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变迁与北魏的兴衰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自然环境及自然环境变迁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十六国北魏的考察,希望能够推进该问题的研究。
     第一章阐述了东汉末年以来自然环境变迁是西晋灭亡和十六国割据局面形成的重要原因。由于全球性寒冷干燥期的出现,我国北方沙漠面积不断扩展,各游牧民族原有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于是纷纷南迁,趁着西晋统治集团内乱之际,夺取了政权。而公元3世纪晚期至4世纪初期出现的旱灾频发期,造成了西晋王朝更大的困难,加速了其垮台的进程。
     第二章探讨了北魏政权对农牧关系和基层社会组织的变革。拓拔鲜卑是内迁诸族中入塞较晚的一支,因此,能够总结此前胡族政权的统治经验和教训,推行比较对路的政策,较好地调整了农牧关系、缓和了民族矛盾,很快地实现了封建化。由于北魏政权能够适应中原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从而增强了国力,奠定了统一北方的经济基础。
     第三章论述了自然灾害灾害对北魏兼并战争的影响。北魏的后勤保障制度比较完备,在兼并战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本章从冷冻灾害与军服保障、疫病与医疗抚恤保障、饥馑与军粮草保障等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论述。而在南北朝之间的战争中,北魏多在秋冬季节进军南方,南朝政权则多在雨季和发生水灾之时发动对北魏的攻势,争夺地盘,并积极地执行以水代兵的政策。双方形成战略均势,南北对峙的局面长期无法被打破。
     第四章则分析了北魏长城—军镇防御体系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后果。公元5世纪初,柔然崛起于大漠,为了防御其侵扰,北魏建立起长城—军镇防御体系。该体系在军事意义上是很成功的。但是,北魏军镇之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建立在移民屯垦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而其所处的恰恰是发展种植业的自然条件比较差的地区,加上对土地的利用缺乏科学的规划,造成了自然环境的严重恶化。公元6世纪初,中国北方各种自然灾害频繁起来,水旱不断。由于中原粮食产地频繁发生灾荒,河北和山西的百姓反而要就食北镇。再加上北魏政权救济应对的不力和镇将的贪婪残暴,终于引发了大起义和随后的南迁,直接导致了北魏的灭亡。
The Chinese ancient nature environment and its influence on history process are important problems that have theoretical and realistic meaning. The thesis is about Sixteen States and North wei Dynasty in order to push forward the research about that problem.
    Chapter 1 points out that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why Western Jin Dynasty was perished and then Sixteen States set up is the upheaval of nature environment. Continuously expand of the North China deserts because of the emergence of global cold and dry period resulted in continuously depravation of the nature environment. Hence the hordes moved toward south. They robbed the government under cover of the intramural fight of West Jin. And multifarious droughts during 3rd century A.D. empress period and 4th century ex-period resulted in the greater difficulty of West Jin and accelerated its collapse.
    Chapter 2 studies the reforms of Northern Wei government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livestock fanning and the society organize. Tuoba Xianbei was one of hordes that moved toward south later. Therefore, it could summary experience precept and carry out the right policy, adjusted the relation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livestock fanning,, mollified the race antinomy, and very soon realized feudalism. Because the Northern Wei government could adapt to the Chinese production and living environment, it strengthened the national strength and lai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to unify northern China.
    Chapter 3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nature disaster on Northern Wei annex war. The Northern Wei completed the logistics guarantee system, which rose very big function in the annex war. The chapter discusses the frozen disaster and uniform, the plague and medical treatment the famine and provisions for army guarantee. In the South and North Dynasty's war, the Northern Wei usually in the autumn and winter took the offensive, and Southern Dynasties at raining season or flood disaster launched to the Northern Wei's offensive, fought the site, and progressively carried out the policy with the water on behalf soldiers. Both parties became the balance of power, The balance could not be broken long-term.
    Chapter 4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the great wall-military towns defense system of the Northern Wei on environment. In the beginning of.Sth century Rouran was rising in the big desert. For the sake of the defense its harass the Northern Wei established the Great Wall梞ilitary towns defense system. That system was very successful on the military meaning. But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of the military towns was built on the immigration. However the area was bad region of nature term for planting. Moreover the government lacked the stable agriculture policy, which resulted in the serious depravation of environment. During the beginning of 6th century A.D. in North China there broken out all kinds of nature
    disaster, including 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 People of Heibei and Shanxi had to move to the military towns because of the famines. And the policy of Northern Wei was error, generals were very cruel, finally it caused a big revolution and immigrate which directly caused the Northern Wei's perdition.
引文
一古籍、史料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魏书》、《南齐书》、《北史》、《北齐书》、《南史》、《梁书》、《隋书》、《资治通鉴》、《墨子》、《古今图书集成》、《艺文类聚》、《洛阳伽蓝记》以上皆为中华书局点校本。
    《通典》,中华书局点校本,1988年12月版
    《太平御览》,中华书局点校本,1961年版
    《齐民要术校释》,农业出版社1982年版
    《文选》,中华书局1877年影印本
    《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版
    《商君书锥指》,中华书局1986年4月版
    《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版
    《宋本十一家孙子注》,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6月版
    二专著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
    唐长孺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版
    《斯大林文选(1934—1952)》,上册,人民出版社1962年8月版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王仲荦 《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梁方仲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8月版
    史念海 《河山集》(二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5月版
    谭其骧 主编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四册,地图出版社1982年10月版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经济地理研究室 《中国农业生产布局》,农业出版社1983年3月版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经济地理研究室 《中国农业地理总论》,科学出版社1983年8月版
    《地理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 《中国农学史(初稿)》上册,科学出版社1984年5月版
    韩国磐 《北朝隋唐的均田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版
    吴慧 《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军事史》附卷《历代战争年表(上)》,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12月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下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2月版
    周伟洲 《汉赵国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7月版
    谭共骧 《长水集》(下册),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版
    《中国军事史》第三卷《兵制》,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10月版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段连勤 《丁零、高车与铁勒》,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6月版
    
    
    田余庆 《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月版
    白寿彝 主编《中国通史》第1卷《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4月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下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6月版
    肖黎 主编《中国历史学四十年》,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9月版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0年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9月版
    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联合主编 《中国历史地震图集(远古至元时期)》,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张家诚 主编《中国气候总论》,气象出版社1991年版
    高旺 《长城访古万里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4月版
    陈昌远 《中国历史地理简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11月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卷》(第2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杜士铎 主编 《北魏史》,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年8月版
    蓝勇 《历史时期西南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里克 《治军史鉴》,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3月版
    唐长孺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前期的变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3月版
    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 《简明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朱士光 《黄土高原地区环境变迁及其治理》,黄河水利出版社1994年版
    康乐《从西郊到南郊——国家祭典与北魏政治》,台北稻禾出版社1995年版
    朱伯康、施正康 主编《中国经济通史》,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5月版
    白寿彝总主编,何兹全主编 《中国通史》第七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高敏 主编 《魏晋南北朝经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版
    张丕远 主编《中国历史气候变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周一良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版
    邓拓 《中国救荒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4月版
    高敏 《魏晋南北朝兵制研究》,大象出版社1998年5月版
    翁一 《长城梦——翁一万里长城拍摄记》,江西美术出版社、百花洲出版社1998年8月版
    马宗晋 等《灾害学导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版
    马宗晋、郑功成 主编 《灾害历史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版
    曾国安 《灾害保障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版
    黄春长 《环境变迁》,科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汪松 主编《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兽类》,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张家诚 《中国气象洪涝海洋灾害》,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史念海 《河山集》(七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
    邹逸麟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版
    庞卓恒 《唯物史观和历史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孟昭华 《中国灾荒史记》,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1月版
    《宁可史学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4月版
    朱士光 《黄土高原地区环境变迁及其治理》,黄河水利出版社1999年4月版
    赵济、陈传康 主编《中国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版
    黎虎 《魏晋南北朝史论》,学苑出版社1999年7月版
    竺可桢、宛敏渭 《物候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
    
    
    曹文柱 主编 《中国文化通史·魏晋南北朝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1月版
    山仑、黄占斌、张岁歧 《节水农业》,清华大学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版
    孙保平 主编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7月版
    蔡运龙 《自然资源原理》,科学出版社2000年8月版
    三论文
    浦庆余 《三万年来我国气候变迁的研究》,《自然杂志》1980年第3期
    欧阳熙 《魏晋时期坞壁组织的性质及其作用》,《广州师院学报》1981年第4期
    张家诚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的初探》,《地理学报》1982年第2期
    黄烈 《拓拔鲜卑早期国家的形成》,《魏晋隋唐史论集》(第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蒋福亚 《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地位述论》,《北京师院学报》1984年第2期
    薛登 《“北魏改革”再探讨》,《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2期
    朱士光 《历史时期黄土高原自然环境变迁及其对人类活动之影响》,《干旱区农业研究》1985年第1期
    黄佩瑾 《魏晋南北朝的农奴制人身依附关系》,《历史研究》1985年第2期
    李凭 《拓拔硅与雁北的开发》,《晋阳学刊》1985年第3期
    余太山 《柔然与西域关系述考》,《新疆社会科学》1985年第4期
    卢开万 《论北朝施行屯田制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规模与效果》,《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年第6期
    李根蟠 《我国古代的农牧关系》,《平准学刊》(第一辑)商业出版社1985年10月版
    李凭 《论北魏宗主督护制》,《晋阳学刊》1986年第1期
    包忠谟、张波 《历史时期河套地区农业开发与沙漠化的关系》,《平准学刊》第三辑上册,中国商业出版社1986年5月版
    王廷武 《选择的过程——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89年第4期
    史念海 《隋唐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及与人为作用的关系》,《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
    李凭 《北魏离散诸部问题考实》,《历史研究》1990年第2期
    施光明 《北魏镇兵成分与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探析》,《宁夏教育学院·银川师专学报》(社科版)1990年第2期
    郑云飞 《中国历史上的蝗灾分析》,《中国农史》1990年第4期
    黎虎 《北魏前期的狩猎经济》,《历史研究》1992年第1期
    田昌五、马志冰 《论十六国时代坞堡壁垒组织的构成》,《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2期
    牟发松 《北魏军镇制度考补》,《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七)》,香港中国科技(国际)出版社1992年2月版
    张金龙 《北魏中后期的北边防务及其与柔然的和战关系》,《西北民族研究》1992年第2期
    李培栋 《北魏太和改制前胡汉形势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2期
    邹逸麟 《明清时期北部农牧过渡带的推移和气候寒暖变化》,《复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1期
    郭松义 《清代北方早作区的粮食生产》,《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1期
    孙季萍 《五胡十六国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政权法律制度及其汉化进程》,《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2期
    杨茂盛 《试论吐谷浑汗国长期存在的原因》,《北方文物》1995年第3期
    
    
    吴开统、傅征祥、李文喜 《山西强震活动特征》,《山西地震》1995年第3、4期
    薛宗正 《柔然汗国的兴亡——兼论丁零、铁勒系族群的西迁与崛起》,《西域研究》1995年第3期
    王广智 《晋陕蒙接壤区生态环境变迁初探》,《中国农史》1995年第4期
    蓝永 《从天地生综合研究角度看中华文明东移南迁的原因》,《学术研究》1995年第6期
    梁景之 《古代北方草原自然灾害与减灾》,《内蒙古社会科学》(人文版)1996年第1期
    赵冈 《人口、垦殖与生态环境》,《中国农史》1996年第1期
    刘清泗、武羡慧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人类生存环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北京地质》1996年第1期
    赵永江、方相林 《河南省土地生产潜力与环境人口容量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1996年第3期
    余元同 《中国历史上气候变迁的时空差异性及其影响》,《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张丕远 《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兼论人地关系》,《地理学报》1996年第4期
    王会昌 《2000年来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与气候变化》,《地理科学》第16卷第3期,1996年8月
    田余庆 《贺兰部落离散问题——北魏“离散部落”个案考察之一》,《历史研究》1997年第2期
    许宪隆 《北方草原民族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2期
    韩昇 《魏晋隋唐的坞壁和村》,《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2期
    吴凯、许越先 《黄淮海平原水资源开发的环境效应及其调控对策》,《地理学报》1997年第2期
    张利 《气候变迁与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南下》,《许昌师专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4期
    张文强 《南朝军制述略》,《许昌师专学报》1998年第1期
    任重 《魏晋南北朝两淮农业兴衰原因初探--兼议淮水排蓄之经验教训》,《中国农史》1998年第1期
    许靖华 《太阳、气候、饥荒与民族大迁移》,《中国科学》(D辑)1998年第4期
    瞿东林 《关于地理条件与中国历史进程的几个问题》,《史学史研究》1999年第1期
    李伯重 《气候变化与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几次大起大落》,《人口研究》1999年第1期
    蒋福亚 《魏晋南北朝北方的农业耕作方式》,《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1期
    鲍桐 《北魏北疆几个历史地理问题的探索》,《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3期
    满志敏、葛全胜、张丕远 《气候变化对历史上农牧过渡带影响的个例研究》,《地理研究》2000年第2期
    韩茂莉 《2000年来我国人类活动与环境适应以及科学启示》,《地理研究》2000年第3期
    阿其图 《拓拔鲜卑南迁至复国的实质性变化探究》,《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3期
    耿虎 《春秋战国至唐官府籴粮制度的演变》,《南昌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1期
    林年丰、杨洁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环境演变与荒漠化的成因》,《地理科学》2001年第1期
    鲁西奇 《人地关系理论与历史地理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2期
    侯甬坚、周杰、王燕新 《北魏(AD386—534)鄂尔多斯高原的自然—人文景观》,《中国沙漠》2001年第2期
    
    
    卜风贤《中国农业灾害史研究综论》,《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2期
    蓝勇《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兴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3期
    杨青、许富宏《略论两晋之际的社会变迁及其成因》,《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朱立平、叶文宪《气候变化与民族迁徙》,《新史学》(华东师范大学)第1期
    四 本人相关论文
    《魏晋南朝军队后勤保障制度研究》,《大同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4期
    《东晋南朝士兵军服保障述论》,《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5期
    《魏晋南朝抚恤制度述论》,《文史哲》2001年第5期
    《北朝军队医疗抚恤制度述论》,《北朝研究》(第2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8月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