《财政学》,光绪三十一年八月五日发行。
    (15)贺昌国:《监狱学(附:参观监狱记)》,光绪三十一年八月五日发行。
    (16)胡子清:《殖民政策》,光绪三十一年九月廿六日发行。
    (17)黄可权:《政治学》,光绪三十二年二月廿四日发行发行。
    (18)梁焕均:《西洋历史》,光绪三十二年二月廿五日发行。
    (1)陈敬第编辑:《法学通论》,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廿二日初版。
    (2)熊範舆编辑:《国法学》,光绪三十四年九月二日初版。
    (3)熊範舆译述:《行政法总论》,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廿二日初版。
    (4)陈崇基编辑:《行政法各论》,民国元年九月二十六日三版。
    (5)陈敬第编辑:《政治学》,民国元年九月二十六日三版。
    (6)黄可权编辑:《财政学》,民国元年九月二十六日三版。
    (7)黄可权编辑:《经济学》,民国元年九月二十六日三版。
    (8)李维钰编辑:《刑法总论》,民国元年九月二十六日三版。
    (9)袁永廉编辑:《刑法各论》,民国元年九月二十六日三版。
    (10)柳大谧编辑:《独逸监狱法》,民国元年九月二十六日三版。
    (11)张一鹏编辑:《刑事诉讼法》,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廿二日初版。
    (12)李穆编辑:《民事诉讼法第一编》,光绪三十三年六月初十日。
    (13)黄祖诒编辑:《民事诉讼法第三编》,光绪三十三年六月初十日。
    (14)黄祖诒编辑:《民事诉讼法(自第二编续至第五编)》,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廿二
    (15)黄祖诒编辑:《民事诉讼法第六编》,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廿三日初版。
    (16)林志钧编辑:《民事诉讼法(自第六编续至第八编)》,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廿二
    (17)金保康编辑:《平时国际公法》,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廿二日初版。
    (18)金保康编辑:《战时国际公法(及局外中立)》,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廿二日。
    (19)傅疆编辑:《国际私法》,民国元年九月二十六日三版。
    (20)周大烈编辑:《民法总则之一》,民国元年九月二十六日三版。
    (21)陈国详编辑:《民法总则之二》,民国元年九月二十六日三版。
    (22)姚华编辑:《民法财产绪论物权》,民国元年九月二十六日三版。
    (23)许壬编辑:《民法债权(甲)》,光绪三十三年九月二十二日。
    (24)姚华编辑:《民法债权(乙)》,民国元年九月二十六日三版。
    (25)陈汉第:《商法总则》,民国元年九月二十六日三版。
    (26)陈时夏编辑:《商法会社之一》,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廿二日初版。
    (27)陈时夏《商法会社(即公司法)》,民国元年九月二十六日三版。
    (28)雷光宇编辑:《商法商行为》,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廿二日初版。
    (29)方表编辑:《商法手形法》,民国元年九月二十六日三版。
    (30)陈鸿兹编辑:《商法海商》,民国元年九月二十六日三版。
    (1)胡挹琪:《法学通论》,民国二年再版。
    (2)成应琼、刘作霖合编:《宪法凡论》,民国二年再版。
    (3)刘作霖:《比较宪法》,民国二年再版。
    (5)邵羲、李光第:《行政学》,民国二年再版。
    (6)杨树毂:《地方制度》,民国二年再版。
    (7)罗超:《纯正经济学》,民国二年再版。
    (8)罗超:《应用经济学》,出版日期不详。
    (9)黄敦怿:《财政学》,民国二年再版。
    (10)滕骥:《民法(亲族)》,民国二年再版。
    (11)龚福焘:《商法(总则)》,出版日期不详。龚福焘:《商法(会社)》,出版日期不详。陆定:《商法(手行)》,民国二年再版。孙志曾、廖治:《商法(海商)》,光绪三十三年七月十五日发行。
    (12)成应琼、俞峻:《刑法总论》,民国二年再版。俞峻、俞成铣:《刑法各论》,民国二年再版。
    (13)王时润:《民事诉讼法》,光绪三十三年七月十五日发行。
    (14)陶懋颐:《刑事诉讼法》,民国二年再版。
    (15)俞成铣:《判所构成法》,民国二年再版。
    (16)廖维勋:《监狱学》,民国二年再版。
    (17)孙志曾、陈高弟、郑浩:《破产法》,光绪三十三年七月十五日发行。
    (18)何维道:《警察学》,民国二年再版。
    (19)谭傅愷:《警察实务》,民国二年再版。
    (20)谭傅惴:《平时国际公法》,民国二年再版。
    (21)黄赞元:《战时国际公法》,光绪三十三年七月十五日发行。
    (23)宾玉琼:《外交史》,民国二年再版。
    (24)龚福焘:《政治地理》,民国二年再版。
    (25)彭祖植:《统计学》光绪三十三年七月二十日发行。
    (26)汤一颚:《社会学》(与《政治地理》合本),民国二年再版。
    (28)彭兆璜:《银行实务》,民国二年再版。
    (29)萧仲祁:《银行簿记》,光绪三十三年七月十五日发行。
    保廷梁著:《大清宪法论》,上海江左书林、模范书局宣统三年再版。
    本城法学十著:《日本宪法详解》,邵羲译,中新书局1908年版。
    毕厚:《日本议会纪事本末》,宣统元年出版。
    丰岛直通著:《刑事诉讼法新论》,陈宗蕃、程树德、林志煊合译,上海普及书局光绪三十三年版。
    福井政章著:《民法原论》,陈海瀛、陈海超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07年版。
    高木丰三著:《日本民事诉讼法论纲》,陈与年译,商务印书馆1910年版。
    古贺廉造著:《汉译刑法新论总论》,刘蕃译,日本法政大学出版1907年版。
    贺学海编辑:《外交史》,浙江法政学堂1909年发行。
    贺学海等编:《法政讲义录》(共13册),浙江法政学堂1909年发行。
    吉田左一郎编辑:《法政速成科讲义录》,法政大学明治三十八年二月发行。
    贾利著:《国际民商法论》,潘承锷译,中国图书公司1908年版。
    笕克彦讲述:《国法学》,陈时夏编译,商务印书馆1907年版。
    林棨编译:《国际公法精义》,闽学会光绪二十九年版。
    刘天祐著:《法律名词通释》(共九卷),四川法政学堂1908年发行。
    梅谦次郎著::《日本民法要义·物权编》,陈承泽、陈时夏译述,商务印书馆1910年版。
    美浓部达吉著:《行政法总论》,袁希濂泽,上海普及书局1906年版。
    齐树楷编:自治制(日本自治理由、地方自治之研究、市町村讲义)》
    清水澄讲授:《宪法凡论》,陈登山编辑。
    清水澄著:《宪法》,卢弼、黄炳言泽,翔鸾社光绪三十二年第四版。
    松波仁一郎著:《日本商法论》,秦瑞阶、郑钊泽述,商务印书馆1911年版。
    松室致著:《日本刑事诉讼法论》,陈时夏译,商务印书馆,1910年版。
    王家驹编辑:《比较商法论》,中华书局1917年版
    王运嘉、刘蕃合译:《宪法讲义》,宪学社光绪三十三年版。
    小野塚喜平次讲授:《政治学大纲》,吴兴让译。
    织田万著:《清国行政法》,陈舆年、梁继栋、郑篪泽,上海广智书局1906年版。
    中村进午著:《平时国际公法》,陈时夏译述,商务印书馆1911年版。
    中村进午著:《战时国际公法》,陈时夏译,商务印书馆1911年版。
    佐藤信安著:《汉译日本监狱法》,王家驹译,上海普及书局明治三十四年版。
    南洋公学译书院初译、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补译校订、何佳馨点校:《新译日本法规大全》(第卷),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陈学恂、田止平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陈学恂、田正平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崇文书局编:《日本留学指掌》,崇文书局1905年。
    戴文殿主编:《中国公安图书总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戴执礼编:《四川保路运动史料汇纂》,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发行。
    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1-3),人民出版社1982-1983年版。
    甘厚慈辑:《北洋公牍类纂》,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年版。
    湖南省文献委员会编辑:《湖南文献汇编》第二辑,湖南文献委员会1949发行。
    怀效锋主编:《清末法制变革史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金宜久主编:《伊斯兰教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
    刘真主编:《留学教育——中国留学教育史料》,台湾国立编译馆1970年版。
    潘懋元、刘海峰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高等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清留学生会馆:《清国留学生会馆第五次报告》,东京并木活版所光绪三十年。
    王宝平主编:《日本政法考察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王宝平主编:《晚清中国人日本考察记集成·教育考察记》,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王世杰主编:《安徽省教育大事记(1896-1995)》,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熊月之编:《晚清新学书目提要》,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
    杨鹏程编:《湖南谘议局文献汇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张国淦等编:《辛亥革命史料》,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版。
    张宪文、方庆秋等主编:《中华民国史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十四辑,中华书局1990年版。
    中国国民党浙江省执行委员会宣传部印《朱执信先生殉国九周年纪念刊》,中华民国十八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回忆辛亥革命》,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年版。
    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编:《中国法律图书总目》,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史学会编:《戊戌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周康燮编:《辛亥革命资料汇辑》第1册,大东图书公司1980年版。
    朱有谳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朱有谳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朱有谳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朱有谳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敷文社:《最近官绅履历汇编》,文海出版社1970年版。
    余振棠主编:《瑞安历史人物传略》,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樊荫南编:《当代中国名人录》,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1年版。
    田原天南编:《清末民初中国官绅人名录》,台湾文海出版社1996年版。
    刘国铭主编:《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书》,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
    陈玉堂编著:《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严如平、熊尚厚主编:《民国人物传》第8卷,中华书局1996年版。
    徐友春主编:《民国人物大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李盛平主编:《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版。
    贾逸君编:《民国名人传》,岳麓书社1993年版。
    刘士洪主编:《霍邱人物名录》,黄山书社1994年版。
    刘厚中:《安陆近现代人物传》,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启功主编:《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传略》,中华书局2001年版。
    乐山市地方志办公室编:《乐山历代人物传略》,巴蜀书社1990年版。
    杨慎之主编:《湖南历代人名词典》,湖南出版社1993年版。
    刘化绵等主编:《中华风云人物通览》,武汉出版社1996年版。
    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人物志稿》,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人物志),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
    周棉主编:《中国留学生大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安源区志》编纂委员会编:《安源区志》,方志出版社2006年版。
    《民国山东通志》编辑委员会编:《民国山东通志》,山东文献杂志社2002年版。
    安乡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安乡县志》,新华出版社1994年版。
    白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白河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大兴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大兴县志》,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
    杭州市教育委员会编纂:《杭州教育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河北省江陵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江陵县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湖北省利川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利川市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
    湖北省天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天门县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长阳县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2年版。
    四川省广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广安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桃江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桃江县志》,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年版。
    王华镇主编、贞丰县史志征集编纂委员会编:《贞丰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王孝俭编:《上海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湘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湘潭县志》,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
    湘阴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湘阴县志》,三联书店1995年版。
    云南省玉溪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玉溪地区志》,第6卷,中华书局1994年版。
    张定雄总编、永定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永定县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
    左少荣主编、武宣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武宣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安庆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安庆文史资料》第28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
    东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东莞文史资料选辑》第16期,1990年版。
    上海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教科文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杨开云主编:《曲靖文史资料》第5辑,2006年版。
    政协北京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第33辑,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
    政协丹徒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丹徒文史资料》第7辑,1992年版。
    政协东莞市文史资料委员会、杨宝霖等编辑:《东莞文史》第29期,1998年版。
    政协曲靖市文史资料委员会:《曲靖市文史资料》第3辑,1989年版。
    政协四川省奉节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奉节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1995年版。
    政协罗山县委员会学习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罗山县文史资料》,第6辑,1994年版。
    政协长治市城区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城区文史资料》第5辑,1992年版。
    政协河北省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2002年版。
    政协湖南省岳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岳阳文史》第9辑。
    政协吉林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吉林文史资料选辑》第19辑,1987年版。
    政协焦作市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焦作文史资料》第3辑,1990年版。
    政协邵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邵阳文史》第23辑,1995年版。
    政协泰州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泰州文史资料》第5辑,1991年版。
    政协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委员会:《鹿城文史资料》第3辑,1988年版。
    壁上客:《立宪论与革命论之激战》,1906年版。
    蔡元培:《蔡孑民先生言行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陈铮编:《黄遵宪全集》,中华书局2005年版。
    郝铁川、陆晋碧编:《杨兆龙法学文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胡珠生编:《宋恕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0年版。
    刘晴波主编《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天津社科院编:《袁世凯奏议》,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吴虞著:《吴虞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杨琥编:《民国时期名人谈五四》,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易宗夔:《新世说》,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张之洞《劝学篇》,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曹汝霖:《一生之回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
    陈布雷:《陈布雷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
    陈三井、居蜜合编:《居正先生全集》,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版。
    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冯双编著:《邹鲁年谱》,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郭沫若:《学生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胡汉民著:《胡汉民自传》,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宋教仁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黄尊三:《三十年日记》,湖南印书馆1933年版。
    蒋永敬编著:《民国胡展堂先生汉民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雷鸣:《汪精卫先生传》,上海书店1989年版。
    阮毅成:《民国阮苟伯先生性存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
    沈钧儒纪念馆编:《沈钧儒家书》,群言出版社2008年版。
    沈谱、沈人骅编:《沈钧儒年谱》,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
    陶希圣:《潮流与点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
    王子坚:《时人自述与人物评传》,经纬书局1935年版。
    吴汝纶:《桐城吴先生日记》,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吴湘相:《宋教仁:中国民主宪政的先驱》,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
    吴玉章:《吴玉章回忆录》,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年版。
    杨芾:《扶桑十旬记》,近代中国史料丛刊96-7,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
    张一麐:《古红梅阁笔记》,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
    张资平:《资平自传》,台湾龙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版。
    周作人:《知堂回想录》,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朱正编:《名人自述》,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
    蔡枢衡著:《中国法理自觉的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陈燎原著:《清末法政人的世界》,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陈煜著:《清末新政中的修订法律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迟云飞著:《宋教仁与中国民主宪政》,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邓正来主编:《哈耶克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冯自由著:《革命逸史》,新星出版社2009年版。
    韩延龙主编:《法律史论集》(第三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何勤华等著:《日本法律发达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何勤华著:《中国法学史》第三卷,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侯强著:《中国近代法律教育转型与社会变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侯宜杰著:《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版。
    华夏、赵立新、真田芳宪著:《日本的法律继受与法律文化变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黄源盛著:《法律继受与近代中国法》,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版。
    黄宗智著:《经验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实践历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梁启超著:《清代学术概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柳诒微著:《中国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吕顺长著:《清末浙江与日本》,上海占籍出版社2001年版。
    马小泉著:《国家与社会——清末地方自治与宪政改革》,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渠涛著:《最新日本民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石霓著:《观念与悲剧:晚清留美幼童命运剖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版。
    舒新城著:《近代中国留学史》,中华书局1927年版。
    孙晓楼编:《法律教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田涛著:《第二法门》,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王健著:《中国近代的法律教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王晓秋、尚小明主编:《戊戌维新与清末新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吴光辉著:《转型与构建——日本高等教育近代化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
    熊月之著:《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徐小群:《民国时期的国家与社会:自由职业团体在上海的兴起》,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
    许纪霖主编:《公共空间中的知识分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杨鸿烈著:《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叶再生著:《中国近代现代出版通史》,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
    俞江著:《近代中国的法律与学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张灏著:《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张紧跟编:《百年历程1905-2005——中山大学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张朋园著:《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版。
    张玉法著:《清季的革命团体》,北京出版社2011年版。
    张玉法著:《清季的立宪团体》,北京出版社2011年版。
    周秋光、莫志斌卷主编:《湖南教育史》第二卷,岳麓书社2002年版。
    宗方小太郎著:《一九一二年中国之政党结社》,中华书局2007年版。
    D.奈尔肯、J.菲斯特编:《法律移植与法律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德]沃尔夫冈·查普夫著:《现代化与社会转型》,陆宏成、陈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法]亨利·莱维·布律尔著:《法律社会学》,许钧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许家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古罗马]西塞罗著:《法律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著:《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美]弗里德曼著:《法律制度》,李琼英、林欣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美]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年)》,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美]埃德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美]史蒂文·瓦戈著:《法律与社会》,梁坤、邢朝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美]哈罗德·J·伯尔曼著:《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日]黑田茂次郎、土馆长言编:《日本明治学制沿革史》,上海商务印书馆光绪三十四年版。
    [日]千叶正士著:《法律多元——从日本法律文化迈向一般理论》,强世功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日]永井道雄著:《近代化与教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日]角野雅彦著:《日本近代高等教育与专门学校发展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日]实藤惠秀著:《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
    [日]大隈重信等著:《日本开国五十年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日]武安隆著:《文化的抉择与发展——日本吸收外来文化史说》,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日]杉本勋编:《日本科学史》,郑彭年泽,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荻原敬之编辑:《法政大学创立三十周年纪念论文集》,法政大学明治四十二年发行。
    法政大学编:《法政大学八十年史》,法政大学昭和三十六年发行。
    法政大学百年史编纂委具舍编:《法政大学百年史》,法政大学昭和五十五年发行。
    法政大学百年史编纂委员会编:《法政大学の100年(1880-1980)》,法政大学昭和五十五年发行。
    法政大学百年史编纂委员会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1集,法政大学昭和五十三年发行。
    法政大学百年史编纂委员会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2集,法政大学昭和五十四年发行。
    法政大学史资料委员会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3集,法政大学昭和五十五年发行。
    法政大学百年史编纂委员会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4集,法政大学昭和五十五年发行。
    法政大学史资料委员会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5集,法政大学昭和五十七年发行。
    法政大学史资料委具会编:《法政大学史资料集》第11集,法政大学昭和六十三年发行。
    広原新编:《改正官立公立及匕私立褚学校规则集》,明治28年发行。
    高津勉编:《中华民国法政大学留学卒业生人名鉴》,法政大学中国研究会1949年发行。
    明治大学百年史编纂委员会编:《明治大学百年史》第1卷,明治大学1986年发行。
    安川寿之辅著:《日本近代教育の思想改造》,株式会社新评输昭和45年发行。
    参谋本部编:《清国中央官听褚表》,明治四十三年。
    潮兄俊隆、利古信羲著:《日本的法学者》,日本评论社1975年发行。
    大久保利谦:《明治维新と教育》,吉川弘文馆昭和六十二年发行。
    花房吉太郎、山本源太编:《日本博士全伝》,博文馆1892年发行。
    井ケ良治、山中永之佑、石川一三夫著:《日本近代法史》,法律文化社1982年发行。
    木川加一编:《东瀛游学指南》,日华堂明治39年发行。
    麻生诚著:《近代化与教育》,日本第一法规出版社1982年发行。
    小西四郎等编:《幕末维新史事典》,新人物往来社昭和五十八发行。
    中村尚美编集:《近代高等教育の成立——日本欧米》,早稻田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1991年发行。
    阎立著:《清末中国の封日政策と日本语认识》,株式会社束方书店2009年发行。
    臼田卯一郎著:《最近学校评论》,秋霜馆明治明39年发行。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