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云南段音乐文化现状的选点调查与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是对茶马古道云南段音乐文化现状的选点调查与研究。
     绪论为全文提纲挈领,主要包括选题动机与界定、研究现状与意义、研究方法与安排以及选题难点与突破等四个方面内容。
     第一章—茶马古道云南段生态环境。笔者从自然、人文两方面阐述了茶马古道的生态环境。其中第一节是茶马古道自然生态环境的介绍,旨在梳理茶马古道的历史脉络及地理环境;第二节是从民俗、生理等角度分析了茶马古道产生的人文因素,以及马帮的形成与生活;第三节是在对茶马古道的历史意义及贡献总结的基础上,阐述了茶马古道音乐文化的意义。
     第二章—茶马古道云南段赶马人口述史。笔者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交代田野调查依据之后,对采访的至今依然健在的茶马古道云南段赶马人进行口述实录,并站在民族音乐学角度,关注马帮生活、马帮音乐文化,为论文的主体部分做好材料铺垫工作。
     第三章、第四章—茶马古道云南段音乐事象。这两章在全文占有较重的比例,笔者以田野调查为基础,以不同民族马帮的《赶马调》为轴线,在对《赶马调》音乐学分析的基础上,粘连了云南段选点中的音乐现状,与德钦弦子、奔子栏锅庄、彝族三弦、他留人小三弦等音乐事象共同构成了马帮音乐。笔者认为马帮音乐呈现出民族个性与马帮共性相结合的音乐特征。
     第五章—茶马古道云南段文化事象。这一章重点阐述马帮文化的三种表现形式,首先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心理层面三方面提炼出马帮文化形成的共同生活圈,而后对马帮文化中的宗教信仰、民俗文化事象展开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在茶马古道的共同语境中,出现的多种宗教信仰及多种婚俗并存的局面,一方面体现出茶马古道的包容性文化特征,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马帮音乐文化的妥协性与适应性特征。
     第六章—茶马古道云南段现状与发展。这一章是对茶马古道云南段的当前发展及延续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随着原生态音乐保护问题的逐渐升温,茶马古道作为较新的原生态保护对象,应当如何加入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以及文化产业与商业运作应当如何有利结合等问题是这一章的主旨所在。
     结论言简意赅,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
     第一,由茶、马到茶马古道,再由茶马古道到马帮音乐文化,这是一个由物质需求上升到商业利益,进而逐渐升华至文化、心理的过程;
     第二,站在民族音乐学的角度,茶马古道作为线路性课题,充分彰显出地理位置与音乐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第三,茶马古道己形成自己较为独特的马帮音乐文化事象,体现出音乐文化的适应性与妥协性特征。
     第四,发展与保护茶马古道,注重茶马古道的人文精神,关注马帮音乐文化的整理与研究,应是茶马古道今后的发展趋势。
     论文最后是参考文献、附录、后记等相关内容。
This article is a research report for Music Cultural of Tea-horse Ancient Road in Yunnan Province.
     The introduction is the guideline of the article. It contains the purpose of choosing topic and definition, the current status and meanings,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arrangement, and the difficulty to choose this topic in addition with some new findings, etc.
     Chapter1—Environment in Tea-horse Ancient Road in Yunnan. This chapter explained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in two ways. One is from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other is from cultural environment. Firstly, it introduced natural environment to make clear historic skeleton and geography environment. Secondly, it states the cultural reason for Tea-horse Ancient Road in both folk-custom and physiology aspects. In addition, it shows how the horse team formed and how they lived. Thirdly, based on the meanings and contribution of Tea-horse Ancient Road, the article explains that the music culture of Tea-horse Ancient Road.
     Chapter2—Horse Driver's personal statement in Tea-horse Ancient Road. Under the principle of "people oriented", according as the field research, the author use nuncupative memoir to interview the horse drivers in Tea-horse Ancient Road. In the view of folk musicology, the author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life of horse driver, the musical culture of horse driver, which lead to the below findings.
     Chapter3and Chapter4—This is the main part in this article. According to the field research, With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Caravan" horse" as an axis adjustment, based on the" horse" for regulating Musicological Analysis, Yunnan section location music status, and Xian Zi, benzilan Guo Zhuang, Yi Zu San xian, Ta Liu Ren small three-string music phenomena constitute the caravan the music.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musical feature of horse drivers i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national personality and commonness of horse drivers.
     Chapter5—The culture of Tea-horse Ancient Road. This part states that there is three form of Tea-horse Ancient Road culture. At the beginning, it outlined the commonness of the life style in three aspects, which are physical, institu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Then,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multiple religion and folk-custom.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tea horse road appeared in various religions coexist, with the common belief, as well as a variety of wedding customs coexist, seemingly independent. But in indeed they are interconnected and impacted. It reflects the caravan culture compromise and adaptability of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Chapter6—Tea horse road section of Yunnan of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the ancient tea horse road in Yunnan s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ontinuation of the problem with a series of thinking.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riginal ecology music protection, this part reveals below information. Firstly, as a new original eco(?)ogical protected section, how to join the ancient tea horse road into the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Then, cultural industry and commercial operation should be advantageous in combination, etc.
     Conclusion the concise and comprehensive, in summary:
     First, from horse to tea, tea horse of road, and then to the ancient tea horse road and finally to the caravan musical culture, this is a matter of rising demand to commercial interests, and then gradually accumulated to the cultural, psychological process. In second, standing on the perspective of ethnomusicology, as the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the ancient tea horse road, fully reflect the geographical position an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ic and culture;
     In third,'Horse'music has formed its own unique music culture. It reflects the music culture compromise and adaptability.
     Four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the Ancient Tea-Horse Road, pay attention to the humanistic spirit caravan musical culture,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arrangement and research of ancient tea horse road should be the development trend.
     The last part is the references, appendix, postscript and other related content.
引文
①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②2008年山东大学专门史专业硕士毕业论文。
    ③2004年云南大学民俗学专业学位论文。
    ④2005年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学位论文。
    ①2005年西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学位论文。
    ②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③公安部华盛音像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
    ①宋博年、李强著《丝绸之路:音乐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
    ①引自:沈生荣主编《图说晚晴民国茶马古道》,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第1页。
    ②这样的三条路线即是茶马古道中最早的历史路线。
    ①驿站,主要是接待和迎送以使者为主的过往旅客的一个政府机构,同时也是蒙古和西藏的使者们来往的道路。
    ②陈庆英译《汉藏史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③转引自:刘忠《论明朝西藏归属与领主制的演变》,载于《历史研究》1994年第5期。
    ①清史馆编修《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出版。
    ②“市”在这里为动词,指交易、商品买卖。
    ①参见:丽江束河镇的“茶马古道博物馆”中关于茶马古道重镇—丽江的介绍。
    ①参见;夏征农等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00页。
    ①“马帮”一词即是指由赶马人、马、货物三者所组成的马队。在本文中,笔者仅以马帮泛指一个马队。
    ①参见;王明达、张锡禄著《马帮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第58页。
    ①马脚子是对赶马工人的又一种称呼。赶马并不允许骑马而行,而是用脚徒步行走,因此得名。
    ①引自:爱尔乌德著,钟兆麟译《文化进化论》,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年4月影印本,第187页。
    ①引自:杨民康《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实例》,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4页。
    ①引自:纳西族简史编写组《纳西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9页。
    ①马存兆编著《茶马古道上远逝的铃声——云南马帮马锅头口述历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年第一版。
    ①赶马人的年龄均截止到笔者采访日期。
    ①采访过程中,翻译由奔子栏镇的一位语文老师巴邦担任,奔子栏镇的文化站站长斯那品促及其助理从旁协助。
    ②达瓦,汉译为月亮的意思。
    ①详见第五章第一节《马帮文化之生活圈》。
    ①引自:伍国栋:《音乐形态 音乐本体 音乐事象——与研究生讨论民族音乐学话语体系中的三个关键术语》,载《中国音乐学》2010年第3期。
    ②引自:杨民康《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实例》,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11页。
    ①引自:袁静芳主编《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第3页。
    ②谱例见附录一中谱例3、谱例4。
    ①苗晶、乔建中《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
    ②《赶马调》(汉族赶马长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笔者从云南昆明市旧书店所得,在此摘取较具代表性的第一章及最后一章。这两章反映出赶马人出发及回程的强烈心态变化,剩余部分见附录。
    ①引自:伍国栋《音乐形态 音乐本体 音乐事象——与研究生讨论民族音乐学话语体系中的三个关键术语》,载《中国音乐学》2010年第3期,第65页。
    ①引自:《赶马调》(汉族赶马长诗),云南人民出版社,第110页。
    ①引自:《赶马调》(汉族赶马长诗),云南人民出版社,第108页。
    ①笔者为更加清晰的对比,在此将乐谱译谱为首调。
    ①引自:袁静芳主编《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第31页。
    ①引自:王明达、张锡禄著《马帮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第200页。
    ②引自:《赶马调》(汉族赶马长诗),云南人民出版社,第103页。
    ①引自:《赶马调》(汉族赶马长诗),云南人民出版社,第107页。
    ②笔者认为七度、六度、十度音程大跳出现,犹如一声长鸣,带有警觉性。
    ①引自:《赶马调》(汉族赶马长诗),云南人民出版社,第106页。
    ①引自:《赶马调》(汉族赶马长诗),云南人民出版社,第100页。
    ①引自:《赶马调》(汉族赶马长诗),云南人民出版社,第99页。
    ①详见第四章第二节《茶马古道上的奔子栏锅庄》。
    ②引自:袁静芳主编《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第57页。
    ①引自:和开祥讲述、习煜华整理《马的来历》,载《西藏人文地理》2000年第1期。
    ①引自:《纳西族文学史》编写组《纳西族文学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第335页。
    ②引自:《纳西族文学史》编写组《纳西族文学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第335页。
    ③引自:丽江文化局、民委合编《纳西族、普米族歌谣集成卷(一)》,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④引自:王明达、张锡禄著《马帮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第224页。
    ①引自:和云峰《纳西学论集》,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第365页。
    ②引自:王明达、张锡禄著《马帮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第233页。
    ①单雯翔《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初探:突破与压力》,载《南方文物》2006年第3期。
    ①引自:田联韬《藏族巴塘弦子音乐考察研究》,载《中国首届藏族弦子热巴艺术高峰论坛》(论文集),第4页。
    ②引自:李志农、陆双梅著《奔子栏藏族锅庄歌舞》,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第47页。
    ③德钦县民歌搜集整理小组编《邦锦花儿开了——德钦藏族弦子、锅庄词曲选》,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昆明,第4页。
    ①德钦文化站斯郎伦布提供。
    ②引自:斯郎伦布《漫谈弦了歌词》,载《中国首届藏族弦子热巴艺术高峰论坛》(论文集),第75页。
    ①引自:斯郎伦布《漫谈弦子歌词》,载《中国首届藏族弦子热巴艺术高峰论坛》(论文集),第76页。
    ②田联韬《藏族巴塘弦子音乐考察研究》,载《中国首届藏族弦子热巴艺术高峰论坛》(论文集),第4页。
    ①嘉雍群培《论藏族弦子(谐)艺术的形式与类别》,载《中国音乐学》2003年第2期。
    ②德钦县民歌搜集整理小组编《邦锦花儿开了——德钦藏族弦子、锅庄词曲选》,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
    ①康·格桑梅朵《巴塘弦子——藏族农耕文明孕育的轻歌漫舞》,载《音乐探索》2009年第4期。
    ①参见:白矾硕士毕业论文《云南省德钦县藏族弦子舞音乐特征》,载《中国首届藏族弦子热巴艺术高峰论坛》(论文集),第137页。
    ①引自:田联韬《藏族巴塘弦子音乐考察研究》,载《中国首届藏族弦子热巴艺术高峰论坛》(论文集),第12页。
    ①引自:董春美《康定锅庄简述》,载《文史杂志》2006年第1期。
    ①引自:何永才著《西藏舞蹈概说》,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5页
    ②引自:董春美《康定锅庄简述》,载《文史杂志》2006年第1期。
    ③参见:李志农、陆双梅著《奔子栏藏族锅庄歌舞》,云南人民出版社,第25页。
    ①引自: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第17页。
    ②引自:扬民康《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实例》,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第3页。
    ③引自:[美]梅里安姆《对民族音乐学理论的探讨》,巩海蒂译,载《中国音乐学》1994年第4期。
    ④引自:杨民康《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例》,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第5页。
    ①在这本著作中,涉及面较多,作者站在社会学、历史学的角度将马帮文化从“马帮与云南交通之关系、马帮对云南各民族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赶马人的生活、篝火边的故事”等几个方面展开。
    ②引自:王明达、张锡禄著《马帮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第4页。
    ①参见蒙古电视台录制《远方的马》纪录片,2006年。
    ①引自:杨堃《社会学与民俗学》,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23页。
    ①参见:张桥贵主编《云南跨境民族宗教社会问题研究》(之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第227页至235页。
    ①引自:《纳西族文学史》编写组《纳西族文学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第77页。
    ②引自:王明达、张锡禄著《马帮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第235页。
    ③引自:《纳西族文学史》编写组《纳西族文学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第87页。
    ①参见:杨惠铭《沙溪寺登街——茶马古道上惟一幸存的古集市》第17页。
    ②沙溪镇欧阳家的具体情况详见第六章第一节。
    ①“五老爷赶马仪式”的视频资料来源于沙溪镇文化站杨惠铭提供。
    ②引自: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第291页。
    ①引自:伍国栋《音乐形态 音乐本体 音乐事象——与研究生讨论民族音乐学话语体系中的三个关键术语》,载《中国音乐学》2010年第3期。
    ①引自:杜亚雄《民族音乐学概论》,湖南文艺出版社,第62页。
    ②引自:李志农、陆双梅《多偶婚姻:传统与生境下的理性选择——以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奔子栏镇奔子栏村为例》,载《思想战线》2009年第4期。
    ③引自:徐扬、尚会鹏《藏族一妻多夫婚俗:一项文化人类学分析》,载《青海民族研究》2009年第一期。
    ①引自:李志农、陆双梅《多偶婚姻:传统与生境下的理性选择——以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奔子栏镇奔子栏村为例》,载《思想战线》2009年第4期。
    ①引自:纳西族简史编写组《纳西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9页。
    ①时耀波、徐云《摩梭婚俗与其适应性文化》,载《学理论》2010年第1期。
    ②引自:和云峰《纳西学论集》,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第355页。
    ①转引自:[英]特伦斯·霍克斯著、瞿铁鹏译《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29页。
    ①《王一川:文化的物化与心化的呼声——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3月。
    ①参见:[英]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①单雯翔《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初探:突破与压力》,载《南方文物》2006年第3期。
    1.李旭著《藏客:茶马古道马帮生涯》,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茶马古道编委会《又见茶马古道》,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杨惠铭著《沙溪寺登街——茶马古道上惟一幸存的古集市》,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3.亮炯·朗萨著《恢弘千年茶马古道——川藏茶马古道寻幽探胜》,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4.李旭著《九行茶马古道》,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5.沈生荣主编《图说晚晴民国茶马古道》,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6.谷维恒编著《茶马古道》(中英文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7.夫巴编著《丽江与茶马古道》,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8.木霁弘著《茶马古道上的民族文化》,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9.邓启耀、廖明君《古道遗城:茶马古道滇藏线巍山古城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10.景宜(白族)著《茶马古道和一个白族女人》,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11.景宜(白族)著《茶马古道》,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12.刘光平编著《沙溪:茶马古道惟一的集市》,云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13.边人主编《丽江:茶马古道的活化石》,外文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14.木仕华主编《活着的茶马古道重镇丽江大研古城——茶马古道与丽江古城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15.赵汉兴著《马帮走过天堂》,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16.《茶马古道》编辑部编著《茶马古道》,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2007年第三版。
    17.马存兆编著《茶马古道上远逝的铃声——云南马帮马锅头口述历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18.亮炯·朗萨、钟键《茶马古道》,外文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19.先燕云、高志强、徐晋燕、陈锦《寻找茶马古道》,广东旅游出版社,2007 年第一版。
    20.王明达、张锡禄著《马帮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21.李旭著《茶马古道》,新星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2008年第二版。
    22.龙安志(作者)、张晓梅(译者)《与神山对话:云南茶马古道之行(附光盘1片)》,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23.云南省茶马古道研究会编《茶马古道》,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24.冯进文、摄影《行走在茶马古道》,中国工人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25.杨福泉著《西行茶马古道:滇藏之路探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26.李旭著《茶马古道上的传奇家族》,中华书局,2009年第一版。
    27.金开诚主编、王忠强编著《千年茶马古道》,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
    28.孙才杰著《藏茶坊:一部让你了解茶马古道的传奇史诗》,重庆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
    1.李旭《滇臧茶马古道的宗教文化》,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2.镜湖《茶之源与茶文化的传播》,载《思想战线》1995年第4期。
    3.申旭《滇藏茶马古道论略》,载《西藏研究》1998年第3期。
    4.和开祥讲述、习煜华整理《马的来历》,载《西藏人文地理》2000年第1期。
    5.张文敬《边坝“茶马古道”记事》,载《大自然探索》2001年第8期。
    6.格勒《“茶马古道”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初探》,载《中国藏学》2002年第3期。
    7.石硕《茶马古道及其历史文化价值》,载《西藏研究》2002第4期。
    8.罗莉《依托“茶马古道”黄金旅游线建立藏、川、滇“大三角”藏区旅游经济圈》,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9.王川《“茶马古道”旅游品牌打造的思考》,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10.罗世伟《茶马古道历史线路与旅游开放现实意义》,载《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3期。
    11.朱丹、郭笑笙、季征、龙建民《茶马古道:从普洱出发》,载《云南日报》2004年。
    12.陈应国《祥云古驿道》,载《云南政协报》2004年。
    13.张静红《田野合作中的期待:怒江茶马古道上的一次影视纪录分析》,载《民族艺术研究》2004年第3期。
    14.木永顺《论“茶马古道”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地位》,载《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5.陈保亚《论茶马古道的起源》,载思想战线2004年第4期。
    16.赵闵闻《茶马古道:仍在流动的历史》,载《中国民族报》2005年。
    17.余灵杰《茶马古道在这里延伸》,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18.杨绍淮《雅安边茶与川藏茶马古道》,载《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2期。
    19.叶永新《关于“茶马古道”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载《学术探索》2005年第4期。
    20.翟辉《茶马古道双镇记--兼论传统城镇的保护与发展》,载《华中建筑》2005年Z1期。
    21.张怡《历史上的普洱茶贸易》,载《中华合作时报》2006年。
    22.熊燕《茶马古道上的宗教文化交流》,载《今日民族》2006年。
    23.张永国《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历史与价值》,载《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6年第2期。
    24.陈保亚《论滇僰古道的形成及其文化传播地位--茶马古道早期形态研究》,载《思想战线》2006年第2期。
    25.周智生、李伟《茶马古道发展启示与西部多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载《理论前沿》2006年第2期。
    26.张洁、杨桂红、阮冬梅《云南茶马古道的旅游开发》,载《资源与产业》2007年第3期。
    27.陈世松《茶马古道上的移民文化积淀》,载《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第2期。
    28.韩海华、周斌星《茶马古道:民族文化之路》,载《茶叶》2008年第3期。
    29.任新建《茶马古道的历史变迁与现代功能》,载《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第2期。
    30.敏塔敏吉《茶马古道上的马帮文化》,载《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第4期。
    31.刘建峰、张洁、王桂玉《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云南茶马古道旅游发展战略研究》,载《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1期。
    32.阳耀芳《茶马古道的历史研究与现实意义》,载《茶叶通讯》2009年第1期。
    33.周云水、魏乐平《略论滇藏茶马古道上的文化涵化——基于对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的田野调查》,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34.王华峰《茶马古道今何在》,载《森林与人类》2009年第2期。
    35.刘小方《世界遗产视野下的茶马古道旅游开发——兼论茶马古道的世界遗产价值》,载《旅游论坛》2009年第2期。
    36.王开林《文化甘旅:茶马古道行》,载《海燕》2009年第4期。
    37.张新科、樊凯、李芳菊《浅谈云南茶马古道沿途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以云南剑川县沙溪寺登街为例》,载《殷都学刊》2009年第2期。
    38.余敛明《云南茶马古道文化线路的现状与保护》,载《中国文化遗产》2010年第4期。
    39.杨杰宏《反思与争论:现代语境下的茶马古道文化研究》,载《中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0月。
    40.王丽萍《文化线路与滇藏茶马古道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7期。
    41.王丽萍、秦树才《论历史上滇藏茶马古道文化交融及其发展途径》,载《学术探索》2010年第4期。
    42.杨宁宁《论茶马古道的文化内涵》,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43.王一意《茶马古道上的康定锅庄》,载《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1期。
    44.陈保亚、孔江平、张猛、杨海、潮汪锋《超越极限:茶马古道大环绕茶马古道首次徒步行走和命名20周年纪念考察》,载《科学中国人》2010年第12期。
    45.杨福泉《茶马古道研究和文化保护的几个问题》,载《云南社会科学》2011 年第4期。
    46.李刚、李薇《论历史上三条茶马古道联系及历史地位》,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47.陈保亚《论丝绸之路向茶马古道的转型——从词与物的传播说起》,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48.陈安强、陈学志、王小琴《作为族群文化交融互动的线性文化遗产——以中国西部松茂茶马古道为例》,载《前沿》2011年第7期。
    49.熊元正《马帮与锣锅、铓锣》,载《西部风景线》2011年。
    50.陈波《媒介形态中的茶马古道——比较纪录电影《德拉姆》与电视专题系列纪录片《茶马古道》》,载《新闻知识》2011年第4期。
    1.张静红《田野合作中的互视——怒江茶马古道上的一次影视纪录分析》,2004年云南大学民俗学专业学位论文。
    2.王利《四川茶马古道文化旅游资源及产品开发研究》,2005年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学位论文。
    3.汪海鹰《南路边茶“川藏茶马古道”(雅安-昌都部分)茶俗文化研究》,2005年西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学位论文。
    4.包威《云南茶马古道问题研究》,2008年山东大学专门史专业硕士毕业论文。
    5.孙敏《论<茶马古道---德拉姆>的纪录片创作理念》,2009年云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6.贾红风著《云南茶马古道遗产廊道构建与旅游合作研究》,2009年云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7.赵琨《重兴陕甘茶马古道与拉动陕南经济发展初探》,2009年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毕业论文。
    1.王为一导演《山间铃响马帮来》,电视连续剧,1954年出版。
    2.郝跃骏导演《最后的马帮》,电视剧,2001年上映。
    3.田壮壮电影《茶马古道系列之德拉姆》,民族出版社,2004年出版。
    4.黄国平作曲《中国普洱茶音乐》,CD,2005年出版。
    5.《茶马古道》,33集电视连续剧,DVD,2007年出版。
    6.黄小秋作曲《音乐素描:茶马古道》(CD),公安部华盛音像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
    7.《茶马古道系列》,录于《东方见闻录》。
    1.阳春《巴塘弦子舞》,载《中国民族》1962年第7期。
    2.德钦县民歌搜集整理小组编《邦锦花儿开了——德钦藏族弦子、锅庄词曲选》,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
    3.《藏族文学史》编写组:《藏族文学史》(上、下册),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
    4.《纳西族文学史》编写组:《纳西族文学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
    5.史襄哉编者《中华谚海》,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6.德钦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德钦县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7.王文长《对藏东藏族家庭婚姻结构的经济分析》,载《西藏研究》2000年第2期。
    8.马戎《试论藏族的“一妻多夫”婚姻》,载《民族研究》2000年第6期。
    9.孙宝萝《论臧族弦子舞蹈音乐》,载《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10.杨福泉《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11.王化新、周荣新主编:《丽江青春棚——彝族他留人婚姻习俗》,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12.和少英主编、王正华副主编:《云南特有族群社会文化调查》,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
    13.张霞《走进臧乡 感受藏语——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奔子栏镇奔子栏村藏语使用情况调查》,载《今日民族》2006年第12期。
    14.肖华《巴塘弦子》,载《四川党的建设》2006年第10期。
    15.郭桂玲《巴塘弦子》,载《四川党的建设》2007年第4期。
    16.应杰《论巴塘弦子舞蹈的表现形式》,载《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7.姚亚平《于润洋音乐学分析思想探究》,载《音乐研究》2008年第1期。
    18.康·格桑梅朵《巴塘弦子——藏族农耕文明孕育的轻歌漫舞》,载《音乐探索》2009年第4期。
    19.周帆《藏族“锅庄”舞蹈的审美特征》,载《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
    20.汪桂花《藏族锅庄舞的特点及价值邹议》,载《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21.李志农、陆双梅《多偶婚姻:传统与生境下的理性选择——以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奔子栏镇奔子栏村为例》,载《思想战线》2009年第4期。
    22.李志农、陆双梅著《奔子栏藏族锅庄歌舞》,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23.简波、齐莹《藏族锅庄舞的文化底蕴及其价值开发》,载《文化·视野》2009年第7期。
    24.陈爱华、邓通图《论藏族锅庄舞的文化特征》,载《发展》2010年第10期。
    25.郭璐璐《藏族巴塘弦子艺术特征探析》,2010年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
    26.伍国栋《音乐形态音乐本体音乐事象——与研究生讨论民族音乐学话语体系中的三个关键术语》,载《中国音乐学》2010年第3期。
    27.何廷艳《浅析锅庄舞的形成历史》,载《西安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28.扎史此姆《奔子栏锅庄的艺术特点》,载《民间音乐》2011年第2期。
    29.杨岭多吉主编《中国首届藏族弦子热巴艺术高峰论坛》(论文集),四川省藏学研究会,中共巴塘县委、县人民政府,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2年1月6日。
    1.费孝通《民族与社会》,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德]格罗塞著《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3.《纳西族简史》编写组《纳西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普米族简史》编写组《普米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5.董维松、沈恰编《民族音乐学译文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
    6.覃光广、李民胜、马飙、郭辉、蒙宪编著《中国少数民族宗教概览》,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
    7.萧万源等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8.薛良著《民族民间音乐工作指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年第一版。
    9.冯育柱等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审美史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0.杨民康《中国民间歌舞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版。
    11.伍国栋著《民族音乐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12.乔建中《土地与歌——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地理历史背景研究》,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13.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1999年版。
    14.[美国]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译林出版社,1999年11月第一版。
    15.张法等《艺术哲学导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袁静芳主编《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17.[美国]克利福德·格尔茨著、王海龙、张家宣译《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18.薛艺兵《神圣的娱乐一一中国民间祭祀仪式及其音乐的人类学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
    19.田联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20.管建华《音乐人类学导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1.蒋菁、管建华、钱茸著《中国音乐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2.伍国栋著《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传统音乐》,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23.杜亚雄《民族音乐学概论》,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24.杨民康著《贝叶礼赞——傣族南川佛教节庆仪式音乐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25.周青青著《中国民间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26.桑德诺瓦著《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27.桑德诺瓦著《纳西族音乐史》,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28.凌纯声、林耀华等著《20世纪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29.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编《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认调查、认定、命名工作手册》,2005年版。
    30.[美国]古塔弗格森编著、骆建建袁同凯郭立新译《人类学定位——田野科学的界限与基础》,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31.田青编著《宗教音乐卷——佛教、基督宗教、少数民族宗教音乐》,人民音乐 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32.田青编著《20世纪中国音乐史论研究文献综录——宗教音乐卷》,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
    33.伍国栋编著《20世纪中国音乐史论研究文献综录——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卷》,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版。
    34.伍国栋编著《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卷——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35.杨志新、杨永建主编《民族传统节庆》,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36.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2005·苏州论坛)(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7.张伯瑜主编《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38.桑德诺瓦著《中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舞蹈鉴赏》,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39.陈庆德著《资源配置与制度变迁:人类学视野中的多民族经济共生形态》,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
    40.张桥贵主编《云南跨境民族宗教社会问题研究》(之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41.桑德诺瓦著《和云峰纳西学论集》,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42.桑德诺瓦著《东巴音乐—唱诵象形文字典籍与法事仪式的音声》,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