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洲农业开发与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历史嬗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人类历史时期,尽管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变迁受多因子的综合影响,但起主导
    和决定作用的因子是人类的绿洲农业生产开发,这是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主导影响因
    子。本文以处于塔里木河水系的集水中心罗布泊西北部的楼兰古国及其中、上游西汉至唐
    朝时期的绿洲农业生产开发为主线,以第三、第四纪地质时期继承下来的地理环境、地层
    物质组成、干旱气候和大气环流(生态基础影响因子)为背景,对战争胁迫和“丝路”贸
    易(生态干扰影响因子)作用下进行的绿洲农业开发,以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
    研究,提出了塔里木河流域“绿洲废弃周期”假设:塔里木河流域绿洲的废弃周期与当地
    农业生产开发的强度、风蚀的速度(或风成沙的速度)成正相关。理论模型表述为:
     a=s/pv
     a=绿洲废弃周期(单位:年)
     p=农业生产开发强度(用指数表示,以遍垦为1)
     s=绿洲面积(单位:平方公里)
     v=风蚀速度(单位:平方公里/年)。
     对以上理论模型,本文选取处于塔里木河支流(包括皮山河、桑株河、和田河、克里
    雅河、尼雅河等)流域的和田地区的古遗址进行了验证。和田地区处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
    缘,绿洲处于沙漠的包围之中,历史上废弃的古遗址最多。和田地区共有50多个古遗址,
    本文对其中有过考古或考察的21个绿洲遗址的废弃及其与当地东汉至清朝时期的绿洲农
    业生产开发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了与上述假设一致的“绿洲废弃规律”:绿洲废弃
    的频率与农业生产开发的强度成正相关;绿洲废弃的峰值期与农业生产开发期同步或滞
    后,滞后期约300多年到400多年;塔里木河流域西汉至清朝时期绿洲废弃的周期约500
    多年到600多年;绿洲稳定期与农业生产开发强度成负相关。
     其中绿洲农业生产开发强度:与屯田的人数、屯田时间的长短、屯田所使用工具的先
    进性、屯田管理效率、屯田人员的生产技能、屯田主体对土地索取的压力等因素成正相关。
    理论模型表述为:P=F(X_1·X_2·X_3·X_4·X_5·X_6)
     式中:P为绿洲农业生产开发强度,F为函数,X_1,X_2,X_3,X_4,X_5,X_6分别为屯田
    的人数、屯田时间的长短、屯田所使用工具的先进性、屯田管理效率、屯田人员的生产技
    能、屯田主体对土地索取的压力。
     本文还对楼兰古国居民植被消费的范围、程度进行了分析,说明楼兰古国居民对植被
    的无节制消费,也是导致楼兰地区植被毁灭性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嬗变还受到随着绿洲农业的开发所带来的生产模式和
    
     扬 要
    制度变迁的间接影响,如从内地引入的先进生产工具、劳动组织官理形式等,本文对此也
    作了一定程度的分析研究。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的最后一章,对塔里木河流域的绿洲农业生产模式和制度
    创新,提出了基于水资源利用方式和利用主体全面创新基础上的一系列新的生产模式和制
    度机制。
environment in River Talimu valley in the historical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oasis agricultural
     there is the dominant and crucial factor. Following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history in Loulan
     kingdom lying to the northwest part of Luobupo and the center of collecting waters of River
     Talimu from Han to Tang dynasties as the main line, using the information of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stratum sediments, dry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basic ecological factors)
     inherited from Tertiary and Quaternary, we studied the effects of oasis agricultural cxploration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war stress and 憈he silk road?trade (ecological disturbing factors)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ut forward a hypothesis called 慳bandoning cycle of oases?to the
     arid area of River Talimu valley: abandoning cycle of oases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both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density and the speed of wind-corroding(or the speed of wind-sand) with
     the theoretical model as:
    
     a~s/pv
    
     a= abandoning cycle of oases (unit: year)
    
     p=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tensity (expressed by exponent. It would be 慖?if all the
     vegetation had been destroied)
    
     s~oasis area (unit: square kilometers)
    
     vthe speed of wind-corroding (unit: Square kilometers/year).
    
     To test and verify the above theoretical model, we selected the relics of Hetian area lying in
     the branches valley of River Talimu including River Pishan, River Sangzhu, River Hetian, River
     Keliya and River Niya etc to study in this article. Hetian lies in the south of Takelamagan where
     most relics in the history are distributed, and the oases there is surrounded by desert. There are
     more than fifty relics in l-letian area and 21 of them have well recorde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abandoning of these oases with the degree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as analyzed and the resul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above hypothesis, e.g., the frequency of oasis抯 abandoning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degree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peak value of oasis抯 abandoning is
     synchronous or lag with the period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lagging time usually 300
     to 400 years; abandoning cycle of oases is 500 to 600 years; oasis抯 stability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degree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Hereinto, the degree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farmer
    
    
     3
    
    
    
    
    
    
    
    
    
     Abstract
    
    
     population, farming time, advancement of farming tools, efficiency of farming management,
     production ability of farmers, pressure of farmers?extortion to the land arid so on. The theoretical
     model for this is as follows:
    
     P=F(X1 ?X2?X3 X4 X3?X6)
    
     Where P is the degree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oases, F is a function and X~, X2, X3,
     X4, X5, X6 are farmer population, farming time, advancement of farming tools, efficiency of
     farming management, production ability of farmers, pressure of farmers?extortion to the land
     respectively.
    
     This article also analyzed the scope and degree of civilian抯 vegetation-consumption of
     Loulan kingdom, and proved that exorbitant vegetation-consump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s leading to the destruction of Loulan抯 vegetation.
    
     Furthermore, it is also found that environmental change were influenced indirectly by the
     change of production model and institution with the
引文
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标点本,1959年。
    2,班固:《汉书》,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
    3.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标点本,1965年。
    4.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标点本,1959年。
    5.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
    6.令延寿:《北史》,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
    7.令狐德芬:《周书》,中华书局标点本,1971年。
    8.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标点本,1973年。
    9.李延寿:《北书》,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
    10.魏收:《魏书》,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
    11.魏徵等:《隋书》,中华书局标点本,1973年。
    12.刘日句等:《旧唐书》,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年。
    13.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年。
    14.薛居正等:《旧五代史》,中华书局标点本,1976年。
    15.欧阳修:《新五代史》,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
    16.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
    17.袁珂校注:《山海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18.顾实:《穆天子传西征讲疏》,中国书店,1990年。
    19.徐天麟:《西汉会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
    20,郦道元:《水经注疏》,科学出版社影印,1955年。
    21.范祥雍:《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22.章巽:《法显传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23.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
    24.慧立等:《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1983年。
    25.王溥:《唐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26.徐松:《宋会要辑稿》,1936年北平图书馆影印本。
    27.徐松:《西域水道记》,中国边疆丛书,文海出版社。
    1.(清)傅恒等修 褚廷璋等纂 英廉等增纂(乾隆)《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四十八卷首四卷》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修
    
    
    2.(清)苏尔德纂(乾隆)《回疆志四卷首一卷》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纂
    3.(清)七十一(椿园)纂 《新疆纪略八卷》 清乾隆间刻本
    4.(清)七十一(椿园)纂 《曲域记八卷》 清嘉庆十九年(1814)庐氏味经堂刻本
    5.(清)七十一(椿园)纂 《新疆舆图风十考五卷》 清光绪八年(1882)上海点石斋石印本
    6.(清)七十一(椿园)纂 《回疆风十记一卷》 清光绪六年(1880)铅印《小方壶斋丛钞》本
    7.(清)七十一(椿园)纂 周宅仁编辑 《西域总志四卷》 清嘉庆八年(1803)周氏刻本
    8.(清)汪廷楷原辑 松筠纂 祁韵上编 (乾隆)《西陲总统事略十二卷》 清乾隆间抄本
    9.(清)徐松原著 松筠纂 (乾隆)《钦定新疆识略十二卷首一卷》 消道光元年(1821)武英殿修书处刻本
    10.(清)和宁纂 (嘉庆)《回疆通志十二卷》 清嘉庆九年(1804)修 抄本
    11.(嘉庆)《新疆纪略不分卷》 抄本
    12.(清)祁韵士纂 《西陲要略四卷》 消嘉庆十二年(1807)纂 十七年(1812)刻本
    13.(清)佚名纂 (嘉庆)《新疆志略不分卷》 清抄本
    14.(清)珠克登纂 (道光)《新疆纪略》 清道光间修 清抄本
    15.(清)俞浩撰 《西域考古录十八卷》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刻本
    16.(消)佚名纂 (光绪)《新疆四道志》抄本
    17.(清原题)慕璋纂 《新疆回部纪略十二卷》 清光绪十年(1884)稿本
    18.(清)佚名纂 (光绪)《新疆志》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抄本
    19.(清)佚名纂 (宣统)《新疆通志》 稿本
    20.袁大化修 王树丹 王学曾纂 (宣统)《新疆图志一百十六卷首一卷》清宣统三年(1911)抄本
    21.王树枬纂 《新疆小正一卷》 民国七年(1918)铅印《陶庐丛书》本
    22.王树枬纂 《新疆礼俗志一卷》 民国七年(1918)铅印《陶庐丛书》本
    23.王树桶纂 《新疆山脉志六卷》 清宣统元年(1909)刻《陶庐丛刻》本
    24.金钟麟著 《新疆述略》民国间石印本
    25.《皮山县乡土志》清光绪二十四年(1908)抄本
    26.洪涤尘撰 《新疆史地大纲》 民国二十八年(1939)正中出版社铅印本
    27.许崇灏(公武)纂 《新疆志略》 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28.(清)和宁(和瑛)纂 (嘉庆)《三州辑略九卷》清嘉庆十年(1805)和氏刻本
    29.(清)王文锦纂(光绪)《西域南八城纪略一卷》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铅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
    30.(清)佚名编 《孚远县乡十志》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抄本
    31.(清)陈光炜编 《鄯善县乡土志》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稿本
    32.(清)萧然奎编 《绥定县乡土志二卷》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编 抄本
    33.(清)永保纂 兴肇增补 (乾隆)《塔尔巴哈台事宜四卷》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纂
    34.(清)周芳煦编 《新平县乡十志》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修 抄本
    35.(清)顾桂芳编 《轮台县乡土志》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抄本
    36.(清)瑞山编 《婼羌县乡土志图》 清宣统元年(1909)抄本
    37.唐光韦编 《婼羌县乡土志》 清宣统二年(1910)抄本
    38.(清)佚名编 《库车直隶州乡土志》 清光绪二十四年(1908)稿本
    39.(清)张绍伯编 《沙雅县乡土志》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抄本
    40.《孚化志略》 清咸丰七年(1857)抄本
    41.(清)永保修 范建中纂 (乾隆),《喀什噶尔英吉沙尔事宜》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修 清抄本
    42.(清)蒋光陆编 《疏勒府乡十志》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抄本
    43.(清)高生岳编 《伽师县乡土志》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抄本
    44.(清)佚名纂 (光绪)《莎车府志》 清宣统元年(1909)抄本
    45.(清)甘曜湘编 《莎车府乡十志》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抄本
    46.(清)江文波编 《蒲犁厅乡土志》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稿本
    47.(清)张操光编 《巴楚州乡土志》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抄本
    48.(清)佚名纂 《叶城县乡土志》 清光绪问修抄本
    49.(消)黎丙元编 《英吉沙尔厅乡土志一卷》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稿本
    50.(清)谢维兴编 《和阗直隶州乡土志》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稿本
    51.(清)易荣鼎编 《和阗直隶州乡土志》 清宣统元年(1909)修 抄本
    52.(清)杨丕灼编 《洛浦县乡土志》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抄本
    1.(英)斯坦因著,向达译:《斯坦因西域考古记》,中华书局,1936年。
    2.(英)斯坦因,殷晴等译:《和阗沙漠废墟记》, 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
    3.(英)斯坦因:《古代和阗》(Ancient Khotan),1907年牛津出版,1939年北京影印本。
    4.(英)珍妮特·米斯基:《斯但因:考古与探险》,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2年。
    
    
    5.(英)彼得·霍普科克:《丝绸路上的外国魔鬼》,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
    6.[英]奥雷尔·斯坦因著,巫新华等译:《穿越塔克拉玛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7.[英]奥雷尔·斯坦因著,刘文锁等译:《踏勘尼雅遗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8.[英]奥雷尔·斯坦因著,肖小勇译:《路经楼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9.[英]奥雷尔,斯坦因著,刘文锁译:《重返和田绿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10.[瑞典]斯文·赫定著,于安洪、崔延虎泽:《西域探险考察大系——罗布泊探秘》,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
    11.[瑞典]斯文·赫定:《亚洲腹地旅行记》,上海书店,1934年。开明书店版复印,1984年8月。
    12.[俄]普尔热瓦尔斯基著,黄健民译:《走向罗布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
    13.黄文弼:《塔里木盆地考古记》,科学出版社,1958年。
    14.黄文弼:《罗布淖尔考古记》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丛刊之一、国立北京大学出版部,1948年。
    15.黄文弼:《新疆考古发捆报告》(1957-1958),文物出版社,1983年。
    16.黄文弼:《西北史地论丛》,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年。
    17.黄文弼:《谈塔里木河及其变迁》,载《西北史地论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18.黄文弼:《西北史地论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
    19.陈宗器:《罗布淖尔与罗布荒原》,地理学报,1936年,第3卷,第1期.
    20.彭加木:《纵穿罗布洼地》,《新疆科技报趴1980年7月25日,
    21.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罗布泊综合考察队:《罗布泊科学考察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87年。
    22.奚国金.罗布泊迁移的历史过程及其新发现.《西域研究》1992(4)。
    23.新疆克里雅河及塔克拉玛干科学探险考察队:《克里雅河及塔克拉玛干科学探险考察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
    24.塔克拉玛干综考队考古组《且末县古代遗迹考察》.《新疆文物》1983(1)
    25.塔克拉玛干综考队考占组《若羌县古代文化遗存考察》,《新疆文物》1990(4)
    26.马大正等主编:《西域探险考察大系——西域考察与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
    27.中日共同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中日共同尼雅遗迹学术调查报告书》,第一卷,1996年。
    
    
    28.盛春寿:《民丰县尼雅遗址考察纪实》,《新疆文物》1989(2)
    29.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省博物馆:《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
    30.朝日新闻楼兰探险队,朝日新闻社,《楼兰探险》1988年12月。
    31.林梅村编:《楼兰尼雅出土文书》,文物出版社,1985午。
    32.林梅村:《中国所出佉卢文书研究综述》,《新疆社会科学》1988(2)
    33.林梅村:《沙海古卷——中国所出佉卢文书(初集)》,文物出版社,1988年。
    34.[日]森鹿三《书道全集》,《楼兰出土魏晋简》,三平凡社,1959年。
    35.王国维:《流沙坠简》,1941年初印本。
    36.陈梦家:《汉简缀述》,中华书局,1980年。
    37.王广智译:《新疆佉卢文残卷译文集》,打印本
    38.胡文康:《走进塔克拉玛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2月。
    39.奚国金:《罗布泊之谜》,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1月。
    40.胡文康、王炳华著:《罗布泊》,2000年2月。
    41.杨镰:《最后的罗布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1月。
    42.林梅村:《楼兰——一个世纪之谜的解析》,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1月。
    43.景爱著:《尼雅之谜》,中国书店,1999年1月。
    44.夏训诚主编。《神秘的罗布泊》,科学出版社,1985年7月。
    45.穆舜英.《神秘的古城楼兰》,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
    46.穆舜英:《楼兰王国》,新疆摄影艺术出版社,1987年9月。
    47.穆舜英、张平主编:《楼兰研究论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
    48.侯灿:《高昌楼兰研究论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年。
    49.侯灿.论楼兰城的发展及其衰废.中国社会科学,1984(2)
    50.林梅村:《西域文明》东方出版社,1995年
    51.王炳华.孔雀河古墓沟发掘及其初步研究.新疆社会科学,1983(1)。
    52.吐尔逊·艾沙:《罗布淖尔地区东汉墓葬发掘及其初步研究》.《新疆社会科学》1983(1)
    53.新疆博物馆:《新疆民丰县北大沙漠中古遗址墓葬区东汉合葬墓清理简报》,《文物》1960(6)
    54.邢玉林、林世田:《探险家斯文·赫定》,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
    55.王炳华:《丝绸之路考占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
    56.周廷儒.论罗布泊的迁移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78(3)
    57.斯坦因:《亚洲腹地之地理及其在历史上之影响》,地理学报,1929(1)
    58.侯灿:《从考古考察与调查论楼兰城市的发展及其环境变迁》,《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2(7)
    
    
    59.马雍:《西域史地文物丛考》,文物出版社,1990年。
    60.张广达、荣新江:《于阗史丛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61.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研究所,王广智译:《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油印稿。
    62.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三十年》,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
    63.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新疆文物考古新收获》,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
    64.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博物馆:《新疆文物考古新收获》(续),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
    65.孟凡人:《楼兰新史》,光明日报社,新西兰霍兰德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
    66.(德)埃默瑞克:《关于于阗的藏文文献》(Tibetan Texts Concerning Khotan),伦敦大学敦煌东方丛书,1967年。
    6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建国以来新疆考古的主要收获,《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79年。
    1.朱震达:《塔克拉玛干风沙地貌究》,科学出版社,1981年,
    2.朱震达:《塔克拉玛干沙漠》,科学出版社,1981年。
    3.夏训诚等:《新疆沙漠化与风沙灾害治理》,科学出版社,1991年。
    4.夏训诚、樊自立:《关于塔里木盆地气候是否变干的问题探讨》,载《罗布泊科学考察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87年。
    5.夏训诚、樊自立:《塔里木河下游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问题》,科学出版社,1987年。
    周兴佳、李崇舜,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演变与整治.干旱区研究,1984(2)。
    李庶.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问题.干旱区研究,1992(10)
    6.中国科学院新疆资源开发综合考察队:《新疆生态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年。
    7.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新疆地貌》,科学出版社,1978年。
    8.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南疆的水文》,科学出版社,1964年。
    9.中国科学院新疆资源开发综合考察队:《新疆第四纪地质与环境》,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2月。
    10.新疆和田河考察队:《和田中下游农业资源综合考察报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整治农业区划局,1985年。
    11.景爱著:《沙漠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1月。
    12.杨利普:《新疆水资源及其利用》,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
    13.杨利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年
    14.(日)松田寿南:《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陈俊谋译,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
    
    
    15.陈汝国:《楼兰古城历史地理若干问题的探讨》,《罗布泊科学考察与研究》,科学出版社。
    16.王守春:《通过考占学和地理学的比较研究对楼兰地区某些历史地理问题的探讨》,《西域史论丛》第二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
    17.谢香芳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地理》,新华出版社,1991年。
    18.樊自立:《历史时期塔里木河水系的变迁》,《新疆地理》1979(2)
    19.樊自立、周兴佳历史时期新疆绿洲、植被和沙漠的变迁》,《新疆生态环境研究》,科学出版社。
    20.樊自立:《新疆上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气象出版社,1996年。
    21.樊自立、季方等:塔里木河干流区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整治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集),北京,测绘出版社,1996年。
    22.樊自立:《新疆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气象出版社,1996年。
    23.李新等.塔里木河水资源利用与土地荒漠化效应分析,中国沙漠,1998,(18)(增刊1)
    24.季方等:《塔里木河干流人工渠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塔里木河水资源、环境与管理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年。
    25.尤平达.塔里木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及其径流组成,干旱区地理,1995,18(2)。
    26.中国科学院新疆资源开发综合考察队:《新疆生态环境研究》,科学出版社,1989年。
    27.中国科学院新疆资源开发综合考察队:《塔里木河流域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治理》,科学出版社,1989年。
    28.苏北海:《罗布泊不是游移湖辩》,《西域历史地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年。
    29.大矢雅彦,袁方策译:《消失了的“游移湖”罗布淖尔》,《新疆地理》1980(1)
    30.孙荣章等.维护塔里木下游绿色走廊.新疆地理,1984(4)
    31.陈华主编:《和田绿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年。
    32.刘甲金等主编:《绿洲经济论》,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
    33.李江风.新疆气候.气象出版社,1991年3月。
    34.徐德源.新疆农业气候资源及区划.气象出版社,1989年12月。
    3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区划委员会.新疆土地资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年4月。
    3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整治农业区划局:塔里木河及阿克苏流域农业资源综合考察报告,1985。
    3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整治农业区划局:和田河中下游农业资源综合考察报告,1985。
    3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整治农业区划局:开都河流域农业资源综合考察报告,1985。
    
    
    39.李文鹏等:《塔里木盆地地下水开发远景区研究》,地质出版社,2000年8月.
    40.黄春长:《环境变迁》,科学出版社,2000年5月。
    41.李锦等著:《西部生态经济建设》,民族出版社,2001年1月。
    42.延军平等著:《跨世纪的全球环境问题及行为对策》,科学出版社,1999年12月。
    43.N.prejevalsky:From Kulja across Tian-shan to lob-nor, pp97-165, London, 1879.
    44.Sren Hedin:Scientific Result of a Journey in Central Asia, Vol 11, pp257-266, Stockholm, 1905
    45.E.Huntington:The pulse of Asia, pp240-255, p386, Boston and Newyork, 1907.
    1.余太山主编:《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
    2.方英楷:《新疆屯垦史》,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89年。
    3.殷晴主编:《新疆经济开发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
    4.(日)长泽和俊:《丝绸之路史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
    5.(日)安部健夫:《西回鹘国史的研究》,宋肃瀛等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
    6.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新疆简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
    7.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新疆地方历史资料选辑》,人民出版社,1987年。
    8.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地图出版社,1982年。
    9.《新疆历史论文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77年。
    10.《新疆历史论文续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
    11.李明伟主编:《丝绸之路贸易史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
    12,钱伯泉等编:《西域史论丛》,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年。
    13.张波:《西北农牧史》,陕西科技出版社,1989年。
    1.韩儒林。汉代西域屯田与车师伊吾的争夺.文史杂志,2卷2期4期 1942年2月;穹庐集,1982年
    2.安作璋.西汉的西北屯垦.光明日报,1954年2月20日;汉史初探,1955年
    3.章回.西汉的屯田.新史学通讯,2期 1956年2月
    4.王剑英.汉代的屯田.历史教学,9期 1956年
    5.陈连庆.东汉的屯田制,东北师大科学集刊,3期 1957年
    6.陈直.西汉屯戍研究.两汉经济史料论丛,1958年4月
    7.松田寿男.伊吾屯田考.和田博士古稀纪念东洋史论丛,1960年11月
    8.管东贵.汉代的屯田与开边.中研院史语所集刊,45本1册 1973年
    
    
    9.张春树.试论汉武帝时屯田西域仑头(轮台)的问题.大陆杂志,48卷4期 1974年4月
    10.施之勉.屯田轮台在昭帝时.大陆杂志,49卷1期 1974年7月
    11.臧嵘.西汉屯田实边的历史考察.光明日报,1983年5月11日
    12.马国荣.汉代新疆屯田研究.新疆社会科学研究,9期 1984年
    13.马国荣.浅谈汉代西域的屯田,域史论丛,1辑 1985年
    14.陈慧生.两汉屯田和统一新疆的关系.新疆历史研究,1期 1985年;秦汉史论丛,3辑 1986年7月
    15.彭慧敏.西汉在西域屯田论述.新疆大学学报,1期 1985年
    16.李古寅.汉代西北民屯结构辨析.社会科学(甘肃),1期 1985年
    17.李古寅.《汉代西北民屯结构辨析》的一点补充.社会科学(甘肃),1期 1986年
    18.饶瑞符.渠犁和尉犁的戍兵屯田.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5期 1986年
    19.长泽和俊.魏晋楼兰屯戍考.史观,92册 1975年9月
    20.盂凡人.魏晋楼兰屯田概况,农业考古,1期 1985年
    21.嘉谷.元代屯田军遗址.天津日报,1982年5月23日
    22.马明达.元代屯田述略.兰州大学学报中国古代史论文辑刊,1983年
    23.王秉诚.元代在别失八里屯田若干问题之刍义.新疆历史研究,4期 1985年
    24.秦新林.试论元代边疆的屯田与灌溉,殷都学刊,1期 1987年
    25.于秉诚.试论元代在别失八里的屯田性质、目的、作用及效果.西北史地,2期 1987年
    26.左书谔.明代西北屯田与西北开发.开发研究,6期 1986年
    27.左书谔.明代西北屯田破坏原因试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3期 1987年
    28.林恩显.清代乾隆年间新疆垦务研究.政大学报,24期 1971年12月
    29.林恩显.清代新疆垦务研究.中华文化复兴月刊,5卷8—10期 1972年8—10月
    30.柳用能.喀什汉城附近的军屯和民屯.新疆日报,1982年7月17日
    31.刘汉屏.清代新疆的屯田实边,光明日报,1983年4月13日
    32.王建民.清乾嘉时期新疆屯田分布状况初探.西北史地,1期 1984年
    33.徐伯夫.清代前期新疆地区的兵屯.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3期 1984年
    34.王希隆,清代新疆的回屯.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期 1985年
    35.徐伯大.清代前期新疆地区的民屯.中国史研究,2期 1985年
    36.王希隆.平准战争中的转输与屯田.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期 1985年
    37.华立.论林则徐与南疆屯垦.新疆社会科学,5期 1986年
    38.殷睛.十九世纪中叶新疆农垦事业的发展——兼论林则徐等人在新疆开发建设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新疆社会科学,6期 1986年
    
    
    39.棋然.乾隆年间的新疆屯垦。新疆日报,1986年10月4日
    40.周新国.库尔勒应是林则徐勘垦南疆的第七域——兼考林则徐勘垦南疆等地的缄数.扬州师院学报,2期 1987年
    41.王希隆.清代新疆的驻防八旗与“旗屯”.新疆社会科学,6期 1987年
    42.李英华.清代的新疆屯田.史学论丛,1辑
    43.周轩.林则徐与南疆勘地.新疆社会科学,4期 1986年
    44.纪大椿.林则徐回疆勘田述议.新疆社会科学,4期 1986年
    45.黄盛璋、钮仲勋.历史时期新疆地区的水利开发.新疆历史论文集,1977年12月
    46.黄盛璋.新疆水利技术的传播和发展.农业考古,1期 1984年
    47.陈戈.新疆米兰古灌溉渠道及其相关的一些问题.考古与文物,1984(6)
    48.饶瑞符:《汉唐时代米兰屯田水利初探》,《中国水利史论文集》,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2年。
    49.殷晴.和田水系变动和绿洲兴衰的历史考察——兼述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两条南北通道,新疆社会科学,5期 1987年
    50.王炳华.我国最早的森林法.新疆日报,1982年2月13日
    51.护雅夫.中国古代的游牧.历史学研究,147期 1950年9月
    52.魏风国.古楼兰毁林亡国的教训,内蒙古日报,1982年2月3
    53.久重福山郎.中国新疆的农业开发.名古屋学院人学论集,1集.1964年7月
    54.陈庆隆.突厥系族的农耕.国科会补助论文,1978年
    55.唐长孺.贞观十四年(640)手实中的“合受田”.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期 1980年
    56.王炳华.新疆犁耕的起源与发展.新疆社会科学,4期 1982年
    57.王炳华.从考古资料看新疆古代的农业生产.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0期 1982年
    58.王炳华,新疆农业考古概述.农业考古,1期 1983年
    59.石泰.左宗棠经营西北农业问题述评.社会科学(甘肃),4期 1984年
    60.张玉忠.从考古资料看唐代以前新疆畜牧、狩猎生产.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期 1986年
    61.王作之.新疆古代畜牧业发展史概述。新疆社会科学研究,9期 1986年
    62.盖国斌.古代西域同内地的农业科技交流.新疆日报,1987年2月28日
    63.付衣凌,隋唐五代中国西部地区耕畜关系文书掇拾——休休室读史札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期 1987年
    64.华立.乾隆年间移民出关与清前期天山北路农业的发展.西北史地 4期,1987年
    65.胡鸣龙。新疆的农业经济.新亚细亚月刊,9卷3期
    66.张玉忠。新疆出土的古代农作物简介.农业考古,1期 1983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