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之旗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9世纪20世纪之交传入中国的西方民族主义思潮,对近代中国政治变革产生过巨大影响。
     作为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理论形态,民族主义被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当作救亡图存的政治思潮、构建国家现代化形态的引导理论和进行政治革命的动员力量。
     传统中国并非一个西方式的单一民族国家,而是由多民族构成的文明体系与帝国国家形态,在“中华帝国”中宣扬民族主义,势必造成多民族国家的崩溃与传统政治秩序的解体。近代中国的国家转型过程虽然漫长,却成功地避免了帝国国家解体的危机,而且还保持着强大的连续性——从清帝国经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疆域保持着完整,国内多民族结构也得以保存。“中国”现象的存在,构成对民族主义政治原则的挑战。
     本文从民族主义与国家转型关系的角度,对近代中国国家转型过程中的列强在华势力、地缘政治、民族主义革命、国家重建等因素进行政治史、思想史、外交史、社会学、意识形态学等方面的研究。认为“中华帝国”的完整性与连续性的形成,主要原因包括:其一,列强在华力量均势的形成,使“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实体得到认可;其二,自晚清以来的中国政府、外交官员对均势外交、弱国外交的运用,为“中国”在国际竞争的险恶环境中创造了较大的回旋空间。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尽管民族主义是一股巨大的力量,但民族主义革命恶化了中国的国际生存环境,使中国一再进入地缘霸权的势力圈中。民族主义给国家转型过程带来的不是凝聚力的加强、国家的统一,而是帝国的分裂,是国家力量的削弱。近代中国的国家转型,为此经历着十分痛苦而漫长的蜕变过程。也因为这种推延,使中国国家在近代国际社会的激烈竞争中始终处在弱势地位,一再遭受欺凌。这种状况又加深了国家统治的合法性危机,从而使革命主导着近代中国国家转型的全过程。
     全文共三章。第一章,对甲午战争之后列强瓜分中国与中国民族主义兴起的国际背景展开分析;第二章,对辛亥革命前后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复杂类型进行重构,并从“中华帝国”的视野对民族革命引发的国家危机与政治困境进行梳理;第三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特别是“二十一条”时期的民族主义革命与政治运作,从国家与革命的角度对中华革命党援借日本力量所造成的国家危机进行分析,指出在中国革命运动中,民族主义不是作为政治原则被信奉,而是一种旗号,是权力争夺的策略。
It was Nationalism, a trend of political thought being spread from the west to China at the point of 19~(th) -20~(th) century, which strongly affected the political Reformation and Revolution in the modern China.Chinese intellectuals generally regarded the Nationalism as a trend of rescuing China from collapse 、 a leading theory to build a modern state and a power to mobilize the people,though it was only a west theory on nation—state building .Traditional China is not a western nation—state but a civilization system and an empire consisted of multi—nations, in which it must split the political order and destroy the multi—nations construction to disseminate nationalism. China not only succeeded escaping from a collapse the Empire encountered, but also kept a strong continuity on the territory and the traditional order from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an China which challenged the validity of nationalism principle.In this dissertation, surveying the Chinese nationalism movement and the stat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the author dwells on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ed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china, such as foreign powers among china 、 geopolitics 、 nationalism revolution and the state rebuilding.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aim, the author adopt researching apporaches of the history of politicis ,history of ideas ,diplomacy and sociology .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author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reasons of the surviving of The Celestial Empire are two : (1) China was admitted as a nation—state by the foreign powers in china ; (2) China won bigger room maneuvered which was due to the great efforts made by the Officers of the Qing Dynasty in the dangerous situation of the sharp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During this transformation period, the position of China in the world worsen and the proces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fallen into the sphere of Japanese hegemony for the nationalism revolution, thought it was a enormous power. Nationalism brought China not integrity and cohesion but splitness and weakness which subjected China to a long time transmutation and made China suffer endless bully and humiliation , what's more, led the Legitimate crisis deepen and led China fall into long time Revolutions during the whole transformation period .This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three chapters. In Chapter 1, the author studies the history of Cut—the Chinese melon after the 1894 Sino—Japan War and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that Chinese nationalism was prevailed . In Chapter 2, the author classifies the Chinese nationalism to two patterns, the one against Emperialism、 the other opposite Qing Dynasty before The 1911 Revolution of China and after it. In Chapter 3, the author pays attention to the political effect of nationalism movement which the Revolution Party of China appealed for aid from Japan during The first World War, especially, Japan coerced China into accepting The 21 demands,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Revolution Party of China accepted nationalism not as a political principle to believed in ,but a tactics to seize powers. Nationalism movement brought China a series of disaster.
引文
1、陈旭麓等主编:《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编:《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3、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北平,民国二十一年;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影印本。
    4、黄季陆、罗家伦等主编:《革命文献》,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
    5、黄苏莲主编:《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史料全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蒋廷黻:《近代中国外交史料辑要》,商务印书馆1931年、1934年。
    7、来新夏主编:《北洋军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李希泌、曾业英等编:《护国运动资料选编》,中华书局1984年版。
    9、吕浦、张振鸥等编译:《“黄祸论”历史资料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10、吕一燃编:《北洋政府时期的蒙古地区历史资料》,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1、舒新城编:《近代中国教育史料》,《近代中国教育史料补编》,中华书局1933年版,上海书局影印本。
    12、武汉大学经济系编:《旧中国汉冶萍公司与日本关系史料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3、王彦成、王亮等编:《清季外交史料》,北平,民国二十一年、二十四年出版.
    14、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
    15、王芸生编著:《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
    16、杨天石、王学庄编:《拒俄运动》(1901—190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17、《无政府主义在中国》,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8、云南省社会科学院、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护国文献》,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9、俞辛焯、王振锁编译:《孙中山在日活动密录(1913.8—1916.4)—日本外务省档案》,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0、俞辛焯编:《黄兴在日活动秘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1、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年版。
    22、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武汉出版社1990年版。
    23、邹念之编译:《日本外交文书选译——关于辛亥革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4、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室编:《近代史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2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8辑,中华书局1982年版。
    2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
    2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云南省档案馆编:《护国运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29、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30、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31、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室中国近代史组编:《中国近代政治思想论著选辑》,中华书局1986年版。
    1、《砭旧危言——唐才常、宋恕集》,郑大华、任菁选注,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陈炯明集》,段云章、倪俊明编,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陈箓:《止室笔记》,上海1919年版。
    4、《陈天华集》,刘晴波、彭国兴编校,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陈祺锡等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91年。
    6、《陈英士先生纪念全集》,何仲萧编,台北文海版。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
    7、丁守和主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8、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9、段云章:《孙文与日本史事编年》,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0、《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1、《黄兴集》,刘晴波、彭国兴编校,中华书局1981年版。
    12、黄遵宪著、钱仲联笺注:《人境庐诗草诗草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3、冯自由:《革命逸史》,中华书局,1981年版。
    14、《胡汉民先生遗稿》,台北,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编,中华书局,1978年版。
    15、胡适著、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6、蒋廷黻:《蒋廷黻文集》,台北,传记丈学出版社1978年版。
    17、蒋廷黻:《蒋廷黻回忆录》,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8、《康有为政论集》,汤志钧编,中华书局1981年版。
    19、梁启超:《戊戌政变记》,中华书局1942年版,1954年重版。
    20、梁启超:《梁启超史学论著四种》,岳麓书社1998年版,
    21、粱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
    22、梁启超:《新民说:论国家思想》,黄坤评注本,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3、《居正文集》,罗福惠等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24、《李大钊文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5、《李烈钧文集》,周元高、孟彭兴、舒颖云编,中华书局1996年版。
    26、《刘坤一遗集》,上海,1959年版。
    27、刘达人:《外交科学概论》,中华书局1941年版。
    28、《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9、舒衡哲著、李绍明译:《张申府访谈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版。
    30、《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1、《孙中山全集》,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等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32、《孙中山集外集》,陈旭麓、郝盛潮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3、《孙中山集外集补编》,郝盛潮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4、《谭人凤集》,石芳勤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5、《陶成章集》,汤志钧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
    36、《维金斯基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37、萧一山:《近代秘密社会史料》,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影印版。
    38、杨荫杭:《老圃遗文辑》,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39、张东荪:《思想与社会》,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0、《张君劢集》,黄克剑、吴小龙编:群言出版社1993年版。
    41、《张文襄公全集》,台湾文海出版公司影印本,张树楠编。
    42、《朱执信集》,建设书店1921年版。
    《时务报》
    《浙江潮》
    《开智录》
    《国民报》
    《苏报》
    《申报》
    《中外日报》
    《民报》
    《甲寅》
    《新月》
    《东方杂志》
    《新民从报》
    《游学译编》
    《安徽俗话报》
    《汉帜》
    《国闻周报》
    《独立评论》
    《大公报》
    1、安东尼.吉登斯著,胡宗泽、赵力涛译:《民族—国家与暴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2、安德森.本尼迪克特.著,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埃里.凯杜里著,张明明译:《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4、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著,李金梅译:《民族与民族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白吉尔著,张富强、许世芬译:《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白鲁恂:《民族主义与现代化》,《二十一世纪》(香港)1992年2月号,总第9期。
    7、鲍曼.齐格蒙著,洪涛译:《立法者与阐释者》,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鲍曼著,杨渝东等译:《现代性与大屠杀》,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9、本杰明.史华兹著,叶凤美译:《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0、S.F.比米斯著,叶笃义译:《美国外交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1、柏林著,冯克利译:《反潮流:观念史论文集》,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12、柏林.以赛亚著,胡传胜译:《关于偏见的笔记》,《自由论》(《自由四论》扩充版),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13、 蔡少卿:《论近代中国会党的社会根源、结构功能和历史演变》,《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
    14、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5、陈哲夫等主编:《现代中国政治思想流派》,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
    16、陈友华:《小村外相与日俄战争》,米庆余主编:《日本百年外交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8、戴维.卡莱欧著,冯绍雷等译:《欧洲的未来》,上海世纪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9、段云章、邱捷:《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军阀》,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20、佟冬主编:《沙俄与东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版。
    21、杜维明:《杜维明文集》,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
    22、杜赞奇:《解构中国国家》,载《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23、杜赞奇著,王宪明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4、厄内斯特.盖尔纳著,韩红译:《民族与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25、樊中原:《孙中山与梁启超民族主义之比较研究》,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博士论文,1992年。
    26、房宁、王炳权、马利军等:《成长的中国——当代中国青年的国家民族意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7、冯客著,杨立华译:《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8、冯筱才:《在商言商——政治变局中的江浙商人》,上海社会科学元出版社2004年版。
    29、冯玮:《从新闻媒体的宣传看近代日本对朝鲜的认识和政策的演变—兼论对中国的认识》,载《韩国研究论丛》第二辑。
    30、弗.兹纳涅茨基著,郏斌祥译:《知识人的社会角色》,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31、菲利普.约瑟夫著,胡滨译:《列强对华外交》,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32、费孝通等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33、费正清、费维恺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34、费正清、刘广京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35、费正清著,刘尊棋译:《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年),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36、费正清著,张沛译:《中国:传统与变迁》,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37、费正清著,张理京译:《美国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
    38、费正清著,傅光明译:《观察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
    39、郝时远:《中文“民族”一词源流考辨》,《民族研究》2004年第6期。
    40、河清:《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李世涛主编:《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41、霍布森著,纪明译:《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42、侯厚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上海大东书局1929年版。
    43、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44、胡绳武:《民初会党问题》,《民国档案》,1985年第1期。
    45、胡适:《丁文江传》,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3年版。
    46、胡伟希:《观念的选择:20世纪中国哲学与思想透析》,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版。
    47、亨廷顿.塞缪尔著、李盛平、杨玉生译:《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京华出版社2000年版。
    48、亨廷顿.塞缪尔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49、洪泉湖、谢政谕主编:《百年来两岸民族主义的发展与反省》,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台北)2002年版。
    50、公羊主编:《思潮——中国“新左派”及其影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1、格尔茨.克里福德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
    52、格里高里.P.诺维尔:《霍布森的〈帝国主义〉:历史有效性及当代意义》,载罗纳德.H.奇尔科特主编、施杨译:《批判的范式: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53、葛兰西.宏东尼奥著,曹雷雨等译:《狱中札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4、葛兆光:《谁的思想史?为谁写的思想史?——近年来日本学界对日本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及其启示》,《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55、耿云志:《从革命党与立宪派的论战看双方民主思想的准备》,《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6期。
    56、古屋奎二编著:《蒋总统秘录——中日关系八十年之证言》,台湾,中央日报社译印,1976年第5版。
    57、古斯塔夫.勒庞著,佟德志、刘训练译:《革命心理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8、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59、关伟:《论李大钊的新亚细亚主义—兼谈孙中山大亚洲主义之变迁》,《北方论丛》2003年第6期。
    60、郭世佑:《晚清政治革命新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1、黄宗智编:《中国研究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62、黄自进:《从“二十一条要求”看吉野作造的日本在华权益观》,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集刊,第23辑。
    63、黄自进:《犬养毅与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援助动机的探讨》,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集刊第19辑。
    64、黄兴涛:《“民族”一词究竟何时在中文里出现》,《浙江学刊》2002年第1期。
    65、黄宇和:《孙逸仙伦敦蒙难真相》,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66、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国家社会科学及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7、家近亮子著,王士花译:《蒋介石与南京国民政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68、姜立新:《民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载《百年来两岸民族主义的发展与反省》,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版。
    69、姜义华:《章太炎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70、姜义华:《章太炎评传》,白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71、姜义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与中国近代民族形成的进程》,《近代史研究》1992 年第2期。
    72、姜义华:《中国民族主义的特点及新阶段》,《二十一世纪》,1993年2月号,总第15期。
    73、姜义华:《论20世纪中国的民族主义》,《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74、姜义华:《理性缺位的启蒙》,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75、姜义华:《论近代以来中国的国家意识与中外关系意识》,《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76、姜义华:《论近代国家与社会非同步发展的政治整合》,载《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77、杰罗姆.格里德尔著,单正平译:《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8、金冲及:《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79、金观涛、刘青峰主编:《民族主义与中国现代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80、金基赫:《李鸿章对日本和朝鲜战场的目的,1870—1882年》,载刘广京、朱昌骏编:《李鸿章评传:中国近代化的起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81、今井清一著、杨孝臣等译:《日本近现代史》,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82、靳明全:《攻玉论——关于20世纪初期中国政界留日生的研究》,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
    83、卡尔.曼海姆著、艾彦译:《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84、卡尔.曼海姆著、徐彬译:《卡尔.曼海姆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5、卡尔.曼海姆著,李朝晖、牟健君译:《保守主义》,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86、柯伟林、陈意新:《认识二十世纪中国》,《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2001年10月号。
    87、柯伟林著,魏力译:《中国的国际化:民国时代的对外关系》《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1997年12月号,总第44期。
    88、柯文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华书局1989年版。
    89、孔华润著,张静尔译:《美国对中国的反应》,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90、孔祥吉、村田雄二郎:《戊戌维新前后的张之洞、康、梁与日本》,《罕为人知的中日结盟及其他——晚清中日关系史新探》,四川巴蜀书社2004年版。
    91、雷麦著,蒋学模、张康节译:《外人在华投资》,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92、雷蒙.阿隆著,葛智强等译:《社会学主要思潮》,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93、雷颐:《中国现代的“华夏中心观”与“民族主义”》,《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94、乐山主编:《潜流——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批判与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5、李华兴主编:《民国教育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96、李国祁:《张之洞之外交政策》,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专刊,1970年版。
    97、李吉奎:《孙中山与日本》,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8、李吉奎:《南京临时政府的财政与政局》,《中山大学学报论丛》(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25辑,1991年版。
    99、李吉奎:《孙中山的生平及其事业》,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0、李世涛主编:《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01、李廷江:《戊戌维新前后的中日关系——日本军事顾问与清末军事改革》,载王晓秋主编:《戊戌维新与近代中国的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02、李毅辉:《民初救国储金运动与国民思潮研究》,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12月。
    103、罗福惠主编:《中国民族主义思想论稿》,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04、罗岗、倪文尖编:《九十年代思想文选》,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05、罗纳德.H.奇尔科特主编、施杨译:《批判的范式: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06、罗志田:《从思想史视角看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1期。
    107、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08、罗志田:《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史学反思》,贺造田主编:《学术思想评论》第7辑,辽宁人民出版社。
    109、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10、罗志田:《裂变中的传承:20世纪前期的中国文化与学术》,中华书局2003年版。
    111、列文森著,刘伟等译:《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12、列丈森著,郑大华、任菁译:《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3、李达嘉:《从“革命”到“反革命”——上海商人的政治关怀和抉择,1911—1914》,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集刊第23期,1994年6月。
    114、李培德:《汉冶萍公司与辛亥革命》,载中华书局编辑部编:《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或国际学术讨论会丈集》,
    115、李国祁:《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集——民族主义》,台北时报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版
    116、李慎之:《全球化与中国文化》,《太平洋学报》1994年第2期。
    117、李喜所:《近代中国的留学生》,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18、李喜所:《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19、栗原健:《第一次和第二次“满蒙独立运动”》,《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3辑,1982年。
    120、林毓生:《关于〈中国意识的危机〉答孙隆基》,《二十一世纪》1991年2月号。
    121、刘大年:《辛亥革命与反满问题》,《历史研究》1961年第5期。
    122、刘大年:《中国近代史诸问题》,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123、刘广京、朱昌骏编:《李鸿章评传:中国近代化的起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124、刘晔:《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近代中国国家建设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25、刘存宽:《中俄关系与外蒙古自中国的分离(1911—1915)》,《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
    126、刘小枫:《自由主义抑或文化民族主义的现代性》,载《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公共论丛”第五辑,三联书店1998年版。
    127、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上海三联书店199 8年版。
    128、卢明辉:《辛亥革命与蒙古地区的“民族运动”》,《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
    129、马尔科姆.沃特斯著,杨善华等译:《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130、马克.布洛赫著,张和声、程郁译:《历史学家的技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31、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132、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商务印书馆1960年初版。
    133、马士、宓亨利著,姚曾虞等译:《远东国际关系史》,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134、高兰:《双面人:日本对中国外交的思想与实践》(1895—1918),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135、高瑞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36、葛兆光:《想象的和实际的:谁认同“亚洲”?》,王中江主编:《新哲学》第一辑,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
    137、米庆余主编:《日本百年外交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38、皮埃尔—安德烈.塔吉耶夫著,高凌瀚译:《种族主义源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139、皮明勇:《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多重架构》,《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40、戚其章:《日本大亚细亚主义探析—兼与盛邦和先生商榷》,《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
    141、秦晖:《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契合点在哪里?——回应盛洪先生的挑战》,《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42、任丙强:《90年代以来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兼评王小东的民族主义观》,载乐山主编:《潜流——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批判与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3、任达著,李仲贤译:《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44、萨尔沃.马斯泰罗内主编,黄华光、徐力源译:《一个未完成的政治思索:葛兰西的〈狱中札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45、赛义德-爱德华著,李琨译:《文化与帝国主义》,三联书店2003年版。
    146、盛邦和:《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日本亚洲主义》,《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
    147、升味准之辅主编,董果良译:《日本政治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48、孙立平:《〈什么是文明〉的演绎逻辑与讨论语境》,载罗岗、倪文尖编:《九十年代思想文选》,第二卷,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49、孙隆基:《历史学家的经线——历史心理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之社2004年版
    150、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1、桑兵:《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
    152、盛洪:《从民族主义到天下主义》,《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1期。
    153、盛洪:《经济学怎样挑战历史》,《东方》1996年第1期。
    154、盛洪:《什么是文明》,《战略与管理》1995年第5期。
    155、石锦:《甲午战后日本在华活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主编:《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十一编,《中日甲午战争》,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56、石泉:《追忆先师寅恪先生》,张杰、杨燕丽选编:《追亿陈寅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57、石中:《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民族主义”》,载李世涛主编:《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民族主义》,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58、石源华:《中华民国外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59、石元康:《从中国文化到现代性:典范转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160、史扶邻著,丘政权等译:《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161、史桂芳:《“同文同种”的骗局——日伪东亚联盟运动的兴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62、史密斯.安东尼著,龚维斌、良警宇译:《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163、实藤惠秀著、谭汝谦、林启彦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
    164、宋强等:《中国可以说不——冷战后时代的政治与情感抉择》,中华工商联出版社1996年版。
    165、宋强等:《中国还是能说不》,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年版。
    166、松本真澄著,鲁忠惠译:《中国民族政策之研究:以清末至1945年的“民族论”为中心》,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167、松本英纪:《二十一条问题与孙中山》,中国孙中山研究会编:《孙中山和他的时代》上册,中华书局1989年。
    168、孙宏云:《汪精卫、梁启超“革命”论战的政治学背景》,《历史研究》2004年第5期。
    169、沈渭滨:《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70、沈云龙:《民国史事与人物论丛》,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71、唐德刚:《晚清七十年》,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72、唐德刚:《袁氏当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3、詹姆士.汤森:《中国的民族主义》,载复旦大学历史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研究进程研究中心编:“近代中国研究集刊”第1辑《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174、唐文权:《觉醒与迷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75、唐振常:《陈寅恪先生论梁启超及戊戌变法之二源》,载张杰、杨燕丽选编:《追忆陈寅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76、陶德民:《戊戌变法前夜日本参谋本部的张之洞工作》,载王晓秋主编:《戊戌维新与近代中国的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77、陶东风:《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178、陶绪:《晚清民族主义思潮》,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79、田志和:《关于蒙古封建王公制度向民国延续问题》,《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6月。
    180、藤井升三:《孙文与“满洲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等编:《国外辛亥革命史研究动态》,第7辑。
    181、藤井升三:《孙中山与“满蒙”问题》,朴成昊、丁贤俊译,载《国外中国近代 史研究》,第3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182、藤井井三,李奎译:《辛亥革命时期孙文关系资料——有关“满蒙问题”的森恪书简》,载《孙中山研究论丛》1990年第7期。
    183、托马斯.E.尤因:《中国边境上的事件:1911年的外蒙古》,《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1辑。
    184、汪晖:《旧影与新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85、汪晖:《汪晖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86、汪晖:《承认的政治》,载《文化与公共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6月版。
    187、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天涯》,1997年第5期。
    188、汪晖:《死火重温》,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9、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190、汪晖、张天蔚:《文化批判理论与当代中国民族重要问题》,《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91、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54页。
    192、王国斌著,李伯重、连玲玲译:《转变中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江苏人出版社,1998年版。
    193、王立新:《美国对华政策与中国民族主义运动(1904—192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94、王中江:《现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误区》,《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年5月号。
    195、王屏:《近代日本的亚细亚主义》,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96、王树槐:《外人与戊戌变法》,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
    197、王培元:《华夏中心观的幻灭与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产生》,《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98、王如绘:《近代中日关系与朝鲜问题》,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99、王晓明:《现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2期。
    200、王晓秋主编:《戊戌维新与近代中国的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01、韦伯.马克斯著、冯克利译:《学术与政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202、韦伯.马克斯著、杨富斌译:《社会科学方法论》,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203、魏斐德著,王小荷译:《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间华南的社会动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204、威罗贝著,王绍坊译:《外人在华特权和利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
    205、韦慕廷著,杨慎之译:《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中山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206、武育文:《日本浪人与宗社党的满蒙独立运动》,《中日关系史论丛》,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07、狭间直树主编:《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08、狭间直树著,何培忠译:《中川恒次郎报告孙中山革命活动的信》,《历史档案》1986年第3期。
    209、小约瑟夫.奈著,张小明译:《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年版。
    210、萧功秦:《民族主义与中国转型时期的意识形态》,《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4期。
    211、萧功秦:《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2期。
    212、萧功秦:《与政治浪漫主义告别》,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13、萧功秦:《知识分子与观念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14、萧守贸:《近年来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研究概述》,《历史教学》2003年第3期。
    215、熊志勇:《从边缘到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16、信夫清三郎编、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日本外交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17、信夫清三郎著、周启乾译:《日本政治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218、许纪霖:《另一种启蒙》,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
    219、许纪霖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220、许纪霖:《反西方主义与民族主义》,载李世涛主编:《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221、徐迅:《民族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22、许毅主编:《从百年屈辱到民族复兴——北洋外债与辛亥革命的成败》,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23、徐友渔:《民族主义》,《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11期。
    224、薛君度著,杨慎之译:《黄兴与中国革命》,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25、野村浩一著,张学锋译:《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226、严昌洪、许小青《癸卯年万岁——1903年的革命思潮与革命运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27、杨策、彭武麟主编:《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28、杨公素:《中华民国外交简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29、杨奎松:《孙中山出让满蒙权益问题的再探讨——评李吉奎:<孙中山与日本>;俞辛焞:<孙中山与日本关系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3年6月。
    230、杨思信:《文化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31、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32、杨念群:《杨念群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33、杨天石:《海外访史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234、杨天石:《1901年至1905年的拒俄运动》,《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第4期。
    235、杨天石:《孙中山与“租让满洲”问题》,《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6期。
    236、杨天石:《寻求历史的谜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37、殷海光著,贺照田编:《殷海光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
    238、殷海光著、张斌锋编:《殷海光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39、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240、伊原泽周:《从“笔谈外交”到“以史为鉴”—中日近代关系史探研》,中华书局2003年版。
    241、袁伟时:《中国现代思想散论》,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42、远山茂树著,邹有恒译:《日本近现代史》,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43、俞辛焞:《辛亥革命时期中日外交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44、俞辛焞:《孙中山的“满洲借款”和<中日盟约>考释》,载《躬耕集》,中华书局 2003年。
    245、俞辛焞:《孙中山的中日盟约问题辨析》,《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2期,
    246、俞辛焞:《孙中山与日本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47、俞辛焞:《躬耕集》,中华书局出版社2003年版。
    248、俞辛焞:《<孙中山与日本>评介》,《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4期。
    249、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版。
    250、余英时:《略说现代中国民族主义与民主的关系——一个历史的体察》,《百年来两岸民族主义的发展与反省》,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版。
    251、郑匡民:《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252、郑匡民:《甲午前后中日官绅之间的认知与交往》,载郑大华、邹小站主编:《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53、郑师渠:《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历史研究》1995年第5期。
    254、张灏著,崔志海、葛夫平译:《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
    255、张灏:《中国近代思想上的转型时代》,《二十一世纪》(香港),总第52期,1999年4月。
    256、张灏:《张灏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57、张灏:《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几点省思》,载《百年来两岸民族主义的发展与反省》。
    258、章开沅:《排满与民族运动》,《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3期。
    259、章开沅:《辛亥革命与近代社会》,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60、张杰、杨燕丽选编:《追忆陈寅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261、张杰、杨燕丽选编:《解析陈寅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262、张朋园:《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263、张旭东:《民族主义与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264、赵军译:《辛亥革命与大陆浪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
    265、赵军:《孙中山和大亚洲主义》,中国孙中山研究学会编:《孙中山和他的时代——孙中山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上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
    266、赵军:《“吾人之大亚洲主义”辩——再论孙中山和大亚洲主义》,中华书局编辑部编:《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
    267、张汝伦:《现代中国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68、朱维铮:《清末的民族主义》,《二十一世纪》1993年4月号。
    269、朱学勤:《书斋里的革命》,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
    270、朱学勤:《风声、雨声、读书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271、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272、张志林、陈少明:《反本质主义与知识问题——维持根斯坦后期哲学的扩展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73、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岳麓书社2004年版。
    274、Athena S.Leoussi editor, Encyclopaedia of Nationalism ,Transaction Publisher ,New Brunswick (U,S.A.) and London (U.K.),200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